护理思维

2024-09-30

护理思维(共11篇)

护理思维 篇1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

护士在医疗及对病患救治过程中, 与医师合作共同承担着对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抢救、治疗工作, 而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其中思辨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尤为重要, 一方面双重把关, 减少误诊、漏诊的可能, 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实时进行有预见性的急救护理, 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赢得抢救时间[1]。

笔者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所接触的昏迷典型病例52例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培养护士思辨性思维、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有所帮助,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男29例, 女23例;年龄33岁~85岁, 平均年龄 (56.70±11.20) 岁。其中脑出血1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 肝性昏迷7例, 肺性脑病6例, 一氧化碳中毒3例,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 急性巴比妥类中毒2例。

2 护理

2.1 正确评估病情的思辨性思维

昏迷患者多为突发疾病, 抢救时多病因尚未明确, 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 对病史叙述不清。护士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 应与医生一起评估患者, 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代诉, 及时处理各种急症危象。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病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诊断—继续进一步救治这一科学的护理抢救程序中。在医生检查时, 护士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 这在未明确病因的昏迷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确诊, 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根本。守在患者身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的同时, 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创造时机。同时, 注意护士与患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发生的互助作用, 以交流、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使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映出病情, 对护士所做的一切表示信任和接纳, 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突发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例1, 患者, 女, 27岁。孕6个月早产, 自行分娩出一1 100 g女婴, 婴儿出生后很快死亡。患者逐渐出现呼吸急促, 心率增快, 进行性加重。医师拟诊为羊水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和急性心力衰竭。给予强心、利尿、大剂量激素等治疗后, 病情仍继续恶化, 出现癫痫大发作样频繁抽搐, 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护士在监护时发现, 患者体型瘦小, 呈营养不良状态, 皮肤弹性极差, 呈重度脱水状, 深大呼吸, 有烂苹果味, 考虑到糖尿病昏迷的可能。急查血糖21.4 mmol/L、尿糖 (+++) ~ (++++) , 尿酮体阳性;动脉血气分析pH 7.049, 确诊为高血糖昏迷。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转危为安。

例2, 患者, 女, 5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逐渐加重的意识模糊, 到医院就诊。问诊:患者既往健康, 无肝病史, 无消化道溃疡病史, 无原发性高血压史, 无饮酒史。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观察。护士在监护时发现, 患者面色晦暗, 有肝掌, 蜘蛛痣, 建议做肝功能和B超检查, 确诊为肝性脑病, 当晚, 患者出现呕血, 经积极抢救, 第2天患者逐渐清醒。

2.2 正确应用抢救设备药物的预见性思维

护理思维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抢救过程的顺利与否, 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准备仪器设备和正确地配合医生的操作将直接影响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在抢救仪器的应急操作中, 应把思维定势放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 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地应对。护士在抢救患者时抢救仪器的准备与应用时的思维活动, 是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昏迷患者可以建立两条以上的通路, 保证晶、胶体液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输入。若还需输入其他药物, 可再建立另外的通路, 使各个通路的液体互不干扰, 保证足够的血药浓度和液体剂量。静脉给药的思维活动是护士在抢救昏迷患者时瞬间作出的, 包括静脉穿刺工具和多通路穿刺部位的最佳选择, 它可以直接提高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危重病患者病情凶险, 短时间内需做大量的处置, 药物使用是稳定病情的第一关键。

2.3 人文关怀

常言道“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了解自身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治疗, 促进医患配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如1例患者, 60岁, 有糖尿病史20年, 多次因糖尿病高渗昏迷住院, 30 d前老伴去世, 08:00时许家人发现, 患者昏睡于床, 呼唤不应, 患者瞳孔散大, 一侧巴彬征阳性, 血压10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呼吸20次/min, 脉搏60次/min, 测随机血糖, 结果为18 mmol/L, 医生按糖尿病高渗昏迷处理。护士在护理时, 发现患者肌肤湿冷, 有肌肉颤动, 考虑有机磷农药中毒可能, 建议先使用阿托品, 并检查胆碱酯酶, 半小时后报告胆碱酯酶活力偏低, 立即洗胃, 并对症治疗。患者清醒后说, 因为老伴去世, 自己又有病, 产生厌世情绪才服毒的。随后家人送来找到的农药瓶。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提供可口的糖尿病饮食, 精心护理治疗10 d后出院, 患者家人逢人便夸。

3 体会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 现代医学对护士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打针、发药等机械性执行医嘱方面, 它要求护士应注意配合医师主动护理、参与治疗能力的培养。因此, 作为护士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 还必须加强自身护理思维能力的培养[2]:

(1) 强化护士的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使护士在平时和急救工作中能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为患者实施有预见性并有效的救护, 为治疗和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此外,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护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护士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对患者关爱, 精心护理, 态度和蔼亲切, 动作沉稳、技术娴熟。在抢救患者时要有计划、有重点, 方法得当, 认真学习危重症急救有关知识及各种抢救技术, 主动关心患者、观察患者, 完成好救护任务。例如, 对于昏迷患者, 应避免活动,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 尽快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果缺乏经验, 不加思考, 体位不当, 不注意输液畅通等都会导致抢救失败。

(3)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求护士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了解自身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如饮食起居、锻炼等的安排, 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暗示, 促进医患配合。

参考文献

[1]张晓河, 张文惠.浅谈急救护理思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28.

[2]张小佩.强化急救意识, 提高护理急救技能[J].黑龙江医学, 2002, 26 (2) :26.

护理思维 篇2

——《临床思维》学习心得

站点:赣榆专业:护理学号:1105004287姓名:杨思娟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作为一名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评估、诊断、护理预防等思维过程或思维活动在护理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与基础,通过《临床思维》的学习,使我知道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注意随时积累临床经验,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己敏锐观察能力。记得巴普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在观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病情复杂,还有心理复杂,还有个体差异,病情的动态发展,所以必须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护理临床思维过程一般总是体现护士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对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陈述、推理、分析原因、解释现象,学会用临床思维的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工作,会帮助我们避免护理工作差错的发生。

从血透室转到骨科病房工作已经半年了,在这学期中,我学习了《临床

思维》这门课,在病房上班这段日子里,真是因为我把临床思维带到工作中,使我更好的完成了护理工作。清楚的记得我护理的一个骨盆骨折的病人。患

者,女性,54岁,已育有3子。因车祸外伤致髋关节肿痛、畸形、会阴部

疼痛,双下肢活动受限1h入院。入院时血压60/50mmHg,心肺无异常,神志

尚清,对答尚可,面色苍白,下腹稍压痛,骨盆挤压征阳性,分离征阳性,双下肢活动障碍,末端血运感觉存在。入院后给以手术后抗炎对症治疗。早

晨给她做晨间护理时发现病人枕头下放一卫生巾,并未多想,整理床铺后,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功能锻炼。感觉病人面色苍白,口唇发白,甲床发白,四肢无力,血压正常,感觉有些贫血,宣教多食含铁的食物。聊天中就问病

人月经情况,病人告诉我最近两天来月经了,不正常,量特别多。因已经到

绝经年龄,有半年多未来月经,告诉医生已绝经,这次来时也未告诉医生。

翻病例发现,病人手术后一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立即汇

报医生,调整用药。几天后,病人拉着我的说月经量结束,感觉比几天前好

多了,身上也轻松了许多。再次汇报医生,调整用药。那一刻我无比自豪,有强烈的被认同感。这时我才感到《临床思维》的学习对我是多么得重要,这是我通过细致观察努力发现的。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作为临床一名年轻的护

士,临床经验相对的不足,遇到的病例比较少,如果能以全面、联系、发

展的观点判断病人在诊治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采取正确的护理对策,就有

利于减轻病人病痛, 促其早日康复。相反,如果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

点看待病人的病情变化,一味机械地执行医嘱,就可能贻误病情,甚至发生差

错事故。

护士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平凡中彰显着伟大,我欣赏这样一段话:“什

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

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的护

理工作就是这样平凡而“简单”,每天都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那

么一定是不简单的人,我们的队伍一定是一个不简单的群体和团。要做好护

理工作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训练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会从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着手,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对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护

理评估、护理判断,并实施有针对性、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总之,通过临床思维的学习,使我在护理工作中做的更好,为病人更优

护理思维 篇3

【关键词】思维定势负效应;评判性思维;护理管理

【中国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84-01

护理管理者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要发展,医疗护理质量是生命线,医疗护理管理是永恒的主题。一个合格的护理管理者除了具備崇高的敬业精神、广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管理才能,还应注重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管理思路和方法随着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护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1 思维定势负效应

“思维定势”又称为“心理定势”或“心因”。指的是人们受己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在护理管理中利用一定的思维定势分析处理相似的问题,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情况,由于思维的惰性和“功能僵化” ,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造成判断失误、对策不灵,导致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对每次发生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正确的假设与结论,在处理差错纠纷时,改变以往的处理方法,采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让大家畅所欲言,找出症结,拿出对策,采纳好的建议,形成良好的护理管理氛围。

2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实践告诉我们,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束缚我们的精神枷锁。我们应从几方面着手,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2.1培养评价思维的习惯: 评判性思维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护理领域以来倍受重视,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护理管理者认知技能和情感品质的统一,其核心部分是分析、评估和推理能力,其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广泛接受他人意见也很重要 。也就是说,评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上,要有较全面的认知技能、质疑态度和探索精神。

评判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是对所学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护理管理人员及时修正固有的工作模式,在临床中对病人实施最佳的循证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定出合适病人个体需要的完整护理方案。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者都是循证护理的实践者,在循证护理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应用批评性的思维模式对资料的准确性、证据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充分的评价,并不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思路,以取得适合病者个体的最有效的实证,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要完成评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技能的掌握,乃至评判性思维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行为改变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优化护理管理过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者要长期培养评判思维习惯、处理复杂临床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

2.2提高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赖常规,而寻求变异,从各方面寻答案的思维方式。当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答案,但又不能肯定哪一种是正确的情况下,运用发散性思维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护理质量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在防范护理过失中,当事人应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倡导主动报告差错,使之形成风气,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管理者要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改变护士认识误区;要调动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思维意识、护理风险评判意识,出现差错及时上报,保障患者安全。

2.3 多听取不同意见,倾听别人争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越多,则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困难就越大。作为护理管理者固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千万不能成为自己的包袱,必须遇事多与大家商量,多听取相反意见,从相反意见中吸收精华转化为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形式可多样,如外出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到病人中间调查研究,倾听同道们各抒已见,利用聚会时的“谈天说地”等等来审视自己的观点。这些对于克服心理定势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必要时采用“酝酿作用”即暂停思维,消除定势,以便拓新思路,产生新方法。

护理管理内容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在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较复杂的问题时,有时候常需采用“退步法”来解决问题。“退步法”是逆向思维的一种方法。正向思维即通过不断进步,不断积累去达到目标,所选择的每一项措施都要有利于实现目标,否则就不采用这种措施。某些措施尽管它的效果不可直接逼近目标,但不一定要放弃这项措施,有时适当退步,适当偏离目标的做法并非无奈的选择,而是必要的或有益的措施。“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比死拼硬抗导致满盘皆输的鲁莽做法要明智的多,也比全面放弃的消极做法要积极的多。

3.结论

在护理管理临床实践工作中,炼就良好的思维品质,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因为思维创新触发了管理创新,护理管理者为了解决各类问题,在选择最佳途径时培养自己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可有效推动医院护理管理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雯,辩证思维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7):64

[2]李惠萍,苏茜,王维利,护理学界评判性思维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9,44(1):69-71

循证护理与评判性思维 篇4

1 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循证医学 (EBM) 的分支, 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发展[2]。全球第1所循证护理中心——英国York大学循证护理中心主任Cullum教授和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Ingersol 博士认为, 循证护理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 其含义为: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 并使之与熟练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 参照病人的愿望, 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决策的过程[3]。循证护理是应用科学思维将最新科研成果作为依据指导护理实践, 并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证据为基础以及要求病人积极参与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

循证护理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临床思维模式, 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 提出一整套的,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 以指导护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循证护理强调主动学习, 将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 注重循证的学习思维的培养, 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寻找和利用最好的科学证据, 根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研究结果及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和评价,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有助于不断地产生问题, 从而不断激励创新;其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 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 培养护理人员自主学习、批判性地接受新的研究成果, 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评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是20 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一种批判理论, 所提倡和主张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Facione[4]认为, 评判性思维是基于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及背景的综合考虑而形成的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 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阐明、分析、评价、推论和解释, 并总结出理想的评判性思维者所具有的特征。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的确立及其解决方法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判断过程和反思推理过程[5], 强调对所学的东西要仔细判断、逻辑推理和持质疑态度等。

随着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出:“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是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并将此作为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内涵之一[6]。同样, 护理专业的整体性、多样性、复杂性也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要求护理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有分析批判的精神、有根据的怀疑、创造精神和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懂得根据从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信息的能力。但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护士在评判性思维方面, 有质疑的特点, 在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但是在发现问题时, 往往不能独立性地思考、否定权威、进行科学地求证, 仍然停留于经验式地解决问题, 阻碍了循证护理实践活动。

3 循证护理与评判性思维的相互作用

3.1 循证护理对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3.1.1 循证护理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

循证护理是一种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寻求实证、努力使研究证据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科学护理观。循证护理改变了护生传统的思维方式, 要求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护理中的常规做法及理论.将科学的实验与传统理论有机地结合, 积极倡导和实践一种用实证来决策的思维模式, 即树立循证理念, 批判性地接受新的研究成果, 客观地看待权威意见, 强调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评估和应用各种证据, 将批判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以科学方法获得的经客观评价的临床证据为依据, 对以往的观点、理论、结论、护理方法、措施等重新认识, 而不是墨守成规、机械地按教科书或经验来确定护理计划和活动。应用循证护理理论可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理解、应用和实践循证护理的能力, 是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Angel等[7]对142名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以循证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教学, 结果表明循证模式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临床决策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用批判的技巧和态度分析问题、找出证据、查阅文献、经过理性思维、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

3.1.2 循证护理为护理人员实践提供了评判性思维的正确方法

这种评判性思维的正确方法就是循证护理实践的“五步曲”, 即高级护理实践程序:提出问题、检索文献、严格评价证据、应用最佳证据做出临床决策、评价实施结果。它充分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护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查询、评价与应用能力、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使护生学会并养成自我设疑、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有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学术水平。

3.2 评判性思维对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的重要作用

评判性思维对于实践循证护理非常重要, 它的发展过程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形成实践循证护理所需的技能和性格。陈向韵[8]认为, 护理人员在实施循证护理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合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实施循证护理所需要的, 也正是具备评判性思维的特点之一。与循证思维相关的在护理实践中质疑和求证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评判性思维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的、能胜任的、熟练的临床护理实践十分重要, 评判性思维应贯穿于实践循证护理的整个过程。实质上, 批判性思维是循证护理每一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9], 循证护理实践就是评判性思维的运用过程[10], 具体体现如下。①确定问题:首先在收集护理对象健康资料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整体观察法, 能动、全面的分析疾病可能的各个方面, 归纳和判断, 逻辑推理后, 才能发现书本与临床实践存在的疑惑, 才能准确的提出问题。②检索文献, 寻求实证:通过查询MEDLINE、CINAHI 等数据库, 也可查询Cochrane光盘以及大学的资料库, 通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以寻找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价证据。采取自主性思维模式, 持疑问的态度, 对各项研究的设计 (如取样方法、分组方法、干预原则等) 、统计方法、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必要时还要应用循证护理的系统评价和汇总分析方法。④运用最佳证据做出护理决策:护士必须根据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来判断所获得的证据是否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符合, 批判性的分析所要改变的护理干预和护理行为,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对病人做出最佳的护理计划, 才能使研究证据跟上时代的发展。⑤评价实施结果:护士需对所预期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效果作出客观判断评价, 然后通过对反馈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推理和判断, 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措施提出质疑, 反复推敲, 并可采用角色转换思维来进一步考虑病人所需的护理措施;通过评价、反思, 不断针对个体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最终使病人获得全方位且效果满意的护理。

由此可见, 循证实践的各个环节需要评判性思维, 而具有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又可以更好地开展循证实践, 两者相辅相成。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通过循证实践可使两者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

4 开展循证护理教育, 提高评判性思维及循证能力

护理思维 篇5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 护理实验课教学 针对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6-01

为了能够对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通常会采用评判性思维对其进行判断[1],以便做出科学、正确、合理的评判,通过得出的判断得出最佳的思维模式方案[2]。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实验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在护理实践课教学中能够使其评判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进护理试验课的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2级与2013级两班的护理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2013级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2012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各40人。其中实验组有男学生15人,女学生25;年龄为19至23岁,平均年龄为(21.52±2.32)岁。对照组有男学生17人,女学生23人;年龄为20至23岁,平均年龄为(21.65±1.54)岁。两组学生均属于全国高考统招生,其入取成绩相差不大,学制均为四年,两组学生所用教材、教师以及理论及实验课的学时数均相同。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教学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严格按照理论及实验课的教学计划进行;实验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课前预习、课中实践以及课后复习,具体情况如下:①课前预习。学生在上实验课前,教师先将预习设问表发放给学生,预习设问表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预设的内容、问题以及结论。预设内容在教师实验课的操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以提问的形式将学生需注意的事项提出来;预设问题是为了能够方便学生在预习中,通过思考发现其问题。通过这种预设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进行培养。②课中实践。课中实践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及时发现疑点,以便能够及时的请教教师,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实践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监督、相互探讨,教师通过学生的探讨发现学生的不懂及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针对性的教学。③课后复习。学生在结束护理实验课之后,应认真进行复习对实验报告进行填写,教师根据学生所反馈的相关信息,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使其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而知识片面的掌握。两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其进行相应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并进行对比。

1.3觀察指标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内容及形式均相同。运用华生·葛拉塞评判思维测试量表(WGCTA)对学生进行相关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真想寻找、思想开放、能力分析、系统化能力、思维的自信心评判、求知欲知以及知识掌握情况七大类。在进行教学后,对两组教学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的测试,根据其测试结果评判本次实验课教学的效果。

1.4统计学意义

两组教学学生进行教学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后结束,均准确无误的录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数据,对比方法为t检验,当p<0.05,表示两组教学学生之间,对比效果的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经过不同模式教学后,其理论成绩(见表1)及技能成绩(见表2)在90至100分的学生为(见表1):实验组15名、25名;对照组4名、15名。两组教学学生经过华生·葛拉塞评判思维测试量表的测试,实验组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总分从教学前的(241.32±10.65)提高到(310.87±14.32);对照组学生教学前为(239.41±11.12)提高到(253.41±13.41)。实验组学生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经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对比(分)

表2:两组学生技能成绩对比(分)

3.讨论

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能够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2-3]。学生通过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自身的评判性思维能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及提高,即使在实验操作中碰到问题,也能够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判,进而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4]。如在学习氧气吸入法的过程中[5],当需要停止用氧时,应先将鼻导管取下,将流量表关闭,随后在将氧气筒总开关关闭,总开关关闭后再将流量表打开,使流量表内的残余氧气能够放出,待放尽后,将流量表关闭并卸载。经过考证[6],此种新型方式比传统的方式节约了两个操作步骤,不仅遵守了操作规则,还节省了操作步骤,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实验组学生采用的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后,其达到的效果较普通教学模式更佳,并且充分发挥及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而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本次实验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学生发挥其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主动且认真的进行相应的学习,使自身的护理实验课的理论及技能操作能够得到提高。针对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静.护理教学中影响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1-782.

[2]章洁,马姗,林静等.评判性思维教学在责任制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931-1932.

[3]黄卫东,刘兴山.PBL教学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作用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2(1):193-194.

[4]王丽,苏伟,刘悦等.PBL模式联合LBL模式教学对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8):107-108.

[5]孙建萍,牛桂芳,杨支兰等.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2,09(5):209-210.

护理思维 篇6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倾向,评判性思维倾向测量表,护理教学

评判性思维是有目的进行自我调节作出判断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对解释、分析、推理和评价做出合理的思考[1]。评判性思维是护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护士需要运用评判性思维为病人施行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护理,包括分析病人的情况,思考可能给予的护理措施,考虑患者的情感和所处的环境,提供最佳护理[2],因此培养护理本科生具有评判性思维倾向变得极为重要。目前全国高校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加大综合性课程设置,实施基于问题学习( PBL) 教学、情境模拟课程展示、社会实践调查等教学改革,发展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效果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本研究调查东北3 所护理院校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探讨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合理性。

1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2015 年6 月,从吉林2 所高校和黑龙江1 所高校的护理学院随机选取自愿参与评判性思维倾向调查的652 名1 年~ 3 年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4 年级学生排除在外( 他们已进入临床实习) 。研究对象知晓评判性思维倾向研究目的,请求研究对象完成中文版评判性思维倾向量表(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TDI - CV) 要求回答的内容。

其中男生64 名( 9. 8%) ,女生588 名( 90. 2%) ; 1 年级学生226 名( 34. 7%) ,2 年级学生212 名( 32. 5%) ,3 年级学生214名( 32. 8%) ; 年龄18~25 岁,平均为20. 97±1. 40 岁。

1. 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CTDI - CV是彭美慈等[3]根据中国的习俗和文化运用加利福尼亚评判性思维倾向量表(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CTDI) 修订后获得来测量护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CTDI-CV保留CCTDI全部内容的7 个方面,即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4]。CTDI-CV简化CCTDI计算过程,CTDI-CV总分数与CCTDI相同。每个条目设“非常赞同”( 6 分) 至“非常不赞同”( 1 分) 6 个等级选项,总分在70 ~420 分之间。总分≥ 280 表明有正性的评判性思维倾向,211~ 279 分之间显示矛盾的评判性思维倾向,≤ 210 分表明有负性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每1 方面含10 个条目,得分在10 ~ 60分之间,得分≥ 50 分为较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40 ~ 49分之间显示正性的评判性思维倾向,31 ~ 39 分之间显示矛盾的评判性思维倾向,≤ 30 分有负性的评判性思维倾向[5],分数越高评判性思维倾向越强。CTDI-CV的克朗巴赫 α 系数( Cronbach's α 系数) 为0. 90,7 个方面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 54 ~ 0. 77,显示好的内部一致性[3],本研究Cronbach's α 系数为0. 76。

1.2.2调查方法

调查前1 周,主要研究者来到所在学校班级向学生解释调查评判性思维倾向目的,详细地说明此研究的必要性,解释匿名和数据保密的重要性及参与者随时可撤出研究的自由,学生签字同意后经随机选取成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完成CTDI-CV量表要求回答的内容,大约需要20 分钟。发放CTDI-CV问卷670 份,返回问卷670 份( 100%) ,回答所有条目的问卷视为有效,652 份( 97. 6%) 返回问卷有效。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双变量相关分析,统计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χ2± s) 、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P < 0. 05 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护理学生CTDI-CV得分

学生CTDI-CV总分为260. 13,1 年~3 年级学生CTDI-CV总分变化不明显,均呈现矛盾的评判性思维倾向。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和认知成熟度方面,学生分值>40 分,显示正性的评判性思维倾向。其余4 个方面分值在31~39 分,显示矛盾的评判性思维倾向。认知成熟度获最高分,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最低分,见表1。

2. 2 护理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比较

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方面,1 年~3 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1 年~ 3 年级学生CTDI-CV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进一步LSD两两比较发现,( 1) 开放思想: 3 年级学生得分< 1、2 年级( P= 0. 026,0. 044) ; ( 2) 分析能力: 1 年级学生得分>2、3 年级( P= 0. 002,0. 015) ; ( 3) 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 1 年级学生得分>2、3 年级( P = 0. 001,0. 036) ; 求知欲: 1 年级学生得分> 3 年级( P= 0. 013) ,见表2。

*p<0.05;†:非参数检验;LSD:最小显著差值法

2. 3 学年和评判性思维倾向的相关性

除寻找真相和求知欲之间无相关外,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总分和其表现的7 个方面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均显示正相关( P<0. 01) 。学年与开放思想、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方面呈现负相关( P<0. 05) ; 学年与与分析能力之间为正相关( P<0. 05) ,见表3。

*P<0.05;**P<0.01

3 讨论

本研究检验了东北3 所高校大1~ 大3 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倾向,学生CTDI-CV总分为260. 13,显示矛盾的评判性思维倾向,这与日本护理本科生273. 38 分[6],香港护理本科生264. 70 分[7],中国护理本科生272. 82 分研究结果相似[8],而与李冬莉[9]、许虹[10]、王志稳[11]和成静[12]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产生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所调查的3 所高校都是二类本科院校,人才模式培养重视不足; 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强调对知识的记忆,缺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缺少提供研讨会、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和反思性写作等形式来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

根据CDTI-CV得分反馈,护理学院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重视综合性课题设计,加大人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多样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13],应用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反思性写作,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研究表明,提供学生PBL教学,其评判性思维倾向得分明显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14,15],PBL教学与改善护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成正相关[16]。反思性写作有助于学生质疑其接受的信息是否是真实、有效和准确,有勇气提出问题[17,18,19]; 有助于鼓励学生学习,学生有勇气与老师进行专业性沟通[20]。反思性写作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把他们的思维、经历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充分理解经历和教学内容,有勇气质疑临床所采取的干预措施[21]。

CTDI-CV得分低于280 分反应了当前的中国权威教育,强调遵从长辈和遵从权威作为教育标准,限制学生创造性和评判性思维的发展[22]。评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日益被公认,探索最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护理学院教学改革目标。研究结果显示1 年~3 年级学生CTDI-CV总分变化不明显,反应护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方面出现滞后,缺乏对瞬息变化的事物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护理学生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和认知成熟度方面> 40分,显示学生能客观诚实对待与自身利益相违背的调查结果、容忍与自己持不同的观点、谨慎而有判断力做出决定,反应护理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4 个方面得分在31~39 分,反应学生没有充分重视使用推理和证据解决问题,缺乏组织有序、专注努力地去处理问题的倾向,没有通过推理评价信任,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动力不足,它们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1 年~ 3 年级的学生,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1 年级学生得分>2、3 年级,反应专业教学阻碍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发展,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循证实践的不断检验以完善教学体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研究显示开放思想方面,3 年级学生得分<1、2 年级( P<0. 05) ,说明专业课程教学束缚了学生评判性思维倾向发展,增加综合性教学内容,引入PBL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性写作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开放思想的形成。

在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方面,1 年级学生得分>2、3 年级( P<0. 05) ,可能是1 年级的课程设置与高中课程联系紧密,沿袭中学的教学模式,2、3 年级的学生开始专业课学习,学习内容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 与传承中国儒家文化有关,儒家文化强调尊重教师和知识传承; 尊重权威贯穿护理教育的始终,这些限制了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发展,教育者面临课程改革和改变教学策略的挑战。求知欲方面,1 年级学生得分>3 年级( P<0. 05) ,反应专业教学模式阻碍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知识传承和尊重权威不利求知欲方面的发展,应加强批判性继承能力的培养。认知成熟度获最高分,求知欲最低分,这与学生一直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给定的答案和权威教育有关。

护理思维 篇7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护理人员35名,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23岁。工作年龄为1~15年, 1~2年共25例, 平均工龄3.8年。学历结构:中专20名, 大专11名, 本科4名。

2 影响护士护理思维的因素

在急诊护理时, 影响护士思维的因素有很多。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操作程度、良好的沟通能力等。除此之外, 丰富的经验、阅历、个性特性及个人综合素质等都对护理思维养成与判断上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急诊护理时, 由于急诊护理的急, 快, 压力大, 工作量[3]多等特点, 使得护理人员容易出现紧张、混淆、反应慢等思维。

2.1 理论知识

在急诊中由于护士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知识缺乏灵活运用导致在急诊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知识的缺乏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 还表现在法律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急诊护理中, 理论知识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 急诊的机械设备、新型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规律都在不断更新, 不断完善,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防患于未然或使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才能为不断提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2 专业技能技巧

能力形成不是凭空的, 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还必须通过练习与操作形成初步技能和熟练技巧。在急诊科急诊的病人由于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等特点, 使得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 所以要不断的加强临床专业技能技巧练习和培训。

2.3 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法。要逐步构建以人为本核心理念, 视患如亲, 对服务对象耐心解释和沟通, 把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沟通能力作为该阶段护士培训不可缺少的内容。

2.4 护理[4]经验欠缺

与高年资护士相比, 低龄护士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往往是片面的, 遇事不够冷静, 护理经验欠缺。

3 培训方法

3.1 理论思维的培训

医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1) 参加医院的学术活动、讲座、培训班:医院可以组织医院其他科室对培训人员进行授课。如心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创伤骨科及ICU[5]临床专家进行授课, 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

(2) 每年派2名护理人员去学习进修:护理人员去学习进修, 使护理人员及时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 给急诊科室注入新的知识。护理人员学成归来后进行授课, 传授先进的急救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 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科内全体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 低年龄护士的培训:低年龄的人员除了及时参加学习活动之外, 本科室还采用“一带一”的方法, 让资深的护士担当起老师的责任, 对低年龄的护士时时刻刻进行护理指导, 并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详细讲解本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使年轻护士提高警惕。遇到突发事件能主动处理。

(4) 其他方面的学习:护理人员不止要学习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 还要懂的法律或跟其相关的学科方面的知识。

3.2 技能思维的培训

情景模拟训练[6]是培养护理人员技能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情景, 让护理人员按一定的工作要求, 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特别需要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 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在每次的情景培训中, 由资深护理人员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 进行应急病情的描述。在培训时, 不仅要求培训对象要正确评估, 还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 结束后指导老师就评估、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通过指导在进行反复的演练, 使的护理人员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及动手能力。为以后急诊应急时, 打下良好基础。

3.3 沟通思维的培训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需要灵活的运用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 要注意语气需适当, 并礼貌用语。还要意体态语言带来的重大作用, 如仪表、着装、姿态、情绪等都会影响到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还需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 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护理人员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真正做到改善服务态度, 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果

经过4个月的培训, 35名护理人员经考核合格率100%, 优秀32名占91.43%, 良好3名占8.57%。全部都能单独的进行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 人人达到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业务素质。病人满意度、急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医生满意度与培训前作比较。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5 讨论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低年龄护士在急救时往往表现为慌张、不知所措、害怕等定期的情景演练和高年龄护士一对一的教导下使得护士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急救能应变自如。而针对高年龄护士缺少最多的就是热情, 活力, 在与低年龄的一对一搭配中高年龄护士除了在教导中来更完善自己的护理知识, 还能感染到低年龄的活力、朝气。在护理培训中我们不仅仅要让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学习, 还要让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演练。从而把“听到的知识”演变为“动手能力”, 运用到急救中来、加强其应变能力。护理思维的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能力, 是护理人员多种护理能力的完备结合的体现。而过硬的技能、应变能力、丰富的临床知识都是急救护理人员的必备条件, 所以我们须持之以恒地大力加强护理人员的思维培训。并且在护理人员急诊思维的培训中, 不仅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 还是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保障, 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

摘要:目的加强急诊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在急诊时的急救思维和应变思维能力。方法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使得护理人员更加系统的学习应急知识, 应急技能, 管理知识等。结果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与专科护理水平。综合技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论专科急诊护理培训与其他考核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在急诊时的护理思维。

关键词:护理思维,护理人员,急诊,培训

参考文献

[1]王育珊.急救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秀华, 高敏, 郭敬霞, 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10 (5) :8~12.

[3]冯先琼, 曾继红, 李晓玲.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 :58.

[4]王东耀, 刘海滨, 高凌, 等.护生基础教育的缺陷与变革力向[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5 (4) :3~5.

[5]费国忠, 毛仁忠, 郭永饮.突发公共卫生事院前应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6) :431.

护理思维 篇8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倡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本质是教育主体的解放, 即教育者的批判意识, 教育者对教育中现存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应具有的反思能力和建设性批判精神, 同时包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 共同协作和对问题的探寻, 对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权威都提出质疑[2]。护理专业中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是关于护理决策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和反思推理过程[3]。具体说来, 要求护理人员及护生在面临临床复杂病例时应能够通过收集多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独立决策, 切实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辨的、反思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是护士态度、知识、技巧的综合体现, 它可以应用在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1 护理实践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工作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 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变为对病人的躯体、心理、精神等全方位的护理, 因而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病人, 对病人资料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整合、推理、判断和决策。一个护士若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则她难以全面整体的了解病人, 不能够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决策。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病人进行护理, 能够体现整体护理的需求, 也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 从而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增强病人满意度。因此,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2.2 学科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

护理专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护理人才的创新性研究, 而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护理人才更易在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不断开拓、创新, 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 护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不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努力将自己锻炼为护理专业的高级人才, 争取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3 知识、技术的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

当今社会, 信息更新迅速, 各种新的知识、技术层出不穷, 我们在浏览信息时不能全盘接受, 当然也不能全部拒绝, 而应该有所选择的、批判的接受, 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在此点上说来, 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而在护理教育中若只一味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那么在知识更新如此迅猛的时代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旧的知识而且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因此, 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3 高等护理教育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思维技能, 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且没有固定的培养模式。国外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Taba教学法、反思日记法、回顾讨论法和访谈法[4], 在国内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多大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见, 但个人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 重在把握培养的总体原则和目标, 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不应偏离此目标。

3.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无论是教师、学生, 还是上级的行政干部都应看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主动改变教育或学习的观念。教育者及领导者应有意识的进行教育变革, 制定适当的政策, 积极推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则应主动的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 发掘自己的潜能, 把握更多的机会锻炼这种思维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索新的问题, 改变以往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在教学中注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 努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现代护理教育中, 师生之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而且是一种彼此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 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观点要及时承认并鼓励, 即使是不正确的观点, 教师亦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纠正, 这样更能推动教与学的互动, 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和教学策略的不断改进, 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

4 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树立专业价值观

专业价值观是护理教育的核心, 是护士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护理活动是“以病人为中心”, 学生只有在树立了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前提下才会主动积极的关心病人, 利用批判性思维发现并解决病人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因此, 护理教育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 加深其对护理专业的理解, 充分感受护理专业的职业责任和社会价值。

4.2 培养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指有意识的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在护理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给学生灌输一种批判精神, 这种批判和质疑的态度是任何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判断, 区分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从而扬长避短, 达到自我提高的作用。自我反省、自我纠正也是批判精神的一种体现。一般来说, 拥有批判精神的学生更容易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学习

这是关于“怎样思考”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获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创设具体问题不断锻炼学生的这种技能。

5 小结

批判性思维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培养没有既定的模式, 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重要的在于要发扬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思考, 勇于质疑, 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从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松兰, 吴晓萍.批判性思维的护理教学进展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 (11) :500-502.

[2]陈宝红.批判性思维与护理教育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7, 16 (3) :113-115.

[3]廖晓春.社区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 .护理研究, 2006, 20 (2A) :283-285.

护理思维 篇9

一、鼓励护理学生质疑, 加强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习惯性提问质疑是批判性思维者具备的基本素质。任何活动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进行, 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要从提出疑问开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对学生存疑的问题进行细心讲解。组织全班学生在问题的重要点上进行广泛讨论, 对提出问题和给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给予精神上安慰和表扬, 对其提出问、思考问题的行为予以肯定。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具有趣味发散的问题, 开拓其思考的范围和程度, 对于偏离主题的学生, 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为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做铺垫, 使其最终找到合适满意的答案。如讨论“化疗药物的静脉外渗应如何进行处理”问题时, 老师可以问:“是进行热敷还是冷敷?”有同学回答“进行热敷”, 而有同学说“进行冷敷”。通过同学们给出答案的依据, 进行分别的专业解释和指导, 深入讨论为什么, 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思考问题

传统教学法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 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自学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本素养, 学生应主动学习知识。要求和督促护理学生进行课前自学, 通过给予学生护理案例, 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护理计划。在该方法刚应用时, 对护理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案例及做出计划, 应给予方法介绍, 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兴趣。通过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培养其推理和思维技能。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也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开放个性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个性的, 学生应该是以自有及开放的心态接受课堂学习。由于护理学生年龄偏小, 习惯于被肯定和服从。教师的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其好奇心和学习的信心。老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想法, 以学生或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和相处, 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老师应允许护理学生发表与老师观点不同的想法, 同时提倡学生提出与课本知识不相同的看法, 对于课间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共同探讨。老师的肯定及耐心讲解, 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老师适当地降低权威,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合作者, 来发扬民主, 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若有错误及不准确的地方, 及时向学生解释和说明, 勇于承认。对于学生尝试的新方法, 若无特殊不适和违反规程, 应予以鼓励和表扬。民主教学, 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护理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尝试和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国外学者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复杂技能, 不可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传授, 而需要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自实践体会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及回顾性探讨法, 是我们在护理案例教学中尝试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个案的展示, 使护理学生评估资料, 探讨可以改变的部分。运用和综合相关护理专业知识, 启发学生应怎样对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护理干扰。以学生为主题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助于鼓励护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其护理案例中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临床上学习中, 要求学生将护理活动及体会记录下来, 再通过回顾记录本, 从新进行思考、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通过记录本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五、深入改革教学评价的方法

良好的教学评价方式, 可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通常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习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 没有将知识的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 不能打开学生思路。因此,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一刀切的模式。应该注意观察和培养学生特长, 对其特长进行鼓励, 对其基本课程学习加以肯定,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 既要求学生按标准制订护理计划, 同时对护理个案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护理问题, 并采取对应相关的护理措施。对通过批判性思维提出的合理措施予以加分, 对与教科书上一样的观点则给予及格。改革评价方式后, 学生能够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满足病人病情需要的护理计划, 能够发现病人潜藏的问题, 及时予以解决。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又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护理方法。不妄加评论学生得出结论的对错, 而是重点看学生的推理及判断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在护理教学中不断渗透批判性思维, 才能提高其在专业知识上的理解和应用, 才能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健康问题, 满足临床的需要。

摘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护理中护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针对护理学生的特点, 在护理教学中尝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措施有: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自主学习、开明个性教学方法、尝试新方法、教学中评价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护理教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简雅娟.重视高等职业护生批判性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 2005, 19 (11) :3-4.

[2]李惠玲, 乔美珍, 孙志敏.评判性思维在护理书写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3, 9 (1) :57-58.

[3]沈洁.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 17 (3) :116.

护理思维 篇10

【关键词】情景教学  评判性思维培养  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32-01

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护理士官的第一任职需求,要求护理士官学员除具备一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外,还须具备多种能力,包括独立处理复杂紧急情况的能力,有效沟通和协调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评判思维的能力等。其中评判思维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在对问题发展变化充分了解基础上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法。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做出合乎逻辑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 [1]。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在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对于护理士官学员加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护理辩证思考帮助护理士官学员对于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基层部队卫生工作需要。

1.以情景为切入点,引导应用知识展开积极思维

教员在授课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情景,以此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积极探究的积极性[2]。为加深学员对基础护理理论与技能的临床实用性理解,授课中注意根据不同内容,在讲授、示教中结合临床实例设计相应情景贯穿到情景之中对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讲授患者入院和出院时,教员通过讲授、录像等教学手段将患者入出院护理过程传授给学员,然后设计情景,如你是一名正在值班的内科护士,接收一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入院,你如何进行入院护理,请学员思考并编排一个情景剧演示患者入院护理的全过程。

2.指导学员对情景知识点进行认识、分析思考形成正确判断

学员根据教员所设计的情景以班为单位在课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员首先将情景中的知识点分别罗列出来加以分析思考,如在接收患者时要进行的准备包括:床单位准备、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表格的填写、入院介绍、病区环境介绍、执行医嘱、与患者进行交流、卫生宣教等,通过分析讨论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写出情景角本。

学员间以班为单位进行组合编排出情景剧请教员予以指导,当教员提示在护理中还应特别注意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时,学员们又将知识引深到结合专科护理知识,结合整体护理的观点对患者进行护理,加深了将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结合意识。

3.组织情景演示强化学员运用知识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组织学员进行情景演示,在学员进行情景演示过程中我们对于情景剧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素质的体现(仪表、人际交流等)、创意(编排合理及完整性)、操作技能的正规性等内容进行打分,然后逐一进行讲评。特别注意在学员演示过程中,对成绩给予肯定,对于突出优点给予重点表扬,对于不足点强调学员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要纠正。如一组学员演示输血过程中由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而发生溶血反应的情景剧时,教员讲评提醒学生注意,此情景剧在创意上本意是要强调输血中严格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在编排上可换个角度,从严格查对杜绝差错事故的实例入手,并要突出输出反应处理过程中的知识点,效果会更佳。在讲评中我们还提出了学员在操作中存在的查对不严格,无菌操作原则不严格,与患者交流不够等问题。通过情景演示及讲评过程,加深了学员对于知识的认识、理解、记忆和应用结合,使教学中的知识点得到了强化。在演示前有一部分学员忽略了查对环节,有的学员无菌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出现跨越无菌区或使无菌物品被污染,更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只顾操作而忽略了与患者交流和关心体贴患者。通过情景演示中教员讲评强化,使学员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观念、执行操作中受伤观念、与患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均有显著加强,90%的学员均能做到严格查对、严格无菌操作并在操作中注意与患者交流,关心体贴患者。

4.教学体会

4.1基础护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对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相结合,特别是对知识要点的应用起到了强化作用。对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4.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强化了护理人员对评判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使学员在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知识运用、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将被动执行医嘱变为主动思考分析、执行,使学员认识到只有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技能,才能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靠不断地反思和推理。同时,激发了学员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4.3使学员们充分认识到有评判性思维的护理人员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由于注重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按护理程序有目的、有计划、有预见地从事各项护理活动的内容增多,可使患者接受到高质量的护理,为今后部队官兵提供优质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殷磊 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

护理思维 篇11

1 整体思维及其原则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整体思维在辩证逻辑中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有其特定的原则。

1.1 连续性原则

当思维对象确定后,思维主体就要从许多纵向去反映客观整体,把整个客观整体视为一个有机延续而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比如,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连续性过程。懂得了连续性的思维原则,就不至于因为改进的程度不如预期就急躁或者悲观,甚至丧失信心,就能坦然地面对困难和问题,积极查找原因,不断改进方法。

1.2 立体性原则

即当思维对象确立之后,思维主体要从横的方面,也就是从客观事物自身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考察、反映,使事物内在诸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护士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社会的人自然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其职业行为也是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行为。比如,一个护士工作状态不佳,甚至出现了差错,可能是身体有恙,或者家庭生活、感情生活遇到了问题,导致其注意力分散,也可能仅仅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或者多方面因素所导致。

1.3 系统性原则

即从纵横两方面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按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真实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全貌。所有局部都是整体之中的局部,局部不是孤立的,它可能是整体中的某一层次、某一(几)方面、某一(几)点,遵循系统性原则思考问题,就能够辩证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将局部的、一时的问题放在全面的、长远的框架中去思考并进行处理。比如,某医生出现了差错,产生了医患矛盾,作为护士长就不能仅仅因为“矛盾是医生造成的”,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应站在科室和医院的角度,主动负起责任来,通过自己和护士的共同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因为对于患者和所有大众而言,任何一个个体的不当行为或者任何一点工作中的瑕疵,都会影响到科室或医院的整体形象。

2 整体思维的方法及应用

2.1 整体法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医疗护理服务最终的、整体的目标就是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劳动满足患者的需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无论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还是提高服务技能(交流沟通技巧及礼仪培训等),开展护理团队建设,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

2.2 结构法

结构法是指在进行整体思维时,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比如,一个护理单元(科室),也会有分工与合作,分工的依据是任务本身所规定和要求的,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小组来完成。一方面,护士长要优化内部人员(医生、护士、护工、患者、家属构成内部结构),要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年龄、学历、职称、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个性)调配相应的人组成各种小组,激发护士、患者(家属)、医生的能动性,争取形成良好的医护合作和医患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好与外部人员(上级主管部门、同级业务部门、行政后勤等支持部门)的关系,令其有利于本护理单元功能的发挥。这就要善于将本科室这个“小整体”(子系统)主动融入医院的“大整体”(母系统),与上级、业务、行政后勤始终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借助外部人员的支持,降低部门之间的摩擦与内耗,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3 要素法

要素法是指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善于抓住主要的、关键的方面,使整个系统(整体)正常运转处于最佳状态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因素其重要性并不是均等的,其中具有相对重要意义的因素即是所谓“要素”。整体不是百分之百,整体也不意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要素,根据帕累托原理,抓好起主要作用的20%的问题,其他80%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工作中要学会抓住关键的少数,要用20%的精力付出获取80%的回报,这20%才是护士长关注和管理的要素和关键、重点。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营造并利用优势。“一流组织不仅要接受员工们的各个不同的现实,而且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不同。它必须寻找每个员工的天生才干的蛛丝马迹,然后对每个员工进行定位和培养,继而将其才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势。这一革命性的组织必须通过改变其选拔、测量、培养和引导员工的方式,把组织的事业建立在每个员工的优势之上。”[3]因此,护士长特别要关注和利用每一个护士的优势,发挥其特长,让护士在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内工作。

2.4 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有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比如,在抢救重危患者时,有必要调整在班人员中大部分人参与到抢救工作中来,日常的护理学术活动或者护理工作的某些日常功能即可暂时弱化。目前,我院正在推行“扁平化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天护士长都要根据当天患者数和危重患者的多少来分配责任护士所管患者数量,这种动态的、弹性的排班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在患者最多、护理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增加护理人员,以确保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3 整体思维与护理团队建设

笔者倡导学习整体思维方法,将整体思维方法运用到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通过团队的努力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3.1 建章立制,规范护理人员行为

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用明文的契约关系取代复杂信任关系的一种手段,制度是管理者意志的集中体现,意志是制度的核心所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作为规矩,就是用来约束被管理者思想、规范被管理者行为的,它具有强制性。

3.2 实行“工业民主”,促进团队的柔性融合

站在护士长的角度,用制度约束以形成共同意志,这固然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是,其毕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作为被管理者的护士却总是被动的。如果医院或科室能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护士的积极性还会再上一个层次。这是西方正在实施的一种方法,其关键词就是工业民主,值得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借鉴。工业民主的核心是形成工作团队,工作团队意味着团队中每个人的意见得到重视,每个人的人格得到尊重,每个人的感情得到分享和交流[4]。

3.3 开展整体思维训练,强力促进护理人员有机协作

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方式,改变思维方式是改变行为方式的前提,而整体思维方法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学习和训练,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掌握。

首先,护士长要懂得整体思维,养成运用整体思维方法的习惯,熟练地掌握整体思维方法。能否建设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尤其取决于护士长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一个“有形科室”的面貌取决于护士长头脑中那个“无形的科室”,取决于护士长是否具备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具备整体思维能力,科室的护理工作就会从乱到治,从弱到强,从差到优;如果护士长不具备整体思维能力,其无形科室必然混乱无序,有形科室自然百病丛生。

英国思想家格莱·万斯提出一个成功的员工团队的最终力量,不在于个别成员的杰出,而在于集体能力的相得益彰[5]。大家都知道,即使每一个护士都十分优秀,也不能确保这些护士就能够组成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一支护理团队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长能否按照整体功能、总体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去科学、合理地培养、调度、使用每一名护士。

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谈到学习型组织建设时说,每一个人虽然只是群体的一小部分,但要努力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搞清楚系统各部分的复杂关系,从而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6]。因此,护士长还要根据整体思维的原理,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护士中开展整体思维训练,使其牢牢掌握整体思维方法(整体法、要素法、结构法、功能法),大大提升全体护士的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规章制度是团队建设的外部强制性力量,“工业民主”是团队建设的内部柔性黏合剂,但仅有规章制度和所谓的“工业民主”,仍然不足以打造出一支真正优秀的护理团队。因为优秀团队的形成,不仅仅因为其成员必须共同遵守同一个规章制度,也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和愿景,或者能够进行融洽的感情沟通,他们还必须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彼此才能心心相印,心领神会,实现默契配合。一旦整体思维方法在护士长和全体护士中得以普及,护理管理就会如虎添翼,成功打造一支优秀护理团队的理想就指日可待了。

4 结论

整体思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的思维模式,但整体思维方法并不神秘,其实这种思维方法在一些悟性较高的护士长那里一直在自发地运用着,但自觉运用的情形还不十分普遍。笔者认为,整体意识是塑造护理团队的基础;整体思维是造就优秀护理团队的关键;整体思维能力是护士长素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价护士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整体思维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是提高护士长思维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曲智男.图谋职场思维导图实战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

[2]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14.

[3]马库斯.白金汉,唐纳德.克里夫顿,方晓光译.现在,发现你的优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2.

[4]韩德强.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5.

[5]费雷德蒙德.马利克,李亚译.管理成就生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

上一篇:非主流运动论文下一篇: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