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规划

2024-09-21

改革规划(共12篇)

改革规划 篇1

前言: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实施,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工学“城乡规划”、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构成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群,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区域分析与规划”要么处于基础课程[1,2],要么是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甚至是主干课程[3]。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系统分析区域自然、社会、技术等发展要素为基础并着眼PRED协调勾勒区域蓝图及其实现过程综合课程。规划专业课程群中区域分析与规划建设缓慢,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较少。本文着眼于工科“城乡规划”和理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区域分析与规划融合教学,尝试开展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探索课程教学改革。

1.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对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1.1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课程体系重塑

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校合并潮影响,中国多数地方师范院校与工科专科性学院合并成地方综合性大学,这促成中国城乡规划高等教育由早期的建筑学背景拓展为建筑类、地理类、农林类、社会科学类,初现“工科规划”“理科规划”为主的城乡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国“工科规划”——城乡规划专业修业基本年限为5年,“理科规划”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修业基本年限为4年;培养目标上“工科规划”以城市详细规划的小尺度总平面的布局、建筑设计(空间—造型—功能—环境设计)等能力为核心,“理科规划”侧重在城乡/区域总体布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问题的分析与空间战略为核心的规划公共政策问题监测、预警、评估、预测、咨询等能力为核心。2008年实施《城乡规划法》要求规划执业者既有宏观战略研判、城乡总体格局预测等素养,又须具备街区/城市设计等技能,综合应用与多方位技能培养成为当前规划学科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这要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既囊括建筑学、中外建筑史、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等工程性课程,又需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理科课程。

1.2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趋向

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建设,已成为高等规划教育发展时代要求。显著特点在于:一是学科专业发展的背景呈现多源并进与融合趋势,要求课程教学突出理论的综合;二是各学科源头强调优势与特色同时,都非常注重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以及规划工具等的教学与研究;三是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在市场上日益形成多学科共事的规划设计团队,如中国城市规划院、同济大学规划院,因此新时期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性集成应用与规划项目研制过程的网络式协作能力。

可见,理科、工科规划专业的融合发展对《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产生重要影响:1重组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如宏观的区域分析与综合—微观的地方综合分析与设计将有机嵌套,以熏陶学生区际公平与代际公平职业操守;2冲击现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材、课堂、专业实践与实训,要求教材更注重空间规划的价值伦理及其应用技能,对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则要求打破总规、详规、设计的各自成块、无法衔接的现状,并增加设计技法与区域综合思维的融合,以培养学生应对社会问题显性化、规划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全面性挑战所需的执业素养。

2.嵌入规划项目的教学实践探索

2.1围绕规划过程建设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

面向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科学问题及找到解决手段的研究能力,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教学实践分为三个部分。(1)基础理论与前沿方法部分,该部分主要以经典的课堂讲授、文献资料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1区域概念与类型、区域研究史、区域分析方法等教学,强调基本思想与主要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引介,主要以经典案例的对比凸显基本内容或因区域发展阶段差异而增减内容,阐释区域分析的结果与区域规划文本的紧密关系;3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技术支撑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劳动地域分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案例等,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作业予以落实。(2)关键支撑部分。围绕专项区域规划项目(土地利用、城乡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研制工作环节(前期分析、文本编制等),以小组展开案例、讨论、实证等教学环节,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完成。1第一教学单元为教师精心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并组织小组在第一次小组作业预先头脑风暴各区域土地、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环境的现状/发展水平/存在问题,针对每个子题给出主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开展文献阅读和确定研究区域某个专项规划的研究课题及其可能实施路线。这一单元形成第二次小组作业“某区域土地/城镇/基础设施/环境规划前期研究的可能课题及研究技术路线、所需的资料清单”,要求全组要分工合作、强调每个组员都要有贡献。2第二单元以小组汇报、研讨为主要授课形式,每组就第二次作业作5~7分钟的学术报告,其他组质疑、研讨,帮助确定汇报小组的研究课题、完善其技术路线和资料清单,重点评析前期预研课题对小组准备研制的规划具有何意义和价值。3第三单元由各小组代表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全班同学参加研讨、质疑和互评,课程教师或邀请规划设计院高工进行详细讲评,肯定学生在规划预研中的规范性、创新性及不足。(3)综合应用部分,包括区域发展战略等内容集成、编制和表达区域综合发展蓝图。难点在于梳理区域要素分析与专项规划衔接、综合,揭示区域战略(定位、目标、路径)及其关键要素的规划、规划实施机制等的产生与书面表达,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协商与认同[4,5]。该内容的教学以实战模拟和磋商研讨为主。对于区域分析各要素的综合集成及其空间可视化、区域战略的空间表达,采用人手一台电脑和小组内部互助,并辅以教师指导进行教学;对于区域战略的多方案比选,引入层次分析法和小组参与式研讨,让学生比较具体区域的多种方案,遴选和达成共识。

2.2重点环节的实践探索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包括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前期研究设计、规划前期及编制的指导等环节)、学教评价等环节,在此重点阐释其中三环节。(1)教材与关键文献选择。教材目前使用最广是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二版)》,该书理论与方法较强,较少涉及具体案例。为此,课程教学向学生推荐了近5年来国内外知名的区域规划案例及其前期研究的学术著作,供学生研读。(2)前期研究设计。规划项目前期研究设计是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结合相关教师科研项目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围绕浙江市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前期研究设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凝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筹谋所需要资料清单,以获得对规划前期研究选题、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实施的整体性认识。前期研究设计的课堂教学分三阶段:一是引导小组选题,主要是对学生小组原拟定题目进行创造性地修正或者补充;二是明确选题实施的技术路线构建与资料收集,技术路线研制过程包括组内文献整理与互动研讨、组间宣讲质疑修正等;三是探究性实施,引导学生系统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计量分析与空间集成分析,以及研究结果表达(文本、图件、表格等)。(3)前期专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前期专题研究与规划编制指导是课堂案例教学的延伸部分,该环节以案例学习、观摩和小组预研、组间头脑风暴、教师/一线高工讲评为载体,提高学生对规划编制具体内容、基本要求、常用方法以及团队合作完成过程有充分的理性认知和主动参与模拟实战的兴趣。但学生对多种要素、多种方法的综合集成运用能力不足,因此该内容应有难度纠偏,以基础数据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表达及GIS的综合应用为支撑,突出训练学生空间分析、地图综合表达方法和文本写作能力等。

2.3理工兼容背景下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差异化

理、工科规划专业就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对课程教学的诉求差异,课堂教学进行强化与区分:(1)针对5年制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宏观分析与区域研究,及其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影响与导向教学,并要求该专业学生不仅要玩转CAD、PS,更要将CAD与GIS有机结合进行规划前期研究与规划编制运用;(2)针对4年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宏观分析的数学模拟、空间计量与空间集成分析,以及将分析结果有效地运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突出地理学理论与技术在规划编制过程的应用,并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关注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涉及的各类国家标准,以强化宏观总体分析与单要素专项分析在控规落地时的适宜性。

3.结论与讨论

地方综合型大学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充分立足当前国内外区域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前沿,探索地方院校教学、实践特色,充分挖掘了中国主要类型规划的研制过程的基本特性,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专业课程教学特色。即充分重视理论积淀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研习当前中国主流规划编制过程来提升空间分析、要素集成、综合表达等规划设计思维。教学内容十分贴近真实的规划编研实践活动,注重和鼓励学生探索和培养自己独特的规划方法与价值伦理修养。

摘要:“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城市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且兼具理论性、实践性。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通识+专业大类+专业”教学需求,构建了围绕规划项目研制过程嵌入教学过程的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重点环节、学生科研创新等实践。实践表明,契合规划研制过程的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导向是行之有效,且在执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方面会有所突破。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规划,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组织

改革规划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节奏步伐逐渐加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我们必须加大探索改革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省级规划管理还存在着职能缺位和缺乏有效的上级对下级的城乡规划监管的现象。

因此,我们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建立规划委员会、强化省级规划管理职能,派驻规划督察员,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来推进良好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规划 篇3

日前,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未来北京高考将采用“3+3”模式,即语数外三科加三门自选科目,这意味着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性。今后高考具体怎么考?学生应当如何应对变化?北京市教委、市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就相关改革和影响进行了解读。

2017年起,北京将开始逐步进行高考改革,涉及内容包括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取消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并;英语听力考试要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等。这意味着2017年新高一学生将成为首批参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共涉及十三门科目,分为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两种。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高考的学生可免考,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四门科目则仅设合格性考试。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设置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学生在参加高考时要从中选择三门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

更注重专业:高中阶段可开始职业规划

北京市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解读说,今后北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分为合格性和等级性两张卷,合格性考查科目是必修模块,等级性考试是必修加选修模块,而未来新高中课程设置中,将调整必修部分学分和选修科目的档次,让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课程。

与之同步的是,高校招生时,将为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科目要求,所以考生与其选学校不如选择专业,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专业。

希望的田野落脚乡村规划改革 篇4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农村经济条件的大幅改善,农村建房数量剧增,仅广西近年农村年均建房面积就超过3000万平方米,而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重城轻乡”现实背景,导致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缺乏技术指导、人才支撑、有效机制和管理力量,从而致使乡村无规划、乡村建设无序以及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脱离农村实际、实用性差的问题日益突出。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58万个行政村中约有52%做过村庄规划,但是专家估计只有不到10%的村庄规划可能有指导效力,剩余的村庄规划是没有指导效力的。

为扭转这一局面,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中对于“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印发《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针对当前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决策先行、转变理念、完善机制等具体举措,通篇以改革创新为主导,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规划 篇5

动物生物化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的重要保证。随着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物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就要求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也要随之改革,以满足培养创新型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在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动物生物化学研究室近三年来承担了高教出版社、农业出版社有关教材的编写工作,制作了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的网络版课件和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承担了多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课程组老师们多年的建设,该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实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2007年争取进入国家精品课程行列。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工作制定了发展规划。

一、全面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做好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为标准,围绕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两个层次展开。通过评估验收,本课程计划到2007年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2.通过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全体教研室教师资源,整合教学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成为懂得教育规律、运用教学规律的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进一步充实教学梯队。

3.为加强动物生物化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动物生物化学教研室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从而能够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授课教师水平,特制定动物生物化学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每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期为3年。②教研室每学年拨给青年骨干教师每人1000元教学科研活动费,用于资助科研、教研活动。③在同等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省内外进修提高。④青年骨中教师每学年将本人的科研、教研成果向教研室、学院和学校汇报1次,教研室将论文或著作摘要汇辑成册,促进学术交流。⑤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院科研基金或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⑥在住房和晋职问题上,给予优先照顾。⑦青年骨干教师在任期内原则上不准调离。教研室对培养的青年教师予以管理与考核。

二、全面开展教学研究

1.提高教学研究项目的内涵质量,扩大教学研究项目的范围,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已有的教学研究立项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学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使教学研究项目在数量上有一定增加,在质量上有显著的提高,在项目等级上有明显的上升。到2007年要达到国家级项目有1个,省级项目有2个,校级项目有3个。

2.在开展教学研究方面,拟发表教学文章:本科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探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考;《动物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探索;关于如何认识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内容的探讨;组织器官生化学习内容与方法探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势在必行;农业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的模式选择;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浅谈《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的几点体会等文章。

3.举办全省性的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研讨会,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我们计划在2006-2007年期间,由东北农业大学主办,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研讨会,邀请省内知名高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师,特别是获得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组教师,来校交流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

三、完善多媒体、网络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大力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信息量大,深奥、抽象、繁琐,学生学习时普遍认为内容很多,难度较大。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法已难以适应信息大量增加的现代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我室在近几年制作和收录了大量的彩色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网络版和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精细的动画展现,教师很容易讲清楚这些过程,节省了许多时间,并在课堂内留给学生充分的理解、记忆时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显著提高了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使我们的网站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的平台。

四、大力开展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倡教学途径多元化的趋向发展。

逐步改进课堂授课的模式,将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动教学模式,向互动、多边交流的教学模式过渡,提倡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协作式学习法、讨论法、演示法、导读法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及能力。

动物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如下:①强化重点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②多媒体教学是动物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先进方法。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④开展双语教学,提升教学水平。⑤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式学习。

理论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是:①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②研究教学法:研究教学法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白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提高能力的基本教学方法。③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④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⑤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是将成绩高的与成绩低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同时,要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文理渗透理念。

五、吸收原版教材的优秀内容,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

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同以往相比是增多了、加深了。同十年前相比,由单纯以物质代谢为核心的传统生化内容深入到全面阐述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反映了现代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的知识领域,也体现了动物生物化学在动物科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原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围绕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新的修订。新教学计划修订的工作要符合如下原则:

1.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构成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符合时代要求。

2.要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实践”的主导思想。

3.要有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4.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扩展课程的学科领域覆盖面。5.增设理论课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环节,设置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

六、全面补充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它配套教学活动开展,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所用到的相关资源。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对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校教学效果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教研室于2004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时,就致力全面建设教学资源,近几年在保留原来的优秀内容的前提下,致力于全面补充和刷新教学资源。主要的方面有:

1.纸介材料,包括:课程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授课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和习题答案册、试题库及其答案库、教育科研项目及成果、教学改革规划、教改教研论文、教学表彰、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课程内容更新体系、理论实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设计、实验讲义及指导书、教师资料、教师指导手册等。

2.媒介材料,包括电子资源和网上资源:相应纸介的电子授课教案、电子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内容包含丰富的动画、视频、图片等)、习题库、习题答案幻灯片、试题库及其答案、实验讲义及指导书、全程授课录像(课堂实录)、自制音像资料、专家和督导评价材料、学生评教材料、参考文献目录、教师资料等。

3.学生辅助资源,包括:学习辅导书、纸介教材、电子资源和网上资源,包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教案、教师手册、学习指南、习题解答等。

七、加强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条件和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培养有关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近五年来,学校给我室硬件建设拨款累计达300多万元,充分补充了实验课程所需要的学生配套仪器和器材,使学生能够3人/组享受相应配套仪器和器材,解决了原来十多人一台仪器的尴尬局面,锻炼同学学会了如何使用仪器、维护仪器以及运用仪器的能力。同时进行了旧实验室和实验台的改造,营造了宽敞、明亮、通风、安静、整洁的实验室。

2.我室结合教学设备条件和科研成果对所开设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进行了系列的改进,力争使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去掉了原来的几个陈旧或过于简单的或原理与方法重复出现的一些分析和制备实验,新开设的实验有:牛乳中酪蛋白的制备、酶解及分析鉴定,真菌多糖的制备及含量测定,SDS-PAGE,高分子量核酸的制备及电泳分析、PCR扩增、质粒制备、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等。这些实验内容与技术综合、全面、代表性强,且经费使用较少。经改进后的实验内容涉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多种样品中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和分析,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电泳、离心、分光光度测定、组织匀浆、盐析与盐溶、有机溶剂提取与沉淀、PCR、超滤、透析、酶解、柱层析、薄层层析等,内容全面合理,反映了现代动物生物化学技术的成果和发展的特点。这些实验为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拟进一步设计综合性的实验,将多糖、蛋白质、酶、核酸、脂类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初级制备、分离纯化和系统的分析鉴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充分体现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实验机能全面培养的需要、适合学生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如设计从动物胰脏中制备胰蛋白酶原、进行胰蛋白酶激活条件的研究、胰蛋白酶的含量与活性测定、胰蛋白酶水解酪蛋白的活性观察等连续的实验,就比孤立的类似实验效果好得多。但这需要实验课教师对这类实验进行详细的研究,确定实验条件,以保证学生能够做出全程实验结果。通过引入其它高校的有关实验教学内容及吸收实验室科研项目的有关技术成果,也将有利于实验课内容的拓宽,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则是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进的前提与保障。

动物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在近年变化较大,我室三年前进行了持续的实验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将原有实验教学内容全部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5个学年38个班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习效果得以加强。通过“蛋白质制备与分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掌握了蛋白质的制备技术(包括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透析、超滤等技术、层析技术、离心技术等)和分析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测定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等一系列复杂的动物生物化学技术。通过“核酸制备与分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掌握了核酸的微量制备技术(包括有机溶剂抽提、高速离心、盐溶、紫外透射反射现象、多聚酶链式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等一系列复杂的动物生物化学技术。上述两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现了实验内容的综合化和设计化,实现了实验内容的一体化,使学生对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抽象的实验内容具体化和直观化,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经过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训练后,实验技能显著提高。

八、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1.逐步改进课堂授课的模式,将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动教学模式,向互动、多边交流的教学模式过渡,提倡教师使用讨论法、演示法、导读法、实践法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及能力。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演示法、导读法、实践法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发掘结合起来。采取得力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并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发表科研文章。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完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管理,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考核。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九、完成课程相关教材的编写

1.拟完成的教材编写:我们申报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教材已获得批准,目前正在组织教师,在原有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优秀教材的思想,编写十一五规划实验教材,争取2007年9月底出版。

2.拟对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动物生物化学》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动物生物化学(网络版),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东北农业大学印刷厂出版的《动物生物化学习题集》;东北农业大学印刷厂出版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等。

十、建设习题库,开展教考分离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行教考分离是评价教学效果和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根据教务部[2007]023号文件要求,我教研室自2007年4月9日开始试题库立项申报工作,经专家评审,动物生物化学列入2007年试题库立项建设计划,并开始接受试题库软件培训。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计算题,题量为名词解释10个、选择题20个、填空题40个空、论述题5个、计算题2个,分值分配标准为名词解释1个1分;选择题1个1分;填空题1空0.5分;论述题1个8分;计算题1个5分。答案为标准答案。

十一、教学改革规划实施步骤:

规划的实施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主要完成规划的制订、讨论与通过;对规划的内容进行宣传、动员及初步实施;

改革规划 篇6

【摘 要】针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65-0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道路、居住区、公园等绿地方案设计。该课程综合性强、重实践,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其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知识,而是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是否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否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绿地项目的方案设计,从而可以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为了适应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综合性强、重实践的特点,本文试针对该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以促进适合社会需求的园林规划设计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套用本科模式,传统教材跟不上行业发展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简单地把本科四年的课程压缩成三年,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也参照本科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材大多内容陈旧,实用性差,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不相吻合,加上园林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层出不穷,很难做到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实践能力较差,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职园林教师大多来自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比较年轻,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和扎实,但直接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任教,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对于园林行业现行标准、流行趋势不够熟悉。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停留在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上,这种单向封闭的填鸭式授课方式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深度不能满足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当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讲授的内容以传统绿地设计为主,主要涉及道路、街旁、居住区、庭院、公园等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没有紧跟园林学科的发展趋势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很少涉及当前热点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城市森林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综合体等知识点,以及当前提倡的节约型园林、低碳型园林、可持续发展型绿地等新理念。在课程教学深度上更多强调方案设计的平面构图和图纸的美观,而忽略场地的实用功能和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一遍遍的改图,大多是从图纸到图纸,较少强调方案的进一步深化设计与新材料应用,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

(四)课程教学实训以做课程设计为主,缺少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实战训练。很多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匮乏,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实训以课程设计为主,而课程设计的题目多为自拟。缺少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设计对象没有现场,学生只能根据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去想象勾绘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场地环境的分析不够到位,容易忽略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复杂问题,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眼高手低等问题,难以培养园林设计精英。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园林设计高技能人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任课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小组,打破学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说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依据职业岗位能力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2011年3月以来,我们对在广西主要城市及广东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60多家园林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召开企业行业专家研讨会,明确园林设计员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园林行业标准、设计规范,熟悉园林设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能独立完成各类中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同时具有工程协调及设计业务管理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按照社会需求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工学任务对接。为了促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习情境的具体化,我们依据该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及社会需求情况,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比如舍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大型项目规划设计等多个知识点,确定较有代表性且符合高职层次的校园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等三个知识点为教学重点。每个知识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实现工学任务对接。此外,考虑园林学科已经上升为一级学科,我们认为拓宽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有必要,因此补充讲解综合房地产开发、农业观光园、城市森林规划设计等当前比较热点项目的相关知识。

(三)基于工作过程制定课程教学设计,体现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特点。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后,我们遵循园林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个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设计为:下达设计任务→教师讲解设计任务及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构思→设计方案修改→出图→学生汇报方案→教师与学生评价设计方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整个设计流程,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

(四)根据职业标准改革完善考核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反映学生技能水平。针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综合性强、重实践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过去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操作测试的做法,以岗位对应的职业标准及规范为依据,大胆采用形式多样、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灵活考试、考核方法。一是提高大型或综合性强的设计作业成绩评定比例;二是期末考核灵活选择快题设计、案例分析、植物造景设计、小论文撰写等方式。这样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先重过程、再求结果的学习方式,并真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遵循工学结合的理念,校企合作共同编写课程标准和任务驱动型教材。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我们召集园林专业骨干教师、园林行业专家以及园林一线设计人员,在分析园林设计员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内容以及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形成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知识技能框架,共同探讨论证和制定课程标准。同时,打破以传统学科体系理论为主的模式,以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真实的项目实例为依据,遵循实际岗位的工作流程,选取广西区内优秀设计案例,校企共同开发任务驱动型的教材,使教材具有实战性和地域特色,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六)成立园林公司拉近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利于培养园林设计精英。学院注册成立广西艺景园林有限工程公司(园林二级资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对外承接生产性设计项目。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园林公司的设计师,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园林公司学徒或园林助理设计师。一方面,教师通过参加企业的设计实践,积累更多设计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部分优秀学生为辅助共同承担完成企业的设计任务,搭建学习与就业之间的桥梁,形成良好的企业化职业氛围。这种真题真做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战能力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拉近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工学任务对接,学研互动,产学一体,有利于培养园林设计精英。

(七)利用农林院校的特点,突出植物造景设计的优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充分体现园林规划设计与景观植物学、建筑学、园林园艺学、历史、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好的植物造景设计有时可以决定一件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农林类院校,在植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方面恰恰又是艺术类、建筑类院校园林专业所欠缺的。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将植物造景设计作为优势和特点并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示农林类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这一领域的专长,同时弥补在建筑设计、效果图表现方面的不足,避免不同层次和背景院校培养的人才同质化,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需要的园林专业人才。

(八)引入正激励教学法,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自由灵活的设计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巧妙地运用正激励教学法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教师修改学生设计方案时,除了告诉学生做什么外,还告诉他们怎样做和为什么这么做,授之以鱼不如以渔。同时敏锐地捕捉每个学生在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加以激励。二是教师将学生优秀设计作业在班级公开点评、表扬。例如,完成“校园附属绿地方案设计”后,各组通过 PPT软件来汇报本组的方案成果,然后师生相互提问、质疑、答辩,并定期选取一些优秀作品在全校举办专业设计成果展览。教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信任,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职业素质和竞争意识,激发他们扩展更大的设计空间。

三、结语

教学改革是个永恒的课题,新形势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奉行继承、创新、发展的宗旨,针对人才培养的变化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调社会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以及生产与教学、科研的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新时代的社会培养出实用的高等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阳,黄巧玲.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教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

[2]王韧.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8)

[3]秦春林.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C-125)

【作者简介】陈尚玲(1975- ),女,广西陆川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与旅游景区规划。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 篇7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国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来负责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然而中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不规范、不平衡,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不足

国内许多高校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 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在课程的开设上只是单纯地注重对毕业生的求职指导和招聘信息的提供上, 只是为了服从教育部安排而保留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这体现了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不重视, 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在就业及终生职业规划上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2. 课程体系不健全, 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多方面教育课程工作安排的开展, 然而中国的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的开设大部分只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自主创业指导, 多数在大四阶段开设课程, 忽略了之前阶段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的教育, 没有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阶段来匹配不同的课程内容。其次, 就教材的编写而言, 很多教材没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仅提出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理论性的内容, 只注重概念的传授, 缺乏针对性。

3.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首先, 目前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仅通过书本进行知识的传授, 对多媒体教学的采用不足, 教学模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其次, 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最新形势的了解, 在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实习、招聘方面的信息传递上做得不够, 并没有开展实践性教学, 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过少, 不能了解真正的市场需求。再次, 对学生的共鸣教育不够, 教学模式过于教条, 没有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及内心情感的培养。其课程建设存在诸多局限性, 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4. 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然而, 跟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的专业教师人数少, 在很多高校中是由党政管理人员、学科任课教师兼任。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 教学能力有限, 教师的整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 师资队伍与学生的比例失调, 教师资源不足, 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该门课程, 但没有从实质上重视起来,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职业选择的深远作用, 急功近利, 只考虑眼前的得失, 导致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停滞不前。

2. 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

基础教育重视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 忽略了对孩子独立性和未来眼光的培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过晚, 已给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3. 社会资源配置的相关制约

在当前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态势下, 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对于高校科研项目的投资, 也都集中在有高经济效益的相关项目和政策研究上。由于高校职业生涯教学, 相对国民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滞后性, 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资力量的强大, 不利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思路

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改变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学生未来发展的思维模式,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加大资金投入, 支持和鼓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2. 丰富课程内容

首先, 改变照本宣科的学习就业政策等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 加大相关就业信息的普及, 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其次, 从大学一入学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课程, 大一阶段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大二、大三时培养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兴趣, 提升自身能力, 毕业阶段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3. 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首先,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打破课堂界限, 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一系列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寻找自身的兴趣点。其次, 注重实践的开展。一方面可以邀请用人企业到学校以开展讲座、举办创意大赛的形式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应为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在干中学, 在学中思考职业生涯的道路。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 高校应安排专业教师再教育、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活动, 以达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其次, 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资金投入, 鼓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 实现教学相长。

摘要:中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 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式,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需求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查伟大.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 2014 (16)

[2]樊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 2013 (23)

[3]杨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传承, 2009 (14)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篇8

一、我国的城乡规划所面临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一) 我国为了实现小康社会, 履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需要, 必须进行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逐渐的增加, 为了更加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了“五个统筹”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其中“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明确提出了政府部门需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统一进行城乡规划管理, 加大力度进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 我国城镇化建设以广域推进、以区域为主的城镇化建设磨损需要我们加大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改革。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的增加导致城市建设向周围地区不断扩展、蔓延, 从而一些冲突与矛盾如: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等也不断的凸显出来。这就说明城市的发展不光考虑居民生活质量和自身功能组织的提高, 更应改考虑城市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环境的质量, 因此对城乡区域性的规划和编制, 必须进行重视区域的协调性, 进行区域规划实施的强化管理,

(三)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进一步贯彻《行政许可法》

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现有的城乡规划管理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比较多, 例如:由于盲目攀比, 扩大建设规模, 致使一些城市的经济和资源超越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有的城市对城乡规划引导不利, 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和建设无序;有的地方政府无视规划, 擅自批准建设等,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城乡规划面临着:一是政府履行的职责没有做好;二是管理方法比较单一, 重审批轻监管, 注重管理轻视服务等。新的《行政许可法》强调了行政审批制度, 只要推进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就必须健全规划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 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推进审批制度不断的改革, 必须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发挥合理、科学地新局面。

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的主要问题

(一) 省级规划管理职能缺位

省域城乡规划是指协调各城镇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共建和对各类资源进行共享等, 但现实的状态是省域城镇体系的规划调控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没有明确的规划实施目标和责任, 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缺乏有利的规划管理协调机构, 目前我们面临的是省级规划管理比较薄弱, 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造成了对我国全省城乡规划的监督、指导、协调等职能缺位。

(二) 领导重视度低, 缺乏有效管理措施

目前, 在城市规划实施中, 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其主要包括事前、事中的监督缺位以及对于一些存在的问题, 领导态度只是“看得见的管不着, 管得着的看不见”等现象,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就是由于上级领导对下级规划部门没有做到有效的监督, 导致有的城市出现了随意规划和违法审批的现象, 进而出现了一些“政绩工程‘现象工程”等劳民伤财的现象, 造成了重大损失的发生.

(三) 城乡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 管理权限比较分散

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开发商开始与政府作对, 按照自己的规划随着乱盖乱建, 甚至有的开发区开始搞封闭管理, 把一些规划特权和争权, 这种现象的发生, 破坏了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 造成城市功能四分五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造成了城乡规划管理失控。

三、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策略

(一)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一步建立规划委员会的相关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为了进一步实现城市的区域管理, 我国建设部门积极开展了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要试点工作, 这一制度的快速发展, 有效解决了一些地方领导的随意决策和自由权过大的现象, 委员会由政府设立, 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来共同协商以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 以达到决策的目标。

(二) 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省级规划管理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和城乡规划的调控要求,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新的要求, 要求明确指出政府在建设重大项目的时, 建设规划的项目必须要符合的政府的规划要求和规划原则, 对于一些特殊的建设项目在建设前, 必须要经过专门的规划以后在进行实施”, 然后将建设项目纳入规划中报规划机关审定。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 建设部在审核时进行纠正, 然后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 对建设项目发放选址的意见书。

(三) 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在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 要将行政责任划分有序, 具体责任到个人, 进一步让城乡规划的管理和监管都能够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另外, 在城乡规划的建设中, 还要对建设中的各种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 要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 然后对其进行法律等相关追究, 对于造成的重大损失要追究主要的领导责任人, 进一步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效力, 同时保障国有和人民的财产安全, 保障开发商的合法权益。

结语: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的城镇化得到了快递的发展, 规划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部门, 加强省域规划管理职能, 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良好有序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 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节奏步伐逐渐加快,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 我们必须加大探索改革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 但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省级规划管理还存在着职能缺位和缺乏有效的上级对下级的城乡规划监管的现象, 因此, 我们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建立规划委员会、强化省级规划管理职能, 派驻规划督察员, 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来推进良好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通与挑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小议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篇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之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对违法、违规建筑的查处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机制。越是违法的建筑,越出现机构之间的互相职能不清,互相扯皮,导致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建设丧失了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导致了规划只是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的单向交流,政府缺乏对规划的宣传,群众对规划缺乏了解,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3)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缺位,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质量不高,规划部门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滞后,难以适应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4)新的《城市规划法》缺乏有力的司法解释,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如实际工作中计划部门对新法规中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理解有分歧,造成工作中矛盾突出,破坏了城市规划实施的整体性。

2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他们所采用的强管理模式和弱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管理手段、管理职能上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建设城市发展的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中央政府的调控和监督职能,对省级和市级规划机构进行改革,应是我国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要学习的。从国外的经验看,拥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行政机构大多为强力部门,人员充足,机构健全;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为了确保我国各级政府在新的形势和环境条件下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调控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职责,城市规划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必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新体制。

3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趋势

3.1 法制化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3.2 民主化

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

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3.3 数字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市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市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技术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其重要的意义和对人类深远的影响举世公认。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体现了一种技术,而是向人类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城市规划这个“龙头”部门入手,可以说抓住了关键环节,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城市规划将成为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工程之一,并可提供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

4 结束语

只有加快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转型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率;实现良好的城市管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决策的多元化、政治的透明化、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最大参与化,建设适应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积极变革时期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之路,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治。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0(129).

[2]李静,阎伟.浅谈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5).

改革规划 篇10

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无规划、建设无序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56万多个行政村和260多万个自然村,已经编制过规划的村庄不到60%,还有22万多个行政村和100多万个自然村还没有编制规划。即使已经编过的村庄规划中,规划质量较好并且真正有效实施的仅仅不到10%,也就是说90%的村庄还处于无规划和建设无序、无管理的状态。为扭转这一局面,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11月24日印发《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村庄规划,《意见》提出要改革创新村庄规划编制的机制和内容,使村庄规划真正做到实用有效,能够真正起到指导村庄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一、创新村庄规划的编制机制

坚持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方式,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农村与城市不同,村庄的建设主体是村民,以往村庄规划的编制往往是组织城市的规划设计院简单从规划技术出发进行规划编制,往往忽视村民的参与和需求,村民不知情或者规划未经村民同意,是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新村庄规划的编制机制,首先要组织动员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作用,通过村民大会、小组会议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和吸收村民对村庄建设的需求和对村庄发展的建议,编制单位要将这些需求和建议吸纳到村庄规划中形成规划内容。编制单位还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规划的内容从技术图纸转化成农民看得懂的图纸,并在村内立牌展示规划成果,确保村民看得见、看得懂。在规划报批之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协助村民委员会将审批通过的村庄规划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保障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的组织者,不仅要负责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动员村委会成为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同时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审批的组织工作。

规划设计单位要改变过去套用城市规划方法,以城市规划技术为主导的规划编制方式,变成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机制的辅助者和服务者,引导组织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彻底改变村庄规划脱离实际的问题。

二、创新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农村不同于城市,城市规划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有一整套相对固定的体系和内容,而村庄规划往往要从宏观到微观,以解决村庄实际问题、满足村庄实际需求为目标,需要指导落地实施。由于村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形成固定套路的内容。而以往的村庄规划内容大多参考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内容大而全,虽然有些规划辅以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但更多体现在总体规划层次,难以有效解决村庄的实际问题,更无法指导实施。《意见》中提出村庄规划内容应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

首先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的内容包括规定建筑层数或高度、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等,有需要的也可以规定地块位置、用地范围、建筑安全等。如重庆市关塘村的村庄规划,该村是典型的山地分散型村庄,聚落格局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特征,规划将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简化为若干文字口诀:近路近田、用地良好;院落围合、簇状集聚;五间以内、适当增减;二层为宜、檐高六米;悬山青瓦、土墙石柱。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的村庄民居建筑风格相近,特征相似,镇域内的十几个村庄共同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一至两层、硬山坡顶、红墙灰瓦、山地民居、院落围合。这些村庄规划案例编制的农房建设规划要求采用朗朗上口的口诀形式,既方便村民建房参考,又便于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农房建设管理。

一般村庄也是全国村庄类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村庄往往存在人居环境差、建设杂乱等特征,急需进行整治。此类村庄要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村庄整治项目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制定,但并不是面面俱到,一方面要落实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整治内容,更要在规划调查时详细调查了解村庄的需求,抓住村庄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和需求确定村庄整治的内容,并明确村庄整治的项目表、资金来源和建设时序。如河北省黄北坪村的村庄规划,除了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外,还编制了村庄整治项目,村庄整治项目的确定是由村委会组织、规划编制代为参加的村民小组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得出的,整治项目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针对村民急需解决的供水水压不稳、村庄支路硬化、文化活动设施、村庄环境绿化等问题进行整治,可实施性强。

特色村庄是指那些在产业发展、景观资源、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特色的村庄,比如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此类村庄规划应依据需求增加相应内容。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应在原有基础上面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提出更高规划标准。传统村落应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建村〔2013〕130号)编制。特色景观旅游村庄和其他特色产业村庄应根据各自特点和需求编制相应内容,切忌贪大求全,脱离村庄实际编制规划。

改革规划 篇11

一、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回顾

(一)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年”,编制和实施重要规划计划

一是出台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原则,确立了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从宏观层面上阐述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意见。二是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建议;制定了规划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整方案,先后经省政府专题会议、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是组织编制了省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省低碳发展规划、能源规划、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农垦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四是做好计划编制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二)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年”,努力扩投资上项目

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49个,完成投资1796.9亿元,比2012年增长31.1%。二是努力争取中央投资。及时掌握中央投资的具体政策及计划安排动向;认真组织各市县、省直有关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并协助做好前期工作。三是认真编制实施地方债券和省财基建投资计划。四是通过发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全年共有5只企业债券正式发行,融资规模66.5亿元,占全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59.4%;有3只企业债券发行申请获得核准,拟融资规模45.5亿元。2013年全省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分别比2011年、2012年增长近3.5倍。

(三)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振兴产业

一是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扩建工程项目2013年5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18亿元支持我省产业发展,带动其他投资17亿元,支持35家企业或有关部门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了实物工作量。配合编制完成南繁育制种基地5万亩核心区的建设发展规划,牵头实施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全年改造菜田7万亩。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海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海南省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支持海口国家高新区筹建创业孵化中心项目、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南繁种业科技孵化器,海南省药物研究所建设省药物研究实验基地等省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渔港设施建设,文昌铺前渔港、乐东莺歌海渔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积极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全省已建成大小深水网箱4030口。

(四)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将全省整体列入了国家低碳试点。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国家考核组对全省2011—2012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良好。二是大力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安排中央资金2.93亿元,目前,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乡垃圾统一收运率达63%。三是积极推进节能和清洁能源发展。探索推的进“一地两用”模式光伏农业示范项目并网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镇发展绿色照明。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和清洁生产,推进昌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关工作。

(五)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是加强改革的总体协调。起草《关于2013年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实施意见》由省政府批转印发。完成《关于改革问题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海南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等,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推进重大专项改革。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获国务院批准,争取了国家给予9个方面优惠政策。牵头负责农垦改革经济发展组工作,研究提出支持加来、新星、畅好、白沙等4个移交农场场地融合、加快发展的工作方案、政策措施和产业项目规划。牵头全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全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推动海南列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开展了三亚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工作。三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了国家发改委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工作,进一步理清行政审批事项。四是加强外资外贷工作。实际利用外资18.11亿美元,增长10.3%;对外直接投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倍。

(六)紧紧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改善民生投入力度

保障性住房方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全省2.3万户农村困难户住房问题。社会事业方面。主要支持了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宿舍、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儿童专科医院、红色旅游、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27个社会事业专项建设。扶贫开发方面。落实以工代赈资金1.26亿元,琼中、白沙等5个国定贫困县和乐东、昌江等6个省定贫困县,改善小流域和乡村道路。安排兴边富民专项资金6500万元,支持少数民族市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endprint

二、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改革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一)落实和创新国际旅游岛政策

进一步落实好西部大开发政策、购物退免税、边境旅游异地办证等出入境政策、启运港退税政策、邮轮政策、游艇政策、高尔夫旅游政策、体育彩票、低空空域开放和通用航空发展政策、离岸金融政策、对越边贸政策等。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支持海口市申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三亚市海棠湾申报国家现代服务业开放试验示范区。特别是要学习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研究海南省如何进一步适应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打造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问题。积极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与海南的定位及相关政策问题。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一要严格规范审批行为。修订审批、核准和备案办法,进一步规范并予以公开,接受监督;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二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协调相关部门同步下放前置审批权限,并根据职责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省政府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住管好,也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配合。三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后,要通过提高规划约束力来加强调控和监管。四要夯实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上下联通、横向部门共享、全省联网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息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信息互通。

(三)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一要落实《海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改备案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属于省级核准权限的项目全部改为备案制管理。二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执行国家将出台的政府投资条例,落实好修订后的中央投资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强化对政府投资计划执行力度,加强监管,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三要强化稽察工作。要加强对建设项目以及规划执行的稽察、检查和监管,组织开展本省省财基建、国债等建设项目的稽察,组织开展稽察及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四要抓好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规范性文件,推动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

(四)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措施

电力方面,落实天然气发电价格、风电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等完善、调整和改革政策。天然气方面,落实按照存量、增量气价格并轨思路,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调整政策。运输方面,落实国铁货物统一运价适当调整政策,完善国内航线客运基准票价核定政策。环保方面,落实对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研究并实行阶梯电价政策,超计划用水高额累进加价政策,完善排污权交界试点政策。民生方面,落实在保基本的基础上,推行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水价和气价制度。

(五)加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

一要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海南省目录》颁布的新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向发展职业教育、医疗机构、海洋经济、热带农业、节能环保、邮轮制造等领域拓展。二要加强利用国外贷款业务培训,做好外贷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提高申报质量和申报成功率。三要努力为海南省企业搭建境外投资的通道;加强与商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调,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服务与支持。

三、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投资的带动作用

一是集中力量执行省重点项目投资年度计划。2014年计划安排407个重点项目,有 60个重大项目作为今年着力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二是下大力气争取中央投资。要根据资金的投向,抓紧编制完善相关行业规划,精心组织策划,做细做深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沟通对接,力争在争取中央投资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认真做好省财基建计划和地方债券计划编制下达。四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债融资。

(二)着力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一是促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旅游部门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修编省旅游总体规划和编制专项规划;支持抓住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拓展邮轮航线和深化东盟旅游合作;打造我省中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品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主题景区、演艺娱乐、旅游购物、邮轮游艇、运动休闲等新兴旅游业态;利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推动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商业、航运、物流、通信、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大力推动工业生产项目建设。确保重点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的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确保工业存量产能不滑坡。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完善创新地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信息软件、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下足“进”的功夫,也要做好“退”的文章,通过取缔、集中布局治理、提高产业准入的环保标准等措施,淘汰小橡胶加工等落后产能。

三是积极推进热带农业发展。要努力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成海南经济的“王牌”,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落实好扶持家禽养殖业生产的措施,支持生猪肉牛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畜场建设,积极推进《南繁5万亩科研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红岭灌区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海堤建设、大型灌区节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节水示范工程、农村沼气建设、防护林和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按照国家要求,编制全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区域政策,结合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推动农信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构建支农信贷平台扩大小额信贷规模。endprint

四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编制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选定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完善改善措施,加以推进。落实好国家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培育热带水产苗繁育体系。引进大型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水产品出口。

(三)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一要各市县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根据全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各市县的功能区规划。二要加强与住建、国土等部门的协调沟通,使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镇建设、国土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二是推进规划实施。指导督促省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相关规划及绩效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组织实施。推动各市县根据本规划对本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启动市县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会同国土、测绘建立覆盖全省、统一协调、更新及时、反应迅速、功能完善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三是开展试点示范。根据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争取中部山区市县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范围打下基础。

(四)加快推进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一是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认真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支持进入国家重点城市群建设的海口、三亚城市建设,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要求。二是支持重点城市城镇发展。制定支持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垦场部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推进三亚撤镇设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文化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三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完善公共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智能网络等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间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海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三亚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将海南列为省级统筹城乡试点,争取重点城市进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制定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完善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

二是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措施。制定实施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推进节能、清洁能源发展各项激励、考核措施的落实。做好全省能源综合平衡工作,针对全省电力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协调制定各项电力应急预案和保障方案,全力做好电力供应能力挖潜和节电节能工作。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近期要突出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进一步推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的建设和管理。

四是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在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碳排放底数的基础上,分行业和区域开展不同层次的试点;推进以低碳、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低碳技术示范和推广,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推进低碳交通建设;坚持搞好宣传和培训,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使绿色低碳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研究和政策储备。

(六)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是保障供给。继续推进“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好“菜篮子”生产建设规划,加大对常年“菜篮子”建设工作考核。督促海口、三亚等主要城市建立健全储备制度,在灾害天气期间,结合市场供应情况,适时投放储备生活必需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地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鼓励粮食储备企业盘活资产,强化经营管理,在完成好储备任务的同时提高效益。

二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根据国家部署,落实好成品油、电力等价格改革在海南省具体措施。指导市县做好水价分类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工作。健全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收费政策。完善价格应急调控机制。

三是加强价格监管。深入治理涉企乱收费,全面清理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加强教育、物业等民生收费监管,开展清理规范银行、物流等涉及民生的重要行业收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收费管理。深入开展旅游价格综合整治,强化医药价格管理,完善道路客运价格管理,坚决查处价格垄断行为。

四是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支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各项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2%;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帮助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基本动态为零。逐步推行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和转移接续。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进一步实施好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中职基础能力、实训基地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等项目建设。加快全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辐射全岛的五大区域医疗中心和1小时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圈。统筹好城市社区避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乡镇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精神病院以及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2.5万套、新开工3.5万套以上。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推动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12

一、交通规划课程考试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该门课程, 考试形式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 缺乏信息反馈与师生互动。 这种考试形式受到考试时间、试卷容量等方面的限制, 很难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对于学生而言, 一次性考试的风险相对较大,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发挥对最终课程成绩影响较大。 因此, 这种考试形式违背该课程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难以发挥考试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方面的作用。

二、交通规划考试改革基本思路

1.综合考核, 突出运用。

考试考核除了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外, 还需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突出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渗透, 实现教学过程全程化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检验。

2.多元评定, 注重过程。

在现在的本科教学中, 仅凭一张期末试卷, 已经很难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因此, 课程评定实现多元化, 优化考试结构, 不再“一考定优劣”, 将考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连续的、不定期的考核, 采用多样化考核形式、优化成绩构成的权重, 细化各项成绩的评定方式和标准。

3.体现特色, 共同进步。

遵循交通规划课程的特点, 合理构建有本门课程特色的课程考核方法。 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水平各异, 需要设置更合理的考核方式体现“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的作用, 通过考试, 从而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老师合理地调整教学。 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三、交通规划课程考试实施方案

本门课程是学科基础课, 考试的形式采用“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 其中形成性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个人演讲、 擂台赛和课堂小测试; 总结性考试主要为期末考试。

1.考试形式。

(1) 形成性考核

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

作业。作业在每个知识单元授课完成后布置。

个人演讲。 每堂课可安排一两名学生, 依次进行演讲以此展现其个人演讲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变能力等。

擂台赛。 在期中时进行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擂台赛, 即依据班级人数确定组数 (偶数) , 最好为6或8组, 评分以小组为单位。 课程擂台赛的安排形式是辩论赛形式的简化。

课堂小测试。 小测试作为本门课程的阶段性考试之一, 以课程知识单元为单位进行考核。 主要以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

(2) 总结性考试 ———期末考试

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考试改革的相关要求出两份试卷 (A、B卷) , 随意抽取一份作为期末考试试卷, 采用闭卷形式。命题时要以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并对试题的数量提出要求, 同时拓宽试题所涉及的内容, 知识性和综合性试题相结合, 以综合性试题为主, 综合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水平。

2.考试内容。

(1) 形成性考核

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情况。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记录学生课堂的各项表现,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作业。 作业量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布置, 内容主要考核: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简称“三基”) ;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作业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各章节内容及时消化吸收和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吸收及掌握的程度, 及时地调整授课的进度及难度, 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学懂。

个人演讲。 考核内容是学生根据相关课程要求进行自我选择主题为主, 主要考核学生的英语演讲水平、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同时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擂台赛。 擂台赛的考核内容的主题由任课老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具体确定。 擂台赛主要考核学生的临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小测试。 阶段性地考核学生在各个章节的学习情况, 考核内容主要是各个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简称“三基”) 。

(2) 总结性考试

期末考试, 将考核第一层次 (即“三基”) 的试题分值可定为60%, 即认为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生达到合格的水平。 对于学科基础课程, 第二层次的试题可占30%, 即达到良好水平的学生必须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试题占10%, 即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成绩评定。

建立科学的评分制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并且坚持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 对考试质量和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1) 课堂表现成绩以老师的情况记录为评分依据;

(2) 作业成绩的评定分为五个等级: 不合格 (60分以下) 、合格 (60-69分) 、中 (70-79分) 、良 (80-89分) 、优 (90-100分) ;

(3) 个人演讲成绩由老师和任意抽取的五个学生进行现场评定, 比例为5:5;

(4) 擂台赛成绩由相关老师和全体同学进行现场评定;

(5) 小测试按试卷分数值进行评价, 然后取所有小测试的成绩平均值作为学生的小测试成绩;

(6) 期末考试按试卷各类题型得分情况及总成绩进行评价。

四、效果分析

以两个教学班共59人作为试点执行该考试改革方案, 并于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考试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试的项目和评分方法合理, 96%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对于课程考核的效果很好或较好。 根据对考核内容的调查, 超过5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对于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本次考试改革的实践效果表明, 本次以“形成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改革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通过多元化、过程性考试, 更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对学生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次考试改革的方案可以作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炜.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影响系数法下一篇:规范汉字的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