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的符号化

2024-05-11

景观的符号化(精选10篇)

景观的符号化 篇1

中国的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脉络,从商周开始的台榭,自然景观阶段,到“后来的东晋南北朝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定时期,唐宋至明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1]”。到了明清,不管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还是曲水流觞幽静雅致的私家园林都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园中之园”圆明园,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园林景观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时期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有人们的欣赏水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于传统景观进行改良和革新,使之更有时代特色,从而推动整个中国园林向前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顶峰是在明清时期,不管是皇家园林圆明园还是江南的苏州园林,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同一时段的欧洲皇家宫廷园林也迅速发展。东西两种风格相映成辉,然而,近代以及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却是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成就明显高于中国景观园林的发展。作为现代主义的发祥地,欧洲的景观也深受其影响,不管是拉维莱特公园还是柏林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无不受到现代主义设计影响,在传统的西方园林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反观中国景观园林,却拿不出与之对应的园林景观作品。中国的园林发展开始停滞,开始固步自封,开始缩手缩脚了。就如俞孔坚先生在《新景观》说的一样,“传统景观再现,在现代是不合时宜的,他们不仅没有为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反而增加了城市生态与环境的负担[2]。”人们对于中国景观园林的了解,只建立在拙政园和寄畅园的基础上,近几年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是建立在国外现代主义景观理论的基础上,自己本土化的园林景观却停滞不前,可以说没有一个成为中国园林景观传承性的作品。俞孔坚先生的址江公园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不可多得的景观作品。整个址江公园不管是从布局上还是在景观设置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见图1),然而这样优秀的作品,不管是从文脉还是意境来讲,都是西方化、现代化的景观园林设计,不能说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

怎样在这个瞬息万变、发展迅速的世界里发展本土的园林景观,使之更加富有生命力。创新和发展是发扬本土园林景观行之有效的手段。在这里说的创新并不是对拙政园和寄畅园这种已经保存了上百年的江南园林进行改造和更新,而是希望看到在设计景观园林时能在中国传统园林基础上进行发展,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进一步发展;更不是在公园里,假山、盆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来诠释中国的园林文化,中国的园林文化不应该是放在活棺材里面的化石,而是应该不断的向前发展。也许我们能从贝聿铭先生对于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关系中找到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一种方向,“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够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的使用。的确创新不容易,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是创新必须有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3]。”

苏州博物馆建立伊始,很多人提出种种质疑,虽然是一代名家,但终归已经是一位年过八十岁的老人了,能否有他以前设计的水平,能否达到香山饭店建成之后的影响力,能否很好的处理拙政园与苏博的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中能否找到平衡点。但是当苏州博物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质疑的声音慢慢远去,只留下无数的赞叹和感慨。

苏博不是对于整个园林文化的颠覆,而是对于园林文化的重新诠释,就像贝先生说的“对我而言,建筑有特定的功能,对象是人,必须与特定时空的生命相关。”贝聿铭如是说“建筑要忠于自我。不断精炼,我希望人们会说做的真好,我以前看过他的作品,我知道这也是他的作品[4]。”这是对建筑的一种执着追求,固步自封不是他建筑的特色。虽然苏博里面的很多元素符号都是他在自己其他设计建筑中使用过的,这里面能够看到其他建筑的影子,比如罗浮宫改造和中银大厦东侧庭院,但是在苏州这个古色古香的城市里,运用现代的手法却并没有显得突兀与格格不入。在这里他很好的把传统元素放到了设计中去,又让人感觉是他把自己的设计风格融入到了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去了。这种文化的融合性在他的设计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见图2)。

在苏博的整个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文化成为了一种符号,也成为了一种抽象的概念。通过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的运用,把整个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元素进行提炼,化繁为简,只用一个符号或者一种色彩来传达意境。这样不仅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更容易传播和发展。就如李政道先生于1997年发表的《艺术与科学》的学说,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震动。他在有关文章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就给予一个概念及所有复杂性都是从简单性中产生的。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李政道先生进一步提出:“科学……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地抽象。科学家抽象地阐述越简单,应用范围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的创作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种特定的抽象的总结……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5]。通过科学的抽象和提炼把复杂的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然后再运用到设计中去,结合现代元素中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从而进行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再发展。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为它的景致和文化氛围所感动,让人流连忘返,这都是一代代园林工匠积累下来的产物,这个过程延续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到我们这个时期这种文化是否会断,是否我们的城市景观和景观规划非得向日本和欧美学习,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觉我们自身的优势,在新的时代来表达她,来宣扬她。外国人喜欢拙政园和寄畅园的设计,美国洛杉矶花了近百万美元复制了一个苏州园林,然而这并不是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简单的复制没有意义。怎样的方式能够恰如其分的发展我们的园林,让世界看到一个向前发展的中国园林。贝先生的苏州博物馆给了我们一个发展的方向,虽然并不是唯一的路,但是这种模式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方针。这也是为什么苏州博物馆会成为苏州新形象标志的原因之一,在苏博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景观,不是欧美的几何布局的景观模式,也不是日本枯山水小家碧玉的景观特征,更不是简简单单中传统园林的复制,而是他在寻求园林发展的出路。

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于传统园林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苏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太湖石第一次出现在园林中的时候,肯定也有人提出过质疑。奇形怪状的石头与闲情雅致搭不上边,但是现在看来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正好做到了中国传统中“会其意,弃其型”的思想理念。形式只是一种表象,我们对于园林的理解怎么样能够透过园林表象来感受园林所带给我们的心理愉悦与安逸,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个本质与整个园林的意境,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它的外在和表现形式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发展就是后退,苏州园林名满天下,但是苏州园林还经得起多少岁月的侵蚀。我们不仅要保护它,还需要发展它,我们不可能复制苏州园林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因为这都是经历了百年有着浓厚历史沉淀的产物,我们能够领会的就只能是它的意境了。苏州园林要发展,中国园林要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怎样去发展也值得我们深思。苏博只是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希望中国园林景观在今后的发展中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创作,2005(2):5.

[3]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史竹子[J].Constructor magazine,2007(9):16-17.

[4]黄建敏.回想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J].时代建筑,2007(6):3.

[5]寻胜兰.浅谈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J].艺术设计双月刊,2000(1):23.

景观的符号化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符号;表现手法;符号引借法

物质世界的表现形态都有自身的结构法则,因此才有了它们呈现形态的各式各样。符号是人类认识这个物质世界的媒介,因此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符号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景观设计都离不开一定的要素组合,比如雕塑、绿化、指示牌、道路铺设等,各个要素互相衬托、互相影响。而这些要素都需要通过符号语言来表现。一个完美的景观作品都是一个符号与符号之间组织、提炼、排列的过程,也可以说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创造都要经历一个物质化和对象化的转换。这就是将设计思想和情感抽象提炼及景观符号的运用,使景观符号本身和景观符号之间的排列结构也有自己一套结构语法。也就是说,每一个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都是设计师对符号表达方式完美诠释的结果。

1景观符号学原理

我们从符号学得知,每一个符号都具有表意和传意的功能,并且都是形和义的结合体,符号学中的语义学就是研究符号意义的科学,它是以表意问题为重心。语义学研究,就是为了让欣赏者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和背后的隐喻,从而获取来自客观事物的信息。索绪尔提出的能指、所指和皮尔斯提出的三元关系理论都为景观符号学的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索绪尔认为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2种要素,它们共同组合成“符号”。这就是说,“能指”和“所知”的结合最后组成了第3种要素,即为“意指”。只有意指方式恰当,人们才可以从符号中读取正确的信息;反之,就会得到不正确的信息。当符号学中二元关系理论被索绪尔提出时,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按能指和所指关系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3类。研究景观设计的符号问题亦可如此划分。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的景观几乎没有相同的,不管是哪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归纳成2种,或重于表“象”,或重于表“意”。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符号应用的程度及对符号原型的再处理和抽象程度对符号语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索,我们分为3个层次,即符号引借式、重构再创造式和意境象征式。

2景观设计符号的表现手法

2.1符号引借法

表象引借式符号指能指与所指之间依靠历史及文化等原因形成的恣意性联系,将地域文化中的局部元素直接作为景观设计中的展示。这类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一般运用在改造项目或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很多通过引借具有文化历史以存在过的形式、肌理、结构的符号嫁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应用到设计中更能表达地域性文化韵味或者设计师的思想及情感。例如,西首尔湖公园设计中,设计者就对原有工业废址重新作出诠释,保留了部分原有厂房的残垣断壁,将其作为一种符号。通过老墙体与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立面形成的强烈视觉对比,赋予这些原有元素新的意义,时刻提醒人们工业化对当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是符号引借设计手法的经典之作,他将中心水池的造型设计中直接加入意大利地图的民族元素,再加以科林斯柱式、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以及塔斯干柱式等古罗马柱式的引用,最终呈现后现代主义的景观作品。

2.2重构创造法

重构创造法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点、线、面三大基本构成要素对设计元素进行不断提炼和抽象处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设计符号语言。重构创造的设计方法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最常用的设计手法。设计师通过对符号的不断打破、提炼、重组、再创造,让视觉元素产生新的所指和能指,营造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动感的结构空间。只有既和谐自然又创意新颖,又合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的设计作品,才会使人们能够通过完美的视觉体验接收到景观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墙壁的色调、肌理都用一种混乱、反复曲折、残破的视觉符号,都仿佛浓缩着生命的痛苦和烦恼,同时也提醒着人们那段黑暗和悲惨的历史。2.3意境象征法意境象征法的表达侧重于空间布局、景观结构、对视线的分析把握,更接近情感的设计,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甚至超脱于三维空间要素的高度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正所谓借其“式”,传其“神”,蕴其“情”。例如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气质在于神韵,而具体的表现在于其对意境的追求。它的设计手法各式各样,其中,运用的最多的就是对视线结构的设计。这样,对视线构造的设计手法也成为后现代的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例如日本艺术家名和晃平制作的独具创意的室内景观,在漆黑的屋子内,放置雪白的云状泡沫,人们置身其中,视线不断地被云层阻挡而不断变换方向,如同徜徉在奇幻的云海里,给人超凡脱俗的空间体验。

3结束语

景观设计符号的运用对于设计师就像人类的文字语言一样,只有不断地勇于将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社会环境等各种各样的主题融于其中,全方位地表达出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更多新的景观设计符号,再不断地合理运用在设计实践中,提升设计语言传递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才能用全新的设计符号语言来设计景观作品,诠释现今的世界。

参考文献

景观的符号化 篇3

[关键词]符号学;凤凰古城;空间句法;景观

符号学最早是由索绪尔提出的,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正式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他提出了语言和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能指与所指。索绪尔以后的很多学者也发表了关于符号学的种种理论,像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苏珊·朗格等人都有不同的对符号学理论的探索。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物质能代表自身意义外还能被感知出其他事物,该事物就成为一种符号,人们通过各种作为符号的事物来认识世界。

物体的能指是指的符号本身,也就是我们第一反应能看到的东西,是给我们的直接反应。而所指就是符号带给我们的符号物体本身之外的联想,是经过大脑思考的间接反应。能指和所指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景观作为社会发展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视觉感受,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自然和文化,其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形式。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景观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系统,它和符号学理论相互进步,景观为符号学提供更多研究理论的实例,符号学为我们深入研究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凤凰古城印象符号认知

吊脚楼

湘西凤凰古城沱江岸边的吊脚楼是中国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它的形成和存在代表着当地少数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独有的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民族性格和美学情感,是构成凤凰古城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因素,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构成吊脚楼的材料,色彩和形状等建筑符号在凤凰古城的景观句法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建筑符号成为景观符号中不可或缺的代码构成。凤凰古城吊脚楼的整体造型表现出了灵巧和考究的特点,显著的融合了苗族民俗与徽派建筑的特征。建筑有退层或错层等形式,利用上下传芳支撑挑出走廊或房间,悬垂在河道上,加上瓦和木头等材料的运用,吊脚楼上的红灯笼在整体视觉上有明显的颜色差,从而形成独特生动的河岸风景。吊脚楼既有灵秀之气,又有参差错落之美,其景观形态多样中统一,体现着当地人民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更是当地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街巷和广场

《诗经》中说:“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街巷作为城镇的见证者,是人们生活、交流的场所,它无声的记录着生活的轨迹,聚落的历史和无数人的记忆。古代的凤凰古城是一个军事重地,利用沱江天然形成的护城河保护市民安全,整个城市受到自然山水的影响,空间布局较为凌乱,其街巷空间形态更是随着古城的发展而变形。原有的祠堂附近较为规整,其他各处均依靠沱江的河流走势形成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形态。沿两岸修建的沿江街道、店铺、桥梁等元素构成了古城内独具特色的沿江观景廊道。古城内最具活力的场所是人民广场,广场周围有图书馆、沈从文故居,馆下有露天舞台,圆形水池和古城的地标性雕塑铜凤凰雕塑。空间是承载人类行为的物质媒介,记录着古城发展历史的街巷发挥着向世人自然的展示古城的历史,以自身庞大的系统包含着世人。对于旅游者和居民来说,在古城内行走的感觉、情绪和印象是在多年后回忆里仍然存在的,组成古城空间的重要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眼前的画面会被大脑筛选成一个个画面,一个个符号和标志留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种不拘泥形式自由变化的建筑景观整体布局,体现出自然山水和地形紧密联系“天人合一”的传统环境理念。

独具特色的民族符号

凤凰古城是自然生态文化景观和社会人文文化景观的结合,身处在凤凰古城,无时无刻被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所感染。从服装、语言、苗寨歌舞表演到苗银饰品、姜糖腊味、人力车甚至到蜡染刺绣的手工艺,苗族妇女街边刺绣的场景等浓郁的苗族特色。凤凰古城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行气候和丘陵、溶洞和石灰岩等地形的复杂性和多边性造成当地自然环境的神秘性,复杂而纯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湘楚人民无限的想象力,形成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孕育了巫楚文化。凤凰古城从方方面面展示着她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成果。

苗族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继承性。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一般常见的民族文化分类,民族文化都是民族元素,物质文化元素多表现为已有的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有形的物质,像苗族特色的服装,舞蹈形式,各种手工艺等。无形民族元素即民族的精神文化元素,表现为苗族人民时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自然符号和人文符号的结合

水有时柔和有时汹涌,是自然符号是最容易产生视觉效果的元素,沱江作为当地人民最主要生活用水的河流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有了沱江,才有后来的居民、城镇,才有了现在的凤凰古城。沱江泛舟、沱江小桥和沱江水车等人文符号都是在自然符号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材料方面来说,吊脚楼的木质、庭院、街巷所用的青石板等石板、随处可见的竹编、苗族典型的布料纹样等,各种材料在色彩和所给予的视觉感受上与整个自然风格相协调,在平面构成上以重复的形式反复出现,让人的对比形象记忆不断加强。古城的建筑铺地采用不同的材质,形式多变却独具匠心,充分体现着当地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活观。

景观作为一种别样的符号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承载着几代人辛苦劳作的心血,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凤凰古城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从符号学的角度欣赏她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与现有的文化形成呼应。凤凰古城的景观充分显示了历史的积淀,人和情景交融的境界,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理念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功能主义与自然完美結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叶坤《基于空间句法的凤凰古城街巷空间形态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景观的符号化 篇4

一、城市遗址景观符号的形象和内涵

(一) 空间的符号化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将符号理解为“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 即符号存在形象本身和概念表达两个层面。符号的具体形象, 即“能指”部分, 而符号形象背后指代的非物质层面的要素则构成了符号的隐含意义, 即“所指”部分。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 与人类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文化意识密切相关。以建筑为例, 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及材料等本身就能传达出固定的意义指向, 同时人们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对立面来使用建筑时, 能从主观上感受到建筑暗示、隐含以及表现出来的多重含义。任何符号意义的生产与阐释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空间, 只有在相应的文化空间中符号才具有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城市遗址景观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身份”, 出现了大量的遗址公园、风情街区甚至复古建筑等景观类型, 这些都可视作遗址景观符号的开发和利用。

(二) 城市遗址空间的符号价值

城市遗址景观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要素构成。其符号形象包括遗址自然条件、古树名木、各类文物以及遗址遗迹等内容, 而其人文内涵则指符号的物质形象所传达的历史事件、建筑功能、社会制度以及艺术形式等内容, 甚至包括在遗址空间上生活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组织等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城市遗址景观的符号价值, 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经济、景观和科教等方面:

1. 经济价值

遗址本身不具备经济意义, 但是遗址景观包含的各类文物、城市空间以及丰富的物质遗存可以作为文化资本参与经济运作, 同时遗址景观代表固定时期内的社会制度、历史事件、生活习俗以及生产方式等内涵, 这些内容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此外鉴于遗址景观的独特性空间符号, 周边地块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展现。

2. 景观价值

城市遗址景观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和“身份”, 代表着一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 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城市遗址景观符号具有多重意义, 既能独立表达特殊的景观含义, 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素材。遗址符号的历史跨度和当今城市环境的现代感能产生强烈的对比, 可以形成耐人寻味的景观效果, 目前各大城市纷纷打造的遗址公园就是对这一符号的直接利用。

3. 科教价值

遗址景观的科教价值主要通过文物展示、背景挖掘以及场景还原等方式实现。遗址景观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也可以反映具体的建筑构造技术、生态技术以及装饰艺术的状况, 凝聚着固定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城市遗址景观的这些内涵通过现代景观艺术手段的打造, 既可以成为重要的景观要素, 同时又可以成为科教展示的重要内容, 使城市居民跨越历史了解不同水平的技术和艺术手段。目前对遗址景观的科教展示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主要原因是遗址景观的物质遗存呈片段化的状态, 要还原其真实状况需要有大量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 增加了解读的困难。同时并不是所有的遗址都具有科教展示的价值, 还需要对遗址景观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资源评价。

二、午朝门遗址公园景观符号调研

明南京皇宫规模宏大, 布局严谨, 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朝南京城包括宫、城、郭三部分, 明故宫就是其宫城部分, 而午朝门是宫城的一座城门, 位于今南京市中山东路。因现存有午朝门建筑遗址, 现开辟为午朝门公园, 午朝门遗址公园的景观符号内容分析如下:

1.场地概况

午朝门遗址位于今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御道街的交汇处, 是明故宫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午朝门公园是将明故宫的宫城内一部分区域建设为公园, 另有一部分被辟为明故宫公园, 周边地块被南京地区的部队、高校、居民区、企业厂区等占用, 外围环境与公园内联系不大, 从城市肌理角度来说也缺乏延续性。而民国时期为了护送孙中山先生的灵柩, 开辟了中山东路横穿了明故宫遗址。后中山东路一带地块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重要的街区, 近代优秀建筑密集, 同属于重要的历史遗存而被列为文物。错综复杂的用地环境使得午朝门公园风貌的整体修复性保护变得不切实际, 只能在场地内保持完整的历史空间原真性, 同时尽量使周围片区在绿化、公共设施方面与遗址公园风貌保持一致。

2.建筑遗存

午朝门公园内现存建筑遗址有午朝门、金水河以及五龙桥等, 此外还有大量散落场地中间的建筑柱础以及其他装饰元素, 比如九龙壁等 (如表1) , 这些部分是明故宫遗址重要的地上建筑遗存部分。厚重的城门上原有木结构城楼一座, 毁于后来的战火。因此现有城门就成了所有历史事件的见证, 最近几年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有效增强了建筑的安全性。而城门上城楼的柱础还是按照原有形制存放, 充分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宫城的中轴线青石铺地保存完好, 一直贯穿整个场地并直达城门, 两侧增了种植池, 栽植雪松、紫薇等景观植物。

3.使用现状分析

午朝门公园目前利用状况较为粗放, 成为周边市民的休闲场所, 虽实行收费制度, 但门票仅为一元。调查发现, 市民主要利用公园内的空地、广场和道路开展晨练、合唱以及棋牌等形式的休闲活动。入园的市民数量众多, 而且每天有较为集中的时间段, 一般为上午5时到11时午饭前, 下午15时以后也会有部分市民进入。这些市民中老年人占大多数, 休闲时间较为充裕。这样的利用方式使得午朝门公园的性质和定位发生重要变化, 不再是以展示文物和历史遗存作为主要目的, 而是转变为街头绿地形式的休闲健身场所。由于入园人流量大且集中, 增加了公园的管理难度, 园内的建筑、文物、植物资源以及公共设施等受到强烈冲击, 部分草皮被踩踏损毁, 精美的柱础成为市民游戏的工具。同时大量小商小贩也随着市民一起涌入公园, 自行车、电动车在入口处随意停放, 整体秩序较为混乱, 不符合午朝门公园的资源特性。

4.问题总结

从现场调查结果来看, 午朝门公园的利用方式明显偏离遗址公园的历史地位, 不利于发挥其文化资本的应有效用, 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看, 可以从景观符号的物质形态和人文内涵两方面来进行总结。首先, 午朝门公园的建筑遗存、植物绿化以及道路系统等形成了暂时稳定的视觉搭配关系, 符合其历史风貌和主体表达要求。而园中精美的柱础、石刻以及厚重的铺地石块都是特有的景观元素, 公园的定位没有做到以保护其物质要素的可持续存在为前提。同时, 午朝门公园内的遗址传达出独特的人文内涵, 包括明朝初年的社会制度、官僚体系以及君臣关系, 还有相关的民间传说等, 目前公园缺少这方面信息的挖掘和整理。

分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现存遗址的地上部分只是明故宫建筑的很少一部分, 要还原整体的历史风貌难度较大;同时开发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模化, 点式的符号应用对场地氛围的营造作用有限。例如目前在中山东路北侧重建的仿古建筑孤立的处于城市主干道一侧, 背后只是简单的植物栽植, 缺乏有氛围的配套元素, 削弱了场地的影响力和特色。其二, 周边地块的用地权属较为复杂, 难以围绕明故宫和午朝门展开统一的景观风貌打造;而且中山东路沿线分布着大量民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建筑, 这些建筑也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风貌, 同时需要保护和开发。再者, 场地周围有不少小区和企业, 这些居民有健身休闲的需求, 周边能满足这些功能的城市公共休闲场所不多, 因此午朝门公园必然会成为市民的休闲去处。

三、总结

按照符号学的角度, 午朝门遗址公园景观符号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 目前公园虽然对物质形态的遗址部分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但相对来说只是简单消极地延续遗址部分的存在周期, 有创意的开发和利用措施极少。同时, 缺乏对景观符号内涵的挖掘、提炼和应用。对于遗址景观来说, 物质遗存只是其符号价值的一部分, 其符号内含部分是场地精神的重要继承要素, 对于场地复兴和城市特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遗址景观作为城市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空间资源和文物, 是具备独特物质形象和文化内涵的空间符号。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具有多重价值的城市遗址景观面临“注重形式建设、轻视内涵挖掘”的开发利用误区, 对整体城市景观特色的维系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出发, 从认知的层面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城市遗址景观的认知逻辑;并以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作为出发点, 对南京午朝门公园的使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 在总结场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维护建议。

关键词:城市遗址,景观,空间符号

参考文献

[1]胡惠林, 王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 (4) :19-25.

景观的符号化 篇5

[关键词]符号学;环境艺术;园林景观;形态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设计的展现具有语言特征,因而我们可以运用符号学的原理探究设计符号形势与意义之前的微妙关系。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四大类: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系统和组合段、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这些分类是以二分法形式呈现的;概念的二分法似乎往往存在于结构的思想中。符号学具有在跨文化与学科交叉处促进语义互通的可能性,有助于解读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审美与情感的表达,从而有助于传承和创造新的符号、秩序、形式与文化。

一、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法学

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符号,都是通过特定感知系统确定其语义所指代的形式。能指与所指,即表象与现实,能指是可感知的层面,是符号的表现形式;所指是抽象的引申,是不可直接感知的,也就是符号的意义,这好比一棵树有生在土地上的枝干与叶子,同样也有深埋地底不可见的根基。园林景观设计中将符号分为图像性、指示性、象征性。图像性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相似而构成,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相似,从而借助原形的意义表达新事物的意义,其优点在于简洁直观,很多景观设计中都应用了图形性符号,利用几何或非几何元素,对具体原形进行归纳总结,构成艺术符号。例如,模纹花坛外形均采用规则的几何图形,花坛内图案除了用大量矮生性草花外,也可配置一定的草皮或建筑材料,使整体效果突出。指示性符号,是所指与能指之间具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或纬度上的联系,例如,坐落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与爱晚亭等,每个建筑都有其特有的牌匾或楹联等指示性的标志,指示性符号是真实且不脱离意义进行的构建。象征性符号:是指与其他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联系,所以它具有完全自由的表征对象,可以在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稳定不变地被应用。例如,中国植物中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以松柏象征坚贞。再者,园林设计中常见的景墙、洞门、洞窗、漏窗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种设计手段,不仅是通过、穿过、采光功能的需要,不同的造型与装饰纹样也代表了不同的等级或寓意。

二、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用学

信息作为意义的介质,在园林景观符号语用学系统中,首先从主述者应用到涉物,再将信息传达给接受者,并在同一语境的背景下,领悟到符号的解读,这其实也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其中编码过程符合语义与语构的双重规则;解码过程则意在将接收的信息复原重建,同样应符合语义与语构的双重规则。从园林景观设计师编码到接收者的解码,因受到获取信息的量、完整度、感觉与知觉、推理与联想、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解码的过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思想到物质客观存在,园林景观设计师已经通过符号学语用学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在同一语境下,即可解读到主述者表达的含义。

三、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义学

在园林景观形态设计符号学的语义中主要突出的四点:造型与形态、色彩与光线、比例与尺度、选材与质感。①造型与形态,是园林景观的主要信息载体,它与信息之间有一种代码化的联系,是物质表现的符号,其中“型与形”利用特定的造型设计语言,例如模仿设计、移植设计、替代设计、组合设计等对原形的简化、变形、叠加、拼贴、概括,利用创造设计思维方法进行功能上、视觉上以及意义上的编码。②色彩与光线,光线的一点变化都会影响色彩的呈现,色彩不仅仅承载着色彩特定符号的代表,也同时承担着物体审美含义与文化的展示,同时还兼顾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的表达,这种编码承载的信息能够使个体差异化增大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③比例与尺度,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其表现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大小,普遍来说,比例尺度适宜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黄金分割比就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同样,特定条件下设计编码时也会应用夸大尺度起到强调的作用,使得接受者领悟到威严庄重、宏伟壮观的信息。④选材与质感,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的语义,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综合作用,加上不同语境下的综合解码分析,给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体会,且根据不同选材(花种、草种、树种、石材、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皮革等),以及不同材质的组合与设计,让其具有视觉美感与使用价值双重作用。

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属于空间造型艺术范畴,是科学、技术、艺术、生活的结合体。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和符号学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而使得基于符号学原理的园林景观形态设计研究成为可能。其次,从设计学角度来看,园林景观设计是人为创造的符号,是客观的且被人所感知,这种感知形式语言,不仅从空间上与时间上、概念上与实体上、视觉上与物质上都形成一种复合,而且是能指与所指、物质与精神、编码与解码、逻辑与规则的合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需要满足空间布局和功能上的需求,在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内涵设计与文化设计,让园林景观从内而外地表达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

2.余继宏.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家具形态研究.2009博士论文

浅析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符号 篇6

1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

1.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向导,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他包含着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 同时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学校成员在学习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非文明规范的行为准则。

1.2 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是校园内部所独有的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包含了:自然的山水、森林景观、人为的亭台楼阁、建筑群、羊肠小路、雕塑、植物等, 这些必须以校园为载体在其校园内部的自然风景和人为风景都可被称之为校园景观。

2 校园景观与文化符号的关系

能指与所指的景观平台。“能指”可以理解为物质媒介本体, 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指”指的是所涉及的事物, 是一种心理概念或挖掘的内在含义。

在校园景观中能指与所指的体现, 一般都通过媒介来体现, 媒介可以为雕塑、浮雕、铺砖、小品等多种景观元素。此类文化符号表达的内容可为学校的历史变迁, 其构成的材料、外形, 就可看作为文化符号的能指方面, 而其产生的深远意义则可看作为文化符号的所指方面。

3 校园景观中文化符号的构成要素

3.1 自然要素

3.1.1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属于软质景观, 与其他景观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有生命, 其存在赋予整个校园活力。植物种类及形态丰富, 首先可通过乔木、灌木、地被合理的搭配制造出有层次感的景观;其次可利用植物各季的观赏性造景;最后要选择适宜当地温度、湿度及土壤的植物。

3.1.2 山水地形景观。

山水是园林的骨架, 地形是园林的基底, 各种园林要素都要布置在一定的地形之上。校园景观中, 地形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把“依山傍水”定义为择山圣地的原则。现如今很多高校的选址依旧遵循着这一观点。

3.1.3 建筑物景观。

建筑物作为校园内必不可少的元素, 其造型及蕴含的历史文化是相当值得考究的。同时建筑作为人类一种特殊品格的艺术, 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多元整合”。

3.1.4 雕塑及景观小品。

在任何景观中雕塑及小品都起到至关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体积不大, 但却是文化符号最集中的地方, 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标志, 点缀景观, 突出文化主题。

3.2 文化要素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中必定包括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之,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则空洞, 乏味无趣。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文化符号, 赋予其文化内涵。

校园是文化的聚集地, 文化要素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更是必不可少。每一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 这使校园环境更加多彩化而不是单一化。设计时在校园景观构成中加入文化要素, 使校园景观更具光彩, 使那些无形的文化更趋清晰而不是萎缩甚至消失。同时,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要素应从4方面着重考虑:大学文化、地域文化、性质文化、校园历史文化。

4 校园景观中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 校园是读书育人的场所, 而校园景观同样承载的育人的重要作用。文化气息浓重的校园景观, 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提供正能量, 可所谓环境育人。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3种类型。

4.1 图象符号

图像符号是符号与所指对象存在一定的相同特征或者相似性的表现形式, 由于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形似”的共同特性而得名。此类符号都明喻着一定的历史教育意义, 比如说雕塑、建筑、文字、小品等, 可以让观者只管感受到历史文化,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2 指示符号

顾名思义, 指示符号具有指示的作用, 一般都是有指向性的转喻, 所指物之间维持着一种因果或是邻近的关系。校徽、校训、校园历史、人文精神等都是所指对象。

4.3 象征符号

相对图象符号的明喻, 指示符号的转喻, 象征符号则代表隐喻。就比如老师用蜡烛来隐喻, 而学生用桃李来隐喻。例如学校对道路、建筑和花园的命名, 小品雕塑的设计, 植物种类的选择等, 都属于象征符号。

摘要:本文对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校园景观中的文化符号如何体现以及文化符号具有的教育意义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强调校园景观特色设计不应该停留在艺术欣赏上, 应该加强其涵盖的精神文化价值。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 篇7

符号学理论起源西方, 主要研究能视为符号的事物, 在语言、修辞、逻辑等学科领域, 符号学具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符号学理论引入到建筑学, 建筑开始作为符号形象被学者们重新审视并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同时符号学在规划、景观中的应用潜力也逐渐被挖掘。因此, 通过构建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 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分析人对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认知原理, 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 符号学理论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的体现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以及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等人对符号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根据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句段与联想, 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语言的功能模式, 皮尔斯的符号三角等观点对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学特性进行分析。

1.1 能指与所指

“能指”就是用于指称或代表某一事物的媒介物, “所指”是被指称或涉及的事物, 二者用于解释符号的表达和内涵2个层面。例如, 校园具有纪念意义且能代表学校历史的一株玉兰, 成为了学校毕业生常与之拍照留念的景观元素。其本身的表达层面包括树的枝干形状、花叶颜色等, 这些构成了文化景观符号的能指方面, 而学生对其习惯性的印象、树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等构成了符号的所指方面。在栽种之初, 这株玉兰并不一定具有所指的功能及作用, 而是在长期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逐渐形成, 具有偶然性与任意性。但是, 一旦形成, 这种联系会一直延续下去, 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一种元素, 学生会约定俗成的在毕业拍照时联想到这株玉兰树, 这种任意性就会变成强制性。当然每所学校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各不相同, 或是一组雕塑, 亦或是一栋古老的校舍, 这也体现文化景观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变动性。

1.2 句段与联想

在语言学中, 句段关系是存在于现场的、真实存在的要素的组合, 而联想关系却是不在现场, 是以人的联想和记忆为基础的潜在性存在。二者关系在语言符号系统中交叉并产生价值, 在校园文化景观中也是如此。例如, 校园里遗留的一座古老的欧式建筑, 其结构组成的柱子、回廊、檐口、装饰线脚及浮雕等, 形成了景观符号的句段关系。它们真实地存在于现场并相互依存, 共同形成了这栋欧式建筑的整体符号形象。而对于建筑的欧式风格, 师生依靠自身的经验与记忆, 会联想起多立克、艾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会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巴洛克等欧式建筑特征, 也会延伸想到欧洲的文化。这些联想到的画面并没有在校园的空间内存在, 仅仅是一种心理效应。从符号上来看, 这栋欧式建筑的句段与联想要相互联系在一起, 建筑符号的句段关系帮助欣赏着联想关系的建立, 而联想关系又能对这栋建筑形式与内涵进行分析和注解, 句段与联想在建筑符号中关联并交叉, 实现了符号的价值特性。

1.3 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是雅各布森试图揭示语言对诗歌作用的一对等值性概念, 其中隐喻以类比为基础。例如, 在校园文化景观中, 一座现代感强烈的雕塑, 让人联系到姿态优美的舞者, 二者在空间上并没有相互临近才让人联想, 而是雕塑的动态感在时间的维度上与翩翩起舞的舞者相似, 产生一种共时性的存在, 在这一刻二者具有等值性。转喻与隐喻不同, 它要以空间的相邻性为基础, 例如, 校园中的人工湖景色优美, 周边生长的树木成双成对, 颇为奇异, 因此也成为情侣常去的地方, 同时也传出“情人湖见证爱情”的佳话。这里“情人湖”指代了人工湖周边的自然环境和静谧的气氛, 形成了一种历时性的存在, 在这个空间内二者具有等值性。

1.4 语言的功能模式

语言功能模式是雅各布森提出的关于语言交流中的作用模式, 包含的6个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对于校园文化景观符号来讲, 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分别对应着设计者、观赏者、景观符号存在自然与文化环境、景观符号所传达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景观与人的互动方式以及景观符号的构成形式。侧重点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景观形式。例如, 校园中心广场作为景观符号, 在传达主题时是需要考虑这6个因素。倾向于设计者, 广场会以设计者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灵感为主导, 表现个性将成为设计者寄托理念的载体。倾向于观赏者, 广场则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汇集人群, 以满足不同景观受众的需求;倾向于存在的环境, 则要将广场的建立很好适应地形、光照、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校园的校风校训等文化环境;倾向于设计理念, 要把握当下流行的设计思潮, 突出设计创新;倾向于景观与人的互动则要充分体现景观构建场所的与人的精神交流;倾向于景观自身结构, 则要注重型体、色彩、材质等要素。

1.5 符号三角

皮尔斯把符号理解为代表或表现为其他事物的东西, 可以被人所理解或解释并对人具有一定意义。按照这种关系范畴看待符号, 那么符号分为媒介要素、对象要素和解释要素3类。这3类又可向下划分为9种:媒介要素的性质符号、单一符号、规则符号, 对象要素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 解释要素的名辞符号、命题符号和论证符号。符号的三角关系能帮助理解文化景观的构建与应用。

对于性质符号, 以广场的艺术铺装为例, 性质符号是媒介要素表现物质存在的最基础的方面, 如选择砖材或石材后, 要进一步确认是黏土砖还是混凝土砖, 是大理石还是卵石, 色彩上是冷色还是暖色, 面材处理是拉丝还是光面等等。对于单一符号, 例如, 广场铺装中的复杂图案, 会有一些基本的图形和线条重复存在, 像五角星, 作为单一符号, 它可以独立存在指代天上的星星这一含义。对于规则符号, 例如铺装要表现天空的景象, 星星、云彩、太阳和月亮这些单一符号就可以通过以组合来呈现天空。

对于图像符号, 如校园里时常会修建伟人的雕像, 这些雕像首先要将所描摹伟人的五官表情、举止形态等特征通过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然后通过艺术化的手法, 将这些特征与伟人建立起关联, 使观赏者通过特征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伟人是谁, 可见图像符号与所表征对象之间是一种几乎复制性的关联。对于指示符号, 如校园主干道上会有关于校内交通的指示牌, 作为指示性符号, 它要标明道路的引导方向、所到地点的位置名称等信息, 表现出与目标一定的空间关系, 而不用过多地强调道路宽度、节点详细的平面构成等图像信息。对于象征符号, 如师范大学经常会在校园种植桃树、李树, 以“桃李满天下”来寓意学校培养的学生众多。而这种认识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中“天下桃李, 悉在公门矣”, 是以史料的记载为依据。

对于名辞符号, 例如校园中修建的古亭、横梁的纹饰、檐角的吻兽、栏杆的雕花, 都是古代建筑文化与艺术的表现, 同时所表达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补充和替代, 表现出建筑风格的开放性。对于命题符号, 如校园中的新中式建筑, 不论是整体风格还是结构细节, 都要区别于一般的仿古建筑, 要通过现代的的建筑语言, 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象和演绎, 同时又保留原有的神韵和精髓。对于论证符号, 如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 其中凝聚了校园的治学精神和办学理念, 在通过主题景观来展现校园的校风校训时, 相比于直接的说教, 文化景观带来的潜意识引导会更加深刻, 使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

2 校园文化景观符号观的构建

莫里斯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建者。他在前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础上, 把符号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基于主要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可以分为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语构学层面, 研究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关系的语义学层面以及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层面。

2.1 语构学层面

2.1.1 符号形式的数模关系。

数模关系从性质上分为数量质、几何质和拓扑质3类。其中数量质包含了尺度比例和节奏韵律。尺度与比例反映了符号在空间上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节奏与韵律反映了符号与符号在结合过程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几何质包含了空间的对称、景深、平行、交叉、水平与倾斜等, 反映了符号与符号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拓扑质是符号在几何变化过程中并保持符号基本性质不变的现象, 它体现了符号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1.2 符号表达方式的有序性。

表达方式的秩序性可以帮助符号更好地传达信息, 提高符号的审美度。例如在表现校园历史与文化的一组浮雕中, 应该在符号内容的叙述上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可以是学校从建立之初到现今整个校园历史的发展, 可以是校区在空间上不断演变, 但不论表达哪一方面, 都要加强表达内容的关联性, 为观赏者提供在景观符号解读上的有序性引导, 不应为符号的认知增添障碍。

2.1.3 符号的环境效应。

符号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这点在校园文化景观符号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 在通往宿舍的小道上丛植的桂花, 每当开花时会成为学生驻足观赏的焦点。这类环境影响来自景观符号自身产生的收敛效应, 是形成环境氛围的主导因素。当然, 环境也会受到符号发散效应的影响, 如学校中心广场为适应较多的人流量采取了大面积铺装形式, 但是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 由于绿化的缺少而无法遮阴挡风, 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不适环境的抵抗心理而选择远离。

2.2 语义学层面

2.2.1 符号的可理解性。

符号的表达语言要适应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受义对象, 以确定符号意义的可理解性。例如, 学校为表达一定的主题而创作一组墙绘, 首先要基于校园观赏者的整体欣赏水平和艺术感知能力, 尽量保证绘制内容的可识别性,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艺术的创作, 避免使大众对内容的理解偏离主题。

2.2.2 符号的艺术表现力。

符号的艺术表现力是要求在发挥传达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兼具审美的情感功能, 展现符号的独特性、简约性和时代的适应性。例如, 校门除了保证功能需求, 同时也要考虑造型结构等观赏要求。在造型上, 校门要尽量体现学校的特色, 避免与其他院校校门的同质化。在表达内涵上, 一方面要从学校特色、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中提取典型符号特征, 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展现与学校相通的精神特质。

2.2.3符号的信息量。

符号通过信息的冗余来保证意义传达的流畅性。例如, 在纪念校园历史的一组文化景观中, 相关的文字性或图像性介绍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应引起观赏者追溯校史、感慨过去的共鸣, 以形成对校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时已拆校舍的几根柱子、老图书馆的几块砖石等带有校园记忆的元素, 能增加追忆历史的信息冗余量, 强化对学校的感性认识, 加深主题表达的流畅性。

2.3 语用学层面

2.3.1 以人为本。

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例如, 从宏观上讲, 校园的整体空间尺度把握要以人的行为和心理要求为基准。尺度太大, 校园会显得空旷, 拉大了人相互接触的距离, 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缺失。相反尺度太小, 则会让人觉得局促, 空间的容量不足会导致拥挤等现象。因而应将大尺度与小尺度进行综合运用, 互相弥补不足, 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空间。

2.3.2 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符号要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保证表达信息的统一性。例如, 校园的建筑就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以确保延续性。一方面要在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实现集群化, 利用建筑空间的重复使用、轴线统一、向心围合和组团结合等手段, 来实现整体布局。另一方面建筑的色彩、材质、细部结构都要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让建筑形式呈现特征化和规律化, 以确保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

2.3.3 可参与性。

符号在向人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不同的理解而丰富自身内涵。校园文化景观在处理好功能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景观的可参与性。人们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渴望沟通与交流, 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交际的需求, 一方面也是学校大量的自由时间提供了可能。提供可参与性的空间越多, 师生接触的机会就越大。因此, 在校园中应尽可能保证文化景观的互动和可参与性。

3 结语

深入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需要设计师充分理解景观的文化性表达, 而符号学理论提供了认识校园文化景观的新途径。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句段与联想理论, 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语言的功能模式理论解释了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本体与指涉内容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机制;皮尔斯的符号三角则将文化景观符号根据媒介、对象、解释3个要素进行分类, 并阐述了每一类景观符号深层内容的表达规律。

民俗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民俗符号,景观设计,传统元素,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将民俗符号融合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对表现地方传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有重要的作用。此外, 将民俗文化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还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1 景观设计与民俗符号

1.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在都市生活中, 基于人对自然和美的追求而形成的多艺术类型融合的景观建筑, 其内涵即观众在欣赏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因此,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常采用多种元素融合的设计方式, 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此外, 景观设计还具有现实意义, 即对自然的复制, 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等现代人类的议题, 提升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客观认识。

1.2 民俗符号

1.2.1 符号学概述

《符号学》并不是新出现的概念。瑞士学者索绪尔对19世纪末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梳理, 并在学生的帮助下, 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 其明确说明了符号学的特征以及含义, 这也是人类第一部关于符号学的著作。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索绪尔明确说明了符号的形式, 并根据符号的特性和表现阐述了其对不同受众的引导作用。

哲学家皮尔世泽在剖析研究中发现了“三分法则”, 其从表象、特征和寓意层面对符号学进行了认证, 找到了适合阐述符号的最终方式。在“三分法则”中, 表象的存在主要依托于共性 (文化特征的共性) , 并通过符号形式的转化, 最终成为了具有共性的符号表象;特征是独树一帜的符号表现, 因客体具有的必要存在性而引导了特征的出现和确立, 同时, 在特征之下, 符号促成了与人的记忆连接, 即搭建了与人构成关系的桥梁;符号是寓意层面的核心特征, 在寓意之下, 符号可引导人的行为, 进而实现符号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 符号学中所蕴含的符号是一个复杂的构成载体, 而并非仅带有某种含义的标志。因此, 符号可通过实践的方式达成使用者的某种目的。

1.2.2 民俗的符号学特性

从符号学的构成来看, 其除了表现形式外, 更重要的是内层含义。所以, 由符号学所形成的特征可理解为:在某种符号的推动下, 观众会因为符号的特殊价值出现某种与情感相融合的契机, 进而成为以行动为核心的符号表现。比如, 在我国的国画中, 竹子代表气节, 所以, 在一些文人骚客互相赠送的礼品中常出现竹子, 以表示情感上的赞同。正因为符号的存在, 接受赠礼的人会心存感激。由此可见, 多数符号学的特征建立于情感的引导。

2 民俗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民俗景观符号的创作过程

在设计师融入和设计符号前, 必须明确本地的特征, 即获取本文的文化资源, 比如洛阳的牡丹花等。只有深刻地了解本地特性, 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需求, 从而实现符号的融入。此外, 设计师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工作, 确保符号信息能与本地产生交互。事实上, 每种符号都有着无数种表现方式, 但一些不合理的尝试会引发民众对符号的负面情绪。

在符号的创作过程中, 唯一的方式就是挖掘, 即通过现有的符号形式寻求契合的模式, 并以此为灵感, 采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实现。值得注意的是, 不可忽视民俗文化的作用, 应借助民俗文化, 从而使民俗符号给观众带来全所未有的认知体验, 更加深刻地传达设计师的思想。

2.2 民俗景观符号的创作方法

民俗景观符号的创作主要依托于设计师所创作的特殊符号形式。此前, 一些设计师认为符号的价值在于融入。事实上, 无论哪种符号, 其特殊性在于对观众的引导, 以此为基准, 任何能带动观众情绪的符号都可以被采纳或使用。比如, 在设计过程中, 可提取原始的民俗符号, 找到与之对应的更易被接受的现代化元素, 并借助一定的设计手段, 将其转变为可视的实体符号, 比如雕塑建筑、景观建筑等。此外, 还可以采用符号中心模式的设计方式, 即以符号的核心表现性为基准, 突出符号的中心建设理念, 并通过其他的景观搭配方式建设符号式景观。此类景观具备更加直接和高效的引导作用。

目前, 我国已有一些景观采用了民俗符号, 比如贵州省的思南县, 其以土家族文化为基础, 经过设计师的不断努力, 并借用土家族的建筑形式, 深刻剖析了其原始的符号特征。但设计师并没有采取传统的设计方式, 而是利用了现代化的元素, 将原本严肃的题材以轻松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以科学为主要构成的社会中, 采取这样的形式可更好地提升外来者对土家族文化的认知水平。

3 结束语

景观设计的核心需求并不是为城市的绿化作贡献, 而是借助景观更好地提升民众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在其中引入符号不仅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还能体现景观建筑更深层的寓意。

参考文献

[1]韩依纹.浅谈民俗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意义[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1 (08) .

[2]罗雯.鄂西南地域性民俗符号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J].设计艺术研究, 2015 (02) .

景观设计中的非语言符号艺术 篇9

传播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 而是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通常而言,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书写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两大类, 主要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 等等。可见, 非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也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交流媒介功能。这样的功能在景观设计中也显得也格外有趣, 不同的设计者通过不同的非语言形式向人们抒发各自的理念, 表达对设计和生活的看法, 甚至与观赏者进行交流, 将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设计灵感感性地向人们剖露。就正如著名设计师王澍的设计, 他所设计的象山校区很好地诠释了他所想表达的“差异性”主题。他表现的差异性展示类似于自然中生长的林子和人工播种或飞机撒种培育的林子有所不同一样, 自然的气息在和学院氛围的交汇中也发生着化学反应。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性和奇遇般的碰撞, 我们才能体验学院氛围中一些这样的有意思的部分。象山校区设计主的题是取自他在飞来峰所见之景及所感受到的山、水、峰、意, 具体到景观丛林, 又抽象到弥漫的气息。他将自然形态和教学主题充分融合。例如, 令人印象深刻的校区教学楼上大小不一、形状不等的窗洞, 窗本是沟通室内外的桥梁, 风声透过形状不等的窗洞与室外的枯山假石呼应出如“大音稀声”一般的回响。将微弱的风声化作强大的流动, 自然的声音随意地流淌在校园。我们仅需静静聆听, 便可沉浸其中。可见, 设计师通过非语言可让观者感受到设计的本质、文化、与内涵, 并用其充当和观者交流沟通的桥梁。在景观设计中, 相对于生硬的口头语言或书面告示那种反复重复和强调性的提示, 非语言符号所起到的解释说明的作用更有趣味。非语言这样无形的引导方式更能给人一种轻松的观感。

2 非语言的特性传递

过去, 景观多数存在于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囿, 而现代景观主体却有着更为普遍的受众群体。在设计和规划中, 设计师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也是做了更多的考虑。此时, 人们也注意到了景观设计具有其特有的地理或人文属性。无论是地域分类、人群分类、主题分类, 还是不同的风土或人文, 都在用不同的非语言形式向大家传输着属于它们的特征。显而易见的, 就比如在地域上的分类, 也就是根据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主要以地域为基础, 以人文为主线, 因此形成了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的符号语言。这样的语言符号在设计中同样起到了明确的标识作用:徽派建筑中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小桥流水, 就是徽文化不可替代的非语言符号;而在中国陕北地区, 其典型地域建筑是穴居, 例如窑洞, 房屋主要基于黄土高原厚实的土层之上, 黄土地也孕育出陕北地域冬暖夏凉并不破坏环境的代表建筑。不同的文化蕴藏着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文明也弥漫着不同的风格特质。在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历史中, 各类朝代、各式纹样、建筑和习俗都在他们的时间轴上标识出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以不同的地方特色建筑、纹样、图腾等不同的非语言, 在向我们讲述着属于这个地域的人文特质。

3 非语言的引导性

设计师还可通过各种手段对环境空间进行一定的指引, 诸如游园道路的宽窄等。一般认为, 宽敞的道路有着更强的指示和导向的作用, 它似乎是在用无声的非语言去告知游人顺着宽敞的大路去游览景区的风景。相比之下, 狭窄的园路则更易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别样感受, 如果想远离人群, 独享山水, 幽静的小路则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也给予了我们在理上更多的自由和方便。宽窄、规格不同的园路在结构复杂的园林中穿梭, 但如果规划正确, 就算没有指示栏这样的书面告示也不会令人心慌。或许这在常人看来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却也体现着规划设计中非语言无声的引导作用。

撇开这些, 非语言在景观中的用法也可以是很具体的, 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就将其运用得十分得当。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细致和内涵, 藏于露、开敞与封闭等手法仿佛都铺垫了设计者的思维, 随着铺设的园路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景致之中。例如, 传统游廊在古典园林中是十分常见的元素, 但除了具有装饰性和休闲性, 也具有非常强的方向性, 就好似无声地在指向远处的风景。苏州畅园的主要厅堂留云山房是位于园子后部的, 入园后, 先过桐华书屋, 再经曲折游廊把人引入留云山房。曲折的游廊不仅仅是为主景的铺垫, 更是应道通往景点的指示标。著名的典范还有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的入口位于东部, 但主要景点却在万寿山前, 两者相距的距离过远, 但设计师在万寿山前设置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长廊, 从而成功地把人引导到了园区的主要景区处。

除此之外, 触觉嗅觉听觉上设计者也可以去做非语言指引。例如花海的香氛或是流水声, 都可以作为非语言去引导人群, 引起游人的注意。这样的手法不但可以作为加强、提示的功能非语音, 还可以弱化、抵消书面指示语言文字的繁缛。自然语言可归入推理符号, 而非语言则属于表象符号, 用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意义和作用。

4 总结

社会一直在飞速发展,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但非语言符号的交流辅助功能却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这种比语言符号更生动的信息传递方式, 无论是在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中, 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无一不让非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景观拥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 在景观设计中, 其作用是用其特有的表达形式给游园之人做语言和身心的交流。而游人也通常会无意识地按照设计者的非语言引导进行游览或, 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到设计者的用意。这不仅使景观设计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观赏审美水平。非语言就像是景观设计者设计概念的解说系统, 在与游人进行着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关孜慧.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4]韩立, 译.民族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鸭绿江月刊, 2014.

[5]任慧娟.民族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6]张燕.中国民族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 2015 (2) .

[7]邹华韬.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特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 (2) .

景观的符号化 篇10

(一)武汉的水文化

武汉地处中原,坐拥七湖,丰富的水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相比的,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作为荆楚的腹地,在古代就有着和水解不开的渊源,诗歌辞赋中不断出现与水相关的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间盛景,绘画艺术中还经常出现波浪纹、水纹等装饰图案。

2011年楚河汉街开业,它不仅是武汉“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东湖、沙湖间连通建明渠“楚河”这条人工河,还是一项景观工程,为武汉和全国游客开辟出颇具水乡特色的娱乐休闲商业街。“人在岸边走,船在水中行”因为武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得以实现,是对武汉地域文化的贴切表达。

(二)武汉的人文

武汉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火爆和急促的。例如武汉人的口音,说话有如吵架,这与武汉人热情豪迈的性格有关,说话的时候声音大,带有气势,所以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有种说干就干、且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在抗洪,非典等大事中深有反映。在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汉文化缩影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江汉路步行街的铜雕,青山小区一角反映武钢企业的踏青雕塑,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武汉文化的影子。

武昌昙华林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明清时期,湖北各个县的秀才在此下榻备考,使这条街有了些文人气质,后来由于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传教士来此传教、办学,老街建筑风格呈现出亦中亦洋的特点。现在,老街新规划开发则深入挖掘武汉地域文化元素,力求打造气质古典的汉味老街,翻新后街道两侧除了经过修缮的名人故居、百年医院以及教堂建筑外,新增一些门面,这些店铺经营字画、刺绣、时尚餐饮和咖啡,颇具文艺小资气息。店面和室内装饰力求和老街古建筑气质相融合,对商业街两边原有住宅建筑外立面的优化设计也十分考究,例如阳台和窗户外立面用到万字纹和回纹铁艺装饰,在民间,这两种装饰纹样寓意吉祥,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吉祥符号,用于此处增添了老街的历史人文感,使老街更富有亲和力。

二、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处于某一区域内的景观,在其外貌特征上应该能反映出本地特点,至少能让游客产生共鸣。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区景观设计可以从武汉地域文化中寻找灵感,而不受地域文化的时空限制,但是取材于不同时代的文化怎样结合则由设计师把握。无论是哪一个地区,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具体的场地,以区域特色的存在为设计提供由来和依据。

地域文化与景观空间的营造,是精神和场地的有机结合,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景观元素有序地展开,场所景观的序列性具有方向,设计师如同控制方向的舵手,自然场地产生的方向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却很模糊,农业旅游景观中的设计目的是加强明确感,使场所的衔接更加连续、顺畅。要形成连续顺畅之感,需要构建良好的序列节奏,就如同音乐的声音起伏、快慢等,农业景观空间序列节奏也能有从前奏、渐进到高潮,再到结尾的安排。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的符号元素可以运用到园区特色景观塑造中,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铺装等。例如,合肥丰乐生态旅游园区中的精品花卉,运用古徽州乡土元素符号——黄山迎客松,将松树和黄山的缩小版石雕移驾到园中来,这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运用,不仅让人身临其境,想到了黄山美景,还为园中园增添了人文魅力。

三、武汉地域文化符号在楚人旅游景观中的运用

楚人观光园位于武汉黄陂郊区,项目接待游客定位为距离武汉市较近的都市人群。湖北是楚文化的摇篮,项目名称“楚人”,是利用楚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耳熟能详的影响力,增加项目的亲和度。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景观设计中,可通过装饰、造型、色彩等多种手法表现,即从建筑造型、水体设计、植被配置等方面找到楚文化的印记。

楚人对于红色的喜爱是对色彩美的感悟,楚人观光园中,红色间白色地砖颇具亲和力,体现了楚人尚红的特点,小规格广场砖的铺设从视觉上扩大了场地面积。武汉的老汉口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楚人园区利用茶室设计勾起都市游客对过去茶文化生活的记忆,配合茶室设计露天栈台,在材质和色彩设计上,以仿木做架空层,仿木栏杆,根雕茶台及墨绿色遮阳伞,给人古典、悠远的韵味,更贴近茶道的精神内涵。武汉人坚强、刚直不阿的形象也是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在楚人水景区以树阵形式种植了大片水杉,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是武汉市的市树,在三百万年前就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个地区,而后当人们以为水杉已经灭绝的时候,研究人员又在湖北利川发现了它。除了水杉,楚人园区的植物配置还用到了梅花,梅花是武汉市民喜爱的树种,用在此处能加强场地的亲和力,也象征了武汉人坚强、刚毅的内涵。

四、结语

地域文化符号和景观项目是精神和场地的关系,一个区域只有具备了灵魂才有内涵。但是,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堆砌符号,各个时代的地域文化并不等同于历史文明,只有运用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元素符号才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相关的联系有多紧密,形式与意义才能更加吻合,既富有现代感,又有历史内涵的景观元素才是让人产生内心共鸣的最好媒介。

摘要:地域特征需要重复地运用符号去表达,只有当相同的风格特点重复出现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造成影响,最终成为该区域的地域代表。地域特色要靠外在特征去表现,人们会从浓缩的元素符号中形成同质性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固定的。本文将探讨同质性的印象的产生,进而深化对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的认识。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日)进士五十八等.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美)西蒙兹,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美)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构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下一篇:企业家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