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与城市

2024-05-16

校园与城市(精选10篇)

校园与城市 篇1

一引言

科教兴国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而对于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而言, 抓好教育工作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因此, 需要国家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教育工作, 在坚持城市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 更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校园文化融入社会文化是当下文化进程中促使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 这就需要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相应的互动, 以此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

在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 建设城市文化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发展, 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两者是一个整体, 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城市视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育, 在提倡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与此同时, 高校校园尽可能地打造社会化的校园, 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同时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另外, 高校的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高校在管理上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在教学楼的设计上, 彰显出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城市展示了建筑的特色。并且对于教学设施, 高校充分做到以人为本, 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地。

高校在加快学校基本建设的同时, 不断追求自身的办学特色, 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校在有限的课堂中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 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教育, 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相关知识, 并且能够具备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 综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这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点。

第二, 高校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对于教育本身而言,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 因此, 教育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 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高校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高校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 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教育, 并且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为社会展示出校园文化的文化特色, 对相应的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高校在教育中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乐于奉献和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品格。在组织的活动当中, 如科技文化服务、社区援助等, 体现了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应的文化建设,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并为社会展示出相应的校园文化风貌, 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 高校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其中, 精神文明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其建设的主要内容, 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文化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 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从长远考虑, 因此, 需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的同时, 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教育事业坚持与时俱进, 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各类教学措施, 使教育能够很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衔接,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 崇尚健康科学的发展, 不断地吸收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不断地深入, 使得当今城市的发展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三城市文化的环境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 校园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受到城市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园来说, 其发展更是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引导, 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校园文化指引了方向, 由此可见, 城市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校园文化的发展始终依托于城市文化, 在其发展中始终不能离开城市文化这个环境而独立存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得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 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而校园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 其发展自然离不开城市这个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 校园文化的发展实质上只是城市文化当中的一条河流, 贯穿于城市文化的始终。只有城市文化的存在才能突出校园文化的实际价值所在。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 城市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大背景, 其商业化模式不断增加, 使得当代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校园内的文化发展也随之不断地更新, 例如, 学校举办校园歌唱大赛, 其中会有各种商业性的赞助, 使得歌唱大赛不仅仅是单一的比赛, 在融合社会商业的同时, 为歌唱大赛增添了更多的实际价值。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而不是单一地学习相关的书本知识。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城市文化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 因此, 城市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顺应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 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发展, 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 还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综合质量。目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依然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 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对此, 高校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文化思想作为其校园文化发展的重心, 坚持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文化不断地开拓创新, 使其在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发展的脚步, 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贡献出一己之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市的关键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文化建设对时代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化进程, 因此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校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创造性条件, 是文化强市形成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文化大市的基础条件。所以,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从而使城市文化不断地发展。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 纵观古今中外, 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托。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没有文化作为发展的依托其城市发展显然不能实现健康的发展, 这也就说明, 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建设的。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 其文化发展与之相辅相成, 对于社会发展当中所产生的任何一个行业, 都离不开文化而独立存在, 因此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倘若一座城市脱离了文化, 其发展必然是停滞不前的。因此, 要想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必须树立文化强市的理念, 以文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当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与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强市的关键。人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因此, 这就需要加强文化教育。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主要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当前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

社会的各类专业人才主要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 校园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目前社会所高度关注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唯一不变的就是教育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贯穿于整个发展之中, 而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一座城市发展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决定的。古代私塾为社会培养人才, 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21世纪的教育备受关注, 校园文化同样熏陶着人们,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社会公民, 校园文化对其影响颇大, 为文化强市的形成创造了前提。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

五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催化剂,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 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二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在抓好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要兼顾文化建设, 以此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的、稳健的发展, 才能推动城市化进程,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 源源不断地为城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坤.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2 (2) :21~22

[2]龚翠英、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 2011 (6) :127~130

[3]韩丽萍.“中国梦”视域下城市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园, 2014 (14) :3~5

[4]高雅斌、包艳宇、田秀红等.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引领和推动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11 (20) :193

校园与城市 篇2

微笑是我们的语言

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一滴水能折射阳光

细微处显露品格 道德凝聚力量

文明传播希望 手牵手共建和谐

心连心同讲文明 同享一片蓝天

共享文明家园

让心灵与山水共美

用行动为校园增辉 与文明牵手

和礼貌相伴 相逢报以微笑 见面说声你好

文明从一言一行开始 和谐从一举一动做起 一丝微笑 一份文明 一缕阳光 一片温馨 人人讲文明 处处见真情

讲文明树美好形象 重礼仪显人格魅力 社会文明需要你 文明社会回报你 文明用语三冬暖 礼貌待人天地宽 文明与时代同步 礼貌和幸福相伴 滴水见太阳光辉 片言显文明素质 一举一动建校园美景 一草一木聚文明真情 让文明扎根现在 用和谐昭示未来 文明来自一点一滴 新风源起一言一行 用微笑传递文明 让和谐温馨校园 一日文明平凡 一生文明伟大 文明校园人人爱 有你参与更精彩 文明时时处处 礼貌点点滴滴 倡导文明新风 共建美好家园 携手奉献爱心 共铸校园文明 以文明求发展 以发展促文明 公德装在心中 文明贵在行动 同爱一方热土 共建文明家园 你我诚实守信 校园和谐文明 爱心是明媚的阳光

文明是温馨的春分 社会文明需要你 文明社会回报你 讲文明

先从我做起

树形象

人人是窗口 弟子规

出必告

事虽小

物虽小

身有伤

亲有过

财物轻

或饮食

长呼人

称尊长

路遇长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长者立

尊长前

进必趋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晨必盥

冠必正

置冠服

对饮食

年方少

步从容

缓揭帘

事勿忙

将入门

用人物

借人物

凡出言

话说多

奸巧语

见未真

事非宜

凡道字

见人善 兼漱口 纽必结 有定位 勿拣择 勿饮酒 立端正 勿有声 忙多错 问孰存 须明求 及时还 信为先 不如少 秽污词 勿轻言 勿轻诺 重且舒 即思齐 便溺回 袜与履 勿乱顿 食适可 饮酒醉 揖深圆 宽转弯 勿畏难 将上堂 倘不问 后有急 诈与妄 惟其是 市井气 知未的 苟轻诺 勿急疾 纵去远 辄净手 俱紧切 致污秽 勿过则 最为丑 拜恭敬 勿触棱 勿轻略 声必扬 即为偷 借不难 奚可焉 勿佞巧 切戒之 勿轻传 进退错 勿模糊 以渐跻

见人恶

唯德学

若衣服

闻过怒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无心非

过能改

行高者

才大者

己有能

勿谄富

人不闲

将加人

恩欲报

读书法

宽为限

心有疑

房室清

列典籍

虽有急

非圣书

把“村小”打造成微缩版城市校园 篇3

2014年,吉州区投入70多万元对樟山镇赤塘小学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改造后的校园,拥有崭新的塑胶跑道、漂亮的校舍,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喜人的变化让全校师生倍感舒心。吉安吉州区樟山镇赤塘小学教师王昭彬说:“现在面积扩大了,环境好了,而且软件设施都齐配上去了,老师和学生安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非常高兴。”除了地理位置远离县城,这所村小的软硬件设施与城里学校没有差别。每个班都安装了“班班通”,老师告别了粉笔时代。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提升,学生数也从原来不足100人,增加到如今的280多人。

村小实施标准化建设不仅留住了学生,也让更多的年轻老师愿意扎根农村教育。蒋楚华老师一毕业就分到泸溪小学任教,看到此前破旧的校园、艰苦的环境,她总盼望着能调到城镇学校工作。吉安吉州区泸溪小学教师蒋楚华说:“说实话,那个时候刚来学校落差挺大的,心中也有一些动摇,总觉得在农村是不是一直这样待下去呢。”标准化建设后,校园里铺上了整齐的地砖,教学楼也被粉饰一新,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这所村小大变样,蒋楚华老师的心思也逐渐安定了下来。吉安吉州区泸溪小学教师蒋楚华说:“经过去年标准化建设,学校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我看到这样优美的校园,更加安心的在这里工作了。”由于各所村小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愿意扎根基层、留在乡村。

吉安吉州区泸溪小学校长郭连明说:“老师的住宿条件也改善了,吃饭的食堂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所以老师也愿意到这里,调老师到中心小学去,老师都不愿意去。”

2014年,吉州区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运动场塑胶化、学校食堂建设工程、农村学校饮水工程等40多个项目,并重点向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倾斜。目前,全区累计投入校建资金2.5亿元,新建校舍3.28万平方米,改造危房1.7万平方米,39所村小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校园与城市 篇4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摘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中国城镇化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我国各地政府、高校、企业纷纷加入智慧城市的行列以便加快发展进程。同时,智慧校园伴随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其作为人才输出、信息资源汇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实践与应用,2011(2).

[2]陈威莉.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与产业,2013(10).

北京城市学院校园开放日 篇5

为了便于考生和家长更加全面、仔细的了解20招生政策及我校的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更好的指导考生填报志愿,北京城市学院定于5月2日举行校园开放日咨询活动。

时间:年5月2日上午8:30---11:30

地点:北京城市学院校本部(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咨询电话:010-62321818

乘车路线:乘47、26、特9、740、840、660、706、944支、751、运通109到北京城市学院站下车即到;乘944、386、951、753路学院路下车,往西走500米路北即到;乘331、398、392、375、722、749、748、719、810路成府路东口站下车,往南到学院桥,再往西300米路北即到。

备注:由于场地有限,我校不提供车位,请考生及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来咨询。

北京城市学院

城市中学教师免遭校园暴力的对策 篇6

一、增强父母责任感, 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言行无疑是最具直观性和感召性的“教材”。要创设成长的最佳空间, 就必须切实做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1. 父母与子女之间必须保持亲密、民主、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把子女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个体, 尊重和理解其兴趣和需要, 切合实际地引导其发展, 使子女在家庭成员的平等互动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以增强对外界消极因素的抵抗力。

2. 管教子女要注重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家长发现子女的缺点错误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耐心的启发, 一定要给其说明危害、讲明道理, 并分析原因, 进而指出改进措施。同时, 为人父母, 也要注重以身作则, 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并时刻注意现身说法, 促使子女对照检查自身的问题缺点, 从而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二、全面均衡, 施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危机, 但最大的危机是人文危机!如果这个最大的危机得不到最合理的解决, 那么, 任何其他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 无论看起来多么美丽, 结果只能是隔靴搔痒, 自欺欺人。”预防城市中学教师遭受校园暴力, 学校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营造“书香校园”。

1. 学校要创设以人为本的管理、评价机制, 缓解教师压力。

教师是一个压力巨大的职业。当今以教师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 加之评价过程和结果运用的不合理,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 我们需要另一种评价理念来改善教师评价中现存的问题, 那就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其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帮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 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 主张在和谐环境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有助于缓解教师压力, 且其对被评价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引导教师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评价结果。

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 要消除校园暴力, 目前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 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能更多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

首先, 学校要善于打造出自己的书香特色, 要能切实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要在校园内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要让所有的学生, 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 又产生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其次, 书香校园的建设, 还可以很好地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优秀书刊锁定之后, 一方面他自身的免疫力能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集中, 使其无暇它顾。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由于青少年的情绪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点。因此要培养中学生驾驭自我、调控情绪及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

自觉远离暴力行为, 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抵抗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学校应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 上课认真听讲, 勤于思考, 积极参加讨论, 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来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超越“此时此地”的处境来看待问题。

学会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思而后行”的说法, 其内涵正是如此。激发乐观的思想情绪, 当情绪低落时及时地发现并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冷静面对愤怒感和挫折感, 合理地发泄情绪, 不采用危害他人的发泄方式。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的自我预防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其专业角色和发展问题值得反思, 其中很多问题需要放在师生关系的范畴中讨论。成熟的教师既要做一个学科专家, 也要做一个教育专家;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还要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为了预防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行为, 笔者对教师有三点建议。

1.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正确教育的有效性远高于惩戒。应该说, 绝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在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中, 教师相对处于强势, 为了达到教育目标, 部分教师可能对正面教育的方法重视不够, 滥用教师的权利。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 惩戒式的负面教育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师生冲突。

2. 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沟通策略。

沟通是为了建立和维护融洽关系。就与青少年的沟通策略而言, 教师特别要注意:不断总结和反省可以提高沟通策略, 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 听比说有时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语言技巧, 审慎发表过激式不恰当言论, 避免给学生造成挫折感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3. 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与城市 篇7

案例一:2009年12月7日晚, 湖南省湘潭市辖区内的湘乡市一私立学校———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事件造成8人罹难, 26人受伤。

案例二:2011年11月16日早上九时许, 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一辆幼儿园校车与一辆卡车相撞, 这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21人死亡, 43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约1088万元。

案例三:2013年5月11日上午,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一中8名初二学生在东江边烧烤时, 1名学生不慎落水, 4名同学施救落水, 造成5名学生溺亡。

学生伤亡事故的教训是惨痛的, 在这几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伤亡事件中, 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究其原因就是安全制度没落实、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教育不扎实、安全保障不到位。所以, 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秦皇岛市现有中小学校、幼儿园854所, 在校中小学生、幼儿38万人。近年来, 秦皇岛市学校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 狠抓学校安全工作, 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 强化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和安全工作操作规程, 全面铺开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逐步探索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三大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制建设。

一、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1. 成立组织, 加强领导。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关系到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要始终坚持“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 建立安全组织, 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加大安全工作投入力度。领导小组对教育系统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全面指导、定期检查、临时抽查, 然后定期总结讲评。

2. 健全制度, 抓好落实。

为了更好地做好安全工作, 秦皇岛市制定了《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教育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教育系统安全工作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 明确学校各级人员在安全工作中的位置, 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巡查制度、安全预案预警和集体活动审批制度等;年度对全市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集中培训, 建立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3. 强化责任, 确保安全。

全市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年初与各县 (区) 教育局和市直院校签订安全责任书, 以“稳定是硬任务, 是第一责任”的观念, 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制定安全工作考核办法, 按照“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的原则, 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实行年终教育工作“一票否决”制。认真落实市教育局领导包县 (区) 、科室包学校的安全工作分解制度, 切实保证安全工作责任分类到岗, 及时到位。

4. 预防为主, 排除隐患。

为了更好地推动安全工作, 要经常进行安全大检查、自查和督导检查,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重点检查内容包括:消防、建筑及附属设施安全、安全会议落实情况、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安全日巡查落实情况、食堂标准要求、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等。建立隐患排查登记、上报与整改制度, 不能立即整改的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 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有效解决。

5. 加强演练, 有备无患。

为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进行演练。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 每月不少于一次应急演练, 让每名老师都明确自己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演练, 做到教师能够正确指挥, 快速引导学生规定动作, 学生正确疏散, 不拥挤、不骚乱,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

6. 联防联控, 群防群治。

建立学校安全联席办公制度, 由综治、教育、公安、安监、交通、工商、城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消防等职能部门组成综合检查组, 定期对学校周边网吧、文化市场、娱乐等场所进行大排查和大整治, 进一步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二、细化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建设

围绕国家和河北省各级安全工作精神政策, 以创建“平安校园”为主题, 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全市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学校安全教育, 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舆论氛围。

1. 安全教育进入课堂。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学校统一订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 做到“计划、课时、师资、读本、考核”五落实, 改变以往公共安全教育“无固定课时、无固定教师、不参与学校考核”的松散模式, 使包括应急教育在内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规范化。同时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标语、宣传栏、小广播、班会、队会、国旗下讲话、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做到警钟常鸣, 防患于未然。各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上一堂消防常识课、交通法规常识课等。坚持“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 就是在每天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 任课教师都要腾出最后一分钟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内容涉及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等方方面面。“一分钟安全教育”, 时间虽短, 但作用很大, 它既教会了学生很多的安全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预防的技巧和方法, 又及时地指出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 及时地提醒学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组织学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中小学生利用全国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全国消防日、防灾减灾日等时节, 通过举办学校广播、板报、书画展、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安全文化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通过安全训练、实践演练活动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逃生能力, 警示师生警钟长鸣。

3. 组织专家或校外辅导员进行专题讲座。

市教育局经常聘请公安交警、消防、食品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到基层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讲座, 各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 组成一支学校安全工作宣传队伍, 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三、硬化学校安全环境设施建设

近几年来, 我市经过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 全市中小学校舍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 校舍零危房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非常重视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针对全国各地有关学校踩踏、食物中毒、交通安全等事故教训, 及时对学校的环境设施进行有效监控。

1. 消防设施。

经常检查学校的消防栓是否有效, 各部位的消防器材是否齐全, 并定期更换, 检查各个场所的消防通道、应急照明、安全通道指示是否完好。

2. 学校建筑及附属设施安全。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日巡查检查制度, 并做好登记统计, 对学校的教学楼、楼梯扶手、宿舍、体育设施、实验设备、围墙、厕所、旗杆、篮球架、足球门以及锅炉、电梯等进行巡查检查, 落实专人负责, 实行全天候监控, 确保安全。

3. 学校食堂卫生安全。

加强对学校食堂操作人员管理, 把好员工进门关, 保证食堂操作人员政审合格、身体健康、证件齐全有效。建立食堂主副食库“双人双锁”、食品采购索证、食品留样、食品加工管理等制度。食堂重点部位, 如操作间、卖饭窗口等部位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4. 统一规范校园警卫室。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和部署, 统一规范和建设了校园警卫室, 统一使用醒目、威严的标牌、灯箱等标志, 形成整齐、规范、庄严的学校安全防范场所。校园警卫室配备一键报警装置、橡胶保安棍、强光手电筒、保安哨笛、自卫喷雾剂、防割手套、钢叉等器械, 确保学校安保工作落到实处。

5. 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安全。

每年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要在学校的安全保卫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认真落实学校安全保卫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学校的夜间值班和巡逻工作, 严格执行外来客登记制度, 在校园重点部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并与公安部门进行报警联网, 使公安部门能够快速应对学校突发事件, 对企图危害学校的违法犯罪份子起到了震慑作用。

学生的安全教育, 不但学校要狠抓落实, 社会、政府和家长也要负起责任。学生的安全不但要从校内抓, 在校外的安全也同样不能忽视。因此, 要切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学校安全管理体系, 形成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强大安全管理合力, 共同促进学校安全水平的提升, 成为美丽的秦皇岛城市文明快速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教育部[2006]第23号令) [Z].

[2]河北省学校安全管理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0]第8号令) [Z].

[3]董博.试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学苑教育, 2013, (10) .

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探讨 篇8

近年来, 我国的中小学校建设已正式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阶段, 为了充分满足当前教育发展需求, 不仅要新建中小学设施, 城市原有的中小学校园也不约而同的进入到改扩建的热潮中, 相应的建设标准以及建设规模也逐年增加。但是, 中小学校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也不容小觑。所以, 为了满足当前教育需求, 相关部门或人员就必须要对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加以探讨, 以此来为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一、当前城市中小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中小学校园的建设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很大, 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且城市中小学整体的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园建设模式较为单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受应试教育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并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学生发展需求、校园的空间联系等方面的要求,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新教学方式对于中小学校园空间以及形式的要求, 使得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园难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与此同时, 很多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都较为单一, 缺少创新以及个性, 对于校园的划分也过于简单, 且各建筑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2、校园功能不健全

目前, 绝大多数的城市中小学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 由此带来的用地紧张以及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 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为满足教学基本需求, 这些学校大多采用集约化布局, 仅把空间简单的分为教学建筑以及活动场地两部分, 使得其在空间、环境以及功能等方面都限制了学校整体的良性发展。

3、校园环境建设不符合学生成长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而这也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很多中小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大多将重点也放在了室内教学环境的建设上, 而忽视了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有些中小学校园不仅缺乏人文景观以及绿化林地, 同时可供学生游戏、交往以及休息的场地也严重不足, 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纾解。

二、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

1、交通组织的规划设计

交通组织是构成校园环境基本要素的路径, 同时也承担着连接各功能区的任务。其中, 城市中小学校的交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即人行系统以及车行系统。由于前者是校园内使用频率最高且最具活力的交通系统。所以, 要坚持人行优先、人车分流的原则, 对当前的人行通道进行优化, 使其能与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空间等有效结合, 共同营造出多样化的环境效果。另外, 从消防安全的角度出发, 可以在校门两侧设计建设坡度较为平缓的行车通道, 用以满足消防扑救需求;等等。

2、城市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出便捷性

便捷性是检验校园车行系统以及人行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来说, 校园道路系统以及出入口的设置, 都应该严格遵循便捷、高效、安全、直接以及通畅的原则, 并确保其能与校园各功能区相连, 这是学校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以及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的先决条件。其中, 在规划设计校园交通系统时, 应该对以下几点引起重视:第一, 由于城市中小学大多位于城市人流较为密集的地区, 所以, 校门的设置应该尽量避开城市主干道以及交叉路口处, 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安全;第二, 在规划设计教学区以及生活区时, 应该采取就近且互不干扰的原则, 这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应过远;第三, 尽量在每栋建筑间都设置专门的人行系统以及车行系统, 从而为老师以及学生的出行提供便利;等等。

3、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

整个校园环境分为三个功能区, 即教学区、运动区以及生活区。同时这三大功能区域又能细分为若干个具体分区, 像教学区就可细分为理论教学区以及实验教学区等。所以, 对功能区的划分不能一概而就, 它既要有明确区别却又要相互渗透。打个比方来说, 在城市中小学校园中, 使用频率较多的功能区为教学楼、宿舍楼以及实验楼等, 在规划设计时, 应该采取就近原则, 并考虑用风雨连廊进行相互连接, 使这三者能从总体上形成建筑组团, 进而确保老师以及学生通行的安全性以及便捷性。另外, 对于那些办学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小学校, 在规划设计楼梯宽度或者走廊宽度时, 应取上限值, 确保其有效疏散宽度大于或等于三股人流。值得注意的是, 疏散楼梯的设计, 应该在中间层的楼层平台与梯段接口处, 设置必要的缓冲空间, 且缓冲空间的宽度应大于梯段宽度, 以此来保证人流安全。

4、对绿化空间的规划设计

城市中小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 比较倾向于在树下开展游戏、阅读或者交流等活动。所以, 应该加强对绿化空间的规划设计, 借助植株差异来营造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 像榕树、桉树等大型乔木, 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首选。另外, 还可以将校园内的灌木等植株修剪成优美的、且与周围环境有效融合的形象, 以此来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适于独处的空间环境。

三、结语

城市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受城市发展影响很大, 为了使校园环境、功能等适应当前教育发展需求, 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经验, 加强对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绿化空间等方面的研究, 从而为城市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阳, 杨洪成.集约校园视角下的“5·12”震后学校建筑规划设计——以援建项目四川省汉源县白鹤中小学设计为例[J].规划师, 2011, 27 (z1) :93-97.

[2]郝玲, 李子萍, 李志民等.安全视野下中小学校校园入口交通组织规划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47 (4) :587-591.

校园与城市 篇9

1 当前校园规划的城市设计反思

与国内校园建设迅猛发展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国内校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管理标准制定仍然显得较为滞后。校园规划实践中的用地和建筑指标主要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和建设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俗称92指标)的要求执行。而这些指标制定时间较早,并不能完全反映校园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一般参照上述标准的综合院校生均占地面积54m2/生的标准进行落实,即通常所说的“生均一分地”的校园规划用地指标,主要校园教学、行政、体育及宿舍等设施的建筑规模大致在30~40m2/生左右。由于扩招导致学生人数的增加,国内大型校园的用地规模往往达到一、二百公顷以上,个别校区及大学园区甚至达到了数平方公里甚至十余平方公里,而校园建筑面积虽然也随之成倍的增长,但总的开发强度仍然较低,存在着土地使用不集约和不经济的现象。由于教育用地的划拨机制和扩张要求,建设方更乐于做大指标和多占用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上述的指标问题是很多具体建设问题产生的根源,但如果建设方和设计师能够采取更为理性的规划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和避免这些缺陷的出现。可是在校园用地规模成倍数增长的前提下,校园规划中却仍然采用僵化的固有规划思路进行设计,将小型校园的空间格局直接在大型校园中放大,从而导致了实际建成效果与学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规划中习惯的采用机械的单一功能分区模式来塑造巨型尺度的校园规划结构,使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宿舍区与教学区的路程从以往以百米为单位发展到以公里为单位,学生的课间时间都花在匆忙的赶路上,过长的交通距离给校园生活带了了诸多的不便,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交流活动的开展。由于校园日常活动往往具有钟摆式的特点,学生人数多、空间距离远的状况带来的巨大人、车流,致使上下课时间的道路瞬时交通压力大增。而由于在道路网络密度方面缺乏细致考虑,人车交通系统分流不当,缺乏足够停车空间,造成特定时间段的交通瓶颈和安全隐患,使原本舒适平静的校园步行环境无法有效的保持。面对巨大的建设场地,很多大型校园规划却依然从图面上追求平面构图的美感,为了迎合基地尺度而形成宏大夸张的外部空间和巨型的建筑体量。这种失去人性尺度的校园环境往往只能成为纯粹的视觉景观,难以吸引学生在其间驻留和活动,造成校园环境缺乏人气和活力。许多新建校园的公共空间开阔而空旷,学生稀少,传统校园特有的亲切宜人而充满人文气息的场所精神却早已消失殆尽。

2 校园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策略

新建校园具有强烈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因此需要区别于以往仅仅将校园空间视为独立建筑群体的规划观念,运用城市设计的眼光和策略去分析和处理其中的各种问题。从密度、尺度这些基本的城市空间出发,对大型校园规划中的基本设计问题和布局原则进行分析,可以建立更为清晰的空间设计理念,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策略。

2.1 指标失衡下的密度调节

按照目前新建校园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校园容积率多在0.6左右,整体建筑密度也基本都在20%左右。过于宽松的规划条件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松散的所谓“公园式”校园规划布局,其特点是采用常规的单一功能分区模式,塑造宏大尺度的总平面构图以配合广阔的用地范围,校园开放空间的主体是大尺度、大面积的绿地、广场和水面,空间宏伟而空旷,建筑物则相互独立分散布置。这种规划布局因为大气而强烈的图面效果容易得到建设方的认可并付诸实施,然而实践的结果却导致了大量校园空间环境问题的产生。这既体现了校园规划中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不足,也反映了我国很多公共投资项目当中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率过低的问题。

密度是控制校园用地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指标。低密度的校园环境确实可以增加绿化率和公共空间面积,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但是,整体的低密度并不意味着校园公共空间的密度也必须同步降低,形成处处低密度的“公园式”校园空间形态。通过对国内外传统校园空间平面的图底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典的校园空间都是以合理的密度为基础的,从而形成联系紧密的公共空间形态(图1)。作为特定的城市片断,校园也同样是一种都市化的集聚,只有适宜的密度才能保持人口和信息在城市区域内适当的集中,从而产生社会交往、交流和互动,激发校园活力和氛围的形成。低密度校园公共空间必然产生分散的布局,不仅造成校园行为联系的减弱和脱节,也导致非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出现,直接影响校园的正常运作和人文环境的形成。因此,在校园整体密度降低的同时,仍然需要保持校园公共活动区域的适宜密度,按照整体宽松局部紧凑的校园布局结构,形成疏密有致的校园环境,才可能形成真正满足校园发展需求的校园空间形态,同时也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预留更为充分的建设用地。

2.2 用地扩张下的尺度控制

尺度是与密度直接关联的空间概念。在大型校园规划中,低密度的公共空间布局容易削弱建筑群体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导致大尺度公共空间的形成。空旷单调的大尺度环境让人无法有效感知和体验,除了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外,由于校园缺乏必要的人气和活力,导致校园交流环境和人文气氛的逐渐减弱。尽管高校功能和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人的基本感知并没改变,作为理想校园空间的基本尺度也没有根本的转变。小尺度的空间环境有利于促进随意交流、激发场所活力,是传统大学校园浓郁人文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传统的广场和街区空间一般控制在30-100m左右的宜人尺度范围(图2)。因此,大型校园只有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营造空间尺度合宜、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才能真正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要求。此外,尺度的概念不仅存在于外部空间,也反映在校园功能区域之间的距离上。由于校园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要的交通联系方式,合理的尺度范围应该按照步行距离的舒适性作为衡量的标准,使主要活动区域的规模保持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增加对校园环境的归属感。一般而言,5~10分钟,即400~800m的步行距离是公认较为舒适的步行范围,超越这一距离则不利于步行活动的发生,而更依赖于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交通方式,因此可以作为校园规划的参照标准。

2.3 步行网络式的外部空间

密度和尺度的调节来源对使用者活动方式的理解,这直接影响校园步行系统的设计。虽然“步行优先”、“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在校园规划中已被广泛采用,但如何判断一个校园步行系统的合理性仍然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良好的步行网络不仅需要提供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也要有利于提高校园环境活力。而其中步行距离、网络密度以及步行网络与公共空间关系等几个因素较为关键。前文针对密度和尺度的思考其实都是以合理的步行距离为判断标准的,5~10分钟步行距离的概念是衡量步行系统舒适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步行距离也体现在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充分考虑,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宿舍、食堂、体育场等设施之间的步行行为联系,形成便捷而且符合气候特点的步行路径。在此基础上,配合用地范围的扩大,可以安排公共校巴等设施进行适当的交通辅助。在步行网络密度方面,按照机械的功能分区布局方式,容易形成大型校园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哑铃式”步行结构。负担日常瞬时人流的主干道路除了容易导致交通堵塞问题外,熙熙攘攘的道路环境也缺乏校园宁静舒适的特有环境气氛。合理的步行路网应该结合功能分区的特点形成网络化或分散化的结构形式,增加步行道路网密度,使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有更为多元化的选择,从而减少交通问题的产生,增加校园环境的可达性。校园规划中的步行网络并不能仅仅视为独立的交通系统,它与校园公共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生活交流场所的组成部分。通过创造与公共空间相互联系的连续步行系统,可以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加深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校园活力,构筑校园的场所气氛。

2.4 中心分散式的功能分区

密度和尺度的控制也会影响到校园的功能格局。由于在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按照教学、生活、后勤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仍是目前国内大学建设中主要采用的常规布局方式。小尺度校园条件下采用严格的功能分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在空间尺度膨胀的背景下,机械单一的分区规划模式必然导致功能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建筑密度、尺度和步行合理性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参照城市设计理论对现代主义严格功能分区进行反思而提出的混合使用原则,笔者提出校园功能复合的规划概念,以控制功能区的功能合理和步行可达。功能复合打破了以往僵化的功能分区模式,体现在功能分区由集中趋向分散,从单一的大型功能分区向多元的小型分区方向转化。每个分区采用功能混合的方式,既保持其运作上的独立性,也鼓励各种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相互补充和促进。教学、文化、社区等功能的适当混合可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校园活动要求,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的保证主要活动空间领域保持在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尺度范围内,使校园生活保持便利而有效的联系,以形成建立易于交流与体验的人性化场所。

3 城市设计理念的校园规划实践

大型校园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思考有助于产生更为合理的规划方法和布局模式,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园规划项目的方案设计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全国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民族高等院校。该校新校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总用地面积约80.67ha,总建筑面积37.96hm2。校园规划将明确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的未来建设方向,满足学校高层次学科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需求,营造有浓郁大学文化氛围和民族风格的人文环境和优美高雅的生态园林景观空间,为学校建成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高品质的发展空间和建筑基础(图3)。

3.1 模块化的功能分区

本项目校园建设用地较大,而且有城市道路穿过,新校区的空间布局针对性的采用了多中心的模块式布局模式。相对于“摊大饼”式的常规单一中心分区模式,多中心模块可以保持校园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密度和适宜尺度,模块内的建筑元素可以建立便利而有效的联系。多中心状态下的单一模块空间是校园生活的基本单元,复合了日常的生活功能,以形成步行可及的人性化生活场所。多中心模块的规划方式除了能有效控制校园空间尺度外,也有利于增加建筑群体与公共空间及绿化环境之间的界面,促进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与接触。同时,由于每个模块可以分阶段建设,可以很好的适应现有大型校园分期建设的实施模式,并在建设过程中保持相当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形成一种弹性的发展过程(图4)。

结构清晰的模块式布局按照中央民大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校前区、教学实验区、学生活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综合服务区等各种功能要求对校园空间进行功能区域划分,主要规划形成教学公共区、宿舍及综合服务区等三大建筑模块和体育设施区和绿化休闲区等两大开放空间。空间规划参照传统校园经典的空间尺度对模块内的建筑密度进行控制,以形成合宜的外部公共空间尺度。模块之间利用线性景观轴线进行联系,建构脉络和肌理清晰的公共空间体系。在模块功能上,除了突出基本的教学、科研功能外,也适当安排如商业服务、文化展览、休闲活动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富于活力和互动的综合教学区。学生生活区通过化整为零,在教学区西侧和北侧分别布置两个学生社区。各个学生模块相对独立,参照社区人口规模标准将居住人数控制在6000人左右,以形成尺度合理的生活空间领域。社区内的学生宿舍布局较为紧凑,并结合食堂及广场形成社区的核心空间,配套相应的商业及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户外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排球场等与学生社区相互对应形成分散格局,使学生可以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完成所有的日常活动(图5)。

3.2 集约化的交通联系

在规划中,校园中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范围内,可以按照5分钟步行可及的舒适距离,即400m的活动半径确定其规模和范围,模块之间的联系则控制在10分钟步行距离,即800m的活动半径范围内。在传统校园中,步行线路与主要的公共空间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络,从而有利于促进校园交往活动和活力的凝聚。本规划也致力于将公共空间、绿化环境与步行网络充分渗透,并通过加强步行路径的密度形成更为丰富的公共空间节点,使步行路径形成功能模块-公共空间-功能模块的联系模式,增加校园外部公共环境的可达性与连续性。

校园模块以十字形绿轴进行分隔,并相交于校园中心湖面。南北向绿轴以北部密檐塔文物建筑为焦点,南部由保留的现状林木绿地构成,绿轴中的节点广场和景观建筑突出不同的民族主题,并以林间小径蜿蜒联接,成为完整而舒展的步行历史景观画卷。东西向轴线从校园教学区东部的现代景观塔发端,与校园附近的古塔城市地标形成时空对话。绿轴通过轴线上公共空间的节奏变化和图书馆、体育馆等节点建筑的对景呼应,形成整体连贯、层次分明的开放景观序列。宿舍模块对应相应的院系采用周边环绕的方式布置在教学中心区四周,使教学与生活功能的联系可以保持在最近的步行距离内。结合多中心布局结构的开放步行网络可以通过分散的步行联系疏解上下课时间的瞬时交通压力,主要教学建筑和宿舍区中则采用集中停车场和底层架空方式解决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问题(图6)。

3.3 人性化的交流环境

传统校园尺度亲切的外部空间最有利于学生交流活动的发生,通过对其空间尺度比例的比较和借鉴,新校园规划充分重视营造多样性的校园公共空间,避免盲目追求威严感和大尺度空间的错误规划观念,注重外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规划中既安排有满足较大型活动集会广场和自然生态化的园林环境,也配置尺度合宜的不同层次日常户外活动场所,以满足高校师生多元化的使用要求。

校园中心区通过“城廓”式的围合型建筑空间布局表现中国古代城市的结构特色,有利于塑造形态完整的校园外部开放空间。教学核心区的四方城形态和灰砖墙界面围合出具有浓郁地方气候特色和文化韵味的核心绿化广场,70-100m左右的广场尺度可以满足群体仪式性活动的使用需要。绿化广场西部结合基地原有自然条件塑造开阔的曲水湖面、滨水景区和绿化林带,供师生课余休憩及观赏,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绿化资源塑造开放式的园林景观。教学建筑则采用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群体组织形式,首层采用院落式的单元化组合方式,划分出丰富的小尺度绿化院落和整体式的二层活动平台,形成首、二层联成整体的多层交往空间,并通过庭院、广场、廊道等要素与中心绿化广场相互渗透,形成相互支撑、资源共享的教学综合体。院落尺度一般控制在30-60m左右,可以有效促进日常的交流活动,同时也隐喻厚重典雅的传统书院空间意象(图7)。

注: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竞赛入选方案,项目负责人:孙一民;主要设计人:苏平、李敏稚等。

参考文献

[1]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0(6).

[2]张津奕,张建.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9(增刊).

[3]包小枫,荣耀,张轶群.大学校园的城市化设计策略[J].城市建筑,2007(2).

校园与城市 篇10

关键词:校园集体舞,中小学,河北省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 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艺术教育活动资源, 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教育部组织创编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该套校园集体舞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而创编的, 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 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 适合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中小学生。

笔者希望通过对河北省城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找出其开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为河北省中小学的校园集体舞顺利开展以及步入正规化奠定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的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衡水、保定、沧州、邢台、邯郸11个市的165所市区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样本的抽取。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查阅1987年以来发表在各类期刊中关于集体舞、体育舞蹈以及中小学课外活动、体育现状等方面研究的文章及相关的硕博论文;查阅国家教育部有关中小学集体舞的教育文件;阅读中小学新课标、中国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两类杂志以及黄宽柔主编的健美操体育舞蹈一书。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按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由作者设计问卷, 征求专家意见定稿, 并进行了效度检验, 效度为0.82。对11个市区中小学, 每市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5所, 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15份、教师问卷5份。共发放问卷3300份, 回收2893份, 回收率87.7%。有效问卷2795份, 有效率为96.6%。

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 将所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 获得研究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河北省城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开展现状

1. 教师培训情况

对78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其中有8名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 325名参加过市级培训, 其他教师为校级培训, 基本满足教授校园集体舞前提要求。

2. 场地器材情况

场地与音响设备是制约校园集体舞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调查统计, 对开展校园集体舞的场地要求不能满足的为30.9%, 情况不是很乐观, 而音响设备的情况比较好, 所调查的学校都能满足开展校园集体舞对音响设备的要求。

3. 校园集体舞的开设情况

从调查中可知, 有115所学校已经教授完集体舞的内容, 但是只有15所学校在大课间开展, 10所学校选择课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集体舞的练习。调查结果说明有些学校只是让校园集体舞流于形式, 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

在调查学生参加的范围百分比中, 有13所小学的学生全部参加校园集体舞的活动, 而由于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学校领导态度等原因, 所以初三和高三进行集体舞练习的学校比较少, 初三开展校园集体舞的只有5所学校, 而高三只有3所学校。

(二) 影响河北省城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的因素

1. 缺乏场地

对教师问卷关于影响校园集体舞开展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为:缺少场地。城市中小学一般占地面积小, 体育场地相应的也就小, 而学生人数较多, 所以多数学校做不到让全体或多数学生同时在体育场地进行集体舞练习。

2. 领导不重视、不支持在学校开展校园集体舞

某些学校只是对校园集体舞进行教授而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练习, 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调查统计只有6所初中的领导支持校园集体舞在本校开展, 高中也只有5所学校的领导支持。小学的情况相对来说较好, 有13所校领导支持它的开展。

3. 学生不喜欢校园集体舞活动

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 调查其不喜欢的原因, 主要为:不愿意和异性同学搭伴跳集体舞。

四、推动河北省城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的对策

(一) 场地的合理、充分利用以及分时间段让学生进行练习

让集体舞舞动整个校园, 使学生都能在大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校园集体舞的练习, 并不一定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聚集在同一块场地, 它可以实施“小场地充分利用”的方法, 教学楼前、篮球场、学校空地等都可以充分的利用, 只要有计划、合理地划分学生活动的场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

(二)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校园集体舞的全面开展需要有关行政部门的参与, 从宏观政策上给予调控。首先, 在教育部门的宏观领导下,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加入校园集体舞的教学内容, 加大对校园集体舞的宣传力度。其次, 多开展校园集体舞的比赛, 比赛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以比赛来促使各学校的集体舞的学习, 同时引起学校领导对校园集体舞的重视。

(四) 改进教学方法, 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由于校园集体舞相对以往的广播体操来说, 动作比较复杂, 教师可以和其他教师搭伴进行教学或者先教会一些身体协调性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这些学生搭伴分别示范男女生的动作, 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能避免因为学生人多而看不清老师动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宽柔、姜桂萍, 《健美操体育舞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唐云涛, 《校园集体舞之我见》〔J〕, 《中国学校体育》, 2007

[3].蒋元中, 《交谊舞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4

上一篇:计生档案工作四化管理下一篇:田间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