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与社会发展

2024-07-31

工业设计与社会发展(共12篇)

工业设计与社会发展 篇1

1 概述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既具艺术性,又有经济性的一种实用的艺术形态。

设计界所推崇的设计是为明天的生产而准备的造型计划。经济的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设计的价值又主要在于经济。这就是说,经济和设计之间存在着天然而内在联系。经济所指的节省原则和物质资料生产运作和发展的体系这两个方面都与设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作为生产的准备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应该为大批量和大规模的生产服务。设计的成果如果不能投入生产,只能算是一种设计师的游戏。而设计的成果实质上是一种造型计划。往往以设计图、工程图、模型和实物样板或者工程样板出现。在图形的后面,则是一些数据、符号,如尺度、强度、硬度、光洁度、光照度,包括工程概算、预算、成本控制、利润预计等等。这些实际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的;二是发展经济学的;三是工程技术的;四是文化艺术的。

无论是经济还是设计,作为个体来说,本身就有着深奥的学问,而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认识设计,从设计的角度去看经济,则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文章通过分析设计与经济的天然而内在的联系,来说明设计对于经济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当今社会,设计被作成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出售,成为产品设计,也就是工业设计,成了一个用来换钱的工具,可以说,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就等于经济利益加顾客信誉。所以说,一个好的设计会影响经济,同时经济的发达程度也会直接制约着设计。商家们之所以重视设计,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设计,来获得外形的不断创新、结构的不断完善、用途的不断扩展,而提升商品的购买率,达到其经济目的。设计者们之所以从事设计,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得大众购买到更称心的产品、商家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而自己得到更多的经济资本。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设计成为了任何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了树立企业形象的标志。研究市场变化下的消费者与生产营销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最经济的设计之产品”来为生产营销商赢得最大利润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消费群体公认的且生产商能够满足的“美”来赢得消费者的芳心,是任何一个生产营销商的追求。

设计本身是应用性的,设计不一定是艺术。艺术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情趣的个性表达,而设计并不是完拟艺术的本身,经济性是其首先要表达的涵义。从哲学上讲,艺术家可以以我为本,可以自己创造个人的唯心世界,不必考虑客观世界的他物或他人的情趣。而设计必须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分析客观世界,服务真实世界。在经济之中,设计不再是艺术贵族世家的子弟,它已是一个工业大生产无产者。总之,设计是不可能脱离经济的,而经济也不可能离开设计。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

2 设计界面的分析

2.1 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一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在的价值首要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2 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在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2.3 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回顾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3 经济发展下设计教育架构的变化

3.1 传统设计教育在高速经济发展下所受到的冲击

80年代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初期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距离。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现代主义和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并没有得到传播。人们真正的思想解放是70年代末开始的。80年代后,以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被引进,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为当时设计教育的新趋势,人们积极的接受了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和体系。

在一些以工艺美术传统和美术为主导的院校,在对待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关系上发生了许多争议。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只不过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一些学者总是愿意在“设计”前面加上“艺术”、“装饰”等修饰词,以表达他们对现代设计意义的理解,而人们对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造型”和“装饰”的层面上。在大多数院校中讲授和研究现代设计史的学者仍然不多。由于语言方面的因素,许多西方设计教育中所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还没有在中国得到展开。有关设计教育的大量出版物仍然是以设计技法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比如效果图的表达技法就使一些企业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表达上面,导致了对设计的错误理解。

80年代末开始,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为代表的设计教育者提出了设计就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观点,并发展了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设计教育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认识。8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被翻译出来并在设计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除了色彩、形态和材料工艺之外,系统的设计方法是设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国设计教育开始从对“造型”的引导向对“方式”和系统的引导过渡发展。

90年代的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多的关注工业设计,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了产品开发的步伐。这一机会使院校与企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一些院校的毕业设计干脆就直接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企业对院校的要求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态,一些院校除了教育,也变成了专业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从产品开发到包装广告的设计服务,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增进了院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设计教育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90年代末,院校的设计教育逐步有所扩展,由于社会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育出现了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

3.2 从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换

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知识积累型的,它采取的是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相比起来,知识创新型则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传统设计教育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则应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在新的设计教育中经验应当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争取得到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3.3 工科设计教育系统与艺术设计教育系统的区别与融合

在过去,中国的工科设计教育体系大多是从机械制图专业转变过来的,这些工科院校侧重于机械制图、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培养,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动手制作方面的能力则较弱。艺术院校由于一贯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在这方面自然属于强项,因此造成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90年代以后,工科院校进入了大批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带来了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方式,对工科院校的设计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院校大合并,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状况,使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特点和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相互融合。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工科院校是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系统和思路,而不应该完全依照艺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去进行?工科设计院校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办学方式?

3.4 经济发展需求中的设计知识体系架构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师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设计师进行培训。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要求设计教育更多的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设计管理、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做为新的课程正在开始为设计院校所接受和认可,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将是未来的主力。

3.5 设计教育者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

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设计教育者的角色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正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之中,信息的爆炸和泛滥也使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平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受到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移。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综合和创新。

4 结束语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带动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将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迅速提升,中国的设计教育也会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调整和提高,为中国企业的设计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中国设计教育将通过与国际设计教育的交流进一步融合。

摘要:中国很多城市把工业立市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当前,中国的工业产品制造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珠三角、长三角乃至世界很多区域都在争相发展制造业,并已形成空前的竞争态势,应积极探讨如何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引领产业发展。

关键词:设计,经济,界面,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振生.设计表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许喜华.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佳.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工业设计与社会发展 篇2

关键词:工业设计创新;“中国创造”;政策扶持;品牌建设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创新及系统组合才能推出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设计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设计的概念和对象已经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经过延伸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意念、想象的创造性活动,能够赋予产品新的形态、品质、品种和规格。本文阐述了工业设计的本质,分析了其发展现状,最终提出了创新举措。

1工业设计的本质

1.1工业设计理念

工业设计强调两种融合:一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二是环保与节约资源、资源利用相融合。工业设计主要是指以美学、工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工业设计是各种设计的总称,主要分为环境设计、传播设计、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这四大类。工业设计也被称为工业产品设计学,像人们常提及的造型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动画设计等都属于此类别[1]。工业设计主要通过结合美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色彩学等方面实现创造活动。

1.2工业设计领域

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市场经济;产品创新

从温馨宜人居室,格调高雅的组合家具,造型精巧的吊灯,形态各异的家用电器……,无不都是我们享用的工业设计的成果;工业设计的影子无所不在,它可小到精美别致的打火机,大到翱翔太空的宇宙飞船,随时随地都是工业设计的成果。因此人们对工业设计越来越重视,开始逐步加强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加深对工业设计的研究。“什么是工业设计”就成为大家探讨的一个首要问题。1980年,巴黎国际学术年会权威的论述是,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济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状、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全新的品质和风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需清楚地看到,我们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尚以加工型产业为主体,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根本转变,产品的知识含量不高,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的产品的比例很低。面对当今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形势,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业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实干能力,善于协作的高素质人才。

日本在60年代便提出:“工业设计立国”。也可见,工业设计推动产品创新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现代经济蓬勃发展。人需要在掌握了丰富而且全面的技能后,通过一定的机制利用技能去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并使这种价值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在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存在。那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其实市场是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也就是说,市场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实现了最大的商业利润,才是成功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而最终被社会所认可。企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企业就需要合理的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在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下,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并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既为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又为社会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得到社会公众认同,树立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由此可见,产品在企业中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工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是创造产品的真正品质(真正品质并非单指外表,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总之,工业设计由设计产品发展到设计企业,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

工业设计的发展对产品的不断创新是推动和占主导地位的。1995年—1997年,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的苹果公司股票一路下滑,惨不忍睹,几被收购。公司不得已请回了苹果原CEO史蒂夫·乔布斯。1998年苹果电脑公司正式发布推出了具有全新理念的苹果iMac电脑,将传统PC彼此分离的主机、显示器与音箱融为一体,并摒弃了千篇一律的米黄色外壳,代之以半透明状、五种颜色的彩色外壳。尽管iMac在技术与技能方面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且售价比其他电脑高出数百美元,但产品推出市场后,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美国,当时差不多每隔15秒钟就有一台iMac被售出,苹果公司的股票随之飞速上扬,掀起了一股空前业界狂飙。1998年9月,美国权威市场调查公司PCData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只有l7天的iMac在8月底迅速跻身美国电脑市场销售排行榜第2名。1998年12月,PCData报告:在美国市场1998年11月零售和邮购两项排名中,高居榜首,估计占美国PC总销售数量的7.1%和总零售收入的8.2%。据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的数据则更具说服力,该公司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所占的作用占51%,而设备改造的作用只占12%。

市场竞争决定了任何企业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全层次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上,而是进入了标准创新的时代。谁掌握了设计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缺乏创新者将永远处于世界的底层。从产品的产生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来看,在一类产品的诞生的初期主要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技术标准竞争开拓,并占领市场形成消费心理。在成长期,饱和期主要是在使用舒适度、外观、售后服务、产品成本等方面的竞争在强调个性化消费,商品过剩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越来越细致。简易的包装,粗糙的外型,将无法吸引到消费者的目光。今天,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硬”价值外,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等无形的“软”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软价值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制造成本,由于設计的差异可能使售价相差几倍。因此,搞好产品的设计对企业具有不一般的现实意义。

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和谐(技术、文化、形象、人因、成本等各方面的统一)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对和谐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联结技术和市场,创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开商品的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降低成本.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工业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

工业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在相当部分的企业眼中,产品的外观设计成为工业设计的全部。一个好的产品仅有富于美感的造型是不够的,工业设计师们不仅需要富于想象力,更重要是使消费者在享受的产品的全过程更舒适、安全、方便、省力、操作界面更富人性化,更友好。一部可以爬楼梯的轮椅可以使用看护病人者更省力,一个小巧的夜光遥控器,将令看电视的人倍感轻松。利用废纸回收的桌椅,更加环保。大到飞机制造,小到剃须刀的设计,工业设计的精髓便是以人为本位。工业设计师要真正迎合社会的潮流,使技术真正符合现在社会人的需求。工业设计要使企业去主动的认识市场,分析市场,从而能够引领市场的发展方向,而不要被动的去趋从于市场的潮流,要高度的重视工业设计,为工业设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我们这一代属于工业设计的开拓者,艰苦奋斗将是长期的。但是好的事物总是要经历多种磨难才会露出锋芒,因此要坚定自己的信心,相信中国的工业设计会成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强大支柱,会变成最有前途、最有价值的专业之一。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3]吴翔.产品系统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设计的本质与发展 篇4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从设计的本质上来讲,很多人信奉:设计是对于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形态、风貌、色彩的挖掘与提炼,而绝非一种凭空的杜撰与捏造。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把存在于万物之中的这些图形挖掘并整理出来。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任务,如何在纷繁的自然界中通过天赋和勤奋将那些“美”的形态提炼出来,并通过灵感或经验进行一定的简化、组合、叠加等等,无疑与设计师的天资和勤奋密不可分。因此,如果说一个设计师的作品是那么与众不同、见所未见,只能说他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发现自然界中“奇迹”的能力,付出了超乎想象的艰辛与努力。

2“设计”的本质特征

很多人将设计视为一种需要进行特殊训练的专项技能以及谋生手段。诚然,设计的过程确实需要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经验水平。但是在更多情况下,尤其是以审美需求作为最终目的的设计行为过程中。该类型的设计行为往往与设计师基本美术素养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这种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专业的培养与强化训练无关。

2.1 设计无处不在

“人人皆可设计”,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将“设计”的行为看的至高无尚、深不可测。而实际上,设计的行为遍布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每天的服装怎样搭配才会让自己满意,桌子上的仙人球放在哪里才能既美观又不碍事,这些都是一种设计的行为。而且,设计的成分已经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一只笔、一个蛋糕,大到一栋建筑乃至城市的布局,这些设计内容包含了从单纯审美需求方面的设计到审美与科技结合的各个领域,前者以广告、包装的设计为代表,后者囊括建筑、景观、规划等边缘类学科。后者需要一定相关的专业培训,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多的建筑外观设计摆脱了一定的结构限制,更加向纯粹的平面及空间构成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越来越要求设计师具有对于“美”的深刻感知,而这种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了对一个从事设计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2.2 设计具有互动性

与单纯重复的熟练工不同,每一次设计都是一个设计者与设计客体对话的过程。比如一个小庭院的设计,首先我们进行的一般是平面的空间布局,然后根据大致的平面布局绘制出相应的剖面及透视效果图,以衡量这样的布局是否合理与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球形的修剪冬青好像不大适合被放在方形的种植槽里面,方形的应该更适合它们。而放在墙角的秋千也会“告诉”设计师:请不要将我放在这里,院落已经很挤了。于是,设计者就应该按照实际效果,以及设计元素本身的特点对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形象一点的说,每个设计元素,都是有自己的“表情”的,这个表情是否适用于这次设计的要求,或者这些表情混合在一起是否协调,就是设计师与其对话的过程。

2.3 设计具有不可重复性

设计所针对的对象每次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其与绘画的主要区别之一。也就是说,设计总是在一定的设计条件提出之后进行的,也就是针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每个设计师不可能被完全复制的,这是由不同的设计条件决定的。

虽然不能排除在每次设计中,设计师会对类似的成功作品进行借鉴,还会融入以往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但这并不等于说设计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在卢浮宫以外再也没有见过贝聿铭再次原封不动的使用那个享誉世界的经典玻璃金字塔,这并不是因为它不再美丽,不再经典,只是因为只有卢浮宫是它最终的归宿。

3 影响设计成果的几大要素

由以上的论点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主观能动与客观调节相交叉的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自身的好恶、设计客体自身的客观要求,以及设计过程所处的时间、地点等都是影响设计成果的重要因素。

3.1 设计成果是价值观的体现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不仅是大的社会范畴的价值观会影响设计风格的倾向,同样,设计师自身的价值取向也会对设计成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当代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就明确的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观,并在设计作品中异常明确的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3.2 设计成果是审美情趣的体现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与价值观相类似,人的审美情趣也是由环境影响的,具有一定社会性和定势的主观感情。但是与价值观相区别,审美情趣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观思维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具有更明显的相互差异性。而这种个体上的细微差异往往使他所认知的“美”有着千差万别。影响审美倾向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2.1 审美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所谓经验是指人们根据以往的经历、体验来处理事物的一种具有定势的行为及思维方式。比如一个人,在偶然的情况下买了一件衬衣,穿上后意想不到的合体与漂亮。这种愉悦感将有意无意的影响到他今后对于衬衣颜色、款式甚至品牌的选择,这就是经验对于审美倾向的影响。相反,则会使其内心形成一种抵触的感情与感触,从而影响到今后对于相关事物的感觉及判断。

3.2.2 审美具有地域性

审美具有地域性是不言自明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主导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是该地区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是也并不排除有些审美情趣更加倾向于对于异国情调的追求,并将其视为一种时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3.2.3 审美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半个世纪前,人们可能认为千人一面是美的,而如今,人们追求的是能够鹤立鸡群的个性。只要能吸引众人的目光,甚至不惜以丑为美,来博取争论甚至批评。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加以关注的,已不仅限于公认的“美”的事物,而是标新立异与与众不同,这种情况也许是美的也许并不那么赏心悦目。这种转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为大众所认可,但是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对于“美”的定义更加广泛与宽容。一个女孩,即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貌,也会因为自信、自尊而被赞扬为“美女”,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21世纪已经过去10年了,人们仿佛越来越有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源于多方面:战乱不断、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盛行等等。但是什么才是现代人们最应该关注的,无疑应该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意识到,如果不解决能源枯竭、气候变暖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可以想见,必然会围绕“节能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低碳经济”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更多提及的词汇,它被认为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的又一次进步,预示了新一波的科技浪潮即将来临。新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生态人居的打造等必将影响迎来新的经济以及工业模式,甚至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人们相应的审美模式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它又将怎样影响到我们的设计行为,我们将拭目以待。

摘要:简要介绍了设计的定位,针对设计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其无处不在,具有互动性和不可重复性,并分析了影响设计成果的因素,包括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以期引导专业设计人员更深层次地领会设计的内涵。

关键词:设计,互动性,设计成果,价值观,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设计中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0-200.

[2]金英伟.城市设计与演变——景观的生态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60.

工业设计与社会发展 篇5

4汉字和书的故事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2、能够借助其他方法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

3、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影音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汉字的知识和相关信息。

四、学生分析:

在学生心目中,“汉字”只是一种书写的工具,一种交流的符号,会写、会用足够了,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感情上的认识。因此,本课没计立足深远的历史背景,设计了实践操作、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追根寻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五、内容分析: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特点,体验、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的奥运会吗?还记得开幕式上的情景吗?看过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谁来说说看完这个开幕式,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说)那我们再来重温其中的一个场景好吗?(放录像:和字演变)你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个和字的演变,不仅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中国人和谐向上的精神,更体现了我们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神秘的汉字王国,去探寻一下汉字的创造与发展。(出示课题)

(二)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相信,对于汉字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从我们认识的第一个汉字开始,便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我们都在阅读它,书写它,我们与别人的交流很多时候都需要用汉字来表达,汉字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可是文字是人类一诞生就有了吗?在没有文字以前,你知道人类是记录事情的呢?(生答)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生介绍三种记事方法)

1、活动:如果没有汉字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远古部落。尝试一下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记事的。(课件展示环境)黄河边上的一个部落里,最近发生了一些事,请每个小组尝试着用古人的方法来记事,然后咱们再来猜猜你们记的是什么事情。发给学生纸条。分组完成事情的记录。

学生活动汇报,大家猜他们想表达的是什么事。同学们评价这种记事方法。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 环保节能材料 高新施工技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一、引言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技能环保建筑等。 随着绿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向往在绿色建筑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工作,但对什么样的建筑才算“绿色”,学术界、产业界始终没有定论。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称“四节-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设计

(一)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居住环境的气候条件

绿色建筑是一种气候适宜性建筑,即遵循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如徽派建筑就是典型的小气候调节型的建筑,非常热的夏天,到了房间里也会觉得很凉快。徽派建筑大多为两层结构,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稻草和粮食,粮食和稻草就成为隔热层,建筑上层与下层、内部与外部温差相差5度之多。徽派建筑的地窑是把季节性的热能储藏在地下,然后用温差为建筑取暖或降温,达到节能的效果。

(二)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1.绿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开始强调没有毒性物質的释放。

2.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50%~80%。

3.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阔,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居民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三)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要有合理的选址与规划,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再生资源。尽可能采取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技术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保证室内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三、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 33%,落后发达国家20年。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 12.48%。在建筑能耗中,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差、保温技术落后,传热耗能高达73%~77%。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一)发展绿色建筑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例如:可以通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通过就地取材来节约建筑的运输成本;通过使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通过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通过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来达到降低建筑成本及降低环境成本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极大的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

使新型的建筑材料及制成品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又为加速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的产品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随着建筑业对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需要,GRC板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被研发出,而传统的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就会逐渐被淘汰。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绿色建筑

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使建筑住宅建设最高效、最少量的使用资源;使各种公共设施能够在二次运用的循环中发挥最有效,启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绿色建筑工程。

(四)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环节

目前建筑能耗的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住宅小区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结语

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告诫人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多伦多的“绿色住宅”[A].建设科技动态,2006,(9818)

[2]黄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2004,(9)

[3]罗玲玲.MER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 回顾[A].建筑学报[J].2005,(12)

绿色包装的设计与发展 篇7

绿色包装是指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首先要求用料要节约资源, 争取能减少废弃物量, 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或再生为其他有用之才。其次是焚烧时可回收热能, 不会产生毒害性气体, 填埋时少占用土地并能缓慢或迅速自然降解。绿色包装的设计材料特性往往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材料的能量效能, 低成本污染的特点, 使它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宠物”。绿色包装设计又称为无公害包装设计或环境之友。他的理念符合“3R1D”的原则, 即减少包装材料消耗, 包装容器的再填充使用, 包装材料的回收循环使用及包装材料具有降解性。1996年, ISO14000将评价产品环境性能的生命周期评价 (LCA) 列为其六个子系统之一。总而言之, 绿色包装的设计是为了能再使用, 或循环再生利用, 或降解腐化, 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中起重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

1、绿色包装的设计方向 (1) 设计

各种产品的具体设计方案千差万别, 但从包装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论的角度看, 仍有一些共同的概念与步骤。一般都包括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产品规格定义, 设计方案实施, 参考产品评价。在传统的产品包装设计中, 针对以上四个阶段, 主要考虑的因子有, 市场消费需求, 产品质量, 成本, 制造技术的可行性等技术等。在绿色包装的设计上, 我们应注重包装的大小与结实度。大小应与内物保持适度匹配, 而应相对结实, 能方便快捷运输, 而不是只满足观赏需要。

(2) 材料

材料的特性往往决定了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材料能量的效能。绿色包装的材料选择应主要考虑那些低能耗、低成本、低污染的材料。那些材料同时要保证易于加工, 在加工中少污染, 甚至无污染。在同一类型商品的包装下应保证利于回收, 相对策略便是尽量使用同一包装材料。如德国公司WHIRLPOOL用于包装的材料由20减少到4种, 降低了回收成本的50%以上。充分考虑材料的再生利用, 这不仅节约了原材料, 也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3) 可回收度

包装的降解性同样也是绿色包装应当考虑的问题。1997年国家环保局公布了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环境标志以及产品技术要求, 实施可降解包装制品标志认可制度。一粒国际范例便是: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高级合成材料研究中心成功地将废旧的聚乙烯塑料牛奶瓶和PET可乐瓶和成了一种新的聚合材料, 实验证明, 这种新型塑料袋性能效果提升近3倍, 明显优于两种原材料。非常适合做视频的包装。这证明绿色包装不仅是我们常说的纸质包装材料, 也包括这些新型的塑料材料。这些新兴的塑料材料可回收循环使用几次而性能并不会降低。而还需测定这些产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测定包装产品中再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率。

因此, 要更新设计理念、坚持节约、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高度重视包装制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对绿色包装的材料同样在保护商品不受损伤, 便于运输、储存、携带的基础上, 对材料进行改进和应用。充分掌握市场, 做好市场调查研究, 针对内物来设计绿色包装。

2、绿色包装的发展

当环境问题成为世界首要问题的时候, 在人们经济与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开始越来越青睐那些环保商品, 抵制那些浪费自然且污染环境的包装袋、手提袋等, 1975年德国率先响应《人类环境宣言》, 并号召推出绿色包装——“绿点”包装标志 (DER GR NE PUNKT) , 随后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推出绿色包装, 掀起绿色狂潮。传统的产品包装设计往往仅是从用户的需要和企业赢利的目的出发, 而很少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耗竭, 没有将生态环境因子作为产品包装开发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发泡塑料快餐具的制造和使用就是一个例子, 它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它在土壤中不易分解。

其实绿色包装并不仅仅是现代科技铸的新型材料的代名词, 早在我国古代就采用过绿色环保包装, 例如粽子使用的是自然之物芦苇——粽叶用来包装粽子, 粽叶的清香不仅能增添米粽的香气, 使包装与内物浑然天成, 而且用后粽叶易于自然分解, 消失殆尽。这说明, 绿色包装设计追求的目标是节约资源、预防污染, 保持环境质量, 维持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以支撑长期的、有活力的经济系统, 只要因地制宜, 敢于创新和想象, 立足于地方取材, 便能既节约, 又环保, 商品又赋予其特性。因而在产品生态设计中就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从“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包装设计转向既考虑人的需求, 又考虑生态系统的安全的绿色设计;从产品开发概念阶段, 就引进生态环境变量, 并传统的设计因子如:成本、质量、技术可行性、经济有效性等等进行综合考虑。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意识到绿色包装的重要性, 但绿色包装同样是一场浩大的革命, 无论从设计本身、材料应用还是发展, 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 学会如何保护环境与资源, 如何发展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不但是对环境的需求, 也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在共同的努力下, 绿色包装未来将真正成为21世纪的迷人色彩, 成为真正的包装设计的未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商品的包装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们将塑料袋视为阻碍环保进程的污染物, 而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常听到的“绿色包装”。而所谓绿色包装, 要从它的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来说。设计既包括其外形设计, 材料设计, 又对降解和再循环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主题, 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发展, 也同样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利用绿色包装的设计方向与发展方向, 来针对现有不环保材料, 设计出相应的绿色包装, 逐一代替,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包装,设计,发展,环境,可持续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尼森.绿色包装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龚莹莹未来包装设计的主流——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M].读与写杂志, 2010.

[3]刘志, 陈达强, 张智艳.节俭意识与绿色包装.[M]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2009.

[4]欧阳敏.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应用[M].发展之道, 2010.

闽粤石材工业特点与发展趋势 篇8

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闽粤两省石材的兴起始于100年前, 由于历史的局限, 石材工业始均是家庭式作坊生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2省石材工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兴起了第一次“石材热”, 石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闽粤大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 石材工业仍然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行业发展趋于规模化, 三资企业、大中型企业显着增加, 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技术装备较先进、产品质量档次高, 成为竞争力较强的石材骨干企业。

石材花色品种多

花色包括颜色和花纹, 是决定石材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闽粤两省石材花色品种较全, 现已开发的花岗石有红色、白色、黑色、青色;大理石有白色、灰色、花纹等系列, 近100个品种。其中福建晋江的“巴厝白”、“内厝白”;同安的“洪塘白”、海沧的“海沧白”;泉州的“康美黑”;福鼎的“福鼎黑”;南平的“大洋青”、“南平青”;华安的“九龙壁”;光泽的“高原红”以及广东信宜的“海浪花”、广宁的“红彩麻”、“东方白麻”等, 是位于中国石材名、优、特之列的品种, 以这些品种为龙头, 带动了其他品种的开发。广东的“佛冈青”、“浪花白”、“阳江红”、“惠东红”等品种, 目前在市场上销路广价格好, 已成为当地主要系列产品。总体来说, 闽粤2省中低档品种较多, 世界级的、具装饰效果的高档品种较少。

石材市场发展快出口创汇增幅大

闽粤两省各地政府重视石材业的发展, 强化市场建设, 规范市场管理, 建设了不少大型专业化销售市场, 形成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营销格局。福建省建设了一批如福州石材批发市场、南安闽南建材第一市场、惠安石雕工艺品批发市场等全省性、全国性的大型石材市场, 与此同时, 很多石材企业也纷纷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大型建材、石材专业市场设立固定营销摊点, 如福建泉州市在外的石材营销人员就有超过2万人。由于福建省在重视石材开采、加丁的同时, 重视石材市场的建设, 使石材生产产值不断增加, 2000年石材出口253万t, 创汇5.33亿美元。广东省石材市场也是蓬勃发展, 全省石材产品超过600种。2000年出口250万t, 出口创汇0.5亿美元。广东省内形成了云浮、茂名、湛江、深圳、东莞、广州、揭阳等地石材加工贸易基地。号称“百里石材城”的云浮地区, 是全国4大石材加工、贸易中心之一, 是石材产品的集散地。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创新,发展方向,绿色低碳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推进, 建筑业发展迅速, 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经济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建筑行业的全新发展, 建筑设计的创新也成为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建筑设计现状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现代社会, 建筑设计也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独特多样且各具特色, 彰显了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韵味。不管从风格、技术还是从建筑设计理念、方法来说, 现代建筑设计都很好地传递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和民族文化。但是美中不足的是, 现代建筑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现代建筑设计风格迥异, 独特创新, 但缺乏现代化的理念

世界各国在建筑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关。就我国来说, 每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了建筑设计风格的迥异。通常来说, 建筑设计是指根据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化历史, 并基于建筑原理, 设计符合一个地区特色和风格的建筑。这是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最好的诠释, 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城市的精神象征。放眼我国, 多元化的城市发展和民族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建筑风格, 独特的建筑结构设计也吸引了国外建筑师的眼球。但在差异的背后却凸显出一个问题, 即建筑设计中没有融合现代化的理念, 没有将时代特色、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使得建筑只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底蕴, 却不能彰显其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等取得的成就。所以,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关注时代的进步, 表现建筑发展的生命力。

2. 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成熟, 设计科学合理, 但缺乏生态理念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条件。不管是建筑的室内设计, 还是建筑内部的技术处理, 如建筑稳固的结构、防火设施、通风系统、墙体防渗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成熟的技术。另外, 建筑设计科学合理, 符合人们对安全舒适生活的需求。但是在提倡低碳生活的现代社会, 建筑设计却没能很好地体现生态理念, 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国外有些建筑设计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生态理念融入设计中。如设计吸收太阳能的房顶, 并提供日常的用电、供暖;在房屋周围修水池, 夏季能有效降温, 并且水池的水可循环利用, 这些生态理念的融入可以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建筑设计的创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 由于人们精神追求和审美的提升对建筑设计要求不仅停留在基本的居住需求上, 因此建筑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

1. 建筑设计思维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理念认为建筑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 有些地区还会考虑到风水特征等。现代建筑理念在安全舒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和特色的一部分, 人文精神也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核心。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应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 增加大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令人们通过城市建筑能深入领悟家乡的文化底蕴。

(2) 建筑设计应加入绿色生态理念。

现代社会, 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活, 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融入了绿色低碳理念, 因此, 建筑设计也应把这种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也可以向全社会传递环保意识。

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应注重结合社会的先进理念

2.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方法的创新应该体现理念的改革上。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首先, 是建筑风格设计的创新。传统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比如政府大楼、学校、企业、住宅、城市公园等都有具体的模式, 人们对这些模式都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 建筑风格的创新对改变城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可以改变普遍的建筑设计风格, 引入多元化的元素, 使人们在多样的建筑风格中感受城市的美;其次、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及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城市中大多建筑结构都很普通, 且“有规有矩”。多数城市建筑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 没有独特的结构。因此, 现代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结构的多样化;最后, 是建筑材料的创新。传统的建筑材料就是水泥、石砖、钢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 特别是耗能低、污染小、实用性强的建筑材料。

三、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仅仅停留在居住需求, 而是进一步的审美需求和精神层次的需求。所以, 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满足社会经济好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追求与国际接轨, 同时彰显本土特色。我国地大物博, 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建筑风格也从传统的中国风格到西方建筑风格转化。因此, 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学习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 借鉴其科学的设计方法。同时要注重与本土文化结合, 求同存异, 使建筑设计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失国际化;另一方面, 建筑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低碳绿化的环保建筑。现在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全世界各国都在提倡环保和绿色生活。在此宏观背景下, 建筑设计的发展也应注重其环保性。在未来, 节约型和环保型的建筑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同, 因此, 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应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相同。

四、结语

传统的建筑设计缺乏现代化、生态化理念, 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千篇一律。既忽视了建筑对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 也忽视了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 西方的理念和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西方的建筑理论和风格也影响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当然, 作为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国家, 我国在建筑设计上也不失大国风范。在多元文化入侵的现代社会, 对建筑设计的重新认识、对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 建筑设计应反映国家的文化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的先进理念。建筑设计的发展也应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一致。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所以, 对建筑设计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川龙.论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J], 2007 (06) .

[2]刑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J], 2009 (03) .

[3]王占中.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J], 2007 (07) .

[4]吴辉华.浅析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科技创新导报[J], 2009 (10) .

[5]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四川建材[J], 2008 (04) .

[6]杜宇力.当代建筑设计创新探讨.建材与装饰[J], 2007 (09) .

浅议设计与社会的互动 篇10

设计的社会功能

设计始终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社会一同成长,设计的发展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轨迹。设计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服务于社会的全体成员,因此,设计的社会功能直接表现为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家具设计,设计一直渗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参与改造社会。不仅如此,设计在满足社会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作用于他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们所使用的产品代表了他们的生活品质,比如说,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购买了洗碗机。因为人们对洗碗机有需求,所以其产品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定。因此,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反映了设计的发展。

第二,交流沟通媒介。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使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产生了良好的沟通,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加是一种沟通的桥梁。设计作品把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物质化和视觉化传递着部分消费者甚至人类共同的需求,从而促进人们更紧密的沟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设计过程中,决定了设计师需要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与组织内外的人进行沟通,包括:设计师、消费者、管理者、生产制造者、广告商等等,他们互相产生着各种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既要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又要考虑到生产制造部门的技术现状,以便及时进行多角度的沟通,促进设计的有效发展。

第三,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设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设计史中可以了解到设计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和社会大众产生着联系,设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其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求。市场经济快速地发展着,大量的商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在此时,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起到了宣传和促销的作用。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之中,人们往往本能的偏爱一些设计精美的商品。很多国家纷纷把设计当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以工业设计闻名的德国,把设计当做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以德国汽车为例,宝马、保时捷、大众等著名汽车品牌都源自于德国,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驾驶性能,同时也具有时尚的外观设计,收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从近几年的汽车销售数据来看,德国大众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不仅为公司创造了利润,也为整个德国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设计强调创造性与个性,它是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有效工具,进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教育和感染社会大众。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设计接触,社会大众不断地受到设计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能够感染与其接触的社会大众。设计的感染力常常与设计的教育功能相互作用,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设计可以从不同方面感染社会大众,进而起到教育的作用。设计能够从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充分激发社会大众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够促进大众对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着种种的生态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通过大量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平面广告来唤醒和教育大众对于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不仅如此,在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师们也纷纷利用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和社会关怀等概念,创作出可循环使用的包装设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精美花瓶、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电动汽车、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方便的专用设施。这些作品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在能够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基础上,起到了启示和教育社会大众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关怀深深的思考。

设计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是走向社会大众生活的审美创造,设计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创造出了更加方便、艺术的生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同程度的与设计产生着联系,比如:设计、宣传、使用、评价、销售等。设计和社会有一种从属关系,与社会有效互动,没有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和设计一样不断地与社会大众的生活联系的那样紧密。设计总是反映着现实社会的需求,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设计总是保持着与社会同步,但同时又起到引领社会需求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深刻思考,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很多人开始乘坐公交车和地铁,这时候候车亭的设计就逐渐摒弃传统的模式,进而增加了许多人性化的设计。手机曾经只是小部分人的通讯工具,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人性化设计的手机,不仅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更加成为一种人与人沟通的新媒介。

设计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在设计与消费的互动上。没有设计就不会有大众消费,当然,没有产品消费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设计不是艺术品,为了设计而设计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伪命题,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引领和改变他们的生活,进而能够影响和教育消费者。设计需要与人们的需要相吻合,仅仅停留在图纸上的设计是不完整的。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使用,及时提供反馈供设计师们参考。设计与消费两者互相依存,在消费者选择设计产品的同时,展现了其各自的欣赏水平和修养。不仅如此,设计为了大众提供了各种具有不同形式的产品,而消费这一行为本身就为设计提供了一种动力和需求,设计和消费这两种活动,当一方实现以后就会创造对方,进而实现互动。

结语

设计本身虽然具有其发展过程,但又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轨迹。社会是在共同的生产活动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人是以社会的方式生存,设计若想要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必须与社会有较好的互动。设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满足大众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沟通媒介,设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成员进行着联系与沟通,以获取及时的反馈,并对现有的设计进行改进。设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准之一,设计作为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因此设计应当作为一种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用生态设计、社会关怀等设计手段创造出具有感染力和发人深省的作品。社会需求的变化也不断的影响着设计,设计本身就是为满足大众需求为最根本的目的。设计与消费大众互相依存,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认可,就不会有设计的存在,同样,设计也为消费大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享受,获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作为设计师来说,若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必须了解设计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体现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日]大智浩、佐口七郎合著:《设计概论》,张福昌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26、44页

[1]Bruce,M.and Bessant,J.Design in Business Strategic Innovation Through Design,[M]. London:Pearson Education,2001

[2]章立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学 社会特性 社会经济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已与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当代社会设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也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是国家和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生活制造美好的事物来维持自己生计的各种兼收并蓄的想法,正在使设计行业重新活跃起来。索尼公司、福特公司和欧洲电子集团企业飞利浦公司等大型企业都成了此次设计革命的参与者。建筑师和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之类的提倡打破传统的人和贾斯珀·莫里森或梅尔·纽森等崭露头角的年轻新秀也参与其中……

事实证明,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也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资源高效利用除物质方面的还有知识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断地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容之一。

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竞争中,需要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设计便是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提供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它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商品而言还必须有巨大的市场,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明确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而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

纺织材料与纺织设计发展探索 篇12

一、纺织复合材料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早期, 波音公司就已经使用纺织结构来增强飞机的机翼。到20世纪50年代,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也选择采用纺织结构运用到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二维编织工艺被引入复合材料领域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日后制造复杂形状复合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编织技术由二维发展到三维, 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造提供了新的路径。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由于三维整体结构性强, 在有效提高了其厚度方向的强度和抗冲击损伤的性能的同时, 由于其极其优越的性能, 而倍受重视。如连续环球飞行一周记录的“航行者”飞机、美国比奇公司的“星舟”1号公务机、英国道蒂公司的复合材料螺旋浆等在一些部位的制造过程当中都适当地采用了纺织结构, 由此可见, 纺织结构起源于工业领域, 并对整个结构工程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业领域都采用层板符合材料, 由于其容易开裂, 分层, 且垂直厚度方向低等弱点, 现大多采用纺织构造复合性材料。

二、纺织复合材料技术剖析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与通常的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区别。纤维复合材料是通过把纤维束按一定的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进行铺层或缠绕而制成的, 基体材料和纤维材料于铺层或缠绕时同时组合, 形成层状结构, 因此也称层合 (压) 复合材料。并且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纤维是平行的、互不交叠的。而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是利用纤维束织造成所需结构的形状, 形成预成型, 然后以预成型作为增强骨架进行浸胶固化而直接形成复合材料结构。这种工艺的革新, 使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比普通复合材料具有更多的优点, 但是由于其细观结构的复杂化又给设计和分析增加了诸多困难。虽然经过许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对各种模型进行分析, 能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但远不成熟, 还需要经过积累、对比, 以便形成完善而统一的分析、设计方法和相应的标准, 如此才能使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实际应用领域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从微观到宏观构件的建立, 都有它的身影。

(一) 航空航天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一直是各个国家科技技术的标志, 航天器的飞行重量一直是飞机最大的负荷之一, 如何减轻负荷重量, 这就需要纺织复合材料技术的支撑, 这也是纺织复合材料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航空航天工业重视的原因。现在的纺织复合材料已经不仅仅存在于飞机的内装修板, 同时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结构件如雷达罩、舱门等。

(二) 汽车工业。自纺织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工业以来, 一直备受重视, 纺织复合材料不仅降低了汽车的成本, 同时刚度高、高强度等特点也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性能。

另外, 纺织复合材料还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体育行业以及医疗行业等。

这里笔者简单说一下纺织结构在建筑领域当中的应用。在建筑领域, 纺织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性复合材料构件, 如板、梁、柱;刚性复合材料要求的是高强度, 主要能够承受超高强度的压力;一类则是柔性复合材料构件, 如体育馆、停车场和车站的材料性屋顶, 柔性复合材料主要具备一定的韧度, 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减震效果和分散应力等。前者大多采用三维织造类结构复合材料, 后者则用二维织造类结构复合材料。总之,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在当今社会运用范围广, 运用层面深。

四、纺织复合材料的应用优势

第一, 设计性强, 可按加载方向增加纤维束数, 以及按实际需要 (整体) 织造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和一次完成组合件。复合材料的这种应用优势, 可以大大增加它们的应用范围, 并在机械加工和高密度等组合件学科上发挥广泛的作用。

第二, 强度高、高模量, 特别是厚度方向、横向的全方位增强, 使材料具有高损伤容限、高断裂韧性、耐冲击、抗分层、防开裂和疲劳等优势;纺织复合材料的这方面特性, 可以在那些强度高、模量要求比较严的高压设备等广泛应用, 同时也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第三, 易于在预成型和复合前安放机敏类材料, 如光纤、压电等, 从而实现对复合工艺质量监控、产品在服务期间的寿命监测、振动控制等, 这样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可靠性。

第四, 可自动化生产效率高和接近实际产品形状的制造, 使加工量和连接大大减少。因而经济性好、成本低、制造周期短。一直以来, 企业和科研单位总是在寻求一种加工量和连接量较少的材料, 因为这样成本会降低, 制造周期也会相应缩短, 企业能够从成本中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而科研单位等则能在能源节约上获取重大的突破。

五、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组成与影响设计的因素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形态类似于自然界组多生物。不同的是由纤维束组成的种种预成型构造是经过现代纺织技术织造成形的。将成型后的纤维束网络骨架充填以基体材料, 经固化制成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另一个组分就是基体材料, 主要有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和碳基4类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 基体起着传递载荷、均衡载荷和固箝支持纤维的作用。只有纤维和基体两者有机协调, 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作用和各自的性能, 即通常估算力学性能的混合律方可成立。当然混合律还只是一个工程处理模式, 所以不要单纯从混合律各组分所占的比例来判定各个组分所起的作用。这是因为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工艺性、力学性能以及环境的温度、介质相容性以及导电、传热等物理或化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基体材料。据研究表明, 两组分固化后组分之间受4种力的相互作用而固结成整体:其一, 两组分本身的内聚力;其二, 在纤维表面的微孔隙被基体大分子渗透扩散而“钉牢”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力;其三, 包括氢键和范德华力在内的吸附力;其四, 基体的化学基团与纤维表面化学基团起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化学键的作用力。这是组分选择和工艺方法选择的第二个应考虑的因素。

基体的类型叫繁冗, 在选择基体材料的时候, 还必须考虑固化收缩率。例如环氧类、聚酯类和酚醛类树脂的收缩率分别在1%~2%、4%~6%和8%~10%范围内。收缩率越大意味着固化后产生的缩孔和微裂纹就越多, 其结果是将直接降低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直接降低产品的性能。近年来, 材料科学研究致力于减小基体的收缩率以便提高材料的韧性。一般的做法是在热固性树脂中填入热塑性大分子, 这样既改善聚收状态又提高结构材料的韧性。

总之, 在纺织结构复合材料设计中首选的是纤维和基体材料。选择的依据是基于产品温度、湿度、腐蚀和其他化学作用等;按照产品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要求;采用的预成型和固化技术;在同等使用条件下尽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谢林志.变色纤维及变色纺织品[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上一篇:摄影实践教学改革下一篇:医学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