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音乐(共12篇)
高中学生音乐 篇1
摘要:本文着眼于当前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分别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以及如何利用流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等不同方面浅析了高中音乐教学策略, 希望能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心灵净化
在人类表达情感的各种方式中, 音乐是不容忽视的一种, 我们应该善于通过音乐来装点和丰富生活, 以缓解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从而起到美化人生的效果。高中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享受为目的,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因考试而受到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其情感促进之效果。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 突出音乐课堂的特点, 以净化学生心灵, 缓解其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切知识皆以兴趣为本源, 一旦离开兴趣, 知识的学习就变得低效而被动, 而兴趣通常又离不开情境。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富有韵律美, 容易触动学生内心, 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舒缓压力。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讲授其中的章节《草原牧歌》时, 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蒙古草原风情、民俗特色及其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 再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讲解暴风雪中龙梅和玉容这两个蒙古族少年奋勇保护公社羊群的英勇事迹。学生对乐章的音乐内涵有了整体感知和深度理解, 就很容易产生内心共鸣, 其学习热情也随之提升。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高亢的西北腔》教学为例, 教师可选出几首西北风格浓郁的歌曲, 例如《信天游》《黄土高坡》及崔健的《一无所有》等, 这些歌曲具有相似的旋律和曲风特点, 是西北原生态风情的真实写照。学生在高亢、自由而辽阔的旋律中深深地沉醉了, 也会不由自主地对西北民歌生发出仰慕和喜爱之情。
二、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高中学生受到青春期性格的影响, 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与参与意识, 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并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 高考压力也导致学生不得不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大量精力, 还有的教师认为高中学生逐渐趋于成人化, 对于自我表现不再像小学或初中学生那样积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够重视, 甚至表现出畏难情绪, 心生抵触。然而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音乐活动, 其对音乐内涵才有更透彻、更深入的理解, 才能被音乐打动而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研究音乐活动,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独特的民族风》章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民歌比赛, 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同时在课下让学生收集耳熟能详的各族民歌, 例如藏族民歌《神奇的西藏》《走进西藏》《天路》《天堂》《鸿雁》, 维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和彝族的《情深意长》, 中原民歌《牧羊曲》《沂蒙山小调》, 南方民歌《小河淌水》等, 这些民歌无不优美动听, 婉转多情。通过歌曲介绍和让学生亲身演唱, 学生对歌曲内涵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各民族歌曲的曲风特点也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对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心生敬佩和赞叹之情。
三、利用流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启迪学生智慧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历来备受争论, 高中音乐教师对此也展开了深入探究。流行音乐大多节奏欢快、旋律简单, 且蕴涵了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其中不乏表现同窗友谊、咏叹生活、表达内心情感与感伤的歌曲, 学生听后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将一部分流行音乐元素有选择性地引入音乐课堂, 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 同时也为音乐课堂活动提供了情感切入点, 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正向、积极的情感, 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
流行音乐大多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流行歌曲应尽量积极向上, 富有教育意义且感情真挚。例如《听妈妈的话》《妈妈我爱你》《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 这些歌曲或感恩母爱之伟大, 或珍惜同窗之友情, 还有一些更为早期的歌曲, 如《从头再来》《相信自己》等励志歌曲, 有利于激励学生, 壮其心志, 使其勇于对抗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努力拼搏。
四、结语
音乐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音乐固有的情感渗透效果, 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与高尚的情操, 获取关于真、善、美的人生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赵洁.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B版, 2014 (6) :218.
[2]刘占朝.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J].吉林画报 (教育百家A) , 2014 (5) :131-132.
[3]田祖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7) :256-257.
[4]陈一甲.论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探求音乐的美感[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1) :208.
高中学生音乐 篇2
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谈到舞蹈,那是专业舞蹈演员或者舞蹈家的事情,舞蹈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相距太远,与我们普通人无关。但实际上,正如社会生活是其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一样,舞蹈也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舞蹈已越来越深入的融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常可以在校园,在街头,在广场,通过自己身体的舞动,体会到舞蹈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和审美感受的满足。因此,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源于生活的认识,探索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各种姿势和动作的含义,尝试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对生
活的感受和态度,使学生初步具备身体的艺术表达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其他生活中,是教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讨论。
1)在学生形成对舞蹈艺术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舞蹈艺术的本体论中,认识舞蹈艺术的特性。
2)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形态进行观察,能创造性的对生活和事物的原生态进行初步提炼,丰富舞蹈表达和展现的素材,提升挖掘生活中舞蹈元素的能力。
舞蹈来源于生活,任何舞蹈的表达和展现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以一种学习和探究的形态去挖掘甚或中的舞蹈元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之于艺术,艺术之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在欣赏、模仿、探究经典舞蹈
作品,进一步丰富学生舞蹈表现的素材的同时,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评价能力,激发舞蹈学习的动机,增强其身体表达的欲望和兴趣。舞蹈对生活的表达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象再现,而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反应。具体学习方法:
(1)初步了解舞蹈在不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功能,探索社会生活情景的变化对舞蹈样式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舞蹈功能的变化,熟悉舞蹈语言、舞蹈交流方式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
(2)能初步感受和理解舞蹈音乐、舞台、背景、画面、服装等与身体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在获得通感的基础上了解舞蹈基本语汇的独特性,并尝试用某些舞蹈语汇表达自己在生活经历中的感受。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十分强调不同艺术
门类之间的连接与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各种艺术门类的机械叠加,而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教育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达到一种生态式的艺术教育效果。舞蹈艺术教育同样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是舞蹈音乐、舞台、背景、画面、服装等多种因素完美结合的产物。因而,要让学生比较清晰的认识到舞蹈基本语汇的独特性,更深刻的把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安排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时,课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将舞蹈语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用简单易学的舞蹈语汇创编短小的舞蹈作品,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学习时对学生既要有一般的、普遍的要求,又要给学生留有余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活动建议
观赏民族生活中的不同舞蹈样式,如:邀请舞、顶碗舞、西班牙舞、非洲舞以及各种歌舞剧,了解它们的社会功能,探究这些舞蹈中有利于快捷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的活动因素,尝试发现新的舞蹈语汇。教师可以以节日为窗口,引导学生查找民族与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歌谣、对联等,根据其内容创编合校园生活的集体舞。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形体课:《大地欢歌》教师将引进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形式各异的生存形态(如植物的生长姿态、动物的运动形式)、自然景象的风云变化(如四季的更替、月夜的宁静、大海的汹涌等),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和眼睛从中提炼舞蹈元素;同时,引导学生体验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对大自然动植物生存形态和自然景观的表现,以进一步获得舞蹈创作的灵感和对舞蹈的表现特性(如节奏感、协调性、线条与造型、力度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经典舞蹈作品,在引导挖掘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同
时,让他们体会到舞蹈创编中思想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1)在本课的展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和自然景观的风云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自我表现能力;挖掘其他艺术形式对大自然的表现,以一种综合的姿态来把握舞蹈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思考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尺寸之间,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艺术的第三只眼观察和体验自然。
(2)指导学生欣赏反应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古琴曲《高山流水》、钢琴曲《月光》、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等,引导学生将音乐的表现力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3)指导学生欣赏舞蹈家对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描摹和表现的经典舞蹈作品,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
类生存、对世界共荣的思索融入到舞蹈表达中。结束语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篇3
【关键词】 高中音乐 鉴赏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1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除了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综合的艺术修养气质。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笔者以积攒的一些教学经验为基础简单地分析现如今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什么是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能够高品质地鉴赏音乐的基本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深刻地欣赏音乐的基础。在获得音乐音响以及结构形式之后,产生联想和想象,体验音乐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产生愉快、烦躁、激动等情绪,最高境界是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所感悟的情感,将情绪发泄出来。
二、那现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究竟又是怎样的
现如今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味灌输而忽略音乐作品本身的背景,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在音乐教授内容安排上也显得有些过于单调和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有些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提不起精神,有些学生甚至干脆就听不下去,使得学习过程很被动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让音乐课变成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综合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学习外国音乐作品时我从安排从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开始,这是因为浪漫主义音乐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的风格,旋律优美流畅,有些作品结构不大,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德国作曲家韦伯的《邀舞》,法国作曲家比捷的《卡门序曲》以及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作品;此外,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要想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在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处在古典主义和民族乐派之间,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感悟民族乐派和古典主义音乐就不会觉得困难。
其次,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音乐鉴赏的过程其实就是倾听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而具备有音乐感的耳朵的前提是多听,这就涉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需要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独特的艺术美,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多种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如学习巴洛克音乐像维尔瓦第的《四季》时以文字标记这一小提琴协奏曲的特征,然后分别描述春、夏、秋、冬四季,情境交融,一听之下“入耳即溶”。这样以各种形象化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样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通过实践研究对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裴海清.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3期.
高中学生音乐 篇4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 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 故乡》欣赏完后, 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 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 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 男生齐唱三、四乐句, 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 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教室变为舞台, 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 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准确的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和挖掘作品, 对全曲展开分析, 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 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 能够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 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 《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 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的多, 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 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 因为歌词是诗歌, 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的好, 更加的融为一体, 朗朗上口。在德语中, 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 歌词带有一定得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 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的把语言演唱的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 仔细的研究, 结合合理的换气, 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 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 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的动听, 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 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 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 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 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 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 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 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 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 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 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 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 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 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 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 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 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结语
总之, 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 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 有了这种成功体验, 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 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 便会不自觉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 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 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 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论述, 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高中音乐
参考文献
[1]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06)
[2]张婉侠.由“音乐能力的培养”引起的思考——当前我国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天地, 2007, (06)
[3]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J].艺术教育, 2006, (02)
高中学生音乐 篇5
刘 磊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摘 要: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迫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一种人文课程,课堂中要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文培养;音乐课堂;精神文化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会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所以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是指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产生较早的文化形式是音乐。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欣赏课担负着音乐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所以音乐鉴赏课中在完成音乐欣赏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在音乐鉴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呢?
一、要正确认识音乐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和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风格的文化特征,都打上了人文科学的烙印。由此可见,音乐文化是一门多元文化,它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让学生多维欣赏音乐,了解音乐背面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
实例1:课题《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关键词:诗歌、朗诵
舒伯特是“歌曲之王”,600多首艺术歌曲,歌词多选自歌德、席勒、海涅等大师的诗词,有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如《致春天》《听云雀》;有的赞美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舒伯特对不同题材的词语认真琢磨、仔细朗读,为每一首诗词找到最佳的音乐配合形式,恰如其分地揭示其情感内涵。他的歌曲体现了文学与音乐,人声与伴奏的理想统一。所以要想真正了解舒伯特的音乐,教师适当讲解诗歌文学,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结合文学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舒伯特作品艺术魅力。
实例2:课题《巴赫》;关键词:宗教、历史、信仰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的作品几乎都与宗教有关,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宗教音乐。晚年失明,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对上帝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在课堂设计当中,要把音乐和宗教结合起来,没有这么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写不出流芳百世的“神曲”。不了解宗教,不了解17、18世纪的德国历史,我们是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巴赫的作品。
因此,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不会削弱音乐本身的内涵,反而更能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一种互补的、强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二、要把人文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把人文主义融进音乐教学实践就是用人文理念指导学生欣赏声乐、器乐作品。音乐作品中有的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有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教材中的民歌、艺术歌曲,无不包含着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如《茉莉花》《大江东去》《孟姜女》《教我如何不想她》《渔阳鼙鼓动地来》《回娘家》《哦,苏珊娜》《我的太阳》等作品。它们所呈现出的是发自人类灵魂底处的声音、有无尽的人性之美。器乐作品,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每个音符所蕴涵是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旋律所负载的是人类历史文明成果,充分显示了鲜明的人文性。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和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引领他们主动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
实例3:课例《高山流水志家国》;关键词:民俗、国学
其实早在孔子时代,琴就与文化有关,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着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琴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意义。古琴就是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在体现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不能就“琴”说“琴”,而要从中国的国学中讲音乐的人文情怀,要从古琴的构造作用讲我们祖先的郊庙祭祀和我们所期盼的天地人和。
实例4:课题《西出阳关无故人》;关键词:歌赋、友情
这节课的欣赏作品是古曲《阳关三叠》,友人离别,一杯清酒,一阕歌声,一段柳枝,看似平常,其实在欣赏内容的背面却是古人那智慧的人生、浪漫的情感、多维的思维以及漫长的历史所积淀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对友谊亲情执着追寻,对人生的理性感悟,对人情的浪漫抒怀。亲情友情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我们在诵读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之时,会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而唱和,为这字字珠玑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而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古诗词本身就是音乐,这种诗词之美,这种感情流露,本身就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这种人文情感实践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大量的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的范例。如,人民音乐家聂耳,家境贫寒,成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他从不放弃。也正是他这种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成功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聂耳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些音乐家的人生经历教会我们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在课堂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言放弃,通过音乐自我励志,这不只是一种实践的教育方式,也是在培养一种人生态度。
《乐记》中说:“乐着,天地之和也。”因此,高中音乐课堂中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对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这正是我们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应该在人文理念的指导下,在音乐课堂上找到一种和谐,找到自我、他人、天地、世界等方面的和谐,让人文理念在音乐课中闪光。
参考文献:
[1]赵俊智。浅谈音乐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4)。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探索 篇6
关键词: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鉴赏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音乐鉴赏教学的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分辨音乐中的良莠不齐,自主的选择有深度,有内涵的音乐欣赏,因为格调高尚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出格调高尚的人格。
一、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力培养的意义
音乐鉴赏是通过学生对不同音乐的聆听,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观念。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主要包含学生在音乐识别、记忆和感受三个方面的能力,这是构成学生鉴赏能力的基本元素。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见,如果不能及时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那么就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一些不良音乐的影响,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和自我情感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主要包含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延展。要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与表演欲望,就离不开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育,它为学生展现自我、发挥自我潜力提供了舞台,也成为音乐审美情感的根源所在。
二、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1、从音乐欣赏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音乐是一种凝聚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独特文化现象,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思想需要在静静的聆听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在以《天鹅》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上,不管是圣·桑斯的大提琴曲《天鹅》,还是芭蕾剧《天鹅湖》,在为学生展现洁白优雅的天鹅形象的同时,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或欢快或悲桑或沉静的情绪融入到音乐旋律当中,在学生的欣赏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艺术思维的层次,既能大大开拓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又培养了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引领学生音乐作品的独特的神韵,为学生拥有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很多,既有启迪学生心灵的情感教学法,又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评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比如,情感教学法就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为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这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来说,成为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必不可少的环节。
3、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形式美,是为了使学生训练对音乐的记忆力,以及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技能,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在内部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音乐审美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深切感知音乐中音符的一些细微变化是教学策略的重点。在音乐教学中“以听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在多次听练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听多积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要注意不要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去体会音乐中最激动人心、最具有体现力的部分。
4、有效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丰富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自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捕捉到学习重点, 有时还会出现偏差。有时教师也易将精力用于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上, 而用于钻研教材的时间过少,不能进行认真的教材教法设计。做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发挥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和长处,才能使高中音乐鉴赏课得到成功。
5、鼓励学生通过艺术通感来展开联想。人类感觉器官,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的互相感通称之为通感。艺术通感中最为活跃的当属听觉与视觉,通常情况下,又名“视听通感”,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利用一种美感来沟通另外一种美感的感觉。艺术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是它的互通互补,因此学生要学会利用艺术的这一特性,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发现音乐的灵感,体会音乐的美感,在艺术这一大的环境中,汲取营养,纳百家之长为音乐所用。鼓励学生通过艺术通感展开丰富联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不受形式的制约,形成磅礴大气的审美格局;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6、采用对比的鉴赏方法,加深对作品的印象。运用对比的方法, 根据一种规律,将不同思维与不同方法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对事物进行分类认识,逐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本质特征。音乐的对比鉴赏,就是聆听和分析不同的音乐作品,在对比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去体会、去鉴赏。在课堂上运用对比教学, 用此方法来分析、比较音乐中的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更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运用对比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提高分析能力,从而提高鉴赏教学的质量。例如我国的民族乐器音乐作品《喜洋洋》,其中内容表现了两个主题:一是活泼欢快的音乐旋律,一是舒缓悠扬的旋律。教学中,通过这两种主题的鲜明对比,让学生自主欣赏其变化,然后再体会这两個主题都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总之,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实施已经使高中音乐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开展丰富了高中音乐教学的课堂形式,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坤.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建议[J].新课程(中).2015(05).
[2] 罗聪慧.刍议中职音乐鉴赏课兴趣的培养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4(08).
[3] 邓名.让高中音乐鉴赏课“活”起来的有效策略探究[J].音乐大观.2014(02).
[4] 李芳.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
[5] 杨林.浅谈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上课效率[J].新课程学习(上).2014(04).
高中学生音乐 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扩大受教育机会, 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 广大教育者对于“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始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分低能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所以, 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工作, 是需要教育者思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 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自从十六大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以来, 全国掀起素质教育的浪潮。但由于教学手段存在局限性 (大部分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来实现) , 且仅依靠理论考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 使得理论学习成为了教育的代名词。学生们“走出校门, 技无一门;回到农门, 致富无门”, 缺乏实践力, 缺乏想象力, 更缺乏创新能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培养创新型学生, 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能够做到遵纪守法, 尊敬他人;其次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具有强健的体魄, 富于同情心与责任心;第三点是要善良、诚实, 并学会感恩;最后是要具有良好的素质。素质不仅包括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我认知与学习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与提高,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并能不断创新。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能对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 培养音乐创新人才
相比其他学科, 高中音乐教育更容易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 培养音乐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后, 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穿插进行音乐专业的训练, 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新课程改革已将音乐纳入高中必考学科,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 不能仅将高中音乐的理论学习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也不能简单的通过唱歌、跳舞来判定学生音乐学习的优劣。教师应该端正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水平,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充满激情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 具备强烈的个人意识, 有明确的喜好。高中教师在思索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时, 更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用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音乐,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总结后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开放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习惯以同一套教学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行为举止规范, 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 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模式下, 学生们的思维与授课老师保持一致, 个人的独立思想被抑制, 无法激发出创新的思维。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叛逆性, 个人想法丰富, 他们拥有了一定的价值观, 希望通过某些方式展现自我。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即要有规矩, 又要有一些灵活性。体现在, 上课时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不以参考答案作为学生回答的唯一答案, 允许课堂上存在不同于教师要求的意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课堂上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创新人才, 第一堂课很重要
入校第一堂课, 是学生认识高中学习方式的重要部分, 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向学生介绍音乐课学习的意义, 说明学习音乐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希望他们能在音乐课上获得快乐的体验,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有音乐相伴。
(2) 让学生依次说出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不仅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也可以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加入相应的内容, 让学习能够更加寓教于乐。
(3) 指出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课后作业完成的具体要求, 让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4) 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并培养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可以是一个乐句, 也可以是一个乐段。教师应利用这种音乐创造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3. 高中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 考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 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方式。如何找准考试压力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平衡点,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 可以采用下述手段来解决问题。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语说“人之初, 性本善”, 学生本质上都是单纯、善良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成绩优秀但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是非不分”的学生, 关键还是教育方法上出现了偏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 关键还要育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教育与班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感恩、珍惜。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穿插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挫折教育, 教育学生不能事事依靠父母和他人, 鼓励学生努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 加强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音乐是表达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学习的能力, 还要有表演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思维, 从学生角度出发,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音乐体验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方式。特别要重视后进生的培养, 增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教师心中的重要地位, 并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鼓励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惰性, 并适当地
关于重彩画的制作性
——痛并快乐着
李晓 (江西省靖安县靖安中学江西靖安330600)
摘要:“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重彩画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即色彩表现的一脉, 但为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 它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 从而形成现代重彩画。由于重彩画的颜料, 版面材料及工具的特殊导致了重彩画绘画中的“制作”一词出现。颜料需要“制作”, 版面需要“制作”, 媒介, 也需要“制作”。重彩画的“制作性”总是遭到非议, 而必要的制作恰恰是重彩画的最大的特点。然而, 重彩画痛在“制作”却也乐在“制作”。
关键词:重彩画;制作性;材料
接触重彩画, 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见重彩画颜料的那一刹那。那是颜料吗?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发出晶晶亮有如宝石般的光泽。全都用小小的玻璃瓶装着按照色相依次排开, 光是看已赏心悦目, 它完全不同于我以往所接触到的颜料, 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这第一瞬间, 我爱上了重彩画。有爱, 就有痛苦与快乐。这, 是我在不多的一年的时间里由初识重彩画到熟悉重彩画的一个小小的体验。
一、重彩之痛
重彩之痛, 痛在哪里?痛在制作:一则, 制作本身这个动作;二则, “制作”二字的非议。
说到重彩, 不得不说到制作二字。我从不否认重彩的制作之苦。重彩画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之繁复, 我想再没有哪个画种能过及它了。
颜料:由于重彩画颜料是比较昂贵的, 特别是颗粒晶体状的新岩。所以我们极尽可能的自己寻找石料及研磨。这个过程中我们犹如采石场的工人, 敲打, 碾碎, 筛……如此反复。
纸:重彩画的纸并不是街面上能直接购买的!由于重彩颜料的媒介是胶而不是水, 且重彩颜料的重量, 所以这就要求纸张的
给予表扬,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增加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取教学内容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学生兴趣。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 要注意与其他文化学科的联系, 通过这种学科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课堂中要加强与学生互动, 对他们提出的课堂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及时纠正错误并示范,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了解学习内容。设置的课后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包括歌唱演练、旋律编写、器乐演奏、听音练习等都可以作为作业穿插布置。设置作业时既不能过多过难, 也不能太容易, 通过完成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4) 提高学生音乐兴趣与创新能力。音乐学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截然不同。作为教师, 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喜欢或编写某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只能通过基础教育和引导, 因材施教、针对性地选择歌唱曲目和乐器进行教学, 并把音乐教育同生活结合起来, 选择常见的节奏型和乐段作为引导, 加强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使上音乐课变成轻松、愉悦的过程。形成“激发兴趣―学习知识―享受音乐―创造兴趣”的良性循环,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有效利用课堂与课外时间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的高中教育70%以上都是在课堂内进行, 教师在有限的承受能力。而直接从街面上买回的高丽纸或是皮纸的话的承受能力是没有那么强的,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两张甚至是三张高丽纸或皮纸 (尤其是皮纸) 裱成一张。这个工序也是非常需要技巧与熟练的, 尤其是画的尺幅越大, 纸张就要越大, 难度也越大。纸张裱好后, 此时的纸张还是生的, 所以我们又要用胶矾水正反两面刷上两到三边将它做熟。而到这, 才刚刚做到一半而已。我们将这做熟的纸张裱在扳子上, 接下来要做的是调蛤粉。蛤粉妆如面粉, 调的过程也像是揉面。不过我们用的是胶水, 要浓胶水。将蛤粉揉成了像面团一样后, 就要摔了, 直摔到面团干裂。这个过程是为了将胶水与蛤粉更好的融合以及摔干水分。待蛤粉摔好后在用清水调成水状, 但不可太稀。此时将它均匀的刷在裱好的纸上。这才基本完成纸张的工序。
媒介----胶:重彩颜料的媒介不水不是油, 而是胶。而且这个胶不是我们普通在文具用品店里买的罐装胶水, 而是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固体颗粒胶。将它变成胶水需要先用冷水泡, 泡到它们一个个的都发涨, 柔软之后, 才能用80—100度的热水冲泡, 冲泡时搅拌他们, 以保证全部的颗粒都被融化。
工具:重彩画的工具很多很多。不仅仅只是笔。比如, 若是要贴箔的话, 那需要镊子, 竹刀, 甚至电熨斗 (烧箔) 。而笔, 也不再是传统的两只毛笔就能对付的了。刷、毛笔、油画、笔
这些, 都只是准备工作。而真正的绘画还未开始。
准备工作做好后, 将复写纸铺在裱好的纸张上, 再将素描稿附在上面, 将稿子复写在裱好的纸上。然后做底色。对一幅好的重彩画来说底色是非常重要的。底色的饱满会让整幅画颜色丰富、耐看。
用颜料时, 一些水干颜色可能会结成小团, 我们要先用手指撵开它们在加胶水。调重彩颜料时, 最好是用手指去调, 这样
时间内, 应尽可能让课堂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应通过音乐欣赏来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加入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 增加歌唱和器乐教学的课堂比重, 让学生们尝试演唱与演奏,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去探索、去创新, 表达出真情实感, 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创设表演的机会, 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 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结语
本文从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结合工作经验对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个人体验。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 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高中音乐教育为例, 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音乐,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磊, 《人文素质教育视点》,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9月第1版
[2]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2版
[3]赵淑文, 《新编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篇8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 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泛, 学生不可能一一掌握, 这就要求有选择性地欣赏一部分作品, 学习和掌握里边的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 一方面是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音阶和调式、乐谱的读法等, 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创作背景的了解, 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 而是要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 还能通过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2. 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多听、多欣赏音乐, 听的多了, 慢慢地就能听得懂, 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 持续听下去, 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 比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 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 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 注意在欣赏音乐作品中能够辨别音乐作品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听赏优秀作品, 摒除不良作品。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 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 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 老师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 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方面分析作品,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鉴赏也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 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而所谓音乐鉴赏的综合效应, 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 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 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 还会产生振奋精神、统一动作、整齐步伐的效应; 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 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 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 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 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 又可产生统一劳动动作、鼓舞劳动热情的效应, 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鉴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三、日常教学中, 我在音乐鉴赏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引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才能达到我们上音乐鉴赏课的目的。
1. 运用巧妙的导语设计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巧妙合理地运用导语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 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 也是授课过程的第一环节。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 巧妙的设计导语, 从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欣赏歌曲《松花江上》时,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九一八事变后, 西安街头到处是从关外到关内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们, 每天都能听到悲伤痛苦的呼声, 看着眼前这凄凉的惨景, 我国著名作曲家———张寒晖, 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 随之迅速传遍全国。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般的音调, 唱出了人民悲愤交加的心声。这首歌到底为什么这么感人, 而且流传最为广泛呢? 这样用问题导入新课, 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急不可耐的想知道下文, 整堂课就会吸引学生, 使音乐欣赏课上得更加形象生动, 富有兴致。
2. 与时俱进,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些单调, 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 学生对有些内容的学习往往提不起精神, 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听不下去, 造成学习的被动, 针对这种情况适当地删减一些教材, 添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如在音乐与影视中, 可以添加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一段打斗场面, 通俗音乐中可以添加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 如周杰伦的《菊花台》、龚琳娜的《忐忑》等。添加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 提高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欣赏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 就会比较容易。在欣赏音乐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进而为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 创设情境, 引生“入情”
加强音乐鉴赏教学, 培养学生“听”的艺术, 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的学生, 知识面比较窄, 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 学生的兴趣不高, 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抓住他们的兴趣点, 才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利用这一特点, 可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 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 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3. 鼓励参与, 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 “在听音乐时, 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音乐鉴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 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 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欲望, 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 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 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 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 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 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4. 课堂延伸, 引生“燃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给人情感潜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还高中学生“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篇9
一、 课堂语言生活化
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马克思说过,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语言具有独特的美, 具有抽象性和非语义性的特征, 同时也容易产生与学生的距离感。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有极强的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 要尽量选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尽快把学生带入所要听赏作品的意境中。如在讲授《黄河大合唱》时, 由于作品创作的年代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 他们很难进入到作品中, 更不愿去理解作品。我在导入环节加了这样一句话:“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家乡滨州就坐落在黄河的岸边。”简单的几句话, 学生感受到今天所讲述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 缩短了与作品的距离感, 也打开了学生鉴赏《黄河大合唱》之门。
二、 课堂意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境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课堂意境生活化的成功设计, 必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 高中教师要创“奇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授《非洲歌舞音乐》时, 我曾扮演成非洲部落的首领把鼓语带入到课堂里, 告诉学生这是从广袤的非洲大地传来的鼓声, 让学生在对非洲鼓语的好奇中展开对非洲歌舞音乐的探究与学习。非洲鼓语的这层神秘面纱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带着这样一种好奇之心, 学生在学唱非洲歌曲、欣赏非洲音乐时必定产生一种自发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调动起来了,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会主动地做出与老师所发出的鼓语的回应, 学生也会在听到非洲音乐时主动地做出简单的非洲舞蹈动作, 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这是对音乐教育“愉悦性”原则的实践, 也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教学工具生活化
高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从身体外形看像一个成年人, 但在她们的内心还保留着孩子那种活泼好动、乐于体验参与的性情。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除了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外, 更要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使其感受体验作品之美, 其中音乐的教学工具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受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的影响, 学校在给音乐老师配备教学工具方面可能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太多的教具。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工具。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幼儿园、小学的手工课上学生特别感兴趣, 不用老师去教, 好多孩子都可以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各种精美摆件。受此启发, 我在讲授高中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这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打击乐加入作品《金蛇狂舞》中的作用, 把家中的锅碗瓢盆带入到课堂里。学生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到了人们赛龙舟的热烈气氛, 体会到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了, 主动参与到了教学中, 这也是我们音乐课教学的初衷。
四、 课堂场地生活化
过去上课, 铃声不响教师不进课堂。现在, 我改变过去的做法, 教师在门口等侯学生, 就像迎接远方的客人那样热情, 面带微笑, 让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听着课前音乐进入课堂, 把学生看成知心的音乐朋友。另外, 在音乐教室里张贴生活化的富有艺术气息的图片, 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器材, 这些也是创设生活化课堂的必要条件。
音乐家当初在创作音乐作品时, 正是有了亲身的体验, 有了对生活、事物的真切感受, 才创作出如此佳作。当学生在鉴赏音乐时, 教师也要给他们创造生活化的场地, 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所表现事物的真实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课堂搬到操场, 搬到田野。如在讲授高中歌唱模块《踏雪寻梅》时, 正值下雪, 老师把学生带到户外观赏真实的雪后梅花, 让学生尽情地玩耍, 体会雪后之自然美景。当他们再来演唱歌曲时, 就不会出现对歌曲表现生硬、苍白无力的情况。在讲授绛州鼓乐《滚核桃》时, 鉴于学生缺少对农民凉晒核桃的了解, 可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实地观察核桃的种植及晾晒过程。有了生活的体验, 学生在聆听作品时, 就会主动地联想到“头”部分音乐的快慢、强弱变化是在描述人们把核桃从麻袋中倒出来散落一地的情景, 在做节奏模仿时也会体会到丰收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高中学生音乐 篇10
一、重视欣赏前的引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 做到“用心”参与。
审美体验之音乐体验极大地依赖于听觉识别、听觉联想和听觉记忆的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贫乏, 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等原因, 导致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往往只停留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而难于进入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及音乐审美升华阶段, 因此, 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欣赏作品前, 教师可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比如在欣赏《沃尔塔瓦河》前, 可先将作曲家对作品的说明先朗诵一遍, 然后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作曲家在表现沃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一条寒流、一条暖流, 分别用了什么乐器?这首乐曲共由几段音乐组成?这样, 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便会用心去聆听, 从而收到良好的欣赏效果。若是多遍欣赏同一首乐曲, 每一遍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 在初听阶段, 主要是让学生注意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也可让他们注意其表演形式、音色特点、曲式结构等;复听时则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也可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时代、民族、地域风格特征, 探究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音乐与社会及文化的关系等。总之, 每次的欣赏目的要明确, 做到有的放矢。
二、重视欣赏时的引导, 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 从形体动作上参与。
律动活动是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 通过律动, 可以在音乐——耳朵——身体——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密切关系, 从而能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与表现中。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的这种“体态律动”由于其独创性和科学性早以被人们公认为是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手段。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 其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 通过身体动作, 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因此, 在欣赏作品时, 可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即兴的指挥, 或是用手、脚轻轻地敲拍子, 注意体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
三、重视欣赏后的参与,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音乐的信息是非自然性、非语义性、非描写性的, 因此音乐信息具有模糊性的特征, , 没有明确的信息界限, 这就使主体在聆听音乐时带有明显的主观二次创造的成分。而由于文化素质、阅历、性别、年龄、音乐知识水平的不同, 所属民族、地域的不同, 造成了不同欣赏者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因如此, 我们应允许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说出来, 形成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倘若教师总是不断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唯我独尊, 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则会使得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成了收音机, 从而导致课堂上缺乏交流与互动, 这样的欣赏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 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的参与方式有哪些呢?我认为, 可让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 (诗歌、绘画、舞蹈等) 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通过唱主题、听辨 (抢答) 、表演等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四、重视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强调:“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 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 “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 交流鉴赏体验”等。这就是说, 在学习方式上, 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应当是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方法的有机结合。据此, 我们组在这几年里, 尝试在高一段的第一节课便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的研究小组, 自选音乐领域中的一个课题, 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电脑课件在音乐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实践证明, 通过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欣赏音乐、主动地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加强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使每个同学的个性和才能在学习、交流与展示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在音乐鉴赏模块结束时所写的心得中, 很多同学都对这种学习方式给予很高的评价。高一 (11) 班周羽同学在学习心得中写道∶“此次我和本组同学共同策划并实践的音乐课让我收益匪浅。这一活动考验了我的基本音乐素养, 提高了我的团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我了解到音乐课的大致流程, 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的不易, 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虚心学习。”“音乐课让同学们自己备课自己上课的方式让我们的能力得到锻炼, 学到了一些平时只听老师讲课中学不到的东西, 自身的参与也增加了音乐课的乐趣和新意, 让音乐课变的更加丰富和快乐。”郑丹阳同学写道:“我们不仅为大家上课, 自己也从中收获了许多, 因此, 我认为这种上课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它对提高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令我们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 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唯有如此, 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使音乐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吴斌等.《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出版社.2004.
论当代流行音乐对高中学生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流行音乐 高中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14
走在嘈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戴着耳机、哼着流行音乐的学生们,这些学生中间占的比重最大的还是高中学生,因为高中学生普遍来说都有属于自己的手机。但是,作为站在高考前线的高中学生们,听这些流行音乐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呢?或者会不会能让他们的某些课程的成绩变得更好呢?以下是我对流行音乐是否对高中生有影响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流行音乐的好处
如今是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流行音乐作为大众媒体传播的一种方式,其通俗易懂的歌词和柔美轻扬的曲调更是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现在的高中学生在中国教育体制和高考的压力下经常觉得疲惫不堪,每天有做不完的试题、写不完的练习、背不完的词语和句型……高中学生在老师的严厉教育下、在父母兢兢业业的监督下、在各种亲朋好友的热烈期盼下神经紧绷的学习着,可是,高中生也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孩子,他们需要放松、需要自由的一些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而流行音乐恰恰就能做到这一点,流行音乐可以让高中生紧绷的神经变得放松,可以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面自由自在的遨游,做着自己不敢去想象的梦。流行音乐不仅可以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其内心疲惫的心情,从而让整个人变得轻松愉悦,还可以刺激脑部,提升创造力,有句话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高中学生每天都在努力认真的学生,他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已经付出了,而流行音乐刚好就是那激发他们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催化剂,有了音乐的陪伴,学生的成绩一定会蒸蒸日上的。
现在的流行音乐的歌词普遍都写的特别棒,而且很多歌曲都是反映一个社会现实或者展现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这些都可以被高中生记住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为自己的作文添加一抹亮丽的光彩。例如,韩红的《天亮了》中的开头歌词“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就可以被运用到一篇叙事回忆性的文章中去;再如周杰伦的《蜗牛》中的歌词“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着轻轻地仰望……”就可以被运用到自己奋斗努力的故事中。有些歌曲中的故事背景可以被高中学生当成写作素材写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唐磊的《丁香花》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被运用到情感的话题中去,相信用这些素材定可以让自己文章显得更加有文采。
现在的流行音乐也有很多是英语歌,那些轻快的节奏让很多高中生爱不释手,而这些英语歌恰好有利于高中生的英语听力练习,多听这些英语歌,学会哼唱这些快节奏的歌词和曲调,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从而让学生可以在一种愉悦轻松的环境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流行音乐的弊端
然而当今的流行音乐有些歌词过于浮夸,对一些社会现象描述的过于虚幻化,从而让高中生有一种对学习的厌恶感,他们向往歌词中所描述的美好生活,而不愿承受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严重下降。有些轻柔的音乐中的歌词过于爱情化,那些爱情语言太过于美好,从而引起了懵懂的高中生对感情的小想法,甚至于有些高中生会效仿歌词中的做法去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还有些流行音乐中的歌词过于口语化,比较粗俗,有的歌词还甚至于带有辱骂性的意味,而高中生听了之后会觉得这些歌词很有个性,很能体现他们的独一无二,久而久之,他们的言辞也将变得粗俗甚至“出口成脏”,这样一来,高中生的素质就变得低下,而且也会耽误他们的学习。
音乐固然可以陶冶性情,可是很多高中学生抵不住音乐的诱惑,常常打着听音乐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放松心情的幌子,从而不能专心地去学习,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听音乐而放弃了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想向那些歌手一样自己写歌词,自己创作音乐,于是乎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生们便悄悄的、废寝忘食的进行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可是殊不知他们的学习成绩已经被其他人甩在了十万八千里之外了,而且他们的音乐创作也是一塌糊涂。当成绩下滑之后,自己开始心慌了,老师严厉的批评、家长痛恨的责骂,这个时候自己才幡然醒悟,才知道自己做了多么愚蠢和荒唐的事情。可是如果沒有那么幸运的话,这样的事情就会在高考之后才会想明白自己的错误,那这个时候悔不当初也没有用了。所以说,流行音乐会很严重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高中生的前途。
三、端正对流行音乐的态度
每件事都有它好的一方面就必定有它坏的一方面,流行音乐对于高中生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流行音乐在很大的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的身心放松,也可以激起高中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利用其歌词和故事情节的优势来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知识,增长学生的一些知识技能。但是流行音乐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流行音乐有些粗俗的歌词和故事情节都会让高中生对自己所处的压力环境之下有一些排斥和反感,从而大大的减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那些恶俗趣味的歌词还常常被高中生拿在嘴里念叨,这样会不利于高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发展。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端正音乐学习态度,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尽量摈弃其不良影响。
高中学生音乐 篇12
一、转变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 音乐教学以传授音乐知识, 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目标, 极端夸大教师的“主导”地位, 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双基”教学,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 长时间地不厌其烦地讲解乐理知识,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创新学习的兴趣遭到扼杀, 创新意识受到抑制, 更谈不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了。所以, 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放在首位,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 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 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 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
二、以趣设疑, 诱发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音乐情感教学, 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音乐是情感艺术, 它需要人用情去感受、体验、表现、创造。一部音乐作品, 之所以感人, 是因为它倾注了作者思想感情和无数心血。对音乐作品理解, 必须有真情投入, 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 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 引起情感上共鸣, 收到音乐教学实效。学生上好音乐课的前提, 是要懂得简单的乐理知识。但是, 单纯为学生讲授一些音符、休止符等这些知识, 显得枯燥无味, 学生不易接受。于是, 我采取在讲授乐理知识时, 从这些音乐符号所表达的情感着手。如讲授休止符, 学生虽然懂得休止符的时值, 但在唱歌时不能很好的地表现出来。要让学生掌握它, 必须对这种特殊音符有正确的认识。休止符不是简单地表示“停”的意思, 它不是无声的, 而是有声的。它的应用或包含某种情感, 或体验了一种风格, 如《唱支山歌给党听》中, 这里的休止符包含了对旧社会的愤恨与控诉, 强调了“鞭子抽我身”的悲惨情景。理解这种情感后, 努力地表现这种字字声声充满血泪的形象, 就会把休止符唱好, 而不会简单地只注意“停”半拍的概念了。
四、更新教学手段和策略
1. 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在增强高中音乐教学的时效性的同时, 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感染力。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特点,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看见美丽的画面, 使学生置身于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调动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音乐细胞, 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在多媒体的应用中, 要坚持使用性的原则, 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 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美, 颠倒主次关系。只有合理地应用多媒体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才能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 民主教学, 包括音乐课堂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学活动民主化, 高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可以多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改变以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亲生体验, 自动感受的民主教学模式,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是注重音乐基础好的学生, 要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 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更应该多花心思, 用耐心去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3. 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 在一堂课结束时, 可以给学生预留一个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又能丰富学生感情的探索空间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去探索,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与学生一起探讨并让学生一起参与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 创造精神的培养, 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
摘要:音乐本身就是创造, 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要把课堂教学抓好抓牢, 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