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西药

2024-10-19

联用西药(精选9篇)

联用西药 篇1

从一例尿血便血患者说起

有一位患者从2007年3月6日至6月27日, 一直服用银杏叶片、人参健脾丸, 同时服用西药华法林。6月28日, 这位患者因尿液红细胞满视野、粪便潜血阳性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分析发现, 银杏制剂所含的银杏酸可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对于年老体弱的高危患者其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此外, 该患者服用的人参健脾丸中含有的人参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活性作用, 也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上述三药合用导致INR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 降低, 患者二便中出现红细胞。

这是前不久在2008北京地区药学学术年会上, 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中药房主任刘萍在谈到中西药联用禁忌时所举的一个例子。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联合应用中西药物, 是与会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专家们表示, 随着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接受, 中西药合用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因此, 正确引导公众对中药和中成药的认识, 提高医师和药师对于中西药物联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警惕, 非常重要。同时, 也不能因为中西药合用存在风险而因噎废食, 这样才能使中西药合用达到1+1大于2的治疗效果。

中西药联用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王丽霞援引了两组数据: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医院对2006年全年中西药房的305 243张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患者为52 537人次, 既有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联用, 也有治疗不同种疾病的中西药联用, 涵盖内、外、妇、儿、急诊、中医等多个科室。二是浙江省某医院对2001~2004年门诊和病房中西药配伍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该院3年间中成药消耗金额从206余万元增长到658余万元, 占所有药物的比例由16.3%增长到1 8.6%;住院患者中西药联用的比例高达6 8.8%, 门诊中西药合用比例也达到1 1.1%。

有关专家指出, 在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数字逐年攀升的背景下, 西医开中成药处方量在所有中成药使用量中所占比例不可小觑。刘萍公布了一组最新调查的数据:北京市综合性医院中, 西医所开中成药处方量最高达91.0%, 最低为6 7.4%, 而由中医开具的中成药处方的比例仅为9.0%~3 2.6%;在提供了中成药占全院药品费用百分比数字的9家医院中, 中成药金额占药品总金额最低为1 3.4%, 最高为36.4%。此外, 参与调查的4家中医医院中, 含中成药的处方平均占到1 0.3%。

王丽霞指出, 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不断开展, 临床上中西药联合应用防治疾病日趋普遍。由于中西药基本特点和作用机制各有侧重, 可相互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其效果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几乎涵盖了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例如,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地西泮有嗜睡等副作用, 与苓桂术甘汤合用, 只需常规用量的1/3, 嗜睡等副作用亦可消除;海螵蛸和白及粉既能止血消肿, 又能保护胃黏膜, 将它们配合组成片剂, 可防止肿瘤化疗产生的严重消化道反应。但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复杂, 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不但会降低疗效, 增加副作用, 更可能引起药源性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正视中西药物合用的潜在风险, 规避和预防中西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已成为医师、药师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应用中成药亦须辨证施治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近期组织了一次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的大规模调查研究, 以了解目前中成药用药存在的问题和特征, 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 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最高为43.4%, 最低为5.7%, 主要存在问题有中药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禁忌、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其中, 没有按中医辨证施治用药造成处方不合格者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3 5.0%。

刘萍说,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 临床使用中成药要以中医辨证为依据。例如呕吐, 如果是夏季着凉所致, 就应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胶囊) ;如果是食积内停引起, 则应选用保和丸;如果由脾胃虚热引起, 应选用香砂六君子丸为宜。这就是同病异治。再比如高血压、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 就西医而言属于不同系统的疾病, 而对中医来说, 属于肝胆湿热证时, 选用龙胆泻肝丸均能取得治疗效果。这是异病同治。

再以感冒为例, 很多西医都偏好给患者开双黄连, 因为说明书标明, 该药有广谱抑菌、抗病毒和消炎解热等作用。刘萍表示, 这就是典型的西医思维, 也是导致一些并非对症的中成药屡屡出现在处方上的原因。“中成药的说明书分为功效和主治两部分内容。其中功效部分是中医术语, 没学过中医的人往往一知半解;而主治则是症状的罗列, 但并不是有这些症状就可以用这些药。”刘萍介绍,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疫感冒、暑湿感冒、半表半里证和内伤感冒6种。虽然名称差不多, 但是不同的感冒需要运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如果用药不当, 往往出现感冒迁延不愈的情况。而双黄连是主治风热感冒的, 对其他类型的感冒则不对症。

刘萍指出, 由于不少西医仅对少数几种中成药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或仅了解中成药说明书所介绍的内容, 缺乏较为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 缺乏对中成药的组成、功效、适应证的全面深刻了解, 在使用时“不明方义”、“不知机理”、“望文生义”等现象屡见不鲜。例如, 有的医师看到血府逐淤口服液, 就认为是治疗跌打损伤淤血或月经不调的, 殊不知该药是用于淤血内阻所致头痛或胸痛的;有人还把人参再造丸、补肾强身片作为滋补强身药服用, 其实这类药物是治疗关节筋骨酸痛、手足四肢麻木、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的。

刘萍强调, 虽然中成药是根据各种病症研制的, 有使用方便等优点, 但也有不易灵活加减化裁的缺点。一般说来, 一种中成药不会完全适合某一病情, 因此有经验的中医在选择一种切合病情的成药时往往会再三斟酌, 有时不得不重组方剂或另开辅助药物让患者配制同用, 以求药物能够对症有效。对于中成药, 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还会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西医开中成药需加强培训

对于西医开中成药的现象, 尽管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但有更多的医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上海老中医吴银根教授就认为, 西医开中成药还是应该鼓励的, 因为中成药是我国特有的临床用药类别, 是“适合西医的标准开发的”。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院副院长、西医心内科教授薛松维也表示, 在治疗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时, 虽然化学药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现象的发生, 但也有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室颤, 增加病死率;而如果同时使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含有人参皂甙的中成药, 会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西医开中成药处方符合现代治疗模式, 用得好可以使传统医学发扬光大;但如用得不好则会影响中医药的声誉。”因此刘萍提出, 西医必须对中医辨证分型等理论充分掌握后才能开中成药处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倡西医学习中医, 包括加强西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育, 以及对在职西医医生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

刘萍认为, 通过持续培训, 西医不仅要学会按照中医思维询问病史, 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必要的辨证, 明确诊断, 还要掌握中成药的适应证, 注意使用相同的中成药可能会出现的疗效差异, 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仔细推敲, 正确合理选用中成药。

同时, 应加强中成药在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 使之赢得更多西医师的认可, 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医学服务模式。

加强中西药联用的科学研究

如何避免中西药配伍禁忌的发生呢?王丽霞表示, 中西药联用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这与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道理相同。其中包括:p H值的改变或药物相互间产生化学反应, 导致产生沉淀、螯合等药物理化性质改变;中西药物间可能影响彼此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使中药或西药的血浓度、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此外, 对于一些治疗窗较窄的西药, 中药对于西药的影响更为重要。

“现在很多患者对于中成药甚至中药的看法存在偏见。”王丽霞说, “在化学药品强烈的毒副作用反衬下, 中成药低毒的相对优势被人为地看做‘安全’, 其毒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患者认为中药起效缓慢, 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与其他药物合用影响并不大。而实际上, 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体系以及药品标准中, 经过研究并通过审批得到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中很多都含有西药成分。

王丽霞说, 经过对我国2000版药典及中药部颁标准1~20册中收载的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约有2 0 0余种中成药含有西药, 其中所含的西药主要有8大类。例如,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含有格列苯脲;解热药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含有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抗病毒药等;止咳平喘中成药中含有麻黄碱、氯化铵等;降压药中成药中含有氢氯噻嗪、盐酸可乐定、芦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中含有溴丙胺太林 (普鲁本辛) 、阿托品、次硝酸铋、硫糖铝等;外用药中含有水杨酸甲酯、盐酸普鲁卡因、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此外, 有些按西药审批的药品也含有中药, 并且名称也貌似中药, 如复方罗布麻片等。

“因过量服用消渴丸导致低血糖休克甚至死亡的事件已有发生。”王丽霞表示, 经过配伍研究并经正式审批的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可以方便患者用药, 解除了患者对于中药和西药应该一起服还是分开服的困扰。但如果患者和医务人员忽略了其中所含的西药成分, 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西药, 则可能导致疗效过强而出现毒副作用。因此, 应加大合理应用此类药品的宣传, 医务工作者也应提高警惕, 在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以及病情时, 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有专家指出, 虽然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得到重视, 但对于中西药配伍的实验数据, 以及中西药配伍使用的效果对照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极少, 因此中西药在联合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 即便有医生认为是滥用, 也没有理论或文献依据。因此, 在目前中西药配伍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合理配伍, 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王丽霞指出, 随着近年来几起与中药相关的药害事件发生, 公众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对中药以及中成药疗效、安全性产生了质疑。“现在很多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患者, 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都认为是中药问题, 其实很多都是由于忽略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甚至西药使用不当造成的”。所以, 提高公众对中药和中成药安全性的认识, 加强药学监护, 以及对中西药物配伍的调查统计和总结分析, 使中西药联合使用有据可依, 这不仅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而且对于弘扬我国传统医药文化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按疾病分类中西药联用治疗的述评 篇2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北海536000)【摘要】一部分中药和西药的化学成分尽管在药理性质与药理效应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某些疾病,两种药的联用常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因此,以临床药理和毒理知识为基础,甑别和筛选能联用的中西药以提高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是临床合理联用中西药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中西药合理联用按疾病分类治疗进行评述。【关键词】中西药;联用;述评【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00-01 在医疗实践中,人们发现,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中西药联合使用能取得比单独应用中药或西药更好的疗效,充分发挥中西药结合的优势以提高疗效也是医院药剂科人员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中西药联用按疾病分类治疗进行评述。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报道[1]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以及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观察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以及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黄芪、丹参、桃仁、红花等中药与消心痛合用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可改善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值得推广[2]。对于冠心病房性早搏的治疗,中西药联用也显示了优点,丹参、红花、黄芪、黄精等药物是常用中药,提示这类药物在治疗此类疾病的良好前景[3]。2.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掘具有抗菌活性的天然药物,经过现代药理试验后,和某些抗生素配合使用,有降低用药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的功效,例如,口服甘草甜素片和链霉素结合使用,在减少链霉素对前庭功能的毒性作用的同时仍然保持其在体内外的抗菌活性。此外,有研究[4]报道,在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时,应用广谱的头孢唑林钠和硫酸庆大霉素的同时,如果配合三七则疗效更为显著,该研究将106例顽固性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共76例,后者30例,两组均采用头孢唑林钠和硫酸庆大霉素进行静脉滴注,所不同的是,对于实验组,另外还加用三七片口服,治疗结束后进行比较,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原因在于,足量的头孢唑林钠和硫酸庆大霉素联用使血药浓度在体内保持较高的水平,达到有效抑菌的作用,而同时应用三七,由于其具有活血,通脉,化瘀的作用个,能改善肺部微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因此,中西药结合,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不但如此,由于三七还能减轻庆大霉素的肾毒性,故中西药合用,还有减毒效用。3.消化道疾病的治疗 甘草是常用的中药,有"和胃"的功能,其机理在于抑制过多胃酸分泌,并可解除平滑肌痉挛的功能,故甘草和某些抗溃疡药合用能起到增效效果。有许多具有益气健脾、芳香醒脾的中药,若和西药合理搭配使用,对某些消化道疾病常有独特疗效。

一些含有鞣质的中药,例如白芨,可以在胃内形成胶状物,对胃溃疡的受损部位起到保护作用,且由于白芨还有收缩止血生肌的作用,因此,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常和痢特灵联用,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对于胆囊炎的治疗,要考虑在降低胆内压的同时,要保证胆道中抗生素的有效血药浓度,因此,选取具有利胆抑菌作用的药物组合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临床上常联用枳实和庆大霉素,前者具有松弛胆管括约肌,降低降低胆内压的作用。两药联用,见效较快。对于治疗慢性腹泻和小儿腹泻,常用复方中药,常用药物有炒白术、炒薏苡仁、沉香等,此类药物有收摄止泻的效果,和阿托品联用,可达到快速止泻的目的。对于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以往用手术治疗,近来,药物止血的效果得到肯定,例如,止血敏、安络血和具有收摄止血的中药合用,如血余炭、三七粉、侧柏叶、茜草等,效果明显。对肝硬化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有临床报道[5]将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联用甘草酸二铵、酚妥拉明和三七总苷取得较好效果,该报道认为,采用草酸二铵静脉滴注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已得到肯定,以此为基础治疗,联用酚妥拉明和三七总苷的目的是改善肝脏微循环状态,因为酚妥拉明能解除肝脏微血管痉挛从而减少减少肝脏血管床的阻力,最终使肝脏血流得到改善,有助于受损肝细胞的恢复。三七总苷有活血化瘀功能,对肝脏的血流变学有积极的作用,可增强细胞SOD活性,减轻肝细胞受损程度,防止肝纤维化形成,各药联用,疗效好,且在临床观察中没有发现不良反应。4.癌症及镇痛的治疗对于癌症的治疗,许多中药(包括单味方和复方),利用其扶正固本的功效,和西药化疗药物联用,既可以杀灭癌细胞,又能防止化疗药物对患者的伤害,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增强患者化疗耐受力,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癌癥患者来说,更有特殊意义。例如,常用中药黄芪,党参,枸杞子,黄精,首乌等均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或脱发等化疗的副反应。又如,肿瘤的发生和生长与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降低由密切的关系,增强机体免疫力特别是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是防止肿瘤发生和生长的有效途径,环磷酰胺有抑制免疫力作用,在应用于抗肿瘤化疗时如能和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的中药联用,则使机体的抗肿瘤能力提高。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夏枯草等如和MTX联用,在治疗食管癌方面疗效较好。对于癌症止痛,延胡索与阿托品注射液起到缓急止痛作用,如配伍氯丙嗪或异丙嗪,止痛效果增强,可作为度冷丁的替用品。 5.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研究用地龙四金二硝排石汤(由地龙、金钱草、大黄、芒硝等组成)联用双氢克尿塞、阿托品治疗泌尿系结石36例,疗效明显[6]。对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报道[7]以附子、黄芪、大黄为主的中药配合使用西药地塞米松、环磷酰胺、肝素等进行治疗,效果比单纯应用西药要好,该报道称总有效率达到84%。6.其他疾病的治疗 中药烯莶草含有的腺烯莶萜二醇成分经现代药理学证实有消炎止痛作用,适合于关节肿痛的治疗,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伴有关节肿痛时,联用保泰松起到协同作用,两者合用,在抗炎、镇痛方面表现良好。抗结核治疗需要长时间服用利福平,利福平会引起白细胞减少,为克服这一不足,可以考虑使用具有升高白细胞功能的药物,药理研究已经明确黄芪、肉桂、党参、当归、枸杞子、鸡血藤、何首乌等中药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这些药物联用,达到升高白细胞、促进红细胞生长发育的功用,配合利福平抗结核治疗较好。此外,联用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和天麻注射液可大大延长动物的睡眠时间,和硫苯妥钠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中西药合理联用,对于治疗某些疾病,能起到协同增效、降低副作用的效果,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但必须以临床药理和毒理知识为基础,对有益的中西药联用治病,进行总结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益。参考文献[1]王莉梅.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31-33[2]白利军,黄艳贞,姚艳艳.稳心颗粒联合脑心通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65例临床观察[J].实用心电杂志,2009,18(2):132[3]张太意,李海英,宋向捷.稳心颗粒丹红治疗房性早搏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3):84-85[4]韩福鹏,宋福海,王善祥,等.抗生素佐三七片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J].中国疗养医学,2000,9(4):12-14[5]余细球,程芳洲,何小飞,等.甘草酸二铵三七总苷等联合治疗活动性肝硬化[J].医药导报,2002,21(4):210-211[6]赵秀清,单亦璞.中西药配伍总攻治疗泌尿系结石36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496-497[7]于仙德,王际和,王海亭.中西医配伍治疗肾病综合征25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2):76-77

中西药联用利弊琐谈 篇3

近年来, 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已日趋广泛。中西药联用, 在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均十分普遍, 在许多基层医院已成为临床用药的常规。

2 中西药合用的几种模式及给药途径

联用模式有:中西药的同时使用、联合运用中西药、中药西化、西药中化等等。分述如下:

中西药同时使用:是指把中药和西药放于同一处方或成药中施用于患者。这种中西药合用的方式是起源最早, 也是临床运用较普遍的一种方式, 如张锡纯石膏阿司匹林汤。

中西药的联合运用:所谓联合运用中西药, 就是患者在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 分别使用中药和西药, 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药物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是目前人类对付肿瘤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如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及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如人参、田七、白花蛇舌草等) 。

将中药为西医所用——中药西化:用西药的研究程序和模式对中药进行研究与运用其结果是使中药西化, 也就是发现新的西药。这类药物往往来自中药而作为西药使用。例如:延胡索乙素, 虽从中药延胡索中提取而来, 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 其已具备中西药双重的身份。其具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 对慢性持续性钝痛尤以内脏钝痛效佳, 主要用于内脏钝痛、痛经、脑震荡后的头痛等。这样从延胡索→延胡索乙素就是一个中药西化的过程, 临床上如麻黄素、黄连素等亦属此类。

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西药———西药中化:所谓西药中药化就是给西药赋以中药化的基本内容, 即归纳总结出它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禁忌等, 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等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使用。

中西药联用的给药途径:目前临床上中西药联合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给药途径:

(1) 中西药物的同时服用:多为中、西药物协同作用或为减少西药胃肠反应时同时服用。大多制成成药, 如:咳特灵片 (组成:榕树叶干浸膏360 mg、扑尔敏1.4 mg) , 均是制成联合制剂用于临床。 (2) 中西药餐前、后、中服法:根据所用中西药物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和所用药物之间有无配伍禁忌, 主要药物在餐前 (饭前半小时) 服;次要治疗药物餐后服;而对胃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则可餐中服, 即药饭同服。 (3) 西药注射、中药口服给药法:临床上西药注射给药如抗生素、静脉补液已被广泛使用, 从静脉的途径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或者抗感染。以中药改善症状, 如许多感染性疾病、发热、腹泻等。 (4) 中药注射、西药口服给药法:中药注射液的研制正日益运用于临床, 已达数十种之多。如治疗病毒性感染用柴胡注射液、口服西药阿司匹林 (APC) 或息斯敏等以急救。 (5) 中西药内外联用法:如对疮疡肿毒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拔毒祛腐生肌敛疮中药外用治疗, 西药用抗生素内服或注射;对皮肤疾患用中药汤剂泡洗, 同时给予西药内服, 或内服中药, 外用西药的皮肤用药。 (6) 中西药上、下联用法:即西药口服、中药灌肠。如临床对慢性肠炎、妇女急慢性盆腔炎, 常用口服抗生素、中药锡类散、白及合剂、桃红四物汤等保留灌肠, 配合运用, 取得良效。

3 中西药合用的优势

3.1 辨证辨病, 相辅相成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 临床上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 常能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胆管感染多属中医肝郁化火, 运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常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抑其肝火, 而对于肝气郁滞这种功能的失调, 则运用中药疏肝理气如枳实、白芍、柴胡等。药理研究表明:枳实、柴胡能松弛胆管括约肌, 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作用于病变部位。

3.2 协同作用, 增强疗效

许多中西药联用后, 均能使疗效提高, 有时可很显著地呈现协同作用。如: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治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 常使疗效成倍提高。青蒿素治疗疟疾有速效低毒的特点, 但近期复发率较高。而与磷酸铂喹联用有互相增效作用, 连续用药6 d, 在原虫转阴速度和降低近期复发率方面均优于二者单用。

3.3 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某些化学药品或提纯品, 成分单一, 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较大, 与中药配伍既提高疗效又减轻毒副作用。5-氟尿嘧啶与环磷酰胺是抗肿瘤药, 由于常产生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故以往没有口服剂型, 只能注射。海螵蛸粉和白及粉既能止血消肿, 又能保护胃黏液, 防止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 现以5-氟尿嘧啶、鲨肝醇、环磷酰胺、奋乃静、白及及海螵蛸粉配合组成片剂, 用于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有较好疗效。

3.4 减少药物剂量, 缩短疗程

安定有嗜睡等副作用, 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 安定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 嗜睡等副作用也因为并用中药而消除。

3.5 减少禁忌, 扩大适用范围

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因对肝脏有损害, 故肝功能不全者忌用。珍氯片 (氯丙嗪、珍珠层粉、三硅酸镁) 用于肝功能轻度不全、精神异常者, 不仅对肝功能无损, 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1]。

4 中西药联用的弊端

4.1 降低药物的疗效

含多种金属元素, 如钙、镁、铁等矿物质成分的中药 (石膏、石决明、瓦楞子、龙骨、牡蛎等) 及中成药 (止咳定喘丸、龙牡壮骨冲剂等) 不宜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利福平等配伍[2]。因为多价金属离子能与上述药物分子内的酰胺基和酚羟基结合, 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或络合物而影响吸收, 降低药效。含有鞣质的中药 (如五倍子、石榴皮、山茱萸、虎杖、大黄等) 以及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七厘散等) 不宜与四环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同服, 因这些中药中所含的鞣质可与这些抗生素在胃肠道结合产生沉淀, 降低生物利用度[3]。复方氢氧化铝与丹参片不宜同服, 因丹参片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 与氢氧化铝形成络合物, 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降低疗效[4]。

4.2 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 (如曼陀罗、华山参、洋金花、颠茄合剂等) 也不宜与强心甙类药物配伍。因其具有松弛平滑肌, 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 使机体对强心甙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 易引起中毒反应[5]。含汞的中药 (如朱砂) 以及中成药 (如朱砂安神丸、梅花点舌丹、磁朱丸、七厘散等) 不宜与溴化物、碘化物、硫酸亚铁、亚硝酸盐同服, 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 导致药源性肠炎[4]。

4.3 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

以大黄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如牛黄解毒片、麻仁丸、解暑片等) 不能与胰酶、胃蛋白酶等合用, 因为大黄的主要成分大黄酚可抑制酶类的消化作用[6]。含黄连成分的中成药 (如黄连上清丸) 不宜与乳酶生合用, 因为前者能使乳酶菌活力丧失, 导致乳酶生失去助消化的功能。

4.4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 与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杨酸衍生物合用, 可加剧和诱发消化道溃疡。中药桃仁、白果、杏仁等不能与催眠镇静药 (如甲喹酮、氯氮平、地西泮等) 合用, 因为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 损害肝功能。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益心丹等中成药与心律平、奎尼丁同服, 可导致心搏骤停而出现危险。富含钾的中药 (如夏枯草、白茅根) 不宜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否则可产生高血钾, 引起血压升高。银杏叶制剂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加血小板功能的抑制, 造成出血现象;与对乙酰氨基酚、麦角胺或咖啡因等成分的药物同服会引起硬膜下血肿。与噻嗪类利尿剂同服会引起血压升高[7]。

4.5 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

青霉素G与板蓝根、当归、穿心莲同用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危险性, 应慎用[8]。丹参注射液和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川芎嗪、异丙嗪等注射液混合, 可产生大量黄白色沉淀, 不可混合静滴。

4.6 药物作用相互拮抗

含麻黄碱的中成药 (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复方枇杷糖浆等) 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与复方降压片、优降宁等降压药同服会产生明显的拮抗作用, 严重者可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9]。

综上所述, 只有中西药联用配合得当,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因此, 临床广大医务人员应当熟悉掌握中西药配伍禁忌,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 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摘要:目前, 随着中西医事业的兴起, 中西药联用的几率越来越高。中西药联合应用应遵循中西药物各方面的科学理论, 合理选用中西药配伍应用, 以发挥中西药物结合在防病治病中的互补作用, 真正达到药物应用的取长补短, 增强疗效, 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物,给药途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1]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7-30.

[2]徐德生.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64.

[3]牟秀珍.中药与抗生素在胃肠道中的相互作用[J].中国药师, 1999, 2 (3) :159.

[4]潘传福.几种常见中西药混合服用应注意配伍禁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 (3) :192.

[5]徐学君, 刘平.浅析中西药配伍禁忌[J].中国药事, 2000, 14 (2) :98.

[6]贾公孚, 谢惠民.药物联用禁忌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641-645.

[7]潘君汉.浅谈合理使用中成药[J].中国药业, 2001, 10 (4) :35.

[8]康健功.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J].中国药师, 2003, 6 (1) :54.

联用西药 篇4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保留灌肠 慢结汤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治疗上缺乏特效方法,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在祖国医学中本病属于泄泻、下痢、便血、肠风、脏毒等范畴,我科采用慢结汤加柳氮磺吡啶(SASP)灌肠治疗5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按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拟定的诊断标准,我科自1999~2006年确诊UC90例。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67岁,以22~41岁居多;病程0.5~31年,其中1~5年32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8~56岁,以21~34岁居多;病程3个月~18年,其中1~5年31例。

临床症状以黏液稀便为主,大便次数每天3~10余次,治疗组和对照组脓血便分别为38例和30例;腹痛者分别为32例和21例;肛门下坠者分别为18例和8例。

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局限在直肠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例、20例,累及乙状结肠的分别为20例、11例,乙状结肠以上者分别为7例、4例。

方法:①治疗组中药采用自拟方慢结汤。方药组成:黄芪50g,党参、茯苓、车前、双花、防风、白芍各15g,柴胡、当归、陈皮各12g,白术、地榆、肉桂、甘草各10g,黄连10g,熟地20g。上方可随症加减,脓血便者去肉桂,加白头翁、葛根;腹痛甚者加川楝子,白芍增量;偏于脾肾阳虚而出现黎明泻者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将中药用水浸泡2小时,煎2次,取汁80~150ml。SASP3g研末,药温降至40℃时加入混匀。②对照组采用SASP3g研末加入温生理盐水50~100ml中保留灌肠。脓血便重者加地塞米松5~10mg,用7天,症状缓解后逐渐停用;腹痛者加入654-2 10mg。

所有病例均直肠给药。睡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取膝胸卧位,导尿管插入深度,直肠部位病变以10~15cm为宜,乙状结肠以上15~30cm,然后将混匀药液保留灌肠。左侧与右侧卧位各15分钟交替,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以上者宜抬高臀部。3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配合营养支持疗法,禁食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之品;注意休息,调节情绪。

结 果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制定的疗效标准,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治疗结果见表1。

讨 论

UC的病因,现代医学认为与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所伤而致,初期多湿热内蕴大肠,迁延不愈,失治误治,脾胃两伤,脾虚清阳不生,则中气下陷,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湿热毒邪蕴结大肠,薰灼脉络,血溢脉外或气血凝滞,壅而化脓,于是脓血俱下,痢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脾肾亏虚,形成下痢不止。现在一些人经常酗酒、嗜烟、嗜辛辣、食肥甘厚味、起居无常,所以大肠湿热居多。本病中脾肾阳虚乃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则是局部的病理变化。治疗当以清热燥湿以治标,补中益气以升陷,健脾益肾以固本,佐以凉血解毒,祛瘀生新。慢结汤即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理论形成的。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车前健脾益气,可助化湿,升提脾气而涩肠止泻,黄芪又有托毒生肌的作用;熟地、白芍既能活血又能补益肝肾,且白芍有缓急止病的作用;肉桂温补肾阳;地榆入大肠经,功能凉血、解毒、止脓血;双花、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陈皮、柴胡疏肝理气,与白术、白芍同用,泻肝补脾,调和气机;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与柴胡同用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甘草既能健脾益气,又能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合,标本兼治,清补并举,切中病机。

现代药理调研表明: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熟地、当归等多种补脾药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对体液免疫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黄芪、当归均能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提高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白术有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柴胡、茯苓、黄连、白芍、双花都有较强的抗菌能力;而党参、柴胡、熟地又有较好抗溃疡作用;防风有明显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解痉镇痛、消炎等作用;柴胡的抗炎作用与强的松龙相似。有报道,生甘草30g水煎服治疗UC取得明显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溃疡作用、抗慢性炎症作用、促皮质样作用有关。柳氮磺吡啶在结肠内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吡啶,前者参与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抗体、白三烯及前列腺素样物质生成及消除氧自由基等。

保留灌肠的优点:①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且有效浓度高;②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丛吸收,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发生化学变化;③不经过胃与肠,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影响,既解决了患者的服药困难,又提高药物的利用度,减少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的分析 篇5

1 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物疗效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不能与中药鹿茸、甘草及含鹿茸、甘草的中成药同服,由于后者含有糖皮质激素样成分,能使糖原异生,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及减缓葡萄糖的分解,使血糖升高,降低疗效[1]。炭类、牡蛎及瓦楞子等中药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活菌制剂联用,因前者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酶类及活菌而使制剂疗效降低。健胃消食片、六味地黄丸不宜与红霉素同用,因前者含较多的有机酸,联用后使红霉素药效降低。

丹参及丹参制剂的成药,不能与阿托品联用,因后者为抗胆碱药,具有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能够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导致心率加速。两药联用,丹参降低血压的作用能被阿托品阻断,使丹参的药效降低。丹参与雄性激素类药物也不宜联用,两者联用可降低雄性激素的活性。

具有生物碱成分的中药不宜与羧酸类溴化物、酶制剂、重金属盐类等西药联用,防止产生沉淀,使中药的药效降低。麻黄不宜与降压药物、降糖药物、镇静安眠药物等西药联用,因前者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和血糖的作用,是交感神经兴奋剂,两者联用,使西药的药效降低或失去作用。同时,麻黄碱具有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抑制胃蠕动,不宜与多潘立酮等药物联用。

2 产生过敏反应

青霉素是易致敏的药物,若与穿心莲、当归、板蓝根等联用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能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静脉用药,因后者本身是一种抗原,两药同用易生成络合物,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柴胡注射液不宜与庆大霉素肌肉注射联用,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异烟肼、痢特灵、甲硝唑及替硝唑等西药不能与中药药酒同用,联用使乙醇氧化不全,生成乙醛,导致高乙醛血症毒性反应,又使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机体组织中的神经介质不被氧化分解,使机体对乙醇的敏感性增加,可产生恶心、头痛、腹痛、呼吸困难等中毒反应[2]。

噻嗪类、速尿、利尿酸等利尿药物不宜与罗布麻、夹竹桃等含强心苷的中药及其制剂联用,前者导致机体失钾,使心肌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加,导致人体的心律失常。含鹿茸成分的中药不宜与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物联用,因前者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脏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强,引起心律失常。

3 产生不良反应

穿心莲制剂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可能加重肾损害,而林可霉素、喹诺酮类、氨苄青霉素、磷霉素等并不具有直接肾毒性作用,与穿心莲制剂合用容易导致过敏。因为穿心莲制剂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属于酯类结构,在溶液PH值3~7是较稳定,与碱性或强酸性药物合并用药会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引起肾衰竭等不良反应。

六味地黄丸不宜与阿司匹林联用,因前者含较多的有机酸,联用使后者在肾脏中的重吸收增加,加重对肾脏的毒性。含有甘草成分的中药不宜与阿司匹林联用,因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具有刺激性,两者合用可加剧诱发消化性溃疡[3]。

含牛黄的中成药不宜与苯巴比妥、吗啡、水合氯醛等西药联用,因前者能增加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吗啡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易导致中枢神经的急性中毒,引起低血压、昏睡、呼吸中枢抑制等不良反应。

4 产生化学反应

维生素B6注射液与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甲泼尼龙、肝得健注射液混合后,均出现混浊或沉淀,不能配伍使用。双黄连粉针及注射液与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配伍,溶液的PH值升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不宜配伍。

煅牡蛎、煅龙骨、瓦楞子、海螵蛸、朱砂、黄连等含碱性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对氨基水杨酸、阿斯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西药合用;乌梅、山茱萸、山楂、保和丸、五味子、甘草合剂等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碳酸氢钠、氨茶碱、胃舒平等碱性西药合用,因相互中和作用,降低或失去疗效[4]。

复方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联用,因前者含有的丹参酚与胃舒平中的铝离子结合,生成络合物,降低丹参的药效;复方丹参注射液不宜与细胞色素C混合静脉滴注,丹参酮的酚羟基与后者中的铁离子形成络合物,使药液色深浑浊,两药的作用同时降低[5]。同时,丹参注射液不宜与喹诺酮注射液、心得安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用,丹参注射液中的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酚酸等具有弱酸性,在碱中溶解,在酸中则沉淀析出。两者联用可使丹参注射液的pH值降低,使其脂溶性丹参酮,水溶性原儿茶酚酸和儿茶酚衍生物沉淀析出。

5 影响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冠心苏合丸等含雄黄的中成药不宜与酶制剂联用,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砷与氨基酸、酶蛋白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团生成沉淀,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药效降低。

牛黄解毒片、麻仁丸等含大黄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联用,因大黄对酶类的消化作用具有抑制性。含有黄连成分的中药与乳酶生联用,黄连使后者活力丧失,导致乳酶生失去助消化的功能。神曲、麦芽等含消化酶的中药不宜与西药抗生素同服,因西药破坏酶的作用而影响疗效。

6 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

维C银翘片、强力感冒片、速克感冒片、速感康胶襄等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不宜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联用属于重复用药,可出现多汗、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黄连、黄芩、黄芪、柴胡、川芎、白芍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不能与降压药物联用,以免引起血压过低。降血糖作用的中药淫羊藿、黄芪、黄柏、地黄、桑叶、桑白皮、天花粉、苍术、桔梗、人参、山药等具有降血糖作用,因此不能与降血糖药物联用,以免血糖过低。消渴丸不宜与格列美脲同用,因前者含格列本脲,两者联用易引起低血糖休克。黄芪、人参、香加皮、川乌等具有加强心脏收缩功能,因此不能与强心苷类联用。三七具有减慢心律的作用,不宜与β1受体阻断剂联用。

血栓通不宜与红花同用,因两者均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属于重复用药,易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小柴胡冲剂等含麻黄的中成药具有辛温发汗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联用,可使发汗作用重叠,年老体弱者易引起虚脱。与地高辛等强心药物联用,因麻黄碱兴奋肾上腺素α、β受体,增强强心药物对心脏的毒性,加重或诱发并发症。

综上所述,只有中西药联用的配伍合理,才能充分发挥药效,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当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掌握中西药的配伍禁忌,正确、合理地用药,充分发挥中西药结合的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摘要:中西药合理联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协同增效的效果。不合理配伍,则会导致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对常见的中西药联用禁忌进行分析、整理及归纳,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配伍禁忌,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桂菊,孟淑芬,张辉.几种中西药的配伍禁忌[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3)

[2]张振娟.中成药与西药的不合理使用[J].中成药,1997,19(9):211.

[3]顾卓君.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0):445

[4]刁秋艳.中成药配伍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4):602-603.

中西药联用中的禁忌问题 篇6

1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性禁忌问题

1.1甘草的成份是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后者的化学结构类似于皮质酮,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使水钠潴留和钾排出。甘草为常用中药,又常作为药引,故长期应用含甘草方药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①甘草可使机体钾排出增加而缺钾。如同用强心甙,则后者毒性增加,故应避免联用或适当补充钾盐。

②甘草与益皮质激素同用,可产生皮质功能亢进等不良反应,如浮肿、高血压等。

③利尿药安体舒通,与醛固酮竞争受体而发挥作用,而甘草次酸具有醛固酮样的作用,故能削弱安体舒通的利尿作用。

1.2麻黄中的麻黄硷,有兴奋肾上腺素受体及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递质释放功能,所以含麻黄的各种汤剂或成药,应避免以下情况的联用:

①麻黄制剂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降宁、瘌特灵联用,使交感胺作用增强,血压升高,尤其是联用优降宁,不能降低血压,反而有可能造成高压危象。

②麻黄可兴奋心脏的β受体,与强心甙联用后毒性增加,引起心律失常,特别是地高辛,合用异丙肾上腺素也有类似情况。

③麻黄升血压能对抗降压药的作用,特别是对胍乙啶降压作用的对抗作用更为显著。

1.3洋金花、热参、天仙子均含有茛菪碱,有阻断M受体,对抗毛果云香碱,新斯的明、毒豆碱的作用。

1.4蟾酥和五加皮均含有强心甙成分,能增加强心甙的作用,引起毒性反应,故不宜联用。

1.5乌头、附子、天南星引起口唇及全身麻木、眩晕、烦躁等不良反应,与链霉素的毒性反应相同,联用后毒性更强,特别乌头、附子还能使呼吸困难与产生毒性、呼吸肌松弛相协同,故不宜联用。

1.6苯巴比妥、氯丙嗪等为药酶诱导剂,这些药物在肝微粒体的作用下,能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加速而作用减弱,尤其是苯巴比妥的作用最强,所以中药与这些诱导剂同用可能会使中药的作用减少。

2中、西药联用的理化性禁忌问题

2.1石膏、白矾、代赭石、磁石、乌贼骨、赤石脂等含有钙、铁、铝、铜等元素,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合用可形成络合物而影响吸收,故不宜联用。

2.2朱砂的成分为硫化汞,许多中药丸剂内含有朱砂,如石斛夜光丸,磁朱丸。当患者有高血压、神经衰弱时,中医用朱砂安神丸,西医给于三溴合剂或三溴片,结果会使患者腹疼腹泻,造成赤痢大便而导致药源性肠炎。这主要是朱砂内的硫化汞和溴化物生成溴化汞所致,所以两药不宜联用。

2.3五味子、山查、乌梅、山茱萸等均含有多量的有机酸,这些中药的汤剂呈酸性,不宜与红霉素同时应用,因为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pH值小于4时,几乎无效)迅速将抗菌效价破坏。

2.4地榆、石榴皮、侧柏叶、五倍子等含有多量的鞣质,亦不能与以下西药同服。

①铁剂。因鞣质与铁质产生兰黑色沉淀而影响疗效。

②酶制剂。鞣质能使多酶、胃蛋白酶、胰酶失去活性,作用降低。

③氨基比林、强心甙类、生物碱类。因鞣质与这些结合和产生沉淀。

2.5炒成炭的中药,如槐花炭、生地炭等不宜与胃蛋白酶、乳酶生同服,因能吸附这些药物使其失去活性。

2.6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如黄连、黄柏等不宜与溴剂、碘化物同服,以免产生沉淀而影响吸收。

3其他配伍禁忌

除药理性和理化性禁忌外,以下几种药物也应避免在一起同时应用,如必须使用时,将时间错开2~3h。

如高血压症、冠心病治疗,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丹参、细胞色素丙注射液静滴,应予避免。因丹参含丹参酮,有3个酚性成分,细胞色素丙为含铁的结合蛋白质,二者同瓶静滴,可产生络合反应,使注射液色泽变深,甚至混浊。因此,建议医师、护师将丹参、细胞色素丙分别加入两瓶液体内错开时间静滴。

再如,患者患咽喉炎,扁桃腺炎,在用抗生素四环素的同时,中医处方又用牛黄解毒片一并服用,此法不妥,因四环素分子内含酰胺基,牛黄解毒片含石膏,二者同用可形成络合物,降低四环素的生物利用度,故不宜同用。

又如,患者患糖尿病,服用降糖药,又因其他疾病,中医开有甘草或含有甘草饮片的煎服剂时,值得注意的是,甘草除了含有甘草甜素、甘草甙、糖类、有机酸外,还含有皮质激素样物质,后者能促进糖元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各种糖氨基酸,在肝脏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用降糖药时,不宜再和甘草或含有甘草的药剂合用。

联用西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52例, 所有患者均行尿妊娠试验、B型超声及妇科检查确诊, 排除宫颈炎及附件炎等引起的阴道或宫颈出血、异位妊娠, 葡萄胎、子宫肌瘤。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年龄 (27.9±4.3) 岁;孕期 (53.5±12.1) d;孕次1~3次;对照组年龄 (27.9±4.1) 岁;孕期 (52.8±12.6) d;孕次1~4次。2组年龄、孕期、孕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绝对卧床休息, 增加营养, 增强信心。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 100mg口服, 每天2次;黄体酮20mg肌内注射, 每天1次, 血止后剂量减半, 再用药3d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2000U肌内注射, 每天1次, 阴道出血停止后改为隔天1次;叶酸5mg口服, 每天3次;腹痛明显者加用硫酸沙丁氨醇片2.4~4.8mg口服, 每天3次, 腹痛症状缓解后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中医辨证治疗: (1) 阴虚血热型:治宜养阴清热, 止血安胎, 以保阴煎加减:黄芩、生地榆、白芍各12g, 旱莲草、杜仲炭、白术、仙鹤草、生地炭各10g, 熟地、生山药、川断、菟丝子各15g, 炙甘草6g, 阿胶 (烊化) 20g。 (2) 脾肾亏虚型:治宜补肾健脾, 益气安胎, 以胎元饮合寿胎丸加减:桑寄生、菟丝子、党参、熟地、山药、艾叶炭、杜仲炭各15g, 黄芪20g, 阿胶 (烊化) 20g, 陈皮、白术、川断、酒白芍各10g, 炙甘草6g。以上均每日1剂, 水煎服。治疗3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动态监测血清hCG及孕酮 (P) 水平, 并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禁房事及剧烈运动, 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 监测基础体温 (BBT) 。

1.3 疗效标准[1]

显效:腰酸、腹痛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完全消失, B型超声复查孕囊直径增大, 有胎芽及原始心搏;有效:腰酸、腹痛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显著好转, B型超声复查孕囊直径增大, 有胎芽及原始心搏;无效:腰酸、腹痛下坠、阴道出血等症状未好转或加重, 或B型超声复查孕囊直径无变化或缩小变形, 原始心搏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92.3%, 对照组为50.0%和76.9%, 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随访情况

2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均足月分娩健康婴儿, 未发生特殊并发症。

3 讨 论

先兆流产是流产的早期, 属妇科常见妊娠疾病, 本病若不经休息及及时的治疗, 出血严重则会发展为流产。相关研究显示, 除少数有遗传、免疫等因素外, 先兆流产的发病原因以母体内分泌疾病为多见。主要由于胎盘内分泌功能不全, 孕激素水平减少, hCG及雌激素水平降低, 妊娠难以继续而致流产。本研究中, 西药采用hCG肌内注射, 能促进孕酮的分泌, 使蜕膜组织生长, 有利于孕卵的生长发育, 并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黄体酮能减轻缓解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 抑制其活动过度, 以利于胎儿生长发育, 又有止血的功能。维生素E有利于孕卵的发育及刺激孕激素的分泌。叶酸片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2]。

早期先兆流产属祖国医学的“胎动不安”、“滑胎”范畴。本病发病有母体和胎元两方面因素。夫妇之精气不足, 两精虽能结合, 但胎元不固以致发生胎漏、胎动不安。若因胎元有缺陷, 胎多不能成实而易陨堕。母体方面, 素体虚弱, 肾气不足, 或因房事不节, 耗损肾精或由气血虚弱, 或因邪热动胎, 或受孕之后兼患其他疾病, 或跌仆闪挫等干扰胎气, 以致胎动不安。中医辨证多数属肾气不足、气血亏虚型, 流产多因肾虚或气血不足而致冲任不固、胎失所养, 以至胎漏下血、腰酸、腹痛。因此安胎首重补肾健脾。现代药理证实, 补益脾肾类药物能使hCG 含量增高, 维持妊娠黄体, 改善滋养层功能, 抑制子宫收缩, 促进子宫和胚胎发育。

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疗效显著, 既体现了中药做为天然药物的安全有效及整体调理的优势, 又发挥了西药针对性强, 起效迅速的作用, 二者相互协同, 优势互补, 对促进胚胎发育, 维持妊娠发展起到较明显疗效, 比单一方法治疗更具优越性。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黄体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叶酸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92.3%, 对照组分别为50.0%和76.9%, 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联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对促进胚胎发育, 维持妊娠发展起到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先兆流产, 早期,疗效

参考文献

[1]邓卫红.中西药联用治疗妊娠早期先兆流产10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 (2) :117.

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胃溃疡患者, 男50例, 女 30例;年龄 25~67岁, 平均 4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餐后 15 min口服阿莫西林胶囊 0.5 g, 4次/d, 果胶铋 150 mg, 3次/d , 同时给予甲氰咪胍0.6 g, 1次/d静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胃愈疡片 (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4~6片/次, 3~4次/d。两组均以4周为 1个疗程, 每周记录 1次症状体征变化, 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

1.3 疗效判定[2]

溃疡愈合:临床症状消失, 镜下溃疡愈合或瘢痕形成;H pylori根除:停药 4周后复查胃镜和 RUT, 组织学检查, 两者均为阴性被认为 H pylori根除;治疗无效;经药物治疗4周。胃镜下溃疡未愈者;溃疡复发:经药物治疗溃疡愈合者, 在随访中重复胃镜检查, 发现原已愈合的溃疡, 再次发生溃疡称溃疡复发。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 4周胃溃疡愈合率为 95% (38/4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5% (31/40) (P<0.05) 。观察组治疗 1~6 d内疼痛消失, 平均3.5 d;对照组为3~11 d, 平均 6.5 d;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与心电图均未发现与用药有关的显著异常改变。

3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是胃溃疡致病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HP导致溃疡的主要机制是:HP损害胃黏膜屏障, 使局部免疫反应异常[3]。胃黏膜血流量不仅被全身性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同时也被局部代谢产物所调节, 胃局部血循环改变, 血流量下降与酸分泌过多相结合起主要作用, 溃疡周围血流量和氧供的增加可加速溃疡愈合和提高愈合质量。现代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溃疡病的发病之本。肝郁气滞、邪气 (热毒) 侵袭则更加损伤脾胃, 导致肝脾不和, 气血失调, 气滞血瘀而发病。因此, 要促进溃疡的愈合, 应抓住脾胃虚弱这一本质。健脾益气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疏肝理气调节紊乱的胃肠功能,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纠正胃肠黏膜的微循环障碍, 增加黏膜血流加强其屏障功能, 根除HP以改变胃溃疡的自然过程。健胃愈疡片是由柴胡、党参、白芍、珍珠层粉、青黛、甘草等组成的中成药, 具有疏肝健脾, 解痉止痛, 止血生肌之功效[4]。为了探讨中西药联用的临床疗效, 我们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果胶铋和甲氰咪胍联用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胃愈疡片, 两组均以4周为 1个疗程。结果表明, 观察组 4周胃溃疡愈合率为 95% (38/4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31/40) (P<0.05) 。观察组治疗 1~6 d内疼痛消失, 平均3.5 d;对照组为3~11 d, 平均 6.5 d;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而且, 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 我们认为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可产生疗效相加, 疗效显著, 而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餐后15min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 4次/d, 果胶铋150mg, 3次/d, 同时给予甲氰咪胍0.6g, 1次/d静脉点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胃愈疡片, 4~6片/次, 3~4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每周记录1次症状体征变化, 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结果观察组4周胃溃疡愈合率为95% (38/4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31/40) (P<0.05) 。观察组治疗1~6d内疼痛消失, 平均3.5d;对照组为3~11d, 平均6.5d;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药联用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 而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溃疡,中药,西药,幽门螺旋菌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40-1752.

[2]杨眷娥, 陈晓莉, 陈苏宁,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伴胃溃疡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3) :484-485.

[3]王崇文.PU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中医消化杂志, 2002, 22 (2) :69.

联用西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突发性耳聋患者30例 (40耳) , 其中男11例, 女19例;年龄27~75岁, 中位年龄45岁;病程1d~7年。伴有耳鸣5例, 眩晕2例。治疗前检查, 耳局部均系正常, 纯音电测听:全聋0例, 重度聋7例, 中重度聋12例, 中度聋9例, 轻度聋2例。听力曲线类型:下坡型19例, 平坦型11例。前庭功能检查无异常, 声阻抗鼓室图均为A型。<7d就诊10例, 8~14d就诊11例, >15d 9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1997年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1]: (1) 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常为中或重度; (2) 病因不明; (3) 可伴耳鸣; (4) 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但不反复发作; (5) 除第Ⅷ对颅神经外, 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轻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26~40dB;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41~55dB;中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56~70dB;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71~90dB;极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在91dB以上。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

泼尼松 (强的松) 片40~60mg, 分3次口服, 连续7d, 继后递减至每天10mg;能量合剂: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加ATP40mg及辅酶A 100U静脉滴注, 每天1次;维生素B10.1g肌内注射, 每天1次;维生素B12500μg肌内注射, 每天1次;高压氧80min/次, 每天1次。15d为1个疗程。有感冒病史加用利巴韦林0.5mg, 每天2次。

1.3.2 中药:

葛根素40mg静脉滴注, 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 共2~3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患者经治疗15d后进行疗效判定,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制定的疗效标准 (1997) [1]。痊愈:0.25~4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 或达健耳水平, 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 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2 结 果

本组30例中, 痊愈20例 (占66.7%) , 显效8 (占26.6%) , 无效2例 (占6.7%) , 总有效率为93.3%。出院后追踪观察无复发, 半年后随访, 均未复发。

3 讨 论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常为中度或重度, 可伴有耳鸣、耳闭、眩晕、恶心、呕吐, 但不反复发作, 除第Ⅷ对颅神经外, 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目前病因未明, 主要有2种学说[2]: (1) 病毒感染学说:有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感冒病史, 不少有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报告和病毒分离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 (2) 内耳供血障碍学说:认为突发性耳聋是因血栓或栓塞形成, 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组织缺氧、水肿、血管内膜肿胀, 进一步导致血流减慢、淤滞, 内耳终器因缺血缺氧遭到损害。因病因不明确, 一旦确诊为突发性耳聋,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免延误病情。所以突发性耳聋现行治疗大多数是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 营养神经, 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

经临床观察和效果分析, 认为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就诊及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发病3d内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延期治疗; (2) 年龄:年轻者疗效好, 40岁以下与以上有显著差别; (3) 听力损失程度:轻中度较重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疗效好; (4) 眩晕:伴有眩晕的疗效明显差于无眩晕者。

综上所述,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要及早治疗, 且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内科疾病, 治疗方案中葛根素和地塞米松的配合对本病的疗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 其主要药理作用表现为减轻炎性反应, 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调节血压, 增加机体对毒性代谢产物或细菌毒素的耐受性。治疗组中有少数患者出现空腹血糖升高, 但在停药后恢复正常, 考虑为地塞米松不良反应所致。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低盐、低糖和高蛋白饮食, 注意监测血糖、血压, 同时要用护胃药物, 且应逐步停药。葛根素具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增加血流量, 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 同时减少糖分解而使耗氧减少以增强组织细胞的生存能力, 充分改善内耳微循环, 修复内耳毛细胞, 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故疗效明显提高, 中西药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2) :72.

上一篇:中国舞蹈下一篇:公路边坡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