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化使用

2024-10-04

常规化使用(通用8篇)

常规化使用 篇1

摘要:近几年,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新型辅助教育形式的日趋兴起,“微课”正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适应信息微时代教育的优越性。在众多微课制作工具软件里,Camtasia无疑是比较出色的,功能强大且易用性好。本文以Camtasia 8.4为例,与大家共享一些使用Camtasia制作微课的常规操作方法。

关键词:微课,Camtasia

“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自百度百科)近几年,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新型辅助教育形式的日趋兴起,“微课”正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适应信息微时代教育的优越性。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段时长为5-8分钟的知识点精讲视频课程,微课正逐渐走进一线教育阵地;而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软件里,Camtasia无疑是比较出色的,功能强大且易用性好。本文以Camtasia 8.4为例,与大家共享一些使用Camtasia制作微课的常规操作方法。

一、理解使用 Camtasia 制作微课音频视频合成的基本原理

几乎所有微课制作软件编辑视频作品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采用多个多媒体轨道叠加后再按时间轴的递增顺序向前推移来逐一播放。Camtasia 8.4已经开始模糊区分具体的音频轨道或是视频轨道,基本上可以全部统称为“轨道X”。它的时间轴支持用户添加任意数量的多媒体轨道,我们只需用鼠标左键点击“轨道X”上方的“+”(插入轨道)即可快速在某轨道上方添加一条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素材的轨道,当然也可以在某轨道时间轴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插入轨道上方”或“插入轨道下方”来完成类似的操作。对于存放视频内容的轨道而言,上层级别优先于下层,可通过调整其尺寸的方法来实现“画中画”效果(类似于一张张透明纸逐层堆叠);而对于存放音频内容的轨道而言,所有的音频都是处于同一级别,时间线推移到哪个时刻就会解析此刻的音频数据。也就是说,我们使用Camtasia制作微课的过程无非就是将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机组合和剪切操作,最终输出生成在网络上传输和播放的视频文件(MP4或FLV等格式),而理解其合成制作原理则是制作微课的最基本前提。

二、充分做好 Camtasia 制作微课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使用Camtasia正式录制微课前,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应该提前做好。比如:最好是新建一个存放所有待用多媒体素材的文件夹,各种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文件均分门别类保存好(避免将音频文件放在图片文件夹中),并且命名准确,尽量做到“见名知义”。屏幕录制前的视频尺寸设置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最终微课作品的清晰度,考虑到兼容大多数学习者播放器的因素,建议设置为“1024×768”即4∶3的显示比例模式,可直接在“Select area”中进行修改。

另外,由于目前在很多微课中都有录制Power Poin课件的演示过程,因此,PPT课件本身制作得是否“给力”也间接决定着微课作品的质量,建议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PPT课件的各级标题命名一定要“活”,在贴切体现出内容的要点之上还要够“靓”,必须生动活泼,像“安全上网五大‘纪律’”就比单纯的“上网应遵循的五个基本安全原则”要好得多;二是PPT课件应该使用较为商业化的中性模板以保证风格色调的统一,不能使用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纯“红配绿”式互补色,比如:PPT课件的整体底色为深紫色的话,此时使用很亮的黄色文字就会显得非常“扎眼”,不过如果更换为稍暗些的橙色或是草绿色则既有较强对比效果而又显得很和谐;三是PPT课件比较忌讳满屏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在一起,必须将大量的文字尽量提炼和精简,比如:转换成图片、表格或是动画等其它形式,而且绝对不应该使用20号以下的“小”文字以保证学习者的观看清晰度。

三、使用 Camtasia 制作微课的视频编辑常规操作方法

不管是从 网络上下 载的视频 素材文件 还是使用Camtasia录制生成的capture-1.trec格式视频片段文件,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Camtasia中通过“导入媒体”操作来将它们链接到.camproj工程文件进行编辑,像.avi、.mpeg、.mov、.mp4和.swf等常见的视频格式文件都可以导入到Camtasia中(如果视频格式不兼容的话也可以使用像“狸窝全能视频转换器”或“格式工厂”之类的软件先进行格式转换);当在Camtasia中导入了相关的素材文件之后,紧接着就可以通过拖动的方式来将它们拖放到下方相关的轨道中进行编辑了。点击Camtasia的“Clip Bin”(剪辑箱)选项卡,其上方会按图片、音频和视频分门别类显示出之前导入的各种待编辑素材文件;“Library”(库)选项卡则提供了若干种Music音频和Theme主题系统素材,可先试听、试看后直接拖动到轨道上编辑使用;“Callous”(标注)选项卡提供了包括“Shapes with Text”(带文字的形状标注)、“Shapes”(形状标注)、“Sketch Motion”(运动素描标注)和“Special”(特殊标注)在内的四大类40余种标注,可以轻松完成像是指示箭头的添加、高亮区域的醒目显示和添加马赛克等功能,当然我们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标注边界设置、颜色填充修改、渐入与渐出标注效果设置等操作;在“Zoom-n-Pan”(缩放)中可通过调节八个缩放柄来任意控制某段视频的某个局部,一般用于强调显示某区域的重点内容,类似于电子白板中的投影聚焦功能;“Transitions”(转场效果)提供了30种常见的视频转场特效,一般适用于两个小主题视频片段间的过渡,使用方法是直接将选中的转场特效拖放到同一轨道中两段相邻的视频片段上。

在Camtasia中进行微课视频编辑时,我们可随时通过敲击空格键来即时预览当前视频(也包括音频)或是暂停,这样的快捷操作非常便于进行剪辑片段的快速调整;而通过界面左侧中间的放大与缩小滑杆并结合右上方的视频即时预览窗口,我们可以进行精准的编辑点定位,比如:先点击选中某段轨道视频(颜色变成深蓝色)再拖动放置播放时刻点,接着点击一下“分割”图标即可将当前素材一分为二,然后就可以进行拖动改变位置、复制、剪切或删除等其他操作;当编辑处理的轨道较多并且其中的某些轨道内容已经确定不需修改时,为了防止在之后的编辑过程中对它们进行误操作,我们可以点击这些轨道最左侧的轨道标记中的小锁标记,使其进入锁定状态(小锁闭合的同时其轨道背景上会出现灰色斜条);如果需要在Camtasia中实现某段视频的快、慢镜头播放效果,我们可以直接在该段视频上点击鼠标右键并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剪辑速度”项,然后,在小窗口中最上方的“X%原始剪辑速度”处对其默认的“100”(正常速度)进行设置——快镜头要设置成大于100%(比如300%即为按原速的三倍进行播放),慢镜头则要设置成小于100%,同时下方的“原始持续时间”和“新建持续时间”处也分别显示出所对应的播放时间段长度。

四、使用 Camtasia 制作微课的音频编辑常规操作方法

虽然 ,我们可以 在使用Camtasia录制屏幕(比如 :PPT课件的播放)的过程中将声音的讲解同步集成在一起,但其中难免会带有讲解的冗余或失误,因此,目前较为科学的微课制作过程都是采用视频录制与音频讲解非同步处理的方式——先使用Camtasia仅仅录制PPT课件的播放过程,然后,在Camtasia中进行音频的后期录制、编辑及同步操作。如果已经录制好的视频素材中包含着不需要的音频讲解内容,我们可在导入到Camtasia“视频1”轨道的素材片段上右击鼠标选择“独立视频和音频”项,将音频从其中分离到相邻的轨道上,接着点击选中它并按键盘上的Delete键删除即可。

为保证后期微课作品中音频讲解的质量,建议大家不管是使用头戴式耳麦还是笔记本的内置麦克风,嘴与麦克风的距离最好是保持大约是15-18厘米左右(太近容易出现“扑扑”的气流声,太远则会降低音频的输入强度)。不过,即使是使用自认为非常安静的封闭会议室进行声音的录制,像计算机本身的电流噪声及其它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背景弱噪音等也都会被录制到音频文件中,因此,Camtasia提供了使用简单但效果却非常不错的“降噪”功能——首先要点击选中轨道上的待处理音频素材,接着点击切换其上方的“Audio”(音频)选项卡,在“所选媒体属性”区域中将“启用噪声去除”前的空白方框点上对勾,Camtasia就会立刻开始背景降噪处理,之后我们便可以按空格键进行试听,效果确实非常不错;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来选用Camtasia所提供的音量增大与降低、淡入与淡出等功能。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录音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Voice Narration”(讲解配音)选项卡中麦克风的实时监视条,从最低的绿色到稍高的黄色区域代表音量正常,而从中间的桔黄色到较高的红色区域则代表录制的声音已经开始“走调”,建议在录制声音时最好保持其指示范围为绿色至浅桔黄色以获得相对较为理想的音频质量。

五、使用 Camtasia 制作微课的作品导出常规操作方法

当所有的多媒体素材在Camtasia中全部编辑处理完成之后,最后一步就是要将它们导出生成视频微课了。不过在导出之前有一步检查工作是万万不能省的,那就是仔细查看一下所有的视频轨道在叠加输出时是否存在“中断”,就是剪切拼接的视频段间不应该产生哪怕是一帧的空白,否则就会在微课的播放过程中产生黑屏现象。

Camtasia的视频导出过程非常简单:首先点击左上方菜单栏下的“Produce and share”(导出分享)项,在弹出的“生成向导”窗口中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项,此时Camtasia会根据之前录制的视频尺寸及初始设置显示当前微课作品的导出编辑尺寸为“1024×768”;点击“下一步”按钮,一般选择“推荐:MP4-智能播放器(Flash/HTML5)”项,即最终微课作品的视频文件为MP4格式;再点击“下一步”,根据一般的微课作品参赛要求,此时要取消生成Flash/HTML5控制器,也就是将“控制器”选项卡中“生成使用控制器”前的默认对勾取消,“大小”、“音频设置”和“选项”这三个选项卡中的设置不需改动,重点是在“视频设置”选项卡中——尤其是“编码模式”,其中的“质量”一般可设置为80%左右(值越低文件就越小,但视频质量就越差),一般就能保证最终导出生成的微课视频作品质量;继续点击“下一步”按钮,可以设置作者的版权信息和水印添加等,一般不需改动;再点击“下一步”按钮,进行输出文件的存放位置和名称的设置,然后点击“完成”按钮即可弹出“渲染项目”窗口,Camtasia开始了微课作品的最终视频渲染生成过程,最后我们就会在相关文件夹中找到自己的微课作品,可使用QQ影音之类的软件来播放,如果发现有问题可再次进入到Camtasia工程文件中进行修改和导出,从而制作出更高水平的微课作品来。

常规化使用 篇2

3.根据病情合理设定报警限并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发现报警及时处理,保持心电监护仪性能良好,必要时床边备吸氧装置、吸引器和抢救车。

4.定时观察电极片有无脱落,根据情况更换电极片。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放置电极片时避开伤口及除颤部位;频繁测量血压的患者定时松解袖带,减少因频繁充气对肢体血液循环造成的影响和不适感,必要时更换测量部位;测量血氧饱和度时,注意肢体保暖,定时检查传感器附贴部位的皮肤,必要时更换传感器位置。

5.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相应指标并记录,严格交接班,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出现监测数据与病情不符,应及时找明原因,给予处理。

6.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电极片,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护理常规

1.使用呼吸机期间,患者床边应备有简易呼吸器、吸引器、吸氧装置,并且性能良好。2.正确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同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以及合作程度,视患者情况给予不同处理。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或清醒但不能合作的患者,知情同意后可适当使用约束带,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3.监测并记录呼吸机各参数,合理设置呼吸机的各项报警限,及时正确处理呼吸机报警。4.如无禁忌,床头抬高30~45°。5.使用呼吸机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的变化。清醒患者还需注意观察患者手势、面部表情等,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给予处理。6.勤洗手,加强气道的管理,按需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时持续或间断行声门下吸引。遵医嘱定时做血气分析,防止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7.妥善固定气管导管,注意盘带松紧适宜。气管插管的患者每班测量导管外露长度,气管切开的患者尤其新切开的患者需注意观察切口情况。8.定时使用气囊压力测量表检测气囊的压力,维持压力在22~32cmH20,无明显漏气,或用注射器采用最小闭合压力法充气。9.做好基础护理,每班做口腔护理1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定时翻身拍背,做好皮肤护理。

10.加强呼吸机的管理:调节呼吸机支架或给患者翻身时,妥善固定好人工气道,防止因管道牵拉造成气管插管或套管脱出,导致患者窒息;每24~48小时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和人工鼻,应用加热湿化器时,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管道专人专用,有污染时或每周更换消毒;呼吸机上的过滤网每天清洗;及时添加湿化罐内蒸馏水,使之保持在所需刻度处;保持集水杯在管道最低位,及时倾倒集水杯和管道内的冷凝水。

护理会诊制度

为适应医学发展,提高和保障临床疑难重症及实施新手术、新疗法患者的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促进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交流,护理部积极倡导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疑难、危重病例或护理新技术推广等问题时,邀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1. 会诊内容

(1)疑难、危重、复杂、罕见病例,本专科不能解决或不能独立解决的护理问题。

(2)高难度护理技术操作,新型仪器、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和应用。

2.会诊人员

专科护士、专业学组成员、有关专科护士长及临床护理骨干

3.会诊程序(1)科间会诊,由要求会诊科室的责任护士提出,护士长同意后填写会诊申请单,送至或电话联系被邀请科室。被邀请科室接到通知后两天内完成(急会诊者30min内到达),并在会诊单上提出具体意见。

(2)院内集体会诊:由要求会诊科室护士长提出申请交护理部,护理部根据内容决定会诊的护理骨干人选,组织临床护理会诊。由申请科室主管护士负责介绍患者的病情并认真记录,会诊小组现场收集资料、了解病史、核准问题所在,然后分析讨论,形成会诊意见。

(3)护理会诊后要进行效果评价,若问题未解决可申请再次会诊,讨论报告记录后归入护理档案。

护理部

一、压疮安全管理

(一)压疮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压疮质量控制小组,专人负责。2.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定期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压疮相关知识培训,护理人员的培训率和相关知识知效率达到80%。3.有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防范预案及应对措施。

4.全院使用统一的翻身标识、皮肤护理警示标识,各种标识醒目。

5.严格执行压疮的预报登记,实施全程监控。

6.压疮质量控制小组严格界定难免性压疮,界定后不作为护理缺陷;由于护理不当发生的压疮,作为护理缺陷;带入性大面积压疮通过护理后治愈,给予质量加分;护理部检查发现隐瞒或登记资料不真实者,追究护士长责任,扣护理质量分。

7.护士长每月在护士长管理手册中对预防、发生、治疗压疮情况进行登记分析。8.压疮质量控制小组每季度活动一次,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和工具,结合事例进行剖析,引以为戒,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有完整记录。

(二)预防压疮护理措施

1.做好护理体检,对新患者、转入、转科、大手术的患者,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发现问题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2.对年老体弱、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填写压疮预报系统,实施全程监控;对于已发生压疮者,填写压疮观察记录表。

3.建立翻身记录,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手法正确,禁忌推、拉、拖等动作,保持床单位、衣物整洁、干燥、平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酌情给予气垫床,加强肢体被动活动,做好饮食护理,加强营养。4.每班护士对高危患者加强皮肤护理和观察,并做好护理记录。

5.做好心理护理,取得家属配合,对病情不允许或拒绝翻身者做好记录。6.对患者、家属或护工进行预防压疮的安全知识指导。

7.护士长每天监控,落实防范措施,压疮预报患者每周有监控记录。

8.科护士长接到压疮预报信息后,亲临现场,了解情况,指导和督促预防措施的落实,每周跟踪,并做好记录。

二、防跌倒安全管理

(一)防跌倒管理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2.对易发生跌倒的患者按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逐级上报并跟踪监控。

3.对新入院患者及易跌倒的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4.提供安全就医环境,放置防跌倒的警示标识。5.对易跌倒的患者重点巡视,做好交接班。6.一旦发生跌倒立即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二)易发生跌倒的患者群 1.年龄≥65岁 2.曾有跌倒病史 3.步态不稳

4.贫血或体位性低血压 5.营养不良、虚弱、头昏

6.意识障碍(失去定向感、躁动)7.睡眠障碍

8.肢体功能障碍

9.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利尿剂、缓泻剂、止痛剂、镇静安眠药、心血管药

(三)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1.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1)光线充足;

(2)保持地面、走廊清洁干燥,无障碍物;(3)卫生间用防滑地砖,有扶手;(4)常用物品就近放置,便于取用。

2.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者预防跌倒的措施。

(1)服用安眠药或感到头晕、血压不稳时,下床先坐在床缘,再由家属扶下来。

(2)当您需要任何协助而无家属在旁协助时,请以红灯通知医护人员。

(3)地面潮湿时,请告知医护人员。

(4)物品请尽量收于柜内,保持走道通畅。(5)护士将床栏拉起时,需下床时先将床栏放下,切勿翻越。(6)当患者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时,应将床栏拉起,进行保护。

(7)当衣裤太大时,请更换合适的衣裤。(8)应穿着防滑鞋,不要打赤脚。(9)使用轮椅、便器时注意固定。(10)病房内尽量保持光线明亮。

(11)在卫生间有紧急事故,请按紧急按钮呼叫医护人员。

3.做好高风险患者群的安全防范工作。(1)床头挂放警示标识。

(2)告知患者、家属,要求24小时陪护,家属需离开病房时应告知当班护士。(3)使用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4)指导患者、家属正确使用呼叫系统。(5)指导患者、家属床上使用尿壶、便盆的方法。

常规化使用 篇3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 非常规作业环境 安全使用 预防措施

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作为垂直运输工具,伴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成为降低建筑施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受到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的限制,或因施工现场总体平面布置的要求,经常会出现塔机作业过程中,起重臂回转范围内有架空输电线或起重臂尾部会碰撞到周围的建筑物等情形。给塔机的安全使用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触电、坠落或碰撞等安全事故,甚至是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在上述非常规作业环境下,如何确保塔机的正常运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塔机起重臂回转范围内有架空输电线的安全问题

对于该问题,塔式起重机的相关规范均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第10.4条规定:“在有架空输电线的场合,塔机的任何部位与输电线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如因条件限制不能保证表1中的安全距离,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架设。”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由于作业环境的限制或施工现场总体平面布置的要求,经常会存在塔机的运动部件与输电线的安全距离无法满足表1要求的情形。塔机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起升钢丝绳、吊钩或吊钩上吊运的钢筋、钢管等物料碰到架空线或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被架空输电线吸引,从而引起输电线断路或施工人员触电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破坏生产、生活正常供电等无可挽回的损失。特别在遇到施工现场临时停电、塔机线路跳闸、大(台)风等意想不到的因素,塔机起重臂在惯性作用下自由旋转,则碰触架空输电线的可能性更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和塔机的安全运行,确保正常供电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架空输电线在施工现场材料堆场旁,或贯穿施工现场,塔机与架空输电线的安全距离无法满足上表1的要求,必须在架空输电线靠近塔机一侧(或两侧)搭设隔离防护的脚手架,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以消除安全隐患。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应在架空输电线距塔机一侧(或两侧)准备搭设防护架处进行基础平整夯实,最好应进行砼硬化,以保证架体的稳定性。其次,按经审批的专项方案要求搭设隔离防护架,在防护架靠近架空输电线一侧还应安装防护竹榀做为垂直安全屏蔽防护(搭设两侧防护架时,在架体顶部也应安装防护竹榀)。最后,还应在防护架顶部挂设警示牌,在防护架底部按规定距离配备灭火器。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还会碰到以下情况:架空输电线在短时间内肯定会拆除或移走,且架空输电线与塔机起重臂的交叉范围较小:架空输电线在施工现场之外,但施工材料必须从架空输电线上方通过,而施工单位无法对其进行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的。对于这两种情况,为了保证塔式起重机起重臂的覆盖面,可以采取在塔机起重臂上安装机械止动装置,同时将塔机的变幅外限位调整至机械止动装置之内,暂时缩短塔机起重臂的工作幅度。使用该方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额外费用。

例如,某司承建的某科技园2#实验大楼,建筑物高50m,总建筑面积15000m2,在该楼南向安装一台QTZ80A塔式起重机作为垂直运输的主要机具,安装臂长55m。由于施工总体布置的要求及地下结构的限制,塔机只能安装在下图1所示的位置,距离塔机西侧约50m处有一条高度约10m、电压为10kV的架空线。因该架空线在工地围墙边,且距道路太近,无法搭设隔离防护设施。经施工单位与电力部门协商,将在3个月之内,对该架空线进行埋入地下处理。然而,为保证工程施工进度,该塔机必须马上投入使用。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施工进度迫切要求,决定暂时采取缩小塔吊作业范围的措施,确保塔机与架空线的安全距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以保证安全施工。待架空线拆除后,再将塔机起重臂的覆盖面恢复原状。具体如下:

首先,在塔机起重臂45m处加装外挡板,若塔机因特殊原因发生外限位失灵或失效时,将塔机的变幅小车限制在45m范围之内,确保塔机与架空线至少有5m的安全距离。其次,调整塔机的外限位开关,使塔机变幅小车向外变幅至幅度为43.7m处时,可自动切断向外变幅的电源,此时塔机的变幅小车不能再向外行走。在塔机正常使用过程中,确保塔机与架空线的安全距离的满足表1要求的原则下还有3m的缓冲余地。最后,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塔机起重臂的45m处,朝司机室一侧悬挂一面小旗帜,用以提醒塔机司机注意安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和塔机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外限位挡板的整体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补强措施,确保外限位挡板安全、可靠。

二、塔机起重臂回转范围内有建筑物的安全问题

塔机起重臂回转范围内有建筑物,这种情况在大部分旧城改造工程项目中尤为突出。塔机回转制动绝大部分采用继电器开关控制,为常开式,在非作业时或断电状态下起重臂可在空中360°自由旋转。由于其臂幅长、重量大,回转时会产生较大的扭力和惯性力,若塔机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突然跳闸断电或电源线路故障时,回转制动失效,极可能发生起重臂碰撞现有建筑物,从而引发起重臂弯曲变形、吊物坠落;甚至机毁人亡的重大安全事故。为确保塔机的正常运行及施工安全进行,可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措施:

1.应根据塔机与现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划定塔机的工作区域和禁行区域,并在区域分界线上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若有夜间施工,由于光线不足还需加装红色警示灯,以提醒作业人员注意避让。

2.调整塔机回转限位开关,限定塔机起重臂的旋转角度,将塔机起重臂限定在正常作业范围之内。

3.对塔机的回转系统进行改造,给回转制线圈并联增设一组备用电源,保证回转系统不间断供电,防止塔机在作业过程中,由于线路跳闸或施工现场停电而引起起重臂在惯性作用碰撞现有建筑物的安全事故。改造后回转制动的电路原理如下图2所示,由于增设的辅助触头KM处于常开状态,回转制动线圈的两套供电装置具有互斥功能,在塔机正常使用过程中,即使塔机操作司机误闭合备用电源的控制开关(图2所示SA’),辅助电路也无法给回转制动线圈供电。只有当塔机不能正常供电,主接触器无法吸合的紧急情况下,该套辅助电路才能起作用。在进行应急制动时,操作人员必须采取点刹制动,以避免引起塔身剧烈晃动,且严禁长时间使用以免损坏电瓶。塔机操作人员每天班前应检查备用电源的供电是否正常,并按规定要求定期对备用电源进行充电。

此外,若塔机安装地点风力较大,还应在地面设置固定地锚,防止塔机在非工作状态下,遇到大风,造成起重臂失控而碰撞建筑物。当塔机停机时应将起重臂通过吊钩与地锚牢固连接,防止起重臂随风自由转动。且随着该建筑物升高,塔机固定地锚应及时改移至建筑物顶层的粱或柱上。遇到台风季节,应增加地锚的数量,必要时应将起重臂与平衡臂同时固定。

某司承建的某工程4#楼的一台QTZ80塔机就存在上述隐患,该塔机起重臂长55m,独立高度40m,最终安装高度为110m。在该塔机西侧有一幢已建成的建筑——东方名城53#楼,楼高18层,总高度55m,其外墙边距离塔机回转中心约40m,正好在塔机起重臂的覆盖范围之内且高于塔机的独立高度,工程项目施工初期塔机起重臂随时可能碰撞到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采用上述安全防护措施后,成功避免3次碰撞事故,保证塔机和已有建筑物的安全,取得不错的使用效果。该措施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运用后,结合一些特殊情况的调整和修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防碰撞措施及预案,已在多个工程项目中加以推广运用。

三、结束语

塔机在非常规作业环境下的安全作业,除了做好安全防护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人的安全行为。所以,不管是在搭设安全防护措施时,还是塔机日常作业过程中,均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对于塔机的相关作业人员和配合人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督促相关人员切实执行安全防护措施,增强安全意识。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立即停机,采取加固补强或调整等措施,确保塔机的安全防护措施有效、可靠,真正实现人、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电路设计中电表的非常规使用 篇4

电表的接法有常规使用和电表的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用法。

电表的常规接法是: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用来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并联接在电路上用来测电路中的电压。如果没有特别声明, 可把电表理想化, 即RA=0, RV=∞, 电表的接入和取出一般对电路不产生影响。实际使用的电流表内阻很小但不为零, 电压表内阻很大但不为无穷大。

电表的一些非常规用法, 题目会更加灵活, 区分度也更高, 包括电流表会当电压表用, 或电压表会当电流表用, 甚至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还可能会当作电压表或电流表用。本文结合高考电学实验有关试题对电表的这些非常规用法作一分析探讨, 以便教师教学中或考生在备考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一、准确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当小量程的电压表使用

考试中我们在阅读电学实验试题时, 遇到题干中给定的电流表时, 除了重点要关注它的量程外, 也一定要关注电流表的内阻RA。电流表的内阻RA有两种可能情况。第一:RA约为多少;第二:RA等于多少或是多少 (即准确已知) 。第一种情况出现时电流表的内阻RA只能作为参考用, 不能用来参与计算。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用来帮助分析电路应该设计为内接法还是外接法, 从而尽量减小试验误差。第二种情况出现时电流表的内阻RA可以直接参与计算。一方面可以完善实验原理,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 如果RA准确已知我们可以把电路设计为内接法, 利用RX=U/I-RA算出被测阻值, 消除由于电流表的分压或电压表的分流带来的误差, 使实验原理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可以把电流表当作小量程的电压表用, 原理是UA=IARA, 再用UA参与计算从而达到电压表的效果。

例1: (2000年高考) 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1的内阻r1, 要求方法简捷, 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1) 画出电路图并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2) 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r1, 则所用的表达式为_____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_____。

分析与解答:待测电流表A1的量程I1m=10mA内阻约为40Ω, 则电流表A1两端的最大电压U1m=I1mr1=10×10-3×40=0.4V。若用量程为10V的电压表与A1并联测电压, 电压表读数误差太大, 此电压表不能选用。因为已知电流表A2的内阻r2=750Ω, I2m=500μA, A1A2两端的最大电压U2m=I2mr2=500×10-6×750=0.375V。用A2与A1并联, 可设法做到并联后电压不大于0.375V, 则A1与A2两端电压相等, I1r1=I2r2, r1=I2r2/I1中I1为流过A1的电流, I2为流过A2的电流, r1为电流表A1的内阻, r2为电流表A2的电阻。若要测量精度高且电压电流调节范围大, 则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效果更佳。电路如图1所示。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指的是会常规的连接方法, 也包含会创造性地使用非常规连接方法, 这是更高层次上的能力考查, 也是近年来高考中重点考查的设计性实验能力之一。

二、准确已知内阻的电压表当小量程的电流表用

考试中如果我们遇到内阻准确已知的电压表, 根据Iv=Uv/Rv, 再用Iv参与计算, 从而达到电流表的效果。

例2:一只量程已知内阻为RV的电压表, 另有一电池 (内阻可忽略不计, 电动势未知但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请用这只电压表和电池以及一个开关合一些连接用导线, 设计测量某一高值电阻Rx的实验方法, 已知Rx的值与RV相差不大。

分析与解答:由于电池组内阻不计, 直接用电压表接到电源正负极上电压表读数U1=E。用电压表与Rx串联, 如图2所示, 此时电压表读数为U2, 所以Rx两端电压为E-U2, 由串联电路特点得 (E-U2) /Rx=Iv=U2/RV, 则Rx= (U1-U2) RV/U2

三、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当作电压表或电流表用

例3现有器材:电压表V1 (量程3V内阻约几千欧) , 电压表V2 (量程15V内阻约几十千欧) , 电阻R1阻值3.0k, 滑动变阻器R (0~1750) , 直流电源 (约6V, 内阻不计) , 开关导线若干。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测量电压表V1的电阻值.

(1) 画出实验电路图

(2) 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的电压表V1内阻的表达式为r=_____.

式中各直接测得量的意义是:_____。

分析与解答:实验线路如图3所示。电压表V1可以读出自己的电压, 题目中没有电流表, 而电压表V2的内阻又不是准确的, 这就要借助定值电阻R1, 用V2测出V1及R1的总电压U2, 则R1两端的电压可以通过U=U2-U1计算出, 通过R1的电流可以用公式I=U/R1计算出, 则通过V1的电流等于通过R1的电流, 至此就测出了所需要的全部物理量, V1的内阻r=U1/I。

(2) U1为电压表V1的示数, U2为电压表V2的示数.

U1内阻的表达式为:r=U1R1/U2-U1

例4: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备有下列器材:A待测的干电池 (电动势约为1.5V, 内电阻小于1.0Ω) , B电流表G (满偏电流3mA内阻Rg=10Ω) , C电流表A (0~0.6A内阻0.1Ω) , D滑动变阻器R1 (0~20Ω, 10A) , E滑动变阻器R2 (0~200Ω, 1A) , F定值电阻R0 (990Ω) , G开关和导线若干。

Ⅰ.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虽然没有电压表, 但给出了两个电流表, 于是他设计了图甲中的a、b两个参考实验电路。其中合理的是图所示的电路;在该电路中为了操作方便且能准确地进行测量, 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 (填写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

Ⅱ.图乙为该同学根据Ⅰ中选出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I1—I2图线 (I1为电流表G的示数, I2为电流表A的示数) , 则由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_____V, 内阻r=_____Ω。

常规化使用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1年7月-9月急诊处方中,以系统抽样法(即间隔抽样:7月21日-30日,8月11日-20日,9月1日-10日)每月抽取10天的处方。

1.2 方法

统计处方总数,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不包含外用部分),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处方数,单一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用法用量不正确处方数,抗菌药物联用处方数,抗菌药物口服用法用量不正确的处方数,分别计算出百分率,对3个月的数据进行t检验(t'检验),判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此评估我院急诊抗菌药物常规使用的合理性。

1.3 统计分析

对三个月的同组数据(A、B、C、D、E共5组)月与月间两两进行t检验(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P<0.01时,只有口服用法用量不正确这一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主要是用药医生不同,不具有普遍性,且此项只占抗菌药物使用的1-2个百分点,同时易于纠正。当显著性水平P<0.05时,7月和9月抗菌药物总使用所占的百分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7月份起我院开始执行抗菌药物品种数量限定,一个过程的过度之后到9月份下降了3.64%。除去这两项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显著性差异,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可以认为3个月的抽样数据服从同一正态分布,以其均值来评估我院急诊抗菌药物常规使用的合理性。详细见表1、2、3、4。

2 结果

2.1

急诊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为56.85%。

2.2

各类抗菌药物静滴给药方式占抗菌药物使用的67.33%,其中37.61%是用法用量不正确的,且均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2.3 联合用药占抗菌药物使用的12.15%。

统计中急诊处方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不多。其中多见二联用,如各类抗菌药物与甲硝唑的联用,喹诺酮类与B-内酰胺联用,偶见两种B-内酰胺类联用,克林霉素替代甲硝唑联用大环内酯治疗牙病,大环内酯联用B-内酰胺类,还有B-内酰胺类联用氨基糖苷类等。三联用很少见,仅占抗菌药物使用的0.17%,而四联用在抽样的32201张处方中仅有一例。

2.4 口服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与间隔不准确的占1.74%。

3 讨论

3.1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

我院急诊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高达56.85%,明显高于卫生部规定的综合型医院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所以我院应进一步针对敏感菌,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2 静脉给药的合理性

统计发现,各类抗菌药物的静滴给药方式多为每日一次,给予剂量为一次常规剂量至日最大剂量不等,其中有37.61%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清除病原菌的关键在于药物浓度维持在病原菌的MIC以上的时间,最适宜的浓度多数为病原菌MIC的2-4倍。这类药物其浓度在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盲目加大剂量毫无意义,同时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而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则很快开始继续生长,从而加速耐药性的产生[1]。所以对于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多数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克林霉素等,1次/日的给药方式是不合理的。当然这种不合理也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病人一日多次来院输液的依从性,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跟病人进一步沟通来加强病人的依从性,或是能只用口服药的轻度感染就选用口服药,再或一次静脉用药后续用口服药的方式来降低这种不合理,以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3.3 联合用药[2]

两种抗菌药物联用可产生无关、相加、增强和拮抗等四种效果。根据抗菌药物作用性质,大概可分为四大类:

Ⅰ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

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他们对静止期和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

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林可霉素、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等。

Ⅳ类是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Ⅰ类和Ⅱ类合用常可获得增强作用,如B-内酰胺类联用氨基糖苷类;Ⅰ类和Ⅲ类合用则可能出现疗效拮抗作用,如大环内酯联用B-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使繁殖期杀菌剂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而疗效降低,但现在临床实践证明新型大环内酯(如阿奇霉素)联用B-内酰胺类,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克拉霉素联用阿莫西林治疗HP也疗效肯定;而其他类合用多出现相加和无关作用,如氨基糖苷类联用大环内酯类;同时应注意,作用机制相同的同一类药物联用疗效并不增强,有的产生拮抗作用,如大环内酯、林可霉素、氯霉素类,因竞争细菌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甚至可能增加毒性,如氨基糖苷类间彼此联用或与万古霉素联用。综上,统计分析得出我院抗菌药物联用,基本为合理联用。

3.4 口服给药的准确性

我院急诊口服抗菌药物占据抗菌药物使用的32.67%,其中有1.74%用法用量不正确。例如:头孢克污胶囊,400mg/次,3次/日(成人常用量应为100-200mg/次,2次/日);阿奇霉素250mg/次,2次/日(成人常用量应为500mg/次,1次/日;或1次/日,首剂500mg,之后250mg/次)等,有时是因为医生输入时的手误,之前已对病人交代清楚,之后也会来及时修改处方;而有些确系对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不甚了解,而会习惯性的以3次/日的方式给药。这就对我们药师的窗口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询问病人是否有什么特殊病症而医生给予了特殊交代,若没有则应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事后再与医生进行沟通。

4 结论

我院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半衰期和PAE较长的抗菌药物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每日给药频次而增大剂量,以达到良好抗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简化临床护理。而对于半衰期和PAE较短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应注意足量、及时、疗程够,否则会导致病情迁移,转为慢性或复发,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因剂量过大而造成药物浪费和出现毒性反应。对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我们药师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并给与患者以正确的用药指导,携手努力控制我院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方洁,何乐,等.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性分析[A].2011年上海市医院药学青年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市药学会,2011:29.

常规化使用 篇6

1 非常规饲料的特点

主要来源于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副产品, 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与常规饲料原料比较, 非常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较低, 营养成分不平衡。由于研究数据的缺乏, 大多数的营养价值评定不太准确, 没有较为可靠的饲料数据库, 增加了日粮配方设计的难度。

(2) 多数有多种抗营养因子或毒物, 不经过处理不能直接使用或必须限制用量。大多数适口性差, 饲用价值较低, 限制了它的使用。

(3) 许多体积大, 比重轻, 营养浓度低, 在生长肥育动物日粮中使用受到限制。有些非常规饲料原料掺杂、掺假情况严重, 部分加工副产品变质问题突出。大多数的营养成分变异很大, 质量不稳定, 受到产地来源、加工处理以及贮存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2 非常规能量饲料

2.1 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能量平衡, 替代玉米时一般的能量浓度不高, 必要时使用油脂饲料。多数含有一种或多种抗营养因子, 尤其是非淀粉多糖和植酸, 使用酶制剂 (聚糖酶、植酸酶等) 有一定的作用。谷物加工副产品属于能量较低的能量原料, 比重小, 体积大, 用量过高时, 动物无法采食到足够的营养。粉状非常规能量饲料容易变质、发霉, 同时常常有掺杂掺假的情况。

2.2 小 麦

(1) 小麦的特性

和玉米相比较, 小麦的蛋白质较高, 能量较低, 维生素以B族和E较多, A、D、K极少, 氨基酸组成中缺乏赖氨酸, 蛋氨酸中钙少磷多, 但有70%磷属利用率较差的植酸磷。

(2) 小麦的利用

对猪适口性甚佳, 可全量取代玉米用于肉猪饲料, 由于能量低于玉米, 饲料效率略差, 但可节省部分蛋白质来源, 且改善屠体品质, 但太细了影响嗜口性。乳猪饲料, 一般均用粉末状之面粉或高品质粉头。

(3) 小麦代替玉米应考虑的问题

小麦的代谢能价值约为玉米的90%, 要考虑能量平衡。小麦含有大量的木聚糖, 用量大时, 要解决制粒黏度过大等, 要考虑使用聚糖酶制剂。

2.3 红 薯

(1) 红薯的特点

多以人工晒制而成, 雨季或储存不良时, 生霉机会很多, 禽畜食后易造成下痢, 影响饲料效果。品种间蛋白质差异很大, 粗蛋白质约为5.7%~ 8.5%。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造成蛋白质消化不良, 该因子加热可去除。甘薯有红心、黄心及白心之分, 差别主要在胡萝卜素的有无。

(2) 红薯的利用

猪适口性好, 可取代玉米量四分之一, 或15%以下, 要补充蛋白质及氨基酸, 用量太高, 则饲料比重变轻, 宜制成粒状饲料。尤其适用于母猪。育肥猪随用着量 (10%以上) 的增加效果变差, 但随日龄之增加, 影响渐低。采食红薯的肉猪可能造成体型不良, 较少实感。仔猪对红薯之耐受性较差, 故少用为宜。变质红薯严重影响适口性, 易导致下痢及生长不良。

2.4 稻谷、糙米的使用

稻谷之形态可分:稻壳 (即粗糠) 20%, 种皮 (即米糠层) 5%~6%, 胚芽2%~3%, 胚乳70%~75%, 糙米即稻谷去壳的产品。

(1) 稻谷、糙米的成分特性

蛋白质由谷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及醇溶蛋白组成, 另含微量的醯氨酸, 氨基酸组成与玉米相较并不逊色。脂质在糙米中约占2%, 大部分米糠及胚芽中, 脂肪酸以油酸 (45%) 和亚油酸 (33%) 为主。酸败甚速, 酸价增加很快, 生米糠和白米易氧化。营养以淀粉为主, 占白米之75%, 另有糊精l%, 糖0.5%, 多戊糖1%, 米淀粉为多角形之微粒子, 易糊化 ( 60 ℃) 。矿物质不多, 糙米约1.3%, 在种皮及胚芽中, 以磷酸为主, 钙甚低, 磷利用率约16%, 植物态磷占69%。糙米中B族甚多, 随精制程度而减少, 维生素与一般谷物类似, 但β-胡萝卜素极低, 取代玉米时应补充维生素A。

(2) 统糠的特性与利用

粗糠是所有谷物外壳中营养最低者, 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多当饲料填充物用。目的在降低饲料能量与密度, 饲料中使用太多粗糠, 所含矽土 (SiO2) 会阻塞消化道造成食滞, 故用量仍需加以限制。粗糠具抗结块作用, 可当抗结块剂使用。

(3) 稻谷的利用

粉碎稻谷应用肉猪, 其价值约为玉米的85%, 在使用量方面, 除考虑营养外, 容积及其他营养生理。通常育成猪30%、肉猪50%, 怀孕猪70%, 哺乳猪40%应无问题。

(4) 糙米的利用

糙米用于猪饲料可取代玉米, 糙米即使用至40%亦不影响增重, 但变质米则对肉质不利, 且影响适口性及增重。

(5) 全脂米糠的使用

糙米精制过程中脱除的果皮层、种皮层及胚芽等混合物称之全脂米糠, 其内可能混合有少量粗糠、碎米及碳酸钙, 粗纤维含量应在13%以下。对猪之适口性不佳, 尤以久贮之全脂米糠更为明显, 会软化屠体脂肪, 降低屠体品质, 肉猪饲料添加量应在20%以下。仔猪饲料避免使用, 易导致下痢现象。使用时注意全脂米糠易氧化酸败, 全脂米糠的成分随所用糙米原料而异, 影响最大的是水分含量 , 全脂米糠的成分受糙米精制程度影响很大

(6) 脱脂米糠的利用

品质良好之脱脂米糠对猪之适口性甚佳, 不必担心对屠体品质有任何不良影响, 是很好的纤维来源原料, 但为避免造成能量不足, 肉猪用量宜在20%以下, 仔猪亦可少量使用。

3 非常规蛋白饲料

3.1 使用时注意事项

多数非常规蛋白饲料原料会有抗营养因子或毒素, 必须通过适当处理才能使用。大部分是豆科籽实加工副产品, 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受到加工工艺影响很大, 尤其是氨基酸消化率和可利用率。氨基酸不平衡或缺乏某些限制性氨基酸, 替代日粮中豆粕时, 注意补充氨基酸。一般适口性差, 要注意加工调制。

3.2 棉籽粕

(1) 棉籽粕的成分特性

棉籽粕营养价值受到棉酚和环丙烯脂肪含量的影响。纤维含量随去壳程度而不同。氨基酸中赖氨酸少, 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利用率亦差。游离棉酚含量少其粗蛋白质及赖氨酸利用率较佳。是色氨酸及蛋氨酸之优良来源, 利用率比菜籽粕好。维生素A、D少。矿物质中磷多, 钙少, 磷多属植酸态磷, 占71%。

(2) 棉籽粕的利用

对猪来说品质优良之棉籽粕可取代一半大豆粕而无不良影响, 但要补足赖氨酸;品质不好或取代量太高则影响适口性, 并有中毒的可能。游离棉酚含量超过0.04%的棉籽粕, 在使用上必须很谨慎。产品的不稳定及棉酚毒性问题, 一般乳猪、仔猪饲料不推荐使用。种畜应避免使用棉籽粕, 以免影响生殖能力。

3.3 花生粕

(1) 花生粕的特点

花生粕易感染霉菌, 产生黄曲霉毒素。花生壳混入量对成分影响最大。连壳花生粕因含壳多, 故纤维高, 能量需求高之饲料应避免使用。

(2) 花生粕的成分特性

花生粕的蛋白质以不溶于水的球蛋白为主 (占65%) , 可溶于水的白蛋白仅占7%, 蛋白质性状与大豆蛋白差异甚大。赖氨酸及蛋氨酸偏低, 精氨酸与组氨酸则相当高。脂肪酸以油酸为主, 约占53%~78%。维生素除A、D、C外, 其他含量丰富。钙少磷多, 磷多属植酸态。生花生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其量约为生大豆的20%, 加热即可去除。

(3) 花生粕的利用

对猪的适口性相当好, 因赖氨酸及能量含量低, 其价值低于大豆粕, 仔猪可取代三分之一大豆粕肉猪采食太多花生粕时, 肉质有变差之趋向, 脂肪软化, 用量以不超过10%为宜。

3.4虾粉、虾壳粉、蟹粉、蟹壳粉

(1) 成分特性

虾粉含蛋白质40%左右, 部分蛋白质来自几丁质的氮, 无价值, 而虾壳粉则大部分来自几丁质, 利用率甚差。虾壳是等量碳酸钙和几丁质构成, 碳酸钙可当钙源利用, 而几丁质则无营养价值, 几丁质是一种类似纤维素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 因含氮故在分析上会有蛋白质成分, 真正蛋白质来自体内及内脏, 品质甚佳。虾粉、虾壳粉亦含有部分脂肪, 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 并具丰富的胆碱、磷脂、胆固醇等成分。蟹粉、蟹壳粉之成分特性同虾粉、虾壳粉

(2) 利用

生长肥育猪饲料中使用5%虾粉或蟹粉可得良好效果, 效果比肉骨粉、肉粉、肉杂等好很多, 故可取代之, 因灰分及几丁质高, 脂肪低, 故能量低, 应注意补充能量及钙、磷平衡问题。

3.5肉粉、肉骨粉

肉粉与肉骨粉基本相同, 唯一区别仅在磷的含量, 4.4%以上称之肉骨粉, 以下称为肉粉, 肉骨粉含骨较多故磷量较高。

(1) 肉粉与肉骨粉的成分特性

肉骨粉、肉粉均属蛋白质饲料原料, 也是很好的钙、磷来源。氨基酸组成不佳, 赖氨酸及色氨酸均不足, 利用率变化大, 易因加热过度而无法吸收。维生素中B12多, 烟酸、胆碱亦多, 但A、D则少。肉骨粉及肉粉氨基酸成分不易掌握, 尤其角质及结缔组织含量多的产品, 必需氨基酸量很低, 蛋白质价值差。

(2) 肉粉与肉骨粉的利用

肉猪饲料中随用量的增加, 适口性与生长呈下降的趋势, 品质不良的肉骨粉更明显, 用量不可太高, 以5%以下为宜, 一般多用于肉猪与种猪饲料, 仔猪避免使用。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非常规使用 篇7

关键词:电流表,电压表,非常规接法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器材, 在使用中大多数情况下, 只采用常规功能。所谓常规功能, 就是实验仪器的设计者按照一定的使用需求, 给实验仪器所赋予的并为广大师生所共知的实验作用和效果, 这些功能是设计者已经预设好的, 也为广大师生所共知、所熟悉。那么我们在实验中除了使用它的常规功能之外, 往往还可以使用它隐藏着的其他功能, 我们称之为非常规功能。

对电压表或电流表, 我们一般并联或者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用来测量电压或者电流, 这叫做电压表或者电流表的常规使用。那么, 我们能不能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把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使用呢?初中物理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主要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需要, 认为电流表和电压表是理想电表。在高中阶段, 电流表不再是电阻为零, 电压表的电阻也不是无穷大、通过其上的电流为零的理想电表了, 学生必须知道两种电表的内部构造。高中学生还应该知道, 不论两种电表以何种方式联入电路,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测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或通过用电器的电流, 进而使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测量用电器的相关量值。

下面介绍一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非常规使用。在高中测电阻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半偏法, 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如何, 只论证一下两种电表的非常规使用。

电流表的非常规使用。

如下图甲, 测电流表的内阻RA:

测量步骤:

1.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拨到b端, 断开S2, 闭合S1, 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电阻使电流表满偏, 满偏电流为I0;2.保持R不变, 闭合S2, 调节R0, 使电流表的读书为I0/2;3.则得:R0=RA。

在上面的操作中, 当断开S2, S1闭合时,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这属于电流表的常规连接, 而当闭合S2后, 电流表便并联在电路中了 (相当于扩大了电流表的量程) , 这便不属于常规连接, 当然这样连接, 由于电流表的内阻较小, 在实际使用中使用面较狭窄。如果我们要在RA已知后, 测量另一未知电阻的阻值, 能否使用上述电路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上图乙, 已知RA, 求Rx。

测量步骤同上。则有 (误差分析略) , 此时电流表RA和Rx未知电阻的结合使用, 使电流表支路直接演变为一个电压表了。我们无意中改装了一只电压表。

电压表的非常规使用。

如下图丙, 测电压表的内阻RV。

测量步骤:

1.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拨到b端, 变阻箱R0的阻值调到最大;2.闭合S2、S1, 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电阻使电压表满偏, 满偏电压为U0;3.断开S2, 保持R不变, 调节R0, 使电压表的示数指到满偏刻度的一半, 即U0/2;4.则得:R0=RV。

在上面的操作中, 要求电压表的内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目的是为了分压部分恒压。当S2、S1闭合时, 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这属于电压表的非常规连接, 电压表充当了一个大电阻的作用, 而当断开S2后, 电压表和变阻箱串联, 当R0=RV时, 加在AB两点之间的恒定电压便平均分成两部分加到RV和R0上了, 始终串联的电压表测量了自身的电压。

如果我们要在RV已知时, 测量另一未知电阻Rx的阻值, 该如何连接电路呢?如上图丁, 已知RV求Rx。

常规化使用 篇8

一、新洛可可纹样和洛可可纹样的差别

洛可可艺术 (Rococo art) 是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艺术样式, 开端于路易十四 (1643-1715) 时代晚期, 流行于路易十五 (1715-1774) 时代, 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 又称「路易十五式」。经历了巴洛克时代的人们因为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了理性思维, 使他们有能力认识到旧有社会制度的缺点。人们通过理性思维获得了空前的自信, 感情追求趋于高雅。人们喜欢牧歌式的轻松愉快的抒情, 喜欢阿那克里翁式的诗篇, 不希望生活停留在17世纪悲剧中那种符合道德的歌颂义务、荣誉和意志的英雄史诗, 而是追求喜剧的真实及其贴近现实的典型化和精彩的对话风格。

在洛可可纹样的造型中, 整体上更加精细, 更趋于对细节的描述。更多C型、S型、漩涡型等使用于装饰造型当中, 造型构图带有更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色彩柔和、艳丽, 崇尚一种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 装饰技术以及制作上更加意匠, 飘逸, 所表达的性格更加趋于母性。

英国人斯蒂芬·科特尔在研究关于艺术主张的手册中, 对“洛可可”是这样说的:洛可可是一种高度华丽、装饰性的艺术风格。从理论上来说, 洛可可艺术是非直线型发展的, 支配洛可可艺术的主线是§型的[1]。今天, 设计师重新把历史中装饰性的洛可可挖掘出来, 成为了“新洛可可”。

经历了现代主义简约化风格, 女性化的设计成为一种主流。设计里的纤巧、浮华和洛可可风格联系了起来。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没有战争和灾难, 男人强有力的体格、肌肉在这中间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出。没有战争和灾难, 男人力量的显现机会也比较少, 而在装饰纹样的需求上, 中性化的纹样设计成为一种时尚。新洛可可不用去考虑复杂的纹样制作的功能性, 但依然保留原有造型的手法。而新洛可可是在理性设计基础上的一种风格化的回归。

二、新洛可可纹样图形设计传达的方式和途径

新洛可可风格设计从骨子里还是保留了理性主义的基础与核心, 但这个核心所考虑的方向就变得很模糊或者多样化。其基础有两个:一是价值、二是功能。艾伦·珀利 (著名程序设计师) 提出, 原本构架十分清楚的程序, 因为要不断附加细小的功能而变得越来越庞大无序与繁杂。程序被装上了复杂多样的程序外壳, 好比装上了金属的叶子和花纹[2]。

1. 对新艺术运动元素的利用, 要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元素进行融合。

新艺术运动反对过分雕琢的维多利亚风格, 主张从自然和东方艺术当中吸取创作的营养, 特别是植物和动物的花纹, 是它们创作的主要形式动机。反对直线, 主张以有机的曲线作为形式中心, 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3]。将新艺术运动的形式语言和对纹样设计的理解以及洛可可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结合, 产生了一种女性情怀并充满自然主义和东方审美的新洛可可风格。例如英国著名设计师汉娜·威宁 (Hanna Werning) 所设计的系列图案纹样, 使用了大量的植物与动物造型, 各种各样的植物花纹和动物通过层次的递进形成了丰富的画面, 色彩丰富, 大胆地使用了各种色彩进行创作。另一位设计师芬兰著名品牌玛丽麦高 (Marimekko) 旗下的克里斯蒂娜·拉索拉 (Kristiina Lsola) 设计出了富有芬兰特色的罂粟 (Unikko) 系列花纹, 将各种花朵重新造型、编制, 创作出富有强烈感染力的纹样作品, 以多种花纹风格来呼应不同的主题表达。他们的设计充满了对东方散点审美的热爱, 并且拒绝使用直线作为创作的基本线条, 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作为整个创作的唯一符号语言, 产生出了另一种新洛可可装饰纹样的表达形式。

2. 保持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研究与利用, 使用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同洛可可的风格元素进行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提出了很多以简约为原则以及以功能为主题的设计思路, 并且建立了现代设计的思维整体。即从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要对设计进行控制, 纹样设计多以几何化的线条以及色块组成画面, 纹样整体布局以十字网格作为主题进行设计。他们把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剥除, 将其元素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再将这些单体进行结构组织, 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可视性。对非对称的深入研究和运用, 反复使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原色、中性色[4]。例如香港设计师杨志超, 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风格, 将所设计的花纹界定在美与丑的中间, 使作品保持一种中性和独立, 表达的主题充满幽默感。他将图片裁切并将图片进行十字花纹网格的设计, 印刷到传统布料上。这些被并置在一起的图片内容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楼房、邮箱、漫画、日常用品等等。这样的纹样设计就是在利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 但其中心的复杂性和细节、精神却非常洛可可。从杨志超的设计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什么是新洛可可风格的设计实践。日本设计师皆川明设计的新洛可可风格的花纹式样也是在吸收现代主义的元素中形成的, 可以说皆川明所使用的元素和基本手法都来源于现代主义的风格派, 但其自由化并且充满重复与细微细节的设计依然保持了对洛可可的关注, 自然花纹和来源于自然界的色彩及纹样描述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 对后现代主义装饰纹样风格的理解以及对时尚新元素的利用。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在设计中的成长。其整体风格趋向于国际主义风格, 打破各种风格思潮的界限, 被定义为无风格时代。他们将更多的装饰艺术形式在设计中的应用, 形式语言更加自由,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排列和板块结构。更多的电脑设计在实际设计方案中被应用[5]。例如查瑞斯·波顿设计的系列墙纸纹样以及皆川明所设计的系列纹样, 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可以说是将个人的风格意识同历史风格的成因很好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当代特点的新纹样。

三、新洛可可风格纹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纹样主要使用于服装、家居用品以及一些产品的细节。这个使用手法在今天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而且互联网的发达使得新洛可可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 网站设计当中的使用, 汽车等高档产品当中对这些纹样的设计使用都体现了新洛可可功能的新发展。在教学中, 学生在更多地使用电脑进行此类纹饰设计制作, 并将这种新洛可可风格在使用环境中的体现进行发展。

1.进行网站的设计, 将这种新洛可可的纹样风格元素使用在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当中, 把网站的理性设计同洛可可的元素进行结合。网站设计研究的重点在于网站本身同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而新洛可可的纹样装饰增加了网站的丰富性, 从视觉上给2.0的网站设计一个新定位。例如网站上使用绚丽的标志、图标、背景元素和图片都能体现“新洛可可”的风格特征。

2.进行传统家居用品的设计, 将新洛可可的风格元素同传统的灯具、花瓶、地毯、布艺结合在一起, 并在传统的使用环境中求变化, 找不同。比如托德·布歇尔设计的著名金属灯罩, 使用了抗水抗火的新型纸张进行设计, 将纸张裁剪成很多的花卉形图案, 装饰形式非常“新洛可可”, 开灯以后流光溢彩光影斑斓, 所有使用者都把它当成纯艺术品, 没有人抱怨在它下面看书费眼, 是典型的新洛可可设计。

3.使用新材料进行设计, 将新的材料使用在对“新洛可可”的意义诠释当中, 其复杂的造型出现在新奇的新材料当中, 使得对新材料的使用有了体验和体会。对传统材料的运用转换使用技法, 比如陶瓷技术可以使用激光切割出表面的花纹和纹样等。

四、新洛可可纹样的发展特征和历史性

“新洛可可”的纹样设计的之所以出现, 原因包括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对女性的尊重以及整体国际社会的和平环境,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脑技术的普及, 使得设计一款复杂而细节充分的纹样或者装饰图形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从制作出图到印刷成型都因为电脑技术的普及而使得原本费时费力的工作变得轻松许多。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也唤醒了对“华丽”、“高贵”、“幻想”、“非现实”的意象的追求, 这些本身就是“洛可可”艺术方式的成因被激活, 设计师将这些人们所期望的成因带入当代的设计实践当中, 结合了多种设计因素的当代设计自然就带有了“新洛可可”风格的因素。整体设计因素的影响对装饰纹样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感受便是“新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纹样设计。

“新洛可可”风格装饰语言在实际的纹样教学中去执行, 重点在于对各个时代纹样语言的借用、梳理以及制作过程中对纹样细节的把握, 以便真正将“新洛可可”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方.新洛可可生活[J].艺术世界, 2008 (6) :46页

[2]薛莲.我们都会变成洛可可[J].艺术世界, 2008 (6) :48页

上一篇:办公室的精细化管理下一篇: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