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电影进行时

2024-06-25

4K电影进行时(共5篇)

4K电影进行时 篇1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事业的发展,地理教学的需求,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结合相关电影阐述了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多媒体,电影,地理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和数字通 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式系统。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教学更加生动、真实,更具吸引力,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地球运动、地壳活动、四季变 化等抽象 的内容,利用计算 机的图像、动 画、视频等功能,进行模拟、展示、讲解,可以使抽象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二、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增加

自从电影产生之后,就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电影的质量与数量飞速发展。仅我国电影的产量由2002年的169部(故事片100部,动画片2部,科教片60部,纪录片7部)增加至2012年的893部(故事片745部,动画片33部,科教片74部,纪录片15部,特种影片26部),电影数量十年间增加将近五倍。

在质量上,电影的拍 摄技巧、视觉 效果、科学性、艺 术性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为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初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不再单纯地依靠讲授来传递知识,地理知识也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新课程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地理课堂也要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

电影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把抽象的地理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传递的信息直观明了,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体验效果。

电影中的地理场景是连续的、全面的、运动的,不仅展示了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也反映了该区域的人文特点,并且电影中所蕴含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一张静止的景观图片,这些信息是对课本知识的巨大补充。

四、初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各学科有 了明显的分化与细化,学科特点也更加明显,同时学业负担随之增加。进入初中阶段后,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若是单纯地讲授地理课本的知识,学生很快 就会对地 理产生厌 烦情绪。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现代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

另外初中阶段的地理内容多为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影响巨大。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科类科目,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且相对小学阶段,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不能保持较长时间,若对学习没有兴趣,学校和家庭监督管理稍一松弛,学生就会出现懈怠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性 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快速发展,但抽象逻 辑思维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电影中所蕴含的信息是学生感性经验的重要来源。电影相对于 文字、图片、图标等信息载体,更容易被学生记忆,且不容易被遗忘。

五、电影教学应用实例

(一)利用电影学习气候

《上帝也疯狂》讲述的是居住在非洲卡拉哈地区的人们与现代事物之间发生的种种啼笑皆非的故事。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学生不能轻易感受到热带的气候,但是电影通过幽默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特征,深深地吸引着 学生。其中高空拍摄直观全面地展示了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的影响,空气下沉,全年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仅有一些耐旱的植物,例如仙人掌。电影《上帝也疯狂》的主要拍摄区域位于博茨瓦纳, 是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又名热带稀疏草原气候或者萨瓦纳气候,影片中原始部落的取水方式,斑马、长颈鹿等动物的迁徙,广袤草原上稀少的树木,这些都是热带草原的特征。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观赏影片后, 能通过影片展示的情景总结这两种气候的特点,从而全面地了解并掌握这两种气候类型。

(二)利用电影学习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也是地理课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灾害发生的原理,但是却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后天》《2012》这两部电影均是灾难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代表 作品。《后天》讲述 了全球气 候异常对人类文明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显示气候灾害的恐怖后果,从而唤醒人类关注全球变暖,关注我们的地球; 《2012》则是由于太 阳、地球活动 异常导致 能量系统 失衡,玛雅文明中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实现了,最终人类用爱度过灾难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国内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同样真实再现了地震的恐怖威力,地震中人类的渺小与无助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坚强的人民用爱和团结战胜了灾害,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三部电影都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 学生通过看电影,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整个过程,能更加完整地学习掌握自然灾害这部分地理知识, 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枯燥的讲解。

(三)利用电影提高德育效果

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随着生产 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和生态被 破坏。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地 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德育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可可西里》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电影,是一部关注人类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为了保护藏羚羊,保护站的队员甚至付出了生命。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高原上的可可西里是一片无人区,却生活着藏羚羊这种高原精灵。影片展示了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这与保护站队员为了自己信仰顽强拼搏形成的鲜明对比,极大地震撼着学生。《海豚湾》则是在日本的太地町拍摄的屠杀海豚的纪录片,曲折的海岸线,湿润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但血腥的屠杀场面让世界震惊。这两部电影均可以作为地理课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这是地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当然能够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电影不仅仅有这 几部,例如《冰河世纪》《日本沉没》《零下47度》《未来水世界》《地心游记》《地心毁灭》《马达加斯加》《龙卷风》《完美风暴》《彗星撞 地球》等都是 很好的地 理教育教 学素材。

六、小结

电影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有新意,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学生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其中的地理知识。

由于地理教学涉及较多的内容,因此需要选择大量的电影素材,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但是初中地理课时较少,并且不是所有的地理内容均适合利用电影进行教学,电影素材的选择、课堂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所以利用电影进行地理教学还需在实践中多总结,多交流,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条途径。

数字影院向4K电影升级 篇2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对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的数字影院制定了更大的发展目标,要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国数字影院的屏幕数量增加到两万块,这不但意味着传统胶片电影播放时代基本结束,而且宣布了数字影院进入了新时代。

不仅是更清晰

单纯从电影的分辨率来看,最高级别电影是4K电影,其分辨率为4096×2160,总像素超过800万;而目前国内数字电影放映机流行的是2K级别,为2048×1080的分辨率;当然,还有一些乡镇和流动放映车采用的是1.3K的投影机、1280×1080分辨率。其中2K放映的画面和目前高清电视的全高清标准1920×1080非常接近,只是在长宽比上更偏向电影的银幕比例。

现在,在数字影院中热播的很多都是国外大片,这些大片基本上都来自好莱坞,因此好莱坞对电影的拍摄和播放标准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这些上映的大片为了满足影院播放环境,发行的数字电影包都是2K+4K的复合包,如果只是一般的2K级别的放映机,那么观众只能看到2048×1080分辨率的内容,相比大片原始的4K分辨率,在像素和细节上差4倍之多。用索尼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哥伦比亚国际影片公司中国区总监张苗的感受来描述:“虽然已经在哥伦比亚电影工作了10年,看各类型的放映技术演示成为家常便饭,但对4K放映效果依然颇感震撼。每次看到4K电影,都异常激动,因为其清晰度带来了真实的效果。”

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有真实的认识,那么换个比较方式:4K和2K电影的区别就像你在家里电视看高清节目和标清节目差距那么大。例如,在胶片放映的时代,看电影要坐在中后排,这样看才不会感觉晕;而数字电影时代,我们可以选择中间靠前的位置了,从而更好地感受大画面带来的冲击,却不会有头晕的现象。原因很简单,胶片时代实际播放画面像素尺寸很大,太近了看到的都是像素点,仿佛隔着筛子看世界,破坏了对图像的整体感受;而数字时代,即便是10米宽的屏幕,像素也只有0.5厘米,坐近一些也很清楚;但是在4K时代,你就可以坐在和屏幕等高的距离下(大约5米),观看极度清晰的画面,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技术上看,4K影院带来的是4倍的清晰度。但从观众的感受而言,则不仅仅是清晰度提高那么简单。因为能呈现更多的细节、更微妙的光影和色彩变换,4K电影还可以更真实地还原导演和制片人的意图——因为目前大部分导演正是使用4K的流程来拍摄和制作自己的电影。

在电影院里看“高清电视”?

大概在5年前,索尼推出4K投影机的时候,记者曾经在国内影院观看过一次4K电影——蜘蛛侠3,但是时至今天,4K电影屏幕的数量依然停留在可怜的两位数,仅占中国数字电影屏幕的2%。

随着普通用户能在家里收看全高清的节目,对画面的清晰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影院主流的依然是2K电影。其实,单就清晰度而言,2K影院的大银幕上放映和家里平板电视是一样分辨率的视频。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4K片源和播放已经很普遍。美国主要院线已经决定全线采用4K投影机,作为最主要的4K放映机供应商,索尼在全球已经安装了超过8000块4K屏幕。从第一台4K放映机到今天,索尼在4K放映机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目前4K机型之比同类2K机型成本高20%左右。从制造厂商而言,生产量越大,产品成本越低,从放映机来说,其成本已经越来越接近2K设备。而且对于数字影院而言,升级到4K对影院没有其他成本的提高,反而因为4K投影机更先进,其设置和使用更方便。

虽然在内容制作上,4K电影的制作流程使用的还是66毫米胶片,但是索尼刚发布的全新4K顶级数字摄影机CineAlta F65则让4K电影的拍摄获得了巨大的改进,分辨率高达 8768×2324(2040万)像素,动画采样有效像素为1900万。 全像素能实现16bit〜120fps的超高色域、高帧速输出。 这意味着电影拍摄可以完全甩开胶片摄影机了,也打通了4K从拍摄、制作到播放的整个流程。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我国要在5年内把数字银幕再增加1.5万块。索尼对这块新增的市场很有信心,因为5年内新增的数字银幕中4K会占据90%以上的份额,到时4K的电影将成为主流。随着另一个投影机核心器件厂家TI开始推动4K DLP方案,更多影院放映机厂家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加入4K放映机市场,而且与2K产品价格差不大。目前北京嘉禾影院已经推出了面向高端人群的橙色4K放映厅,随后会在全国连锁影院中逐步建设或升级4K电影屏幕,未来4K会更精彩。

虽然在哥伦比亚电影工作了10年,看各类型的放映技术演示成为家常便饭,但对4K放映效果依然颇感震撼,每次看到4K电影,都有一种异常的激动,因为其清晰度带来了更真实的效果。

4K电影进行时 篇3

情人节这天, 《将爱》以3500万的收入占据当天近五成的票房, 成为了今年情人节档的票房冠军, 并以单周过亿的票房登顶内地冠军宝座, 更有望冲击2亿元票房大关。摇身变成投资人的李亚鹏把这场《将爱》的营销做得很成功, 不管是谁给《将爱》的助力, 都不如天后王菲的动动手指动动双腿给力, 王菲前前后后为老公李亚鹏到处吆喝《将爱》, 心甘情愿卖力宣传, 力撑老公。

王菲此番不遗余力地帮夫宣传, 活跃程度从微博到了现实中。一向很少接受采访并且惜字如金的她, 早早就和李亚鹏牵手上了《杨澜访谈录》, 赚足眼球;王菲瞒着李亚鹏找来陈奕迅合唱了《将爱》的主题曲《因为爱情》, 李亚鹏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时, 被妻子感动得泪洒当场;微博更是成了天后当仁不让的最主要宣传利器, 除了“号令”粉丝关注外, 依然金句连连, 还和老公背靠背地互动, 并将话题引向李亚鹏和徐静蕾的“激情戏”, 连明星好友都齐上阵, 刘嘉玲更是以“过来人”身份指点迷津;首映礼当天, “班长”王菲率领那英等“六一班”全体成员为老公助威, 大家统一着装还系上了红领巾, 十分抢镜;公映当日, 王菲、李亚鹏率“六一班”再次撑场, 召开“首届环球浮云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2月13日, 王菲上传一条翻唱神曲《忐忑》的语音微博, 特地在其中穿插了《等你爱我》的片段, 着力为《将爱》再添一把火。王菲的活跃再活跃, 让不少粉丝欢呼雀跃, 甚至有人大喊“最近好HIGH啊”、“她的节奏跟都跟不上了”。

一大部分粉丝和“围观者”都表示, 王菲此举更体现了她对老公李亚鹏的爱和真性情的性格。一位王菲的女性粉丝曾预测:“如果《将爱》拿下一亿票房, 王菲起码贡献三千万。”

4K电影进行时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 教学的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的普及和应用, 英语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日益丰富多样起来。利用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就是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二)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的优势

1. 吸引学生的兴趣。

电影以其丰富的情节内容, 生动自然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注意力和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开始, 没有注意力和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继续。所以电影以一种喜闻乐道的方式出现, 让学生以愉快的方式进行学习。

2. 电影语音语调的自然性。

语言的习得过程是输入——内化——输出过程。语言输入, 也就是学生要进行语言的积累, 而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大量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刺激, 听就是一个过程。电影里对白自然, 语音清晰, 语调自然和语言的流利性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好的输入信息和材料。学生有了这些良好的输入信息, 进而可以进行模仿, 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就可以开口说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的句子。

3. 电影提供了真实的预料, 地道的语境以及得体的语言使用。

中国大多数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中, 由于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到英语国家中进行语言学习。再加上学习环境的制约、学习条件的不足和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正意义地用上一次英语进行交流,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道地使用语言。电影源自生活, 反映生活, 所以其语言的真实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是在真实的环境里使用的语言, 其语言使用的语境也真实地道, 避免了外语课堂可能会出现的那种为了教某个语言点而专门编造出来的生硬的语境, 而且学生通过看电影, 了解语言的正确的使用场合和方式, 保证了语言的得体性, 大大地弥补了学生学习条件和环境不足所带来的限制和不利。

4.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语言的学习不是为了学语言而学,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了解文化。语言课堂中提供的文化内容都很有限, 因为利用课文的语言学习是为了学习某点语言而专门设定的, 而电影反映的往往是人们生活中关注的、文化冲突中反映出来的东西, 是语言国家的文化传播, 所以看电影是最能直接了解其语言国家的文化的途径之一。

(三)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的教学具有很多好处, 但是以为其教学就是电脑一开, 电影一放, 学生就能自主学习, 自动吸收, 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在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中, 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比如:1.故事情节生动, 引人入胜,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只看故事情节, 而忽略了语言的学习。2.大量的口语, 俚语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理解, 使学生失去兴趣, 进而放弃学习, 利用电影来学语言的基本目的失去其本身的意义。3.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对电影的内容不理解等等。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使英文电影在语言教学发挥其优势而尽量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和利用英文电影进行的英语教学

奥苏伯尔D.P.Ausubel (1914—) 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 他的认知同化论 (Cognitive Assimilation Theory) 是学习理论之一, 从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这是学习理论的一大进步。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是有意义学习, 这也是他对教育心理学的重大贡献, 尽管该理论早在1963年就提出, 然后不断修改补充, 到1978年再出版时, 其内容更充实, 理论体系更有特色, 但到目前为止, 仍然适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 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其中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即不是人为编造的无意义音节或配对联想词之类的材料;第二, 学习者必须具有同化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知识基础。第三, 学习者还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即力求将新材料与自己的原有知识建立本质联系, 从而理解新材料的意向。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语言教学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使用过程中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在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从被动地看电影学习变主动性学习, 并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同化, 获得新知识。1.选择难易适中的电影。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的第一个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电影作为学习材料, 以它的真实自然的语言方式出现, 完全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上课前教师要精心挑选电影, 使学生能看懂, 听懂, 并在此基础上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信息进行整合, 加工, 学到新内容。教师在选择电影时, 主要根据电影的语言对白的词汇难易程度进行选择, 只有在学生能基本明白电影的内容和对学生有难度、有要求的情况下, 才能激发学生克服困难, 提高能力。2.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电影的尽可能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了解了这些文化知识, 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的第二个条件是:学习者必须具有同化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知识基础。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预先搜集资料, 在看电影过程当中, 学生就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观念去吸收新的内容, 实行新旧知识的有意义同化。比如, 给学生看“Gone with the Wind”时, 要求学生先查阅美国内战的有关历史, 了解废奴运动等,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 学生有了美国当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格局和矛盾这些背景知识, 在看电影过程, 学生就会理解作为南方人的作者站的角度来描写当时南方人原有的优越感和失去时的那种不甘、失落甚至沮丧等。学生学到了语言, 也了解了文化, 增加了他们的文化历史知识。3.教师应给出电影出现的常用口语, 俚语及较难的词汇。如果口语, 俚语太多, 词汇太难, 学生无法理解, 最终会导致他们放弃去理解电影上的人物在说什么, 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输入, 就无法对知识进行内化, 只有当学生对这些词汇, 语言有所了解, 才能利用这些了解到的语言信息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维果茨基认为“当语言符号的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被固定在人脑的神经系统中后, 对保存该符号的任何信号的个别神经元的刺激都将导致其它相应神经元的兴奋, 并引起整个神经组织的兴奋, 最终唤起该词出现 (郝斌, 2004) 。”准备阶段时, 学生了解、学习了这些口语、俚语词汇, 将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和学生的有意义学习。4.教师在上课前要针对性地提出与电影有关的问题。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的学习应满足三个内部条件的第三个条件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即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教师明确了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具体现实的目标, 这样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有关的知识易于形成联想, 有利于迁移。比如在看电影前, 明确要求学生在看电影过程中, 要写出哪些英文对白, 然后让学生比较中英文对白的翻译, 学生可以学到地道、自然和生活化的句子。如看“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就可以学会“My feet hurt. (我脚疼) ”“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我们形影不离) ”“I bet you could walk all day in shoes like that and not feel a thing. (我敢肯定你穿这样的鞋子走上一整天, 也不会觉得不舒服。) ”等等这些简单而地道的句子。或者课前就电影内容对学生提问, 或要求学生课后复述等等方法。

(五) 结论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其优势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特别在语言学习环境, 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英文电影无疑能大大弥补这样的不足。电影中其地道、真实的语言环境, 出现的语言自然、得体, 呈现给学生大量真实的、活生生的语言, 声情并茂, 这是很多教科书无法做到的。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Joseph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在呈现信息时的方式、组织形式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强调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新旧知识达到有意义的同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应用,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将会日臻完善, 在英语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强调学生能否学到新知识, 主要取决于的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关键词:认知同化论,英文电影,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Ausubel, D.P., Novak, J.D., and Hanesian, H.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2nd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8.[Reprinted1986, New York:Werbel and Peck].

[2]Joseph D.Novak.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J].CBE-Life Science Education2[2]:122-132.America.2003.

[3]郝斌.词义结构的神经心理学基础[J].外语学刊, 2004[5].

4K电影进行时 篇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教学必然要涉及到文化的教学。要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文化就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 中外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艾丽丝·奥玛久 (Alice.C.O maggio) 在其著作《在语境中教语言》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中指出:在美国, 虽然把语言教学与文化目标要结合起来早在70年代就提出来了, 但我们并没有成功地把文化和语言真正地在课堂上结合起来。 (Alice, 1993) 事实上,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张占一教授曾建议将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 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人进行交际时, 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张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应侧重于交际文化的讲解。 (张占一, 1983) 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文化不重要, 相反, 两种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相互依存, 共同促进语言教学的效果, 有助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文化教学中英美电影的选择

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英美电影中, 选择哪些电影作为课堂放映的内容是值得英语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 选择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电影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思想积极、内容健康、有文化内涵的电影。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学习来了解和掌握它背后所反映的文化, 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拓视野、提高文化品位,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因此, 优秀的英美电影, 如《当幸福来敲门》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 、《美丽的心灵》 (The Beautiful Mind) 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美好、学会坚强、热爱生活、尊重生命。而由英国BBC公司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 (Wild China) , 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欣赏到祖国奇美的自然风光, 又能强烈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爱国激情。

(2) 选择与教材内容接近的电影

据研究, 融合动机和工具性动机是最主要的两种原始学习驱动力 (乐眉云, 1999)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有了融合动机, 他 (她) 的潜意识里就有了希望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沟通的愿望, 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 希望能融入对方的生活。英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再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可以为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它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言学习充满活力和情趣, 让学习者从生动形象的人物和故事中学到活生生的语言和文化。选择与精读课文内容接近的英美电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融合动机。例如, 《大学英语》修订版第三册“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对美国内战进行了描述, 但语言毕竟是抽象的, 学生对战争的场景和残酷仍然无法想象, 自然兴趣不高。此时选择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作为对课文的形象补充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但达到了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选择难易适中、语言信息含量大的影片

词汇是最基础的语义单位, 而习语作为词汇特殊的语言形式, 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西方社会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教材中, 为了降低难度, 编选的文章往往对大量的习语进行了删减, 因此学生对习语的接触和理解很有限。但英美原版电影往往保持了语言的原汁原味。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 可以接触大量日常生活中最生动的语言, 包括习语。借助电影的情节故事, 学习者不仅能了解这些习语所蕴涵的异域风情、历史掌故等文化背景, 更能亲身感受习语的感情色彩, 加深对习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于某些单纯追求视觉效应和音响效果的动作大片, 由于对白少、语言信息量不大, 并不适合课堂教学。但像《老友记》 (Six Friends) 这种反映年轻人的生活和婚恋的室内情景剧, 由于语言生动易懂, 剧情轻松、诙谐, 很适合年轻学生的口味和审美, 是很好的文化教学影片。

3 运用两种策略结合电影进行教学

(1) 比较注释法讲解“知识文化”

英美电影中的“知识文化”主要体现在英文语言层面和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放映电影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知识的学习任务。例如, 查阅有关电影的时代背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以及相对应的我国这方面的情况;放映过程中, 要求学生就听到的具体语言进行学习, 特别是自己弄不清楚的词汇、习语、谚语、俚语等, 随手记下来;放映结束, 到课堂讨论环节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国文化, 有针对性地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讲解。这样, 不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能很有效地为学生建立新的西方文化图示, 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加深他们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美国电影《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不但是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 更是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教育的极佳版本。电影从阿甘, 一个“傻子”的视角出发, 真实地再现了二战后美国政治的混乱、经济的衰退、文化的疯狂, 再现了“迷惘的一代”的困惑和挣扎。同时, 影片中还涉及到了许多美国历史重大事件和文化现象, 如音乐巨子猫王、越南战争、黑人民主斗争、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讲解这段美国历史背景, 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对中美的文化差异进行理性的对比和思考。

关于语言层面的学习, 还是以《阿甘正传》为例来说明。影片中当阿甘在形容他和詹妮的关系时用了“like carrots and peas”, 同学们不理解为什么汉语翻译成“形影不离”。课堂讨论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一习语的来龙去脉讲给学生:胡萝卜 (carrots) 和豌豆 (peas) 是西方国家中常见的烹饪食材, 主妇们喜欢把它们放在一起点缀主食。阿甘在形容他和好朋友詹妮从早到晚都黏在一起的亲密关系为“像胡萝卜和豌豆一样”, 汉语引申为“形影不离”。 (许静, 2009) 经过这样的注释性讲解,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类似词汇表层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总之, 电影作为最直观的艺术手段, 其形象性和感染力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是不言而喻的, 其效果往往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2) 启发式教学传授“交际文化”

英美电影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交际文化场景, 教师可以按照电影中出现的不同交际场景, 启发学生参照本国文化的交际原则, 对比剧中不同角色的语言和非语言特点, 分析中西文化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 进而鼓励学生思考各种文化差异背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宗教观,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鉴赏力, 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是以《阿甘正传》为例, 影片通过弱智者阿甘的乐观和坚持, 凸显了美国一贯宣扬的个人主义和平等、博爱的精神。在美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国梦”, 他们都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阿甘也正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这个“美国梦”的存在, 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活出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对于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人来说, 我们习惯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观念, 所以很难想象会让一个“弱智者”代表集体, 包揽所有的荣誉。借助电影, 英语学习者对于“交际文化”的体察更加细微、全面, 加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更加凸显了交际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在欣赏电影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很容易掌握在交际中什么样的言行才算得体。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对比中西两种交际文化的异同, 让学生在保持对本民族文化尊重热爱的基础上, 认识到多元文化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宽容性, 这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

4 结语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载体, 电影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各种文化现象的一面镜子。英美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融合动机,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种效果是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无法达到的。利用英美电影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Alice.C.Omaggio,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3:5-6.

[2]David, Nun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0) :8.

[3]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许静.英文原版电影与西方文化教学[J].电影文学, 2009 (8) :134-135.

上一篇:高考写作指导下一篇:开关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