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精选9篇)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篇1
“没有对话的课堂是一种失败的课堂”, 对话式教学作为当代教育所倡导的新方式, 是发扬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张扬以及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的良好模式。小学美术的欣赏和评述课本质是一种对话型的审美交流课, 师生、生生通过心灵间彼此的敞开, 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中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感受, 学习他人优质的审美观念和评述方式, 让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精彩。
一、反思式对话, 以原因询问为质点
反思是一种批判式的学习方式, 它能帮助个体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和思考, 发现自身的不足, 分析自身的成长空间, 从而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或某种先利的方法来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小学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 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一般偏向于直观和感性思维的控制, 对于反思性学习较难接受, 发现也较为缓慢。因此,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有效对话课堂的构建应当首先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和欣赏上, 以各种美术专业视角和知识作为学生反思学习的质点, 让学生在对话中通过各种追问回归本真, 反思自我, 拉近自我与美术对象的距离, 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水墨情趣》时,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一系列以水墨为颜料的作品, 并设置了一个“水墨画拍卖会”, 由教师担任主持人, 教室作为拍卖现场, 有的学生作为与会买家, 有的学生作为作品提供者, 且整个拍卖过程由师生间的对话进行,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而学生是课堂对话和反思学习的主体, 师生通过拍卖会的进行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出示了一副以“竹”为主题的水墨画:
师:今天, 我们登场的第一幅作品是《山竹》, 大家说他美吗?
生:美/不美。
师:好, 那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 他为什么美或为什么不美呢?
学生从感官、表现手法、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教师在旁边设疑纠错。
师:我们都知道了这幅画的价值了, 那现在我们进行拍卖, 请出价。
……
整个过程以学生认知《山竹》这幅画为中心展开, 学生回答美或不美, 都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 反思自己的回答, 并深入水墨画的学习和了解中。
二、探究式对话, 以问题解决为取向
探究式对话式小学美术对话课堂构建的一种重要形式, 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设疑, 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 从而亲近美术作品, 获取完美审美感受, 解决美术作品欣赏和评述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传统的美术鉴赏课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美术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美术欣赏和感受直接强加给毫无抵抗能力的小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对话的存在, 而探究式对话则是教师利用师生亲密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契机, 将各种美术欣赏和评述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师生再共同通过探究活动追诉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自我实践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取完整的审美体验。
例如, 在学习《色彩的纯度渐变》这一课时, 为了设置一个贴切的导入环节,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了解色彩纯度渐变规律的兴趣, 教师选择了以对话形式来设置认知冲突。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 老师现在有两种饮料, 分别是纯牛奶和纯咖啡, 你们喜欢喝哪一种呢?
生:纯牛奶;纯咖啡;两种都要……
师:同学们喜欢喝纯的, 但老师更喜欢将这两种饮料混合起来喝, 口感更佳。
生议论纷纷。
师:好, 那现在请大家仔细思考, 如果老师手里有一杯纯咖啡需要加入纯牛奶, 那么, 随着牛奶的量的增加, 这杯咖啡的味道将会如何变化呢?
生:越来越淡;咖啡味越来越没有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纯度渐变, 现在老师再请同学们结合预习, 思考什么是纯度以及纯度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
三、生成式对话, 以即景生情为线索
对话源于自然的产物, 是世间万物保持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更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础, 这种本能的反应形态并没有既定的逻辑程序, 也没有超乎平等界限的等级限制, 所以, 在小学美术对话课堂构建中, 更多的部分应当是生成式的对话形式, 应当是因情境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即时性的交流。这种对话没有经过事先的深思熟虑来预定, 完全是即景生情式的对话形式, 是为了解决突发问题而临时由教师或学生发起的对话, 有利于促进师生对既定美术作品或对象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鸟与家禽》时, 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关注身边所熟悉的鸟类和家禽, 欣赏它们身上所独具的美, 并渗透环保教育。因此, 教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便是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或家禽图片, 目的在于先让学生有一个完美的视觉感受, 但学生在欣赏和交流中往往会有生成的疑问或不解, 教师也会有生成性的知识教养, 从而在既定的场景中产生了生成式的对话形式。如, 教师在呈现一幅《广场鸽》时, 教师在注意到学生对鸽子有种由衷的感情时, 灵机一动, 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以“同学们, 为什么鸽子不怕生, 敢在广场上飞舞呢?”展开一系列对话。
总之, 对话不仅是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而且是促进师生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因此, 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应当致力于有效对话课堂的构建, 在反思性对话中促进学生质疑问难, 敢于探究, 在探究式对话中加强合作, 解决各种美术学习问题, 在生成式对话中感悟情境之美, 留下探索的空白, 促进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篇2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所谓的对话教学,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对话”的理解,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种关系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能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摒弃传统语言教学,不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不是简单的问与答。所以教师必须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这就需要做到,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这是对话在“质”方面的要求。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但不能忘记教师的角色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时刻要把自己当作是孩子们学习中的大伙伴,对他们起着指导、帮助作用。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他们的发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难免有失偏颇,教师首先是应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学生,宽容和善待学生,在赞扬、鼓励中保护学生对话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同时又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二、对话交流互动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专注而耐心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尽情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相互启发,或自由组合的朗读„„教师都要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带着鼓励与赞许的微笑,仔细地倾听,适当地作些点拨,保护学生对话的自信心与创造性。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三、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篇3
一、let’s talk的导入方法
1.自问自答导入法
教师一人担任数角色先充当A问如: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再充当B回答It was June 1st.将对话内容清楚地呈现出来。
2.角色表演法
如果对话中有数个角色, 教师可提前和班里的优秀生进行准备, 课上和教师一起表演引出本课Let’s talk的重点语句。上课时我们珠联璧合将本课对话内容精彩导出, 效果非常好。这样学生清晰地理解了对话内容,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手指木偶导入法
此方法特别适应低年级英语对话的导入, 用布做两个能套进三个手指的布套, 作为木偶的身子, 再把角色的头像画在硬纸卡上, 剪下来固定在布套上。然后左右手各套一个布袋, 食指作头, 中指和拇指作手, 边说边用木偶做动作, 非常形象可爱, 学生特别感兴趣。
4.实物图片导入法
这种对话内容的导入方法比较直观逼真, 情景感鲜明, 容易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很容易将学生们带入情境中去体验对话内容。
二、let’s talk的操练方法
let’s talk的操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操练方法,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采取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地表述, 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每节课要把一半或一多半的时间用于操练, 操练的目的是要熟悉牢记并能活用所学语言材料, 操练组织得好不好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操练的艺术技巧, 力争做到用最短时间取得最大收效。下面浅谈一下对话的操练方法。
1.在歌曲中操练对话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要先于词语逻辑记忆, 所以歌曲教学是非常受欢迎的, 不少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词形式表达, 对话教学也不例外, 把对话编进歌曲里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
2.利用录音从听力入手
在教一个对话时, 如果该对话中的生词不多, 教师可以采用听力的方式引入, 在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看着直观教具, 给予适当的提示多听几遍, 再开口说和读就容易了, 如:在教授小学英语精通版五年级上册Lesson 7 这一课时, 我先将对话中的主人公图片贴在黑板上,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根据听到的对话内容填空, 之后放录音三遍。必要时我会制作一些道具给学生增添新鲜感, 使学生乐于参与, 激发兴趣, 留下深刻的印象。
3.模拟表演, 创设语境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入课堂, 但能模拟真实情景, 创设接近生活的语言环境,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景交际法, 例如, 在学生进办公室交作业时, 可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景:May I come in?Here is my English exercise book.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 学生兴趣很浓, 理解对话内容就不感到困难了。
4.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 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运用录音、录像等电化手段来移植情景, 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
5.设计游戏情景, 复习巩固对话内容
在对话内容操练中设计适合儿童回味的游戏情境, 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这样的游戏知识性、创造性、娱乐性得到有机的统一。
摘要:小学英语中的对话内容是每课的重点, 交际话题、词汇、语音、语言结构等均要在对话中体现, 因此学好let’s talk是至关重要的。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篇4
教学目标:1.让家长明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2.让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3.学习将沟通技巧用于实践中。教学重点:了解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家长朋友们,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放松。游戏的名字是----“孩子的自由联想”
请家长们按照顺序,按“孩子像„,因为„”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家长交流)
总结:从家长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孩子浓浓的爱,温馨而甜蜜。
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一)故事分享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如何去爱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惨痛事件: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锤打死了他的亲生母亲。
一个17岁的孩子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呢? 关键就在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亲子间就缺少沟通。
徐力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平时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徐力在生活上关爱有加,百依百顺。他母亲是个大专毕业生,她羡慕别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她就把名牌大学梦这一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学起就给儿子划定一个分数线,必须
达到97分,否则非骂即打,说什么“你是我养的,打死了也不犯法”!
她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平时徐力喜欢看课文书籍,喜欢看电视,也喜欢踢球,但都遭到了母亲的严厉禁止。
„„
那一天,母亲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十八名。回家后,母亲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母亲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母亲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
《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为了徐力的事情专程赶到浙江省金华市看守所访问徐力。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
徐力的母亲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错误地认为儿子的一切行动要听从自己的指挥。她不想也不懂与孩子沟通,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她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亲子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在儿子的内心深处逐渐滋生了仇视、反抗、冷酷的情绪,最后这种情绪因为得不到发泄和排解,最终酿成了悲剧。
(二)讨论
听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感想呢? 组织家长讨论。交流感想。
(三)总结
当您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当您越来越不知道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当您的孩子不再能把您的话听到心里去,那您就要反思一下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沟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分析证明,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克服、矫治,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是相互尊重,认可对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对方的思想和意志,企图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以自己的心境代替对方的心境,以自己的价值标准代替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活动的空间。
沟通,是彼此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真诚倾听和倾诉,既增进相互了解,更努力理解彼此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于孩子,要以和蔼的目光唤起自己心中感受和困惑的愿望,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四)升华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密切相关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一定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三、亲子沟通的三个问题。
(一)亲子间的相互认知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虽然十分重视,但对自己孩子并不十分了解。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严,看不到子女的长处;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个性发展„„
其实,孩子对父母也不了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孩子对父母期望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是否知道,是否了解,认知的深浅程度又是如何。
据上海地区调查,小学生在家长对自己学业、技艺、才能等要求方面的期望与家长一致的占30%,主要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父母易于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对其学习的满意程度,他们能直接诶感知,并且能与父母一致。而有些抽象的或不易于直接表达的期望,如父母希望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不能理解,其认知就很难与父母一致了。因此,要使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与父母对孩子的认知一致,则要求父母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把自己的期望、要求,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等传递给孩子,取得与孩子的共识,这样亲子
关系在认知方面比较和谐一致,家庭教育就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二)亲子之间的情感与态度
从目前显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表现为七种类别:1.过度保护型。2.溺爱型。3.专制型。4.理智型。5.期待过高型。6.严厉型。7.忽略性。在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与态度也呈现为十种类别:1.顺从型。2.希望型。3.信任型。4.体谅型。5.协调型。6.理智型。7.无耐型。8.冷漠型。9.惧怕型。10.疏远型。亲子关系随父母的教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具有怎样的教养态度,就有怎样的亲子关系。
(三)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沟通,也应理解为双向的,既有父母对子女心灵活动的了解、理解和尽可能多的认同,也有子女对父母心理活动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因势利导,巧妙地发挥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四、交流亲子沟通的现状。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平时在家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呢? 请与坐在你旁边的家长朋友做一个交流。全体家长交流:
1.从沟通的内容、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交流。2.提出困惑。
五、亲子沟通的策略
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如何沟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
(一)试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理解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
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父母对子女,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缺乏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会缩小。将心比心,孩子会对你更加信任。
(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能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我的一位学生放学后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左等右等还不回来,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 5
子怎么看自己。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表达方式: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三)耐心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倾听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 6
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当发现孩子有烦恼时,不妨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细微的想法,并进行恰当的鼓励,那你会发现与孩子更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四)丰富沟通的方法和内容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可以给孩子写封信,给孩子发一封邮件,还可以定期开个家庭会议,专门用一本笔记本作为“连心桥”,也可以通过啊孩子最信任的小朋友或大人作为“信息传递员”。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应该讲究更为丰富的内容。交谈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死沟通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彼此都可以开拓视野,实现知识上的互构,思想上的互启,情感上的互通,彼此相得益彰。一般来讲,可以有以下的内容:(1)市场信息反馈。(2)讨论新鲜事物。(3)活动交际。(4)影视评论。(5)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六、沟通,没问题(情境表演)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需要沟通的场景,请家长朋友们自由组合,可以谈一谈,也可以演一演。
1.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2.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3.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玩电脑游戏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4.老师反映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了,你会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七、结语
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希望家长们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们都能敞开心扉,把大家当成最知心的朋友。谢谢大家!
作者姓名:顾敏毓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篇5
为了更好的说明以上的问题,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讲解近视和远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先讲解以下的知识点:凸透镜可以使得光线会聚, 凹透镜可以使光线发散。然后让学生知道: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而导致的看不清物体的现象, 进而解决以下问题:
如果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客观上讲, 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首先, 学生要被动的记住知识点, 而不能也无法去怀疑其正确性。其次, 只要记住了这些知识点, 就能够答对以上的题目。除了能够答对这个题目之外, 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获得学生的思考、互动以及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只提出了问题, 而没有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形成及规划的过程中来。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如果你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问题的互动中来, 就一定要和学生共同创建这个问题, 并遵循以下的步骤:
1.引出现象。引出现象和规定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引出现象是只指出一种结果、问题或者是其他的无法直接理解的事实, 而不限定其与任何的因素有关。比如以上的例子, 如果单从现象的角度讲, 就只告诉学生“近视眼”或者“远视眼”, 而不像题目中所列的一样, 让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以上两种现象和远近、视网膜有关, 需要配某种镜子来进行矫正等这些因素。这个过程最为重要, 因为任何学生都不会因为他不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相关知识而不参与这个过程。很容易, 他们就会参与到这个看上去与所学的东西无关的问题中来。
2.找到关联要素。这个环节可能会让很多人抓狂, 因为学生们的小脑袋里蹦出来的想法是非常非常的多的, 很多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看看我的学生曾经给出的回答吧:眼睛大小、眼皮是否过厚、是否经常偷看别人的答案……。但是别担心, 越是这样, 说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思考, 起码, 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通过引导,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基本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现场试验就能验证以上被圈定的因素, 那么其他的因素呢?或者可以被现场证明是错的, 比如物体的大小, 或者没有办法被证明是否正确, 比如早上或者晚上。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我们找到了两个直接的要素, 其他的要素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证据吧!在以上过程中, 老师只需要提出一个原始的问题, 学生就会找到相关的因素, 重要的是, 这个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3.整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的事情就简单了, 知道了物体的远近和眼镜会影响到清晰的程度, 对近视和远视眼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就开始相关的分析吧。通过这个环节, 我还引导学生用以下图示的实验器材, 从这个环节, 很多学生提出了眼镜的大概构造的猜想。
4.总结解决方案。总结了远近和眼镜两个要素, 当然结论就很简单了。近视眼就是距离物体越近, 看东西越清楚;远视眼相反。而它们使用的矫正工具也是不一样的, 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去掉支撑要素, 引出现象→引导学生找支撑要素→整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解决方案 (或者影响关系) →充分讨论 (或者选出优选方案) , 这才是应有的研究问题和获得知识的方式, 也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和你开展互动的最有效的方式。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篇6
一、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学生的读
一般来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一些比较长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现代的, 还是古代的, 也无论是我国的, 还是外国的。这比较适应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 但给学生阅读感悟所必需的“读”带来诸多麻烦。应当说教材文本, 离开了学生的读, 那么感悟将如何获取?尤其是那些古代文学作品, 没有了学生的读, 感悟将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45分钟的时间, 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一瞬, 它会不知不觉地溜走, 倘若花出过多时间让学生读, 那么感悟的时间从何而来?应当说学生的读和悟在时间上是一对具有严重冲突的矛盾。怎样解决?其办法有二, 一是让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阅读,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良好的学习自觉性,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前置性的阅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二是让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默读, 学生的默读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但需要学生用心默读, 用方法默读, 尤其需要学生用方法默读。在学生用心和用法的默读上, 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资源, 即让学生围绕一定的资源寻觅相关信息, 尤其是那些对感悟文本内容的有用信息。教学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知人论世的相关信息, 如作品主要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作者本身的相关际遇, 作者的个性特征, 作者的语言风格等。尤其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 当学生对这些有一定的底数, 默读的效果就会很好, 就容易比较迅捷地走进文本, 就容易形成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阵势, 学生就能够比较理想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是学生的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灌”还没有得到完全意义上的改变。原因比较复杂, 一是高中语文教学如同其他学科课程, 结束所有高中语文篇目教学的时间比较早, 容不得让学生进行少慢差费的阅读感悟;二是高中学生存有惰性, 依赖心理比较严重, 总以为教师就是比较万能的钥匙, 尤其能够解开现在的锁匙。他们不掌握任何锁匙, 也可以顺利迈进老师所用锁匙打开那大门之门槛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一些学生在阅读感悟上是不善于思考的, 多是听之任之。这很不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刀越磨越快, 脑越用越活。这对我们有着深刻意义的启迪, 对高中学生而言, 不让其思考, 还待何时?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坚持以学生的思考推进教学流程。如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时让学生思考, 而且是学生比较认真和深刻意义上的思考, 学生们经过思考, 被诗人咏昭君诗之绝唱所折服。从相关意义上说,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伟大的文学家都写过咏昭君的诗,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 没有威风凛凛, 但诗歌作者所创造的那苍凉悲壮的意境, 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从相关意义上说, 没有学生自身的思考, 学生既不可能比较完美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又不可能比较理想地追溯那段历史, 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获取是学生的探
应当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出自于名家高手都蕴涵极为深刻而又丰富的内容, 可以说是一座座美甲胜天的富矿。高中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就要让学生探究, 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探究出作品之文字、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意义和色彩。平时的阅读感悟, 学生真实走进文本, 真正与文本比较有效地对话, 学生完全有可能探究出一篇篇作品之五彩斑斓的色彩。反之, 则不然;平时的阅读感悟, 如果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 那么将会经常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喜人局面。平时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古诗文教学, 笔者比较欣赏和注意实践的是将一些同时代作品进行归类学习。曾将宋代比较有名的大家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比较鉴别、去欣赏感悟。学生们通过比较, 便发现每篇作品极具深刻意义的思想, 语言极具作家之风格, 而且词作之语序与诗歌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教学时,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走进文本,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能力得以增强, 对话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从《雨霖铃》的阅读感悟中发现词的上片写着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 似乎已将离别之情说尽。那下片该怎样写?在思考的基础上, 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 更主要的是探究出作者如此安排下片写法的好处所在。虽然学生在交流时多有说法不一之处, 但毕竟是学生的探求所获。虽然学生在交流时, 对一些词句之含义感悟得不是极其深刻, 但已经是八九不离十了, 作为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我们不可能完全苛求学生。
总而言之, 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需要学生多多实践, 需要学生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思考。当然也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反思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寻觅具体的矫正策略。我们是不可能寻觅到最好的策略的, 但可以寻觅到更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 2003.
[2]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有效对话 篇7
了解教材框架结构与内容结构的整体设计是实现学生与教材有效对话的指南针
教材的结构设计是为教材的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材框架结构与内容结构的整体设计。因此,了解教材框架结构与内容结构的整体设计,可以使学生与教材进行有效对话时不偏离方向,从而尽快掌握文本的大概内容。
例如,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的总体结构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讲述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了这些隐性知识,再去跟教材对话,就会感觉思路清晰,道理明了,就不至于通读教材后感觉什么也弄不清,甚至觉得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重复,学着没啥意思,进而厌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学生称为“先后再终法”。
一种是“先试后定再导终评法”,即“学优生”开学前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开发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目标结构、框架结构与内容结构的整体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笔者的邮箱里,笔者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写上方向性指导语,然后回复学生,让其重新通读教材,试着二度开发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并形成新的内容,在开学前一周发给笔者过目。开学后头两节的课堂上,笔者根据掌握的信息引导学生构建并敲定教材整体结构设计,用来引导学生今后与教材文本开展有效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若发现不当之处,师生随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并调整完善使其合理化,等到学完教材内容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评析此方法的利弊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归纳。
另一种是“先看后证再导终评法”,即教师在放假前先简单构建好下一学期的教材整体结构设计材料,待放假时发给“学困生”,让其在假期里边通读教材边看教材整体结构设计材料,同时思考教材的内容如何体现在老师发的材料里,并写出书面证明材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笔者的邮箱里,笔者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写上方向性指导语,然后回复学生,让其重新通读教材,试着二次举例证明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并形成新的内容在开学前一周发给笔者过目。后面的做法同第一种一样,故不再叙述说明。
把重点字、词、句的品析作为实现学生与教材有效对话的抓手
字、词、句是作者思想情感及观点得以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以重点字、词、句的品析为抓手,夯实基本功,有助于实现学生与教材文本开展有效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时,要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借助互联网首先解决自己弄不清的字、词的基本含义;要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结合整体内容及主题对主题词、关键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品读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进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字、词、句的理解;在课后的作业设计中,要设计一些与此对应的简单变式练习题来巩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跟踪性引导,教师就可以看出学生与教材文本有效对话的实际情况。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是什么”中“文化”的内涵与内容时涉及“意识形态”这个关键词,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清它是什么意思。笔者就在预习指导材料里写道,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并记下“意识形态”的解释并认真体会。等到上课再问学生什么意思并举例说明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答如流,同时笔者让学生关注这个词,因为在《哲学生活》中还要与它打交道,到那时会理解得更深刻。在课后的变式练习题检测中,几乎没有学生做错练习题。
用好教材插图蕴含的信息是实现学生与教材有效对话的加速器
用好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中生动形象、丰富鲜活的插图蕴含的信息,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顿悟其中的道理后重新回归文本,领会真谛。这样不仅能唤醒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好教材插图蕴含的信息去解读教材文本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技能,还彰显了教材插图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有的价值,为加快实现学生与教材文本有效对话拓宽了渠道。
如,笔者引导学生在活用教材第32页关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插图“第27届悉尼奥运会会徽、第28届雅典奥运会会徽、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时,除了借助三幅插图让学生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外,还借此机会让学生根据会徽的异同点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上升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加以简单理解,为学习《哲学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铺路,同时提醒学生是否可以用“舞动的北京”这一方中国之印的设计理念、材料、颜色、书写“京”字的创新等信息去理解教材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传播”“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创新的途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等有关知识时,学生说:“它太有价值了,肯定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教材的文本资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它,用一腔热情去运用它,让它在实现学生与教材文本有效对话的路上走得更快。
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实现学生与教材有效对话的生长素
要想实现学生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加工、转化、处理、理解教材文本的内容与精神,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素,让学生有选择地调整或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时,针对学生原有的认识———“文化”即“文明”或者“文化”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文化跟日常生活中说的某人有‘文化’或某人很‘文明’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急着用原先对“文化”的理解来作答。笔者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文化生活中对“文化”的界定跟他们原先理解的“文化”不是一样的,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建构、丰富他们的知识,调整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依托远程教育资源精心链接材料是实现学生与教材有效对话的启动器
学生解读教材要能钻进去,又能爬出来,才能深刻理解教材。可问题是教材不但是专家浓缩的精品,抽象性强,而且提供的信息资源有限,甚至有时这些信息资源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解读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不可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与升华。因而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拥有丰富、翔实的信息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素材精心加工处理,才能真正实现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现在的学生手头没有适合需要的资料,恰好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教师为学生解决这一难题。远程教育资源中,有丰富的flash动画、视频资源、图片,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这些资源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走近并理解了教材文本,实现了与教材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节日”时,由于教材对它的形成、功能及作用的介绍不足百字,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笔者就通过远程教育链接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视频资源、图片及专家解读,让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通其义”。这样的链接诱发了学生的灵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进而达到了先走近后理解,最终拓展、强化教材解读的目的。
独立自主地进行综合探究是实现学生与教材有效对话的关键点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时,知识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致使学生误解甚至曲解教材的本意。因此,为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有效对话,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教材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合作探究,最后自己独立完成综合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知识与能力主要是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形成的。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动机、认知结构、能力水平、意志等方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的解读持有不同的观点、认识,甚至出现曲解教材的本意。这些问题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就需要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交流、互动,依靠集体智慧共同合作探究获取新认知,这是学生个体再学习、再认识、再顿悟、再提高的必经过程。在合作的时候,经过小组伙伴的信息交流与启发,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就会为自己进行独立自主的综合探究作理论准备。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 篇8
有效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遇与交流。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是否通过对话教学获得一定进步或发展为度量。这不仅是把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对话精神与能力, 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意识, 进而展现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虽然在语文课堂实践中, 仍存在着一些对话缺乏深度、平等, 缺乏宽度, 单一对话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对话现象, 但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实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已纷纷投入到教学实践中, 研究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教学的技巧与艺术。
一、平等民主的氛围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对话教学是一种基于对话而进行的教学, 强调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通过对话实现学生认识的提升。对话教学中的“对话”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 是以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为前提而展开的意义的沟通和生成。《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课堂的对话教学中, 没有绝对权威, 要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民主气氛中尝试获得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钱梦龙老师在执教鲁迅《故乡》这一课时, 关于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一内容他与学生进行了交谈, 而钱老师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 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钱老师认为, 当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时, 学生就会摆脱被“牵”的处境, 思维空间拓宽了, 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就受到了鼓励。这种师生间的“平等交谈”, 在指导思想上遵循的就是“平等对话”。
其次, 教师还要竭力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 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在有效对话教学活动中, 师生对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它是师生之间基于语言交流基础上知识与经验系统的相遇与协商, 是思想的碰撞。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 教师从“权威言说”角色逐渐转为“倾听引导”角色, 可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 只是一味倾听, 或放任自流, 模棱两可,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才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1. 点亮话题火种, 引导对话深度。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环节:激发对话、维持对话和结束对话。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中点亮话题火种, 让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思想, 就需要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个环节有充分的设计准备, 结合学生兴趣, 联系学生生活和切身体验, 创设多种对话的情景。例如问题式情景, 通过设置悬念, 或是抛出悬而未决的矛盾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或是遇到情境优美的文章时, 可以创设情感式情景, 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本意义等等。以王开东老师执教《红楼梦》为例, 王老师提出的话题是:“如果你是宝玉, 让你选择宝钗和黛玉做女朋友, 你会如何选择?说明理由。作为女性, 你对宝玉的评价如何?理由何在?”这样一个话题的抛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迫不及待回归文本, 希望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然后纷纷主动发言, 同一观点的同学还结成了联盟, 与另一派观点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王老师打破常规, 让学生从两性的视角深入人物心灵, 在辩驳交流过程中点亮话题的火种。
而教师作为整个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还要发散调度, 灵活控制对话的动态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合作、讨论、探究, 能够逐步接近问题的本质, 从而在对话中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 而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
2. 尊重差异, 有效评价。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对文本的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对话过程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不同,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及对问题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甚至有因主客观原因误读或歪解文本的。例如, 阅读《背影》这篇至情至美的散文, 我们沉浸于感动的时候, 却有学生无动于衷, 甚至认为父亲攀铁道是不守交通规则, 并对父亲多有非议;在学习《再塑生命》中, 我们为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历程而喝彩时, 竟然有学生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个傻子。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 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 对学生词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 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 特别是对于部分来自农村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更要积极给予指正。总之, 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1. 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 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在语文课堂中, 学生由于阅历较浅, 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较弱, 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阅读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思想的文本, 在思想认识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 就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对话阅读, 去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拓宽视野, 积淀情感。这样, 随着学生知识与见识的增长, 他们审美鉴赏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也会更深刻、全面。
2. 提高学生之间对话的效率。
生生对话是思维的碰撞与激活, 知识的相融与吸收, 能力的相提与共升, 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用“伙伴语言”对答, 容易沟通, 也易激起思辨的浪花, 因而时常会激起自由而热烈的讨论。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 恰当组织学生有效对话。这里说的“有效对话”, 不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活动, 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 适时引出对话契机, 采取灵活对话形式, 照顾每位对话学生。使人人有话说, 个个有所得。
语文课是一粒种子。语文课要通过有效对话把知识、方法、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种到学生的心田里, 长出思想的花朵。要激活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散发人性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为师者应当转换观念, 多花点时间解读文本, 多花点精力关注学生, 多花点工夫磨炼语言,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我们的对话更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 篇9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要转变原本的阅读教学形式,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形成“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了丰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才能展开对话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教师不是“皇上”,学生不是“臣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对话。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并且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参与对话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学习中我要求小组长组织讨论和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当旁观者,必须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教师也在小组学习中参与同学们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想法奇特,对文本的感受深刻。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他们从对话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执教《春》这篇课文,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形式,把春天的“草、花、风、雨、人”的独特美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朗读、评析、画画等形式来展示,通过阅读交流、画画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将美术课的线条、山水画等内容融入语文课堂,实现语文与美术的学科整合。同时,学生自己从中选择一幅图画,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共同努力,走进文本,才能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钻研文本,把文本读懂、读透,与文本形成对话,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如果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怎么进行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资本。要反复地研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特别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同时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既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同时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资本。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我先钻研教材,了解作者、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了解形成这样的气候的原因等内容,对文本的语言也做了细细的品味。之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感知课文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讲讲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初步感受。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感受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再试着把自己脑海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这样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从而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激励学生对话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预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牵着学生走,问题和答案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重要的特性是“生成性”,在对话过程中会生成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答案。我们知道课堂上可能发生的这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共同对文本内容进行对话时,课堂可能有“意外”、有“杂音”,教师要学会倾听,要欣赏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鼓励他们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在仔细阅读文本之后,同学们讨论非常积极,都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谈自己的感受时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一生说:“这篇文章太美了,几次描写彩虹是一种美,牺牲一半老斑羚是一种壮烈美”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是与文本对话中生成的,于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再次进行与文本对话。有同学说:“镰刀头羊的组织能力是一种艺术美”“年轻的一半斑羚最后存活下来,生命的存在也是一种美”此时,同学们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进一步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
【美术馆的对话进行时】推荐阅读:
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有感07-14
美术中的比例美术06-14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05-22
当代美术馆的教育使命07-19
美术馆中的故事09-14
工艺美术中的民间美术07-03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07-26
适合小学的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师的教案05-23
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中学美术教师教案10-21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术教案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