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景观

2024-09-03

科技园景观(通用8篇)

科技园景观 篇1

1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项目背景及选址

201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以此为契机,华中科技大学决定建设校史馆,以全面、真实记录学校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精神面貌。同时向社会征集校史馆设计方案。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在总体规划上整体上采用苏联式的对称规整式布局,整个校区被划分为多个工整的矩形网格,教学区、活动区、交通区、生活区次序井然,交通畅通,校园绿化达到规模化。校史馆选址位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厂(南区),地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中轴线上,西邻图书馆、青年园,北靠机械厂北区,东部为东二楼、东三楼,南面为树林园区。由5栋独立结构的厂房式工业建筑围合组成。用地面积合计为18 920 m2,其中老厂房面积为8 120 m2,原绿地面积为10 800 m2。

2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绿地景观设计解读

2.1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项目建设需求和要考虑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功能上要求校史展览馆涵校史展览室,美术馆,文化馆等。同时保留原厂区主要树木,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增设必要的建筑。建筑风格要求新颖大气,又能与学校现有建筑风格保持和谐一致。

其规划用地的现状为原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厂南区,其建筑面积占据总面积的1/2左右。规划范围内绿化面积不足,建筑形体较为混乱,植物种植以水杉为主,有少量香樟,银杏等,品种比较单调。植被吸水保湿功能差,排水系统设置也不大合理,大雨天就积水,且造成夏天蚊虫较多。由于地块原先为工业用地,垃圾较多,污染严重。校史馆整体环境脏乱,校园文化气息淡薄。

校史馆是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校史馆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应从环境、文化上与校史馆的意义相呼应,通过对校史馆的设计来向校园展示:如何为师生创造更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怎样更好的鲜明的来体现校园文化的特色。

2.2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绿地景观法则

绿地景观应与校史馆建筑设计相结合,通过对绿地的构成和功能的研究,结合高校人文特色,为校史馆绿地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1)与校史馆建筑设计相结合。

绿地景观设计围绕校史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来展开,与道路、硬质广场相结合来满足校史馆相关展示的要求,使师生能在其中体验到良好的生态绿化景观。

2)体现高校人文特征。

展示校园文化精神,将校园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整合,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校园特有的文化特征。

3)体现校史馆绿地的生态性以及保留本土植物群落。

校史馆规划时生态优先考虑,将生态理念与校史馆景观相结合,形成生态群落完整,视觉效果良好的校史馆馆区。

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始终把握乡土性,以当地植物为主,适当引种部分良好的新优品种。从植物的生态特性来创造植被景观,体现华中科技大学良好的植物群落特色。

2.3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绿地设计策略

1)人文理念与生态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绿地规划以“人文与自然和谐”为理念。从人文的角度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生态技术应用在校史馆景观设计之中,尽量保护校史馆区的生态环境,构建校园生态绿化体系。

2)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人文绿地规划策略。

a.传统,乡土化和现代相结合。用当代设计语言隐喻传统的中国山水文化,并通过乡土树种的合理搭配来体现华中科技大学的本土特色。

b.新材料和新技术相结合。校史馆的景观设计将创新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作为校史馆景观创造的重点之一。

c.生态和环保相结合。生态和环保是目前的热点,校史馆的景观设计通过依靠科技,设计的创新来保护和创造绿地景观、节约利用能源等。

3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绿地景观营造

3.1 表达文化主题

华中科技大学绿地景观营造中体现“山水人文华科大”的概念。绿地植被以及美术馆屋顶绿化结合互相交融,以此比拟为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同时建筑周围围绕的水体暗喻华中科技大学喻家湖,来隐喻华中科技大学“山水诗般”的校园环境,园林般的诗意与环境,植被“绿”与水景“蓝”相映。铺地隔水,动静相比,为造景提供了优越条件。

3.2 把握场地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地处武汉腹地,武汉地区夏季炎热,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同时河流湖泊众多,华中科技大学即处于喻家湖之滨。所以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势,营造大面积水体来降低夏季高温。同时充分利用乔木树冠能为师生遮阳挡雨的特点,校史馆馆区道路两侧以及部分区域可以考虑种植。 为了满足特定时间段众多师生的集散,也可以栽植比较耐践踏的草坪,用来解决大量的人流与场地有限的容量的冲突。

3.3 构成生态绿地景观

校史馆园区绿地系统结构为“立体绿化,硬质广场和水体景观”(见图1)。其中:立体绿化包括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美术馆屋顶绿化空间为思考空间。屋顶绿化空间是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升华的开敞空间,是可鸟瞰校史馆全景和无拘无束表达自己情感的场所,是构成校史馆生态景观的核心部分;小型硬质广场为交流空间,处于校史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围合中心,呈现出视野开阔、宁静端庄的气氛。同学们在这里聊天、散步和休息,并以此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水体景观为喷泉和池水,既把自然引入馆区,又作为不同区块的分隔和过渡,同时也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3.4 营造植物生态环境

保留原华中科技大学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同时适度引进生态的外来品种,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格局,形成以乔木为重点、灌木及草地为主体的自然绿地群落,展示华中科技大学植被特征。

1)乔木层的栽植设计。

根据人流活动特点及原校史馆环境地形,从西往东,乔木配置的整体风格由自然向人工有规律的过渡。往西靠近湿地区域,品种丰富,主要品种有:水杉,银杏,香樟等。呈群落状自然混种形式;从不同规格,不同树形,变化有道的乔木循序渐进过渡到灌木及美术馆屋顶草坪。

2)灌木及地被的栽植设计。

a.灌木配置。在美术馆屋顶乔木与草坪过渡处,种植华灌木,树林边缘处略密,树林中渐渐稀疏,使之无明显界限。主要品种有:迷迭香,金丝桃,六月香等。

b.缀花草坪。在校史展览馆前草坪,林间树木稀疏地带的视线开阔处混种花籽。主要品种有:火炬花,紫娇花,金光菊等。

c.为应对校史馆特定时间段的极端人流,在师生密集活动的部分地带种植耐践踏草坪,在路边活动草坪以及美术馆屋顶绿地单种满铺草坪。品种为天富道果林草。

3.5 生态以及节能技术的体现

为了表达科技校史馆、生态校史馆理念,校史馆景观设计中运用了一些新的生态节能技术,用以体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1)生态透水路面和节能屋顶。

针对原校史馆馆区雨天积水较多的问题,校史馆馆区路面利用透水砖作为铺设透水路面的材质。透水性地砖具有多孔结构,具备良好的透水功能,由于地砖接缝也能透水,所以透水效果较好。透水性地砖透水能力,能使雨水渗入到泥土,增加土壤水分,提升土壤的相对湿度,保证校园地面植被的水分供给以及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文化馆屋顶采用光伏板,光伏板为绿色建筑材料,富于时代气息并可长期提供部分电力,有利于建筑整体节能。

2)生态水处理技术。

针对原武汉地区夏季炎热问题,校史馆馆区设置大块水体景观。水体景观不仅给每一位校史馆参观者带来清凉,更带来了美好愉悦的感受。

屋顶雨水为水池水源的来源之一,雨水经屋顶绿化系统生态净化处理后,流入馆区水池,以满足校史馆馆区水系循环、日常浇灌的需要。由于池水来源于雨水和自来水的混合,因此,水体会持续受到校园环境的污染,如天空中的灰尘、树上的落叶及馆区的垃圾等。污染物会使水体产生绿藻、细菌和无机悬浮物等,严重影响到视觉形象并可能成为蚊虫繁殖的区域。所以,池水的净水系统要包括相应的过滤器清除尘土、滤网过滤树叶等及加氯装置进行消毒。

3)屋顶绿化。

针对原校史馆馆区绿化不足的问题,采用屋顶绿化扩大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回归大自然;节能环保,使得建筑物室内冬暖夏凉;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屋顶绿化能降低整个校史馆馆区的气温。我们将美术馆屋顶做成师生可以上去的带斜坡的绿地,将欣赏、休闲与屋顶绿化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师生观赏、休憩、逗留的场地。

4结语

生态绿地景观是校史馆展示校园环境的标志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绿地景观力求营造一个山水诗般、生态节能、尺度宜人、环境优美的人文绿地系统。由于自身水平局限及时间仓促等原因,还有一些设想和生态举措的可实施性仍有待考虑。

参考文献

[1]庄伟.上海世博公园的栽植设计特色[J].上海建设科技,2010(1):19-22.

[2]朱祥明,庄伟.上海世博会绿地景观特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家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生态意义的铺地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吴智勇.山西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1,37(17):13-14.

科技园景观 篇2

姓名:

班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

学号:

20102493

成绩: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目录

言.................................................................................................................................一、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描述.....................................................................................................二、场地分析...............................................................................................................................(一)区域位置分析...........................................................................................................(二)区域交通分析...........................................................................................................(三)区域周边用地性质分析...........................................................................................(四)区域周边规划解读...................................................................................................(五)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2.5.1自然资源..............................................................................................................2.5.2 人文资源.............................................................................................................2.5.3 人工景观资源。.................................................................................................(六)区域内部现状分析...................................................................................................2.6.1 内部交通系统.....................................................................................................2.6.2 内部用地性质分析.............................................................................................2.6.3 区域内部景观资源分析.....................................................................................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3.1、优势(strength).......................................................................................................3.1.1 资源优势.............................................................................................................3.1.2 区位优势.............................................................................................................3.2劣势(weekness)........................................................................................................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3.2.3南湖水环境的“先天不足”............................................................................-10

3.3.1 学校处于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的阶段...........................................................-103.4挑战(threats).........................................................................................................-103.4.2 大学学生的普遍“宅”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影响...........................................-10

4.1区域内情况..................................................................................................................-114.3 使用者情况.................................................................................................................-11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11

(一)区域一.....................................................................................................................-12

(四)区域四.....................................................................................................................-12

九、小结.....................................................................................................................................参

献...........................................................................................-18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滨水景观作为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对滨水环境进行了多方位的全是,他是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河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短的有机组合。

滨水景观作为户外活动的场所具有强烈的空间渗透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体现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而且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涵盖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两种概念。其景观美丽在于“人工——自然”的双重性。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既能感受到人工设施的便利,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既能体察人工环境的精巧亲切,又能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广博。

此次论文旨在为学校的滨水景观设计做出个人的方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校园滨水景观的建设应该更好的将我院校的人文环境通过这个滨水景观来达到一种加深和促进的作用。从而让我校的学生能够在轻松休闲的气氛下学习并逐步经由滨水景观进一步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改善。学校北湖的开发在目前为止仅仅处于一个原始的阶段,依靠种植各种草皮和数目以及石块的堆砌来形成一种仿天然的景观,其中茶山竹海山下临湖地段尚没有经过任何开发,可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可以美学的角度进行景观改造来促使这片滨水地带的文化氛围的提升,从而让我校的学生在自然环境于人文环境想融合的滨水湖畔学习、休憩;在休息的同时能够感受人文气息的熏陶,在学习的同时融入自然放松身心。

因此,这次的设计通过分析和个人的理解我打算以滨水的人文景观建设融入于天然景观为主要方向,力争把校园的文化带进这片滨水的美丽景观中,也让这片充满着自然气息的滨水带中折射出我校的人文化氛围。

4567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地段四周均种有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植物,作为南湖的滨水景观能够很好的衬托出其自然的属性。

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

考虑到过往南湖滨水地段主要人流为学院师生。因此,过多的利用各种植物和地形进行圈湖,大幅度减少了师生对于南湖本身景观的关注以及驻足欣赏。众所周知,人天生富有亲水性,一旦无法近距离接触水景,必然会失去继续观察的兴趣和耐性。应适当从主要人流考虑,着力于拉近师生对于湖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

南湖东侧为山麓地带,海拔逐渐升高。由此向北即为一号教学楼,该教学楼与湖被一块坡地分隔开,阻断了两个地点的人员流动。南湖西侧直至一号教学楼一带,由小幅度高低起伏转变为坡度缓慢趋升。由于坡度递升的缓慢,并不会给师生的通行带来阻碍,并且湖岸的高低起伏的错落让湖的整体更加自然,圆润。

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

南湖周边的两座教学楼采用的现代化建筑风格,以方正的表现形式为主体。开放式体育场建在南湖西侧的地势平坦区,大体上所有的建筑物在与南湖的搭配上较为合理,各处建筑物均依地势地形建造,并没有因为这些建筑物的出现影响南湖的自然之美。

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

此处校园滨水地带视线较为开阔,环视湖岸均有景观之,依托东岸山的宏伟于西岸的平坦的地势形成鲜明的对比,环湖滨水区没有任何极其阻挡视线的地方。因此该环湖地带的视线条件较为优越。

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

3.1、优势(strength):

3.1.1 资源优势:

滨水景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优秀的校园滨水环境的营造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天然景色的优美同时也可以让文化和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其中,平添其色彩。因此校园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说是众心所向,我校南湖滨水带拥有天然的茶山植被覆盖以及环湖支道和卓越的人工绿地的建设,使南湖的存在无疑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休憩和观赏功能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

3.1.2 区位优势:

优越的区位位置可以极大的发挥出滨水地段的全部优势。南湖滨水地段位于我校正门东侧,临校园一岸设有大量通行支道并直接连通主交通道,人员流动十分便捷;东侧临茶山山脚,山水一色,景色十分独特;沿湖的支道建设以及周围的建筑分布,决定了南湖永远是高人流量的地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它的区位价值和用处。

3.2劣势(weekness): 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

作为一处拥有较大面积水环境的沿湖滨水段,却没有设立任何一个让人与水近距离接触的平台,由于这个原因让大部分师生在经过南湖时只是令它起到了作为湖的作用,而并没有充分开发其拥有容纳师生欣赏与休憩的功能,导致大部分滨水景观资源的浪费。因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南湖周围因为道路便捷人流频繁却很少有人驻足留意南湖景观的现象出现。

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

南湖沿岸随处可见大量人工植被覆盖的使用,并且在道路于湖间拥有缓坡的地段也是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走向“宅”化的生活,不愿意更多的接触外界;而另一部分因为作业等压力的问题,生活节奏十分紧凑,很少有机会在行路中观赏沿边风景。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南湖滨水绿地的发展将迎来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挑战------使用率以及滨水绿地的人员流量。

四、主题确定:

4.1区域内情况:

此滨水场地南侧正在进行教师宿舍的施工,西邻校体育场和篮球场,背面为练车坪和通往一教的支道,而东边偏北则是一号教学楼,偏南一侧为绵延的茶山山脚一部分。

4.2场地内情况:

南湖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道路,葱郁的人工以及天然植被覆盖,四周的校园建筑的存在不仅没有令其失去自然的风采,反而更加凸显了它存在的价值和优异的景色。

4.3 使用者情况:

南湖滨水绿地的使用者是我校的全体师生以及职工及其家属。其中使用最多的应为经常出入体育场上课或散步的学生和老师。

五、功能确定:

南湖滨水的功能分为:

1、承载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的一个表现点;

2、丰富学校环水自然景观,给同学休闲之时予安静的休息场所;

3、使同学更多的真正接触到水景观。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

如图6.0所示为此次设计的校园滨水绿地,最多的是增添了亲水平台这一主要项目。并且在一教的位置上修建一条小径,一是为了更好的让同学能够接触南湖的景色,也是作为连接了南湖两侧的木桥的通道。

112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作为滨水绿地的亲水平台同样起到了完善、美化滨水绿地的效果,令景观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在亲水平台附近适用种类不同的低矮植物交错种植,看似随意的摆设却可以更融入自然。

亲水平台引用图。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各种小品元素的应用,无形中会给南湖滨水带的景观增添色彩。校园滨水绿地的草皮需要引用人工种植草坪来完成。

在草坪的边沿以及沿岸摆设部分灯具,增添滨水绿地夜景效果。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灯具的使用应该尽量契合草坪,放置位置应主要在道路与草坪交界处以及临近灌木带的地方,即不会让草坪因为灯具显得狭小也不会失去灯具的作用。

6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参 考 文 献

[1]刘雷.大学校园滨水景观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0期

[2]王然.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河北工业大学 2008年11月

[3]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北京林业大学

科技园景观 篇3

(一) 湖南科技学院地理位置

学院座落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永州又名零陵。《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南巡狩, 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 是为零陵”。零陵之名从此著称于世, 并成为出现于夏代以前且沿用至今的重要古地名之一。这里是舜帝道德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发祥地, 孕育了柳宗元、怀素、周敦颐、何绍基、李达等文化名人, 被誉为“一本读不完的书”。

(二) 一期重塑项目的现状

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 政府资金投入薄弱, 校园景观缺乏规划, 多以自然景观为主, 存在着绿化有余、老化有余, 美化不足等问题。一期重塑项目是按学校交通流线由外向内划分的。包括:正门入口右侧第一栋教学楼, 明德楼;正门入口左侧的爱莲湖;入口正对面的道路;现校学生会办公楼;及音乐学院与学生会办公楼之间的空地。

1. 爱莲湖面、廊坊。

爱莲湖是学校核心景观, 位于湖南科技学院正门入口左侧, 自然环境优美。问题主要有:人工湖面占地面积大, 景观层次比较少。其次, 廊坊为水泥浇筑, 廊顶采用通透结构, 没有避雨装置, 南方的雨季很长, 因此, 利用率不高。从侧地面也反映出规划设计上还缺乏地域性认识;再次, 廊坊边上的密林在间距和层次次都没有拉开, 近些年树木疯长, 无专人管理, 视觉上杂乱无章。

2. 明德楼外观、前门道路。

学校东边正门入口的第一栋教学楼就是明德楼, 建筑结构美观大方, 外墙面镶贴有长条形的白色瓷砖, 这也是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这种白色瓷砖常被运用在公共卫生场所的外墙上, 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厕所砖”, 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时间长了, 还经常脱落, 影响安全。另外就是一些入口和窗都是采用的钢管焊制的, 类似看守所式的铁窗铁门, 不具备美感和亲和力。

3. 现学生会办公楼重塑。

现学生会办公楼是典型的原苏派建筑风格, 是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外观简洁、复古, 是学校办学历史的见证。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建筑破坏严重, 屋顶有残破并有扩大迹象, 二楼外楼梯台阶栏板样式简陋, 与主建筑不够搭。另外, 门窗风格也与建筑风格不协调, 周围环境没有统一。

(三) 调查意向反馈

经过问卷调查的情况汇总, 师生的意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景点不突出, 缺乏观赏性。

2. 建筑外观破旧, 没有表达出大学庄严、大气的学术氛围。

3. 景观风格不统一, 缺乏规划。

4. 景观设计缺乏人文气息。

二、重塑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设计不同于艺术, 必须要体现出它的功利性, 在使用中实现设计的价值。使用过程中要让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 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 伴随着对各种美 (如形式、象征性、心理指示等) 的欣赏, 从而达到一种全方位的愉悦。这种全方位的“使人愉悦”, 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的思想。因此, 大学景观重塑要坚持以广大师生的利益为根本利益, 了解他们的文化层次及艺术品味, 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二) 经济性原则

近年来, 一些艺术设计不管技术经济条件, 片面地追求形式上创新求异, 将“新、奇、特”作为创作的方向, 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难以实践。其实, 所谓经济性原则, 重要的一环是要考虑成本和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原则上要求产品总体设计低成本, 材料选用要节约合理化, 加工制作中要低消耗, 做到经济有效、科学地设计出功能质量好、使用价值高、价廉物美的产品。此外, 经济性的原则是一种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原则, 它所呈现的面貌是不相同的, 具有受时代制约的特性。有人把经济性原则说成降低成本, 使产品物美价廉, 是对经济性原则的误解, 经济性原则应该指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如果设计一般商品, 我们要考虑社会效益更要考虑经济效益, 通俗地说:经济效益就是赚取最大利润, 如果增加一些成本, 使产品质量更好, 功能更强大, 外观更吸引人, 但价格增加很少, 可以更好的占领市场, 增加更大的利润, 也可以认为符合经济性原则。降低成本应在不影响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考虑。

(三) 尊重历史、新旧交融的原则

景观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原则的体现, 是要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始终的。特征原则在地域文化的体现则是历史传统的一种体现。在校园景观中, 是师生对自身传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延续, 有如生物“基因”。景观重塑设计中的新旧交融, 体现在设计作品上的时候, 总是会有意无意的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保持着内在或外在的联系, 在与过去民族风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时, 又始终保持其创造性, 和现代性。因为人们的审美和需求随着时代在变化。旧时的青砖瓦房虽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审美性, 但功能上与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相去甚远。

三、重塑方案

由于湖南科技学院旧有景观众多, 本方案按学校交通线路划分三期进行重塑、设计。这里就以最靠近学校正门的第一期进行论述。

(一) 爱莲湖面、廊坊重塑

针对爱莲湖面面积较大、层次单一的特点, 可以打造木质亲水平台, 与对角线上的廊坊相呼应, 亲水平台狭长的走道也起到分割湖面、丰富层次的作用。廊坊顶部可采用钢化玻璃平面封顶处理, 有效解决雨季闲置问题, 廊坊两侧水泥排椅采用原木条铺设, 解决坐椅冰冷的问题, 视觉上也更加柔和。四周草坪及灌木则可以按高矮疏密、点线面等基本的审美法则进行位移和调整。

(二) 一教外观、前门道路重塑

第一教学楼是入口第一建筑, 问题主要集中在外观上。因此, 首先要将所有的白色长条形瓷砖拆除, 采用水性外墙漆, 一是颜色丰富、美观大方, 二是经济实惠, 适合大面积使用;其次, 部分窗户样式可以设计得与建筑更搭一点, 也就是复古一些, 钢管门窗全部拆除, 因为现代门窗的防盗性能已经做得非常人性化。

(三) 现学生会办公楼重塑

现学生会办公楼的青砖最能体现出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感。重塑时应该保留共原生态样式的建筑风格。出于这种考虑, 整体建筑应按原建筑风格修复, 其它细节, 如栏杆、门窗等附件, 则可以采用现代风格, 包括植物搭配等, 从而让建筑在传承和发展中重新焕发生命。

参考文献

[1]包广龙.大学校园景观改造研究[J].美术与教育, 2009 (11) .

[2]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 2006 (1) .

科技园景观 篇4

坐落于漕河泾高科技园区的“科技绿洲”项目于2001年6月22日正式启动。该项目占地60公顷,投资数亿美元,英国阿林顿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和漕河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参与了项目的开发建设。“绿洲”(Oasis)是中英双方共同对项目的取名,科技绿洲(High-tech Oasis in China)是中英双方共同确定的园区建设目标,即以艺术结合科学的营建手法,建造出具有一定的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低容积率的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聚集地。在国际领先的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建成后的科技绿洲绿化面积达40%以上,建筑容积率仅为1,还有相当面积的水域,风格各异的底层建筑错落有致,线条多样而流畅,一派将园林融入办公区的高科技园区景象。

1、创建独特的园区形象

1.1景观的秩序性

虽然在科技绿洲的规划设计中,营建自然的园林化办公环境是建设的宗旨。然而,科技园毕竟不能排除其办公场所的本质,相对于其他传统意义的“园”,它不能简单着眼于游憩休闲的功能,更要在环境营建中创造秩序化的形象,给人带来严谨、集中的工作氛围体验,从而凸显高科技企业高效向上的企业形象。

在科技绿洲中,非交流区以自然的种植营造随意的休闲环境,而像大型广场、建筑主入口等人群流动较大的空间,则以规则式的树阵种植限定出规整的空间,与“盒子形”的建筑相得益彰,并形成人们进入正式办公空间前的过渡。在植物的选择上,榉树以其独特的形态成为这些空间内的主干树种。它们枝干挺拔,有明显主干,树枝分叉点较高,且两者之间的夹角较小,因此总体呈现出向上的形态,加之矩形的排列和其下整形绿篱的承托,给人以明快奋发的视觉体验,有助于将员工带入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绿地空间作为建筑的外部空间,若能在平面布置时与建筑产生直接联系,则能营造出整体化的效果,使景观体验更为强烈。在科技绿洲服务中心的环境设计中,建筑的主线成为绿化平面布置的依据。在主干道两侧的绿地中,所有的黄杨绿篱都位于从建筑轴线引出的直线上,且以不规则的间断打破了连续的线性排列,使整个景观严谨有序而不呆板;在没有绿篱的直线间隔处,则种植了香樟,卵圆形的树冠与矩形的绿篱搭配,在对比中产生有趣的节奏感。

1.2景观的文化性

虽然根据业主的要求,科技绿洲的建设目标是国际化的现代高科技园区,然而在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仍考虑了园区所在的地域文化特征,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园区的景观要素中,使科技绿洲这一脱胎于国外成功经验的高科技园区建设更多了一些本土化形象的思考。

1.2.1色彩设计

科技园不同于一般商务园,一般多采用冷色调的硬质景观和绿色为基调的软质景观,使整体视觉感觉明朗、宁静,以体现高科技理性化的产业特征。然而,红色作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色彩,成为了科技绿洲中的点睛之笔。

作为园区造景的主要手段,在绿化设计中,红色成为主要突出的色彩。红花美人蕉、南天竹、红花檵木、红叶石楠,这些以红色作为主要观赏点的植物被布置在园区的各个角落。设计师大量运用雪松、香樟、黄杨、海桐等常绿植物,作为整个园区绿化区域的色彩基调,而对于观花植物,如海棠、樱花、月季、栀子等,都选用了白花或花色淡雅的品种。大面积的绿色加之冷色调的硬质景观的承托,红色便成为园区中给人带来最强视觉体验的色彩。

企业标识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个性和生存理念,是科技园景观中具有强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科技绿洲的标识均以鲜红色为底,字体白色,尤其是入口标志,体量较大,在园区绿色环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对于园区访客来说能起到很好的方位指示作用,对过往车辆行人也能起到形象宣传的作用。园区内的其他大小标识均采用同样的红色,量化的使用突出了红色在园区景观环境中的地位,也使标识在履行其功能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了园区景观的组成部分。

红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到科技绿洲的设计中,在与周围景观的映衬下成为了强势景观,形成了科技绿洲的独特景观形象。同时,红色是兴奋、激动、温暖、坚硬的色彩,使人产生热烈的激情,感到兴奋、健康和充满希望,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情,也给这一符号性的设计赋予了功能。

1.2.2空间布局

鲤鱼形的地形是科技绿洲造景的一大特色。设计师创造性的将江南园林中的锦鲤融入到地形设计中,在建筑间的狭长绿带中,一个个鱼形的小地形不规则线形排列,环绕于建筑周围,如一组组灵动的鲤鱼,穿行于园区内,使整个园区的平面布局显得生动起来。这样的排列可使景观面貌变得丰富,同时也以单位地形相似的形态,在随意中透出规则性。

飞利浦园区是科技绿洲的组成部分。园区的景观融合了荷兰和中国的景观特色:倾斜的植于挡土墙中的草坪表现了荷兰国内常见的堤坝;而处于种植区内开敞草坪上线形排列的灌木带,象征农田中成排种植的作物,表达了一种农业景观的意向,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科技绿洲所处的漕河泾地区,在未开发前大多为农田,这一设计手法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堤坝、农业,这两个中荷两国朴素的文化符号,在科技园以一种隐蔽、抽象的景观语言存在,虽不易察觉,却是造景的精神所在。

2、自然造景和科学维护并举,创建绿色园区办公环境

2.1植物造景在园区各个空间中的应用

见缝插绿或是简单的绿色平铺已在科技绿洲的规划设计中得以摈弃,疏林草地和灌丛群落是园区内两个主要的植物造景表达形式。它们更关注绿化区域的层次构建,并使之系统化,在美化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更具有生态价值。

疏林草地主要以树冠较大而成伞状的乔木为主景,如雪松、榉树和玉兰等。它们大多以单主干,大枝轮生的方式生长,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利于能量流的流通。在平面布置中,它们主要位于主干道两侧,给道路两侧形成整齐规则的空间环境,或与灌丛地被等结合形成更为有效的屏障,起到消声减噪的作用,缓解交通对园区内部环境的影响。此外,疏林草地还因其较强的可塑性,与建筑和景观小品等硬质景观相契合,使景观环境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而是与之共同构成园区的整体风貌。

边界定义了园区的内与外,私与公。高科技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因素,常常配备严密的保安措施。一条有形的边界和一个无形的电子监控系统定义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领地。然而,常规的高墙和绿篱在这里并不适用,科技园边界的设计需要有新的考虑和原则。

草坡绿带和成排种植的香樟构成了科技绿洲的园区边界。树向上,它们的高度起到了屏蔽作用,定义了科技园的场所领域性;同时,这条绿带也兼具了城市道路绿地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使整个园区绿化融入到城市景观中。在研发办公楼前,采用枝叶繁多,生长旺盛的乔灌群落,起到遮挡作用,保证了园区人员工作私密性的要求。此外,植物舒展自然的形态也弱化了建筑边界和自然界面交接时产生的不和谐感,在建筑理性规则的立面处理和感性多变的自然环境间形成了过度,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

在科技绿洲中,植物造景成为整个园区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种色彩和形态的植物通过竖向层次的搭配,使整个植物造景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的风貌;并通过在水平格局上达到规模和面积的伸展,使绿色能在空间上的占有率得到最大化,达到“建筑掩映在绿荫中”的园林化办公面貌。

2.2科学的日常维护

在园区建设完成后,需要定时的养护使园区的景观面貌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设计前期融入对维护措施的考虑,可节省养护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使养护措施更为高效,从经济及生态角度均达到效益最大化。

喷灌系统是科技绿洲的设计亮点之一。它以当地气候资料为基础,通过程序设定,在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有的“气象站”,可根据天气情况对喷灌时间和用水量进行调节,使灌溉养护发挥最大的效果,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使园区的运行不过多占用有限的城市水资源,实现了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人工水景的水质保洁常常是令人困扰的问题。科技绿洲园区的水池设置了水质净化装置,能够给微生物提供寄居场所,产生的微细气泡会长时间保留在水中,能够有效地给水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提高了水处理中所需的溶解氧。相对于常用的水泵循环处理措施,这种净化措施更具有生态效益且几乎不占用额外的资源,符合生态化园区的建设标准。

喷灌系统和水处理装置是科技绿洲园区科学养护的代表措施。它们的应用,体现了园区不仅在建设过程中,在建成后的管理中也始终贯彻生态化的理念,使园区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两种技术措施分别运用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这是科技融入景观的实例,同时也是具有“高科技特质”的景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韩君.高科技工业园景观规划建设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科技园景观 篇5

王庙塘段绿道位于嘉兴市科技城中心地段, 全长约1.6km, 河道宽约30 m, 绿道范围为河岸线西侧20 m, 总面积约3 hm2。

2 存在的问题

水域两侧用地功能较为复杂, 其中农居、厂房凌乱无序, 市政管道裸露于地表, 高压电塔影响景观, 部分水域污染严重。水域两侧植被种植粗放单一, 物种缺乏多样性, 植物配置缺少层次及季相的变化。水域两侧缺少文化及民俗内涵, 缺乏游人可以驻足浏览的场所, 阻碍了城市总体形象的提升, 未清理过的河岸线不明晰, 阻碍了人与水的亲近。

3 内容设计

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 或者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 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1,2,3]。

3.1 打造现代的绿道景观

该方案以IT科技为主题, 打造DOS平台、IT平台、e平台、螺旋平台等亲水平台, 以科技含量较高的芯片电路板为摹本, 提取其线型相似因素, 变化为基础图案, 可为局部的人行铺装图案, 也可成为景观亭的装饰, 电脑键盘经艺术处理后可以成为休息区域高低错落的凳子。如e平台平面形状为小写的e, 木质墙体、茅草顶外观的圆弧状公用生态厕所与周围环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平台中心用钢化玻璃材质铺装, 可以观察水生动植物。半围合的木质坐凳外侧的宣传面板记录了动植物科普知识, 坐在平台上可以全方位观察鸟类 (图1) 。

3.2 打造生态的绿道景观

绿道的建设首先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4]。在植物布局上, 保留南北两大段以芦苇为主的原生态景观, 把建设对原场地的破坏降至最低, 芦苇岛的设置使水岸线不仅有弯曲变化, 而且增加水生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使整个水域在暴雨来临时成为一个天然的蓄水池。绿道道路则采用透水沥青, 雨水可迅速渗入地下 (图2) 。

3.3 打造浪漫的绿道景观

在安全的前提下, 绿道的设置尽量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穿行其中的栈道, 两岸浓浓的绿色, 随季节而变化的花道, 色叶树群落, 开敞的卵石滩, 变化多样的园桥, 游人在这里可以忘却工作的繁琐, 舒缓压力。

4 植物设计

在整个植物种植设计上, 充分考虑嘉兴水乡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以及设计所在王庙塘水域的水文、地质特点, 在保留原有大片原生态芦苇的基础上, 对现有的乔木和灌木重新整理, 充分考虑植物群落的种类、季相、疏密、高低搭配, 以及植物对水体和空气的净化功能[5,6]。

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 以适合水生环境、抗污水、病虫害少、粗放、易管理的嘉兴市乡土植物为主。常绿树以香樟、广玉兰、雪松、桂花为主, 落叶树选择水杉、榉树、鹅掌楸、垂柳, 色叶树以银杏、乌桕、紫叶李为主, 观花、观果植物则选香泡、石榴、日本早樱等植物, 水生植物选择芦苇、荷花、香蒲、鸢尾等, 灌木和地被以红叶石楠、春鹃、金森女贞、海桐、花叶蔓、白三叶、二月兰为主。

5 结语

嘉兴科技城王庙塘段绿道设计是典型的“城市河流型”绿道, 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 以城镇为体, 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通过抓大功能、精小细节的原则, 用水脉、绿脉、文脉打通城市的经脉, 理顺城市健康机理, 完善城镇有机网络。

参考文献

[1]FLINK C A, SEARNS R M.Greenways:A Guide to Planning, Design, andDevelopment[J].Arlington Virginia, 1993.

[2]HARRIS C W, NICHOLAS T D.Time-Saver Standards for LandscapeArchitecture[M].New York:McGraw-Hill, 1988.

[3]阿拉坦其其格, 高建民, 刘敏, 等.浅谈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F12) :164-167.

[4]叶生理, 吴新宏, 杨婷婷, 等.浑善达克沙地景观格局分析——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5) :13-18.

[5]李莎, 黄艳.相容相生的城市景观空间——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公园景观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 2010 (1) :49-51.

科技园景观 篇6

本文是本次考察的总结, 则以高科技园区的景观设计为主题,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并予以总结:

1.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北美高科技园区是如何演绎的?推动这一演绎的景观理想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明确高科技园区景观美的原则。

2.高科技园景观的本体讨论, 即它的区位、类型、构成等, 该部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和本次考察的重点是硅谷所得资料进行综合。

3.高科技园区美的原则和功能原则是如何在北美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体现的?有何普遍性规律和设计语言?

4.作为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高科技园, 从根本上说呈现的是一种“创新空间”, 那么这类“空间”的本质精神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明确“为谁”和“为什么”而设计、明确高科技园景观设计的功能原则。

一. 从田园到科技园

本次考察的行程从加拿大的温哥华开始, 从加国的BUTCH GARDENS、伊丽莎白 (QUEEN ELIEABETH PARK) 的公园到洛杉矶的HUNTINTON LIBRART和迪斯尼乐园、再到旧金山的国家红木森林公园 (MARIN COUNTY) , 最后到硅谷, 这一行程的安排无论从其顺序、还是状态正好与人类从自然田园到人造景观再到具有高科技鲜明特征的科学园的进化行程过程形成了一种巧合。

“园”作为人类意识支配下的人工化的自然景观, 其更直接的原型则是田园景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人类从未无目的的为造景观而造景观, 正如耶鲁大学景观教授Jacksons所说的:景观只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是人们所创造的社区及其生活方式的物化。由田园发展到花园、公园、再到花园城市, 再到产业园、高科技园 (软件园) , 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打在大地景观上的烙印。

如果简单地将每个演绎过程加以概括的话, 可以概括为:

(1) 田园——自然与生产、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原始模式。

(2) 花园——环境与功能的新组合-微型田园与房子相结合。

(3) 官邸与宫苑——开创办公与自然结合的先河, 从巴黎郊外的凡尔富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 再到中国的圆明园、颐和园。

(4) 公园 (park) ——被引入城市的田园。

(5) 工业园 (Industrial Park) ——科技园的原始模式是将生产、生活、娱乐重新组合的努力。

(6) 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现代企业园的演变。

在上述社会发展与城市形态发展的大背景下, 作为城市和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园的发展在更为微观的尺度上也经历了内容和形态方面的进化历程。

企业性质

小结:以人为本的景观演绎历程

从田园到花园、再到公园、再到高科技园直到软件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技术进步的帮助下, 不断实现自我欲望的历程, 这也是一个景观审美的历程, 是一个从为追求一般生活创造景观, 到为了高质量的工作与生活而创造美的景观的历程。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即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自由, 居住→自然→工作→娱乐将更加紧密地在物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

网络革命虽然降低了人类联系的成本, 但网络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面对面交流的需要, 中心聚集仍将存在, 因此, 合作和交流场所仍将存在, 只是会与自然及休闲环境更加融合, 社会生活更加丰富, 这也正是高科技园区和软件园设计的一个可预见的趋势。

二. 硅谷高科技园区 (软件园) 景观的本体讨论

(一) 硅谷探源:

1. 概要

如果把1939年惠普公司的成立作为硅谷的诞生标志的话, 那么这场涉及全球的科技产业运动已经历了80多年的时间, 从1951年Fred Terman (被誉为硅谷之父) 倡导在硅谷创造斯坦福工业园以来, 伴随着硅谷的发展她的版块已从初创时的0.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多平方公里。

有专家在分析, 斯坦福研究园建立的最初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美国西部海滨地区政府希望从农业转向工业, 为此Santa clara具积极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

2) 斯坦福大学希望有效地利用其闭置土地。

3) 通过建立研究园区使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与正在兴起的电子工业紧密结合。

4) 增加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收入以支持教学和科研发展。

硅谷一词最早于1972年由一名当地电子报记者发明, 从地域上讲“硅谷”位于旧金山以南的半岛上, 是一个长70多公里, 宽约15公里的长条形谷地, 北起Paloalto南至San Jose和Gilory以远, 除斯坦福大学外, 北面还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相距不远。可以说,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高科技园区。而如今“硅谷”与其说是一个地方, 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一种创新的环境。 (见图2-1、图2-2)

2. 硅谷历史源头:

1) 远在二个世纪之前, 现今硅谷所在地Santa Clara各地和旧金山湾区还是一片无人碰过的处女地。

2) 1769年西班牙探险者涉及此地。

3) 1777年移民进入Santa Clara各地, 律师斯坦福 (L·STANFORD) 来此地淘金而发财, 并之后因开发铁路运输成功致富。

4) 1891年斯坦福大学成立。 (见图2-3)

5) 1939年HP公司在Palo Alto的Addison大街376号车库里成立。

6) 1947年IBM在San Jose成立实验室。

7) 1968年Intel公司成立

(Intel-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 简称Intel) 。

8) 各著名公司相继诞生 (如Apple及后来的Sun、Google、Orade等)

(二) 共同特点:

考察硅谷的形成过程, 同时参照世界其它高科技园区、如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澳大利亚的阿雷多功能城的历史。我们从其历史演绎过程可将其区位选择原则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条特点。

1) 靠近大学和研究机构。

2) 优惠的地方政策。

3) 较低的启动费用。

4) 发展中的新区。

5) 基础设施良好——如硅谷地区就有8条高速公路穿过。

6) 生活、服务设施便利, 能吸引专业人才。

7) 风险投资机构的存在——到目前为止在硅谷风险资金的投入占美国前十大技术区域总和的50%。

8)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很少有高科技企业在旅游城市落户。

9) 整体环境质量优良——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居住与办公环境。

三. 硅谷精神

西方学者有人曾把20世纪的硅谷现象与14~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而盛行全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 本人认为这不仅因为两者对人类进步贡献可以相互媲美, 而且二者有着类似的动力源泉, 硅谷的精神或者说它的发展本质原因本人认为可以概括如下:

(一) 忧患意识

二次大战和之后的冷战对战争和核武器的恐惧促进了美国对技术的创新, 以逃避困难和灾难。 (类似文艺复兴时期抵御黑死病)

(二) 创业和创新热情

成千上万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忘我的创业、创新精神和敬业态度, 在硅谷大大小小的企业园中, 日以继夜地奋斗着:研制更快更好的芯片, 找出更为有效的治病药物, 编写更有价值的软件等等, 每个人都以改变世界的信心和志向进行他们的创造。

(三) 世界范围内对信息公众化的追求

在文艺复兴之前, 文化、艺术和文字都只掌握在较量的种文和贵族中, 文艺复兴中印刷技术使每个普通市民都可以用低价拥有书籍, 同样在个人电脑发明之前, 20世纪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也只掌握在政府和大公司手中, PC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 使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

(四) 风险投资

硅谷的风险资本家和支持者, 支持一批批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企业家走向成功之路。斯坦福大学的理工学院院长Fred Terman (被称硅谷之父) 不但鼓励而且在资金上资助学生创业, 不断增强的风险投资队伍, 也使一批一批白手起家的创业家能将头脑中的概念转化为亿万财富,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神话, 起到了改变世界的作用。

(五) 人本精神

考察感受硅谷人文貌和研究它的形成历史, 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硅谷宜人的自然气候、区位优势以及社会文化气氛, 以及创新和创业的主体意识, 对个人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使科技天才的创造力和创业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见图3-1、图3-2)

四.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以硅谷为例

下面将从空间结构、景观形态以及功能元素二个方面对硅谷的景观进行考察。关于空间结构和形态主要借助于现象学的景观分析方法, 以本人所考察的实地体验为主线, 分别从边界、入口、基线、基面、顶面和立面诸多方面探讨硅谷高科技园区的景观设计特点。关于功能元素, 主要从停车、步行、交通、娱乐及休闲等功能相关的诸景观元素出发讨论硅谷以创新为生命和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

(一) 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

1. 边界 (见图4-1)

1) 边界是整个科技园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边界作为视觉屏障的作用。

3) 减少噪声。

4) 美化与形象。

2. 基线—建筑边界与其他功能景观元素之间, 特别是与停车场之间的过渡带、绿化称做基础种植 (Foundation Planting) 。 (见图4-2)

1) 作为园区内部绿化系统和步行系统的有机组成。

2) 距离隔离效应。

3) 视觉屏障效应。

4) 过渡作用。

5) 美化与形象作用。

3.入口 (见图4-3)

1) 内外交流。

2) 内部感的形成。

3) 企业形象。

4) “有条件”欢迎外来者的符号。

4. 顶面和基面

1) 顶面

头顶的天空和足下的大地构成了人所熟知的空间的两个界面, 上帝恩赐给硅谷一个似乎永远是阳光的天空, 所以何时何地需要阳光、何时何地需要遮护, 便成为景观设计所要认真考虑的范畴 (见图4-4) 。

2) 基面

包括与人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功能性基面和与人活动无直接关系的非功能性基面, 前者包括车行道和步行道、停车场和广场;后者包括植物、水体、土壤和岩石构成。 (见图4-5)

5. 立面

硅谷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模式, 并未减少建筑立面在定义空间性格和特点方面的重要性, 相反, 大面积的景观和宽广的视域, 为建筑立面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市区所没有的平台。从总体上讲, 简洁而不乏个性, 融建筑于环境之中, 成为硅谷高科技园区建筑立面的性格特点, 简洁的理性化立面渲染了一种强烈的高科技氛围。 (见图4-6)

6. 水景 (见图4-7)

(二) 功能性元素

1.停车场、库 (见图4-8-1) :与环境和主体建筑结合良好。

2.步行系统 (见图4-8-2) :以自然的形态掩映在庭园设计中。

3.聚会场所 (见图4-8-3) :尺度宜人、风格放松、设施完备。

1) 区域性的非正式交流场所。

2) 区域性的正式交流场所。

3) 区内部的非正式交流场所。

4) 区内部的正式交流场所。

4.园内外整体及娱乐设施 (见图4-8-4)

五. 结语:

科技园景观 篇7

一、校园景观雕塑文化功能的三个维度

1.环境和谐:校园景观雕塑文化的外在表现力。

物质环境本身的和谐布局。校园的环境美是美丽校园的存在基础和外在表现形式, 直接关系校园外在形象的传播。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下, 选择一定材质、尺度、题材的景观雕塑, 不仅可以与整个校园环境融为一体, 而且可以“锦上添花”, 影响周边环境, 使整个空间更富有变化性与内涵性。

人与校园物质环境的和谐互动。雕塑作为人与物质环境的沟通者, 深刻影响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师生欣赏雕塑作品的过程, 实质上师生在与雕塑作品的“心灵”对话过程中, 将自身实际与对雕塑作品的解读相结合, 以至于两者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和谐互动。

2.育人以美:校园景观雕塑文化的主体建构性。

首先景观雕塑直接发挥的是德育功能。景观雕塑作为一种隐形精神载体, 阐发了“文以载道”的精神。每一座校园雕塑都蕴涵一定的思想追求, 学生通过对雕塑作品特殊表达形式的解读, 领悟到其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特殊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往往就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生追求, 以及更深一层次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想建构。

在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中, 校园雕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景观雕塑, 以其静态、凝固的瞬间把美永恒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上。安放在南京大学内的雕塑巨作《孺子牛》, 刻画了瘦骨嶙峋、忍辱负重的孺子牛形象, 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饱受屈辱的沧桑历史, 更是我国人民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升华。熊秉明大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写实精神融入到雕塑作品中, 其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的艺术内涵带给人们的是对文化与审美、艺术与传统的不断反思。

3.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升华:校园景观雕塑文化的软实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当代高校不应止于对校园硬性实力的投资建设, 而更应该注重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加强。一座好的大学应该有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国防大学建立的包含《精忠报国》、《航天英雄》等17座雕塑在内的“精忠报国”雕塑园, 成功地营造了国防大学的军事文化氛围, 在无形中激发了学子探索真知、保家卫国的真挚情怀。

二、大学景观雕塑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现代高校校园内雕塑现状, 笔者对江苏大学及江苏科技大学的主校区、南京大学老校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从建筑规模、功能形式、空间位置三方面入手, 系统总结和分析当代高校雕塑建设现状及提出相关建设对策, 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 建设规模:数量不足, 缺损严重。

校园雕塑的总体数量不多。校园内大多呈现绿化面积较大但雕塑数量较少的现状。其中, 江苏大学在三所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 然而雕塑数量仅为南京大学的五分之一。

校园雕塑后期资金投入不足。三所高校内雕塑大多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设完成, 在近几年投入建设的雕塑仅占整体数量中的极小部分。一些较早建设的雕塑在落成之后, 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同时, 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其中一部分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残损。

(二) 功能形式:形式单一, 特色性缺乏。

从功能上, 三所高校都没有能够基本涵盖五种类别。类型中多以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为主。其中, 南京大学内雕塑的类型主要为人物纪念性雕塑, 包括鉴真大师等历史名人及李四光等校园“先驱”的雕像;江苏科技大学内则以主题性雕塑为主。同时, 标志性雕塑及功能性雕塑较匮乏, 即缺乏一些与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等相结合的雕塑选题, 导致高校内雕塑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的局面。

从形式上看, 三所高校在整体上表现出形式较单一的特征。在雕刻手法上, 高校内雕塑多采用雕刻的传统手法, 其中以应用极为广泛的圆雕为主。采用了花岗岩、汉白玉等传统材质, 因此颜色多为灰黑、银白色;在艺术手法上, 具象手法、抽象手法为雕塑设计两大艺术表现手法。具象手法是以纪念人物、事件为主的具体、写实的表现形式, 抽象手法则是以某种文化内涵、精神为依托的写意形式。三所高校呈现出具象性雕塑过多、抽象性雕塑不足的整体格局;在组合方式上, 高校内雕塑的类型大多为单体雕塑的形式, 组雕、群雕极少出现。仅有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边有以群雕形式出现的人物雕塑群及一组小型组雕。

(三) 空间位置:分布集中, 区域标志不明显。

雕塑的布局较为集中和随机。大多数雕塑没有关注到与校园功能片区的契合。三所学校内的雕塑大多集中于教学区内, 少部分建于绿化景观区内, 学生住宿区中几乎没有。同时, 雕塑的摆放位置较随机。

院系级雕塑较多, 校级雕塑位居其次, 组群级雕塑几乎没有。这样偏重于个体的建设思路, 不利于有着相似学科方面的院系进行跨学科发展和交流。

(四) 建设对策。

(1) 妥善解决雕塑建设的资金问题。除了校方的直接投资外, 学校还应积极筹措资金, 倡导社会各界校友、企业人士给校内建筑进行认捐。同时, 加强雕塑的修缮及建设规划。校方应做好老化雕塑的修缮工作, 积极加大校园内雕塑建设规模并予以合理规划。

(2) 校园内任何一座雕塑的建起都不应只是为了美化环境及单纯的欣赏, 更多的是让一座座鲜活的雕塑与学生在精神层面上互动。因此, 在选择雕塑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1) 文化创新性原则。抓住“文化”这一关键词, 扩大校园雕塑的选题范围, 增设标志性的特色雕塑作品。这就要求不仅注重考虑雕塑与学校文化或学科特色相结合, 而且从地域特色文化中汲取营养, 以当地优秀历史作为设计母题。

(2) 设计多样化原则。设计者在校园雕塑的材质及颜色上应大胆尝试, 突破原来校园内雕塑整体过于沉闷、暗淡的格调。增加组雕、群雕的形式, 打破雕塑单一的格局, 凸出其在校园内的整体效应。

(3) 立足于宏观的视角, 增设组群级雕塑, 优化校园雕塑的等级结构。鼓励具有相似学科方向的相邻院系进行合作投资, 扩大组群级雕塑的规模,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关注雕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 即根据校园功能片区的分类选择适宜的题材。

三、结语

美丽校园作为美丽中国的一大切入口, 同时也是其内涵的完美诠释。美丽校园的构建需要回答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及培育什么样的人, 无论是回答这两者中的哪一个, 都离不开文化这一重要元素, 只有文化才能体现一所高校的真正价值与内涵, 才是一所高校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因此, 我们在高校景观雕塑建设上, 应该凸出其“文化味”, 紧紧围绕文化这一主题, 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属于学校和城市的文化品牌, 从而实现校园环境美、师生心灵美, 以及文化精神美,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要:“美丽校园”是美丽中国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单位。美丽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硬件”基础, 而且需要文化层面的隐形推动器。而景观雕塑以其独特的承载文化的方式, 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高校校园。本文以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 对目前高校内景观雕塑现状进行实证调查、描述分析, 实现从微观调查到宏观分析的突破, 以此为校园景观雕塑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景观雕塑,校园文化,美丽校园

参考文献

[1]邵玲莉.论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VOL8 (2) .

[2]刘文忠, 刘黎明.校园雕塑的功能与价值初探.大众文艺, 2009:109-110.

[3]章勇.刍议高校校园雕塑的形态语意设计.大众传媒, 2009:107-108.

科技园景观 篇8

1. 雨水收集的场地设计实践

公园整体规划设计于2012年,针对北京缺水的地理环境特点,该项目设计策略中包括两大水系功能区:湿地与主湖区和多点雨水收集区。设计最大化地保留和恢复了原有的自然湿地,并在花园办公区增设了雨水收集系统来恢复城市发展进程中自然生态湿地的破坏和流失,同时也是对温榆河沿岸历史价值的尊重与追溯。滨水森林公园人工湿地不仅可以恢复温榆河沿岸区域因城市扩张而被破坏的生态多样性环境,同时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园区内植物景观场所的灌溉,形成的实用而自然的功能性景观[1]。

未来科技城办公园区作为可持续景观设计设计策略,首要目标是对现状自然植被、生境的原生生态保护与修复上,通过雨水净化收集、植物种植和漏水性景观设计等改善和恢复沿岸湿地作为涵养水源,作为蓄滞洪水场地,建立植被浅沟为主的多个雨水收集区,以实现湿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目标。

2. 重塑水体生态环境

温榆河河道底宽50m,平均水深为2.7m,流量为120立方m/s,沿岸的陡坡地形以及现有的防护林使行进的水流保持较低温度。温榆河作为城郊内部绿地的涵养水源,不仅面临水质改善的问题,河道同时也承担着丰雨期城市防洪安全的问题。森林公园滨邻温榆河道,沿河场地地势较低洼,两岸适度陡坡(比例为整个区域5%至10%),受周围沿河工业区、居民区污染影响影响,沿温榆河道污水收集管网的雨污合流通过管线未经排污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水质,现状水质为劣Ⅴ类型,丰雨期较枯水期水质更差。在设计初期的场地调研中表明,温榆河河流非点源污染对节流水质影响日益严重,点源污染与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正相关性,在改变原有沿河区域排放方式以及建立旁路离线净化方法。

3. 基于雨水收集的生态恢复设计

由于场地原生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水土保持能力差,在丰雨期水土流失严重。在设计初期策略制定中,以周围湿地作为涵养水源作为蓄滞雨水场地,建立植被浅沟为主的多个雨水收集区,达到结合雨水收集促进生态恢复的效果。温榆河两岸多为排水性较差的黏性土壤,土壤成分农业污染较重,土壤修复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或物理清除方法,采取生物修复对环境更为友好且长期效果更佳。滨水公园生态恢复设计策略中尽可能多地保护和保留湿地周边的成熟树木,植物配置以本地原生为主,极少应用了外来物种。整个区域湿地和下沉坡地多用北京地区常见花菖蒲、水陆两栖的常绿水生鸢尾、马蔺等挺水植物配合芦苇等混合种植构成不同色彩的湿地花境系列,如图(1)所示,达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利用这些植物生长特性及对习水性的偏好,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的分解满足雨水净化的作用。

4. 雨水收集的透水性路面设计

雨水渗透利用是指通过地表渗透或辅助设施使雨水下渗至浅层土壤以及地下水层,使雨水得以利用的方式[2]。雨水渗透根据入渗量和入渗能力的不同,主要分为雨水的自然入渗和利用辅助设施渗透两种。由于滨河园区紧邻未来科技城办公区,路面承担着巨大负荷,路面雨水径流是雨水去污和收集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在方案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降低这种路面的雨水负荷。一是雨水收集的透水混泥土路面设计。园区内停车场与主干道路都是由沥青和混凝土渗透性材料铺装,该透水路面厚度为30mm,横向和纵向坡度为0.5%到0.7%之间,结构上到下分由透水混泥土面层、普通石料的透水垫层、密实混泥土基层、土基构成。结合下凹式的植被浅沟,密实混泥土基层以一定的坡度导向设置的蓄水调节池,在调节池附近路面下方布有雨水暗管,用以对路面雨水收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考虑到停车场等汇水面的雨水径流量一般比较集中,在园区停车场北向依据地形设置雨水调节池并铺设少数的排水管。透水混凝土路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强降雨情况下,雨水可以自然渗入透水混凝土面层和透水垫层,结合沿坡地表径流导向和排水管,将雨水导入周边湿地和植被沟中。二是引导路面雨水径流。园区内步道路宽度大多在1.2m到1.8m之间,路面设计略高于毗邻边沟,并在临近植被浅沟的混泥土基层表面沿路挖有雨水明渠,如图(2)所示,以缓解高降雨强度园路雨水径流。园路与湿地水体之间通过植被缓冲带进行隔离,如图(3)所示,根据地形沿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向内侧植被浅沟设计一定的角度倾斜,这样既减少雨水径流在园路沉积时间,又利用植被缓冲带降低雨水速度。三是使用乡土材料扩大透水性铺装。整个园区在最大化保留湿地和乡土植被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植物景观用地性质,选择相适宜的透水性铺装。这样不仅在取材、运输方面大大降低成本,而且便于后期蓄水与灌溉,如图(4)所示,同时从设计意图及目的上都是为了体现景观的地域性及生态性的可持续性设计。

5. 雨水收集的生态功能性景观

城市景观水体的设计,常常考虑到水源、管理等因素,将水池池底、池壁等固化,做成密闭的不透水水池。这种水池切断了水体与外界环境的自然交换和渗透,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3]。在园区中心结合设置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根据地形采取了下沉式台地的布局形式,自地面而下分为4层,每层高度为0.2m到.5m之间,整个景观利用坡地和不同层级的高差为雨水净化提供动力之外,也最大化地为雨水净化提供停留空间。景观前2层为污水净化湿地,第3层为雨水渗透花园,最后一层池底保持渗水功能。池底为自然基底的集雨面,并将收集的雨水通过自然渗透与周围土壤及地下水自由交换水分,使雨水得以回灌地下水,完善景观水体的各项生态功能。为了满足对雨水氮磷有更好的去污效果,在第3层和池底铺有砾石,相对于沸石对氮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砾石作为常用材料成本低廉且便于维护,结合挺水水生植物形成优质的视觉景观效果[4]。

6. 结语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5]。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项目是雨水利用的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下实现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和实施的成功案例,其沿温榆河森林公园绿地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场地生态恢复,同时为建设健康慢行城区提供了场地生态可持续性、经济性的发展能力。

摘要: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涵养与利用实现了地区达到白给自足的水平衡,是当今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回归自然理念的解读。本文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森林公园为例,阐述节水型绿地中雨水利用,在实现了生态环境恢复同时解决了场地经济性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雨水利用,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Breen P,Markwell K.Walsh G,et al.Constructed storm water wetland Design dry and wet tropicslCI//Building the Water Sensitive Community.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SUD,Melbourne.2012:106.

[2].王大乐,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观探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王沛永,张媛.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得与方法[J].中国园林,2006():75—81

[4].Reed S C,Crites R W,Middlebrooks E J.Natural Systems for W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lMl.England:A McGraw-Hill Special Reprint Edition,1995.

上一篇:次贷危机及其影响下一篇:程序正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