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技园

2024-10-19

中俄科技园(精选9篇)

中俄科技园 篇1

一、绪论

产业园区以其规模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产业经济集聚区,也可能成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区和资源耗费区。随着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因此,要积极寻求产业园区定位的突破,设计低碳、循环的生态发展理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统筹,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园区的生成期,政府的主观作用机制比市场的自由调节机制具有更高的效用,适宜的产业定位是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园区集聚优势、发挥产业园区扩散效应的基础和出发点。本研究以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为分析对象,如何实现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统一?如何培育适宜的、完整的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结构布局?如何塑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产业园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体系?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的生态定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本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基点。

二、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启示

1.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在建生态产业园项目100余个,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构建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采用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不同的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联结起来,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企业原料或能量,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物料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产业共生组合。卡伦生态工业园区以炼油厂、燃煤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以发电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企业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产业系统,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产业工生的生态链网,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第二,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是日本的重化工业基地,由于主导产业衰退、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将产业振兴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了成功转型。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包括中心区、环保企业聚集区、响滩再生利用区和环保研发中心四个功能区,中心区以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技术讲座和推广等环境教育为主要职能;环保企业聚集区是环保产业化项目的研发区域,通过企业间关联合作,形成区域内零排放和资源循环的复合区域;响滩再生利用区由汽车再生区域和新技术开发区构成,是扶持中小环保企业的专用区域;环保研发中心是企业、政府、高校联合开展废物处理、再生利用技术和污染物质控制的研发区域。

第三,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业、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加工业、报废汽车拆解加工业、废旧轮胎及塑料再生利用业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集科研服务中心(一心),林下经济发展带和子牙河生态环保带(二带),黑龙港河景观发展轴、高常快速路综合发展轴和新津涞公路产业发展轴(三轴),产业功能区、科研服务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三区)的专业化生态园区,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高利用、低排放、高产出、低污染”的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2.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典型案例分析,产业园区的定位均是建立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论之上,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融产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有机联结和协同共享而形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产业链网。在产业链网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生态关键种企业,承接废弃物再生、能量传递、信息流动的功能,以实现产业链网的横向联结和纵向整合,进而促进产业园区链网结构的零排放。因此,产业园区的定位不仅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更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的完整性和作用性,确保生态产业链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生态产业园区是不同地区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和未来工业园区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物质和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食关系依次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成多维的产业链网,即食物链。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生物间的共生、寄生或伴生等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使不同企业的生产工序相互衔接,形成高效的产业生态链。产业园区定位要遵循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及其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输出类型和输出总量,使不同企业的生产工序、原料需求等紧密衔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资源高效共享、副产品流动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

因此,生态产业园区的形成是政府战略引导和市场自由调节的重要体现,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资源禀赋等手段,调整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理清产业功能定位,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地区产业健康、低碳、持续、稳固发展。

三、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部署,牡丹江市紧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立足绥满经济带、面向东北亚地区,充分利用中俄两域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构建区域领先的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并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竞争实力,以推动牡丹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信息化、高端化和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是经中俄两国政府合作签署的国家级项目,构建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以东北特色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体系,包括哈尔滨园区、牡丹江园区和远东园区三个区划。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产品产业、医疗电子产品产业、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通信网络物理连接设备制造业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云计算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和新型都市产业等,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艺术等,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高端服务业包括技术开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项目,以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推广度,增强重点产业的融资能力和金融服务活力等。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以2012-201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以2016-2020年为质量提升阶段,力争在黑龙江沿边开放和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发展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其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园区用地合理保障、融资渠道拓宽、载体功能增强、招商力度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不断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不断发挥产业经济园区的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力。

2.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发展优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是哈牡绥东对外贸易加工区的终端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牡丹江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电力能源和大规模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对俄贸易人才,有助于降低入园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支出;牡丹江地区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齐全的配套服务和人才技术支撑;牡丹江市对外贸易与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也为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中俄两国政府合作的国家级项目,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充分享受了国家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相关产业核心政策,并在地方财税、土地、设备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形成了相当的政策叠加优势。

第二,发展劣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园区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集聚高级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对园区发展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产业园区各企业主体的协同关系、共生链条设计缺位,产业园区的碳减排和碳管理机制缺乏顶层规划等,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发展理念的实践深度有限等。从入园的永昌纸业烟用接装纸项目、中俄玉石加工基地项目、牡丹江新兴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低温等离子体灭菌项目、双金属材料项目、硕华机械加工厂项目等来看,项目以中俄资源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加工业等为主,必然会产生废水、废料、废气等污染物。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建设格局下,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下,这种单向线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产业组织构成显然是不科学的和低效的。

第三,发展机遇。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化、中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升级,为中俄科技信息产粮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政策的变化拓展了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等政策深入贯彻实施,多层次政策叠加效应成为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发展威胁。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俄信息产业园俄罗斯远东园区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对境内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形成制约;同时,东北亚地区日韩等国对俄贸易急剧扩张,周边各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俄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不能沿袭传统的发展路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园区建设、园区管理、公共服务新形式;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园区内道路、给排水、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拆迁成本增加等因素对园区建设存在一定影响。

四、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定位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具有较高的人才优势、区域优势与政策优势,多层次政策叠加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但产业园区发展也存在碳减排、碳管理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缺陷,难以符合“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的需要,难以推动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定位,以降低产业园区的发展劣势、规避产业园区的发展威胁。

1. 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

园区企业的互利共生关系,使其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多元经济组织;互利共生关系促进园区企业由资源利用性竞争、资源利用孤立向资源利用合作、资源利用互补转型,由单一的企业区域集聚向多维的功能、结构、空间协同聚合转型,由物质、能量、信息单向线性传递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网络链式转型。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中,造纸业产生的大量废水可用于宝石加工、园区供热和机械加工;宝石加工和供热厂的废渣可用于建设施工、水泥加工;服务业和绿色食品业产生的废料可用于饲料生产、养殖业等。产业园区企业间互利共生关系,使企业废弃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因此,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要引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中间产品承接企业等,以维持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的适宜比例,促进企业间健康、有序的联结和互动,使三大功能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共生体。

2. 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

在产业园区生成过程中,自然资源、人力、技术、资金、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能力、资金投入总量和信息资源流量是产业定位的根本导向。资源优势弱化的区域难以培育和形成资源依赖型的产业主体,资金、技术和人才丰富的区域在发展信息产业、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或服务型产业时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有序的投资环境,也易于形成产业园区的协同集聚效应。但在产业园区项目引进和发展规划中,片面地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忽视加工制造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优势将不利于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主体。中俄信息产业园区以发展“信息化、高端化和创新型产业”为主体,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根本思想。因此,中俄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成和发展要综合考量牡丹江市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适宜性的产业发展定位、寻找适应性的产业发展项目,避免因园区定位错位而产生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风险过高等不利局面。在现阶段,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可选择技术较高和附加值较高的,符合自身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并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渐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演进。牡丹江市也可通过积极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资金投入引进、技术水平提升和信息交流共享等提高其非自然资源优势,提升高技术、信息化、高端化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资源适宜性。

3. 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

产业项目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理念的低碳循环指导、绿色生态产品需求扩大,高效能、低排放的产业项目在园区项目引进中应具有相当的优先级。政府在制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产业体制环境给予过高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对高污染、高耗散的产业项目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因此,中俄信息产业园区要以绿色生态项目优先,对高污染和高耗散企业不予引入,或设置高进入壁垒,或加大对其废弃物处理的监管等;对环保企业、生态技术研发企业、绿色食品企业、低排放企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人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投入,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完善或革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生态属性。

4. 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

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不仅需要交通、厂房、水电供应等硬件环境,还需要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软环境的支撑。在技术研发中,要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环保、低碳等高端专利技术的实践性转化,为园区科技层级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在人才供给中,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向产业园区流动,要建立各层次人才和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满足企业发展中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信息交流中,要构建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优质规范的企业商务平台。知识型和创新型园区环境的完善,将积极地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稳固发展和产业园区软实力的高效提升。

五、结论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提升了中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中俄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了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有助于充分发挥牡丹江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有助于黑龙江省沿边开放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持续运行。通过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提出了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等,以消除或规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劣势与威胁,以推动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进程,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协同发展。

摘要:生态产业园区是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经验的梳理,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生态定位的发展思路;以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推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与协同发展等。

关键词:产业园区,生态定位,低碳,SWOT

中俄科技园 篇2

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部总经理

李 晓 苹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展现的世纪。中国和俄罗斯互为近邻,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并且都在致力于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中俄两国企业家和金融家应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大力发展。

一、中俄经贸发展势头良好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2005年中俄建交56周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首先,两国确立了一个长远的发展双边关系的目标,即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两国的友好关系从法律上确立下来。第三,两国建立了领导人会晤的完备机制。第四,两国在联合国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紧密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努力。中俄两国的关系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经贸合作是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导下,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中俄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已是俄罗斯第五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第一,两国经贸关系结束磨合期,进入快速增长期。自1999年以来,1 双边贸易额连续六年以年均近30%的增幅稳定增长。到2004年中俄贸易取得阶段性突破,贸易额首次超过200亿美元,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仅用1年多的时间,提前实现了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2003年5月提出的在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提升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俄出口91亿美元,同比增长51%,自俄进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05年,中俄经贸进一步发展。上半年,中俄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8亿美元,进口额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44%和21%;非金融机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照此速度发展,双边贸易额可望实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国贸易结构也有所改善。

第二,双边投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一些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正在商谈或已启动。截至2004年底,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备案在俄投资项目协议额已超过6.8亿美元。中国在俄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加工、电器组装、餐饮、木材加工、农业等;俄在华实际投资额约4.5亿美元,俄在华企业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机的组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领域。以投资带动贸易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新趋势。2005年6月10日,在俄圣彼得堡市举行的中俄第二届投资促进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7个投资协议,总金额达到15亿美元,比上一届增长1倍多。其中,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开发项目总投资超过13亿美元,是双方投资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除一般工业合作外,科技合作更趋积极,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入俄市场。目前,一些高科技合作项目正取得进展。根据中俄两国政府协 2 议,双方将各自圈定5个地方来共建科技创新园区。一些“科技园”、“科技合作和产业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成效显著,TCL彩电在俄年销量达40万台,步步高的DVD和电话机年销量达1亿美元,波导手机在俄年销售10万台,在俄手机市场排名第六。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产品立足俄市场,改善了中国商品在俄的形象。

除商品贸易和货物贸易外,双方还大力发展包括金融、旅游等项目在内的服务贸易,两国边境和地方间联系也更加紧密,2004年中俄边贸额达42亿美元,占同期双边贸易额的19.8%。这些都标志着双边经贸合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从21世纪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看,两国仍互为最大、最稳定的商品和投资市场,因而两国经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俄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坚实基础。俄罗斯联邦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相当好的工业基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国民经济连续21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速度也比较快,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容纳国外产品的广阔市场,又有向世界出口一流产品的能力,特别是在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未来中俄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入世也将为中俄经贸提供新的机遇。

尽管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一些关键性的大项目迟迟未能启动,相互投资少;贸易秩序还比较混乱等。在当前条件下,研究中俄经贸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 3 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的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推进两国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是中俄两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努力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中俄贸易增长较快,但机电产品占比不足12%,2004年我国对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20%,且以家电和消费类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鼓励和支持双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对方市场,积极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是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贸易秩序,为双边贸易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深化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认真落实双方在能源领域达成的协议,努力使有关合作项目尽快付诸实施。在2004年9 月举行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中,俄方希望扩大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核能领域的合作。俄中能源合作将成为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积极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俄罗斯是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很多科研成果多位居世界顶尖水平。在诸如物理、化学、航天、核能、造船、生物、机械制造、矿物冶金、电力等领域实力不凡。我国应鼓励具有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将核能、航天、生物工程、化学、新材料、信息等作为合作重点,在俄建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科技产品,拓宽原有的经贸合作领域,使双方均受益。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人才交流,促进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第四,提升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水平。中俄边贸约占两国贸易额的1/3,规范边境市场,促进边境地方经贸结构升级对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具有 4 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中方有关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俄方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

第五,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合作。2004 年9 月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 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20 年中国将向俄罗斯投资120 亿美元,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以此为契机,中俄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双方企业扩大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等领域的相互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两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第六、做好贸易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银行、保险、信贷、运输、信息等贸易服务体系。

三、加强与俄罗斯金融界的合作,大力推动中俄经贸关系

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离不开中俄金融机构的支持,中俄经贸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为中俄两国金融合作开拓了广阔前景。目前,中俄双方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领域已经开始探索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金融合作的不断加深,必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中俄金融机构在办理结算、加强代理、联合融资、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领域。为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需要,中俄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和了解,不断增强互信和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立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十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政策性金融业务,在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 5 略和“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境外投资贷款、对外工程承包贷款、项目融资贷款、对外优惠贷款和转贷外国政府贷款等。从支持的产品看,10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重点支持船舶、大型机电成套设备、飞机、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支持出口的国别看,中国进出口银行利用出口信贷支持的项目已经涉及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为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中国进出口银行除继续重点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把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资源合作开发等“走出去”项目贷款作为了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发挥政策优势,将对外优惠贷款和出口信贷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高度重视开拓俄罗斯市场,为促进中俄经贸合作,利用出口信贷等金融工具积极支持了一批中国的优质企业对俄罗斯的产品出口和项目投资,涉及电信和商贸等行业。随着中俄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出口银行愿意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有关方面的合作,为支持两国企业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新的贡献。我们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中俄经贸发展的支持:

(一)我们将通过出口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对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改善双方出口贸易结构。同时,6 根据出口商品的需求,对出口项下从俄罗斯进口的技术、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给予资金支持。

(二)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开展境外投资,包括合作开发资源、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充分利用各自在技术、人员、资金、设备、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三)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承揽承包工程。通过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有效带动双边商品贸易、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

(四)加强与俄罗斯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我们愿意与俄罗斯有关银行加强沟通和相互了解,建立业务代理关系,积极探索银团贷款或联合融资等合作方式,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来往,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充分发挥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创新业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加大对我国企业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加强中俄金融合作、促进中俄经贸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祝愿:

中俄科技园 篇3

刘延东表示,本次中俄大学校长峰会汇聚两国200多所大学的校长,共同探讨“中俄教育科学合作战略”,很有意义。大学始终在中俄人文交流中勇立潮头。中俄大学联盟不断拓展,学生双向流动持续升温,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为中俄务实合作注入了感情色彩、夯实了民意基础。当前,中俄两国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俄罗斯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正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各有优长,合作基础好、潜力大。

刘延东对中俄大学合作提出四点期望。一是找准定位、顺应大势,主动服务两国战略对接和重大需求,引导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布局,提供智库咨询和科技支撑。二是进一步在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互训互用、研究团队共建、体制机制互惠、成果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提升大学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三是搭建更多更广的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形式,汇集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形成具有中俄合作办学特色的模式并辐射推广。四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交流互访,引导青年学生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中俄科技合作方式探析 篇4

一、中俄科技合作方式选择

经过长期发展, 中俄在以下六种合作方式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合作生产 (Cooperation Production) , 指由中俄两国的企业根据所签订的合同, 由一方或双方提供相关生产技术, 共同生产某种合同产品, 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国际技术转让。

二是专家互访及引进, 指通过中俄双方专家就有关技术进行广泛交流, 从而实现双方联合开发或建立联合体 (研发中心、实验室等) 后共同开发, 进而产生一定的合作效益。

三是工程承包或称“交钥匙”项目 (Turnkey Project) , 即中俄双方之间委托工程承包人 (contractor) 按规定条件包干完成某项工程任务。一般应用于中俄能源管道, 基础设施建设, 利润获得是通过后期能源输送实现。

四是技术联合开发, 指中俄双方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共同开发, 在深入扩大交流的同时, 使得双方的技术储备同时得到提升。

五是设备买卖, 但这种买卖有其特殊性, 有时也会含有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转让内容, 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因而这种设备买卖也属于科技合作的一种方式。

六是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中俄科技合作方式分析

(一) 合资、合作生产

中俄两国企业的合资与合作生产, 作为推动两国在科技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有利于科技成果向产品转换, 进而促进两国科技合作的长远发展。具体流程如下:中国企业在引进俄罗斯企业、科研机构的先进科技成果之后, 通过引进、吸收、消化, 将俄罗斯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国内生产生活中, 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序, 最终促进国产化。这样对于国内中型及以上企业来说, 既避免了因科研带来的资金风险, 又有效回避了科技合作过程中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 有利于我国国际技术合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俄罗斯有许多实用技术可以为我所用, 而且某些技术, 如激光喷涂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俄方也表达了以技术入股进行合资、合作生产的积极愿望。这种合资合作形式对于以技术投资的俄方来说, 其好处在于: (1) 使技术得以转化为商品; (2) 由于我国具有较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产品成本会大大降低, 国际市场获利较高; (3) 如果俄罗斯以设备作投资, 有利于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对于以吸引技术、设备作为投资的中方企业来说, 其益处在于: (1) 降低产品成本, 缓解国内紧缺商品; (2) 由于我方以土地、厂房和劳动力入股, 因而不必过多投入, 节省资金、外汇; (3) 通过长期合作, 使我方逐步掌握和消化俄方的先进技术, 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获得长远效益。与此同时合资合作生产可以使双方将竞争性风险和经营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因此中俄合资、合作形式受到更多的青睐, 是一种长期科技合作方式。

如哈尔滨宏港公司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罗伯特公司签署了引进MGP型液压锤打桩机技术协议和合作生产MGP型液压锤打桩机合同, 预计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超亿元人民币。

(二) 引进人才、专家互访

引进技术人才和专家互访以其合作直接、便利和简捷的特点己成为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 可省略不必要环节, 直接进入技术合作主题, 达到技术的有效衔接和情感的有益交流, 这是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技术合作的成功历史经验。由于国际科技合作需要是一个双方相互了解与建立信任的过程, 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通过专家互访可缩短这一过程。以技术合作为目的的交流与互访在交流互访中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 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找到联合开发的具体措施。

如无锡嘉能电动车有限公司长期与俄方专家保持交流互访的关系, 在中、俄两国分别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 依托俄罗斯雄厚的技术优势, 联合开发新型电动车驱动系统、电池、充电器等新产品。

(三) 国际工程承包

近年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 国际工程承包、BT项目投资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方式, 有力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中俄科技合作出现了从一般合作向大项目合作发展的趋势。在能源、交通、航天、航空、农业、农林机械等领域的经济合作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项目。

国际工程承包与其他科技合作方式相比, 其特点是内容复杂, 涉及技术转让、劳务输出、货物买卖和工程实施等多方面;项目营建时间长, 少则几个月, 多至四、五年, 甚至十多年, 短期内很难见到经济效益;当事人双方承担风险大, 尤其是一旦遇到政治风波、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 双方均难以收回成本。因此国际工程承包在中俄科技合作中所占份额非常小, 但如果操作合适, 长期经济效益则非常可观。应适当认真把握, 科学合理运用。

如1999年2月中俄签署了从俄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京气田到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输气管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总协定。现在中俄两国大型石油天然气项目正处于启动阶段, 根据这项计划, 俄将在10年内每年向中国出口近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四) 技术联合开发

技术联合开发有助于中俄双方扩大产业融合, 产生1+1>2的经济效益。联合开发可以增强双方科技合作的互动性, 不仅可以把双方企业联系起来, 有助于双方产业的有机融合, 巩固、发展企业的技术积淀, 增强技术开发的深度,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还可以加快双方科技成果研发, 有效提高创新速度, 实现市场价值。

如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使高纯石英在加工技术、产品品种和档次、加工设备、应用领域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俄罗斯罗多尼特责任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利用我国脉石英原料加工超细高纯石英新材料的新工艺及专用设备。

(五) 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设备买卖

重视含有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的设备买卖, 进口国通过引进具有技术含量的设备, 节约了对关键设备部件大量的研发费用和研制时间, 运用到企业生产中可直接提高产品质量, 短期成本低, 风险小, 也可产生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 但合作后续增值能力低。输出国通过输出设备加快技术转让、技术更新, 使得自己保持技术优势地位, 并且通过出售技术设备收回开发成本, 弥补新技术设备开发中财力不足或成本费用过大的问题。显然, 含有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的设备买卖使得进出口双方都可以获利, 但中方企业一方面要增强消化吸收关键设备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联合开发或二次开发等方式, 实现设备核心技术的长期适用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如镇江船舶螺旋桨厂积极引进了俄方代号为M1、M2的五轴以上联动的数控加工机床、叶片平衡仪、螺旋桨设计软件等, 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能独立制造整套可调距螺旋桨桨叶的企业。华博公司从引进俄罗斯精密滚齿机、铣齿机和加工中心等开始, 发现俄方主机—电气控制系统已落后于我国, 于是向俄方推荐我方开发的产品, 将我国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液压和气动元件装配到俄方主机上, 结果市场销售非常好。

(六) 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0年11月, 中俄两国商定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与俄罗斯联邦科技部关于在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的协议, 中国将在俄罗斯建立“中俄科技园区”。双方还商定, 各自选出5个地方作为“孵化器” (科技合作创新中心) , 共同开发对口科技产品。其中, 中方为北京丰台、无锡、西安、上海和哈尔滨;俄方为莫斯科 (2家) 、圣彼得堡 (2家) 和新西伯利亚 (1家) 。

中俄科技园是两国科技合作的载体和平台, 也是两国科技创新示范、高新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中俄本着“真诚携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建立中俄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 实现中俄两国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及实力企业家高层次的对接和强强联手, 对中俄两国无疑是双赢的, 有利于推动中俄实现新世纪经济技术的再次创新与发展。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合作建立科技园的方式促进俄罗斯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 使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能够进入庞大的中国和东南亚市场。俄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中俄科技园的目的是吸引来自中国的投资。俄罗斯有许多科研成果, 但大部分因缺乏资金未能转化成实际产品, 有些科研成果己经失去了转换的经济价值。中国的产业和资金己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对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兴趣很高, 来自中国的投资能为俄方丰 富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提供支持。同时俄罗斯也欢迎中国的高技术成果在俄罗斯境内找到合适的投资者, 转化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中国可以从俄罗斯引进大量技术和人才, 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形成产业化, 提高我国科技实力, 缩短与技术先进国之间的差距。虽然建立科技园区、成立新技术开发区的短期成本高、风险大, 很难产生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 但由于中俄合作前景广、潜力大, 后续增值潜力高, 这显然是一种值得实行的长期科技合作方式。

三、结论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各种合作方式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合资、合作生产, 如果出现资金断裂, 后续工作则无法进行, 势必影响整个合作进程。同时, 合作中容易出现如技术和经济效益如何划分的问题, 即效益与亏损如何分配和承担对双方才更加公平。在引进人才、专家互访中, 面临引进国家的抵制, 同时知识与理念转化为产品和经济效益的周期较长。在国际工程承包中, 不确定性更加明显, 因为跨地区合作, 一旦遇到各种系统性风险, 成本难以回收, 经济效益更是无法实现。在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中, 从现实上看, 不存在经济收益与风险的纠纷, 因而较为有效, 且实施方便。科技园区建设涉及领域较广, 应由双方政府介入和协商, 虽然经济效益见效缓慢, 前期投入较多, 但从长远来看, 当整个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之后, 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效益将非常可观。

在现实运作中, 合作效益与合作潜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科技合作方式的合作效果。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短、中、长期经营目标, 兼顾投入与产出, 在分析各种科技合作方式的特点以及利弊基础上, 全面推进中俄科技合作方式创新。建议重点推广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合作方式, 实现二次开发;大力推广以引进人才、专家互访为内容, 实现联合研发的合作方式;积极引导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设备买卖为内容, 实现产品产业化的合作方式;着力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彭立明.江苏对俄科技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6 (2) .

[2]潘鑫.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中俄文化差距 篇5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俄罗斯崇尚希腊罗马古文化和德法意近代文化,白蓝红三色国旗来自彼得大帝青年时代游学过的荷兰国旗,彼得堡的布局是按照西欧和北欧城市风格设计的,冬宫、斯莫尔尼宫和彼得宫,皇村的叶卡捷琳宫,都出自意大利建筑师拉斯特列利之手。俄国地跨欧亚两洲,但看不起亚洲人。在俄语中,“亚洲人”的转义就是“野蛮人”。俄罗斯人素来以“最亚洲化的欧洲人”而自卑,又以“最欧洲化的亚洲人”而自傲。俄罗斯对东方文明不甚宽容,俄罗斯人有着严重的排外倾向。中国在圣彼得堡投资建设的“波罗的海明珠”住宅和商务区,能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带来就业机会,而且一再保证不搞“唐人街”,不突出中国文化因素,但俄罗斯人还是担心“中国渗透”,当地居民曾围堵抗议。个人意识:中庸与标新立异 中国人自古讲究“中庸”,随和,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从积极意义上,像孟子所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但中国人往往从消极意义上从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俄罗斯民众虽然强调集体主义,讲究“跟大家一样”,但总体上说,还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论是消费观念还是治国理念都如此。这个国家容易产生思想家,但不容易出实干家。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

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重文和尚武

中国看重谋略,崇尚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究“招数”,视“四两拨千斤”为武术最高境界。俄罗斯跟我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对“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花招不屑一顾,只相信俄罗斯的俗话“铁棍横扫,无招可挡”。即使在犯罪领域也不一样:俄罗斯人偏重暴力型,杀人放火抢银行;中国人倾向于“智力型”,偷渔偷猎,伪造证件,坑蒙拐骗。

中国历来崇文,俄罗斯一贯尚武。中国以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俄罗斯向来把参军卫国看作为男子汉应尽的义务。封闭与扩张

中国人遇外部威胁,筑长城求自保。明朝屡遭倭寇骚扰,疲于应对,最后不得不实施海禁,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到清末,已经既没有扩张的愿望,更没有扩张的实力。

俄罗斯人遇外部威胁,就向外拓展疆土,把国界往外推移,渐渐地,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扩展为世界第一领土大国俄罗斯。俄国人遭遇拿破仑大军入侵,不仅把法国兵赶出国门,还打到巴黎;苏联军人在伟大卫国战争后期,不仅解放全国,而且攻克柏林,逼得希特勒服毒自杀。苏联兵威风凛凛地把德国精锐师团的军旗扔到克里姆林宫墙脚下受辱,而且与盟军一起占领德国,让法西斯永世不得翻身。今天,他们根本不担心德国人会去参拜什么神社鬼社,也无须为“历史教科书”年年烦心。对外态度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只是在近代由于饱受列强欺凌,开始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崇洋媚外”,偶尔“仇洋排外”。慈禧太后曾“宁赠友邦,不赐家奴”。前几年,我们对普通外国人处处“外宾优先”,给外资企业多种优惠。如今我们改章程了,给外商国民待遇,平等相待。多数外国人来华后对中国的印象好转。他们喜欢中国浓厚的人情味,觉得中国社会容易融入,在中国有安全感,不少人愿意长期留居中国。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至于外国人在中国受到官员或警察欺负,简直是天方夜谭。

俄罗斯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排外性。有些俄罗斯人歧视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对某些官员和警察来说,外国人,尤其是不懂俄语的中国人,简直是一棵小小的“摇钱树”,隔三差五查查证件,弄个三五百卢布买伏特加喝。近年来甚至孳生出光头党,对非斯拉夫民族打砸烧杀。

俄罗斯对外国人戒心重,虽然劳力紧缺,但很怕吸收外国劳动力,特别是中国劳动力。宗教意识的淡与浓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官场文化

俄罗斯的官场文化由于缺乏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丰厚积淀,不如中国完美。

俄罗斯人对最高领导也同对一般长者一样,无非以名和父称相称而已:当初对列宁,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现在对普京,称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不像中国,民国前称“陛下”“大人”,解放前叫“委座”“军座”,现在则开口闭口“张局”“李处”“马队”。即使在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上台讲话的人也无须先来一句“各位领导,各位首长”,而是“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现在则是“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这一称谓现在仅在强力部门中使用)。在等级森严的中国人看来,简直“目无尊长”。俄罗斯对领导人的崇高赞誉是“人民的儿子”,而不是“父母官”。地方官是民选的,首先要讨好选民,而不是巴结上司;讲政绩,不会虚报GDP,而是哭穷,为的是从中央要财政调拨,给选民捞实惠。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当代中国,官员追求特权、高人一等的毛病不好改。

俄罗斯的腐败毫不逊色。据时任俄罗斯总检察长的乌斯季诺夫2004年初估计,80%以上的官员有腐败行为。据联合国2005年的调查,世界各国官员的平均贪污率为10%,俄为21%;在世界163个国家的廉洁程度排名中,中国居第70位,俄居第121位。

两国都有腐败现象,而且两国人民对此都深恶痛绝,但相较而言,俄罗斯的腐败现象更为严重。而中国在最近几年也呈现紧追俄罗斯的趋势。饮食文化:铺张与简约

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别极大。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众多。食材种类极为丰富,毒蛇王八果子狸,无所不吃。是鲍翅宴,还是参肚席,讲究“上档次”。俄罗斯讲究实在,但求营养和可口,不论是煮土豆,还是生黄瓜,都可以上国宴。

中国人请客讲气派,俄罗斯人以家宴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吃饭、聊天、喝酒、品茶、尝甜点,亲切而不狎昵,典雅而不冷清。

中国人膳食复杂,仅表示烹饪的动词就有上百个;俄罗斯人做饭简单,烤、煎、炸、煮,烹饪手法不出这几种。

民族性格:乐观与悲观

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任何事都往好处去想。

俄罗斯人生来悲观,居安思危,万事往坏里想。

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总结

不了解或忽视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文交往和经济合作,甚至损害政治互信。但如果处理得当,这些差异会丰富中俄合作的人文景观,增强扩大交往和加深合作的兴趣。

中俄科技园 篇6

一、长春中俄科技园建设背景

2004年7月, 中国科学院在时任院长的路甬祥院士的倡导下, 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达成建立中俄科技园的合作意向, 并签订了协议。此后, 双方正式开始筹建中俄科技园。其中, 就长春中俄科技园而言, 园区建设是以省院合作为基础, 即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与吉林省政府及有关单位进行广泛磋商, 并就合作路径先在国内达成共识。省院领导一致认为, 应该结合长春区位地缘特征, 把对俄科技合作的重心放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 而这一地区的学术中心位于新西伯利亚, 当地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驻地, 并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 因此应该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展开合作。当年12月, 在省院代表团造访新西伯利亚后, 中俄双方签订《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代表团访问新西伯利亚联合声明》, 以省院合作为基础的中俄双方科技合作由此正式拉开帷幕。吉林省和长春市对此高度重视, 省院市区强强联合, 由吉林省政府牵头, 于次年成立以副省长陈晓光为组长的中俄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吉林省科技厅和商务厅、长春市科技局、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共同参与, 统筹推进中俄科技园建设工作。当年5月27日, 中俄双方签定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团访问长春备忘录。中俄双方本着互利互谅的原则, 根据备忘录, 中方的省院市 (吉林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市) 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在长春市进一步开展科学技术合作和建设中俄科技园。中方为中俄科技园 (长春园) 准备了7万平方米建设用地, 其中厂房面积为2400平方米。同时, 中俄双方同意先从新材料和激光技术等领域着手展开合作, 在新材料方面选定“稀土塑料制品的着色剂的研发”, 在激光技术方面选定“ZKW—CO2轴流激光器产品化合作”和“光纤激光器”等作为第一批合作项目, 并签订项目合作的补充协议。长春科技园建设由此正式走上正轨。2006年, 中国俄罗斯国家年还将长春中俄科技园列入活动计划, 从而提供发展支持。

二、长春中俄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 发展现状

长春科技园走的是从事业法人转向企业化运营的渐进稳健发展路径。科技园先是作为事业法人, 于2006年4月注册, 并于当年9月集合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各方代表, 举行开工仪式, 以宣传造势。2007年1月, 科技园与长春市科技局共同注册企业法人长春中俄科技园有限公司, 为园区机制转轨奠定基础。长春中俄科技园一期规划面积达2万平方米, 于2008年7月在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年) 》获得两国元首批准, 明确提出要构建长春中俄科技合作园, 并在长春推动实施中俄产业和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10年12月, 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1年6月, 长春中俄科技园在增资扩股的基础上, 实行股份制改造, 由参与科技园筹建省院市区4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吉林省科技厅、长春市科技局和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资委) 共同参股, 注册成立“长春中俄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科技园还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经过股份制改造, 园区将工作重心转向科技合作的协调和咨询等方面, 转变工作观念, 改变东北地区以往常见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切实以企业为服务对象, 并划分为孵化企业和建成企业两个层次, 在服务内容上区分对待。对孵化企业, 园区提供基础性的行业研究和行情分析, 以及专业测试等服务;而对建成企业, 园区则提供法规政策的咨询和市场推广, 以及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至于其他方面则由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至此, 长春中俄科技园初步形成了官助民办的合作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 中俄科技园以“园区建设和项目合作同步推进, 以项目和企业化运作为载体”为原则, 推进合作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实施工作, 边建设、边研究、边引进企业、边完善管理, 从而形成“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建设模式。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政府依托中俄科技合作机制和平台, 合理引导, 科学管理。中俄双方形成良性分工机制和协调发展模式, 中方园区提供科技合作平台, 组织协调双方合作, 俄方提供技术, 与中方企业资金相结合, 实现科技交流和成果产业化。此外, 中俄双方还共同做项目 (例如俄方投入科研成果, 中方科研机构将其转化为技术成果) , 并跟踪企业需求, 为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源, 滚动实施, 推动产业化。在这一模式下已经成功培育和孵化出科英激光、圣博玛生物、希达电子等一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 值得东北其他地区借鉴。

作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平台, 长春科技园不满足于新西伯利亚, 而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基于国内技术需求格局, 与外方合作设立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代表处, 白俄罗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代表处。这一方面增加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和沟通的效率;另一方面成为长春乃至整个吉林省对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科技合作的窗口, 并产生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 长春中俄科技园进一步加强了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例如与白俄罗斯合作设立了白俄罗斯国家在华常设技术市场, 促进相关领域技术与工艺等方面的交易;并在园区第一个合作伙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支持下, 专门为西伯利亚分院设立科技成果常设展室, 通过展版说明、实物展示、项目说明会等形式全面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最近在光电信息和新材料等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 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此外, 中俄双方还在园区先后组建涉及菌类资源保育和开发、稀土功能材料、清洁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和特种粘接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专业联合实验室, 并在超硬材料和生物技术两大前沿领域建立工程中心, 合作的对象也有所扩大, 园区还和白俄罗斯方面合作建立马铃薯育种工程中心;双方还组织科研学术团队互访交流。这样, 长春中俄科技园构建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 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引进、转移服务的体系, 以引进智力和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整合资源 (技术、人才、资金、政策、信息)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为主要任务, 以光电信息和光学技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作为重点领域, 打造集人才、技术、信息、社会资源优势于一体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以及具备现代化企业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国际化科技合作园区, 服务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2011年以来, 长春中俄科技园随着股份制改造的实行, 逐渐由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企业经营模式转型, 以新材料、光电子和光学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到2013年, 长春中俄科技园A、B、C三区占地10万平方米, 引进、孵化40余家企业, 园区总产值约15亿元。中俄双方以园区为平台签订了五十多项科技合作协议, 科技园还把合作范畴从俄罗斯扩展到其他原苏联国家, 组织科学家和企业家互访, 累计已经超过三百人次。截至2012年底, 科技园引进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有120余人[2]。根据规划, 到2015年, 科技园将形成三十到五十个研究开发项目, 二十到二十五项成果将实现产业化, 十项面向市场研究的成果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俄技术联合研究院将在一个工程中心、五个研发机构及中试基地的基础上组建起来[3]。科技园的工业总产值、进出口额、利税和提供就业岗位数量都会大幅度增加, 对长春乃至整个吉林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都将起到重大引领作用。

2. 存在问题

长春科技园自建成以来取得了较快发展, 然而, 随着中俄科技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长春科技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发展载体方面, 长春科技园的一期项目都是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落地开花的。然而, 随着培育和孵化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以及园区内建成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 园区内现有孵化场地不足。针对这种情况, 有关部门已经计划将园区从南区向北区方向发展, 超越原有空间局限, 使园区扩大承载条件, 从而为提升承载功能创造条件, 以尽可能地为中俄科技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在发展模式方面, 园区在整体上仍未突破传统外向型经济模式背景下的项目导向为主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经营模式仍显单一。当然, 这主要是由于当地金融生态比较滞后, 并且缺乏金融体制方面的机制创新, 难以大规模引进风险投资等新的投资管理形式, 导致在投资管理模式上政府和领导干部仍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3) 在发展环境方面, 园区脱胎于省院合作, 虽然已经被纳入中俄两国相关合作规划, 但国家在政策机制方面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而中俄科技园当前的发展水平决定其已经具备在对俄科技合作机制政策先行先试的条件, 因此政策环境的制约或者制度供给的不足, 已经成为科技园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此外, 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影响, 园区收入来源有限和不稳定。这些因素已阻碍了园区发展。当然, 瑕不掩瑜, 整体来看, 长春中俄科技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对俄科技合作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借鉴意义的。

三、长春中俄科技园的经验和启示

1. 长春中俄科技园的经验

(1) 发挥省院合作优势

长春中俄科技园从筹建规划到建设发展, 离不开中国科学院 (长春分院) 和吉林省地方政府双方的通力合作。事实上, 在同一时期, 中科院还在东北地区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省院合作意向, 但最后只有长春科技园得以发展壮大, 这不能不加以深刻研究和反思。通过对长春科技园发展路径可以看出, 科技园作为中外合作的载体, 首先先要在国内实现通力合作, 整合资源, 然后才能有条件开展对外科技合作。这不仅需要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积极献计献策, 提供相应的科技资源和智力支持, 更需要地方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在东北三省当中, 吉林省对中科院关于中俄科技园的倡议响应最为积极, 省政府高度重视, 由副省长出面牵头, 联合省 (吉林省) 、市 (长春市) 、区 (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方相关职能机构, 发挥各级政府对相应辖区内资源要素的动员能力上的优势, 与中科院 (长春分院) 强强联合, 推动中俄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 使其得以从纸面上的倡议迅速转化为现实。

(2) 适时调整园区机制和政府职能定位

长春中俄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是要尽可能地流向收益回报率高的地方, 而仅靠市场力量, 中俄科技合作是不太可能在长春达到今天中俄科技园规模的。所以, 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调整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 使其集聚到园区, 以形成优化发展的平台。因此, 在科技园建设初期, 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吉林省不是简单地将其看成一个政府主导的地方政绩工程, 而是懂得适当放手, 即当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完成其引领集聚的作用后, 就逐渐让市场力量参与进来, 最终实现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资源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当然, 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中俄科技园先是作为政府项目来与俄方开展对接洽谈等合作业务, 当合作项目初步敲定, 科技园正式迈上正规后, 将其设为事业法人, 随着合作发展水平的提高, 将其转化为企业法人, 并实行股份制改造, 实现企业化运营, 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3) 优化中俄合作发展

在国内先行整合资源, 发挥省院合作优势的基础上, 在明晰园区机制调整方向前提下, 长春科技园得以提高与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科技合作质量。长春科技园在开展对俄科技合作上, 主要着眼于从三个方面敲定项目:首先是省内乃至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 其次是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 最后是外方特色优势技术。在技术合作过程中, 重视市场化运营, 切实发挥园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 以需求为导向, 引进技术, 开展合作, 动态调整, 滚动实施, 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水平, 进而提升科技园的发展质量。此外, 通过组织项目对接、联合研究和人员互访, 长春科技园及园区企业得以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科技界和产业界扩大了影响, 积累社会资本,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园区的集聚效应, 促进园区经济走上优化发展的轨道。

2. 长春中俄科技园的启示

在开放条件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然而, 东北很多地区对俄科技合作并未充分开展。以辽宁为例,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年) 》也明确规定要构建辽宁中俄科技园, 并在沈阳、大连、锦州、鞍山、铁岭当地推动实施中俄产业和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但令人遗憾的是, 辽宁并未充分利用与俄罗斯开展科技合作的区位地缘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至今既没有形成一块类似长春中俄科技园那种对俄科技合作高度集约发展的前沿阵地, 难以满足中俄两国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需求, 在对俄科技合作政策安排方面也不够到位, 造成辽宁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建设大大滞后于吉林。

长春中俄科技园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科技合作, 主要是以新西伯利亚作为合作出发点, 使其初始条件上形成先行者优势, 导致在一定程度上, 中俄科技合作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偏向长春的路径依赖, 东北其他地区要想跳出路径锁定, 就应该学习借鉴长春中俄科技园区的经验, 反思其教训和问题, 从而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俄科技合作的开展。

(1) 做好官产学协调工作

东北作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 科技积淀雄厚, 科研院所云集, 仅中科院就在东北境内有沈阳分院、长春分院和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多家重量级部门, 这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优势, 然而辽宁等地对这个优势前几年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今后应该用足用好这个优势, 盘活东北地区的科技资源, 使其先与省内企业整合, 然后再与俄罗斯技术人力资源相整合, 优化重组, 产生效率。首先, 应该依托辽宁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并结合政府相关职能机构, 组建学术团队, 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其次,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移应用管理等服务体系建设, 规范合作发展;最后, 落实好跟踪管理服务, 做到“把关不设卡, 放手不撒手”。

(2) 基于现有合作资源进行深入拓展合作领域

以辽宁为例,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 辽宁与俄罗斯之间通过会展和论坛等方式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活动相对频繁, 如2002年俄罗斯高新技术展览会、2004年和2005年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2005年沈阳 (圣彼得堡) 科技项目推介洽谈会、2006年中俄仪器仪表领域技术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等, 双方还通过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专门设立中俄科技合作论坛。此外, 2004年, 有关方面在沈阳理工大学还挂牌成立了辽宁省内第一个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辽宁今后应该把这些科技交流合作活动进一步开展下去, 并提升合作层次, 从而使其在辽宁与俄罗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发挥平台与纽带的作用, 在积累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经验与信息的同时, 进一步建立合作与交流渠道, 从而帮助破除前文所提到的长春中俄科技园在对俄科技合作的路径锁定倾向。

(3) 摸清合作领域,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东北各地在开展对俄科技合作过程中,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合作, 还要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民用技术合作, 并从地区实际出发确立相应的重点合作领域, 从而有助于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地推动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为此, 东北各地应摸清企业、科研单位等服务对象的需求, 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从而利用会展和论坛等平台, 以及在俄罗斯国内的官方或民间人士渠道, 了解俄罗斯科研院所和企业对应的技术供给能力。要重点扶持发展前景良好、带动力强的项目, 并注意围绕项目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以切实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等效能, 从而增强园区产业质量, 进一步提升对俄科技合作动力, 进而依托当地, 立足东北, 服务全国。

(4) 东北地区对俄科技合作不妨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尤其是沈阳经济区, 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可以借机在对俄科技合作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 注意规避长春中俄科技园在金融体制建设和金融生态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推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尤其是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投资体制创新, 从而培育对外开放战略新高地。此外,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边境线最长的省 (区) , 应该抓住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边境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利好和区位优势, 在边贸物流和出口加工区等方面选择适当合作着力点, 从而由点到面, 层层推进, 充分做好边境科技合作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长春中俄科技园网站:http://www.crtpark.com.

[2]吉林日报 (第一版) , 2013.4.20.

中俄科技园 篇7

关键词:中俄毗邻地区,科技合作,战略思考,主要原则

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必须促进中俄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为对俄罗斯科技合作搭建更坚实、更广阔、更便捷的条件平台。

1 对俄罗斯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

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有序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开放式、网络式、外向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原则;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同推进原则;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推进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利用俄罗斯资源的原则;立足长远, 突出重点的原则;合作方式力求多样化的原则;既要搞好一般项目, 更要搞好大项目的原则;引进俄技术同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原则;互通有无, 引进技术和输出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由对俄毗邻区域的科技合作逐步向俄腹地拓展的原则。

2 对俄科技合作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开展对俄科技合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立足传统产业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要注意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提速发展的协同推进。二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对外科技合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又要培养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前途的增长点。三是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中心城市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 实现全省经济能够协调同步发展。四是省内对俄研究与东北三省战略合作研究相结合。联合开展三省科技发展战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俄科技合作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

3 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科技合作的重点工作

3.1 创新对俄科技合作机制

做好超前研究, 及时跟踪俄罗斯前沿技术动态, 使我省对俄科技合作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提高企业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载体作用, 搭建有利于俄罗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实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机制。畅通对俄科技合作信息渠道, 建立与在俄科技人员的联系网络, 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建立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库和专家库, 加强信息共享;宣传、利用好网上技术市场, 建设并不断完善俄文版黑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 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信息平台和技术服务功能, 与俄罗斯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3.2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推动我省企业在俄建立合作研发中心, 利用俄罗斯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通过联合或委托的方式开展技术前瞻、技术预测、关键技术研发, 并引进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在我省熟化落地。鼓励俄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 重点建立若干个国际科技合作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力度, 设立对俄科技合作计划, 以我省“十大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以企业为实施主体, 把技术引进与人才引进紧密结合, 集中省、市 (县) 科技资源, 承接一批俄罗斯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向我省转移, 探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效途径。

3.3 加大对俄科技合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我省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规模较小, 专门用于对俄科技合作的资金相对于大批的对俄科技项目来说更是缺乏。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对有产业化前景的重点项目集中资金予以支持, 并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的扶持计划, 形成政策性资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和银行贷款互为补充的产业资金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贴息、税收、补贴以及土地等政策, 向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增强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3.4 推进中俄联合高新区建设

发挥我省现有优势, 整合利用国际资源, 支持两个省级中俄联合高新区建设。推动联合研发, 共建创新基地和科技合作园, 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对俄毗邻地区及俄内陆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积极支持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使其成为中俄两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抓手, 从中俄两国国家层面获得更多的人才、资金、政策扶持, 努力把建设联合高新区推到国家战略层面。

参考文献

[1]宋魁.跨世纪中俄资源合作[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0.

中俄科技园 篇8

一、俄罗斯东部地区传统研究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俄罗斯在基础研究、核能、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等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并在多种科技的研发能力上与美国并驾齐驱。其中,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远东分院在俄罗斯整体的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功实现了很多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

第一,在基础研究领域。西伯利亚分院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开展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俄罗斯重振科技大国的雄风贡献力量。第二,在核能领域。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核聚变能的国家之一,在核能发电与激光技术等核能利用方面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目前,俄罗斯拥有核电站十余座,并计划在极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造海上核能发电站。在利用核裂变能量开发超大功率激光装置方面,西伯利亚分院所研制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种激光技术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医学及军工领域,而且应用于加工和处理战略性矿藏。第三,在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西伯利亚航空科学院作为俄罗斯东部最大的航空科学研究中心,其员工不仅在多种飞机的装配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对200多种飞行器和各种现代航空器进行过结构测试或测验,而且参与研制了SSJ-100客机和苏-35战机。而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的导弹袭击预警雷达站的独特技术,已超越国际竞争对手,在性能方面创下一系列纪录。截至目前,俄罗斯已经同75个国家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并向66个国家提供特殊军事用途设备。

二、俄罗斯东部地区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高新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问世和原子能利用兴起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核心,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形成的一大批相互关联的高新技术群落。俄罗斯东部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既强化了空间科技与核能利用上的技术优势,也促进了下述各领域的长足发展。第一,在新能源领域。俄罗斯东部地区丰富的植被资源、水流资源、活动性构造带、夏天充足的阳光分别为生物能、水电、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在以纳米科技为主导的新材料领域。西伯利亚分院和远东分院等数十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将纳米材料研究作为研发新材料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托木斯克州作为西伯利亚地区的科教中心,在新材料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托木斯克科学城的科学家首次找到了使金刚石纳米粒子与其它物质合成的方法,并用于改变金属和半导体等材料的性能;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利用电离子电流脉冲来改变材料的性质。第三,在信息技术方面。拥有俄罗斯“硅谷”之称的新西伯利亚大学在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其所建立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自动化系统,部分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俄罗斯第一家IT科技园———新西伯利亚科技园的建立,对整个俄罗斯IT产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第四,在生物技术领域。东部地区的生物技术不仅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诊断试剂、生物芯片、新型给药系统、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生物技术的应用还扩展到农业、食品工业、石油天然气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三、中俄科技合作发展趋势分析

近20多年来,中俄科技合作从最初的技术贸易转为共同研发,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结合。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龚惠平提出,“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目前已经成为两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共识,科技合作当之无愧地成为维系中俄两国关系最重要、最持久、最活跃的纽带之一”。目前,随着中俄科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形式不断拓展,领域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推动着中俄科技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合作重点转向高新技术领域

2013年12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举行总统任期内第九次大型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中两国正在持续推进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向前推进,两国科技合作的重点逐渐转向高新技术和创新领域,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更加务实和理性。2006年,中俄高新技术和创新合作工作组的成立为协调中俄双方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协作关系,促进高新技术共同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两国境内大量的高新技术合作中心和科技园陆续建立,充分发挥了两国在高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技术优势。

(二)合作重点转向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

中俄两国早期开展的一些科技合作项目,总体规模有限,合作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满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需要。2007年11月6日,中俄总理第12次定期会晤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生命科学、纳米科技、信息技术、能源与节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领域开展大型项目的实质性合作,目前双方已成功开展了多个大项目的技术合作。同时,为了规范两国在科技合作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力分配议定书》《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政策文件,并在中俄总理会晤机制框架下设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管理在科技合作领域中的事宜,为中俄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单向流动”转向“双向互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核物理、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诸多研究领域的科技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为了推动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以技术贸易为主导的对俄罗斯科技成果的引进逐渐形成规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环境保护、信息技术、高铁技术等诸多领域,中国拥有足够的实力与俄罗斯开展平等互利的科技合作。中俄两国为了推动两国纳米科技的共同研发,中国科技部与俄罗斯国家纳米技术股份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完成了锂电池项目在新西伯利亚的投资建厂。中俄科技的“双向互动”,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国科学家的原始创造能力,更有助于充分利用两国广阔的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

四、结语

中俄科技园 篇9

关键词:饮食文化,就餐习俗,茶文化,酒文化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从旧石器时代的茹毛饮血到明清时期的满汉全席,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也逐渐显著:在满足色、香、味、形俱全的同时达到精、美、情、理。这不仅展现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的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底蕴, 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俄罗斯从9世纪古罗斯的烹饪法形成至15世纪饮食文化兴盛都体现了俄式餐饮的独具特色。广袤的土地、富饶的物产为俄罗斯饮食提供了众多的海鲜、野味和浆果之类的美味菜肴。自从18世纪俄罗斯进入了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以来, 彼得大帝强制改变了许多生活习俗:从西方引进厨炉、锅、烧盘等, 外国菜肴传到俄罗斯并与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烹饪相结合, 更具有俄式风味了。

可见各个国家与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在其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 以及在同周边国家展开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俄也不例外。在两国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 两国形成了各自迥异的饮食文化。

二、中俄食品特点与差异

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 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 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而俄罗斯则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其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 等等。就拿牛排来说, 在中国人看来, 要把牛肉煮的熟透了才可以进食, 而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 他们更注重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在食物烹饪上, 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 喜欢酸、辣、咸味, 偏爱煎、炸、烤、炒, 好冷菜, 制作粗糙。在中国, 烹调是一种艺术, 它有极强烈的趣味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熘、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 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就拿俄罗斯人在食材使用上, 俄罗斯人只需要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 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 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在俄罗斯, “面包”代表着富裕与丰收, 而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 可见俄罗斯人对面包和土豆的钟爱。而在中国, 饮食结构丰富, 菜式花样繁多, 而且取材相当广泛, 青菜、肉类、蛋类、奶类样样都可以作为食材。俄罗斯人尤爱红菜汤, 中国饮食中汤类也占重要地位, 但不像俄罗斯那样单一, 而是丰富多样, 荤菜汤、素菜汤应有尽有。

在就餐习俗上, 众所周知, 中国人用筷子夹菜, 用汤匙喝汤, 用碗盛饭, 而俄罗斯人用盘子装菜, 用刀叉吃牛排, 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中国人就餐习惯围着圆形餐桌、共享美味, 而俄罗斯人用餐一般会选择非常高雅、安静的环境, 多采用自助餐的方式, 大家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

总而言之, 中俄两国在食品烹饪及技巧、食材使用、就餐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各有各的文化韵味。

三、中俄饮品特点与差异

众所周知,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享誉世界。自古以来中国人饮茶往往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俄罗斯饮茶习惯源于中国, 但是又形成了与中国形式迥异的茶文化。

从饮茶形式上来看, 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 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 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茶点”。从功能上看, 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干脆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 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 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 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 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 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 中国人喜喝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茶饮, 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从饮茶的味道看, 中国人喜欢喝清茶。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 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 有时也加牛奶。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 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 搅拌后喝;二是将一小块糖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 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 也不含在嘴里, 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 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 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 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 一边品着茶, 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 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而在俄国有这样一种“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 (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 的说法, 可见在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早期俄罗斯茶炊分为两种: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 其中部竖一空心直筒, 盛热木炭, 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 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而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 其用途稍稍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而在现代俄罗斯人们生活中, 电茶壶和电咖啡壶取代了原来餐桌上摆放的茶炊。但茶炊并没有因此而淡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比较两国的茶文化传统, 我们发现两国茶文化虽然在饮茶的历史、习俗、茶具等方面均不同, 但是茶文化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两国礼仪文化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两国人民喜欢以茶待客, 宾来客至, 清茶一杯, 以表敬意、叙友情, 从中表现出高尚的礼节与美德。

提到饮品则不得不提到酒。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 无论男女, 大多嗜酒。他们大多喜欢伏特加、啤酒、香槟、葡萄酒, 等等。早在996年, 民间就习惯对蜂蜜进行蒸煮。1284年, 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 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自此伏特加成为俄罗斯人民的挚爱, 有人说“不了解伏特加, 你就不懂这个国家。没喝过伏特加, 你就难以把握俄罗斯人的性格”。事实上, 俄罗斯人喝酒有一定的讲究, 喝伏特加时一般喜欢一口喝干, 第一杯通常一齐干下, 酒足饭饱离开时, 餐桌上剩酒也是犯忌讳的。俄罗斯人的祝酒辞也很有意思, 第一杯为相聚, 第二杯祝愿健康, 第三杯为爱, 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如果在朋友家聚会, 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 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而白酒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伏特加在俄罗斯的地位。中国的酒风和俄罗斯也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人习惯自斟自饮, 与朋友聚会喝酒时也不劝酒, 而是拿起来便一口闷, 经常一喝就是一个通宵, 而中国人喜欢劝酒, 喜欢一大帮人聚在一起喝。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 中俄两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然而差异是相对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将不断融合, 研究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颖, 何山.浅谈俄罗斯饮食文化.理论研究, 黑龙江:黑河学院, 2010.

[2]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1) .

上一篇:分布式小天线下一篇:现代教师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