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

2024-10-17

大学科技园(精选12篇)

大学科技园 篇1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定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显示, 淮安市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这是继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科技园后, 苏北地区第二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淮安市大学科技园于2009年2月由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同批准筹建。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 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两区” (南区以淮安软件园为主体, 北区以淮安工业设计园为主体) 的发展格局, 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 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新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并于2013年9月成功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

目前, 该园区拥有3个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42200平米;园区引进建设了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工新材料淮安研究中心、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淮安锂电池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院所和研究机构。

大学科技园 篇2

【上海科技大学专业】上海科技大学招生网站-上海科技大学分数线

一、学校全称 上海科技大学

二、就读校址 校本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中路393号 岳阳路校区: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

三、层次 本科

四、办学类型 普通高等学校、公办高等学校

五、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 分专业招生人数及其要求详见各省(市、自治区)高招办公布的招生计划。

六、预留计划数及使用原则 预留计划数为2014年我校招生计划总数的1%,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不平衡。

七、专业培养对入学外语考试语种的要求 高考外语语种不限,入学后外语教学为英语。

八、招收男女生比例

男女生录取比例不限

九、身体健康状况要求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为准。

十、录取规则

1、为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多元选择”的选拔招录模式,学校将坚持正确导向、公正公开、科学有效的原则,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详见《上海科技大学201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校园开放日活动方案》及各省(市、自治区)招生简章),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我校“校园开放日”活动。

2、学校根据考生申请材料及在“校园开放日”的整体表现,形成以等第制为基础的评估结果,在招生录取中给予相应的学校优惠加分资格。(详见《上海科技大学201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校园开放日活动方案》及各省(市、自治区)招生简章)

3、所有报考我校考生须在所在省(市、自治区)提前批次本科填报我校。考生文化成绩(含教育部、所在省(市、自治区)相关政策规定加分)应达到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最低控制分数线。

4、各省级招办按规定向我校投档(投档比例按各省(市、自治区)规定)。

5、我校根据考生的最终成绩(含高考总分和我校“校园开放日”优惠加分),结合考生专业志愿及各专业(大类)招生名额依次进行录取,学校专业录取不设专业志愿级差分。最终成绩相同的考生,则以我校“校园开放日”成绩顺序录取。

6、各省(市、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自治区)录取具体办法以各省招办公布内容为准。

十一、收费标准

1、学费标准 各专业每生每学年5000元,沪价费(2000)120号;

2、住宿费标准 每生每学年1200元,沪价费[2003]56号、沪财预[2003]93号、(沪教委财 [2012]118号)。

十二、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

1、学校名称 上海科技大学

2、证书种类 修

学期满,符合毕业要求,颁发上海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

十三、联系电话 4009209393、021-54202237

十四、投诉监督电话 021-54201357

十五、网址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上海科技大学招生计划:

上海科技大学人气校友:

关于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篇3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依托上海大学综合优势,注重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五大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推进国际企业(项目)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培育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依托大学、科技转化、服务至上、国际合作、持续创新。

孵化企业可使用的技术资源

每秒运行1.7万亿次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

微电子电路设计软件系统平台;

AP开发平台;

纳米技术测试分析中心;

上海市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开发平台;

快速制造系统平台;

网络化设计制造等公共平台;

校园网;

网络化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导读系统等在内的数字化文献阅读系统。

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为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一器六基地”成员单位,与世界多个孵化器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并就科技企业国际合作孵化进行实践。

人才培育

上海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育和讲座,尤其是为社会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备科技企业高级管理才能的人才。

大学科技园 篇4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概述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大学综合实力、技术创新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也有所不同。

“一校一园”模式

“一校一园”模式指一个科技园依托一个大学, 由所依托的大学为主导, 联合其他力量组成管理机构。一校一园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由于由高校直接创办, 软硬件基础条件良好, 同时转化的科研成果一般来源于本校, 可以缩短转化周期, 也便于继续开发而形成系列产品, 降低投资风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园均属于这种模式。

“多校一园”模式

“多校一园”模式主要指以多所重点大学为依托, 由政府出面组织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此类运行模式优势在于可以整合多校资源, 技术、人才、信息、硬件设施等资源丰富, 优势互补, 开放性和综合实力较强。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均属于此种模式。

基于区域共建的大学科技园模式构建分析——以盐城大学科技园为例

与区域协调性发展分析

基于区域共建的盐城大学科技园, 对于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形成科技创新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融入城市整体布局

盐城大学科技园本部及两个区, 分别地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环保产业集聚区, 位于盐城市的主城区、西南部和东南部, 呈三足鼎立之势。大学科技园的区位选择独特, “一园”即本部与城市发展唇齿相依, 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 高科技人才集聚, 与城市保持着动态和谐关系;“二区”承接市区高等院校扩张和功能转移, 将有效推动城市拓展方向和新城区建设, 成为盐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上的重要节点。

(2)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产业及区域经济相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发挥着企业孵化、人才培育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盐城大学科技园通过采取与省内外重点高校共建的方式, 将重点大学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以及高科技人才带入园区, 将重点高校的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引入园区, 可以有效弥补本地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 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3) 契合当地产业发展

根据《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盐城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等部署, 积极推进实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 未来一段时期, 盐城将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四大产业, 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电网、高端装备等产业, 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支撑, 各类产业关联互补的产业体系。盐城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发展定位, 选取新能源、高端装备、环保装备作为核心产业, 与盐城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完全契合, 成为全市产业培育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与依托大学发展协调性分析

盐城大学科技园由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6 所高校共建, 不仅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为高新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而且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 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和培养。

(1) 与依托高校服务区域战略相一致

当前, 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尤其是地方高校具有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根据各依托高校规划, 要建设多元化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盐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能够推动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加快实现服务区域创新、促进行业发展的功能和职能。

(2) 与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相匹配

高校通过构建面向行业产业、区域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推进校地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 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盐城大学科技园共建高校的优势学科与盐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紧密, 如复旦大学的环境学科和光电学科、同济大学的环境学科、南京大学的环境学科、东南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学科、盐城师范学院新能源学科、盐城工学院新能源汽车学科和光电学科等, 通过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业创新, 成为促进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带动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3) 与依托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相促进

根据高校规划, 要建设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即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特征, 以学科、学科创新集群、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载体, 实现科学研究有力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稳定体系。盐城大学科技园为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汇聚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建立了高校学生“双实双业”基地, 并积极依托江苏省科技镇长团, 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盐城大学科技园建设思路及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

盐城大学科技园按照“突出主体功能, 分类整合资源”的思路, 结合盐城现有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发展规划, 实施“一园二区”的特色建园布局, 统筹集成各项科技资源, 提供各类综合设施和服务平台。“一园”为盐城大学科技园本部, 即综合孵化区;“二区”即高端装备专业孵化区和环保装备专业孵化区。同时, 在3年规划建设期内, 盐城大学科技园还将重点新建1 个科技企业加速器, 为盐城大学科技园内孵化毕业企业和为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深层的专业化服务。加速器建成后, 盐城大学科技园将形成以孵化器为核心、加速器为延伸的特色战略布局, 进一步完善“成果—孵化—加速—规模化生产”的创新创业服务链。

发展建议

(1) 发展定位上, 构建“3+3”功能布局

即紧紧围绕盐城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环保装备、高端装备三大产业, 打造综合孵化区、环保装备专业孵化区和高端装备专业孵化区三大孵化基地, 具有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重要特征。其中, 三大孵化区分别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市环保科技城和盐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大产业集聚区为腹地和依托, 借助三大园区成熟的软硬件环境和资源, 实现高起点建设、高效率孵化, 能够推动盐城大学科技园产业定位与盐城特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成为盐城新兴产业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同时, 三大学科技园的区位选择独特, 分园呈三足鼎立之势, 承接市区高等院校扩张和功能转移, 有效推动城市拓展方向和新城区建设, 成为盐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上的重要节点。

(2) 建设主体上, 打造“2+4”共建模式

即在依托盐城两所本地高校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基础上, 联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所省内外重点高校, 共同建设盐城大学科技园。“2+4”模式的核心是“立足本土、借力外脑”, 一方面充分发挥本土高校科技、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效应, 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就地拓展”, 为本地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加快本地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国内重点高校的优质创新资源, 有针对性地引进盐城急需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和机构, 有效弥补盐城本地科教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 提升区域创新实力和水平。同时, 借助大学科技园这个载体、高校研发机构这个平台, 将直接面向市场的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直接导入学校, 成为学校科研教学改革的信息源, 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推动学校提升发展, 实现了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与反哺高校人才培养的双赢。

(3) 科技创业上, 形成“综合+ 专业”孵化体系

盐城大学科技园以一个综合孵化区加两个专业孵化区为核心, 以科技企业加速器为延伸, 全面打造创业生态体系。综合孵化器主要依托盐城两所高校, 推动本土高校师生高技术研发成果即时落地转化和自行产业化, 为创业项目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专业孵化器主要依托复旦等四所省内外重点高校, 吸纳环保装备、高端装备领域的优势科教资源, 通过专业化的科研开发硬件设施和管理队伍, 为孵化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加速器帮助科技园毕业企业进行二次创业, 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从而促进企业的茁壮成长。同时, 盐城大学科技园积极与所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进行技术和产业对接, 采取横向产业化共性技术链+ 纵向细分产业技术链的叠加方式, 推动企业孵化器向产业孵化器转型、综合孵化器向专业孵化器转变, 实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无缝对接, 推动优质项目和企业扎根盐城。

(4) 支撑手段上, 强化“平台+ 项目”有机结合

盐城大学科技园高度重视研发平台建设, 通过积极吸纳和引进重点高校来园区设立研发机构, 为园区初创期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使得园区乃至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短期内快速提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 园区共有各类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达到23 家, 集聚了复旦大学江苏大气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同济大学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 大大提升了区域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 研发机构集聚也成为盐城大学科技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同时, 盐城大学科技园以各类研发机构为平台, 积极引进各类新的孵化项目, 并对项目给予分类指导, 采取“一般项目实行政府支持为主的综合孵化, 实现项目快上;重点项目实行民办官助、校企共建的专业孵化, 实现项目做强”的思路, 对于符合盐城科技发展要求的在孵企业项目给予科研经费资助, 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开展成果转化项目合作, 提高孵化成功率。

(5) 运行管理上, 探索“联动+ 互动”创新机制

一方面, 建立盐城大学科技园联席会办制度, 盐城市政府联合本地多个行政部门, 定期研究解决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形成了集科技、教育、发改、财税、招商等多个部门横向联合共商的机制;同时各个共建高校与盐城市政府、大学科技园、所在辖区等主管部门, 在基地共建共用共享、联合培养人才、成果转移转化、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不断达成共识, 多方签署共建协议, 形成了纵向联合推进的局面。另一方面, 盐城大学科技园集中了数所高校的有形、无形资源, 各个共建高校将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打破围墙、搬出校门, 集聚在大学科技园区域,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打破了原先校际间固有的藩篱, 形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格局, 建立了吸引众多人才、企业与科研机构参与的广泛创新网络。

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 篇5

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九年六月六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开发项目的管理,规范管理程序,明确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国家、省等有关法规规章,结合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简称科技园)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园项目(简称项目)是依据科技园发展目标的需要,以项目经费为引导和支持,由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组织及实施的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成果中试、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等相关的科技开发活动。

第三条 项目由法人或自然人承担,并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项目由管委会负责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审定申报项目;

(二)组织项目的论证评估;

(三)确定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

(四)签订《项目合同书》,拨付项目经费;

(五)检查、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进度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六)监督项目经费使用和匹配资金到位情况;

(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调整、中止及撤消;

(八)组织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第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一)按照《项目合同书》规定,足额匹配自筹的项目经费;

(二)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按项目的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三)每半年按要求定期向科技园提交《项目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随时报告项目有关的重大事项;

(四)负责组织提供项目验收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五)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

第三章 项目立项

第六条 项目申请者(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负责人在相关技术领域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或技术优势,项目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并具有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二)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三)承担单位具有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四)要求有配套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有配套资金;

(五)已经得到科技园支持,尚未完成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原则上不能继续申请科技园项目。

第七条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项目申请书》 和相关的证实材料。

第八条 项目申请由管委会统一受理,申请时间不限,管委会根据科技园的发展需要和支持能力进行初审。

第九条 管委会根据项目初审情况,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论证。

第十条 管委会依据项目的立项论证结论,研究确定立项项目、项目经费和项目承担单位。

第四章 签订合同

第十一条 管委会依据项目实施计划及确定的任务指标,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签订合同项目的起止时间、研究内容、考核指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内容应与提交论证评估的《项目申请书》等相关内容一致。

第十二条 项目合同由管委会和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签订,管委会为甲方,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为乙方。

(一)甲方的责任是:

1、甲方根据申请书向乙方提供部分或全部项目经费,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管理;

2、甲方有权对乙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项目完成后,甲方依据项目合同所确定的经济、技术指标,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

4、乙方如不能按项目合同所规定的内容完成项目,甲方有权调整经费,终止合同。

(二)乙方的责任是:

1、乙方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并保证按项目合同要求完成技术、经济指标;

2、乙方按甲方要求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3、乙方负责保证项目自筹资金的到位,并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4、乙方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必须向甲方申请验收,并提供有关资料及经费决算。

第十三条 项目执行期间,合同内容原则上不作变更,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合同内容的,须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变更;由于不可抗拒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执行的项目,由甲方做出终止或撤项的决定。

项目承担单位按合同规定确保项目实施保障条件的落实。项目负责人在合同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第十四条 管委会根据《项目合同书》,核拨项目经费。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期一般为6-12个月,最多不超过18个月。第十六条 项目实行6个月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立项后的第七个月、第十三个月的上旬,向科技园提交上6个月的《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及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第十七条 项目执行期间,如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项目负责人调整或关键技术方案变更、遭遇不可抗拒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园提交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项目需要调整、终止或撤消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提出项目调整、终止或撤消的书面意见,报送管委会。管委会根据情况及时做出项目调整、终止或撤消意见,并书面通知项目承担单位。

对于终止或撤消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等情况向管委会提交书面报告。管委会负责对终止或撤消的项目经费进行清算。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和临时雇用工作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有单位工资的人员不得在资助的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费用。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的费用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的性质分别核定。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的预算、决算与执行

(一)项目负责人应按照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认真编报预算,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二)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做调整。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需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调整的,必须按程序报科技园管委会批准。

(三)项目经费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在科技园计财处设立单独账户,经项目负责人签字后,由计财处按科技园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负责报销业务。

(四)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会同计财处清理账目,根据经费预算,如实编报经费决算,由管委会主管主任、计财处审核签署意见后存档。项目的结余经费科技园拿出50%作为课题组的奖金,一次性发放给课题组。

(五)项目因故终止,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管委会批准后,科技园收回剩余经费和剩余资产。

第二十一条 监督与检查

(一)管委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申请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二)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杜绝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的行为。

(三)项目完成后,应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结题实行验收制度,在项目规定执行期结束后一个月内组织验收。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应以合同文本规定的内容、完成时间和确定考核指标为基本依据。

(一)项目合同文本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知识产权情况;

(三)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

(四)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训。第二十四条 项目验收程序如下:

(一)项目在实施期限到达后或提前完成计划合同任务后,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管委会组织验收。因特殊原因不能如期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须事先向管委会书面报告理由,经管委会同意后可以延期验收,延期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

(二)管委会根据《项目合同书》,组织专家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

(三)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时,应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其中包括:

1、项目验收申请表;

2、项目合同书;

3、项目实施工作报告;

4、项目实施技术报告;

5、项目经费总决算表;

7、涉及技术、经济指标的有关证明材料;

9、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通过

(一)合同规定的主要任务没有完成;

(二)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三)擅自修改《项目合同书》中的考核指标内容;

(四)超过《项目合同书》规定期限未完成任务,事先未作延期申请;

(五)经费(含匹配资金)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八章 奖 惩

第二十六条 项目如期验收合格,科技园给予项目组成员项目经费2%-5%的奖励。

第二十七条 对于没有按《项目合同书》要求完成项目的,科技园给予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经费10%-20%的罚金。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分享比例在《项目合同书》中说明。

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 篇6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设备、文化氛围等优势资源,通过科技园平台开展高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社会服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辐射。因此大学科技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与通道,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平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器,这些也决定了其在“2011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兴奋点在产值和利润上,很少涉及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大学和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对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理解存在偏颇,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模式。本文在分析大学和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就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大学和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科学研究是对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提供人才保障,无疑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期待。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中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以用“一个标志、两个组成、三个平台、四个基地”来概括。一个标志即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平台即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业企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四个基地即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可以看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定位与大学的功能定位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特殊的天然纽带联系。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的学科和科研实力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别于其他类型科技园区之处是其与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进行了深度融合。这体现在与学科平台融合、与技术成果转移孵化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融合,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融合。

反过来,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大学的科学发展的有力促进,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园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优化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促进其科学发展,因为科技园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提升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园的产业资源集聚效应有利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大学科技园提供真实的产业资源弥补了校内实践平台类型单一、缺乏实战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平台有利于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因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同时为教师直接创办企业或者参与企业科技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实践舞台。

二大学科技园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1提供真实场景的创新实践平台

目前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进行,通常校内占的比重较大,多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虚拟课题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由于各方面原因常常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研发项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些使实习实训的质量大打折扣。

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平台中涵盖了众多生机勃勃的中小型高科技在孵企业,而且企业的创办人或技术负责人大部分是高校教师,这些人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熟悉,而且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科研助手和管理助手,为学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学生也可以把科技园的实习收获作为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前期成果或者经过加工演变成高质量的学科竞赛作品;同时学生可以将创新思维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将创意成果投入到科技园转化平台中去。另外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平台,有利于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实践创新。

2提供基于问题、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关键就是“教”与“学”的方式变革。通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科技园聚集大量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优秀企业和优秀项目,这些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障。同时通过举办的科技园创新论坛,聘请业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学生也可以面对面与驻园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学术探讨、交流互动,营造浓厚的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开放互动的新鲜大课堂里,可以切身感受到更多的新锐观点,使其个性和创造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3提供创业实践的高峰体验平台

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目前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还处于创业参与人数少、创业成功率低的萌芽阶段。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主观上缺乏创业意识、创业体验是影响其主动创业的主因。学校只能从创业课程角度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真实的创业平台,使学生创业实践处于商业计划书层面或者纸上谈兵。

科技园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是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教育功能,这在教育部近年来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文件中都做出了明确指规定。通过“园校”合作,建立以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创业教育载体,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之中,继而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从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一些大学科技园的经验来看,几乎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工坊和学生创业孵化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以提高适应未来创业的社会能力。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创业挫折教育,因为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汇集地,大学生在科技园中接受的挫折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大学科技园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需要自身的精力投入,更需要大学与科技园之间从机制建设、实践条件、培养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共同建设好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否则不会发挥出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

1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契合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园校”合作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健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动平台和联动机制,实现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多项功能和目标。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科技园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有效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使人才培养从个体、封闭、分割的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

在机制建设时,突破旧有教育教学运行中体制封闭、单打独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服务脱节等痼疾,强调开放协同和产学研用的立体推进。科技园企业不仅在师资、技术、资讯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而且要直接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引进行业技术标准,把应用研究项目引入课堂,并参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2大学科技园实践条件建设

大学科技园为大学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知识增值的交汇点。因此平台应按照“开放、合作、共享”理念进行建设。首先是平台开放,这体现平台不仅引进校内外项目、研究技术或企业入园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研发;而且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与一大批实力雄厚、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社团组织合作组建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凝聚社会多方资源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其次是合作平台,这体现在平台运行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以院系为主的纵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人员可交叉流动的横向的合作模式,利于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或多赢的目标,有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局面;最后为共享平台,这体现在科技园的平台建设要适应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必然要求平台在人员、设备、信息等方面进行共享。如科技园企业在研发项目时往往需要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就需要高校智力资源的参与;反过来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拥有的试验设备和提供的研发资金,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

3“园校”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之一。大学科技园是知识、技术、资本和产业的聚集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是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环境和和实践基地。同时大学科技园本身是政府主导,教育、行业和企业协同的创新组织,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缺乏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只有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园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联动,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特别注重学生是识别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商机识别与把握能力、风险判断能力以及整合投资资源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靠课堂的灌输、教材的叙述、实践模拟是达不到的。而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其构建的创业苗圃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营销推广平台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或参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知晓企业的的管理、决策和规避风险的策略,对提升学生企业运作能力和规避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有极大的益处,有益于学生从就业者向创业者身份转变。

基于“园校”共同商定的培养目标,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三融合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基本素质养成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教育深度融合,按照启蒙熏陶与培养、素质提升、实战能力提高三阶段递进式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启蒙熏陶与培养阶段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由科技园企业提供项目、指导力量和设备,由学校提供场地,在校内建设体验式创新创业工作室,将实际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项目研发的流程、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以及成果共享等方面的训练。素质提升培养阶段以“园校”结合方式进行,一方面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项目研发组建模拟公司或项目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研发的成果到科技园进行转化或者到园区科技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日后组建创业工作室或创建科技企业打下基础;实战能力训练主要依托科技园进行,科技园为有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并提供配套创业服务和风险资金,弥补高校实战训练的不足。

4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满足其创办企业所需的物理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企业的生存、资金筹集、规避风险、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软环境的建设。大学生创业团队具有企业初创期的特征,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管理较为灵活,业务模式尚不清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特点,科技园必须在项目、场地、资金、导师、培训等方面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尤其在创业辅导培训、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公共服务、创业跟踪与诊断等环节实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子,实现扶上马送一程,提高创业成功率。

总之,大学科技园背靠大学,面向产业创新,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发挥科技园的创新驱动辐射作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是国家赋予大学科技园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北京,2010.

[2]郑旭,王玉玺,吴爱萍.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关系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8).

[3]王燕,孟民杰,黄韬.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大学科技园 篇7

1.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的蓬勃态势。中国大学科技园起步相比国外较晚,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是斯坦福大学在1951年成立的,而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是东北大学在1988 年成立的。自1999 年12 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等15 个大学科技园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到2013 年2 月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九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共95 家。各省、市级和高校自办的科技园也达到几百家之多。这些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各类创新及高新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大学科技园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天然内在联系。大学科技园本身就是依托于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在科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逐渐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像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就是在斯坦福大学周边衍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也就是著名的硅谷。大学科技园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化的科研成果多数是所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在大学科技园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结合其所学,而且能发挥其所长。

3.大学科技园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大学科技园作为天然的创业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荷枪实弹”的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学生们可以进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习实践,亲身体验和经历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仅靠高校教师肯定是不够的,需要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方资源,对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引导、指导或支持。而大学科技园恰恰能够提供这样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各省、市与高校均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科技园无疑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首选。因其在房租、税收及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使学生创业成本降到最低,大大提高其创业初期资金利用率,也就保证了其创业成功率增大的可能性。

二、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1.大学科技园能够提供充分的创业实习实践机会与平台。大学科技园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为高校优势学科相关技术领域,促进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开展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多数大学科技园都建有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从给予创业场地的优惠到工商、财务、经营及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的协助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广阔的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践机会。

2.大学科技园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与专业的创业导师。高校实行创业教育需要既有创业理论又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可中国大学普遍缺乏这样的师资。而大学科技园正是聚集了大批创新创业企业家的地方,这其中又不乏大学生创业的佼佼者,能够为有创业欲的大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而且入园企业的涉及面很广,创业教育师资也就随之多元化,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可选择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业指导教师。

3.大学科技园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大学科技园恰好可以有效地将上述有关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对学生从理论教学、科技活动、学术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训练到自主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训练,可以使创业教育由浅入深地形成一个系统的链条。

三、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内有重点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1.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创业教育自1999 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中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至今,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对创业教育的整体意识在提高,各大高校也在努力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开展创业大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结合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创业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让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学会生存”。具有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优势,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提供各类优质的服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

2.依托大学科技园,鼓励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是无法传授的,也是无法得到别人指点迷津的,别人的创业成功之路只能作为一个借鉴和参考,所以现在各级政府、各地区、甚至各高校均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旨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及团队能力。例如“挑战杯”的一系列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类竞赛、机械设计类竞赛、网络虚拟运营竞赛等等,大学科技园应积极主办或承办此类比赛,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在经费上予以支持,也可以承诺竞赛中获奖团队或个人,为其提供在科技园内创业优惠,如房租优惠、配套创业资金或政策以及全程免费的创业服务,甚至将其有限推荐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

3.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仅缺乏创业的知识,更多的是缺乏社会经验,仅靠创业热情就想获得创业成功是不现实的,这也正反映出当代学生缺少创业实践。目前的创业教育仅能为学生提供课程教育,缺乏创业成功经验及案例的介绍,使得大学生对创业充满好奇可又对其恐惧。这时,就应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大学科技园中入园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企业实战;入园的高新企业可以接纳在校研究生介入其在研项目,参与科研,不仅提供了研究生实践机会,而且对企业在研项目也有促进作用。

大学科技园 篇8

一、科技园发展定位的博弈及成因分析

地方师范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目标是定位在高科技为主的“科技园”, 还是定位在“科技”、“文化”并重的“科技园”在学校内部存在不同的意见。

(一) 现有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和地方师范大学自身产业特点的冲突。

从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价体系来看, 其主要评价指标依然停留在大学科技园在高技术上的成果, 关注的焦点是被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有形、可见的产值。地方师范大学虽然在高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其众多的人文、艺术学科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现有科技园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实现。这种情况就让地方师范大学在发展科技园的时候产生极大矛盾:“是仅仅让学校技术类的学科进入园区孵化?还是也让学校人文、艺术等产业的内容加入到园区?”。按前者的思路努力发展, 可以取得经济效益, 而且符合现有大学科技园一系列的评价指标, 可以得到有关部门的评价认可, 后者符合学校的现状, 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经济效益, 但取得的成绩很难得到认可。

(二) “科技园”丰富的建设范例和“科技”、“文化”并重型园区鲜有案例的对比。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 积累了大量的建设经验, 而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建设科技园的成功范例也加大了地方师范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的信心, 但是从理论到实践意义上建成包含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学科技园还鲜有成功的案例, 这就让地方师范大学发展大学科技园要进行重新探索和实践, 这要求管理层敢于面对失败的决策勇气。

(三) “科技”、“文化”并重型园区面临评价管理体制的缺位尴尬。

大学科技园一直以来是科技管理部门主导, 教育部门协助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 其现行管理体系图1所示。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部门管理, 而只有专门的文化科技园采取类似上述管理体系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实施管理, 据资料发现, 除了200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第一个文化科技园外我国少有专门的文化科技园, 文化科技园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在全国推开, 实施“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孵化功能的复合型“科技园”或者说“文化园”就更没有政策上的明晰, 就勿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了。这种状况造成地方师范大学在进行产学研结合、转化工作中陷入困境, 自然而然会形成“建设科技型”园区, 还是“建设科技文化并重型”园区的博弈环境。

二、产业化可行性的博弈及成因分析

(一) 地方师范大学的基础学科能否应实施产业转化。

一般人看来, 地方师范大学基础性学科除了理论研究的意义, 不应该成为产业化的对象, 一是很难在社会上直接运用, 二是产业化操作会影响基础理论研究的纯粹性, 让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成为追逐利益的工具, 最好的发展办法就是国家政府的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研究的纯粹性。但是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无法和取得产业化效果的研究成果的回报相提并论的, 实际情况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要解决上述矛盾, 另外一些人认为只有对现有学科实施产业转化实践, 通过转化既提高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待遇, 又可以回馈基础研究,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基础学科的纯粹性。

(二)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学科能否聚集产业合力。

不少人认为地方师范大学即使有一些特色的学科或者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特色产业由于缺乏“综合”配套的环境是很难形成产业, 学校不应该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小企业进行支持, 应把工作的重点发展到其他方面。而坚持地方师范大学应该发展科技园的人认为, 正因为地方师范大学缺乏呵护特色学科或者已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 才导致师范大学缺乏产业聚集的吸引能力, 只有克服“狭隘的特色”观, 大胆引入综合性的配套产业, 建立产业推动的有力机制, 才能搞活已有的特色产业, 形成特色产业群。

(三)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产业能否有较长久的生命力。

坚持“特色”发展的人认为即使部分特色产业成功实施了转化, 但是市场竞争的残酷会让这些特色逐渐消磨, 甚至危及学校的有关学科建设。而认为应该“综合”发展的人认为产业生存的时间取决于市场的开发, 大学科技园这一机构专门负责市场的开拓是可以缓冲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三、资源调配的博弈及成因分析

(一) 财力的博弈。

地方师范大学通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 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过随之而来的举国上下的大学新校区建设的浪潮也席卷了不少地方师范大学, 一时间地方师范大学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 2005年以前, 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 500亿元~2, 500亿元,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专家指出“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除去银行贷款, 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 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 000亿元。在这种财力状况下地方师范大学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科技园是不现实的, 但是发展大学科技园却是地方师范大学走向综合, 服务地方经济, 走向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给多少资金, 怎么给的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二) 场地设备的博弈。

随着地方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完成, 学校在场地和设备等硬件环境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近两年地方师范大学招生数量的巨大增加却完全消化了新建的校区、场地、设备等, 甚至某些学校还出现学生宿舍、上课教室、教学设施等再度紧张的局面。这样一来, 提供给科技园的发展场地和设施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学校内部各种组织、机构再次为场地设备资源展开博弈。比如: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在原青山湖老校区内的企业孵化用房划定在两栋楼, 但是两栋楼平均至少还要一半的校内机构占用, 由于复杂的历史成因, 科技园要实施房屋清理的难度极大, 学校校办曾尝试牵头对房屋场地进行清理也屡次无疾而终, 从科技园的发展来看, 相对独立的企业孵化环境是必须的, 因此科技园用房和其他机关用房实际上的犬牙交错就是一种博弈的结果, 显然实现科技园的用房要求只能在博弈的环境中逐步推进。

(三) 人力资源的博弈。

一个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 科技园的发展也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开拓意识的人。地方师范大学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习惯了一种公共事业部门的运作环境, 缺乏企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发展科技园势必引入一些优秀的企业人才, 或者给予学校老师、管理人员一定的政策来吸引他们参与发展科技园。另外, 科技园的建立给了大学师生员工一个创业的契机, 在解决师生创业后顾之忧, 鼓励师生创新创业上也需要制定政策。这些人员的引入机制、人员的激励政策将挑战学校现有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以及学生的评价机制, 将引起已有各种机制的抵触, 形成一个相互博弈的环境。例如:“科技园管理办公室的人员作为学校原有的人员是按照事业单位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还是按照企业要求考核”, “参与创业的学生其平时学分如何计算, 创业活动能不能计入学分”, “科技园用人的自主权和学校人事部门用人的管辖权怎样协调, 形成一个怎样的机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四、组织绩效的博弈及成因分析

大学科技园是按照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实施科技文化成果转化, 那么组织绩效就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但是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人员有很多是学校原有的管理人员, 已经习惯了事业化管理, 一下子很难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主要是表现在“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园公司和“事业化管理”的科技园办公室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博弈。

(一) “企业化运作”和“事业化管理”对效益的要求差异较大。

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公司化的管理, 按照企业的经营模式实施经营, 把经营效益放在更高的位置。这些内容打破了“事业化管理”体制下“不追求经营效益, 没有科技文化成果转化工作效果实施准确衡量”等既有潜规则, 这种以效益作为首位规则必然会触动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 使其不配合或者反对发展科技园。

(二) “企业化运作”和“事业化管理”对责任的要求差异较大。

事业化管理下很难实施责任追究制, 大学科技文化成果的转化往往成为老师个人的私事, 大学的科技文化主管单位缺乏主动推动产业化的热情。“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园是独立法人, 法律和经济责任明确, 推动科技文化成果转化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事业化管理体系下大学工作人员甚至管理层对于承担科技园“企业化运作”的责任和风险均有所疑虑, 存在着工作思维、责任意识的博弈。

(三) “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园和大学事业化管理体系对员工的管理差异较大。

地方师范大学的科技文化成果转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事业人员享有学校特有的寒暑假等各种假日, 而工作人员的考评往往是一种定性要求, 采取一种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 享有较人性的工作氛围。而企业化运作后, 一方面实施目标管理, 工作人员考评更加严格。二是由于入园企业的工作性质使得所有工作人员取消寒暑假, 仅仅按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 减少了休息时间。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原有高校工作人员有一个不适应和抵触的过程。

我们知道, 上述博弈产生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一定是一个各方力量不断沟通和妥协的结果, 地方师范大学如果要发展科技园, 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则必须要从校内的博弈中解放出来, 用实干的精神, 减少争论, 多做实事, 来找到一条符合地方师范大学特点的发展科技园之路。

摘要:文章分析了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科技园的过程中内部不同思路和利益群体的博弈, 归纳了地方师范大学在对科技园发展定位、产业可行性、资源调配和组织绩效等方面的博弈表现, 同时还分析了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地方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博弈

参考文献

[1].庄宁, 杨小鹏.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1:2~3

[2].张万红.趣味博弈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1

[3].[美]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彭祤, 王国成.发挥学科优势建设特色大学文化科技园[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7, 12:65~68

[6].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大学科技园 篇9

大学科技园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20世纪50年代,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公园。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斯坦福研究公园已经演变成今天的硅谷。这种将大学的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区域化创新模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为此, 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园。

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激发下、依托大学科技产业逐渐创办和发展起来的。1999年9月, 我国明确提出了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战略举措, 得到了许多大学的积极响应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十一五”末, 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 涵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

但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 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基础还非常薄弱, 因此做好大学科技园的实施战略研究对科技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省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河北省现有部委所属本科院校4所,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28所, 独立学院18所, 高职高专62所。但是, 截止到目前, 仅有两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燕山大学科技园和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 (在天津市) 。据统计, 两个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72家, 在孵企业118家, 其中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总收入6.34亿元, 上缴税金2.52亿。

2011年4月15日, 河北大学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 目前在孵企业18家;2012年5月10日, 由保定高新区牵头, 联合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金融学院、河北软件技术学院5所大学共同组建“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总投资2.87亿元, 占地面积100亩, 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 建有标准厂房、办公区域、地下车库等相关配套设施。总体上看, 我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相比, 差距甚大, 这也与我省的教育规模不相称。

三大学科技园内部战略环境分析———以河北大学科技园为例

1. 大学科技园的选址。

河北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得到了保定市、保定国家高新区的大力支持, 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坐落于保定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七号楼。未来, 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将在现有河北大学科技园基础上, 建设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 地址位于河北大学新校区附近, 总占地266.78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283.78万平方米, 预计总投资80亿元, 项目通过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建设, 形成集孵化基地、科技产业基地、智慧工厂、创意生产区、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培训中心、配套商业、公共设施在内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孵化基地, 树立保定·中国智谷新形象。

2. 运作机制。

河北大学科技园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机制,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 实行市场竞争。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是河北大学全资企业, 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 负责对外运营, 公司实行执行董事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3. 营销和财务、技术和法律管理能力。

河北大学科技园在其公司运营过程中, 涉及许多工程技术、法律事务、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 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聘用了许双全教授为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来规范科技园法律事务管理;聘用闫正教授为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做好科技园工程、技术服务工作, 并从校外招聘了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4. 内部服务体系建设。

河大科技园有限公司依托河北大学科研、人才、学生等资源优势, 开展从基础到专业的一条龙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基础服务:包括工商、税务、人事、档案、水电暖、网络、物业管理的代理服务, 有专门人员负责上门代理;专业服务:涉及基金申报、财务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营销、科研开发、质量标准建立、公共检测服务、专利代理、专业技术研发等, 有科技园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员负责材料审查、指导, 提高服务质量;其他服务:企业投融资咨询等。

四大学科技园的实施战略

1. 在市场机制下运行。

河北大学科技园实行企业化运作,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成立公司董事会、监事会, 实行企业法人制, 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2. 设立人才培训中心。

河北大学科技园根据入园企业的需求和特点组织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培训。例如2012年10月31日, 在保定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举行了“首期入园企业负责人创业培训会”, 培训会的主题是“初创企业应具有的经营理念”。

3. 设立公共服务中心。

对于河北大学科技园来说, 其有针对性地努力构建六大服务区:科技研发区、文化创意区、企业总部与产业服务区、科技信息服务区、创业产业服务区、科技制造区。

五总结

随着大学科技园数量的不断增加, 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 大学科技园必须专心做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使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 成为特色鲜明、成绩卓著的大学科技园,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永顺, 赵金霞, 贾磊, 彭松.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35)

大学科技园 篇10

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人才创业和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要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载体作用, 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及实践平台, 扶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动, 积极为创业人才提供服务。我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提出大学科技园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希望有助于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园内互动, 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培训交流活动。

大学科技园应从创业咨询开始, 为大学生创业者入园孵化所经历的创业前期、创业发展期、创业成熟期、转入产业转化区等全过程提供全方位保姆式创业服务。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 制定入驻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考核评估办法、党团组织管理办法、财务统计管理办法、激励和退出机制等管理制度, 科学高效地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者。

1.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享受“零租金”入园。

大学生创业企业入园孵化, 可免费使用一定面积 (如20平方米) 的办公区域, 园内统一配备的办公设施可供大学生创业企业免费使用。物业管理部门需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园内的基础设施配套, 保证配备有安全合格的消防系统、安监系统和水电系统。

2. 大学生创业园内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业、实习服务工作。

主动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登记、知识产权、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代理服务;携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3. 开业办证代理、创业项目查询。

引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广告策划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全方位的中介服务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中介服务。建立项目资源库, 通过社会募集、专利申请等渠道, 开发有潜力的创业项目供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挑选。

4. 开展创业全过程联络追踪、创业导师服务。

建成创业导师、企业辅导员、企业联络员三位一体的企业孵化体系, 创业导师、企业辅导员分别由园区部分优秀科技企业的负责人组成, 成员专业涉及金融投资、市场营销、企业策划, 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等方面, 在理论和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扶。以项目为单位设立创业联络员, 负责保持与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和创业人员的联系, 随时掌握创业人员及项目的进展情况。

5. 成立培训交流中心, 定期举办课程培训、创业讲座等活动。

设立培训交流部门专门负责培训交流中心的各项事务, 定期召开大学生创业座谈会, 邀请培训师、创业导师及企业领军人物参加, 对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进行集中的解决和指导。中心应配有专业的培训教室和大型多媒体会议室, 电话、网络等服务设施。

二、园校联合, 积极探索创业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育模式。

大学科技园应加强与所在地方的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机构合作, 将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环节, 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将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1. 引入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为煤炭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分析测试等多方位的服务。

2. 与高校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建创业青年联盟等学生组织, 开设创业实践课程,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面向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同时, 热情邀请学校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到园区企业的创办、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中, 不仅可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工作和创业能力。

三、园企合作, 吸纳大学生入园实习, 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1. 大学科技园与园内企业联合举办假期实践活动, 由园内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安排专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实习期满, 由企业评选出优秀的实习学生, 联合学校团委、学生处共同给予表彰和奖励, 充分调动学生假期实习的积极性, 提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体会社会竞争形势。

2. 积极联系银行、投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大学科技园应大力宣传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学生企业, 帮助吸引更多的园内企业甚至社会资金投资到大学生创业企业, 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瓶颈制约问题。

3. 联合园区企业和民间机构, 设立大学生创业奖等资助项目,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核, 评定并公开奖励优秀的创业大学生企业, 鼓舞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

四、园政携手,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1. 大学科技园应该积极联合当地政府, 设立“大学生/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等项目, 为大学生争取创业的第一桶金。为已创办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技术扶持等政府项目资助, 在充分享受园区内学生创业优惠条件的同时, 与地税、国税、科技局等政府部门深入沟通, 争取享受地方出台的各项房租补贴、创业资助等优惠政策。

2. 与劳动局、人才办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积极推进SYB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SYB创业培训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开展的全免费培训项目, 培训过程中完全模拟创业实际过程进行, 对初创企业的大学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 大学科技园应要求大学生需培训成绩合格、有合适的创业项目、经创业导师评定认可后, 才能入园创办企业。

3. 成立团学组织, 开展创业交流及论坛服务。建立团支部, 积极参加市、区团学组织的各项活动, 增进创业团队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 让创业企业能够融入更大的创业环境中去。

五、园外辐射, 与其他园区、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 大学科技园应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自身发展特色, 面向全国, 推出“对外辐射发展战略”, 在全国遴选合适的城市建设对外孵化基地, 推广大学科技园的特有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通过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结合各自的人才特色和需求, 制订多层次的行政、法律、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

2. 建立与其他科技园的联盟关系, 共享各园区、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优势资源, 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入园创业发展, 可以更好地增强园区的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大学科技园可定期安排联盟园区来访、互通创业经验, 定期开办创业讲座和经验推介会等活动, 为园区内其他创业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创业指导, 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 实现共赢。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人才创业和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作者结合工作经验, 对大学科技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探析。

大学科技园 篇11

经过近一年的改革发展,新的管理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终于不负众望,各项指标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开启了华电科技园的二次创业之旅。

自2013年3月至今,每三到四天就有一家新的科技型企业在这里诞生。短短8个月内,新注册的企业已达70余家。迄今为止,华电科技园已集聚了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其业务范围涉及电力、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多数企业的经营已在行业中卓有成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华北电力大学希望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电力和新能源为特色的“中国电力智慧科技园”,在中关村管委会和昌平区政府的支持下,华电科技园将启动34万平米土地用于扩展科技园面积,建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昌平园—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技术产业基地。

专业园区具备更强的

产业集聚效应

说起入驻华电科技园的初衷,华电瑞能董事长王运虎这样评价:“华北电力大学专业特色比较明显,主攻电力,企业可以将学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另外,电力行业的很多技术人员和高管从这所学校毕业,国家电网和七大发电集团是学校理事会单位,强大的校友人脉,对市场推广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华电瑞能是比较典型的依靠华电将产学研用做到极致的企业之一。华北电力大学有齐全的电力行业学科设置,每年有900多项专利为电力行业服务。这家成立仅六年的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研发,生产和销售高低压动态无功率补偿及谐波治理设备、微机保护、电力监控仪表、风电信息化等软硬件产品开发及工程项目建设,年产值已达到上亿元。

企业做大后,王运虎用另一种形式回报学校,他通过为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捐款来扶持贫困大学生,成为其他创业者的榜样。

园区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园区扶持企业,企业做大后再反哺学校,两者关系处理好了,就会呈现螺旋形上升的发展态势。

虽然远离市区,但华电科技园可谓藏龙卧虎。除了华电瑞能外,华电泰瑞、华电卓越、双成华电等一大批扛着华电大旗的企业在这里孕育、成长、发展壮大。

其中,华电卓越在垃圾发电、生物质高效清洁燃烧,以及脱硫脱硝电厂除尘等领域成绩突出。脱硫脱硝和电厂除尘技术为治理雾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成华电将声纳检测技术应用于大型发电厂真空严密性的检测、石油化工行业的有毒和易燃易爆气体的微量侧漏远距离预警和检测。该企业年产值已达1.6亿元。接下来,双成华电还会瞄准制氢设备,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和创新,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应用于国内电力企业。

与互联网创业者不同,电力行业企业家身上带有明显的堪技术、重实务的印记。企业家俱乐部这种沟通载体,在其他园区更多地表现为交朋友、论时事的场所;而在这里,创业者们主动要求改成技术沙龙的形式,他们在意的是,一家企业的技术优势是否能为另一家企业所用。技术沙龙开了很多期,园区企业之间的相互帮衬已经衍生成为一种服务文化,带动园区产业链发挥越来越强的集聚效应。

华电科技园的“四驾马车”

在与记者交谈中,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宏盛强调,孵化器不仅仅是孵育企业的标准化车间,更重要的作用是将科技园、科研机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加以整合,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这项工作的主要成果表现为四大企业服务平台的启动和运营。

首先是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善。除了为入园企业提供常规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代理服务外,园区开通了APP、微信和云服务平台,根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营中的实际需求,积极为企业在市场中牵线搭桥,将企业的市场视野从区域市场延伸至全国市场,为在孵企业的市场营销调研和市场渠道建立,以及后续的产品推广、市场拓展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服务对接平台。

第二个,也是最振奋人心的是园区金融服务平台的上线。2013年,华电科技园与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银行为园区企业提供了6亿元的授信额度,园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将走绿色通道。在这里,金融的杠杆效应达到了1:10,“从平台上线到现在,企业已经完成了2000多万元的贷款。预计今年年底,还会有新一轮融资出现,贷款额将会翻番。”

记者通过以往采访小微企业的经历了解到,大多数小微企业从诞生到成长,再到壮大,融资需求将伴随其始终。但是有能力融到钱的小微企业并不多,这也使得小微企业能够活过2.5年的并不多。但是,在华电科技园,企业可以用合同抵押贷款,一个注册资本在200万元的企业可以依靠园区成功贷款500万元甚至更多。

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园区也会提高企业孵化的成功率。

此外,王宏盛还向记者透露,华北电力大学即将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规定》,学校设立种子基金,以金融体系和行政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将学校的技术、智力转化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我们希望基金操作是免费的,附加成本越低越好,能够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行、人员结构合理就可以。”

第三个平台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华北电力大学拥有十六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已经免费向企业开放。

依托学校丰厚的技术资源,科技园以合作开发、自主购买等形式建立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力软件系统、电力工业技术试验设备及测试设备为主,其他技术试验设备为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无偿为园区企业提供完善的科研试验支撑平台,同时为基地企业提供与试验测试项目配套技术人员,保证了企业的科研技术支撑。

王宏盛认为,园区未来最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就在于此。企业与学校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园区和企业也将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第四个平台是创新创业平台。园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的房屋、设备、水电、服务全部由园区免费提供。迄今为止,园区已经有12家学生创业团队由一个个创业课题发展为一家家正式运营的企业。

在不久的将来,依托中关村和昌平区的政策及区位优势,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科研优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技术产业基地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电力智慧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 篇12

1 加强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孵化器通过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办公、生产、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人才开发、信息交流等的发展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帮助创业企业实现与资源、市场的链接。它就象肥沃的土壤一样, 滋养着一批科技的种子, 使它生根发芽并不断茁壮成长。实践证明,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高成长性技术企业及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源。

(1)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技术要素, 还需要试验平台、人才、资金、中介服务等其他要素。孵化器作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拥有必要的现代化研发设施、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其综合服务能力的增强, 将直接推动产、学、研的合作, 使科技与产业较快地衔接,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存在有技术, 但人员少、资金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和指导, 帮助中小科技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提高管理经验、开拓市场, 使大量科技成果能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创业指导、开展各种培训等服务措施, 提高创业企业经营者素质,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 快速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3)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将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创新资源及要素凝聚到一起, 为技术创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地,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 将起到技术创新增效器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2 我国孵化器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科技部于2001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和《关于“十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意见》;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 提出了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推进措施, 要求各地加强孵化器建设, 逐步完善孵化器功能;地方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扶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及孵化器发展的政策措施。经过20年来的发展, 全国目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有近600家, 其中国家级16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发展, 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社会的创新资源,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 带动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 成为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力量。

(1) 孵化器投资模式多元化、体系呈多样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由较早以政府投入为主向社会投入为主的转变, 投资主体已经延伸到高校、科研院所、经济开发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机构, 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形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民间各种资本的催化下, 一个形式多样的孵化器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由最初单一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发展为各类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体系日趋完善。

(2) 管理模式逐步市场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较早大多实行政府投入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孵化器发展过程中, 这种模式造成的融资来源缺乏、自身造血机能缺失、运转效率不高等问题逐渐凸现。随着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 大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演变成了现代企业, 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3) 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益显现

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各类科技孵化器的催化下不断涌现;同时随着孵化器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各类产业集群, 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合理、劳动就业更充分, 也培育和发展了区域税源经济。

从总体上看, 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孵化器的数量与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 基础设施与孵化功能还有待完善,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特别是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1) 服务能力亟待增强。大多数孵化器比较注重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创业企业的生长环境, 满足了创业企业的增长需求, 在服务上仅以提供场地、物业管理等常规服务为主, 其收入也主要依托房租收入和政府的各种补贴;而对孵企业所急需的管理服务不够, 孵化资源整合不够,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服务的深度、精度不足, 孵化规模与服务能力难以匹配, 深层次服务收入或创业风险投资回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 孵化器光有量的扩张但却缺乏质的突破, 尤其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孵化器服务品牌还不够多。

(2)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孵化器是以孵化科技企业为宗旨,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载体和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 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服务于科技型、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但在实践中, 一些孵化器的主管部门或主要决策者过于重视眼前利益, 把孵化器作为直接的经济创收部门, 使孵化器及其管理者肩负招商引资的重任, 着力于引进具有经济规模或盈利能力的大企业, 而忽视了对创业“种子”和小企业的引进、孵化, 忽视了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功能定位;有的由于孵化器基础设施投资和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导致大量空间的长期闲置, 一些孵化器不得不向非科技型企业出租或出卖场地, 从而使孵化器变相成为出租房屋的写字楼。这些都影响了孵化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孵化器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孵化器的建设发展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规划, 部分区域未能根据各自的区域优势或特色进行孵化器建设规划, 从而形成重复建设、功能区分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 导致同一区域内不同孵化器存在同质化竞争;另外孵化器与开发区分工不明确, 孵化器面临开发区对科技项目、资金、创业者等创业资源的竞争;在鼓励政策方面支持孵化器和入孵企业的政策仍显不足, 已有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这些环境的改善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形成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3 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是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关系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 几年来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瓶颈”, 发挥区域优势,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抓手, 努力拓展孵化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成效, 服务品牌不断涌现, 形成了“多元化、多模式、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 这将对各类孵化器的整体进步与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对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孵化器的体制、机制创新有积极作用。

3.1 园区发展成果丰硕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南京大学和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 并联合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程学院8所驻区高校共同组建, 于2001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充分发挥了区域优势 (鼓楼区为南京市核心主城区) , 科技人员密集、高校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等优势, 多年来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以完善园区服务为抓手, 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企业。截止2008年, 入驻企业数831个, 注册资金合计达315 055.4万元,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新材料、环保技术等为主的特色产业, 已成为江苏省及南京市“十一五”期间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软件基地”是南京市五大软件基地之一, 被列入南京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其产业化特色园区“江苏工业设计园”是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并被列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

3.2 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园区建设特色鲜明

南大科技园是由“九校一府”共建, 在全国大学科技园中算是参与共建的院校最多, 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非常明显的科技园, 但也加大了园区的管理难度。为此科技园确立了“政府规划引导、园区统筹协调、院校科技支撑、市场主体运作”的运行机制, 成立了由政府和高校人员共同组成的科技园管委会, 充分发挥政府的“粘合剂”功能和共建高校的群体优势, 建立 “九校一府”协同配合的新型管理体系。

针对参与科技园的高校多、体量大、涉及面广、事务庞杂的特点, 结合鼓楼区地处城市中心区、闲散土地缺乏的实际情况,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创建初始就确立了汇聚社会资源的发展思路, 以“政府扶持、院校共建、企业参与”的方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了政校企三方结合, 多元投资, 联手推进科技园建设的格局,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园区建设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支持, 打造科技示范街。鼓楼区政府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园建设, 先后投入2 000多万元开发广州路科技街, 建设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基地, 使之成为江苏省第一个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并建成南京高科技专利创业园。二是高校投入, 兴建大学科技城。新模范马路科技街两侧的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抓住教学基地向郊区转移的契机, 规划在老校区建设集教学、科研、孵化为一体的科技孵化楼宇, 在新模范马路周边地区建成“大学科技城”。三是国企加盟, 建设科技创业园。科技园抓住企业厂区搬迁、结构调整、拓展业务的契机, 引导企业加盟科技园建设, 由区政府政策扶持, 科技园提供园区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 如南京长江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老厂区投资建设长江科技园。四是民资介入, 开发软件精品园。如世界之窗科技软件园是由民营企业南京顺天实业总公司开发建设, 将一个破产的洗衣机厂改造成了一个纯园林、大景观、开放式, 集技术创新、企业孵化、企业家培育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园。目前, 科技园建成了多个与区域经济特点结合紧密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备的专业孵化器和创业园, 总孵化面积达41万平方米。

3.3 创新服务模式, 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科技园不仅要为科技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建立促进企业孵化发展的支撑系统, 满足初创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迫切需求。为此, 该园借助其政、校、企紧密结合的优势, 有效链接起政府、高校、企业、市场的互补性资源, 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深化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营造一个“背包创业者” (指除了高新技术外, 在经营、资金等方面都是空白的创业者) 的天堂。

(1) 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 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5年9月在全国首创了南京国际高科技风险投资服务园 (南京软件产业投融资中心) , 以此为载体建立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由科技园免费向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办公区域, 并通过定期组织企业和投资商的对接, 组织高校科研项目与资本对接, 组织企业接受风险投资方面的业务咨询、商业计划书制作和项目包装, 建设企业库与项目库, 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扩大企业资本规模, 促进园区在孵企业快速成长。截止2007年引进了5家常驻风险投资机构, 与科技园签约合作的风险投资机构有12家, 引入风险资金1 570万美元, 风险投资服务园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强。同时科技园通过“政银企联动机制”, 形成银行、担保公司、境外融资机构三方合作体系, 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企业贷款和项目融资, 多家企业从中受益。目前与科技园合作的商业银行已达5家, 与科技园合作的担保机构有3家, 境外融资机构2家, 截止2007年底数十家企业共获得银行贷款近7 530万元人民币。

(2) 提供服务保障平台, 创造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1) 开通创新基金申报绿色通道,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双高双软”和各项基金申报服务工作, 为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区各级行业或项目基金支持提供便捷渠道。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 一大批科技园区企业取得了瞩目的科研成果, 数百个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省市各级重点发展计划, 2007年获得各类基金逾5 000多万元, 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制订鼓励政策, 鼓励企业快速发展。

为了鼓励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 有力推动了科技园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在区“科技三项费用”中设立“软件产业发展资金”, 用于扶持在软件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规模化和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发展及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区政府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优先为科技企业创业、开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对列入省、市、区重点科技发展项目的科技企业, 实行贷款贴息。共建高校也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决定》, 颁布了《科技成果转化暂行规定》等, 为在孵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 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加强对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为了适应科技园内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对人才与信息的需求, 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内在优势, 科技园积极搭建人才与信息交流平台, 吸纳海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加盟, 建成多层次企业人才引进服务体系:一方面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十多家软件培训机构, 组建成科技园软件培训联盟, 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训基地, 使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南京甚至全省一流的科技人才培训与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孵化基地、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培训运作载体;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高校合作, 帮助企业直接进入高校开展人才招聘专场活动;第三, 加强与省、市、区人才市场、职业介绍中心紧密合作, 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 帮助其引进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能手等人才;第四, 建立海外人才及项目服务平台, 与市人事局外国专家局合作, 为企业提供海外宣传推广、海外智库建设、海外人才引进、项目合作信息收集与对接等服务, 同时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事代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一条龙人才管理服务。

(4) 建设科技合作服务平台, 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1) 构建实验及检测服务平台,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共建高校与驻区科研院所在设备、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 建成了江苏省首个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实验及检测服务的公共实验与检测服务网, 汇集了数字通信与仿真、模具加工、生物化工、材料检测等14大类共600余种检测设备, 其中部分设备的检测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入园企业优先优惠有偿开放。该网络的建成一方面可以提高共建高校及科研院所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可减少企业在购置实验设备方面的支出。

2) 建立成果转化中心,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渠道, 通过省、市各类招商平台和途径, 积极帮助高校科技成果争取发展条件, 为投资商与高校科技项目之间架设桥梁。同时建成了“高科技专利创业园”, 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个人中的专利技术成果集中展示发布, 建成高科技成果征集、包装、交易、创业的综合平台;并利用南京专利网对专利成果进行广泛推介, 举办专利成果集市和专利创业讲座, 搭建常设性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3) 加强校企技术合作, 在园区企业中建立博士后工作室。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共建高校合作, 根据企业项目需求, 由高校博士或教授等高端人才带领相关科研人员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室, 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推进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5)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提升服务效能

1) 成立企业家协会, 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为了加强园内企业的沟通、协作,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园区企业家协会, 目前协会按会员企业的行业特点划分为软件行业、电力自动化行业、生物医药及新材料行业三个分会。协会通过举办各种企业家沙龙、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和学术研讨等活动, 为成员企业间搭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依托会员企业在国际国内的业务渠道, 建立市场拓展服务平台, 建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代理和分包关系, 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和集团军的规模优势。科技园企业家协会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园区企业家的“一个广阔的大平台、一个沟通的大桥梁、一家体贴的服务社”。

2) 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 构建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引入咨询、会计、资信评估、市场代理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同时科技园也与四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 成立了科技园律师服务团, 由律师服务团各成员单位的资深律师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 共同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合同、劳动、知识产权、公司重组等法律事务方面的服务。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已日益成熟, 孵化成果丰硕, 主要得益于其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园现已逐步建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 形成了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一批以传统学科资源为基础、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也已初具规模, 促进了区域创新实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要: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 是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实践证明, 孵化器在提升国家或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孵化器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孵化器数量与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 特别是孵化规模与服务能力不匹配, 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孵化器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孵化器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并对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作在加强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剖析, 以期对当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孵化器,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自主创新[J].安庆科技, 2006 (2) :32-35.

[2]孔德涌.科技孵化器的回顾展望[J].中国软科学, 2007 (11) :4-10.

[3]王志文.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40-44.

[4]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发展中心.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R].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5]赵杨.加强孵化器建设提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J].当代经济, 2007 (9) :106-107.

上一篇:资产监管下一篇:经皮肾镜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