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规划

2024-05-21

科技园规划(精选12篇)

科技园规划 篇1

1 引言

建立和发展高新科技园区是世界各国政府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功能的成功尝试和普遍做法, 为了帮助高技术中小企业克服创新门槛的阻碍, 并防止经济发展水平在某个低水平上锁定, 西方各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纷纷建立高新科技园区来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园 (“硅谷”的前身) 成立以来, 全世界现有各类科技园区800多个, 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80%以上, 如美国有300多个, 欧洲联盟有200多个, 法国有40多个。

中国自1985年设立第一个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 到目前已有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我国科技园区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工业科技园;

2) 农业科技园;

3) 数码动漫科技园。

由于科技园在使用功能及地理位置上的单一性, 使得科技园在取得巨大的成功背后也有一些缺憾:如入夜后成为一座“空城”, 犯罪率高发;街区尺度大, 各种大而无用的草坪、景观浪费资源;无供人购物、娱乐、游憩的第三生活空间, 让使用者感觉冷漠、紧张。

随着城市建设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技园区在规划和设计上采取了一些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模式, 使其在使用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整体规划, 并且获得可持续发展。福瑞健康科技园便是一种复合型科技园。

2 项目介绍

2.1 项目背景

福瑞健康科技园是依托于福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集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科技制药、高端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科技园。

项目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东南部新区, 周边有城市公园、大片在建居住区、逐步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乌兰察布市总体规划对本项目用地性质的定位为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公共绿地、体育用地、广场用地。

规划总用地面积604438m2, 总建筑面积285333m2, 容积率0.47, 建筑密度20.20%。

2.2 规划理念

方案总体规划以动态优美的缎带为灵感来源, 将整个园区连成一个流动的整体, 并将科技园区分为4个功能区块:医疗区、工业区、养老区、商业区。规划各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即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又便于分期实施, 分片管理, 见图1。

福瑞科技园既不同于传统的国内科技园, 也有别于欧美等国外企业园区, 其特殊性在于:

2.2.1 城市与科技园和谐统一

乌兰察布市是具有草原生态风情的宜居城市, 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交通区的重要交通节点, 科技园自身具有的商业、住宿、工业、医疗等功能伴随着乌兰察布市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持续发展性, 且科技园的低密度规划及建筑单体大气、伸展、平稳的形象皆与草原城市相吻合, 见图2。

2.2.2 人气型社区

区别于我国许多科技园的“重生产、轻服务”, “先生产, 后服务”的特点, 福瑞科技园兼有工业、住宿、商业等多种功能, 其中居住型建筑面积占50%左右, 是1个集工作、生活、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 有会所、酒店、商店多种娱乐型建筑, 职住结合。科技园不再是冰冷的、妖魔化的“鬼城”, 而是极具人气的新型社区。

2.2.3 既重“道”, 也重“街” (图3)

我国的科技园区大多位于城市郊区, 公共交通配套不足, 园区从业人员通勤主要依靠私人汽车及企业班车。因此, 科技园大都过分强调道路宽度与通行效率, 而对慢行系统考虑不充分。

福瑞科技园做了3种道路系统: (1) 交通主干道; (2) 游览车道; (3) 步行游览主道。既有满足车行的高效率的“道”, 也有尺度怡人, 并具观赏性的“街”。

2.2.4 草原特色的景观带 (图4)

乌兰察布市为典型的草原宜居城市, 高层建筑较少, 建筑物大多为多层, 在景观配合上我们也着重"草原"这个主题, 整体景观意向配以低矮灌木为主, 如薰衣草、菊花、黑麦草;在景观节点上以蒙古族的民族风俗为设计概念, 提取蒙古民族吉祥云图的形态和色彩, 打造特色民族区。

2.3 分区介绍

2.3.1 医疗区

医疗区建设内容主要为福瑞妇幼医院医疗综合楼和后勤辅助用房。建成后的医院将为乌兰察布市乃至周边地区的人群提供高水平、高档次的医疗服务, 更与科技园的养老区紧密依托, 为科技园的使用人群及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医院采用数字化、网络综合布线、智能控制等先进适宜的技术, 适度前瞻, 为分步实现新型数字化、无纸化医院打好基础。院区主入口开向北侧主路, 医疗区正对主入口布置, 门诊-医技-病房由北向南依次布局, 最南端布置病房的两个护理单元, 两个护理单元一字型布局, 保证每个病房的南向采光, 见图5。

2.3.2 养老住宅区

从内蒙古自治区来看, 截至2013年底, 全区常住人口为2481.71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437.3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17.6%;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80.7万人, 占老年人总数的18.5%, 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调研发现, 目前规模比较大的养老院, 虽然是以医、养、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但“养”的环境很好, 而“医”的条件有欠缺,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护人才缺乏, 水平不高;

2) 医疗设施不足;

3) 在养老院内治疗无法享受到医保待遇。

福瑞科技园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对于区域老龄化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养老区以提供具有国际化医疗保健护理养老概念的老年公寓为主导产品, 辅以专业的医疗中心, 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身养生、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高端化市场化的养护医疗一体化示范项目, 见图6。

2.3.3 工业区

科技园的基本功能即为研发与产业开发, 工业区的主要建设项目有制药车间、研发楼、锅炉房等, 是科技园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也是科技园最强有力的生产力。

2.3.4 商业区

提高科技园活力, 积极构建第三空间体系必不可少。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在第一生活空间与第二生活空间逗留的时间会减少, 第三空间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在商业区内, 主要规划有餐饮、酒店、服务于社会的娱乐设施。

3 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市科技园规划设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科技园进行合理规划, 并在其中融入生态化、人性化等设计特点, 做出适合于本土的,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园愈来愈为大势所趋。创造一个独立的、生态的、互动的、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提升生活质量是建设科技园的最根本目的。

摘要:我国科技园的规划发展已经走过了近30个春秋, 随着科技园的不断扩大与成熟, 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论文通过内蒙古福瑞健康科技园的规划实例, 探索了一种新的规划模式——社区型科技园, 实现土地的混合使用, 促进职住平衡, 为科技园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规划,创新,土地兼容性

参考文献

[1]郑国.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科技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13.

[2]万婷.我国城市科技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35) .

[3]魏闽红, 李宏新, 刘吉臣.总部基地规划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 2005 (9) :50-55.

[4]马达.工业园区规划理念与功能布局研究[J].科学之友, 2007 (9) :168-169.

科技园规划 篇2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明确“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科技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刊发如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2001年5月10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十五”期间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订本规划。

一、形势与抉择

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关键历史时期,既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他特别强调:“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兴办大学科技园,把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既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1.兴办大学科技园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智力资源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

我国拥有高等学校数百所,凝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历来是我国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在我国研究开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据初步估算,“九五”期间高等学校承担了1/2左右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1/3左右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1/4左右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蕴藏在高等学校中的智力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发展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依托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成果累累、信息通畅的优势兴办大学科技园,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促进高等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是为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大学科技

园,把蕴藏在高等学校中的智力资源激活、解放出来,变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对于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兴办大学科技园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等学校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把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大学教育功能在新形式下的一种延伸,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然要求。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窗口。在大学科技园内,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流向企业,拉动高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实践基地,高校师生通过参与园区创新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高校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又会促进和带动学科建设。因此,兴办大学科技园是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措施。

3.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它是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基地。

结合具体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建设大学科技园方面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后,全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集与融合的新聚焦点。据2001年初对其中22个大学科技园的初步统计,它们所依托的高校67所,共投入资金170.65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金约130亿元,高校和地方投入约40亿元,两部资助的引导资金仅1500万元;科技园通过盘活校内及周边的现有建筑,已投入使用的孵化场地近100万平方米,在建的近160万平方米,现已入驻企业2778家,其中新注册的1763家,有459家即将育成出园;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68407人,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4813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2191个,申请各类专利9184项,其中已授权专利3482项;2000年园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比1999年的134亿元增长92%。大学科技园建设,不仅大大激发了高校力量投身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业的积极性,为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也为深化高等学校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鲜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为“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发展原则

我国大学科技园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利用日益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大学科技园在“十五”期间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为实现“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1.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造环境为重点,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保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2.建设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功能健全、管理规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活跃的创新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建立起完善的全国大学科技园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大学科技园。具体发展目标是:

——在各地政府指导与支持下,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服务功能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大学科技园,其中50个左右成为起示范作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左右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大学科技园,若干个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000家以上。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出5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3.发展原则

“十五”期间是我国大学科技园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我国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的全局。因此,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与现有资源条件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办园模式。大学科技园既可以办成综合性的,也可以办成专业性的;既可以一校多园,也可以多校一园;既可以与国内企业合办,也可以与国外企业合办。

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当集中资源,培育若干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国家大学科技园,带动全国大学科技园发展。

四是要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按市场规律办大学科技园。要以精简高效为目标建立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和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尊重创业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各类创新创业人员的积极性。

五是要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明确界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努力从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学要充分开放信息、研究设施、图书资料等资源,鼓励师生到科技园创业。要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和建设,努力把大学科技园建成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和服务等各类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良好舞台。

三、重点建设内容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围绕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努力做好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支撑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和组织网络,为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1.做好发展规划,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重点任务、扶持政策和组织实施措施。既要做好大学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也要做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技术领域规划。要充分挖掘高校自身资源,并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包括孵化场地、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基础设施,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障大学科技园健康、高效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科技园要根据“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设立园区管理机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官、产、学、研、金、介、贸”结合的管理体制。大学科技园和依托大学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中心,把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要在大学科技园内进行制度创新。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要通过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励技术创新,增强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要建立完备的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创业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大学科技园要吸引咨询公司、策划公司、产品设计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资产评估中心、测试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服务机构入园,为园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吸引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入园,并在园内集聚一些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和众多的高科技小企业,达到数百家企业以上的规模,以加快园区聚集效应和创新网络的形成。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要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努力营造标新立异、兼收并蓄、勇于创新、坚忍不拔、容忍失败、尊重个性、团结协作和宽松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

4.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培育高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是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功能。大学科技园建设初期,首先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根据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孵化器,完善孵化功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和服务条件,实现全程化、多方位的服务,使高科技企业顺利渡过初创期,提高孵化成功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大学科技园中最具成长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大学科技园要发挥靠近创新源头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包括毕业生、在职教师、在校学生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者到园内创办科技企业。

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要通过企业孵化和市场经济实践,使大批有作为的科技企业家和发明家在大学科技园里不断涌现出来。要注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懂经营、善管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5.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要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为孵化和培育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6.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和组织网络建设

推动大学科技园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是“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为创业者和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通道。同时,积极筹备建立全国大学科技园协会,加强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与国际上的同类组织建立合作渠道。

四、相关措施

“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将积极协调相关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大学科技园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学科技园发展之路。

1.加强宏观指导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国家意志强化宏观指导和调控,加大扶持力度。

科技部、教育部将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工作的指导,并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定期评估、优上劣下”的原则,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跟踪园区发展,及时提出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建议,力争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一个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政策,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二板市场,争取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优先上创业板。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深入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切实把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预算中安排经费,加大投入,支持大学科技园重点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激励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

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提供专项支持,支持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设和技术创新项目。

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十五”期间,国家每年将投入一定经费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

3.深化高校体制改革,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高等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向大学科技园充分开放人才、技术、实验设施、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市场运作把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结合起来。要建立产权激励机制,通过股份、期权等分配方式,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创业致富、创业成才为荣的文化氛围。

4.加强国际合作

科技园规划 篇3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头20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山东省制定了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十五”以来,山东省科技系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紧紧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了科技工作的首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和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剧,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已势在必行。

《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奋斗目标,对山东未来十五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朗指导山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科技系统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对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陆和素质性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园规划 篇4

项目名称: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二期

项目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

总用地面积:76000m2(其中本次设计范围为48000m2)

总建筑面积:约78000m2(计容积率面积)

功能用途:郊野式办公及酒店式公寓

设计时间:2010年4月

设计单位: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设计人员:吴剑崑、刘晓锋、卢永钿、李欣原

一、工程概况

清华科技园园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的西北,是跨国产业园的组成部分。园区内拥有优美的岭南自然山水地貌和日趋完善的周边商务配套。向北有地铁四号线与日益成熟的大学城相连——人力资源丰沛,向南三公里是亚运村——高品质住宅及商务区,毗邻国家4A级莲花山风景区——环境清幽。二期规划用地由北往南,从东到西逐渐抬升,南面有带状的水面围绕,与对岸小山隔湖相望,有山有水,景观优越。

二、规划概念构思

通过对用地现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用地景观基本全部集中于南面,我们希望通过结合地形高差的起伏,最大限度的利用景观面,打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山水郊野办公建筑群。经过几种规划形态的比较,我们最终确定了营造生态性的,园林式及院落式的亚热带办公组群的规划理念,确立了“以山水为景,前庭后院”的规划思想。

1、景观方面

我们的规划原则是在建筑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景观面,拓开视觉通道。在规划形态上,通过点式与板式的前后错落,使每一个建筑尽可能多的朝向可以拥有良好的景观面,同时也使得与建筑用地一路之隔的后期建筑同样可以吸纳到山水景观。我们规划的目标是不仅沿湖建筑能享受到最好的景观,位于中部及北部的建筑也可以通过建筑精心布局所形成的几条视线通廊尽览山水美景。不仅仅是保障自己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景观视野,而且为后期建设景观面的获取留下余地,这样一来,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又不损害后者满足其需求能力,契合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2、通风方面

规划中几条视线通道的存在,在实现景观通廊的情况下,同时也形成了以东南风主导风向的一个通风走廊,与南北朝向的建筑布局有机结合,达到最大的通风效果。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建筑组团内部空间的流动性,强调亚热带气候的特质。我们设置了架空平台,营造出内部的灰空间,使绿化园景互相穿插,使得空气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都能够得到充分流通,提升办公环境,改善办公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山水办公与郊野办公的品质。

3、交通流线方面

以人车分流为主要的设计原则,二期园内车行全部集中于南北第二阶梯的道路上,与半地下车库的设计相结合。而沿湖道路则作为人行之用。配合竖向设计,地下车库设计为半地下停车库,从北面可直接从道路进入,而南面通过两条隧道与专家楼相连通。地下停车库设置下沉庭院与地面庭院相通,解决车库的采光通风问题,实现生态车库的构想。

4、空间渗透方面

横向上,不同高差的庭院通过台阶或坡道连接,使得包括残疾人士在内的工作人员可以徒步穿越各个园林庭院,不同的庭院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呼应。庭院内配置景观小品以及具有观赏性花草树木,形成共享的园林式庭院,绿色景观长廊作为绿轴贯穿整个建筑群落之间。纵向上,每一个庭院作为过渡的景观节点,连接着南北两条道路。行人可以通过北侧道路边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越庭院,便可到达滨湖景观区域。由于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得人流可以在建筑群落内部的纵横两个方向上自由穿越。

三、建筑设计构思

1. 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从办公业态出发,平面方正实用。主要的建筑平面主要分为两种形态:条式的组合式办公和孵化器办公楼与点式的独栋办公楼。前者通过绿化平台等公共空间,可以实现办公空间的可分可合,灵活多变,满足不同的业态及业主的需求。后者特点则以独享为原则,专属的入口,专属的垂直交通,专属的绿化观景平台。观景平台旋转上升,把360°的外景内庭景观纳入囊中。

另外,条式和点式的办公楼通过3、4层的架空绿化连廊相互连接,与地面的庭院,地下的下沉绿化形成立体的绿化共享空间,互相渗透,互相交流。

2. 立面设计

建筑单体的立面设计以体现简洁现代的风格,具有亚热带建筑特色为目标,通过遮阳板、百叶、出挑等手法构造立面特点。建筑采用跌级退台的形式营造出立体的空中花园,使办公人员不用下楼就可以便捷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现花园办公特色。

医院科技发展规划 篇5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肛肠科、口腔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0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西医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800mAX光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6 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配备介入治疗肿瘤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肛肠科购置肛门压力仪、肠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待医院新建的综合楼下半年投入使用时,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 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中、西医26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本”考试,通过组织“三基本”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科技园规划 篇6

那时他就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呢?谢恒省讲了一番发人深思的话:

如果能把废杂铝冶炼成标准合金铝锭,那么在市场稳定的时候,可以直接销售进口的废杂铝,在市场低靡的时候就可以销售铝锭。这样可以降低经营风险,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相应损失。同时,对同一笔资金进行两次运用,既加快了资金周转率,又可以使企业增加效益。作为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得我们购进的废金属既可以作为原料供应给加工企业,又可以通过深加工作为产品销售给下游企业。这样,产品的利润空间可以大大提升,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在市场发展趋势下,我决定就这样做。

由于我们是从事废旧金属贸易,我公司多次在欧洲、日本采购废旧金属,和这些公司交流和接触得比较多,和他们也很熟悉。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进入每家工厂的生产车间参观和学习,并可以仔细地观察、研究他们的炉窑、设备,生产过程、生产方法。从中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生产经验和工艺技术。同时还向国内同行和行业专家们请教。了解多了,我就更加坚信多元铝合金这个行业的前景,并逐渐意识到这是个可以处处创新、利国利民的行业。

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相对比较晚,但我坚信通过创新和努力我们会在这个行业做出特色。少走弯路,取长补短,争取在行业内做得更好。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

目前我国的铝合金产品必须向高端方向发展,如果还是生产同质性的ADC12、A356、A360、ZL201、ZL202……必然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也不大。所以我就定位在6061、6063合金铝及多元合金空心铝棒上了。目前,我们生产的铝棒已经通过另外一家公司供应苹果公司了,用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外壳上。

去年我开始建造自己的再生铝熔炼炉窑——蓄热式双室反射炉,不过我对炉子及生产过程的许多细节做了改进。

高低炉面。我的双室炉面是一高一低,当再生铝合金液体含有铁的时候,由于铁的比重比铝大,所以这部分铝液就会沉在铝水的底部,这时我会把上面的铝水排放到另一边的炉子里,于是就得到了不含铁的高质量铝水。一次熔炼可以得到两种不同型号的铝合金锭。

双层过滤。现在最好的过滤器是管式过滤器,然而每次过滤后,管子上都会留有少量的杂质,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更换新的管子,成本很高。而我们采用的是双层过滤器,比管式过滤器效果更好,又可以降低成本。如何把成本降下来呢?我把上面那层过滤板用国产的进行粗度过滤,下面那层板用进口的进行二次过滤。这上下两层板的目数搭配就是我们独特技术之所在了,决不是随便能够搭配的,否则不平衡、不配套,还是达不到目的。这是同行里面的企业始终没有攻破的难题,我们也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才研究出了这个方法。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上面那层目数太粗了不行,太细了也不行。上面流得快,下面流得慢不行;上面流得慢,下面流得快也不行。必须是上面流下来的铝液通过下面的过滤板刚好留有一点点富余,在铝液自身重力下,让它自己慢慢流到溜槽里面。

铝槽放汤。这里也作了改进,假如铝液在铝槽中平均每流1米的距离,温度就会降低1℃~2℃,那么通过15米的溜槽就要降低15℃。如果到井口铝水的温度要680℃的话,那你的炉子至少要烧到710℃,才可以到达铝棒的井口温度。通过我们的反复努力,基本上可以做到每流1米降低0.3℃~0.5℃。就凭这一点改进,我每天生产4炉,每炉25吨铝水,少烧10℃也要半小时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节省了可观数量的天然气呀!这就是既节能又减排呀,节约了资源,节约了能源,减少了铝的烧损,减少了尾气的和余热的排放。这样的改进在这个行业里面算是新的突破。

双道密封。双道密封炉门关键是其中有一道密封门带有凹槽。它的好处是炉子密封程度好,炉压平稳,炉内热量分布均匀,炉子寿命长,维修成本低,降低了能耗。单道密封的炉门时间长了炉门框容易变形,变形后的炉门口不在同一平面上,关上炉门就会有缝隙,从缝隙里往外窜火,白白浪费了热能,生产成本也增加了。而我们的炉门不仅是双道密封,还使炉门框往里凹进。事实上,跑火的地方温度肯定高,那里火力集中嘛!这使得炉内温度不均匀,造成整个炉膛就会发生变形,耐火砖就要开裂,铝水就要往外渗,维修成本也就增加了。现在,杜绝了热气的逸散,保证了热量不会降低,保证了能源的有效利用,节省了后续的能源,做到了节能减排。炉门不经常打开,炉口也不会因为经常开闭,造成冷热不均而变形,更不会由于变形而关闭不严,造成缝隙而散失热量。留住了热源就降低了燃料,节省了成本、增加了盈利的空间,加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在国内还没有见到有同类的炉门。

改变烧嘴。生产中燃烧器是一直在燃烧的,以前是两个烧嘴交替燃烧,来回伸缩向铝液吹,烧嘴放在蓄热球的中间,烧嘴来回伸缩炉压就会向下牵引,烧嘴在吹的时候,铝水表面会有小的波浪,产生氧化铝越来越厚,就形成了铝灰。而持续蓄热式烧嘴使得铝液直接吸收热量,形不成铝灰。单一烧嘴温度高,不间断持续燃烧,燃烧系统不需要转换方向。炉窑内燃烧气氛稳定,热流动性均匀,不产生过烧、黑印的现象。这是对蓄热原理及燃烧认识的一项重大突破。长期来一直对高温低氧燃烧技术及蓄热的表面化运用,其间断燃烧的故障率、容易产生的二次燃烧及换向其间燃气的浪费率、换向的热冲击是持续蓄热式烧嘴必然产生的前提。

另外,我在熔化室里扒灰,加热室里很少有灰。我们有更多的热量渗透在这里,我的熔化时间减少,烧损减少,提高了熔化率还提高了熔化速度。

设涡流井。我们引进了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一般铝屑掉下去3~6秒钟就能沉入铝液,我觉得太慢了。铝屑大都带有皂化油、机油、柴油等油污,一遇明火就有烧损。所以,我就在炉子里增加了一个像抽水马桶一样的涡流井,使得铝屑进入炉膛能在瞬间就被涡流井卷入铝液中了。不让它产生明火,没有时间让它燃烧,避免了烧损。为什么能在瞬间就进入铝液呢?我在涡流井上面还有一个装置,出于企业的技术机密,这里不便于讲。不过,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是国内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

这样我们就可以低价买进极细的铝粉末,这种铝粉末细到用嘴轻轻一吹就会全都飞走了。所以,这样细的铝粉末是没有人愿意收购的,就是因为损耗太大,可利用率低,加工利润低,运输成本高,一遇明火就变成灰了,不划算。我设计的炉子能够成功的避免了这一缺陷,又在原材料上降低了成本,还节省了宝贵的铝资源,使之变废为宝。

辅料改革。我在施工前首先对耐火砖做了实验,仔细了解了这些浇耐火砖的膨胀度、收缩度。我自己搞了一个1 200℃、10立方厘米的炉子,把耐火砖烘干后放进去烧,烧了以后用红外线测量仪测量它的长、宽、高,看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量出它的膨胀比、膨胀系数,量出它们在怎样的弯度下膨胀率、收缩率是多少。如果弄不清楚这些,熔铝时,这些炉衬之间就会发生拥挤,挤来挤去,炉衬就破裂了。其次,浇注料在施工前是要用机器稍微搅拌一下的,并加入微量元素。可是这种搅拌时间短、不均匀,会有大大小小的颗粒在里面,必然影响到炉衬的质量和效果。我要求料必须搅拌到大小颗粒、微量元素都均匀了以后,再加水。随便搅拌一下就把水倒进去了,效果能好吗?这是高温水泥,放进水会黏结的,这边倒了水大颗粒都黏结了,那边倒了水小颗粒黏结了。但是你把料搅拌均匀后再加水,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就连我请来的那位已经造了12年炉子的师傅也没有掌握这样的细节。其实,泥瓦匠也需要有规范的操作,仅凭经验是不够的。经验是需要量化的,需要上升到理论。有了量化数据的要求就有了标准,这就是规范!这也是原来的师傅们所缺少的认知。这又是一个新的技术发现。

至于如何做到炉膛里面热量能够多保持一些时间,炉案、炉门、挡火板如何改进?都有很多技术可言,我都一一告诉了他们。这些有经验的师傅们也都点头称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和他们签了保密协议,造炉子的价格可以协商,但是他要保证不把我的技术向外透露。他们说,我是唯一和他们签保密协议的人。

其他细节。除此之外,炉子的角落、炉子的爬坡、炉子的炉案、炉子的转角,哪个地方需要改成方的,哪个地方不能改成方的,哪个地方火焰冲出去是顺时针呀,这些细节上的技术,都是我经历了多少个不眠夜的苦思冥想,经历了无数次到炉子里面爬上爬下的研究,裤子磨破了,脸弄黑了,甚至跑到绍兴去看炉子,人家操作不当,炉子爆炸,铝水冲到空中,又从5、6米高的地方掉下来,落在我的头上,头发都烫掉一大块。人家的炉子扒灰时的爬坡是斜角的,我的炉子是曲线的,没有死角。我们炉子每一个部分的图纸都是我自己画的,工人做到哪部分,我都要亲自监督、查看、验收,必须符合我的要求。我要求10平方米大的炉门正负公差不能超过设计标准,整个炉门必须非常平整,这个要求非常严格。我要用水平尺检查,再用红外线对比。

铝棒生产。我们生产的铝棒,不是普通的铝棒,我们是用外置式液压方法生产的,我们做出来的铝棒表面非常光滑。我们的铝棒不用剥皮,一般型材可以直接使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结晶器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可以生产高端空心铝棒。通过高端的机加工,生产出的铝棒表面就像镜子一样光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品质高端。并且,我们的空心铝棒可以用在高速列车和军工用品上。高端手机外壳首先是挤压成型,然后是现场数控雕刻。高端笔记本很薄的外壳全部使用铝合金雕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

补氧燃烧。现在的铜、铅加工企业都提倡富氧燃烧的方法,玻璃生产企业更是提倡全氧燃烧,全氧燃烧的氧化程度太高了。我研发了补氧燃烧法,通过设置的仪器测出熔铝炉排出尾气的氧含量,补足刚好能够促进燃烧的氧气量。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度”,不能少,更不能多,达到“度”才好。同时,我的炉子是用双燃料的,油和气都可以用。

经过在国内外的深入考察、刻苦研究,还有很多的创新和采用的先进技术来不及一一述说。我在熔炉上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相关高新技术必须得到权威部门的鉴定,部分技术专利还可以申请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基金。

我愿意在这个行业里体现我的价值。我们的目标是低消耗、高产出,设备上一定要体现技术含量,否则就无法在这竞争激烈的铝加工行业生存。铝行业市场大,前景广,并且市场还在不断发展中。企业必须为适应市场的发展而经营,秉承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本。没有创新思路、没有创新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必然趋势,也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手段。因此每个企业做到处处创新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创举。

科技园规划 篇7

突破关键技术和部件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在基础技术与部件方面, 重点突破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中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 研发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密切相关的共性基础技术, 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部件, 奠定“十三五”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的技术基础。主要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基础部件、传感器、自动化仪器仪表、安全控制系统以及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方面。

在制造过程智能化方面, 研发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 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 推进制造业核心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例如,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百万吨乙烯工艺和装备、工业物联网以及典型流程工业智能化。

在智能化装备方面, 《规划》提出, 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 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智能化高端装备, 重点突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

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

除工业机器人外,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

据悉, 我国将着力突破制约我国服务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不断推出更具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产品, 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和商业模式, 努力打造若干龙头企业, 把服务机器人产业培育成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8

我国能源科技发展迅猛, 但当前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针对这一现状,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能源科技发展目标, 即力争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 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上实现自主化, 部分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国际竞争力。

《规划》划分的4个重点技术领域是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新能源。在这4个领域中, 确定了19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 提出了37项重大技术研发、24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34项重大示范工程和36个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课题。

到2015年, 在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 将完善复杂地质油气资源、煤炭及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探技术, 形成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在加工与转化方面, 要突破超重和超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 实现炼油轻质油回收率达到80%;自主开发煤炭液化、气化、煤基多联产集成技术, 以及天然气、煤制气以及生物质制气净化技术等。在新能源领域, 要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降低成本, 自主发展100MW级多种太阳能集成与并网运行技术;开发以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丁醇等生物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实施替代燃料乙醇技术工程示范。

《规划》同时提出了4个重点领域的2020年发展目标。如在加工与转化领域, 要开发加工重质、劣质原油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炼油技术, 实现炼油产品清洁化和功能化;开发新型气体加工分离技术和高效天然气吸附、贮氢等新型材料;开发煤炭气化、液化、煤基多联产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 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等。

科技平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篇9

一、系统功能性分析

在系统的业务申报事项中, 涉及了各个用户层的操作, 其主要操作流程为:申请人在申请相关事项的时候需要填写表单, 提交材料;主管部门或单位做形式审查后, 如果需要再提交给上级部门的, 则再次提交;当主管部门接收到相关的事项申请时, 需要进行审核, 审批过程中, 需要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做相应的审查工作, 如果申请事项的材料完整无误, 则依据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审核通过后则对申请的事项进行批复工作, 同时将审批的结果在公网上进行公示, 以便于申请用户及公众查询。

基于对这个业务过程的理解, 我们将基本流程中涉及的事项归纳为登录管理、材料申请、材料初审、专家评审、审核审批、结果查询等。

申请用户通过门户网站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系统SSO, 将转入到登录系统界面, 登录系统后, 即可进行材料的填报并提交。在登录管理模块中, 主要包括用户注册信息、用户管理信息、专家注册信息和专家信息管理等数据。

当申请用户提交申请材料后, 主管部门在科技业务网上进行材料的初审, 如果审核通过则依据具体业务的需要,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然后依据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审批操作;如果不需要专家评审, 则直接进行审核审批。根据申报、审批和评审等业务操作产生项目申报信息、项目审核信息和项目评审信息分别进行归类存放。

对于上述业务操作产生的大量项目相关信息, 通过规范的数据接口和标准的信息格式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纳入到条件平台查询系统, 以便于项目管理层用户进行查询分析。

同时, 在审核审批事项业务处理的过程中, 需要对一些通知、公告通过门户进行发布, 以便于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在申请事项批准通过后, 在一定的时间内, 还需要定时的对某些事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监管, 包括实际执行情况上报、状态跟踪等, 以便于管理用户及时了解和跟踪相关信息。

因此, 基于以上所述, 预期的平台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可以归纳为:登录管理、申请管理、审核审批管理、专家评审管理等;平台系统查询功能需求包括基础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同时对于系统的使用具有辅助功能的需求有权限管理、系统管理 (信息发布管理、数据接口管理、流程定制管理、日志管理、状态监控管理) 等。

二、系统应用架构

科技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与现有结构兼容, 同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需要提供搭建各种应用、定制各事项业务流程、配置不同的业务处理方式、保证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了实现这些方面, 条件平台查询系统的架构由五大部分组成:门户、应用层、中间件、数据层、I T支持平台。

三、数据分析体系

数据分析体系通过提供多视角的, 更加完备的查询功能, 方便用户查看项目相关信息, 进行项目信息的多角度分析和统计汇总, 从而满足一般业务用户的日常工作需求、平台管理用户的管理需求及领导关注数据的高级检索等需求, 最终形成满足条件平台的数据模型。

基础数据查询模块提供的查询内容包括从地域、领域和其他选择 (包括学科列表、行业列表、单位性质和主管部门) 等多个角度分析项目的相关数据, 同时提供模糊查询功能, 帮助用户进行灵活地选择;对于领导决策用户, 统计分析模块还提供了高级查询和图形化分析两项功能, 不仅涵盖了其他用户的全部查询功能, 而且可以根据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经费信息和人员信息进行多纬度的交叉查询、分析和汇总, 逐步总结项目相关数据的潜在逻辑和规律, 能够在立项总结、风险规避和领导决策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四、安全体系设计

对于条件平台查询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将需要考虑安全问题,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 因此, 建议条件平台查询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基本包括了当前能考虑到的安全因素和技术因素, 具体如下:

1. 基本安全防护系统基本安全防护系统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病毒防治、Web信息防篡改、非法拨号监控、过滤控制、物理安全等基础安全技术, 实现ARP项目内部网与公众服务网的逻辑隔离, 防范来自内部、外部的攻击、病毒等安全威胁, 及时发现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 强化内部管理, 保证业务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2. 故障恢复及容灾备份系统故障恢复及容灾备份系统的主要要求是保证关键主机系统的集群结构, 使得整个系统不存在单点故障;对于业务数据, 提供磁带或光盘备份和恢复机制, 保证系统能根据备份策略恢复至指定时间的状态;建设灾难恢复中心, 实现异地业务容灾。

3. 认证服务基础设施认证服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子政务PKI系统以及以此为基础上建立的授权服务系统、时间戳系统、网络信任域系统及密码服务和密钥管理系统。

4. 可信授权系统可信授权系统采用证书作为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的合法标识。基于证书的权限管理系统 (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 通过为系统中的用户颁发属性证书 (CA) , 标识用户的身份与操作权限等相关信息, 向应用系统提供与应用相关的授权服务管理, 提供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

5. 网络信任域系统网络信任域系统也采用CA颁发的证书作为设备、人员等实体远程接入认证的依据。网络接入设备 (如遵循IPSec的VPN网关) , 可以通过LDAP或其它方式访问CA提供的认证服务。CA为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和远程接入的人员颁发实体证书, 这样, 远程接入的网络设备或人员就可以使用证书与本地的网络接入设备进行双向的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 达到“一实体一证”的认证要求, 构建可信的网络信任域。

6. 可信时间戳服务系统可信时间戳服务系统的作用是保证事务处理数据在某一时间 (之前) 的存在性, 为实现事务处理的抗抵赖性提供基础。它通过对证书或数据加上时间标记, 连同数字签名技术来确保时间标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从而建立证书或数据存在的时效性。通过一个经过认证的、安全的网络连接, 本地的时间戳与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尺度UTC保持同步, 保证时间戳准确性和有效性。

7. 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和公众用户交互的中间层, 使得所有用户必须经过可信应用支撑平台服务端的认证与授权才能进入业务系统服务端, 同时建立起以数据交换为核心的体系, 支持不同处理业务、不同软硬平台、不同结构数据的处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基于XML技术的Web服务正是达到上述要求的最佳技术手段。Web服务能够统一地封装信息、行为、数据表现以及政务流程, 而无需考虑应用所在的环境是使用何种系统和设备。

以上是对该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对解决现阶段的科技项目的审批和管理起到了非常好的实用效果, 对以后功能业务的扩充也提供了方便。

摘要:针对网络科研环境平台的建设, 项目信息基本是通过现有的填报管理系统填写上报的, 其中的数据在现阶段需要查询和分析, 需要开发新的系统与原系统接轨, 并且增加新的功能。以J2EE理念为先导, 结合oracle数据库, 以最新的WEB服务器开发技术和先进的软件开发思想, 研究和设计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查询系统的开发实例, 同时阐述了该科技平台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关键词:平台系统,应用架构,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6.

[2]Mariangiola, Dezani-Ciancaglini.Security types for dynamic web data[J].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08, 402 (08)

科技园规划 篇10

一、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地区掀起了科技兴海热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科技兴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加快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1)推进了一批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提高了海洋开发意识。国家和地方大力推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开发并转化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调动了沿海地区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的积极性。

(2)实践了多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兴海模式,加快了海洋科技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步伐。通过示范引导,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科技兴海工作,先后建立了16个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8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8个省级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海洋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了技术开发、转化、咨询和服务能力。

(3)促进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了新兴海洋产业。水产养殖、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渔业结构得到优化,盐业产品逐步多样化,交通运输业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海洋油气、海水利用及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4)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加了就业人数。2001年到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从9 301亿元增长到24 9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48%增长到10.11%,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海洋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拉动了沿海地区劳动就业的稳步增长。

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兴海工作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缺乏总体部署,尚未形成科技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领域的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足2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科技转化与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有效促进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发展需求

科技兴海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海洋的时代,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海洋管理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任务。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多方式开发利用海洋以及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时期,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促进东部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需要推进海洋开发从浅海向深海发展,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区域海洋产业布局。这些都对科技兴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做出规划与新的部署。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以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加快转化,引导产业,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增强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提高海洋管理与安全保障水平,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牵引,国家和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引导,逐步完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和市场机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提升科技支撑、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

(2)统筹协调、优化配置。注重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区域协调和阶段衔接。优化配置跨区域、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海洋科技资源,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结合、海陆统筹、区域合作的科技兴海模式。

(3)集成创新、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及其效益;加速海洋公益、海洋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示范带动、整体推进。通过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海洋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延伸完善产业链,整体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15年,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兴海布局合理,海洋产业标准体系较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取得一批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培育3~5个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2. 区域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区域海洋科技能力和沿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区域特点、国家和地方及企业相结合的科技兴海平台。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服务平台,以及辽宁“五点一线”、津冀沿岸带、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构成的科技兴海网络,加速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和扩散,营造海洋科技实现梯度转移的良好环境;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区域和政策优势,形成特色的海洋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北部湾经济区和图们江口区形成接应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围绕海洋产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优先推动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鼓励发展海洋装备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

1. 优先推动海洋关键技术集成和产业化

海洋渔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展海水增养殖、生物资源保障、远洋渔业等技术成果集成与转化,重点加强优良品种培育、病害快速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渔业资源评估及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扩大环境友好型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应用规模;推动海洋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应用,以及环境友好型捕捞装备和现场综合加工技术开发。

海洋生物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重点开展生物活性物质、海洋药物产业化以及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等技术成果转化,建立有效的海洋生物化工、制药物质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推广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及其他高附加值精细海洋化工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成果。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重点开发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大力推进工业冷却用水、消防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火电厂脱硫等的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应用规模,开展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集成转化,抓好海水综合利用大规模示范工程,带动海水利用产业快速发展。

海水农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重点开展蔬菜、观赏植物等野生耐盐植物的规模化栽培工艺、改良技术和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技术转化;建立海水农业新型种植模式、海水灌溉技术和海岸滩涂开发利用生态化示范工程,通过技术集成和示范,构建滩涂海水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体系。

2. 重点推进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业化。强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实用化,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风能区划及发电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重点发展百千瓦级的波浪、海流能机组及其相关设备的产业化;结合工程项目建设万千瓦级潮汐电站;鼓励开发温差能综合海上生存空间系统;推广应用海洋生物质能技术,建设海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试验基地。

深(远)海技术应用转化。重点支持深(远)海环境监测、资源勘查技术与装备,深海运载和作业技术与装备成果的应用;推进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开发多金属结核、结壳、热液硫化物开采技术和装备;形成具备深(远)海空间利用技术的集成与服务能力的国家深海开发基地。

海洋监测技术产业化。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产品的稳定性试验与成果推广,推进监测设备和检测标准物质制备产品化与标准化;突破海洋动力环境监测设备的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海洋监测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形成模块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产品以及稳定发展的产业,并推向国际市场;集成应用海底环境监测技术,逐步形成技术服务能力。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开发海洋污染和生态灾害监测、分析、治理技术产品,开展溢油、赤潮、病害防治等海洋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开发海洋仿生技术产品,重点开展海洋仿生监测和示踪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仿生设备、建筑材料、化工材料以及具有特殊功效的纺织材料等。

3. 鼓励海洋装备制造技术转化应用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制造技术成果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平台、适合深水海域油气开发的深水平台、油气储运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海洋石油开采装备技术产品;加决海上油田设施的监测、检测、安全保障和评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船舶制造新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重点开展超大型油船、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游轮(艇)等船舶的研发,加大对船舶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海洋装备环境模拟和检验技术开发服务。重点开展海洋用大型探测仪器、深水作业设施、分析监测设备和海上作业辅助设施等的环境模拟、检验和服务。

(二)加快海洋公益技术应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重点实施节能减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等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推广,形成海洋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体系,不断提高海洋保护和管理水平。

1. 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转化应用

(1)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推广水质净化、节水节能关键技术,积极推广环保型优质饵料,开发渔船、网箱的节能设施,集成推广污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海洋渔业对海域污染及能源消耗的控制模式。

(2)海洋工程和船舶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施港口、油气平台、人工岛等工程建设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的应用,集成和推广海洋工程设施的污染物在线实时监测、控制与净化处理技术及产品。加快船舶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的转化应用。

(3)沿海城市公共性节能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电厂和其他大型工业流程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和海上封存等实用技术,研制并应用塑料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集成推广陆源污水的离岸排放技术;推广应用城市建筑垃圾、航道疏浚泥等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2.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集成与应用

(1)生态资源评估技术开发与应用。引进消化并开发一批生态评估与管理系统,建立海洋生态资产评估技术体系,实施关键海域的生态资产评估,摸清我国近海生态和资源现状;开发海岸带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与管理技术,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2)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集成转化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濒危物种保护的技术,重要原良种种质保护技术和兼捕物控制技术;推广保护区网络构建技术,实施海洋珍稀濒危物种保育工程。开发生态综合修复工程技术与模式,开展受损的滨海芦苇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河口、海湾、潟湖等典型生态系统修复和功能恢复;推广应用外来入侵生物控制技术。集成应用海陆协调的环境污染治理、突发性污染事故生物治理、海洋灾后恢复等工程技术。

3. 生态化海洋工程技术的集成应用

(1)海岸带人工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技术推广应用。集成应用滩涂围垦、滨海公路网络、河口和低洼岸段海塘等生态景观式人工海岸建设模式与海岸线科学化利用的相关技术,推进重大生态型工程、宜居型海上城市建设。

(2)海岛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发推广“风能产电-海水淡化-植被绿化-岛屿生态”等科技兴岛模式;加强岛屿周边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推进无人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调查、勘探与评价,综合集成应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技术等。

4. 海洋生态化管理技术开发应用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构建海洋生态化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海域综合承载力评价和利用、海域使用监控和效能评估、生态补偿管理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强遥感、信息等高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三)加快海洋信息产品开发,提高海洋经济保障服务能力

围绕海洋开发的生态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集成海洋监测、信息、预报等技术,形成业务化示范系统,为海洋工程、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上搜救、海洋管理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系统和产品,推动海洋信息产业发展。

1. 开发海洋工程环境服务产品

重点开展海洋工程开发环境分析评估产品;开发适合海上作业所需的深海区海底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环境可视化产品;支持重大涉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物模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环境场试验;形成海洋环境灾害和海洋工程地质评估能力和产品;开发海洋工程腐蚀、污损、疲劳度等在线监测、安全评估与控制技术。

2. 开发海洋交通和渔业的环境服务产品

重点开发中国近海、重要国际海上通道及重点海域的实时海洋环境预报预警和导航服务产品、船舶压舱水检测及在线处理产品、渔情监测预报、渔业资源评估等海洋捕捞渔业服务系统。

3. 集成开发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产品

重点开发沿海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海洋气候和极端海洋天气过程预测、海洋灾害频发区和脆弱区海洋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产品,建立风暴潮、赤潮、溢油、海冰、海啸、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4. 优化开发管理决策支持服务产品

重点开发区域海洋环境容量、区域海洋承载能力评估及实用服务系统,优化并综合应用海洋过程和社会经济模型,开发关键海湾环流与水质预报、海洋污染预报及其损害评估、典型生态状况及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气候变化对沿岸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估、海沙资源评估等海洋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支持产品。

5. 开发特定目的的海洋信息服务产品

开发涉海休闲、旅游、运动的环境预报产品;进一步拓展深海与极地海洋活动的环境保障服务领域;增强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失事目标(人、船舶等)的漂移路径、搜寻范围的预报以及搜救行动的海洋环境预报等。

(四)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强化科技兴海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部门、地方的涉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企业的科技开发基地和试验场,根据科技兴海区域发展目标和科技能力,建设一批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环境安全保障平台、标准化平台和示范区(基地、园区),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国家和地方结合、企业逐步为主体的科技兴海平台和示范区网络。

1. 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

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依托,以地方科技转化机构、企业科技开发基地和试验场等为主体,发展建设11个国家级、30个省(市)级海洋科技成果公共转化平台和若干专项成果转化基地。重点领域包括海洋生物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装备以及海洋仪器实验等。各省区建立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支持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推广站的发展。

2. 信息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的海洋科技条件资源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兴海信息服务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重点建设科技兴海技术和海洋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海洋科技交易服务平台、海洋经济环境保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海洋经济决策辅助平台等。建设1个国家级平台,3个区域级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及若干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

3. 环境安全保障平台

在优化现有的海洋环境监测和观测站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海洋开发活动和经济活动区及重大工程区的监测平台,利用监测观测信息传输网络和支撑决策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网络,构建适于海洋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的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形成支撑决策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网络。在重点河口区、重点养殖区、大型海洋工程实施区、产业聚集区等,与国家和地方海洋监测网络统筹协调,建设区域性长期立体观测系统,以及重点经济活动区的固定断面与固定点的长期生态环境观测平台。

4. 标准化平台

以海洋标准化体系为基础,按照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和布局,构建国家和区域两级科技兴海标准化平台网络。重点建设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海洋循环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等技术标准体系,强化海洋标准化培训和推广应用。建设1个国家级、3个区域级平台。

5. 基地和园区

建立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科技兴海示范区、园区和基地,并随着科技兴海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步扩大领域和范围。重点是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园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区、海洋高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区。

(五)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带动科技兴海全面发展

按照科技兴海的总体目标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和强化投入,实施科技兴海专项示范工程,带动沿海地区科技兴海工作全面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向又好又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1.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

结合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园区建设,建立1~3个技术集成、装备配套、产业衔接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和发展模式,开发以大宗水产品为原料的海洋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精细化工制品、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优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工艺和装备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和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能力。

2.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

通过10万吨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转化,结合缺水城市临海、临港区建设,重点示范海水循环冷却、海水淡化及浓盐水的综合利用技术,优化海水预处理、防腐蚀及防生物附着、设备配套、膜或热源高效利用等工艺技术,建设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区域示范工程,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装备产业化—产业链示范相互促进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海水淡化装备制造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3. 海水养殖产业体系化综合示范工程

结合沿海区域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特征,重点开展海水养殖育种和良种扩繁、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高效低毒药物和免疫制品生产、病害综合防治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技术开发,并针对工厂化海水养殖、离岸网箱养殖、滩涂和浅海增养殖,建立5~6个海水养殖产业体系化示范工程,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促进海水养殖技术升级和产业良性发展。

4. 海洋装备制造业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在沿海地区具有技术能力和转化条件的城市,建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海底管线电缆铺设维修装置的产业化基地,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深海作业、通信导航船用电子仪器、机电设备等技术的中试,建立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化进程。

5. 海洋监测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对已经形成的海洋监测技术装备成果进行产品定型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在北部海域、东海、南海的适宜海域,建设区域海洋监测示范系统,开展业务化运行示范与评估,全面应用和业务化运行调试各类监测技术产品,并在沿海地区形成应用示范区,形成1~3个海洋监测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促进海洋监测技术产业化。

6.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工程

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选择典型临海工业园区、海岛经济区、海洋旅游区,依托有关地方政府和海洋油气、化工、临海电力等重点行业相关企业开展试点,建立示范工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海洋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疏浚泥等),开展综合利用示范,探索建立海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和海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7.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示范工程

在条件适宜的海岛和滨海地区,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工程,重点开发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发电和相关配套装备技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及抗台风能力,建立高效多能互补发电示范系统,集成示范边远海岛和滨海地区通电保障系统。筛选高效海洋能源生物,建设产业链示范工程。

8. 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

选择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建设3~5个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并在对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旅游示范模式。重点包括建立滩涂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区,集成示范、推广耐盐植物修复技术;建立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退化区原位修复和异地修复技术开发和综合示范;建立功能衰退的养殖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综合示范应用养殖容量控制、人工鱼礁和海藻床建设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技兴海长效机制

由国家海洋局和科学技术部牵头,吸收有关涉海部门组成全国科技兴海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全国科技兴海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推进各涉海部门逐步建立起规划协调和管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机衔接《规划纲要》与海洋科技规划和经济规划的行动部署,定期召开科技兴海经验交流会,举办“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会。各沿海地区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根据《规划纲要》制定本地区的科技兴海规划或行动计划,并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同时,建立科技兴海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制度,完善科技兴海规划实施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全国和各沿海地区要定期发布科技兴海公报;逐步形成科技兴海管理和科技为海洋经济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优化政策环境,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海洋技术、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发布科技兴海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重点鼓励和支持海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进一步改善促进海洋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海洋技术(知识产权)评估机制,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政府采购对海洋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对重要海洋技术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海洋技术创新产品或技术实行政府订购制度。在政府采购中规定采购海洋产品的合理比例。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强化海洋文化建设,创建科技兴海的社会环境。

(三)强化融资引导,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发挥国家财政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地方财政、企业和社会加大对科技兴海的投入力度,推进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兴海投入体系建设,有效形成政府资金和市场资金的对接。国家海洋局和科学技术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兴海项目的支持力度,相关计划向科技兴海项目倾斜支持。沿海省市要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海域使用金要按一定比例重点支持科技兴海;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对海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兴海风险投入机制。

(四)加快人才培养,完善成果转化市场机制

加强海洋高技术产业化人才和团队培养,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宽松环境,鼓励人才流动;鼓励科技人才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有利于激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人才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和奖励制度。建设以海洋高新技术评价、论证、中试、中介、推广为主要职责的高效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和市场,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交易、人才和信息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服务网络,创建区域性海洋科技服务中心,为海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做好科技中介服务。

(五)加强合作交流,形成国际合作促进机制

科技园规划 篇11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学校定位;国际化视野

一、香港科技大学概况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Kong University 0f Science 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为科大)是一所1986年开始筹建成立、1991年10月正式招生的大学,大学校园坐落于清水湾半岛,占地150亩。科大现有五个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霍英东学院,在科大《2005—2020发展规划》中,科大还将创办创新与科技管理学院和设立科大高等研究院。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科大学从无到有,并发展、崛起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10年9月16日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科大排名第41位,在中国所有高校中仅次于拥有百年历史的香港大学(第21位)和北京大学(第37位),排在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第58位)前面。在2010年《Qs亚洲大学排名》公布的全球顶尖200所亚洲大学排名榜中位列第2位,仅次于香港大学。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科大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可以称为亚洲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段独特的传奇。科大的成功离不开科大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大在发展规划中的成功因素以及对于我国意在发展为“国际一流大学”的“985”院校的启示。

二、香港科技大学学校发展规划的特点

(一)定位清晰,办学目标明确

准确定位是高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关键。李巧林等人提出,现在大学定位的意义包括:一是有助于大学明确办学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助于高校办学中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三是有助于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可见准确的高校定位有助于学校明确办学方向,找准发展空间,科学的制定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转型腾飞,钟士元博士和已故香港总督尤德爵士觉察到香港急需一所大学推动社会迈向知识时代,培育企业人才和科学家,孕育创新意识和科研突破,训练工程师、环球商业管理人员及社会所需的领袖人才。科大创办之初就有很明确的目标——创造,不落人后。筹建时期,科大的定位就很清晰,将科大定位为“集中精力专攻高科技和现在企业管理,又能与同类世界级院校一争雌雄的研究型大学”。科大校董会于2000年确立大学成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于为本地区服务的优秀学府”。按照这样的定位,在国际,科大要在每一个精选的教研领域走在世界前沿;在中国,要对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本地,则与政府及工商界通力合作,把香港发展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社会。

(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学校优势学科,就是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已经走在其他高校前面,在国内或者国际上具有较高水平,是一种比较优势。优势学科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是提高高校竞争力和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关键。在科大《2005—2020发展规划》中,科大的目标是要发展成为一所领导高等教育的学府,成为国际领袖,带动顶尖科技研究。为实现这一目标,科大规划在五个深具影响力的重点研究领域建立国际领导地位,这五个研究领域为:纳米技术;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电子学、无线通讯及资讯科技;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这五个学科领域都是科大的优势学科,如在纳米技术领域,科大研究人员率先制成全球最细的纳米碳管,后来又发现这些新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在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科大是香港第一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早在1997年便成立了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领域,科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全球排第二。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领域建立国际领导地位,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是科大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当然科大对优势学科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自身发展潜力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的,体现的科大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继承性。

(三)国际化视野

科大的国际化视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研队伍的国际化,二是办学的国际化。众所周知,一流的师资是创办一流大学的关键,科大首任校长吴家玮教授认为:“只有顶尖的人才会吸引顶尖的人。”确实吴教授的经历也印证的这一点,吴教授在回港前在担任三藩市州立大学校长期间,把该大学发展成为三藩市的顶尖大学,吴教授回港出任科大创校校长,影响了许多杰出海外学者返港贡献所长。其中包括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顶尖实验物理学家钱致榕教授、曾担任马里兰生物技术学院署理教务长的植物及生物技术专家孔宪铎教授等。这些优秀学者的加入又吸引了更多的北美、欧洲、亚洲等地资深学者的加入。科大从创校初期就打下了师资国际化的深厚基础,创校初期的教学人员以国籍计,来自29个国家;以民族计,来自30个民族,他们从15个国家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以美国最多,占了70%。科大正是有这些国际一流学者的加盟,才得以高起点办学,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学府。

科大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每年香港科技大学派450多名学生外出交流,同时也有许多国外的学生来到科大,这为东西方人交友与交流提供了机会。科大交流项目扩大到四大洲的大學,并且是亚洲最全面的项目之一。参与此项目的学生在合作学校学习一或两个学期。这些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沉浸于另一种文化,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大学学习有一份额外的收获。科大的合作伙伴机构名单涉及的网络延伸全球140多个大学,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一种无限的选择。以科大工科院为例,工学院的海外合作伙伴包括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京都大学,伦敦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几十所国外知名院校。通过学分转移的安排,科大的学生即可体验不同文化又可以同时保持其学业的进度。

三、香港科技大学学校发展规划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立足自身优势,明确高校定位

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定位口号化、模式化,缺乏特色,“985”高校亦是如此。如清华大学的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的定位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的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的定位是“居于国内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定位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可见我国“985”高

校的定位模式化,毫无特色可言。

刘獻君认为,高校定位就是确定一所高校自身的位置,明确在一段时期学校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和服务面向地位。我国“985”高校的目标设计,应该定位在对自身学科优势和自身办学特色的认识,定位在对本校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服务面向的理解上,而不是定位在“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这些空洞的口号上。兰州大学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除陕西省以外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立足西部,提出“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对自身定位的准确认识。

(二)强化优势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强化自身优势学科建设,对我国“985”院校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就有重要意义。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具有一流的教研队伍和一流的研究设备。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可见一流的教授对于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性。一流的教研队伍必须要有一流的教授作为“掌舵人”,带领教研队伍不断探索、进取、打造一流的学科。判断一个学科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看该学科的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的取得除了一流的教授还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设备,在高校资金数额既定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人要善于合理分配,加强对重点优势学科的资金投入,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争取在优势学科上实现突破,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具有“世界概念”的比较范畴,只有国际化办学才能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我国"985”院校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必须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所谓国际化办学笔者认为应包括: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水平三个方面。所谓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指教师必须具有研究与教学的国际视野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尽最大努力和诚意引进国外知名的一流师资;二是从学校内部选择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出国研修。“985”院校应进一步拓展与国外知名高校的留学生交换项目、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能接触到学科领域前沿,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水平院校的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互设研究院(中心)、联合进行高科技技术攻关等形式,提高师资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水准。

参考文献

[1]李巧林,周文山,叶绍灿.现在大学科学定位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10).

[2]余海波.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日本科技规划管理及相关问题研究 篇12

1 日本科技规划发展及主体

1948年,日本通过了《日本学术会议法》,在内阁中正式成立日本学术会议(JSC)。日本学术会议作为当时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议长。1959年,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正式成立科学技术会议。与学术会议及其他咨询机构不同,科学技术会议是具有政府约束力的最高科技咨询审议机构,定期向首脑提供建议。科技学术会议成立,日本由此开启了中长期规划的序幕,并于同年出台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规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设立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并由其替代了之前的科学技术会议。1995年,日本内阁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确定了由政府相关机构制定全国性的科技基本计划。日本科学技术政策、总体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科技计划的决策机构是内阁和国会,重大科技政策和计划采取向综合科技会议提出咨询的方式进行,一般性科技计划由各部门的技术审议会议制定,各级科技审议机构和软科学研究机构协同发挥作用,采取集中协调的科技管理体制[1,2]。自1996年开始,日本先后颁布了四部为期五年的《科学基本计划》等。

2 日本的科技规划

日本的科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和引导社会各界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管理和科研活动组织。按照制定和实施的不同主体,可将其科技规划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层面制定的科技战略规划、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科技发展计划,以及科研机构根据承担的使命制定的研究发展计划。日本政府在组织制定和实现其全国性的科技基本计划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将其科技发展目标和战略优先领域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评价及反馈修正的特点。

2.1 国家科技战略规划

日本的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主要指的是,由政府相关机构制定全国性的科技基本计划。该基本计划是指导一段时期内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纲,其组织制定和实施受到本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保护。如,日本从1996年开始制定和实施为期五年的《科学基本计划》,目前执行的是第四期《科学基本计划》(2010年—2015年)。

2.1.1 制定流程

依据《科学技术基本法》的规定,隶属于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审议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STP)(前身是科学技术会议)是国家科技规划的主体,主要负责组织筹备国家宏观的或是特定领域的科技规划并最终提交计划,其他的相关行政机构给予相应的支持。

在科技基本计划制定的前期,CSTP委托或组织对现有科技规划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价。这一过程主要遵循的模式是总结往期基本计划的执行成果,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准备构建新的科技发展的计划。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规划主体依据上述调查和评价,就新一期的科技基本计划的基本方向、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的确定、科研体制改革、与科技研究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基本计划评估等方面的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由基本政策专家委员根据会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具体的优先领域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如,在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制定前,CSTP委托了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协同三菱综合研究所、日本综合研究所及文部科学省共同对第一和二期科技基本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CSTP下设的基本政策专门调查委员会从2004年12月开始至2006年3月共召开了18次会议,主要对日本的现有科技政策、上一期科技基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第三期基本计划制定的主要方向和具体内容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最终确定了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的具体优先领域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2.1.2 组织实施[3]

日本的科技基本计划主要是由相关的行政机构及其下属科研机构完成的,绝大多数省厅都是依照这一基本计划制定自身与科研相关的规划或是具体计划,也就是基本计划的具体实施规划。

在实施过程中,CSTP系统地跟踪执行进程,重点关注战略科技优先研究领域和重要研发主题中每个项目的进度、预算分配的来源及规模,为此成立了专门监督各个领域任务执行的项目工作小组,每年都会从各省厅收集信息,由小组委员会和各领域的专家小组编写报告。

不同领域的项目是由相关机构以立项的方式来实施的,其中,被列为国家关键技术战略优先研究领域的项目,通常由文部科学省负责组织;其他战略科技优先研究领域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则分别由专门的机构负责项目的申请、审核和评估。科技基本计划实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CSTP申请的科技振兴调整费,各省设专门的部门负责这笔经费的管理,并且会对每个项目专门立项,与承担项目的研究所合作管理项目[4]。

在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文部科学省负责组织5个被列为国家关键技术战略优先研究领域项目,包括下一代超级计算机、海洋与地球观测系统、太空运输系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循环技术等,成立了专门的相关审议组织监督项目的发展进程并且做出相关的评估;其他62个战略科技优先研究领域中所涉及到的273个主题,也分别由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总务省、环境省等负责项目的申请、审核和评估。

2.2 国家科技计划

国家科技计划通常是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的科技基本计划的要求所制定的特定领域的科技基本计划。

2.2.1 制定流程

日本政府各部门按照《科学技术政策大纲》的要求,逐个制定科技战略规划选定的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基本计划。通常情况下,对于重大科技计划,各部门按照向科学技术会议等咨询审议机构提出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一般性的科技计划则由本部门的技术会议制定。日本政府各部门的审议机构在制定本部门科技计划时通常邀请各方面学者、专家参加,组成计划评价研讨会,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反复认真地修改后才能对外公布。

2.2.2 组织实施

对于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首先,根据科技基本计划中的不同领域设置不同领域的委员会,并由这些委员会制定不同领域的具体执行政策,明确具体的负责机构,同时,每年还会在科技白皮书中对上一年度的基本计划所列出的主题项目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各省通过不同方式管理所主持或是参与的规划项目。对于直接隶属于本省的项目,则由省直接组建相关的推进委员会或是技术实施机构来主持组织实施;另外一部分项目则交由研究机构自行管理。

除了国家关键技术项目以外,对于科技基本计划的其他项目,主要采取公开征募的方式确定每个年度的研究课题,这些项目与每个省所掌握的研究经费直接挂钩,因而设立了各类竞争性经费。

2.3 科研机构计划

科研机构计划主要指,国立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研究机构等科研机构为更好执行国家发布的科技基本计划而制定的自身的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各个科研机构的计划各具特点。本文以日本理化所为例,对其具体做法进行调查分析。

2.3.1 制定流程[5,6,7,8,9,10]

研究机构的科技计划主要是由五年的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两类组成。各科研机构内部的科技计划的制定主要由其审议部门,如各科研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委员会制定完成,而且,成立咨询委员会,通过专家咨询和同行评议的方式给予研究机构相关的发展建议。

中期计划及中期目标都是由研究机构内部的战略部门负责的。中期计划每五年制定一次,执行期间还会再修改。在计划制定之前,研究机构特别组织的规划委员会向主管省提交中期计划相关制定方向的报告书;在每一期中期计划发布时,都同时会发布一份中期目标,最大程度明确计划的最终目标,以更好地推进计划的实施。

年度计划则依照中期计划及目标制定每年的研究计划,主要是针对计划中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尤其是对具体措施进行详细描述。

2.3.2 组织实施[11]

评价监督实行上层管理机构的外部评价和研究机构内部评价两层制度。根据日本的《独立法人通则》的法律规定,日本的独立法人机构需要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因此,外部评价主要由主管省的独立法人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对于内部评价,研究机构从年度评价到中期规划的评价都有其一套评价流程及指标。

3 日本科技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特色及启示

对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及管理,日本在一些环节上的特色做法对我国开展相应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日本政府为科技规划制定构建了完备的知识服务平台,对国家的科技规划制定起到了引导、支持和咨询的作用[12,13,14,15,16]。

为制定完善。能体现一段时期日本科技发展的大纲,近年来日本政府逐步完善其知识服务平台,包括CSTP委托或组织对现有的科技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价,其中:1)由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组织进行科学技术预见调查。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每五年就会开展一次大范围的科技前景预见调查研究,已形成制度,为以五年作为一个循环期的科技基本计划做准备,目前已经完成了7次。持续的滚动预测对日本的科技发展真正起到导向作用。2)经济产业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如理事会、委员会、私人智囊团等组织长期对全球背景下日本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做出详细持续分析。3)由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成立的研发战略中心对日本在各子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国际标杆分析。

完备、制度化的前期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无疑是日本制定五年一次的科技基本计划的有力支持,增强其高度精准的针对性和完善性,这一点对于我国及各机构制定科技规划具有尤为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我国在规划制定的前期准备阶段,对当今世界科技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方面有待提升,对我国现阶段科技和产业实际水平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研究仍有欠缺,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高我国长远可持续科技能力方面关注得仍然不够。综上分析,我国亟需成立国家级的独立科技咨询机构等常规组织,直接向国家领导人负责。在制定规划前统筹策划,组织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经济需求分析、情景分析,对前期规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调查,对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进行趋势预测等,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上智囊团性质的组织参与调研、分析和提出建议。

(2)日本政府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跟踪环节紧密相扣。

日本在推进其科技基本计划实施过程中,其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发挥了重要的实施跟踪、监督、反馈的作用。CSTP系统地跟踪战略执行进程,重点跟踪战略科技优先研究领域和重要研发主题,包括每个项目的进度、预算分配的来源及规模。

科技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监控对于及时修正战略实施出现的问题、或与国家科技规划战略方向保持一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在推进科技规划过程中较多关注各项目实施情况而言,通过有效的工作组形式和工作方式进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纠偏和调整,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3)日本对科技规划的执行情况实行严格的分层、分级评审。

针对科技规划的执行情况,日本CSTP成立专门调查会,根据计划的内容进行分层评价,主要以CSTP评审,各个负责省厅对项目的评审和项目内部评审等实行三级评审制度为主,对于研究机构的执行情况实行上层管理机构的外部评价和研究机构内部评价两层制度;同时,在每期基本计划制定前,CSTP都会组织对上期基本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以明确新一期基本计划的改进方向。

在我国,建议发展专业评估机构,保持评估的独立性,加强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效果进行科技规划动态调整,使科技规划按照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家需求有机衔接。

(4)日本政府成立唯一的、独立的层级机构负责科技规划的组织制定和有效实施。

日本政府成立的综合科技会议作为唯一的机构负责科技规划的组织制定和实施[17],其他的相关行政机构给予相应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一致性[13]。同时,政府的各级审议机构也是分级负责制定科技规划,三种不同层次的科技审议机构所制定出的科技规划所影响的范围存在区别:一是隶属于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主要是制定国家宏观的或是特定领域的科技规划;二是隶属于各省厅的科学技术审议机构,负责特定领域的科技规划;三是隶属于各科研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机构内部的科技计划的制定。

我国科技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涉及的管理部门和咨询部门多,制定内容缺少总体的协调,具体的实施项目出现重叠的情况,造成资源重复配置或资源紧张,因此,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独立的科技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机构,并构建各层级相应的制定实施机构金字塔,促使战略规划能从上至下逐步分解,层层落实。

摘要: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技规划管理,其相关体制逐步完善。根据科技规划组织的主体不同,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计划三个层面对日本科技规划的制定与有效组织实施流程及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研究,并探讨其特点,提出加强我国科技规划组织建设、科技评估机制、规划实施过程监控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上一篇:室外给排水管网下一篇:农村中老年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