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2024-09-19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共12篇)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1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电力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电力设施是保证电力生产安全运行和正常供电的必要条件, 一旦遭受盗窃破坏, 造成事故, 将会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损失。保护电力设施, 就是保障电力企业的生产安全和保护电网的运行安全, 也是保卫国民经济的命脉。

1 加强组织协调, 构建电力设施保护和电能保护常态运行机制

为增强各级政府组织和有关部门做好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阳谷县供电公司积极与县综治委进行沟通协调, 将保护电力设施安全工作纳入了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内容。积极探索警企合作的多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形式, 形成了运转高效的电力设施保护联动机制。一是与公安局联合组成电力设施安全整治领导小组, 建立警企联动机制、打防并举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常态宣传机制、专项整治机制,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县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二是设立“电力设施保护和反窃电工作联合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实行月度例会制度, 分析、研究电力设施安全情况, 消除电力设施隐患, 制定《电力设施安全整治专项工作方案》,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锁定整治重点, 确定整治工作进度。三是由公安、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 对查处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分子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报道、曝光, 从而震慑破坏、盗窃电力设施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2 加强教育宣传, 营造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浓厚氛围

在保护电力设施的宣传工作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宣传, 在全县范围内对保护电力设施和电能工作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是积极做好日常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工作, 提高电力设施保护和电能保护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普及率。强化依法保护电力设施意识。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村、组和街道办、社区大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与乡镇签订电力设施保护责任书,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线路沿线群众依法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制订了《电力设施保护有奖举报和奖惩办法》, 设立了24小时举报、保修电话, 对提供电力设施保护重要线索的人员进行奖励, 大大激发了沿线群众主动参与电力设施保护的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全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宣传月活动的良好氛围, 阳谷县供电公司统一部署,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 全面开展电力设施保护保护宣传月各项活动。通过悬挂条幅, 设置展板、张贴标语, 向大型施工机械司机发放温馨提示等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使保护电力设施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做好重点人群的电力设施保护和电能保护知识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三级安全网作用, 定期对沿电力线路群众进行保护电力设施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保护电力设施的主动意识。对全县大型机械驾驶员和电力线路附近施工工地负责人的联系信息进行统计, 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其保护电力设施的知识和意识, 定期向其手机发送保护电力设施和电能的安全知识和温馨提示。四是加强公司员工电力设施保护的培训。定期组织安全员、供电所长、护线员等进行培训, 提高其电力设施保护知识和意识。

3 加强标准化建设, 规范和加强电力设施保护管理

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 明确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各个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及标准, 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将电力设施保护治理工作纳入标准化建设内容, 规范对超高机械车辆和驾驶操作人员的摸底统计、登记造册以及培训工作, 规范对违章作业的处理, 建立常态机制;将就地护电工作纳入标准化建设的范畴, 明确农电工的护电职责和配置标准, 规范巡视内容、记录、周期以及隐患的发现处理等工作, 实现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标准化管理, 以此加强和规范电力设施保护管理。

4 强化管理, 采取多种防范措施提高保护电力设施效果

一是堵塞销赃渠道。阳谷县供电公司大力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 对废旧物品收购站 (点) 违法收购、违规经营废旧电料的从业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依法取缔一批非法废旧金属收购站 (点) 。二是联合县政府下发《关于禁止在电力线路防护区内新植树木和建设房屋的紧急通知》文件, 并下发到林业局、经信局、各乡镇办事处等单位, 对全县电力线路防护区内新植树木和建设房屋进行全面清理。三是应用技术手段, 规范和加强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管理。进一步完善技术防范体系,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 不断提高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安排专项资金安装完善变电站电子围栏、防盗报警装置和变压器防盗报警系统。

5 群防群护, 创造全员参与保护电力设施的良好环境。

一是设立保护电力设施监督员。监督员配备像机, 每天加强巡视,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拍摄、上报, 了解和掌握有关破坏电力设施的案发情况、危害程度, 并详细的记录下来。二是利用各种停电事件演习破坏电力设施停电事故, 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黑暗”带来的种种不便, 形成老百姓积极参与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在电力设施醒目位置悬挂警示牌和张贴事故挂图, 让犯罪分子望图退却, 造成心里压力而放弃偷盗。四是大力争取变压器、线路周围附近的居民, 通过宣传教育、赠送纪念品等方式, 让其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与监督工作, 形成保护电力设施的“天罗地网”, 造就一批“千里眼”、“顺风耳”。五是开辟保护电力设施专网, 建立网址, 利用网络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积极参与, 征集保护电力设施的好建议、好办法, 形成全民保护电力设施的良好氛围。

摘要:阳谷县供电公司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 建立完善保护电力设施工作责任制, 广泛开展保护电力设施宣传, 全面强化群防群治的综治意识, 大力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力量, 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对电力设施破坏和违法违规用电现象的发生, 为全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设施保护,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侯伟娣, 赵继光.电力设施保护现状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

[2]韩学伟, 李丰, 袁宏江.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力安全技术, 2009 (11) .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2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

二○○九年八月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 自然保护区 规范化 导则 函

附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试

行)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范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站(点)

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0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

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哨卡、检查站等),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2、界碑界桩

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

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

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成熟的可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3、交通设施

自然保护区应建设路网、码头等必要的交通设施,能够满足保护区巡护、防火、监测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不得以管护为名铺设旅游道路,破坏生态环境。

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保护管理站(点)、瞭望塔(台)、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

海洋和内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4、巡护执法设备

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

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5、防火设施设备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瞭望塔(台)、防火道和防火隔离带,配备灭火设备,以满足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

在自然保护区内制高点及易发生火灾地区,应设置瞭望塔(台),瞭望半径应覆盖高火险地区,数量能够满足防火需要。

瞭望塔内应配备瞭望、监控、报警和通讯设备。

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或草原植被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宜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

6、野生生物保护设施

因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人工鱼礁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

(三)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1、科研中心(站)

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监测基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建科研中心(站)。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应尽量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

科研中心(站)建筑面积以100-500m2为宜,可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2、定位监测站(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监测站(点),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

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环境等定位监测站(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与保护管理站(点)的选址统筹安排。

定位监测站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配备相应的定位观测设备。

3、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

自然保护区必须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地、固定样线或站位断面,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

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应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调查和监测的需要设置。

(四)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1、宣教场馆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参观人数、宣教需要建立宣教场馆,满足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要求。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5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以500-2000m2为宜。

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1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馆,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

其他自然保护区可在管理局内设置宣教室,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2。

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2、宣传牌

自然保护区应在道路出入口、居民点等人为活动频繁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宣传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范围、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内容。

(五)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建设适当的办公及附属设施,满足开展办公、管理等需要。

保护区的办公用房应按照便于保护和管理及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原则,将建设地点选择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中心城镇。

办公用房应尽量与科研和宣教设施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办公用房的建设规模,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定员确定。编制定员每人平均建筑面积不大于18m2(不含会议室等共用设施)。

办公用房的附属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

三、规范化管理

(一)行政管理

1、管理机构

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应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可设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社区科、办公室、管理站等,并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

2、管理人员

保护区人员数量能够满足保护和管理需要,可以聘用临时用工人员开展管护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分为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含科研、监测、宣教培训)、直接管护人员和其他。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技术人员(具有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他人员不能超过20%。

自然保护区至少20%的人员从事资源管护工作,长期驻守保护管理站,每个保护管理站至少配备2人;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

3、专业培训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培训和学习,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管理机构主要领导应有自然保护区相关的专业背景。

自然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及季节性临时工在上岗前均需进行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技术培训和教育;自然保护区正式人员每4年至少轮流接受外部培训一次,管理局中层以上领导每2年至少外部培训一次。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政策、动植物知识、资源管护、执法检查、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项目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共管、3S技术、电脑应用和装备设备使用等。

4、内部规章制度

自然保护区应有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人事聘用、财务、宣教、培训、巡护、监察执法、社区共管、信息管理制度等。

5、档案管理

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资源管护、监察执法、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项目建设、培训学习、资源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制度,形成完整的人事、科研、宣教、培训、资源管护、监察执法、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等系列档案。

档案管理应当符合有关要求,并尽量实现数字化。

(二)规划和计划

1、规划

自然保护区至少每十年编制一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目前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性规划目标和任务。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2、计划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目前保护区面临的紧迫问题,制订年度工作计划。

保护区每年应根据当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工作总结报告,评估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经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三)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

1、边界划定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在批准建立后的一年时间内,完成边界勘定和功能区划工作。

自然保护区应具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功能区划图、土地利用结构图、海域使用现状图等图件。

保护区管理人员必须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界限范围。

2、土地权属

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应明确清晰,没有纠纷。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尽可能拥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或水域使用权。

未取得土地或水域使用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与使用权人签有协议,规定土地或水域使用方向以及有利于保护的生产方式。

(四)资源管护

1、日常巡护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巡护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日常巡护工作。

日常巡护范围应该覆盖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及人为频繁活动区域。

日常巡护以定期巡护为主,可根据管理要求、交通条件、地形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巡护周期。

巡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资源察看的同时,还应结合科研监测、执法、防火等工作开展巡护。

日常巡护工作应建立巡护责任制和巡护报告制度,巡护人员每次巡护结束应填写巡护情况记录或日志,保护管理站每月应填写巡护月报,保护区管理机构每年应填写巡护年报。

保护区每年将巡护年报及监测结果上报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2、执法检查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参观考察等活动进行执法检查。

保护区应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及其携带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动植物材料、标本、活体、制品等)实施检查,防止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非法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配合或建立公安、海监、渔政机构,及时处理违法案件。

3、外来入侵物种控制

自然保护区应重视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

(1)定期开展外来物种调查;

(2)制定并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方案及监控方案;

(3)生态恢复时引入的物种应采用本地物种;

(4)加强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教育。

(五)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管理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从事采矿、采石、采砂、烧窑、冶炼、拌洒毒药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活动,禁止非法开垦、围填海等改变保护区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禁止捕捞以及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采滥挖药材等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

自然保护区内不得违法违规开展建设项目。

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之前,应当征求环境保护部的意见。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权并且应当参与涉及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确需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申报审批。

(六)科研监测

1、资源调查

自然保护区应经常性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调查,要对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编目和详细记录,做到资源本底清楚。

每十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编制科考及分析报告。

2、定期监测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当地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对固定样方、样线、站位或断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调查。监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3、科研管理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动植物或自然资源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相关软件。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地形图等图件。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习的基地。

保护区应鼓励保护区人员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七)宣传教育

1、宣传资料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宣传书籍、音像、文字及图片资料、环境教育材料等,分发给周边社区居民、游客和访问者。

2、宣教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对学生、当地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区所在行政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

来自然保护区的访问者(含游客)60%以上接受环境教育。

3、自然保护区网站

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并定期维护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及时发布和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

4、交流与合作

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姊妹保护区、参加国际或区域保护网络、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八)旅游活动管理

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应让游人感受自然环境、欣赏自然景观、了解野生动植物和地学等科普知识。

所有旅游项目都必须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督下开展。

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科学地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编制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经批准后实施。

旅游区域的范围界限应根据保护对象特点,在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确定。其范围界限必须明确,并严格限制在实验区范围内,不得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

旅游活动不得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应采取“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方式,不得在区内建设索道、宾馆和餐饮等设施。不得建设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人工景点和设施。旅游区域应设置垃圾收集等环保设施。旅游人数不得超过规划的旅游容量。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30%以上收入应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应当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的惠益共享。

(九)社区共管

自然保护区应与所在地政府、有关单位及当地社区的关系协调融洽,可以通过建立共管机制、签订共管协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地方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乡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社区共管活动。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生态恢复工程

自然保护区内退化生态系统应尽可能采取封禁方式进行自然恢复。确需人工辅助恢复的自然保护区,应分类指导,开展生态恢复工程。

人工恢复植被应当种植当地的乡土植物。

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可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采取必要的人工控制手段,优化主要保护物种栖息地。

荒漠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可建必要的防沙治沙设施。

湿地和海域的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湿地水源保护、蓄水和引水工程、湿地生态恢复、红树林和珊瑚礁人工恢复等工程。

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人工恢复野生种群工程,人工增殖放流应当使用当地物种。

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自然遗迹等可进行围栏(网)保护。

五、经费保障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管理运行费用、人员工资有固定来源,能够基本保证日常管护工作需要。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平均生活水平。

自然保护区财务管理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合法、合理,无挪用、滥用资金状况。

六、应急能力建设

自然保护区应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潜在的自然灾害,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自然保护区应组建训练有素的防火等应急队伍。

李蔚语 规范市场 保护权益 篇3

在李蔚语看来,对我们模特来说最重视的无疑是演出市场的活跃和规范。“每个模特都希望参与更多的演出,特别是好的有价值的演出,或者知名的国际大牌或者有创意的设计师品牌。只有参与这样的演出多了,模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才得以提升,才能迅速上升为炙手可热的名模。每个模特都期待规范的演出市场,因为这是与我们演出场次、质量以及收入息息相关的。市场规范了,模特才有了维护权益的保证。”

现在有许多靓丽的男孩女孩都在期待着走进模特的专业。他们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希望能走上T型台,成就自己的梦想……可能因为这个职业很时尚,并且有机会接触影视圈,作为一个不愿埋没自己的人,同样怀着一个明星梦。对于这些年轻的女孩,李蔚语给出了建议:“模特并不像大家表面看到的轻松绚丽。从新人到被大家认可需要做的有很多,首先是要调整好心态。作为一个新人,不能浮躁,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面试、每一件服装、每一场演出。在工作中会有很多不如意,会委屈、会疲惫、会流泪,这都是对做模特要面对的挫折。只有不气馁、不放弃、完善自己、保持自信,总有一天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就适应了市场,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模特!”

“做一个职业模特的前提是优秀的自身条件,身高形象、体差围度等等;当然台步、身体协调性、乐感、缺一不可。比如对服装的欣赏能力和设计师创意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服装。”说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模特,李蔚语说,“企业和设计师在挑选模特的时候当然最注意模特是否适合自己的服装,是否可以把品牌内涵和设计创意完美展示出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的形象和服装的风格,面试时的妆容和服装都要向这样的风格靠近。当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面试率,比如练好台步、保护好皮肤、保持头发方便造型等。”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4

1 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地 (市、州) 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县 (市、区) 人民政府直接管理。

2 建立合理有序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尽快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正处级建制, 省级自然保护区按副处级建制, 地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按科级建制设立管理机构。

3 配备适应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的人员编制

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布<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试行) 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给予配备。

4 建立长效的自然保护区经费保障机制

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的有关规定, 建立自然保护区经费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 将省、地 (市) 、县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级国民经济和基本建设计划。

5 继续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要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同时, 组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结合当地实际, 起草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 通过保护区所在地人大常委会或政府颁布实施。

6 继续完善自然保护区确权定界工作, 明晰权属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继续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要求积极做好林权登记和发证工作, 将自然保护区内国有林地划归保护区使用、管理, 并办理林权手续;集体林地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涉及村民委员会签定委托保护管理协议, 逐步通过置换、租赁、赎买等方式, 将集体林地逐步过渡到自然保护区使用、管理, 并理顺林权手续。同时, 做好标桩、立界工作。

7 继续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是按照物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特殊性而设置的管理区域, 亦是设置禁止行为和允许管理措施的重要界限, 所有保护区管理行为均以此为依据进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 严禁随意对功能区进行调整, 以免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保护区面积不得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其他保护功能区域重复交叉, 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加挂牌子、建立机构。

8 继续依法管理自然保护区资源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依法履行其对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职能和对湿地的协调、保护管理职能, 并将自然保护区资源作为重点严格管理。同时, 依法委托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对区内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的林业行政处罚权。征 (占) 用自然保护区林地、湿地的, 必须做好报批工作。

9 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管理

要认真按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编制总体规划并按程序报批。要按照批复的规划内容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布<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试行) 的通知》、《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相关建设规范的要求, 对建设项目严格管理, 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行政许可等相关报批手续。

1 0 依法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

要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工作, 在组织完成资源本底调查的基础上, 建立并完善资源监测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实现资源管理科学化。要坚决打击新形势下出现的违法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 影响及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内各类开发活动的监管, 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 坚决禁止各类园区侵占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发生, 切实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涉及自然保护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必须按照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项目 (2006年第6号公告) 履行报批手续。

1 1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

自然保护区要按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并按程序进行报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依法对保护区域范围内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管理, 严格控制人工设施的规模和数量, 并尽量安排在保护区外或保护区边缘, 严禁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建设旅游项目和开展旅游活动。

1 2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执行力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 检查和督促各级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要完善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资源管护、各类专业队伍管理、主要保护对象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体系建设。要认真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监测数据、巡护记录和科考报告等资料, 建设和完善档案、数据、信息管理设施, 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数据库、档案室, 用以实现自然保护区人、财、物、自然资源的有序管理, 确保管理手段的延续性和档案资料的连续性。

1 3 规范自然保护区标志、标识的使用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要按照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徽使用管理暂行>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统一使用中国自然保护区标志性区徽, 用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制服、保护区构筑物以及宣传纪念品等方面, 充分发挥标志性区徽象征、标识、警示和宣传的作用。同时, 要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有关规定, 加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设施的标识使用和管理工作, 更好地维护自然保护区整体形象, 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凝聚力和影响力。

1 4 加强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着装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能和行政执法时, 要统一穿着和佩带印有中国自然保护区标志性区徽的工作服, 规范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行为, 增强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 5 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区公共教育活动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5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各分局,中国海监总队: 建设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当前,随着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巨大的开发压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24号要求“要继续强化对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规章制度到位”。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现就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进行破坏性开发活动,严格控制一般性开发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因此,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各类开发活动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依法规范开发行为,明确禁止围填海和海砂开采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行为。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除科学研究需要以外一般禁止任何人 进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以从事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缓冲区和核心区内均禁止进行开发活动。因科研教学确需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一个月向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说明活动计划。申请经保护区管理机构预审后,报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单位或个人在保护区内

开展各类活动时,不得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活动结束时必须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纸质副本或多媒体拷贝。

三、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可以在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旅游参观等适度开发活动,开发活动应符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特定区域的海洋功能区划,并且不得对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一个月向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说明活动计划并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申请经保护区管理机构预审后,报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单位或个人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时,必须按照批准的旅游线路、活动方案和持续时间组织进行,不得对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有条件的应配合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宣传。

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因重点

建设项目确需在保护区实验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提前一个月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并附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基本情况报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报告及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应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用于保护区生态监测和生态恢复。保护区管理机构对申请预审后,由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进行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须经有关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相关手续。

保护区管理机构因工作需要,自身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的,也需要编制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基本情况报告,以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报告,由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审批,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区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申请单位在保护区内开展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时,必须按照批准的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规模和施工运营方式进行,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建设项目或开发活动的规模和运营方式如有改变,必须重新报批。

五、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应严格遵守保护区功能分区。保护区功能分区因历史原因划分不合理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确需调整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管理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六、外国人进入海洋自然保护区需经批准。组织或协助外国人进入保护区的单位或个人,应提前一个月向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说明外国人在保护区内的活动计划。保护区管理机构对申请预审后,报省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外国人在保护区内开展各类活动时,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活动结束时必须依法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纸质副本或多媒体拷贝。

七、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加大日常巡护管理力度,及时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在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责令整改。对经批准在保护区内开展开发活动的当事人,要加强对其活动行为的监督检查,并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同时,要对开发活动区域及时实施生态监测和评估,根据情况调整开发行为。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结束后,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将办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图件及照片等立卷归档。

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本着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原则,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积极发展保护区的生态经济,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九、在海洋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开展各类用海活动,应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函[2006]3号的有关要求,依法办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手续。

十、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应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执法监察和日常巡护,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查处保护区内违法用海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

十一、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发活动的具体管理程序,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本文件的要求执行。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6

【关键词】 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证书 规范化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工作已经全部结束,现在主要以补发、换发、变更为主。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逐年提高,经营土地的附加收入逐步增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对完善土地承包的相关手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申请补发、换发、变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但是,也出现了通过采取变更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的办法侵占他人利益的现象,给日后的承包合同管理和土地纠纷留下隐患。如何管好、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维护农村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是每一个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明确办理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承包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活动,承包方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应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承包草原、水面、滩涂从事养殖业生产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规定予以确认发证,凡是承包农村集体土地依法签订承包合同的农户,均应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期内承包方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需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因转让、互换以外的其它方式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严重污损、毁坏、遗失的,可申请换发、补发证书。对权属不清和存在争议的地块,要进行实地踏查,待土地权属确定之后,方可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2.做好内容审核

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为承包方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时,要做到认真审核,要求申请人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书、经营权证登记簿所列的内容填写准确、一致、齐全,确保字迹清晰、工整、规范、内容真实,并做到“四个一致”,即土地台帐、承包合同、实测面积、证书标注一致。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也是今后享有受惠农政策的依据,绝不能出现任何刮擦等现象,必须经过审核无误后才能发证。另外,要按照政策规定,统一标准,对经营权证书中的有关项目予以明确,防止出现错误。在证书标注中,要明确以下七个方面:共有权人,指承包合同签订之日时的承包户共有人员加上承包期内新出生人员;总面积,指承包合同中所登记的各地块面积之和;地块总数,按地块名称和四至不同确定;地块名称,指所承包地块在当地的习惯名称,有其他名称的要在备注中说明;等级,指地块级别,如原始资料记载有承包地块等级,按原记载填写;如无原始记载,可根据本乡(镇)或本村的土地为综合水平制定一个标准划分为一、二、三等;地类,指统一按承包地性质划分,如水田、旱地、菜田、四荒等;土地四至,指地块的确切地理位置,具体参照物应以相邻的可辩认物体(某田块、路、河、沟、树、房子或户主姓名)为准。

对集体机动地、四荒、水面的发包合同要进行五个方面审核:审发包土地的名称、座落、四至、面积、用途、承包方式、承包主体、承包费的底价以及其它应当注明的事项;审核承包期限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审核承包方案是否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确定;审核将土地发包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是否在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审核以招标、拍卖形式承包的,承包费是否通过公开竞标、竞价方式确定。

3.实施科学管理

为了提高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的管理水平,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实行计算机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的变动情况,也便于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发、换发、变更实行微机打印,对四至不详、面积不清的地块实行GPS实测并制图备案。县级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对办理完毕的经营权证书资料档案,要按照家庭承包、非平均承包方式分乡镇立卷。

经办人在证书办理中,对发现存在问题的合同要提出整改建议,并协助纠正,对条款不清或内容欠缺的合同,经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采取补充协议的方式予以完善。对违法合同要建议双方当事人终止,拒绝纠正和终止承包合同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应向双方当事人下达预警通知书,告知其继续履行合同所带来的风险和将承担的不利后果。

4.妥善处理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期限长,承包期内人口变动大,经常出现内部分户、变更承包代表人和补办证书等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在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时,要按照政策规定,区别不同情况,查清请求事实,履行相关程序,依法为申请人办理证书,严防个别人员采取变更经营权证书的手段,侵占其他共有人的利益。

4.1内部分户

当承包户内部成员分户经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变更业务时,要由承包人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对分户人员是否是原承包合同中的共有人予以说明,并根据下列情况办理:共有人分户,原则上按照“按户承包,按人分地”的办法划分土地,其他共有人放弃共有的,必须要有书面说明并签订协议;不在同一户籍内的共有人划分承包地,依据上述原则签订流转协议按转让方式办理;分户后的承包户共有人员以农业户籍中的在籍人口为准。已转为非农业户籍人员不能以承包人的名义另立合同,作为一个独立的承包户承包农村土地。

4.2承包代表人更换

4.2.1承包户内人员更换由承包人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出具书面材料,说明1996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变更后的承包人是否是原家庭承包的共有人和其他共有人情况,是共有人的需经其他共有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变更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并注明现共有人情况。非原承包合同共有人的,签订流转协议,按转让方式办理。

4.2.2代表人死亡 原承包代表人死亡的,需由申请人出具所在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的死亡证明,复印被注销的户口,由村委会出具新的代表人是否是原共有人证明,不是原承包方共有人的不能办理变更。是共有人的在征得其他共有人同意后,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新的承包合同、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原承包合同终止,经营权证书作废。

4.2.3 更正名字错误经营权证书名字错误需要更正的,由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证明该户名字登记有误和承包土地共有人情况,复印原承包合同,并由村民委员会和乡镇、街道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站负责人签字盖章,一式两份,携带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原件,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经营权证书变更。对原承包合同和证书均存在错误的,应首先更正承包合同,然后变更经营权证书。新证书中的共有人以承包户内人员为准,户外人员不能作为共有人。

4.2.4胜诉案件变更证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之规定,当事人在农村土地承包案件诉讼中胜诉,应当在满两年后持生效的法律文书办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变更手续。没有承包合同的,可依据判决书重新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承包合同,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补发经营权证书,同时变更败诉方的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在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时,要出具承包合同复印件一式两份,经村民委员会、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站审核无误签字盖章后,填写《补发、换发、变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由本人携带户口本、身份证、裁决书原件等相关资料办理经营权证书。

4.2.5夫妻离婚变更经营权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六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了维护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保护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侵犯,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为离婚人员办理经营权证书变更业务时,可依据以下原则办理。夫妻双方签有离婚协议,并在协议中对共有承包地划分做出约定的,自协议签字之日起满两年后,双方当事人可根据约定变更承包合同,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通过诉讼依法判决的,自判决书生效之日起满两年后,依据判决分割土地,变更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7

目前虽然形成了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总体框架和体系。但在电力设施保护立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具体、不明确、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直接影响电力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

(1)电力设施破坏、盗窃行为难以根除。由于电力设施通常地处偏远,输电线路点多、面广、线长,破坏、盗窃电力设施行为一直是对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直接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施工强度呈现爆发式增长,施工单位挖断电缆、高大物件吊运触碰电线、车辆肇事撞坏线杆等外力直接破坏电力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近3年来,山西省共发生电力设施遭外力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和窃电等事件32000多起,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共计11.35亿元。

(2)影响电力设施运行的隐患逐年增多。主要表现在 :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种树、建房情况比较突出,山西省近年累计造成线路跳闸约6000余次 ;在架空电力线路下方钓鱼、倾倒渣土、超高垫土、挖沙取土采石等现象逐年上升,不仅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更形成了触电人身伤亡事故的严重隐患 ;煤矿等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造成发电厂、变电站地基下沉、电力线路杆塔倾斜等问题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近3年由于煤矿开采、挖沙取土等导致电力设施基础塌陷、开裂、倒杆断线等事故高达1000余次。

2提高电力设施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1)应明确本单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主管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建立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电力设施保护组织体系 ;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能,制定相关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工作质量标准,充分发挥和调动企业内部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2)电力设施保护应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运行维护单位、属地供电企业、群众护线组织相结合的三级护线机制。根据输电线路运行特点,酌情聘用沿线地方群众或志愿者配合企业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应划分电力设施保护就地责任区段,按“定人员、定设备、定职责”原则,将电力设施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无漏洞、无死角。

(3)加大电力设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运行维护单位应明确电力设施的设备主人为隐患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由其负责协调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外力隐患治理工作,组织群众护线人员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报告并协助处理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外力隐患。建立外力隐患档案,并及时更新。

(4)运行维护单位每年应定期开展电力线路和电缆通道附近施工外力、异物挂线、树竹障碍等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治理,必要时报请政府相关部门依法督促隐患整改。

(5)运行维护单位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建立沟通机制,强化信息沟通,预先了解各类市政、绿化、道路建设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情况,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6)线路规划设计应符合《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要求,应尽量远离人口活动及机械作业频繁的区域,尽量避免跨越建筑物和构筑物,保证通道内无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建筑物、构筑物。

(7)运行维护单位发现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应立即加以制止,并向当事人发送《安全隐患告知书》限期整改,同时抄送本单位营销部、安监部。营销部配合运行维护单位与用户沟通,督促用户整改隐患。重大隐患,安监部应报备政府相关部门。

(8)应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设项目、施工作业的审批制度,预防施工外力损坏电力设施事故的发生。

(9)在用电申请阶段应组织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对用户拟建建筑物、构筑物或拟用施工机具与电力设施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要求等进行联合现场勘察,必要时可在送电前与用户签订电力设施保护安全协议,作为供用电合同的附件。安全协议应规定双方在保护电力设施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中断供电条件,包括保护范围、防护措施、应尽义务、违约责任、事故赔偿标准等内容。

(10)运行维护单位和属地供电企业应组织建立吊车、水泥罐车等特种工程车辆车主、驾驶员及大型工程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等相关人员数据库(台帐资料),开展电力安全知识培训,定期发送安全提醒短信,充分利用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动培训宣传工作常态化。

(11)对施工外力隐患(如大型施工项目),运行维护单位应事先与施工单位沟通,根据签订的《电力设施保护安全协议》,指导施工单位制订详细的《电力设施防护方案》。

(12)运行维护单位应根据《电力设施防护方案》对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安全员、工程车辆驾驶员等人员等进行现场交底,包括靠近工地的线路、线路对地的安全距离、地下电缆走向、各施工阶段不同施工机械对线路破坏的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沟通渠道等。特别要加强对混凝土输送泵车清理输送管道环节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13)运行维护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每个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施工工序开始前,通知运行维护单位派人前往现场监护。如遇复杂施工项目,运行维护单位应派人24小时看守监护。

(14)电力设施及其防护区内应结合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特点,依法安装、配齐有关警示标志,并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安全设施标准》的相关要求。

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土地流转 篇8

一、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 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 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 但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 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 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 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要把好关, 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对耕地占补平衡以及耕地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加强调查研究, 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土地流转实践中, 必须要求各地区原原本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 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搞大跃进,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要注意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落实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推动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 真正激发农民搞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李克强总理对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要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 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 抓紧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大力挖掘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加强对地方的指导, 规范有序探索和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李克强总理对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严格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批示:我国人多地少, 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耕地红线, 守住基本农田红线。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严格实行特殊保护, 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需要设施农业的发展, 既要明确其特殊用地政策, 又要严格规范用地管理, 加强监测督查, 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动真碰硬、重典问责。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 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坚定不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

张高丽副总理对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要坚决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 坚决把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关口, 坚决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把我国宝贵的资源保护好, 造福子孙后代。

汪洋副总理也作出批示。省委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欧阳坚副书记、李荣灿副省长等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对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会议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改进占补平衡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的主要精神

会议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对耕地占补平衡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观点和工作要求, 为做好国土资源和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提出了要求。

会议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 着重从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和行动:一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这一重要论断上来。耕地作为我国最宝贵资源的战略定位, 决定了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耕地保护面临着多重压力, 形势依然严峻, 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问题上不能有任何闪失, 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三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带着强烈意识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要求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负起主体责任,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加强源头控制, 强化过程监管, 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四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上来, 坚持在保障科学发展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持在保护和节约优先的原则下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和支撑。

就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会议提出, 要依法依规, 不折不扣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 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要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 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作用,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 着力提升耕地质量, 实现“藏粮于地”;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努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坚持“占一补一, 占优补优”, 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要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着力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要完善约束激励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严格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就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会议提出, 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坚决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化”。要按照中央政策文件精神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做到“三权分置, 确权登记, 有序流转, 适度规模, 家庭基础, 农民自愿, 农地农用, 鼓励种粮”;要积极稳妥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把现代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资本技术等先进要素引入农业, 集成优化配置,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同时引导工商资本与当地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 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实现互利共赢;要严格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 关键要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期限和面积上限控制制度、分级备案制度、审查审核制度、风险保障金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会议强调,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 勇于担当, 真抓实干, 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自觉主动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一要强化保护意识, 自觉主动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二要注重部门联动, 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共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三要加强督察执法,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监督职责;四要积极研究探索, 通过认真研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 有序开展补改结合落实占补平衡试点工作, 严格落实补充耕地承诺制等措施, 着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五要加强舆论引导, 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 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土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三、关于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的主要精神

会议指出,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 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 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要以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为目标, 严格划定、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的, 特殊支持、严格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强化土地执法督察, 敢于动真碰硬、重典问责, 不折不扣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会议明确, 这次两部联合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的完善, 要按照规模上从大城市到小城镇, 空间上从城镇周边到广阔农村的步骤时序, 将核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及时落地到户、上图入库, 重点是尽快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 不得随意调整或占用。除法律规定的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开外, 其他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占用。城市建设要跳出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 实现组团式、串联式发展, 不得侵占基本农田建新区, 也不能以各种园区、开发区名义非法圈地、占用基本农田。各地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查清潜力、明确任务, 依据调整完善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 同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 同步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划得准、建得好、保得住。

会议强调, 要严格规范管理, 树立底线思维, 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加强对设施农用地的监测督查。土地执法部门和土地督察机构要守土有责, 要对借发展农业设施为名违法违规用地的严肃查处, 重典问责, 确保“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禁止擅自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标准用地, 禁止擅自扩大用地规模;不得改变农业设施性质, 禁止擅自将农业设施用于其他经营”的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9

关键词:农业,农村土地流转,对策研究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流转的市场还不够健全。

在当前农村, 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农村土地转让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很滞后, 主要靠亲戚、朋友或村组干部的交流, , 经常是要转的转不出去, 要租的租不到, 信息错位, 土地流转交易缺少一个必要的平台, 难以形成有效流转。同时, 土地流转还涉及土地评估、谈判、签约、公证和登记等诸多环节, 而这些并不是农民和村组干部就能够完成的, 它还需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 才能使土地的流转行为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目前农村这方面的中介组织几乎为空白。

(二) 土地流转的程序还不够规范。

农村土地哪些可以流转, 哪些不能流转, 怎么流转, 要办哪些手续才能合法化, 目前还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规定或可操作性办法。

(三) 土地流转存在违背农民意愿的现象。

有的地方政府以加快城市工业化、调整农业产业化为由, 动用国家机器, 以远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将农民的土地征过来, 将生地变为熟地, 再转手卖给开发商, 用于经营, 与民争利, 激起民愤。对土地流转所得也没有公开透明, 没有按标准补偿到位, 擅自将资金滞留村级挪作它用, 很多村民土地流转后就业、养老保险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 土地流转的配套措施滞后。

解放后, 我国市民的医疗、劳保、丧葬、抚恤、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已逐步建立起来, 而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却远未形成。所以很多农民尽管在城市生活多年, 仍然觉得根在农村, 农村的承包地宁愿抛荒也不放弃或流转,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流转, 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入股、转让、出租等流转形式, 将连片抛荒地集中由少数人来开发经营, 既可以防止土地抛荒, 又可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 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 使土地相对集中, 部分农民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 有利于解决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生产、产品都形不成规模, 市场竞争往往处于劣势, 一些有一技之长的种田能手要求扩大规模经营或经营项目, 却缺乏土地。土地规模化经营, 弥补了土地分散经营的缺陷, 有利于大中型机械和高新技术的推广, 降低农产品的单位成本,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三) 有利于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土地的流转使一部分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土地流转还将改变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 解除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岸, 成为彻底的工商业从业人员。

三、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思考

(一) 坚持正确的土地流转原则。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前提是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 允许土地流转, 不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否定, 而是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和完善。推进土地流转, 要正确处理土地流转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 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

(二)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法律法规。

中央已经明确允许土地流转, 承认农民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 但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的, 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这一条款明显与《土地承包法》相悖, 《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也与当前中央的精神相悖, 建议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改, 将其中有关限制土地流转的内容予以删除。

(三) 培育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 可以使土地流转由地下走向阳光, 由无序走向有序,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减少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的空间, 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从而客观真实地体现土地的实际价值。为此, 一要规范流转程序。二要建立土地流转机构。三要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

(四)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打破农民身份的限制, 农民进入城市, 只要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居住场所, 就可以依法办理城市户口, 在就业养老、保险、医疗、小孩上学等方面就享有其他市民同等的待遇。通过政策引导, 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 鼓励农民离土离乡, 进镇入城安家经商。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发展劳力密集性产业, 引导农民就地就业, 减少城市吸纳人口的压力。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着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四是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五是加快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 彻底解决农民依赖承包土地养老防病的保障功能, 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田宝玉.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 2004 (9)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10

一、智能变电站的特征

1.基本结构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结构是“三层两网”, 其中“三层”分为:站控层、过程层、间隔层;“两网”分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

过程层网络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 跨间隔信息的共享都是在过程层网络实现的, 智能变电站内几乎所有的电气量信息都可以从过程层网络中获得。过程层设备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 以及各种智能组件则是组成过程层网络的硬件设备。

2.主要回路

目前, 我国的智能变电站主要采用“直采”、“直跳”方式。所谓直采, 就是合并单元通过光纤将采样到的模拟量电流、电压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后直接传递给保护装置 (线路保护、主变保护、母差保护) ;所谓直跳, 就是保护装置的跳合闸命令通过光纤直接传递给对应的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再将跳合闸命令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作用于跳合闸线圈。而其他所有信息则集成到过程层网络中。过程层网络取代了传统变电站复杂的电缆接线, 每一台智能设备只需要用一组尾纤连接至过程层网络交换机, 便可以采集和传输相关信息。

3.压板

智能变电站的每一台智能设备 (主要是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保护装置) 均配有“投检修态”硬压板, 其他主要采用软压板形式。这样, 保护屏的压板布置更加简单明了, 也为智能变电站的“顺序控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智能设备的“投检修态”硬压板投入后, 装置发送的所有GOOSE报文均带有“检修”标识, 使其他所有未投入“投检修态”硬压板的设备不再处理该装置发出的GOOSE报文;同样, 该装置也不再处理接收到的不带“检修”标识的报文。“投检修态”硬压板可以将检修设备和运行设备从逻辑上进行隔离, 是智能变电站“防三误”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的具体方法

现阶段继电保护安全措施在实行人工安插施工标识、操作监护、误碰防范措施及防触电等操作变动不大。然而在二次回路上的操作防备事项, 由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架构的变化, 使其继电保护安全措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线路保护装置

线路保护装置例检时, 待一次设备停电后, 首先应退出相应母线保护装置中该间隔SV接收软压板和GOOSE (包括跳合闸信号和开入量信号) 接收软压板。退出该间隔SV接收软压板是为了使母线保护装置在进行差流计算时不把该间隔电流计算在内, 以避免检修人员在对合并单元加入电流模拟量时引起差流不平衡而导致母差误动;退出该间隔GOOSE接收软压板是为了使母差保护装置不接收线路保护装置发出的启动失灵GOOSE信号, 以避免检修人员在对线路保护装置进行逻辑校验时误启动母线保护装置的失灵保护。然后将该间隔所有的智能设备: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和保护装置的“投检修态”硬压板投入。

2.主变保护装置例检的安全措施

主变保护装置例检时, 与线路保护装置一样, 应首先将所有母差保护装置中涉及主变间隔的SV接收软压板和GOOSE (包括跳合闸信号和开入量信号) 接收软压板退出。然后将主变间隔的所有智能设备的“投检修态”硬压板投入。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继电保护装置厂商生产的主变保护装置都只提供了4对直跳光纤接口, 而在我们的大多数220k V变电站中, 除了主变三侧的断路器外, 一般情况下高、中、低三侧可能还有分段或母联断路器, 这样就必然导致部分断路器不能由主变保护装置“直跳”, 而只能通过GOOSE网络进行“网跳”。这种情况下, 最妥善的做法是拔掉主变保护装置的组网尾纤, 使主变保护装置从物理上与GOOSE网络隔离, 从而确保不误跳运行设备。

3.母差保护装置例检时的安全措施

母差保护装置进行例检时, 通常情况下, 一次设备均处于运行状态。因此, 在做安全措施时, 一定要理清楚顺序, 否则就会导致母差保护装置误动。首先, 应将母差保护装置的“投检修态”硬压板投入;其次应将保护装置的功能软压板 (差动保护、失灵保护) 全部退出;最后按直跳、组网和直采的顺序拔掉母差保护装置的所有尾纤。与线路保护装置和主变保护装置不同, 检修人员在对母差保护进行逻辑校验时, 只能通过继电保护试验仪向母差保护装置加入电流、电压量和开入量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位置) 信号;由于不能进行带开关整租试验, 要验证母差保护动作的正确性, 也只能通过继电保护试验仪采集保护装置的直跳开出量。因此, 需要拔掉母差保护装置的所有尾纤。

三、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规范化的建议

1.“投检修态”硬压板

在智能变电站安全措施中“投检修态”硬压板非常重要, 它是实现检修设备与运行设备逻辑隔离的有效手段。但是, 在我们的实际检修过程中, 很多检修人员为了方便, 都是采用直接拔出光纤的方法来做安全措施。这种方法虽然是最简洁、有效的, 但同时也有很多弊端 (下文将详细说明) 。另一个原因是, 部分厂家的继电保护试验仪设置检修态的操作过程烦琐, 导致检修人员对使用这种方法非常抵触。我们希望继电保护试验仪的生产厂家改善程序, 尤其是对于检修态的设置, 最好是在主界面设置一个明确的检修态选项, 且不需要重复设置。当检修人员选定为检修态时, 使得每一次从SCD文件中导出的任何CID文件都自动带有检修态标识。这样, 才能使“投检修态”硬压板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2.拔除光纤

在智能变电站中, 由于GOOSE网络的建立, 使得我们如果不拔出光纤, 就不能实现检修设备和运行设备的物理隔离。而为了使安全措施更加可靠, 我们必然会频繁拔出和插入光纤。由于尾纤接头和设备光口十分脆弱, 反复的插拔光纤必然会增大光衰甚至使光回路中断, 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隐患。所以, 如非必要就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法。

3.各软压板的投退

投退各项软压板能够为检修设备和运行设备之间提供逻辑断开点。到目前为止, 各软压板的功能、定义和命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 不同厂家的设备在软压板的设置上差异很大, 而且大多数软压板的命名笼统, 导致检修人员和运维人员操作极为不便。由于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软压板的功能和作用而导致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去年, 某220k V变电站220k V母差保护装置在例检完成后, 投入软压板的过程中, 由于运维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母差误动。在此, 我们建议各厂家将软压板的名称及功能进行统一规范, 尤其是重要的软压板要特别标注, 从而防止检修人员和运维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因个人理解的偏差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智能变电站的运维和检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不同厂家的设备对软压板命各不相同, 导致运维人员和检修人员操作困难; (2) 运维和检修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建议在设计、制造、施工及运维、检修方面统一标准, 从而形成标准的安全措施作业规范。只有标准的作业规范形成后,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检修和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 这也是保证智能变电站运维和检修工作安全, 推进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智能变电站是电网改造的大势所趋, 其继电保护的安全措施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排除一切障碍, 使其不断完善, 从而推动智能变电站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根据国家电网建设的重要部署, 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 大量智能变电站投入运行, 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 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在运行维护过程中, 涉及继电保护设备的消缺和例检工作, 由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整体架构与传统变电站完全不同, 因此, 如何做好继电保护的安全措施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如何实现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的规范化建设 (本文以220k V电压等级设备例检为例, 其他电压等级可参照) 。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措施,规范建设

参考文献

[1]蓝海涛.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安全措施规范化的建议[J].智能电网, 2014 (1) :33-34.

[2]戎俊康.浅析智能变电站建设对继电保护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2) :77-78.

[3]叶刚进, 戴世强.智能变电站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策略[J].智能网, 2014 (2) :133-134.

[4]刘曦, 刘万.试论信息管理技术在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2 (3) :165-166.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11

【关键词】 规范化;药房管理;药品服务;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1-02

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也是医院面向病人和社会的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它反映了医院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能否做好药房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1]。同时药房作为医院药品分销的重要部门,规范化管理水平关系着患者用药的安全。医疗机构中药房的设置、各类药品的购买、检查、管理以及储藏等因素均会对患者药品使用的质量带来影响,对药房进行规范化管理既是新医改政策环境下的迫切要求也是医院自身求得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规范化管理定义

规范化管理也可以叫做标准化管理,是指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遵循标准化原则,以规章制度为必要手段,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的,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确化、数据化[2]的改变或调整的过程。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

2 目前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药房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改进 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有到医院药房工作的,医院药房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系统药学知识学习的人,工作内容一般仅局限于收费发药,对于来咨询药品相关知识的病人他们不能很好的解答疑惑,整个药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相对低下。

2.2 药品管理秩序混乱 药房对普通药品、特殊药品、贵重药品、医院自制药品分类保管不善,入库检查出现疏漏,药品存放清点记录不清,对于新入药、过期药、储备药等都没有详细可查的记录,保管责任人不明确,在后期工作中就容易出现错误,出现错误责任追究不清。

2.3 药房管理制度不完善 药房处方制度、库存管理制度、绩效评审制度等对于规范药房管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会导致药房管理无序、事故发生概率增加,同时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药房采用原始的窗口模式不仅使医务人员取调用药品复杂,难以精确快速掌握新药品信息,而且对前来查询的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大量时间的浪费,因此使整个药房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5 药房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药房是医院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但对于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医院来说更换增加新设备也不是容易的事。很多药房的设备已经老化,影响了一些需要特殊保管的药品的临床疗效和质量。

3 药房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在人员管理上要积极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药学人员的教育培训学习,鼓励支持进修或者学术交流,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针对不同的药房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技术优良、道德教育良好的专业药师队伍[3]。比如,可以选派药房人员到国内外著名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培训,或到大医院进修,同时通过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国内外医药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积极吸纳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来医院工作[4]。

在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因为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药房的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的药事法律知识,对工作中出现的法律纠纷就不能妥善处理。

其次,在制度建设上药房要在遵循国家基本药品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已有的规章制度,如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价格管理、药品采购管理、人员责任管理等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制度,把“药品、服务质量第一”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制度中去,并把各项制度整理成规范性的文件积极落实[5]。定期检查汇报制度落实情况并进行督促和监管,防止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制定公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奖惩制度,尽量使一些指标量化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药房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

再次,在管理手段上药房要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管理[6]。网络具有快速、准确、集成等优点,能快速实现药品信息的共享和可得,不仅能减少差错的产生也能提高管理的效率。但药房的网络化管理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的发挥网络的作用,做到实际与网络相一致。注重流程化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强化各岗位人员的团结分工合作[7],以病人为中心推行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对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大胆进行流程再造,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整体水平。

最后,在环境设备上,要合理布局药房结构,根据药品出入数量决定药房规模大小,中药房、西药房、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要划分清晰、标志清楚。对存储药品的设备要定时检查,必要时要及时更新,对每个药房要做好温度、湿度的检测,做好防虫防鼠工作,保证药品质量[8]。

4 小 结

药房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必須规范化、科学化,包括人员管理、制度创建、信息化平台利用、药品的采购和库存、设备管理、服务流程等,从各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是药房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整体运作系统[9],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卫生服务产品,让群众满意。

参考文献

[1] 林由文.规范化管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53-154.

[2] 阿不都热合曼·库尔兹,关于医院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4-75.

[3] 郭元春.规范化管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7):689-690.

[4] 谢光辉.药房实施规范化药品管理效果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5):9-10.

[5] 韩庆礼.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当代医学,2011,10(7):34-35.

[6] 杨潜.中心药房实施药品调剂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体会[J].海峡药学,2004,16(03):116-118.

[7] 林由文.规范化管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1011,18(35):153-154.

[8] 韩冬茹,席云飞,潘靓辉.我院规范化管理中心药房的措施与体会[J].北方药学,2013,09(06):149-149.

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篇12

随着南海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进网运行的配网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 各类型、各厂家的保护装置在原理和技术参数上有所差异, 为配网安全生产运行遗留了一定的隐患, 同时为保证入网的配电自动化设备满足南海地区配网自动化主站的通信协议, 需要对10 k V微机保护测控装置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提出和规范相应的技术要求。

1 功能技术要求

1.1 使用条件

环境温度范围:-25~+55℃。

环境温度最大变化率:0.5℃/min。

湿度:5%~100%。

最大绝对湿度:35 g/m3。

大气压力:70~106 k Pa。

1.2 技术指标

(1) 交流二次电压:

相电压:;线电压:100 V。

开口三角电压:100 V。

交流二次电流:5 A。

频率:50 Hz。

直流电压:DC 220 V/DC 110 V/DC 48 V (根据现场直流系统电压等级进行配置) , 允许偏差+15%、-20%。

每套保护 (装置) 交流电压回路功耗≤1 VA/相。

每套保护 (装置) 交流电流回路功耗≤1 VA/相 (In=5 A) 。

直流回路功耗:正常≤20 W;保护跳闸≤30 W。

最大允许电流:1.2In, 连续工作;10In, 10 s;20In, 1 s。

最大允许交流电压:连续工作, ≥1.2倍额定值。

输出接点容量:用于跳合闸回路, 触点闭合连续运行电流5 A, 触点开断容量50 W (直流有感回路磁通量密度=5×10-3T) ;用于信号回路, 触点闭合连续运行电流3 A, 触点开断容量30 W (直流有感回路磁通量密度=5×10-3T) 。

(2) 设备工频耐压:

交流回路对地:2 k V/min。

直流回路对地:1.5 k V/min。

交流回路对直流回路:2 k V/min。

浪涌电压冲击试验:5 k V, 1.2/50μs。

1.3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

1.3.1 工作原理及安装

与断路器开关间隔本体配套, 具备保护测控及重合闸功能。所在开关柜柜体设置远方/就地转换开关、手分/手合转换开关 (电动) , 设置保护投退、重合闸投退硬压板, 设置跳闸出口、合闸出口硬压板 (压板采用普通分立式, 压板开口端在上方) , 跳闸出口、合闸出口硬压板能够实现遥控出口的试验功能。安装于开关柜柜体上部, 其定值设定、分合闸控制操作与开关手动操作处于同一操作面, 便于观测与维护微机保护测控装置。

1.3.2 结构型式

(1) 线路板采取嵌入式结构, 并用三防处理。 (2)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为金属外壳, 材料厚度不小于1.5 mm, 表面作喷涂处理, 颜色与开关柜本体协调。 (3) 设置专用接地引线安装螺栓及接地标志。

1.3.3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操作及参数设置面板

(1) 在微机保护测控装置面板上设置电源指示灯、微机保护测控装置运行指示灯、装置自检 (异常告警) 指示灯、故障跳闸指示灯、重合闸指示灯, 所在开关柜柜体设置储能指示灯、开关分/合位指示灯。“运行”灯为绿色, 装置正常运行时点亮;“告警”灯为黄色, 当发生告警时点亮;“跳闸”灯为红色, 当保护跳闸时点亮, 在信号复归后熄灭;“重合闸”灯为红色, 当保护合闸时点亮, 在信号复归后熄灭;“跳位”灯为绿色, 当开关在分位时点亮;“合位”灯为红色, 当开关在合位时点亮。 (2) 设置故障指示灯复归按钮。 (3)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人机界面友好, 不需要辅助软硬件可直接读取保护参数、开入量、采样值、整定值、自检告警、保护跳闸事件记录等信息;除数值、时间、单位等信息以数字或英文字母显示, 其余信息内容应以中文字符显示, 不以代码显示, 便于信息内容解读。 (4) 保护装置定值应简化, 宜多设置自动的辅助定值和内部固定定值;保护装置定值应采用二次值, 并输入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变比等必要的参数;定值整定项目应包括相间动作电流定值、相间动作延时时间、零序动作电流定值、零序动作延时时间、重合闸延时时间, 可由用户自行整定;控制字采用二进制方式显示, 遵循功能投退灵活的原则设置。 (5) 微机保护测控装置在方便阅读的位置标示保护参数表及其整定指南。 (6) 所有设备 (包括继电器、控制开关、控制回路的开关及其他独立设备) 都应有标签框, 以便清楚地识别。所有标志应固定牢固、耐候。 (7) 在微机保护测控装置面板上, 不应设置断路器合闸、分闸按钮, “复位”键等可引起保护失电重启的按键需有防误触碰的保护措施, 如加装按键防护罩或用红色标示等。

1.3.4 技术要求

1.3.4. 1 额定参数

二次相电流额定值:5 A;二次零序电流额定值:1 A。保护动作+开关固有分闸时间≤90 ms, 确保断路器快速切除后端故障, 不发生越级跳闸。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1.3.4. 2 功能要求

(1) 单相接地保护:单相接地保护算法和定值整定范围适应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经小电阻接地系统, 技术要求如表2所示。

(2) 相间保护:整定范围与技术要求如表3所示。

(3) 重合闸:要求具备一次重合闸和二次重合闸功能, 整定范围与技术要求如表4所示。

重合闸功能要求:1) 具有保护启动和断路器位置不对应启动重合闸功能。2) 具有外部开入闭锁重合闸功能, 任何时候收到该信号重合闸即放电。3) 重合闸启动前, 收到弹簧未储能闭锁重合闸信号, 经延时后重合闸放电;重合闸启动后, 收到弹簧未储能闭锁重合闸信号, 重合闸不放电。4) 三相二次重合闸功能要求说明如下:当馈线故障时, 保护跳闸, 经T1 (一次重合闸时间) 延时后, 第一次重合, 重合后如在T2 (二次重合闸闭锁时间) 时间内再跳, 则闭锁重合闸, 不再进行二次重合。如在大于T2小于T4 (重合闸充电时间) 时间内再跳, 则经T3 (二次重合闸时间) 延时后, 第二次重合。如第二次重合成功, 经T4时间开关未跳闸, 则重合闸整组复归, 可以进行新一轮的动作。第二次重合后, 如在T4时间内再跳, 则闭锁重合闸, 不再重合。断路器合闸回路中串联的弹簧储能接点不应影响二次重合闸功能的实现, 逻辑设置应避免合闸涌流闭锁二次重合闸。

(4) 非电量保护:配电变压器间隔宜适当配置非电量保护, 包括重瓦斯跳闸、轻瓦斯报警、超温报警或跳闸、压力释放告警或跳闸等。

(5) 操作插件设计要求:1) 操作插件的防跳功能应方便取消, 跳闸位置监视与合闸回路的连接应便于断开, 端子按合闸回路与跳闸位置监视依次排列;跳闸回路与合闸位置监视应固定连接, 端子按跳闸回路与合闸位置监视依次排列。2) 操作插件中的断路器跳、合闸压力闭锁功能应方便取消。3) 保护装置先上电而操作回路后上电时, 不应误分合开关。

(6) 自诊断:装置在正常运行时定时自检, 自检的对象包括定值区、开出回路、采样通道、E2PROM等各部分。自检异常时, 发出告警报告, 点亮告警指示灯, 并且闭锁分、合闸回路, 从而避免误动作。

(7) 动作指示:故障指示灯在故障后闪烁 (延时48 h自动复归或手动按钮复位;或者故障处理完毕、开关合闸后, 故障告警复归) , 以方便查找故障;动作指示灯安装在微机保护测控装置操作面板上。

1.3.5 自动化功能

1.3.5. 1 遥信要求

遥信量采集包括:断路器位置、远方/就地转换把手位置、保护 (包括速断、过流、接地) 动作、重合闸动作、装置故障 (终端异常或故障) 、弹簧未储能、控制回路断线、PT断线、CT断线、遥测越限告警信号等信息, 并向配电自动化主站发送, 状态变位优先传送。至少预留两个遥信量, 用于直流系统相关异常信号 (如电池低压告警、电池欠压切除) 转发主站。遥信输入回路采用光电隔离, 并具有软硬件滤波措施, 防止输入接点抖动或强电磁场干扰误动。具备事件顺序记录功能, 记录装置变位遥信、事故遥信、开关事故分合次数统计、事件SOE、故障电量等, 并可根据遥信点表要求上送配电自动化主站, 供事故追忆。通信中断时未发送的事件顺序记录SOE应在通信恢复时补发, 且不重发多发。支持单点、双点遥信上送主站。遥信采集仅考虑无源空触点接入方式, 遥信采集容量可根据需要单独选择配置。

1.3.5. 2 遥测要求

可采集电压 (Ua、Ub、Uc、3U0) 、电流 (Ia、Ib、Ic、3I0) , 实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的计算。采集一次设备故障时的短路电流、零序电流或零序电压, 采集直流系统电压等直流量。遥测采集死区与上送死区应独立, 每个遥测上送死区可独立设置。能根据功率正负反映潮流的方向。

1.3.5. 3 遥控要求

接收并执行配电自动化主站遥控命令。遥控应严格按照预置、返校、执行的顺序进行, 预置返校后, 在设定时间内, 由于通信中断或执行命令未下达, 应自动取消本次遥控命令。具备遥控防误动措施, 保证控制操作的可靠性。具备遥控异常自诊断功能, 遥控过程中通信中断遥控自动取消。同一遥控点不能同时接收两个不同主站的遥控命令。区分主站和当地遥控记录并保存, 保存最近至少10次动作指令。遥控输出接点应采用干接点输出, 遥控接点输出的展宽时间可独立设置。

1.3.5. 4 通信接口及规约

控制器配置通信模块, 支持光纤、载波、无线等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方式要求天线接收引出至柜外, 能预留接入信号放大器的接口或外接信号放大天线的接口, 在通信信号微弱地点 (地下室等) 应将天线接收引出至室外, 保证通信质量。无线通信方式下, 支持GPRS、CDMA、4G TD-LTE (电力无线专网) 等无线业务, 通信模块选厂范围为通过相关认证的企业。通信规约遵循《南方电网DL/T634.5101—2002远动协议实施细则》。通信模块配置以太网口, 能与交换机相连通过调度数据网与主站通信。网络通信遵循《广东电网DL/T634.5104—2002实施细则》。为防止终端频繁上送遥测数据, 特设定遥测上送死区。遥测上送死区设置为:终端采集到变化值超过上送死区值时, 终端主动将遥测值上送, 即最新采集到的值与上一次上送的数值相比超过了设置的死区值时, 终端主动上送主站;小于死区值时, 不主动上送, 由主站总召。由主站总召时, 无论总召时遥测值与前次上送值之差有多少, 也应上送开关当前所有遥测的即时值。每个遥测的死区可独立设置。为便于管理, 要求终端所有遥测数据应同时支持归一化值和短浮点值两种方式上送, 采用短浮点数方式时, 应按一次侧值上送主站。在不具备外部时钟源的情况下, 终端能响应主站规约对时, 实现时钟校对。

1.3.5. 5 数据处理

历史数据应至少保存:最新的256条事件顺序记录和256条遥信变位, 最新10条故障电流信息, 最新的10次遥控操作指令, 失电或通信中断后数据可保存6个月以上。故障跳闸信息与装置自检告警信息应分开存储, 避免装置自检频繁告警冲刷故障跳闸信息。

1.3.5. 6 装置守时能力

当失去主站对时或其他对时源对时后, 装置具有守时能力, 每24 h误差不大于1 s。当装置断电或重启时, 时钟应能保持继续走时, 且守时能力应与装置带电时要求一致。

1.3.6 远程维护

(1) 终端厂家提供用于本厂配电终端远程维护与升级的系统软件, 用以对本厂配电终端进行远程参数维护和程序升级。 (2) 在远程维护与升级的过程中, 有能核对本厂设备与版本的特征码, 保证维护与升级数据的正确性。不允许与另一厂家或本厂另一版本设备发生误操作。 (3) 在远程维护与升级的过程中, 当出现异常时, 能保证终端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的运行版本及正常运行状态, 并可预备再次接受远程维护与升级。 (4) 若是出现网络阻塞或断开, 应在网络恢复正常后续传数据, 完成最终的维护与升级。 (5) 能通过远程维护与升级系统查看配电终端的当前运行软件的版本信息。 (6) 在使用远程维护功能对配电终端进行维护时, 不能影响其他配电终端与主站的正常通信。 (7) 远程维护软件的通信端口应在0~10 000范围内, 且不应占用正常通信端口及已有固定定义的通信端口。

2 试验要求

2.1 型式试验

开关微机保护测控装置 (含装置电源、通讯模块) :震动试验、冲击试验、碰撞试验、IP防护等级试验、冲击电压、绝缘电阻试验、绝缘强度试验、交流工频输入量基本误差试验、状态量 (遥信) 输入试验、遥控试验、SOE分辨率试验、影响量测试 (频率变化、波形畸变、功率因数变化、不平衡电流、超量限等) 、高/低温及恒温湿热试验、电磁干扰试验 (高频干扰、静电放电、工频磁场、阻尼振荡磁场、电压跌落、浪涌、电快速瞬变试验、辐射电磁场抗扰度) 、交流工频输入量通用要求试验、脉冲输入试验、信息响应时间试验、与主站通信正确性试验。

2.2 出厂试验

开关微机保护测控装置 (含装置电源、通信模块) :交流工频输入量基本误差试验、状态量 (遥信) 输入试验、遥控试验、通信功能试验、电源模块功能试验、无线通信功能试验、控制单元逻辑功能试验。

3 结论

(1) 对进入南海地区配电网运行的10 k V微机保护测控装置, 在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仅探讨以上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

(2) 南海配电网自动化终端以无线通信方式为主, 所以对设备必须在保护、测控功能基础上提出无线通信软硬件技术要求, 以便于设备安装调试的顺利开展和设备投运后的正常通信。

(3) 配电网10 k V保护测控装置的技术要求需考虑10 k V断路器柜类型、电房直流电源配置等情况。

摘要:根据南海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10kV线路故障分级处理的技术原则, 结合配网自动化自身特点, 对常用10 k V微机保护测控装置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提出相应技术要求, 一方面保证与配网常规10 k V断路器柜、直流电源等设备类型相匹配, 另一方面达到满足配网自动化多种通信方式的要求。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10kV微机保护测控装置,保护定值,遥信要求,装置守时能力

参考文献

[1]H.Lee Willis.配电系统规划参考手册 (上、中、下) [M].2版.范明天, 刘健, 张毅威, 等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

[2]龚静.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国家电力公司发输电运营部.电力工业技术监督标准汇编 (继电保护监督)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4]厉吉文, 李红梅, 张连宏, 等.配电系统自动化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J].电网技术, 1999, 23 (10) :68-70.

上一篇:急性大出血下一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