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和保护义务(共7篇)
管理和保护义务 篇1
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 (以下简称“义保经费”) 投入的不断加大, 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校运转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减轻。但是, 义保经费使用中不合理、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公用经费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规范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发展不均衡
各校办学条件参差不一, 总体存在县城、乡镇、基层农村三级分化的趋势。即县城所在地学校普遍好于乡镇学校, 乡镇所在地学校好于基层的学校。绝大多数偏远山区、圩区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 经费运转困难, 资金需求大。
(二) 预算管理不到位
绝大多数学校预算未按照规定程序编制, 没有充分酝酿, 未经教代会讨论通过, 而是由财务人员一人完成编制的全过程, 校长及领导班子全然不知。预算编制很随意, 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预算执行时缺乏约束力, 经费支配随意, 影响预算的严肃性。学校没有建立公用经费合理使用的分析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影响了公用经费的预算执行效果。
(三) 支出方向受限制
按照《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 (财教[2006]5号) 的规定, 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津贴、补贴、奖金等;不准用于学校基本建设;不准用于偿还债务等。上述规定, 不尽符合农村学校的实情。
1. 关于人员经费问题
此项规定影响了学校下列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一是节假日有关工作, 如寒暑假期间学校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大家访活动及校园维修建设等工作;二是教职工超工作量课程安排;三是学校突击安排的大型艺体课外辅导等;四是教研教学比赛活动的奖项设置等。
2. 关于学校债务问题
义务教育债务化解虽已结束, 但当前为数不少的学校仍然存在欠债现象, 主要为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时未能化解的历史遗留债务, 受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规定限制, 该部分债务长期存在, 一直得不到解决。
3. 关于基本建设工程款问题
不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承担着本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基本建设工程款, 主要为工程经审计决算后超标, 财政未追加资金, 由学校承担的工程款。同样由于受公用经费支出限制, 学校即使账面有结余资金也难以支付。
(四) 学校各种额外负担重
学校公用经费承担的额外开支项目繁多, 影响了经费使用效益, 造成许多学校的运行环境只能长期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上。一是教育信息化、“班班通”工程的配套建设资金、地方政府摊派的各种报刊杂志征订费等各项支出, 严重挤占了公用经费, 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学校, 学校苦不堪言, 经费尤其紧张。三是校方责任险在设计上缺乏统一的、完善的理赔机制, 农村少数学校学生出现校方、非校方意外伤害时, 在各种压力下学校承担了相当大的赔偿责任。
(五) 财务管理基础弱
大多数农村学校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如领导对财务政策的不够了解、不重视;财务人员不专业;内控制度难以健全等。
二、有关对策
(一) 严格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效果
强化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编制到校, 增强预算约束力。农村中小学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上级指导意见, 按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原则, 细化支出项目, 促进财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预算的编制和监管由总额控制转变为定额控制。严格要求各学校认真执行预算, 不得超出预算支出, 真正发挥预算的作用。完善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 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二) 统筹分配经费, 合理配置资源
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坚持公用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建议教育及财政部门联合制定公用经费分配实施办法, 打破原有的统一按学生数为依据的分配方法, 建立县级和乡镇学区两级经费统筹分配体系, 把经费统筹和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三) 调整支出结构, 发挥资金效益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 全社会掀起了反对铺张浪费, 厉行节约的新气候。据笔者掌握的资料, 近几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变化明显。如:消费性支出降低;发展性支出提高;“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度降低;教育教学活动经费明显增加。现有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已运行多年, 随着形势的变化, 部分规定已显得过时, 应作适当调整修改。如:建议同意发放教职工加值班等非工作时间补助及教研、教学活动奖等;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 同意以公用经费偿还部分历史遗留债务;本着“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的原则, 同意学校在自愿、不新增债务的前提下, 以公用经费结余资金偿还基本建设工程尾欠款或直接用于学校基本建设等等。
(四) 增加经费投入, 为“义保”经费减负
国家拨付到各个学校的义保经费, 其主要用途为学校的正常运转, 但由于客观原因, 很多学校义保经费受到了挤占, 学校经济不堪重负。建议:首先, 社会各界应给予学校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减少对教育的摊派;其次, 加大对薄弱学校及边远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全面提升其办学条件, 减轻学校经费紧张的压力;最后, 提高对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 弥补其公用经费不足, 确保此类学校正常运转。
(五) 加强业务培训, 健全财务管理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心学校领导的培训, 熟悉财经法规制度, 强化责任, 明确职责, 提升经费管理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经费管理的需要。要加大对乡镇中心学校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促进经费核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鼓励现有财务人员参加会计电算化及会计从业资格等业务考试, 建立和发展专业化财会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晓磊.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厉行节约, 统筹高效[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0) .
[2]毛亚丹.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J].中国外资, 2013, (2) .
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义务探讨 篇2
1 环境影响评价义务以及"三同时"义务
环保影响评价义务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 针对项目的选址、设计、建成使用后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调查、预测与评定, 制定预防办法, 并根据相关法律流程报批的法律义务。企业此项义务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法》当中。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 建设部门需根据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登记表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同时还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未通过相关部门审查、获批时, 项目审批部门不能予以批准建设, 建设单位也不得私自动工建设。因此, 唯有预先对工程项目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评价, 才能有效防止经济浪费以及损害环境公益错误决策的情况的发生。
"三同时"是和环境影响评价义务配套的义务。这项义务具体指的是企业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基本工程项目、改造工程项目以及自然资源开发项目, 其防治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设施, 应始终和主体工程保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义务。按照环保法规定, 工程项目中有关设施务必要经过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的环保部门验收通过之后, 此工程项目才能够进行生产或使用。
2 排污交费义务
排污交费义务主要指的是, 企业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了相关标准规定的数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应交纳一定金额的费用, 主要用于环境治理污染工作。这项义务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具体体现。为保障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 以及规避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缺陷, 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环保法中规定, 所排放的污染物超出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企事业单位, 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交纳超标排污费用, 而且要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中也规定, 具体污染行为应严格按照程序交纳污染费用。在理论上来看, 企业履行排污交费这项义务, 能够有效促使自身强化经营管理, 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实际工作中出现污染行为。
3 限期治理义务
限期治理义务指的是, 企业引起的严重污染状况, 经过地方政府决定, 应由环保部门监管, 指定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工作完成。环保法中规定, 对引起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事业单位, 应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主要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企业务必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环境治理任务顺利完成。从原则上来来看, 限期治理义务能够带给企业更大的压力, 因此这项义务最具有实效性, 并且兼具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 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很多企业对于限期治理义务阳奉阴违, 和环保部门玩"捉迷藏"游戏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了。所以, 企业承担的限期治理义务, 应当需要更加有力的监控体系, 切不可只看表面文章。对阳奉阴违者应完善相关的责任制度, 与此同时, 还应多鼓励公众监督、举报企业违反环境保护义务的行为。
4 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与报告义务
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与报告义务主要指的是, 由于出现事故或其它突发事件, 并且在环境可能受到或者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 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通报、报告具体情况, 进而及时采取应对办法的义务。我国环保法中明确规定, 由于出现事故或其它突发事件, 可能引起或者已经引起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或个人, 应当及时向地方环保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报告, 并主动接受调查。其中, 提到的"污染事故"指的是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意外因素影响等原因, 导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 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损害, 社会经济和居民财产受到损失,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 其中主要包括大气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物事故、水污染事故、噪音与振动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物品污染事故等等。
5 禁止污染转移义务
禁止转移义务, 主要指的是禁止各企业生产严重污染的机械设备, 并禁止从国外引进不符合环保规定的技术、设备。我国环保法中明确规定, 各企业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至不具备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同时还规定, 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保法规定的技术及设备。我国企业违反此项义务的具体表现主要是, 以技术改造名义, 将国外已经淘汰的污染设备引进国内。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首次规定, 排污单位将其用于生产经营的场所、设施、设备租赁或者承包给他人的, 应当在租赁、承包协议中约定污染防治义务;没有约定的, 由出租、发包单位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 河北将对相关单位处以罚款中的"高限处罚", 还要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笔者对于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 应具有相关技术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企业借引进技术的机会, 将污染设备引进国内。
总而言之, 企业虽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但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起环境保护问题, 积极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试论合同附随义务的保护功能 篇3
当事人在成立合同关系后, 由于交易关系的千变万化, 对于合同当事人的行为仅仅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是不足以保障合同当事人及他人的合法既得利益, 只能通过附随义务这一灵活多变的制度来对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进行规制。正如有位学者所言:“当事人因社会接触而进入彼此可影响的范围, 依诚实信用原则, 自应尽交易上的必要注意, 以保护相对人人身和财产上的利益。” (1)
一、合同附随义务对合同当事人利益的保护
在合同生效前, 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前的既得利益,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应承担的附随义务。虽然对于先合同阶段合同附随义务是否要保护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前与当事人意图缔结的合同目的无直接关联的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利益有所争议, 但是学界越来越倾向于运用附随义务来保护这一利益。在德国判例中于承认先契约阶段中合同附随义务的有保护功能, 并且其发生效力不以当事人已开始就缔约进行磋商为前提条件。但是将先契约保护义务的发生提前到当事人事实上的社会接触, 可能使缔约过失责任不适当地扩大。因此, 一般认为, 于当事人间发生可能促成交易成立的接触面时, 才能产生先合同保护义务。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 为了周全地保护债权人的在合同订立前即存的人身与财产利益, 债务人尚负有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给付义务外的其他义务。例如, 雇主应注意其所提供工具的安全性, 避免受雇人因此而受损害;油漆工人应注意不要污损订做人的地毯。 (2) 实际上合同在履行中会遇到各种的订立合同时所没有遇见的情况和变化, 要使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完善地保护, 合同的当事人不仅要完全履行合同上已经约定的义务, 还要履行在合同中当事人事先没有约定的但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产生的附随义务。
在合同履行结束后, 因为合同给付义务的履行使得当事人之间较一般社会接触更高的损害危险不会因为合同履行完毕而结束。那么附随义务也不会随着给付义务履行完毕而消灭。但是在实务中后契约阶段, 合同附随义务的保护功能已不如先契约阶段及契约履行阶段中那么重要, 因为随着合同给付义务履行完毕, 当事人因合同关系进行接触的行为已经基本结束, 当事人对他方合同履行前既存利益造成的现实影响可能性可大大减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后合同阶段, 附随义务的保护功能不重要, 其影响主要集中在财产法益的保护上, 如在租赁合同结束后租赁物的返还。
在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可能威胁到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利益时, 就要求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止这损害的发生以保护相关利益。此时, 附随义务可能以注意义务、通知义务、保密义务等形态出现。注意义务是指当事人在履行债务时, 应当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避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同当事人之外第三人的利益甚至是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应尽的附随义务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职业、地位、债务性质进行认定。通知义务是指, 在合同关系中, 当事人之间基于信赖关系, 应当将各自掌握的对对方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及时、全面、准确地告知对方当事人。如出卖人在将机器设备交付买受人时, 应告知其机器的装配、使用及维修、保养方法;订立借款合同, 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等。保密义务是合同当事人对其因合同缔结或履行所获知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等负有不得向第三人披露或不正当使用的义务。如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财务状况或履约能力等, 这些信息一旦被他人非法利用, 将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损失。 (3) 附随义务是抽象的, 在合同订立、履行、履行完结后附随义务就是根据合同履行的不同情况及其处在的不同阶段, 通过这些具体的义务来发挥它的保护功能。
二、合同附随义务对合同当事人外特定第三人的利益保护
(一) 附随义务与第三人保护之法理基础
1. 第三人利益合同说。
德国法院在创设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合同之时, 法院为了使第三人获得合同法上的救济, 试图赋予特定的第三人同合同当事人一样的请求权资格, 从而使特定的第三人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据此德国法院早期的判决一般认为只有当第三人有合同上的直接给付请求权时, 该第三人才有合同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4)
但是对于早期德国法院的见解, 拉伦茨教授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德国法院的做法实际上是以给付义务为内容该第三人对债务人有给付请求权;但是在这项新创设的制度中债务人仅对特定范围之内的第三人有一定的注意及保护义务, 而同时该第三人在除债务人违反此项义务时能依据合同请求赔偿外, 并无合同上的给付请求权。 (5) 因此第三人利益合同说也不被采纳。
2. 信赖保护原则说。
信赖保护原则是德国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有的学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保护第三人作用合同的法律基础, 债务人对特定的信赖合同关系的第三人负有必要的注意义务。合同债务人对于合同当事人之外特定的信赖合同关系的第三人负有必要注意的义务, 以保护该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3. 诚实信用原则说。
在合同中, 债务人有时并不直接与合同的当事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义务时要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进行, 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损害合同之外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二) 附随义务保护的第三人之界定
突破契约相对性使得合同附随义务涉及到第三人成为可能。但是笔者认为附随义务所保护的第三人并非合同当事人之外的任意第三人, 这里的第三人必须是指与合同当事人具有特殊关系的人。
1. 第三人必须处于给付危险范围。
合同附随义务保护的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必须是处在危险给付的范围之内, 就是说该第三人也有可能因为债务人的行为而遭受同债权人相同范围和方式的侵害。如果对于第三人的界定超出了这一合理的范围就超出了债务人可以合理预见的范围。
2. 债权人对第三人的保护具有特别的利害关系。
在对于债权人对第三人的保护时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于涉及到人身损害的案件, 对于这类案件合同当事人对于第三人有照顾、保护的义务。第二种是纯粹经济上的损失的案件, 那么就要求该合同是保护或意欲保护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的合同。
3. 债务人认识的可能性。
由于合同附随义务将合同的保护范围扩张至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 这样导致了合同债务人责任的扩张, 这就必然要求债务人对第三人的保护具有特别的利害关系的情节具有认识的可能性。合同的风险, 必须是债务人在缔结合同时有清楚的划定, 第三人的范围是债务人有认识可能性的, 也因此对其责任的扩张有期待可能性。
4. 第三人通过附随义务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合同予以保护的必要性。
如果第三人的利益能够通过自己的合同上的请求权来实现的话, 通过附随义务来保证第三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就没有必要了。德国联邦法院在1996年的一项判决中否认了次承租人应包括在原承租人与出租人签订的租赁合同的保护范围的见解, 因为次承租人对于承租人具有自己的合同上的请求权。
(三) 附随义务保护第三人的效力范围
在先合同阶段, 对于合同之外的第三人, 附随义务是否要给予保护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德国法判例认为, 当事人与参与合同磋商之外的第三人有福祸与共的关系时, 先合同附随义务应该对这样的第三人予以保护。在合同当事人侵害与当事人之中任意一方有福祸与共的合同之外的第三人时, 合同是否成立对合同附属义务发挥对该第三人的保护功能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在合同履行阶段,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给付义务的时候必须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履行相应的附随义务, 德国法中将这种附随义务扩张适用于合同之外的特定的第三人。也就是说对于和合同债权人一样处于给付危险范围内第三人, 合同债务人必须承担相应的附随义务。
在后合同阶段, 实际上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合同履行结束后立即消灭, 与债权人有福祸与共的密切关系的特定第三人仍然有可能因为合同当事人的行为而受到利益上的侵害, 故在后合同阶段, 该第三人仍应受到附随义务的保护。
三、合同附随义务对社会交易秩序的保护
合同附随义务降低了因为社会中交易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在进行社会交易时由于有限理性、信息搜寻成本高昂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 交易当事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成了必然。实际上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性已经丧失, 交易双方获取交易信息能力的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市场扭曲或失效, 造成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 而这些问题单靠市场本身是无法预防和解决的。这就需要法律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性保护。对在交易过程中故意告知虚假信息或者隐匿重要交易信息的当事人进行惩罚, 鼓励信息优势方披露其掌握的信息。附随义务的出现, 要求交易行为中信息优势一方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必要的信息披露, 履行保密、告知、保护、协助等附随义务。
合同附随义务加重了合同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合同义务, 使得法律从仅保护债权人实现合同给付义务扩大至对债权人以及对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特定第三人的利益的全面保护, 从而加大了对社会交易秩序的保护力度。从表面看, 法律要求合同当事人履行附随义务使得债权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大, 反映了法律对个人合法利益保护的日益周密和细致, 在实质上还反映了以权力本位为中心, 兼顾社会本位的现代民法思想。只有在个人合法利益得到全面保护的前提下, 社会的交易秩序才能够稳定安全, 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才能够得到良性循环。所以, 法律以附随义务约束债务人, 不仅符合社会现实经济生活需求, 而且具有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稳定交易安全的双重功能。
摘要:合同附随义务要求当事人一方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必须本着善意履行的原则, 保护对方当事人、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特定第三人的在合同给付利益外的合同订立前既存人身或财产上的利益甚至是对社会公共利益也必须给予适当的照顾。附随义务是在债的关系发生过程中, 债务人在给付义务之外,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债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应履行的义务, 这就是本文论述的合同附随义务的保护功能。本文从合同附随义务对合同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合同附随义务对合同当事人之外特定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合同附随义务对社会交易秩序的保护三个方面论证合同附随义务的保护功能。
关键词:保护功能,合同善意履行原则
参考文献
①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四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第101页。
②林嘉《: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的法律研究》, 《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③李夏《:合同附随义务理论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9年。
④叶榲平《:附随义务与合同对第三人的保护效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管理和保护义务 篇4
1、知识产权法的含义
知识产权法是指由于要涉及到调整知识产权行使、管理、归属及保护等一些活动而产生的相应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总称。知识产权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及技术性, 即包含私有规范也包含公法规范;既包含实体法的规范, 也包含程序法的规范。在法律部门归属方面来看, 它仍然属于民法的范畴, 是民法里面特别的法律。民法里面相应的基本原则、法律规范以及制度大部分都对知识产权适用。不但如此, 知识产权法里公法规范及程序法的规范全是为了保护及确认知识产权服务的, 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2、知识产权法的发展过程
现实生活里, 各国已经将知识产权当成一种私有的权利确认及保护了起来, 产权制度可以划分出知识产品私人属性及公共属性之间的界限, 并且可以作为调整知识的利用、创造及传播的社会关系工具, 随着商品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产权开始迅速的变革及创新。现在已经成为市场垄断及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 成为基础性的制度及社会政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底, 站在战略的高度, 很多国家开始把知识产权和经贸政策结合起来, 知识产权的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组成成分, 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国家的总体目标。
二、知识产权的“绿色”化
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建立, 使创新之火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创造, 但是, 随着生物技术、工业技术及材料技术等作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迅速发展, 煤炭、石油大量消耗, 转基因技术也不断的在使用,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产生破坏, 这些类型的知识产权成为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下内容主要在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对知识产权义务进行探讨, 使知识产权和环境权达到最佳的融合, 实现知识产权的“绿色”化。
中国很早就宣布了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资源人均分摊少、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退化及生态问题都很严重。中国相比较其他国家, 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增长及资源匮乏压力。环境方面的问题, 在深度及广度上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四大困境之一。所以, 在知识产权实施的过程中, 要将“绿色创新”思想贯穿其中, 重点强调知识产权在推出绿色的环保技术、品牌及产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解释是:创造及传播清洁干净的绿色技术;将绿色技术进行大量推广, 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对生态造成危害;创造出绿色的品牌, 帮助一些消费者作出合理的选择。随着“绿色创新”观念的产生, “绿色知识产权”概念也开始应运而生, 人民也对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1) 目标是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绿色文化的创新及绿色经营的创新, 加大绿色产品运用、创造、管理及保护的力度, 通过绿色品牌的战略及绿色专利提升企业低碳经济方面的竞争力; (2) 在功能方面往“绿色”转向; (3) 在内容上, 应该涵盖绿色发明、绿色设计、绿色创造及绿色品牌等。这些内涵传达出来的就是知识产品“绿色”化的理念, 总体来说就是说:第一, 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是绿色并且环保的, 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及资源的消耗;第二, 知识产权创新出来的成果应该是无污染绿色技术或产品;第三, 知识产权创新出来的成果应该是有助于治理环境方面的污染问题以及保护环境不被破坏;第四, 要形成知识产权绿色环保品牌, 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理性的选择, 而且可以提高绿色环保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度, 鼓励这样的企业继续进行绿色环保方面的创新, 为人民生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及技术, 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三、环境权和知识产权的有机融合
1、环境法律方面的相关规定及发展过程
1978年的2月份, 环境保护第一次纳入到我国的《宪法》里, 规定我国保护环境及自然环境, 防止污染及其它危害。中国首次对保护环境作出这样明确的规定, 为环保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法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的12月份, 中共中央第一次以其名义对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指示, 推动了环保工作的进程;1983年国务院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1984年成立了国务院的保护环境委员会, 专门研究保护环境方面的政策、方针, 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方面的要求, 组织、协调及领导我国环保方面的工作;1989年国务院召开会议并重点强化环境方面的管理, 《环境保护法》也由10年的试行之后修订并重新颁布实施。进一步增加了法律方面的基础。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93年, 在工业污染的防治会议上提出“三个转变”, 即由末端的治理到全过程的控制转变, 由单纯浓度的控制到浓度及总量的控制结合方面的转变, 由分散治理到分散和集中治理相结合方面的转变过程。中国环境法律方面的规定, 逐渐由原先的强度环境方面的问题到经济和环保有机融合方向发展。
2、知识产权法基本制度
知识产权法立法过程中最基本制度包括主体、客体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它们具体的反映出知识产权之间法律关系。
中国自从2005年开始就成立了知识产权的战略制定领导小组, 开始将启动中国的知识产权的战略工作付诸实施, 于此同时, 政府也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从中国现在的很多现状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法只是一个简单的学科概念, 还不能成为一部很具体的法律。知识产权法的律制度主要是由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的竞争法、商标法等若干个法律方面的行政法规或司法解释、相关的国际条约、规章等共同组成。伴随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法律的修订及理论研究方面的引人入目, 知识产权开始保护的新案件、新问题也开始不断的出现, 这很大的丰富了研究的内容, 使知识产权法得以更快的发展及更厚实的积淀。
3、环境法及知识产权法的有机融合过程
环境权及知识产权由于权利价值方面的定位不同产生了相应的冲突, 知识产权实质上就是一种无形的保护个人私有人身财产权利的私权, 目的就是不断鼓励创新, 产生更多有意义的智力方面的成果, 最大限度的保护权利人经济利益。然后这些恰恰是产生环境问题最直接的原因, 人们过多的去追求私有的财产利益, 必将忽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环境权的制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类和环境达到协调发展, 保证人们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发展及生存。相对于知识产权这一私法, 环境权则是一种保护公共利益的社会法,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 两个权利最本质的冲突就在与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
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实现知识产权和环境权的有机融合, 人类的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若想得以实现, 首先就要实现知识产权的“绿色”化。知识产权其实本身并不是造成人类和环境发生对立的根源。人类为了创新出更有价值的成果, 毫无节制的去开采和消耗环境资源, 这才是知识产权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想要在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去分析知识产权义务, 就要注意在制定知识产权的制度的时候, 首先要避免出现可以导致环境污染的创新成果出现, 使环境权这一公共利益不要受到知识产权这一私权的影响。其次就是鼓励环保类知识产权科研创新的研究, 努力达到保护环境这一公共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私权利益的有机融合, 使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和环境权冲突及融合的探讨, 让我们更加了解到, 若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将知识产权这一保护人类私有利益的权利和环境权这一保护人类公共利益的权利结合起来, 这一不旦可以鼓励人类环保型知识产权的创新过程, 也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生态环境, 使人类可以长期的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并且享有保护自身利益的合法权利。本文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想真正实现知识产权和环境权的有机融合, 还需要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加以注意, 争取制定出更多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度。
摘要:被评价为“非物质文化革命结果”的知识产权法在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一些知识产权的成果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赖以发展及生存的生态平衡。知识产权法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 将环境权及知识产权进行有机融合, 努力实现知识产权的“绿色”化。
关键词:知识产权,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环境权
参考文献
[1]徐亚文, 童海超.论知识产权法的环境保护义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03) :40-44.
[2]盛善雷.知识产权法的伦理迷失与制度救赎——以利益平衡原则切入[J].法商论坛, 2012, 11 (02) :49-50.
[3]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知识产权法为中心的思考[J].知识产权, 2005, 15 (06) :54-57.
管理和保护义务 篇5
一、加强保护高校知识产权的意义
(一) 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增加高校的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客体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 即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是与物质产品并存的一种民事权利客体, 是一种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常分为三大类: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 而高校可涉及所有形式的知识产权。高校不断增加其知识产权的数量, 那么高校的无形资产数也在不断增长, 其资产总额也得到了提高。高校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有偿转让或者出卖, 获取研发资金和利润回报, 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实力, 促使其将科技优势转化和提升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保持高校的技术优势, 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领域,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有助于高校争取新的科研课题, 取得国家的科研经费。
(二) 可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但是, 我们应加强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人们肆意滥用他人的创新成果, 那么就损害了创新成果权利人的利益, 打击了其创新的积极性, 从而抑制了社会的创新活动, 并且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 为“知识”走向“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它极大地发挥知识产权的价值, 实现权利人利益的最大化, 使其在法律的保护下获得丰厚回报, 为其提供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动力, 从而充分调动人们进行创新的积极性。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知识产权成果中有百分之七十来自于高校。因此, 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 将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在将技术成果推向市场的过程中, 其个人权益, 特别是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随着我国陆续颁布实施《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促进和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 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了加强, 高校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证。在权益保证的条件下, 高校与企业联合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校企联合的加强, 高校的研究直接面对市场进行开发, 将更有利于所产生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更好地占领技术市场, 创造经济效益, 形成良性循环, 使科技成果更快地商品化、产业化。
二、加强管理高校知识产权的对策
(一)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鉴定、奖励中增加知识产权条件;二是增加对知识产权的独立评价体系。由于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并不是高校能够解决的问题, 因此需要政府科技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二) 设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高校的科研处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部门, 承担着日常的其他科研工作, 因此, 要兼顾管理知识产权的工作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是面向市场的, 与现有的科研管理性质完全不同, 所以, 高校可以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相关的各项工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代表高校对其知识产权进行管理的机构, 工作涉及高校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作, 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因此, 高校设置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必须级别足够高, 有足够的决策权。在部门人员的选拔上一定要遵循专业原则, 至于知识产权组织机构的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高校本身社会功能的定位以及本校知识产权的数量等因素来确定。
(三) 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第一, 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责任分配制度。该制度主要涉及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平衡问题, 主要包括职务发明的界定和利益分享、专利申请费和维护费的承担。第二, 建立评估激励制度。虽然利益责任分配制度能够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转化运用起到激励作用, 但是鉴于我国高校目前的知识产权现状, 高校应引入适当的政策、物质、精神、竞争等多种激励制度, 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研发、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 建立技术保密制度, 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关键制度。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本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保密制度, 使切实可行的保密制度落实到科研课题组、实验室等等。学校各个单位要制定有关的保密规章, 规章中要明确表明本单位的保密范围对外发表文章、展览新科技和新产品以及交流有关资料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 以防泄密, 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技术资料、实验记录等有关档案的保管必须规范化, 对于应该采取保密措施的要采取保密措施, 以防有关资料外泄, 同时制定严明的保密纪律, 并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对在创新中产生大量无法使用专利保护的初级技术, 关系着未来创新成果的新颖性的关键技术可以采用商业秘密来保护, 以避免知识产权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知识产权保护是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条件之一。温家宝总理曾提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可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 高校应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时不仅要看到知识产权的创新性, 还要充分认识其经济性和法制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高校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高校作为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阵地, 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高校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 我国必须加强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及加强管理高校知识产权, 从而增加高校核心竞争力, 提升民族创新力, 加快国家科技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晓刚, 王世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2
[2].王琪.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J].时代报告 (学术版) , 2012
浅谈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和保护 篇6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
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基层博物馆属于重要内容, 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民族文化, 属于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保护中心以及文物研究中心。当前我国愈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故而对于基层博物馆藏品的保管工作也加大了关注力度。为增强保管工作效果, 本文现从保管环境、保管信息化、藏品日常管理、保管人员素质等方面开展探讨, 详述如下。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博物馆起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在于收藏宣传文物与标本并开展科学研究。博物馆自身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属于我国重要科学文化财产。我国历史悠久, 上下五千年, 历史文化极其丰富, 但是得以保留的文物数量却极少。而这些文物却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 同时也是进行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对这些文物藏品予以细致保管才能在观众面前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 进而对观众起启发之效。充分保管好藏品对于博物馆而言, 亦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所有博物馆中, 基层博物馆数量占到了2/3, 由此可见, 基层博物馆属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藏品保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条件落后等现象, 故而在对文物予以保护时其程度远远不及省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博物馆中有诸多稀缺文物资源, 故而若基层博物馆无法对这些文物进行有效保管, 使其遭受损害, 则十分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做好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 明确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为促使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能够正常与顺利开展, 首先需让所有基层博物馆人员从根本上了解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价值, 使其认识到博物馆之所以会生存和发展, 主要依赖于藏品, 没有藏品博物馆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明确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基层博物馆首要任务即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
(二) 对保护环境予以创建
在选择藏品库房地址时, 需将藏品保管相关因素均考虑在内。避开临水区域, 防止受到湿度影响;避开工矿区、闹市以及交通要道等, 防止过多受到废气与灰尘的影响。建设好库房后需结合周边环境开展植物种植工作, 且品种需适宜, 以对空气中有毒气体予以吸收, 吸附粉尘, 对空气起净化作用。在设计与建造库房时, 要保证其温湿度处于稳定状态, 同时空气需清新, 环境干净整洁。保证藏品保管长久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温湿度, 故而一定要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可使用吸潮器、滤尘器、加湿器以及空气调节器等, 对光照、温湿度以及空气流通予以调节和控制。但是对于中小博物馆而言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配备上述设施, 即使装有空调也难以保证可无间歇与全封闭运行。因此, 在设计与装修藏品库房时, 需重点考虑库房环境不会过多受到热湿源影响且可防尘与通风, 可在地下建设库房。若在地上, 则可应用回廊式结构, 亦可加厚墙壁, 在粉刷外墙时可使用防水防辐射涂料。屋顶的设计应为吊顶或顶棚, 带有开闭式通风窗。地面材料的选择宜为可对温湿度予以调节, 例如青地砖或者木地板等。框架宜选择硬木且为本色, 设置内窗以自然通风。门窗需具备优良密封性, 以减少灰尘, 窗户宜为双层。
(三) 实现藏品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
需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予以充分使用, 对藏品特色与结构予以优化, 进而实现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首先需建立信息资料库, 供整个博物馆统一使用, 对于藏品采集、处理、储存、传输以及服务等标准予以统一制定, 增强藏品信息兼容与资源共享, 做好信息库的维护与更新工作, 同时及时更新新增藏品, 对需要变更处理的信息予以及时编辑。其次要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为保证藏品信息的安全性, 对于用户类别不同需设置不一样的使用权限。最后, 做好计算机软件、硬件的防止黑客入侵或者病毒防范等工作。网络管理人员需定期更新防火墙与杀毒软件, 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计算网络安全的动态发展, 及时备份各项资料。
(四) 对入账藏品予以妥善保护
藏品入账时需做好登记总账工作, 总账登记环节需由专人负责, 对于库房与总账管理需分离开来, 文物在入账时其有效依据为入库凭证, 而后工作人员要对实物与卡片予以核对, 确保不存在差异才可入账。在登记藏品时应核对其编写号码与凭单号码, 同时还要与器物号码核对, 确保无误后方可移交库房排架。入账文物所有凭证均要装订成册, 并严格依据出入库制度进行管理, 以做好保管工作。
(五) 注重藏品日常养护与修复
对藏品予以保护修复是保管重要方式, 同时也便于开展科学研究。受到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破坏藏品保护环境。由此一来, 需先对破坏原因予以分析, 而后采用相应技术手段对文物予以修复和保护。在修复藏品过程中, 主要原则应为保持原状, 若无法保持则宁可不予修复。在修复重要藏品时需细致开展, 需在管理人员、专业修复人员共同商讨下制定出解决方案, 而后再予以修复。
(六) 增强藏品保管人员素质
鉴于文物藏品保管的重要性, 结合笔者工作实际经验, 笔者认为, 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增强藏品保管人员的素质。
1. 对于藏品保管程序与技巧需熟练掌握。
保管人员是否称职首先要观察其是否充分了解藏品保管的程序, 只有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在开展工作时严格遵守藏品保管规章制度。而后还要具备科学的保管技巧, 这样才能保证藏品保管工作得以科学开展。
2. 具备服务大众与积极进取精神。
对于博物馆而言, 其基本办馆理念为面向大众, 而服务宗旨则为将观众作为中心, 这些应该被详细阐明, 而后在具体工作中将其落实。因此, 藏品保管人员需具备服务于大众的思想观念, 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3. 文化知识需扎实且丰富。
保管人员不仅要掌握藏品保管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需具备科学鉴定藏品的能力与深刻分析藏品的素质。这样一来, 就要求藏品保管人员需具备扎实且深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 才能对藏品予以有效分类, 才能全面承担藏品保管工作, 并不断完善自己, 以满足于不断增长的文化要求。博物馆保管人员需对一门外语基本掌握, 同时也要熟悉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可以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到来的形势下对国外藏品保管的宝贵经验与科学技术予以吸取与借鉴, 亦可积极参与中外藏品保管交流会, 实现藏品保管的现代化。
三、结语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文物是主要瑰宝, 是主要文化遗产, 极其珍贵。在文化保护科学中一直都十分关注藏品的保护问题。藏品保管的安全性对于每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而言都属于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职责, 而每个博物馆与保管员也均需为此作出不断努力。在本研究中主要提出了六点措施, 即明确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保护环境予以创建、实现藏品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对入账藏品予以妥善保护、注重藏品日常养护与修复以及增强藏品保管人员素质。以期通过上述措施促进我国藏品保管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 2010 (1) .
管理和保护义务 篇7
1 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
根据耗时五年的时间对我国林业资源进行清查, 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6329.5万公顷, 森林资源面积达到15894.1万公顷,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 林区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林地农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和人为的双重考验。根据调查, 全国每年都有建设、矿山等原因征用土地、林地, 加上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我国每年约有200多万公顷的林业资源慢慢消失, 到现在为止,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林业资源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1.1 森林覆盖率较低, 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森林总面积位居世界第五位, 森林蓄积量排在第七位, 但是我国人均占有量还不到0.2公顷, 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21%左右。我国许多专家预测, 这种情况在长时间内很难改变, 因为我国人口不断的增长, 重工业也在快速发展, 国家正在建设当中, 对林地和森林资源需求量较大, 未来森林面积只能达到2.522亿公顷, 覆盖率达到26%, 接近现在的世界平均水平。
1.2 林业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
我国林业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 西北部地区在整体上就落后于全国, 例如青海是长江的发源地, 但其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仅为我国的0.35%, 新疆、宁夏、甘肃森林覆盖率也不是很高, 导致水土流失的更加严重, 林地荒漠化的面积加大;黑龙江、内蒙古、四川、云南几个省区森林面积就占全国森林林面积的40%, 南方省区的森林面积占有率较高, 而许多西部地区则是没有达到平均水平, 这也是生态环境未能得到改善的一个主要原因。
1.3 林业资源遭到人为严重破坏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而不去维持生态平衡, 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森林木材被砍伐, 土地被征用, 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 加上人们对林业的价值认知很片面。近几年, 又推行了可以以木材生产加工为中心的经营方针, 对森林资源造成了过度的采伐和破坏, 导致林业资源增长缓慢。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 林业资源具有保护土壤、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 而牺牲其生态价值, 这样就会导致林业资源发展不均衡。
2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研究
2.1 对林业管理理念探究
林业资源管理成为近年来衡量生态的重要指标, 市政及相关单位要求各个地方林业部加大力度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强化高校的管理措施, 制定更加严谨管理制度, 落实到每个程序中去。林业资源不仅为人们生活提供经济上的价值, 还能调节生态环境, 在保证不破坏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增长国民经济。因此, 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 完善管理理念, 才能更好的保证林业资源的发展。
2.2 林业资源所有权归属问题
目前, 许多林业企业都普遍拥有了林业资源的所有权, 将开采权转让给采伐者, 而国家对其进行宏观政策调控, 这样, 既可以让林业企业很好的利用其经济价值, 又能从根本上让他们明白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要想让森林资源为其创造更大更持久的经济利益, 就必须符合生态的发展, 不能一次性滥砍滥伐。利用林业资源经济利益的时候, 对其有充分的保护意识也是必要的。
2.3 中国林业资源发展路线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为实现工业化, 在对林业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 管理人员的经验也不丰富, 这就导致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开采资源时, 对其生态环境并不重视, 林业资源过度采伐, 并不及时进行种植, 这就导致我国的林业资源越来越少, 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初期的过度采伐导致林业的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地进行, 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荒漠化严重、泥石流等频发的情况, 愈演愈烈, 种植树木的土地也便少了。
3 森林防火管理具体措施
森林, 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 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森林资源来说, 火灾是它存在最大的威胁, 因为一旦发挥火灾, 蔓延速度极快, 而且将一切资源都直接化为灰烬, 连修复的机会都没有, 对森林里的珍惜物种带来很大影响。因此, 森林中出现火灾不仅会损失林业资源, 也会给人们的生态环境带来波动, 发生火灾时, 为了能够尽快的控制火情, 还会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所以, 我国应该加强森林防火措施, 从根本上做到保护森林、发展林业。
3.1 森林火灾预防方法和管理
三种主要原因可以引起火灾:氧气、可燃物、火源。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可森林树木、干草等都是可燃物, 随处可见, 所以这个时候, 火源变得十分重要, 火源还分为人为火源和自然火源, 森林管理员就要严格按照完善的规章制度, 对森林保护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 建立完善的救治体系, 严格检查进出人员身上可能存在的火源, 在最大限度上避免自然火灾的同时, 从根本上避免人为上出现失误, 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3.2 加大力度对森林防火的宣传
加大力度宣传防火意识, 可以提高人们对火灾的了解, 因为在很多火灾中, 大多都是人们无意的行为造成的, 如乱扔抽完烟的烟头、生火等行为, 在进行防火宣传的时候, 也可以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普及, 让人们了解纵火的后果和严重性, 用法律的权威性让人们对火灾进一步了解。
3.3 落实防火责任
将防火控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做到责任到人、到位, 把防火工作中的各项措施实行到底, 各单位部门建立合理谨慎的预防方案, 完善制度, 高效工作, 反应迅捷, 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到方案的实行当中去, 形成统一的指挥、高效运转防火制度。
3.4 对野外火源加强管理
在森林中防火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野外火源管理, 必须要将野外火源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 时常加大巡查力度, 从一切细节上杜绝野外火源。在干燥多发火灾的秋季, 火灾的防护措施重点的管理时间段是晚上, 森林管理员必须仔细的巡查, 防止一切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发生, 从根本上杜绝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威胁。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的发展, 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林业资源。近几年来, 国内需求量日益增加, 为了保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对林业资源应该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森林资源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协调, 还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 我国林业资源在管理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为避免林业资源受到威胁, 做好森林保护管理措施是相当必要的。同时还需要让群众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加入到积极防火的工作中去, 合理利用林业资源造福人们, 就我国的资源情况提出了一些保护分析和防火主要措施。
关键词:林业资源,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旭斌.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4) :271.
[2]王晓凯.探析林业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6) :275.
[3]才奇美.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1) :273.
[4]武培成.林业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3) :276.
[5]赵洪涛.浅谈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8) :1633.
【管理和保护义务】推荐阅读:
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指示09-30
保护义务论文09-15
公民有保护档案的义务09-22
保护管理规划06-12
管理与保护09-05
海洋保护与管理12-04
湿地保护管理能力08-28
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09-09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09-26
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管理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