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

2024-10-06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共12篇)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 篇1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的核泄漏问题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受到关注,再一次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热点问题。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因其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特点,造成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更大。因此,在因意外发生事故时,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可能直接影响到环境事故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正因为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责任重大,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更应该得到重视,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笔者认为,对化工企业而言,环境保护档案既应该包括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机构在环境管理、监测、科研、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等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也应该包括企业上马的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概况、项目组成、专业图纸,还应该包括该设施所采用工艺技术特点、设备、材料特点,施工要求和采用的技术规范,主要施工工序,关键施工部位的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同类工程的经验教训和防止质量安全事故的措施等。

1 化工企业环境档案管理现状

1.1 环境保护档案意识不强。

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功用和价值的认知,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态度和看法。受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化工企业的环境档案意识较淡薄,许多企业职工不知道什么样的资料应该纳入环境保护档案范围,环境保护档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依法治档的法治观念急需提高,单纯地认为档案是档案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

1.2 环境保护档案经济基础薄弱。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作为支持。化工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实现有效运转。特别是一些老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均较为困难,有限的资金大部分被用于生产经营、设备改造。而现在,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的载体不再以传统的纸质为主,出现了电子文件、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的载体;环境监测中的空气、水、污染源也相继采用在线监测,所获大量的原始数据直接从通讯线路上传递。因此,随之而产生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问题,难以得到较强的资金保证。

2 环境保护档案发展不均衡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上的发展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2.1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产生与收集的脱节。

由于多种原因,当前,环境保护档案因为没有统一的要求和严格的规范管理标准,有些企业的生产技术研发人员忽视了技术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是生产技术研发的一部分,造成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脱节和遗漏。同时,由于分工原因,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对此也一无所知,使环境保护档案出现了管理真空。

2.2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难以适应要求。

当前,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多游离于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范围之外,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因此,在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兼职的多、未参加过专业培训的多和非专业毕业的多的实际状况,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工作当中。而且,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逐步推广运用,更使其出现了“老人掌握情况不会用新技术,新人掌握新技术不掌握情况”的现象,使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出现断层。

3 加强化工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做好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要求,进行企业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企业环境保护档案能够纳入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同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档案工作机制,重点建立依法管档的机制,规范工作运行机制、专业人员培训机制、业务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开发、应用、收集的资源共享机制,为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3.1 提高认识,加强对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

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生产工艺、设备的领导和部门,要把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要强化依法治档案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法律意识。二是要明确指导思想,根据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贴近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加强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三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保护档案作为掌握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了解企业环境保护难点、把握企业长远发展方向的主要信息渠道。四是企业党政领导和企业的环境保护部门,要把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生产工作计划,与其他各项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检查。

3.2 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制度建设是规范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制度,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依法治档,提高档案意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坚持依法治档,把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大力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制定细则,做好协调工作。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设备、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等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管理细则,使每一环节均有章可循。三是强化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可能产生环境保护档案的各单位,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为收集整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 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环境保护档案管理。

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与生产、设备、研发、环境保护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依法加强对环境保护档案建档工作的分类指导、监督、检查。要主动深入生产、设备、研发、环境保护等部门,共同促进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工和水平。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确保该项工作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3.4 加强培训,提高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由于体制等原因,当前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难点是“懂行的不管,管的不懂行”,这给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必须要强化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增强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加强专业培训。对专兼职管理人员,不但要强化档案专业培训,还要强化环境保护知识、先进技术方面的培训,努力培养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三是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进室档案质量。要提高鉴定技能,保证把符合进室的档案收集全,不符合进室的档案筛选出去。

摘要:分析了化工企业环境档案管理现状,探讨了加强化工企业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方式方法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 篇2

第一条我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行政一把手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配备与开展工作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人员,掌握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运行状况。

第二章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每年根据公司下达的<环境监测计划>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监测时如有超标情况,要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不得私自减少监测次数或停止监测。

第五条每月3日上报前一个月的<环境报表>。

第六条生产办除开展常规监测外,要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第七条外排污水和大气的监测外委进行。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

第八条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第九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重点要作好“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

第十条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加强对外来施工单位施工作业的环境管理,承揽环保设施施工的单位,要持有上级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要防止产生污染,施工后要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有植被损坏情况的,施工单位要采取恢复措施。

第十二条污染防治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

(一)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或处理,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暂时不能利用而须转移给其它单位利用的三废,必须由公司安全环保部批准,严格执行逐级审批手续,防止污染转移造成污染事故;

(二)开展节水减污活动,采取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

(三)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对检修中清洗出的污染物要妥善收集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对检修中拆卸的受污染的设备材料要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污染转移;

(四)在生产中,由于突发性事件造成排污异常,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并及时向公司安全环保部汇报,以便做好协调工作;

(五)对于具有挥发性及产生异味的物品,要采取措施防止挥发性气体造成污染环境或产生气味,避免污染环境或气味扰民事件的发生;

(六)凡在生产过程中,开停工、检修过程产生噪声和震动的部位,应采取消音、隔音、防震等措施,使噪声达标排放。

第四章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第十三条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为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企业;环境会计;环境成本

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负面影响的加剧,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负荷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和发展会议,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作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承诺。为此,我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而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则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环境会计的概念及分类

1. 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由于环境会计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定义。现在理论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并向外部或内部的利害关联者报告的一系列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持和谐关系、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为目标,将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效果尽可能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进行计量、分析、报告的工作。

2. 环境会计的分类。

对于环境会计的分类,按照传统习惯分类,可将环境会计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关于环境财务会计的定位,结合中国企业会计实践的实际情况,将其作为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即环境财务会计就是对企业环境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环境支出的会计处理和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环境管理会计就是在企业绿色经营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如融资决策、采购决策、营销决策、风险管理乃至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等。充分考虑到相关决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其财务影响,将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与环境收益进行对比,为企业决策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

二、关于环境成本构成的探讨

1.环境成本的概念。

联合国国际会议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指出:环境成本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

2. 环境成本构成的探讨。

要获得有效的控制环境成本的方法,明确环境成本的构成内容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环境会计仍处于研究的初期,因此对环境成本的构成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

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出发,环境成本有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构成。其中环境控制成本只是企业为了预防或阻止其经营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履行自身对社会应尽的环境义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故障成本是指除了环境控制成本以外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前者具体表现为资源维护、环境保护等行为发生的各种支出;后者则是由于企业不能完全履行环保责任,致使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的诸如资源效用降级、环保处罚、被破坏环境治理和恢复等支出。环境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较高,则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程度较高,相应的违规支出也会减少,环境故障成本就会较低。

从成本和环境资产的关系出发,环境成本可以由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成本和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组成。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环境成本的内涵,是环境成本不再局限在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支出范围内。比如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就是指由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而致使其取得成本不断增加所增加的额外支出。生态资源降级费用是指由于生态资源的效用降低而造成的诸如材料消耗量增加、材料的挑选整理费用增加等额外增加的费用。

从当前的会计实践看,一般都把环境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对于环境成本的计算和控制的方法基本上沿用了财务会计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笔者认为采用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作为环境成本的构成更有利于会计的实践者使用财务会计的原有的框架计算和控制环境成本。

三、环境成本的核算范围及计算方法

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环境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问题。就此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可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包括: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和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环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够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如给燃煤锅炉的烟囱加装除尘设备的支出,购置污水净化设备的支出等。可以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防止环境污染的支出;资产的环境检修支出;环境违规的罚款支出。例如污水净化设备运作成本以及日常的维护保养费用,有害气体超标排放的罚款等。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成本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造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成本。由此可见,无论是IASC还是FASB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问题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如果环境成本有助于延长企业资产的使用年限,改进了资产的安全性、或者能够防止环境污染等就可以资本化,否则应予费用化。

在解决了环境成本的资本化、费用化问题后,对于环境成本核算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环境成本的计算问题。关于环境成本费用的计算问题其关键是对企业行为的外部影响的确认和计量。这种计量需要包括实物量单位和货币单位进行双重计量 。对于实物量的计量理论界主张依据生命周期全成本的思想来解决计量范围和手段的问题,即不仅要考虑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排放与环境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产品出售后在使用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产品最终废除处理时所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这里不仅涉及到会计的技术问题,还必须借助于对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才能够较为全面、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计算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如何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将归集好的环境成本分配到相关的成本计算对象或责任中心上。按照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原理,环境成本费用应属于间接费用。而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多采用诸如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作为分配标准,对于与生产环节没有直接联系的环境成本如果也采用上述标准进行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改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即在划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时,注意将产生环境影响的作业专门设立,以合理分配环境成本。以造纸厂为例:一般的造纸厂在生产各类纸制品时,会产生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企业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类支出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和分配环境成本,我们可以根据能够获得的数据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并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

根据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基本原理,即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资源的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根据所设置的作业成本库,首先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有关环境支出分配到作业成本库,计算出单位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量将费用分派到其各自的成本中去。

四、采用事后规划法是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环境会计不仅要核算环境成本,更重要的是要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努力减少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企业支出。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无外乎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两种。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对于环境支出的控制多采用事后处理法。所谓事后处理法就是在企业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影响后才采取措施对已造成的污染设法进行治理和消除,将这一过程发生的费用确认为环境成本。采用事后处理法的企业对环境污染缺乏预防意识,尽管环境控制成本较低,但对环境故障成本则无法控制。由于采用事后处理法不涉及到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甚微,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支出也起不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当前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显然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了。

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行,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事前规划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协调处理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以达到环境成本最低的目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选择可行的生产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现金流出最少,而应该把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企业可以通过事前规划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的生产方案,即绿色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支出收益预算。采用绿色生产流程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随着各类环保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转就可以将企业的环境故障成本逐渐降低到一个极低的水平甚至为零,而且以后企业也无须追加太多环境控制支出,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且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谢德仁.企业绿色营销系统与环境会计.会计研究,2002,(1).

作者简介: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 篇4

关键词:企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

0 引言

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是在中国出台最早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它是中国的独创,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40余年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工作不断变革与发展,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对改善环境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工作,出台或修订了一批相关管理文件,强化了责任追究。因此,及时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合理建议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三同时”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企业所在地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有利于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工作,实现企地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由来

1.1 法律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四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1.2 制定过程

1972年6月,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厂建设和三废利用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要求。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正在建设的企业没有采取防治措施的,必须补上。各级主管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和卫生等部门,认真审查设计,做好竣工验收,严格把关”。从此,“三同时”成为中国最早的环境管理制度。但起初执行“三同时”的比例还不到20%,新的污染仍不断出现。这是因为当时处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初创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了解不深;中国经济有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防治污染;有关“三同时”的法规不完善,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进行监督管理不力。

2 我国在环保“三同时”领域主要的法律法规及环保部相关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8月29日修订,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修订,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关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29号,2016年4月8日。

《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163号,2015年12月10日)

《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列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试点省份的函》(环办函[2011]82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违法项目责任追究的通知》(环办函[2015]389号)。

3 地方政府(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在环保“三同时”领域主要的法律法规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省人大公告[2015]2号);

《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5年12月1日通过;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2年修订);

《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2年修订);

《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4月1日执行);

《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0年12月24日通过);

《南京市促进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249号令,2006年8月28日通过);

《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方案》;

《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写大纲(试行)》;

《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技术评估要点(试行)》;

《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总报告编写大纲(试行)》;

《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相关工作的通知》(苏环规[2015]3号)。

4 化工企业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的落实情况

化工企业在做好环保“三同时”方面,目前主要还是依照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要求,大型化工企业(集团)依照其总公司的管理要求落实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等环境保护“三同时”相关工作。目前,一般化工企业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外,在日常工作中,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主要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和环保验收监测。

4.1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对拟建项目进行环境可行性研究,编制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一般需经专家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环评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并由地方环境工程咨询中心进行复核,地方环境工程咨询中心出具拟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咨询意见》,最后报地方政府环保管理部门审批。取得环评报告书批复后,设计单位按环评报告书和环评批复要求进行初步设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4.2 项目设计、施工、试生产阶段

根据《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方案》,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理单位对拟建项目建设进行环境监理

(1)环境监理的主要程序

(1)首先由环境监理单位编制拟建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环境监理方案》一般需经专家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环评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环境监理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并由地方环境工程咨询中心进行复核,地方环境工程咨询中心出具拟建项目《环境监理方案技术评估意见》,最后报地方政府环保管理部门备案。取得地方政府环保管理部门相应的备案文件后,该项目方可开始建设。(2)项目设计阶段开展设计阶段环境监理。(3)项目施工阶段开展施工阶段环境监理。(4)项目投入试生产前,由环境监理单位并编制《设计阶段及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报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5)项目试生产阶段开展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6)项目试生产期限结束前编制完成《环境监理报告总报告》并报地方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备案。

(2)环境监理单位主要工作职责

(1)项目设计期间,环境监理单位主要对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是否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评批复要求进行监理。(2)项目施工期间,环境监理单位主要对项目施工过程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是否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评批复要求、建设项目施工期间污染防治设施、生态保护与减缓措施的实施与进度、施工期间的环境质量、“三同时”执行情况、污染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环境保护投资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监理。(3)项目试生产期间,环境监理单位主要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是否符合环保设计和预期目标、各项生态保护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各项社会环境影响提出的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监理。

4.3 项目验收阶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由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组织验收监测

项目验收监测合格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编制《XX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建设单位凭《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等资料向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项目验收。由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环评单位、地方政府环境监察部门组织项目验收。

5 做好化工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的意义

做好化工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工作对建设单位、地方政府环保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建设单位,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建设单位承担着项目建设的主要职责。

5.1 有利于建设单位规避相关环保风险

(1)有利于化工建设项目的选址。

(2)有利于化工建设项目的核算和投资。

(3)一般的工程监理单位并不注重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而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引入环境监理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4)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有助于建设单位掌握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

5.2 有利于指导建设单位做好建设项目相关环保工作

化工建设项目可研和初步设计时期,建设单位一般很少配备专门从事环保管理的人员,而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协助建设单位做好相关环保工作,第三方咨询机构编制的相关报告文件也可以作为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进行环保管理的依据之一。

6 结语

煤矿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篇5

环 境 保 护 管 理 制 度

二〇一一年元月四日

环 境 保 护 管 理 制 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xx煤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矿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我矿环境保护坚持全面规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发展循环经济、创优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矿山为着力点,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原则。

第三条 我矿任何个人均有责任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 对保护和改善矿区环境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矿相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破坏、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由矿相关科室进行惩处。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五条 矿设置环保机构,由综合办公室管辖,具体负责对本矿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 环保机构按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编制矿环

保规划、计划,为矿区的长远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七条 矿区所有单位及员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各项规章制度,集团公司发展计划、目标及其他有关标准。

第八条 我矿环境保护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固体污染)和其他公害,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实现矿区的美化、绿亮化,与当地环保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处理污染物达标排放等工作。

第三章 污染防治范围及内容 第一节 污染防治原则

第九条 实行清洁生产和污染的全过程控制,推广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把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环境保护工作项目设计应因地制宜,采用行之有效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或抑制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第十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实现我矿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矿实际制定。

第十一条 我矿的资源整合工作必须执行被上级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防止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十二条 我矿的大型设备采购必须考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设备及锅炉等的能耗标准,必须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其防治大气污染设施必须经环保部门组织验收后方可使用。

第十三条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有毒有害气体、煤尘等物质的设施,宜设计成密闭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尽可能避免敞开式操作。所有锅炉应安装除尘、吸收等净化设施,确保除尘设备运转率达到100%、确保达标排放。

第十四条 确保车辆运输中的环境形象,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装运环节的扬尘。

第三节 水污染防治

第十五条 为防治水污染,实现我矿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矿的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 矿区所有在建设项目必须执行被上级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法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措施。我矿所建设水污染防治设施项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第十七条 污水处理厂必须做好矿井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严禁污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放。确保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转。

第十八条 矿环保机构定期组织相关机构对矿井水、生

活水的水质进行检验,防止水污染。

第四节 噪声污染防治

第十九条 为防治噪声污染,实现我矿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矿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

第二十条 我矿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执行被上级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可能生产的噪声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和省市的有关环境噪声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对矿区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必须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设施的正常使用或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降低噪声带来的影响。

第二十三条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又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报矿环保机构批准。

第五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二十四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我矿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

第二十五条 运销科等相关部门在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时,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散固体废物。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对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二十七条 对清扫、收集、运输生活、生产垃圾的,应当遵守矿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防治污染环境。

第六节 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二十八条 各使用放射源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各使用单位对放射源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如: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安装警示标志;安装防护设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等。

第三十条 加强对从事放射防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

第四章 绿化工作

第三十一条 矿区绿化总体要求:

矿区绿化统一由矿综合办环保及后勤机构严格管理,要因地制宜,统一布置,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根据不同的地段,对树木、花草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购置花草和树木,确需购置的必须报环保机构登记、签字,否则财务科不予报销入账。

第三十二条 矿区植树管理要求:

矿区内的绿化美化、布置摆设应根据现场环境做出合理

布局。对需整形的植物要做好修剪工作,疏密合理。充分发挥美化作用,做到美观得体,协调一致。

第三十三条 病虫害防治要求:

要以预防为主,平时多检查,按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虫害及时处理,使用农药时要控制好比例,按说明合理使用,以免发生烧苗现象。不准在工人上下班期间喷洒农药和施肥。

第三十四条 日常工作要求:

绿化区枯枝腐叶要经常清理,保持整洁。不用的花盆要堆放整齐,绿化工具按指定位置存放。化肥及农药严格管理专人存放。修剪的树枝、叶要及时清理。做到矿区内清新、舒服、雅致、美观。

第三十五条 绿化工职责:

一、负责公司花、草、树木种植与管理,定期浇水、治虫、修剪,做到草坪内无杂草,树木无枯枝。

二、为各种会议场所、办公室摆置生态观赏植物、鲜花,并做好护理工作。

三、不断提高护养种植水平,争取矿区四季常绿。第三十六条 具体管理“九不准”:

一、不准损坏花草树木。

二、不准采摘花朵。

三、不准在树木上拉绳晒物。

四、不准在游园或草坪内行走。

五、不准往地上或池内乱丢杂物。

六、不准攀登园林建筑和在园林建筑上乱涂乱画。

七、不准任意修剪和砍伐树木。

八、不准在绿化区内随意搭棚或擅自搞其他建设。

九、不准在绿化区内倾倒垃圾和废物。

第五章 环境监测

第三十七条 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保机构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性质、监测任务、监测范围设置必要的监测手段。

第三十八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

一、定期监测排放的污染物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市所规定的排放标准。

二、分析所排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为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负责污染事故的监测及报告。

第三十九条 监测采样点要求布置合理,能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测分析方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环保岗位职责

第四十条 环保岗位负责矿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基本任务是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本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在xx矿分管领导的领导下行使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对我矿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

管理。

二、按照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和谐”型矿区的发展思路,立足于全过程清洁生产,高标准制定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把“三同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严把环保设计、环保设备、施工质量三大关,保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对照我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我矿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

四、负责全矿区范围内的美化、绿化和亮化工作,负责监督检查矿各单位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情况,并根据环境卫生现场情况进行奖惩。

五、负责监督管理矿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防治工作。

六、负责矿区环境统计和绿化统计工作,申请国家环境保护资金,管理、监督使用污染治理资金。

七、建立矿环保设施、设备及绿化台账。定期检查环保设施、设备运转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八、推广国家先进环保工艺、设施、设备在我矿的应用。

九、负责编制矿环保规划、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七章 环境保护现场检查内容

第四十一条 对各排污单位检查:

一、是否有不经环保机构批准,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设备的,污染物排放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

准;

二、检查环保设施、设备的运行及维护情况;

三、对特殊设备是否有防护设施,是否完善防盗措施。第四十二条 对建筑施工单位:

一、检查施工现场,查看噪声、污水等污染物排放情况;

二、检查施工对周围环境是否造成影响;

三、检查施工时限。

四、查看有无减少噪声、污水等污染物的措施和行为。第四十三条 配合综合办公室对矿各科室、队组等卫生的检查:

一、检查各单位办公室内卫生情况;

二、检查各单位卫生所属区卫生情况;

三、检查各单位对矿临时指派卫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第四十四条 检查矿指派的其它环境保护项目。第四十五条 各单位不得拒绝、妨碍、阻挠机构对其进行现场检查,并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资料。

第四十六条 环境保护处罚种类分:警告、罚款、矿规定的其他种类的处罚。环保机构将制作统一格式的《环境保护检查记录》、《违反环境保护处罚书》,对检查结果予以公布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八章 环保统计档案管理

第四十七条 矿环保机构应建立、健全环保统计、档案制度。

第四十八条 对矿区的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管理和提供基本的环境统计资料。对涉及环保方面的文书、数据、科技、照片、实物等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第四十九条 严格执行保密制度,确保档案安全完整。做到档案无丢失、无霉变、五差错。

第九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五十条 对矿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矿将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第五十一条 对随意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

一、故意破坏环保设施、设备;

二、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三、未经环保机构同意,擅自拆除、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

四、随意贮存、堆放、弃置、倾倒、排放污染物、废弃物的;

五、严重违反本管理制度的。

第五十二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矿领导研究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制度如与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执行。

加强企业舆论环境管理 篇6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舆论环境的好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国内保健品市场红极一时的“三株”、在食品业中久负盛名的“冠生园”等企业走向衰落,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自身的舆论环境不良,导致消费者背弃和市场丢失。因此,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舆论作为社会多数人的意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对社会具有很强影响力,往往会构成公众看待问题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企业舆论环境是舆论对企业的看法和评价及产生的影响。良好的企业舆论环境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各方的信赖和支持,促进企业发展。而不良的企业舆论环境则会损毁企业形象,招来公众的指责和抛弃,使企业陷入危机甚至遭遇灭顶之灾。

形成企业舆论环境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媒体。现在传媒业发展越来越快,发生在地球每个角落的重大事件,媒体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全球传播。从企业的立场上说,当然希望媒体少出现最好是不出现影响公司形象的负面报道,希望透过媒体向公众展示企业的阳光面。但是,媒体并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由于媒体人员专业水平或其他原因,有时媒体像一面凹凸镜,对企业的一些方面要么缩小要么放大,有时甚至是一面“哈哈镜”,把本来正常的情况照得走了样。因此,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加强企业舆论环境管理,抓好媒体对企业报道的控制和引导工作。

加强企业舆论环境管理,对媒体报道实行控制,并不是不让媒体对企业进行报道。有的企业刻意回避媒体,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不愿让媒体了解有关信息,甚至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也是无效的。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媒体报道企业,是国家、社会、公众赋予媒体的权利,阻止或阻碍媒体报道是法律不允许的。我们说的企业对媒体报道的管理和控制,是为了保证媒体正确报道企业而对媒体报道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要做好配合和参与工作,企业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对媒体有监测。企业对媒体关于自己的报道要知情,企业现场来了什么媒体记者要知道,并及时与媒体进行联系,争取企业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二是要与媒体有沟通。企业要与媒体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广交媒体朋友,增进媒体对企业的理解和信任,主动向媒体客观、正面地介绍企业的情况,提供稿件或材料,帮助媒体正确报道企业。

三是要对媒体报道有控制。在公司发生突发事件时,坚持诚信原则,不说假话、不掩盖真相,主动及时提供政府、媒体、公众需要了解的情况,建立以我为主的信息发布主渠道。在配合媒体采访时坚持“三个一”原则,即一个渠道、一个口径、一个声音,规范企业信息对外发布,控制和影响舆论导向。

企业环境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建议

一、企业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投入盲目。目前, 一些企业在发展状大的过程中, 片面以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而忽略制订更科学的经营战略, 盲目上马项目, 盲目扩大发展, 往往出现投资大收效微, 经济效益不显著, 使企业嵌入困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究于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整体动识能力, 片面追求规模建设的扩大, 缺乏整体战略观念和高度的环境主人翁责任感意识。而在资金运用方面, 普遍停留在伸手向国家贷款, “用了再算”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转变。

由于领导者长期怀抱着这样的发展理念, 在一些新开发项目投产前没有进行科学周密的投入与产出分析、成本资源方面的预算, 从而盲目敲锤。其结果必然是入不浮出, 最终除了导致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浪费, 也给国家、地方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造成环境污染恶果的同时也断送了企业的发展前途。

2) 信息化水平偏低。21世纪, 人们已不知不觉步入了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信息社会化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竞争演变成实质信息化竞争, 谁率先掌握最新信息, 谁就优先占得商机, 在环境管理方面也是如此。但是, 我国很多企业由于信息化水平偏低, 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都得不到即时有效交流与沟通, 而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即时了解的企业的组织环境情况, 光是依靠传统的经验和阶段性总结来判断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 而对于发现的不合理因素, 要快速进行整改转变更变得迟疑, 更谈不上让参与管理组织活动的团队人员全面了解企业活动情况。那我们又怎谈得上与具备信息化、网络化装备的竞争对手竞争呢?

3) 组织结构建设滞后。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日新月异的今天, 虚拟组织结构模式也日渐蓬勃发展起来, 这使得企业在信息革命、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革变得尤为迫切。这时, 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意识到从组织结构模式向开放型网状结构、扁平化结构进行及时转换的重要性。而我国大部分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还是沿用计划经济年代的组织结构, 绝大多数企业还徘徊的矛盾重重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当中, 积重难返。无论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同事之间、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 还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政府之间外部关系之间, 始终停留在旧有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 而无法形成顺畅快速的沟通机制。因此, 适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是企业经营决策能否正确制定及顺利实施的关键。

4) 执行任务偏离目标。事实上, 企业管理者的在任务生成的只充当总体规划战略部署的角色, 是个计划制定者, 而任务的最终实施要落实到企业的执行层面上, 这个过程需要转变成多个分散的短期战术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客观地对自己制定的目标任务进行一个必要的指令性设定, 而中层管理者就要把上层的工作指令进行有效的认识了解与传达, 最后原汁原味地传达到企业最后的执行层并由其进行任务的最终实现。但是, 我国很多企业管理方面都存在执行偏离情况, 企业的执行层在具体执行任务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盲目性、随意性, 不能很好而全面地对管理者制定的计划进行理解与掌握, 致使企业执行包括环境管理的一系列任务出现脱节, 甚至落空。

二、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是一项企业发展必不可小的系统性工作, 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当中重要的一环。它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领域、内部各个部门。可以说, 哪里有生产运营, 哪里就有环境污染, 哪里就要有环境管理, 企业最终要形成生产和环境管理工作建立相互依存的理念。综合企业环境管理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能给企业及政府带来一些参考。

(一) 企业应环境管理方面加强教育和学习

全球环境污染整体态势的恶化, 给企业环境管理带来挑战, 更带来商机, 谁在环境管理中先拔头筹, 谁就率先赢得主动。为此, 不断加强团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教育与学习, 制定企业环境管理战略, 把环境保护与企业运作、规划整体结合工作, 企业要有所突破。在环境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团队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团队充分意识到到实施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对子孙后代、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生存环境一种负责。通过团队成员不断的教育学习, 使大家对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形成一种使命感、责任感, 每个团队成员不但熟悉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每个环节, 而且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岗位, 通过有序计划制定和持续技术改进,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确保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 预防为主, 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世界许多国家都转变的污染治理的思路, 从最初的末端治理转变为从源头上预防为主的控污战略。为此, 大力倡导“清洁工艺”“清洁生产”, 把预防污染作为防治污染的先行策略成为国际上普遍的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的共识,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政策制定、资金倾斜支持, 把“预防污染”视作保护环境成败的重要出路。另外, 的鼓励企业进行落后生产工艺改造的同时, 改良控污治污技术, 使污染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得到控制, 才能真正实现环保。

(三)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作为近年来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的主导词, 其目标与意义越发得到人们认同,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既减少污染物的生产与排放量, 又能够节约能源使用。清洁生产方式手段是改进高消耗、高污染、低产生的生产工艺, 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管理, 不断提出新目标、新方法, 从而达到更高的节能水平, 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结论

企业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彻实加强内在的环境管理工作, 配以各种政府政策、经济手段、技术措施等, 把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充分协调好生产与环境管理两者关系, 通过多方的有效手段实现与最初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有机统一, 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者兼得。

参考文献

[1]杨晓红, 鲍洪刚.企业环境管理状况分析[J].天府新论, 2002.

[2]柯美录, 詹峰.对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计划与市场, 2002.

[3]常欣.企业环境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安全,环境应急,风险构成,管理策略

所谓“企业环境应急管理”, 指的是企业经过主动的环境排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进行鉴定, 同时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种类、 特点来分析企业承受力、控制力, 最终落实应急预案并构建管理体系, 由此不难看出,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意图是主动防御风险。

1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同时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 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中, 有很多涉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最为典型的如危险性化学品、易燃易爆产品等。必须针对所有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 对可能引起环境危害事件的隐患给予高度关注。

尤其在我国一些特殊企业中, 企业环境风险的判断是基于产品类型, 以及企业申报在环保部门的备案情况, 任何一种潜在危险因素的存在, 都需要相应地解决对策, 这其中包括消防、防疫、 防毒等多个方面。由于申报情况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 加上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并不了解 (生产原料、工艺、流程等) , 所以更多地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在企业的应急管理中, 应该根据自身生产状况, 确定环境风险的单元、等级、层次等。

2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策略

2.1理清应急管理内容

不同的企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各有差异,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展开应急管理策略研究, 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 危险化学品是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内容, 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危险要素也不同。结合我国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 管理内容通常可以通过影响对象来进行划分, 例如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往往不是某一种情况产生的, 其影响也是多重的, 应该针对某些风险因素进行多程措施制定, 建立一个牢固的防范体系。

就目前来说, 我国企业环境中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毒害气体泄漏事故, 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各种, 也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例如, 布置气体泄漏测试仪、探测器, 设立紧急事故应急池, 避免一些污染物发生外泄;例如, 一些有毒液体必须严格的密封保存, 一旦发生洪水等现象, 很容易导致毒液泄漏, 造成水体污染和人身伤害。

2.2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体系建立主要是从管理方面入手,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 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水平, 这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维护体系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企业中存在的环境危害问题, 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编写两大部分。

2.2.1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制度内容包括应急目标、环境风险排查、定期监测、突发环境报告和处置制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 管理制度绝对不是独立存在或成为体系的, 在制定目标之后, 要加强彼此的关联性, 才能实现制度的“完整性”;简单地说, 排查制度和监测制度必须挂钩, 进而实现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等, 通过不断的加强联系, 最终实现环境应急预案的相关资料整理, 如档案材料、台帐资料等。

2.2.2编写环境应急预案

很显然, 应急预案是针对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一种预防计划, 那么它的编制也是体现出一定的预测性特点。在形式上, 应急预案的编写是根据工作需求、制度要求和规章制度展开的, 在编写的应急预案中应该分配好相应地的部门职责, 落实到个人,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应对。

2.3储备应急管理物资

在确定目标、找准方向和制定措施的基础上, 必须做好相应地物资准备工作, 这也是基础保障。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发挥作用, 如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 否则会演变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如应对火灾现象, 不仅要准备充足的灭火装置, 还要结合燃烧性质预备沙土、隔离等材料,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如切断火源、割断危险源等。

2.4打造应急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决定了应急工作的成效, 企业应该定期针对企业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 尤其是环境应急操作的关键人员, 不仅要落实到位, 还要具体到人, 促使每个人各司其职, 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实现快速就位。打造应急管理队伍除了提高人员水平之外, 还应该借助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力量, 在现实中提高演练的真实度, 参考突发事故的真实度展开训练。

3结语

应该说,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开展是基于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要杜绝真正环境风险, 除了做好与环保部门、安监部门的沟通, 更重要地是主动寻求、探索, 深度挖掘自身还没有发现的隐患问题。同时, 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专业结构的力量, 扩大环境安全检测的范围, 寻求民众监督的帮助。总体而言, 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种有效地自我监督途径, 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娟, 孟扬.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 2012, 09:7-10.

[2]曹兴, 薛丽洋, 马寅, 倪泓萱.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初探[J].甘肃科技, 2014, 22:54-55+34.

[3]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5:134-135.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篇9

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处在保障企业环境安全的一线位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当前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的需要,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就是要确定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 对症下药, 预防突发环境事件。

1 识别企业的环境风险单元

企业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销售的有毒有害, 可能引起环境事件的危险化学品, 是环境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2]。目前我们判断企业风险状况是通过企业申报环境风险状况, 环保部门根据申报情况对其进行环境风险状况评估, 确定该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 按风险等级纳入日常监管计划。日常的管理中发现, 根据上述过程识别风险单元, 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一方面企业往往将涉及到安全生产、消防、疾控方面等方面的风险一并上报环保部门, 混淆环境风险;一方面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工艺不熟悉, 导致不能明确地发现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根据最新的《企事业单位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 (环发[2015]4号) (简称《备案管理办法》) , 企业编写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请专家对报告进行评审。相关行业专家、环保以及环境应急等专家对报告进行论证确认, 最终明确环境风险单元, 确定环境风险等级[3]。经企业、专家、环保部门三方评估, 基本解决风险单元识别不清、识别不准的问题, 为企业以及环保部门采取后续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提供准确、详细的基础信息。

2 制定防范措施

环境风险单元确认后, 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危化品作为环境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 其流经的各生产环节, 就是需要防控的风险单元。根据主要污染因子又可以分为水、气、危废等环境风险的类型。依据环境风险单元以及风险单元的主要风险因子, 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风险单元可能不单有一个风险因子, 比如有机的化学品出现突发情况, 可能存在化学品挥发、渗漏、流到雨水井甚至外环境的风险, 还可能有化学品燃烧爆炸的风险等等, 所以风险防范的措施也应该是针对多个风险因子的, 多重的, 甚至对于一个风险因子要设置层层关卡, 建立一个立体的防范体系, 坚决杜绝把企业的环境风险转嫁到外环境, 将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具体的风险防范手段如下列举:

2.1 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的贮存区、使用点等处, 设置气体泄漏探测器, 及时探测气体泄漏情况;

在罐区、围堰等部位设置液体泄漏侦测器, 侦测液体泄漏情况[4]。

2.2 事故应急池:

事故发生时, 将含有污染物的消防水引入事故应急池, 防止消防尾水流入地表水体造成外环境污染;

2.3 清下水排放缓冲池:

缓冲池可借用事故应急池, 但容量要确保满足清净下水收集需求;

2.4 初期雨水收集池:

可借用应急事故水池, 满足初期雨水收集需求;

2.5 污水总排口关闭闸阀:

生产废水总排口处设立阀门, 确保将污染物或消防废水截留在厂区;

2.6 雨水排口关闭闸阀:

雨水排口处设闸阀, 防止污染物和消防尾水经过雨水排口直排外环境;

2.7 清下水排放切换阀门:

设置有效的切断或切换装置, 防止事故状态下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下 (排) 水系统进入外环境引发污染事件;

2.8 危化品储存:

设立专用仓库、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存储危化品, 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5]。

3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 有效提升企业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和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做好环境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让企业的日常环境应急工作有章可循。

3.1 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3.1.1 环境应急目标责任制:

确立日常的环境应急管理目标, 落实环境应急目标责任, 层层签订环境应急目标责任状, 将任务分配到每个人;

3.1.2 环境风险定期排查制度:

定期排查分析企业内部环境风险, 针对发现的环境隐患及时整改, 防患于未然;

3.1.3 定期监测制度:

定期对企业自身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环境风险单元的变化情况;

3.1.4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处置制度:

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向环保部门上报信息, 及时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3.1.5 环境应急档案管理制度:

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档案材料和台账资料进行规范存档;

3.1.6 危化品管理制度:

加强危化品环境安全管理, 规范危化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环节, 防止危化品造成环境危害。

3.2 编写环境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依据。从企业实际出发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将企业整个环保工作都包容在一起, 也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水平的体现。按照最新的《备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企业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详细制定各风险单元的应急处置流程, 将环境应急处置流程标识在重点环境风险单元旁边的显眼位置[5]。同时将上文中提到的各项制度细化, 动作落实到人, 出现突发环境事故时, 有章可循, 每人根据预案的职责分配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好自己的职责, 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应对。

4 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

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了对策和方法指导, 最终能不能打好环境应急这场仗, 就看能不能有效的执行, 落到实处就是要有人员、有物资。企业应急队伍的职责是在应急状态下, 进行先期处置, 切断事故源头, 将事态控制在最初状态, 防止衍生出更大事故, 上报事故情况, 参与初期救援处置, 配合调查的事件原因和责任等。对于环境风险大的企业要具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能够胜任突发环境事件早期应急处置工作。对于一般环境风险单位设立兼职救援队伍或协议借用邻近有能力单位的专职救援队伍, 配备充足的初期处置应急物资或有明确的物资调用方案, 保证人员、装备及物资能基本满足环境应急事故的先期处置需要。

5 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

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操作人员进行环境风险知识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训,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启动流程和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保证突发环境事件时, 第一时间遏制事态发展的致胜法宝。每年至少应该组织开展一次全单位的环境应急综合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开展各工段、车间的分项应急拉练。环境应急培训及应急演练的总结和评估是环境应急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 从演练中总结有效的防控措施, 发现日常环境应急管理及环境应急预案的不足, 不断能提升企业的环境应急能力。

以上阐述是企业内部环境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要真正杜绝环境风险, 保持和环保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和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 要勇于借助环保部门更专业的力量来发现一些隐患。同时公开企业的相关应急管理措施, 接受周边的邻居、周边的居民监督, 通过外界的反馈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水平和警惕性, 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自我督促手段。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乎社会稳定, 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保障区域环境安全的基础。

摘要:强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改善当前严峻环境安全形势的需要。企业要做好环境应急工作, 主要任务是认清存在的风险单元, 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日常的环境应急演练和培训, 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保障企业环境安全。

关键词:环境应急,风险单元,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敏.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J].环境保护, 2012, 13:13-17.

[2]毛剑英, 袁鹏, 冯晓波, 宋永会.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J].环境保护, 2012, 12:40-42.

[3]张波.如何守护“第一防线”——关于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J].环境保护, 2012, 13:18-20.

[4]南京市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验收表, http://wenku.baidu.com/view/8b0d323b6c175f0e7cd137af.html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创新 篇10

关键词:ISO14000,钢铁行业,环境管理

1 ISO14000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基础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伴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无法恢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直接支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针对污染源进行治理。相继出台了《人类环境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1世纪议程》等, 无一不体现着人类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1993年6月,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着手制订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此项标准既能统一国际标准又能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 不对贸易产生壁垒, 是所有有志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企业都可遵循、应遵循的国际标准。[1]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是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则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周边居民对企业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 在民众的密切关注之下政府对钢铁行业的管束越来越细。在企业内实行体系的系统管理也是势在必行。

2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内容

ISO14000系类环境管理标准集是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的总结,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 (EMS) 、环境审计 (EA) 、环境标志 (EL) 、生命周期评估 (LGA) 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其目的是指导各类组织 (企业、公司) 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但不包括制定污染物试验方法标准、污染物及污水极限值标准及产品标准等。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和加工业, 而且适用于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为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制定的。它是通过一套环境管理的框架文件来加强组织 (公司、企业) 的环境意识、管理能力和保障措施, 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它目前是组织 (公司、企业) 自愿采用的标准, 是组织 (公司、企业) 的自觉行为。在我国是采取第三方独立认证来验证组织 (公司、企业) 对环境因素的管理是否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满足相关方要求的同时, 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2]

3 钢铁行业内ISO14001推进现状

从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人口来讲, 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不能算大, 但已占中国产业污染排放中的较大份额。由于钢铁企业的厂址大都位于城市和其近郊, 所以区域环境负荷又相对较大。[3]

中国钢铁工业的在技术进步促进工艺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的同时,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管理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依靠管理促进技术进步, 大幅度降低能耗, 改善环境, 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 全球已有不计其数的企业通过了认证, 面对这股汹涌的浪潮, 钢铁企业也作出了快速而积极的反应, 如宝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在第一时间开始筹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业已全部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宝钢股份在中国钢铁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012年, 宝钢股份提出了一套优先管理、分级管控、源头治理、系统应对的环境风险管控理念, 结合环境信息化及环境安全应急体系等的建设及完善, 力求从风险识别量化评价、分级管控落实措施、系统应对、有效监督、持续改进、报告制度等环节形成环保管理的PDCA循环。[4]

3010年, 宝钢股份宝钢旗下子公司南通宝钢于2006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强化环保管理区域责任制, 建立总部厂区域责任制;开展现场综合环境专项整治;构筑公司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改善, 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各单位的管理职责更加清晰明确, 管理构架更加健全, 管理效果逐渐显现。在历年环保行为评级由黑色逐步转变为2012年的绿色, 厂内外环境明显好转, 社会效益显著。

4 ISO14001对钢铁企业的影响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国际认可的唯一可供企业进行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 防治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是该体系的重要思想精髓。企业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增强环保意识, 防治环境污染, 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十几年来ISO14000标准的推行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实践证明, 环境管理体系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有较大作用。

(1) 取得绿色通行证, 走向国际贸易

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质是现代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ISO14000环境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地的工业国家受到社会的环保压力, 不得不探求创新的改善方法, 希望能在环保表现方面不断改进, 以保持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5]

从另一角度来看,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在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的时候也普遍关注该产品生产全过程是不是环保的。显而易见, 这种由市场推动的环保压力肯定不断增加。所以企业要增大市场份额, 争取消费者, 也要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 领导重视, 全员环保意识提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方案, 为体系的推进提供所需的资源。要想体系运行顺畅有效必然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 除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也是体系推进的一项基本原则。领导重视, 宣传到位, 员工必然也会引起重视, 通过体系的推进, 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从“要我环保”转变为“我要环保”, 现场员工从被动推进体系到积极主动推进体系的管理, 进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 法律法规解读, 利用政策得奖励

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将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承诺纳入公司的环境方针, 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这就将环境守法行为变被动执行为主动遵守。通过每年对环境法律法规清单的更新和合规性评价, 对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解读。环境法律、法规日趋严格, 企业实施ISO14001标准则能够及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修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有效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以避免可能受到的行政处罚。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重视, 法律法规中对环境保护的奖励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现场环境改善的同时依据规章制度争取政府奖励, 减少企业的环境成本。同时通过深化环境管理, 增加了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 争取他们的支持, 协调政府职能与企业自主管理的关系。南通宝钢通过围绕节能减排政策做文章, 学习政府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吃透政策, 与政府多沟通, 争取政府奖励200多万元。

(4) 环境因素识别, 管控有针对性

企业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 充分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因素, 通过制定各种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对污染源进行管理, 特别是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融合到管理体系中, 进行源头控制, 把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较好地预防污染和控制污染。

ISO14000系列标准强调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 充分考虑其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所包含的环境因素, 找出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 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倾向性管理, 控制并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

(5) 目标指标控制, 持续节能降耗

公司主要分水、气、声、渣几个专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 在持续改进的宗旨下不断降低企业成本。通过目标方案的制定, 利用工艺改进、废物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途径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节能降耗,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超过实施ISO14000的成本。

目标管理为促使企业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与能源, 保证在最低消耗下完成其生产和活动过程, 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产生与污染物排放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工具。

(6) 推进体系管理, 管理水平上台阶

实施体系认证有助于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ISO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 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 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针对筛选出的重要环境因素, 建立各类各级文件加以控制, 从而在策划、实施、监控和评审这一动态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PDCA) 中, 不断提高公司的环境管理水平。同时ISO14001标准的运行模式还可以借鉴到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http://www.6sq.net/arti-cle-47651-1.html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综述.http://www.51ldzx.co

[3]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与节能现状及发展.http://info.glinfo.com/03/0124/00/38874421CFEE0109.html

[4]孙健梅何利萍.应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关注钢铁行业的环境问题.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9年05期.

[5]钢铁企业环境保护制度探讨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

科技企业创新环境要素浅析 篇11

【关键词】科技企业;环境;创新;要素

传统制造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带来了十多年的繁荣,但是,也逐渐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夜之间,创新创业突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预示着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是,观念的误区还是存在并且根深蒂固的,这里面有理论的原因,也有传统观念的束缚。可以说,前一轮的繁荣有误打误撞的因素在其中,成功来的似乎容易了些,但以后的创新之路误打误撞必定失败。现在,一谈起创新的环境,都是千篇一律的,比如: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技术支持、资金、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并细化到减免税收、检测鉴定、金融服务、培训、申报专利等等。似乎面面俱到,很充分,很合理,但是,深入剖析,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最近,一篇文章谈到高房价导致创新能力减弱的文章,乍一看,似乎没有道理可言。但认真看一下,根据其逻辑分析来看,高房价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生存成本提高,无心工作,有部分人发现移民国外几年可以拥有住房,而且,国外对高技术研发人员需求较大,于是大量高技术研发人员移民海外。于是,创新主体的流失导致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受到极大打击。从这里可以看出,透过表象看本质,是分析中国存在许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存在太多假象,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做成的,不能看到本质、规律,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南辕北辙,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创新既然是科学活动,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一、先从方式上来讲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产业升级,中国高速发展了那么多年,到了不升级就不能维持高速发展的地步了。但是,升级是这么简单或者短时间完成的跳跃吗?

产业升级成功的关键是技术升级,技术升级并不简单等同于设备的升级换代,如果那么简单,就不会出现当今部分制造业强国和其他国家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了。技术升级的核心要素在于积累,而中国恰恰不善于积累。我们是一个习惯一鸣惊人,习惯跳跃式发展,习惯个人留一手的民族。现在的口号也是鼓励弯道超车,踏踏实实的人和事越来越少了,这样只会差距越拉越大。当然,浮躁的心态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过来的,社会的导向也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估计会困扰中国很多很多年。

二、再来看创新的原理

西方文明就是从1+1=2开始,推导出了4、5、6,推导出了现代文明,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6和以上,而是逻辑推导的过程,逻辑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工具,没有之一,而中国恰恰是个不懂逻辑,也不重视逻辑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权威性、代表性较强的政策、文件中看出来,表面很正确,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深入思考一下,会发现,都是些说不通或者只有结论无根据的东西,而且空话、套话一大堆,让人不明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不重视根基,无用的新名词、新概念一大堆,而且目光短浅,全是涸泽而渔式的发展,如此种种导致如今中国式经济危机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是基于一开始被压抑而后释放出的巨大的需求基础上的,一旦形势逆转,经济必然直转急下。西方的经济显然比我们稳健了很多,因为人家比我们扎实很多。西方有了创新的原理,有可能某一天突然出现2x2=4,甚至更新的模式,而不懂原理的我们只能在后面模仿,而且还一头雾水。

三、再看看创新的组织实施

如今,具体行业、技术领域已经实现了科学化、理性化的探索、研究、发现和创新,但人文领域,经济、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等都没有实现科学化和理性化。这些领域是指导性、宏观性、方针性的,这些领域无法实现科学化和理性化,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发展产生极大的阻力,甚至破坏微观领域创新的发展。相反,这些领域较早实现科学化和理性化会对微观技术领域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例如,日本的创新发展就是从宏观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开始,逐步扩展到微观领域的,尽管50-6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但他们现在已经是制造业顶尖强国了。这与日本明治维新后就接触和学习西方思想有很大关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人文的思想,特别是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式、方法和制造业拥有天然的契合度,取得成功就不足为奇了。

四、最后谈一下创新的思想基础

从文明发展史看,创新的加速阶段开始于工业革命,成长于工业革命积累下来的成果和文明基础上的一代又一代的再创新。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创新潮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来看,创新绝不仅仅是蒸汽机等动力机械的突发奇想式的出现,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我们看到,没过多久,人类又进入了电气时代。这本质的原因要往上追溯,应当看到,文艺复兴等运动带动思想的进步导致人类创新思想基础的建立,这才是导致了西方现代文明澎湃发展的宏大巨制开启的根本原因。此后,西方文明一发不可收拾,把东方文明远远甩在了后面。这些思潮其中包含了自由、理性、人本质的思考(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1、理性和思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长于批评的才智和不断的科学研究精神,辨证的热情和哲学思辨的精神在11世纪就已经出现,高深的研究都受到逻辑讨论技术的支配1。中国接触科学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中国人在五四时期对科学思想的崇拜,可以说达到近代的高潮,并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可惜现在又出现反复,我们习惯于一言堂,习惯于附和权威,究其原因,缺乏辩论、思考的环境是一个突出障碍。

2、自然主义的发展导致对自然规律疯狂的探索、发现、遵循并创造出新的有用之物。认清本质,发现规律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最迫切需要的才能,这和中国强调记忆力,整天背诗词歌赋、各项政策、指导思想完全是另一条路。从结果来看,西方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后来居上,孰优孰劣一眼看出。

3、自由的思想、平等的地位,开放的环境。可以说,每一个有这些思想的人都是一个创新因子,有了这些思想的传播,就像播下了种子一样,就等着这些因子在所在的领域或者行业爆发出来创新的火花。也许,说的过于简单了,因为许多创新是几代人小的进步积累基础上的突破式的发展,但是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去除次要因素,更能发现问题的本质。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西方接受了理性、人性和道德置于自由之上,这与没有信仰,什么都不顾忌的自由不同,也许正符合康德的哲学观点,只有遵守准则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的2。也许,这就是这样的人创造性更强的原因吧。而且,这种自由给人发挥自身潜能创造了条件。一个人人都能发挥个人潜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才是真正强大的。另外,开明,吸收的态度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是极大的。从总体上来讲,包容性的文化对促进创新作用非凡,从国家的角度看,各种文化融合的美国,创新能力长期世界排名第一不是偶然的。中国封建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了统治的稳定,但在另一方面却扼杀了新思想包括创新的产生。

4、中国社会不强调个人,不尊重个人,不理解人性,过分强调集体的作用。在领导方式上追求形式一致、整齐划一,将这一要求也习惯性的用在人身上。要求人民一个面孔,一个腔调,一个模式。而恰恰许多创新产生于不同的看待事物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个性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国人自身也因为教育方式、传统等原因,喜欢附和权威,古时言必称孔孟,引经据典,现在只是换了个方式来表现而已,大多数没有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而创新就是各个领域独特见解和思想物化的表现。

5、科学的精神对创新非常重要,从人类文明特别是近500多年的进步来看,都是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规律,产生了公式、定理、假定、推理等等,研究出了符合发展变化规律,又对有人类极大帮助作用的成果,然后产生了现代的文明。现在的中国却缺少这种精神,特别是科学研究以外的各个领域,人为的作用被夸大了,而科学研究也常被人为的权力要求所打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所敬畏,也不遵从规律、法则、公理等等。这些不妨碍中国式的生存,但却极大阻碍科技的进步。

中国现在的主流论调都是把创新能力不强归咎于物的缺乏,甚至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钱,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最近,工业4.0的概念很火,中国也把它作为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的中国连工业1.0的思想基础、思维方式和环境都不具备,工业4.0只是沙子上的城堡,一碰就垮。中国需要的是反思,是转变,而不是狂热跟风。

参考文献

[1]杨震宁,吕萍,王以华.科技园的创新环境对园内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2008年7期.

[2]赵雪雁,巴建军.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期.

[3]郑艳民,张言彩.创新环境对校企协同创新作用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4年5期.

[4]屠启宇,林兰.创新型城区——"社区驱动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5期.

[5]王聪,牛冲槐,李乾坤.科技环境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4期.

[6]张炜创新环境、产业环境与转型绩效关系研究——以江浙企业为样本[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9期.

[7]陈文言.浅论区域创新及其系统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1年1期.

[8]朱建新,冯志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及测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2009年8期.

引证文献

[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下册302.

[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76.

作者简介

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 篇12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的急剧增加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使我们生存在一种电子生态的环境中, 其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喜也可能是忧——喜的是宣传空间得到扩大, 忧的是那些原本在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中可轻松解决或“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问题在互联网络的传播方式下反而被急剧放大, 出现“没事可能变成小事, 小事可能变成大事”的反向发展。不但如此, 连企业危机公关活动本身也能成为加深危机或引发新危机的动因。例如, “三鹿事件”、“抵制家乐福”等大量企业和品牌所遇到的危机事件都是相当耐人寻味的案例。现代企业的公关部门开始深感电子生态环境下危机公关的复杂和难度。因此, 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危机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并正在不断聚拢众多关注。

电子生态环境中的危机特点

与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 电子生态环境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受时空限制, 具有快速、互动、容易检索等优点;且Web2.0时代的网络将“人人皆媒体”成为可能, 所有的网民都具备了话语权。

1. 危机引发原因更加多样和微妙

早在2006年, 美国的一家媒体的调查报告就显示, 当年企业66%负面报道来自于网络, 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电子生态环境下将可能导致更多危机的爆发。在传统媒介环境下, 危机事件多是由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对企业问题的曝光所引起, 而传统主流媒体出于保证其“权威性和严肃性”考虑, 报料人在报料后, 记者一般也要进行专门调查与采访, 以避免过多地受到小道消息的干扰, 且报道的程度相对客观与保守。而大众通过网络和手机发布的信息比较自由和随意, 加上“人们对于丑恶问题的关注总是超过对好的事情的关注”的特殊心理使一个网络帖子、一条手机短信、一段个人博客、一些即时通讯群组的讨论都有可能变成导火索并在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下引发一场危机。例如:2008年4月爆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 是开始于网站一个“抵制法国货, 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可口可乐也因投放在德国火车站的一则广告由于涉嫌支持“藏独”被当地的中国网民揪了出来, 使其不得不紧急公关对中国人民进行解释, 以免造成更大的问题。

2. 危机发展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大、厉害程度更高

关于危机事件的已有研究认为, 危机事件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波动期、衰退期、消亡期。传统的媒体有其固定的传播时间和空间, 信息披露的轨迹节奏和模式容易掌握, 企业就有可能把握危机发展的方向, 并比较有效地采取应对的措施。电子生态环境中的信息处于不断更新和变化中, 同时, 信息可以传播的空间大、传播成本低, 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都呈几何倍变化, 使企业比较难以对危机事件的变化等进行估计和采取应付措施。同时, 消息灵通人士和知情者更容易提供所谓的“内幕信息”, 网友的热议容易提高事件被关注度等等都可能使危机被激化。有研究发现, 在网上“两周之内危机传播将达到高峰”。更多的事件从发生到形成问题的时间甚至远远低于这个时间, “抵制家乐福”事件从2009年4月5日出现萌芽到危机事件已经注定形成所用的时间仅数天, 第三大奶业集团三鹿尽管采取了收买媒体的措施但是也没有阻止危机, 并在收买行为被揭露后引来更多的目光和愤怒。几个著名危机事件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可以说电子生态环境下的危机使不少企业公关部门很难按照传统的处理程序一成不变地工作, 甚至连一些专家都无法应付这些变化。

3.危机公关更加困难

危机传播的速度、广度和程度使电子生态中的危机公关活动相对困难。网络特别是Web2.0时代的网络, “源自网络——迅速扩散——形成话题——网络再扩散——传统媒体跟进报道——事态扩大——网络再热议”的信息传播模式令传统的方法难以有效控制危机, 企业除了“低头认罪”外, 任何解释工作都可能被站在不同立场上的网友进行相反解读, 招致更多的怨恨和危机。

电子生态环境下的危机管理和控制方式

电子生态环境下危机事件的新特点使危机公关的思路、方式和流程等都要进行调整, 企业危机公关的工作必须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1.遵循危机公关基本原则

传统危机公关方法在电子生态环境下虽然不能完全照搬, 但是其精髓依然重要, 在电子生态环境下这些重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将发挥作用, 值得我们借鉴和领会。英国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3T”原则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危机传播的“3T”原则为:Tell it your own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 ;Tell it fast (尽快提供情况) ;Tell it all (提供全部情况) 。同时, “真诚沟通原则”、“系统的原则”等也被证明是传统危机公关中非常关键和有效的方式。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保持与各方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2. 更新危机公关理念, 完善危机监督体系

在Web2.0时代, 亿万个“自媒体”组成庞大的和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 一旦信息传播发生将如同病毒蔓延无法控制。因此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方式应该是以“预防的方式”为主, 减少它的形成或使危机的程度大范围降低。企业应该将危机管理纳入正常管理之中, 建立一套严密的危机监督和管理的体系, 从简单的“危机公关”转变成建立危机监测体系防范危机爆发。国外不少大企业早已在企业部门中创建了不良消息监督的机构来监督重要的网站和社区的消息和帖子、博客等, 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对自己不利的消息, 预防问题向危机过渡;但是, 我国众多企业还没有开始重视, 从近年来的几个危机事件看来, 很多企业的危机管理都是“问题管理”, 出了问题才临时成立一个公关小组, 紧急应对社会、媒体和广大的消费者群体, 处理突发事件时行动迟缓, 常常错过了处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期。

企业也可以在技术上运用一些网络程序帮助进行危机监测, 如使用Google Alerts等工具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等。具体的方法是企业可以通过设定感兴趣的关键词监测博客、视频、新闻和普通网页, 一旦关键词出现在网络上, Google就会使用Email通知或者RSS订阅通知, 网上正面、负面评论都能立即知道。雅虎和微软也有类似的Alerts服务。

3. 用诚信经营来防范危机

不管是传统还是电子生态环境, 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方法还是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诚信经营来控制和减少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危机事件大部分都和企业缺乏诚信经营的意识密切相关。不少公司虽然也花重金进行危机公关, 但终究是纸包不住火, 并由于收买媒体而使其罪加一等。华硕电脑公司在处理消费者的纠纷时不是用诚信的态度博得消费者原谅, 而是使用压制甚至是打击报复的方式来压制消费者, 使一个初看起来是消费者索赔过高的问题变成了网民们认为华硕公司是黑心公司, 而公司也成为大众心目中的众矢之的, 对品牌形象的损害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在另一个著名的返航门事件中, 公司面对自身问题不积极认错求得原谅, 而是通过遮掩试图推卸责任的态度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大打折扣、品牌价值倒退回数年前的状态。

危机处理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 最重要的是以大众利益为本, 对社会负责, 不回避问题和错误, 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 向公众说明情况, 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央视披露百度搜索竞价排名事件后, CEO李彦宏公布了给百度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信中向公众承认企业的错误, 并为此道歉, 还引用中国的一句古话“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同时百度采取了:1.迅速改正错误, 删除虚假信息;2.加快产品研发、净化行业环境、谋求“长治久安”;3.处罚责任人等改正的举措。虽然百度的行为好像是一种弥补的行为, 但是起码从态度中传递出“百度这一次是下了狠心要‘刮骨疗伤’”的信息, 让老百姓认可, 使社会满意。

4. 借助专业危机公关机构的帮助

目前很多的危机事件很难单独依靠公司的个体能力进行消除, 企业应该合理地借助专业公关机构的帮助。电子生态环境中的危机公关难度较大, 而企业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地掌握网络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以及负面信息的应对技巧, 因此进行危机公关的企业如同是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随时有被风浪颠覆的可能性。许多公司通过自己和媒体沟通仅仅能做到“删除帖子”、“割断链接”等较为简单的网络公关活动。和专业公关公司经验的丰富, 掌握了最新、最有效的危机公关方法比, 不少企业对公关技巧了解甚少, 因此目前借助网络专业危机公关公司的力量使企业在危机中赢得时间, 并且降低失败的风险就变得迫切。同时, 如果想要进行SEO (搜索引擎优化) 和在短时间内合理利用网络推手进行宣传等高层次的公关活动更是专业公关的长项。

5. 转“危”为“机”险为夷

每一个危机本身就是包含着失败和成功机会的产物, 有效明智的危机处理方式不但可以减低危机的危害, 还可以形成一些发展的机会。一些公司在产品出现问题以后, 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收回产品, 赔偿顾客的损失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使公司损失了, 但是其诚信的态度一旦被社会所认可将给企业或品牌带来无法计算的大量的财富;不少公司从失败中发现了成功的对策, 或者借此树立了良好的品质意识等, 都是将危机变成财富的有力证据。因此, 发现、培育以便收获危机中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 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总之, 由目前众多的企业危机事件可以发现, 电子生态环境下的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的复杂性和威胁性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时候, 企业在应付网络危机时力不从心, 因此, 对于一个珍视自己声誉的企业来说, 重视新时期的危机特点和掌握应对的措施是非常紧迫的。

上一篇:学生身体素质下一篇: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