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2024-10-30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共12篇)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大石桥市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发展迅猛。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 势必对大石桥市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 反过来也必将制约大石桥市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大石桥市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现状

任何一个企业, 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 高产出”, 民营企业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 配备的治污设备在检查的时候用, 而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就停止运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

二、民营企业应承担什么环境责任

1. 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不可否认, 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 能否找到一种最优选择, 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我们知道,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 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应该为其行为负责, 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 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 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 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 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 但是自己的环境权益却很难行使。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 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 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 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 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 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 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 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2. 民营企业应承担起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 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 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 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企业要有社会责任的观念, 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在过去的理解中, 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 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三、如何更好地解决大石桥市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1. 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仅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 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 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直接排放, 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2.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 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 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3.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环境监测与管理力度

为减轻企业负担, 在确保监测质量的前提下, 市环境监测人员还应当起企业的环保联络员、服务员, 为企业提供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保标准、“三废”治理信息等多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对民营企业的污染现状,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测, 并建立企业污染源档案。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对重大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

4. 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 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 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 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因此, 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四、民营企业应实施经营战略转移

1. 绿色化经营战略

这种经营模式是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 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 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 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 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 开展绿色贸易, 推动建立绿色市场, 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2. 社会化经营战略

虽然企业有各种方式可以选择创造社会价值, 促进社会发展, 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会如何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社会挑战转变成新型的企业机会”。这是民营企业实施社会化经营战略, 全面承担其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五、民营企业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上, 认为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实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环境治理, 一方面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 另一方面可促进民间资本的合理循环, 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可谓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知道,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应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营行为的出发点。同时, 应该看到, 由于环保产业的滞后, 国家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 也给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的介入提供了用武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就是说, 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 既是一种义务, 也是一种责任, 最后达到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办理环境污染案件法律依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2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企业降低环境污染、压缩生产成本、改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现状,提高企业经济价值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

引言

前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这种稀缺资源的价值没有在市场价格机制中体现出来,造成市场失灵。

企业不珍惜免费的环境资源,因而导致环境的破坏,生态失衡。

所以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必须由企业来承担,使环境资源的价值在价格机制中显现出来。

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主要集中于经济物质方面,很少注意到环境这一重要内容。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3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计量;综合绩效

一、 简述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且以资源、环境、生态以及会计审计等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收益以及成本费用之间的关联,并且对于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综合的评估、合理的计量,总结出环境绩效活动对于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力大小。

现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都需要面对的大问题,因此很多国家与地区开始注重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并且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将环境绩效活动纳入企业核算范围。例如在挪威,要求企业在年度报表中必须揭示企业当年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与措施。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也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出台了许多环保法规,例如环境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不仅仅需要支付大量的罚金、赔偿金意外,还必须承担国家法规带来的限产限期治理抑或停产的危险。不仅如此,国家制定的法规还将企业的责任环节从产供销环节扩展到后期的废弃物处理以及废弃物再利用环节,加强企业对自身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所应肩负的责任,因此环境问题对企业内成本核算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二、环境成本的内容

研究环境成本是一门新兴的领域,这一领域,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对于环境成本这块,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还没有实现统一、明确的定论。

1、环境成本内容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南京大学的教授罗国民认为,环境成本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所消耗的价值与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而发生的费用支付。这个定义的出发点是维护生态环境质量。把企业进行生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作为了企业环境成本的立足点。这是保护环境的一种定义。但是这种把环境成本的产生仅仅局限于企业经营过程而造成的成本,没有把由于后续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成本计算在内,这就造成了环境成本的定义不完整。

四川大学的教授徐玖平认为,环境成本的造成是某一个会计主体进行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记忆其他活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资源成本、资源资源的消耗造成的成本以及企业的的相关的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产生的成本。例如,提高和保持空气的质量、处置废物、除去建筑材料与建筑物中的石棉、排除泄露的一些油料、开展环境检查环境审查、开发新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等各方面的成本。环境成本的内容的涵盖主体被这一提法完整准确的表述了出来。它把企业由于进行防范错吃而造成的环境成本也归入了这个概念,同时,会计的主体地位也强调了,这样一来,环境成本的范围既可以缩小到一些小的法律主体,也可以扩大到大的企业层面。

2、美国对环境成本内容及分类的研究

1995年美国环境保护数把环境成本分为了4类:(a):传统成本,(b)潜在的隐藏成本,(c)或有成本,(d)形象关联成本

①传统成本:大多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费用,如:原材料消耗费,人工费,折旧费,(这些消耗大多不好把他纳入环境成本中)

②潜在的隐藏成本:把成本按时间分为事前、事中、事后

③或有成本:是指企业在未来有可能消耗的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等

④形象关联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做的一些宣传、发布的信息、通报的情况以及和以公司有关联群体的沟通所消耗的成本 还包括了企业组织活动的所花费的成本。

美国的的这种成本分类的有几个特点:(1)将未来为企业的生产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不划分在环境成本之中(2)把企业为了提高公众形象所消耗的成本包含在内(3)美国的成本划分细 全面的归纳了企业所需消耗的成本 不过在计量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想或有成本、潜在的消耗不好计量,还有就是企业的传统成本是不是要包含在环境成本核算里面 也是需要探讨的。

三、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与会计处理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公司的环境成本的目标是预防、恢复或赔偿环境损害或活动可能引起的高价值货物或消费,结果的核证。环境成本衡量无障碍,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日常生活实际支出的企业环境费用支出费用的“内部环境这种成本问题更清晰测量是相对容易,很难在某种根据不同特点的事务的区分,采纳了分别在测定方法。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环境、社会、立法、不存在,在实践中,实际支出环境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成本。这样一种环境中目前费用的若干困难。计量方法建议选择以下几种:

(1)全额计量法。该方针对环境问题专门支付金额的费用都统计入环境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C2来表示,是展开环境研究费用研究、环境管理系统的支出。第二部分用C1来表示,为环境保护、环境风险培训费用、保留、保险、环境、对环境负责的图像的公共关系认证费用、许可证、废水收集系统、环境污染就是一个良好的直接费用。全额计量法计量的环境成本可表示为:Cf =Σ C1+Σ C2。

(2)差额计量法。差额计量法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投资环保资产,二是采购环保材料。通过差额计量法,计算方法可以是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保功能的同类投资支出的差额,差额部分会每年都计入到环境成本中,采取折旧或者摊销的方式。例如,企业订购一台拥有环保性能的生产设备,价值1800万元,正因为这种设备有常规的生产和环保两种性能,如果将1800万元统统作为环境的投资来计算的话,分期摊销计入环境成本就非常不妥。如果没有价值1300万元的环保性能的设备市场,就能将前后两者之前的差额500万元看做是订购这种设备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差额计量法计量环境成本的计算公式是:Cd = Σ(Cn – Co)。其中,Cn是订购环保设备的支出,Co是没有环保性能的最先价值,其中的差额就是订购这种设备所产生的环境成本,每项环境成本的总和就是Cd。差额计量法非常利于企业环境成本计算的准确和合理性的发展。

(3)比例计量法。这层含义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大量与环境相关的支出以一定比例进行计量,生产车间的废弃物治理成本、从事环保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可算在这类支出当中,有计算公式Cp=Σ Ci×Ri。其中,Ci是环境相关的项目的总成本,Ri是环境成本的比例系数,两者相乘就是这个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那么各项环境成本的总和就是Cp。这种方法的主要计量过程是:一测算企业内部所有物质和资源的环境负荷,测算的进行重点根据工程的设施,各个部门间产品流程和环境数据,制作流程图。之后,收集整理环境费用的不同类别,分直接费用、部门费用及共同费用。最后就是在此基础上,把整理好的环境费用划给成本部门,最后定为各产品的制作成本。

(二)环境的成本会计核算

为了保障环境的成本核算实际可行,可以使用设置相对应的会计栏目。比如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栏目,同时设置它的明细栏目。也可以根据日本对环境成本分类在设置二级栏目,直接减少环境成本的负荷、保全其他环境成本。降低负荷研究的开发成本等,这样可以很好的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分配、结转、发生,从而保障企业管理的控制,让使用者清晰的了解环境的支出状况。

“环境成本”栏目是归于损益类会计栏目,环境成本的借方登记本期企业发生成本支出和分配都要计入当期的环境成本中。期末,可以直接将某个产品的成本计算到这个产品中,但是不能把某个特定的产品产生出的成本计算,可以把这部分的成本以一定的数量分配到企业的每个产品中去。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1)本期发生和本期相对应的支出

环境的成本在发生的时候会借助相对应的栏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工资”等相对应的栏目。

例如:某个纸厂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杂质全部都要进行处理,每个月所产生出的费用是1000元,那么该公司的业务财务处理为:

借款:环境成本所降低的负荷成本 1000

贷款:银行存款 1000

(2)本期发生和本期不相关的支出

①假如企业一旦出现某个污染还已经对旁边的环境带来了相关的危害,以后可能还会带来发生的赔偿和治理的责任时,企业可以根据以前的例子或者律师的建议合理预算出环境的费用。准确来说和一般的会计的预算费用处理方法是一样的,每当企业要出现预提成本的时候,借记“环境成本”栏目,贷记“预提费用”栏目,等待实际付款或者结算清楚“预提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例子:某个造纸厂在经营中,产生出了非常严重的水污染,还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质量,估计还会发生治理的责任,该厂家根据有关专家、律师的意见,在产生污染的时候每月预算6000元用于治理环境,该企业每月对此项业务的账务处理为:

借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环境成本 6000

贷款:预算提出的费用 6000

当该家公司实际治理水污染的费用是5000时候,则财务为:

借款: 预算提出费用环境支出 5000

贷款:银行存款 5000

②政府机关在企业实施环保生产运作的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或者企业出资由政府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治理,但是首先应要求企业在污染没有发生前做好防范治理,在联合治理过程中,一般先根据政府环保机关相关部门拟定治理预算及支付方案。如果待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发生时会计账目应为借记“待摊费用一环境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摊销时借记“环境成本”科目,贷记“待摊费用一环境支出”。

当下,理论界对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缓慢进行了讨论,从研究中总结出了阻碍我们环境会计发展的种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会计准则制定、会计模式、目标和计量、人才及环境保护意识、成本分配、主体选择、环保立法等八个方面,所以环境会计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诗芬. 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 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4 :72-76.

[2] 幻李玲.环境成本的分类及会计核算试探[J].财会月刊,2004,05.

[3]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1.

[4] 王贤斌.绿色会计中环境负债会计处理探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5;5.

[5] 郭晓梅.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 张彦,关民.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

[7]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环境成本问题浅析 篇4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形成来自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 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达到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目前, 我国缺乏对环境成本的系统核算。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凡是对环境已造成污染和损害的, 都应当承担治理责任并支付费用。环境成本根据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如果环境成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 或者与未来收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 则不能将其资本化。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认为, 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以提高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益、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污染、保护环境的方式与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 应予资本化。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紧急问题工作组的观点, 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予费用化, 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寿命, 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所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成本, 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成本;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三、环境成本的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 采用一定的方法, 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的控制, 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

1. 环境成本控制的模式。

现实控制模式:现实控制是环境成本控制模型中最基本的层次, 强调环境成本发生后由于偏离目标成本而进行即时的控制。超前控制模式: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 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 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目的。

2. 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 确定合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实行绿色化经营, 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环境治理成本。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应自觉地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 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环境质量监控。适当增加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 建立专项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实现环境成本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控制。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与考核体系, 评估因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所带来的环境效果和效益。从而进一步修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四、环境成本的管理

1. 环境成本的主要管理方法。

事后处理法。是指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 把发生的支出如排污费、储存成本、记录成本等均确认为环境成本。该方法不仅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 而且更容易忽视环境控制成本, 最终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目前, 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与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滞后具有密切的关系。事前规划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 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 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实施监控, 促使各部门从全局的角度降低环境成本并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我国企业也要运用事前规划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事中控制法。是指在生产过程中, 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 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 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素进行跟踪监测, 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来降低企业成本, 增加效率。目前许多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在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规划进而达到事中控制。

2.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思路。

树立环境成本战略管理目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建立满足内部环境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实施并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 创造环境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群:关于环境成本若干问题的探讨,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2年10月第1卷, 第4期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5

浅谈企业环境管理及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作 者:李擎 作者单位:天津市财经学院刊 名:现代企业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年,卷(期):2002“”(1)分类号:F2关键词: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会计应运而生。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通过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来鼓励并约束企业注重环境保护,从而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 年第5 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为代表,国人开始渐渐知悉“绿色会计”这一从西方传来的新思潮,直到最近几年,由于环境问题不断凸显,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才出现了升温的迹象。

在环境会计的相关范畴中,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最先进入实务界,其不仅能满足利益相关者获取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信息的需求,还能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内容不规范。由于国内目前缺乏明确的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度报告、单独环境会计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附注以及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等地方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披露内容主要以非货币形式为主,以描述性为主。

(二)披露信息企业所占比例小,可信度低。相比国家强制规定上市公司要披露的财务报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目前总体比例偏低且主要集中在重污染企业和国有企业,这两种企业迫于国家法律法规压力,不得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而真正自愿报出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实属凤毛麟角。

许多企业虽然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但实际上信息的可信程度较低。一方面,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并未经过权威第三方机构如政府、环保部门或其他组织鉴证,仅凭企业“自说自画”,可信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企业往往“报喜不报忧”,能提升公司形象的信息就进行披露,而对一些不利消息则选择了不报出。

(三)国内对环境会计重视程度不高。外国绿色会计发展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很高,企业为了显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形象,往往自愿在自身的网站上设立环境专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有关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而反观我国,利益相关者们更多关注的还是企业是否盈利、自身的利益是否最大化等传统的会计信息,相较之下,并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环境会计则鲜少人问津。

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对环境会计也不够重视。目前国内环境会计仅能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来进行实务操作,而这其中能提供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者的信息可谓是少之又少。

三、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成本效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尚缺一套完善的环境成本效益评价体系供企业及评估机构使用,应争取建立一系列标准的环境成本及负债、资产的估算方法,让企业及机构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源价值或污染损失价值进行估算,从而编制出更加系统及规范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审计报告,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效益情况,供政府及社会监督。

(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内容可信度低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约束。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让企业披露信息时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例如信息披露模式可以借鉴外国优秀经验,按企业不同分为两种模式:对重污染企业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详细系统地披露环境部分的会计信息;对其他污染较轻的企业则可以使用补充环境报告模式。

(三)培养和提高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是环境会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纵观国外环境会计发展的历史,国民环境意识越高,环境会计发展越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越普遍及规范。当国民普遍意识到环境资源的珍贵及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之时,也就是我国环境报告制度取得长足发展、日渐完善之时。

四、结束语

距离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成熟、普遍应用于大中小企业这一目标,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不论是政府的带头作用、专家学者构建的理论体系还是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他们都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建设的必备条件,要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体系,这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谢思.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 商,2014,08:109.

沿海企业环境责任问题刍议 篇7

关键词:水污染地图,海洋环境污染,渔民失海

1 水污染地图与企业环境责任

2006年9月, 马军创立中国水污染地图, 此为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数据库。水污染数据库包含大量数据信息, 如水质信息、排污信息和污染源信息等, 构成一个污染信息的图形化集合。水污染地图最为独特之处即对超过30 000家污染企业的信息进行标注, 信息来源于政府和媒体公告, 也包括来自民间的信息资料, 如志愿者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对污染企业进行定位所获得的污染信息。

水污染地图对污染企业的定位及信息公开旨在于敦促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促使水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环境管制以及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关注, 环境污染信息的公开与知情为公众环境监督提供前提条件, 并敦促企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如果了解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以及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情况, 也就明白企业对于环境责任的承担有多么不到位。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质量公报》,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过240亿t[1], 尽管数据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废水排放量的比重为44.29%, 其余比重为生活废水所占, 不过工业废水尤其是化学工业废水往往具有更大的毒性, 对水域环境破坏也更为严重, 所以实际上工业废水是水域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

尽管有学者曾言公众消费制造环境污染的需求[2], 但就企业生产和环境行为而言, 其已难逃环境责任承担缺失的罪名。水污染地图公开企业水污染信息, 对企业而言增大了环境保护的舆论压力。地图公开的污染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 也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在华企业, 这些企业在污染信息公开之后面临或来自舆论或来自消费渠道的压力, 总之有些企业“坐不住了, 找上门来要求撤掉他们的污染信息”, 而马军则认为要撤销污染信息必须有撤销的理由, 这些理由包括企业对水污染行为进行整改、污水排放达标或实现处理后排放等, 必须由当地环保部门或民间环保组织等第三方环境监督力量出具污染治理达标的报告[3], 以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撤销企业污染信息。

水污染地图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在承担水环境保护责任方面的数据信息, 勾勒了地区水环境污染的图景, 促使我们关注企业规避承担环境责任大量无序排放污染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后果, 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

2 沿海地区企业污染与海洋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生产力也最为集中, 不过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受益于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 这其中尤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然而缺乏生态关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使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急剧恶化给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带来压力, 据言, 目前中国资源消耗难以维系,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江苏等许多地区已经落入“前进没有水喝, 后退没有GDP”的结构陷阱[4]。从南方滇池、太湖到北方青岛、长春, 水污染已经全面威胁中国未来发展。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COD的排放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超过我国容量76.8%和112.4%。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5]。透过数据, 可知水污染的严重程度,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 即企业缺乏对于环境保护责任的承担, 视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于不顾, 将环境成本外部化, 甚至不惜违法或者干脆自愿认罚也要排污。

本研究对企业污染破坏水域环境的关注不仅仅在于河流、湖泊、地下水或企业当地社区, 企业污染物污染当地社区的河流和地下水, 并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进入海洋从而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物来源多样, 既有海水水域养殖带来的富营养化, 也有航运和石油开采带来的溢油事故, 不过陆地上的企业污染源对海洋环境破坏也起作用, 本研究将其称为企业“不在场的污染”。看一下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 尽管污染海域面积正在减少, 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 不过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 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污染仍然严重。《公报》指出, 沿海地区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 给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邻近海域造成巨大压力。监测和统计结果显示, 全国实施监测的525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污水排海量高达373亿t, 污染物如COD、氨氮等高达836万t[6]。由此看来, 陆地上的企业污染源对海洋环境破坏并非仅仅是有作用了, 而且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

企业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乱排及超标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污染海洋环境, 衍生出其他海洋问题, 如渔民失海问题。渔民失海问题肇始于海产资源的几近衰竭, 环境污染、海上项目如石油开采以及海洋航运等开发都会导致海产资源破坏, 其中海洋环境污染是重要原因, 且具有难以治理和复原的性质。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水域功能衰退, 这其中工业“三废”污染所导致的海洋“荒漠化、半荒漠化”对海产资源破坏尤为惨烈[7], 2007年, 全国共发生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73次, 污染面积约2.35万hm2, 直接经济损失约1.31亿元[8], 这其中不少污染物来源于陆上的企业污染源。渔民失去世代赖以生存的海洋渔场, 产生渔民失海问题, 犹如农民失去土地一般, 其造成的负面后果也同样严重。

山东无棣县水沟村曾昌盛一时, 不过由于污染和过度捕捞, 该渔村在过去的10多年里逐渐衰落, 渔民面临无鱼可打的局面, 转产转业成为一个被迫的选择。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漳卫新河废水排海。无棣县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 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 共有来自上游的3亿m3超标排放的废水, 通过漳卫新河, 排入了渤海, 造成无棣县境内及近海区域鱼、虾、蟹和幼鱼苗的大量死亡, 50%以上的渔船无法正常作业[9]。这是一个由陆源污染导致渔民失海问题的典型案例, 渔民失海面临的一些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海域生产功能丧失, 渔民经济权益受损。海域养殖和捕捞功能丧失, 靠此为生的渔民丧失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 经济权益受损在所难免。在该案例中不乏因海产资源丧失而破产的船主和渔民, 甚至有些被迫卖房来发放工资及偿还债务。渔民收入大幅下滑甚至破产严重影响渔民生存权益, 这相当于在繁荣的城市经济局面下造就了一批“穷人”, 此外, 窘迫的经济状况可能给渔民健康、子女教育支出带来压力, 这些可感知的差距都让曾经收入颇丰的渔民难以忍受。

(2) 海域功能恢复困难, 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海域养殖和捕捞功能丧失, 渔民无鱼可打, 不得不转产转业另谋生计, 然而对于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而言, 转产转业并不容易。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① 转产转业需要其他的劳动技能, 这对一些中年渔民来讲是一道坎。② 渔民对世代所依的渔业生产存有传统上的情感依赖, 捕鱼可以作为生活习惯或者情趣的来源, 渔民对大海的热爱使之并不愿意真的离开生养的海岸。由于面临这两个方面的阻力, 尽管有当地政府安排的转业培训, 但是渔民因无鱼可打而转产转业依然面临困难, 而且即便转产转业, 对于这些渔民而言一切又是从零开始, 这批渔民社会经济地位的下滑也许在所难免。

(3) 海域环境污染致使近海荒漠化、半荒漠化, 对区域内 (如渔村内部) 涉渔产业造成损害。海域环境污染并非仅损害捕鱼为生的渔民, 正如该案例中指出, 由于无鱼可打, 捕捞养殖渔业产业衰退, 村里的渔船越来越少, 修船厂效益下滑, 工人发不出工资, 4家加油站也只剩下一家, 周围的零配件个体户、饭店等都纷纷破产。如果形势继续恶化, 又难有其他方式渡过难关, 这个曾经风光的渔村将成为萧条之地。数据显示, 该村在昌盛时期有1 200多人, 单100马力以上的大船就近百艘, 而如今一些渔民被迫迁居, 1/3的房屋空闲, 坚持捕捞的渔船也只有30多艘, 而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几近破产殆尽[9], 渔村何去何从令人担忧。不过这样的渔村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并非个例, 实际上根据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 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严重, 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仍未改变, 监测的排污口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占40.6%[10], 几近一半, 这对海产资源的保护极为不利, 这也意味着还有不少地区的渔村和渔民面临渔业衰败和经济萧条的压力。

再对陆源污染导致海域生产功能破坏进而产生渔民失海的问题进行思考, 这种状况还不同于陆地上的污染损害, 试想化工厂高毒性废水流入鱼塘导致养鱼户经济受损的问题, 其为企业在场的污染问题, 在空间上养鱼户可以直接同化工厂进行交涉, 如若不然也可诉诸法律寻求支持, 因为空间上的在场污染问题责任认定相对而言较为容易, 并且问题往往在辖区之内谋求解决, 总之, 无论向化工厂交涉还是索赔都相对容易。而不在场的陆源污染导致的渔民失海问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① 在空间上由于污染路线漫长, 污染来源多样, 渔民很难循着排污口上行找到污染责任企业并与之进行交涉,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在此层面上实为空谈。② 即使找到沿线的污染企业, 这样的企业绝非仅此一家, 而且往往跨出行政区域, 必须谋求区域间政府或上级政府的协调, 这其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此来看, 沿海企业规避承担环境责任, 肆意超标排放污水, 并通过自然力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 造成海产资源破坏, 渔民无鱼可打, 形成一种不在场的污染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 产生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而且也难有补偿的措施, 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3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海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也促使人们以更加开放和进取的观念从事于生产和生活, 另外海洋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以说, 海洋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1]。反之, 人类社会的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同样显著, 海洋环境污染是其中之一。海洋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海域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致使靠海生产生活的人们受到健康、经济等方面的损害。陆源污染物大量无序排海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其中工业污染物又几近一半。因此,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要统筹考虑, 陆源污染尤其是沿海地区企业污染物大量无序排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尤为明显。

企业具有逐利本性, 在承担环境责任被当作额外的成本以及缺乏外部环境规制的情况下, 企业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产生肆意向当地社区、河流、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导致污染物入海形成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及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后果。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已获广泛认同, 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企业环境行为不当显然站不住脚。实际上, 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即决定了政府环境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而言, 潘岳曾指出, “环境事件的原因……根源在当地政府, 在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不作为是导致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1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群体和部门利益分化与整合的现象日益凸显, 正如韦伯所言, “虽然在理论上科层组织只是非人格的部门, 但实际上它却形成了政府中的独立群体, 拥有本身利益、价值和权力基础”[12]。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化取向使得其在行使环境管理和治理权力时形成角色目标与实际行动、后果之间的偏差, 导致政府失灵。在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上, 政府环境行为涉及多方面的关系, 这使得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笔者将政府行为涉及的多方面关系依关系主体划分为两大类, 分别为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关系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动关系。

(1) 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关系。

其一为政府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府发展理念中, 通常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增长, 这种情况下, 尽管有中央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 而且亦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度, 但地方环保部门可能无法完全施展其环境监管和部门协调的能力, 从而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其二则为区域间政府部门的关系。正如日本学者宫本宪一所言, 环境具有共同性和非排他性, 不过其同样也具有区域固有财产的性质[2]。环境的区域固有财产性质, 对于海洋环境而言表现在:沿海地区享有海洋开发和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陆地区则获益甚微。如此情况导致内陆地区地方政府官员缺乏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不关心辖区内污染物顺流而下排入海洋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负面后果, 尤其是跨辖区的陆源污染物和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沿海地区政府很难向上游地区地方政府提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补偿的要求。于是, 在环境保护方面, 内陆地区地方政府搭便车的现象产生, 经济增长的收益由本地独享, 而环境损失却由其他地区 (如沿海地区) 分担, 从而对本地企业污染行为听之任之, 采取放任纵容的态度[11]。

(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行动关系。

GDP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急于招商引资, 对当地环境承载力考虑不足,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内陆地区的环境污染并非仅限于辖区内部, 环境污染问题有跨区域的特点, 工业废水排放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破坏陆源污染的很大一部分。

海洋经济是沿海地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政府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中, 绿色指数最高的5个城市均离海岸线不远[4], 而且不少沿海城市都将海洋环境资源作为吸纳人才和投资的利器, 所以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对于海洋环境的态度还需更加严谨的论证。

4 治理思路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由诸多因素引起, 并具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其可以寄希望于发展观念的调整、公众环保行动以及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积极性的提高, 不过, 实际上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严重, 由此造成的渔民失海问题已受多方关注。陆源污染是导致海洋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为直接的办法。

在减少企业排污以及陆源污染物入海方面, 地方政府才是实施环境管制的直接行政力量。因此, 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进一步强化管制的手段, 对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行为施加压力, 敦促其加强区域环境管理力度。一些现行的敦促地方政府环境态度和行为改善的制度, 包括环境节能减排不达标, 一票否决制度, 以及领导环境保护问责制度等。在海洋环境保护事务中, 考虑到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应当构建更为宏观的区域间环境评价和问责机制, 这需要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从中进行协调和管制的工作。总之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事务的结构中, 外部强制的环境行政和立法管制政策必不可少, 对敦促地方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 国家也可通过一些非强制的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影响, 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国家应当对地方政府利益化的取向表示理解和承认, 并对其加大疏导的力度[11]。通过一些非强制的手段, 如实施考核指标多元化,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绩考核, 通过财政支付的经济手段以及环境创优评选等提高政府环境保护积极性, 实施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行为的引导, 实现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保护目的, 从而减少污染物入海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在上级政府的环境管制压力以及利益引导的作用下, 地方政府将更具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推行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制度实施, 实行管罚并举的企业环境行为管制政策。如加强对《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政策法规的实施, 加强对待建企业项目工程的环境审批, 对企业无序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从严惩治。客观地讲, 政府管罚并举的法律和政策管制对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考虑到企业的逐利本性, 地方政府可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承担环境责任。鉴于高昂的行政监管成本以及某些情况下事与愿违的环境管制后果, 地方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或激励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将更为有利。这些经济手段包括针对企业环境行为及其产品性质实行有差别的税率标准、对环境友好企业实行经济补贴并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制度环境, 以及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制度等。此外, 政府通过与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的项目合作也是重要的经济举措之一, 如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环境BOT模式等, 这样的合作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加快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实际上, 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承担更为积极的环境责任也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途径, 这源于全球范围内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浪潮。在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前, 人类表现出应对环境危机的行动力, 政治行动自不必说, 在市场领域;一方面消费者更趋向于选择生产方式绿化的消费品, 另一方面企业也在此压力下建立绿色产业链, 对于环境保护事务的关注日益增强。随着SA8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在欧美国家以及更广的范围内实施, 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海外生产基地以及技术转让方面都面临更为严格的环境审查, 仅就企业发展而言, 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和标准审查面前, 承担环境责任不再是个赔本的买卖, 其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强劲的竞争力, 所以企业应当在承担环境责任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 减少污染物排放, 不仅为海洋环境, 也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zhb.gov.cn/plan/zkgb/2008zkgb/200906/t20090609-152552.ht m.2009-06-09.

[2]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玉,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4:63-64, 282.

[3]佚名.中国水污染地图让企业坐不住[EB/OL].http://cnwise.org/ht ml/2007-7/2007715918201.ht m.2007-07-16.

[4]季铸.《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揭开中国绿色之迷[Z].http://bbs.chinanews.com.cn/thread-26674-1-1.ht ml.2008-07-28.

[5]佚名.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全国70%江河受到污染[Z].http://gov.ce.cn/policy/mtgz/200610/18/t20061018-9025805-4.sht ml.2006-10-18.

[6]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http://www.soa.gov.cn/hyj ww/hygb/hyhjzlgb/2009/02/1225332550476526.ht m.2009-02-17.

[7]叶斌富.渔民失海问题浅析[N].中国渔业报, 2004-07-19.

[8]农业部, 国家环保部.2007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Z].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8-05/29/content-15544049-3.ht m.2008-05-29.

[9]杨继斌.渔殇:一个渔村的十年兴衰之变[N].新京报, 2007-09-14.

[10]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129.

[11]胡静.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冲突及其化解[J].河北法学, 2008 (3) :34, 36, 46.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8

(一)问卷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浙江民营企业,共设计了15个问题,分别涉及企业基本情况、财务管理目标、环境业绩考核指标、环保投资、环境业绩报告等内容。问卷回收率82%,高于20%的有效回收率,能代表目前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现状。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按行业的性质划分,纺织服装业15%、化工业20%、电子电器业20%、机械制造业20%、生物医药业10%、食品加工业5%、其他1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浙江环境污染的认识。对于目前浙江的环境污染情况,有60%的企业认为严重,40%的企业认为一般,没有企业认为不严重,说明大部分企业还是认识到浙江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在对民营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中,有35%的企业不重视,60%的企业重视程度一般,只有5%的企业重视环境管理。可见,企业的环境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认识。财务目标引导着企业的行为,75%的企业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0%的企业认为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另有5%的企业认为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财务目标引领下,民营企业经济目标第一的占了35%,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并重的占65%,没有企业把环境目标放在第一位。现实中,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模式60%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有20%的企业先解决好污染后生产,更有20%的企业只管生产不管污染治理。

3.对环境业绩考核指标的认识。调查中发现,进行过环境业绩考核工作的企业只有30%,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进行过环境业绩考核。在考核的指标中,选择污染排放物的企业最多,占85%,选择能源消耗的占80%,选择违法次数的占30%,总体看还处于考核的初级阶段。在环境业绩指标的量化问题上,认为能量化的占5%,不能量化的占15%,有些指标能量化的占80%。在被调查企业的总投资中,55%的企业环保支出在20%以下,25%的企业为0,总体偏低。

4.对环境业绩报告的认识。环境业绩报告是环境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75%的企业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一些,不了解的企业占15%,只有10%的企业非常熟悉。对环境报告的了解也不容乐观,55%的企业只了解一些,40%的企业不了解,非常熟悉的企业只有5%。可见,浙江民营企业对环境业绩信息的披露非常薄弱。

二、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对环境业绩考核重视程度不够

浙江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认识上不足,执行上有偏差,注重家族型与高耗能型的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同时没有很好地把环境业绩考核指标转化为企业的业绩衡量指标。表现为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大量存在,使考核失去了实际意义。同时企业现有的环境指标没有与经济事项结合起来,而只是单纯地揭示和反映环境领域的内容,导致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忽视治理的经济效益和治理的效果。

(二)环境管理的方式不合理

在企业环境管理的方式上,大多数民营企业环保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采用传统的污染防治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目的是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就可。在污染物达标排放后,即使环境质量仍趋恶化,企业也不太关心。这种模式,只重视末端治理,既忽视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污染控制问题,又忽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使企业的环境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环境业绩考核资金不足

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管理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近几年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严格,企业的环保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有的高达40%,对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还可以承受,而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企业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尽管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环保所需资金的支持力度,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环保的资金需求,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民营企业。

(四)环境业绩考核定量化困难

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实际上是管理当局主观价值判断的一种虚拟评价,这种评价会随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不断变化,从而使得企业环境业绩的考核定量化极为困难,且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和企业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此外环境业绩需要有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数据来进行考核,而对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数据获得与评估,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的获取方法与科学的统计体系支撑。

三、完善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对策措施

(一)从浙江民营企业自身考虑

1.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应考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等,并将其环境政策、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操作规程渗入企业所有业务活动中,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管理,使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环境影响及制定相关对策,使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2.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民营企业应把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衡量自身社会价值的主要指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和支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到重经济利益更重环境保护,为完善浙江民营企业环境业绩考核提供保障。

3.建立统一的环境业绩考核责任中心。企业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统一的环境业绩考核责任中心可以协调企业内部各技术部门的关系,对环境做出科学的规划。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并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根据浙江省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域特色,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工业园区,并按不同行业设立相对分区,使分散的中小企业相对集中,进行治污管理,降低监管成本。

4.选择合适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企业在进行环境业绩考核时,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设立的环境目标以及有关法规的要求,同时考虑环境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应用环境业绩考核的目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在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守法规为目的的第一阶段,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环境风险管理和环境负债的信息,以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违法的次数、罚款等指标为主。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二阶段,以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率为主要计量内容。而在环境管理与企业战略环境全面融合的阶段,则以综合性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为主,考虑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综合,考虑寿命周期全过程的指标。

(二)从环境业绩考核体系本身考虑

1.制定环境业绩考核与披露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将企业环境业绩考核以法规、制度、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的环境业绩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企业的环境业绩考核的披露制度,使环境业绩披露的内容、模式和方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浙江民营企业应该采用国家的标准编制独立的报告对企业的环境政策、环保法规、污染治理和污染物的利用、环境质量、环境财务业绩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等六部分内容采用自觉与强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披露。

2.完善环境业绩考核的经济制度。相关制度主要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将从体制上让企业认识到环境业绩考核的重要性。

3.建立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框架。从浙江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结合后的环境业绩指标不仅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和对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而且对于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企业来说更可以起到转变增长方式的作用,使企业走低投入、清洁化、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重点要解决考核指标的设计、各指标权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来源、量化等问题。

煤炭企业环境资产计量问题探讨 篇9

1 环境资产的确认

1.1 环境资产的含义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被资本化了的环境成本, 即与企业的环境活动有关的资产;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用的自然资源。

1.2 环境资产的确认

环境资源要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 必须符合以下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

(1) 从过去发生的事项取得或控制。

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是会计主体通过某些已经发生的事项而取得的, 或者也可以是特定的主体没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是能够行使该项资源的使用权, 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2) 未来效用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 资产可以为企业未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此, 环境资源被确定为一项资产, 也应该满足这个条件, 为企业创益。

(3) 能以货币计量。

环境资源成为环境资产, 作为会计要素之一进入会计循环, 就必须实现自身的价值化。

(4) 环境资产确认的地域范围限制。

环境资产是人类所共有的, 属于人类共同的“特定财产”, 在划分地域的同时, 也就明确划分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环境会计只能对属于本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资产进行确认, 而对于属于多个主体的共同的环境资产, 确认的标准是以是否对环境资产拥有控制权来划分的。

根据环境资产的含义及确认标准, 煤炭企业环境资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矿藏等; (2) 生态资源; (3)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 (4) 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2 环境资产的计量

2.1 自然资源的计量

(1) 土地的计量。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受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资源, 按它的利用程度可分为五个等级:耕地、林地、草原、建设用地和荒地。对土地的价值计量使用公式法。

土地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自身价值V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价值P。其中, V是基本地租R乘以土地等级系数a, 再除以平均利息率r, 即V=a×R/r;而P=I (1+i) / (r×N×Q) , 其中I为土地的初始投资额;N为受益年限;Q为受益资源的总量;i为平均利润率。则总价值M可用下式表示:

(2) 水资源的计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前提,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 水资源的价值应该包括它本身的费用和自然资源的价值, 这里用矩阵法来进行计量。

水资源的价值向量A= (A1, A2, A3, A4)

其中A1为水质;A2为水资源量;A3为人口密度;A4为国民收入。

Q=A×R (R为水资源的评价矩阵)

V=Q×S (S为水资源的价格向量)

(3) 矿藏资源的计量。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由于其所具有的耗竭性、经济寿命的长期性、利用的不充分性和实现的依附性等特点, 在计量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底价法。

矿产资源资产有五部分构成:一是采矿权益, 它包括矿产资源贫富程度所决定的超额收益情况而定根据市场的价值作为资产的底价, 设为Pa;二是资源耗竭的补偿, 它根据补偿标准直接计算, 设为Hb;三是生态环境的补偿, 它根据土地复垦的预测费用计算, 设为Hc;四是勘探费用的补偿, 可根据勘探劳动的耗费计算, 设为Pd;五是矿产发现权权益, 设为Ke。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Pf为环境资产的净价。

(2) 收益现值法

矿产资源可为经营者带来超额收益, 它们的价值也就是这项资产在市场条件下的交易价值, 其值是未来期望收益净流入用名义或实际利率贴现后的和。假定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年数 (T) 是一定的, Pf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Nt为矿产资源扣除开采、勘探及开发成本后的单位价值。

(3) 市场法。

在市场上找到矿种相同、自然成因类型相同、工业类型大致相似的矿产资源的价格作为参照, 在考虑了相关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后, 来确定矿产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别的方法相比, 计算简单, 但要根据地理位置、消费者心理来权衡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其公式如下:

其中:Pf为参照物资源资产的价格;L为品位调整系数;M为规模调整系数。

2.2 生态资源的计量

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实质是对自然资源间接效用的测量。这里选用机会成本法对矿区的生态资源进行简单的估算, 不用直接估算矿区的生态资源的自然价值, 而是将采煤这一项目和费用最少的替代项目进行比较来分析, 比如说石油开采, 在不考虑自然灾难和矿难的情况下, 将煤和石油开采的费用之差作为保护矿区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矿区的自然价值的最小评估法。

设每吨煤开采费用为A元, 替代项目每吨开采费用为B元, 煤矿可采储量为C吨, 则生态资源的价值D可用下面的公式确定:

由于生态资源中有很多项目不能用货币来计量, 所以对生态资源的计量只能是估算, 只能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2.3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

对于煤矿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而购买的设备, 可比照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如果是企业自制的设备, 则只须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比如说, 煤矿为处理废水而购买的设备可按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计量;煤矿为处理煤矸石自制的设备则只须按它的制造成本来计量。

2.4 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煤矿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取得, 有购买和自己研发的。对于购买的技术可直接根据购买的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对于自己研发的应该按照研发过程中实际的成本计算, 其中属于专利的应加上与专利申请有关的费用。

3 算例分析

下面以某煤矿为例, 该煤矿占地面积约35 km2, 地质储量3.42亿吨, 可采储量1.89亿吨。矿井设计能力150万吨, 服务年限60年, 初始投资额为2000000000元。下面只对该矿的自然资源进行计量。

3.1 土地资源的计量

假使土地等级系数为2, 基本地租为0.5m2/元, 平均年利息率为1%, 平均利润率为-1%。

3.2 水资源的计量

设水资源价值向量A为 (0.25, 0.40, 0.15, 0.15)

评价矩阵R为:

3.3 矿藏资源的计量 (用公式法计算)

设煤矿资源等级系数为1.5, 单位资源资本利润为3元, 煤炭行业平均利润率为-0.4%。

摘要:环境资产的计量作为环境会计中的重要内容, 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就煤炭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进行探讨, 以环境资产的含义和确认入手, 讲述了煤炭企业环境资产所包括的内容、计量极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资产,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景非.环境会计及其计量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张雪晶.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蒋尧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4) .

石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与经济发展奇迹相伴随的即是中国社会正合乎逻辑地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毫无疑问, 这种社会转型推动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然而, 社会转型也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革新、利益整合机制和谐、价值行为取向转变的渐进趋势, 从而衍生了低碳经济转型这一崭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作为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本质上强调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定位,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事实上, 低碳经济转型完全契合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理念,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实践操作性诠释, 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各个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共识, 但化石燃料在未来数十年内仍是最主要的能源。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 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中国更加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增加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无疑是最为现实的选择。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速下降, 但消费总量仍然保持增长, 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能源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然而, 长期以来, 中国延续了高耗资源和粗放式经营发展的传统模式, 重发展速度和数量, 轻发展效益和质量, 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披露环境信息, 使得社会公众、企业环境信息内外部使用者能对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估, 同时也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投资、信贷等决策提供重要信息。石油企业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 也是重污染行业的典型代表, 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理应付出更多的成本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披露采取的环保措施和取得的环保成效。

二、石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

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用于缓解信息不对称情况的一种沟通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石油企业可以履行其环境责任, 环境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环保政策及环境绩效等情况。目前中国没有统一的环境披露规范, 大多数企业在国家政府的引导下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这就决定了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样性。集合石油企业现实状况, 对外实施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1. 在石油企业定期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

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的定期报告体系包括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考虑年度财务报告的相对综合性与完整性, 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年度报告披露在上一会计年度内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环境的治理保护行为。

2. 在石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又一重要方式, 事实上, 早在2008年,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带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节能产业, 开发节能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环保投入, 改进工艺流程, 降低污染物排放, 实施清洁生产, 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道路。同时指出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 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 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 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因此, 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反映环境信息的基本内容。

3. 在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

早在2006年,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RI) 就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 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 (IPIECA) 和美国石油学会 (API) 于2010年联合发布了《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低碳经济转型观念的深入, 环保意识强且环保绩效好的企业为了系统的披露环境信息, 开始编制独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这种披露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的环境信息, 较好的发挥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作用, 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4. 借助新闻媒介披露环境信息。

石油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除了定期发布各类报告, 还可以通过所在行业的相关报纸杂志、企业网站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企业在环保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新闻媒介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优势在于及时性, 可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实效, 相对定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与可持续发展报告而言, 全面性方面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石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案例分析

2012年4月6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 这是中国石油2006年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以来连续第六年发布。本着“客观、规范、诚信、透明”的原则, 报告从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负责任的生产运营、重人本的员工发展、促民生的社会贡献等方面, 真实全面反映了2011年中国石油履行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有关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主要体现在中石油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负责任的生产运营部分, 细化为强化安全环保管理、着力提升运营安全、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五个章节。首先提出了对于环境问题的基本理念, 即坚持“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 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目标, 关注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在健康、安全、环境与质量管理方面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推行安全生产、绿色生产、节约生产, 大力倡导生态文明, 努力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完善质量管理, 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强化安全环保管理的主要举措是公司推行健康、安全与环境 (Health, Safety&Environment, 简称“HSE”) 一体化管理, 通过完善HSE体系、加强HSE监管和考核, 不断提升HSE管理水平。着力提升运营安全方面强调公司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业务领域日益拓宽、资产规模日益扩大的过程中, 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环保风险;将安全环保工作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贯穿于生产经营各业务领域和全过程。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面主要强调通过创新节能减排的理念、技术、管理和机制, 不断提高能效和污染减排水平, 大力推进十大节能和十大减排工程;切实采取提高能效、循环利用资源、生态修复和减少排放等举措, 努力将生产运营可能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指出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 积极支持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主动采取措施减碳、固碳,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综合看来, 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相对比较系统完善, 重点是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但是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披露有所欠缺。主要原因在于并没有现行的环境信息披露规章, 导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欠佳, 这也是低碳经济转型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 2009, (10) .

[2]吴勋, 刘堃.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内生动因、国际趋势与治理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9) .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11

作为世贸组织三大基本实体协定之一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议)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形成的系列协议之一,于1994年4月15日签署。该协议中对地理标志的界定为:地理标志是指识别一货物来源一成员领土内一地区或地方的标识,该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这个界定建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管理的条约基础上,特别是两个保护来源地标识和原产地标识的公约《关于制止产品虚假或者欺骗性产地名称马德里协定》和《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而与这两个条约紧密相连的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该公约把来源地标识或原产地标识作为其所保护的工业产权类型之一。

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是最早规定保护与地理标志相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但当时使用的表述是来源地标识(indications of source)或原产地标识(appeellations of origin)。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这两个术语的区别在于,来源地标识是用于标识产品或服务产生于某个国家、地区或者特定地点的标识或标记;原产地标记则除了标识产品或者服务产生于某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点外还表明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因素造就了地理标志产品独有的或者基本的特殊质量。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使用原产地标识要求产品与其出产的地区存在质量上的联系。该产品的特殊品质完全或者主要产生于该地理来源的特殊气候、土壤或者传统的生产方式等因素。来源地标记的使用条件仅仅是该产品出产于其所标识的地区即可。

1891年的《关于制止产品虚假或欺骗性产地名称马德里协定》是对巴黎联盟给予产地的保护范围狭窄和保护规定模糊的状况不满意的国家所签订的。它在巴黎联盟框架内制定,其核心规定第一条第一项规定:具有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标识的所有商品,直接或者间接指示来源于本协定所适用的国家之一或者该国家之内的地方,应当在进口到上述国家时予以扣留。

1958年巴黎公约部分成员在里斯本缔结了《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其第二条第一项对原产地名称的界定为:原产地名称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它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者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

1994年通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目前有关地理标志保护最新的国际条约。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是防止地理名称和标志被不正当使用。该协定主要指出四种不正当使用方式和相应的救济手段:1)在商品的名称或说明中使用非其真实产地的地理标志,从而使公众误认该货物产地。对于这种以误导公众错误认识产品原产地的使用方式,应以法律手段来制止。2)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方式使用地理标志的,协议要求按《巴黎公约》(1967年)第10条之二的规定加以制止。3)以商品并非来源于其标志所标示地域的地理标志作为该商品的商标,从而误导公众对商品真正来源地的辨认。该成员方当局应依当事人的请求驳回撤销该商标的注册。4)使用某种地理标志,尽管该地理标志真正表明了商品来源地。但仍然误导公众认为该商品来源于另一地域的也应禁止。

二、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地理标志主要与地理来源相关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并往往涉及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所以与其他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内容明显不同。地理标志保护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农副产品、传统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我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水质独特、酿制精良的“东方名酒之冠”——绍兴酒;有味甘醇美、香气馥郁的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有低而不淡、香而不艳的国酒——贵州茅台: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景德镇瓷器;还有库尔勒香梨、黄岩蜜桔、洛阳唐三彩、苏州刺绣等等,数不胜数。正是独特的地理来源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特殊品质。地理标志的保护是近年来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国内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也日益提高。我国自1994年开始即将地理标志纳入了商标法律体系予以保护。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一定程度上肯定和完善了这种保护制度。自1995年至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共受理地理标志申请600多件,其中外国地理标志申请32件;已经注册地理标志171件、初步审定地理标志25件,其中已核准注册和初步审定外国地理标志17件。但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中仍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企业认识不足。有些企业虽已具备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条件,但因其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意义认识不充分,觉得产品能卖出去况且销路不错,是不是地理标志产品不重要,认为没必要花财力到地理标志的申请注册上,利润相对微薄的企业,更不愿投入额外支出去申请注册;有些企业认为其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是当地世代流传下来的,是当地共同的财富,没必要去申请注册;有些企业基于当前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还不够成熟的状况,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信心不足,缺乏为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申请注册的积极性。

有些地理标志由于被国内外企业随意滥用,逐渐演化成同类商品的通用名称或代名词。例如:我国的中医药可谓渊远流长,加之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中草药最全的国家之一。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中草药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好。邻国日本同样看到了中草药制成品的良好前景。他们积极从我国购买大量中草药原料,制成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销中草药制成品一样的产品,并创建了自己的世界品牌。据报道,仅日本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研制的“救心丸”,年销售额就可达上亿美元。如今外国的企业已经抢占了国际中草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有的甚至还向我国出口“洋中草药”。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在同一地理标志下,存在众多企业无各自商标的现象。这些名特优产品的具体经营者不仅没有意识到地理标志和商标的重要性,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长期使用着同一地理标志。这就像在同一个商号下有众多企业容易引起纷争一样。曾发生的“张小泉”剪刀案就是由于杭州、南京等多家剪刀店使用同一商号“张小泉”而引发诉讼。

2、市场管理不严。目前,由于我国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的力度不够,加上企业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的意义认识不足,出现了下述种种状况:一些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非法商贩,利用地理标

志产品之名,低成本大肆生产非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以低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价格出售从而赚取高额利润;一些处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企业,看到地理标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销路以后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生产出所谓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质劣,致使真正的地理标志产品因失去消费者信任而失去市场。滥用地理标志的行径严重损害了保质保量、信誉良好的同类企业的利益,使地理标志产品市场出现混乱。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山西陈醋、平遥牛肉、镇江香醋等事件反映了个别厂家的假冒伪劣行为,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声誉。由于地理标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不完善,我国相当一部分产品受到伪造的侵害,经济损失巨大。意大利生产的许多石料和石头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堂而皇之地以“大理石”或“大理石制品”销售,而中国的有关企业对此却无可奈何。欧洲国家将生产的档次很低的瓷器或劣质瓷器以“景德镇瓷器”标注,由于缺乏了稳定的特定品质,外国消费者不敢问津,这些产品就逐渐失去了国际市场,从而失去了将我国原产地产品全面推向世界的机会。

3、政府立法不全。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讲,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虽然有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的国家质检总局第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作为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实施依据,但这项规定缺少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及相关程序和规范性文件,缺乏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期监督管理的相关条款,而且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的支持不足。目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的制定速度慢,标准的内容和形式与普通产品的标准类似,没有突出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无法满足对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殊保护以及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的商标意识。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多数是产于农村的农产品,但很多地区农民商标意识薄弱,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很多企业一方面不了解哪些产品可以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应准备什么样的申报材料;另一方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年来国际农畜产品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缺乏认识。因此,建议在那些盛产传统特色产品的农村,大力宣传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的相关知识,强调地理标志保护会给广大农民带来的收益。对已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企业,要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使其产品可以同时受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自身商标的双重保护。此外,还应注意到许多想申报但力不从心的小企业,以及因产品分布地域广,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对申报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况。对于有条件申报和有必要申报还未申报的企业,主管部门应及时、正确地协助引导。

2、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地理标志使用的管理。Trips对地理标志的取得条件没有专门规定,但根据它对地理标志涵义的规定再参照其他国家的有关要求,地理标志应具备下列条件:1)使用实际存在的地理名称(包括国家、地区、行政区的名称及历史地名)标示商品来源地。2)地理标志必须用于区内的特定产品上。也就是说如果用于其他地域的同种产品,就属于冒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如果用于非本地域的非特定产品上则属于滥用地理标志行为。3)行使地理标志取得权和使用权的主体应为该产地内的个人或企业。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依法对违法商人给予查处和行政处罚,避免市场上地理标志和商标标识的混乱;加大力度查处对地理标志和商标的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好已注册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合法生产商的权益,从而保证已注册地理标志和商标的产品的品质信誉。

3、尽快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相关法律及划分好管理部门的权责。我国地理标志管理和保护的两种模式、途径分别是国家工商总局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和保护,以及国家质检总局依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进行确认、审查、公告、保护。毋庸置疑,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两大系统都对地理标志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保护工作,但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较为混乱的局面。两种注册登记制度不仅在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复,而且也带来诸多矛盾。从以往来看,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登记的地理标志大多与既定注册商标相重叠,造成产权归属不清。生产者和行业协会由此对既定证明商标是否必须再到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登记方为有效,被许可使用人依据证明商标许可使用合同获准的产品标志使用权是否必须再到国家质检总局地方技监局注册登记才能合法使用,那些带有地理标志的产品究竟是以证明商标注册,还是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同的注册程序产生的保护效力有何区别产生迷惑。所以应消除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管理权限的冲突和碰撞,使生产者和企业避免所有人权利、市场使用的冲突,明确在哪个系统从事地理标志保护的管理,投递申报材料。

4、加强资源的调查和规划。随着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的发展,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满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所需的地理标志产品的资源有限而且分散,严重影响了对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大力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的资源普查,深入了解符合地理标志保护要求的产品资源状况、地域分布情况、品质特性、市场占有情况等,从而整合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资源,建立地理标志产品资源数据库,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和监督提供信息支撑。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篇12

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策差别对待明显

近些年来, 国家虽然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 但许多省、市却很少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而对于那些大国企、大民企、大外企许多地方政府却对其厚爱有加, 在其享受国家特惠政策的同时, 还在土地、融资、财税、专项科研经费等许多方面给予全方位的照顾。

1.2 中小企业税负高, 融资困难重重

从税负上看, 很多企业税负压力非常大。从增值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到职工培训、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等, 合计起来要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30%~40%, 这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随着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增长、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保障线大幅提高等诸多因素也导致成本的不断上涨, 这让中小企业的利润越摊越薄。

从融资方面来看, 融资难已经成为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银行贷款应该说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最好选择, 但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却对中小企业设置了许多门槛和限制。许多企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铤而走险选择了民间借贷, 但这种融资方式却成本很高, 这几年来所付出的风险代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3 重监管、轻扶持现象仍然存在

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上, 许多地方对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监管、轻扶持, 管死办法多、搞活办法少;审批图章多、扶持政策少;检查罚款多, 服务手段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有的部门甚至存在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与“多头管理”问题。这种相对滞后的管理体制, 严重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1.4 服务体系不健全

民营中小企业总体规模普遍偏小、成长性不强, 发展中遇到许多难题自身难以解决。抑制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民营企业在创立、发展、壮大中, 其在政策支持、信息服务、产业指导、技术支持、市场运作、法律援助、资金保障等方面很难得到更多支持。

1.5 企业经营管理粗放,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感缺失

民营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 许多企业由于受思想观念、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其发展质量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不是很高。在管理方面, 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人力资源方面, 缺乏懂现代管理、国际商务、法律、金融和市场开拓的各种高端人才;在应对国内外市场风险方面, 了解国内、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信息的渠道少、信息量少, 导致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民营中小企业普遍是重效益,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并不多, 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感召力;在担负社会责任方面, 民营中小企业与政府的对立情绪仍然不少, 在资源和环境保护、开发上仍有不节制的行为, 在参与慈善与公益活动的投入上也缺乏热情。

民营中小企业软环境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之多,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制不活、机制不新, 这一直是制约地方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虽然提出了许多年, 但进展却始终不快, 尤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始终缓慢。另外, 改革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执法监察和制约机制存在盲点。除此之外中小企业本身也有很大问题, 如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等。

2 进一步优化盘锦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打造优越的软环境, 只有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以政府、企业、相关部门的多方合力, 多措并举进行软环境的建设才是关键之举。

2.1 更新理念, 同步推动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民营中小企业主反馈的信息来看, 其对软环境的意见或抱怨多于并重于对硬环境的意见和抱怨, 为此更新理念势在必行。一是政府、企业、群众都应该树立软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要用全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来看待和研究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关心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使民营业主在政策上放心、经济上顺心、发展上有信心;二是要通过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双轮驱动, 实现二者互动发展。既要做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如能源、交通、通讯、水、电、气、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 更要做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制、行政管理、市场、服务、信用等环境, 要以二者的相互推动来消除一切不和谐的生产关系;三是要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上一定要向特区看齐、向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看齐。

2.2 多措并举, 全方位为民营中小企业打造优质的软环境

(1) 打造优越公平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风向标, 为此一定要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区、园区六级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政策的落实上要使民企与国企、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对于那些低碳化、公益化、高端化的民营企业则要尽可能放宽政策, 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2) 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作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着眼民营经济发展需求,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精简办事环节, 优化服务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让企业腾出更多的精力发展生产、提升效益。同时还要建设好投融资服务、招商引资、信用担保与评价、人才引进与培育、技术支持与研发、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法律服务和行业协会 (商会) 等重要服务平台。

(3) 打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好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 要进一步清理、修改地方法规和规章中有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 并及时制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和规章, 同时还要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经商、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行为。通过文明和谐执法, 规范理性竞争, 保障多方权益, 共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4) 打造重能重智的人才环境。知识经济时代, 占据人才的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此, 一定要积极发挥企业、政府、社会的多方合力, 不断优化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环境, 让更多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 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快速转型升级。

(5) 打造多元灵活的投融资环境。多渠道、多方位、多领域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问题才能保障其向规模化、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此, 一要积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决策部署;二要引导投资方向,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和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三要进一步加强同财政、银行和企业间的协调沟通, 建立稳定的信贷联系;四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五要加强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管。

(6) 打造竞争力强的创新环境。民营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以不强,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当务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改善创新环境。一要加快企业向园区集聚, 实现资源整合, 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要以国际标准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不断激活生产力活力, 释放生产力的潜能;三要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

2.3 常抓不懈, 科学构建系统的软环境考核评价与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系统、科学的软环境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改善和优化软环境的有效手段, 民营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的建立则有助于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态势, 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水平, 为基层指导运行和企业生产决策提供导向。对此, 一要安排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软环境建设评价体系, 形成操作性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二要对软环境考评结果纳入地区年度绩效考核范围;三要切实发挥政府网站、各媒体、群众的监督作用, 对涉及软环境建设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早妥善处理;四要加快民营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建设, 完善中小企业网络上报系统, 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态势, 做好企业的跟踪服务和协调指导, 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难点问题;五要加强部门与中小企业间的紧密联系, 定期开展信息沟通、交流活动, 做好调查研究和调控、调度工作。

2.4 立足长远, 多渠道加强企业内部软环境建设

从民营企业一些经典的案例中我们会发现, 其巅峰后出现发展的逆转往往不是因为其产品、技术和市场等硬件环境出问题, 而是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内部管理、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软件环境出了问题。因此, 民营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应该注重自己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1) 着力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和高度集权的家长式的管理要必须进行转型。一要引导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 从企业内部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二要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流动、人才使用方面的优势, 以多种途径加强培养、引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知识型的管理团队, 使企业的管理尽快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轨道;三要实借助专业知识, 建立健全各个职能部门, 通过职能化管理, 分类处理企业管理事务,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2) 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解决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短腿”的问题, 必须立足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 及早谋划自己企业文化的构建方略。为了避免走冤枉路, 可通过直接运用CIS导入的方式做企业文化, 通过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作出明确的总体规划和界定, 使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的具体文化建设更加有形化。

(3) 着力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断放大的利益驱动, 让许多企业忽略了社会责任的承担, 出现诚信、污染和破坏环境、损害职工利益等许多问题。为此, 一定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引导企业不断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提升企业员工的待遇,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企业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要加强对企业诚信的评估, 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三要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行为, 严防企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危害;四要引导企业加大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由于其产业规模小、资本实力弱、融资渠道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适应全球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本文在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改善软环境入手解决其发展瓶颈, 提升其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软环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2 (1) .

[2]贺小刚, 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10) .

[3]冯俊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9) .

上一篇:《生命的富足》下一篇:低剂量CT平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