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大出血

2024-09-19

急性大出血(共12篇)

急性大出血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经导管介入栓塞止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2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 9例为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7例经纤维内镜证实, 2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确诊, 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无效者, 采用介入治疗术, 3例下消化道出血根据临床诊断, 亦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分别为明胶海绵、PVA、弹簧钢圈。结果 12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成功施行介入治疗术, 即时止血率为100%,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简洁安全有效方法, 正确选择栓塞血管和合适的栓塞剂及用量是成功的关键。此技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栓塞治疗

在临床急症中, 消化道大出血较为常见, 消化道钡餐、纤维内镜、核素扫描等属于常用的检查方法, 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有时行急诊外科治疗止血。初诊时患者的出血部位的准确性难以判断, 临床上处理此类患者很为棘手。近年来, 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数字减影 (DSA) 能够使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原因得以明确, 并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止血效果, 临床意义重大。对于无法明确出血原因, 且对外科手术不耐受的患者, 在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及内镜下止血均无效时, 可对其采用介入治疗术, 止血效果较好。在本次研究中, 选取自2010年至2013年12月经DSA证实的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 对其进行血管内的介入栓塞止血治疗, 疗效较为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性8例, 女性4例, 年龄在22~86岁, 平均为50岁。上消化道出血者为9例, 下消化道出血者为3例。病程10 h~5 d。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经纤维内镜证实7例, 根据临床表现, 确诊2例, 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无效, 采用介入治疗术, 3例下消化道出血根据临床诊断, 亦采用介入治疗。

1.2 方法

1.2.1 造影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 经股动脉对12例患者进行穿刺、插管, 用数字减影机 (DSA) 方式, 对全消化道实施血管造影。采用5FCobra导管和3FSP微导管。

1.2.2 介入治疗

活动性出血经造影证实后, 可直接采用5FCobra导管对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插管, 插至出血相关动脉, 实施栓塞;对其余3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将3FSP微导管插至出血动脉末级分支, 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出血动脉后, 进行栓塞。栓塞材料分别为明胶海绵、PVA、弹簧钢圈。采用钢圈+明胶海绵对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6例进行栓塞, 其余3例患者使用明胶海绵。在3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1例患者予以PVA, 2例患者予以明胶海绵+丝线治疗。

1.2.3 疗效观察与评价

对即时疗效进行评价时, 应观察栓塞后情况, 若对比剂外溢、消失, 则出血停止, 拔除导管。对远期疗效进行观察时, 应观察患者的血压、呕血、血便、黑便情况, 同时停用止血药、血管收缩药。术后, 要对患者的腹部体征、血常规进行密切观察、监测, 判断胃肠道有无缺血、坏死及穿孔。复查血管造影仍无出血, 拔除导管。12病例未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结果: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血管造影病变累及胃左动脉3例, 胃右动脉为2例, 累及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累及回肠动脉2例, 结肠动脉1例。血管破裂出血的唯一直接征象是对比剂外溢, 共9例患者出现。

2.2 临床疗效观察:介入治疗后, 12例患者的即时止血率为100%。所有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 呕血、血便、黑便等症状均消失, 异位栓塞及胃肠道缺血、坏死、穿孔等未出现。随访2~12个月均未见再出血, 疗效满意。

2.3 综合征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疼痛等栓塞综合征, 经内科对症治疗3~7 d好转。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诊之一, 是临床医师常见较为棘手的问题, 是当今医学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处理是内科止血治疗, 但大多数患者不能达到有效止血, 而外科手术治疗难以确定出血部位, 且因局部粘连、胃肠壁水肿或患者的一般情况差, 使手术止血面临极大的困难, 术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 如何找出及时诊断、有效止血的新方法, 是临床研究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技术均不断发展、提高,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 (或) 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 在对病情进行及时诊断的同时, 止血效果也较为良好[1]。在过去, 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时, 以栓塞出血动脉为主, 而在对下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时, 主要方法是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药, 进行治疗[2]。在本组3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1例用PVA, 2例用明胶海绵+丝线进行栓塞止血。使用该方法治疗后, 术后24 h内, 患者未发生再次出血, 止血率100%,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肠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取得的疗效较为满意。

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 对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它可对动脉分支、毛细血管及回流静脉的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在对瘤血管及血管畸形进行显示等方面, 采用数字减影方法, 对血管造影具有一定优势。在选用栓塞材料时[3,4], 上消化道出血者用明胶海绵+弹簧钢圈, 其使用的效果较为满意;血管畸形的患者使用PVA颗粒, 其能够导致畸形的血管网发生永久性闭塞, 使患者避免再次手术;肿瘤患者采用明胶海绵+丝线颗粒, 与其他材料相比, 更为安全、经济;对于由其他原因导致或性质难以确定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应采用明胶海绵。

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体质较差, 且伴有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时[5], 其他治疗方法已无效或无法治疗时, 可使用介入的方法, 对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找到出血的来源, 对于治疗来说, 其是基础, 栓塞治疗更是能够紧急止血的重要手段[6], 可挽救患者的生命。随介入栓塞治疗技术的发展, 其作用和优势将会不断显现, 与此同时, 导管、导丝和其他造影设备也会不断更新, 介入栓塞治疗的作用也会更加突出, 并发症相应减少[7]。

总之, 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 损伤小的治疗方法, 对急性大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作为首选方法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克, 张曦彤.我国腹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10) :27.

[2]李子祥, 王松, 孙成建.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14) :722-725.

[3]Burgess AN, Evans PM.Lower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and super selective e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J].An J Surg, 2004, 74 (2) :635-638.

[4]Hor ig uchi J, Naito A, Fu k uda H, et al.Mor phologic and histopathology changes in the bowel after super2 selective 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for focal low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J].Acta Radiol, 2003, 44 (11) :334-339.

[5]Akhtar AJ.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elderly patients[J].Jam Med Dir Assoc, 2003, 4 (12) :320-322.

[6]何仕诚, 滕皋军, 郭金和, 等.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6) :976-980.

[7]Mamdani M, Rochon PA, Juurlink DN, et al.Observational study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in elderly patients given selective 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s or convention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BMJ, 2002, 325 (7365) :624.

急性大出血 篇2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4月一l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5—8O岁。出血部位:基底核区出血42例,脑叶出血6例,小脑出血5例,脑干出血3例。入院时意识障碍者9例,意识清楚47例。失语4例,口齿不清、言语含糊18例,其余无语言障碍。其中只有3例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发病时有42例存在大小便失禁。出现呕吐症状的有30例。

2护理体会

2.1头痛护理

评估头痛部位、性质及程度,多与患者沟通,耐心解释,适当诱导,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因素,如情绪紧张、用力等。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指导减轻头痛的`方法,如缓慢深呼吸、听轻音乐、冷热敷、理疗及按摩等。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2.2急性意识障碍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头部制动,抬高床头l5。~30。,加保护性床栏,保持床单元干燥、整洁,定时予以翻身、叩背、按摩,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每天口腔护理2~3次,防止口腔感染。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协助肢体被动运动。保持环境的安静安全,限制探陪,慎用热水袋。开放气道,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必要时给予鼻饲。严密观察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头痛呕吐等变化。

2.3言语障碍护理

护士应耐心解释不能说话或吐词不清的原因,主动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加强生活护理,满足患者身心需要,取得患者信任,鼓励患者克服羞怯心理,逐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等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沟通,如卡片、笔、图片、手势、表情等。

2.4皮肤护理

患者有条件者卧于气垫床,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无碎屑,病员服应宽大柔软,去除纽扣。每2—3h给予翻身叩背1次,对发红部位予以温水热敷或以50%酒精按摩,作者单位:226000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内五病区有条件的可在压疮好发部位贴护臀贴。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的动作。每天床上擦浴1—2次。对皮肤破损者,局部涂以碘胺嘧啶银粉或用蛋清涂创面,配以红外线照射,2次/d,以促进创面的吸收愈合。

2.5静脉输液护理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以上肢较大静脉为主,以避免在偏瘫肢体较长时间输液。对发生药液外渗时,及时用硫酸镁湿敷,以促进吸收。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的性质,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如20%甘露醇必须在15—30rain内滴完;降压药物一定要控制好滴速,可使用输液泵进行调节;对有心脏病的患者,速度不宜过快,并加强观察。

2.6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加强病情观察,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血压升高、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等脑疝的先兆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定时协助翻身叩背,进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进行雾化吸人,吸痰,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对大小便失禁者加强皮肤护理,留置导尿管者,给予夹闭并定时开放,每日更换集尿袋1次,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感染。鼓励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水果、蔬菜,多饮水,必要时予以酚酞片每晚1片,预防便秘,并嘱患者禁忌用力排便。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上腹部饱胀、呕血等现象,鼻饲时应注意回抽胃液,观察胃液是否为咖啡色或血性。对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应遵医嘱禁食或清淡温流质,少量多餐。对中枢性高热患者,多采取物理降温,如冰枕降温,50%酒精或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结论

急性大出血 篇3

关键词:妇产科 介入性动脉栓塞技术 产科大出血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2-02

妇产科患者出现大出血的现象是妇产科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该疾病的危险性极高,容易导致孕产妇的死亡,且极其的难治和突发,严重威胁着妇产科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传统的治疗过程中,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上多对骼内动脉结扎术加以运用,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还需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来进行止血[1]。而多对骼内动脉结扎术的难度系数非常大,且不能完全进行止血;子宫切除手术会使患者失去生育功能,还有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等情况,这会给生育期的妇女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由于其止血迅速、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以下将结合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的40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对4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年龄均为21-43岁,平均年龄为28.6岁;其中初产妇10例,经产妇30例;剖宫产术引发的急性大出血12例,人流术后引发的动静脉瘘大出血8例,平产后大出血4例,晚期的产后大出4例,胎盘因素大出血4例,绒癌大出血8例;平均的血量为800-2000毫升。

2 临床方法

对休克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运用Seldinger技术经左右的侧股进行动脉穿刺,同步还需进行DSA,将一定标准的无菌导管分别在左髂和右髂的内动脉插入,并对造影技术加以运用,将子宫动脉的开口处选为靶血管,向内注入无菌的海绵明胶颗粒,完成动脉栓塞[2]。经DSA检验栓塞成功后再将导管拔出,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式包扎,全部患者的手术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之内,需卧床休养24小时。术后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查看其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的现象,并予以一定的辅助性治疗[3]

3 结果

40例患者在经过动脉栓塞治疗后,阴道大出血的症状均在30分钟内得到控制,子宫动脉的血流消失。其中,30例患者在治疗后的一个星期内出血症状被完全制止,其余8例患者也在半个月内停止了出血;剩余的2例患者由于在剖宫产术后出现了严重的感染,在进行栓塞治疗后半小时内阴道又出现了大出血的现象,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采取了子宫切除手术。在术后的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症状,栓塞治疗的有效率达95%。全部病例在术后的一到两个月内月经恢复正常。

4 讨论

妇产科大出血的主要病因为不良妊娠及肿瘤性损伤等,若不及时的进行治疗,会危及到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操作复杂、易于反复、成功率低、且容易继发其他类感染,而且进行子宫切除手术会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4]。而在本组案例中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成功率达95%,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该术还具有以下优点:止血效果明显、见效快、创伤小、安全、手术时间短、避免剖宫、不良反应小、患者的子宫可以得到保留、保留生育功能等[5]。因此,采用动脉脉栓塞术对妇产科急性大出血进行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国福,尚鸣异,田晓梅,韩志刚,王雪珍,王冬燕,黄紫蓉,徐丛剑.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子宫颈内妊娠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03):182-184

[2]祝洪澜,梁旭东,关菁,高健,韩红敬,于小明,崔恒.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在宫颈妊娠中的应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01):35-38

[3]杨小芸,刘兴会.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08):584-586

[4]莫鸿忠,覃德河,何达莲.选择性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10):36-37

急性大出血 篇4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

急性大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 具有突发性与难治性的特点。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快速输血、补液、应用止血和升压药物等一系列措施控制出血, 当治疗无效危机生命的情况下, 常需通过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次全切术或子宫全切术来挽救生命, 但手术创伤大, 并发症高。近年来, 随着介入技术的完善, 止血迅速、操作简便, 且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即动脉栓塞法, 被广泛使用在妇产科[1]。本院采用此法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妇产科行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大出血患者50例, 其中剖宫产术后24例, 顺产后6例, 胎盘因素6例, 人工流产术后8例, 晚期产后出血2例, 搔刮宫颈术后2例, 其余2例为妊娠刮宫导致的急性大出血。6例患者没有生育, 10例患者希望可以生育。这些患者年龄波动于23~43岁, 平均年龄33.61岁, 累计出血量波动于800~2000m L。所有病例经过按摩子宫、大剂量缩宫素、欣母沛、米索前列醇等保守治疗均无效。

1.2 方法

在治疗休克的基础上, 采用Sel-dingers技术。具体方法:先使用1%的利多卡因溶液对患者实行局部浸润麻醉, 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 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显示子宫动脉, 明确出血动脉后, 插入造影导管, 选择进入子宫动脉, 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制剂栓塞出血动脉, 重复造影, 见血管闭塞, 无造影剂外溢后退出导管, 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5 min, 用绷带固定。介入成功后, 患者无不适, 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后采取平卧, 术侧肢体制动5h, 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还要为宫颈妊娠患者行特殊治疗, 即实施栓塞前, 先进行灌注化疗, 采用50 mg MTX作为化疗药物, 也可以使用氟尿嘧啶0.75g至1.00g作为化疗药物。

2 结果

2.1 治疗前的不同DSA情况

治疗前, 患者的栓塞及动脉造影的情况为:在DSA上有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活动性的出血, 引起造影剂发生外溢;16例患者的子宫动脉出现了扭曲与增粗的现象, 动脉的分支呈现出网状;另有14例患者的末梢血管出现了增多现象。

2.2 治疗后的不同DSA情况及愈后

在实行动脉栓塞手术治疗后, 50例患者的阴道出血情况均得到了控制, 时间是半个小时之内, 子宫动脉的血流经治疗后消失。其中, 32例患者治疗1周后少于2周停止出血, 17例患者在治疗2周后停止出血, 1例患者在剖宫产术后发生了严重感染, 在实施栓塞手术后30min内又出现了大出血, 为控制出血, 立即行子宫切除手术, 有效率达98%。在治疗后的3个月对5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 并未发现疾病复发情况, 经过栓塞治疗之后的1~2月, 50例患者均已恢复正常的月经。

2.3 并发症

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的右下肢酸胀麻木感, 复查B超无异常, 未做特殊处理, 1周内均自行好转。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 37.5~38.5℃, 持续3~5d, 对症治疗后好转, 无1例栓塞综合征发生。

3 讨论

经多年临床实践表明, 妇产科的妊娠疾病常常会引起急性大出血, 因其出血量大且凶猛, 很难被控制, 此并发症可在短时间内导致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2]。以往, 在止血、抗感染、抢救休克的同时行清宫术、按摩子宫、大剂量缩宫素、宫腔填塞纱条等保守治疗。但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上常采用结扎骼内动脉及双侧子宫动脉。但血管结扎术后很快就能建立盆腔侧支的循环从而不能完全阻断血流, 因此手术成功率不高且术后并发症多。而且大出血患者多处于休克状态, 难以承受麻醉及手术, 即使能够接受手术, 由于手术区解剖关系紊乱止血失败率较高, 部分患者最终以切除子宫为代价。子宫动脉卵巢支是卵巢血供50%的来源, 切除子宫后必然会对卵巢的功能产生影响, 也会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极大地伤害[3]。而近年出现的动脉介入栓塞术对于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的治疗效果良好, 采用此治疗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子宫的切除, 而且避免了切除子宫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3.1 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优势

在为患者进行栓塞手术的过程中, 采用的局部麻醉也不会对其生理产生过大的干扰, 动脉栓塞手术的施行时间一般约为40min, 这样的手术时间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都是可以承受的, 经过动脉栓塞手术治疗后, 获得了明显的止血效果;此种手术还可以具体了解患者发生急性大出血的病因与部位, 有利于直接进行病因的治疗[4]。此外, 在动脉栓塞的同时, 为患者行灌注化疗, 灌注化疗的目的是让高浓度药物可以在胚胎上产生直接的作用, 灌注化疗完成后, 又实行了栓塞治疗, 这样的治疗手段不仅能够将局部药物的浓度提高, 也可以将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患者全身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49例经栓塞后出血立即明显减少, 1例栓塞后30min内又出现了大出血, 行子宫切除手术, 成功率达98%。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49例均月经恢复正常。因此, 可以认为动脉栓塞手术具有安全保障。

3.2 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机制

子宫主要由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及阴道动脉供血, 并有丰富的侧支循环。介入治疗栓塞了双侧大部分子宫动脉, 栓塞导致子宫动脉压力降低, 血流缓慢, 有利血栓形成, 减少出血量。同时子宫供血减少, 子宫平滑肌缺血缺氧导致收缩, 阻断血流从而止血。因子宫有丰富的侧支循环且栓塞时把握栓塞的程度, 子宫动脉栓塞时不会造成子宫完全缺血而坏死。明胶海绵是一种中效栓塞剂, 只栓塞末梢动脉, 不栓塞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 既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又防止子宫等盆腔脏器坏死, 在2~3周后可完全吸收, 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功能。

3.3 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并发症

子宫栓塞的近期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有发热、下腹部疼痛, 臀部疼痛, 下肢酸胀麻木。但经对症治疗后均能很快恢复。对于远期并发症, 我院随访的患者均已恢复月经周期。至于卵巢功能恢复情况, 本人认为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时虽然阻断了子宫动脉卵巢支对卵巢的血供, 但由于卵巢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存在, 且子宫动脉栓塞未破坏卵巢内正常的血管网, 因此在使用合适的栓塞剂正常栓塞的情况下, 对卵巢排卵功能的影响是轻微、短暂和可逆的。不会影响年轻女性的性激素分泌功能, 也不会引起卵巢功能早衰或继发性闭经。

3.4 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有研究报道称, 如果对65例妇产科急性出血患者进行栓塞治疗, 那么将会有20%的患者会在治疗后的5~24h之内再次发生出血, 并需要再次进行治疗[5]。因此, 在施行手术之后, 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避免最佳治疗时机的延误。

综上所述, 介入栓塞法不但能够诊断明确, 且可在不开腹的情况下, 有目的地栓塞出血血管, 止血效果迅速、彻底, 且能保留生育功能。而且, 在手术过程中还可对患者行灌注化疗。所以介入治疗对于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作为首选方法使用。

参考文献

[1]陆瑜琼.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干预性治疗[J].医学文选, 2009, 25 (4) :912-913.

[2]张孟增, 路福志, 张建民.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疾病的介入栓塞治疗[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9 (1) :44-45.

[3]秦秀妹, 于江.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9, 12 (18) :1118-1119.

[4]孙小琴, 徐建.12例妇产科急性大出血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分析[J].医护论坛, 2011, 18 (24) :254-255.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知识 篇5

10、红眼病病人需要哪些忌口?

忌辛辣食物;忌油腻、厚味的食物,如肥肉、猪肉等;忌油煎火烤食物及干果炒熟食用;忌吃大蒜,中医认为多吃大蒜“伤肝损眼”,故眼部有疾时,大量地吃大蒜是有害的;忌吸烟;忌服温补类药品,如桂圆肉、大枣等,否则会延长病程。

急性牙龈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篇6

牙龈出血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症,出血部分可以是全部牙龈,也可以是部分牙龈;有的可自行停止,有的可在无刺激情况下出血,量多且无自限性。治疗方法上往往先采取应急止血的方法,再寻找相关的病因,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在2008年6月-2009年08月期间,我院口腔科诊治牙龈出血100例,现将急性牙龈出血产生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最大的为65岁,年龄最小的为5岁,平均年龄32+-3.0岁。临床表现均以牙龈出血持续不止为主要症状,出血时间由数小时至数日不等,失血量约为10-200ml,除12例为住院病人急、会诊外,其余为急诊病人。

1.2 病因分析: 牙龈炎49例(49﹪);牙周炎16例(16﹪);拔牙后出血15例(15﹪);牙龈外伤7例(7﹪);洁牙术后3例(3﹪);维生素c缺乏1例(1﹪);贫血2例(2﹪);白血病2例(2﹪);重症肝病1例(1﹪);肾炎后期1例(1﹪);应用抗凝药物1例(1﹪);高血压2例(2﹪)。可以看出,牙周组织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炎)是引起牙龈出血的主要病因共65例,牙龈受外力创伤(包括牙龈外伤,拔牙和洁牙后出血)所致牙龈出血共25例,全身性疾病因素所致共10例。

1.3 止血方法: ①先用洁尔灭、双氧水冲洗后,再用敷料或棉球加压。②明胶海绵局部压迫止血法,剪一块明胶海绵到出血部位龈沟、牙间隙或牙槽窝内,对拔牙同时有牙龈裂伤的,应用明胶海绵蘸碘仿缝合于创口处。③另一种缝扎加压止血法,即用小圆针1号丝线穿过出血部位的颊舌侧牙龈后打结,敷料加压70.日后拆除缝线。④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牙龈急性出血的除局部应急止血外,配合使用抗生素及止血药,同时对原发病或局部因素进行治疗。

2 结果

本组100例,单纯明胶海绵止血加压80例,结扎止血者18例,除白血病转院外,其余的均治愈。

3 讨论

3.1 牙龈出血病因较复杂,牙龈炎、牙周炎是牙龈出血的主要病因,牙龈受到细菌感染及局部结石刺激后,血管扩张充血牙龈质地变脆,稍受外力作用即可出血;牙结石可导致加重牙龈出血。假牙不合适、残冠、龋洞刺激、食物嵌塞、牙周损伤等,都可造成牙龈出血。因此,在确定牙龈出血病因前,就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检查牙齿有无结石,以及牙龈色、形、质的变化。本组中90例患者是由于口腔问题引起的牙龈出血,如患者口腔卫生良好,牙龈无明显炎症,则考虑全身因素,此时应做必要地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测血压或请内科会诊以排除全身因素。

3.2 由于牙龈出血多为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因此局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法可收到良好效果。对于牙龈外伤和局部压迫止血无效者,应及时采用缝扎止血,使局部血管在缝扎压力作用下,中止血运,一般经上述治疗方法,均达到完全止血效果。本组中80例经单纯明胶海绵止血加压法和18例结扎止血者全部达到治愈的目的。

3.3 抗生素、维生素族药物、降压药、止血药物的应用,可起到协同止血作用。抗生素分为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二类药物联合应用;维生素族包括VC和VB族;止血药物可酌情选用促进血液凝固过程的止血药,如VK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如氨甲苯酸,本组患者在局部控制出血后再酌情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近期疗效理想。

3.4 在确诊病因为全身性疾病因素后,应及时转科并配合内科治疗,应依据病因不同分别给补充Ⅷ因子或输新鲜血治疗,保肝,降压等以巩固止血效果。本组中10例患者经专科医生诊治得到有效治疗。

3.5 牙龈出血与口腔卫生条件不良有直接关系,在牙龈出血止血后,如不清除局部刺激因素,一段时间后,牙龈出血会复发,因此,我们应积极宣传口腔卫生知识,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清除污物和食物残渣,可防止牙垢和牙结石的形成,在止血后半月左右进行牙石洁治术,以达到根治目的。

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分析 篇7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再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 它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30%, 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1]。传统观念认为, 脑出血是一个单时相过程, 随着血液凝固和周围组织的压迫, 出血会很快停止, 但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 发现早期再出血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文献报道早期再出血的比例为15.6%[2]。分析其原因, 与医疗常识的普及、患者就诊较早、医护人员对再出血的认识增加、常规24 h后给予复查头颅CT有关。再出血使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增加, 因此也逐渐受到了重视。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7月共收治192例脑出血患者, 其中39例发生再出血, 占20.3%。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 男23例, 女16例;年龄42~74岁, 平均58.3岁。既往高血压病史者35例, 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者32例, 活动中或生气后发病者27例, 合并有糖尿病者11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表现为头痛、一侧肢体活动不灵、伴或不伴失语37例, 单纯头痛2例, 入院头颅CT均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灶。丘脑出血14例, 壳核出血19例, 脑叶出血4例, 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30~40 ml者18例, 20~29 ml者21例。入院后31例有肢体无力加重, 4例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 复查头颅CT见出血体积较入院时增加。

1.3 再出血的诊断标准

临床再出血是按照多田式公式出血量=1/2×最大面积长轴×最大面积短轴×层面数, 根据Broott等标准, 血肿体积增加33%为判断再出血的标准[3]。

1.4 治疗及预后

上述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止血、吸氧对症治疗, 按照 (壳核出血≥30 ml, 丘脑出血≥15 ml, 小脑出血≥10 ml, 或直径≥3 cm) 标准转神经外科手术9例, 6例好转出院, 2例死亡, 1例自动退院。余下患者继续内科保守治疗, 6例由于出血量大拒绝手术及脑干出血死亡, 3例自行退院, 余下21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2 讨论

2.1 再出血的好发时间

我科39例再出血的患者中, 31例是6 h内症状体征加重, 复查头颅CT见脑实质内高密度灶增加50%以上者23例, 30%~50%者8例, 5例24 h内复查CT发现出血量增加>33%, 3例24 h后常规复查CT发现出血量增加>33%。文献报道早期血肿扩大的时间多在发病后6 h以内, 尤其是发病2 h之内, 少数发生在6~24 h, 24 h后几乎不再有血肿扩大[4]。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2.2 影响再出血的因素

2.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 但是它对再出血是否有影响, 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 目前的文献报道仍有争议。我科收治的39例再出血患者入院后30例收缩压在21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以上, 7例收缩压在180~210 mm Hg, 2例收缩压小于180 mm Hg, 与Fujii等[4]所做的调查结果“随着血压的升高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增高”相符合。

2.2.2 抗血小板药物

有研究发现, 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病前规律应用阿司匹林和发病1周内血肿扩大明显相关, 应用阿司匹林患者较不应用者血肿扩大40%。我科收治的再出血患者有32例常规应用阿司匹林, 无再出血患者中有42例应用阿司匹林, 比例明显低于再出血组, 可见抗血小板治疗是脑血肿扩大的重要危险因素。

2.2.3 抗凝药物

Flibotte等[5]研究发现, 华法林对最初的血肿体积无影响, 但是即使入院时出血已经停止, 应用华法林仍然有增加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性, 从而使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增加。

2.2.4 酗酒

Fujii等[4]对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 饮酒量与血肿扩大有关, 结果表明血肿扩大的发生与饮酒量明显相关, 其原因可能是长期大量饮酒时肝功能异常、凝血系统功能失常, 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血小板聚集性降低。

2.3 再出血的预防

2.3.1 控制血压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 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标准是:血压大于200/100 mm Hg时, 在降颅压的同时可以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 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 mm 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 mm Hg或舒张压在100~110 mm Hg, 暂时尚可不必使用降压药, 先脱水降颅压并严密观察血压情况, 必要时再用降压药物。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 否则可造成脑低灌注。收缩压小于165 mm Hg或舒张压小于95 mm Hg, 无需降压治疗。而国外Ohwak等[6]通过对脑出血患者的最高收缩压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研究得出结论, 认为把收缩压控制在150 mm Hg以下可以减少血肿扩大的危险[3]。总体来说控制血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再次出血, 而过度降血压有可能引起低灌注, 脑灌注压低于70 mm Hg就会加重脑细胞的损伤, 所以血压的控制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如患者的年龄、基础血压情况、颅内压、出血的量以及距离发病时间的间隔等。

2.3.2 止血药物

目前关于止血药物在脑出血患者的应用仍有争议, 止血芳酸、立止血对脑出血患者无效已经基本成为定论, 但是新型止血药物重组活化Ⅵ因子的疗效还未能证实, 有报道重组活化的凝血因子因其止血靶点的高选择性和止血途径的多重性而有明显的止血疗效[7,8,9]。

再出血使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随之增加, 所以临床医师应积极地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防止患者躁动, 避免再出血的发生, 及时复查头颅CT, 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 努力降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吴江, 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70.

[2]陈皆春, 姜玉龙, 孙德锦.控制血压防治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5) :383-384.

[3]Brott T, Broderick J, Kothari R, 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 1997, 28 (1) :1-5.

[4]Fujii Y, Takeuchi S, Sasaki O, et al.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hematoma enlargement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 1998, 29 (6) :1160-1166.

[5]Flibotte JJ, Hagan N, O’Donnell J, et al.Warfarin, hematoma expansion, and outcom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ogy, 2004, 63 (6) :1059-1064.

[6]Ohwaki K, Yano E, Nagashima H, et al.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elationship between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ematoma enlargement[J].Stroke, 2004, 35 (6) :1364-1367.

[7]云彩华.78例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24) :99.

[8]林细康, 陆羲.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早期预警及治疗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24 (1) :110.

急性大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5~61岁, 平均39.7岁。全组病人均为经内科和外院保守治疗出血无减轻或出血进行性加重患者, 其中癌肿3例、平滑肌肉瘤1例、息肉1例、憩室1例、血管畸型3例、结核2例。出血部位:空肠6例、回肠4例、结肠3例。

1.2 出血部位检查方法

全组病人均为经内科和外院经非手术保守治疗出血无减轻或出血进行性加重患者, 其中5例术前已作消化道钡剂X线和肠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其余为不能耐受检查或出血迅猛者。于入院12h内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全组手术病人术前均作有效液体复苏, 严重贫血者予输血、术前配血、并使用有效抗菌素预防感染。开腹后直接发现肠壁上病变行病变肠段切除后出血停止2例, 对不能明确出血部位者, 采用内镜检查: (1) 先行扩肛, 用粗肛门排气管插入结肠以生理盐水灌肠。手术者从腹部配合推挤肠管排出积血和肠内容物。由内镜医生持镜采用前视纤维结肠镜从肛门缓慢进镜, 检查结肠时可用肠钳夹住回肠末端, 以防气体充满小肠或者小肠内容物进入结肠影响检查。手术者在腹腔内引导下徐徐进镜, 当通过脾曲和肝曲时手术者用手护好肠管及镜端, 循腔进镜直达回盲部。借助镜端冷光源在肠壁内外透照和稍注气吹涨肠管进行检查, 发现病变时在浆膜上缝线作标志。若结肠无病变需检查小肠时, 手术者控持镜端通过回盲瓣, 再以手捏住镜端将小肠逐段均匀地套上镜身, 一般可直达空肠以上。 (2) 空肠切口入路检查法。经上述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者, 在空肠和回肠之间肠系膜对侧肠壁作小切口, 并做荷包缝线, 由切口插入前视纤维镜, 收紧荷包缝线以防肠腔内容物漏出;同时切开部肠管下方覆盖多层血垫防止肠腔内容物漏出污染腹腔。分别向小肠近、远端检查。出血部位处理后注意有无继续出血, 或者留镜继续全下消化道检查或观察以防多部位出血遗漏。

2 结果

2.1 出血的病因

经术中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 血管畸形3例, Meckel憩室1例, 回肠多发浅溃疡1例, 结肠癌2例, 小肠肉瘤1例, 肠结核出血2例。

2.2 出血的部位

空肠5例, 回肠5例, 结肠3例。单一出血灶11例, 多处出血灶2例。

2.3 治疗方法与结果

空肠憩室切除1例, 小肠部分切除6例, 小肠肠段切除2例, 结肠血管缝扎1例, 结肠部分楔形切除1例, 结肠病变肠段切除术2例。术后1例病人5d因其他原因自动出院, 1例1周后死于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他出血病人全部治愈。

3 讨论

下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 包括小肠、结肠和直肠出血, 一般不包括痔疮和肛裂出血。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有:血管畸型、良恶性肿瘤、憩室病、息肉病、肠套叠、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Crohn病、结核病、Dieulafoy溃疡、门静脉高压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流行性出血热、各种中毒、尿毒症、外伤及维生素K缺乏症等。国外统计最常见的病因是憩室病占34.4%~38.2%, 血管发育不良占10.3%, 未检出原因占35.3%, 其他原因占16.2%。而国内资料统计, 最常见的前3位病因为恶性肿瘤占35%, 息肉病 (含良性肿瘤) 占20.8%和各种炎症占19.1%, 未检出病因占15%[1]。由于特别是长而迂曲的小肠, 以及出血之病因及其复杂多样;各种检查方法对各种病因引起的出血其准确性各异, 病变多隐匿性, 以及当时当地具体条件;病人能否耐受相应检查;术中能否确定出血部位进行止血等因素均是对临床外科医生诊治下消化道出血的一项挑战。虽然随着各种检查方法和技术发展, 相应病因引起出血的检查结果阳性率有了很大提高;甚至一些检查兼有同时止血作用。但由于下消化道上述解剖特点和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复杂性, 以致于如何选择哪种检查、治疗方法对明确出血部位和治疗更准确可靠变得十分困难。各种检查如X线钡剂检查或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虽对肿瘤、憩室有较高的检出率, 约为35%~45%, 但平均检查需要时间8~9 h。而对血管畸形和血管瘤常为阴性。选择性血管造影和核素扫描诊断阳性率为80%~70%, 但均需出血速度>0.5mL/min, 出血间歇期结果呈现阴性;两者缺点为定位准确性差, 因定位不准对术中确定出血部位无指导作用。虽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IADSA) 或动脉造影同时可行血管介入选择性动脉栓塞止血。但必须注意进行高度选择性动脉插管, 否则有肠缺血坏死并发症的发生[2]。且所需设备条件一般医院不能开展。而小肠镜及结肠镜由于检查范围限于小肠上段、结肠;小肠镜检查操作难度大, 完成检查所需时间更长 (平均6~10h) ;同时检查时对病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 亦将影响检查结果和检查能否施行。另外缺少检查前的充分肠道准备亦是影响纤维肠镜检查阳性率的重要因素。术中内镜应用首先由Lau[3]报道。

我们在下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治疗中结合术中内镜应用得出此法具有以下优越性: (1) 系统性和全面性: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和方法使得该方法能够对整个下消化道进行全面和实时的检查提供了可能, 避免和弥补了其他有关检查的相对不足。 (2) 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病人处于麻醉状态下, 故排除了病人检查和治疗的不配合因素。同时由于手术医生的密切配合, 使得内镜医生确定出血部位变得十分相对地容易和简单。检查和确定出血部位时间相对大大缩短。我们的治疗结果和相关报道[4]证实此点。 (3) 经济实用性和值得推广应用性:由于所需条件设备不高, 基层医院可以开展。所以值得总结推广。

综上所述, 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急诊治疗难点在于出血部位的确定和止血、其次为明确出血原因。对于选择性需手术病人的诊疗决策必须结合病人以及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 对各类检查和治疗止血措施要有充分认识和估计, 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

摘要: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外科急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13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急诊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剖腹探查直接发现出血病变2例, 结合术中肠镜发现出血部位和出血病变11例。术后自动出院1例, 死亡1例。无手术后无再出血, 无腹腔感染发生。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外科急诊治疗难点在于出血病因复杂、出血部位难于确定。对各种检查、治疗方法的适用和可靠性必须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和估计。其中术中肠镜是确定出血部位的有效辅助措施。

关键词:下消化道大出血,术中肠镜

参考文献

[1]姚榛祥.胰腺手术后胰瘘的治疗现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4, 8 (4) :209~210.

[2]Lau WY.Intraoperative enteroscopy for bleeding amgiodysplasias of smallintestine[J].Surg Gynecol Obstet, 1989, 168 (4) :341.

[3]陈金坤.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术中内镜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 2003, 9 (19) :835~836.

急性大出血 篇9

1 术前护理

1.1 患者心理疏导

由于急性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来势汹涌, 情况危急, 患者常会由此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变化, 除此之外, 在进行内镜治疗的过程中, 手术器械会对患者产生一些不适反应, 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焦虑心理, 因此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尤其重要[5]。护理人员需要熟悉掌握内镜治疗的流程及原理, 并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 消除其内心疑虑, 放心接受治疗,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在术中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6]。

1.2 术前准备

所有手术之前常规采集病史,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辅助检查血液常规、尿常规, 询问患者有无用药禁忌, 并且第一时间开放静脉通路, 维持患者体液电解质平衡, 并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中的体位、麻醉方案等, 减轻患者不安情绪[7]。

2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基本情况的变化, 如血压、脉搏、血氧浓度等, 仔细观察患者术中意识、神态的变化, 发现患者细微变化及时改变治疗措施[8]。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经过内镜治疗的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卧床体位为头高位, 以防止胃酸反流;一般内镜治疗之后会常规应用凝血酶药物, 因此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发生, 如果发现患者皮肤有红疹出现, 应及时汇报医生, 停止用药或进行其它缓解措施[9]。

3.2 有无再次出血

患者在术后经常会发生再次出血的现象, 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出血点电凝不彻底, 发生了再次渗血的情况;二是有一些隐藏的微小出血部位, 治疗时没有完全电凝, 于术后再次出血;三是术后用药的剂量较少, 不能达到应有的疗效[10]。因此所有患者术后应密切关注有无再出血的情况发生, 观察患者神态、意识以及脉搏、血压等, 如发现患者有再出血的征象, 应及时进行解救措施, 立即向上级汇报, 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二次治疗[11]。

3.3 饮食护理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常规禁食处理, 因为患者消化道内经过手术治疗黏膜比较脆弱, 且分泌消化液的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如果此时进食将会对消化道再次造成损伤,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再次出血[12]。在禁食期间患者会有饥饿感发生,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讲解禁食的理由, 防止有些患者会私自进食。可以静脉输注营养液, 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如有必要可以输注胶体液, 甚至是血浆[13]。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 消化道出血部位恢复良好时, 可逐步恢复进食, 开始主要进食流质食物, 如牛奶、营养粥等, 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食物, 注意食物应清淡可口, 无刺激性, 同时切忌进食生冷硬干的食物, 绝对禁止饮酒, 直到患者完全康复之后, 可开始进食正常食物[14]。

4 愈后护理指导

急性大出血 篇10

本组125例患者男性83例, 女性42例, 年龄14~87岁, 中位年龄49岁。

1.1 病因

本病多在原发病基础上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其中因服用水杨酸钠制剂和解热止痛剂等引起者3 5例, 肺心病伴呼吸衰竭而诱发者1 6例, 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继发14例, 酒精中毒而致胃粘膜糜烂出血14例, 胃大部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和严重感染所致大出血各5例, 因慢性胃炎、类风湿病服用激素发病10例, 因脑外伤、风心病诱发出血各3例, 肝硬化门脉高压诱发者8例, 因烧伤、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各6例。

1.2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症状外, 呕血或便血为首发症状, 常导致失血性休克。本组125例中97例 (77%) 有失血性休克, 其次病人感到上腹不适或隐痛, 无剧烈腹痛。

1.3 胃镜下特点

出血性胃炎, 胃镜下见广泛密集的点片状出血, 多发性浅表糜烂, 病灶由针尖大小~0.4cm大小不等, 粘膜触之易出血, 病灶分布以底体同时受累多见25例, 其次发生在胃体者21例, 体窦同时受累12例, 全胃10例, 胃底8例, 残胃5例, 胃窦4例, 十二指肠球部3例, 应激性溃疡常见于远半胃, 但胃体近端及胃底并非罕见, 溃疡多为单发, 亦可为多发性溃疡, 直径0.3~1.0cm不等, 溃疡周围无硬结或纤维化, 病变累及粘膜下层, 深达肌层。

1.4 治疗

125例均先行非手术治疗, 纠正休克和代谢紊乱, 应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物及局部或全身应用止血药物, 94例出血在48h内得到控制, 平均输血600mL。有12例病人输血1500mL以上, 休克得不到纠正而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88例出血性胃炎死亡13例 (15%) , 其中死于多脏器衰竭8例, 死于出血5例;37例应激性溃疡死亡11例 (30%) , 其中死于多脏器衰竭7例, 死于出血4例。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理

急性胃粘膜病变是胃的急性浅表糜烂或溃疡, 有时波及十二指肠和食管下段, 可能为原发病及手术引起胃壁血流状况的改变, 胃粘膜上皮细胞功能受损, 其屏障作用降低, 胃酸直接损伤胃壁之缘故;另外在人体正常防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白细胞, 由于致病因子刺激、在胃微血管内过度聚集、粘附、激活, 释放活性氧和蛋白溶酶造成胃微血管损伤出血, 亦为发生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之重要原因[1], 急性胃粘膜病变常见诱因可分为七类: (1) 药物或酒精刺激引起胃粘膜损害; (2) 大手术或严重创伤、严重感染、大出血及休克; (3) 肺心病而至呼吸衰竭; (4) 胆汁返流; (5) 颅脑疾患; (6) 严重烧伤; (7) 肝硬化、门脉高压。

3.2 治疗

诊断明确后应首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非手术治疗, 尽可能去除导致本病的病因, 及时纠正代谢紊乱、呼吸衰竭、休克、控制感染, 消除或减少各种能降低胃粘膜抵抗能力的有关因素。约有90%的患者可暂时止血, 约有10%~2 0%需手术治疗。

3.2.1 非手术治疗

目的在于防止急性胃粘膜病变继续发展和为粘膜的修复创造条件, 主要包括以下各种综合措施: (1) 改善组织血流灌注及时补充血容量, 有休克者积极抗休克治疗; (2) 放置胃管调节胃内酸碱度, 防止胃扩张, 并可从胃管内注入碱性溶液, 或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 或注入孟氏溶液; (3) 生长抑素[2]的应用, 具有选择性减少内脏血流, 降低门脉压力, 抑制门脉压力, 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作用。

3.2.2 手术治疗

(1) 手术时机的选择:在全身情况极为恶劣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会导致很高的手术死亡率, 也有人认为早期手术是降低病死率唯一有效的方法。多数临床工作者认为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手术治疗: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 1h输血600mL以上方使中心静脉压维持不降者;年龄在50岁以上, 8h内已输血500mL而循环状态仍不稳定者, 或在24h以内已明确其出血量1000mL以上者;3d内每日输血1000mL以上仍未止血者;凡伴有其它疾患及应激现象者, 在24~48h内每小时输血100mL, 胃管内仍见鲜血者,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仍无上升者。 (2) 术式选择: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前意见仍不一致, 疗效也极不一致, 故很难说明哪一种术式最为理想。对于早期出血者, 宜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 此种手术方法既适用于出血性胃炎, 也可用于应激性溃疡。全胃切除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泛, 累及全胃, 而其它方法治疗无效者。

本组急性胃粘膜出血手术者12例, 其中应激性溃疡8例中施行胃次全切除术5例, 术后1例死亡于多器官衰竭;迷走神经断切, 溃疡缝扎加幽门成形3例无死亡。出血性胃炎4例中3例施行胃次全切除, 术后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 另1例术后发生再出血死亡;1例施行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形术, 术后恢复顺利, 出血性胃炎手术死亡率较应激性溃疡高。而未手术病例组应激性溃疡29例, 因多器官衰竭死亡7例, 死于出血3例;出血性胃炎84例中, 因多器官衰竭死亡7例, 因出血死亡4例。未手术组应激性溃疡死亡率高于出血性胃炎。

因此, 我们认为急性出血性胃炎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而应激性溃疡出血, 先试行内科治疗, 效果不佳者, 就积极施行手术, 否则会失去手术良机。

摘要:我院近10年来经电子胃镜或手术探查确诊为急性胃粘膜病变而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125例, 其中出血性胃炎88例, 应激性溃疡37例, 本文就其病因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急性胃粘膜病变,上消化道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8.

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护理概况 篇11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临床护理;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2-02

脑出血常见于50-70岁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急性期临床存在突然发病、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特征,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1]。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总结了我院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48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在53-78岁之间,平均年龄64.2岁,脑出血诊断均经过颅脑CT确诊,出血部位主要有壳核、丘脑、脑叶、桥脑、小脑出血及脑室等,治疗上主要给予预防再次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身体电解质及水的平衡,预防并发症,营养脑神经及脑细胞,控制血压及其它对症支持等措施。

2 结 果

48例患者治愈41例,好转5例,死亡2例,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未出现褥疮、肺内感染等情况。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颅内压往往较高,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及体温中枢。颅内高压的征兆為患者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不规律[2]。如患者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时,表明呼吸中枢可能受到损伤;血压持续升高时,引起再次出血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血压越高,患者的颅内压越高,形成脑疝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预后较差;血压下降过快,则有可能导致颅内灌注不足,引发颅脑的局部脑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亦不利于预后。

3.2 观察瞳孔变化 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等情况。若患者瞳孔逐渐增大至6mm,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可能是小脑幕切迹疝形成所致,应当警惕;若瞳孔明显缩小且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形态固定不变,则可能是脑桥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

3.3 意识变化 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判断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多数脑出血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变化,如嗜睡、昏迷、躁动等,不同部位的损伤引起的意识变化不同,如枕骨大孔疝会导致患者迅速昏迷,小脑损伤则出现躁动、嗜睡、昏迷等不同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正确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早作处理,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3.4 加强基础护理 注意保持患者室内的整齐、清洁;保持床铺的干燥、清洁;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避免发生口腔感染;大便干燥者注意及时通便,避免患者过度用力引起再次出血;体温较高者注意进行脑病降温,可以选择冰帽或是冰袋进行降温,以减少颅脑细胞的耗氧量,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3.5 预防褥疮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代谢障碍,使皮肤正常功能发生变性,坏死,成为压疮性溃疡或压疮[3]。为预防褥疮发生,护理人员应当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注意清洁皮肤,保持床单的干燥,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情况。对于已经发生褥疮的,应当及时解决局部压迫情况,进行营养支持,改善局部皮肤的血液供应,促进褥疮的恢复。

3.6 预防肺内感染 脑出血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吞咽反射会减弱,甚至消失,此时应当注意让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注意维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食物残渣进入呼吸道,同时要预防舌根或痰液阻塞气道。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如食物残渣、痰液及呕吐物等,保持口腔的清洁;注意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自下而上,避免痰液积聚呼吸道,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7 预防泌尿系感染 患者长期的卧床或昏迷,一般需要进行导尿。长期的导尿管滞留容易引起患者泌尿系的感染。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导尿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实施,防止尿液倒流;更换引流袋时要注意清洁双手,对接头处进行消毒处理,注意保持患者尿道口及会阴部位的清洁、干燥。

3.8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脑出血早期可能出现应激性溃疡进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在必要的治疗基础上,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大便及呕吐物的颜色及数量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黑便、呕血、腹胀、面色苍白、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若是出现上述情况应当及时汇报医师,进行相应处理。

3.9 饮食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若出现昏迷则需要鼻饲饮食,此时给予流质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易消化的食品,如牛奶、豆浆、鸡蛋汤、水果泥、蔬菜汁等。低盐饮食可以避免水钠潴留,降低脑水肿,而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及营养,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其恢复。

3.10 心理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若意识清晰,往往会伴有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些甚至会出现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此时应当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多多给予鼓励及安慰,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争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

3.11 出院指导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要注意进行出院指导。患者应当定期检测血压,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活动不利、口角歪斜等情况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坚持适当锻炼,积极进行康复性训练;低盐、低脂饮食,注意补充新鲜水果、蔬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 讨 论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恰当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临床致死率及致残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当掌握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要点并实施于临床工作当中,积极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宏敏.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97-498.

[2] 林逸轩.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健康文摘,2012,9(24):71-72.

脑干出血急性期护理体会 篇12

脑干出血多由高血压导致基底动脉中央支破裂引起。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包括心搏、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脑干一旦发生出血, 即使极小的出血量和血肿也可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导致患者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脑疝、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等致命性并发症;且除少数患者因脑干出血量大、破入脑室而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分流术外, 多数患者只能采取降颅压、维持呼吸、循环, 维持机体生理需要等保守治疗的方法。因此,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生存质量, 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我院ICU十分重视脑干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工作, 患者入住后在第一时间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周密的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脑干出血急性期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患者32例, 男18例, 女14例, 年龄40岁~75岁, 平均年龄63.4岁;出血量在3 m L以内10例, 3~5 m L 15例, 5 m L以上7例, 其中破入脑室2例;有原发性高血压史20例, 糖尿病史5例, 冠心病史3例。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 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符合脑干出血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迅速对患者进行多功能监护和评估, 判断病情, 制订详细周密的护理计划; (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必要时进行深静脉插管; (3) 呼吸的管理。常规给予吸氧, 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减轻脑组织水肿。脑干出血的患者大多因昏迷、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及舌后坠等原因导致呼吸道阻塞, 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舌后坠者使用口咽通气管;对于呼吸不规则患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需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 可行气管切开术[2]; (4) 中枢性高温的处理。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 可因脑功能障碍出现中枢性高热, 一般解热药物效果差或无效, 最好使用物理降温, 常用的方法有温水擦浴、酒精擦浴, 冰袋头部冷敷, 冰帽电冰毯降温等。对于身体条件许可者, 采用冬眠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组织耗氧量, 减轻脑组织水肿。其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治疗期间应控制患者体温在32~34℃之间, 同时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当血压低于60 mm Hg、体温低于34℃时, 则应停药[3]; (5) 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病情评估, 不断修正和完善护理计划, 随时解决患者出现的新问题; (6) 加强基础护理, 注重营养及支持治疗, 防治并发症, 其重点包括防止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压疮等。脑干出血患者因大量使用脱水剂易导致肾功能衰竭, 应准确记录出入量, 发现尿量减少应及时分析原因, 防止发生肾功能衰竭;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肺部感染, 宜每2 h~6 h 1次用洗必泰棉球进行口腔护理, 气管插管的患者每小时进行声门下吸引, 以减少口腔细菌及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接触呼吸机及附件时必须进行手卫生, 防止交叉感染。昏迷患者常规留置胃管给予鼻饲, 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 每次灌注前应抽取胄液, 若抽出胃液颜色为血性或咖啡色, 或出现腹胀、柏油便等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 需立即报告医生, 根据医嘱给予持续胃肠减压, 使用止血剂、抑酸剂等处理, 禁食期间注意补充胃肠外营养, 防止负氮平衡; (5) 其他方面的护理:昏迷且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注意保护角膜, 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裂;加强会阴部护理, 预防尿路感染;勤翻身及骨隆突处按摩, 防止压疮。注意肢体及关节的活动,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强直或挛缩等。

2 结果

32例脑干出血患者中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20例, 合并肺炎10例, 压疮2例 (均肥胖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 。存活14例, 死亡18例, 存活率为43.75%。其中出血量在3 m L以内10例患者, 存活7例, 死亡3例, 病死率为30%;出血量在3~5 m L的15例患者中6例存活, 死亡9例, 病死率为60.%;出血量在5 m L以上7例患者中仅1例存活, 6例死亡, 病死率为85.7%, 平均病死率为56.25%。

3 讨论

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的急危重症, 患者往往在数分钟内出现昏迷、继而呼吸循环衰竭, 病死率极高。据统计脑干出血量在3 m L以下者, 病死率为70%左右;脑干出血量在5以上者, 病死率为90%左右;脑干出血量超过10 m L以上的病死率为100%[1]。由于脑干位置的特殊性, 一旦出血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临床表现特点: (1) 意识障碍出现早、深和持续时间长; (2) 病情变化多而快, 可由偏瘫发展为四肢瘫, 病理征由一侧发展为双侧; (3) 重症者并发症多, 如呼吸衰竭、体温不升和高热、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糖升高、血压不稳等; (4) 预后差, 病死率高, 多遗留智力、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 甚至成为“植物人”。鉴于此病的复杂性和凶险性, 大多数病例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 治疗周期长, 且呼吸机、动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器械使用率高, 并发症的发生率必然增高, 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针对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订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不断调整和完善护理措施, 才能减少肺部感染, 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总结脑干出血患者的急性期护理体会。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脑干出血患者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的基础上, 尽早进行系统的病情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措施。结果 抢救成功14例, 占43.75%, 其中5例基本能够达到生活自理, 其余9例遗留程度较重的功能障碍。结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实施个体化护理, 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改善脑干出血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干出血,急性期,病情评估,护理,个体化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6-63.

[2]宗克宇, 文君军.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3) :172.

上一篇:理论学说下一篇:保护区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