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精选10篇)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 篇1
一、马克思的财富观
马克思的财富观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财富应由全体劳动者享有。由此可以引出财富的所有制问题和财富的分配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到了财富的所有制问题,文本中对财富的主体本质以及财富私有制进行了批判。在此,马克思的财富观主要表现为对现代形而上学财富观的批判,即以斯密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以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马克思的财富观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一)财富的来源
马克思高度肯定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同时,马克思从哲学的视角出发,从人的主体性层面切入,创立并发展了劳动财富观,把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更具现实性与合理性。马克思从正确理解财富的直接来源为研究劳动财富观的起点,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具体劳动创造财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的道理,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财富的直接来源问题,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财富观[1]。
(二)财富的所有制
马克思认为财富的来源是劳动,那财富的所有者就应当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对此,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财富的所有者即财富的主体,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而且进一步对财富的主体本质进行了推断:“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了的现实,是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了的现实”[2]。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在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突出人的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不仅重视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劳动者的生存发展,而且注重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财富的分配
关于财富的分配问题,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在社会尚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之前,应使各个天赋、能力不同的劳动者“各尽所能“、且以“按劳分配”为原则进行分配:“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3]。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强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更加强调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四)财富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1. 财富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财富,人类在不断追求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改善劳动,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因此人类发挥自身的生产力与对财富的追求和创造是一致的,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4],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追求财富的同时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财富具有推动人的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肯定了财富的所有者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由此可以表明马克思肯定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劳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而且人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回报,劳动者也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能与素质,从而推动人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全面发展自己。
二、藏富于民的内容
(一)藏富于民的概念阐释
藏富于民,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经济理论,是古代富民学说的延伸。藏富于民是现代东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是现代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一种民主及国家强盛的现象[5]。顾名思义,藏富于民就是将国家的财富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在此,提倡财富的主体或所有者是人民。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条件下,提倡藏富于民,主要是指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现有的分配格局,鼓励人民积累财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不断地改善民生。
(二)藏富于民的必要性
1. 藏富于民是改善国民分配格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然而,还是存在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大、发展不均衡等,而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人民没有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先富”、“效率优先”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政策,一度以GDP的增长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在这种观念与制度下,社会公平容易缺失,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社会现象逐渐出现。这些现象表明了实施藏富于民的必要性。只有藏富于民,缩小贫富差距,重视财富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改善社会分配格局,才能让人民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带来的成果,使人民的手中掌握财富,不断实现财富积累,从而进一步增加国家财富总量。而且,人民富裕会促进消费的增加,进一步拉动生产,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之,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为藏富于民提供扎实的基础,而藏富于民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 藏富于民有利于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践行自己的使命与对党的忠诚,不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执政以来深得人心。然而,随着国际形势与国家形式的不断变化,党和政府必须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方针政策,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藏富于民是直接切合人民利益的经济理论,实现藏富于民不仅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
(三)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辩证关系
藏富于国,顾名思义,是指国家的财富掌控在政府手中,是与藏富于民相对立的一种经济理论。然后,藏富于国与藏富于民不是相分离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组成元素,只有人民自己拥有了财富,才能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总量,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藏富于民是藏富于国的基础。反之,国家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每一个公民的骄傲,只有国家不断地强大,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才能有依靠和保障;只有国家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才能获得公平与长足的发展。因此,藏富于国是藏富于民的前提和保障。
三、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的内在一致性简析
马克思的财富观是科学的、合理的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的财富思想,而“十二五”规划以来提倡的藏富于民理论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都是以人民为财富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并不断凸显与解放人的价值的财富思想,因此,马克思的财富观与我国的藏富于民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的财富观是藏富于民思想的理论概述,藏富于民思想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分析把握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考察财富观的来源时指出,劳动创造财富,而人是劳动的主体,也就是财富的主体。劳动创造了财富,因此劳动成果即财富应当由劳动者享有。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主体性。而藏富于民的思想强调的也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视,强调将国家财富掌握在人民手中,肯定了人民在国家财富积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经济理论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二)财富分配的方式是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财富分配应当采取“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方式,强调财富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反对私有制与剥削制度。藏富于民经济理论实质上也是强调国家分配格局的改变与完善。藏富于民经济理论表明,国家应将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树立人民的信心,鼓励人民热爱劳动、敬业奉献,而且,藏富于民更加强调劳动成果的合理分配,注重分配格局的公平性,更加维护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通过维护人民的分配利益、稳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生平,从而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维护国家利益。由此可以表明,马克思的财富观和藏富于民经济理论对于财富的分配方式的观点是一致的,两者都认为财富的分配应该具有公平性与合理性。
(三)财富对于人的作用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考察财富的作用时表明,财富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要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解放自身的生产力,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而藏富于民经济理论也是从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认为只有国家发展的经济成果真正惠及到人民,人自身才有条件得以解放和发展。因此,藏富于民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现,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财富观是科学的财富观。其认为,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应该由全体劳动者享有,即财富分配的主体,是全体劳动者。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总体水平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民富裕的步伐没有跟上国家富裕的步伐,因此“民富”一词被逐渐重视。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藏富于民思想的理论概述,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分析把握马克思的财富观与藏富于民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财富观,藏富于民,内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11(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5,3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振庭.关于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1(7)
信息经济的财富观 篇2
信息是财富,这个判断是对的,但它不等于我们这里说的财富观。因为信息是财富,一方面针对的只是财富的局部,而保留了财富整体的原有定义。比如,财富(GDP)定义不变,信息只是加入到GDP之中,作为财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针对的只是投入,比如把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我们说的财富是产出,要追问信息投入进去,对产出的性质有何改变。这两个方面的现有观点,都需要突破。需要重新论证的不是信息本身是不是财富,而是信息与财富(国民收入)具有何种内在关系。
新的发现
我有一个无意中的发现,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我发现历史上每当重大的产业革命发生时,财富观都会发生一种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把上一次产业革命的财富,当作特例,纳入到一个放宽的条件中重新计量。其中规律是,以流量为通则,存量为特例,把原来的财富流量,当作新的存量这一特例,乘上一个新的比率(通常是新定义的价格),形成新的流量概念。这可以完美地解释上面提出的问题,GDP减速,财富表面上(存量上)是减少了,但实际上(流量上)可能增多(而信息化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让我们验算一下这个规律准不准:
农业产业革命对原始实物经济的一种财富上的突破,表现为实物存量,变为实物流量。原始实物经济的财富观里只有货物数量(存量)的概念,没有价格(比率)的概念。因为它只是物物交换的经济,价格在其中不起作用。
农业产业革命时代,财富的定义为(在费雪方程中,以下的Q为T):
Y(国民收入,流量)=Q(总数量,存量)×P(总价格,比率)
按新财富观,并非东西越多财富越多。价格反映出,东西少了,如果价值更高,财富会更多。
工业产业革命对农业产业革命的财富定义上的突破,表现为把实物流量当作货币存量(M)这一特例,加上了货币价格水平(V),形成新的财富计量。
工业产业革命时代,财富的定义为:
Y(国民收入,流量)=M(总货币数量,存量)×V(总货币价格水平,比率)
在这里,同是价格,P是实物价格,而V是货币价格,为避免歧义,把货币的价格,统称为价格水平,意思是价格的价格。实际对应的是货币流通速度(如利率与存款准备金比率)。
仔细回忆一下,这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第一次发现出来的。此前,工业产业革命虽然已发生很久,但人们并没有从财富观上找到其中规律。在凯恩斯之前,从费雪到魏克赛尔,流行的一直是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是假设V=1的各种学说的大杂烩(如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等)。
凯恩斯所持的是收入说(即流量说)。在他的观念中,实际看出专业经济学家给政府出主意时之所以缺乏针对性,是因为把财富仅仅定义为他眼中的存量(M)。凯恩斯精明地算计到,在影响Y的五个变量中,“只有五个变量中的一个,即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他的对策是把存量分解为M1和M2,分别调节其价格水平(准备金比率和利率)。
到此为止,我们发现的规律与实际都是对得上的。
揭开底牌
大家都知道,凯思斯是给政府出主意的,他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干预。但不一定了解的是,凯恩斯政策主张背后,是财富观的革命,是从农业产业革命时代的财富观,升级到工业产业革命时代的财富观,以新财富观作为政策背后的理论基础。今天中国GDP降速了,我们给政府出主意,不能就事论事,可以借鉴凯恩斯深至财富观进行政策计算的思路。
好啦,回到我们的主题上,就此揭开底牌
信息产业革命时代,我们可以将财富定义为:
Y(国民收入,流量)=B(总信息价值数量,存量)×H(总信息价格水平,比率)
所谓总信息价值数量B,不是指信息产品的总价值量(即信息是财富要表达的东西),而是指全社会以信息形式表现的总的信用价值量。H通俗地讲,对应的就是经济发展总的质量水平。它是(实物)价格的(货币)价格的(信息)价格,即信息流通速率,即信用水平。经济泡沫,就是指信用水平低下,导致总信用不足以兑现为同等的货币收入或实物收入。
如此一来,当前的中国经济迷局,就有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沿信息经济方向的新解答。
出乎意料的解释
GDP什么时候在增速降低时,反而成为好事呢?
如果我们在定义财富时,脑子中有信息经济这根弦就不同了。
我们可以认为:工业经济的财富(货币化的Y,即GDP),总体上是信息经济的财富(信息化的Y)的一个存量上的特例,即相当于设定H=1(即质量——或“质的量”——不变,即高质量与低质量被等同看待)时的存量财富。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财富本质,是把这个存量变成流量来看待。
这是一个与政府干预不干预完全无关的凯恩斯式的解题思路。
在现有财富观中,PT=MV(费雪方程)这一点没问题,问题出在Y=MV=B这一点上。由于从信用角度只是把财富当作存量看,GDP当然是越高越好;但在信息经济主导的财富观Y=BH中,一个较低的GDP存量,乘以较高的质量的“价格水平”,同一个较高的GDP存量,乘以较低的质量“价格水平”,从流量观点看,还不见得哪个财富更多。以往以存量定义财富有欠缺,它助长GDP导向的问题出在缺乏质量条件约束。
我在上一篇《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悖论》中,已梳理了美国学术前沿将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服务化、GDP减速、质量与差异化等表面不相干绩效因素完全一致起来的文献思路,在此不再展开。要告诉大家的只是,这里的质量指数H,实质就是信息指数。正如凯恩斯能从工业革命的核心——货币水平——来思考顶层政策问题一样,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最后时刻,我们必须从信息革命的核心——信息水平——来思考顶层政策问题。
在政策上,这意味着,如果信息经济的全面发展,不光是指增加GDP存量,而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一个较高质量而较低存量(无论是绝对值还是速度)的财富组合,在财富流量上不是降低了,反而是提高了。片面追求GDP数量增长的财富心结,就此就可以打开了。
谁在这么想?
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和阿玛蒂亚.森成立“经济表现与社会进步衡量委员会”,专门研究修改GDP。得出的结论与此类似。
斯蒂格里茨与阿玛蒂亚.森在概括报告的要点和建议时说:“在某些国家和部门,提高‘产出’与其说是提高数量的问题,不如说是提高商品质量的问题。记录质量变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对于衡量实际收入和实际消费等一些决定人们物质幸福的关键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低估质量提高等同于低估通货膨胀率,进而低估实际收入。”
显然这与我们上述思考是同方向的。第一,同样是以思考流量(收入)为方向,反对限于存量计算产出;第二,同样是把数量作为存量,而把质量作为比率;第三,同样把这个比率与某种价格水平(在这里是通货膨胀率)相等同。不同仅在于“等同于低估通货膨胀率”并没指出谁在“等同于”,而我们明确指出是信息的价格水平(信息流通速度),在对货币价格水平(如通货膨胀率)进行调节。这相当于把凯恩斯当年区分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的方法又借鉴了一遍。
有效实施财富观教学的策略 篇3
一、从社会热点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源
有效开发和利用好社会热点往往能给政治课堂增添许多新鲜感, 也是政治课堂活力的一个源泉。而且把这种教学资源与所学的知识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鹿奶粉”事件和近年来食品领域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 人们思考诸如诚信、道德、责任、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我以为, 所有这些都归之于财富观问题, 即如何认识和对待财富, 如何获得财富。人们爱慕财富, 敬重富人, 以富为荣, 以穷为耻, 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 这是正常和健康的心理, 自然和合理的财富观念。改革开放30年, 市场经济打开人们追求财富的“闸门”, 但负面的东西也随之而来:获取财富不择手段, 贪图享乐, 这冲击着人们心灵, 影响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市场经济呼唤新的财富观。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三鹿奶粉”事件这一教学资源, 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社会营造一个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正常社会氛围, 让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诚实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富人。
二、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教学目标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是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的应有之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指出:“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正义, 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我们应努力把握好课程标准, 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中心来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针对“三鹿奶粉”事件, 探求高中政治新课程与财富观教育的结合点, 提高学生对获取财富的手段和如何享用财富的认识, 以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国际竞争力, 构建和谐社会,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从高中政治教材中构建财富观教学的结合点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 也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好教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由于政治教材本身总存在着滞后性、专一性与普遍性等方面的缺陷, 因此, 我们不能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不能够把书本当作一种僵死的教条, 而应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不断吸收新鲜富有感染力的材料, 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
(一) 君子爱财:竞逐财富的理由
1.从企业和劳动者的角度看
《经济生活》第五课指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 公司才能开发技术, 更新设备, 扩大规模,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 地位平等, 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所以光荣属于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 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扩大再生产。同时, 劳动者的就业, 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丰富生活精神境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从国际竞争的实质看
《政治生活》第九课指出: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没有改变。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居安思危, 奋发图强,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多作贡献。当前,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文化生活》第一课指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七课告诉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从经济与文化、政治的关系看
《文化生活》第一课告诉我们: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生活》第四课指出,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 取之有道:阳光财富的举措
《经济生活》第七课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者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获取财富, 也可以通过按个体劳动成果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财富。只要是劳动所得、正当所得和合法所得, 都应当提倡和鼓励。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企业。所以,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以产品质量创造财富
《经济生活》第一课告诉我们: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只有生产高质量的使用价值, 才能通过使用价值的顺利转让而获取价值。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不断地开发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 才能占据市场, 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民族品牌,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盈利, 但不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只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 才能规范企业行为,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 在公平竞争中获取利益。
2.以诚实守信赢得财富
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欲建立企业, 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 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 先做牢信誉。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主要交易形式的历史条件下, 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 不仅是做人之根本,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在高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我们要让他们每一件事都讲诚信, 每一件事都靠诚信打造自身优良的品质, 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 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必备的“诚信”基石。
3.以法律制度保障财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 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保证。鉴于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 远远没有负起本应承担的食品生产安全责任。因此, 必须发挥法律体系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严厉处罚, 让食品生产企业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理念, 这是食品安全立法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 把好食品安全监管关和食品安全赔偿关, 也是食品安全立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合理合法的追求财富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让规则、法制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表现在学生每时每刻的行为上, 通过遵纪守法、遵守规章制度, 尽早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外面世界的沟通, 学会合作, 顺利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4.以民主和法制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指出,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 一靠民主, 二靠法制, 二者缺一不可。我国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与服务, 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 我国政府行使权力需要接受监督。“三鹿奶粉”事件给消费者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但害人者必害己, 损人者必损己。始作俑者正在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和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 用之有度:理智消费的理念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从消费切入, 引导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消费现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可以避免学生陷入拜金主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根据目前高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俭习惯, 培养乐善好施的品性和爱心。发扬美德勤俭的传统, 把有限资金用在生产、生活的刀刃上,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 让每一分财富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戒奢从俭, 慈善弱势, 培养爱心。结合《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内容, 让学生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其次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用财之道。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获取财富、就业是民生之本, 还要让他们走近“投资”, 了解储蓄存款、银行信贷、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知识, 掌握基本的经济规律, 认识风险, 熟识财富之道, 能够自立自强, 谋求发展。改变目前许多人背靠父母、伸手国家的等、靠、要生存思想, 让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基本价值, 鼓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用双手垒起自己的财富之基, 贡献社会, 服务他人。
2.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和明确实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在全社会创造了一种“崇富”的氛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 但一些城镇低保人群、农村的贫困群体也同时存在。贫困家庭收入低, 入不敷出, 生活非常困苦, 有时还面对着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失业的威胁。随着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悬殊的扩大, 会引起社会的摩擦,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仇富情绪。《经济生活》第七课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为财富的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优秀的财富思想, 比如“义以生利, 利以事民” (《国语·晋语》) ;“有义则富, 无义则穷” (《墨子·天志上》)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 (黄宗羲《原君》) 等等。在《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七课教学中向学生宣传这些思想, 会在学生心中培养起“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树立自觉创造财富的思想观念。教育学生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感激之情, 感恩他人的关爱。
3.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政治生活》第六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相信谁, 依靠谁, 为了谁, 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 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 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财富观 篇4
“金融海啸”、“黄金价格狂跌”、“股票2 0 0 0点”……这些对经济都产生的重大冲击,同时也冲击着广大中国父母的心灵,许多中国的年轻父母开始意识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乃至培养孩子财商的重要意义。
可是,更多的年轻父母则是充满担心,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父母说什么吗?如果从小给孩子灌输金钱观念,会不会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把钱看得过重,一不小心,还容易让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呢?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小宝宝对金钱的兴趣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早期的金钱教育对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与技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当然,在向孩子灌输财富观念的过程中,父母也要注意方法得当。下面给大家讲几点在培养孩子财富观时需要注意的原则。
不要回避金钱问题
当孩子成长到3岁左右时,他们已可以听懂成人谈论钱的话题,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他们忍不住困惑,去向父母询问与金钱相关的问题。此时,家长千万不要回避,应该借此机会,向孩子讲解这方面的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视需要给予孩子零用钱和用品
中国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只要孩子活得开心,学习成绩好,即使提出些许过分的要求,也无所谓。尤其是城市中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会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用品和大把的零花钱。从而养成了孩子乱花钱甚至好逸恶劳的习惯,父母倾尽所有的同时,反而抹煞了孩子自我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动力。
让孩子学会珍惜
无论是送孩子礼物,还是给孩子零用钱,一定要向孩子传授爱惜东西的观念。如果东西有损坏或者丢失,要让他们自己承担对这些物品损坏或者丢失的责任,从小灌输给他们爱惜金钱的观念。
让孩子学着自己管理自己的钱
可以让孩子在购物前与父母一起规划购物单,日常消费计入家庭账册,自由支配父母帮其开立的小账户,与父母一起制定理财规划。
此外,可以让他们通过做家务事换取奖励,而且根据孩子的年龄,定时定量地增加劳动的强度,提升报酬的额度,让他们保持一定的积极性,了解财富增长的过程,明白财富的“取之有道”。
家长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家长对金钱的态度。孩子的财商教育重在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而不是知识。完全否认金钱的价值,甚至认为金钱是罪恶的观念,是许多父母对待金钱教育的一大误区。
实际操作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并让孩子进行适当尝试。带孩子去商店时,可以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鼓励他去购物付款,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了解金钱的实际价值,又能锻炼孩子的胆识。家长还可与孩子一起讨论怎样用钱,把省下来的零花钱、压岁钱等存入专门的账户,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逐渐地教授给孩子,培养孩子对理财的兴趣和能力。
上面讲的是在培养孩子金钱观时需要注意的几点原则,接下来分享一些妈咪是怎么培养宝宝们财富观的。
孩子的零花钱一般怎么给?什么年龄开始给合适,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
妈咪经验 通过劳动给零花钱
什么年龄段开始给孩子零花钱,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重点是需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和意识,要不然,你给孩子再多钱也是没有用的。
小女今年上二年级了。新学期开始,她向我要钱,说买包书用的书皮。我告诉她:“买书皮花的钱不多,你用自己的钱买吧。”她听后,显得有些不太高兴,转身回了自己的屋子。不过没过几分钟,她高兴地跑出来,告诉我:“我把上学期用的书皮洗一洗(塑料皮),还可以接着用 。”说完,就去一边忙开了。在我们家,零花钱从她开始上一年级起,一般就本着有劳有得的原则给她。比如说,洗一天碗、拖一次地、给她爸擦一次车什么的,给她5毛钱。虽然钱不多,但因我平时在家里经常强调“作为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无偿地为这个家作贡献”,并同时举例告诉她,爸爸妈妈做家务活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以她也很乐意接受。
Q 感觉家里的孩子零花钱给多少花多少,没有节制,如果规定他使用钞票的一个额度,这样行不行?
妈咪经验 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分辨消费价值
我经常给儿子讲解一些正确的消费观,根据年龄段进行教育:上小学前用趣味性方式,讲一些如何听话、不随便花钱的好例子;上小学时用启发方式,引导儿子购买学习用具和必要的科技读物及文艺器材;上初中时采取说理性教育方式,让儿子分辨哪些消费有价值、哪些消费无意义。生活中,大人也以身作则,有意识地让孩子跟着父母上街购物,让他学习大人是怎么消费的,养成主动不乱花钱的习惯。
Q 如果做家务就给钱,是不是会让孩子对做家务有目的性,没钱就不愿意干了,形成凡事讲价钱的习惯?
妈咪经验 让孩子明白劳动是他的义务和责任
国外很多家长都采取“做家务奖励零花钱”的方式,我觉得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和吸取。我们做父母的,首先不要把劳动和金钱建立成一个等式,应该让孩子明白劳动是他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用金钱去衡量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Q 如何恰当地给孩子零花钱,是许多家长头痛的一件事,给少了,怕孩子不够花;给多了,又怕孩子胡乱花。怎么掌握这个度?
妈咪经验 孩子的零用钱要定期定量给
是的,现在小孩放学就买零食,几乎每个都是这样。如果不买,可怜兮兮的看着别人吃;买吧,又乱买。给孩子零用钱要定期定量给,我们家女儿,我是根据她每周的消费预算,来确定具体的零用钱数目。比如,每天5元的早餐以及中午的饮料钱,我会跟她当面说清楚为什么是这么多。家长千万不能将数目变来变去,今天5元,明天8元,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投机心理。除了必须的,剩下的她自己自由支配,哪些东西该买,哪些东西不该买,他们自己在心里就会掂量一番。
Q 老人和亲戚经常给孩子钱花,总感觉这种方式对孩子影响不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培养孩子爱理财的习惯吗?
妈咪经验 注意方式,让孩子动手理财
我们家是爷爷奶奶带宝贝,姑姑、舅舅、姨妈各大亲戚来我们家时,也经常给宝贝钱。后来我就跟他们私下商量,让他们不要瞒着我们,偷偷给孩子零用钱;如果不是当面给的,我们也让孩子过后告诉我们所收钱的数目。
收到亲戚给的这部分“意外财产”,孩子都会认为这是属于他的财产,我们大人不能干涉。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设置了一个简单账簿,教孩子记账,记录收支。亲戚朋友给的这部分“意外财产”,当然就属于收入部分。我们每周都会检查、帮助宝贝清点开支情况,帮助宝贝分析消费项目的合理与否。
高中政治课中的财富观教育 篇5
因此, 探求高中政治新课程与财富观教育的结合点, 提高学生对获取财富的手段和如何享用财富的认识, 以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国际竞争力, 构建和谐社会,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竞逐财富的理由
1. 从企业和劳动者的角度看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财富是个人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的象征。教材中分析了财富的创造主体———企业和劳动者。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人们消费的商品或服务, 主要是由企业提供的。公司是企业的高级形态, 是依法设立的, 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 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 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中, 广大劳动者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不同行业之中, 从事多种形态的劳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 地位平等, 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所以光荣属于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 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 劳动者的就业, 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丰富生活精神境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从国际竞争的实质看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政治生活》第九课指出, 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没有改变。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居安思危, 奋发图强,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多做贡献。
当今世界, 发展经济和科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 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增强国家实力, 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前,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跨越式发展, 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物质力, 还包括精神力。《文化生活》第一课指出,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七课告诉我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青年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 从经济与文化、政治的关系看
文化现象实质上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基于此, 教材指出,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 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阳光财富的举措
财富代表着国家的强大, 代表着一国的国际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 我们需要财富。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获取财富、增加财富。无论是个人是还是企业, 需要的应该是阳光财富。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企业。所以,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 以产品质量创造财富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只有生产高质量的使用价值, 才能获取价值。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不断地开发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 才能占据市场, 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民族品牌,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 只有生产出更多的名牌产品, 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追求盈利, 但不能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因为假冒伪劣商品坑害人民群众, 破坏市场程序, 损害我国商品的国际信誉, 有的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只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 才能规范企业行为,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 在公平竞争中获取利益。
无数事实已经说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站稳脚跟、赢得市场, 最重要的还是过硬的质量。国内外成功企业尤其是那些“百年老店”的经验表明,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利润之源、品牌之魂。
2. 以诚实守信赢得财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选择。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有人称它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三鹿奶粉”事件, 使许多生产厂家由红红火火的发展变成了冷冷落落的停产整顿, 全国奶产业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 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告诉我们:欲建立企业, 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 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 先做牢信誉。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 在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主要交易形式的历史条件下, 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必然要求。诚实守信, 不仅是做人之根本,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讲究“言必信, 行必果”, 归根到底是尊诚信, 戒欺诈, 这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表达。《世说新语》中提出“百行以德为首”, 就是讲商业以德为本, 才能有长久发展, 商业道德的核心是买卖公平, 童叟无欺。我们要在高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让他们每一件事都讲诚信, 每一件事都靠诚信打造自身优良的品质, 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 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必备的“诚信”基石。
3. 以法律制度保障财富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规定, 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的要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公平的依据和准则。为了维护公平竞争, 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保证。否则, 有人不择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 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任何经济活动都将难以进行。造成“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原奶供应者的法制观念淡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越是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 法律法规越需要完善。鉴于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远远没有负起本应承担的食品生产安全责任, 因此, 必须发挥法律体系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严厉处罚, 让食品生产企业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理念, 这是食品安全立法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 把好食品安全监管关和食品安全赔偿关, 也是食品安全立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通览“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的表现, 有明知故犯的侥幸。为追求利润, 一些企业置婴儿生命健康于不顾, 作出了让母亲泣血、令社会蒙羞的行径。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警示我们,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已经迫在眉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合理合法的追求财富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强国富民的欲望, 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让规则、法制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田里, 表达在学生每时每刻的行为上, 通过遵纪守法、遵章守则, 尽早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外面世界的沟通, 学会合作, 顺利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4. 以民主和法制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三鹿企业的检测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食品监管部门的失职, 甚至官商勾结腐败, 也是造成“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 一靠民主, 二靠法制, 二者缺一不可。我国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与服务, 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 我国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 我国政府行使权力需要接受监督。“三鹿奶粉”事件给消费者家庭、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但害人者必害己, 损人者必损己。始作俑者正在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国家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理智消费的理念
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现象,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从消费切入, 引导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消费现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避免学生陷入拜金主义,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首先, 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俭习惯, 培养善施财富的从善人性和爱心。发扬优秀文化中勤俭的传统, 把有限资金用在生产、生活的刀刃上,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 让每一分财富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戒奢从俭, 慈善弱势, 培养爱心。坚决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 为市场经济创造从善如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结合《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内容, 让学生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其次, 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使财之道。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获取财富、就业是民生之本, 还要让他们走近“投资”, 了解储蓄存款、银行信贷、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知识, 掌握基本的经济规律, 认识风险, 熟识财富之道, 能够自立自强, 谋生发展。改变目前许多人背依父母、伸手国家的等、靠、要生存思想, 让自主创业、独立就业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基本价值, 鼓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用双手垒起自己的财富之基, 贡献社会, 服务他人。
2.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和明确了实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在全社会创造了一种“崇富”的氛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 但一些城镇低保人群、农村的贫困群体也同时存在。贫困家庭收入低, 入不敷出, 生活非常困苦, 有时还面对着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失业的威胁。随着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悬殊的扩大, 会引起社会的摩擦,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仇富情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为财富的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优秀的财富思想, 比如“义以生利, 利以事民”;“有义则富, 无义则穷”;“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等等。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这些思想, 会在学生心中培养起“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树立自觉创造财富的思想观念。教育学生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感激之情, 感恩他人的关爱。惟有如此, 一点一滴积累, 才能成为“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3.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 篇6
一、从《全元散曲》看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态度
(一) 唯金钱是图
《全元散曲》中有两类“唯金钱是图”的人物形象, 一是妓女, 一是“娘”。《全元散曲》中涉及妓家的曲子为数不少, 既有咏妓、赠妓的曲子, 也有表现妓家女贪财无情的曲子。如:
无钱难解双生闷, 有钞能驱倩女魂, 粉营花寨紧关门。咱受窘, 披撇见钱亲。
沾花惹草沙中俏, 傅粉施朱笑里刀, 劝君莫惜野花娇。零落了, 结果许由瓢。
曾瑞【中吕·喜春来】《妓家》
花刷子拽大权, 俏勤儿受熬煎。又待趁风流成就了好姻缘, 又待认没幸看钱面。
爱贤, 爱钱, 两件儿都从伊便。爱贤后谁强如李亚仙, 爱钱把冯魁缠。敬富嫌贫, 贤愚不辨, 想苏卿也识见浅。当时你眼前, 若选, 谁后似双知县。
曾瑞【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劝娼》
古典文学各类体裁中不乏咏妓之作, 文人笔下的妓家女, 多至情至性者, 虽坠入风尘, 却少铜臭味儿, 而这几支散曲中的妓女形象却是嫌贫爱富, 只见钱亲, 两首散曲均从从嫖客视角出发, 以浅白的语言展露了妓家女“唯金钱至上”的金钱观。
宋方壶有【南吕·梁州】曲一首:“一更里酒酽花浓, 半夜里如鱼似水, 呀!五更头财散人离。你东, 我西。一番价有钞一番睡, 旋打算旋伶利。将取孛兰数取梨, 有甚希奇?”语言更加直白浅陋, 将贪财冷酷的妓家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除妓家女外, 《全元散曲》里有些散曲中“娘”的形象也是贪财好利的, 这类散曲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控诉的声音和力量却是巨大的。
首先, 从对“娘”的称呼上, 可窥“娘”贪财的一般面貌。这几支曲子中, 称“娘”为“爱钱娘”是很常见的。如:
这厮不通今古通商贾, 是贩卖俺愁人的客旅。守着这厮愁闷怎消除, 真乃是牛马而襟裾。斗筲之器成何用, 粪土之墙不可圬。想俺爱钱娘乔为做, 不分些好弱, 不辨贤愚。
王氏【中吕·耍孩儿】
其次, 即使不直呼“爱钱娘”, “娘”与“钞”也常一起出现, 像“不使钱恁娘嗔, 使了钱俺那耶打”、“双通叔你自才学, 我揣与娘通行钞”等句。
再次, 从内容上来看, 这些散曲中“娘”的形象对子女毫无慈爱之情, 对女儿的幸福与否漠不关心, 视女为换取钱财富贵的工具。王氏【中吕·三煞】对此描写深刻:
娘呵你好下得好下得!忒狠毒忒狠毒!全没些子母情肠肚。则好教三千场失火遭天震, 一万处疔疮生背疽。怎不教我心中怒?你在钱堆受用, 撇我在水面上遭徒。
《全元散曲》记载:“王氏, 大都歌妓。生年、里籍均不祥。”这是一支女儿视角的散曲, 控诉“娘”弃卖亲女的狠毒。曲中直抒对“娘”全无子母情肠的怨恨, 甚至诅咒为富贵陷“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娘”生烂疮遭雷劈, 可见怨恨之深, 娘毒之甚。
同样揭露“娘”唯金钱是亲的散曲还有无名氏的【中吕·满庭芳】:
娘毒似蝎, 无钱撒撇, 有钞和协。突柱门不律头天生劣, 不肯输半点亏折。才有钞不须用税说, 但无钱枉废了唇舌。不见钱便无亲热, 把冷鼻凹嘣者, 谁敢问俺娘赊。
这支曲子对“娘”爱财、贪财、对金钱锱铢必较的形象刻画的非常形象生动, 曲子中的“娘”, 唯钱是亲, 对亲情没半点热情。
(二) 挥霍金钱以享乐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儒家承认向往金钱富贵是人的天性, 但强调要取之有道。
《全元散曲》中的有些散曲表现了元人对金钱财富的肯定, “透闺阁, 俏名儿都识郑元和。老来犹占排场坐, 劝不的哥哥。无钱也怎过活?相识每嗑, 推不动花磨。朱颜去了, 还再来么?”。虽然肯定金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但是这些人不汲汲于赚取金钱, 不致力于积累财富, 而是追求及时行乐, 如:
有一等积书与子孙未必尽收, 有一等积金与子孙未必尽守, 我劝你莫与儿孙作马牛。今日个云生山势巧, 来日个霜降水痕收, 怎敖得他乌飞兔走!
无名氏【正宫·倘秀才】
这三支曲子或劝人不吝金钱, 倾囊换酒, 或宣扬活在当下, 追求自我, 肆意人生, 表达的都是只争朝夕的现世行乐思想, 这种金钱财富观本质上是利己的,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生命力, 追求自我的实现但与人无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这种不为金钱所累, 不被财富羁绊的金钱财富观, 可说是一种人生智慧。
(三) 淡漠的金钱财富观
《全元散曲》中有很多表达看淡名利的散曲, 如朱庭玉的【仙吕·后庭花煞】:“不留心名利场, 且潜身安乐窝。一度兴一度废, 一尺水一丈波。住挣罗, 随时达变, 得磨陀处且磨陀。”曲子有强烈的富贵浮云、人生莫测, 从而但求适意的思想, “贵适意”的人生观是淡漠的金钱财富观的表现。
“贵适意”三个字在《全元散曲》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三个字几乎可以说是元一代士人淡漠仕途后的人生追求的概括。闲淡安贫, 于田园青山之间自得其乐便是这一类人追求的生活状态, 且看一首散曲:
有一片冻不死衣, 有一口饿不死食。贫无烦恼知闲贵, 譬如风浪乘舟去, 争似田园拂袖归?本不爱争名利。嫌贫污耳, 与鸟忘机。
马致远【般涉调·哨遍】
不争名利, 不饰边幅, 与自然为伴, 享山林闲趣, 没有敛财攀富的欲望, 只有安然恬淡的悠哉。对金钱的淡漠使人归于自然, 归于简淡。
除此之外, 有反映“富贵天定”思想的元散曲, 如【中吕·普天乐】《财》:“一瓢贫, 千钟富, 是天生分定, 何必枉图?锦步障, 黄金坞。狗苟蝇营贪不足, 为妻儿口体区区。君家饱暖, 他人冻馁, 于汝安乎?”;有些散曲也反映“钱能致祸”的思想, 像“珊瑚树, 高数尺, 珍奇合在谁家内?便认做我的, 岂不知财多害已, 直到东市方知。则不如醉还醒, 醒而醉”。这些对待财富的不同态度, 反映了元人复杂的金钱财富观。
二、形成多种金钱财富观的原因
同一时代背景下, 形成差别如此之大的金钱财富观, 原因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 元代商业的发展使元代许多原有的都市恢复了繁荣, 作为元朝首都的大都, 商业活动频繁。随工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教坊、乐户、戏园, 城内外皆有, 这样, 都市带有明显的消费性商业城市的特色。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对金钱的占有意识更为强烈, 而其结果却并不是财富均享。财富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 贫民生活艰难, 散曲《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 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 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百姓小民忍饥受冻, 甚至贫苦到鬻妻卖子的境地!钱财占有的多寡使人的生活境况天差地别, 对钱财占有甚少的人必然十分渴望金钱。
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 对待金钱的态度是“钱财如粪土, 仁义值千金”。士人们秉承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 在汲汲于求取功名, 渴望建功立业, 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同时, 坚持操守, “贫贱不能移”, 不以富贵, 不以贫贱, 对金钱富贵淡漠无求。况元一百多年间, 科举时兴时废, 这对未经朝代更迭、但幼习儒业的儒士来说,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都成了难以实现的理想, 与科举繁盛的宋朝相比, 元代儒士的地位明显下降。“士志于道”, 渴望实现理想的强烈心情与实现理想的机会的渺茫形成巨大的落差, 文人心灰意冷, 或沉湎声色, 纵情享乐, 享乐型金钱财富观的形成一部分源于此;或退隐避世, 与清风朗月为伴, 淡视金钱财富, 处之泰然。
最后, 道教文化对淡漠的金钱财富观念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道教在元代盛极一时, 晚晴罗浮山道者陈铭珪有言:“道教之兴, 以元为盛。” (1)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 这些主张与元代文人对仕途心灰意冷的心态契合, 既儒业不通, 则不如学道, 《全元散曲》中有反映元人求道的散曲, 如:
倒玉莲, 散金钱, 先生醉骑鹤上天。月影婵娟, 霞袂翩翩, 即我是神仙。入蓬莱行见桑田, 看梅花误入桃源。溪头卖酒家, 洞口钓鱼船。专, 唱我会真篇。
张可久【正宫·寨儿今】《桃源亭上》
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 时官时隐, 可说最能代表元代知识分子的心态了。这散曲反映了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士人淡漠的金钱观。
可以说, 道教思想平衡元代文人儒士仕与隐的矛盾挣扎心理, 引导士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返璞归真, 一定程度上使元代文人清静寡欲, 成为元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总结
散曲脱胎于民歌俚谣, 语言是直白的, 表达是直接的, 内容是接近生活的, 最能展现时代背景下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元代特定的社会状况与元人所处的不同阶层, 导致元人形成差别迥异的金钱财富观念。《全元散曲》收录最具时代代表性的散曲, 透过这些散曲来分析、总结、归纳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态度是可靠的, 是能够真实反映元一代人的金钱财富观念的。
参考文献
[1]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 1964.
[2][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 2000.
[3]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4]李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5]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 篇7
一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 但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否真的过时了?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没有过时, 它依然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一些学者先后提出“民主和平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宣扬中国威胁论, 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非常不利的国际话语理论, 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际和平和安全话语环境, 我们在思想文化上的失语导致我们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可喜的是, 中国已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界的一件幸事。由葛东升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一书, 并未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停留在一般的纯粹学术理论研究层面, 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行了当代国际环境下的理论发展。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没有过时, 而且在面临西方和平民主思想的冲击下, 在新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局势下, 我们应当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以回应西方民主和平论的挑战和威胁。该书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 作者论述了当代战争的经济根源。作者指出当代战争的经济根源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下的经济全球化, 由此导致世界和平与战争两种力量此消彼长。而中国要避免全球霸权主义施加的, 包括军事压力在内的综合压力, 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这是中国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保证。
其次, 作者论证了当代战争的政治母体。作者强调当代战争的政治母体是霸权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下的规制霸权主义。要反对战争, 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作者还批判了西方的“民主和平论”和“文明冲突论”两种论调。作者指出, “民主和平论”实际上是在宣扬用西方的自由民主来实现世界和平, 而“文明冲突论”则是指出当代战争的政治根源是源于文明的冲突。
第三, 论述了当代战争的最本质属性。作者认为暴力性是当代战争的最本质属性, 而要对付暴力则只能采取以暴力对抗暴力的方式。
第四, 分析了当代战争的基本特性。作者指出集团性是当代战争的基本特性。
第五, 分析了当代战争的性质。作者认为当代战争的正义与否不仅要从政治、伦理上进行辨析, 而且还要从合法性上进行辨析;不仅要关注开战正义问题, 而且还要关注交战正义问题等等。
第六, 剖析了当代战争的社会历史功能。作者认为战争在当代仍然具有它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主要体现在:当代战争仍具有达成政治目的的最高斗争形式的政治功能;维护和巩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是当代战争经济功能的体现;当代战争的军事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维护国家军事安全;当代战争的革命功能主要体现为制止和消除战争;当代战争仍具有教育与激励民众的教育功能。而作者还指出, 为遏制战争, 维护和平, 则必须准备战争。
第七, 论述了当代战争的形态。作者认为当代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度, 继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所揭示的战争形态演变规律的科学性。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本质特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装备的认知系统发挥主宰作用。而当代战争形态的矛盾运动呈现出机械化与信息化、战争迷雾与战场透明、平台中心与网络中心、接触作战与非接触作战、歼灭有生力量与瘫痪作战体系等特点。那么面对这种新战争形态, 中国军队必须做好应付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第八, 阐释了当代战争的制胜因素。作者认为人仍然是当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而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是当代战争的真正制胜之道。而武器装备只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在综合较量中实现以劣胜优。
最后, 指出了当代战争的控制。当代控制战争是必然的, 因为国家竞争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大大强化了化解战争危机、控制战争升级的国际氛围;当代经济全球化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战争, 但却产生了化解战争危机、控制战争升级的强烈需求;战争自身发展也催生着控制战争的需求, 战争自己否定着自己;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促使人类社会提高控制战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现代传媒网络扩大了民众知情和参与渠道, 使民众能够在控制战争的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控制战争的辩证法则则在制衡和威慑、预防和管控、干预和自制、军事和政治、小战和休战等一系列矛盾运动中体现出来。而中国也在控制战争多方面积累了基本经验, 如积极构筑人民战争加核反击能力和空间技术的战略威慑力量;立足最坏情况搞好反侵略、反干涉的战略预置;通过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营造有利于摄止战争的战略态势;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而反对轻易诉诸武力;敢于以战止战, 但要善于控制战局。
二
不难看出,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一书针对当今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面临的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不但进行了有力回应, 而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基本原理基础上, 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结合当今世界新的时代条件, 进行了理论创新, 这不能不说是作者非常难能可贵之处。
首先, 作者摆脱了通常学者进行纯粹理论探讨的窠臼, 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基础上, 结合当今国际局势, 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一般而论, 学者往往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学术角度进行探讨, 很少有文章和专著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而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严重冲击, 针对我们在国际上有关战争观领域的失语状态, 鉴于我们国内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 很少有学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研究, 致使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野事实, 不是着眼于纯粹学术的探讨, 而是着眼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提出的现实课题, 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发展, 从而及时弥补了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不足, 对西方“民主和平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回击, 而且也填补了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学术探讨的不足。
其次, 作者没有急于构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体系, 而是针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学者通常往往急于构建一个理论体系, 而作者则认为这往往欲速则不达。而为构建一个理论体系, 首先就必须对一些具体理论问题进行创新。所以, 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这是作者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最后, 作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理论创建。作者指出, 当代战争的最本质属性是暴力性, 基本特性是集团性。马克思主义战争性质正义与否依然有效, 作者认为当代战争的正义与否不仅要从政治、伦理上进行辨析, 而且还要从合法性上进行辨析;不仅要关注开战正义问题, 而且还要关注交战正义问题等等。当代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度。而当代战争的控制是必然的, 不但国际上存在控制战争的必然要素, 而且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控制战争的经验, 这些都是作者富有创新的理论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诚然, 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做出了系统的理论创建的贡献, 但是作者在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宏观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理论指导下, 在理论创建上又前进了一步, 提出了一些更加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观点,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其视角独到, 观点新颖。
当然, 该书也有某些值得商榷之处。诸如作者这种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首先进行学术的理论研究, 就直接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做法是否可取似乎还有商量空间, 是否作者带有急于功利的实用主义和功用主义想法。因为一般来讲, 只有对某个理论思想进行彻底理解和研究透彻之后, 才能运用该理论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 而作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就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这种研究路径是否值得提倡。
三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未过时, 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已无用武之地, 退出历史舞台。诚如该书作者所言, 由于我们高扬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的缘故, 致使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的严重滞后, 给西方思想文化以可乘之机。那么, 针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面临的时代挑战, 我们应怎样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研究, 笔者提出下述想法:
第一, 应以梳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为前提。俗话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发展还没深入理解和深入研究, 就进行理论的创新, 那么怎能保证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正确性, 又怎能确保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作出了正确的理论回答。所以, 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行认真理解和研究, 只有这样, 方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第二, 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与西方学者的战争观进行比较研究。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研究, 我们还应将其与其他西方学者的战争观进行比较, 诸如与西方学者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战争论、种族主义战争论、地缘政治战争论、新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技术一工业决定战争论、实证主义战争论、多元战争论等进行比较,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站在吸收人类以往战争观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所以我们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与其他西方学者的战争观进行比较。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述评 篇8
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的产生的主要观点和认识
1. 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产生的特殊背景和情势
梁树发教授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认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发生: (1) 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性质的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发生重大分歧和激烈争论的时候。 (2) 对无产阶级的重大实践发生的失误或者受到的挫折在进行理论上的反思的时候。 (3) 当出现某种重要思潮或者发现某种重要思想材料, 被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既定认识产生了重大冲击, 从而认为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时候。
2.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和肢解的情况
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角度对这些割裂和肢解情况进行了概括, 主要有:“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割裂, “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割裂, “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割裂, “回到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的割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割裂。这些情况造成了人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和困惑。
3. 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梁树发教授从总体上回答了不断出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的具体原因:马克思主义文本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结构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本来不同的理论倾向、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也可能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解释。
以上这些观点说明, 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曲折性规律的表现。笔者认为,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 确实存在着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 也积累了一些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种种情况说明, 非常有必要深入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因为, 这是科学普及马克思主义观的需要,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需要,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是回应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攻击的需要, 是正视马克思主义生存现状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定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定义中来看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属性等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问题,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目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
1. 从某一方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
这些界定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等。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从整体而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即人的解放学。”也有学者主张, 要从“弄清楚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 什么是它据以构成自身体系的来源”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指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不是别的, 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尤其是后者。”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定义,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忽视。
2. 从整体性的高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
梁树发教授认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这个定义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意义, 又强调了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哲学。
3.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来界定马克思主义
张耀灿学者认为, 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作出不同的回答就会形成相应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性至少应包含以下四点:一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二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和社会理想;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观点代表着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认识的程度和方向。逄锦聚等学者也从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 、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和政治立场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等四个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认为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4. 从多个层面的统一来界定马克思主义
程恩富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加以扩展, 表述为以下四个层面: (1) 从创立主体层面界定,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2) 从学术内涵层面界定,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 (3) 从社会功能层面界定,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 (4) 从价值观层面界定,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笔者认为, 这个扩展定义是目前学术界最新和最全面的一个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由上可见, 我国众多学者一直都在尝试着为马克思主义下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定义, 但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一个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识。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问题仍然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野中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创新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有学者从主体角度来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大体上包括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其中, 研究比较深入的是以下三种。
1.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周向军等学者认为,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学习以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在与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等角度说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 毛泽东着重强调了认真地学习研究、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另有学者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做了历史考察, 认为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思想来源、文化土壤和实践基础。它从萌芽到初步形成, 到完备成熟, 再到继续发展是同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命运, 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 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命运, 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2.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有学者认为, 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发展的理论, 它既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又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思想和胜利的旗帜;它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强调:坚定地信仰, 认真地学习, 完整准确地理解, 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还有学者把邓小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等。邓小平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主要包括: (1)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老祖宗不能丢和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 (3)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3. 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
有学者具体分析了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过程, 并把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概括为“四论”:指导思想论, 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论, 即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问题中心论, 即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还有学者认为,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江泽民从本质论、理论品质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作了回答。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应用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 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学者把江泽民对坚持、丰富和发展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贡献概括为四个方面: (1) 明确提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2) 高度重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3) 创造性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 突出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倡导不停顿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可以说, 研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是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但目前学者们主要是从正面来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而对于党在马克思主义观上的失误还很少有人来分析和总结。
四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围绕着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展开了研究, 应该说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只注重正确一面的研究而回避另一面的问题
如对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 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正面来阐述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而对于一些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很少有人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方面, 我们知道,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 在国际范围内也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另一方面, 我们的研究又只限于正确的一面的研究。我们都知道, 我们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针对不同的问题存在着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 而一直以来却只是从正面来泛泛而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 没有比较, 就没有借鉴, 因此说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有学者在论述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时这样提到:“只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 特别是由于对革命战争时期经验的迷恋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理解, 毛泽东逐渐脱离了实际, 他的马克思主义观进入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 他背离了已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态度, 犯了自己曾深恶痛绝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但论述者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有学者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历史考察, 认为其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萌芽、初步形成、完备成熟、曲折发展。笔者认为, 这种梳理虽然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观的一个角度, 即发展史的角度, 但这种梳理还有待于理论的提升。比如,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具体内容在马克思主义观发展上为什么会出现曲折, 马克思主义观出现曲折的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观发展上值得总结的经验或者教训等, 这些问题还很少有人去作具体深入的研究。
2. 对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浅尝辄止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没有进一步深入和深化, 似乎没有形成权威性和总结性的理论观点。学者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观, 只是论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观包括什么内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怎样的, 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怎样的, 更没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曾经出现的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原因, 而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总结过去的失误和教训比归纳经验更显得重要。邓小平曾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那么, 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完全清醒的问题是哪些, 今天又是怎样清醒的呢?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而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之初, 就明确提出了要做到“四个分清”, 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因此, 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思考。
3. 混淆了思想体系与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
常见的情况, 如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两个概念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 但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毛泽东思想是一种思想体系,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但是, 马克思主义观还包括对待这种思想体系的看法和态度。而在研究中, 有这样一种倾向, 即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渗透着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 可以从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观, 但不能在概念上把这些问题混淆起来。
4. 只针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泛泛而谈, 缺乏厚重的历史内容
当前即使是阐述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如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学者们也主要是从静态来研究这些党的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即主要是从他们的著作和讲话中抽取一些相关的论述, 来说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 然后再强调这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意义, 因此这种阐述显得很空泛, 没有厚重的历史内容。其实, 马克思主义观本身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观, 它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不同时期, 针对不同的主题, 有不同的主体, 也面对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思潮的围攻和歪曲。在研究不同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时, 应当既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也要针对不同的层次和问题来研究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8.12.19
[2]梁树发.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4)
[3]陈学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 (6)
[4]周向军、李慧芬.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 (1)
[5]曹富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6]周向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J].齐鲁学刊, 2005 (1)
[7]王成光、王立平.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1)
[8]柳过庆.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 (2)
[9]覃采萍.略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唯实, 2007 (4)
[10]赵存生.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江泽民文选》[J].求是, 2006 (20)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财富观的又一次转变 篇9
钱之所以需要洗,是因为它的来源不合法。从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财富并非罪恶,到关注财产来源的正当性,这是财富观的又一次转变。
洗钱从来都是贪污腐败的孪生姊妹,一个洗钱活动猖獗的经济体,一定存在容忍、甚至刺激不正当手段攫取财富的制度因素。不根除制度弊端,追求幸福富裕的征途时刻面临莫测风险。各民族追寻现代化的曲折探索中,不乏前车之鉴。
曾几何时,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骄傲,创造过辉煌的经济奇迹。它的“玛瑙斯保税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誉为“世界工厂”;它建成了1400万千瓦装机容量,每年1000亿千瓦时发电量的伊泰昔水电站,是体现人类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精神的伟大工程;它的大都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高楼林立,吸引了40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入驻;而它花费2500亿美金和3年时间新建的首都巴西利亚,更令全世界城市规划师仰望,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20世纪建造的惟一世界文化遗产。
正在经历类似辉煌的中国人对这一切不会陌生,但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因为曾经一度冲到人均GDP4000美元,宣布脱离第三世界的巴西,在“失去的10年”之后,人均GDP到2004年又跌回到2200美元,重返发展中国家阵营。
与东亚新兴工业国同场竞技的拉美国家半途而废,眼看日本、韩国绝尘而去。现代化道路上的这个歧途让发展经济学家总结出一个概念——“拉美化”。
“拉美化”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但人们都不反对的一个基本描述是:精英集团对本国失去信心,追随外资抽逃资本,导致本国产业净利润外流,由此导致内需不足、失业严重,继而贫富悬殊、社会两极分化。“拉美化”最显著标志就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和工商巨子把大笔金钱存到发达国家银行。
站在人均GDP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冲刺的关键节点上,中国也感受到“拉美化”阴霾。商务部披露的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有4000多名贪官外逃,共卷走资金500亿美元;央行反洗钱监测中心从建立到2005年年底,共监测到涉及1378亿元人民币和10亿美元外币的7万多笔可疑交易。
值此关头,反洗钱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考量,它事关现代化的方向和民族的未来。选择哪条道路?《反洗钱法》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给出了答案。
围剿不正当财产的战争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洗钱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初现端倪,贪污腐败分子已经在资金外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现代金融工具复杂多样,呈现高流动性,也给洗钱活动提供了便利。从暴露出来的案例看,洗钱活动已不限于银行系统,出现了通过地下钱庄直接转移现金、运作影视公司、餐饮业、入股民营公司等多种形式。
管理现代经济需要成体系的政策安排,打击洗钱,防范资金外逃,需要“组合拳”,单一政策难以奏效。这方面也有“拉美经验”。
上世纪末,梅内姆当选阿根廷总统,采取固定汇率政策,禁止阿根廷比索直接兑换外币,不准美元在境内流通,用行政手段切断了资金外流通道。一时间阿根廷外汇储备增加,货币稳定,取得了9.7%的经济增长率。但由于经济结构上的缺陷依旧,投资者信心难以恢复,仅仅两年后,阿根廷又重陷经济危机之中。
有学者提出,日本、韩国为什么不“拉美化”?是因为他们的精英集团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相信努力奋斗国家一定会富强,所以他们手里的资金不会逃往海外。
决定资金流向的关键是投资者的信心。一个财产保护机制健全、金融系统信用良好的国度,一定会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发展起生机勃勃的产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之自由 篇10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及政治自由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源于马克思经典作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情, 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政治的内涵做出不同角度的诠释而来。而且, 其通过创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为人们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其他政治自由的思想一样, 马克思阐述的政治自由是以“政治权利”为关键词进行解答。在吕洪霞、程亚孔合作的文章《论和谐社会政治自由的实现》中, 可以看到这样的理解:“马克思认为, 政治自由即政治权利, 在这一点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有共通之处。政治自由指有宪法确认和保护的一些自由权利, 即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不同之处, 是马克思政治自由的现实性。”还有一种认识, 虽同样是以政治权利为参照, 但却从相对抽象的角度, 以政治权利的自主精神为内核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自由。如施晓花认为, 马克思的“政治自由绝非个人对政治权利的自我确证、自我任性态度的抽象性概念, 而是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并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开展政治活动的权利。”
由于马克思的自由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与对象世界多重规定的综合反映, 是认识论自由、价值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内在统一。而政治自由则是社会自由在人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因此, 对马克思政治自由内涵的理解, 需要建立在对马克思自由论中关于其他自由理解的基础上。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之自由
纵观目前国内外学术界, 因流派不同, 对于“自由”的研究亦有众多不同的诠释。虽相关著作早已瀚若繁星, 但仍有拓展和延伸的空间。如在马克思政治自由的方向上, 从现存卷牍来看, 在以下两个方面仍有延展的余地:
其一, 相关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更多侧重于马克思的“自由”思想, 纵然有研究“政治自由”的著作, 也多集中为研究一般的政治自由, 而对于马克思“政治自由”的解读和研究却颇为不足。究其缘由, 不难发现成因主要有二:一是因马克思著作中对于政治自由的论述本身体系性不强, 多为零星散乱的探讨, 给人造成马克思理论中无成型之政治自由思想的错觉;二是加之我国由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原因, 导致学界对政治自由之问题讳莫如深, 噤若寒蝉, 使得这一研究领域出现断层。
其二, 解读模式的误区。学界片面和割裂的对马克思理论和著作进行了解析, 有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倾向。秉承教条主义的一派研究关注点落在马克思思想的中段和后段, 割裂了完整的马克思主要理论。用绝对主义的眼光解读马克思著作中对于资本主义政治自由相关问题的论述, 完全否定了马克思理论中包含的肯定及其中批判的继承部分。忽视了马克思理论中重视人的自由 (包括政治自由) 这个一以贯之的论点。而沿袭实证主义的这一派, 却更多的将目光定在了马克思早期的政治自由思想上, 片面的认为青年马克思推崇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 赞扬人道主义, 讴歌启蒙主义, 认为这些对于政治自由的诉求实质上是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以此来例证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不过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延伸。这种观点无疑是对于马克思思想本身的片面误读, 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 割裂了其思想的完整性。
虽然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体系中出现频率不若“自由”多, 但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可以被视为一部争取政治自由的圣典。当然, 政治自由并非马克思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所要追求的东西, 早在他中学时期的文章中就已经尽然———人类的幸福。正是因为这一追求的秉持, 政治自由也就成为这一大目标下非常重要的子目标。
鉴于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于马克思理论中其他问题研究成果的少, 以及马克思政治自由已有研究成果中的“轻”、“浅”, 也就给予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是对先辈思想的继承
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更多的诉求于“民主”, 而非如康德一般诉求于道德。此外, 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也同卢梭的“绝对民主”一脉相承, 其否定康德反对的“多数专制”, 完全相信民众的力量与智慧。马克思的政治自由虽继承了防止权力滥用、保障政治合法的思想, 但从宏观角度理性的考量, 马克思此处的思想还是带有一定的阶级偏见性。因为弱者的自由从来都得之不易。这也就难怪为何马克思的“政治自由”之路充满了崎岖。
四、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意义
在对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意义的理解上, 可从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思考。
就学理而言,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超越了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马克思看来, 对政治自由之自由的诠释, 最终都要归结到实践的领域, 归结到自由的实现上来。马克思政治自由观的实践本质是超越其他一切政治自由观的最根本、最显著的方面。” (施晓花:《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政治自由》,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六期, 第67-68页。) 这一观点从实践上肯定了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在政治自由研究领域对前人的超越。实践性是许多观点肯定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超越性的关键论据。
就现实方面的指导意义而言, 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解:
有一类观点从人权角度出发, 突出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对我国人权保障的指导意义。如一类观点从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中强调, 社会中政治、法律建设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状况相协调为出发点, 强调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积极意义。另一观点认为,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首先,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可安内攘外, 可指导我国的内政、外交, 保障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其次, 马克思的政治自由可切实保障公民实现各项政治权利。
再次, 马克思政治自由的实现, 可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法制化、制度化迈进。
最后, 马克思的政治自由侧重于多数人和弱势群体, 可助力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使其拥有更丰富的内涵。
综上, 在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意义这个问题上, 不论是强调学理上的“超越性”还是侧重现实上的“指导性”, 都缺乏对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意义的系统解读。由于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其价值是多维的, 意义是多层面的, 应结合马克思关于如何让实现政治自由的思想, 对马克思“政治自由”的意义做出更为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3.
[2]<马克思恩格蜥全集>1卷,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