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

2024-07-08

项目化(精选12篇)

项目化 篇1

摘要:项目化是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背景下,项目化教学具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双重作用。文章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策略:建立技术取向、服务人群取向、问题或需求取向和社会工作综合实训四个模块;以5人为小组组成项目小组;采取分段、多元、校内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项目化成果申报其他社会调研项目。

关键词: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服务的技能,要求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翻转课堂、强化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探讨项目化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启发。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实务性、操作性为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应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探索和践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和实习的项目化。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当代中国,对社会工作的研究是很有限的,可以说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化”,即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对项目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是对社会工作项目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实际项目入手,阐述项目的具体运作和管理实务,而缺乏对社会工作项目运作与管理的深度研究和发展模式的归纳,可以说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缺口。

而在西方,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人类服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管理主义的挑战和管制,换而言之即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的争论。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针对社会工作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知识和技巧层面的争论;二是在权力和利益层面的争执。尽管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争论看似激烈,其实也并非不可调和,那么在具体的实务中,什么才是支持着中国社会工作,从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碰撞”中走出来的现实途径呢?联系到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理出一条脉络轨迹,那就是社会工作项目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总是相生相伴的,[1]项目作为实务的单元,而机构作为管理的单元,两者的共同发展统一于项目化管理这一新的工作方法之上。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工作机构下的项目化运作就是一条解决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在许多课程中得以运用,对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纵观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本文立足于项目化教学实践,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其解决的问题

2.1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Lilian G.Katz)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Sylvia C Chard)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具体来说,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项目任务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学习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以完成和评估项目任务为终点,本文认为项目化教学的终点绝不应停留在完成项目这一环节上,还应将继续向外延伸。“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另一目的和试金石。简单来说,就是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方案来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主题意识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并通过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2.2 项目化教学所解决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脱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充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项目化主要通过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解决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法的问题。“项目化”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借助一个个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

第二,解决教材问题。以“项目”来组织教材和教学,要求我们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部分教材的实用性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脱节,缺乏系统性和对实践工作中案例的开发。项目化教学能够针对不同的项目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运用,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锻炼,同时能够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类似案例引入到课程中,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整合。

第三,解决师资问题,由“学院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化教学、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采取边实验、边检测、边总结、边调整的方案,整体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解决实训基地问题。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做到有场地、有器材,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使所有实训项目正常开展,这是“项目教学法”的物质基础。

第五,解决评价机制问题。变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为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的评价机制。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摆脱“一卷定音”的枷锁,真正找到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完善测评机制。

3 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项目教学法”引入了现代培训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中采用“双线制”训练方式。

3.1 建立四大课程模块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内容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取向不同,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根据这四个模块来确定项目,即技术取向模块、服务人群取向模块、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和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3.1.1 技术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理念、价值与方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具体分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应用和社会网络分析七个方面。

3.1.2 服务人群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面向,即社会弱势群体。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六个方面。

3.1.3 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处理民政事务方面的作用。分为失业救助、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计生服务、纠纷调解、危机干预、贫困救助、企业员工援助八个项目。

3.1.4 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少年管教所、青少年成长训练营、校内同辈群体辅导站、企业、医院等)开展活动。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并在实习期间付诸实施,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

3.2 项目化教学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课程实习,具体包括个案工作课程实习和小组工作课程实习;另一方面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实习。所有实习的基本流程都采取项目化的形式进行。

3.2.1 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于每一级学生,我们都会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学生证号码进行编码,然后利用抓阄或随机数表将学生按照5为一组,分到不同的小组中,然后在每一小组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出1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整个项目活动。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每个组中男女同学性别的平衡,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宿舍的同学的平衡,避免了关系好的同学和一个宿舍的同学扎堆的情况;二是之所以将5人分为一组,有利于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也便于监督与合作;三是现在的很多项目申报时对团队人数都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团队人数不能多于5人,如南风窗、调研山东、中国青年行、益暖中华等项目;四是从现有实习单位的接收能力和实习效果来看,5个人为一组是较有效率的一种组合。

3.2.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项目,以此为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项目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到实习任务的完成与验收,我们都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报告,并积极申报各类项目。

(1)课堂教学以项目的过程实践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共分为8个单元,成绩考核以项目考核为主,采取3-3-4制。具体分为三点。

第一,平时实践占总成绩的30%。整个实践分为五个环节。实践课之一:选择社会调查课题实践。具体内容:学生分组;选题指导;确定选题。实践课之二:抽样实践。具体内容:确定抽样框;确定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实践课之三:测量实践。具体内容:确定变量;概念操作化;确定研究维度、发展研究指标。实践课之四:问卷设计实践,具体内容:问卷设计雏形;问卷设计自行讨论;问卷设计指导;问卷设计成形。实践课之五:资料处理与分析实践。具体内容:整理审核;编写编码手册;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每个环节结束后学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的作业提交到网络平台,五个环节作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

第二,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中举行社会调查综合演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成问卷设计组、抽样设计组、测量操作组、问卷管理组、实地调查组、问卷数据管理组等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在演习中扮演参与调查者的角色、调查组织者角色等角色。通过演习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储备提升为实践能力;将学生零散、分割的实践技能整合为系统化、流程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个体间的合作能力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行动能力;培养现代分工合作制下的职业适应能力。占总成绩的30%;

第三,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40%。

(2)校内外实践以项目计划书为考核标准

校内实验室的课程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社会工作的理论、理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分别采取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手法设计项目计划书。已进行的实习项目主要有:大学生健康养生、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交往情况、“我是谁”“友谊地久天长”、大学生职业规划、饮食文化等。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进入的不同实习环境、场景在与实习基地充分交流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不同人群的项目计划书。例如:针对山东淄博高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普遍存在的压力过大问题,我们设计了“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疏导”项目;针对华侨城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孩子存在的无人陪伴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向日葵青少年成长坊”和“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与适应的彩虹桥项目”;在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办事处辛东社区,开展了“移网情深、放飞梦想———社区青少年网瘾矫治计划”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调查”;在淄博市福利院开展了“老人需求情况的个案访谈”和“快乐老人:关爱老人,从陪伴做起”等项目。

3.3 分段、多元、校内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以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工作态度、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

真正打破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考核方式,按项目进程采取量化与定性、校外与校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第一,采取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第二,考核内容包括:任务书完成情况;小组中成员的工作态度、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督导共同参与考核。

3.4 以项目化成果申报其他社会调研活动

“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展示和检验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已能掌握项目申报、筹备、实施和总结与展示的能力,这就为申报其他社会调研项目做好了准备,同时也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在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以项目报项目”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青年中国行”“调研山东”“挑战杯”“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好丽友”“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等大型调研活动中成功突围,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证明社会工作项目化和过程化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和项目化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在其他兄弟院校中有着一定的推广意义。

4 结论

项目化的实践和实习模式能够保证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完整和层次的深入,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能力本位”真正落实到实处;能够把学生与案主、学校与社工机构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两者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项目的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使其更早地接触、投入到专业社会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瑞鸿.社会工作项目精选[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4]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5]陈宇鹏.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6).

项目化 篇2

[发布时间:2010年6月30日]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局级以上党委、党组(支部):

“双向承诺制”是我县创造的一项保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做法。为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向承诺制”,扎实推进全县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促进我县桥港经济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承诺内容科学化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按照 “我参与、我承诺、我奉献” 行动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能力、条件和特长,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力求每个党组织和每名党员的承诺内容选得准、定得实、做得到,符合客观实际,切合本人能力,不贪大求多求全,务求做到承诺一条、公开一条,兑现一条、监督一条。党组织在确定承诺内容前,要向群众征求意见,并进行认真分析提炼,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急需、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做起,力争每年为群众办一至二件实事、好事,同时与中心工作、阶段工作相结合。党员承诺要充分结合本人特长,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承诺。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开展“七一”活动,对自身所做承诺和所属党员承诺重新进行梳理,制定具体承诺书(承诺书样式附后)。

创先争优活动期间,不同类别的创争单位要根据不同领域、行业以及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分类提出实行承诺的具体要求。党组织要明确争创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进度和具体措施;党员要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明确努力方向。其中:乡镇、村要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主抓手,以“三访三问”活动(访贫问苦、访贤问策、访怨问由)为实践载体,全面推进“六大工程”,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家园,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社区要以“三结三促”活动(城乡党组织结对交流促和谐、结对帮扶促提升、结对共建促发展)为实践载体,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县直机关要以开展“三进三服务”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实践载体,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服务队发挥作用,引导党员比学习,比服务,比效能,把切实改进“两风”,增进“两情”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中小学校要以“三优三评”活动(当优秀教师、创优异业绩、树优良校风,组织教师互评、家长点评、社会测评)为实践载体,把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要以“三比三看”活动(比技术看工作本领、比服务看职业道德、比贡献看岗位业绩)为实践载体,把促进事业发展、保障社会民生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企业要以“三诺三争”活动(党组织承诺加强自身建设,争创“五个好”党组织;党员承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优秀党员;企业承诺诚信守法经营,争做一流企业)为实践载体,把不断增强企业影响力,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生产经营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

二、公开承诺程序化

承诺内容确定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承诺事项要进行全面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具体程序为:

1、召开承诺大会。党员对所在党组织的承诺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看所在党组织的承诺内容是否体现了组织要求和群众意愿;党组织对党员所作承诺逐一进行审查把关,看是否符合党员岗位和本人实际,是否切实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下级党组织确定承诺内容后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同时上报本组织所辖党员的承诺情况。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承诺内容逐一进行把关,防止该承诺的不承诺,无力承诺的乱承诺。

2、完善承诺内容。吸取承诺大会意见,对照上级党组织提出的承诺要求,将承诺事项、履诺措施进一步修改完善,特别是要剔除那些联系思想工作实际不紧密、内容空洞的承诺事项,其他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新研究确定。

3、面向社会公开。下级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党员个人与党组织逐一签订《承诺书》,通过党务公开栏、发放明白纸、制作承诺牌,将党组织和党员的承诺事项、履诺措施、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面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监督。

三、践行承诺经常化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紧紧围绕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全面落实履诺措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履行职责,办好承诺事项。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创争单位要将本地本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践行承诺完成情况及时报至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活动办将不定期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承诺事项的完成情况予以通报。

1、实行承诺事项登记销号制度。要建好、用好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承诺事项登记簿,对承诺事项实行统一的、动态的跟踪管理。党组织承诺事项完成后,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予以销号;党员个人的承诺事项完成后,经所在党组织研究同意后予以销号;不能完全销号的要详细说明原因,并明确下一步销号的时间和措施;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不能完成的,经核实后可直动销号。

2、加强对践行承诺的联系帮扶。上级党组织要与下级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和帮助下级党组织解决践行承诺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党组织要根据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联系不同类型的党员,与党员个人之间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关系,同时采取交流经验、现场参观等形式,为党员个人践行承诺指路子、教方法、解难题。

3、加强对践行承诺的日常督查。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个人要充分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践行承诺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掘和树立践行承诺的先进典型,及时纠正践行承诺的错误方向,确保践行承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四、议诺评诺制度化

把“双向承诺制”的实行情况作为基层党建责任人履行职责情况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建立完善分级考评机制,“双向承诺制”落实不好的党组织和相关责任人不得评为党建方面的先进。兑现承诺情况作为创先争优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

1、建立季度集中检查制度。各地各单位党支部每季度要组织一次对本支部和支部党员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的集中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双向承诺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建立半年民主评议制度。各乡镇党委和县直各单位党组(工委)每半年要组织一次民主评议,采取民意测评、党员互评、组织评定的方式,对党员履行承诺情况进行评议,评议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确不适应的,及时调整承诺内容。

3、建立年终全面考核制度。每年底要对党组织和党员履行承诺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实行“一诺双述双评”,对兑现承诺成绩突出、党员群众普遍满意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对承诺落实效果不好、党员群众不满意的,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整改。

各级党组织要把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向承诺制”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来抓,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作为开展“双向承诺”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带头抓部署、带头作承诺、带头抓指导、带头抓督查、带头抓管理、带头抓典型。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规范实施“双向承诺制”的重大意义,找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真正使“双向承诺制”成为推动工作、创先争优的有力抓手。要认真总结、大力宣传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切实提升我县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党内和

全社会形成重信守诺的良好氛围。

附:

1、党组织创先争优承诺书

2、党员创先争优承诺书

中共望江县委组织部

项目化改革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改革;高职

中国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从当今就业形势来看,职业能力成为就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从学生今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本文尝试从项目化改革的实际出发,探讨项目化改革必要性、实践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块,各门课程自成一体,缺乏沟通和综合,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分离等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项目化改革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即通过对现实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分析,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以真实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以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二、项目化改革存在问题

项目化改革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而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但在实践操作中,无论对教师抑或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零八年六月开始,多次组织教师进行项目化课程理论学习,在大家对项目化改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学校又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设计,为即将实施的项目化改革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即便如此,在项目化改革实施的最初阶段,依然出现了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上多以讲授法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在项目化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身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否在强调学生在项目化改革的主体作用外,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成为项目化改革成败的关键。

其次,学生对项目化改革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习惯了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学生,虽偶有互动,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被严重削弱,教师的主导往往演变为教师课堂上的“一言堂”,进入项目课程模式学习后,多数学生对新课程模式的学习特点普遍不太适应,知识积累严重不足,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不足,学习难度较大。

三、应对策略

(一) 教师——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拥有一支教育观念先进,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育观念,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观念的转变不能只是停留在学文件、听专家报告、进行专题讨论等一般性号召的观念层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在项目化改革实践中,使自己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导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同时,项目化改革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用真实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课堂教学的职业能力目标。若使项目有成效,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充电,具备“双师”素质,了解所教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了保证项目化改革的顺利推行,学校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加大“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给教师提供深入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与发展实践能力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应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二)对学生——激发兴趣,合理引导

要想解决项目化改革中学生面临的难题,就必须搞清楚症结所在。笔者通过对所教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进行调查。随机抽取了不同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200名,对涉及学习兴趣来源,课外阅读情况,通过学习最想达到目的等进行资料搜集,结果显示:在学习兴趣来源一项,选择“对学习有兴趣”的仅占4%,选择“课程的重要性”占8%,选择其他原因的为2%,而选择“教师授课方法灵活,能吸引人”的高达86%;而大家的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中,只有45%的同学上学期的阅读量在五本以上;55%的同学课外大多阅读的是娱乐杂志,31%的同学阅读的是文学名著,12%的同学阅读武侠言情,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只有2%;在被问及教学效果时,94%的同学希望能在课堂上培养以后工作所需能力,在对学校的建议一栏,92%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接触真实职业环境的机会。

本次调查只是随机抽样,不能奢望系统全面反映所有学生的状况,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小,自主学习的兴趣不高,但他们有培养职业能力的强烈要求,且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我们看到了项目化课程成功的希望。

改变学生在新课程模式上的不适应,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由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换,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避免项目内容偏深、偏难,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学习,个别指导,利用分组学习中其他组员的示范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由易到难的项目内容的设计,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学习,在快乐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总之,项目化改革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达到了教学做合一,成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英杰,侯文顺.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确立方法的探索[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7)

[2]张跃西.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学院学报,2008(2)

[3]孟刚.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J].吉林省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8)

高职类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4

1.1 背景

1.1.1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就总体而言, 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 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校内外调研发现, 专业建设中仍存在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培养目标有差距、实践环境的实际利用效果与理想效果有差距、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多样性之间有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改革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可见, 课程开发与建设仍然是高职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

1.1.2 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

回顾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了三次意义重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改革——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第二次改革——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改革——以职业竞争力 (设计和建构能力) 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2 课程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产学对接:产业、学校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 以高校的人才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 同时也为高校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可利用资源。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以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在人才产出的同时, 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对高校的教师资源库进行充实。

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 (工作) 实现学习。特征: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是指职业活动中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应包括: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 、工作要素的全面性 (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活动组织和工作成果) 。依据并围绕工作过程, 对原来学科体系进行重组并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而言, 来自企业实践的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 能够反映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一定是实际生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 而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任务。

1.3 课程项目化设计定义

课程项目化设计, 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行为导向为方法,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训练项目, 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 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2 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2.1 课程设计的前置调研

2.1.1 行业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确定

收集行业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 对该专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参与人员应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

2.1.2 职业能力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职业能力分析——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 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参与人员应为专业教师。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召开实践专业研讨会, 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及其基本内涵 (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 。参与人员应为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教师。

2.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课程设计之前, 应对所在专业的授课对象——学生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如图1)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 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提供依据, 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2 课程设计与开发

2.2.1 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 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 包括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要求, 是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培养目标的描述必须注意能力表述的明确性。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应依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 确定课程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 并提取和提炼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

2.2.2 教学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 依照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点重新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选择合适的载体 (如电子信息类可采用实际电子产品/功能模块为载体) , 形成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越强, 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 学习任务的质量也较高。低年级课程可设计较多的学习项目, 以便教学组织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年级的课程则可设计综合化程度较高、数量较少的学习项目, 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2.3 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仿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在一体化教学场所中来组织教学, 设计学习过程活动, 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设计出发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四阶段教学法 (准备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 、“头脑风暴”法 (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 、思维导图法 (讲相关概念置于方框中, 用连线标明概念间的意义关系) 、角色扮演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

2.2.4 教学试验、教学评价及设计调整

根据课程设计开展教学试验, 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四个层次:一级评价是学生反馈, 二级评价是学习收获, 三级评价是行为变化, 四级评价是产生的效果。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

环境化学项目化课程作业 篇5

项目一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薄维建 侍伟 章其凡 尹长龙 南通农院 水环境3101 第四组

试分析化工业存在的环境污染及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

工业三废

“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英文:industrial wastewater)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水。

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有:有机需氧物质污染,化学毒物污染,无机固体悬浮物污染,重金属污染,酸污染,碱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热污染,病原体污染等。许多污染物有颜色、臭味或易生泡沫,因此工业废水常呈现使人厌恶的外观。工业废渣

工业废渣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排放出的有毒的、易燃的、有腐蚀性的、传染疾病的、有化学反应性的以及其他有害的固体废物。

工业废渣的固体废弃物长期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造成对水系和大气的严重污染和危害。大量采矿废石堆积的结果,毁坏了大片的农田和森林地带。工业有害渣长期堆存,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例如,一般在有色金属冶炼厂附近的土壤里,铅含量为正常土壤中含量的10一40倍,铜含量为5—200倍,锌含量为5—50倍。这些有毒物质一方面通过土壤进入水体,另一方面在土壤中发生积累而被作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工业废渣与城市垃圾在雨水、雪水的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与

破坏,如果将工业废渣或垃圾直接倒入河流、湖泊或沿海海域中会造成更大污染。目前世界上原子反应堆的废渣、核爆炸产生的散落物以及向深海投弃的放射性废物,已使能量为0.74EBq(2000×10000Ci)的同位素污染了海洋,海洋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工业废渣与垃圾在缩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的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废物散发腥臭味,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工业废气

工业废气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

这些废气有:二氧化碳 二硫化碳 硫化氢 氟化物 氮氧化物 氯 氯花氢 一氧化碳 硫酸(雾)铅 汞 铍化物 烟尘及生产性粉尘,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2)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

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④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项目化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篇6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结合

一、项目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要性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过程的总指挥。首先,课程考核具有导向作用,考核内容的设置关系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1],考核能够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课程考核具有反馈和调控作用,考核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检查自身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方法调整的依据;最后,课程考核具有激励和鞭策作用,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而项目化课程考核的改革容易被忽视。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较大,且多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进行。这种更注重应试成绩的考核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且与项目式教学中强调动手操作相背离,因此,建立适用于项目化课程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一)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过程考核,就是分阶段性的考核即每一个任务、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能力、技术能力进行的考核。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采用过程考核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过程考核涉及到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安全环保意识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多渠道、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二)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

传统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情况。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注重能力的培养[3]。结合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可以将课程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项的比重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决定。

(三)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工作技能,能够顺利就业。而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职业技能的重要依据,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说明该学生具备了从事该工作岗位的资格和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可以用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代替传统的课程考核,用职业资格证书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3]。

三、项目化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以《日用化学品复配与生产》课程为例)

本文以《日用化学品复配与生产》课程为例,探讨项目化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日用化学品复配与生产》课程是专门以企业日用化学品工作过程为主线,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课程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本课程考核采用以能力考核方式为主的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方式。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总评获得。

(一)过程性考核体系

本课程的过程考核是对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技能操作、基本知识进行考核。其中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出勤情况、沟通交流能力、项目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见表1),在考核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实行学生自评、组长评分以及教师评分,这样有利于减少教师主观印象打分,促进学生在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技能操作主要是指实验前准备、实验中操作规范性、实验后数据的处理等(见表2),将每一个考核点细化,进行量化考核。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技能操作较多,操作考核费时费力,建议在考核的过程中采用学生代表协助教师考核或者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考核别人的同时对技能有一个更好的掌握,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考核效率[1]。

基本知识考核主要是对项目中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包括预习作业、课堂问题、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见表3)。

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对整个项目的完成有指导作用,知识点的考核穿插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每个项目成绩=职业素养分×20%+技能操作分×45%+基本知识分×35%。在每个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的点评,避免只给学生一个笼统的分数或下一个简单结论的做法,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给予学生帮助鼓励,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样,教师也要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分析课程考核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总结前一阶段教学的成败得失,提出今后的教学改进计划[4]。

(二)终结性考核体系

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缺一不可。终结考核是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考核,这是对整个课程知识技能的测试,如果课程改革只有过程考核没有终结考核,那么这个课程没有一个总的回顾、测评,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全面。所以,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者都重要,缺一不可[1]。

以往的终结性考试一直存在着“一纸定终身”的现象,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只依靠单一的纸笔测验,也难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实施全面的测量。《日用化学品复配与生产》课程的终结性考核采用项目库的形式,覆盖了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分值各占50%。其中理论部分以开放性的问答题为主,答案不唯一,知识点的运用是考核的关键;操作部分则是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实验内容,重点是检查学生在团队学习中个人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总 结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将会为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学习态度评价与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制度与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办法的发展趋势,也是加强和深化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进一步考虑将企业的考核方式融入到课程考核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耿遐.课程考核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J].成功

(教育),2013,(5):183.

[2] 黄艾.基于学习过程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以

《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为例[J].职教论坛,

2012,(30):52-54.

[3] 宋昆.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10,(15):234.

[4] 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

《古筝》项目化教学设计 篇7

一、目标设计

(一) 能力目标

1. 能对筝进行基本的保养和调律。

2. 能快速地视奏古筝谱。

3. 能独立演奏完整的作品。

4. 能进行基础的古筝教学。

(二) 知识目标

1. 了解

(1) 了解筝的发展历史、种类、形制及各部分名称。

(2) 了解筝各大流派的风格特征。

(3) 了解培养良好练琴习惯的好处。

2. 掌握

(1) 掌握筝的记谱法。

(2) 掌握筝演奏的正确姿势及左右手指法。

(3) 掌握筝的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

(三) 其他目标

1. 增强交流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

2. 提高自学的能力。

3. 培养民族音乐鉴赏的能力。

4. 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内容设计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理论为基础, 重点突出实践训练。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 将本课程的综合贯穿项目设计成古筝专场音乐会。为实现这一目标, 把此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 训练项目有:筝的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的学习;左右手基本指法的训练;传统筝曲、创作筝曲等十首乐曲的训练。以由简入繁的乐曲为内容, 以训练为手段, 做到听、模 (仿) 、练、奏相结合,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每个模块的完成为一个小目标, 也是一次作业成绩;当所有小项目完成, 通过实训排练, 就可以举办古筝专场音乐会了。

课程设计内容如下:

三、考核方案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设计如下表:

论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 篇8

一、项目管理

1. 项目管理的内涵。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 (PMI) 认为,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 以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PMI在其编写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中, 把项目管理的内容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 即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但其中比较能凸显项目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差异的、也是项目负责人较为重视的是: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2. 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1) 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柔性:项目管理提供了临时性动态灵活的组织方式, 能够改变其结构和资源来满足不同项目的变化的需要。其面向结果、面向产品、面向顾客的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 有利于企业在有限的资源的约束下, 以适当的成本快速抢抓商机或应对危机。 (2) 项目管理的思维具有系统化: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 有利于对复杂问题的集中攻关。面对交叉的综合性质的工作, 项目管理能构筑各个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来加速工作和调和各职能部门任务的内在冲突和矛盾, 能够对项目中的管理功能及多个组织单元的活动进行整合, 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3) 项目管理的领导方式上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它强调个人责任, 项目经理是将所有的工作努力汇集起来并指向单一的项目目标的关键, 这种个人责任, 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先决条件。 (4) 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项目管理使得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 打破了传统组织架构中的等级观念, 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鼓励相互尊重和创新的企业文化, 项目成员能够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协调, 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有利于集体决策的准确性, 同时避免了工作过程的割裂和各环节信息传递的延误, 进行高效衔接、协调、监督和控制, 减少管理费用, 提高利润率。 (5) 项目管理具有系统化、程序化、模块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 能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尤其管理手段上, 它有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 而且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 (6) 项目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 有更好的工作能见度和更注重结果, 有利于明确责任, 分配资源、激励士气、提升绩效, 便于评估、考核、总结、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化的方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将企业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诸如IBM、朗讯、AT&T等纷纷采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 并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营活力。

二、现有的营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营销管理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

大多数企业营销部门的组织结构是一种专业化组织 (职能型、产品型、市场型和地理型) , 即职能化组织结构。按职能专业化设置的组织结构大都是“金字塔式组织”。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1) 高度集权。 (2) 组织各部门形成“仓筒”, 协调困难。 (3) 业务流程支离破碎, 整合功能薄弱。

2. 营销策略安排缺乏系统性。目前, 营销管理的各项决策

和操作往往过分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 而缺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为: (1) 策略安排前后缺少衔接。 (2) 策略之间不能相互呼应。 (3) 整个营销管理过程缺少连贯性。

3. 营销成本管理盲目粗放。

现实的营销管理中成本管理上常常缺乏总体考虑,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企业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 由于时间紧迫, 任务重, 往往忽视战略规划, 短期行为居多。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营销管理方法偏重定性方法、较少采用定量方法。

三、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模式

1. 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模式是指: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度, 结合企业整体营销战略, 以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为中介, 运用项目组管理的方法, 分析、识别、评价营销管理中能项目化运作的所有营销活动并实施项目管理。也就是说把营销作为一个系统, 在管理层面, 应用项目组管理的理念, 建立营销项目管理组织, 整合企业范围内所有的营销项目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 将项目管理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到具体的单一营销项目中。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方式, 包括两个层面的管理:营销项目组管理和营销项目管理。 (1) 营销项目 (Marketing Project) 。从营销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 当前企业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现状使得每一个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营销都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时效性, 我们可以将这种日益项目化的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称之为营销项目。同时, 如前所述, 若从营销管理的职能角度, 也可把每一次市场调研活动、新产品上市活动、营业推广活动和公共关系活动等视为营销项目。 (2) 营销项目组 (Marketing Program) 。企业中的营销管理作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职能, 将伴随企业的日常运营而长期存在。因此, 单一营销活动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企业的营销管理就是成功的, 只有当每一次营销活动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才能认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是成功的。营销管理需要通过对相互关联的营销项目的集成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比照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对项目组管理的定义:以协调方法管理一批项目, 以获得单个管理它们所不能获得的效益。整个营销管理可看做一个大项目组, 称之为营销项目组。和项目不同, 项目组没有明显的开始或结束, 因此, 企业中接连不断的营销项目构成了营销项目组。

2. 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1) 战略管理:各个营销项目的开展不仅要符合单个营销项目的目标, 而且要符合企业整体的营销管理战略; (2) 系统思维:管理企业范围内的所有营销项目, 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个别项目, 是涵盖项目、项目组的由点到面的系统管理模式, 管理组织; (3) 职能整合:是项目管理职能与营销管理职能的有机融合; (4) 持续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基准比较, 不断提升管理绩效; (5) 市场导向:要求企业的所有 (营销) 职能部门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 围着同一目标, 协同工作; (6) 团队文化:在本质上需要企业全员参与, 强调团队精神, 讲求沟通与合作, 需要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四、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

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模式包括两个层面的管理:营销项目组管理和营销项目管理。通过营销项目组管理, 分析、识别出单个营销项目。每一个营销项目的管理过程均是项目管理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过程, 在分析营销项目的项目周期的基础上, 根据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 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交付物、主要项目管理活动、使用的主要项目管理工具如下所述。

在营销项目的启动阶段, 应注重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授权。这一阶段涉及的主要营销管理活动包括:分析营销机会, 确定市场目标。相应的主要项目管理活动及可交付的主要成果包括:明确项目需求, 获取正式授权, 组建项目团队, 识别利益相关者。使用的主要项目管理工具有:调查表、SWOT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性分析、签发项目授权书。

在营销项目的计划阶段, 应注意工作范围的细化和可执行性。这一阶段涉及的主要营销管理活动包括:确定市场营销组合, 确定市场营销预算, 制定市场营销计划。相应的主要项目管理活动及可交付的主要成果包括:确定项目范围, 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编制项目进度表, 确定项目预算, 制定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制定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制定项目采购计划。使用的主要项目管理工具有:WBS、OBS、责任分配矩阵、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甘特图、网络计划技术、关键路径法、估算技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技术、合同评审、采购程序。

在营销项目的实施阶段, 不仅仅关注传统的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战略控制和市场营销审计, 还应关注风险控制。这一阶段涉及的主要营销管理活动包括:市场营销执行和控制。相应的主要项目管理活动及可交付的主要成果包括:沟通项目信息, 建设高效项目团队, 平衡项目冲突, 管理项目合同, 跟踪项目执行计划, 控制项目范围变更, 控制进度、成本, 控制质量、风险、合同。使用的主要项目管理工具有:激励理论、S曲线、挣值分析、里程碑控制、赶工期法、费用预算法、质量检查表、因果分析图、控制图、流程图、实验设计。

针对目前营销管理现状, 还应增加营销项目的收尾阶段, 加强项目绩效评估和管理收尾。这一阶段涉及的主要项目管理活动及可交付的主要成果包括:项目移交审核, 合同收尾, 行政收尾。这里指的是单个的营销项目向营销项目组管理移交。使用的主要项目管理工具有:项目总结报告。至此, 完成单个营销项目的管理。

摘要:通过对营销活动特点的分析, 提出项目化管理方法是开展营销活动的有效手段。在分析现有营销模式的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对营销活动应用项目化管理方式进行设计, 提出了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方案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营销职能,项目化管理,项目

参考文献

[1]胡玉英.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7) :162.

[2]刘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项目化管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 :24-27.

浅谈高职项目化教学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优势分析,教学实践应用,不足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级蓝领”。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 这就使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类型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必须使其专业设置和输出专业人才的数量与国民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数量相吻合, 尤其是与行业结构相适应。“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就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直接。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在教学中, 就是对课程进行项目化。

1.项目化教学就是认为教学, 以及教学体系目标可以分解成为具体的项目, 职业技能培养需要通过具体任务项目实施过程教学来完成。

2.项目化教学就是贯彻职教思想,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 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师资建设, 强化能力培养;提升课程质量, 优化教学系统功能;促进校企合作,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教育良性循环。

3.项目化教学旨在服务社会, 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 工学结合为核心, 实施技能培养过程教学。

三、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实施一体化教学, 既要遵循学科和技术规律, 又要适时转变观念, 摆脱传统教学和简单的理论、实践交叉教学,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高度融合, 在各教学环节上进行改革, 探索并创新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1.课程项目化开发是关键

无论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以及“教学做结合”, 还是推动“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或者说“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 其根本性的问题就在于生产性实践教学中如何确定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安排如何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于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同时又要保证不至于让学生沦为一般的“打工仔”, 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

(1)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课程项目化的根本。

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 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 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

(2) 可弹性教学计划是课程项目化的前提。

建立与完善弹性教学制度。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 教学计划 (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地点与考核方式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适当变更。

(3)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课程项目化的基础。

要努力建立与完善供求动、优势互补、人才互动、教学渗透、技能创新、项目拓展、互利多赢、考评激励等校企合作机制。

(4) 项目设计及其协同运作成为课程项目化的关键。

课程项目设计不仅密切联系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相关行业的实际需要, 还要切合教师与学生自身特点进行。

(5) 社会性课程评价是课程项目化的保障。

从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到实施运作与考核评价, 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与渗透社会化标准来进行运作。

2.课程项目化实践

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方案, 与腾龙水泥公司、恩施电力总公司等合作企业一起, 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 召开专家研讨会, 确定学习内容、难度范围, 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通过三年的建设, 编写了《机械设备拆装与维护》、《单片机测控系统分析与处理》等5门校本教材。通过对恩施腾龙水泥公司、八峰药化公司、宜昌全通公司、上海丰岳机电科技等企业的调研, 以及对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跟踪信息的分析,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1个核心岗位是机电设备维修, 4个相关岗位分别是: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机电设备营销、技术改造及开发和机电产品生产。根据岗位 (群) 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出本专业的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对15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确定10项行动。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打破原有的21门专业理论课程和6门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 将10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5个学习领域。

学院还引进企业恩施电力总公司投资建设学校110KV模拟变电站, 做为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场所, 进行课程项目开发, 积极谋求使学生依靠所掌握的技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途径。通过上述课程项目化开发与生产性实践教学运作, 有效地解决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问题。

四、项目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项目的划分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

一个真正的项目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既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 还应融入了相关企业精神, 包括前期准备、市场调研、项目实施及反馈项 目的补充与完善等各个过程, 最好开发出的项目能达到市场化, 达到产教结合。而不是把教材内容分成多个独立的项目, 各项目之间没有多少联系, 以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离散和虚拟的, 也不排除有些课程的课改是在匆忙状态下完成的, 项目的划分也许只是自成一派, 没有经过集体论证、企业的参与自不必说, 就连项目划分是否合理也未必经过考证。这样的项目化教学的效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

2.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打破学科本位的格局, 由单一型教师转变为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有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但目前多数职校的教师都是从大学校门跨进高职校门, 专业理论知识很扎实, 但实践能力较薄弱, 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原有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 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肯定不能适应职场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 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机制, 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革中去, 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实践能力。

3.是否具备适合项目化教学的教材

目前还有大部分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 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 教材的开发滞后于课程的开发, 不能满足于项目化教学的需要。所以项目化教学教材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革命, 开发的过程既要科学严谨, 又要大胆创新;既要理论联系实际, 还要充分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申文缙, 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力量能够与”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6) .

浅谈“项目化”教学法 篇10

一、课程模式建设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而学生学的活动则十分活跃, 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 知识的教学不再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 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构建“项目化”课程建设, 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设计思路, 其内涵是围绕特定的“项目”, 实现能力目标, 开展融“教、学、做”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做到“三个体现”, 即教学项目体现真实工作任务, 教学实施体现真实工作过程, 教学环境体现真实工作场景。

二、课程项目开发

教学项目要以职业岗位工作为背景, 按照认知规律要求, 从感性入手, 从易到难, 由单一到综合。教学项目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既不是课本知识原理的图解, 也不是从工作场所直接照搬来的真实工作。具体做法是: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共同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要实现为“三方服务”的原则, 即为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服务, 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为后续课程服务。课程项目要源于实际工作过程, 但必须按照认识论的规律进行改造, 要选择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任务作为教学项目, 还要使项目涵盖课程应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要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迁移的能力”。课程项目是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载体。

三、课程项目选取

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讲课-实验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而探索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转而探索与企业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技能性训练和拓展性训练, 融“教、学、做”为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和《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 借鉴制造行业企业安装电工、维修电工、电气技术员、电子产品检验员等主要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企业维修电工的工作过程引到实际教学中, 力争做到学生的实操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每个项目任务的知识储备, 整个项目由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落实“导、教、学、做、评”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即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岗位工作任务为起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万用表电路的制作与校验、电桥电路的制作与测量、小型变压器的制作与测量、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测量、三相负载的安装与测量等项目为典型工作任务、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任务。

四、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教师下发工作任务书和引导文, 布置工作任务, 通过录像、实物或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一步主动学习打基础;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参与度逐渐减少,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后要有工作汇报, 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汇报:通过完成本项目的学习和训练, 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技能;你对完成本项目的学习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满意的方面有哪些;你认为本项目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哪些改进;描述出改进的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学习任务包括的知识、技能进行梳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工作总结的汇报要作为项目考核过程的一部分内容。整个学习过程按照布置任务、咨询策划、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几个环节进行。

1. 资讯策划阶段。

必备的理论知识学习阶段, 因为每个项目均是集理论与实践一体的, 课程形式是理实一体化, 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宽泛的实践技能, 完全靠学生根据引导问题自学, 寻找答案, 再进行实操, 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很难完成的。所以, 课前先让学生根据引导问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完成引导问题, 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操作工作计划。

2. 实施检查阶段。

各小组自主实施工作, 教师参与学习工作, 适时引导, 提供咨询与帮助。同时, 教师鼓励学生多动脑, 尝试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因本课程实践操作要通电, 考虑到人身和设备安全, 学生在通电前必须经指导教师检查。

3.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如《电工基础》这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电路分析、设计, 电路安装、调试, 电路的故障诊断等能力, 按照企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评估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工作和有效交流的社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因此, 我们宏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 课程的实施应该按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的流程, 从接受任务、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等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观上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演示法、实物教学、讨论式教学、讲授等,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五、考核评价

采取过程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开放性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以各个学习项目为载体作为考核评价单元, 以每个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 主要从职业素质养成、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三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各个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综合性考核是期末对全部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 学生独立完成理论与能力的综合测试。通过“导、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通过围绕项目进行分任务解读→咨讯策划任务解决方法→完成任务的实验实践操作→评价考核任务完成的质量四个环节体现实际工作流程, 创设实际工作过程学习情境, 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升专业知识,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郑光琳.谈行动导向教学法[J].科学教育, 2012, (04) .

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领域,各地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项目化教学”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开发中的重点。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让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实施到任务的完成及之后的评价都由学生来做,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完成该项目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问题

专业教师是课程开发主力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经验。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来自原来的中职院校,年龄偏大,学历水平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的课程改革。同时由于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或实践时间较短,对本专业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很难开发出适合于整门课程的完整的项目,所以致使项目自身存在局限性,开发出来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

此外,项目化课程开发难度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少、学生多,教师授课、科研压力大,难以抽出大块时间用于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2.企业参与度

课程项目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能否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但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

多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在实践中多方与企业联系,以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等。但一直以来都是校方唱主角的时候居多,企业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即便与校方有合作,也不愿将自己的项目完全开放给校方。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是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中建设中遇到的难点。

3.项目的适用性

高职学生在校的每一年、每一个学期,其知识结构都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改造项目,以使项目更适用于本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4.学生方面

由于我国的教育国情,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长期在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多数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意识,上课过程中总是等待老师讲,不愿主动地自己探索和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初期,学生一般适应较慢。

5.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步伐落后于课程的改革。在教学管理的某些环节制约的项目化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特别是考核环节,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成绩管理系统,在系统中规定了课程成绩的量化方法,教师必须按现有的标准去录入成绩。但项目化教学的考核重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应以过程考核为重点,这与现有的教学管理规定不符,因此制约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和实施。

二、解决对策

1.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高职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1)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的实践能力

各院校应全力打造高素质“双师”队伍,高职院校通过有计划地将教师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从企业聘用实践型高级技能人才,通过他们在校授课,教师深入课堂听课的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让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这样既能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又能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从而使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2)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教师必须意识到不断学习、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把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融入教学和实践中,才能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2.调动企业积极性

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应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为企业提供场所、引企入校,把企业的工作室建在校内,这样不但可以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还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践场所。

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作为桥梁,联结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企业通过优秀的毕业生能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认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产生与职业院校加深联系与合作的愿望,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的达成,最终为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服务。

3.提高项目的适用性

通过与企业合作找到真实项目,是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第一步,然而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拿过来直接应用于教学,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学生能否完成项目为标准,把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才能提高项目的适用性。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这样的改造是必须的,否则学生很可能会因为项目的难度过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高职学生入学分数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引起学生兴趣,在课堂上引领和引导,让学生发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和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与探究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就逐步摆脱被动地听、被动接受的状态,变得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究。

教学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布置课后任务,课后任务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规定完成时间,并把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计入期末总分,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把完成情况良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展示自我的意愿,使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

5.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根据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项目化课程的考核,应注重项目或任务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规范意识等,再结合完成情况,给出每个项目的得分。所有项目的得分之和就是最后的过程得分。建议过程得分应不少于考核比重的70%,通过这样的过程考核,可以全过程的监督和督促学生,时刻用最好的状态来完成任务,从而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技能。

以上是笔者对项目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在今后的项目化课程建设中,还将不断总结和改进。(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技术分院)

参考文献:

[1]毛厌草.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1月08日

电气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 篇12

中职学校的学生目前现状是基础知识薄弱, 对学习有抵触和反感情绪, 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快慢差别很大, 学生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初中刚毕业的, 有的初中没毕业, 有的上过高中, 有的已在社会上参加工作好几年。这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以统一的方式开展。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 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 反感情绪严重, 教学效果差, 教学过程难以进行, 无法适应当前提出的职业教育的需要。经过我们多次教学研究, 应该根据大多数学生接受情况, 以满足职业需要和便于后续课程教学为目标, 开展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从动手操作同时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中心”, 学生在一种团队环境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 使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并达到“应知应会”底线。

二、注重项目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了四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 每个项目都是经过调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所选定的。对其每个项目的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 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

我们通过项目教学法用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为了更好地说明, 我们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举例说明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一) 明确目标

1. 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中:

触动启动按钮SB2后, 电机先作星形连接启动, 经延时6秒后自动换接到三角形连接运转;触动停止按钮SB3后电机停止转动。

2. 明确重点和难点:本次项目的重点在根据电路图连接硬件电路, 难点在梯形图程序编写。

(二) 项目实施

1. 理解任务, 制定方案

将学生以3人为一组分为小组并定好组长, 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已学知识完成:

(1) 项目分析

a.硬件电路分析;b.动作过程分析;c.定时器的应用。

(2) 制定方案

a.输入/输出分配表;b.输入/输出接线图;c.梯形图程序。

2. 确定方案, 师生交流

a.各小组讨论确定输入/输出引脚的选用, 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绘制;b.根据已确定的输入/输出分配表完成输入/输出接线图, 便于实际连接电路不出错;c.根据输入/输出分配表, 结合电路的控制要求编写梯形图程序。

3. 项目实施, 完成任务

a.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 根据接线图连接硬件电路, 将梯形图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转换, 写入PLC, 最后运行;b.首先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运行, 通过程序监控并对照I/O分配表及接线图验证程序是否正确性;c.程序运行正常后连接负载, 观察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满足控制要求;d.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情况, 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量不主动提出, 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发现, 必须确保线路连接正确后才能通电调试。

(三) 项目检查, 组组对比

a.各组之间相互检查, 对于没有运行成功的小组, 其他各组一起帮助检查出错原因。

b.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同时对于在各组检查讨论后但项目实施任然没有成功的小组, 教师找出运行失败的原因, 同时对典型问题给予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四) 师生交流, 评价提高

教师再次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常犯的错误, 同时评价学生表现, 对各个小组中程序最简洁, 线路连接最美观的小组进行表扬, 对存在不足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三、改变评价方式, 引入“三评合一”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成绩评定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 用理论考试的成绩, 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 “应试”痕迹明显。而项目教学法, 抛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 通过项目过程评价, 每个项目、任务都由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组成。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调一致;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对接, 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紧密切合企业实际;社会反馈与用人单位对接, 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 还有学生、企业、社会。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 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 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最终, 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上一篇:传统节日习俗下一篇:改善石油企业物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