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评价策略(共10篇)
微课的评价策略 篇1
一、研究背景
可汗学院、TED-Ed以及MOOC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 人类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认知风格的转变, 将人们推进到了“微时代”, 诞生了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育应用, 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掀起了一阵微课热潮。教育部、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微课比赛, 涌现了大量微课作品;研究人员进行了微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对微课的认识不足, 过于注重微课理论、设计、开发、应用研究, 缺乏统一的微课评判标准来指导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导致微课建设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建立清晰的微课认识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帮助学习者筛选有助于学习的微课资源, 以促进微课的健康持续发展, 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0年, 我国学者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概念, 随后, 包括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纷纷加入到微课的队伍中, 对微课进行了研究或实施, 提出了“微型课程”、“微课”、“微课程”等相关概念, 对微课的诠释与界定众说纷纭, 实践形式纷繁多样,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如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黎加厚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各自关于“微课”的定义, 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上述定义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 只是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 强调了“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 突出了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基于此, 笔者认为“微课”是微视频的发展, 是微视频在教育中的应用, 强调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微型化”, 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评价内容
微课作为一种新事物, 人们关于微课的认识会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充实[4]。也就是说, 微课的评价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这就需要思考不同阶段微课评价内容的共性, 寻找微课评价的要点。为增强微课评价的导向作用, 提高微课建设质量, 微课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注重教学效果评价, 提高资源可重用性。微课的学习者包括老师、学生以及各类社会人群, 他们是微课的学习者, 只有他们感兴趣、愿意学、效果好的微课才是有价值的作品。过去微课评价注重以专家评审为导向, 较少考虑学习者评价的作用, 视频资源利用率较低。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 变专家评审导向为学习者评价导向, 对提高微课建设质量以及资源的可重用性具有重大意义。
2.注重教学内容评价, 突出教学重难点。认知负荷理论 (Cognitvie Load Theory, CLT) 认为, 影响认识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 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专长 (即先前知识经验) [5]。微课时间短、内容精练, 微课的知识内容选择、呈现方式、微视频之间的关联设计, 制约着认知负荷水平的平衡。教学内容聚焦明确、突出重难点、呈现方式设计合理, 有助于减少无关性认知负荷, 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注重教学设计评价, 提高微课制作水准。作品的专业制作水准是判断是否优秀微课的一个重要标准。专业水准一方面指制作技艺的优良, 视频播放的流畅性、声音的清晰度、屏幕布局的合理性等因素影响着观众对微课作品的第一印象。除此之外, 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的专业。微课因其“短小精悍”, 如果知识引入不精妙、媒体选用不恰当、实例演示不准确, 就难以用镜头语言展示出教学特色,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注重交互设计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微课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 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是其重要特点。个性化学习理论将教育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在关注学习的社会价值的同时, 更加关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因此微课的评价不应只关注学习资源本身, 要综合评价资源、用户、平台之间的系统性, 加强微课交互性的评价,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微课评价方法与策略
评价方法与策略为微课评价把握方向, 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有助于微课评价全面、科学、客观地展开, 是保证微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建立科学完善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 增加评价的科学性、方向性。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是微课评价实施的基础, 在具备通用性与普遍性的同时, 不能忽略特殊性和个别性。通用性与普遍性指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要适应同年龄段同学科所有微课评价的需要;特殊性与个别性一方面指要理解高校微课、中小学微课受众的认知特点, 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例如, 高校微课内容比较复杂, 评价时应更加关注教学设计与组织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考虑到中小学生低龄化特点, 中小学微课应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逻辑性;另一方面指应能区分不同学科, 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的理科、工科、文科、医科、艺术, 中小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各有其内在特点, 不能以同一标准进行衡量, 否则, 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就成为问题。
2.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 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微课虽然只是一个视频教学资源, 但运用于教学时, 就需要看作一个课程整体来实施评价, 对微课教学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对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做出诊断性评价, 教学效果做出总结性评价[6]。此外,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发展性评价观, 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 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微课评价不应单纯以作业、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及相关软件收集学生学习数据, 了解学生关注热点, 分析学生学习深度, 有目的性地加强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提高微课评价的信度与效度。评价者的主观经验、评价指标设计的合理性、权重分配的恰当性, 都影响着微课评价的准确性, 制约着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 运用数学方法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化为数量, 通过真实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评价者主观经验的影响, 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然而评价体系过分量化, 评价者只能被动地按照评价标准评判, 不能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综合使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整合各方面信息, 才有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4.评价主体多元化, 促使微课开发关注学习者需求。微课从设计、开发到应用再到评价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涉及微课开发人员、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微课学习者等人员。微课开发人员及技术人员作为内部人员, 可参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自评的方式, 检查自己开发的微课在教学设计、作品规范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以便进行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教育技术专家与学科课程专家作为微课评价的核心人员, 把握着微课的价值导向, 教学技术专家主要针对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创设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科课程专家则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微课学习者作为教育的主体, 微课的服务对象, 拥有直接评判作品优劣的权利, 微课学习者负责学习体验、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
微课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不仅仅以一方言论而判定微课优劣。综合内部人员、外部人员评价, 强调微课开发者的基础性评价地位, 教育技术专家与学科课程专家的核心评价地位, 微课学习者的决定性评价定位, 促使微课的开发真正关注学习者需求, 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催生了微课这一新的学习模式, 向我们启示了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学习理念。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推动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对资源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微课的评价策略研究, 理清微课评价研究脉络, 可以指导微课的评价, 发现微课设计、开发的不足之处, 并加以改进, 提高微课建设的质量, 实现资源由“助教”向“助学”的转变。
摘要:微课评价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具有导向作用, 基于微课的内涵提出微课评价应注重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内容评价、教学设计评价以及交互设计评价。提出通过建立完善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进行微课的过程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从而提高微课建设质量。
关键词:微课,微课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 2013, (4) :13-14.
[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wcut.html, 2015-09-21.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 2013, (4) :10-12.
[4]杨满福, 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5.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9) :17-19.
[6]陈香丽, 黄桥燕, 刘晓静, 朱熙渊, 陈春良.微课的评价定位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08) :126-127.
微课的评价策略 篇2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07-02
1.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落实,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程度,确保音乐鉴赏课的有序开展。微课是对传统音乐鉴赏的一种变革,它以其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了学生探究欲望的增加,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音乐熏陶和体验过程,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借助微课,做好微课教学,切实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效果与质量。
2.高中音乐鉴赏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配以文字、声音、音乐或动画等,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是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合理安排视频内容,基本上为10分钟,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时间一般都比较宽裕,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很长一段时间内全部都集中注意力。利用微课的方式将重点划分到微课教学当中,这样,在简短的时间内是可以将学生思想集中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当然,之所以被大家称之为“微课”,主要是因为微课的课堂节奏较快并且内容简练。微课教学设备储存量较少,通常在使用时都采取下载播放方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查看各种教案、资料和课件等,必要时可以将自己需要的课件用移动硬盘下载以便随时观看。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将选题明确,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片段进行设计教学,其中教师一定要实时举例,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还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微课”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微课在实践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目前微课形式还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采用摄像机课堂拍摄,教师讲授,效果和特色性差。对于微课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表现在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和深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服务于微课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并突出自己的特点。由于微课制作软件还处于不断完善中,大多数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脱离了应用的目标,导致教学模式创新性小,应用范围小,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优秀的微课平台凤毛麟角。
3.2 微课在制作方面的不足
微课制作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授课内容的选择。
应选择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来进行微课设计,也可以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学习活动、实验和任务。例如:学生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或课程内容,比如: 音乐鉴赏课中交响乐的欣赏,则可以通过微课,增强学生对交响音乐的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的了解,体会其交响乐的艺术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使学生充分掌握交响音乐利用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此外,微课要使用多媒体表达,因此选择的授课内容要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精彩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资料的内容。
(2)授课方法的安排
授课方法包括授课老师的选择和微课内容安排的节点的选择。高中音乐课微课教学可以由一些幽默风趣、感染力强、语言描述和鼓动能力强的教师主讲,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内容的想象,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画面感和具体的想象力。微课内容不同,讲授中使用的顺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知识,应该在具体音乐实例讲授前播放,并应增加内容的感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作为实例的音乐微课内容,则突显音乐内容的效果,教授的目的性。比如:讲授音乐改编的作用和效果时,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方法,在微课教学模式中集中凸显出改编的效果。
(3)视频的制作
微视频制作方法有外拍式、录频式、软件合成式。采用哪一种可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像学校有微格教室,则可在微格教室中录制完成后进行剪接就可。也可以在网上收集精彩的视频,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剪接。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增加微视频的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4.微课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4.1 微课的选题
首先,从选题入手,选题在“微课”的使用上是十分重要的,由上文可知,微课教学时,时间通常在几分钟,不会高于15分钟,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全神贯注的鉴赏音乐是要需要一定手段的。选题立意明确、控制好时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微课”最大的效果。例如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教学中,由于受到地域、民族、语言等影响,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即便用微课进行授课,也要将其主题明确,微课的主要方向,不能盲目选择自身喜好进行授课。当然,感兴趣的同学是可以通过微课强大的后台将课件下载到自己的硬盘中,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推敲。不过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选题时一定要选择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课题,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4.2 情境创设,微课引导
音乐鉴赏微课教学需要情境的创设与引导。微课教学时间相对短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切入学习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范围内来理解、接受、认知相关内容。例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这一小节时,其中涉及蒙古族的民歌风格特征讲解,为了能够让学生最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以内蒙古辽阔大草原为背景的微课课件,然后以PP 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第一眼就进入草原生活情境,看着广阔无边的蓝天、草原和成群结队的牛羊,耳边自然响起草原上嘹亮的歌声。伴随着学生对微课画面的观赏,教师逐步添加草原风格的背景音乐,可以先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曲目入手,如凤凰传奇的《我从草原来》《最炫民族风》等。学生看着绚丽的草原背景,听着熟悉的草原旋律,会立即进入状态,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草原民族风之美,从而带着欣赏、鉴赏的情感投入到正式的学习中,为后面的几十分钟认真听讲打好基础。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微课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最精彩、最简短的微课10分钟内获得了视觉、听觉与思想上的触动,往往能不知不觉地进入状态,为整堂课的高效讲学创造条件。
4.3 微课的设计与拍摄
“微课”与传统课堂不同,但是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课件时,不但要考虑到传统教学课件还要结合教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总是出现将微课PPT的设计内容添加过多文字的现象,在设计PPT时添加过多文字是微课的一个致命弊端,添加过多的文字不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会使失去微课本身的意义。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还能一目了然地看见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文字无法去除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排版、改变字体、变颜色、加粗,或是倾斜的效果等,让学生能快速提取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课时时,由于第一节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较多,如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等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教师通过《草原放牧》将学生带领到音乐的殿堂,由《草原放牧》作为这节微课的背景音乐,利用加粗、加红的方式将大标题打在屏幕上,再将里面的重点小知识利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制作动画短片,利用短片的形式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将音乐的基础知识结合背景音乐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营造了情景还将本节的重点只是表达了出来。在设置场景时,不但要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选择的内容还要合理,不能选择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理解音乐的真正含义。在确定了主题和方式后,教师在录制视频时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最好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可以紧跟摄像头,与摄影及时交流,保持住与摄像头的距离,增加视频的真实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但不可否认,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大力开展微课资源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相关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磨合一定会将这些问题解决掉,音乐鉴赏课的学习魅力也会得以增加。
参考文献:
[1]向征.微课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6(10)
[2]李丹.“微课”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10)
论微课的选题策略 篇3
一节成功的微课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 如教学活动设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度、制作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确定选题是微课制作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恰当的选题能够发挥教师的特长, 凸显微课的优势,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微课的成功率。
●选题要能发挥教师的特长
国家在多年前就开始推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 开发了丰富的资源, 并开展了与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相关的培训, 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来自教师方面的阻力。微课作为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一种形式, 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的热捧, 教师参与微课开发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因为微课时间短、主题小、技术要求低, 无论是观看还是制作都极为方便。任何教师都可以创作微课, 这让教师从观摩别人的教学视频转为自己制作, 使得沉默的大多数得到了话语权。
微课的创作者大多是普通教师, 他们可能无法把传统的一节几十分钟的课上得毫无瑕疵,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某一种方法, 很多教师却有自己的“办法”和“窍门”, 这些都是可以推介的经验。所以, 教师在确定微课选题的时候应该思考, 这节微课是不是独特的、有新意的, 如果换作别人来讲就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微课的选题要能扬长避短, 发挥教师自己的特长, 这里所谓的特长包括很多方面, 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见解、有新意,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创新,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不拘一格, 让学生学过之后能有收获。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觉得自己在作文写作教学方面有特长, 那就讲作文写作, 如果他能把一篇文章、一个词语讲好, 那就讲这篇文章、这个词语, 而不要讲解自己不擅长的内容, 更不建议涉足没把握的内容。
●选题要考虑视频呈现方式
微课是以视频作为载体的, 所以在微课的制作中, 一定要考虑微课的视频语言和视频特点。微课应以活动图像为主, 要借助视频的拍摄、编辑、动画和特效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微课的主要模式是录屏式和课堂实录式, 这两种模式制作较为简单, 但往往由于缺乏电视手段的应用, 使得微课显得平庸, 学生很难全程关注。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活动设计等, 还要思考怎样进行视频呈现这一问题。
对于课堂实录式的微课, 目前主要的形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解, 这样的微课在形式上和传统的课堂没有多少分别, 学生很难提起兴趣, 甚至感到厌烦。教师可以坐在办公桌前, 将背景简单布置一下, 如在桌子上摆上几本书、一盆绿色植物等, 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教师也可以和几个学生坐在草地上, 用聊天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就避免了枯燥、刻板的说教。当然, 教师也可以采取实景式的录制方式, 如讲解某种植物时, 教师就处在这种植物间, 教师讲到哪里, 画面就跟到哪里。实景式的录制方式效果最好, 但制作成本比较高。
录屏式的微课由于制作非常简单, 已成为微课的主流形式。录屏式微课的画面主要是课件, 配合教师的讲解, 容易显得平淡。录屏式微课要求课件简洁、美观、大方, 课件内容要精练, 不能做成讲稿。这种课件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读课件, 这是学生难以忍受的, 所以教师要强化讲解, 善于阐释课件中的内容, 甚至用字幕代替教师的讲解都是可以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录屏式微课要重视画面的变化, 适当使用动画以增强趣味性和过程演示的清晰度。录屏式微课可与课堂实录式微课结合起来, 为微课增加活力。
无论是哪一种微课, 都要强调电视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充分发挥微课的视频特点, 应避免选择那些难以用视频手段表现的主题。
●选题要小
微课的选题要小, 这是由微课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微课由于时间短, 又要求能够讲清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所以微课的选题不可能是一个大问题或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者曾多次担任中小学微课比赛的评委, 发现在教师微课制作的实践中,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微课的选题不够小、不够具体, 一节微课要解决的问题过多, 会导致内容阐述不清晰、问题解决不彻底。教师频频出现微课选题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不少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顺序性、前提性知识的作用、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教学活动安排的逻辑关系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一节微课必然会变成一个知识集, 涉及很多知识点, 这就与微课的理念背道而驰了。事实上, 如果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用到其他知识点, 则可以另外录制一个微课加以解决。
表1显示的是一个微课选题的例子, 在修改前的微课中, 教师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了作文开篇常见的6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 教师对每一种方法只是做一般性介绍, 然后再展示一个例子, 每一种方法都没有进行透彻的分析, 微课教学效果一般。修改后的微课选题将原选题中的具体方法拿出来单独做一个微课, 微课选题变小, 这样教师就能够对每种方法进行透彻的分析了。
不少教师在确定微课选题的时候, 直接使用教材章节的名称作为微课的名称, 内容的讲解也是按照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 从已有知识的回顾、定义的讲解, 进入到定理、定律的提出, 再到规律的应用等, 这是不符合微课选题要求的, 微课选题应该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并就具体的问题进行阐释, 如表2所示。
●选题要解决重难点和疑点知识
前面已经提出, 微课的选题要小, 重在解决一个知识点。知识点的选择, 关乎微课的结构设计, 面对浩瀚的知识点, 我们应该解决哪些呢?这里我们要确定微课的主要用户是学生, 目标是解决学生的疑惑, 让学生学有所得。微课的选题要避免选择那些简单的、显而易见的问题, 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或疑点、热点问题来制作微课, 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
有一次, 笔者给中小学教师做微课教学应用的培训, 一位教师跟我说她想拍摄一节微课, 微课的选题是“采”字的写法, 想征询我的意见。我一开始认为这个选题不好, 没有什么特色, 也没有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来这位教师跟我说, 她发现有不少学生会把“采”字写成“”, 只要学生知道“采”字的原意是“手在木头上摘果子”, 就很容易理解“采”字是“爪”子头。我觉得既然有很多学生都会把“采”字写错, 那么这个微课选题就是有意义的, 因为它能很好地解决一个疑点。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不一定要针对整篇文章做微课, 可以选择重点段, 或者结合某个重点句、重点词展开, 如“桂林山水”这节微课中, 教师着重讲解桂林山水的“静、清、绿”, 因此, 微课选题可以改成“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这节微课中, 矩形的定义部分非常简单, 教师没有必要在微课中阐述, 这部分内容的重难点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证明”, 这就可以做微课的选题 (如表3) 。
●选题要聚焦于问题
从微课的意义来看,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 也就是一节微课要解决一个问题, 因此, 微课要聚焦于问题。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要思考, 我这节微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看过之后会学到什么, 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微课选题要聚焦问题, 这意味着微课应该强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知识的讲授, 如果教师讲授的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 也应该阐述这个知识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事实证明, 微课的选题解决的问题越具体,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 对微课的评价也越高。对于涉及单纯的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介绍, 理论的阐释, 规律、定律的推演等的微课选题,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效果不高 (如表4) 。
浅谈思维可视化微课的制作策略 篇4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微课;制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5/16-0173-02
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微课热”。短小精悍的微课,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观念,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开发应用中。那么,如何制作出思维可视化微课呢?笔者经过实践摸索,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从教学设计上注重思维可视化
教师首先应明确,一节好的微课,在确定选题之后,要结合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视化,并将复杂的习题过程化、思维化。
例如,在洋葱数学“等式的性质”微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作者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故事贯穿始终:有一天,王小锤和李狗蛋各自带着宠物狗去公园玩,正好看到了跷跷板,于是就上去玩。狗蛋和小锤体重一样,所以跷跷板两边一样重,保持了平衡。如果设狗蛋体重为a,小锤体重为b,便得到a=b;突然,狗蛋家的宠物狗旺财看跷跷板好玩,就跳了上去。这样一来,跷跷板左边体重增加,开始往左边倾斜。这时,小锤家的宠物狗来福不甘主人被欺负,马上跳到主人那边。巧的是,这两只狗体重也一样,所以跷跷板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线,于是便有了“a+狗=b+狗”。作者用这个例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等式“如果a=b,那么a±c=b±c”的性质(如图1)。同时,作者又以李狗蛋暴饮暴食一学期,体重变成原来的两倍为例,引出等式“如果a=b,那么ac=bc”的另一个性质(如图2)。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被作者用心设计之后,学生就像看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一样,思维紧跟着故事的发展,最终得出事件的结论,理解了故事背后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样,对于解题,
也绝不是简单的展示题目,展示一行行答案,而应包括审题、分析、结果书写,对易错地方“引经据典”等步骤,教师设计时都要注意这些环节。
从教学内容呈现上注重思维可视化
实现“思维可视化”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在微课录制中,教师可以借用图片、图标、漫画、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图等来呈现内容,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原理还可借助动画、视频等,将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化清晰呈现出来。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微课中,作者运用自定义动画将∠1和∠2分别沿水平线平移,并用“陀螺旋”工具把∠3进行“半旋转”,刚好拼成180度的平角,使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并记住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如图3);也有人把抽象的勾股定理做成了一个模型来演示,把各边的平方——一个连通器里装满蓝颜色的水,滚动时就会看到两个直角边平方格里的水,刚好装满斜边平方格(如图4)。
这些优秀的微课内容呈现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样,教师也可以借用思维导图来录制复习型微课,将杂乱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出层级清晰的知识结构,借用流程图、鱼骨图等来绘制解题流程。总之,教师应尽可能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合理调用各种媒体信息及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思维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录制方式上注重“思维跟踪”效果
可汗风格微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跟踪”。教师边讲边画,或在
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的效果远胜于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这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该看哪里,并跟着教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推荐几种易于实现“思维跟踪”的微课录制方式。
1.借用PPT自带的笔
在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时,如果仅需要在PPT课件上画圈或进行少量的书写,可以借用快捷键调出PPT演示文稿中自带的笔来书写。如按Ctrl+P键,可切换到PPT自带的笔;用完按Esc键切换到鼠标指针;按Ctrl+E键可切换到橡皮擦,按E键擦除全部;按B键切换出黑屏,再单击返回原界面;按W键切换出白屏,再单击返回原界面等。
2.运用手机拍摄
教师在拍摄前,需提前准备好上课素材,如打印裁剪好有教学内容的纸张,准备不同颜色的笔,固定好手机,调节好拍摄角度等。在录制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思维逻辑,合理利用贴纸和手写演示进行内容呈现。如利用双面胶在录课时不断撕掉贴纸,或粘上新的贴纸;内容小结时,可利用贴纸直接粘上去,或者撕掉上层演算呈现下层小结纸张等。在手机拍摄时,运用一些小技巧既可以让学习者的思维紧跟微课呈现的内容,又会让微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3.用平板电脑(Pad)录制
使用Pad里面的Educreations或ShowMe软件,可以添加各种背景,并编辑讲解需要的文本。在录制中,教师可以在编辑好的内容上边手写边讲解,呈现出“思维跟踪”的效果。
4.“手写板+PPT”模式录制
连接好手写板,打开录屏软件进入录制状态,播放讲解PPT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直接用快捷键Ctrl+P切换到手写笔进行批注、验算,按Esc键切换到鼠标指针等。此处快捷键的使用方式与调用PPT自带笔的方法类似。
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研究 篇5
一、高中物理微课程应用策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物理学主要是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这两大部分组成, 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1]。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 进而掌握物理规律, 并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在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只让学生多做练习, 而没有注意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 而忽视了对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是枯燥的, 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适应教学要求, 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教学环境, 物理微课以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子, 能引发学生对日常中物理现象的思考, 在微课10 分钟之内,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 同时,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由于物理微课已经很好地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知识进行了讲解, 教师在使用该微课时, 就要思考应该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 促进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中物理微课程应用策略的准实验研究
(一) 高中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提出
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分别是课前使用、课中使用、课后使用。课前微课应用策略, 用于帮助学生预习新知识,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厘清自身在学习该物理知识点时的疑点和惑点, 然后在正式的上课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问题, 寻求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课中微课应用策略, 用于课堂中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物理知识重难点的讲解,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微课应用策略, 帮助学生在学习完该物理知识后, 能有效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 同时帮助学生及时回顾、加深记忆、促进理解, 减少后面所学物理知识对该知识的“后摄抑制”, 从而借助该物理视频复习巩固, 强化训练。下面, 笔者就这三种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的描述。
1. 课前观看, 自主学习
通过对课前微课应用的分析, 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构建了如图1 的课前应用微课的策略。在该策略中, 可以把自主学习、微课学习、课堂教学这三大模块划分为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笔者通过研究南京大学研究生张金磊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模型图 (如图2) [2], 提出了高中物理微课在课前应用策略中的流程结构图 (如图3) , 不仅细化了各个学习环节, 还融合了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环节, 强调了课前预习与课中学习之间的交互性和补充性,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掌握的知识情况, 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之前, 通过利用任务单 (即导学案) , 同时结合物理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微课时, 发现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在课堂中向教师提问。在这一策略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了使这一策略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学生利用微课预习时, 就应该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 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 实现学生高效自主的学习。
2. 课中观看, 精彩讲解
课中使用, 精彩讲解。教师将该微课视频作为一种视频资源运用于课堂中, 课中应用微课, 在教学需要时, 集中播放给学生观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知识。这种策略中, 该物理微课与传统的视频教学资源的作用一样, 都是用来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对课中微课应用的分析, 结合视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构建了如图4 的课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在课中应用微课的策略中, 该物理微课作为视频资源提供给教师使用。教师引入新课, 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物理微课视频, 由于该物理微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教学, 并且有着连贯的教学环节, 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接着, 让学生从该微课中提取信息, 能很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能及时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都已经掌握的概念等基础知识, 教师无需重复讲解,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遇到的疑点和难点, 教师再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观看物理微课, 积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原有经验, 结合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进行信息加工,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成就感, 增强自我效能,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
3. 课后观看, 便于复习
课后使用, 便于复习。人的记忆是有限的, 当学生在学习完一个知识之后, 经过一段时间, 会自然而然的发生遗忘, 这时, 通过观看该微课视频, 能帮助学生回忆起该知识点的核心概念, 加强记忆, 便于复习巩固, 加深理解。通过对课后微课应用的分析, 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笔者构建了如图5 的课后微课应用策略。
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笔者发现, 学生在学完物理知识一天之后的遗忘速度最快, 为了防止遗忘、加强记忆, 使学生通过观看物理微课来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物理微课短小精悍, 浓缩的是该物理知识的精华, 并且该物理微课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 符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 从而促进理解。同时, 在学生学习完该知识的一个星期之后, 学生对该知识的遗忘已经处于稳定的状态, 这时, 通过观看该知识点的物理微课, 刺激大脑对该知识的正确提取, 加深记忆, 促使长时记忆的形成。
(二) 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效果实验结果
1. 准实验研究对象的选取
根据所选取的物理微课, 准实验研究对象选取的是白云中学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就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学习的, 不能随机安排, 只能按现存班级进行实验, 因此, 本研究属于准实验研究。微课《牛顿第二定律》属于高一所学知识, 因此, 该微课实验研究对象为广州市白云中学高一的四个班级;《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安培力的方向》属于高二所学知识, 因此, 该微课实验研究对象为广州市白云中学高二的四个班级。
这些班级由同一位物理教师执教。该授课教师陈老师有着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 对物理教学充满热情, 非常愿意进行与物理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 更重要的是陈老师参与到了该物理微课的设计开发之中, 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物理微课能够理解更深入全面, 将该物理微课的精髓能够更好的渗入到教学中。
2. 物理微课的选取
为了更好地研究物理微课的三种应用策略, 选取了《牛顿第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及《安培力的方向》这三个物理微课进行实证研究, 涉及到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电学和磁学, 均属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以及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1) 《牛顿第二定律》微课的选取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1 第四章《力与运动》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 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 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 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 本节内容强调了力的单位N的物理意义, 为学生学习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好准备。另外, 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 也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所以本节的内容在本章乃至本册教材中, 甚至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以及力的单位。
(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微课的选取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二章《电路》的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电阻”等内容之后编排的, 为后面分析和理解部分电路和全电路做好铺垫, 同时也是复杂电路分析的基础。本节内容分析了路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概念, 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章乃至整个电路部分的核心内容, 更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而这一关系涉及到的物理量较多, 学生在理解这一关系中需要进行理论推导, 具有一定的难度。
(3) 《安培力的方向》微课的选取
《安培力的方向》属于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三章《磁场》的第四节《安培力的应用》的内容。安培力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其中安培力的方向属于本节的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安培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左手定则, 通过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体会物理中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安培力的方向是正确掌握安培力的基础, 而安培力是学习磁电式仪表和推导洛仑兹力公式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就是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3. 准实验设计
中学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准实验包括三个准实验, 均采用两因素2*2 混合设计, 即前测后测* 微课三种应用策略—常规教学策略。准实验一的实验设计如表1, 验证课前微课应用策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实验干预为课前应用微课进行预习, 实验对照为学生课前利用课本进行预习。
准实验二的实验设计如表2。验证课中微课应用策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实验干预为课中应用微课教学设计, 实验对照为常规教学。
准实验三的实验设计如表3。验证课后微课应用策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实验干预为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观看物理微课, 实验对照为课后学生利用课本进行复习。
4.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准实验研究结果
(1) 准实验一研究结果
准实验一研究的是课前微课应用策略的教学效果。每个微课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分析 (实验组控制组* 前后测) , 均分差异显著性表如表4。
由表4 可知, 三个微课的实施课前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实验班级的前后测得分均差异显著, 同时,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也表明, 实施课前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相比, 差异显著。《牛顿第二定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施常规教学的控制组, 学生的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 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两个知识点, 实验组学生对相应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 能更深入的理解该物理知识并加以应用。而《安培力的方向》实施常规教学的控制组, 学生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安培力的方向”这一知识的特点决定的, “安培力的方向”相较于“牛顿第二定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言, 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知识的延展性较小, 学生只需要掌握理解左手定则就能够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2) 准实验二研究结果
准实验二研究的是课中微课应用策略的教学效果。每个微课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分析 (实验组控制组* 前后测) , 均分差异显著性表如表5。
由表5 可知, 三个微课的实施课中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实验班级的前后测得分均差异显著。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 实施课中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相比, 差异不显著, 这说明微课在课中应用策略还不够完善, 在课堂中微课代替教师讲解与教师直接讲解两者没有太大的差异, 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差异不显著。
(3) 准实验三研究结果
准实验三研究的是课后微课应用策略的教学效果。每个微课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分析 (实验组控制组* 前后测) , 均分差异显著性表如表6。
由表6 可知, 三个微课的实施课后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实验班级的前后测得分均差异显著。但是, 《牛顿第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安培力的方向》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 实施课后物理微课应用策略的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相比, 差异不显著。
三、结论
结合基于三个微课的准实验研究, 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
(一) 三种微课应用策略均是有效的。结合该物理微课的特点及准实验研究的结果, 该物理微课在课前应用策略中, 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最理想的, 教师在利用该物理微课时, 应结合自身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 有效的选取适合的应用策略。
(二) 不同的物理微课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教学效果不同。该物理微课中的知识点同样有难易之分, 对于一些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就能掌握的, 且相对独立的物理知识, 微课所带来的价值就有所下降, 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 微课的充分利用显得重要很多,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是否需要利用微课来进行教学。
(三) 在利用微课的三种策略进行教学时, 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 否则就会在课堂中浪费宝贵的时间, 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小平.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wDK1CzeaeoGf8IjXOqnVC-VNzH73i2bNCAXNe4IpFHMw6vvrnOGKBrVNAZn9xLhUWHpOXCNyC-SYeOGq11Ttv1-AnQdKVqBwzxOpC5VTB_, 2015-1-12.
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开发策略研究 篇6
信息时代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教育领域的革新。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同时提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要求要更高、更新、更紧迫,整合师生的需要,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生成性资源体系[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而从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进行技能性知识教学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课堂中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差,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微课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是以讲解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为目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时长控制在几至十几分钟,包含教学设计、课件及测试等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这种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也给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因此本研究探讨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开发策略,以助于开发出适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微课,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开发策略建构(如下图)
(一)立足课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微课主题
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定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信息文化四个方面[2]。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个总目标的引导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学习过程中注重交流与合作。当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依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
(二)以教学任务为主线,细分学习知识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主张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大的教学任务,整堂课都会围绕此教学任务来进行。任务提出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综合利用各种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后学生小组间进行相互的反馈评价,教师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提升。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是一个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过程。教学任务是课堂中的主线,在进行微课内容设计时需要紧紧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充分预设在任务完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此对应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点。通过任务的分析,把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细分归类,在微课中要以各个知识点来进行展示,利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提高应用效果。
(三)根据学习者认知规律,设计、组织微课视频内容
高中生自觉性、独立性有了显著的增长,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很大提高[4]。应该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微课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选取难度适当知识。
根据以上高中生认知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高中生在认知学习能力上相对初中生、小学生而言已有很大进步,但是也应清醒的认识到高中生仍处于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在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也都是一些基本知识。这就要求在进行微视频设计内容选取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选取难度适当的知识进行设计,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 整合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所进行的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思想贯穿整个教学微视频开发的过程,所开发的微视频是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应以教学设计理念为指导,针对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在教学中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微视频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上需要按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来组织设计视频内容。
3. 形成适合的视频类型。
教学应用的微课视频类型多样,按教学方法分为口述讲授类和操作示范类两种;按照制作技术分为以摄像技术为主的微视频、以录屏软件为主的微视频及以Flash、PPT等资源转成的微视频等三类[5]。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根据所要展示的教学知识点不同,选取适宜的制作技术,形成最为适合的视频形式。基于不同的视频形式来选取视频素材,组织设计视频内容。
(四)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技术包装生成微课本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使用对象主要是高级中学在校学生,因此在关注其教育性科学性的同时,技术性艺术性也不容忽视。需要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提升视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微课资源的课堂应用效果。
1. 创建知识点目录索引。
依据前期设计教学内容细分为多个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时碰到的问题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后期视频加工上要按照知识点生成目录索引,以便于学生在使用时根据自身情况快速的选择知识点,提高其学习效率。
2. 合理使用剪辑手法。
对于视频的使用对象高中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自控能力,因此在视频剪辑时要简明扼要,避免出现冗余镜头,同时要重点突出一些关键点的操作步骤,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理解。
3. 合理使用配音及配乐。
视频教学资源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双重刺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在视频开发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解说词、背景音乐、音效等,以增强视频资源的表现力,同时使用准确、富有亲和力的解说词以及添加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等都是提升视频资源质量的好方法。
4. 合理使用字幕及特效。
字幕是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频的关键部分添加字幕,配合解说词使用可以更好的突出重点,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提高视频的应用效果。另外在视频后期制作中合理的使用特效,可以增强视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本研究构建了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开发策略如上图所示。
三、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应用效果
在本研究构建的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开发策略的指导下,笔者开发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音频的采集与加工”教学微课,本研究把这个微课作为个案研究,采用单组准实验研究,研究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教学效果,以验证开发策略的有效性。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发的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来验证该类教学资源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否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第113中学高二年级7班41名同学,为理科自然班。
(三)实验变量
实验自变量:微课教学资源。
实验因变量: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实验干扰变量:学生原有水平;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等。
(四)实验假设
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好。
(五)学习质量的测试
采用单组前后测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依据教学知识点编制前测及后测试卷。课前进行所授知识前测了解学生水平;微课教学后通过测试卷后测,收集实验数据。并利用SPSS17.0对前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学习效果。
(六)实验结果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对学生前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学生利用微课学习后的测试成绩差异,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学生前测的初始平均值为66.85,说明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参加实验利用微课学习后,平均值为提升86.88,显著性概率Sig.为0.00,而当显著性概率小于0.05时,认为配对样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证明学生利用微课学习后其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提高。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运用该微课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探讨构建了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开发策略:立足课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微课主题;以教学任务为主线,细分学习知识点;根据学习者认知规律,设计、组织微课内容;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技术包装生成微课主体。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在该策略指导下开发的教学微课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对后续该类信息技术教学微课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伟.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
[4]张俊胜.根据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J].文理导航,2011,(5):32.
微课的评价策略 篇7
一、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
老师在组织语文教学过程前,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同时,受新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不断提高,也受到社会不良信息以及思维方式的切实影响,因此老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不仅需要了解现代学生的基本思维模式,同时还要积极了解社会热点以及社会流行,让微课的表达更加贴近学生的表达习惯以及接受范围,促进微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教学课堂中的要求,老师也应该积极进行收集整理,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 达到语文教学与学生需求完美结合的效果,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地进行。
二、积极收集微课资源,制作微课教学课件
老师在进行微课备课时,应该将微课的内容表达与学生的兴趣关注点结合起来,让微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精力投入。首先,老师应该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全面细致地收集相关的视频、图片、文献资料,让自己的微课课件可以拥有很强的资料支撑。同时,还要在微课形式方面不断创新,不仅需要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教学资料,丰富微课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收集其他的学习微课资源,合理采用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弥补自身课件的不足以及扩展课件的信息范围,促进微课资源的全面细致。最后,要将微课资源交给学生,让学生对于微课资源可以反复的巩固学习,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三、全面控制微课教学过程,促进微课正常进行
由于微课多数是由视频资料或者是语音资料的形式呈现, 使学生在接触到微课时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力与吸引度,也会由于对微课的过分好奇影响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推进。因此老师在组织微课教学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微课形式的整体把控。首先,微课中出现的内容应该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就是语文知识点的另一种解读或者补充的说明材料,让学生加强对于语文文章或者相关知识点、背景资料的详细了解。其次,要控制微课的长短,微课课程太长,将会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进度,太短,将会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难度来合理规划微课的时间长短。还有就是要合理布局微课的数量。 由于微课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导手段,是知识点的板块化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应该严格控制微课的数量,不能让过多的辅导性内容影响正常的课程教学的推进。
四、促进学生微课的制作,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因此在进行微课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首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微课课件的制作与收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同时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相互之间的传递。同时, 对于老师准备的微课资源,老师也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整理,让微课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解读与分享,推进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是中职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语文逻辑的重点学科,同时也受到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因此学校在组织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尝试微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控制微课的内容,扩展微课的制作表达方式,将学生融入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5(24).
[2]魏丽.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微课创新课堂的尝试[J].亚太教育,2015(28).
[3]桂玉成.微课堂大教学:运用微课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
[4]郭兴.见“微”知著: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6(12).
浅谈思维可视化微课的制作策略 篇8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微课,制作,策略
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微课热”。短小精悍的微课,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观念,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开发应用中。那么,如何制作出思维可视化微课呢?笔者经过实践摸索,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从教学设计上注重思维可视化
教师首先应明确,一节好的微课,在确定选题之后,要结合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视化,并将复杂的习题过程化、思维化。
例如,在洋葱数学“等式的性质”微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作者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故事贯穿始终:有一天,王小锤和李狗蛋各自带着宠物狗去公园玩,正好看到了跷跷板,于是就上去玩。狗蛋和小锤体重一样,所以跷跷板两边一样重,保持了平衡。如果设狗蛋体重为a,小锤体重为b,便得到a=b;突然,狗蛋家的宠物狗旺财看跷跷板好玩,就跳了上去。这样一来,跷跷板左边体重增加,开始往左边倾斜。这时,小锤家的宠物狗来福不甘主人被欺负,马上跳到主人那边。巧的是,这两只狗体重也一样,所以跷跷板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线,于是便有了“a+狗=b+狗”。作者用这个例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等式“如果a=b,那么a±c=b±c”的性质(如图1)。同时,作者又以李狗蛋暴饮暴食一学期,体重变成原来的两倍为例,引出等式“如果a=b,那么ac=bc”的另一个性质(如图2)。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被作者用心设计之后,学生就像看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一样,思维紧跟着故事的发展,最终得出事件的结论,理解了故事背后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样,对于解题,也绝不是简单的展示题目,展示一行行答案,而应包括审题、分析、结果书写,对易错地方“引经据典”等步骤,教师设计时都要注意这些环节。
●从教学内容呈现上注重思维可视化
实现“思维可视化”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在微课录制中,教师可以借用图片、图标、漫画、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图等来呈现内容,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原理还可借助动画、视频等,将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化清晰呈现出来。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微课中,作者运用自定义动画将∠1和∠2分别沿水平线平移,并用“陀螺旋”工具把∠3进行“半旋转”,刚好拼成180度的平角,使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并记住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如图3);也有人把抽象的勾股定理做成了一个模型来演示,把各边的平方——一个连通器里装满蓝颜色的水,滚动时就会看到两个直角边平方格里的水,刚好装满斜边平方格(如图4)。
这些优秀的微课内容呈现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样,教师也可以借用思维导图来录制复习型微课,将杂乱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出层级清晰的知识结构,借用流程图、鱼骨图等来绘制解题流程。总之,教师应尽可能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合理调用各种媒体信息及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形象化、思维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录制方式上注重“思维跟踪”效果
可汗风格微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跟踪”。教师边讲边画,或在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的效果远胜于鼠标单一的指示与播放。这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该看哪里,并跟着教师的思路同步思考,从而实现学习过程思维的可视化。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推荐几种易于实现“思维跟踪”的微课录制方式。
1.借用PPT自带的笔
在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时,如果仅需要在PPT课件上画圈或进行少量的书写,可以借用快捷键调出PPT演示文稿中自带的笔来书写。如按Ctrl+P键,可切换到PPT自带的笔;用完按Esc键切换到鼠标指针;按Ctrl+E键可切换到橡皮擦,按E键擦除全部;按B键切换出黑屏,再单击返回原界面;按W键切换出白屏,再单击返回原界面等。
2.运用手机拍摄
教师在拍摄前,需提前准备好上课素材,如打印裁剪好有教学内容的纸张,准备不同颜色的笔,固定好手机,调节好拍摄角度等。在录制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思维逻辑,合理利用贴纸和手写演示进行内容呈现。如利用双面胶在录课时不断撕掉贴纸,或粘上新的贴纸;内容小结时,可利用贴纸直接粘上去,或者撕掉上层演算呈现下层小结纸张等。在手机拍摄时,运用一些小技巧既可以让学习者的思维紧跟微课呈现的内容,又会让微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3.用平板电脑(Pad)录制
使用Pad里面的Educreations或Show Me软件,可以添加各种背景,并编辑讲解需要的文本。在录制中,教师可以在编辑好的内容上边手写边讲解,呈现出“思维跟踪”的效果。
4.“手写板+PPT”模式录制
连接好手写板,打开录屏软件进入录制状态,播放讲解PPT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直接用快捷键Ctrl+P切换到手写笔进行批注、验算,按Esc键切换到鼠标指针等。此处快捷键的使用方式与调用PPT自带笔的方法类似。
微课的评价策略 篇9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4-01
一、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信息资源,还能形成新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监控的能力。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的设计、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在教师设计、录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练语言、知识点,还要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重组再设计,这个重组再加工的过程更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互动性、针对性的服务。微视频的选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这个过程不仅考察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更好的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视频的课件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课课件,其设计思想从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不断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独特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等。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其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重组。微课不仅能够运用于课堂中的导入、新授、总结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
二、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对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任何一项计划或活动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参照,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证明,经过不间断的跟踪指导、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这批优秀教师是专业的领先者,对推动教学改革有很大作用。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增加了诸多多媒体元素,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引起课堂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适时的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一门艺术。本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对微课的各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益助,还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从个体零散的微课录制,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 博,兰国帅,王祖源,张一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
微课的评价策略 篇10
1 高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复性强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多且应用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后,由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练习,学生往往“学了忘,忘了问,问了又忘”。例如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部分学生在拿到项目监测报告后,不知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需要教师不断重复讲解。另外本院一个班的学生规模在50人左右,合班人数达到100人以上,教师想兼顾到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非常困难。
1.2 学时有限
以本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为例,环境影响评价实训为18学时,在实训课上仅限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程分析、预测软件应用等的练习;而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需要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环评报告表的编写,而有限的学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1.3 教学过程难以重现
对于传统的板书、PPT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只能留下笔记、片段记忆和课程幻灯片,而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无法完全重现和还原,不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4]。
1.4 缺少师生互动
由于课程内容多,在课堂上教师多用来讲授知识,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影响教学效果。
2 微课教学的优势
2.1 增加实践教学
学生可在课前观看微课,提出疑问,教师在课堂上答疑,再将其应用到具体项目案例中。把微课设计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既增加了实训学时,又增加了师生互动,同时结合教师讲解,可以把在微课中没有提到的知识和要点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
2.2 延伸课堂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仅限在课堂上学习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完全混合模型、一维稳态模型等,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实现个性化学习
结合不同行业的实际工程环评案例,将课堂来不及呈现的内容融入到微课中,满足有需求的学生课后学习与练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微课设计
3.1 微课内容选择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成现场踏勘、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清洁生产、环境风险评价等多个任务,结合选择的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其中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制订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在学习后还是不能规范地编写监测方案。教学时可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制订的监测布点方法为例,将其进行微课设计,以有效解决制订大气监测布点的问题。
3.2 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编制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掌握监测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
3.3 教学过程设计
微课总时长约5 min,分为引入、主体和小结三部分。1)引入部分一定要迅速,一目了然。向学生展示一张建设项目周边关系图,并启发性提出问题:应在哪些位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紧接着以PPT的形式向学生说明本微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引入部分约占用1 min。2)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建设项目环评案例中学习。首先向学生介绍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在环评中一般采用极坐标布点法;其次让学生了解需要确定监测点数与布点方位;再次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如何根据主导风向进行布点;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监测布点。让学生按照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循序渐进,掌握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主体部分约占用3 min。3)小结部分向学生展示完成的大气监测布点图,并强调监测布点需要注意的事项。根据大气工作等级确定监测点数,根据主导风向确定布点方位,监测点选择保护目标。最后留下一个典型案例供学生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并作为课上交流、讨论内容。小结部分约占用1 min。
4 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4.1 平台建设
4.1.1 微课展示及反馈平台
整合本校环境管理教研组开发的微课视频,在微官网平台中展示,并通过公众账号平台定期推送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视频内容。
4.1.2“翻转课堂”发布及反馈平台
发布“翻转课堂”微课,并对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调研,通过微官网的微调研功能,实时了解教学改革的动态,定量评估教学内容和质量。
4.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5]。“翻转课堂”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翻转”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学习、课内强化、课后复习三个环节。
4.2.1 课前学习
课前教师将微课提交到平台上,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找到对应的学习内容。由于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微课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所以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可以发送至平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课前学习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4.2.2 课内强化
通过课前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方法。该环节主要进行重点、难点分析,针对具体案例交流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重点、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案例交流讨论,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包括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是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以作品的形式展现,例如监测布点图、监测方案等。另外在课堂提问环节,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答案发布到平台中,教师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助手”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2.3 课后复习
在课后复习中,学生可选择地去观看平台上的微课。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实时提交到微课平台上,由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作答,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
5 小结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微课已在本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得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能够在项目环评中完成大气监测布点,达到了实际应用的要求。笔者还对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探讨,把微课设计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2]管丹.“微课”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3):66-69.
[3]王政.微课设计在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4,34(9):111-112.
[4]孙鹤立,黄健斌,王鹏,等.微课在工科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4(2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