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

2024-05-29

所得(共11篇)

所得 篇1

一、个人所得税法对“所得”的相关规定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然而什么是“所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分类列举的形式进行了说明, 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 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列举了11类形式的所得, 分别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二, 实施条例第八条对上述11类形式所得的具体范围进一步做了说明, 例如:工资、薪金所得, 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财产转让所得, 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第三, 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了个人所得的形式, 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所得”应该是个人所得税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表明了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个人应税所得, 税法对“所得”规定主要采取了列举法。列举法虽然涵盖了现实当中绝大多数的情形, 然而并没有具体规定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的内涵, 由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新的个人收入形式时往往引起争议。例如:原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所得的形式是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 由于人们收入形式的增多, 2008年修订后增加了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二、对个人所得税法中“所得”的理解

第一, “所得”与收入的区别。收入指资金、财产的流入, 收入的概念与“所得”是有区别的, 主要的区别在于收入减除成本后才是所得。从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目的来说, 个人所得税除了增加财政收入, 更重要的是具有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因此“所得”其实应该是净所得。个人取得“所得”的结果是财富的净增加, 或者说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应该是个人财富的净增加。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最早给财富下过定义: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笔者认为个人财富可以理解为能够对未来消费、支出、投资的积累, 因此, 个人取得的财富除了包括实物货币型的经济利益, 还包括能够进行交易或消费的权利, 比如会员卡。

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大量使用了收入的用语, 例如:工资、薪金所得, 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 500元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 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 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通过上述个人所得税对应纳税额的计算规定可以看出, 个人所得税真正的课税对象是应纳税所得, 即个人的收入扣除必需的费用支出后的净所得, 这个净所得将是导致个人财富增加的结果。

第二, “所得”的特点。尽管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然而由此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收入?当税法规定收入的形式除了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之外, 还包括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时, 面对复杂的经济情形, 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是否属于收入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因此厘清“所得”的内涵和特点方能有利于对“所得”的判断。

笔者认为, 个人所得至少应具有三个特点:首先, “所得”应具有价值。税法作为经济法规, 自然与钱脱离不了关系, 个人取得的“所得”必须具有价值才行。这里的价值主要指交换价值, 换句话说, 个人的所得要么是人民币, 要么可以换成人民币。其次, “所得”是个人财富的增加。无论何种所得形式, 取得所得时个人财富应得到了增加, 这一点应该是征收个税的前提, 否则违反了立法本意。如前所述, 财富除了实物、货币, 还应包括权利。最后, “所得”应可支配。既然是个人的所得, 取得所得的个人必须对其所得具有支配权力。这里的支配权力, 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可以直接消耗从而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可以进行交换从而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例如:工资所得可以去消费、购物、娱乐, 或进行交换达到生活需求;实物所得, 例如单位发放实物福利, 可以直接消耗满足生活需要;三是进行投资的权利。

第三, “所得”的实现时点。个人所得应在“所得”实现时征收, 具体到不同的“所得”形式, 其实现时点也有所不同。个人所得税法对“所得”规定了三类实现时点:按月, 按年, 按次。笔者认为所得的实现实点可以理解为取得“所得”的可控之日, 只有实现了对“所得”的所有权, 才算是取得了“所得”。例如个人拥有的住宅市价大幅上涨, 个人对其销售取得对价时为实现时点。当然对于连续性所得如薪金, 由于多数企业是按月发放, 从可操作性考虑以每月所得作为应纳税所得显然是现实选择。

三、特殊形式个人“所得”的探讨

通过上述对“所得”概念的理解, 笔者在此分析几类特殊形式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问题。

第一,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所得”问题。《公司法》及《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规定公司可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转增资本涉及到的股东个税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了相应的处理办法。主要的规定是:一是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需缴纳个税, 其他资本公积转增需要缴纳个税 (国税发[1997]198号, 国税函[1998]289号) ;二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需要缴纳个税 (国税函[1998]333号, 国税发[2010]54号) 。对上述规定, 多数人并无疑议。然而如果根据上述对个人所得的分析, 却可以得出不同答案。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 个人是否获得了“所得”呢?

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转送股为例。假设股民甲持有A股票100股, 2012年取得送股50股, 股票面值1元, 按税法规定应缴纳个税:50×1×20%×50%=5元。但是股民甲在送股前后持有的股票市值并不发生变化, 假设送股前市价为10元, 股票市值为1 000元, 则除权后股价变为6.67元, 股票市值依然为1 000元 (150股×6.67元) , 可见转送股行为对股东个人财富并无影响。

以非上市公司为例。假设A公司注册资本1 000万元, 投资者甲持有A公司30%股权, 初始投资成本300万元。现在A公司以未分配利润500万元转增资本, 转增后注册资本为1 500万元, 甲持有股份依然是30%, 享有注册资本为450万元。按税法规定, 甲应缴纳个税: (450-300) ×20%=30万元个税。然而事实上在转增前后甲的财富其实也并没有变化。假设转增前A公司净资产价值为2 000万元, 甲持股30%则其股权价值为600万元, 转增后A公司净资产价值依然为2 000万元, 甲持股不变其股权价值依然为600万元。

税法规定该种情形需要纳税的理由是“实际上是该公司将盈余公积金向股东分配了股息、红利, 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 (国税函[1998]333号) , 然而这种视同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与直接分配现金股利再以现金投入公司增加注册资本两种操作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两种操作对股东的财富都没有影响, 不同之处在于股东收到了现金之后如果必须再投资到公司的话他们对分红就没有支配权, 因为如果有支配权, 则股东收到分红后是否投资应有一个决策过程。转送股其实不过是股东股份数量上的变化, 在价值上并没有变化, 对所得其实并没有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转送股征收个税是需要商酌的。当然, 股东对转送的股份进行处置时征收个税是另外一个情形了。

第二, 公司以免费旅游形式提供奖励的“所得”问题。为了表彰员工良好的业绩, 有些公司以提供免费旅游形式进行奖励。按照财税[2004]11号, 该种情形“应根据所发生费用全额计入营销人员应税所得, 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并由提供上述费用的企业和单位代扣代缴”。该种奖励是否是个人“所得”, 笔者认为也是需要商酌。虽然免费旅游对个人而言提高了生活质量, 但是从“所得”的角度, 一是对员工而言没有财富增值, 二是员工不能处置该项利益。实际上, 假设某员工因为享有该项奖励需缴纳个税1 000元, 该员工很可能因为税收问题宁愿放弃奖励, 因为对个人来说, 即使花费1 000元的个税消费价值10 000元的旅游, 也可能觉得的是不合算的。

第三, 公司发放的实物福利、购物卡是否属缴纳个税。很多效益好的单位, 特别是垄断性国企隐形福利很大, 经常发放实物福利及购物卡、健身卡等类似物品。对于这类个人收入, 笔者认为是应该交纳个税的。因为这类所得一是有价值, 二是可支配, 三是能够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 实物福利使公司员工获得了“所得”。

第四, 折扣优惠与有奖销售涉及的个税问题。为了促进销售, 个人购物满一定额度时商场往往会给予一定程度的折扣或返利等, 按税法规定对个人取得的折扣或返利是不缴纳个税的。而对于个人购物时取得抽奖机会获得的奖品, 却是应缴纳个税的。其实从“所得”角度来说, 上述两种情形一种是无“所得”, 一种是有“所得”。例如消费者购买标价1 000元的商品, 取得折扣10%只花费了900元, 该项交易由于没有使消费者的财富增值因此不需纳税。而如果因为此项购买行为取得了一次抽奖机会, 并获得了价值500元的奖品, 该抽奖行为使消费者取得了“所得”因此应该缴纳个税。

四、对“所得”的个人见解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应是个人的净所得, 即个人财富或权利的增加。如果一项经济行为表面上看使个人有某种形式收入的增加, 但是如果这项收入并不导致个人财富的增加, 则不应该缴纳个税。税法应增加对“所得”内涵的解释, 以使纳税人正确对待各种复杂经济事项, “其他所得”、“其他经济形式的利益”往往导致纳税人甚至税务管理部门对“所得”概念理解上的扩大化。

摘要:总结个人所得税“所得”的相关规定, 提出对“所得”的个人理解, 并对几种特殊的纳税情形提出看法, 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应是个人收入扣除必要费用支出后的净所得, 这个净所得将是导致个人财富增加的结果。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所得,转增资本

所见即所得 篇2

这些问题其实很早就存在,只不过当数码影像产品普及后才使问题从专业用户的层面延伸至普通用户。所以我们下面介绍的色彩管理的概念可以使用户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了解,而且可以提供给用户清楚的解决办法。

出现色彩不一致的原因是每一种器材例如显示器或打印机,所能显示颜色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色域)都有所不同。一种设备所能显示的颜色并不表示另一种设备同样都能显示,甚至同一品牌同一种类的设备亦不代表能够100%完全显示出对方所能显示的颜色。因为一般用在数码影像里的色彩模式为RGB,这种色彩模式并不是绝对的。举个例子,在显示屏A上输入RGB值为255∶0∶0的红色所看出来的效果,可能跟在显示屏B上输入相同的RGB值不一样,此所谓“设备依赖” 。

如果我们想显示屏B都能输出跟显示屏A一样的颜色的话,我们需要输入一个不同的RGB值给示屏B,可能是RGB(250∶3∶2) 。那我们怎知需要显示的颜色在各个不同示屏上的RGB值呢?答案是我们需要对显示屏做校正。

校正的目的是要为显示屏找出其输入及输出的特性关系及为其作出适当调节。这一点有些像不同国家的货币在使用及交换时我们需订立汇率一样,否则拿一英镑去对一日圆的话就出事了。

Color Vision公司的色彩管理系统不论CRT或LCD屏都可以为它校正,刚面世的Spyder2Pro为Spyder家族第二代产品,能提供比上一代更精确的量度能力,可为示屏作出准确校正(图2)。

校正步骤非常简单,只要先安装Spyder2Pro软件,然后连接Spyder2Pro到显示屏上并激活软件,随着指示就能轻松地产生一个显示屏的特性档案,把档案命名并储存,整个校正显示屏的步骤便告完成。

当完成显示屏校正后,基本标准已经构成,下一步可以考虑对打印机做校正。打印机校正并不困难,但因所用纸张类型,可能要做上多次,每次对不同类型纸张进行校正。

打印机校正的原理很简单,只需将一张预设的色板图打印出来,通过一些量度工具对每个色格进行量度,然后把结果对照一个该色板的绝对参考档案。ICC 特性档案便建立完成(图3)。

ColorVision Print FIX 是一个轻巧、便于收藏及携带的打印机校正仪器,它可以快速地完成整个校正步骤.实际的步骤为:

1. 打印出色板图;

2. 使用随 Print FIX 包装的黑白卡及CMYK 卡校正Print FIX;

3. 使用 Print FIX扫描打印出来的色板图;

4. 建立该打印机的ICC特性档;

如前所述,如有其它纸张需要使用,只要重复上述步骤制造其它纸张的ICC特性n即可。

经Print FIX造出来的ICC特性n可以用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上。校正显示屏及打印机后,用户可在显示屏上见到仿真打印机的输出效果,就可以轻松地校正您的显示器和打印机,真正地做到“所拍即所得”。

相关链接

什么是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包括:原稿与显示器间的颜色匹配;显示器与印刷品或打印机输出结果间的颜色匹配;原稿与输出结果间的颜色匹配;输入设备间的颜色匹配;输出设备间颜色的匹配;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间的颜色匹配。这样在工作的流程中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在设备的选择上也有了依据。

什么是色彩空间

通俗地说,色彩空间就是各种色彩的集合,色彩的种类越多,色彩空间越大,能够表现的色彩范围即色域越广。我们在观看图片时,主要是要看图片的亮度、对比度、层次、饱和度及灰平衡。目前,主要的色彩空间主要是RGB、CMYK、Lab、Ycc、NTSC等等,在RGB的范畴里还有AdobeRGB、AppleRGB、SRGB等,在我们应用各种图像软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关于图像色彩空间的问题。这在很多用户的使用中产生了困扰,不知道应该使用哪一种,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基于这些原因,发展出了色彩管理的理论,以便于解决不同设备间的颜色转换及匹配的问题,因为每种色彩空间都是按照自己的坐标系统来度量的。

什么是ICC

1993年Adobe、Apple、Kodak、FOGRA、Microsoft、Silicon Graphics、Sun Microsystem、Taliget等公司发起成立了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这就是ICC。该联盟的所有成员均在其操作系统平台及应用软件上支持ICC标准。

图1、未经色彩校正的打印机输出效果与显示屏的色彩显示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别。 图2、Spyder2Pro为Spyder家族第二代产品,能提供比上一代更精确的量度能力,可为显示屏作出准确校正。
图3、只需将一张预设的色板图打印出来,通过一些量度工具对每个色格进行量度,然后把结果对照一个该色板的绝对参考档案。

ICC利用一个与设备无关的色彩空间做为色空间转换的中间媒介空间,通过各种彩色设备自身的色彩空间(RGB、CMYK)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各种彩色设备建立设备的特性描述文件——Profile,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于色彩的管理,对于不同设备间的色彩准确、唯一转换成为可能。ICC标准共制定了七类特性描述文件:输入设备、显示设备、输出设备三类基本设备的特性描述文件Profile;设备连接、色彩空间转换、抽象、被命名色彩四类附加特性描述文件Profile。利用上述的特性描述文件及相关的色彩管理软件进行正确的色彩管理就可以使得各种设备呈现同一颜色,实现了所得即所见。

所得 篇3

1、税收的功能

税收属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是分配的形式之一, 而分配关系又体现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分配对生产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分配对效率有激励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 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就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的二次分配。因此, 个人所得税不但具有财政收入功能, 还具有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功能。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着劳动的主体——劳动者个人的工作效率和从工作中得到效用的大小, 以及如何发挥其收入分配的功能。于是我们讨论对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的课税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2、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分为三种, 即分类所得税模式 (Scheduler Pattern of Income Taxation) , 综合所得税模式 (Unitary Pattern of Income Taxation) 以及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 (Compound Pattern of Income Taxation) 。目前,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典型的分类所得税模式。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共列举11个征税项目, 各类所得分类征收, 实行差别税率。其中,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2 0%的税率, 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劳务报酬所得税率为20%, 并按所得实行加成征收;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税率。对于勤劳所得, 我国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对其课税, 对于非勤劳所得, 则采用比例税率进行课税。

3、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的界定

勤劳所得, 即凝聚着劳动者社会一般劳动的报酬, 劳动者创造价值, 直接体现劳动价值,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中确定的勤劳所得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另外稿酬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由于凝结了劳动者的无差别社会劳动, 也可以视同勤劳所得。非勤劳所得, 也称为被动所得, 即资本投资和运营所得, 是资本运动和增值的表现, 资本间接创造价值, 由于资本在少数人手中, 他们拥有“先天优势”。我国税法中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是由于运用纳税人的无形资产、不动产、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的增殖而形成的所得, 属于被动所得。

二、勤劳所得与非勤劳所得课税模式的选择

虽然分类制可以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应适用不同的税率, 分别承担轻重不同的税负, 体现出横向公平的原则;并且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 较好的控制了税源, 减少了稽征费用。但分类制很难体现纵向公平的纳税原则, 同时它无法考虑纳税人的负担情况, 课税范围比较窄, 难以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从而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纳税甚至不纳税, 所得来源少、收入低的人反而多纳税的不公平现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纳税较多, 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纳税较少的问题。因此本文要讨论的就是,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情况下, 如何对个人所得税中的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进行课税的问题。

1、勤劳所得比例税率课征模式的特点和内涵

对于纳税人的勤劳所得, 对其课税的目的应该主要在于实现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 而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应该由对被动所得的课税来实现。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大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资薪金等勤劳所得, 就是对劳动者付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补偿, 这不会因为劳动者的不同而改变, 而不论劳动者先天是否拥有资本, 占有资源。因此对劳动所得的课税, 就是要体现出一种横向公平, 充分体现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

累进税率在实践中暴露出其对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扭曲, 公平性日渐消弱, 税收成本高, 税收流失严重等弊端。因此对于勤劳所得, 采用比例税率课税并且进行源泉扣缴, 可以实现横向公平, 并且能够兼顾效率, 达到税收管理的目标。由于比例税率的累退性, 可以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 多劳多得, 从而税基能得到涵养, 税收收入也可以由于多劳动部分的而得到补充。对于高收入者而言, 比例课税的避税空间相对缩小, 并且其适用的单一税率比在累进税下的高边际税率低得多, 因而其逃税动机可能降低。对于低收入者来说, 其税收负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相对于高收入者而言较大, 但是随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税负就会呈现出一种累退的效果, 这对于鼓励纳税人的劳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良性作用的。

2、非勤劳所得扁平累进税率课征模式的特点和内涵

单一比例税率课征模式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但也存在比例税率的累退性固有缺陷, 用于非勤劳所得的课征, 会削弱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尤其是我国目前采用20%的比例税率对非勤劳所得课税, 没有起到最初应该起到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三、个人所得税比例税率模式和累进税率模式的可行性初探

1、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税制与我国的国情背景

从目前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脉络看, 很少有国家实行单纯的分类所得税模式, 而是实行综合所得税模式。综合所得税模式最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 对个人所得进行汇总和应用累进税率都符合了按支付能力的原则或量能课税的原则, 并且可以作为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器”。但是综 合所得税制并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首先, 综合所得税采取自行申报方式, 手续复杂, 对税收征纳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在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和征管成本控制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次, 个人所得税既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也是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的产物, 但是这要求未来在中国实行的综合个人所得税是适宜且必须的, 而且综合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公平税种。

2、个人所得税比例税率模式和累进税率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在现阶段, 由于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较低, 税收征管手段和水平比较落后, 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从另一个方面看,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贫富分化已成为我国的突出并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就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任务是调节收入分配, 实现公平的目标。那么, 对于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的上述课税模式正好体现分类所得税模式的优点, 可以使个人所得税实现其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 扬长避短, 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理想选择。在勤劳所得部分采用比例税率课征, 在非勤劳所得部分采用较为扁平的超额累进税率课征, 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在理论上应该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不平衡, 影响因素也较多,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不仅仅是一个课征模式的选择问题。为了矫正上述课征模式的缺陷, 我们可以鉴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制中合理的、人性化的方面, 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劳动能力、年龄、教育水平, 对于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制定合理有效的扣除标准和扣除范围, 制定恰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 还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 税源难以控制,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再次, 实施扣除标准指数化, 避免通货膨胀对个人生计造成的影响, 防止税基的侵蚀。这样使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更趋全面、合理。

除了课征模式的选择外, 建立科学合理的扣除制度, 加强税收监管, 也是改革的重心所在。对于整个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的制定还需要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国强等.中国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付伯颖等.外国税收制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杨斌.中西文化差异与税制改革—以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例[J].税务研究, 2003年, 第5期总第216期。

[5]、邓子基、张华东.单一税对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J].涉外税务, 2008年, 第10期。

所得 篇4

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以全新的理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核算,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理念完全不同。现就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准则,准确的核算所得税费用。

一、关于所得税核算

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确定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原制度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在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递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转回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借项)。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如果采用递延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采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新准则下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核算所得税的核心报表由利润表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三是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四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五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六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七是或有事项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八是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所以在产生当期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所得税。所以在产生期间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上述情况外,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也可产生暂时性差异(如:筹建费用)和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确认了暂时性差异后,就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资产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

四、综合举例

公司1月设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适用所得税税率25%。公司20利润总额6 000万元,当年发生交易或事项,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项目

(1)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 500万元,计提了200万元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5‰计提的坏账准备。

(2)公司承诺销售的A产品五年免费售后服务。2009年销售A产品预计售后服务期间将发生费用30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当年没有发生。

(3)2009年12月31日,公司Y产品账面余额为4 000万元,计提跌价准备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4)2009年以1 000万元取得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确认利息收入8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该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5)2009年7月,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 2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基金公允价值1 600万元,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的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基金未进行分配。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甲公司于2009年l2月20日收到一笔预付款,金额600万元,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作为预收账款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款项应计入取得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算交纳所得税。

假定预计未来期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列账。计算结果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6 000+187.5+300+500-80-400

+600=7 107.5(万元)

应交所得税=7 107.5×25%=1 77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87.5+300+500+600)×25%=39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400×25%=100(万元);所得税费用=1 776.88+100-396.88=1 48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 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396.8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776.88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从《渔父》备课所得 篇5

有人说,讲课靠技巧,而备课靠力气。但是如果备课单凭力气的话,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直以来,教材、教参、课件、学案,是笔者备课的主要工具。然而,“大剂量”的知识,如果没有思考与创新,无异于知识的搬运工,长此以往,自己要么变成“非我”,要么变成“空壳”。

备好课不见得就能讲出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但如果备不好课就绝不会讲出精彩的课。《渔父》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的非常平常的一次公开课,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讲课的备课过程较之讲课过程给笔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备课,让笔者获益匪浅。在这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考的快乐。

《渔父》一文篇幅较短。大家知道,越是短文往往越难教,而且这篇文章的教参内容非常单薄,很多内容都得靠老师自己琢磨。于是笔者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自己用心阅读并背过全文。

背过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只有背过全文,融入课文的情境,才能体会课文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涌入脑海。

第二,思考问题: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渔父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具有高洁傲岸和特立独行品性的人;本文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是一位超然遁世的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渔父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但作者并没有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第三,拓展: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两人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反躬自问: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地方?

明确:字词和文言知识应该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地方,本文的名言警句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地方。而这些大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

第五,思考:学生会有哪些疑问?哪些地方他们会有不同意见?

明确:学生可能会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水清”、“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濯吾缨”、“濯吾足”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诗意地表达了渔父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处世哲学。

学生还可能问“餔其糟”的“糟”,课下注释解释为:酒糟。那什么是酒糟?酒糟能吃吗?

明确:酒糟很明显是不能吃的。本着对课下注释持怀疑态度,所以笔者认为“糟”解释为“糟酒”更为合适,即未经过滤的酒。

学生们对屈原的死到底值不值得这一问题可能会有讨论。

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最补充公孙杵臼、程婴及谭嗣同、康有为的故事作结。

第六、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授课形式有哪些?

明确:诵读、对读、演读,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把本文改编成小小说是不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第七、思考:本课的授课过程应该怎么安排?板书怎么处理?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问题的安排对本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明确:以诵读为主线,第一步解决基础知识,第二步掌握人物形象,第三步讨论人生选择的意义,第四步检查本文的背诵。作业:改编本文为小小说。

以上是笔者在准备《渔父》一文教学时的一些做法,第一点是对自己本身的充实,第二点、第三点、第七点是对教材的准备,第四点到第六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备。有了这些准备,笔者对《渔父》这一课的教学有了底气,上课时也从容了不少。

感受: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发现,虽然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独立的思考与认真的准备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成熟,更有效率。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可以说,课前的准备是没有顶限的,教学的艺术也是没有止境的,只有认真备教材,认真备学情,才能在教学这方天地中获得更大的舞台。

所得 篇6

一是报告年度以前年度销售的商品及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次年的1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退回的 (即汇算清缴期内日后期间) 。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相关规定此退回事项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退回, 既包括报告年度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退回, 也包括以前期间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退回。发生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的销售退回事项, 可能发生于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也可能发生于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其会计处理为: (1) 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 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纳的所得税等。 (2) 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 但按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 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

上述会计处理 (2) 值得商榷, 原因如下:其一, 虽然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但此时汇算清缴期还未结束。根据《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 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期间为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第十条规定, 纳税人在汇算清缴期内发现当年企业所得税申报有误的, 可在汇算清缴期内重新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因此由于该销售退回事项的发生, 造成企业当年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有误, 应重新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即该项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 还应作为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处理。其二, 该项销售退回, 调整了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 但没有调整报告年度的所得税费用以及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造成报告年度会计利润虚减, 负债虚增。这违反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又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所倡导的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造成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税务信息不真实, 从而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企业纳税的遵从情况。

因此, 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 无论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还是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均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 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纳的所得税等。

[例]甲公司2009年12月20日销售一批商品给丙企业, 取得收入10万元 (不含税, 增值税率17%) 。甲公司发出商品后, 按照正常情况已确认收入, 并结转成本8万元。此笔货款到年末尚未收到, 2010年3月18日, 由于产品质量问题, 本批货物被退回。企业于2010年2月28日完成2009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该销售退回业务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期间内, 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甲公司2010年3月18日账务处理如下:

(1) 调整销售收入

(2) 调整销售成本

(3) 调整所得税费用

(4)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5) 调整盈余公积

6) 调整报告年度相关财务报表 (略) 。甲公司应重新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 对于多交的税款, 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可要求税务机关退回或抵减下期税款。

二是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次年的5月1日至5月31日之间退回的 (即汇算清缴期内非日后期间) 。会计上, 公司财务报表已经对外报出, 此时发生涉及汇算年度 (上年度) 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 直接冲减退回当月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科目即可。如此, 则该项退回影响的所得税作为退回当年的调整事项处理。但此时企业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期还未结束, 无论公司是否已完成了汇算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 该项销售退回应作为汇算年度的税务事项处理, 调减汇算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 这样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产生分歧。解决的方法是将在该特殊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看作是对重要的前期差错的更正,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 采用追溯重述法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 同时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一并调整。

若上例货物退回发生在2010年5月8日, 2009年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期还未结束, 公司应在退回当日做上述账务处理, 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结余数调整2010年1月1日的留存收益, 该处理涉及的其他报表项目同时调整2010年1月1日的相应期初余额。

参考文献

所得 篇7

一、抵免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所谓抵免法,指的是在两国所得税管辖权重叠情况下导致重复课征所得税时,居住国允许对其居民纳税人用所得税来源国已纳所得税来抵减本国应纳所得税。计算总公式如下:某国(地区)所得税抵免限额=中国境内、 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即我国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乘以来源于某国的所得额。

抵免法按其适用范围不同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直接抵免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就来源于境外的营业利润所得在境外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及就来源或发生于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等所得在境外被源泉扣缴的预提所得税的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企业作为纳税人直接就其境外所得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额在我国的应纳税额中予以抵免。相对于母子公司间存在20%以上股份比例的企业,则适用于间接抵免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 125号)的规定:境外子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所得,境外企业就其分配股息前的利润缴纳的外国所得税额中由我国企业就该项分得的股息性质的所得间接负担的部分,在我国的应纳税额中予以抵免。

二、抵免法的核算举例

1. 直接抵免法。

例1:某中国居民企业在A国设有分公司,2013年末该公司收到其国外分公司的税后所得140万元,其在中国境内实现年利润1 000万元。假定A国所得税税率为30%,该中国居民企业不存在其余的税收减免与纳税调整情况,则该公司2013年末应该在国内缴纳的所得税额计算如下:

该公司来自A国分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140÷(130%)=200(万元)

抵免限额=(200+1 000)×25%×200÷(200+1 000)=50 (万元)

由于分公司在A国已经缴纳所得税=200×30%=60 (万元),则:抵免限额50万元<实际已缴纳的所得税60万元,允许抵免税额为50万元,超出部分10万元在将来抵扣。

2013年度该公司应在国内缴纳的所得税=(200+ 1 000)×25%-50=250(万元)

例2:某中国居民企业分别在B、C两国设有分公司, 该公司2013年度国内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00万元,境外B国与C国的分公司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200万元、120万元。假定我国与B、C两国之间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国内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两个分公司在B、C两国分别按照20%和3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计算在我国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的步骤如下:

步骤1:未抵扣前境内与境外所得应纳税额合计:

应纳税额=(400+200+120)×25%=180(万元)

步骤2:B、C两国分公司的可抵扣限额分别为:

B国可抵扣限额=180×[200÷(400+200+120)]=50 (万元)

C国可抵扣限额=180×[120÷(400+200+120)]=30 (万元)

步骤3:在B国缴纳所得税:200×20%=40(万元),40万元已交税额<50万元的可抵扣限额,可以全额扣除。在C国缴纳的所得税:120×30%=36(万元),36万元已交税额>30万元可抵扣限额,因此,超过部分的6万元不能扣除,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步骤4:在我国实际缴纳所得税:应纳税额=180-4030=110(万元)。

2.间接抵免法。考虑到间接抵免法中存在母子公司的控股比例关系,其计算可以分三个步骤考虑:

(1)母公司承担的国外所得税=子公司税前所得×母公司股份比例×子公司所在国税率+预提所得税。其中:预提所得税=母公司所获子公司税后所得×预提税率=子公司税后所得×母公司股份比例×预提税率。

(2)抵免限额=子公司税前所得×母公司股份比例× 母公司所在国税率。

(3)母公司所在国应征所得税=(母公司所在国所得+ 母公司所获子公司税前所得)×母公司所在国税率-母公司承担的国外所得税与抵免限额中较小者(如为比例税率,并无预提所得税时,用较小税率计算)。

例3:某中国居民企业拥有国外子公司60%的股份。 2013年度国内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国外子公司2013年度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适用15%的税率,根据股份比例向国内支付投资收益,并按规定缴纳预提所得税10%,则根据以上公式,国内当年的间接抵免额及应纳税额如下 :

步骤1:母公司承担的国外所得税=400×60%×15%+ 400×(1-15%)×60%×10%=56.4(万元)

步骤2:抵免限额=400×60%×25%=60(万元)>56.4 (万元)

步骤3:国内应征所得税=(200+400×60%)×25%56.4=53.6(万元)

3.税收饶让协议在抵免税中的比较运用。我们以国内A企业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例4:A企业2013年度境内外应纳税所得额合计5 000万元,其中:境内应税收入3 000万元,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境外B国收入2 000万元,已按规定比例交纳了预提所得税。

(1)假定B国的所得税税率为30%,两国之间没有签订税收饶让协议,B国对外国企业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实行20%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2)假定B国的所得税税率为30%,两国之间签订了税收饶让协议,B国对中国企业来源于B国的所得实行20%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分析思路(1):

A企业应纳所得税总额=5 000×25%=1 250(万元)

境外所得税可抵免最大限额=1 250×2 000÷5 000 =500(万元)

虽然B国对外国企业实行了20%的所得税饶让优惠政策,由于是B国为吸引外国企业投资的单方面行为,没有与资本输出国之间签订双方认可的协议,因此,我们只能认可A企业在B国缴纳了400万元(2 000×20%)的所得税,在我们规定的所得税计算限额之内,实际抵免额为400万元,应补征所得税额100万元(500-400)。则:

国内汇总缴纳的应纳税额=1 250-400=850(万元)

分析思路(2):

A企业应纳所得税总额=5 000×25%=1 250(万元)

境外所得税可抵免最大限额=1 250×2 000÷5 000 =500(万元)

根据《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第七条税收饶让政策规定:居民企业从与我国政府订立税收协定(或安排)的国家(地区)取得的所得,按照该国(地区)税收法律享受了免税或减税待遇,且该免税或减税的数额按照税收协定规定应视同已缴税额在中国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的,该免税或减税数额可作为企业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额用于办理税收抵免。

A企业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额=2 000×20%=400 (万元),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税收饶让协议,因此,我们视同A企业在B国缴纳了600万元(2 000×30%)的所得税, 超过了抵免限额,实际抵免额为500万元(2 000×25%), 同时,享有超出部分100万元在以后五个年度内的抵免权。则:

国内汇总缴纳的应纳税额=1 250-500=750(万元)

三、关于当年境内企业亏损、境外企业盈利的所得税汇缴核算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的规定,境内企业的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的境内盈利进行弥补,或使用当年的境外盈利进行弥补。如果境内企业的亏损用以后年度的境内盈利进行弥补,则在进行国内所得税汇总时国内所得应纳税基数为0。我们以下例作具体阐述:

例5:A企业2013年度境内外应纳税所得额合计2 000万元,其中:境内应税收入为3 000万元,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国外B国收入5 000万元,适用20%的所得税税率。要求:针对下列假设计算境外当年的抵免税额及国内汇总缴纳的应纳所得税额。

假设Ⅰ:假定当年境外收入可以用于弥补境内企业亏损。

假设Ⅱ:假定境内企业的当年亏损由企业以后年度的盈利弥补。

1.假设Ⅰ条件下:

(1)应纳所得税总额=(5 000-3 000)×25% =500(万元)

境外所得税可抵免最大限额=(5 000-3 000)×25% =500(万元)(由于实施了境内亏损弥补,应扣除3 000万元)

境外抵扣额=(5 000-3 000)×20%=400(万元)(如果比例是30%,则超出部分100万元留在以后年度抵免),应补征所得税额=500-400=100(万元)。

(2)国内汇总缴纳的应纳所得税额为100万元。

2. 假设Ⅱ条件下:

(1)境外收入不用于弥补境内亏损:

应纳所得税总额:5 000×25%=1 250(万元)

境外所得税可抵免最大限额=(0+5 000)×25%× 5 000÷5 000=1 250(万元)或=5 000×25%=1 250(万元)

境外抵扣额=5 000×20%=1 000(万元)

应补征所得税额=5 000×(25%-20%)=250(万元)

(2)国内汇总缴纳的应纳税额:(0+5 000)×(25%20%)=250(万元)

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境外收入指的是税前收入,如果是境外税后所得,则需要还原成税前所得用于弥补亏损。 如下例:A企业2013年度境内亏损3 000万元,国外B国所得税后利润4 800万元(适用20%的境外所得税税率), 国内所得税税率25%。要求:企业用境外盈利弥补境内亏损后,计算境外当年的抵免税额及国内汇总缴纳的应纳所得税额。

计算出境外当年收入:4 800÷(1-20%)=6 000(万元);扣除弥补亏损的国内亏损额:6 000-3 000=3 000(万元);抵免限额:[4 800÷(1-20%)-3 000]×25%=750(万元)。补征应纳所得税额=3 000×(25%-20%)=150(万元)。

四、关于超过抵免限额的余额在以后年底抵免的补充说明

根据《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第九条规定,超过抵免限额的余额允许从次年起在连续五个纳税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我们以《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中的示例八(境外盈利弥补境内亏损时,境外已缴税额的处理)作进一步分析:

金额单位:万元

根据上表,我们目前已知至第二年末,留待以后抵免余额是35万元。要求根据下列假设分析其以后年度抵免税额。

假设1:第3 ~ 6年期间,境内企业每年税前利润100万元,境外税前利润100万元,B国的所得税税率为30%。

分析:由于B国的所得税税率始终是30%,境内不存在亏损弥补,则至第六年末,累计应结转以后年度抵免余额为:5+5+5+5+35=55(万元),根据规定,第一年的30万元抵免余额已经超过5年限额,不再进行抵免。

假设2:第3 ~ 6年期间,境内企业税前每年利润100万元,境外税前利润100万元,B国的所得税税率从第三年起降为20%。

分析:由于B国的所得税税率降为20%,境内不存在亏损弥补,则第三年的应补征税额为:100×(25%-20%)=5 (万元),可用第一年的30万元进行弥补,第4 ~ 6年应征税额合计为:5+5+5=15(万元),这样至第六年底,用于弥补的金额为:5×4=20(万元)(第二年超出免抵限额不在考虑范围内),剩余部分10万元不得再进行抵免。

假设3:第3年间,境内企业税前利润100万元,境外税前利润100万元,其中在B国的所得项目收入分别是70万元、30万元,对应的所得税税率分别是20%、30%。

分析:根据分国不分项的原则,最高抵扣限额为: 100×25%=25(万元)。境外征税额为:70×20%+30×30%= 23(万元),超出抵扣限额2万元,则可以用第一年的抵免余额30万元进行抵免,以后情形类似。

摘要:为鼓励资本输出与吸引外资,国际贸易的双方所在国通常采用抵免税额等税收政策来避免对纳税人双重征收所得税额。目前,我国实行分国不分项、有年限规定的抵免法。抵免法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在会计核算上分为直接抵免法与间接抵免法。抵免税额及五年期的续抵因境外国的税率高低及国内企业自身的亏损弥补方式差异而存在不同,应综合考虑当年企业境内外亏损与盈利状况,做好所得税汇缴核算工作。

关键词:双重避税,抵免法,税收饶让,弥补亏损

参考文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号,2010-07-02

高金平.企业及个人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办法[J].中国税务,2013(12).

王伟.企业境外所得税抵免计算及相关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0(5).

李可用,赵莉.有境外收入的企业所得税的抵免方法[J].税务,1999(Z1).

所得 篇8

关键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研究,作用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2006年6月《刑法修正案 (六) 》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罪名“收购赃物罪”修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操作。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行为是一种较常见的、多发性的犯罪。近两年来, 某基层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此类案件共51件61人。其中2006年受理此类案件47件53人, 占全年受理案件数的12.4%, 经审查后批准逮捕42人, 不捕9件10人, 占全年不捕总数的18%;批准逮捕后公安机关主动撤销案件的11件11人。

从以上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 这两年来, 某基层检察院办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案件占的比例相当大, 此类案件的不批捕率和撤案率也相对其他案件的多。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相关的“前罪”犯罪行为突出。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突出, 尤其是盗窃行为更为猖狂,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往往是以上犯罪行为衍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当前,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 大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 而有一部分人却好吃懒做, 眼看着别人生活得越来越好, 自己却连糊口都难, 又苦于无致富之门, 心理很不平衡, 便妄想通过“抢、偷、骗”的捷径走上致富之路, 最终触犯刑律。这些人利用县里大部分农村都处于边远山区, 交通不方便, 村民不了解法律, 司法部门要追查也比较困难的情况, 把“抢、偷、骗”得来的赃物销往这些山旮旯。如2006年度受理的盗窃案件70件100人、抢劫案件16件29人中, 就有50%的盗窃案、18%的抢劫案衍生了一个甚至数个收购赃物行为。而收购赃物的行为无疑为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一些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窝藏、转移、收购犯罪所得及其产生收益的犯罪行为的性质缺乏认知, 认为只要花钱购买了东西, 就是合法的行为, 不是犯罪行为。如王某某购买赃物摩托车一案中, 办案人员提审该犯罪嫌疑人时, 其满是委屈地对办案人员说:“那部摩托车我已经出钱购买下了, 怎么花钱购买东西还犯法呀”。当办案人员向他解释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不仅侵犯被害者的财产权利, 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方便了罪犯, 使罪犯的犯罪目得到实现;同时赃物毫无疑问属于物证, 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的行为, 常常妨碍了司法机关对犯罪的取证和查处, 为罪犯逃避处罚提供了便利, 助长了犯罪, 给社会带来危害等严重后果时, 他才恍然大悟地说:“早知道这也是犯罪行为, 我就不会这么样做了, 我这真是花钱入牢房, 不值得呀。”

三是贪小便宜的心理作怪。一些人贪图小便宜, 明知是犯罪所得, 但为了一点利益驱动而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方, 收购赃物的对象主要是被盗窃、抢劫等没有合法手续的摩托车, 购买者一般都是农民。他们每年收入并不多, 而要购买一部新摩托车得花上几千元钱, 这可能需要他们努力多年才能攒到这笔钱。当有人把“黑车” (即偷盗等来路不明的摩托车) 拉到村里来低价兜售时, 这些村民尽管明知这些摩托车没有合法手续, 购买这种车辆肯定违法, 但为了方便自己做农工、运拉农作物, 此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 认为反正是在自己村里开着, 应该没什么问题, 而且离县城很远, 交警也没法查到, 于是一个跟着一个购买了没有合法手续的摩托车。如我们办理陈某某购买盗窃来的摩托车案件时, 犯罪嫌疑人在“听取辩解告知书”中申诉:我是见村里很多人购买这种“黑车”都没事, 所以我才购买的, 我购买的那辆摩托车也不过是为生产自用的, 我又没开上公路过, 我的行为也不算是很严重呀, 要求司法部门从轻处理。

四是公安部门办“凑数案”。某些基层公安单位为了完成全年的逮捕任务, 在没有案件的情况下, 把一些犯罪情节轻微、不认为是犯罪或无逮捕必要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案件移送检察院, 以期检察院批准逮捕, 早日完成逮捕任务。如2006年度的最后两个月, 公安机关移送此类案件共24件26人, 经审查, 这些案件大部分属于可捕可不捕案件, 有些甚至不认为是犯罪行为。如张某某涉嫌收购赃物犯罪行为, 该犯罪嫌疑人是初犯, 当他得知公安机关到其村查扣赃物摩托车时, 从广东打电话回来叫人帮拉他所购买的摩托车交给派出所, 其犯罪主观故意不是很恶劣, 并有悔罪表现, 可以从轻处理。再如莫某某花了1000元购买了一部价值800元的赃物摩托车, 且为买赃自用, 又是第一次作案, 现赃物已被追回, 所以其犯罪情节显著轻微, 可不认为是犯罪。这种没必要提请批捕的很多案件, 公安机关却移送报捕, 使检察机关每年都得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明显不符合逮捕条件的案件。

笔者认为, 在当前查办“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案件的过程中, 公检法等机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严厉打击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等“前罪”犯罪行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行为是与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相依相伴的。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越多, 其派生、引发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犯罪行为的越多。因此, 要降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行为的发案率, 首先就要加强打击盗窃、抢劫、诈骗等财产犯罪行为的力度, 从根源上防控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是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是我们司法部门的重要职责。公检法机关要结合地方的实际,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积极送法到各乡镇, 送法入学校。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主动抵制犯罪行为的诱惑和影响, 彻底根除盗窃、抢劫、诈骗等财产犯罪所得的流向。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注意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对初次、偶而犯罪, 并已经深深悔恨、反复自责的案犯, 司法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对案犯有利的情节, 从轻、减轻处理, 使他看到希望, 取得比判处重刑更有利于对其改造的效果, 更有利于化消极为积极。如办理李某涉嫌收购赃物摩托车一案中, 当办案人员提审该案犯时, 该案犯泪流满面, 他说之前并不知道这也是违法行为, 当初花几百购买这部烂车, 只是为了方便做农工, 提高农业收入, 谁知道如今却入了牢房, 家中还有几个娃没钱交学费。考虑到案犯的犯罪情节及家中的实际困难, 检察机关对其作了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该案犯非常感激政法机关对他从宽处理, 表示今后回去一定告诫村民千万不要购买这种无牌无证的车辆, 也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东西了, 这是违法的行为。

三是对一些严重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行为, 特别是一些明知是犯罪所得, 仍然积极购买的, 要坚决加强打击。赃物是证实犯罪、揭露犯罪的重要证据,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对之进行收购, 使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及时侦破构成阻碍, 为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创造有利条件, 妨害了司法机关对刑事犯罪的追究和对罪犯打击, 挠乱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对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主观故意恶劣、情节严重行为要继续严厉打击。

所得 篇9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一)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 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 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又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一是适用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 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 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二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复核。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一)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一般原则

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予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外, 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影响到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时的, 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

(二)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一是商誉的初始确认。因为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 按照税法规定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 税法不认可商誉的价值, 其计税基础为零, 两者间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二是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三是除企业合并外的其他交易事项中, 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 又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 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 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企业适用的税率在不同年度间一般不会变化, 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可以现行适用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三、案例分析

[例]××股份有限公司为一家制造企业, 自2007年1月1日成立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2009年2月5日, 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2008年会计师报表审计时, 就以下几项会计事项处理提出质疑:

(1) 2008年1月, ××股份公司董事会决定, 将公司所得税的核算方法自当年起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法。由于考虑到公司以前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已经完成, 因此仅将该方法运用于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经济业务。2007年报显示, ××公司在2007年只发生一项纳税调整事项, 于2007年年末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00万元。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至2008年12月31日未发生变动。

(2) ××股份公司于筹建期发生开办费用2000万元, 在发生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并将该笔开办费用自开始生产经营当月 (2007年1月) 起分5年摊销, 计入管理费用。

(3) 2008年3月, ××股份公司为研制新产品, 在研究阶段共发生新产品研究期间费、人员工资等计100万元, 会计部门将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并于当年摊销20万元。对此, 公司处理如下:

(4) 公司于2007年12月接受B公司捐赠现金1200万元, 会计部门将其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XX股份公司2007年度的利润总额为6000万元。其中: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假定税法规定:对于企业发生的开办费自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分5年摊销, 对于资产减值损失, 只允许在损失实际发生时才在税前抵扣, 对于研发费用, 按照其实际发生额准予税前抵扣。公司2008年度会计报表批准报告出具日为2009年3月20日, 会计报表对外报出日为2009年3月22日。假定上述事项均为重大事项, 并且不考虑所得税外其他相关税费的影响。预计公司在未来转回暂时性差异的期间 (3年内) 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要求:对于该股份公司不正确的会计处理, 编制调整分录。

调整分录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4]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当一天菜贩所得 篇10

“黄瓜组”,“到!”,“番茄组”,“到!”,“荔枝组”,“到!”……幸亏跑得快,大部队都还在啊!惺忪的睡眼看着我们每两人一组的党员们在黎明的朦胧中奔向了黄瓜、番茄、荔枝、土豆、豇豆等12个品种的“菜贩”岗位。

在这次的“做一天菜贩”活动中,我的任务是陪同“班长”至少把12个“菜贩”岗全部“巡视”一遍。于是,我有机会与“陈番茄”、“老闫黄瓜”、“龚豇豆”、“程土豆”等12个品种一一接触。于是,有了以下一些感慨。

感慨一:当下鲜菜真便宜啊!第一岗便遇到了“陈柿子”。所谓“陈柿子”并不是陈柿子,而是姓陈的美女在卖西红柿。眼看着一框框码放整齐的粉、红、黄各色、形状也各异的西红柿,那可真叫人垂涎欲滴啊!你看那分量在半斤以上的大个西红柿,粉里还透着白,像刚擦过胭脂粉饼的少女红润的脸庞,薄薄透亮的皮儿上还挂着几滴水珠,似还害着羞。圣女果就大不一样了,且不说个小了很多,颜色或只红不粉,或只黄不杂,大多带着翠绿的果柄,还总是一对一对一双一双的。忍不住向“陈柿子”要了一颗金黄色的,一口下去那叫个鲜美哟!一问价格,嘿,与我平时买菜时的感觉截然不同,最好的一块一,差一点的才八毛啊!俺不信,赶紧去问“闫黄瓜”、“龚豇豆”、“程土豆”,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当下鲜菜真便宜啊!不过很快有人给我完善了一下:当下批发市场的鲜菜真便宜啊!

感慨二:预测走势难为“赵大蒜”啊!自从“蒜你狠”事件出了以后,我就很注意大蒜市场的变化。当菜贩的前一天我去新发地踩点时就去问了大蒜的价格,那个“蒜贩子”看了我一眼后就不愿告诉我他的卖价了,大概是看出我不是去买蒜的。当我这一天早上陪同“班长”“巡视”最后一岗时就到了“赵大蒜”的岗位。一问价格每斤四块到四块二,前一个时期比这个价还低,新蒜出来后价格开始上扬。我很不解,新蒜出来价格该下降才是啊!老赵说,今年雨水大,大蒜苗好蒜不大,产量比原来预测的低了不少,蒜贩收购量也低于预期,于是价格就开始上涨了。不过,今年出口受阻,价格从两块多涨到四块时就基本稳住了。当我们“班长”要老赵预测一下未来两月蒜价走势时,老道的老赵说,我才不预测呢,那是害人的,你们媒体往外一报,价格就会猛涨猛跌,很多人就要倒霉了!原来跟着我们的有手持摄像机的,老赵把我们当成新闻媒体的人了。

感慨三:看不见的手真管用啊!在新发地批发市场,卖黄瓜的摊位分布在一条200多米长的类似街道的两边,商贩恐有上百家。批售的黄瓜各式各样的,有带把的、带花儿的、带刺儿的,有细长的、有短粗的,有青绿的也有白黄的……但价格都在六毛到八毛之间。眼看着一筐一筐的黄瓜正从一辆车往另一辆大卡车上倒,我们迎了过去。一打听,卖黄瓜的是老刘,以六毛五一斤的价把一车黄瓜卖给了一个姓李的小伙子,小李要把这一车黄瓜运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去。拿起一条瓜看看,很是鲜嫩,带花带刺儿的。我问老刘,你的瓜这么好,为啥不把价再提一提?老刘一抬手,看看,有多少卖黄瓜的,再提一分这小家伙就不买我的了。我再在这儿耗半天还不一定能卖完,也不一定能提个一分半分的。这样一车卖了我还能省出时间去干点别的,再挣点儿,多好!旁边从河北固安来的老张说,看看我这一车黄瓜——是一辆小四轮拉来卖的,今天早上才摘下来的,我想要卖七毛,没人要啊。正在这时来了一买家。喂,老哥,你的黄瓜咋卖呀?俺的黄瓜是刚采下来的呢,看看,带刺带花带把的,比其他人的都鲜嫩啊。好了,比别人的好,加两分,如何?老弟,六毛七多不好听,图个吉利,六毛八吧?成交!这一小车全要了!小伙子爽快。这里确实没人规定价格,竞争法则把产品优劣与价格联系在了一起,指挥着市场永续!

感慨续:这一天菜贩生活,通过与卖菜者拉呱,与买菜者砍价,与市场工作人员攀谈,与市场高层管理人员座谈,俺还有好些收获,受到了好些启发。比如,推进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就很难,市场不太愿意,商贩也不太愿意,有交易习惯的原因,还有利益分配的原因。再比如,流通比生产更重要。这是新发地批发市场的一把手讲给我们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做市场信息工作的人都明白,但要让整个社会都明白,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真正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放在其应有的位置啊!嗯,中央流通工作会议很快要召开了,离这一天不远了。再比如,在农产品质量管理中生产与监测的关系问题。市场有检测手段与条件,有监测责任。对抽样检测不合格者即进行处理,因担心不合格,所以生产者一定要按标准生产。尽管安全的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但检测是事后管理。所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监测应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啊!

作为农业市场信息人,当一天菜贩收获不小。找机会再去做一天农村经济人,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所得 篇11

一、暂时性差异是一个累计概念

根据所得税准则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余额,该余额代表的是按照税法规定,就涉及的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来确定暂时性差异,所以暂时性差异是一个累计性的概念。

根据该差额影响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不同,可将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主要有预计负债、预收账款、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资产评估增值、税法的加速折旧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主要有资产的减值、资产公允价值的下降、会计加速折旧等。

通常在只存在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等。永久性差异项目不构成暂时性差异,只影响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应税所得,这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不产生影响,掌握了这种思路新所得税准则只规定暂时性差异的会计核算就比较好理解了。

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原准则规定的时间性差异以外,还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产生的其他暂时性差异,实务中根据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还可以把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可抵减亏损产生的所得税影响作为“可视同暂时性差异”等。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特点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由于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也是一个累计值。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扣除期初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确定递延所得税费用。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是因为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所以确认时需要注意两点:1.在预计暂时性差异不会转回的情况下,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需要以预计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即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下能够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加上在当期应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以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为例:当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亏损,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方可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二是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当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要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才不能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是如果投资企业能够控制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转回。

三、特殊事项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一)特殊确认事项

1.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等,因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确定资本公积。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

3.可视同暂时性差异。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因为没有涉及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该部分亏损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特殊不确认事项

1.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因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商誉,但按照税法规定免税合并中不允许确认商誉,即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由于商誉的初始确认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确认该项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会进一步增加新的“商誉”账面价值与其对应。这样新增的“商誉”又会形成新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以至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价值量的变化不断循环。

上一篇:工艺需求下一篇:五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