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

2024-12-30

城市文脉(通用12篇)

城市文脉 篇1

一、城市文脉和“历史街区”

(一) 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 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 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 是城市的灵魂, 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 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 不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 更不是那几栋历史建筑, 它是活的, 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 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 所以只要生活继续, 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 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不论保也好, 更新也罢, 对城市的了解, 对文脉的把握才是根本。城市文脉的保护不能局限在一城之中, 它还需要大系统的支持, 城市不能成为文脉孤岛。对于中国来说, 建立村镇两级的文脉保护体制, 将会有效支持城市文脉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说, 城市文脉应该纳入城、镇、村三级文脉保护体系之中。根据城、镇、村的不同特点, 承担文脉保护的不同任务。

对于大城市来说, 经济发展的压力巨大, 旧城保护难度很大, 而且现在中国大城市旧城存留完整的几乎没有, 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继承文脉、改造旧城、打造新城上。对于小城市和集镇来说, 要完整保护传统街区, 重点保证传统街区内生活方式的合理延续。对于村落来说,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它最大的价值, 因此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村落自身, 还有其周边环境。

完整的传统小城镇和村落不但可以为我们保存下传统生活方式, 而且还为大城市继承发扬文脉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滋养。传统的不一定落后, 乡土的不一定注定要淘汰, 它们很可能带有让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的密码。破解它们、利用它们, 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形态和现代生活方式, 才是保护文脉、发扬文脉的终极目标。

(二) 历史街区。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 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 均应妥为保存, 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 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 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 还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 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 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 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 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其基础是此前由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 (设立) 的“历史性传统街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 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也予以保护, 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 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

可见, 城市中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历史街区所营造出的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 是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由于这些历史街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 所以他们的振兴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振兴。在城市文脉延续中, 历史街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邓州市富胜寺回族聚居区外部空间改造

(一) 区域背景

地块———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老城区的富胜寺片区。

性质———城市老城区中一个典型走向衰败的历史风貌旧街区。

历史地位———城市的记忆。

邓州:邓州地处豫鄂边陲, 南扼荆襄, 北达京郑, 西倚秦岭, 东邻新唐, 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前列荆山, 后峙熊耳, 宛叶障其左, 郧谷拱其右, 据江汉之上游, 处秦楚之扼塞”,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背景之下为邓州带来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福圣寺片区:处于东西贯穿外城的要道与南北进出内城的主干道的城市核心交汇之处, 内含宋代名塔———福圣寺塔, 周围散布众多公共建筑———形成开放型商业经济繁荣区。这里曾是名商富贾的聚居地, 建筑多面街而建, 前店铺面密集, 后宅庭院幽深。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 该传统地段受到了用地、交通和建设现状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滞后, 原有的功能正在慢慢丧失, 使曾经繁荣的街区如今面临尴尬处境。

(二) 基地周边特性分析。

基地位于南阳邓州市的老城区, 片区的西临是邓州市火车站, 东面是穰城路, 中间由花园路和古城路将街区分开。以古城路为界, 西侧名为民主街, 东侧为建设街, 周边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基础设施齐全。由于位置特殊, 这里就如城市的“瓶颈”一样, 是要疏通“瓶颈”还是要保留历史地段,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三) 现状分析。

曾经的辉煌不再, 一个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一个地处中原土地肥沃, 一个古代中国的交通要道, 一个饱经沧桑与战乱的历史名城。而在历史的长流中它逐渐没落了, 团结中路片区变为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城市中的历史片区。它破败、它没落, 但是它却是最能够直接说明邓州历史与变迁的证明。在面对它的何去何从时, 我们沉思。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 怎么延续并保留邓州的城市记忆, 又更好地更新街区。在过程中, 我们将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街区有着传统的很多记忆碎片, 如富胜寺塔、街巷、老树、传统民居院落、茶馆、传统工艺等。功能以居住为主, 并混有商业、银行、休闲、清真寺、富胜寺塔、医疗等, 功能比较齐全, 但缺乏与现代城市的融合, 比较单一。建筑形式大多为明清时期, 也掺杂了多个时期的拼接, 建筑结构已老化, 大多已是危房。通过居委会的调查, 片区的民族纠纷并不多, 几乎可以忽视。

在这片没落的片区上却有着最丰富多彩的街区生活, 问候、喝茶、聊天、下棋、小孩子奔跑玩耍等。这些生活场景散落在街巷的角落中, 被街巷这条线串联起来, 形成一幅美丽的街道生活图景。这个鲜明的对比, 预示着街区的生机与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改造的切入点, 街区的邻里空间。

(四) 提出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对片区的改造提出问题和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街区的问题主要是:建筑间距过小, 达不到防火规范;建筑质量问题严重, 违规搭建较多;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严重缺乏, 卫生条件差;商业没落, 道路拥挤。所有的问题导致片区活力下降, 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改造更新。

根据探索片区应属于居住为主的街区, 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街区, 所以更加重要的是街区的生活图景的延续。传统街区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文化意义, 街区中生活的人是这些文化意义的直接传承者, 而他们的生活则是文化意义的活的体现。

邻里空间是指散落在街巷中的零零散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行走在街区中, 或许感动你的不是古建和街巷的本身, 而是在这个载体下发生的故事。保留真实的街区生活才是邻里空间的真正意义所在。而空间的关注点则在于人的行为模式, 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场所的营造, 领域感与归属感。

在历史街区的变迁中, 这种随时间变化的邻里空间为建筑和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多样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成为城市丰富的日常生活的发生器。而这种空间的意义还在于他随时间的变化而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看出人们生活的变化。在改造中, 以这种空间和空间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延续原有的“街道芭蕾”, 梳理片区的肌理, 最后改造人居环境。

三、延续城市文脉的一些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 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 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 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 “立新”不必“破旧”, 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 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 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城市记忆的延续, 这项工作不仅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意味着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形式的模仿是以新的形式的自我消失来获得协调, 但新形式的自我消失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距当今时代的时间。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时间, 没有时间差也就无所谓价值的体现。环视一下我们周围的现状, 不乏“地道式模仿”、“改良式模仿”以及“符号的演义”等众多作品, 这些作品中, 新的设计丧失了自身的形式特点, 协调被看成创造的目的, 而模仿几乎成为获取协调的必由之路。

面对现实深感, 我们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在传统环境中添加新建筑设计中应该加强探讨。首先是对符号的意义和功能的思考。一般来说, 在文化活动中人们所受到的限制是符号方面的限制, 不是人们驾驭符号, 而是符号驾驭人。而所谓精通文化, 在符号层面上起码应该做到娴熟地操作构成该文化符号系统而不是符号本身, 并把新的经验和见识编织到符号中去。其实符号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而有关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的奥秘就在这变异之中;其次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深刻认识。现代建筑语言是基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材料及手段为基础的空间语言。它的形式语言不是符号, 而是建构建筑形体和空间的手段。成熟的设计行为必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持, 就新老建筑协调而言, 首要的任务是剖析历史, 知识是对已定论的建筑事实的认知, 包括历史文化, 因此涉及历史建筑的创作必须是再认识历史的过程, 重新寻求空间、环境、技术概念等不和谐因素间可对话的媒介, 以本质新与旧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开拓共生的理念, 共生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保留旧建筑, 同时利用新设计中的现代材料及手段的对比, 更大限度地用时间差来表现老建筑悠久的历史, 城市的文化。

记忆的延续不是依靠某一人或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延续的, 还需要靠全民的共同创造,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或城市本身, 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 创造能产生共鸣的精神世界———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家骅.发展中的中国环境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2005.

[3]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2.

[4]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

城市文脉 篇2

借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浅如我,捧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一睹为快”,让我摆脱了对教科书的“后怕”,而是自觉自然亲近了中国历史,亲近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钟兰枫:城市策划的文脉和记忆 篇3

自2002年以来,钟兰枫带领自己的团队为中国许多城市提供策划服务,被称为“城市策划的策划者”。对于业界赞誉,钟兰枫淡然地说道:“我只是在用自己的眼光来发掘一座城市的魅力,让这座城市的光彩展现在公众面前,而不是任由它埋没。”

由于早年从事城市景观研究,她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对城市策划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在她的眼中,城市不应该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体。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千城一面”使许多城市失去了独特的形象和魅力。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城市文脉和城市记忆。”她说,这是自己从事城市策划的基点、方向和目标,其实也是每座城市发展的必然逻辑,不应该遭到人为的撕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新营销》:多年来,你为上百座城市作过策划,你如何看待城市定位与发展?

钟兰枫:在我看来,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一种最美妙、最高效、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物质形态。2010年世博会正在上海举行,世人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地城市的独特魅力,而此次世博会倡导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会成为每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个性独特、内涵丰满,也应该是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整合体,它的使命就是让每位市民、来访者都能分享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体会城市独特风貌和人文气息展现的个性魅力。

如今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却为中国城市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同质化状态,城市间的差异正在缩小,城市的个性正在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性城市和历史文化被单调的新建筑群淹没,如同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样板工程,所有城市看起来、听上去都似曾相识,实质上,城市的个性内涵早已失魂落魄。

因此,挖掘和传承城市的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要务。一个城市的特色犹如一个人的个性,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不可能有独特的魅力。

《新营销》:在你看来,城市形象策划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钟兰枫:在“2009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市长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发表《城市的魅力》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来了,流连忘返;离开后,又久久难忘?”实际上,这个问题寓意深远,值得所有的城市建设者深思。

在我看来,城市其实是一个生命体,它应该有鲜活的灵魂和独特的个性,一座美丽的城市犹如一首悠扬的歌,有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随处激荡着自己的灵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给人以遐想和情思。城市不应该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它是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城市文化丰富多彩,是城市内在涵养的自然流露。但是如何发展自己的城市,有效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这就需要城市建设者先懂得欣赏和发掘城市本身的魅力,才不会失去城市固有的形象和文脉。

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新营销》:在城市策划的过程中,你认为一个城市运营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什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在为城市作策划的这些年里,让你深有感触的是什么?

钟兰枫:城市运营和未来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回答“我是谁”,尤其是要考虑在全球化进程中“我是谁”的问题,并且要区别于其他城市,形成独一无二的答案。寻找、突出城市特色在城市战略中是高于一切的,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城市特色,就谈不上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再造。

如果说人的美在于个性,城市的美就在于独特的历史文脉。对于历史文脉的挖掘是解决“我是谁”问题的核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和记忆,并且传承自己城市的故事。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集体记忆的宝库,是城市延续发展的历史基础,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

在为河南渑池作城市总体策划时,我首次接触到渑池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默默地将中国历史推进了两千年,在常人眼中那只是几个瓦罐、半丘黄土,事实上却印刻着中国七千年的文明。这次经历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可以说,中国大地上的每一颗沙石都刻录着人类文明的印记。城市文化在其演进中逐渐表现出延续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即使历经时代变迁和王朝更替,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洗礼,其文化承启的脉络仍然清晰可见。而这种历史文脉的承启性正是城市个性和差异性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城市充满活力的推动力。城市文脉本身就是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是构成城市魅力的一个重要文化基因。

《新营销》:你如何定义“有魅力的城市”?普通人又该如何理解“城市的文脉”这一概念?在城市寻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过程中,应该从哪一方面入手?

钟兰枫:我认为一个城市只有传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历史文化的营养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有真正的魅力。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割断历史也就等于撕裂了现在。有魅力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人们从它的城市形态中,从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时期的建筑和民居、城市整体布局的变化中,能够看到或读到城市的经历、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至于城市的文脉,它见证了城市的生命历程,保持和延续着城市文化,促进城市肌体健康发展,同时赋予人们真切的归宿感与认同感。我们必须坚守、传承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的文脉,留住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将超越政治和经济,成为国家地域和城市间竞争的最有力武器。

城市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性的存在。城市的历史是前人留给城市的最重要、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历史资源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成为名城的最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城市历史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梳理,才可以发掘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有持久性的记忆魅力。

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

《新营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座城市的历史能够体现出它的文化沉淀和丰富内涵,可以这么理解吗?

钟兰枫:其实一座城市的历史更多地表现出这个城市独特的精神魅力。独特的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的接力棒,是现实的创新版,是未来的加速器,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内在财富,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城市更需要精神,人和城市都需要精神寄托。当今时代,精神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资本。精神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深层次内涵,是现代社会发展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特质的核心。城市精神反映的是城市内部社会公众的一种集体意识,反映了城市的基本价值理念。城市精神对于培育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创造城市文化资本、提高城市竞争力、凸显城市的差异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创造出城市个性化的精神理念,既是一个城市发展哲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的最高境界,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

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城市精神不是寄居在高楼大厦里,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的精神和气质表现出来。人们把多少理想、个性、激情融入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就会拥有多强的个性魅力。

《新营销》:对于城市建造者来说,除了城市的历史,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挖掘城市的精神?

钟兰枫: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尝试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提出了一些具有情感性和创意性的城市精神理念,比如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大连的“创造,创业,创世”和”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汕头的“海纳百川,自强不息”。

每个城市的精神定位都有深远的渊源,比如汕头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取自林则徐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有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而“自强不息”则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努力向上、永不松劲。

这些城市精神定位既是城市传统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又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这样的城市精神定位有利于城市个性的宣扬和城市价值的实现、还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诉求的竞争价值

《新营销》:中国幅员辽阔,城市数量非常多,对于这么多的城市来说,它们如何找到与其他城市不同的诉求点?

钟兰枫:城市因为拥有历史而厚重悠远,但是文化和历史绝非一座城市的全部,环境、地理、人文、风土、自然、时尚、休闲等都是城市特色魅力的诉求点,城市是一种地理网络、一种经济组织、一种制度化过程、一个社会行为的场域、一种美学象征的集体性存在,只要我们找到差异化,只要能充分体现它的风格魅力,这个城市必然是独一无二的。

例如,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苏州是“最精致的城市”,拉萨是“最神秘的城市”,西安是“最古朴的城市”,厦门是“最温馨的城市”,成都是“最悠闲的城市”,上海是“最奢华的城市”,南京是“最伤感的城市”,大连是“最男性化的城市”,都从不同的方向展现了自己的风格、特质和非凡的魅力,其他城市的特色魅力也会因每座城市建设者的独特视角而慢慢浮出水面,拥有自己的城市主题,让人过目不忘。

《新营销》:作为一个城市策划人,你认为城市策划能够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哪些优势?

钟兰枫:中国的城市需要用专业的眼光来发掘,来找到城市的特色,让一座城市有更多的故事。有的城市虽然经过了千年文明洗礼,却依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有的城市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却在城市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事实上,城市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多时候是大区域之间甚至是世界范围的竞争,更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

利用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篇4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景观特色,逻辑联系,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文脉并走向极端,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景观设计雷同,千城一面[1]。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基于城市文脉的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城市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某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的特色是由其物质环境特色和非物质环境特色所组成的有机体,是景观设计本质和内在的属性,代表景观设计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特色主要由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景观设计的性质,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景观设计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质要素,是景观设计特色形成的基石[2]。

2 城市文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城市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3]。城市文脉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即城市特色的背景。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3.1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呼应

城市的自然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因为所有城市都位于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人们是在自然环境中选择居住地点并建造城市,自然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城市气氛和特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与形式,并由于本身的特性而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自然环境的特色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特色需要从自然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现象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环境精神,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自然环境成为建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出发点。建立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这方面,大连市有着很成功的尝试,近几年,在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中,大连市一方面关注新城与老城、新景观与旧景观的有机对接,在空间上保证了新老城特色和品格的有序过渡。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突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以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3.2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与人们在世界中的居住有着更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所以研究城市景观特色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建筑环境的特色同样需要从建筑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筑环境是具有结构与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2)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建筑环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态相互结合的产物。其次,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对自然环境结构的模仿与发展。建筑环境聚集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和元素,它们的形式与特征产生了环境的意义与结构,定下了环境总体气氛的基调。建筑环境总体气氛就是建筑环境的精神,建筑现象学以浪漫、统一和古典概括了三种不同气氛的建筑环境。浪漫建筑环境富于神奇与动态;统一建筑环境追求静止与刻板;古典建筑环境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体现明晰易懂的秩序,同时又以拟人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感情和需要。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不同文化融合。注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应是设计师设计的基本源泉,在当今各种事物急剧相互混合的社会中,地方特征相互排斥,但同时获得个性,正是通过这不同文化间的排斥,才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发扬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其价值在于启示,重点不在造型上的特征,而在于不可见的哲学形态,这种价值应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国际式的国际文化主义。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会因相互传播而发生接触,出现冲突与融合。通过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变种,激发出新的活力,在整体上加速文化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上必须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开掘城市的文化主题,重视重要文化街区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任务。

3.3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的技术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中心,这些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技术与人融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技术与人融合,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的基础,当今文明不可能为失去技术保证的文明,技术作为人的扩展,正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技术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技术是人的延续的关系。科学中的技术、材料,乃至新思想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排斥技术。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新的先进的技术必须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现新的风格,但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定出现统一格式的建筑,这与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

4 结语

在城市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是必要的。但城市特色的根植性决定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要着眼于长远的地方历史文脉延续的利益,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规避政府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必须基于城市文脉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城市文脉发展是“根”,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是“果”,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才可能实现、才能使我国城市建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29-32.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99-101.

[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2006(5):36-39.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中国文脉》读后感 篇5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从五千年的蚩尤黄帝时代开始记载历史,于是文学开始它永无止境的行走了。过了大致两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详、寻常、世俗的黄河流域找到了《诗经》,让新生的文脉开始走上旅途。

中国文脉跌跌撞撞吟唱着一首首《诗经》,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时代。行吟在江风草泽边,穿着衣饰奇特的屈原如约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塑造了悬崖独吟曲,拉出了诗人的文脉。

到了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在狱中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记》,散文接手了文脉,文脉在此变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绘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三国时期,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从乱世之中强悍地接续文脉,随后紧接着的是风骨飘逸,才德兼备的怪才学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学的赏顾,嵇康在刑场之前畅弹《广陵散》更是将那种绝伦的声调和情感震撼于世。响彻着自然之音的田园之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用他穷苦的凡人之躯高高举起了文脉。

唐朝则是一场审美的大爆发。因着机缘巧合,北方旷野和南方巷陌间文化灵魂的融合,政治带动着文化疯狂地不可一世。文学自立而冗长,丰富而挑剔。诗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种文学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等成就了这么一个文化艺术史的杰出时代。

五代十国,南方诗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为开创“词”的先例,让明月夜风感受到:中国文脉从未停住过。

宋代,政文贴近,文人当政,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造就了中国文脉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戏剧随着文脉的涓涓细流显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一举夺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两代之期,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枝独秀,全方位地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灭,抚慰了中国文脉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文脉,还在继续行走着。

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绵厚而不沉闷,沉重而不冗繁,新颖而不轻佻,个性而不张扬。洋洋洒洒36万字的巨著,文采斐然,情感浓烈,逻辑严整,新意迭出,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阅读过程如同在万水千山中闲步观赏美景静听天籁,空旷清新,赏心悦目,很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城市文脉 篇6

海信·依云小镇落址崂山路25号,是海信地产在青岛东海岸又一力作。随着联通青岛市繁华城区与绝美景区的崂山路全线通车,四姜一湾片区顷刻通达市中心CBD。依云小镇在四姜一湾中的优越地形,繁华在握,咫尺自然。

当今社会恢复了居家的重要性,住所再也不仅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而是成为避开外界打扰、自我调整和消遣,甚至工作的地方。于是对于现代住宅的要求必定也会越来越复杂多样和苛刻细致。为了继续深化物质审美主义在居住上的话题,海信地产就是善于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寻找审美的途径和方式。

最基本的,好房子是一个能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生活场景、让人安居的地方。在山海大景之内,依云小镇拥有自己的山湖近景。整个片区在四姜一湾前海一线,远眺万顷碧海蓝天,怀抱1400亩山林和100亩内湖,已推出和即将推出的户型,均是南北通透,宽窗取景,可尽纳美景。在青岛这样一个不太具有市民文化气质的城市里,无论是别墅的庭院设计,还是高层、多层的私密性与开阔性兼具,都是有着很强地域色彩的建筑形态,这也许与青岛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海派文化的滋养有关。

海信地产在东部沿海的作品具有类似特征,住户之间以艺术石墙或树木间隔,片区道路相通相连,宽敞的道路、私密的内院、幽静的园林构成了整个社区开放与封闭互相协调的空间尺度。不少业主的第一套住房、改善型住房、别墅、投资房都在海信地产的项目里选择,一是信赖建筑本身的品质,同时也看好地块的发展潜力,与海信地产对于片区的改造能力。

城市的发展就是这样左右着住宅的品相,影响着生活的舒适度,居住的状态也反映着城市的面貌。所以好房子带有生态学的色彩,一个房子与整个城市的关系,是融合的还是隔绝的,对城市资源的利用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着环保的责任,房子的设计中是否关照到生活的细节,等等方面都会对一座建筑是否称得上是“好房子”而有所表达。这少不了对多重参照物中的价值做出认同,来检验产品符合个人的愿望。

从天空俯视,两座平缓的山丘和一片柔和的海湾,环抱着一块巨大的平地。阳光下,四姜一湾前海一线的海面与山林的色彩一层一层深深浅浅地变化着。青岛人一直拥有着这里,即使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对这里蕴藏着的重要文脉和与城市共生的悠长岁月,一直珍爱有加。它是保持青岛温度的体液,是青岛的灵魂,守住了城市的气息。山与海,森林与树,这是青岛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将肉体一并诗意地栖居于此,这是好房子带给人与自然最大的贡献。

档案:城市文脉的绵续 篇7

文脉 (Context) 一词, 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 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1]。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文明的发展程度。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及社会人文等因素。其显性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及环境中的各种可见要素。隐性形态指那些对城市形成与发展有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 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习俗等[2]。

现代社会, 人们过多地将城市视作功能的、实用的和物质的, 而忽略了它的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大发展的热潮中, 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旧址, 正急速从城市中消失。沈阳原奉天纱厂的破坏事件便是一例。奉天纱厂原创建于1923年, 由官商合办, 是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 纱厂原办公楼也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开展工人运动的场所,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在城市改造时, 虽经文物部门多次交涉和阻止, 绝大部分厂房仍被开发商拆毁, 原办公楼也在被炸毁后异地复建,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3]。

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对城市历史不尊重的表现。社会要发展, 现代城市需要发达的商业、交通、文化、人居条件等, 城市改造、扩建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然而,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城市的历史为代价, 不能置城市的文脉于毁灭而不顾。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需要留住一种理性的往昔记忆,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意识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性, 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或一种“风貌景观”, 更重要的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的由来与独自的历程, 留住它的丰富性, 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可感, 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发展历程, 并获得情感的皈依。为此, 我们需要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 深刻理解保护城市传统、城市历史的重要性, 使城市的文脉和精神得以绵续。

二、档案:城市往昔的留忆

1. 档案是城市记忆的沉积。

城市中包含了物质形态的实体, 也囊括了精神和文化的创造。人们对城市的建筑、自己生活的地方、城市的文化习俗等都赋予了丰富的情怀, 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丰富记忆。然而, 城市总是处在“变脸”过程中, 城市记忆依托的物质形态总是处在变化过程中, 精神文化也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动发生了变化, 从而在城市改造、扩建过程中留住往昔的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方面。城市建筑在不断变化, 但城市建筑物的各种建筑图纸和照片等材料都是一种档案, 记录了建筑物建设和形成过程中的历史面貌。与此同时, 档案还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缩影, 记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使宝贵的城市文化得以源远流长。档案从时间上和空间上, 都深刻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足迹, 既是城市记忆的物证, 也是挖掘城市记忆的源泉。如上海市档案部门就对记录城市发展进程的照片进行统一收集整理, 同时采集当前城市图片, 完整记录了上海城区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海市档案信息网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 同时还利用相关档案来追寻上海的历史, 为构筑和完善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提供服务。

档案作为城市记忆的沉积还具有自身的特点。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在于:档案具有清晰的、确定的原始记录性。虽然有些图书也记载了历史事实, 但这种记载并不是当时的直接的原始记录, 而是经过后人加工提炼后的系统性知识。诚然, 部分文物也直接记录了一些原始的信息, 但文物的大部分是具体物品, 文字信息很少, 人们只能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和推测去获得某种深层次的信息。故较之其他记录工具, 档案对城市历史的记录就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2. 档案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

档案作为原始记录本身就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 同时, 由于档案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又是构建“新”的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通过档案我们可以追溯过去的“记忆”, 如我国的万里长城, 我们仅凭外观只能获得它的结构、形状和建造材料等信息, 如果有档案可查的话, 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建造年代、建造过程和背景等深层次信息。物质形态的东西容易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以至于面目全非或被彻底摧毁。所以档案就成了这部分城市记忆的重要见证和代表, 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

档案同时又是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如城建档案记录了人们在城市建设规划、绘制地图、建筑技巧以及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这些记录不单是城市原有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与历史凭证, 还是城市新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现实依据与前提条件, 为新的城市记忆构建提供了基础。档案中还记载了丰富的人文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查阅档案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实现新的文化知识的再创造, 使城市文脉得以绵续下去。

3. 档案展现了城市文脉。

作为城市记忆的沉积和要素, 档案连接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能穿越时空给我们带来遥远的“过去”, 给未来传递我们的“今天”。城市是历史形成的社会文化荟萃, 对于城市的探究也应该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 城市居民精神的安慰、寄托和发展的动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档案承载了城市变迁的历史,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信息, 可以为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建设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提供研究信息, 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档案, 形象地揭示城市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反映不同时代的主流理念和价值取向, 展现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思想不断注入人们的头脑,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档案在绵续城市文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上海市档案信息网为此专门开辟了“网上展览”版面用图片展览配合文字解说讲述了文化习俗, 如“上海婚姻习俗”、“中法交流在上海图片展”、“中华老字号”等一些栏目反映了上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展现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

三、“城市记忆工程”:绵续城市文脉的积极行动

2002年, 青岛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以来, 武汉、柳州、大连、上海等地也相继展开, 各地将记忆重大活动、城市变迁和抢救性收集城市档案资源相结合, 城市档案记忆资源建设与开发并举,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影响,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仅有力地维护了城市的历史古迹和文化传统, 也塑造了档案部门的新形象, 提升了档案部门的地位。其积极意义在于:

1. 更全面地追忆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城市记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作为记录城市记忆的载体, 档案也需要覆盖各个方面, 才能更全面、更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城市记忆, 追忆城市的“似水流年”和“繁华往事”。“城市记忆工程”建立起完善全面的档案资源体系, 覆盖城市的各个方面, 包括建筑、规划以及民居特点、风俗习惯等物质和精神记忆, 使城市记忆更丰富、全面, 并具有立体感。如大连市档案局于2006年启动“城市记忆工程”, 采取扩大档案接收范围、突出地方特色、寻求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丰富馆藏资源, 并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努力实现信息共享, 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今天“鲜活”起来。

2. 更真实记录了城市的“今天”。

档案是人类行动的真实记录, 为了使后人能够拥有今天的城市记忆, 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记录和保存如今的城市面貌、活动场景与传统习俗, 把今天的“倩影”留给明天。青岛市档案局 (馆) 充分认识到保留“今天”对于“明天”的意义, 意识到不能让“未来的档案工作人员重蹈我们今天的覆辙”。为此, 他们以“为后人留下真实的青岛城市记忆”为出发点, 在坚持不懈征集青岛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重点对对21世纪初青岛城市面貌 (包括主要街道、小区广场、风景名胜、特色建筑、有悠久历史的工作场所等) 进行抢救性拍摄记录。柳州市自2004年起也开展了类似的行动, 构筑城市“今天”的生活景象, 留存记忆。

3. 突显了城市的人文精神。

城市有自己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就蕴含在城市特有的历史经历、特有的风俗习惯、独特的自然风情之中。开展“城市记忆工程”, 收集和展示城市特色档案, 是突显城市精神气质的重要方式。威海从明代设卫、清末建海军、甲午海战、英租威海卫, 到民国中央直辖特区, 威海具有独特的历史记忆,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承载这些记忆的原始档案几乎流失殆尽。威海档案局于1996年起实施流失海外档案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通过开辟国际化征集渠道, 到国外征集有关历史档案及档案复制件等, 深挖威海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城市记忆工程”写下了有力的一笔。

“城市记忆工程”是档案部门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 绵续城市文脉的积极行动, 也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新的诠释和定位。城市需要发展, 文化需要传承, 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的变迁中更应自觉、自主地承担起历史责任。

摘要:自“世界记忆工程”实施以后, 重视城市文化和保持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在此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对档案在城市记忆的建构及城市文脉的绵续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审视和理解。

关键词:城市文脉,档案记忆,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

[1]李中扬, 夏普.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J].包装工程, 2003 (4) .

[2]俞青.人本主义、城市文脉与城市公共空间塑造[J].福建建设科技, 2006 (4) .

[3]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 2006 (8) .

城市文脉 篇8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设计,城市文脉

城市综合体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师带来新的挑战。城市综合体设计应具备合理的功能配比、优化的交通体系、舒适的空间尺度以及良好的景观设计等因素。简言之,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 共同协调。综合体位于城市之中, 需要与城市文脉相协同作用, 共同营造城市建筑文化。

1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1.1 合理的功能配比

城市综合体可以结合商业、商务、酒店等功能于一体, 在设计前期需结合场地周围的实际调研来综合考虑场地周围的人群分布情况、交通车流量、城市商业文化中心分布来进行功能的合理配比。

(1) 商业。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需要结合周围的实际人群进行设计, 按照周围的生活的居民数量进行商业部分的面积分配。商业部分适当的对外开设出入口有利于建筑消防, 同时也能增加建筑的使用率。

(2) 办公。在城市综合体中, 商业功能需要结合所在城市进行设计, 商业功能与城市开放程度相关, 需要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

(3) 酒店。这一大功能区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 为其提供住宿的方便。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中, 酒店的设计需要特殊考虑, 因为其服务的特殊性, 需要24小时提供服务,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精心布局。

1.2 优化的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骨架部分, 是城市综合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交通有两个层面的设计内涵。

(1) 内部交通。首先是针对于建筑内部的交通来说, 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 经常会涉及到地下空间, 半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三部分, 竖向交通空间就此形成。然后通过内部具体的功能空间来设计交通, 保障建筑内部的流线不交叉, 以及建筑内部的防火疏散安全。

(2) 辅助城市交通。针对城市交通来说, 可以在城市综合体的交通设计部分引入城市交通, 这样对于缓解城市道路压力与保障行人安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更加完善了城市综合体的辅助交通功能。很多城市综合体都联系着城市交通, 例如地铁等。

1.3 合理的空间形态与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的空间形态受平面设计影响, 在平面设计当中, 城市综合体需要解决竖向功能分布的这样一个问题, 综合体中所有的矛盾不仅仅需要调整平面功能来解决, 更需要与空间形态相结合, 二者协同解决一定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应该彰显城市的特性, 突出其核心地位。但就空间尺度而言也应该结合基地周围的环境与建筑进行设计, 要符合周围的环境特点, 不能过分的夸大。

1.4 景观配置

环境心理学影响着建筑环境设计。综合体周围的一草一木, 一椅一凳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为建设舒服的城市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景观配置应该结合当地的植物资源, 尽量将更多的绿地“还给”自然。

1.5 科学技术手段

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应该结合当下流行的一些节能策略进行设计, 同时也要注意在设计时不能一味的追求绿色技术手段, 应该在设计之初加大对绿色的思考, 不能单纯的通过技术去实现节能减排。

2 城市文脉与城市综合体设计

城市中的建筑蕴藏着城市建筑文化与城市特点, 国外的很多城市中, 建筑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 或古老, 或新奇。城市综合体设计应该演绎城市特质。

例如, 近代以来, 辽宁先后被沙俄、日本等国家占领, 在建筑文化上存留很多遗迹, 有的特点已然成为当地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据2011年一项普查显示, 辽宁省内14个城市现存有2900余处近现代建筑, 他们记录了辽宁省近代以来的建筑文化。以鞍山为例, 鞍山现存很多近代建筑, 伴随时代的发展, 设计师不应该只顾一味的向前发展, 更应该结合历史去分析建筑。随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鞍山建筑文化的发展, 鞍山市内近代建筑研究的问题正逐步被提上日程, 这将会给城市建筑文化传承带来一次改变与整合。我们在发展当下的同时, 也要时刻注意当下的建筑设计千篇一律, 而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 从近代建筑中提炼鞍山特有的建筑文化, 用于之后的建筑设计之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旨在打造每个城市的的特点与风格, 人类技术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理念不断发展、施工技术在不断变得更先进, 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 永久传承。

2.1 提取古老建筑经典元素, 重构现代商业综合体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 存在着明显的特点, 很多都是古典建筑时期留下的经典建筑语言, 在当今的设计中应该抓住历史建筑的经典元素, 合理的运用到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 这样能够更好的做出符合城市文脉的建筑。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中的折衷主义, 设计师在提取元素的时候应该符合建筑性格, 而不是千篇一律、不经过思考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 更加注重的是整体与协调, 在权衡之后保留原有经典的建筑语言, 能更好的彰显城市魅力。

2.2 简化古老建筑结构构件, 整合现代商业综合体

历史遗留建筑值得我们采纳的不仅仅是建筑造型语言, 更多的是结构构件方面的经验。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就很值得被转化利用, 当下的综合体结构多数采用现代的结构形式, 从古建筑中截取某一部分构件, 加以设计简化并且运用到设计当中去, 这样可以更好的塑造建筑结构。

3 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整合多种因素, 并且加以运用。在设计当中应该不仅仅体现着综合体设计的先进性, 更应该体现着城市文脉特质。城市综合体正如城市的缩影, 所以设计时应该更加加以重视, 多考虑, 多研究, 多方面作用协同完成设计。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2]林燕.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J].建筑学报, 2007.6.

[3]吴明伟.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钢, 原伟.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探讨[J].建筑学报, 2006.

本土文脉是城市设计的灵魂 篇9

“文脉”,更多的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继承。城市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区分不同城市的重要标志。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

2. 城市本土文脉包含的要素

在人们的概念里,觉得本土文脉就是一个跟本土文化有关的东西。其实不然,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显型的、隐型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本土文脉的范畴。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自然地理、天文气象、地质水文等,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因为不同的城市气候、地理环境等影响了本土的传统建筑格局和空间形态。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例如山地丘陵地形的城市往往被分割成若干单独用地,城市依山就势呈现出立体自由布局的山城特色,并形成相应的本土文化。

2.2 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城市文脉中最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的因素。因为,城市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是城市更新的根本推动力,经济要素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类型和城市的形态演变。正如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新的产业形态完全重塑了很多欧美大城市的空间形态。

2.3 文化要素

城市不单单是有秩序感的空间外壳和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功能体,它蕴含了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存留于城市里,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本土文脉的人文方面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影响人们对城市形象感知的关键。

3. 本土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具个性的风貌,城市风貌包括了一个城市的物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而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在其风貌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试想,如果城市风貌建设不尊重本土文脉,我们的城市发展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了。

2006年9月的多哈亚运会将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给各国选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明白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一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不一样,景观中就会有不一样的符号。本土文化可以让我们从西方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找到自己城市的缩影和亮点。“立新”不必“破旧”,拿来主义必须要建立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这样才能加强城市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本土气息,增强景观语言的感染力。譬如:日本的园林景观。日本人最初的造园手法是向我们中国学习的,但他们不是照搬回国,而是根据本国国情和地理条件,并融入禅宗思想,创新得到目前享誉国际好评的日本园林。

在城市设计中尊重了本土文脉,实质上就是挖掘城市的“魂”。把握了本土文脉就是把握了城市的“魂”。

4. 本土文脉促使城市个性的发扬

快速发展的重庆,广大居民对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更加渴望接近自然,享受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龙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重庆市民的需求,其开发的楼盘在注重风格多样性的情况下,还因地制宜,将楼盘景观与当地文脉相结合,相继推出了有本土文化内涵的西式住宅楼盘。例如:水晶郦城——保留原生态地形,观山水——充分抓住重庆的水文、地理特色,紫都城——人们向往童话般的生活,大城小院——邻里般和谐的生活,江与城——述说重庆这座滨江城市的故事等楼盘,获得了市民的认同、喜好。这些楼盘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龙湖在进行楼盘创新的同时,充分尊重了重庆的本土文脉。这也是龙湖楼盘在重庆经久不衰的秘诀。

那么,在国外本土文脉是如何升华城市建设呢?莫斯科地铁站的内部装饰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大厅内到处充满了莫斯科当地的民族风情。同时,地铁内还以当地名人、历史事件为建造的主题。当地人说:“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显而易见,地铁已经成为俄罗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俄罗斯现代城市风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城市景观设计只有尊重了本土文脉,才可能真正升华城市建设。

本土文脉是城市设计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脉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纵观设计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脉背景和传统文脉根基。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保留这些本土文脉,使得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和城市个性。

结语

近年来,关于本土文脉的保护与延续的研究作为寻求城市个性与风格的途径,以及实现自然、经济、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方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本土文脉等同于本土文化,文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的是灵魂的角色。城市文脉丰富的创作内涵已经深深的渗透到城市设计的各个领域。

摘要:本文从文脉的定义及其文脉各要素对文脉的影响, 阐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脉, 本土文脉的差异必然导致城市风貌的多元化。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一定要因地制宜, 尊重城市本土文脉。

城市文脉 篇10

关键词:小城市,景观提升,城市文脉,景观特色

1 引言

在如今的新疆, 人们在感叹小城市的大量涌现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 也发现它们的景观建设处于模仿复制的阶段, 没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但是小城市的景观要素的单一雷同, 又使其呈现出可塑性极强的一面。小城市景观处在大城市与乡村景观的相邻结合部, 比起大型城市具有先期建设的前瞻性。而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流淌在人们心中记忆的呼唤, 是城市特色重要体现点, 利用文脉来烘托城市特色是现阶段城市景观提升的大方向。

2 研究现状与方法

一直以来,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下, 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当中处于劣势。当前, 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新疆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小城市景观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还可以缓解人们对大城市的不断涌入造成的环境危机和生活压力, 而且对于外来的投资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支撑作用。而单纯的提高城市绿地率, 滥用文化的标签来追求景观的特色, 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明显是盲目而不科学的。

本文从城市文脉发展分析入手, 根据新疆实际的发展状况, 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与项目经验, 从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角度的探究新疆小城市景观提升的方向。

3 新疆小城市文脉分析

3.1 新疆小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被广泛认同是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整体与文化背景的关系[1]。新疆小城市文脉不仅指新疆本身的自然环境, 还指伴随着城市发展长河中积淀出的多民族特色的人文环境, 包括人、建筑、经济文化背景, 政治、民俗文化等。小城市文脉不同于大城市文脉清晰的发展与沿革, 是受到聚居人群的变化、小城市扩张与发展机遇的变化而变化的。

3.2 新疆小城市文脉发展

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 现有53个民族, 文化灿烂, 资源禀赋, 是一个历史文化不断冲击和融合的地方。加上本身气候干燥, 降雨稀少, 也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和人居环境。目前新疆需要稳定发展的局势, 在要求文化同化、民族相互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 把与众不同的城市文脉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不仅可以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 还能为新疆的和谐稳定、文化输出贡献力量。为赢得政绩, 道路修建呈现“领导特色”, 一修再修, 频繁的道路更改导致生态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 新疆的小城市必须改变以往“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思想。想要走出一条特色化景观提升的道路, 就必须深刻的挖掘当地的城市文脉作为景观创作的要素, 而不是随意的给园林绿地加上的文化的标签, 这不是特色的表现, 是对文化符号的滥用。

3.3 新疆小城市文脉构成要素

新疆小城市的文脉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建筑人居环境、地域文化、科技创新等[2]。随着城市的发展, 周围环境机遇的变化, 城市文脉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改变, 例如政治文化沿革、新发掘的动植物资源, 古墓遗迹等。

4 基于新疆小城市文脉角度的景观提升方向

4.1 新疆小城市自然环境的控制与优化

新疆地广人稀, 大片的沙漠抑制了许多人类生存活动, 而治理沙漠修复生态有利于促进小城市的扩张与发展, 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活动。例如克拉玛依市一直致力于荒漠治理, 周边盐碱化严重, 开始只能种植地被, 将沙土固定, 再进一步的种植耐盐碱耐干旱的树种, 在种植树木的时还需铺设稻草以提高土壤锁水性, 以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与优化。

目前,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2013年国家园林城市 (县城) 的名单, 新疆地区榜上有名的分别是: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市、五家渠市、尉犁县、泽普县、巩留县、尼勒克县。基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 小城市的城市绿量已达到一定水平, 这仅说明我们园林绿化取得一定成效, 却不能代表实际的景观效果。新疆干旱的气候导致植物种植单一, 生态系统不稳定。因此在园林绿化的道路中仍存在植物盲目填充的现象, 例如2015年哈密地区在进行街头绿地景观提升过程中发现仍存在树木间距过窄, 没有复合的乔灌草植物种植形式, 更别提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了。从前的新疆小城市景观只是一味地追求绿化覆盖率, 这是一种粗犷的景观提升形式, 当然这也跟我们大片荒漠的土壤和干旱的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如果我们能对单一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与优化, 那我们的景观建设就是不是盲目的拼凑而是有计划的实施。

4.2 新疆小城市建筑人居环境的模仿与发展

从建筑人居环境的方向出发, 在渴望发展的小城市建设中, 避免不了模仿大城市的现代化建筑风格。当人们身处高楼之中, 就相当于处在两山的山谷之中, 天空也被局限在头顶的较小区域之中, 唯一不同的是山谷斜坡经过景观布置就能带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 高楼林立带给我们的只有局促的压迫感。从建设城市天际线的角度出发, 小城市建设应重视开敞空间景观建设, 以增加功能性和休闲活动为重点, 以微观为改造为基础, 营造丰富的、有机的、亲切地城市生活空间, 成为有特色的绿化核心地带。因此在景观建设方面应当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将园林绿化细致化, 为打造城乡旅游休闲特色城市做铺垫。让景观做城市的导游, 用景观来诉说我们的故事。

从建筑材料的选择来说, 新疆有大片的沙漠, 使得靠近沙漠地区的原始民居大量采用泥土和砖块, 这一传统也影响现今乌鲁木齐、昌吉市地区建筑物主基调。由此, 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建筑颜色多采用土黄色, 建筑材料的选择使得城市的色彩和质感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这体现了我们的建筑在模仿自然的人居环境并不断向前发展。

4.3 新疆小城市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共生

现今新疆共有5个民族自治州, 6个民族自治县。每个民族有不同的特色, 在新疆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 那就是兵团文化, 是带有军队文化和履行国家使命的文化, 这类城市的文脉发展是经历了本土与移民, 先屯垦后现代化建设的这一多维、动态的发展过程[3,4]。景观提升的方向不应局限在某个民族特色的范围内, 而是接受差异获得共生。

乌鲁木齐市作为首府, 它的地域文化较为复杂, 而多数小城市民族成分较为简单, 都是以一个民族为主, 多民族共生的状态。鉴于新疆少数民族善于用歌舞来表达幸福生活, 越来越多的民族歌舞的题材也被应用于园林景观当中。干旱沙漠环境下, 沙漠驼队等元素也被应用于设计元素中, 完全展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质。而像五家渠市是典型的兵团屯垦戍边性城市, 这是一座被誉为军人奠基的城市, 城市文脉更多体现的是军队文化和以国家意识为主流的思想[5]。为纪念屯垦而命名的军垦路, 为纪念革命52位英雄的将军街, 这是其他城市所看不到的风景, 体现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骨。

4.4 新疆小城市新技术新材料的冲击与融合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园林建设的材料方法推陈出新, 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新鲜的色彩。植物栽培养护技术的提高, 让一些优良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通过引种驯化成为景观提升的材料, 如已成为新疆行道树绿化热门品种的新疆小叶白蜡, 庭院观赏的疣枝桦、天山花楸等都是经过引种驯化的[6]。然而对于引进外来树种所造成的水资源、管护成本的消耗以及病虫害都表明发展乡土植物才是城市园林景观提升关键。新疆小城市向较大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 是新的种质资源发挥应用的重要战场。

2013年被国家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库车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 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 历史悠久的建筑、街道、胡同、牌坊等这些能够完整的表达城市文脉的元素, 不应该在城市化的拆迁过程中被完全消灭。在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 我们在景观建设中更应该保护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

5 结语

新疆小城市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 应当借鉴国内发达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当今中国园林崇洋媚外热的影响下, 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立足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 结合现状, 重用乡土植物, 改变在绿地布置上不均衡、开发前期没有前瞻性等情况。迎着“十三五”规划所提倡的切实改变“规划规划, 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思想, 新疆小城市景观提升应追求变化之中有对比, 对比之中有亮点, 真正做到“景为人用, 人为景迷”的景观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钢.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7 (4) :343~346.

[2]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4) :40~44.

[3]张宇川.兵团文化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4:15~19.

[4]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1:17~25.

[5]席霍荣.兵团文化生成与变迁的过程及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 2009 (3) .

解读商洛文脉密码 篇11

现代商洛,不僅因商洛花鼓而誉为“戏剧之乡”,更活跃着一个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小说作家群。

在商洛采访,遇见的当地人都会说一句“商洛经济落后,文化却很发达。”

2013年,陕西各地的GDP排名中,商洛倒数第三,尽管年增长率排在全省第三;人均GDP是全省倒数第一。这些数据的确说明商洛经济的不发达。

商洛对自己的定位是“生态商洛、文化商洛”。秦岭山区的商洛,打生态牌固然有地理上的优势,但同时打文化牌,依据又何在呢?

古道诗意

商洛境内的商於古道自古闻名于世。“商於”为古地名,原指“商邑”与“於邑”。春秋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至汉唐年间,商於古道增设驿站,棣花、武关、龙驹寨、富水等都成为古道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商洛诗人远洲带记者去丹凤新打造的文化景点棣花镇参观的途中,吟诵了韩愈的这句诗。

52岁的韩愈,一封奏折引发了皇帝对他的不满,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从长安去8000里之遥的潮州途中,在蓝关,车陷深雪中无法前行。正当无奈之际,遇到侄孙韩湘来接。他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虽交代“好收吾骨瘴江边”,但更是对皇帝表明心迹“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贬。

36岁那年,关中大旱,韩愈上书皇帝请缓征百姓赋税。这惹恼了唐德宗,被贬连州阳山。去阳山时,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遭。

被贬潮州的韩愈,才离开长安,便有卒吏登门,逼其妻子与儿女随他一起去潮州。当时12岁的女儿卧病在床,惊恐中病情加重,在层峰驿站命丧黄泉,只好草葬于岩下。

唐宪宗崩,唐穆宗立。从潮州调任袁州的韩愈,获诏任国子祭酒。返京的韩愈,过层峰驿站时,寻找到女儿墓冢,写有一首诗:“数椽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这是五代元贞白诗句中对这条古道的描述。

所谓商山名利路,指的是从蓝关至武关穿行于秦岭之中的山路。有人考证,蓝田关、峣关、牧护关都被称之为蓝关;武关位于陕西丹凤武关河的北岸,春秋时期称少习关,是秦国的南门,出关后东行即达河南的南阳。

此路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是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汉唐时期,从长安往东南方向去,即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以至海南,惟此道可走。大陆东南和岭南一带的人,到长安城来求官、赶考、经商,也走的是此道。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屡屡沿蓝武道奔长安考进士,46岁才终于登科。

李商隐久陷窘境,在长安出头之日渺茫,只好依傍地方官员。有一年,他由桂州郑亚幕府返京,脚踏商於道,心中的期盼是:“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大诗人李白,大约30岁时,过武关,入长安,以求职位,未遂,于是过黄河东去;43岁因谗言被迫回安陆,也是要穿蓝关而过的。

白居易两次左迁(古人对降职的叫法),无论是江州之行,还是杭州之行,都失意于此道。

这条“诗歌之路”,写尽了文人仕途的通畅与挫败。宋以后,此道历经朝代变迁,有过数次整修,直至民国时期修的长坪公路,今312国道,大抵没有突破其基本脉络。诗歌之路对当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名家诗作,不仅给商洛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还孕育了众多的诗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商州农民作者房成华的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被收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

2008年成立的商洛诗歌学会,设在丹凤县,而非商洛市,就说明诗歌在此地基础的深厚。五年来,发展了130多名会员,不少会员多次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等国内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作品、获奖。诗歌协会的会刊,《商洛诗歌》分别被《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列入民刊选粹。

戏剧之乡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了商洛花鼓。

新中国成立后,商洛首次排出了一出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该剧在陕西省的文艺会演中获得了一等奖,还走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后来被拍成电影,走向了全国。

上世纪70年代,创作演出的古典花鼓戏《屠夫状元》红遍大江南北,被盛赞为“商山明珠”,先后被10多个剧种、200多家剧团移植演出,并被拍成电影,列入“中国戏曲精典系列”。

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进京演出,并获全国优秀剧目创作奖、全国剧本创作金奖。

2002年,现代花鼓戏《月亮光光》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一炮而响,荣获优秀剧目、最佳编剧等十项大奖。200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该剧又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

冀福记和陈彦,是从商洛走出的著名剧作家。

nlc202309020454

冀福记不仅是剧作家,还是表演家。他16岁那年,在商洛道情《一文钱》中演谭财,那是他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后来又在《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戏中均有精彩表演。

上世纪90年代,冀福记创作演出的《山魂》,获第二届“金三角”表演一等奖,古装花鼓戏《商君开关》荣获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奖;大型革命题材花鼓戏《泉水清清》被评为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山里姑娘》《花嫂招郎》《农家媳妇》《糖是酸的》等走红陕西剧坛。他创作的大型历史剧《秦俑魂》,是首部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陕西戏剧曲目。

陈彦,商洛镇安人,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现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创作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在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获曹禺编剧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新世纪创作演出的花鼓现代戏《月亮光光》,也是获奖无数。

2009年5月公演的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是他的另一部作品。相继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奉调进京为共和国六十大庆献礼演出;相继亮相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厦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第十三届“文华新剧目奖”,并荣列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三名,陈彦因该剧再度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2011年,陈彦创作的《西京故事》再次在全国引起轰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活动中收获好评无数,文化部部长蔡武称“这部戏是目前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发展的方向”。陈彦因“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而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多年,商洛市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戏曲剧目多达百余个,商洛遂被誉为“戏剧之乡”。

文学摇篮

72岁的黄治全,是丹凤县庾岭镇黄坪村的一名老村医。他用十多年时间,写成了一部爱情小说《一对鸳鸯梦》。书名看上去很古旧,但人物故事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段。最为奇特的地方是,两万多字的小说,均用七字诗的形式写就。

“我很小的时候就爱看书,喜欢写点东西。”黄治全平时除了给人看病、做农活外,剩下的时间就写这部小说,几乎花了十年的时间。

现在的人,用电脑写作。老爷子不仅用笔写,还是用毛笔小楷来写。另外,他还创作和整理丹凤当地的民间小调、孝歌、顺口溜等近千余条。

写在纸上的东西,不好保存,也不便于和别人交流。他听年轻人说可以转为“电子版”,但他年纪大了,不懂电脑,想请人帮他。

丹凤县文联得知后,联系了一家打印店,半月后手稿的电子版诞生了,老人的心愿也了了。

仓颉造字的古迹在商洛,“商洛四皓”被商洛人不疲的传颂,这些文化基因渗透在商洛人的血液里,于是就有了一群热爱写作的人,诞生了一批作家,尤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小说家更具影响力。

商洛作家群概念,诞生于二十二年前的一篇报告文学。

商洛作协常务副主席鱼在洋介绍说:“1992年9月20日,《商洛日报》策划发表了一个整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举世瞩目的商洛作家群》,并被《陕西日报·周未版》《文艺报》转载,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随后,陕西省文联和商洛市文联在半坡博物馆举办的商洛作家群研讨会,媒体不吝版面的报道,叫响了商洛作家群这一品牌。

商洛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贾平凹的看法是:“有自然环境山水即风水的因素,商洛的风水比较好;再一个是文化环境,即商洛处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过渡地带、交汇区;还有就是商洛人的性格适宜于搞这个行当;再是经济不发达很多人把搞文学创作当作一种生存手段;最后当地的人文环境比较好,各界领导都很重视。”

有人这样说:各地都有或大或小的作家群,但商洛作家群的一个特点是,作家之间有学习、借鉴及相互影响的自觉意识,并体现在行为上。

孙见喜,被人誉为商洛作家群的军师。他认为“熏染是相互的”。尽管各自的文学选择差异性很大,但公共能源和财富是一样的—童年的贫寒;虽说创作上各自取独立姿态,但审美趣味上也有共同偏好,如书法、民族民间艺术等,在题材素材的使用和取舍上,也互有借鉴,最主要的是互相激励。

显然,商洛作家群受贾平凹的影响更多、更大。

1990年,贾平凹回商州采风,在商洛报社遇见鱼在洋,鱼在洋对贾平凹说:“一帮子文学青年早就嚷着要听你讲说文学,这次回来咱们好好聚一聚。”

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方英文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商洛作家前面横立着一个伟大的小个子—贾平凹,使我们难以超越。在这句话里,既充满了对贾平凹的尊重也有对其的不服和无奈,同时更把他当作奋斗的目标。

商洛小说家中,除贾平凹之外,比较有成就的还有京夫、孙见喜、方英文。

1980年,京夫与贾平凹一同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后来长篇小说《八里情仇》又是陕军东征的作品之一,2000年有过再版,《鹿鸣》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孙见喜,本职是文学编辑,也是陕西文坛的实力派作家之一。他写过的书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贾平凹及其创作的,仅《贾平凹前传》三大本就128万字,另有与人合作的《贾平凹评传》等,他还出版了小说集《望月婆罗门》《孙见喜散文精選》,以及长篇小说《山匪》。

方英文的小说精选在1995年就与王蒙等大作家一起入选中国实力派作家大系,并获首届陕西省青年文艺创作大奖,他的散文集《种瓜得豆》获得北方十五省优秀图书奖和陕西作协双五文学奖。后来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落红》《后花园》。有人对方英文的评价是“灵敏的、机巧的,称他才子最合适不过。”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离开商洛在西安发展的作家。

商洛本土作家中,在小小说领域是拥有一席之地的。芦芙荭、陈毓、陈敏等作家,上世纪80年代就从事小小说的创作。2003年全国小小说二十年最佳成就奖中芦芙荭、陈毓两人名列前20位,陈毓还获得了小小说领域的最高奖:金麻雀奖。

nlc202309020454

儿童文学作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宁有志。他撰写了大量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他的寓言《积水与溪流》入选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儿童文学精品库·寓言卷》,该书收录了1900-1999年间我国近150名作家的寓言作品,其中包括鲁迅、茅盾、老舍、艾青等多位著名作家的寓言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儿童文学作家中有了鱼在洋。他的小说《撵走的和撵不走的》获1983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小说集《我们那片树林》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奖一等奖。

商洛作家中,生于1969年的谭易是一个与网络距离最近的作家。1995年,他就在《十月》等期刊发表过文学作品。2004年,他在天涯贴出了他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红纸伞》,并引发了“红纸伞”现象。被誉为“伞兵”的读者从天而降,蜂拥而至。后来,由贾平凹题写书名,同名小说出版,首印11万册。

2007年,他的新作《龙凤驹》又贴至天涯舞文弄墨频道上,他获得了一个褒贬不一的称号“谭百万”。据说他以百万元的价格,转卖了电视剧本。

2008年,对商洛作家群而言,是一个暗淡的年份。

此前一年,陕西14个作协副主席中,商洛作协没有一席之地。被一个笔名为秦豫的80后诗人,讽刺为“筷子里拔不出旗杆”。后来,陕西扶持的十大文学青年中,没有一个商洛籍的作家;第一届陕西作协的签约作家中,惟独缺了商洛籍作家。

《商洛日报》总编辑刘少鸿分析说:“浮躁浅薄,急功近利,是真正阻礙商洛文学水平提高的一个致命缺陷。”他开出的药方是“抓精品”。毕竟文学创作,是一种极端个性化的劳动,有关部门能做的就是给作家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年后,对商洛作家而言,算是有了好消息。

商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育善,同时是商洛市副秘书长,成为了陕西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而且还获得了第三届柳青文学新人殊荣奖。这是继方英文、孙见喜之后获得该文学奖的又一商洛作家。

是年,第三届陕西作协99个签约作家中,有6个是商洛作家。

商洛文联党组书记王良说:“毕堃霖或许是商洛本土最有潜力的一个作家。”

毕堃霖大学时期,就创作了长篇小说《花殇》。工作两年时间里,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已写了四部长篇小说。勤奋,加上有才情,她从一个教师转行为山阳县《天竺山》杂志的编辑。

商洛文联等单位,也在尽力为本土作家创造好的环境,但能不能出大家,尚需时日以证。

旧区改造中的城市文脉延续 篇12

1 旧区改造中的文脉解读和延续

1.1 解读文化

基于城市文脉的旧区改造, 首先要对本底文化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解读。纵向上, 追本溯源, 探索该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现状等, 力求在宏观层面对地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横向上, 不仅仅要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要素、城市特色、建筑构筑, 人的生活行为方式、特色传统产业以及传统艺术人群等也是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

1.2 遴选文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值得进行保护和传承。在旧城改造中, 对于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透析。对于旧区的文化精神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 把握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突出特点, 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去过滤文化中的糟粕, 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发展。要甄选文化的精华, 挖掘文化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特色, 通过多角度解构, 延续健康的文化。

1.3 延续文化

旧城区是城市中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区域, 人们习惯了早已形成的社会网络和具有浓厚人情味的城市环境空间, 但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一些传统的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吉伯德说过:“一切伟大的设计师都有一种传统的意识, 一种不是为了过去而过去, 而是为了现在而过去的历史意识。”也就是说对于未来, 现在即是正在创造历史的过程。所以, 只有在源于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调整, 才能使历史文化真正得以延续。综上所述, 在城市的旧区改造中要重视文化的保护, 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 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也是需要注重的内容。

2 案例解读

2.1 上海新天地的华丽转变

新天地位于市中心卢湾区淮海中路东段, 高架桥交汇点, 是原法租界1914年第三次扩建的旧式里弄住宅。改造中保留并整修了老石库门外墙, 内部结构重新浇筑, 拆除了一部分住宅, 同时插入一些新的以玻璃和钢为主体结构的建筑。

新天地北里采取的措施是“存表去里、整旧如旧、翻新创新”, 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 结合现代化的建筑、装潢和设备, 变为多家高级消费场所及餐厅。

新天地的运营模式是只租不卖, 管理与经营分离, 严格选择引入项目[5]。内部装修、建筑外饰都有统一的风格。这样一种运营模式使得新天地建筑与装饰风格的统一, 维持了其良好的开端和氛围。从这一角度来说, 新天地很好地意识到了文化氛围对于旧区改造的重要性, 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案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虽然说新天地的改造原则是“整旧如旧”, 但它是采取了“做旧”的方法。所以新天地建筑文化内涵从一开始就被蓄意篡改了, 它由一个平民的象征转换成了一个奢华的商业中心, 在改造中用一次性拆迁补偿的方式将原住民替换, 作为“边缘”的权益和社会结构, 原住民被排斥了。

2.2 泰康路田子坊的低调渐变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号, 自1998年艺术家陈逸飞带工作室来此驻扎后, 其逐渐成为海内外视觉创意设计机构争相进驻的热土, 开始以“创意产业集聚”闻名。在田子坊小有名气之后, 政府期望尽快营造现代城市形象, 打算将其建成高层住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从民间发起了一场田子坊保护运动, 使田子坊得以保存。

田子坊的改造对于文脉的传承不仅仅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艺术氛围的恢复、居民社会关系的保留, 更加在于它给居民、游客、设计师、店家们提供了一个诠释文化和交流的平台, 这个平台在诠释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人群互相交换他们对自己所代表的更为广泛的当代社会问题的观点, 由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产生碰撞, 互相影响、融合, 从而使得文化得以发展, 文脉得以延续。

3 结语

无论是引导还是自发, 商业化都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那么如何处理好商业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商业业态是合理的?这些都是亟待在实践中研究的课题。只有全面地多视角透析、解构城市旧区的文化, 运用发展和动态的哲学观, 才能在城市更新中做到健康的可持续的文脉延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肖姣姣.旧区改造对城市文化脉络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王纪武.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检讨——以重庆洪崖洞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 (05) :19-22.

[3]管娟, 郭玖玖.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 (04) :53-59.

上一篇:艺术类院校管理下一篇:小儿麻醉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