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管理(精选12篇)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1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才兼备的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因此, 加强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研究, 对推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一) 来源多样化, 专业、文化基础各不相同
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 学生来源层次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传统高职院校艺术生源由纯艺术类学生构成, 而如今, 出现了艺术生与非艺术生共同存在的趋势。高校对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 加上受生源原有学校教学水平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文化课上成绩差异巨大。
(二) 崇尚个性与自我, 缺乏团队精神
很多高职院校艺术生过分强调个性和自我, 日常生活中行为和穿衣打扮都追求与众不同, 甚至自我设计, 求新求怪。加上电脑、游戏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出现, 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 很多学生都钟情“宅”在宿舍, 沉迷于网络和各种电子游戏中, 缺乏集体活动和线下交流。所以, 网络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个体的影响, 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
(三) 缺乏目标理想, 享乐主义、拜金风气盛行
步入高校之前, 学生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入理想的院校, 这一时期该目标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根本动力, 指引着他们的生活方向。而进入高职院校以后, 学生的思想自然开始松懈, 再加上没有新动力的出现, 就很容易出现目标缺失的状态, 价值观也逐渐错位。调查数据显示, 高职院校中艺术学生认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不足50%;近52%的学生表示迷茫, 对未来并无具体规划。另外, 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逐年滋生, 调查结果显示, 47.4%的学生认为艺术学生重视享乐沉迷拜金主义。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 招生政策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给校园管理带来难度
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中国高校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高校录取比例越来越大, 考生成绩越来越低。加上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 尤其在教育上更是不惜代价, 金钱上的满足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过分溺爱, 也让家庭教育初衷发生了偏离。
(二) 学校管理人员缺乏、辅导员和教师频繁更换
由于艺术类高职院校一线的管理人员极度缺乏, 校内辅导员和教师经常性更换, 使学生的管理工作无法有序进行, 辅导员和教师不能跟踪掌握学生情况, 问题学生也不能得到及时得到引导教育, 无形中加快了问题学生的整体反向流动。
(三) 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管理仍然基本延续传统的辅导员制度, 由各班级辅导员监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专业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 对学生管理工作参与度较低。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笔者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几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 具体如下:
(一) 明确艺术类学生管理的目标和标准
艺术类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其他专业既有区别也有共性。相对于其他专业, 艺术类学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但其培养目标仍然要坚持德智体美的全方面发展, 同时, 还要注重艺术专业水平的提高, 使其在艺术表演、艺术设计、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方面成为专业性人才, 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储备。
(二) 发展个性与统一要求应相互兼顾
艺术专业的性质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但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是要符合艺术生的个人成长, 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 所以发展艺术生的个性并不是放任不顾, 而是要求个性与统一的辩证发展。这就要求艺术类高职院校管理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有的放矢, 做好综合协调。
(三) 坚持严格管理和自由发展, 构建立体化管理体系
艺术生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 学校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分寸得当, 既要规范好艺术生的不良行为, 又要为其专业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 坚持严格管理和自由发展相互兼顾。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学校只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的成长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 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 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阻碍。所以构建立体化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为此, 学校应该建立学生档案, 详细记录在校生的个人信息;同时, 建立期报制度, 并安排每个学期必须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此外, 可以组织社会企业进入学校, 开展专业讲座等相关活动, 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树立正确从业观念。
为了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引导高职艺术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实现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艺术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研究,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与转型。
参考文献
[1]贾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6) .
[2]赵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艺海, 2013 (08) .
[3]潘长婷.如何做好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艺海, 2013 (08) .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2
一、艺术教学管理要切忌流于教条主义
现今,为了防止教师和学生上课的随意性,有些艺术学院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得很“条理规范”,甚至把讲课、备课的要求方式和时间、作业尺寸、绘画形式、作业标准、评分标准都制定得很详细,要求教师按规定进行教学。教学督导处在检查各个班级的教学时也是以同样的标准,检查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这种教条式管理,扼杀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探索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师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种艺术教学管理方法亟需改革,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使艺术教学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学,才更符合当今艺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
二、艺术教学要注重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形式和风格潮起潮落。艺术教学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要求以及宽松、灵活的教育教学空间。现代教学的研究讨论型、双向交流型教学机制介入势在必行。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宽松、灵活的教育教学空间内,才会更好地进入艺术学习与理解的状态。在自由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容易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而学生也能更自主地找到学习研究的方向,并且迸发出智慧,以克服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教学管理要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工作学习空间,让教师和学生有宽松、放松的状态,以激发他们的主动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追求他们的真“爱”。这样才会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艺术教学管理需要尊重师生的个性
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相比于其他的群体,往往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由于长期个性化的工作特点而养成的职业习惯。艺术学习和创作常常是个体独立完成的事,尤其在美术创作方面更是如此。艺术生往往不想被别人左右,更不愿走别人给他设计好的路,他们更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和学习,越是有才气的画家和学子,越具独立性和个性。由于每个人艺术修养、艺术追求、艺术水平的不同,艺术呈现也各不相同。因此,艺术教师和学生的这种个性感,用统一的教学管理是极不适用的。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艺术的风格流派正是由于艺术家追求个性的精神才相继产生的,这也是艺术教学和管理应提倡和保护的。
四、艺术院校要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方式和创造的自由。教学环境的民主、开放和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应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所选择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这有利于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探索的积极性,调动主客观因素进行试验、发现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于新观念的接受度和使用欲望,从而使知识不断更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艺术院校应实行多元化教学形式
当今时代,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已经不适应教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和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因此艺术院校在艺术教学管理中需建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追求和喜好,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研究和表现的空间,避免“一刀切”。其次,学习内容也不该限于课本,可广泛拓宽和吸取知识,甚至打破专业壁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建构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此外,应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比如构成教学、意象教学、超现实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和演示教学,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空间。艺术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营造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如色彩课,课程打破材料界线,学生可根据需要,使用油画颜料、水粉颜料、水彩颜料,丙烯颜料等,甚至多种材料穿插重新组合。创作题材不局限在单一的对象,静物、人物、风景、花卉等都可以作为色彩研究的方向。课堂也不受空间环境限制,有时在校园、有时在博物馆。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学校教学管理设计制订大的框架不应事无巨细,应该便于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六、结语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班级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环境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我国艺术类考生的高考事业日渐得到了考生群体,以及考生家长群体的共同化大力追捧,而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接连创办了艺术类赵招生专业,而受我国初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常规性工作开展特征的共同影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在校生群体通常都具有着鲜明的自身个性,以及独特的思想架构,因而也给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以及班级管理问题展开简要论述。
一、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考生的基本群体特征
1.学习特征:专业知识技能浓厚,文化基础薄弱。对于高是高专类院校的艺术类考生群体而言,他们通常在很小的年龄阶段,就已经开始投身于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且逐步形成了对自身实际从事的艺术类专业活动门类,形成了极其丰厚的情感热爱以及参与热情,同时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以及高等专科院校艺术类考生特殊化招生录取规则的现实影响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考生通常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精进给予了比较充分的重视,而对文化课知识内容的学习精进水平未能施加充分的关注,因而导致这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实际参与大学在校阶段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往往比较容易出现文化知识类课程内容的逃课现象,给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综合性文化素质观念水平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明显阻碍。
3.思想特征:思维活跃度强,但是理想观念相对淡薄。从高职高专语院校现存在校生的整体化群体特征角度展开分析,艺术类专业学生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群体通常具备更加充分的思维活跃度,以及具备多样繁复特质的思维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能够实现对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环境中,新近涌现的新事物各新观念的快速接受以及转化运用,同时由于思想感念建构运作体系中包含着相对丰富的浪漫主义表现元素,
现阶段的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在校生,都未能实现对时事政治动态发展变化特征的充分关注,也正因为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观念认知层次的薄弱性,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思想素质状态都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导致这部份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无法形成稳定积极的理想新年。
二、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班级管理
1.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第一,借助新生入学军训工作环节的时间契机,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组织纪律意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想要保证实际培养输出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稳定综合素质,能够为我国现实社会建设和艺术创作事业的良好有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必须切实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群体施加科学严谨的行为性以及思想性管理,借助新生入学军训时间阶段,培养建构学生的基本组织纪律意识。
第二,建构家校联络管理机制,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日常化思想行为管理工作的全面性,要重点针对艺术类学生家长散养式以及粗放式子女管理模式的存在现状,积极采取针对性应对处理措施,帮助家长群体切实认知家长因素,在实现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管理工作最佳效能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联动学生管理机制的建构和运行,切实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开展水平。
2.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班级管理。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班级日常化教学运营管理工作,应当发挥学生群体中代表性骨干人物的重要作用,要通过骨干性学生个体与教师之前的工作和信息协作,逐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在实际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切实关注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差别,在此基础上切实提升班级管理实务关注的针对性和人文关怀特征。
结束语: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班级管理,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考生的基本群体特征,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班级管理两个基本角度展开了简要;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实务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倪艳,孟向红.理工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班级管理[J].滁州学院学报,2013,01:91-94.
[2]张书燕.浅谈90后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02:221-222.
[3]房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讨[J].大众科技,2010,11:172-173+171.
[4]刘鸿翔,王建平.关于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04:67-70.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4
艺术类院校档案是艺术类院校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电子信息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和, 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学校在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学校的整体实力。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管理活动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评估艺术类院校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只有提高学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行政的指导作用, 才能更好地组织、协调和监督各种活动的举行。
一、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1. 专业性。
艺术类院校的主体档案是反映其艺术教学、艺术成果等方面的档案,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通常是按照教学的科系来分门别类的, 笔者所在的阳泉艺校就是分为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四大类以及文化和学校外来文件两个补充类型。同时, 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多, 这也就需要在档案的管理上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2. 真实性。
真实性是所有档案管理活动的必然属性, 即你所记录的内容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相合, 记载的获奖人物、论文名字、取得的奖项都必须清楚, 能给后人起到榜样、参考的作用。
3. 保密性。
保密性主要表现在艺术成果档案及外来文件或公文方面。反映学校艺术教学方法、内容入成果的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 学校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由于一些公文是保密甚至绝密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法律效力。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认真保存这部分文件, 单独存档保管, 不能与其他普通文件相互混淆。而对文件的内容, 则要严格的保密。
4. 现实参考。
艺术类院校档案中蕴含了大量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 能够有效地对教学等活动进行指导, 产生巨大的使用价值, 如开放老师、同学在文化方面获奖的论文、演讲稿等档案材料, 可以供后来的老师、同学方便调阅、学习, 而这也就成为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二、管理现状
笔者认为, 目前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较混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人员对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认为档案管理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 与教学和科研没有直接联系, 不能为艺术类院校创造经济效益, 只要不丢失、不泄密, 能应付查档工作就行。二是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落实不到位。有的艺术类院校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 (借) 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 但由于管理不规范, 在工作中无法落实, 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多数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偏低。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一些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 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 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人工操作下的档案没有办法完成对档案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 由此导致很多档案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 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改进措施
1. 增强档案意识。
加强宣传, 提高全校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 让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成为艺术类院校管理的一部分。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 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学校应当加强管理, 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艺术类院校也有义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第5条规定, 艺术类院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 且明确了其领导职责。艺术类院校应按照法律规范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 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 让所有人都认识到档案管理是促进艺术类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更是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无法替代的资源, 明确档案管理方法, 便于档案的集中管理和利用, 以形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
2. 实行信息化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建立艺术类院校, 特别是艺术类院校档案信息库, 通过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 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全面加强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 促进档案管理尽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从手工操作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 从实体档案管理向虚拟档案管理转变, 使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学中相关文件、数据库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 使档案信息传递及时, 使广大师生能够方便迅速地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 为学院的整体发展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 还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 加强编研工作。
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利用现有的艺术类院校资源, 将原本零散的各种档案系统化、条理化, 以便为学校提供更准确的档案资料。通过编研, 可将整合后的档案信息成果从不同方面反映学校、学生的情况, 对于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业务查考具有现实作用, 是系统的、高效的参考资料。同时, 学校的档案、图书、情报、资料同属文献范畴, 共同构成学校的信息服务体系, 因此, 应形成资源联合, 促进资源共享, 使各文献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促进档案信息的互补, 减少在管理中出现的不必要浪费, 更好地满足艺术类院校多方面的需要。
4. 提升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项要求严格的技术型工作,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并保持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能够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完成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 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因此, 艺术类院校应积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使其不断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注重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促进其工作能力的提高,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艺术类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根据档案管理自身的特点, 档案管理者应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 提升档案的有效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安琪.浅谈艺术类院校教学管理档案的建设与发展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2.13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5
【摘要】在当下思想活跃、信息爆炸的时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各个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应该加强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
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高校管理中,加强对学生中弱势群体,即贫困生的关注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艺术院校,专业培养的支出较大,这给贫困生家庭增加了更多经济负担,因此贫困生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艺术院校常常有更加丰富的演出和学生活动,贫困生们容易产生情绪和行动上的不良反应,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近年来,国家和各高校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更加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虽然这直接从经济上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长期的贫困生工作中,我们仍然观察到这部分学生面对高校的集体生活环境时,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精神状态中。因此,经济上的帮助是必须的,同时对其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疏导和帮助,才能真正让贫困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中。
理工类院校艺术学院教学管理探索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很多理工类院校都陆续成立了艺术学院,开设艺术类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等。这有一定的办学优势,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在艺术实践教学中更倾向于科学性,有利于开拓创新。然而就理工类院校而言,对艺术这个特殊的行业领域,在没有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备充满创造能力的艺术人才,是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特点
(一)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艺术专业教学是以艺术创作为载体,通过创作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理念及设计能力等,没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就无法表现高妙的艺术境界。因此,在艺术学院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多,包括上机操作、动手制作以及风景写生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常常也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艺术学院不仅要重视实验室建设,还要开拓社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更注重教学方法
理工科专业教学是运用统一的概念、定义、推理及运算方法传播知识,而艺术专业的教学是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已有的观点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寻求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路。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性发展,重专业,轻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标新立异,在已有理念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分析,产生新奇的创意构思。理工类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学徒式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将艺术的本质规律贯穿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眼光和批判精神,把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一)艺术学院教学的专业属性
一般理工类院校经过多年岁月的磨砺和自身的沉淀,都积累了许多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和模式化的东西,也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理工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潜在的标准。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艺术学科教育,却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对于新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这些理工类院校也不可能很快地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来适应艺术学科教育的发展,不得不使用非艺术类教学的管理模式。但是,艺术学科教育与理工科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甚至在授课地点、授课人数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艺术类专业教学的专业属性被淹没了,没有形成突出的专业特性,并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艺术学院师资配备的特殊性
由于理工类院校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学历,招聘要求多为博士学位,但具备博士学位的艺术人才大多偏向理论方向,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等应用实践环节的相关能力。学校所设置的艺术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专业)应用性较强,这些高学历教师无法胜任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程,譬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合成、材料与施工工艺等。
(三)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从艺术学院教师本身而言,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个性突出、情感丰富,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和其母校的教学体系和规律是一致的,对理工类院校的很多管理规章和要求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在工作上难免存在抵触情绪,在落实学校下达的有关任务和要求上常常拖拉、工作不严谨。
艺术专业的师生天性及专业性使其个性突出,他们比理工类专业的师生更富情感,工作学习易受情绪影响。艺术专业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不仅要充当管理者、组织者,还要做协调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努力使教学管理与其它管理之间统筹安排,默契配合,协调一致。
三、理工类院校加强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举措
(一)根据艺术专业属性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
学校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殊属性,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宜地制定出有助于专业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不能以理工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来对艺术专业进行单纯的管理。例如,在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上不能全部按照理工类专业的形式进行,应以专业教学为主,公共课程或其它教学活动应在适当之时予以补充,甚至单独进行授课,形成以专业教学为主的良性教学秩序。
(二)建立有效的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并切实落到实处
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艺术学院及专业教师共同来完成的一件大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内实验室,合理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其次,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学院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利用各种途径联系公司或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协议。通过校内和社会双重的实践教学安排,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三)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
目前,国内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时间较短,教育水平与国外同类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利用好现有条件,采用多渠道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1.培养在职在岗的教师。根据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选拔优秀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带动专业团队形成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组织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学习,充实自身专业素养,力争专业教学与国际发展接轨。2.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吸收国外先进的艺术理念和专业水平。
(四)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创建良好氛围
艺术学院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多样化和灵活性并存的活动,艺术教学的管理工作,在确保制度权威的前提下,要时刻注意遵守艺术规律的弹性原则,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教风、学风不仅要靠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靠引导和激励。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对老师,学院要极力创造条件满足其在教学过程的合理需求,引导其将需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学院将其优秀作品展出和收藏,颁发优秀作品收藏证书,并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或展览活动,以开阔眼界。
(五)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保障其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要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探索新方法,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综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分析 篇7
关键词:艺术院校,教学管理,分析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基本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应该始终坚持将教学工作作为重点的工作内容, 同时将教学管理这个重点的管理工作重视起来。相对于普通的高校来说艺术院校有自己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也有差异, 主要从制定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质量三个方面进行。
1. 管理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和学习的科目、范围有关的文件,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以及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学计划的支撑, 同时可以更好的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如今社会在文化艺术方面提出了更好的需求和要求, 艺术院校也应该与时俱进, 对艺术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使其更符合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 明确好艺术培养的方向, 促使学生更加多元化发展, 提高艺术专业培养结构的合理程度。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内容包括教学科目、教学时间、学年编制以及具体的学周, 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则包括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科目学时以及安排的实践环节等。艺术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进行培养, 所以要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可以开展社会市场调查、教师研讨会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会等, 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来进行计划的制定, 不仅保证其合理性, 还要扩大其专业口径, 更好的和社会的需求相契合。
2. 管理教学过程
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掌握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 由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以及事后考核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来准备好授课计划, 艺术教学由于实训比理论教学多, 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从这一特点出发进行, 将各种素材以及范例等收集起来, 和教材相结合进行教案的编写,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将其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其艺术教学中重视实训的特点, 从内容、目的、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备课。同时教案要注意随时更新,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吸收到其中, 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同时艺术类的课程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更为重视, 同时和实际的联系更多, 所以要更好的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训的时候引导学生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国内的比赛等活动中来, 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合作项目等, 通过实训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示范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以帮助其进步。像设计类和绘画类的课程之后教师应该点评学生的设计成果, 或者通过展示区将学生的作品展现出来, 通过交流等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
考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但是并不能以学生成绩作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全部反映。为了更好的将考试的导向作用体现出来, 应该从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对考试进行完善, 从而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改正。一些艺术课程不适合采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检验, 可以使用教师考察或者设计作品等来进行, 同时艺术类课程的考试是没有既定的标准的, 所以在评分标准方面要更加严格和详细, 并且务必保证其公正性和公平性。
3. 管理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根本所在, 想要保证高校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做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其目的是将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为整个教学过程把好质量关。想要将教学质量提高首先要从师资力量方面入手, 建立起力量强劲水平高超的教师团队,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人们更加追求物质生活的水平, 更加追求艺术, 所以艺术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 通过外派学习、进修等方式, 开阔教师的事业并且提高学识水平, 丰富自身的艺术教学手段。并且将师德师风的建设落到实处, 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教研活动, 集中教师来对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等进行教学研讨, 通过交流学习来将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还可以形成教学梯队, 选取一部分骨干教师发挥带动作用, 培养出更多的青年教师, 还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竞赛等良性竞争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我们都清楚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所以教学工作始终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只有把握好教学质量这个重点, 才能更好的帮助学校进行生存和发展, 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创新和改革, 才能更好的将教学成果进行巩固, 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 成为一流的艺术院校。
参考文献
[1]石锐.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3:104-105.
[2]王含光.高职艺术院校教学和教学管理特殊性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2:16-18.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8
一、当前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生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艺术天赋, 热爱艺术的特长生;另一类是中学阶段成绩较差, 参加普通高考没有希望进入理想院校, 转而“投身艺术”的学生。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 在他们身上普遍有着综合类大学的学生没有的一些特质或者缺陷:思想上, 头脑灵活, 个性突出, 但政治意识、集体意识相对薄弱;行为上, 特立独行, 注重自我, 缺乏合作意识, 自律性较差;心理上, 感情丰富、细腻, 敏感、不太稳定, 逆反心理强, 抗打击能力弱;专业上, 拥有所谓的“专业情结”, 有一技之长, 但是专业思想不明确;人文素质上, 人文知识匮乏, 人文精神淡薄, 文化底蕴薄弱, 个人素养比较缺失。这些特质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难的挑战。
(二) 学生管理定位缺乏合理性
由于艺术类院校专业性较强, 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专业教学展开的, 对于学生工作大都形成了一个“确保稳定时极其重视, 领导检查时非常重视, 平时没事时不太重视”的怪圈, 学生工作永远排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之后。具体化到管理模式上, 目前, 大多数的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分属教务处和学工处, 虽然都是对学生负责的, 但是教师只管教书, 辅导员只管育人, 如此“责权分明”, 很容易出现“教书”“育人”相互扯皮的现象。例如:一个简简单单的课堂纪律问题, 教师说自己只管上课, 考勤、课堂纪律的遵守等应该是辅导员育人的范畴。辅导员则会说,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情感比重要远远大于与辅导员的情感比重。在平时的工作中, 辅导员作为基层的学生管理者, 面对的是全校各个职能部门, 安全稳定、党建、团建、就业指导、学生帮扶、心理指导、宿舍管理、奖勤助学贷、学风建设、班级管理等工作几乎都要辅导员亲自落实, 再加上艺术生的特殊性, 与之相关的工作压力要远远大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 待遇与工作量的严重不对等, 也影响了部分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 学生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等级制严重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行的仍然是金字塔式的管理体制, 等级制度非常严重, 这在“气氛活跃”的艺术类院校尤其 “扎眼”。 由于上级对基层的不了解, 对艺术类专业、艺术生的不了解, 有时候制定的管理目标, 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各个院校又缺乏自主权, 没有灵活性和自主性, 使得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和辅导员在工作上只是一味地接受任务, 组织实施上也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最终搞得辅导员牢骚满腹, 学生叫苦连天。
2.工作方式非人性化
因为部分院校的辅导员转岗、 晋升难度较大, 导致辅导员队伍严重“高龄化”, 一些辅导员在思想上与年轻的学生严重脱节, 在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上往往比较程序化, 只刻板执行自己的制度规范, 忽略艺术生的个性特点, 通常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导致行为上的不配合。
(四) 学生管理理念缺乏时代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的工作方针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长期以来, 高校管理学生的理念都是“学校包下来, 管到底”, 该管的, 不该管的都要管。这种严重缺失“以人为本”思想的思维方式给高校管理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弊端, 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 这种生硬的管理模式无疑是对艺术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重创与扼杀。长此以往, 艺术类院校培养出来的不是一流的艺术创造人才, 而是一流的“奴隶”。
(五) 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严谨性
目前, 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严谨性:一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完整、不健全, 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不少政策的空白点, 以至于无法可依, 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突发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 有些甚至是管理者没有考虑成熟, 只是为了应急而提出的, 政策朝令夕改, 制度的严肃性比较缺失。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的不严谨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使得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尤其是艺术类院校, 因为其招生方式的特殊性, 导致“达官贵人”暗藏, 一些制度在他们面前形同虚设。
二、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的理想状态
(一) 理念:以人为本, 有张有弛
在学生管理的理念上, 艺术类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 有张有弛”的理念, 学校各级管理者都要树立起人文关怀、教育服务、民主管理、法制教育等观念;在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上, 学校要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养良好、熟悉艺术类学生特点、道德品质高尚的辅导员队伍;在管理目标上, 院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有张有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与发展;在管理模式上, 加强法制化, 去行政化、权力化, 明确高校管理工作的权责范围, 该管的管, 不该管的不要管, 责权分明。
(二) 方式:刚柔并济, 循序渐进
首先, 学校要做到“刚性”的制度规范与“柔性”的道德约束相结合,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一视同仁;又能够针对艺术生的特点, 积极实施感情投资, 循序渐进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其次, 学校要确保“刚性”的秩序保障与“柔性”的人文关怀相结合,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约束保障机制;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融入“柔性”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学生感情上的投入, 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
(三) 目标:和谐统一, 健康发展
在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中, 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模、结构、质量, 到具体的教学与育人、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各个环节都要达到“和谐统一”。同时, 通过和谐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能够更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利益、尊重学生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三、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 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法规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艺术类学生虽然有他们异于普通学生的“活跃”特质, 但是作为大学生, 其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遵守全体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是培养学生自觉性、纪律性、优良道德品质和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手段。在制度制定上, 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 坚持民主化、科学化。规章制度一旦制定, 就不能“朝令夕改”, 更不能“特事特办”;要让学生明确, 违反纪律的后果以及要承担的责任。同时, 更要在学校、学生以及家庭之间,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 学校各机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做到权责明确、分工到位、相互协调, 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 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对于“难以驯服”的艺术生来说, 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 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改变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不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 而是变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管理工作。简单地来说, 就是“该管的管, 不该管的就放手”。这样, 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使他们可以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 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 养成执行集体组织要求的习惯, 并逐步地发展为约束自我的行为规范。有了规范, 就有了自我管理的目标, 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 不断与他人、与过去的自己比较, 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平时的行为习惯, 克服困难, 战胜自我, 最终达到可以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较为成熟的阶段。
(三) 注重感情投资, 尝试渗透管理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由于专业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离不开情感的投入。管理者们在管理学生时投入自己的感情, 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这无疑是一种在思想上的渗透, 以情动人, 以情说理, 学生们会感受到管理者的良苦用心与谆谆教诲。在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者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和他们的心灵、思想产生共鸣, 管理者会获得学生们的支持、信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完成, 也能促使双方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 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 管理者要把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甚至是国家大事、政策方针, 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培养艺术类学生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
(四) 改变学校职能部门的思维观念, 提高基层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从学校层面上来说, 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该依托“整齐划一”的思维, 给予基层更多的主动性, 自主性;根据各个基层单位不同的情况, 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及目标。例如:以音乐表演类专业为主体的活动, 就不要强行要求美术设计类的学生参与, 不仅没有效果, 而且容易浪费资源。从基层管理者的层面来看, 目前的辅导员绝大部分都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班出身, 平时又把全部时间花费到学生的琐事中, 致使个人没有时间学习, 不能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理, 谙熟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 同时还要对自己所带的艺术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 学校也应打造更多的平台, 着力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各项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春生.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2]杨金金.浅析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赤子, 2014, (23) .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9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一些理工科院校为了丰富本校的学科结构,提高竞争力,也开办了艺术专业。这些理工科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受所处环境限制加之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纯艺术类院校学生相比市场竞争力小,主观上及客观上的原因使得这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自身发展乃至学校、社会的发展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分析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其原因,找寻出相应的对策,对这类学生及其家庭、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
理工科院校的艺术专业学生一部分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学习美术,但技艺程度有限,加之因学习美术而导致文化课无法兼优,从而考入纯艺术类院校难度较大;另一部分是文理学科成绩较差,转而选择通过艺考前的速成班转学艺术作为跨进大学门槛的“捷径”。这些不同于普通高考生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1 自卑心理
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大多数学生都是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但由于身处一个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中,艺术类学生的优势会渐渐被周围的环境所湮没。与理工类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绘画水平也无法做到拔尖,市场竞争力较弱,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及未来的发展充满迷茫,从而逐渐产生自卑心理。此外,由于不是纯艺术类的高校,理工科院校对艺术类学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很多人对艺术类学生的看法还停留于固有模式,认为艺术类学生随意、散漫、缺乏素质修养等,这也使得很多艺术类学生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与压力。
1.2 焦燥心理
艺术类专业由于学习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使用的学习用品往往较特殊,消耗费用昂贵,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收费和纯艺术类院校一样,收费标准偏高。有很多家庭贫困,原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生及家长,因为无力承担昂贵的学习费用,以为毕业后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缓解经济压力,而当面临就业时发现由于对工作待遇期望较高且市场竞争激烈无法找到理想的岗位时,对未来焦躁不安,甚至丧失信心,从而放弃对口专业的就业或选择其他专业类型的工作。
1.3 失落心理
在校期间与文化基础较好的理工类学生相比的自卑和就业期间的屡屡受挫,都使得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和所受的教育产生了怀疑,背负强烈的失落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逃避心理,却又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在毕业前夕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与目标,无法重新树立起新的目标,逃避现实,不敢面对未来。
1.4 偏执心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远大于市场需求,同时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他们就业态度不端正和缺乏求职技巧,这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较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这就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使情感丰富、认知感性化的艺术类学生走入一个认识的误区,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有的学生一味的将自己的就业问题归结于市场竞争的不公平,陷入认识的死角,极易产生偏执的心理。
2 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内在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对艺考有一种盲目性,一些家长认为学习艺术赚钱容易,就业前景好,所以功利心趋势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艺术,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是因为艺术类院校对考生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很多艺术类专业又是提前单独招生,只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参加个速成班就能考上,把艺考当成了进入大学的捷径,目的只在乎一张大学文凭。而因为以上这两种原因,使得很多对艺术并不感兴趣的学生走上了艺术的道路,他们没有从事艺术创作的天赋,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适合什么领域等等,以至于无法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有所提高,也没有做好接受艰苦训练的思想准备,进入学校后,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加上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2.2 外在因素
除了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出现外,外在环境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从家庭层面来讲,很多家长一味追求结果,忽视了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对学校有一种依赖心理,将学校当成了一个避风港,缺乏及时的了解与沟通。从学校层面来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而很多学校没有注重因材施教,没有一套专门符合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特点的评价体系,严重打击了艺术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3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
事实证明,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既不是个别问题也不是短时问题,不能等到问题出现时才进行解决。笔者以为,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必须充分研究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3.1 以人为本,尊重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
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较灵活、实践性较强,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讲授,这使得艺术专业学生集体意识较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风气不佳。因此,理工科院校在对待这一特殊群体时不应按照对待一般理工科学生的传统方式进行管理,而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色评价体系,全面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尊重、引导并发扬他们的个性特点,
3.2 将外部引导与内心激励相结合
艺术专业的学生敢于创新,充满激情,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帮助他们了解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促使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形成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3.3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的认识大多是素质较低,无法使艺术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作为学校,应针对以上现实问题,不断丰富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如,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就举办有关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讲座,使学生及早地对所学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使他们有更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做出努力。
3.4 积极发挥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作用
除了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有监督和管理的义务,教师也负有对学生的管理责任,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专业水平激发学生人格的塑造。艺术院系应重视艺术生对专业教师从专业上的敬仰而引发的人格上的崇拜,使专业教师介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中,拉近学生与管理者的距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在管理育人中的作用,发挥专业教师积极引导、言传身教的示范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保证教育管理的客观公正性。除此之外,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还要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
3.5 从社会发展考虑,为学生搭建积极发展的平台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外,社会在其中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理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与纯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功底相对薄弱,专业特色不够突出,这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而打击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此外,越来越多的单位更偏重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使得刚刚毕业就走上社会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弱势群体。对于这些艺术类学生,社会应承担起继学校教育后需履行的职责,对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予以思想上的、心态上的关心和指导。作为艺术类行业应制定出一系列行业标准,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就业中能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对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只有从多角度出发,有效地采取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独立人格,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个体价值,从而达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森,高玮玮.试论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2007(3).
[3]康宁.理工类院校艺术生教育与管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高职院校青年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篇10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 1) 存在自卑心理。在高中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部分学生因成绩处于中下层次而对自我全面否定[1]。升入高职院校后,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总感觉自己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受到束缚,聪明才智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 2) 责任意识淡薄,吃苦精神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多为独生子女,承受着家庭过多的关注甚至溺爱,缺乏吃苦精神,还有的不满现状但又不愿努力。
( 3) 个性独立,喜欢展示自我。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自我选择性极强,趋同意识淡,希望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
( 4) 自控能力差,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认为进了高职院校就等于学习生涯从此结束,没有职业规划。部分学生反映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劲头不足,加上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对未来感到迷茫。
2. 青年班主任的特点
( 1) 年龄接近,共同话题多。同为“90”后,比较容易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体会学生的感受,并表现出较多的青春活力,容易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但经验不足,遇事凭直觉,容易让学生有轻视心理。
( 2) 教学和管理方式具有新鲜感。刚走出大学的校门,对新的工作环境充满好奇感,工作起来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思维,容易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进行开拓创新,形成清新、有活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教龄较短,遇事无经验可循,容易手足无措。
( 3) 具有较强的抗压和抗挫能力。青年教师可谓“初生之犊不怕虎”,他们对工作充满了激情和热情,面对教学中的困难表现出顽强的抗压和抗挫能力,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年轻气盛,遇事急于求成,容易急躁上火。
3. 与学生友好相处的艺术
( 1) 正确地引导,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针对学生较多的失意感和较少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努力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亮点,开发潜能,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未来予以恰当定位。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着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吃苦精神,使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 2) 关心体贴学生,倾听学生心声。要了解学生的心声,必须用心去沟通[2]。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不仅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 ,而且能避免在处理问题时因武断而造成的失误。应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要尊重学生,赢得威信。针对“95”后学生渴望自由、相信自我、个性十足的特点,除了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还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保持谦虚的姿态,学习他们的可爱和执着。但也要让学生知道,个性成长不是我行我素,是建立在遵守规章制度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 3) 确立目标,正确引导职业生涯。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压力,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或通过开展小组帮扶,举办关于理想定位的主题班会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指导学生拟写职业生涯计划书,并在学习生活中督促学生按照计划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 4) 借助网络工具,缩短心与心的距离。生活在网络时代, “95”后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对手机或其他网络工具的使用很熟练,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沟通零代沟。可以通过手机群发或个体单独发送短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贴近时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也可以让学生建立QQ群或班级博客 ,为学生在虚拟平台上创建一个平等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生往往容易抛弃现实中的地位、身份、心理常态,吐露自己的心声; 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现实生活中丢失的自信与骄傲; 在这里他们可以把一些请求或心里话对班主任诉说。当然,班主任也要对学生虚拟平台上倾诉的小秘密有所保护,保持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度。
艺术类院校管理 篇11
关键词:学生管理 爱学生 关心学生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育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想做好“传道”工作,“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是做好“传道”工作的原动力,如何爱学生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正如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因此,在学管工作工作中,一定要掌握爱学生的艺术。
1 爱学生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
俗话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首先,要了解学生个体。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班主任要在工作手册中认真记录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上、中、下三档)、生活情况(是否住校及宿舍房间号)、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家庭状况(家庭成员和生活来源),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根据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的记录,对于自尊心强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就采取温和式的批评教育方式。对惰性较强而依赖心理严重的学生,就采取触动式的批评教育方式。对脾气暴躁而自我意识强的学生,就采取讨论式批评教育方式。只有对每一名学生深入了解,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学生便于接受,才有利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其次,对学生集体进行了解,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培养一些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学生,要真实掌握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各类学生比例、主要特点、不良倾向以及各班班内学生的团结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的整体凝聚力。这样,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爱学生要关心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以深厚的情感去关怀每一名学生。
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由于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专业与入学前的理想、兴趣、爱好等发生矛盾,思想产生动荡和失落,导致思想消沉,专业思想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向学生讲清专业培养目标。要聘请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与自身的了解,帮助学生做好人生定位,并用职业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要在班级成立学习互帮小组。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职业成功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要关心学生的就业。学生就业问题是学生、家长和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要从关心学生的前途出发,采取多种灵活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就业模拟训练、简历大赛、演讲比赛、典型报告等活动,对学生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和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必要的自荐求职方法和技巧。同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要经常根据就业动态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通过关心学生就业,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激发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与热爱,稳定专业思想,提高学习积
极性。
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采取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辩论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老师要关心学生思想上的进步,教育学生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靠拢党组织,向学生交任务,压担子,在实际工作锻炼中提高思想觉悟。学生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时刻关心学生思想变化,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在接受爱心的同时,一定学会关心和体谅
别人。
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由于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不同学生的关心要采取不同方式。对于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争取获得奖助学金,真正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各种特殊困难情况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教育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家长给予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学生消除由于各种原因对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老师的关心使学生既能学业有成,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3 爱学生要尊重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有利于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构建班级民主和谐的气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就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大学生正是自尊心很强的年龄,这就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要善于和学生谈心,善于倾听学生的谈话。还要注意在言辞上不要挖苦学生,在举止上不要轻视和鄙视学生。对那些能力、学习较差、自尊心理重的学生,更应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上进,要正面引导,激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尊重学生要注意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学生干部确定、学生会组建、奖助学金发放、先进评比、学生入党等方面要广泛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根据学生提出建议的合理与否,给予肯定和否定,但一定要讲明理由,让学生心服口服。
4 爱学生要有原则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爱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老师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学生不要过往亲密,甚至称兄道弟,这样势必影响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削弱教育的力度。爱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爱。好学生并非是完美无缺,后进生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看到好学生闪光一面的同时,更要注意他们身上潜在的不足,把“严”和“爱”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果袒护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往往学生会产生反感,学生也会疏远和不信任老师,给教育工作增加难度。爱学生对学生不要溺爱姑息,更不应为了班级荣誉或学生个人利益而掩饰学生的过错。不要为班级或个别学生护短,要注重培养学生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质。总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掌握“爱生”艺术,才能在爱学生的同时,用这种情感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使这种情感在学生身上得以升华,使学生爱老师、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掌握了“爱生”艺术,才能密切师生关系,使师生间建立“双向信任”,学生才能真心服从管理,支持学生管理工作,共同落实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义智.职业教育管理.
[2]王珍,卢双盈.职业教育学.
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12
一、国内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高等艺术教学院目前正在高速发展中,当前教学管理模式由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才逐渐形成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模式中只是一味的注重权威性,对于制定教学内容、计划、大纲及教学改革并不注重。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又严重缺乏人性化管理,无法有效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等艺术院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薄弱,教师教学课堂情绪不高使用的教学手段陈旧,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学生严重缺少积极性,无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是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学习与领悟的,因此学生的艺术能力也就难以有效的提高;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教学质量,由于目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无法正确有效的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因无法确认教学效果是否准确从而导致教学评价敷衍了事;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长期在这种消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对艺术学习。
二、创新管理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等艺术教学院是专业的艺术教育机构,其教学管理模式教育内容也应该不断的完善更新,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两人分为一组,其创作的作品,最后由同一组学生互相为对方评价创作。如此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独特的教学感觉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做到在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更好的去进行艺术学习,此种教学模式也不易产生厌倦、疲劳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主动摒弃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采用具有新颖,有趣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艺术本身就是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创造性的,如果继续采用一成不变的原有传统教学模式就会限制了艺术本身的特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感悟与创造性,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以及对艺术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高等艺术院校需扩大增加院校的师资力量,优秀教师能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艺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们给予教师如此高的评价,作为教师不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在平日里也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学院应定期为教师提供进修和深造创造积极的条件;同时积极聘请高级优秀的资深教师和邀请知名的艺术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学,同时也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对学生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为学生定期提供评比展览的舞台,给予其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定期在学生中展开优秀评选、举办画展、并设有多种奖励。使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凡是参与评选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份精美参与奖。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管理的创新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教师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在教学课堂未使用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前,教师应先熟练掌握并适应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在平时教学授课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教学效果,艺术学院是从事艺术类教学及研究的专业院校,而艺术本身是多种形态充满了创造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给与学生更好的思维创造空间,让其能够更好的去领悟、创新、以及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配合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做到教学多元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