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类院校

2025-01-06

高等艺术类院校(通用12篇)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1

一、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对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从而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国虽然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但相比于国外的艺术形式与规模来说, 中国的艺术人才依然是紧缺的。在这种艺术人才市场紧缺的形式下, 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使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迎来了良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 已成为艺术类院校发展的大趋势。近几年, 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壮大, 高等艺术院校在提供人才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二、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艺术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艺术院校原有的规模、基础设施和教学器材等已逐渐开始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和正常教学使用, 甚至部分艺术院校的本校区驻地不足, 从而需要新校区的建设和使用。各艺术类院校开始加大了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因此, 审计部门在艺术类院校中对资金控制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 然而由于艺术类院校内部工程审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仅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 阻碍了艺术类院校的健康发展, 也给国家和学校自身造成相当的损失。

艺术类院校内部工程、修缮审计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类院校内部对于审计的理解和重视不够

目前, 部分艺术类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在相当数量艺术类院校中, 校内教职工由于专心钻研艺术理论, 对内部审计的地位、作用、程序不熟悉, 也不主动学习相关基本理论, 加之与理工科院校相比, 艺术学科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艺术类院校教职工在涉及内部审计的相关事宜方面, 存在部分“先斩后奏”, 请审计补手续的情况, 从而忽视和丢弃了内部审计的功效。

2. 内部审计的机构不健全, 人员数量缺少

当前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机构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 没有达到内审机构独立性的要求, 配备的专职审计人员不仅数量相对来说缺少, 更缺乏专业性。更有甚者, 部分规模较小的艺术学校没有设置审计机构, 也没有配备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艺术类院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1]。

3.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艺术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艺术类高校的资金投资越来越高, 对于基建工程、修缮项目的内部审计, 由于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程序较为复杂、需要的专业性更强, 是一项融和多项学科知识的系统工作, 因此对于基建工程、修缮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求需要具备工程造价专业技术理论、实践和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但是, 部分艺术类院校的从事内部工程审计的工作人员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而来, 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的审计理论和业务知识, 直接影响了审计的功效。即使参加了内部审计培训, 但对较为专业的工程审计难以完成。甚至, 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和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 不清楚内部审计的流程和要求, 导致内部审计的效果丢失[2]。而配备工程审计人员的艺术院校, 在数量上还存在相对不足, 往往是土建和安装专业没有分开, 不能完成规模较大的专业审计任务, 导致的结果是, 当前艺术类院校中工作量较大的审计业务, 由于自身的限制, 都采取了临时聘用校外审计人员或者采取审计业务外包的方式来完成, 从而提高了审计的成本。

4. 基建、修缮项目缺乏全程性监督、审计

部分艺术类院校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在基建、修缮项目的相应招标、跟踪审计、结算等都进行了制度化规范, 但这些制度在某些细节方面难以具体实施, 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 当前艺术类高校内审工作的主要内容往往局限于对项目完工后进行的结算审计。虽然已经提出了基建、修缮工程的跟踪审计, 但未形成一套可实际操作的流程, 由于艺术类院校的内审人员数量的限制, 也无法实际去进行工程、修缮的跟踪审计。而完工后的结算审计无法对基建、修缮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有可能会造成工程结算失真, 导致投资失控, 发生工程超支的现象, 给学校造成损失。

5. 其他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审计实施的计算机化水平等其他因素都对基建、修缮审计的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要求, 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审计人员存在以权谋私的情形。另外由于工程审计的复杂性, 需要借助软件才能高效、准确的完成, 然而目前, 仍有部分艺术类院校未为学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其应具备的办公专业软硬件设施。

三、加强艺术类院校基建、修缮审计的对策

1. 加强审计制度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认识

首先, 艺术类院校的领导应把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工程审计规章制度和审计程序, 加强对学校内广大教职工的宣传学习, 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法定性的认识, 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其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行审计业务时, 要端正工作态度, 注重审计的工作方法, 正确处理好和被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关系, 不能有架子, 要增强服务意识, 做到以理服人。

2.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提高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素质

条件成熟的艺术类院校, 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从而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要保证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3]。

3. 适时的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艺术类院校应当结合学院的自身实际, 制定和完善跟踪审计的程序和具体实施办法, 工程审计人员应当对基建、修缮项目的立项、工程招投标、工程签证、隐蔽工程验收、工程价款结算以及工程质量等进行全程监督审计, 只有深入现场, 了解实际情况, 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院校可以采取临时聘用审计人员, 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 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建、修缮项目都要进行全程跟踪审计, 应当选取金额较大, 施工较为复杂, 隐蔽工程较多的典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4]。

4. 提工程审计的软件设施

应当为工程审计人员配备齐全的专业操作软件, 通过把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计算机软件的优势紧密结合来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 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将整个审计过程, 用电子化模式记录和储存, 逐步实现审计工作的电算化、科学化。

5. 加大对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教育

加强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对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廉洁教育使内部工程审计人员做到廉洁自律、恪尽职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能够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进行审计工作, 能够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5]。

四、结束语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艺术类院校的工程审计既有它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通性, 也有其作为艺术类院校所独有的一些问题, 但在院校领导的重视和学校内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艺术类院校的基建、修缮审计正在不断的前进中。相信随着艺术类院校的内部工程审计的不断发展, 一定会为学院的发展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桂宇.高校基建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 2005, (18) .

[2]吕江华.高校工程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

[3]张崇莉.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4]支海坤.高校基本建设中“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新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4) .

[5]郝艳丽, 刘春丽, 万瑞伟.浅析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与控制[J].科技资讯, 2010, (3) .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2

一、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

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大师的重要杰作,是他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创作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的结晶。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说是艺术类课程的灵魂,教师应当以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改善学生的刳作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创作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找到灵感M。专业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师往往可以找到教学的要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部分高校为减少教学的成本,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由技法教师负责。技法教师的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不过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层面,往往存在着艺术理论著作阅读量比较欠缺的问题,同时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在语言表达方面更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艺术发展同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受社会认知度的直接影响。随着各种艺术行事的发展,艺术样式以及题材决定社会关注的水平,艺术理论水平好坏则能够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当前形势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审美观不断提高,寻常艺术作品已经无法有效吸引公众关注与支持H。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强化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从而将理论水平以及创作境界提高到更高层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第一,改革教学理念。高校应当将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做指导,来转变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最初是儿童认知理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同时也是深化教学理念改革的基础。传统上人们将学习的过程当作针对外部刺产生的被动反应,也就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者作为被灌输的对象,是承接知识的容器。不过随着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更准确揭示人类认知的规律,从而产生新型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将学习奋当作加工信息的主体,重视认知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反映出学习环节的认知规律,回答学习发生、概念如何形成以及意义怎样建构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指出高效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一改传统艺术理论教学当中教师片面教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理念,而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并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主要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推动者,利用艺术理论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应当从知识性传授教学,向着思维性以及启发式教学转变。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播以及接受越来越便捷。对大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过程当中已经没有太多问题,途径众多并且畅通无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知识的吸引力随之显著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艺术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从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转为启发性内容的传授。对于有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言,知识不过是基鈾性条件,可以说是思维的前提和重要工具,而思维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内容也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方面。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改革教师在前而学生在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借助于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反他们学习热情,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发挥教学之间的互动。如果说艺术实践课重在提倡学生动手,那么艺术:理论课重在提倡学生动口。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讲台所具有的教学价值,鼓励学生上台演讲,或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将传统上被动的听课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主动讲课的教学方式。这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具备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具备可行性。在网络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变得简单易行,高校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搜集以及整理,从而为走上讲台进行充分准备。除此之外,艺术理论教学还可以加强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交叉教学,也就是在艺术理论教学过程当中,邀请实践课教师讲解点评名家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思路,并且在实践课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理论讲授,对学生创作过程当中的新观点以及新思路,要多做鼓励引导,让学生在实践理论的结合当中不断实现自義突破。

第四,改革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通史性的教育,并且断代史研究。通史性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博览,有利于学生全面涉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过艺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不应当单纯强调多广,同时更需要侧重于精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阶段学生艺术史论学习较为消极被动,未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理论素养。很多高校显然并未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将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性以及基础性的教学。因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为高校的艺术理论教学树立新目标,并且借鉴发达国家艺术理论的教学经验,也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与学 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2-02

一、艺术理论课程教学重要性

2011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议通过,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一调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高等教育落实党和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对高等院校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1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上,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宣读了大会通过的《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倡议书》。倡议书就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四点倡议,即:从学科定位上,强调艺术理论研究与当下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并重;从学术品位上,强调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对中外经典艺术的兼容并蓄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宽阔的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所谓艺术学是指,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艺术学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进一步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对于高等艺术教育而言,二者的学习同等重要,它们彼此相通、相互依存。一方面,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需要借助艺术学知识,增加艺术学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人们认知艺术理论同样需要直观、可感的艺术现象,艺术现象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基础。因此,在我国学科调整的大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科体系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首要任务。

二、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随着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高校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愈发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技巧很丰满,理论很骨感。

艺术学科一般以美术、音乐、表演、设计等技巧性学科为主,遵循的是技巧为上原则,以技巧论英雄,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技巧的教授,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引发的结果就是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能练习中,对稍显“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选择性忽略,大多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学而不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各高校开设的理论课程以《艺术概论》、《艺术史》等为主,课程开设比较泛化,缺乏专门性、针对性强的理论课程,忽视课程之间必要联系,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目标单一,缺乏素质教育内容。另外,由于过度重视技能,技能课程占大部分课时,理论课程安排较晚,课时偏少。

(三)教学内容陈旧,有待充实完善。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依据教材而进行,但是一经出版后教材内容就固定,停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到教学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但在具体教学中,许多高校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材观点陈旧,无学科新成果,需进一步充实完善。当前,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已对理论教学产生严重影响,亟需重视,改变。

(四)教学方式单一,方法守旧。

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文字论述为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只对照书本把概念、词语等简单的读一遍,照本宣科严重,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积极性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有的教师在理论课程教授中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但也仅限于把书本上的文字拷贝到机器上,换汤不换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课堂教学大多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一味地想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一人唱独角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可行性对策思考

(一)端正态度,重视理论。

随着艺术学科的发展,对于高校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学界已做出评判并提出了相关意见。指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要技巧教育又要重视理论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任何工作都需要理论指导工作,艺术工作同样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理论素养不仅能提高艺术从业者的欣赏能力和专业技能,还能使从业者及时把握艺术发展趋向做到创新。如果不懂艺术理论,就很难把握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都隐藏的丰富情感、意蕴。当然,不仅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多看、多做、多思,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才能提高艺术创作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都是模仿国外的经验和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缺乏本土化内容。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但更应该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本土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强传统文化和艺术之间的联系。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放眼世界,感受多元文化。

同时,要在实用性、综合性原则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安排技能课与理论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优化教学目标,强化素质教育内容,使课程内容之间在纵横方向上产生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

(三)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因为教材内容易固化,停滞,而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换代愈发迅捷,所以艺术理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教材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教材中所欠缺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成果、新动态,如现代艺术理念、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市场和艺术商品等,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全面、综合地进行讲授,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关注教材内容之外的艺术理论和前沿问题,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四)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由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上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传统的填鸭式单向授课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弱点日益明显,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刻板和僵化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师生互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单向灌输为主转换为讲授、提问、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提问,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此外,还可以大胆尝试学生自主教学,转换教师和学生身份,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走向讲台,由听课者变为讲课者。这种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合理利用多媒体,发挥科技优势。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愈来愈广。限于艺术学科的特点,紧靠传统的嘴说笔写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除传统教学手段外,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如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到乏味,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的发展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艺术理论是为艺术实践服务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授课过程中可以把理论内容具体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体会理论,总结规律。

参考文献:

[1]谷芳.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贺州学院学报[J].2013(6)

[2]赵蓉燕.对《艺术概论》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J].大众文艺,2009(3)

[3]山郁兰.浅论艺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3(6)

[4]邝嘉.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J].2014(3)

[5]张英.问题与完善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2014(5)

浙江省艺术类高等院校国际化探微 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 (IAU)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 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 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 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其本质,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认为“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 形式更加多样, 内容更加丰富, 程度更加深入, 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关注这方面工作, 尝试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本国、本地区的高等教育, 以推动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本研究选定浙江省三所艺术类高校, 即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 并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中9项主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即:外国留学生比例、交换生 (交流生) 比例、外教比例、专任教师访学3个月以上人员比例、双语课程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数、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获国外 (国际) 组织资助项目数, 从这九个方面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2006年—2008年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2. 调查结果

*代表数据缺失

*代表数据缺失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表明:三所艺术类高校中, 仅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化程度较高, 在留学生招收人数和层次、国际化课程设置、学术交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总体而言, 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为典型的浙江省艺术类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尽管已做了许多工作, 但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化程度亟待进一步提高。

3.2 建议

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包括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因此, 要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需从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和学生来源这三个方面不断努力。

首先, 要做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 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 也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高校都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的数量, 学习和吸取大量新知识, 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学术动态和实验设备, 从而获取国际经验。同时, 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聘任世界知名学府和知名学者任教, 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一流的教授.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在一起, 形成不同文化的碰撞, 有利于知识的创新。

其次,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既是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难点。按照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专家麻吉克·范德尔文德 (Marijk Van der Wende) 的定义, 国际课程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是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定位, 在目标上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国际和多国背景下的职业和社交能力, 在培养对象上既有本国学生又有外国学生。课程的国际化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过程, 它把有关国际内容与课程的正规内容 (即课程本来的涵盖面和教学资料) 和实际运作 (即教学法, 授课时间地点和学生分组方式等) 结合起来。通常, 国际化的课程有九种类型: (1) 具有国际化主题的课程, 如国际关系、欧洲法等; (2) 通过国际间的比较, 扩大原来传统的课程内容的课程; (3) 培养学生从事国际事务、管理、会计等国际职业的课程; (4) 外国语等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 (5) 关于多国区域性研究的交叉学科专业; (6) 国际承认的职业认证课程; (7) 跨国合作的学位课程; (8) 必修部分在国外由外国教师授课的课程; (9) 有为外国学生专门设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即一是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二是强化课程的国际化倾向, 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增加国际化的内容, 积极引进、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知识, 选用国际最先进的教材。而随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国际化。“国际化”是指要深入地了解特定国家的特定情况, 培养通晓特定国家文化和商业实践的人才。

艺术类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 设置特色鲜明的国际课程, 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如中国美术学院具备完备的国际课程体系, 学历课程涵盖了中国特色的中国画、书法、中国文化和汉语言、艺术、设计、雕塑等28个本、硕专业和10个博士专业。同时, 还开设长期专业课、短期专业课和短期中国文化之旅等可以量身定制的非学历课程, 具有相当的灵活度。

因此, 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 建议整合学校资源和力量, 积极发展各种层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 包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国际生培养计划, 建立若干个双语或全外文专业和课程体系, 研究制定《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传媒类的艺术院校则可设置相关的如《中国媒体与跨文化传播》专业, 包括学历课程和非学历课程。

最后, 是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留学生数量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高等教育发达和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其学生来源国际化程度也较高。大力开拓留学生市场, 已成为欧美国家的共同战略。在吸引国际留学生方面, 学校可借鉴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 如: (1) 精编图文并茂、简洁详实的招生资料, 方便学生索取; (2) 按不同国家、地区, 制定相应的招生策略; (3) 选取一些新来的外国学生作为样本, 调查他们来校学习的动因、未来的成就、对学校的满意度、毕业后继续留校深造的意愿; (4) 发动海外校友帮助招收外国学生; (5) 在海外利用远程教育开设一、二年级的学分课程, 然后转学到本校就读; (6) 鼓励与国外大学联办专业, 一、二年级国外授课, 然后继续到本校就读, 等等。

提高对留学生服务质量, 提供人文关怀, 首先需要进一步改善接待留学生的硬件条件, 如设施齐全的留学生公寓, 为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居住环境。争取和利用好浙江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计划,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校留学生奖学金。通过与国外友好院校、留学服务中介等的合作, 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途径等。

学校需积极营造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校园氛围, 如: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各二级学院英文主页、骨干教师个人英文网页建设工作;优化校园英文标识, 完善中英文对照的科研、教学、图书资料、行政和后勤管理系统;举办中外学生国际文化活动, 全方位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要积极推行部分课程教学语言国际化, 实行双语教学。对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世界历史、文化、地理等课程实行英语教学。

4. 结语

加大力度推进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是高校增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 是高校提升社会声誉的有效方式。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5

日前,记者获悉,第三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即将隆重开锣,这将是一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促进和交流的声乐盛宴,更是一次总结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经验、展示教学成果的赛事。据了解,孔雀奖已成功举办两届,由中国声乐家协会、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声乐系、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肇庆学院音乐学院、韶关学院音乐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云南师范大艺术学院、广西教育学院艺术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南洋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黄淮学院艺术系、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等一百多所院校联合举办。

第一届、第二届的成功举办,对各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主办方也一直力求把“孔雀奖”办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师生共享的声乐盛会。为此组委会将邀请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十多位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担任评委,阵容强大,大大增加了本届大赛的专业性和含金量。

据了解,参赛者必须为高等院校在籍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在职教师。比赛采用院校选送和个人报名两种方式,院校选送的选手需学校出具推荐意见,个人可直接向组委会报名参加资格赛,比赛报名截止于6月15日,大赛章程、报名表和观摩回执可从官方网下载。

大赛设教师、研究生、大学生、民间组,教师和研究生分别设民族、美声组,大学生分别设民族、美声、流行(含组合和乐队)。大赛分资格赛、半决赛、总决赛、颁奖典礼暨闭幕式音乐会四个阶段进行,半决赛和总决赛将现场打分、现场公布分数。并对获得金、银、铜奖的选手将颁发特制的孔雀奖杯、获奖证书,比赛还设立了优秀歌手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钢琴伴奏奖、优秀新作品奖和优秀组织奖。进入总决赛的教师和研究生组选手及大学生组金、银、铜奖获奖选手即具备加入中国声乐家协会会员资格。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6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毕业论文改革 新型评价模式

一、 问题缘起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毕业生理论水平评价方式,在人才培养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毕业论文成为高校本科毕业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毕业生、指导教师及高校相关部门,为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论文指导、论文答辩等环节倾注大量心血。然而,就各艺术类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现状并不让人十分满意。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差异性,具体到艺术设计实践类专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问题,多数学生往往为论文而论文,选题空泛,没有针对性,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密切;二是内容问题,部分学生选题不恰当,将自己不擅长的纯理论研究作为选题,与自己熟悉的设计实践相去甚远,内容上只能照搬别人的理论,存在材料堆积、拼凑,甚至抄袭现象。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不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或设计实践有效结合,抛开设计实践,空谈理论问题,造成内容的空泛、肤浅,造成学生写作、教师指导的两难困境。

为解决艺术设计实践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出现的以上问题,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发挥毕业论文应有的人才培养效果,2007年6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对2008届品牌形象设计本科1班进行毕业论文的试点改革,尝试将原来侧重理论研究的毕业论文改为兼顾设计实践与理论总结的毕业设计报告 。试点结束后在教师和学生中取得了广泛认可。自2009年开始,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在全院范围内推广、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涉及包装工程与设计、品牌与企业形象、平面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等专业,截至2012年6月先后有一千余名毕业生参与到此次毕业论文改革项目中,本文正是对五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二、 毕业论文改革内容及成效

此次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在于将原来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报告,这一改革并非名称上的简单变化,其包含的内容发生了实质改变,能够更好地将创作过程、毕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毕业设计报告的完成包括了确定选题,素材积累,编写提纲,撰写与修改,答辩与考核五个阶段。其中素材积累阶段设置的毕业设计进程表,较好地考察了学生的设计统筹能力和工作执行能力,编写提纲阶段要按照给出的毕业设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完成,为报告内容的规范性、严谨性、合理性提供保障。

确定选题: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报告要求选题与毕业设计密切相关。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报告的质量。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及设计实践,同时选题要具有一定实际意义,鼓励学生结合科研项目、实际案例进行选题。学生确定选题后与指导教师沟通,经过商讨、调整、修改后最终确定选题方向。

素材积累:确定选题后,学生着手收集、整理与选题相关的各类资料,获取资料和素材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阅读文献、作品集、期刊杂志得来的文字、图片资料,也可以是毕业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实际案例;可以是毕业考察过程中得到的一手文字、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市场调研的问卷统计结果。同时,素材积累的内容也包括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草图、设计构想等创作素材。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要填写一份《毕业设计进程表》,主要是对毕业设计各环节、阶段的规划和进度安排,包含项目描述、进度安排、各阶段完成情况、设计心得、不同阶段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内容等,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中的工作安排和进展情况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详细地记录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也将为后期毕业设计报告的完成提供重要参考。

编写提纲:为了保证毕业设计报告能够确实与学生的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使其能够充分反映出毕业生从毕业考察与实习、素材积累、创作到修改完成的整个过程,体现毕业考察与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一体化思想,对毕业设计报告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具体而言,毕业设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题、项目背景和调研分析、项目设计、项目总结四个部分,其中项目设计部分又包括了项目设计定位 、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设计执行 、项目设计稽核 四个方面。给出毕业设计报告基本内容的具体规范,主要是为增加改革初期以毕业设计报告代毕业论文的可操作性,其规范只是提供参考,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

撰写与修改:学生根据前期毕业考察、毕业设计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编写的提纲,撰写毕业设计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在写作过程中,建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完成,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与报告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辩与考核:保留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报告的内容进行项目介绍和具体展示,答辩委员会针对毕业设计报告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现场回答。综合考虑毕业设计报告完成质量和水平、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现场表现情况,给出答辩环节分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答辩成绩并不是毕业设计报告的最终成绩,其成绩是需要由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答辩委员会和专家评审共同组成的三级评分体系综合得出。

nlc202309030516

通过五年来的探索和努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工作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在毕业设计报告的选题和内容、毕业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新型教学关系的建立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一)选题更具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关注当代社会热点问题

在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前,按照原有要求,每名本科毕业生需完成一篇相关专业的学位论文写作,选题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老师进行相应指导。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没有明确限制,学生在选题时有较大空间,但同时存在选题盲目的现象,许多学生的选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课题纷繁庞杂,研究意义及价值不够明确。表1是毕业论文改革前,2003级品牌与企业形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

表1 2003级品牌与企业形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览表

学生姓名毕业论文选题

陈萍从“王老吉”谈品牌战略

董茜VI 断层--浅谈VI设计的分化现象

贾蒙耳中见色,眼里闻声——如何设计一本音乐书籍

李娜娜浅析吉祥符号在企业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李文晶论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

李向鹏百泉柴胡口服液品牌形象推广之我见

李欣鑫谈体验经济驱使下的产品设计

刘慧浅议图形创意与信息传达设计

刘佳佳论商业插画与消费意识的相互关系

刘妮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本土化特征

孟旭让意念贯穿设计

潘光辉品牌延伸与标识翻新

潘庆斌绘画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邵长磊从POP广告看促销设计中颜色的运用

肖荣斌包装设计的现在与未来

杨克娥浅谈商品包装装潢中的无装饰设计

潘煜如何把握品牌设计中的形象策划问题

王朝龙浅谈企业形象策划在企业中的优势体现

司祥运广告设计中的本土化诉求

钟形磊论企业的网络形象设计

苏琳标志三维性设计的思考

孙运翔浅谈品牌建设中的形象创新

曹亚楠插画在印刷设计中的应用

常青试论字体设计与企业品牌延伸

肖卫华品牌与人的关系之我见

徐醒图形设计中的性别符号

闫璐浅谈食品包装中的色彩设计与应用

杨代明论品牌形象的再设计

李艳娜主题海报设计的图形意味

尤添一电视广告发展带来的思考

张璐论指示系统的便利化设计

赵阿磊儿童玩具中色彩的设计与运营

秦丽梅论标志设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杨鹏由QQ表情开发谈用户中心设计

周策浅谈PUMA形象广告设计

汤甲佳单线体设计策略之我见

王瑞君纳西族刻划符号文字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启示

从选题性质来看,全班37名学生只有6人选题为侧重设计应用的研究,其余均偏理论研究,甚至有一部分为纯理论研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视觉传达设计实践,纯理论性研究对他们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现实情况导致部分纯理论研究性的论文深入程度不够,只能停留于“浅析”、“浅谈”阶段。从选题来看较为分散,内容涉及了品牌推广策略、产品包装、产品广告、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多个方面。经过改革后,毕业设计报告选题变得较为明确,专业特色突出,更强调应用性,关注当代社会现实。表2列出了2008级品牌与企业形象班毕业设计报告的选题,从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改革前后的变化。从选题性质来看,毕业设计报告的选题多转向应用研究,并且结合本专业特点,以品牌形象设计及推广方面的选题居多。同时,从选题表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从设计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诸如“低碳减排”、“空巢老人”、“传统元素的当代发展”等问题的关注。在符合专业特点、切合社会热点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大学四年所学创意、设计、制作、完成一整套方案,将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设计方案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表2 2008级品牌与企业形象班毕业设计报告选题一览表

学生姓名毕业设计报告选题

吴倩倩“减碳日记”品牌设计及推广

王程鑫信息图表的设计与应用——汽车尾气的调查与研究

齐晓文我们毕业了——从2012毕业展形象设计到“格物志”设计展示

刘瑞雪棘?——毛毡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及推广

席晓旭“援”国际应急救援组织形象设计及推广

崔彩峰“50个改变世界的行动”图标设计及推广

刘思思与生工作室——微电影拍摄团队整体形象设计与推广

于晓信息图表的设计与应用——汽车尾气的调查与研究

王帆传统民间工艺与视觉传达设计——“乐呵”品牌形象设计及推广

王天慈城市与人文之情感回归?——“城·人”文化探究及个性设计

宫昭绿色生活的开端——“格林街”环保个性单品设计及推广

柴婷以 为 是 字——并 非 自 以 为 是

魏涛绘本创作《旅》

闫鑫关注空巢老人?——作品“巢”的公益宣传与推广设计

田庆菊“LOOK”水晶滴胶立体创作?

郑媛媛乐活“轻与慢”品牌设计与理念推广

袁小童寻找一种接近自由的方式——微电影《涩》及其品牌设计推广

王晓青子女归巢之情感回归?——“巢”公益宣传及推广

刘亚辉分析山寨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山寨文化的态度

nlc202309030516

郭彬“十二生肖道教护符 再设计”

张志敏我们毕业了---从2012年毕业展形象设计到“格物志”设计展览

魏 玮棘—毛毡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及推广

刘袁媛城市与人文之情感回归?——“城·人”文化探究及个性设计

尹美美以 为 是 字——现代汉字再设计

程宇乐活“轻与慢”家居品牌研究与开发

李甜“减碳日记”品牌设计及推广

李志国动静结合的独特体验——“济北郡”屏风设计及推广

(二)以毕业设计进程表形式,综合锻炼和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报告与毕业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并以毕业设计进程表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记录和整理,在毕业设计进程表中详细地记录了毕业设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及完成进度、指导教师及学生讨论小组对下阶段工作的指导建议以及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设计心得。毕业设计进程表既是合理安排整个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报告各阶段任务的工作安排表,又是督促设计者完成各个环节的时间推进表,对整个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报告的最终完成提供有效保证。

对大四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他们步入社会,走向设计工作岗位前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课。填写和修改毕业设计进程表、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统筹、协调设计各环节,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推动整个方案如期、有序开展的设计实践能力、设计执行能力的综合提高和锻炼。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课程形式被人为划分为不同阶段,学生分别学习了本专业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知识,但是往往缺乏整体运作和协调的能力。毕业设计报告正是对他们大学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整合,从设计方案的选题创意到制作草图,从确定设计方案到做成实物进行展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毕业生亲自完成。对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报告的完成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整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验,有利于综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三)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关系

在毕业设计报告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由他们自己统筹和安排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各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报告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毕业设计报告这一新型模式,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创作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报告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创作进程,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关系。

三、毕业论文改革后配套评价模式的重建

评价模式问题是毕业论文改革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前,学生评价主要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即是最终成绩,这一评价方式主要基于结果性评价,不能全面体现学生完成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如继续采取此种评价方式,则无法突显毕业设计报告的优势和特点。因此,配合毕业设计报告的推行,我们尝试性提出新的评价模式,这一新型评价模式综合了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指标评价与人文评价,较原有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客观、合理。概括地说,这一新型评价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形成性评价,将结果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统一

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的阶段性评价,结果评价主要是评审专家和答辩环节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过程中学生表现情况的多角度评价,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通过学生自评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项目进度,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觉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同学互评及指导教师的阶段评价,能够引起学生反思, 使学生更能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加入人文评价模式,将量化指标评价和人文评价相结合

在过去的评价方法中,我们过多地依赖量化指标评价,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使学生巩固专业理论与技能,获得解决相关问题方法的同时,通过市场调研、信息资料分析、交流讨论,学生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点,对人际交往、设计沟通、设计表达有了切身体会,对自然、社会有了一定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需要量化指标,还应有反映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学生变化与成长情况的人文描述性评价,注重教育和教养的统一。

(三)构建由学生、指导教师、评审专家、答辩委员会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种由学生、指导教师、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体现了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统一的原则,与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相比,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成果,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认知情感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毕业论文改革工作的不足与反思

通过五年来的持续改革,我们实际地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效果,较为突出的是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及毕业设计报告质量整体提高很大,优秀作品越来越多,学生作品被社会相关部门、公司采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在下一步工作中需继续探索以求解决的。

首先,以毕业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获得大部分学生的支持,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可以不用东拼西凑写长篇大论的空洞文章,实行改革的目的也正是避免这种情况。从实施的效果看,多数同学完成得较好,但也有小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报告出现理论性降低问题,将毕业设计报告写成了单纯的流水记录或设计说明书,不能够很好地达到毕业设计报告的预期目的。若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报告的要求来做,最终结果应当是既有设计实践又有理论深度的一份专业报告,如果毕业设计报告质量不能保证,改革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报告的质量,或者继续探索出更好的改革形式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其次,新型评价模式的建立还处于尝试和磨合阶段。目前,在具体操作时是按照一定比例分别打分,最后折合成总成绩,具体而言,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占总成绩的50%,评审专家评价占20%,答辩委员会评价占30%。就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方案基本可行,问题主要集中于更为细化的评价标准没有完全制定出来,比如素材积累阶段,以什么形式、什么标准考核学生,怎样为优秀、怎样是合格,应当有一个可供教师和学生参照的标准,实际打分时以此为参照,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分数。

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事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评价”。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也应当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将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上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工作是为一点探索,改革工作中还有诸多后续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明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及设计教育。

高等院校公共服装艺术教学探讨 篇7

1 高等院校开设公共服装艺术欣赏教学的意义

服饰艺术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力, 是一种软雕塑艺术、一种流动的艺术, 学生通过公共服装艺术学习, 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学生在领悟国内外服装艺术魅力的同时, 了解服装艺术的创造性, 创意思维得到培养, 想象能力得以拓展。对服装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提升了自身的美学修养。这些能力在培养中潜移默化, 提高学生自身的着装打扮品味, 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非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 不仅在学习自己专业技能, 同时也对服装艺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了服装设计审美心理过程, 服装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要素, 对服装设计的样式风格有所分析。在了解国内外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和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以及服装品牌文化等内容的同时, 提高了自己穿衣搭配的能力, 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心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探讨如何开展公共服装艺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2 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服饰艺术认知水平的概述

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 他们还保留着高中生阶段的活泼、好奇和冲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未成熟, 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喜欢追赶时尚潮流, 关注服饰的流行趋势, 他们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观, 赢得自信与肯定[3]。但由于对自身身份和服饰环境的认识不足, 导致他们的服饰衍生出许多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适宜的打扮。对于高校非服装专业的同学来说, 很多杂志、电视、明星的着装让他们感到非常羡慕, 但对服饰的流行文化了解得非常少, 大学生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简单复制。在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对流行的造势, 最先接受时尚变化的是青年学生, 在对流行变迁的追逐过程中, 更替一个又一个流行[4]。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流行适合自己, 不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 对服装艺术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 如对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服饰的艺术魅力, 服装风格艺术等都了解甚微, 大学生现有的服饰素养, 普遍不适宜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社交礼仪等需要。

3 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服装艺术教学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 也就是说, 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 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 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 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3.1 服装概论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 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 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 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 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 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 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 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 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3.2 服装风格分析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 非理性的, 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 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 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 穿出不得体的衣装, 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八大基本风格 (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 了解, 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 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 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

3.3 中国民族服饰赏析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 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 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 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 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 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3.4 服装设计美学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 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 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 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 提出美学理念, 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 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 结合设计案例, 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 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真正内涵。

3.5 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 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 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 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 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 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 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 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 分析他们的作品, 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3.6 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 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 让大学生逐一领会, 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 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 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 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 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 表现其内在的美, 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 利用所学的知识, 根据自身的条件, 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 现场抽取学生, 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 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 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3.7 服饰礼仪认识

服饰礼仪讲解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服饰礼仪原则、着装技巧, 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着装, 并进行合理的搭配, 使他们掌握服饰礼仪的TPO原则和着装技巧, 形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 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能够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4 结语

高校教师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积极探索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投入到教学创新中去, 大胆实践与探索, 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是高校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开设拓展了高校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让学生了解服饰美的内涵, 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服饰穿着观, 提高穿衣品味, 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素质教育, 2006, (1) :113.

[2]成文光.艺术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科教文汇, 2009, (8) :60.

[3]乔素娟.论大学生的服饰环境[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5) :249.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风建设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目的与行为会深刻影响班级学风的养成,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对于班级成员学习兴趣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熏陶、日常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班级学风的好坏会深刻影响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因此, 把班级作为学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可以使学校的学风建设有的放矢, 取得实效性。

一、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学风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但并没有对什么是学风这一根本问题达成一致的认识和看法。“所谓学风, 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做学问方面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大学生来说, 学风是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态度和意志力等。”高校学风通常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具体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总和, 是学生学习风貌、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的外在表现。“狭义的学风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从广义上讲, 学风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

笔者认为高校学风是指一所高校自身所蕴含的品质与精神在长时间的融合、提炼、沉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气息, 这种气息内化为广大师生所普遍遵循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即道德认知和求学态度, 并外在体现于师生的学习风貌、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而高等艺术院校的学风应当是在继承上述共性因素基础上的内涵更加丰富, 特色更加鲜明的一种气息, 即品性修为扎实的基础上, 个性更加张扬;人文素养丰富的基础上, 专业特色更加明显;理论水平夯实的基础上, 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也就是在德之既修、学之既讲的基础上做到敬业、博学、求真、创新。

二、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原则

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是以学风的科学内涵为依据,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正确的指导思想、适当的原则、合理的指标、科学的方法来对班级学风状况进行的系统评价。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使学生能找到工作, 而且是为学生们日后的生活有尊严和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 而且是为使这些知识用于人道的目的。”因此, 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学生道德和学业的发展, 能够从认知层面和理性思维方面起到正向激励作用。高等艺术院校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各要素的设置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为指导, 紧密结合高等艺术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培养理念和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 既要有宏观层面的引导, 又要从细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传统与特色相结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国传统文人的品性修为之路和致仕之道, 同时也内化为中国传统读书人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而修身, 作为读书人品质之首,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无论经济如何发展, 时代如何进步, 文化如何多元, 但读书人应有的品性与修为不能变。因此, 对于学风评价体系而言, 必须把大学广泛具有的传统道德因素作为重要参考。不论是普通类高校, 还是艺术类高校, 他们所蕴含的大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应当是相同的。因此, 在进行班级学风建设评价过程中, 必须以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指导, 在充分尊重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艺术类院校特有的办学理念来进行, 既在坚持普遍矛盾的基础上, 注重特殊矛盾。这样班级学风评价体系才是有源之水, 有根之木, 才能经久而不息。

2. 导向性

构建班级学风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参考, 为学风建设提供抓手和方向, 促使班级中的成员明确从哪些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强化自身的学习动力, 明确学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进而推动学风建设。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又要避免陷入因为目标而目标的误区, 避免机械化的简单达标。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目标而加强自觉学习, 最终走向能够忘记所设定的指标去学习, 从而形成一种自觉、自愿、自知的学习氛围, 养成真正、持久、优良的学风, 历经数年而越发淳厚。

3. 可持续性

有一位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苦大仇深型”和“欢喜型”。导致两种不同学习态度的因素, 一方面固然在于学生本身, 如学习兴趣, 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 另一方面则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即使一名厌学的学生, 如果处于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 久而久之亦会受到感染和熏陶, 产生想学的念头和行为。同时, 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要避免那种短期性的粗放型做法, “头悬梁, 锥刺股”的精神固然可嘉, 但他必须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知的基础之上的自发行为。否则只会使学风建设嘴尖皮厚腹中空, 经不得风吹雨打, 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 班级学风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风的长久积淀, 不仅要在短期内取得学风形式上的完好, 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理性的思维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想学、知学, 乐学、会学, 这样形成的学风才是有如磐石, 与久弥坚。

学风建设涉及的因素众多, 不仅包括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生活习惯、认知程度、校园氛围, 还包括学习意志、学习策略、学习行为等, 因此在设计班级学风建设评价指标时, 既要重点突出, 又要全面系统, 避免片面化、短期化、形式化。

三、高等艺术院校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表

班级学风建设考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学风建设指导思想,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五个方面。

班级学风建设评价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学风建设的定位与规划, 学风建设相关制度、学风建设氛围营造情况;学习纪律、考风考纪、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图书阅读量、自习情况;经济资助和评奖评优开展情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参与情况;政治意识、公益活动、生活习惯、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分A、B、C三级。

参考文献

[1]徐绍炳.学风和考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1996.5

[2]周亚国.学风建设也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班主任, 2002.6

[3]宋志鹏.高校学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实际测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4]姜维东《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9

一、高度重视课程开设

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 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也不断扩大招生名额。积极发展高校层次的艺术教育, 这无疑是件好事,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由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相对较低, 盲目扩招往往也会带来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差等问题。这些生源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素质偏低, 生活阅历简单, 自控能力较差, 但可塑性极强。这一现状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相当普遍。在长期从事教学的过程中, 我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 深感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迫在眉睫。

《艺术概论》课正是这样一门课程。作为艺术院校专业必修的艺术理论基础课程, 其开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于基础艺术理论理解、辨析的水平, 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它要求学生起码了解一般中外艺术作品典型范例, 并具有用艺术理论的概念分析和思辨的能力, 这对学生来说, 除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的经历之外, 尤其需要相应层次的文化知识。然而, 大学生有艺术鉴赏经历的很少, 更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 只有凭直觉去观赏和讨论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优劣。因此, 对他们来说, 提高艺术素质的直接体现就在于艺术理论水平的进步。

二、慎重选用课程教材

有关艺术学的书有许许多多, 其中在艺术教育中较有影响力的是《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艺术学概论》是由北京大学艺术系彭吉象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著的。为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艺术教育和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的北京大学出版了一套“北大艺术教育与美学研究丛书”。《艺术学概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书, 它系统地整理、发掘和研究了几千年来全世界灿烂的艺术文化, 既注重研究中外传统的艺术, 又注意到开拓艺术教育和研究中的新学科、新领域, 以较新的面貌来传播艺术领域的新成果, 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熔于一炉。

《艺术概论》属于“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 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内容之一。它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版, 是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 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新时期专业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 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在总结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吸收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 结合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 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时的文艺思想实际, 重新编写的一本艺术理论教材。

直到今天, 这两书一直被用作各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对照两本教材, 它们在总体内容上大致相同, 均涉及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门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几大块内容, 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 坚持基本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当然, 从细节观察, 对艺术相关问题的论述, 两本书在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语言上, 《艺术概论》的专业性更强, 语句精确, 但这也使读者在阅读时会感觉到比较晦涩、难懂。相比之下, 《艺术学概论》的语言较为通俗、流畅,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文本的内容细节来看, 《艺术概论》要比《艺术学概论》更为全面、透彻, 对个别问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入。

另外, “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中的《艺术欣赏纲要》, 也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 由黄保强等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主编。本教材运用艺术美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 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 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分别从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九大艺术门类进行系统的赏析, 其中涉及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作, 这些对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无论以哪本书作为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同时借鉴、汲取其他书中的优秀内容, 《艺术学概论》具有概括性的标题、通俗流畅的叙述语言, 《艺术概论》理论分析细致、概念阐释精准, 《艺术欣赏纲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特点,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习与教学中关注和积极运用。

三、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要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而优化《艺术概论》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是优化视听环境。有了良好的视听环境, 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 教学信息才能真实、直观、生动具体、有形有声且富于变化, 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情感相融”、“融汇悟通”。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中的情景教学, 摆脱了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 同时学生在理解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也能够随之消失。例如在讲到艺术认识功能的时候, 如果单凭说教式的讲授会使教学缺少一些生动性和形象性, 但是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我们可以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投放到大屏幕上, 这样就可以提问学生:根据图片你能认识或者了解到什么?然后根据图片作相应的讲解, 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艺术的认识功能, 而且可以亲自欣赏到此绘画作品到底描绘的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因此, 寓教于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还应在教师授课的主导前提下,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认知性, “以学生为本”,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讲到什么是“艺术语言”的时候, 仅仅照本宣科, 依书本内容肤浅地讲解这部分内容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不用说让他们深刻理会了。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请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阎维文的歌曲《父亲》、赏析罗中立油画《父亲》, 使学生深切体会不同艺术语言演绎相同的“父爱”主题, 并请全班学生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为歌词, 创作一首歌颂母爱的歌曲, 并分小组合作, 以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综合形式在课堂上表演。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又大大丰富了单一的传统教学, 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对艺术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四、加强学生课外学习

《艺术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也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内容的基础理论课程, 对艺术学习和实践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这一点, 能够积极主动来上课学习。但对于他们来说, 《艺术概论》课是一门全新的专业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许多相关问题, 他们大多都没有接触过。除个别学生外,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一些理论问题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例如“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我们不仅需要解释“形象”、“艺术形象”, 而且要讲解“意识形态”的范畴等相关知识。此外, 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 生活范围相对狭窄, 因此, 他们对教学内容中举出的常见生活例证多不知晓, 这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 而且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此外, 艺术院校由于教学的特殊性, 形成了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轻视理论课的不良学风。他们带着入学前的“先天”影响, 错误地认为, 文化理论课学不学都没关系, 投入适当的精力甚至很少的精力都照样升学,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学习采取消极应付态度, 对相关理论问题不求甚解, 只求考试过关的学习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各专业各系或个别教师经常占用文化理论课教学时间开设专业课, 或组织排练、演出等, 更是为“重专业而轻理论”的学生找到了非常合理的逃课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 《艺术概论》课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文化理论学习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全部解决的。因此, 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 才能更好地完成《艺术概论》的教学任务。

《艺术概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外学习应包括多方面:首先, 保证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其次, 课外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和阅读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再次, 课余时间有意识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最后, 课外时间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笔者认为, 做到这几点, 对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我结合教学实际, 针对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的特点提出的几点想法, 其核心是想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深入思考, 使大家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专业学生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 以期《艺术概论》课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摘要:《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但在长期的艺术教育体制下, 该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从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教材选用、教学模式和课外学习四个方面, 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艺术概论》,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课外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

[3]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任达升.艺术百科[M].河南:海燕出版社, 2004.11.

[5]丁涛.艺术概论[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 2001.8.

[6]顾建华.艺术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0.

[7]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

[8]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8.

[9]黄保强.艺术欣赏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7.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考试,改革研究

引言

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普及、高等学校各艺术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增长、艺术专业的文化课成绩相对偏低等因素,催生了如今高考艺术 “报考热”。由于艺术类专业考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部分院校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素质、特长发展的因素,在教学观念和办学理念上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招生贪多求全,盲目追求数量,教育多以知识为本,轻视能力、素质的培养等。本文就如何改进管理方法,完善政策措施、用好监督手段等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对策。

1、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已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1) 国外艺术招生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国外艺术名校有着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高水准的教育水平,比如在英国艺术是它最传统的一个行业, 也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其艺术类院校分纯艺术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如伦敦艺术大学、创造性艺术大学,而以school的形式成立的院校则为不能直接申入本科或者硕士阶段学习的艺术类学生提供一个衔接和过渡的平台。美国的艺术教育则在制度上明确要求平民化、大众化,肩负传承人类文明使命,此外国外艺术类院校艺术形式丰富,作品的数量和形式是艺术类院校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如纽约电影学院尽量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设备,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实践内容。

(2)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是19世纪借鉴西方的理论和体制而逐渐形成的。经历清末民国初的萌芽期到新中国成立初进入全新的探索期。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艺术教育迎来了勃勃发展。截止到1979年,全国共有高等艺术学校24所, 中等艺术学校70余所,在校总人数达到1.5万余人。1999年, 教育部批准建立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自此艺术类教育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单科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类院校发展。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综合性、多科性院校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到2010年11月,全国设艺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远远大于专业艺术院校,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学科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0多万,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2010年7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发展纲要》)指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2、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对策

(1) 及时调整,建立健全的艺术招生机制

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起点低,学生选择多,造成普通高校盲目扩招。因而造成了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专业设置门类多,由于各高校的艺术类专业特色与培养模式存在差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出发,设置符合艺术规律的专业,其次在招生形式上,各高校分别采用各自的招生录取模式,内容单一,应加强研究艺术招生考试的特点,且在考试内容上建立高校艺术类考试试题库,建立统考、联考等各形式模式。再次在考试评价监管体系方面,应对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研究类型等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最后在组织考考工作方面,引进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加加艺术类招考工作。

(2) 立足规范,完善符合艺术规律的招生考试制度

教育部在2013“关于改进和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专生招生工作的意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强专业考试规范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艺术类专业选拔质量。主要表现为:

①规范组织艺术专业考试。按照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专业规范省级统考组织工作,进一步扩大省级统考的科类,与省际间招生考试机构加强合作,共享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提高考试选拔质量。

②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要求,按专业类别提高文化课考核标准。艺术考因文化课要求低,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途径相对便捷,成为高考中不公平的因素,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艺术专业人才不仅要专业水平技法,还要有扎实的艺术综合创新能力。

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大艺术类专业招生信息公开和公示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促进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加强对艺术类专业考试评委的管理,选聘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或专业艺术团体的业务骨干担任评委,并建立由权威性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考试仲裁小组,评委及仲裁小组成员名单应参照机密事项管理。

3、小结语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11

关键词:艺术院校 网络 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1-0082-03

网络服务器可以说是整个校园网的核心,如何选择与本校校园网规模相适应的服务器,是有关决策者和技术人员都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网络服务器的特点和分类谈谈高等艺术院校网络服务器的选择问题。

一、网络服务器的概念与应用层次分类

网络服务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为客户机(Client)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的专用计算机,简称服务器(Server)。在网络中,服务器承担着信息的存储、处理、发布等关键任务,是各类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规模艺术高校中,网络服务器可能就是一台性能较好的PC机,不同的只是其中安装了专门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使得这样一台PC机担当起了服务器的角色,俗称“PC服务器”。当然由于PC机与专门的服务器在性能方面差距较远,所以由PC机担当的服务器无论是在网络连接性能,还是在稳定性能等各方面都不能承担高负荷任务,只能适用于小型且任务简单的网络。

服务器说到底其实也是一种计算机,它也是由PC机发展过来的。在早期网络不是很普及的时候,并没有服务器这个名称,当时在整个计算机领域只有大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两大类。只不过随着网络,特别是局域网的发展和普及,“服务器”这个中间层次的计算机开始为业界所接受,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尽管如此,服务器与我们普通所见的计算机又不完全一样,虽然服务器也与PC机一样是由诸如主板、CPU、内存、硬盘等组成,尽管外观上也基本类似,但这些硬件又都不是普通PC机所用的,而是专门开发用于服务器环境的。

根据服务器在网络中应用的层次(或服务器的档次),我们通常将服务器分为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

入门级服务器是最基础的一类服务器,也是最低档的服务器。随着PC技术的日益提高,现在许多入门级服务器与PC机的配置差不多。它所包含的服务器特性并不是很多,所连的终端有限(通常为20台左右),况且稳定性、可扩展性以及容错冗余性能较差,仅适用于没有大型数据库数据交换、日常工作网络流量不大、无需长期不间断开机的小型网络用户。

工作组服务器是比入门级高一个层次的服务器,但仍属于低档服务器之类。它只能连接一个工作组(50台左右)的用户,网络规模较小,服务器的稳定性也不像企业级服务器那样高,当然在其他性能方面的要求也相应要低一些。工作组服务器较入门级服务器来说性能有所提高,功能有所增强,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但容错和冗余性能仍不完善,也不能满足大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但价格也比前者贵许多,一般相当于2~3台高性能的PC品牌机总价。目前,国内有些艺术院校的网络中心就使用这样的服务器进行校园网管理。

部门级服务器属于中档服务器系列,一般都是支持双CPU以上的对称处理器结构,具备比较完全的硬件配置,如磁盘阵列、存储托架等。部门级服务器的最大特点就是,除了具有工作组服务器的特点外,还集成了大量的监测及管理电路,具有全面的服务器管理能力,可监测如温度、电压、风扇、机箱等状态参数,结合标准服务器管理软件,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服务器的工作状况。同时,大多数部门级服务器具有优良的系统扩展性,能够在业务量迅速增大时及时在线升级系统,充分保护了用户的投资。以前能生产部门级服务器的厂商通常只有IBM、HP等几家,现在随着其他一些服务器厂商开发技术的提高,能开发、生产部门级服务器的厂商比以前多了许多。国内也有好几家具备这个实力,如联想、曙光、浪潮等。部门级服务器可连接100个左右的计算机用户,适用于对处理速度和系统可靠性要求高一些的中小型高校网络,其硬件配置相对较高,可靠性比工作组级服务器要高一些,当然其价格也较高(通常为5台左右高性能PC机价格总和)。这类服务器是艺术院校普遍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器。

企业级服务器属于高档服务器行列,正因如此,能生产这种服务器的企业也不是很多,但因没有行业标准硬性规定企业级服务器需达到什么水平,所以现在也看到了许多本不具备开发、生产企业级服务器水平的企业声称自己有了企业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最起码采用4个以上CPU的对称处理器结构,有的高达几十个。另外一般还具有独立的双PCI通道和内存扩展板设计,具有高内存带宽、大容量热插拔硬盘和热插拔电源、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群集性能等。企业级服务器的机箱一般为机柜式的,有的还由几个机柜组成,像大型机一样。企业级服务器产品除了具有部门级服务器全部服务器特性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还具有高度的容错能力、优良的扩展性能、故障预报警功能、在线诊断和RAM、PCI、CPU等具有热插拔性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能生产高档企业级服务器的厂商也只有IBM、HP等几家,绝大多数国内外厂家的企业级服务器都只能算是中、低档企业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适合运行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高处理速度和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金融、证券、交通、邮电、通信或大型企业。企业级服务器用于联网计算机在数百台以上、对处理速度和数据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大型网络。企业级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最高,系统可靠性也最强。

应该说这四种类型服务器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并且随着服务器技术的发展,各种层次的服务器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也许目前在部门级才有的技术将来在入门级服务器中也必须具有。而且这几类服务器在业界也没有一个硬性标准来对其进行严格划分,它们大多时候是针对不同生产厂家的整个服务器产品线来说的。由于服务器的型号非常多,硬件配置也有较大差别,因此,高等艺术院校不必拘泥于某某级服务器,不能为节省经费降低网络服务器层次要求,也不能为盲目追求档次而浪费经费,而是应当根据自己网络的规模和服务的需要,并适当考虑相对的冗余和系统的扩展能力。特别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服务器的要求也会随着不断增长,如果服务器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的话,就不会出现较短时间内要重新购买服务器的问题,我们只需购买一些扩展部件就可完成对服务器性能的升级。如IBM的企业级x架构服务器中就具有一种“按需扩展”的理念,就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其实有类似理念的还有HP的“按使用支付”理念,当然这两种理念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IBM的“按需支付”就是您现在可以不购买将来才用得上的服务器组件,在将来您需要了再另外购买。而HP的“按使用支付”则是HP先把整套服务器设备卖给您,如果您认为有些组件目前用不上,而又有可能是将来用得上的,则在目前只需要支付您目前用得上的部分费用,至于暂时用不上的可以先不支付,等您认为用得上了,再为您安装上,您再付费,其实用途与上面IBM的“按需支付”一样,都是想减少客户的设备投资风险。

二、网络服务器的选择要素

1.以性能稳定为前提

为了保证校园网能正常运转,艺术院校选择的服务器首先要确保稳定,因为一个性能不稳定的服务器,即使配置再高、技术再先进,也不能确保校园网正常工作,还可能给学校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另外一方面,性能稳定的服务器还意味着为学校节省维护费用。这其实也是服务器的“可用性”和“可利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对一台服务器首先要求的是它必须可靠,这就是服务器的“可用性”。服务器要为很多用户提供服务,没有高的连接和运算性能是无法承受的,这就是服务器“可利用性”。服务器所面对的是整个网络的用户,而不是本机登录用户。只要网络中有用户,服务器就不能断。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即使没有用户使用,服务器也必须不间断地工作,必须持续地为用户提供连接服务,而不管是在上班,还是下班,也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节假日,这也是为什么服务器首先要求必须具备极高的稳定性能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专门的服务器都需要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特别是像一些大型的网络服务器,如大规模高校所用服务器、网站服务器以及提供公众服务的Web服务器等。这些服务器也许真正工作开机的次数只有一次,那就是它刚买回来全面安装配置好后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次,一直到它彻底报废。稳定性是服务器的最关键性能,也是能否担当服务器角色的前提。

2.以适用够用为原则

由于艺术院校本身的信息资源以及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一次性投太多的经费去采购档次很高、技术很先进的服务器。对于中小规模的校园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并参考以后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满足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不需投入太多资源的解决方案。拥有先进功能、顶尖技术的高、新、全的服务器不但在价格上要远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服务器,更重要的是这些先进的功能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可能很少用到或者根本就用不着。

面对市场上出现的“双核”服务器、“四核”服务器等热门产品,笔者认为不应该盲目跟从潮流。难道不用“双核”或“四核”服务器就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工作效率降低吗?从典型应用研究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应用中,服务器中的CPU性能和安装的CPU数量并不是影响服务器性能的主要因素,如果你需要提升你的服务器性能,就需要找到影响服务器性能的原因,通过观察硬件资源实际使用情况这样的简单诊断方法,来判断该提升哪一方面的系统性能,比如CPU平均占用率、内存平均使用数、网络带宽使用量、磁盘读写繁忙程度,或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断,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优化升级,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四核”服务器主要在“高性能计算、高密度计算、虚拟化与服务器整合”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但对中小型网络管理来说意义不大。所以艺术院校选择切合自身需要的服务器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3.充分考虑可扩展性

由于校园网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快速增长的应用不断对服务器的性能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减少更新服务器带来的额外开销和对教学的影响,服务器应当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网络不可能长久不变,如果没有一定的可扩展性,用户一旦增多就不能胜任,一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服务器短时间内就要遭到淘汰的话,就会造成学校经费的浪费。为了保持较高的可扩展性,通常需要在服务器上具备一定的可扩展空间和冗余件(如磁盘矩阵位、PCI和内存条插槽位等),通过及时调整配置来适应校园网的发展。

4.注重易操作性和可管理性

艺术院校通常没有很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维护和管理服务器,这就要求服务器产品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易操作性和可管理性,当出现故障时无需专业人员也能将故障排除。所谓便于操作和管理主要是指用相应的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能,简化管理因素,降低维护成本。对于那些没有网络管理人员的艺术院校,尤其要注意选择一台操作简单的服务器。服务器必须具备自动报警,并配有相应的冗余、备份、在线诊断和恢复系统,以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恢复服务器的运作,这是服务器“可管理性”的要求。虽然我们说服务器需要不间断持续工作,但再好的产品都有可能出现故障的一天,拿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是不知道它可能坏,而是不知道它何时坏。服务器虽然在稳定性方面有足够的保障,但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如果像我们平时所用的计算机一样停下来进行维修,对于一个大型的服务器来说是不可能的事,这样就很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服务器生产厂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如冗余技术、系统备份、在线诊断技术、故障预报警技术、内存查纠错技术、热插拔技术和远程诊断技术等,使绝大多数故障能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得到及时修复。

5.满足特殊要求

不同艺术院校的校园网应用侧重点不同,对服务器性能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VOD服务器要求具有较高的存储容量和数据吞吐率,而Web服务器和E-mail服务器则要求24小时不间断运行。如果校园网服务器中存放的信息属于机密资料,这就要求选择的服务器有较高的安全性。

6.配件搭配合理

为了能使服务器更高效地运转,我们要确保购买的服务器内部配件的性能必须合理搭配。例如我们购买了高性能的服务器,但是服务器内部的某些配件使用了低价的兼容组件,就会出现有的配件处于瓶颈状态,有的配件处于闲置状态,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服务器系统的性能下降。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不是一件或几件设备的性能优异,而是所有部件的合理搭配。要尽量避免小马拉大车,或者是大马拉小车的情况。低速、小容量的硬盘、小容量的内存,任何一个产生系统瓶颈的配件都有可能制约系统的整体性。

7.理性看待价格

“价格越低越好,性价比越高越好”,这永远是一个理想的追求。无论购买什么产品,用户都会很看重产品的价格。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高档服务器的价格比低档服务器的价格高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对于校园网来说,不一定非得购买那些价格昂贵的服务器,尽管高端服务器功能很多,但是这些功能对艺术院校来说使用率不高,反而会白白浪费资金。性能稳定、价格适中的服务器应该是艺术院校建设校园网的较好选择。同时,在注重采购成本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维护成本。一个产品的价格不仅指购买它时的资金,也包括今后维护它所需的经费。

8.售后服务完善

由于服务器的使用和维护包含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就要求操作和管理服务器的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使用知识。但对于大多数艺术院校来说,可能没有专职人员来维护服务器。因此选择售后服务好的来购买,应该成为艺术院校用户明智的选择。售后服务好基本上体现在便捷的联系方式、迅速的响应机制、热情及时的上门服务、全面准确的售后服务报告(用书面的报告形式让用户知道问题)、质保期的内容和层次透明而清晰等等方面。产品相当的情况下,就是要选择那些能提供完善售后服务的供应商。

校园网络服务器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实践工作,只有不断在工作中探索总结,才能真正选择好适合自身学校发展需要的网络服务器,更好地为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服务!?筅

参考文献:

[1]谢志伟,李贤阳.谈述网络服务器[J].福建电脑,2006(8).

[2]曾宪权,葛畅.网络服务器技术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3).

[3]李宁.网络服务器维护[J].天津冶金,2006(6).

[4]优选网络服务器──HA、HS和HR[J].信息化建设,2000(6).

[5]朱圣瑜.如何选购网络服务器[J].微电脑世界,1997(1).

高等艺术类院校 篇12

艺术设计理论的主要学科涵盖了设计概要论、设计的美学、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研究学、设计艺术史论、设计文化学、民俗学等课程设置, 在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具有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培养, 娴熟的艺术设计技能是最基本的条件, 除此之外, 还要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来丰富个人的艺术设计素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可以锻炼设计师能够具备率先找到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还能够提高设计师的设计艺术鉴赏和批评指正的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塑造并提高设计师的综合性设计艺术修养, 这是目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师在市场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发展的瓶颈

2.1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

学科的课程安排必须详细涵盖了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为今后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 在关注实践应用的同时忽略了对理论课程的重视。课程安排的不当体现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很多被删掉;另外还体现在课程设置次序缺乏前后关联性, 将多种行业的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成模板课, 毫无学科特色。尤其是艺术设计史和设计理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 然而一些院校弱化这类课程的学习的做法, 总体来说对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和学科建设无益, 对学生个体来讲, 也不能建立其完整的知识体系。

2.2 课程安排的教学手段未能实现多样化

新课改指出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 更应将创新的教育手段加以运用。但目前, 部分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教学手段依然过于单一, 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依然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以落实, “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充斥在教育的各个阶段, 学生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没有什么改善。

2.3 课程安排未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高校在设置课程时, 将艺术设计分成两部分理论和实践, 各有不同的老师教授。理论课上只教授理论知识, 实践部分只教学生如何操作, 二者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使得理论课与实践内容未达到很好的呼应。在这样的课程区分下, 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每一学科, 理论都是实践的基础, 理论为实践服务。教师在讲授艺术设计理论课时, 不能机械地将课本上的理论一味地注入到学生的耳朵里, 那样不仅磨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艺术设计本身就极其需要创新性思维, 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 在实践的基础上教授理论知识。

3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对策

3.1 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安排上, 必须合理, 要符合循序渐进的顺序规则、前后课程安排不能毫无联系, 要针对专业课有选择地适时开设。譬如入学前两年依次向学生介绍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设计艺术史等课程。随着专业技能课程的后续加入, 后两年继续开始学习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民俗学、设计伦理学、设计思维和设计文化学等课程。还可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开设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课程。除此外, 高等院校还应为师生配备报刊书籍等教辅资料, 也包括影像资料、艺术设计类案例期刊等。让师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设计理论研究成果, 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不小的作用。

3.2 提高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艺术设计理论教学的质量, 首先就要确保授课教师的从业质量。针对目前设计类专业人才不充足的市场, 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让人满意。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拥有绝对发言权, 所以在讲述设计理论时才能确保专而精, 不会出现以偏概全或含乎其词的情况。这样也就保证了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地有效教授。针对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建筑行业等不同的设计领域都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其他行业的补充, 使得学生扩大本专业知识面。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容应对。

3.3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等院校更应该深入落实这一理念。实现多样化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课堂, 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也可以在课上就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 开展课堂实训, 这样不仅使得理论知识被深入理解, 实践能力也得到拓展。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创作技巧与经验,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有助于学生设计艺术素养和设计鉴赏能力的提高, 更能有效提高其实际创作能力。

3.4 丰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的更迭速度越来越快, 单纯把课程目标定位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上已经远远不够。这要求学校在教授设计理论知识外, 还要增加对相关学科如社会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社科类知识的讲解,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素养又能准确分析市场需求的经济走向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教学目标还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史上的经验, 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 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 再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新。

3.5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也要注重联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使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 也不能一味讲解理论, 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实践性较强, 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更决定了其今后在设计行业的成败。因此,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也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理论。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在实践中加强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4 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 市场也不断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这就给各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教育者必须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并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适当增设实践训练,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为设计领域提供更多全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新世纪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校中逐渐设置,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也逐渐出现。面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发展困难, 我们要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办法, 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红.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4) :158-159.

[2]李森, 和家胜.艺术教育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加强智库建设下一篇:网球发球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