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一点通

2024-10-23

课外阅读一点通(共10篇)

课外阅读一点通 篇1

纵观2015 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 在文言文考查的方式上, 大部分省市采用了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 也有部分省市选择了纯课外文言文的形式考查。总体上看, 这些课外文言文难度不高。但对于初中生来说, 能够在考场上读懂文章的含义却成为了最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解词、翻译、划分停顿、点标点、概括内容、分析情感、概括人物形象等等。因此, 培养初中生具备独立解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在长期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 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培养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是基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 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给中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 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善于用好手中的文言文教材,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课内文言课文当做例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调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 并组织学生用记笔记、背诵、提问、检查、做习题等方式进行积累, 以期达到熟记的程度。

以《<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一章中需要识记的文言常用词既包括了注释中的“时习、说、朋、乐、愠、君子”, 还包括了初学文言文要学习的“子、曰、学、之、亦、自、知”等。

初中人教版教材六册语文课本中共有45篇文言文, 大约13300 字。如果每篇文章学生识记40 个常用词的话, 即使去掉重复的, 45 篇文章最少也能识记大约1000 个常用词汇, 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生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的阅读要求了。

二、进行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是必要环节

初中阶段教不教语法, 近几年来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古汉语知识更是被很多老师放弃不讲。那么, 文言文的语法常识应不应该讲呢?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 中明确规定:“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众所周知, 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难点, 就是古汉语的语法障碍, 尤其是在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背景下, 基本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教学是很必要的。因此, 下列几个句式在初中阶段有必要教给学生:

1.判断句式

2.省略句式

3.简单的倒装句

这三种句式, 在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学会以后基本上可以自主阅读中考中的“浅易文言文”。

同时, 有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也要适当教给学生:

1.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词类活用

这三类词语在阅读一些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难度略大的课外文言文中会时常出现, 如果平时有积累, 学生会很快将其判断出来, 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缩短学生的审题时间。事实上, 在现有的中考试题中, 已有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考查这三类词,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当然, 文言句式和特殊词语用法的教学一定要适度, 千万不要教得太深, 也不要贪多求全,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好一节课以一个句式或一个词类为主, 并且适当重复, 以便巩固。例如, 用《陈涉世家》教判断句式;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使动用法;用《陈太丘与友期》或《桃花源记》教省略句;等等。

三、练习重迁移是关键

所谓的“迁移”, 是指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时, 能从课内已学知识中生发联想, 迁移到课外文段中, 进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在课外文言文学习和解题中非常重要, 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引导, 慢慢形成。

在日常做课外文言文习题时, 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 经常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个词出自课内哪一篇文章?”“出自哪句话?它是什么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坚持经常。想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 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中不断引导学生。这种能力一旦形成, 学生在自己独立面对课外文言文时便会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也就拥有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四、放手是法宝

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 老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讲得太多:带着学生读、给学生翻译、逐题讲解, 恐怕学生学不会。其实, 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作为中学生, 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同时, 经过长达三年的45 篇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他们也同时具备了基本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的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

(一) 放手让学生去读

这里的“读”, 不是教师范读之后的学生诵读, 而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对文言文文本的独立朗读。之所以这样强调学生独立朗读, 是因为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一些老师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生怕学生不会自己学习, 总是沿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先是由教师范读, 再让学生学习朗读。殊不知, 这个过程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权利, 教师越是包办代替, 学生越是畏惧、懈怠, 进而丧失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做是培养不出能力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尤其如此。在笔者的课堂上, 任何一篇课外文言文的初次朗读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读音, 处理节奏、停顿。为达到这个要求, 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查字典, 要么同伴互助, 商议解决。学生初读结束后, 教师会选出一两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做范读。教师与学生再对一些特殊的文字 (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多音字, 例如“说”“女”“反”“为”“数”等) 的读法共同商议, 纠正误读。确定读音后, 再由学生独立朗读一遍。也就是说, 在初读环节, 学生至少要读三遍文章, 此过程还包括了对部分生词读音及意义的推敲。

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 放手让学生去读, 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拉近了学生与课外文言文的距离。而且, 学生在读中查、读中改、读中记的三遍朗读训练之后, 也就部分理解了文意, 这时再去进行翻译训练, 文意理解的难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 放手让学生去译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初, 根据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降低难度, 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解释单字。例如, “在这篇文章中你会解释哪个词?”“你找到了哪个常用词?”“这个词出自课内的那篇文章?哪句话?”解释单个字难度不大, 学生一般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语法知识的积累,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翻译个别句子, 但是整篇文章的翻译还要由教师进行串讲。

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尤其到了九年级, 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翻译全篇。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个别疑难句进行单独或全班性质的辅导, 但全文的翻译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来做, 教师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 不要依赖老师。

(三) 放手让学生去讲

其实, 放手让学生去译, 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讲, 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生教生”的意味。在代表全班同学翻译的过程中, 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 由最初的畏惧, 逐渐到会解释个别词、会翻译个别句、会翻译全篇,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放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翻译, 习题更要放手让学生讲。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课内知识, 拓展、迁移, 巩固文言常用词和语法常识。用课内教课外, 用课外印证课内。

总之,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中考题为导向, 把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 扎实地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 长期注重文言词汇积累, 适当进行语法教学, 着重培养迁移意识, 才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摘要:在课外文言文备考的大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首先,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其次, 应进行简单的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再次, 平时的练习指导应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最后, 在练习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译, 还要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 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自信心才会逐渐树立起来,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考,课外文言文,积累词汇,语法教学,练习迁移

课外阅读一点通 篇2

摘要 学生要对课外阅读形成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和家长需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硬性“辅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从中感悟阅读的乐趣,从而逐渐形成兴趣,养成习惯。

关键词 兴趣 知识准备 硬性 监控

常常听到低年级的老师或家长这样说,为孩子准备了许多课外书,而他们总是新鲜地看看里面的图,很少能认真地读一读,现在的孩子对课外阅读都缺乏兴趣,似乎教师与家长对这一现象都已束手无策。心理学指出: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学习哪门知识,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活动中产生和丰富人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差,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由此笔者认为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的阅读,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需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硬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里的“硬性”指的是在教师的组织、参与、引导、监控下进行。因为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外书,更不可能挨个辅导。而家庭就显然成为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将关系到学生能否提早进入课外阅读的关键,于是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果让每一位家长每天都坚持指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而教师不参与。会出现这种情况:1、家长或学生所选择的阅读内容会与所学内容或进度脱节。2、没有教师的督促,学生时间长了不会听家长的,或家长不能坚持指导。如果教师每天为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而家长不参与,学生在家读与不读,读得好坏,很难分清。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教师每天为学生推荐或让学生自选课外读物内容。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朗读,一直到读熟、读好为止,并要求家长在所读的内容旁签字,写评语。第二天晨会只需5分钟就能检查完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这一举措即约束了家长,又监控了学生。为鼓励学生,每天晨会还轮流让学生把所读内容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学生读后教师分别在读物上给予书面鼓励。做到了家中有辅导、监督,学校有鼓励、监控。

课外阅读在教师和家长的参与指导下,学生很快克服了阅读中的困难,并逐渐掌握了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渐渐的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教师和家长如能继续长期的配合与辅导,课外阅读还将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袁蔚成主编的《心理学教程》146页、148页

作者邮箱: bmdxa92117@163.com

[知识的准备是兴趣产生的基础--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策略(网友来稿)]

★ 什么是大寒?节气大寒知识详解

★ 知识管理什么是最好的

★ 知识是慢慢吸收作文

★ 知识是无价的作文

★ 安全知识:什么是隐形防盗窗?

★ 交通安全知识标语

★ 满足是一种快乐作文

★ 作文:快乐是一种选择

★ 感恩作文:感恩是一种快乐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思考 篇3

从古典文化,尤其是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文化素养,以发展、促进民族不断前进,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会议主题为‘面向21世纪’。会议的新闻发布会最精彩的为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以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一味要求中学生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而是应该强有力地促使广大中学生去认认真真的阅读。新的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更加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而人文性主要通过选入课本的作品来体现。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解读上。陈思和说:“知识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不懂到懂的传授意义,另一层是潜在意义,而潜在意义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对改造人的灵魂具有巨大的作用。所谓改造灵魂,是指文学作品不必对当时的社会事件作出反映,而在于着重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弊病,对人们的灵魂进行鞭策、改造。文学作品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青少年。美国斯托夫人在1851年发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真实地描述了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此书一年就畅销30万册,对美国奴隶运动和南北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62年,总统林肯接见了斯托夫人,感叹“她一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导致一场伟大战争的书。”文学作品的精神鼓动力量如此巨大。

最近,以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为代表,大力倡导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提出应加大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方面有大量的学者、教授、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理论,但这些理论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我想几乎是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把这些理论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泽被广大的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也是被教育界常常忽视的地方。“学以致用”告诉我们,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运用,即走实践—理论—实践的道路,如果我们只研究一些高深的理论,而不用于实践,那么一切都等于白费。当然,这里所指的实践道路,只是被研究者遗忘而已,而不是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已有大量的学者和中学教师正在躬耕力行,终于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最关键性的一步。1994年,“读经”活动在中国台湾兴起,发起人是王财贵博士,他四处讲演,希望借助精心选编的经典通过带领儿童诵吟,识字并拓展知识悟性,陶冶情操,从而达到以中国文化宝典的精华开启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奠定优美人格的基础。在王博士孤掌难鸣之际,德高望重的南怀瑾把儿童“读经”活动推向了高潮。华东师大教育系金林祥教授说:“儿童‘读经’可以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只要记忆,不用理解,也很符合小孩学习的特点,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其义,但作为知识储备,可以随人生阅历的增加逐渐感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武汉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余一彦曾到重庆做关于国学启蒙教育的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到,教育不能太功利化,而应该从教育的自然规律出发,培养具有真正创新的人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丢掉了,如果文化丢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所以,中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着最丰富的营养,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

前不久,我读了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美学著作《谈美书简》,感触颇深。朱老以书信的形式,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不仅让人了解了美的本质和如何去认识美,更重要的是朱老所采用的方式自然、亲切、随和,也容易让人接受他所要阐述的道理和美学知识,让人不觉得枯燥、乏味,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就是我读了朱老《谈美书简》最深的感触之一。这不仅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我国很多教育家都在大力倡导中学生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但是为什么收效甚微?问题出在了哪里,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是我们广大的中学生错了,还是我们教师或者是我们的教育错了?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什么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是不是传递的方式出了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像朱老那样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递。为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脚步不要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大声疾呼,而应该脚踏实地地加大教育实践的有效力度。

陈蕾老师把王博士等人的教育理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样启发她的学生:“《论语》的主题是‘仁’,从字形来看,就是‘人、天、地’,即人如何自立于天地间,做一个大写的人……,她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话教孩子们体会智者的境界。”陈蕾老师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和人文精神储备,想要达到这一效果,我想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许现在孩子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读经”内容还不是很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润物无声的效果将大放异彩。何况,在古代,我们先辈们读书识字也是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途径来实现的。

语文是最感性的,适合与你直接发生心灵的冲撞,学生在读通作品后,能不能加深对自我的理解、人文的理解,并且“由己及人”,这很重要,也是我们现在正缺乏的东西。读懂作品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在于学生加强自主性阅读,而且还要求教师的全力引导。“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我想,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对古典文学名著、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更要注重我们教师的大力引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大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否则将会出现“以己昏昏,使之昭昭”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我们的教师常年奔波于应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大量考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读大量的书籍,何况文学名著;另外,现在的各类书籍都十分昂贵,一般的工薪阶层都只能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作为教育一线的广大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大力落实和实施我们教育研究者所提出的适合社会和广大学生要求的理论,并用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教育。

我认为传统经典的精华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与中国人生命相关的东西,是民族的根。在不同的时代,他们依然闪烁着洞察人性的智慧光芒,这种智慧的穿透力可跨越千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世界地位的提高,如果说先进科技和经济可夺天下,那么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定天下。提倡“读经”不是扬古弃今,而是敞开胸怀,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我们知道,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他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正如有人所说:“有没有高昂的名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挖掘民族文化的根,而且还要大力发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光芒万丈,这不仅需要广大学生来承传,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来加大传递的力度。

课外阅读一点通 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作业

一、布置精读课外作业的原则

精读课外作业要具有多元性,兼顾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由于英语专业二年级精读是一门综合基础课程,不管是从教材设计还是课程目标设定,都需要包括英语专业基本技能。二年级课程在巩固一年级学过内容。同时,兼顾为三年级的专业课做好铺垫和引入。精读课外作业要具有创新性, 即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对各个环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因循守旧。网络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日渐成熟,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化作业布置。英语作业的布置也可以不再局限在书面作业,它可以是音频、视频或是网上资料搜集等等。呈现形式也不是只有传统文字形式,可以是自己录制音频,甚至是视频。精读课外作业要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它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感情,满怀乐趣的继续钻研下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又不是太难的作业,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确保师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增进其思维灵活性和敏感性。

二、精读课外作业内容设计的原则

书面和口头相结合。现代英语教学改革对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外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作业中含有适量英语日常交际用语、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等。书面作业除结合课本内容以外还要兼顾学生的应试需要,比如大二下学期就要进行英语专业4级考试(TEM-4)。以《综合教程》第三册UNIT 9 Chinese Food, 口头作业可以设计为服务员和顾客的情景对话、在餐厅给外国朋友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等,书面作业可以设计为A letter of complaint to a restaurant。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大部分同学都有拖延症,尤其是遇到如写作这种需要自己创作的作业,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输出型作业,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会构成很大的压力。而简单的跟读、阅读、摘抄等容易完成的输入型作业,对于任何程度的学生都是轻松完成的事情。两者相结合,才能既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动力,又不给他们过多压力。个人和团队相结合。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团队合作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协作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上,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小组内的写作。巩固和引入相结合。大二的精读课是基础课的重要部分,对于大一已经学过的语法、英语文化等课程需要进行巩固,强化基础。同时,由于大三就要开始专业课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翻译等,精读课也应该为这些课做好铺垫,结合相关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对来年课程的兴趣。

三、布置课外作业的频率

在对同行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70﹪的老师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布置作业。也就是说,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就会给学生布置巩固该单元已学知识点的课外作业。20﹪的老师几乎是每周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还有10﹪左右的老师非定时定量地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笔者认为作业的布置要有常规性,输入型的作业容易完成,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兼顾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布置一次输出型作业。

四、作业批改

部分老师认为作业布置频率过高,单单是批改就增加大量工作量,事实并没有那么严重。英语专业由于其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大部分班级较小,30个人左右,而且对于输入型作业、口头作业、巩固型的作业只需要每周检查给出一个等级分数,例如A、B,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针对个别学生提出意见,口头作业可以安排到课堂上展示,并当场或者当天课余时间点评,不会占有太多的时间。而对于书面的输出型作业的批改是很有必要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一类作业不能简单地标出对错符号、划分等级,一定要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这种师生间信息反馈既能有效纠正学生错误,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课外阅读一点通 篇5

黄忠

一、过程回顾

今天,上了一堂课外阅读辅导课。课题为《走进课外书籍》。我预设的目标有二: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 对课外读物满怀憧憬。二是传授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用“不动笔黑不读书”的理念来引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用设计读书卡,填与读卡的方式作为这一理念的着陆点,用当场阅读课外书作为阅读的实践行为。

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先是读题——《走进课外书籍》。要求读出感情来。学生开始读得很平谈,后来读得还不错。学生 用朗读表达了走进课外书的迫切和喜悦之情。本人也想借以来激激趣,以达“开闸泄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学生 推介课外书籍。我精选了《家》、《春》、《秋》、《世界名作选集》、《鲁滨孙漂流记》、《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话选》、《居里夫人》、《董存瑞》、《白求恩》、《刘胡兰》„„旨在向学生 推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让学生 产生好奇心——课本以外竟有如丰富多样的书!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我要读书!接着,我先推出《家》这本书,让学生竞争此书的阅读权。为此我设了一道坎,即谁读的课外最多就先让他先读这本书。因为早在上《写的天堂》一文时,我就介绍了巴金 的“激流三部曲”。而《家》是三部曲之首。学生对此书早已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了。我之所的这样做,是 为了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利者的自豪感。从而以点带面,激起全体学生多读课外书的热情。再其次,是将50本课外书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 痛快阅读手中的书。然后,我就阅读的方式和怎样填写书卡两方面作了相机指导。最后,临近下课时,我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给阅读课外书这项活动设计广告词。一节辅导课就此作罢。

二、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老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然而,这堂课无论是内容的安排、目标的预设和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的手段都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内容宽泛,缺乏深度

确切地说,这是一堂研究实验课,课的性质就定位在“研究”二字上。所谓研究就应该

有探索的含量。这堂课安排的内容有课外读物推介,有读书卡设计,还有阅读方式的探索。内容广而杂,而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我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是不实际的。因而,这堂课的深度是不够的。许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无探索的味道,更没研究可言。如果将内容掰开分细,如专作课外读物推介或专作读书卡设计的指导或专门研究阅读方式。那么,课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学生得到悟到的东西也不会如此之肤浅。

(二)方法的操作与阅读兴趣发生冲突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对阅读者科学的指引。动笔墨能记其所得,能抒其所感,能质其所疑。一句话,动笔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设计读书卡,填写读书卡的目标就在于此。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前被激发的高昂的兴致随着读书的设计和边读边填记的动笔过程而逐渐削减。究其原因,一是读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为快,满足解读欲。可老师却安排设计读书卡,而且还得边读边玩。这样的阅读速度慢,耽误时间。二是增加了负担。课外阅读原本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活动。可当学生 在兴致勃勃地阅读精彩情节的时候,老师又提醒要动笔抄记,写感受,搞得他们神疲力倦。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问题呈现眼前,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设计读书卡?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设计读书卡?什么时候填记读书卡?哪些读物要边读边写读卡,哪些读物是读后后再填读书卡?只得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方才凸显阅读指导的效果,方才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 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 生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 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探求推断几招鲜阅读理解一点通 篇6

词义推断,可分为有条件推断和无条件推断。有条件推断,就是依据工具书、相关注释以及阅读文言课文所掌握的一定量的词汇知识,去确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平时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增加有条件推断的机率,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无条件推断的情形,则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时更普遍、更高的要求。如果对于句中的某个词语而言,既无注释,又无工具书查阅(例如考试时),或虽有工具书,却又无此词条或相关义项,我们就只能进行合理的推断。这种无条件推断,也正是应试中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之一。

无条件推断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就我们复习备考常用到的几种主要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一、训声猜义

即利用古文声讯规律,找到有通假关系的字词,用本字的意义去解释通假字。

例1 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十一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中的“闲”。题中解释为“空闲”,还原·到句中不妥,应利用声训去推断力为通假字,本字为“娴”( (1) 文雅; (2) 安详; (3) 熟悉),此处理解为“熟悉”是符合句意的。

例2“项羽大怒,伏驽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史记·高祖本纪》)

·句中加点的“匈”字,可推断为“胸”。

以上两例,均为依据形声字或古今字的规律,来训声求义的。

例3 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十四题有一项为“阴资装,百余里要之”,要求解释“要”的意义,也应利用声训去推断为通假字,本字为“邀”( (1) 邀请; (2) 迎接; (3) 拦截),此处将“要”解释为“迎接”是符合文意的。

例4“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方孝孺《逊志斋集》)

句中加点的“燕”字,也可利用声训规律推断为通假字,本字为“宴”。通过查阅字典,验证“燕”字的确有此义项。

二、依形断义

即利用汉字构形的特点,可以推断词的意义类属或意义范围。

例5“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谭嗣同》)

句中“觐”字较生僻,但从字形特点上可以推断出与“见”有关,加上前后语境有“入”、“奏对”等因素,可推断出是“见皇上”之意。

例6“以牧人御众人才,膺方叔召武之任。”(《旧唐书·马传璘》)

依据字形特点,可以推断加点的“牧”字的意义,会“牛”和“支”之意,即“养牛”、“放牧”,再结合语境,“牧”的对象是人,应与“御”属同义并用,意为“统治”。

三、组词辩义

文言文中四字格构词的现象非常普遍,两字一组前后结构相同者尤多。因而,可以从构成方式上通过已知去推断未知,确定相同位置上词语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意义。

例7“穷源竟委”,可以通过“穷”推断出“竟”字所含的“推·究、研究”等意义;“穷形尽相”,可以通过“尽”推断出“穷”字所含的“竭尽”之意;“穷奢极欲”,可以通过“极”推断出“穷”字此处为“极端、极其”之意。

相同类———文过饰非(“文过”和“饰非”,都含“掩饰过错”之意)

相近类———钟灵毓秀(钟灵,集中美好的环境;毓秀,孕育优秀的人物)

相对类———革故鼎新(革,革除;鼎,更新,更换)··

相反类———是古非今(是,肯定;非,否定)

同样,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语素组合关系来推断文言词义。

例8“疏”,现代汉语中可组成“疏导”、“疏浚”、“疏通”等并列式合成词,其中“疏”与“导”、“浚”、“通”均为同义联合并列,因而词义相同。

四、析句推义

阅读文言文时,也可以从文言句式结构,语法修辞等表达特点的角度,去推断词义。

例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依据对偶句对比的特点,由“达”(显达,得志)可推断出“穷”为“仕途困窘,不得志”。

例10“木欣欣以荣,泉涓涓而始流”。依据对偶句相对词的词性相同的规律,由下句中的“而”可推断出“以”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例11“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句中“时”与“处”处于相同位置,互文见义。因而,可推断出下句中的“处”即为“时候”之意。

例12“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句中“轻暖(好的衣服;佳衣)”以及“饥”、“食”等,可以推断出“甘旨”为“美食;美味”之意。

另有贾谊《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运用反复和夸张手法,极写秦孝公伺机吞并天下的野心。其中“席卷”“包举”“囊括”等词不仅意义和用法相同,而且与后面的“并吞”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之意也完全不同。

五、困境求义

困境求义就是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重难点词的词义,需要结合句子内部的结构和意义关系去探求词义,还要“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去综合探求词义。

例13《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甲](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库府,而待将军。”

[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甲、乙两句中两个“籍”字,意义是否相同?依据行文规律,纵观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相关注释,可以作为正确的推断。乙句为项羽所言,项羽明籍,且句中有自称语作主语的迹象,故此处的“籍”可推断为项羽自称,译为“我”;而甲句为沛公所言,故此句中的“籍”不能为自称或他称,可以从后句中的“封”(查封)推断出此处的“籍”为动词,意为“登记,统计”。

例14“即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之旱,(则)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依据句中关联词(“则”是据文意补充的)的前后联系,分析句意的语义关系,可以推断相关虚词的词义。上例中的“即……则……”就是“假如……那么……”,“即”应当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篇7

一问本质———课外阅读不“课外”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 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 “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 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 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 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 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 启迪读书的热情, 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 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 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 让课内对课外开放, 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形成了这样的“重视”, 我们才能够真正地, 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 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 从人物到主题, 一番分析、几次辅导, 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 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 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 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 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 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 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 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 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 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 为了作文, 为了老师检查, 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 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 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 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 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 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 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 一种纯粹的阅读, 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 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 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 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 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 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 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 (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 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 重点段落批注, 写读后感, 读书笔记, 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 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 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 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 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 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 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涵养性情, 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 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结语:

让课外阅读成课外“悦”读 篇8

一、把握方式方法, 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因为他们认识的字也不多, 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 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 做到心中有数。

1. 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实践证明, 无论是个体教育还是在小学中的群体培养, 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形式。首先利用每天的早会或者每周的阅读课的时间, 我会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述童话故事书里的故事, 如《木偶奇遇记》、《爱心树》、《我爸爸》……学生被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 故事书在孩子们眼中变得更神奇了。

2. 疑点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 我在讲故事的时候, 经常在关键的地方设置疑问。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激发他们往下阅读的欲望。例如我给学生讲《神勇小虎队》之《矮种马事件》故事, 一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书的封面质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什么?猜猜故事的内容?”当讲到“碧斯发现窗外有人拿着望远镜窥视她时”, 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 自己到书里看呀!”第二天, 我发现很多学生手捧着这本书正津津有味的看呢!

3. 奖励生趣——体验阅读的快乐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更爱表现自己, 他们都想在班里甚至学校里小有名气, 因为那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根据这一特点我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学生每天能进行课外阅读 (20分钟以上) , 并在“阅读存折”里做好记录, 奖励20个金币;课外阅读中, 遇到不认识的字, 通过字典认识并注上读音, 每一处奖励5个金币。能把看过的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每篇奖励30个金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获得金币数量的多少和家长、老师的综合评价, 每个月评比一次“阅读之星”, 每学期评比一次“阅读状元”, 每学年评比一次“阅读模范”。评上“阅读之星”的, 能从老师手中奖到一份“喜报”, 还将他的阅读明星照“晾”在班级电脑屏幕上, 既能受到老师的祝贺、同学们的赞许, 又能得到家长的鼓励;评上“阅读状元”的, 能从老师那里奖到一本老师签名的精美的图书, 孩子们如同珍宝般爱惜;评上“阅读模范”的, 能够在学年的语文总评成绩上加分, 并且有资格填写《愿望书》, 实现自己的一个梦寐以求的“合理愿望”。我还把学生颁奖的场面拍下来, 通过多媒体发表在校园网、班级QQ群上。这样的奖励机制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再提高, 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尊严和自豪。

二、突出读书指导, 丰富阅读内涵

在激“趣”的同时, 也要融合“法”的指导。低年段我主要采取这些方法:

(1) 摘一摘。“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外阅读只读还远远不够。我让学生学会用专门的《阅读存折》, 摘录一些优美的描写文字, 格言警句。内容是:我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___, 我知道画这本书的人是___, 我最喜欢书中_____, 我认识了____, 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的表格形式。

(2) 画一画。对于低年级学生, 画画不失为一种理解文章、积累词汇、表现美、创造美的好形式。让学生把看好文章后, 把里面的内容和所想到的画下来, 比如:我能够画出故事的主人公, 我能画出故事里的美丽景色, 并让学生在画旁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说一说。它是阅读指导的一种重要手段。刚开始, 让学生简要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渐渐地, 用所学文章的词、句较完整地复述故事内容, 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听等, 最后能说一说他们的读后感。

(4) 剪一剪。要学生把平时在课外阅读中, 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剪贴下来做语文报等。并在班报内进行展览, 评比。

(5) 演一演。表演, 操作表演, 角色表演。有些童话等文艺性文章, 我指导学生改编成小剧本, 让学生按人物角色化装在班会课上表演。通过表演, 提高学生审美情操, 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 把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 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注重联系实际, 强化阅读效果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表演的欲望很强烈, 我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 有课前5分钟的“我爱阅读”活动、讲故事比赛、“阅读连连看”知识竞赛。既能深化他们的阅读兴趣, 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 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课上, 我组织学生把最近所看所学的故事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朗读、讲故事、演课本剧等形式) , 学生们个个兴致极高, 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每讲完一个故事, 我都请其他同学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样,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 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量, 增加了知识的积累, 智力得到开发, 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 可谓一举多得。

课外阅读一点通 篇9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了解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情况,我对全校七到九年级的100名学生采用书面回答的形式,展开了调查。

1.你课余进行以下活动吗?(1)阅读课外书(2)看报(3)看电视

2.你课余阅读课外书(看报)大约多少时间?

3.你课余看电视大约花多少时间?

4.你课余花在完成课外作业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

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弄潮的好手,胜利抵达彼岸。因而教者既要有意识地把每个学生放到风口浪尖去摔打,又要有目的地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学会应有的本领。要力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上参与率都是100%,以求取得语文教学每个目标的达成率都是100%。实现这两个100%,关键是学生要主动,而学生主动的关键在于教者的调动和保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无意识注意中无忧无虑地学习。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的生成往往在一念之间,在课堂提问时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哪怕是很小的正确部分,就能帮助他们赢得自信,保护自尊,拓展思路,使解答趋于圆满:在朗读复述等训练中注意褒扬学生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优点,就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添勇气,使有关能力不断增强;在批阅评讲学生作文时注意发掘其立意组材,语言表达哪怕是书写方面的一点长处,多给点赏识性的眉批或总批,在有关句子下面做一点类似“~~”的嘉许性记号,就能使学生深受感动甚至震撼,使他们不至于视写作为畏途,还可能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

要深刻认识到,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安全感,学生就能获得语文学习的心理自由。心理自由是思维发展的

现将学生回答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针对问题1,看电视的占了80%,读课外书的占10%,看报的只占2%。

针对问题2、3,其平均时间分别为25分钟和1.10小时(其中有好几位学生的回答是每天几乎不看课外书和报纸)。

针对问题4,其平均时间是1.30小时(其中九年级学生占用的时间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已经超过2个小时)。

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普遍现象: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不够;二是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低下;三是学生阅读面普遍狭窄。

二、现象形成的原因

深究以上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

前提。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扩大加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发展,自由的心理状态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复杂关系和联系。在没有心理束缚的状态下,他们会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会不满足于教师的说教和书本的现成知识,而喜欢索取隐藏的内容,追根到底,这正是他们独立思考,增长知识,发挥才干的可贵表现。实施新课改,需要的正是学生的这种学习精神和学习状态。

安全感是学生本应拥有的生存、发展权利,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这种权利,今天我们提出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安全感说到底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生态型课堂,更好地创设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全面素养的新天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弃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放弃教学应有的调控手段,对学生一概信马由缰听之任之,甚至牺牲教学的严肃性,内容的确定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去迎合学生的不当意见和不良表现。给学生语文学习的安全感是为了让学生心情松弛,而不能让学习松懈,课堂松散。

(责任编辑韦淑红)实属多余。据调查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很少鼓励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连学生早自修看课外书都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

在调查的100人中,平时阅读内容是科普类的有10人,占10%,故事类30人,占30%,历史类的有5人,占5%,作文选的有60人,占60%。其他的5人,占5%,数据表明,在农村的初中学生思想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加强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对策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一)更新理念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语文教师必须进行理念上的转变。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要提高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要以实际行动,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要研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逐渐形成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喜欢课外阅读的良好风气。

要坚持“以生为本”课外阅读理念。在推荐和引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和把握他们阅读的动向,找到既是学生喜爱又有阅读价值的读物,真正达到让学生想读书,能读书,读有价值的书的理想境界。

(二)指导阅读方法

1. 以读促读

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作家描写春的文章,也可以引导他们读一组关于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泳、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 以说促读

教师定期组织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推介新作品,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有了榜样示范,有了积极分子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

3. 以看促读

现在,有许多名著名篇都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如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影视作品大多已制成了光盘在市场上出售,假期中,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播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作品的同时,收看这些影视作品,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三)挖掘书源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1)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2)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3)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

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中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四)加强引导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我自己则常常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读书: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无与伦比的精彩。语文课外阅读将让农村孩子走出乡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课外阅读一点通 篇10

1.氛围淡薄影响阅读的兴趣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 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 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 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 就是一个乖孩子。另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 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他们认为, 早读课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 浪费时间, 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 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 也使得学生思路狭窄, 难以提高兴趣去有所创新。

2.范围较小影响阅读的广度

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 一听说要买课外书, 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3.阅读习惯影响阅读的质量

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 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即使做了笔记, 也无非是几句好句, 几个好词。不会渗透文章摘取精要、批注点评并畅论自己的感受。

二、改善策略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我想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经验谈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 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 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 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 我利用班会、晨会、思品课等时间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 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并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 肯读书, 才能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活动激趣

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写秋天的树叶》, 我用秋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收集各种树叶, 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等并做好记录。课前又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 摘录好词好句, 揣摩谋篇布局的方法, 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 以课外促课内, 相得益彰, 体验收获的喜悦。并且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 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 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2.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 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 做好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才有效率, 才有收获。

(1) 做好读物推荐

小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鉴别能力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 良莠不齐, 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我认为向学生推荐的读物首先要有教育性: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 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其次, 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三四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 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五六年级的学生比较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 可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些外国文学书籍。

(2) 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 科学珍闻, 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 增长知识, 启迪思维, 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 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 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 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 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 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 改写故事, 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 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上一篇:计算功率下一篇:新疆软件园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