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反思

2024-05-18

课前反思(共9篇)

课前反思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前的反思远比课后反思重要的多。

一、课前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不能仅满足于“顾后”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 课前反思越来越彰显其作用。

1. 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 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 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 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课前反思, 可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的话, 我们就不能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充分预设, 课堂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 好看但不中用, 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益处, 最终要轰然倒塌。可见、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新的建构, 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 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波斯那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 带领我们从经验迷宫走向智慧殿堂。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 而不是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不将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那么, 这些经验水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 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

教师养成课前反思意识, 形成课前反思习惯, 不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样的教师总是兢兢业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它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严格要求自我、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从而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师德, 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前反思的内容

课前反思, 包括对课程教学计划安排, 教材内容取舍、补充与延伸, 教学策略选择, 对教学重难点思考, 内容组织, 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确定, 媒体的使用, 学生参与预测, 教学效果初评, 等等。下面我就其中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

1.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和完善。

反思自己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 有没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来思考。

例如一开始我制定《我爱我家》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能力目标:学生列举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说明父母履行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珍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备好课后我再度审视这一目标, 反思农村孩子的家庭特点, 认真反思后觉得这样的设计不能体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 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不具体。于是, 我对目标进行了认真修改, 修改后我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百分之百的学生知道说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能够说出父母对子女的义务。能力目标:百分之百的学生能够通过小时候父母家庭奉献的事例, 感知父母对我们的爱, 说明父母履行了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义务, 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家庭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从心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 热爱父母, 珍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决心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而这一目标的更改就是课前反思的结果。通过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的分析结合农村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现状才最终形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2、反思自己在备课中对教材资源的把握、提炼和整合是否恰当, 问题情境设计是否典型, 具有层次性。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做不到用教材去教, 课堂上则会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 学科特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仔细研读教材, 透彻理解教材, 学会整合教材资源, 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的备课中, 我一开始对“对老师的访谈”、“我爱我的老师”的讨论, “夸夸我们的老师”三个活动是分开来设计的, 后来发现这种设计使课堂教学太松散, 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我对教材内容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觉得这三个活动之间是延伸关系的, 它们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 这是一个从知到情到行的学习体验过程。可以将三个活动设计成主题活动, 分步进行。第一步, 引导学生课前分小组开展对教师的访谈活动, 第二步, 课堂上, 各小组汇报访谈结果, 夸夸我们的老师, 畅谈教师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 第三步, 课后, 组织学生开展尊师行动。经过修改后的主题活动, 更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 也节省了时间, 后来的课堂教学证明这样做有助于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 反思学生主体性有没有实现, 教学设计能否体现教学主体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

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应立足于在经验、教训和教学理念、策略、条件, 以及学生、班级的基础之上反思。设计教学方案时, 还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课与上节课的联系多大?”“是否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实际相适应”, “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得到健康地发展”, 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学华, 宋广文:《论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 (12)

[2]王艳冲、周宏伟、王艳霞:《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6)

课前反思 篇2

课前三分钟演讲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课前三分钟演讲,能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让他们燃起自信的火花。

我校的学生大都是农民工子女,生活面较窄,家庭教育不够,学习上缺少自信,很多同学不善于口头表达,我觉得课前三分钟演讲很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于是本学期一开学,我便组织刚接手新生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讲“我最喜欢的格言”主要讲格言的内容、出处,自己对格言的理解及格言对自身的影响,可长可短,并不局限于三分钟,情况令我大失所望,很多学生到讲台前面来演讲,有的手忙脚乱,就是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如陈亮、曹圳、白云鹏;有的语速快,吐词不清,如梁金航、崔林、朱金燕;有的站姿歪斜,态度极其不严肃,如王逍、陈普。下面的同学听不清就乱成一片,而台上的同学更加紧张,效果极差。

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原因:准备工作没做好。找到了原因便可对症下药。

首先我查阅了大量有关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文章,针对班级学生实情,和两位主持人协商,从领读课后词语开始,逐渐加大难度。

其次,我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告诉了他们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益处及老师举行这项活动的目的。很多同学听后又重新燃起演讲的欲望。

课前反思 篇3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鱼和熊掌兼得,这是摆在老师们面前值得探讨、实践和反思的难题。

【课前思考】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的内容,课前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来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大小,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2.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3.在本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其正直人格的形成?

【课堂实录】

一、课前游戏,引入新课

抢“6”游戏,规则:⑴由学生先报数; ⑵师生轮流报数,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报2个数;⑶谁抢到“6”,谁就赢。

学生发现秘密:谁先报数就一定赢。问:用什么办法决定让谁先报数才算公平呢?

二、研究游戏,学习新知

(一)研究抛硬币,体验等可能性事件

1.猜想

师:你觉得抛硬币公平吗?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数来表示。谁来猜想一下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XXX猜想:、50%、0.5)

问:为什么可用这些数表示?如果用表示,那么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2.验证

实验验证XXX猜想是否正确,实验要求:

①用1分钟时间抛硬币。

②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好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算出总次数。

③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分别除以总次数的商。

汇报实验结果,填写表格,问: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发现1: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基本一样。

发现2: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分别除以总次数的商,大约都是0.5或。

师: XXX猜想是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为什么我们的实验结果却只能说大约是呢?(存在误差)

出示一组数学家研究的数据,问: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问:现在大家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报数公平吗?

(二)研究转转盘,探索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飞行棋游戏,请3人来玩,谁先走棋子呢?现在还用抛硬币的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

出示转盘:

游戏规则:每人选一种颜色,转动转盘,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区域上,谁先走。

问台上3人:你选什么颜色?为什么你们都选红色?用这个转盘来决定谁先走公平吗?怎么改进?

改进转盘:

问:现在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黄色、蓝色区域呢? 现在公平吗?如果更多人参加游戏,你又会怎样设计这个转盘呢?小组合作,设计好后组内开始游戏。

2.选择一个作品,问:转到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停在红色区域?

(三)研究掷骰子,继续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长方体骰子游戏,规则:每面分别写着1、2、3、4、5、6。任意掷出骰子,朝上的数是几,就在分行棋上走几步。

问:你同意这个游戏规则吗?为什么?怎样改进?

改成正方体骰子,掷出每个面的可能性是多少?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阅读下面几句话,你有什么话想说?

A.福利彩票中头奖的可能性是。

B.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

C.张大爷买了一些稻谷种子的成活率是。

2.学校门口有个小贩摆了一个摸球抽奖游戏的地摊,他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在10个球中抽中红球,奖给你10元钱;抽中白球,则你给他3元钱,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四、抽签下课,研究总数发生变化,可能性的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

出示A、2、3、4、5、6六张扑克牌,代表1~6个组,老师抽到牌几,就第几组先走。

第一次抽:每组被抽中先走的可能性是多少?

第二次抽:现在剩下5个组,每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每组被抽中的可能性发生了变化?第三次抽、第四次抽……每个组被抽中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课后反思】

1.游戏贯穿始终,激发兴趣

整堂课把知识融于游戏当中,从导课的“抢6”游戏,到新课的抛硬币游戏、转转盘游戏、飞行棋游戏、掷骰子游戏、到练习的摸球游戏,再到下课的抽签游戏,设计都非常新颖,独具匠心,充分激发了学生高昂的兴趣和高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冲突贯穿游戏,启迪思维

“抢6”游戏发现谁先报数一定赢,3人玩飞行棋发现抛硬币不再适用,3人玩转盘发现转盘4等份不公平,掷长方体骰子发现大的两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抽签下课发现总数变了可能性大小也变,这种种的矛盾冲突,撞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之玩出了高度、深度和广度。

3.活动贯穿冲突,体现主体

每现冲突,都是让学生自我解决,从猜想到验证,从实验到汇报,从改进到设计,诸多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规则贯穿活动,培养人格

教书必育人,规则的制定与改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其正直人格的形成。

课前反思 篇4

所谓的“热场”就是营造现场的活跃气氛, 让场内热闹起来, 使参与者消除紧张情绪, 轻松地, 自然而然地进入节目状态。而要把“热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就要求教师巧妙的设计课前的几分钟,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和活跃的思维。精彩的“热场”, 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立疑激趣,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 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二“热场”的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画》中指出, “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学生们会根据老师课前几分钟的内容安排迅速判断出这节课的内容他们是否感兴趣。如果学生能对一节课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望的强弱, 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 而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又直接反映一节课的成与败。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提高求知的欲望, 我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视每节课的“热场”。“热场”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 有以下的作用:

1.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往往不能及时脱离课间休息的状态。课前“热场”, 可以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课前“热场”还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新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 为教师教学做好铺垫与准备,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 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师在学生进入“愤”的状态时“启”, 在学生进入“悱”的状态时“发”, 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可见在“热场”时, 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学生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 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变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

3.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热场”, 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 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主动地逼近目标。

4.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

“热场”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 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热场”, 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 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怎样“热场”

“热场”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渲染铺垫式的“热场”

即创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 创设一个有利于教与学的情境。如在教学“The Taiwan earthquake”时, 我通过让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的视频,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可怕,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直观演示法“热场”

在教学“A birthday party”时, 我带了很多东西进入教室, 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当我告诉他们Millie要过生日了, 我们要为她选礼物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3. 以问“热场”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4. 比较分析法“热场”

在教学“Let’s celebrate”时, 我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一个西方节日。现在西方节日在学生中很流行, 他们有话可说, 课堂气氛热烈。继而又让学生回忆中国节日的庆祝方式。在比较中, 学生们不仅复习了以前的知识, 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总之, 课前“热场”设计得新颖得法, 犹如掌握着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教学顺利进入轨道。

参考文献

[1]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课前反思 篇5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总复习》的课前反思

总复习课落实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仅要让学生回忆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算法,还要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联系实际引入,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周长和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第二个环节复习周长和面积的单位和进率,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第三环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进一步体会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第四个环节简单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对有周长计算公式的图形,复习周长的计算公式,重点复习了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没有周长计算公式的图形,也要求说出周长的求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第五个环节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回忆了六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第六环节,初步练习,并联系引入环节进行面积和周长的实际应用的练习。最后完成书上练习。

课前喊口号 篇6

“喊口号?上课还喊口号?喊什么口号呢?”我心里犯嘀咕的时候,老师的话音就传来了:“我们的口号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欧耶!”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

“这个好让人尴尬呀!”

“我们都五年级了,可不是幼儿园小朋友啊。”

“老师这不是为难我们吗?”

……

可不管我们怎么议论,老师仍在讲台上宣布道:“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试一试。我的课堂——预备,齐——”慑于老师的权威,同学们只得小声地喊起来,就像一群蚊子嗡嗡叫。

老师没有生气,而是问:“同学们,你们自己听起来感觉如何?”

我觉得刚才喊的口号听着确实很不入耳,有气无力,一点儿都不整齐。于是,在老师说再喊一次的时候,我卖力地喊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班里好几个同学也像我一样喊得很卖力。听到口号喊出的效果的变化,老师笑着说:“这一次进步很大,我们再喊一次。”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喊了好几遍,终于喊得很有气势了。这时,老师并未罢休,又“得寸进尺”地说:“咱们最后再加一个剪刀手!好,再喊一次。”

这一次,同学们喊得很有底气,也都打出了剪刀手。还真别说,喊完口号后,我觉得上课顿时有了无穷力量。

新课前布置作业 篇7

1.选择题可采用快速抢答,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迅速渲染课堂气氛.

2.对判断题用“表示”形式, 即教师提出判断题, 若正确, 学生用课本正面表示, 若错误, 则用课本的反面表示.

浅谈课前准备 篇8

1 教学任务的准备

⑴学习任务的开发, 内容和结构特点, 与企业工作的联系及其在改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如, 任务为“七彩圣诞树”的制作, 内容涉及:A、二极管的特性 (单向导电性:加正向偏置电压导通, 加反向偏置电压截止) 、符号、参数 (主要参数有最大整流电流、正向导通压降、反向击穿电压) 。B、二极管的种类及其作用:整流二极管主要用于整流电路、稳压二极管主要用于稳压电路、光电二极管主要用于光电转换电路、发光二极管主要用于显示电路。C、发光二极管的外形特征---长正“+”短负“-”、小片正“+”大片负“-” (限本次提供材料) ;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方法 (限本次提供材料) ---正端接电源正极、负端接电源负极。

⑵学习目标反映学习任务要求的职业能力素养, 并结合学生实际, 明确、具体、完整且可操作性强。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要能识别电子元器件, 能分析电路, 能按焊接技术工艺要求进行焊接,

⑶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工作的各项要素, 学习过程能够体现工作过程。七彩圣诞树的制作步骤分四步:A、插装元件即按照实物需要及电路连接情况, 把元件插装到万能电路板上;B、焊接电路即按照电路图焊接电路;C、通电调试即接通电源调试电路使其按要求正常工作;D、封装修饰即把焊接好的电路板装入底座内并用螺丝钉固定, 放入圣诞树枝并美化。

⑷学习资料的准备体现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 学习环境的准备能够体现于工作环境的一致。制作“七彩圣诞树”所需工具:斜口钳、梅花起子、恒温烙铁、焊锡丝。制作“七彩圣诞树”所需材料及元件:万能板、发光二极管、开关、导线、电池、螺丝钉、底座、底座盖子、装饰品、圣诞树枝。

2 教学组织的准备

⑴教学的流程准备, 包括任务获取信息 (圣诞节到来, 该班集于晚自习时段将开展圣诞庆祝活动, 当天上午要学习二极管的应用这一专业知识) 、制定计划 (制作的圣诞树非常切合学生可将成功制作品作为圣诞礼物的心理要求, 也是“二极管的应用”的) 、作出决定 (制作七彩圣诞树, 学习二极管的应用) 、实施计划和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环节 (制作评价表格, 体现小组内成员互评和小组间的互评, 以及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综合评价;制作成功否的客观评价, 以及针对制作过程中某些同学的积极与否等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

⑵学生学习准备, 小组学习的组织, 即把学生人数为32人的班级分成以4个人为一小组, 并对成员进行分工和活动有序有效。并在小组活动中利用PPT特别强调“七彩圣诞树”的步骤, 把每一步骤都展示出这一步骤的电路图、注意事项及实物效果。如制作步骤之第三步通电调试这一步, 既要特别提示红色导线焊接到电池接触片的正端, 黑色导线焊接到电池接触片的负端, 装上电池, 按下开关, 观察三个七彩发光二极管的工作情况, 调试直到正常发光;还要展示出实物效果。又如制作步骤之第四步之封装修饰, 既要特别提示盖上电池后盖, 装入底座盖子并用螺丝钉固定, 整理圣诞树枝并装入底座, 挂上装饰品;还要展示已制作好的成品。

3 教学过程的准备

19世纪末,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 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是“从做中学”的过程。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要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实验者和成功者, 获得兴趣;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认识与探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即任务的驱动下进行, 因此, 教学过程的准备得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⑴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够体现学生主体、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手段、实作教学手段能够支持制作“七彩圣诞树”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

⑵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过程组织严密, 结构完整, 教学环节分配合理, 衔接自然, 循序渐进。

4 教学效果的准备

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期任务目标:在任务驱动下,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成功制作七彩圣诞树, 既掌握了相关理论又提高了工作技能;既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培养学生的情感;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5 教学技艺的准备

课前预习 有效指导 篇9

预习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的方向和效率。学案上首先要出示这一节课的预习目标, 预习重点、难点, 预习内容, 这样学生对预习的内容便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再针对预习的内容与哪些旧知识联系密切出示一定的问题或练习题。最后完成学案上的一部分例题或练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记录疑问、难题等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课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的学习动机, 课上老师讲解或小组交流或同学讲解,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收到理想效果。

二、指导预习策略———学生有效预习的关键

1. 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通阅整个课时的学习内容, 弄清楚新知识要用到哪些旧知识, 并对这些旧知识及时加以复习和回忆。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 提醒学生预习时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 发现学习新知识的拦路虎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新知识的领会、迁移、转化和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公式和定理的过程

学生实际的预习过程, 往往只重视公式和定理的结论的直接应用, 而根本不重视这些公式和定理等结论的推导过程, 这不利于从本质上理解公式和定理。其实通过对公式和定理的实际推导过程, 更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重要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定理和公式, 也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疑难和困惑问题归结到方法上去。如果仅仅满足于基本公式和定理的应用, 这样的预习过程就显得过于浅显, 不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设计学案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考虑进去, 还原知识的形成和探索过程, 通过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内心对概念要领共鸣, 从而达到预习见真知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试做习题

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很有代表性, 代表了这一类题目中的典型解法、规律, 仔细研究例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预习过程中更要提醒学生要充分重视例题的分析, 不仅要重视课本上例题的解题过程, 更要注重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预习时可以在自己搞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以便于在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 提高听课的效率。同时对于直接应用例题来解决的课后习题, 可以进行试做, 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会做题表明自己预习的效果还不错, 而不能做题, 说明自己在预习上一定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试做练习题, 往往会激发自己的思维火花, 可能会想到比例题更巧妙的办法, 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4. 注重预习效果的反馈和展示,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上一篇:变电站防雷分析下一篇:拖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