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流程再造

2024-07-05

生产流程再造(共12篇)

生产流程再造 篇1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新特质

1. 一个媒体机构的多介质运作

融媒体时代前夜, 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 如电视台以声画传播为主, 报社以文字传播为主, 电台以声音传播为主。融媒体时代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 借助新媒体的力量, 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 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这种趋势使得传统媒体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 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 通过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实现重生;或是固守先前平台, 走小众化路线, 不再乎版图缩小, 通过小而美的定制化、精致化实现自己的继续存活。

2. UGC成为融媒体时代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

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是融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先前, 新闻生产都集纳在专业人员手里, 新闻发布也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 (用户贡献内容) 的大量产生, 新技术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然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 民间话语力量、民间话题设置, 借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 并被传播出去;受众还能多路径地反馈信息, 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

3.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竞争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在多个层面展开, 体现在产品创新、渠道开拓、用户管理、形象管理多个方面。产品创新有两个着眼点, 新闻产品必须要包含“多种意媒”元素, 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此外, 新闻产品还包含两个来源, 即传统信源与民间信源。渠道开拓是指新闻产品的投放将在多个渠道展开, 不局限于先前的单介质, 一条新闻稿件除了“跨介质” (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手机) 传播外, 还将“跨平台”传播 (有线平台、卫星平台、无线平台) 。用户管理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 “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 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WEB2.0的核心在于运营人, 人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媒体营运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传播机构“多介质”的特点使得形象管理变得非常重要, 媒介形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本, 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 输出什么样的形象碎片、制造什么样的形象话题、建构何种形象目标, 都是媒介竞争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用户管理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 “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 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方法论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指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 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 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 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 对新闻素材作出一流的价值判断及去向判断;再次, 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 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 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 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 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 (UGC用户贡献内容) 如何上浮的问题, 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 将受众看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 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 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 等等。

1. 强大的“脑”指挥中心

融媒体时代信息源处在更为开放的状态中, 除了传统信源外, 网络、手机等多个平台将浮现出众多的民间信源。有了大量的信源之后, 还要具有从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脑”指挥中心就是这个信息价值的发现者。在人人都可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 专业的媒体机构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脑”指挥中心, 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 并且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源进行科学管理。目前, 一些媒体机构在突发事件中也临时设有类似的多媒体“脑”指挥中心, 如一些集团创办了“特别工场”这样的虚拟组织, 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 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因事而设, 事毕即散。但常态下的“脑”指挥中心的建立与健全还有待加强, “脑”指挥中心应该全权统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 并使之一体化运行。比较成功的例子是, 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将记者统一归口到集团管理, 报社不再拥有记者, 集团成为一个内容超市, 各种报纸要想获得内容, 就去超市的货架上选取它。“脑”指挥中心是这个内容超市的运营者, 通过合理调配来自记者与读者的信息, 并决定信息的呈现、去向、回路等等, 通过多渠道、多介质、多样貌的内容传播, 实现信息自由、高效流动, 从而强化母媒的传播力并提升其影响力。

2. 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

传统媒体实现内部融合的第一步首先是空间融合, 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 也才能实现单信源向复合信源的集纳。当发展到一定阶段, 这种空间融合将会进一步超越空间, 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超时空特性, 继续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体最初的融合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空间融合”的阶段, 从而保证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高效运转并得以固化。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 在巨大的新闻生产操作空间中, “脑”指挥中心位于这个平台的中央位置, 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 多媒体记者采写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分别归到各自系统, 由指挥中心确定一条稿件的新闻价值, 并最终决定以一种 (比如选择是在广播上还是在报纸上发布) 还是几种媒体形式 (比如同时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 呈现的方式, 转而分发给各自下线业务部门, 并分别在下线部门的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纸媒等介质平台上对外发布。

这有点儿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队。空间上的整合, 是融媒体初期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之关键, 首要之首要!

3. 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

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初端强调“空间融合”,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先前媒介机构的记者是“单介质”记者, 如广播记者、文字记者、电视记者;而先前媒介机构的业务类型又截然分成两块“传统媒体业务”、“新媒体业务”, 新媒体业务的采写部队具备了某些新媒体传播的技能, “空间融合”的起因正是因为新媒体部门的记者能很好地弥补先前“单介质”记者的技能缺失, 从而使新闻报道在呈现上不会受制于记者技能缺失, 意即, 双方联手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融媒体产品, 这有利于“脑”指挥中心对这些新闻进行选取、分发。因此, “空间融合”可以说是“记者全媒体化”前夜过渡时期的一个有效方式, 当整个媒体机构的采写部队都成为全媒体记者时, 媒介融合后的新闻生产就不一定非要局限在一个物理空间里进行, 它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各类平台有效地分布信息、整合信息。

如何使先前的单介质记者转型成为多媒体记者, 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新闻机构在硬件配备上已走在前端, 比如说为所有记者配备了多媒体化的采写设备:笔记本电脑, 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 照相机, 摄像机, 智能手机, 从而使得媒介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的需求以及网站和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新闻采写的多媒体化是从起点上掀起了融媒体的新闻融合生产, 但从“单介质”的采写部队向“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平移需要时间, 因此, 过渡期最佳的策略还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融合, 提高新闻采写的行动力与呈现力。

4. UGC内容的上浮与优化

UGC, 即用户贡献内容, 它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的重要组织部分, 越来越多的内容来自于UGC: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分享。它使用户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UGC产生内容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有线互联之外, 在无线互联领域, 流行的客户端软件是很好的UGC平台。传统媒体机构在利用UGC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 要确立一个重要理念, UGC更强调的是“UG” (用户产生) , 而不是“Content” (内容) , 就是说, 如何通过UG模式“创制”且“运营”用户是UGC最为重要的一面, 其次才是对其内容进行筛选与优化。用户贡献的内容一般质量低、格式杂, 缺乏清晰的分类, 因此必须对UGC进行组织和整理, 结构化, 聚类以及数据挖掘, 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可利用的优质内容。其次, 传统媒体机构还要通过UGC内容增强体验感与媒体粘度。UGC之所以能带来媒体粘度, 是因为其内容生产、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 完全自动, 从而使用户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以豆瓣网为例, 它通过这种UGC内容, 创制了一个建立在“趣缘”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会关系, 这种伴随着内容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 更加富有黏性, 更加牢固。比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I—news手机报推出《午后》这个产品, 完全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提供幽默的内容, 这种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很大兴趣, 不少手机用户不断通过短信表达对这个栏目内容的感受, 这些反馈又重构着先前的内容体系与社交关系。最后, 在UGC内容的生成与上浮整个环节中, 用户本身已经参与了平台架构的搭建过程, 如用户的评分、收藏、订阅、评论、浏览等行为, 事实上都起到了协助其他用户选择内容并提供更好呈现方式的作用, 拓展并丰富了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评价标准。传统媒体机构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泛信息”的过程, 从受众较广的“泛”信息发展到受众较窄的“深”信息。这种“泛”信息有利于推动深度信息内容的发展。

新技术带来了新媒介, 新媒介要求新的生产流程, 融媒体时代的流程再造强调的是“开放、兼容、多元、承接”, 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效度的自我更新之道。

生产流程再造 篇2

某环保装置生产车间的生产布局和经路改进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流程程序分析与布置经路分析的方法,运用“ECRS”改善原则和改进分析表等,针对某环保装置生产车间存在的生产设施布置和经路问题,分析其主要存在问题,并基于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提出了改善生产设施布置方案和措施。本文阐述了流程程序分析与布置经路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生产设施布置和生产物料搬运瓶颈问题的主要步骤和分析策略,这将为类似企业解决生产物流合理化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生产布局 流程程序 布置经路 物流合理化

0 引言

生产设施布置和经路的改善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源泉。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技术和知识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运作过程更为复杂,市场需求也更为多元、多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都使生产设施布置和物流路径安排常出现难以适应。无序、混乱的生产过程,以及低下的生产效率严重影响着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一些企业由于生产设施布置和经路安排的不善,使其产品的生产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快节奏与变化,导致其核心竞争力减弱,这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的现阶段体现的更是明显。但是,有些企业对

此认识不足,个别企业甚至忽视生产设施布置和经路安排的合理化,因而使其经济效益和生产率的提高遭遇瓶颈。据此,为企业量身改进和实施适合其科学发展的生产设施布置及其经路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某环保装置生产车间的生产布局和经路的作业现场为对象,对现场布置和作业者的移动路线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在制品、配件、人与物的实际流通线路或移动线路,以及搬运频率和堆码状况,系统研究生产设施布置和经路的安排,提出了改善生产设施布置方案和经路安排合理化的措施,减少物料移动距离和运量累计里程,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的目的。

现状调研

根据某环保装置生产车间的生产布局和经路现状,实地调研作业现场存在的问题。调研分为三部分:

1.1 对企业生产设施布局的调研

经测量和询问现场工作人员,得知生产布局的规模、位置关系、具体通道安排、存放与路径尺寸以及产品装配路线,由此绘制出生产布局现状简图和产品装配线路图(图1)。

1.2 经路的现状调研

通过观察、记录和整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问询管理人员,得出该车间工作流程和物流状况,绘出流程程序图(图2)和物料流动路径图(图3)。

明确存在的问题

明确存在问题所依据的两类原则:

2.1 车间生产布局一般原则

①要按车间分工确定的车间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为依据,确定车间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设备布局的形式。

②要求工艺流程通顺,物料搬运快捷方便,避免往返交叉。

③要根据工艺流程选择适当的建筑形式,采用适当的高度、跨度、柱距,配备适当等级的起重运输设备,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空间。

④要对车间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机器、工作位置、毛坯与零件存放地、检验试验用地、辅助部门、通道、公用管线、办公室、生活卫生设施等,合理区划和协调配置。

⑤为工人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采光、照明、通风、采暖、防尘、防噪音等具有良好的条件,将工位器具设在合适的部位,便于工人完成作业。

⑥具备适当生产变化的柔性。

2.2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一般原则:

①减少环节,简化作业流程,实现物流合理化。

②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为前提,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③贯彻系统化、标准化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对比调研资料,经过长时间对本车间在布局、工作流程、物料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该车间存在的以下问题。

①合理地利用作业现场程度低,存在改进生产布局的必要。

②工作流程繁琐和重复状况突出,有必要按“ECRS”改善原则进行取消、合并、简化、重排的处理与改进。

③物流路线大多曲折、繁杂,应予重新规划与安排,以减少物流距离和运量累计里程。

改进的提出与效果分析

根据车间生产布局和物料搬运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及生产布局现状简图和产品装配线路图(图1),统筹分析研究上述问题,绘制出改善该车间生产布局和产品装配线路改进方案图(图4)。

生产布局改进前后的面板和背板生产对应物流线路总长度的对比分析见表。

由以上两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改进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比改进前节省的距离百分比为:(116.6-75.52)/116.6=35.2%。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某环保装置生产车间存在的生产设施布置和经路问题,运用“ECRS”改善原则和改进分析表等,分析其主要存在问题,并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提出了改善生产设施布置方案和措施。经分析计算,改进后的有效搬运距离节省达35.2%,具有明显改善生产物料搬运瓶颈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生产流程再造 篇3

关键词:讣闻报道 新闻生产流程 道德情感 客观事实

在美国,讣闻报道几乎是所有报纸的家常菜。[1]其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是美国讣闻报道的三魁首。而在中国,只有在政要名人过世时,才会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一小段讣闻报道的高峰期。相比起国外讣闻报道的成熟而系统,国内讣闻报道颇显冷清和生涩,尤其是关于普通人逝世的日常讣闻报道,更是凤毛麟角。但近些年来,国内也不乏日常讣闻报道的尝试者,如北京的《新京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随着讣闻报道实践的深入,本文笔者试图从新闻生产的具体流程角度考察中国讣闻发展的现状以及中美讣闻报道的差异之所在,以探寻中国是否具备普通人讣闻报道的广袤土壤。

选择《新京报》和《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新京报》2005年3月29日开设专版定名“逝者”,被广泛视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每周定期出版的讣闻版”,成为“中国讣闻报道的一次突破”。由于《新京报》“逝者”版的报道对象主要针对普通人,而且定期出版,是中国新型讣闻报道的先驱。而《纽约时报》在讣闻报道方面有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在报道的采编上也做得十分出色。[2]在三魁首之中,《纽约时报》“讣闻”版在内容可读性、版面成熟系统性上更胜一筹。

本文中,笔者选择了2009年《新京报》“逝者版”的全年82篇报道和2009年《纽约时报》“Obituaries”版1400余篇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做具体的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同时,对操作《新京报》“逝者”版的责任编辑、记者进行定性采访研究,对《纽约时报》“讣闻”版记者和编辑与美国读者对话的材料做了二次分析,试图在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下,得到一个客观地研究成果。

之所以关注新闻生产流程,正如李立峰教授在赫伯特·甘斯的经典之作《是什么在决定新闻》译本序言中所说的,是因为我们每天从报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新闻,都是新闻机构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出来的。这个过程涉及新闻机构如何安排工作给记者,记者怎样去获取咨询,他们和消息来源怎样联系沟通,记者和同业之间又或是新闻机构之间有怎样的合作或竞争的关系,新闻机构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流程、上级与下级之间或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等,到最后,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在新闻内容上打下烙印。[3]笼统地来说,新闻生产流程主要包括采访与写作两大部分,但采访和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其中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一些影响因素。因而本文主要考虑的维度是讣闻版面存在性的差异、新闻记者本身差异、消息来源以及讣闻采访与写作过程。

(一)版面位置:讣闻让道还是为讣闻让道?

版面是否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周期和稳定程度既体现出中美讣闻版面的重要性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记者采写报道的进程。

《纽约时报》在讣闻报道方面已经有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以2009年《纽约时报》网站为研究样本来看,讣闻版每天固定刊出,2009年共有1400余篇讣闻报道,平均每天有4篇报道,多达8篇,少则2-3篇。

但在纽约时报网站上公开的“对话《纽约时报》讣闻记者”的访谈[4]中,记者表示在《纽约时报》,讣闻部分没有自己的版面。“我们是孤儿,看那天的报纸中哪有版面,我们就挪到哪儿。我们同时要与付费的讣闻共享版面”。而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纽约时报》仍然会确保数篇讣闻报道的刊出。

而《新京报》“逝者”版之前固定在每周周二出版,后改为逢周日出版,版面在A叠11-14版之间位置。2009年共有讣闻报道82篇,在2009年的52个周日中,有16个周日因各种原因让道给其他版面[5],讣闻版缺失比率达到30%。而这16次讣闻缺位的主要原因为欢度特殊节日,逝者报道与节日气氛不符;遇到特殊事件时,专题占用版面较多,在版面争夺中,新闻性不强的“逝者”版面只能让位于其他;广告量大,版面紧张;或者稿件不满意,需时间修改而中断版面的情况也存在。

(二)记者身份:“兼职”还是“全职”?

作为新闻采写的主体,新闻记者本身的身份、地位和心态将影响到讣闻报道的版面风格和内涵差异。

通过对《新京报》记者[6]进行定性采访,笔者了解到 “逝者”版的记者大都是《新京报》北京新闻部的社会新闻部或社区新闻部记者,撰写讣闻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兼职”,而社会新闻和社区新闻的记者人数为七八个,他们平日里已经需要负责《新京报》A叠“北京新闻·社会”和“北京新闻·社区”的至少4个版面。而在美国,由于《纽约时报》每天都有刊登数篇讣闻报道,他们的记者队伍中有5名专门的讣闻记者,报社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加入,组成一个强大的“死亡报道”阵容。[7]《纽约时报》报社对讣闻记者要求很高,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细节,且文字优美。[8]

在美国,讣闻报道被认为拥有超乎于倒金字塔形式和严格的新闻写作风格的自由。[9]美国著名讣闻作家尼科尔森有如此评价:“我写过的讣告里,哪怕最差的一篇也比我写的最棒的调查新闻更有生命力,会比调查新闻多活一百年。讣告写作绝对是我在报纸这一行做过的各类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也许是我一辈子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

而在中国,短期时间内,要设置专门的讣闻记者似乎不太可能。这是由诸多的现实因素导致的。诸如记者的发稿量及其相关的工资问题,稿件来源、受众接受度问题,版面风格过于固定问题等。另外,即便在目前这种记者“兼职”的状态下,撰写讣闻也并不是那么受欢迎。有一些传统思想观念浓厚的记者仍觉得是一件晦气的事情,即便在思想上没有任何障碍,记者在采写讣闻报道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了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

兼职或全职本身只是记者职务上的差异,但在报道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景。全职记者的优势表现在讣闻报道操作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上,但容易造成程式化,难有创新。兼职记者写作风格多样,使版面显得有活力,但由于操作时间仓促,稿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三)消息来源或者逝者线索差异: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

任何一个采访都必须确定采访对象,并做一定的采访准备。而在讣闻报道方面,中美在讣闻线索的来源和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纽约时报》有多名讣闻作者,他们有时会耗费数月时间用于查阅资料和档案来预写讣闻,以便加快讣闻信息的发布速度。预写的讣闻和收集的资料组成了《纽约时报》的讣闻稿库。讣闻稿库由警卫把守,一般人员不得入内。库内通常存储有近2000人的稿件,其中大多数需经常更新。这些报道的主人公包括国内外的国家元首、重要政治家、工商巨头、文化名人。[10]而由于《纽约时报》作为一个世界性大报,其报道对象辐射范围较广,报道影响之大,加上多名记者和讣闻稿库的支持以及多年的讣闻操作经验,讣闻版不会出现稿件缺乏或线索难觅的情况。

《纽约时报》的著名讣闻记者布鲁斯·韦伯曾谈道他们选择报道对象的标准:“在决定是否写他时,我们首先要看我们的报道空间是不是足够。另外,还有他能给这个版面带来多少新的信息,以及他的讣闻会不会有趣。有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可以不那么重要,但是不能不有趣。” 《纽约时报》坚持从一定的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出发,而不仅仅是体现人文关怀,没有特点的平凡人讣闻很难刊登见报。

而《新京报》主要在北京地区发行,其“逝者”版为了追求其贴近性,将逝者的报道对象定位为在北京去世,或与北京有关的逝者。由于中国民众的传统观念和目前“逝者版”尚处于新生探索的状态,因而与《纽约时报》线索过剩迥异的是《新京报》的逝者的线索并不乐观,时常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目前,其主要的线索来源如下:一 、利用跑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记者的人际传播、人脉关系或居委会、社区单位获取线索。二 、通过与墓林或陵园的联系获取线索或者在墓林或陵园蹲点,获取线索。在陵园方面,《新京报》主要与北京八达岭陵园合作。三 、以突发事件中逝去的人物作为逝者报道对象。四、读者主动通过热线电话联系报社或记者联系在报纸上刊登简短讣告的逝者亲属。五、编辑将任务分配给记者采访,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名人政要,包括演艺圈和文化界人士等。

然而,由于来源的不固定性和仍处于讣闻报道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便有如上五种线索来源,《新京报》“逝者”版的线索不足仍是一大现实瓶颈。

(四)写作框架差异分析:道德情感还是客观写实?

话语分析著名学者梵·迪克提出了话语的三大结构,即超结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超结构指一种话语体裁的完整的上层结构,是话语体裁常规的特定的整体形式,它安排句子的语篇序列,并赋予这些序列以具体的功能,超结构是约定俗成的。而涉及到内容的结构,梵·迪克将其分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称为宏观结构,较低的层次称为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可以构成一个宏观命题,或称主题;它通过宏观规则从话语句子表达的命题集合——微观结构——中衍生出来,相对于上层的超结构,宏观结构可以说是话语的底层语义表现,即内容或概要。微观结构、宏观结构、超结构这样层层套装,即构成整个话语的完整形式。[11]

《新京报》和《纽约时报》在各自报道中的超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在宏观结构中,《新京报》的框架偏重道德情感框架,而《纽约时报》的框架偏重事实客观框架。而在微观结构中,《新京报》的道德情感框架中,又分为若干明显的框架,其中包括“助人为乐”的道德框架和“家庭和睦”的情感框架。《纽约时报》则呈现出事实重要性和有趣性框架。这些框架和结构通过讣闻报道标题、词语使用等细微之处表现出来。

1. 讣闻标题的差异

首先从中美讣闻报道标题的差异来看,美国《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题目有固定的程式,包含的内容为逝者姓名、年龄、事业(身份或者广为人知的事件或最引人注意的特征)和动词死亡(die)。《纽约时报》讣闻标题的拟定遵循的是传统新闻标题的手法,用凝练的词语将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展现出来——何人死于多少岁,一般没有主观形容词。

与美国正统、一成不变的新闻标题相比,《新京报》的标题别具特色。首先,主题中心式标题。《新京报》的标题大多为主题式标题或故事性标题,标题用语偏虚,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表现逝者的特征和与众不同之处。其次,道德情感诉求。标题中的“悬壶济世”、“树德为怀”和“替邻里垫卫生费”从道德角度体现出逝者“助人为乐”的精神,而“撑起家中一片天”则从家庭生活角度呈现出“清贫”家庭同甘共苦的“和睦”状态。在标题的文字表达中,往往注入了某些道德和情感因素。

由以上观之,《新京报》的讣闻报道标题通过主题中心式的表达和主体概括性词语的使用,并不强调新闻要素的呈现,呈现出其讣闻报道中注重道德情感的框架。

2. 讣闻报道定性句子差异

讣闻报道中定性的句子是指讣闻报道中对逝者一生进行概括或评述、起着盖棺定论作用的句子。无论在中美,这都是讣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美国的讣闻报道中十分注重这个句子。在《纽约时报》讣闻报道中,第一段一定是该讣闻报道的导语部分, 一个由who引导出来的定语从句是讣闻报道中定性的句子。讣闻记者没有对逝者的一生做出宏观的评价,而是举出了其最值得让人记住的一点,从某件事情或某个客观特征着手,用事实刻画形象,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这也是该篇文章着重展开讲述的事件的一句话概括。

而《新京报》对这个句子并不十分重视。《新京报》的讣闻报道一般没有导语,没有一个概括人物或者主题的句子,其往往是以场景式描写开篇,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另外,《新京报》也擅长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评价的视角,从外貌到内心展现人物形象,并采用偏文学性的语言用情境营造文章的氛围,透露出情感化操作的倾向。

3. 讣闻报道结构范式和框架分析

在美国,《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通过“特写”与“全景”两个景深的关照,点面结合,力求客观真实而又有深度的展现人物。“特”和“全”两部分的比例视具体情况而定。而在特写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两个框架:重要性框架和有趣性框架。

在《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中,重要性框架表现在最常见的词是“因为……而有名”(best known for)、“变成有名的”(became a renowned XX)等。而有趣性框架则表现在记者总是带着敏锐的嗅觉以挖掘其中比较特别和有意思的事情。如《唐纳德·威廉·威斯莱克,推理作家,死于75岁》(Donald E. Westlake, Mystery Writer, Is Dead at 75)一文中,作者写到高产作家唐纳德,其笔名如何多,如何使用和取舍,还有其一直不用电脑,而用打字机来写作的奇怪行为。

而《新京报》的“逝者”报道则是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但也破碎化的状态。“她是儿女眼中的漂亮妈妈,她是老伴心中的贤惠妻子,她是大家公认的开朗老太太。”记者试图将逝者进行多方面的展示,按着其事业,其婚姻,其爱好的逻辑或者其幼年、其青年、其中年、其晚年的逻辑等,因而在报道呈现出来时也往往以不同的小标题分段,采访不同的对象得到逝者生活的不同侧面,以此构成全文。

但无论是操作有一定技术水准和文化水平的医生、记者、建筑师等逝者的讣闻报道,还是工人、收发员、流浪汉等文化层次较低的逝者讣闻报道,《新京报》操作模式中少不了道德和情感框架的支撑。如较真“司令”热心肠、慈爱祖父熨尿布、当掉婚衣救病人等。《新京报》的讣闻操作模式中,将普通的行为上升到某种道德或者素养,甚至灵魂的高度。讣闻记者试图能在事实之外,寻找到一种道德上或者情感上的诉求。

结语

总的来说,讣闻报道蒸馏了逝者的一生,是生命的记事。虽然由于中国与美国在文化传统、现实发展进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表现在文本中则是《新京报》的框架偏重道德情感框架,《纽约时报》的框架偏重事实客观框架。但讣闻报道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上讲,随着讣闻的发展,讣闻让人反思、讣闻作为历史、讣闻塑造道德等功能将被重视起来,因而其受众市场也将进一步拓开。

随着广州《南方都市报》“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等观念的深入,随着《现代快报》、《西部商报》等多家媒体讣闻版的不断实践,讣闻报道在中国,尤其在本地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中将逐渐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2][7][10]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P69,70,71,72

[3] [美]赫伯特·甘斯著,石琳 李红涛译.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转译自纽约时报网站“对话布鲁斯·韦伯”(Talk to the Newsroom: Bruce Weber),布鲁斯·韦伯,《纽约时报》讣闻记者http://www.nytimes.com/2008/09/22/business/media/22askthetimes.html?_r=1.

[5]《新京报》“逝者”版2009年因故中断的日期为:1-18,1-25,2-1,2-28,3-8,4-5,4-12,5-3,5-31,7-12,8-23,9-27,10-4,11-22,11-29,12-27。共16次。

[6]接受采访的有:记者张海峰、记者张媛、“逝者”版责任编辑杨清晓、北京新闻部主编胡杰。

[8]Richard F. Shepard: The Paper’s paper, A Reporter’s Journey Through The Archives of The New York Times, Random House,1996 年.

[9]转译自纽约时报网站对话布鲁斯·韦伯(Talk to the Newsroom: Bruce Weber),布鲁斯·韦伯,讣闻作家http://www.nytimes.com/2008/09/22/business/media/22askthetimes.html?_r=1.

[11][荷]梵·迪克著 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生产流程再造 篇4

在期刊生产中, 期刊版面是按照编辑的思路处理期刊版面的手段或方式, 是从整体上反映期刊内容布局和编排形式的载体。从理论上讲, 应按照“两个统一”的原则设计期刊版面, 即整体性和连贯性的统一, 格式与节奏变化的统一。设计期刊版面时, 应针对科技期刊的发行特点, 根据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 对版面结构和各类要素的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在版面设计上, 要直观的体现采用科技期刊的易读性, 突出服务于读者的功能特点。关于文字、图表、版面以及封面等设计, 大到版面的整体布局、封面、目录, 小到文章的字体、字号、线条、底纹, 除了简洁明快的展示期刊内容以外, 关键是要突出科技期刊独特的创造性。然而这种传统的排版模型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没有对内容资源进行多媒体呈现与集成化、结构化处理。

结构化是数字转型的核心, 结构化的首要环节是建立数字化标准, 知识分类的基本单元不再基于某一篇文章, 而是以文章结构以及词语为基本单元, 通过语义标签对文章进行结构化处理。所以, 结构化标准是数字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之一, 结构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数字化的水平。在科技期刊领域, 各大数字出版厂商和数字图书馆也开始规划构建用于文献存档的XML规范, 如NLM DTD、AIP (美国物理学会) 、BMC、Plos One等。另外, 文档结构化也是杂志社实现数字化编辑系统的核心, 数字编辑平台无论是在工作效率上, 还是在工作质量上, 都远远超过传统编辑出版模式。

1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比较

运用数字技术出版期刊,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出版”对应的是以纸媒为主的出版, 即“传统出版”。二者都做期刊, 这是二者的共性, 但出版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从内容来看, 两种出版方式都是人类认知的记录。期刊作为出版物, 就是人类认知内容与认知形式的统一。严格来讲, 出版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由此形成的出版物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进步最有力的“证据”。它承载着不断演进的文化知识, 并且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

传统出版作为人文知识传播与发展的有效载体,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字出版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并且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发展区间, 数字阅读营收呈现多元化。数字出版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应用便捷和成本低廉的特点, 在服务文化民生上的作用不容小觑。

从出版流程和业务方向来看, 两种出版方式都是基于读者需求, 对知识进行积累、创作、筛选和加工, 以达到传播文化知识的目的。近年来, 出版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动整个出版领域进行大调整。数字出版就是出版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 它有传统出版形式无以比拟的优势:

(1) 数字出版技术选题、组稿灵活快捷, 耗时更短, 促使编辑流程朝着在线协同编辑的方向发展。

(2) 出版物可直销;支持“无发行出版”, 网上书店精简了出版流程, 缩短了期刊的“生产时间”。

(3) 基于数字出版技术的期刊印制流程更加完善。

2 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量的增大, 是数字出版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传统出版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调整, 衍生出数字出版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数字出版技术逐步深入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带动整个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

一般来讲, 数字出版技术囊括了存储、传输、显示等煤体技术, 如今又衍生出云出版、电子阅读、数字对象标识、二维条码、视觉分析、数字版权保护、语义搜索等多种先进的出版技术。新技术的融入大大缩短了期刊的“生产时间”, 提高了出版效率, 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数字出版技术行业与传统出版行业之间的差距。并且新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 也衍生出一种先进的“全数字化生产流程”。该出版流程把以纸媒为主的知识传播路径, 逐渐升级到以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系统、数码成像、数码印刷四大主流传播途径, 基于数字媒介又衍生出跨媒体出版技术, 促进了跨媒体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另外, 数字出版技术也带动了出版行业内部产业链的优化调整。数字出版产业链围绕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进行运作,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出版业产业链的一大特点是。除此以外, 数字产业链运用网路传播路径, 进一步简化了出版物流通环节, 使得读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全球先进的知识资源。而且出版从也传统的物流调整为信息流, 以双向互动模式取代了单向传输模式, 不仅强调产品的使用价值, 而且同样重视出版服务。

数字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 是出版行业生产方式的创新, 是从产品到服务的优化调整。整个出版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3 XML结构化排版的价值与意义

XML结构化排版工具提供文本结构定制服务, 而文本结构的灵活调整使得出版内容具有了双向操作、重用和可访问的功能。一次设计, 多次重用, 文本样式与文本内容分别独立, 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在各种煤体上发布。除此以外, 内容的整合或关联操作使得资源能重复利用并且快速增值, 这充分体现出资源平台的灵活性。

3.1 提升出版效率

XML编辑器能与在线同行评审系统组合应用, 在保证文本完整的前提下提高文本整合效率。XML编辑能够决定页面布局, 并且能对文档工作路径进行全程跟踪, 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协同与组合, 从而提高版面的美观度。此外, 编辑器中有一套方便快捷的标引体系, 无论传统印刷还是数字出版, 都能提供相应的排版形式, 这对于节省排版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大有裨益。

3.2 实现数字资产管理

排版过程和结果支持多种储存形式, 如图片、视频、样式文件、XML文件等等。样式文件和XML文件还支持手机格式、HTML、PDF等多种转换格式。XML文件的高度结构化和高校表达, 能够链接当前主流数据库, 提供数据交换、图片处理以及音频图像的编辑功能, 以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加工和整合。

另外, XML排版器还能从互联网上搜集所需信息, 同时提供数据转换功能。XML能够根据纸质出版物中的历史资源做出标引, 自动完成格式转换, 以提供碎片化且可重复利用的文本内容。还可链接专用数据库对这些资源进行存储和管理, 如在线服务、版权保护、版权重用、版本控制等等, 从而使科技期刊出版由传统的信息处理升级到对知识的管理, 从而更充分的满足读者需求。

3.3 便于数据的多元和多次发布

新媒介和阅读终端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读者获取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新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几乎习惯并依赖于网络和新媒介, 这给传统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整合与融合, 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生产手段———结构化文档为未来的内容服务提供必备的基础, 整合形成具有新价值和影响力的媒介, 打造集纸版、网络、手机、电信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传媒产业集团。国际众多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已经采用“在线优先”的工作流程, 而XML的高质量输出和稳定性能够保证在线优先的出版策略, 提升信息的使用率。

3.4 提升产品竞争力

通过对章节内容、文献、图表、公式定理等自动编号, 建立参考文献和引用库等方式, XML文件保存了内容的结构和相关信息, 方便未来对内容的再利用和挖掘, 例如抽提题录信息、年度关键词和目次索引、生成知识库等。单就信息检索来说, XML具有自我描述性质, 可以提供语意层次的搜寻, 提高检索结果的精确率, 输出各种类型需求的内容, 目次、参考文献、公式、定理、插图、视频、页码等各类基础信息可实现任意形式的交叉引用。有效的数据管理, 可以保证内容的完全一致, 组织并发布不同形式的内容, 从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出版资源的多样化, 由专业出版向专业大媒体转变,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3.5 为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提供储备

现代出版形势下, 信息获取的途径以及信息服务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XML的可扩展性、数据与样式分离等功能可将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整合并根据应用需求添加相应的宏包, 通过功能的拓展以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功能需求, 这一过程同时也拓展了信息服务的应用发展空间。标准的内容标注可以实现对内容特征的描述, 为检索各种内容资源提供基础, 使内容价值最大化, 为正确和有效地重用内容资源, 建立知识网络, 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提供战略储备。国外的实践证明, 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数字出版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时效、高智能化的特点, 科技期刊内容生产过程形成统一的数据源, 可避免重复劳动, 实现高频度重用。再辅之以格式化、标准化的信息格式, 能保证数据准确, 进而进行信息挖掘和组合实现多媒介、多形式的信息服务。

4 XML结构化数字转型的特点与优势

4.1 XML结构化的几个重要环节

首先, 采用新技术。即对传统出版资源进行结构化整理, 按照语义标准进行分类、存储。传统出版的电子版内容资源仅仅是服务、排版与印制, 只包含标题、正文等格式控制命令, 没有按照语义标准进行结构化整理, 也就无法实现语义检索与分类, 所以要采用新技术, 通过XML结构化语言对原始资源进行加工与整理。

其次, 改造出版流程。传统出版机构要大力开展网络出版业务, 或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数字化出版可以依托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基础, 通过新技术改造, 加之与互联网整合形成新的产业模式。随着产业融合的逐渐深入,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 原本严格区分的行业边界会愈发模糊, 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之间的相互融合会越来越紧密。

最后, 出版资源数字版权授权解决方案。由于数字出版具有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互动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 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出版的特点也是数字版权面临的问题, 政府与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 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加大对数字版权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 切实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4.2 XML标记语言的特点

结构化的本质就是为文档建立一个描述框架, 通过标识符使文档任一部分 (任一个元素) 都和其他部分保持关联, 关联的级数就形成了结构。标识本身的含义与它描述的文档信息相分离。结构化文档 (Structured Document) 是由标题、章节、段落、图表、公式等框架结构组成。

XML正是具备这一特性的扩展性标识语言。XML文档是由XML元素组成的, 每个XML元素包括一个开始标记 () 以及两个标记之间的信息 (称为内容) 。XML允许无限的标记集, 各标记集并不表示如何显示, 而是表示其含义。例如, 可以将XML元素标记为标题、作者或工作单位, 等等。

4.3 XML结构化优势

最初, 设计XML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信息标准化的应用需求。以XML的格式存储文稿, 可实现以下功能:

(1) 以树状信息结构存储文稿内容, 可根据索引检索所需内容。树状存储结构就是按照父子关系节点存储文稿, 基于XSL模板批量存储和处理文稿, 结构脉络清晰, 易于检索。

(2) 围绕文稿内容进行存储和处理, 分离了一些没有价值的格式信息。每一篇文稿XML能通过树状结构存储文稿内容, 忽略排版格式信息, 可实现语义层面上对文档的定义。

(3) 只要设计统一的模板即可格式化为单独期刊具体页面格式。可以依据各期刊和图书体例的统一性设计转换模板, 实现XML统一转换。

(4) 有利于资料的共享和标准化。经过转换的所有文档, 可以方便地建立全文数据库, 实现内容资源的统一管理, 实现知识提取、知识比较、知识关联。并针对选题策划等各种任务需求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个性化、片段化、碎片化出版。

(5) 可以方便地转换为任意的格式, 如HTML、PDF、RTF等格式, 实现多渠道出版。

5 XML结构化数字出版技术案例及流程分析

5.1 北大方正、玛格泰克数字出版流程分析

北大方正的书畅系统是以多媒体资源库为中心, 面向作者和编辑使用, 实现结构化内容的编纂、审校、管理和动态出版的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生产系统解决方案, 支持出版社、期刊社数字内容加工的出版流程。整个系统平台在文稿的创建、协同创作、系统配置、控制和发布5个环节全面支持XML结构化数据标准, 支持从内容源头开始的基于内容对象的数字内容创作, 可生成多形态数字终端产品 (如PDF、EPUB等) , 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元产品发布功能。

该系统通过生产管理平台、模板设计、动态发布引擎、智能化客户端、交互式编排软件等模块, 实现从出版任务管理→交互式版式设计→基于XML技术的隐式结构化标引→多格式的内容发布等操作环节。该系统优点是可以处理期刊和图书等多种出版物, 在出版过程中构建编辑部、作者以及排版公司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有效完成收稿、编辑加工以及排版等核心业务;缺点是价格偏高, 大约10万元/套, 多刊购买可以优惠。

玛格泰克制作流程首先是原文转换, 目前支持word (doc/docx) 、方正书版小样文件 (fbd) , 其次是CHTML结构化, 用于检查生成的XML文件的准确性, 主要是参考文献的准确识别、文中引用的识别和标记, 图表的处理等。其结构化流程如图1所示。

5.2 效益分析

玛格泰克稿件处理系统是期刊行业的主要平台之一, 为出版社、期刊社推出了整体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遍布全国的1600多家杂志社、十几家出版社得到应用, 研发了元数据提取服务, 用于网刊发布系统。完成了从方正书版排版结果 (FBD文件) 、word文件和Latex排版文件中, 自动获取每篇文章的基本元数据和扩展元数据, 并可以自动发布到网刊系统, 并实现参考文献的自动连接, 同时自动生成Pubmed、Linkout、XML数据。对非Magtech的网站系统, 其元数据自动提取系统可以形成Excel文件和XML文件, 用于一键式发布。优点是专业性强、价格适中, 约1500元/期, 相对于传统排版模式每期成本5000元左右大幅度降低了出版成本。

6 结束语

期刊的出版是一套系统性的生产流程, 各个生产环节虽然各自独立, 但也相互很影响、相互制约。以数字出版技术为主的出版流程是与跨媒体出版像匹配的放射状的出版流程, 而不是以职能分工为主的传统出版流程。出版业务流程再造的模式、时机都应该“量身订制”。

摘要: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率地将各类型资源进行生产、整理、交换、推广及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要适应市场环境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就必须对传统的生产流程进行思考与再设计, 提高期刊的生产和信息发布效率,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新的战略发展目标, 这些有赖于有效的标准化的技术来解。因此XML结构化标引是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核心, 科技期刊只有通过XML结构化转换,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 才能为实现数字产业化、知识集成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XML,生产流程再造,标准化,数字化出版

参考文献

[1]沈俊, 缪淮扣.用XML实现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结构化排版[J].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5) .

[2]郭颖妤.XML在跨媒体出版中的应用[J].印刷杂志, 2004 (11) .

产房母猪生产流程 篇5

(一)上母猪

(1)母猪上产床前产房做好栏舍的清理消毒,怀孕舍工作人员和产房工作人员做好母猪待产前的交接工作,包括核对耳号、身份证,进栏的母猪是否有仔(空怀母猪上产房罚100元)。

(2)母猪按预产期顺序排列排放,不能前后颠倒,影响母猪接产和预防接种工作。

(二)产仔过程中

(1)产前工作准备,保温灯、垫布、消毒水、接产工具,难产母猪的备用工具,小猪接产爽身粉的备用量(每次不能超过半斤,每过0.1斤罚款10元)。(2)产前产后的饲喂(经产与后备母猪产前3天逐渐控料,产仔当天不喂料,经产母猪与后备母猪的喂料量区分开来,经产母猪产后第二天喂1——2斤料,第二天喂3——4斤料,第三天喂4——5斤料,第五天开始自由采食,能吃多少喂多少。后备母猪产后第二天喂1——2斤料,第三天喂2——3斤料,第四天喂3斤——3.5斤料,第五天喂3.5——4斤料,第六天喂4斤料,第七天开始自由采食。在实际操作中,一边喂母猪一边观察。母猪乳房有结板,不喂奶怕痛用手摸上去无弹性,仔猪拉稀可以断定属于乳房炎,当餐开始断料一餐或一天(视情况而定),母猪乳房炎的用药,静肪注射:头孢+500ml盐水+1盒鱼腥草,另外左氧氟沙星或甲肖唑100ml+缩宫素5——10支。

(3)母猪产仔放奶工作,仔猪出生后放保温箱保暖10——15分钟左右,仔猪身干马上放出来吃奶,放奶之前把母猪奶房用高锰酸钾水清洗干净,擦干,把母猪每个奶头都挤一下,把前面的奶挤出来。小猪放奶的原则,弱仔在前,强壮仔在后,刚出生的仔猪放奶用人工辅助吃奶。(仔猪吃初乳前,还没得到能量,身体肌肉发软的,吃奶后仔猪肌肉立马充满弹性,而且对奶头的咬合非常灵敏,仔猪吃奶经过一两次后就会固定吃一个奶头不变,除了以强欺弱。母猪产仔结束后,如果仔猪头数过多,超过母猪乳头数就要考虑寄养,寄养前先看清楚已配公猪的品种,种猪不能调动,配D的杜洛克的终端商品猪可以即时寄养,寄养原则留小寄大,寄养母猪尽量在同天生产同天寄养。特殊情况下当天只产一窝,采取分批喂奶,吃了一定的初乳后再开始前后两三天寄养。)

(4)产后母猪调整,产后母猪生产日期推迟或提前,把提前产仔的母猪靠已产仔的母猪后排列,方便免疫饲喂和断奶。仔猪每隔5——7天调弱仔一次,每窝弱仔头数不能超过9头。调弱仔前观察鉴定母猪乳房好,带出来的仔猪健壮,调出来带弱仔,调母猪的原则:刚出生的仔猪寄养产后2——3天的母猪,5——7天的仔猪寄养,产后10天前的母猪,10天左右的小猪寄养产后15天左右的母猪,断奶前需要找母猪寄养仔猪,则在断奶前做好寄养母猪的安排工作,把寄养母猪和断奶母猪区分开来,方便饲养员断奶前控料。

(三)产房仔猪免疫

(1)嘀鼻伪狂犬疫苗0.5一边(2)产后24小时补铁1ml(3)产后5——7天阉割,保健用药:头孢哇污0.5ml每头。

重塑生产力量,再造经济引擎 篇6

《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用详细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图景。“第二次机器革命”是一个相对于“第一次机器革命”而言的概念。所谓“第一次机器革命”是指以蒸汽机为肇端的大机器时代。在“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所有的机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无比巨大,只有资本家才能拥有机器,从事自主生产活动。“第二次机器革命”则是以计算机为肇端的小机器时代,所有的机器都朝着小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小到纳米级,未来的机器不仅在体积上是小的,而且具有高度智能性。同时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周期将以指数级的速度缩短,在未来一天中所产生的新技术,可能是过去几年内的总和。

“资本”和“技术”是推动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始终处于一种极为微妙的状态,既有相互促进,又有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资本投入则没有技术研发和技术市场化,但资本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也会采取垄断措施,人为遏制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发社会资本结构的调整,产生新的资本家阶级,例如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因此,想要真正理解当代经济,必须从“资本”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如果说《21世纪的资本》一书完美地诠释了21世纪的资本,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则完美地诠释了21世纪的技术。如果将两部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便是一部“21世纪的资本论”。

《第二次机器革命》的理论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将到来,为解决“劳动异化”,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劳动异化”是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正是建立在“劳动异化”概念之上的。在《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这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及社会学概念。所谓“劳动异化”是指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地失去,最终成为自身劳动对象的奴隶。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换而言之,大资本家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用资本购买机器,从而固化了他们在生产领域的绝对地位,个体工人根本不可能和机器对抗,必然只能从属于机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工人的唯一手段,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夺取生产工具。同时,在马克思所处的历史阶段,技术解构资本的作用并不明显,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资本的“帮凶”。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积累,技术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二战时期,技术在“异化”方面的消极性尤为明显,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开始反思技术异化问题,由此开启了批判技术哲学时代。20世纪70年代,犹太哲学家君特·安德尔斯发表了《过时的人——两次工业革命之批判》一书。在这部作品中,安德尔斯系统性地论述了技术异化问题。安德尔斯认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在商品面前感到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羞愧”。具体而言,人羞愧于自身在力量上无法超越机器,羞愧于外形上没有机器完美,羞愧于没有机器准确高效等。按照安德尔斯的说法,人已经过时了。在安德尔斯的书中,技术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绝对霸主,人在和机器的竞争中毫无胜算可言。尽管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两位作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即人类不可能超越机器,但在两位作者看来,人完全没有必要和机器去竞争。对于未来的人而言,应当思考的是如何与机器协作,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第一次机器革命时期,所有的机器可以归结为力量型机器,机器所具有的力量是人不可能具备的,也是人不可能超越的。人在和机器的竞争中,总是充满了挫折感、无力感和羞愧感。对于资本家而言,机器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工人随时随地会被从生产线上替换下来。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充满了焦虑感,没有丝毫的存在感。由于工人根本不占有机器,因此也不可能和机器建立起合作关系。而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机器将全面替代人类工作,人将彻底退出生产领域。这种退出是全面性的,不仅是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从理论上看,自动化机器可以从事一切工作,而且比人类做得更好。据书中描绘,一台由软件所控制的外科手术机器,将比一个具有几十年从医经验的外科医生更加准确、高效和安全。本书作者还预测,在未来的100年内,发达国家80%的人将不再需要工作,剩余20%的人将在机器的协助下,完成全部社会生产活动。或许有人会问,剩余80%人口的生存问题,将如何解决呢?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社会分配机制,例如提高最低保障,或是采取轮流工作制等措施。在自动化技术条件下,即便是一个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在机器的协助下完成高难度劳动。因此,采取轮流工作制将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此外,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可以自己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产品,或是和他人交换产品。3D打印技术是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分子重构技术,从理论上而言,3D打印可以生产任何产品,3D打印技术将从根本上终结大机器大生产。据预测,未来普通3D打印机的售价,为几百美元,完全可以满足一般人的物质需求,3D打印也从根本上终结了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占有机器不存在任何困难,而且人和人在技术上的差异将消失,人和人将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平等,人将主导生产活动。由于人占有了机器,人将和机器形成协作关系,由此马克思时代的“劳动异化”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此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非常明显。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如何保持高速增长、高质量增长、可持续增长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此书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将现有商品数字化的技术,更是一种将现有经济数字化的技术。西方经济已经进入全方位的数字化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政府或企业可以更为精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以此调整生产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换而言之,大数据将带来一个2.0版本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国家,我们可能更多体会到的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但是在数字技术的修正下,我们将能认识到它的益处。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的物质需求很大,仅仅依靠传统生产模式,很难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老龄化国家,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如果能够利用好数字技术,由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将有效地弥补人口红利赤字。最后,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此书从技术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性上,我们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社会进步。

此外,我国应当积极发展创新技术,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新技术的垄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将面临西方技术强国所引发的技术冲击。正如此书作者所预测的那样,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经济革命将是前所未有的,它影响的范围将是全球性的。现有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都将被彻底变革。正如弗里德曼所言“世界是平的”,谁都无法预测,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机遇对于全世界而言都是平等的。数字技术将拉平东西方在资本上的差距,西方国家不可能继续利用资本来掌握世界的主导权。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创新技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而言之,数字技术将是引导未来世界变革的核心力量,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这种力量。

生产流程再造 篇7

基于精益制造的生产执行系统是为制造类企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益管理而开展的技术研究和项目研发。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换代成果, 更好实现精益制造在企业落地应用, 满足品质和交付能力持续提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精益制造系统中的生产管理部分进行阐述。

1.1 产品管理模块设计目标

1.1.1 Bom (物料清单) 设置

定义产品的物料组成结构, 以进行产品生产物料需求的自动核算。

(1) 支持Bom多级结构定义。

(2) 支持模板应用。可在缺省Bom设置基础上实时修改物料组成结构。

1.1.2 工序设置

对一个产品生产的所经历工序进行定义。

(1) 支持工序分类

(2) 支持模板应用。可在产品缺省工序设置基础上实时修改工序组成。

1.2 生产管理模块设计目标

1.2.1 生成生产通知单

正式订单生成, 采购部为需自制生产的产品生产通知单, 生产计划部门根据生产通知单要求安排生产, 生成生产计划。

(1) 自动生成生产通知单。根据销售单需生产的产品自动生成缺省的生产通知单。

(2) 生产通知单主动提醒。生产通知单生成后向后续处理节点自动发送事件提醒。

1.2.2 生成生产计划

根据生产通知单的交付要求, 合理计划安排各个产品的生产时间和数量。短缺物料自动计算生成采购申请单, 采购部根据采购申请单的要求制定采购计划。根据生产计划生成的派工单是车间执行的生产指令。

(1) 支持分批生产。一个客户订单中一个产品项可分批生产。

(2) 支持并单生产。系统可归类不同生产通知单同规格产品, 实现并单生产。

(3) 自动进行物料需求计算。自动计算生产产品的物料结构和需求数量。

(4) 自动生成物料采购申请单, 提醒物料采购。系统根据物料需求和库存状况自动计算。

1.2.3 生成生产任务

生产计划制定后。生成每项计划对应的生产任务, 下达派工单。车间适时作好各项技术准备, 生产领料工作。

(1) 自动生成派工单启动生产任务。

(2) 自动生成相应的任务工序进度填报表单。

1.2.4 生产进度监控

生产任务开始后, 需适时填报每道工序工作进度, 检验状况。作为跟踪、监控产品生产状况、产生产品完成进度、工作业绩等统计信息的数据来源。

(1) 支持工序式与任务式进度填报方式, 适配各类生产数据记录模式。

(2) 支持在制品的工序级检验要求。

(3) 可按计时和计件两种核算方式自动统计工人工作量。

(4) 可实时查看在制品的生产状态和各种进度数据。

(5) 支持条形码扫描的进度数据采集方式, 减少输入操作量。

(6) 支持移动平板电脑应用, 适应苛刻的车间环境。

1.2.5 生产信息查询统计

(1) 可按时间区间, 产品类型, 客户订单号, 生产数量等参照系数, 查询、排序和统计生产计划记录。

(2) 销售部可从销售订单处查询任一产品的实时加工状态, 如已加工数量、已入库数量、合格率等。

(3) 生产部可浏览各查询生产任务的进度状况, 各任务各工序的实时数据。工人工作量核算实时数据, 各在制品的加工数量、入库数量、合格率等。

(4) 相关部门可查询统计各类物料耗用实时状况。如采购入库、领料出库、退料、库存结余等。

2 生产流程设计

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如图一所示。

2.1 生成生产通知单

一个生产通知单对应一个客户订单, 内容包括每项产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数量、交付日期。

2.2 生成生产计划

一条生产计划记录主要内容包括销售订单信息 (如销售订单号) 、产品数据 (如产品编号、产品名称, 产品规格, 产品图号) 、生产数量信息 (如订单需求量, 溢短装量, 实际生产量) 、时间信息 (如订单交付日期, 生产开始日期, 生产结束日期) 、物料数据 (如物料编号, 名称, 物料数量) 。一般除生产数量, 生产日期需填选确认, 其他内容来源于客户订单的对应数据。

支持分批生产, 一个客户订单中一个产品项可分批生产。

系统可归类不同生产通知单同规格产品, 实现并单生产, 并单生产计划记录对应的销售订单为多个。

生产所需物料种类及其数量根据关联bom的定义自动计算。

实际生产数量默认是订单的产品生产需求量, 用户可以此为基础修改生产数量 (如经验合格率影响) 。

生成生产计划后, 在生产任务实际执行前, 可修改生产计划。若修改前已生成物料采购申请, 则生产计划修改后, 系统将发事件消息至采购部, 采购部必须响应处理, 修改或不修改采购计划。

2.3 生成生产任务

一个生产任务对应一个生产计划项。生产任务的基本内容一部分来自于生产计划主要内容。另外包括了各道工序的定义。

生成生产任务需确认该任务的各道工序。一般情况下, 生产任务可直接使用设置好的工序模板。确认工序后, 系统就可自动生成该任务实际生产过程中需填报的, 监控各工序生产进度的表单结构。

2.4 下达生产派工单

生产任务确认后, 生成对应的生产派工单以电子和纸质两种形式下到车间, 车间接收生产指令, 根据生产任务要求组织生产。

派工单内容基本与对应生产任务相同, 数据直接来源于生产任务。

2.5 生产进度监控

生产任务开始后, 需适时填报每道工序工作进度, 检验状况。作为跟踪、监控产品生产状况、产生产品完成进度、工作业绩等统计信息的数据来源。

每道工序填报内容主要包括从上道工序转入数量、加工完毕转出至下道工序数量、已加工数量、制品检验不合格数量 (包括人工和自然报废) , 其他数量如待产数、结余数可从填报数量推导得出。

工作量核算。采用计件方式核算工人业绩, 每道工序填报内容还包括关联操作工 (可多人) 及其加工数。

产能分布。每道工序还可选填加工的机台编号, 为基本的排产功能提供机台资源的时空可用性数据源。

在填报方式上注重实用性便捷性。支持当前加工任务的所有工序以单页面二维表形式呈现。收集各工序报单后由专人完成各个工序汇总填报。系统会自动校验数据关系的正确性。

也支持以工序为单位的独立填报, 这时填报工作可由各工序在工位电脑上自行完成。前后工序交接时, 前道工序填报完数据, 确认转下道工序后, 转出在制品处于待后道工序接收状态, 后道工序响应确认接收, 在制品又属于新工序的加工状态, 支持在制品的分批转出。

系统支持条形码数据采集。当以工序为单位的独立填报时, 利用工序间流转的纸质派工单, 附着生产任务创建时自动生动打印的条形码标签。加工产品的信息 (订单号+产品号+规格型号+生产任务号) 可精确迅捷扫描至派工单所达工序的电脑或平板中, 还可通过为操作工一次性分配唯一编号, 打印条形标签携带, 同时扫描至电脑或平板。简化系统界面的手工输入或选择操作, 只需填报工序进度的数字数据即可。

系统支持移动平板电脑的数据采集、填报。在普通电脑不易布放的工位, 可使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平板解决方式。通过无线网络和普通手机使用习惯一致的触屏操作, 完成工序进度的填报工作。

2.6 生产入库检验

生产任务的所有生产工序完成, 成品进行检验, 合格产品包装入库。

生产检验记录内容主要包括送检日期、检验日期、生产任务号、销售订单号、采购订单号、产品名称、产品规格、物料组成、接收数量、检验数量、人工报废数、自然报废数、合格数量。

一个生产任务, 可以分批送检成品、分批检验。系统自动合计相关检验数据。

检验合格产品流转至包装工序。用户确认转出产品及其数量, 转出产品处于待包装状态。检验合格产品自动进入待生产入库队列, 支持检验不合格产品重新进入工序返工或报废入库。

2.7 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入厢, 准备入库。产品包装可视作最后一道工序, 也使用普通工序的记录格式。填报内容主要包括从上道工序 (成品检验) 转入数量、加工完毕转出至下道工序数量 (入库) 、已加工数量 (包装数量) 、制品检验不合格数量 (包括人工和自然报废, 包装工序一般情况为0) 。

包装完成的产品流转至生产入库处理, 用户确认转出产品及其数量, 转出产品处于待入库状态。

2.8 生产入库

检验合格, 完成包装的成品入库。

生产入库是成品发货前必须的处理, 但可以是逻辑入库, 实物未入仓库而是直接发货。

仓库查看浏览生产检验完成后流转过来的 (待) 入库记录, 选择某个记录执行入库操作。

(待) 入库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品规格、销售订单号 (非订单生产按生产计划编号) 、入库日期, 入库数量。入库数量默认等于检验合格数量, 可根据需求修改。入库操作会更新该产品的库存记录。

3 结束语

本系统主要对公司接单产品以及备库与预测产品制定生产计划并进行过程管理。其中包含计划、时间、进度、数量、产量、工时等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

系统根据销售定单、备库计划并结合产品BOM、生产工序、产品合格率、工艺投料数等要素, 自动生成各车间、各工序生产计划任务, 并对生产进度、交期等进行及时反馈报警提醒。

系统提供生产车间、库存及各职能部门详细的生产状态及各种报表, 以便管理者及时掌握各个部门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及考核与决策。当工作任务出现异常情况时, 系统会自动通知提醒或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关的人员, 以便提早处理, 避免损失产生。

系统对各车间、各班组、各工序的生产任务执行情况即时提供跟踪监控表供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救火”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志新, 金寿松.制造执行系统MES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2]李清, 陈禹六.企业与信息系统建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朱丽娜, 徐春停.面向离散型企业MES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3, (01) :49-52.

[4]孙力群.面向精益制造的生产执行系统销售模块功能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09) :6000-6002.

[5]胡琪波, 李瑞福.基于参考模型的制造业MES需求建模[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3, (01) :92-96.

[6]周业伟, 刘洋洋, 李恒, 等.基于Java EE的注射生产执行系统设计与实现[J].模具工业, 2013, (02) :5-10.

[7]宋显广, 方玲玲, 朱黎, 等.项目计划方法可视化研究[J].科技广场, 2014, (04) :51-54.

服装企业生产流程管理 篇8

1.1 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内容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内容涉及

到服装企业在生产加工服装成品时的每一个生产环节, 其内容包括:服装生产前的准备、裁剪工艺、粘合工艺、缝制工艺、熨烫工艺、服装后整理工艺和服装产品的包装等。这其中的每一项生产工作环环相扣, 相互影响, 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使后序的环节受到影响甚至停滞, 如果没有管理工作或没有完善的管理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品服装的质量, 降低效率, 提高生产成本。

1.2 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业生产处于完全手工业

阶段的时期, 由于生产规模比较小, 生产技术、劳动分工比较简单, 相应的管理工作也就比较简单, 管理水平也很低。18世纪80年代的工业革命使得工厂制度产生以后, 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手工工厂为单位转向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企业生产形式, 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 生产规模随之扩大, 生产效率提高, 企业内部分工明细, 协作性加强, 对管理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流程管理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产品效率的高低及产品合格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败。

如果将复杂的服装生产流程简单概括,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即服装生产前的管理、服装生产中的管理和服装生产结束后的管理。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会影响到在这一环节中获得相应产品质量的合格率, 从而影响到最终服装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生产的效率。

2 服装生产流程中生产前的管理

服装生产流程中生产前的管理工作即产品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 工艺设计, 材料的检验、测试, 预缩及整理, 服装材料的耗用预算。

2.1 产品设计包括设计样板和样品试制, 这其中如样板审核工

作要求认真、细致, 不得有丝毫差错, 通常样板制订好后要由企业生产技术部门、产品开发部门中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对于初次试制的样板, 应通过单件及小批量试制验收合格后, 进行修正。审核后的样板应做好记录, 并在样板四周的关键部位加盖样板审核验讫章, 而未经审核通过盖章验讫的样板, 一律不准交付使用。审核通过盖章验讫的样板,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修改。必要时须经主管部门批准, 由专职人员负责修订或增补, 并立即报废不合格的样板, 以免误用。

2.2 材料的检验测试工作则是在服装生产头投料前, 必须对使

用的材料进行数量复核、疵病的检验、伸缩率测试、缝缩率测试、色牢度测试、耐热度测试工作, 了解材料性能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以便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工艺手段和技术措施, 提高产品质量及材料的合理利用, 节约材料,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核查避免裁剪后出现无法挽回的质量问题, 把住批量裁剪的第一道质量关。而检验测试后如果出现相应的影响服装质量问题如缩水率较大, 材料表面疵点较多等还要进行预缩和整理工作, 以保证生产所用材料以完好的状态进入到下一个生产流程。

2.3 服装材料的耗用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无疑会帮助企业合理

使用材料, 节约开支及进行成本核算。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消耗以计划用料为基础, 在此之上还要考虑到其他影响材料使用的因素, 如自然回缩的损耗、缩水率的损耗、织疵的损耗、段料的损耗、残次产品的损耗及特殊面料的正常损耗。当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会出现这些损耗, 针对当此生产任务中所使用材料的不同, 出现的损耗也应不同, 但会出现的损耗都应加在计划用料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地进行耗用预算。

3 服装生产流程中生产中的管理

生产中即基本生产过程, 基本生产过程是指完成企业基本产品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企业的基本产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 满足社会或市场需要而生产的产品。基本生产过程是企业的主要活动, 代表着企业的基本特征和专业化水平, 如裁剪工艺、粘合工艺、缝制工艺、熨烫工艺, 这些工艺流程中所完成产品的质量会对最终产品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1 裁剪工艺品质控制裁剪工艺的主要任务是把整匹的服装

面料, 按照所要投产的服装样板, 裁剪成各种服装衣片, 以供缝制车间缝制成衣。其主要的管理工作是裁剪方案的制定、排料、铺料及裁剪。裁剪工艺是服装投入正式生产的第一步, 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工作, 如果裁剪的质量有问题, 影响的不只是一两件服装, 而是成批的服装衣片, 致使生产质量及进度受到影响, 因此, 裁剪工艺流程的管理应严格控制质量, 避免出现问题。另外, 裁剪部门的管理工作还决定着面料的消耗问题, 即关系到服装成本的高低。

3.2 粘合工艺品质控制要保证粘合工艺所加工的产品质量首

先就要对粘合工艺所使用的基本材料粘合衬进行检验, 在粘合衬入库时, 对其进行数量、剥离强度、缩水率、热缩率、耐洗性、渗胶性等检验, 保证了粘合衬的质量, 粘合出的衣片质量才会有保证;其次, 还应选择好粘合工艺参数, 因为粘合衬、面料、粘合设备都影响粘合工艺参数的设定, 所以应在批量生产之前, 通过小样试验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在粘合完成后还要做好粘合质量的检验:检验粘合后面料是否起泡起皱、面料表面是否有粘胶渗出、面料粘衬后是否产生变色现象、粘衬后面料尺寸规格是否发生变化及检验粘衬后面料是否达到预定的风格。

3.3 缝制工艺品质控制缝制工艺是服装加工的重要环节, 缝制

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成品的质量。缝制工艺的管理要从投产前的检查开始, 投产前的检查包括: (1) 生产通知单的检查, 对于生产通知单的控制部位及细部的规格尺寸、使用的各种原辅材料、服装各部位缝合形式及布边处理方式等是否正确、合理进行严格检查; (2) 缝制标准的检查, 包括各部位缝制顺序、采用线迹、缝型的规定, 对条对格、对图案的具体规定, 特殊缝制要求的规定; (3) 缝制设备的检查, 包括缝制设备的日常清洁去污、维护保养、工艺参数的调节;缝制完成后, 为保证缝制质量, 应对成品缝制质量进行检查, 包括服装成品与各部件外观是否美观、符合设计要求;各控制部位尺寸及细部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要求对位部位是否对称;缝边是否处理正确;缝迹是否美观、牢固。

3.4 熨烫工艺品质控制服装加工过程中, 除对衣片各部位进行

缝合外, 为使服装成品各缝口平挺、造型丰满、富有立体感, 需要对服装进行大量的熨烫加工, 使最终产品符合人体体型、美观、实用。为了保证产品质量, 对于熨烫工艺的管理应注意熨烫设备的日常清洁、去污、保养、维修及设备工艺参数的调节。对于熨烫的技术要求应做到“三好”、“七防”, 即熨烫温度掌握好, 平挺质量好, 外观折叠好;防烫黄、烫焦、变色、变硬、水花、极光、渗胶。

4 服装生产流程中生产后的管理

服装产品生产完成后, 成品在出厂前, 还应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及整理包装等工序, 保证出厂的服装外观平整挺括、干净整洁、而且没有污渍、线头等影响产品质量的杂物, 提高服装档次。服装的后整理工作包括有污渍整理、折皱平整、色差辨识、布疵修理、毛梢整理及断针的检验, 应严格要求工人做好每一项检验工作, 最好配有专业的设备辅助完成, 避免主观的疏忽。如在断针检验工序可配备验针机辅助完成, 如果疏忽致使断针残留在服装中, 对消费者的服用安全造成影响, 也会使企业信誉大打折扣。对于产品的包装则既要使其起到宣传、美化、保护产品的作用, 又要便于运输、携带和储存。

参考文献

[1]蒋晓雯.服装生产流程与管理技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肌醇的生产及工艺流程 篇9

关键词:肌醇,维生素B族

肌醇系环已六醇族的六羟基环己烷, 即环己六醇分子式C6H12O6分子量为180。为白色结晶粉末状, 味甜, 熔点224~227, 溶于水, 不溶于无水乙醇, 乙醚, 肌醇的水溶液呈中性。肌醇是属于维生素B族的物质, 是维生素B族复合体的一种, 是较高级的治疗肝炎、肝硬化的营养药物, 可预防脂肪肝, 所以在医药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肝炎。它还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因此, 可用于治疗血管硬化, 胆固醇过高症, 它还可进一步制成其他药剂。如脉通等。它还是一种高级的营养添加剂, 动物若缺乏此物, 则生长停滞, 它也可用于化妆品的添加剂, 有改善皮肤色泽和防止皮肤皲裂的作用。

1 肌醇的生产工艺流程

2 肌醇的生产方法

原料:用植酸钙加压水解制取肌醇时, 用水膏状的植酸钙为原料比用干燥的颗粒植酸钙好, 因为含水的植酸钙为湿状沉淀物, 但经干燥后就结成固化石膏状, 虽经打浆仍属极坚硬的颗粒, 在水解过程中虽经高温高压, 也很难深透到颗粒的内部, 因而水解度慢, 水解率降低, 而水膏状的植酸钙本来吸付着大量的水份, 也就容易吸收水份而水解。

1) 打浆:水膏状的湿植酸钙打浆时间则短, 干燥后的植酸钙打浆时间则长。按植酸钙∶水=1∶3~1∶4的比例将原料放入打浆锅中充分搅拌, 打成糊状。以利于水解。水膏状的植酸钙可注入冷水, 干燥后的植酸钙最好掺入热水或打浆时开直接蒸汽加热。以促使植酸钙较快地吸收水分, 打成的浆越细越好。

2) 水解:植酸钙在一定条件下加水而分解为肌醇和磷酸盐, 完成这一反应必须水解。

利用真空将打成浆的植酸钙吸入水解锅中, 开动搅拌60转/分钟, 用直接蒸汽和夹层油浴 (内装电热管) 升温加热, 当压力升到3千克/平方厘米时打开排气阀, 排放锅内空气, 放掉0.5~1kg/cm2压力时, 关闭排气阀继续升压。当压力升到5~6kg/cm2压力时, 再次打开排气阀放掉锅内空气。直至排气阀喷出白色蒸汽为止。当压力升到6kg/平方厘米时关闭直接蒸汽, 以夹层油浴加热保持锅内压力, 水解10小时即可以放料, 此时PH值酸碱度在3~4左右。

3) 中和:在植酸钙水解后的料液中除肌醇外, 还有水、不溶性的磷酸盐及水溶性的磷酸等杂质。为了提高肌醇溶液中的纯度, 对于其中的水不溶性磷酸盐可通过过滤除掉, 水溶性的物质可采用加石灰乳方法使磷酸等成为水不溶性的磷酸钙沉淀用过滤除去。

将水解液利用水解锅内的压力压入中和锅中, 以180转/分钟搅拌下加入石灰乳, 使酸碱度PH值达到8~9后, 继续搅拌15~20分钟, 酸碱度PH值稳定在8~9即中和完毕。

4) 过滤:中和后的溶液中, 大部分杂质都生成沉淀物, 而肌醇依然溶解在溶液中, 通过过滤, 即可把沉淀物从肌醇水溶液中分离出去。将中和后的溶液抽入加压锅中, 用空气压缩机压入过滤机中, 待滤渣越来越厚阻力增大时, 过滤速度减慢並且注满, 用空气压缩机鼓风吹干, 刮下渣子进入水洗回渣锅中, 溶液进入脱色加压锅中。

5) 回渣:由于一次过滤渣中残存一部分肌醇必须重新加水加压溶解水洗回收, 水洗渣二次为宜。将一次滤渣加入水=1∶1。以60转/分钟充分搅拌溶解, 调解酸碱度PH值达到8~9直接蒸汽煮沸, 抽入加压锅中, 再用空气压缩机压入过滤机中过滤, 过滤后残渣成为磷酸钙和磷酸氢钙的混合物, 可作磷肥。

6) 脱色: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色素及杂质的性质, 除去溶液中的色素及水溶性杂质, 得到较纯净的肌醇溶液。将密闭的脱色加压锅中的一次滤液加入0.5~1% (按照投植酸钙计算) 的活性炭, 通入直接蒸汽煮沸, 保温15~20分钟。然后再过滤, 滤液流入贮存锅中。

7) 真空浓缩:肌醇溶液经过前几道工序的处理后, 虽然大部分杂质已经除去, 但因含有大量水份, 肌醇仍不能结晶析出故需要浓缩, 利用真空将滤液吸入真空蒸发器中, 升温抽真空浓缩, 真空度一般在500~600毫米汞柱, 温度压力2kg/cm2。浓缩到比例为1∶10~1∶15即可, 然后用空气压缩机压入敞口锅中。

8) 敞口浓缩, 如果不用敞口浓缩而一次在真空蒸发器中加热浓缩完毕, 会造成正空蒸发器加热管壁结垢, 影响传热效果, 故用敞口浓缩, 将比重为1∶10~1∶15的肌醇溶液继续升温浓缩, 温度不要太高, 防止溢锅和糊锅现象, 当浓缩比重达1.28~1.30左右时放入冷却结晶锅中。

9) 冷却结晶分离, 浓缩后的肌醇溶液放入冷却结晶锅中, 开动搅拌60转/分钟。通入夹层冷却水, 待冷却30摄氏度以下, 肌醇开始拆出大量结晶, 此时有由稀变紬, 即可投放离心机分离, 分离后期可用少量的冷水冲洗, 进一步去掉硫酸根, 氯根杂质和水溶性色素, 提高粗品的质量, 减轻精制时的负担, 此时得粗品的色泽为灰白色或者浅黄色。

10) 母液回收, 经冷却结晶分离后的母液仍含有有少量肌醇, 因母液浓度太低不宜析出, 所以将母液再次进行敞口浓缩冷却分离。当浓缩比重达1.30~1.32时利用真空抽入冷却结晶锅中, 同时把准备把的酒精抽入冷却结晶锅中和母液混合均匀稀释母液, 强制结晶分离。酒精的加入量, 母液∶酒精=1∶1, 开动搅拌和夹层冷却水, 待冷却至30度以下时结晶析出, 放入离心机中分离, 此时肌醇已挂在离心机袋壁上, 加入少量的酒精或者清水冲洗, 直至分离干为止。

11) 精制:粗制品肌醇中, 含有少量的色素杂质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纯度以达到药用的指标, 需用活性炭、蒸馏水、氢氧化钡等进行精制处理, 为了提高肌醇精制时的质量分为初精制, 精制两个阶段。

初精制:将粗肌醇和蒸馏水按1∶12的比例投入不锈钢精制锅中, 加热使其全部溶解, 加入约占粗肌醇重量的1~2%的活性炭 (加入量也可视母液的颜色深浅而定) 加热至微沸, 保温20~30分钟, 即可用砂芯棒抽滤至不锈钢的观察锅中, 经常检查观察锅中的积液是否浑浊, 如果浑浊说明砂芯棒连接不严, 此时的积液应抽回在脱色锅中从新抽滤, 彻底冲洗观察锅直至无活性炭为止, 观察锅中的积液存多后抽入冷却结晶锅中, 开动搅拌, 打开冷却水, 搅拌转数为60转/分钟, 全部抽滤完后, 冷却至30度时放入离心机中分离, 待母液甩干后, 可用少量的清水冲洗, 以除去硫酸根, 氯根色素等杂质, 母液当作下次初精制时代蒸馏水用。停机后得次精品。

精制:次精品中还有少量的色素和杂质, 需进一步精制, 将次精品和蒸馏水按1∶1.2的配比投入不锈钢的精制锅中, 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加入占次精品肌醇重0.5~1的活性炭 (加入量可视次精品的颜色深浅而定) 加热至微沸。保温20~30分钟, 再加入约占次精品肌醇0.5~1的冰乙酸调成碱度PH值8~9。即用砂芯棒抽滤至不锈钢的观察锅中, 经常检查观察锅中积液是否浑浊, 如果浑浊说明砂芯棒连接不严, 漏入活性炭在锅中, 此时的积液重新抽滤。开动搅拌, 打开冷却水搅拌数60转/分钟。冷却至30度左右时即可离心分离, 此时温度不要太低, 否则熔点较低的杂质容易析出混入精制肌醇中, 在分离后期待母液甩干后, 可用少量的蒸馏水冲洗, 甩干后停机, 均匀地翻动离心机中的肌醇, 开动离心机再用少量的蒸馏水冲洗以彻底除去硫酸根, 氯根和钙离子等杂质, 再用2~3%的酒精冲洗消毒, 甩干后即得湿精品。母液当作下次精制时代蒸馏水使用。

12) 生产时肌醇质量检查方法:硫酸根的检查:取混匀样品5克与比色营中, 加水25毫升加热使其全完溶解后加入稀盐酸2毫升摇匀, 再加入25%氯化钡, 摇匀静置10分钟后观察不得发生浑浊, 即为合格。

氯根的检查:取混匀样品1克加水至25毫升加热溶解后, 加入稀硝酸10毫升摇匀, 再加入硝酸根试液1毫升加入至刻度5毫升摇匀放暗处静置10分钟后观察, 不发生浑浊即为合格。

钡盐的检查:取混匀样品1克, 加水至10毫升加热溶解后, 加入稀硫酸2毫升摇匀静置30分钟后观察不发生浑浊即为合格。

钙盐的检查方法:取混合样品1克加水10毫升加热溶解后, 加入草酸铵试液1毫升摇匀静置1分钟后观察不有发生浑浊, 即为合格。

13) 烘干:经检查后的湿精品放在带孔的铝盘中, 上下盖布后放入干燥室内, 温度在80~90之间, 通入循环热气烘干10小时。

14) 将干噪后的肌醇通过20~40目的颗粒机粉碎, 装入塑料袋中, 待全项检查包装。

15) 精制肌醇后的母液处理:初精制的母液成为一母液, 精制时母液成为二母液。

因为一母液、二母液当作蒸馏水套用, 含有大量的色素及硫酸根、氯根等杂质。如不除除掉会影响下次精制肌醇的质量。母液水含杂质少的可以经过任何处理。

将分离后的一母液或者二母液在精制脱色锅中加热微沸, 取5毫升滤液, 再加入氯化钡试液八滴, 视其混合液中沉淀多少来决定加入氢氧化钡的多少。 (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处理母液的经验来决定加入氢氧化钡的多少) , 加入氢氧化钡后要不断搅拌中和母液中的硫酸根等杂质, 再加入1%的活性炭脱色吸附生成沉淀。抽滤液在储存锅中代蒸馏水用。

经过处理后的一母液水套用一个阶段后, 母液水仍然含有大量的色素和杂质, 而且变稠, 如果继续使用对次精品的质量和操作带来不利, 所以一母液循环套用一个阶段后, 要到浓缩锅中浓缩分离出粗肌醇。将精品二母液反入初精制锅中。

玉米纸筒育苗生产作业流程浅析 篇10

多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把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为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通常的做法是选用玉米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的品种, 通过提前在大棚内进行纸筒育苗, 在秧苗长到两叶一芯后再移栽到田地, 以此来延长玉米作物的生长期, 最终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张喜林与周宝库等曾做过玉米纸筒育苗移栽小区田间试验, 其试验检测数据表明, 玉米采用纸筒育苗移栽与玉米大田直播相比增产幅度超过10%, 并撰写了《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一文对其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近两年黑龙江省对玉米纸筒育苗移栽这项增产技术也在积极推广。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包括两大环节, 一是玉米纸筒育苗, 二是田间移栽作业。下面仅对头一环节玉米纸筒育苗生产作业流程做一简要分析, 仅供读者参考。

玉米纸筒育苗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钵土的选取、制钵土壤中的土块分离、纸册灌土、墩土刮平、纸册翻转、点籽覆土、移送秧盘、浇水育苗等。玉米纸筒育苗作业生产流程如下:取土→筛土→纸册灌土、墩土刮平→纸册翻转→点籽覆土→移送秧盘→浇水育苗, 下面就玉米纸筒育苗各部分生产环节做一简要介绍。

1 制钵土的选取

育苗制钵土的选取应有一定要求, 取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取的制钵土质要肥沃, 湿度适宜, 尽量没有土块, 选取后的制钵土应提前运到育苗地, 准备待用。

2 制钵土的筛选

使用前应测试制钵土的含水量, 若土壤水分偏低, 应适量增加土壤水分;通常用小孔喷壶向土堆喷水并不断混拌, 避免土壤过湿或湿度不均。土壤含水量是否适宜也可用下述方法检查判定:喷过水的制钵土用手攥紧成团, 撒手落地后破碎松散, 此时土壤含水量即已满足制钵要求。育苗土中还应混入适量的育苗肥, 以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秧苗生长。准备好的育苗制钵土在使用前过筛清除土中较大土块, 以免影响纸册灌土时土壤填充, 选用的筛子方孔尺寸以不大于8 mm为宜。

3 纸册灌土和墩土刮平

该环节是玉米纸筒育苗中的重要一环, 其纸册中的土壤是否能够墩实, 将直接影响到育出的秧苗钵体成型质量, 特别是对于后期使用夹持移栽机构的设备影响尤为明显, 如果秧苗钵体不实, 移栽夹持机构很难夹住秧苗, 造成秧苗倾斜或脱落, 将直接影响移栽质量, 所以在纸册灌土时纸册内的土壤必须墩实。该环节一般采用墩土机为宜, 其墩出的纸册效果比较理想, 也避免了采用人工墩土纸册灌土不实的弊端, 这对于后期选用夹持机构机械移栽的用户至关重要。纸册灌土设备一般由料斗、带式升料器、传动机构、动力控制系统及机架等部分组成,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墩土机主要由电机控制系统、传动偏心机构、振幅调节机构、四杆托板顶起机构和底板、挡板、卡条等部分组成。作业时放好底板, 装好纸册, 合上挡板, 插好挡条, 启动设备前应将纸册上土、摊平, 然后启动墩土机开始工作, 在托板的不断上下振动过程中, 纸册上的土壤开始下沉, 此时要对纸册上不断补充土壤并摊平, 直到土壤不再下沉为止, 然后按下停止按钮停止墩土作业, 拔下纸册前后两侧卡条, 放下左右两侧挡板, 刮去纸册上面的多余土壤, 盖上盖板, 踩下四杆顶起机构, 准备进入下一环节。其设备结构图如图1所示。

4 纸册翻转

对于采用机械墩土设备进行玉米纸筒育苗的用户, 当纸册灌土墩实刮平后应将纸册翻转。如果采用人工完成上述工作, 短时间作业, 体能还算尚可, 若长时间作业, 体能将难以支持, 所以这一环节一般采用翻转设备来完成。翻转设备主要由托架装配和翻转器装配两部分组成, 其工作过程是将墩好土的纸册盖上盖板, 然后从墩土机上向前推到翻转器的导轨内, 人工转动翻转环使翻转器旋转180°, 然后将纸册从翻转器导轨内拉出, 揭去墩土机纸册底板, 露出播种窝, 至此完成纸册翻转作业。其设备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墩土板装配2.连接管3.机架装配4.振动驱动系统装配5.平行四杆机构装配6.墩土板托板装配

1.托架装配2.翻转器装配

5 点籽覆土

目前点籽作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人工点籽。人工点籽速度慢、效率低、用工多、成本高、不宜采用。 (2) 采用手动播种板, 先将上下两层带有播种孔的播种盘拿到墩好土的纸册上, 将下层播种板上的播种孔对准纸册上的播种坑放好, 然后将上下两块带孔播种板的孔位错开, 即上面的播种孔被下面的无孔部位堵住。在上面带孔播种盘上撒满玉米种然后刮平, 即将板上多余的种子刮去, 使上层播种孔中每孔充填一粒种子 (设计时播种板上的播种孔直径只能适应一粒种子) , 然后将没有充进种子的播种孔用人工补全。拉动上层播种盘使上下孔对齐, 则上层播种孔中的种子就自动掉落到下面的纸册播种窝中, 以此来完成播种作业。这种播种作业方式与人工点籽作业相比的优点是:播种作业速度快, 省工、省力, 缺点是播种盘的孔径对种子的大小没有适应性, 只能适应某一大小的种子。如果种子偏大则孔径难以填充, 如若种子偏小, 则会出现一孔多粒现象。 (3) 采用气吸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主要由风机、导风管、气吸排种头、种盘、托架、振动机构及电机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该设备的气吸播种头与纸册面积大小一致, 播种头下面为平面且带有与纸册窝眼排布方式一样的小孔。启动后把气吸播种头拿到装有玉米籽的播种盘上, 将下面的小孔对准种子, 播种头下面的小孔中由于气吸产生负压, 下面的玉米种子就被吸附到小孔上面, 然后将带着玉米种子的播种头移动到已经墩好土的纸册上与下面的播种窝对正, 然后切断气源, 播种头下面吸附的玉米种子就自动掉落到对应的播种窝中, 个别有多籽的播种窝则人工将多余种子去除。这种播种设备具有播种速度快、点籽效率高的优点, 是上面三种播种方式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播种方式。完成点籽后的种子表面还应撒上一层浮土, 并将纸册上面的种窝坑填满, 然后轻拍压实。最后将纸册表面上的多余浮土刮去。

6 移送秧盘

一般移送秧盘由送盘车来完成, 该送盘车也有与起苗车兼顾设计使用的, 结构比较简单, 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探讨了。

7 浇水育苗

在浇水育苗前我们再简单谈一下育秧棚, 育秧棚既可用普通大棚也可单独扣棚, 与一般大棚不同的是, 它要求大棚内摆放秧盘的地面必需平整。点种后的秧盘运到棚内连续摆放, 为了便于浇水和起盘, 秧盘在摆放一定宽度后应留出30 cm宽的过道。浇水时要保证水量喷洒均匀一致、浇透浇足,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安装喷雾设备, 根据要求定时定量浇水。

8 小结

多年来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一直处于推广阶段, 移栽面积较小, 特别是在玉米纸筒育苗生产环节, 大部分还是手工作业, 大大地制约了玉米移栽技术的开展, 玉米纸筒育苗整个生产流程用工量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底、成本费用高, 很难大面积应用;只有玉米纸筒育苗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才有利于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滨.我国玉米纸筒育苗机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4 (8) :23-24.

[2]张喜林, 吴永英, 周宝库.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2, 10 (3) :69-70.

“燕京”桶装水的12步生产流程 篇11

本期,就让我们走进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矿泉水厂,来了解一下水厂全自动生产车间,从制桶到成品的全部产品生产流程吧。

水源:桶装水品质的优劣,最重要的就是水源的选择。燕京桶装水的水源为潮白河水系,井深318米,为地下深层承压裂隙经钻井采集。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游离二氧化碳气体,口感柔滑、甘甜,是碳酸钙镁型天然矿泉水,水源经国家四部委鉴定为优质矿泉水。同时,由于燕京矿泉水厂和燕京啤酒共用一个水源地,依托于总公司对水源地的保护,矿泉水厂的水源污染保护措施非常严格。且水源每年都要进行106项检查,全部符合饮用水标准。

制桶:桶是桶装水的唯一容器,劣质桶装水水桶可能析出有害物质并溶于水中,对饮水人的健康危害较大。为杜绝这一安全隐患,燕京矿泉水厂引进日本ASB公司的全自动制桶设备,采用德国拜耳公司制桶专用料,自主生产5加仑PC桶。

过滤:水源水在进入生产流程前,必须经过粗滤、精滤,再通过离子交换、反渗透、蒸馏等多种手段进行去离子净化。

杀菌:从水源抽出的水温通常在16摄氏度左右,其中含有各种细菌,这时可以将温度降到10摄氏度以下甚至更低,防止细菌的大量滋生。燕京矿泉水厂近几年投入巨资对水厂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无菌超级过滤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做到零污染。

桶消毒:桶装水在罐装前,必须要经过检漏设备,检查桶身是否有漏水点;确定桶身完好后,要对桶进行碱水外洗;外洗后,需要人工对桶进行灯检,即工作人员在背光照射下,检查桶内部是否有脏东西及杂质;人工灯检合格的桶,才能进入过氧乙酸的消毒过程。

罐装:桶在经过一系列检查、消毒后,才可以进入洁净间,在灌装机内进行全封闭罐装程序。经过过滤、杀菌的水,此时才能与桶亲密接触,汩汩地灌入桶中。

封口:经过罐装过后,就要对桶装水的桶口进行密封。燕京矿泉水厂采用的是意大利捷飞特公司的全自动制盖设备,自主生产瓶、桶盖。

灯检:封口后的桶装水,此时又会进入人工灯检过程,目的是检查运动后的瓶子中的杂质及悬浮物,从而能防止不合格产品的漏检。灯检过关的产品,会在桶身外套一个塑料薄膜,防止桶装水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检测:生产完成的桶装水,每个批次都要在出厂前通过化验室检验进行国标检测。目前,燕京矿泉水厂的化验室可自主检测卫生指标,自主检测溴酸盐、高锰酸钾消耗量等安全指标,产品检验合格方可出厂。燕京桶装水除自身常规检验外,还会定期送权威机构外检。

留样:每一批次通过检测的桶装水,还要在留样间留样3个月,以防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即时进行产品追溯。

运输:检测合格的产品,此时就可以出厂了。出厂的桶装水在运输过程中,为了防止二次污染,对运输也有严格的要求。燕京矿泉水厂采用的是集装箱运输,保证了在运输过程中产品的品质。

水店:水店,是一般消费者对于桶装水认识的最初地点。每桶水从生产到客户家中,一般不会少于10个人接触,所以水店员工的素质也是影响桶装水的品质的重要一环。燕京矿泉水厂的业务员,每周会有不少于两次监察水站的日常行为规范。

一桶桶装水,从水源到消费者家中,都要经过以上环节。而在这些生产环节之中,每一环节的安全卫生都必须要足够的重视,水源、管道、车间都要经常维护及进行杀菌处理。

基于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研究 篇12

造船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加工装配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一项重工业技术产业,造船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安全稳定以及国防力量巩固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造船模式和造船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但是与国际上造船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我国的造船厂在生产流程上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探究生产流程优化策略,更好地提高造船厂的生产效率和造船能力。

1强化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优化,船舶事业得到了不断发展,造船厂在造船方法和造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优化,在造船水平和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很多船东不仅在船只质量和功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明确的规定了船只的生产日期。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日期内,按时、保质的完成船只的制造任务,就必须对造船厂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确保船东的利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有利于造船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外,优化造船厂的生产流程也是提高我国造船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将多种现代生产技术融入到造船厂的生产过程中,对造船的流程进行再设计,优化船只的生产流程,提高船只的生产水平,有助于在总体上提高我国现代船只的生产和制造能力。

1.1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重要措施和对策

(一)优化造船厂的生产目标

优化造船厂的生产目标是优化生产流程的首要步骤。优化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优化造船厂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向,一般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高方面主要集中在四个重要节点上,一是要尽可能减少气候变化对造船产生的影响,其次是尽可能的缩短船只制造所需物品、材料的物流运输时间和运输的距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造船厂生产设施的自动化和机械化,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对造船厂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这四个方面是提升造船厂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向。其次,要优化船只制造和生产的目标,造船厂生产流程的优化是在保证和提升船只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船只制造过程中强化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在造船过程中的应用,并且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性强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保证船只制造的人力资本,在做好技术改革和人力保障的基础上,对船只的制造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升船只的制造质量。综合上述两个主要的目标优化内容可以看出,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是在确保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是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重要内容。

(二)做好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准备工作

做好船只生产流程优化的准备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制造船只的起始数据进行确定,起始数据不仅关系到船只的最终生产设计,而且还会对造船厂在未来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产生影响,不论是造船厂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还是柔性目标等等都是起始数据,在造船厂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要对船只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要生产区域设计的能力以及不同阶段的造船过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设定,在造船企业负荷分别以及造船生产装备设置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性支持,这些都是准备阶段需要考虑和分析的重要内容。最后,要对船只的生产过程进行明确,做好相关的布置图,综合考虑船只制造的生产能力需求、船只制造的生产经济性能、自动化技术在其中应用的可行性等,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动态模拟对船只设计的方案进行检查和评估,为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重要思路

首先,在优化造船厂生产流程的时候,必须注重造船厂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不受影响,要单独组织相关队伍,结合生产实际设计新的生产流程优化方案,对船只的生产和作业流程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生产方案与造船厂之前的业务流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综合性能更加明显的方案。船只生产流程优化不仅要提高单个船只的生产效率,而且要站在造船厂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进行考虑。其次,要针对造船厂的生产实际情况和以往存在的问题,对船台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过去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很多造船厂的船台和码头周期方面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在船只下水舾装以及整体船只涂装完整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所以建立船只生产流程的标准化设计,能够有效的缩短码头和船台的建造周期,确保生产流程优化。另外,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船台工作计划程序,科学地确定船台大合拢分段吊装的流程和吊装时间间隔,为船只的船体装配、机电调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对传统的现场设计调度进行改进,构建标准化的船只生产流程,科学安排船只生产日程,通过柔性化的计划管理措施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船只生产的偏差范围进行控制,提高船只生产的标准性,确保船只生产的质量。在偏差控制管理的基础上,对船只生产进行量化技术管理,将生产任务实物量的数据和系统的生产数据能力的量化为整个计划制定的依据,从而在根本上确保船只生产资源与生产任务之间的动态平衡性。

2对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评价

生产效率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对造船厂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能够对造船厂的生产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在造船厂的生产过程中,为了评价造船厂的生产流程是否得到切实的优化,需要从造船厂的绩效高低方面进行造船厂生产流程评价,选定评价标准。对造船厂的生产流程进行评价,首先需要满足船只的生产运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在满足设计和功能需要的基础上,降低船只的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缩短船只制造的时间,通过多个方面的措施实现造船厂生产的最大经济效益。其次,在生产工艺路线的评价方面,要通过网络设计技术对生产流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对船只相关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如常用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对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技术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另外,在造船厂收益指标评价方面,由于造船厂收益指标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具有很多影响因素,因此在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实际评价过程中,通常是用成本指标对造船厂的收益指标进行评价。

3结语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造船厂的生产流程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优化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目标,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并且在船台制造标准、现场设计调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对造船厂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并且在收益指标、生产工艺路线以及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等方面对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进行综合评价,在提高和优化生产流程的同时,提高造船厂的经济利益和核心竞争力。

摘要:造船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工业之一,造船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的态势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加工装配工业,造船业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方面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对造船厂的造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造船厂的工作效率,对造船厂的效益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以来在造船厂的工作经验,对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董亮,李浩,李梨.基于造船厂生产流程优化研究[J].科技展望,2015,(29):31.

[2]吴佩,李浩,李梨.造船厂的生产计划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5,(29):155.

[3]刘恩旭.现代造船模式下大型船舶建造工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4]肖径仇,马伟.现代造船生产流程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6):38-39.

[5]黄宇,张磊.基于精益造船的船舶生产设计管理流程研究[J].江苏船舶,2015,(3):35-37.

上一篇:CAD教学系统工程教育下一篇:人才选拔与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