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生产流程(精选11篇)
图书生产流程 篇1
摘要:提倡出版社根据本社稿件的实际情况, 制定行而有效的生产周期表, 使不同稿件能够对号入座, 在严格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 图书制作周期做到有据可依, 对流程各阶段的执行起到监督的作用, 保证图书按计划出版, 提高出版社出版计划的完成率, 使图书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
关键词:出版,图书生产流程,制作周期
图书的出版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设计排版、校对、到印制、销售、宣传、物流等,其间有几十个环节,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参与。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做好周期管理,把握图书生产阶段的时间,是编辑必须认真对待的突出问题。作为编辑,要对责编的书稿有一个很强的计划性,不同的稿子,在发稿之前差异性比较大,我们暂且不谈,一旦发稿,进入生产流程,就应该将各个阶段所需时间确定,各个阶段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在计划时间内出版,有效配合图书的营销等活动。我们本文所谈的图书生产流程就是从编辑发稿开始到样书审查结束所经过的各个环节,而制作周期就是一本书经过生产流程所需的时间。
一、规范化的流程从根本上保证了图书的出版进度,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
进度安排,而且责任编辑可以在总体上把握书稿的具体进度,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推动。
我们来熟悉一下图书生产流程:编辑发稿→(录入)排版→过黑马→初二校,作者看校样和责编过校样→初二校对返回校样退排版室,排版室看版式、回厂改样→三校、整理、核红→质检,付型→出胶片→印厂印制装订→样书审查。
二、
制作周期可分为版面设计周期、校改周期、印制周期,涉及各个流程环节,因此,应明确规定各个流转环节需占用的天数。要依据各环节的分工,考虑工作量的大小、难易,规定占用天数。考虑到不同的稿件,其生产周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生硬的把不同情况的稿件加工都在一个规定时间内完成,那就没有可行性,无法执行。我们以30万字以下、大众类、平装图书为例,制作周期如下:
注:如遇生产高峰期,周期会延长;特殊装帧图书周期相应延长;如果稿件为难度较大的古籍整理、学术著作类图书,印前周期相应延长,可在此周期的基础上规定适当的加成比例。
三、版面设计周期与校改周期、印制周期同步进行,版面设计流程:
发稿同时,美编室签收“装帧设计单”→装帧设计样,责任编辑签字→封面付型、出片、打样→检查复核,美编、责编签字→交出版部付印。
这个流程通常是编辑容易忽视的环节,往往是图书正文的片子已经出了,摆在出版部,可以付印,封面设计还没有最后定稿,甚至刚刚开始设计,这样,就会影响图书出版的正常进度,编辑应该在正文制作周期计划的基础上,对封面设计有严格的计划并追踪,保证正文和封面一致到位。
四、影响制作周期的几个因素
1. 书稿的质量。
书稿的质量决定了图书的质量与制作周期。书稿的种类、字数、排版的难易程度及印刷厂的业务承受能力与图书制作周期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书稿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着制作周期和质量。诸如发稿时稿件是否“定、清、齐”, 包括文字稿件是否齐全, 体例格式是否统一, 文中图稿是否确定等。稿件内容未定,在编辑合作者质检来回反复改动,耗时费工,直接影响排印进度。“齐、清、定”是对作者交稿的要求,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编辑发稿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在作者写作过程中,编辑应该积极参与,尽量与作者多交流,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2. 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不畅。
编审合格的稿件,其后的生产过程涉及到总编室(申请书号、制作CIP数据)、出版部(录排、校对)、美编室(封面设计)等多个部门的众多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加强配合与协调,通力合作,责任编辑在其中也应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沟通的作用。
3. 图书设计工艺过于复杂。
有些编辑过度追求图书的开本、用纸,特殊规格的纸张印厂需单独备货,这样容易造成周期的延长;封面设计工艺繁杂,例如一个普通的平装书,既有护封,又有环衬,还要在封面上开窗口,最后再塑封,无形中多了几道工序,延长了制作周期。
4. 制作集中。
图书一年通常会有两三个销售节点,而在销售节点之前比较容易出现集中发稿的情况,这样,生产流程中排版、校对、质检、印刷等工序都会出现“瓶颈”,生产周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图书无法按照计划完成。编辑应统筹安排好发稿时间,尽量避开业务部门的生产高峰期,保证书稿如期完成。出版社也应该制定阶段性出版计划,对计划内出版的稿件做统筹的安排。
五、在正常范围内缩短制作周期的重要意义。
出版周期的长与短, 集中反映了出版社工作效率的高与低, 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 出版周期是检验出版社工作效率的一把尺子。缩短出版周期, 也是提高出版工作经济效益、加速资金周转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永恒话题。制定严格的生产周期,就是将生产周期制度化,严谨化,根据制度,奖惩分明,提高各个阶段的执行力,杜绝稿件的滞留期,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图书发行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一切迫使出版社加快工作节奏,缩短制作周期。本文所谈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周期,目的不是无止境的将图书制作周期缩短,而是提倡出版社根据自身稿件的实际情况,制定行而有效的生产周期表,使不同稿件能够对号入座,在严格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图书制作周期做到有据可依,对流程各阶段的执行起到监督的作用,保证图书按计划出版,提高出版社出版计划的完成率,使图书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图书能够按照计划出版,其他一切围绕图书展开的活动才能得以计划和开展。可以说,图书能够按照计划出版,是出版社一切出版活动的基础。
图书生产流程 篇2
(1)选题策划阶段: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立项--组稿--定稿
(2)编辑加工阶段:交稿--初审--编加--复审--终审-发排 = 封面设计-一校(退厂改错)--二校(退厂改错)--三校(退厂改错)--通读—质检(退厂改错)--核红---改错--出片--核片--付印
(3)印刷装订阶段:核查--报批--发印正文(印制)--/封面--(覆膜--后加工--印制)--装订(--后加工)--样书检查--新版书审读--出书-入库
(4)发行阶段:征订--市场推广--主渠道发行/(二渠道发行)--反馈--添货--修订/重印--回款
1.选题介绍。与责任编辑联系,使出版社方面明了选题,列入出版登记表。具体要求作者提供书稿简介、作者简介,以及应责任编辑之请提供其他相应材料,深入了解书稿详情。
2.书稿审读。在 初步认可前提下,经责任编辑要求,作者提交全稿,由责任编辑组织审阅,并就书稿质量拟就《审读报告》,评估专业学术性、内容创新性、结构完整性、题材丰富性以及是否符合出版方向等为基本依据。此节《审读报告》由责任编辑负责,并提交社选题论证会、二审、终审参考。
3.选题论证。二审环节就此书出版动议是否开会讨论,由业务、营销、财务、编辑、行政等部门依不同角度讨论决定此书出版与否。如出版,在何种出版条件(或评判此前由责任编辑与作者方达成之出版条件是否成立)之下开展。
4.出版意见。专门会议之后出台“出版意见”,责编据此“意见”拟出《二读报告》,并负责提交《一读报告》及《二读报告》,报总编辑审批,确定出版社关于此书出版的正式意见。纳入业务手续办理流程。
5.出版合同。一待决定正式出版,由出版社与作者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以法律文书形式确认关于此书出版的合意行为。
6.进度规划。包括正式交稿时间、交稿形式、发排要求、作者返校、回稿时间、纳入二、三校对安排等等。
7.图书编辑。完成新书内容之后,对图书版面编辑、校对、美编等进行统筹协调。
8.封面设计。同步进行,编作沟通,共臻完善。
9.印务制作。三校完毕,最后一次核对校检,确认后出片,再次扣片确认后,领导签字,送印制部门下印。
图书生产流程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管理 图书验收流程 问题与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控,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走向大学,而随之各个高校的学生人数也正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高校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图书馆不得不增加图书的储藏量,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因此,图书馆图书的验收工作也会受到影响,工作量和难度会大大地增加。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即使图书验收工作难度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也要做好图书的验收工作,保证图书馆的稳定运行。
1 图书验收的流程
1.1 手工验收
手工验收针对的是实体书籍,网络图书馆上的电子版书籍并不在其中。手工验收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对购入书籍的数目和质量就行检查,防止书籍缺失和损坏问题的出现。新书到馆之后,拆开包装,将实际的书籍数量与购书清单上面的数量进行对比,保证书籍数量不存在偏差。检查完书籍数量之后,对书籍当中是否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和损坏进行检查。检查无误之后,对书籍进行编目,就可以入库储藏了。
根据实际操作当中的经验,在新书入库前对其数目和质量进行检查,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查的效率,而且此次检查的效果也要大大地高于后期检查。拆开包装之后,可以通过包装当中的配书单对书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措施。而且,在检测的过程当中,可以及时地发现书籍存在的错误,如果发现字迹不清和错页漏页等情况,说明书籍为盗版,不符合要求,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我方的利益。
1.2 书籍加工
书籍的初步手工验收之后,要进行堆放,堆放的过程要对书籍进行分类,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书籍堆放到预定的位置。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书籍堆放的合理性,节约堆放的空间。堆放完成之后,就可以对书籍进行粗加工了,所以合理的堆放顺序有助于后面的粗加工。图书的粗加工是盖章、埋磁条、贴条码等,而现在许多的书商都是将这些加工工作进行外包,虽然这些粗加工都比较简单,但是仍然需要图书管理人员的重视。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如填埋磁条就必须隐蔽不能外漏,贴条形码也要加贴保护膜等。
1.3 电脑验收
在进行书籍编目过程当中,书籍的数据会被输入到电脑当中,电脑会通过软件将新书的数据与原本库存的书籍进行比较,查看此新书是否是重要书籍。通过分析数据的方式,可以对书籍进行定位,方便书籍进行排序和储藏。新书购买之后,由于数量大,种类多,在进行验收的时候难度较大,所以要保证验收的效率,同时,还要保证验收的严格和准确。新书初步验收之后,并不能保证书籍验收的完整,所以要进行二次的验收,进行ISBN号与题名乃至著者名等检索途径的查重验收,有效地防止重书过多情况的发生。
1.4 总结验收情况
经过上面的几个过程,书籍的验收基本上完成了,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打印验收对账单,并认真与随书清单进行对比,如果没有差错就可以交给财务进行结算。通常情况下,一般会出现退书的情况,而对账单就可以作为退书的依据。书籍验收完成后,验收人员要对整个验收的过程撰写验收报告,报告的内容要包含订购的数量及退订的册数等数据。除报告之外,还要对验收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以后的工作当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2 问题及对策
2.1 验收规则不完善
验收工作本身比较烦琐,需要一个合理完善的规则来对验收的过程进行规范。但实际当中,高校图书馆的验收规则并不完善,许多地方都还没有涉及,所以无法保证验收工作高效的进行。所以,要保证验收工作的稳定进行,首先要对验收规则进行完善,严格按照规则来进行操作。
2.2 验收人员水平不齐
图书馆的验收工作必须依靠验收人员来进行,但是实际当中,许多的验收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一旦验收人员工作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验收工作出现差错,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作。所以,在进行验收人员的选择时,要严格进行考核,并且进行职业相关的培训,保证验收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
2.3 图书加工质量不达标
图书的加工可以进行外包,外包加工时,要对加工好的图书进行检查,保证加工的质量。而图书馆加工过程,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所以在进行实际加工时,要严格地控制加工过程,保证加工的质量。
3 结语
图书验收的工作关系到整个图书馆的运作,完善的图书验收过程,可以极大地提高藏书的质量,保证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美芳.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验收工作[J].科技信息,2010(01).
[2]张玉华.试论高校图书馆图书验收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5):17.
[3]熊超.网络环境下图书验收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06):23.
简析教辅图书的编辑流程 篇4
一、确定选题
每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都会组织召开选题会议, 每次选题会策划编辑都全体参加。选题会之前编辑会提前酝酿选题, 进行市场调研。选题会上, 编辑提出选题, 陈述选题, 然后集体讨论选题。
选题确定之后, 编辑开始对该选题设计合乎教学规律、新颖、实用、方便有效的体例, 设计出合适的栏目。然后带着选题和体例深入学校, 征求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对此选题的意见和看法, 以求不断完善。
二、组稿
组稿首先要确定作者。在挑选作者上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挑选名师参加。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有良好的声誉, 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 此类作者如教辅大师王后雄教授、汪江松教授、特级教师张立稳等。这些名师的加入不仅能带来优秀的著作, 而且会带来“名师效应”, 有助于后期的发行和销售, 树立教辅品牌。二是挑选工作在一线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参加。他们是教学的实施者, 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需求非常了解, 完成写稿任务也比较迅速。
选定作者之后就要召开组稿会。组稿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选题, 陈述其内容与体例, 发放统一的体例标准, 以保证在多人写稿的情况下体例一致。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由于学科之间有差异, 不同学科的稿件在体例上也会存在细微差别, 所以有必要按学科进行分组讨论。一般是由学科编辑牵头, 带领作者就本学科的稿件进行讨论。在此阶段, 编辑和作者会在细节上进行研究, 编辑会向作者说明组稿的要求, 如要求作者在选择或编写习题时, 首先要选择或编写那些能真正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优秀习题, 而不是追求难题、偏题、怪题;如要求作者在习题的后面用铅笔写上简要的解题过程, 以方便编辑审稿时使用。讨论结束后, 编辑会要求作者根据讨论后基本确定下来的体例写一份样章, 内容通常是教材一个章节的知识。最后再确定样章和最终稿件的交稿时间。
三、编辑加工
(一) 熟悉教材
教辅读物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解读和拓展, 只有对教材熟悉、对教材有比较好的把握才能审阅和加工好稿件, 才能准确地判断书稿质量的高低, 发现书稿中的问题。边审稿边看教材的审稿方式, 只能解决稿件的部分问题, 很难从整体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知识的前后连贯和统一、发现细微处与教材不同步、不配套的情况。细节决定成败。多处与教材不符或者不同步, 将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使用教辅图书。因此, 有必要先熟悉教材再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在编辑加工的同时要对稿件进行教材同步审查。
(二) 初审
责任编辑拿到书稿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对稿件作初审, 而非急于编辑加工。初审是对稿件做完整性和质量的整体检查。编辑应把稿件从头到尾翻看一遍, 检查是否与教材配套, 体例是否合乎组稿要求, 结构是否完整合理, 年级特点是否突出, 插图是否清晰, 版面数是否合乎要求。问题较多的要提出修改意见并立即退回作者修改, 问题不多的可以在文字加工中进行改正。
(三) “三审三校一通读”流程的调整与创新
传统图书的编辑加工流程为:交稿——初审——编辑加工——复审——终审——发排——一校 (改错) ——二校 (改错) ——三校 (改错) ——通读——改错——核红——改错——出片——核片——付印。教辅图书与普通图书相比加工力度更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原稿粘贴的内容较多, 稿件不是很工整, 而教辅图书的版式比较复杂, 有时为了追求左右栏对应, 增加或删除题目的情况较多;二是教辅图书的格式复杂, 对格式的修改多;三是编辑为了完善稿件, 对稿件的内容修改多。所以, 如果三审都在原稿上进行, 容易导致稿件版面混乱、文字不清晰, 这会给随后的录入排版增加难度, 增加录入的差错率。传统的“三审三校一通读”的编辑流程已经不能适应教辅图书出版的实际情况。
针对教辅图书与普通图书相比在编辑加工上的特殊性,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教辅图书的编辑加工流程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以在更好地保证图书质量的宗旨下, 使图书更顺利地出版。调整后的编辑加工流程与传统图书的编辑加工流程在先后顺序上稍有不同, 思想较保守的编辑也许会对此流程有微词, 认为它不正规, 不符合图书出版的正常程序, 不应当如此实施。但时代在发展, 出版业也在发展。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还是20多年前总结出的一套规则和经验, 也应该与时俱进, 发展和更新, 以适应新时期的新出版现状。总之, 新编辑加工流程被广泛应用到教辅图书的编辑生产中, 多年来效果良好, 图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所出版的图书全部质检合格。
四、下厂登录、印刷、检查样书、存档
图书下厂印刷前责任编辑需填写《图书下厂登录表》交予总编室, 填写《图书装订顺序单》, 并将其与封面、菲林、清样一起交予出版部门。样书出来之后, 责任编辑检查样书, 并签字、存档。直到存档这一步完成, 编辑才完成了教辅图书发行前的所有编辑流程。
参考文献
[1]鲍红.教辅乱象“隆中对”[N].出版商务周报, 2011-07-24.
图书生产流程 篇5
[关键词]图书馆;书籍资料;整编;流程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针对的主要对象就是书籍资源。此外,因为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所以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因此在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图书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一、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人们学习和休闲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是对图书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从而使得这些资源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所以在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的保证书籍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书籍在众多的领域都可以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图书馆的要求工作,切实落实图书资料的管理任务,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该项活动中来,让更多人喜欢读书,爱上读书,这样才能让图书馆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二、图书馆书籍资料整编工作
图书馆书籍资料的争辩工作就是对书籍资料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整理和编目,如果站在管理流程的角度上来看,争辩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这项工作对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保证图书分类的质量和水平,要按照图书自身的属性和种类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区域,同种或者是同类的书籍应该集中在一个区域当中,或者直接将它们放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科学的管理系统,为图书的查找和使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工作人员也应该对资料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做好资料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在管理当中一定要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在工作中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
其次是一定要保证编目的质量。在图书管理当中。图书的编目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为了可以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使得编目工作更加便捷,通畅都采用计算机来完成图书的编目工作。在图书编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为图书贴条形码,条形码粘贴是有一个固定程序的,应该首先完成副本的粘贴,然后再将下一册图书贴上条形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类别的图书在贴条形码的时候也是存在着一定不同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条形码粘贴工作彻底完成之后,工作人员还要将书籍的详细资料录入到电脑当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因此在工作中也一定要利用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去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图书资源检索是当前读者查找自己所需图书资料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形式,在图书资料的录入工作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些工作是需要通过软件来完成的,综上所述,不论是何种方式,只要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在图书管理中加以应用。
三、图书馆书籍资料典藏工作
图书馆资料的典藏工作在所有的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对较高的,图书馆馆藏工作可以说是书籍资料得以利用的关键和前提。同时对于整个图书馆价值的发挥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典藏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其他的工作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文献的典藏工作是图书馆目录组织工作的基础所在。为了做好图书馆文献典藏工作,需要从文献采购,加工等各个方面入手,同时加强文献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目录制作的高效性。通过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对于图书的布局以及排架方式进行有效地划分。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采购人员提供相应的图书信息,使其了解相关工作内容的前提下,做好图书资料的采购工作。久而久之,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的典藏工作才能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文献典藏工作是保证图书馆建设长足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典藏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有效地分析:
第一,要合理划分文献库。文献库应该根据其种类的不同来进行具体的划分,可以分成中文库、外文库或者是少数民族库等等。这样读者在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图书资料。第二,要对图书资料的排架工作加强重视,进行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阅读人员能够迅速地根据索引找到目标书目。这样也可以节省相应的库房面积,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这不仅是对书架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有利于文献的查阅,这些工作也是促进图书馆文献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
四、图书馆书籍资料剔旧工作
所谓的图书馆书籍资料的剔旧,主要是针对图书馆中一些过期或者是无人问津的书籍或者是资料,需要剔除。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的面积有限,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文献资源,图书馆变得越来越拥挤,为保障这些文献的充分利用,图书馆也需要对馆藏进行优化,剔除不必要的一些资料。
关于文献的滞架时限并无统一的规定,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历史、地理著作应长期保存,但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而编写的史地著作,一般保存5-10年;自然科学著作,除经典名著和基础理论著作需长期保存外,一般为5-10年为限。纯科学方面著作,应剔除陈旧的信息或理论图书;剔除旧版的一般著作,该领域的经典要长期保留。应用科学方面,如医学、计算机、无线电、电视以及商业等领域的文献可保留5-10年,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部分的文献应保留5年。艺术作品除精美的画册、图集需长期保存外,一般保存10年。
五、圖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的原则
图书馆是社会文献的一个集散地,它在运营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去服务社会和服务读者,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对整个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的了解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资料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更加的尊重自己的职业,为读者宣传和推荐更多的优秀图书,引导读者阅读。
六、总结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环节,这些环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应该予以充分的保证,工作人员也应该对所有的工作环节予以有效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新思想,寻找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图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张德云.浅析提高图书分类查重质量的方法与技巧[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图书生产流程 篇6
传统运作中图书馆采编流程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分配人力、资金、设备等,如果将这些程序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按照所收藏的类型进行采集并且分类,从而整合出一定的图书馆信息,例如:馆藏图书的数量,种类以及存放地点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数据的采集相对分离,从而导致了相同的一个数据被多次引用或者交叉使用,从而出现了重复现象,大大的增加了工作量外还降低了经费的使用价值;同时,相同的数据如果因为人为原因而无法整合的话,那么就加大了读者全面的读取同一资源数据的难度。而且,各个协作流程都局限在各自的领域内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而图书管理员也只是关注各自所负责部分的局部利益,对于整体的分配安排是否合理不关心,严重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2 如何将图书馆的采编流程优化,并且建立模式
为了解决文中所提到的传统采编流程的弊端,现在利用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及管理学业务将模式进行重组,合理的将图书馆中的馆存资源进行分配,并且合理的将采编流程优化重组,并且将原有的采编流程优化创新。
2.1 将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式投入到采编流程中去
在馆藏的数据中将投入的资源信息与产出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将数据的投入进行整合,并且优化产出的信息,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流程成本的投入,并经优化产出信息优化,提高馆内管理人员的服务效益。也就是说,将计划中的经费合理利用分配,如:文献的购置费、人力服务费、设备使用费等等费用进行合理利用分配,从而降低成本的投入;通过对于信息采集流程的分析,能够将馆藏资源进一步的优化。与此同时,可以适当的调高文献的购置费用,从而提高文献的产出量;或者可以适当的减少劳务费用及其他费用来降低文献的管理成本;或者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分配,将资源的总投入在特定的一种情况下不会减少信息的产出,并且将信息的质量提高,信息的质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更为明确的掌握读者对于信息的满意度,更多的观察读者对于图书的需求的变化,并且及时的提出解决意见,如此便能更准确的预测未来中读者对于读品的要求,并且能够及时的将读者的需求反馈给信息供求部门,使信息供求部门能够更为合理的优化信息的提供量,如此便能不断的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
2.2 优化采编流程的内部工作
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的内部工作就是指:在信息流程过程中采用BPR模式处理,通过这一技术将信息采集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于图书的优化整合,合理的分析目前的信息使用情况,达到增强采集流程效率的目的。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应当以读者的需求为最先考量基准,应当对整个信息库进行整合利用优化,而不是以任何局部的综合分析为依据,无法照顾全局。并且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现工作过程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评估新的采集流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掘新的发展方向,并且改进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在这个不断的提升过程中,逐渐的完善对图书馆采编流程内部运作的优化。
2.3 系统构建采编信息流程优化模式
将图书采集流程的投入产出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分析的数据进行分配资源,可以实现更为优化的投入分配,从而增加产出的当量,提高产出的质量;在已知的资源数量条件下运用BPR进行采编流程的内部重组优化,据此可以提高整个流程的运作效率,满足读者对于信息读取速度上的要求;综合性的整合信息投入产出的分析采编流程,可以将整个流程中的工作过程进行明确化的划分,各项业务的不同投入,对于信息产生的影响不同;从容可以掌握哪些业务活动对于投入与产出的变化关系至关重要;而在活动过程中哪些任务可以适当的前期控制以减少其对信息投入与产出的负面影响。从而掌握,哪些业务活动应当增加投入,哪些业务活动应当减少投入。在这基础上,运用文中所提到的BPR技术将整个采集历程简化、整合,争取更多的消除没有增值的环节,并且记住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流程自动化。将采集流程的运作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并且将优化的信息及早的向读者提供,将整个图书馆的馆藏实现采编流程自动化。
经过这样一个综合的分析,可见采编流程的投入产出以及内部运作,都更为容易掌握该流程的优缺点,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改进前期投入不合理以及活动过程中的不增值业务,并可将之构建为全新的采编流程的优化模式。
2.4 优化采编流程的优势所在
优化采编流程之后,有利于节约整个采编流程的开支,因为优良的采编流程有利于更为合理的整合所有的流程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优化后,采编流程具有更高的效率,在优化的过程中采编流程将繁琐的查找方式以及同一信息重复编写等弊端消除,使得读者更为便捷的读取所需信息,大大的提高了读取速度以及质量;优化后整个采编流程的工作更为弹性;一般的情况下,优化只是带来了局部系统的优化,而采编工作流程的优化则是带来了整个工作系统的优化,更加便捷的整合了所有的工作流程,产生了1+1>2这一系统优化现象;系统优化后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好的服务质量,优化流程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向导构建的,那么其中的内容以及服务对象都是以读者为优先的,所建立的浏览模式也是按照其所需的类型进行分类,使读者能够更为快捷方便的寻找到所需读物,如此形成一站式服务,而且还会针对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料文献,从而更为便捷、有效的为读者而服务,减少读者的寻找时间以及重复寻找的次数。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总结出来,通过对于图书馆信息采编流程的运作,各个图书馆部门之间可以整体的宏观的调控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情报信息的产出情况,并且针对该流程自身的缺陷提供解决方法。
摘要:传统的采编流程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图书馆管理要求,那么,在其传统模式上综合融入投入产出分析和BPR管理理论相关的技术方法,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更上一层楼提供更为精良的基础服务流程。
关键词:图书馆采编流程,文献资源建设,文献采访,文献编目
参考文献
[1]潘宪生,张明宝.企业业务流程重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尹哲.图书管经济管理的理论模式与框架[D].湘潭大学,2003.
[3]周初潘.组织继承的机制与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 篇7
一、影响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的因素
(一) 缺乏以读者为本的理念, 不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目的
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中, 读者服务与图书选购加工整理部门是相互分离的。这两个部分缺乏交流, 只注重自身工作的完成程度, 图书的选购和信息的整理只是按照原来传统的业务范围进行;读者服务员工也只是应付询问, 对读者的阅读目的, 阅读习惯和行为方式完全不了解, 这样很难促进图书馆系统化的管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脱离了读者的要求, 很难做到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目的和需求变化。缺乏以读者为本的理念, 阻碍了图书馆管理流程的优化。
(二) 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行为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内管理和服务主要执行者, 图书馆员是连接读者和图书馆, 以及读者需求和图书馆的服务的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行为决定了图书馆工作能否成功。因此, 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行为对于图书馆的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图书馆员知识背景有限, 对于图书的选购, 图书信息整理以及参考咨询工作都不能很好地执行, 不能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
(三) 图书馆采用原始的信息整理方法, 阻碍管理流程优化
图书馆采用原始的信息管理, 会造成图书馆管理工作复杂化, 会影响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和和工作效率, 也会造成读者时间的浪费, 引起读者的抱怨和不满。
二、以读者为本, 优化图书馆管理流程
图书馆管理流程的优化, 需要以读者为本。对读者进行全面的了解, 总结读者的真正需求,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整理, 提升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优化图书馆的管理。
(一) 以读者为本, 切实为读者的需求服务
以读者为中心, 对读者的群体进行了解和研究, 善于发现和总结读者的阅读需求, 阅读的方式以及阅读的行为, 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和工具, 建立完善的读者信息,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 了解读者的目的, 改善图书馆管理模式。
读者来图书馆大多是为了生活, 学习和工作上的需要, 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的素质;还有就是喜爱图书, 寻找一个阅读平台。图书馆员要根据读者的不同的目的, 进行整理和分析, 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2. 了解读者的阅读行为, 完善读者信息, 服务读者要求。
读者的阅读行为方式和过程包括获得借阅准许, 借阅书籍, 对问题进行咨询等。根据读者在图书馆内的阅读内容的不同, 阅读时间的长短以及知识的应用等行为, 可以进一步完善读者的信息, 让其成为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必要的资料。这样, 在图书馆的管理流程中关注读者的心理, 在优化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 也服务了读者的要求。
3. 参照读者的个人行为习惯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读者在图书馆内是否遵守规章制度, 是否有不良行为, 是否妨碍他人的借阅等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根据读者在图书馆内的素质表现来判断读者是否有利于图书馆良好的读书氛围, 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参考, 保证图书馆的形成良好的风气, 更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优化和可持续的发展。
4. 以读者为本, 培养良好阅读品格。
在实际的借阅过程中, 会出现过期不还或是图书损坏等问题。要做好读者的思想教育工作, 培养读者良好阅读品格, 增强读者遵守承诺的道德意识。
(二) 注重服务意识培养, 提升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执行者, 提升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对于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发掘图书馆员的潜能。利用人性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有利于工作人员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思想。其次, 对图书馆员进行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背景。图书馆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 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 利用信息化系统, 建立读者与图书馆的完备的关系表
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严重影响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建立与读者更紧密的联系,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首先, 利用信息化系统, 可以将读者的信息做全面快速的整理, 对读者的借阅的规律进行相应的分析, 提前为读者做好借阅的准备工作, 可以提高对读者的管理效率;其次, 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更合理的整理和排列, 根据图书馆的相关的条例合理地安排读者的借阅时间和归还时间, 提升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更好地方便读者;最后, 利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增强对图书馆信息的处理, 及时更新和管理相关的图书网站, 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节省读者时间。
摘要:以读者为本, 优化图书馆管理对于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更好地发挥在教育和文化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影响图书馆管理优化的因素的基础上, 阐述了如何以读者为本, 针对读者的需求优化图书馆的管理。
关键词:以读者为本,图书馆,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琰.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J].图书馆论坛, 2012 (2) .
[2]廖影霞.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探讨[J].群文天地, 2013 (2) .
[3]陈春斌.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
[4]陈云玲.对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之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 (6) .
图书生产流程 篇8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实现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载体多样化使图书馆业务工作出现了分别以纸质文献和以数字化资源为主线的两条工作流程,也就是所谓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物质流完成了图书馆自身功能的一半,即对物化文献的整理、收藏和流通;信息流完成了图书馆的另一半功能,即信息流的开发和传播。只有物质流和信息流有机融合并共同赋予图书馆,图书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对于物质流,图书馆已有了一套十分成熟的运作方法,而对于信息流来说,图书馆对其运转规律尚在摸索探究之中。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导致读者需求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服务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要求,二是对服务的方便性及效率的要求,三是对服务内容的变化要求,四是对服务结果和效果的变化要求等。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搞好服务、实现重组变革的根本目的所在。
2 图书馆借书流程重组的六西格玛模型
为提高业务流程重组的质量和实施重组的成功率,常借助六西格玛模型作为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对业务流程重组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为组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本文以改进某高校图书馆借书流程为例,建立六西格玛模型如下:
2.1 定义
读者从进入图书馆开始至办理完所有借书手续所用的时间。通过访问调查了解读者对于借书流程的期望,确定目标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借书流程,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2.2 测量
在下午两点到五点时间段内,针对来图书馆借书的同学,进行借书时间计时,访问调查认为借书过程中最耗时间的阶段,记录并收集来图书馆借书的读者在办理借书手续过程中所用的各阶段的时间。比如,换置借书证时间,寻找类别时间,选书时间,取回借书证时间,借书手续办理时间等。其中,如果读者目的明确的去借书,平均借书总体时间在15分钟到50分钟的范围内波动。
2.3 分析
基于第二步得到的调查结果,经过数据分析确定出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按照“六西格玛”的方法,将借书时间超过一小时定为缺陷,运用头脑风暴法绘制出鱼骨图(见图2),从人员、设备、环境、方法、材料等五大方面罗列可能的原因,并且对测量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关键影响因素为:借书流程复杂,环节多;书籍摆放与标示存在设计缺陷,导致找书时间冗长;过期金额结算、还书与借书窗口分工不明确,导致资源闲置,不能应对高客流;涉及查找书籍的信息化程度低。
2.4 改进
此阶段确保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够达到或超过改进目标,并确定该解决方案全面成功执行所必须的资源。在测量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流程调查的结果进行标杆对比,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据现实条件提出改进方案,建立“努力——效益”矩阵(见图3),选择低努力高效益的解决方案进行实施,对高努力高效益的部分进行深入讨论决定其可行性。
针对借书流程复杂,环节多的问题,选择应用自动化系统,省略进出图书馆借阅室的借书证置换;针对书籍摆放与标示存在设计缺陷,选择细化图书分类标识,严格执行按类陈列的方案;针对过期金额结算、还书与借书窗口分工不明确,选择值班人员明确分工的方案,使得图书馆的计算机得到合理利用,避免人员和资源的闲置浪费,并便于及时应对读者流量突增的情况;针对涉及查找书籍的信息化程度低,选择利用闲置计算机,与图书馆信息联网方案,便于读者查询所需的图书库存与陈列信息。
2.5 控制
在实施改进方案后,对其流程运行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达到流程重组的目标,再次采集数据进行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对结构要素和图书馆制度进行进一步调整,并制定相关的绩效制度,以绩效为支撑,提高员工积极性,确保流程能力的长期稳定。
3 流程重组的成功条件
根据六西格玛模型的建立,结合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切合实际找出图书馆的流程缺陷所在,针对该问题应用六西格玛工具提出解决措施。而业务流程重组是自上而下的彻底改组,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建立,其成败的关键在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所以,对于本文所建立的六西格玛模型下的流程重组能否成功还有以下因素需要考虑:
3.1 管理层的支持
流程重组要求管理者有强烈愿望改变现状,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有权对需要重组的流程涉及的相关部门进行指挥。
3.2 创新和合作的氛围
包括形成一个对创新的奖励机制,鼓励创新、大胆启用新的方法。同时要创造一种部门内部、部门和领导层及部门之间合作的氛围。
3.3 鼓励所有人员参加流程重组
流程重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与每个工作人员都密切相关。因此应鼓励工作人员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流程重组实施过程中。
3.4 抛弃以往的限制
多样化、个性化的读者需求,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及不断增长的信息资源,都要求我们不能照搬老一套,而要处处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代的图书馆必须一方面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多与读者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3.5 从关键处着手
抓住整个服务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和流程的瓶颈,从关键处入手,在关键流程的重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改进方案,做好关键人员的工作,做好关键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业务流程重组是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以达到大幅度提高绩效的目的。结合业务流程重组的步骤,应用六西格玛模型工具,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本着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识别图书馆的核心流程,即读者的借书流程,针对其读者借书时间冗长的问题,制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借书流程,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为业务流程的目标,将现有流程分解,应用鱼骨图寻找问题症结,确定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提出业务流程的改进措施及成功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妮.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再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葛星,黄鹏.流程管理理论设计工具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田智慧,王玉荣.流程管理实战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张开凤,刘海燕.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之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2.
[5]朱梅琴.业务流程重组及相关案例的流程分析[J].现代情报,2003.
[6]张岩.电子产品加工业实施6sigma管理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3.
[7]沙淑欣.治疗图书馆顽症:流程重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
图书生产流程 篇9
一、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采编工作比较盲目
目前, 许多高校对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对采编工作投入的资金不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采购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图书, 是高校图书馆采编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采编人员在进行采编时, 通常优先考虑供应商提供的优惠政策, 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 采编工作通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 图书馆管理软件存在缺陷, 致使图书馆网站与图书管理的融合程度低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引入了较为先进的图书管理软件, 用户能方便地用其进行数字图书的下载和阅读工作。但是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 使得看似完美的图书管理软件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漏洞。比如图书的借出和归还数量往往不能很好的匹配, 网上的数据和图书馆实际的图书资源不符, 给用户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 采编专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图书馆的采编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能, 其一般采取目标管理、流程管理的形式, 只有一个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采编人员才能在保证图书分编速度的情况下, 开展高质量的采编工作。但是,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采编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往往没有经过必要的技能培训, 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 无法顺利完成高校的图书采编工作, 大大影响了采编工作的效率。
二、对采编流程的改进与优化措施
(一) 改进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的方式
提高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成效, 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 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采编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读者的阅读需求:第一, 采编人员可以参考图书馆以往的图书借阅历史, 方便快捷地获取用户的阅读需求。第二, 采编人员可以查阅图书馆网站上用户的图书预约信息, 从而获得用户对不同图书的需求信息。第三, 采编人员应该了解用户的阅读偏好, 针对不同的用户采购不同种类的新书籍。比如有调查表明, 高校中学生和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偏好大相径庭, 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专业和非专业的用户其阅读偏好也均不相同。采编人员应该综合考虑这些信息,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采编计划, 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真正让图书馆成为不同用户获取精神食粮的宝地。
(二) 整合各个环节, 优化采编程序
众所周知, 我国高校图书采编工作通常围绕图书的采购、分编、典藏、检索、记录等工作开展, 传统的采编模式少不了手工劳动, 工作量很大, 工作效率低下。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 要求图书馆采编工作摒弃陈旧的封闭的工作模式, 充分整合各个环节, 将网络引入采编工作的各个环节, 转变人工的管理模式到自动化的管理模式, 整合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和纸质图书资源, 合理配置二者的比例。同时, 在图书资源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利用网络优化采编程序, 比如图书的分编工作就可以在网上进行, 可以很好地减轻人工工作量。采编人员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图书设定专门的业务流程,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采编工作的针对性, 从而提升采编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 强化采编队伍素质, 提升工作技能
随着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对采编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强化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作为一名采编人员, 也要不断在工作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工作技能, 熟悉采编流程的各个环节,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加强学习专业知识, 适应新时代的采编工作需要。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图书馆的采编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书馆的采编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 这就要求图书馆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正视时代的发展, 转变工作思路, 提升工作技能, 并且有关部门要对采编流程不断改进与优化, 建立健全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 探索研究针对性较强的采编工作方式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采编工作效率和质量, 充分发挥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功能。
摘要:图书的采编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对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改进与优化采编流程, 是新时代图书馆采编人员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改进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的方式、采编部门, 优化采编程序、强化采编队伍素质, 提升工作技能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对采编流程的改进与优化措施。最后, 呼吁采编人员不断开拓创新, 进一步提高采编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采编,改进,优化
参考文献
[1]姚多岚.高校扩招对图书馆的涉及及其措施[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2 (9) .
[2]张玉珍.提升图书编目工作效率的措施[J].晋图学刊, 2005 (10) .
[3]陈越.高等职业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3) .
图书生产流程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大数据业务流程决策支持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分类号G251
Research of the Library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ig Data
Chen Yan
AbstractThe concept of the big data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fields of government, business, medicine, educa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library will change its traditional library work flow which based on "literature purchasing as a starting point, readers borrowing as the goal", establish a new library work flow which based on "readers need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big data analysis and decision making as the core, readers service as the goal".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e big data analysis will be applied to the library's overall work.
KeywordsLibrary big data. Business process. Disicion support. Data analysis. Data mining.
1大数据在组织应用的成功案例
据报道,美国政府利用大数据成功地预测出2012年总统选举的结果。奥巴马团队通过分析数据,投入小规模电视广告,并确信会获得部分潜在选民的关注,最终赢得了大选。2007年沃尔玛通过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创造了“啤酒与尿布”的经典商业案例。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Amazon、eBay和CDNow等利用推荐系统主动向消费者推荐商品,让商品直接找上门来,以此获得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疗领域,谷歌设计人员通过不同地区的人输入关于流感的关键词,设计了“谷歌流感趋势”系统,2013年1月13日美国通过“谷歌流感趋势”发布了流感发生地区预警,波士顿在700例流感得到确认后,宣布进入公共健康紧急状态。在教育领域,为科研工作人员科研数据保管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数据监护(Data Curation)岗位的设立,预示着大数据为科研工作者保管和利用前人的科研成果数据带来了福音。在美国,已有图书馆使用大数据决策工具——大数据处理引擎,为用户及所属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直接而真实地展示用户的性格、偏好、意愿等,帮助图书馆感知知识服务的市场、用户的需求、未来的发展形势等,以便图书馆对价值评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等做出更科学的决策[1]。
2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设计
2.1流程化管理的概念
流程化管理是指以流程为主线的管理方法,是管理大师哈默提出的,要求重视顾客(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整个过程,强调顾客(服务的对象)的重要地位是该管理思想精髓[2]。近年来,以用户为中心、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是众多图书馆管理者坚守的信条,但因为技术等原因,实践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时常发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信息行为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将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可以直接关联和预判的。
2.2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流程
图书馆传统的机构设置分为:采访编目部、流通阅览部、信息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部门。服务的起点是图书采购,服务的终点是图书被借阅或信息被使用,如图1所示。
图1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流程
近年来,尽管有学者意识到这一流程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改进和调整,有人提出将图书采购到馆后先流通一段时间,再进行精细加工等,但仍旧没有撼动以采购为起点的图书馆工作流程。
2.3改进后的图书馆工作流程
随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到馆读者的人数在下降,图书借阅量呈下滑趋势。有识之士为适应社会各层次人员的信息服务的需要,加强阅读推广,在图书馆岗位设置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细分,如提出“管理策划馆员、数据编目馆员、咨询馆员、系统管理及维护馆员、学科采访馆员、网络导航馆员、阅览推介馆员、流通导读馆员、心理沟通馆员”的岗位设置[3]。图书馆依托大数据,建立起以读者为起点,大数据分析决策为核心,读者服务为终点的全新的图书馆业务流程。改进后的图书馆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改进后的图书馆工作流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读者的信息行为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图书馆将在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复杂数据的处理也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世界,进而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分析与预测,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一大主要服务内容[4]。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工作流程将围绕大数据的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分析决策系统展开,紧密围绕读者的需求,指导和开展图书馆的一系列服务工作。
3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
图书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传统的基于“文献采购为起点,读者借阅为终点”的图书馆工作流程,建立起以读者为起点的,大数据分析决策为核心的,读者服务为终点的图书馆工作流程,将大数据分析决策的结果应用到图书馆全盘工作中去。
3.1图书馆大数据的信息获取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离不开“数据”。据IDC监测显示,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20年全球预计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图书馆大数据往大的说是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可获取的数据,往小的说,主要是与图书馆领域相关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主要有:通过图书馆联盟获得与同行交流的信息、图书馆内的读者及图书等信息及图书相关行业的信息。
网络化和国际化促进了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联盟的目的是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众多全国性的专业或综合性的图书馆联盟及地区性的图书馆联盟。以CALIS为例,2008年底,文献数据总量达180TB,2010年达到480TB,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达108TB[5]。围绕这些文献产生的联合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资源评价等数据非常巨大。图书馆联盟在文献信息的共享和服务的协同合作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来源。
图书相关行业的信息存储主要指电子商务网站、图书出版机构、论坛及其他有关的社交网络媒体的数据存储。这些数据主要是用户在社区网络中的足迹、点击历史、浏览历史、信息反馈等信息。这类数据的特点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数据量庞大及参与人员复杂多变等。
3.2图书馆大数据的信息存储
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信息存储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的图书馆信息存储主要指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实现读者对数字资源的访问和下载。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处理系统,不仅要求图书馆自身馆藏数据的存储,还要求对读者信息、图书借阅、资源下载和评价、社交网络数据等信息存储。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逐年增长,以一个小型高校馆为例,在校生一万人以内,图书馆产生的借阅数据、电子数据访问、下载、评价等数据每天有上万条。目前,这些数据的获取来源除了通过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获取外,社交网络交互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也是数据的重要来源。社交网络交互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数据往往是非结构化数据为主,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数据源。这一部分数据呈现出种类繁多、流量巨大、容量剧增、隐藏价值大等大数据的核心特点。
云存储技术是解决大数据存储的重要手段。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除此外,单靠一个图书馆的能力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数据存储,应当适时发挥图书馆联盟机构的作用,实现联盟机构之间数据共享。
3.3图书馆大数据的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的过程,最终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通过以用户的特定需求为依托,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为手段,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最终为科学决策服务的智能活动。信息分析的好坏直接决定信息能否产生促进生产力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等系列应用价值。
目前,新技术、新思想不断对现有系统产生影响,并促成现有系统不断发展,精准营销生态系统进入新的阶段[6]。图书馆相关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以hadoop为代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决Web信息过载问题的强大工具,承担了在识别读者阅读倾向和偏好的基础上,模拟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读者推介图书信息和建议,帮助读者获取信息服务,从而使读者避免信息“超载”所带来的麻烦,顺利完成文献信息资源获取的过程[7]。目前,图书馆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处于发展和探究阶段。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不仅是数据的存储和获取的困难,更多的是大数据的分析过程及指导管理者决策的价值体现问题。
3.4图书馆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
图书馆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之上的,通过云存储和联盟机构信息共享等实现数据的存储,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最终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3.4.1管理策划
图书馆管理者的决策依托大数据,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图书馆宏观的建设目标和工作方向,为实现战略决策而对图书馆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
决策支持系统强调的是对管理决策的支持,而不是决策的自动化,它所支持的决策可以是任何管理层次上的,如战略级、战术级或执行级的决策。图书馆管理者的决策依托大数据,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指导图书馆采购、宣传、服务、管理、咨询等各个环节。
34.2参考咨询
大数据时代来临,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图书馆学科馆员依赖其在科学数据的信息搜集和管理的优势,将有助于提高学科馆员在科研团队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外,图书馆设置了数据监护(Data Curation)等相关的数据分析岗位[8]。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表明,图书馆员在数据分析这一项工作中主要承担数据保存标准的制定、进行数据搜集、分析数据、数据管理规划、经验分享、数据服务等[9]。图书馆学研究者也嵌入到许多的研究项目当中,包括为促进标准化运动而开展的“语义网社区与关联开放数据运动”(Sematic Web community and Linked Open Datainitiative)等[10];部分机构如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开始组建科学数据咨询小组,而图书馆员和数据管理者则为学者们充当了咨询顾问的角色[9]。
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机构数据库的建立和共享等,图书馆可以监测科研数据,担任起科研人员的情报站,建立科研数据库,预测科研发展的方向,提早做好文献准备工作,整理好专题报告,方便科研人员查找和阅览相关文献和数据。
3.4.3资源建设
通过对大量读者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动态地监督采购图书的特点与读者契合度,有助于图书馆进一步完备图书馆采购需求,规范图书馆采购制度。目前的图书馆纸质图书采购主要分书单采购和现场采购。书单采购只能看到图书书名和出版社等信息,现场采购除了翻看图书外,主要是查重处理。采访人员在图书采购的时候,往往偏主观而不够科学严谨。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信息的发布和点评是非常及时快捷的。采访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按照条件匹配,系统自动输出推荐图书;采访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查阅某书或某作者受欢迎程度,预测资源的受众读者,正确规划资金分配制度。
3.4.4采购评估
数字资源采购已经占居图书馆资源采购的半壁江山,与纸质资源分庭抗礼。数字资源具有不占用图书馆建筑面积、提供24小时服务、允许多次下载且可以同时阅读等特点。然而目前数字资源缺乏完善的效益评估机制,随着数据库商逐年涨价,经费有限的图书馆将骑虎难下。依托大数据分析,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通过数据分析,图书馆可以掌握读者信息行为动态,了解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及读者需求,并根据经费和使用等情况,选择购买全部、或分库购买、或放弃购买、或联合采购等方式。
3.4.5阅读推广
近年来,图书馆阅读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图书馆在宣传推介方面,苦于没有相应的数据作支撑。在已开展的图书宣传和推介的图书馆里,我们发现阅读推广仅限于书目推介、图书展览、读书沙龙等内容,且这些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效益无法评估。图书馆通过管理系统、社交网络等掌握了一大批读者的信息,包括读者的年龄、性别、学科、年级等重要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特殊的时期读者的特定需求。以高校为例,大一的新生比较迷茫,部分同学往往喜欢看励志类的图书;大二的学生专业课程压力较大,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在专业知识获取方面更加渴望,专业图书比较受欢迎;大三的同学面临出国或考研,对托福考试、四六级考试等英语书籍方面有较多的关注度;大四的同学面临毕业,对面试、择业和管理类的图书较关注等等。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本馆或其他馆的同类型的读者对该类图书的借阅量、读者评价、社交网络工具的信息进行判断,发现热门图书、畅销作家、热点研究,进行集中的有针对性的推介。
3.4.6读者教育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和信息教育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读者教育的重要职能。图书馆应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在年龄、知识层次、学科种类、从事职业等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供培养读者信息处理能力有关的培训服务。目前这一类工作的开展,在目标群体的选择上过于笼统,在培训内容上个性化不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过于被动。图书馆在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多样化、灵活化的读者教育工作。无论线上或线下、电子或纸质、授课或活动等多渠道地满足不同读者、不同时段的培训需求。
3.4.7舆论监督
以读者需求为指导的图书馆工作流程,更强调读者满意度。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客户投诉,主动联系有需要的读者,最终建立起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读者投诉密集的服务项目,及时改进服务策略,提高读者满意度。由于了解读者信息及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向目标群体发布信息,图书馆可以提高与读者的粘合度,增强在读者心中的美誉度。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图书馆数据异常丰富和复杂,如何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我们对数据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需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崭新的工作流程、服务的模式和组织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 1 ]郭自宽,张兴旺,麦范金.大数据生态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资料工作,2013(2):23-28.
[ 2 ]百度百科.流程化管理[EB/OL].[2013-12-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uWY8o3EpyNvM5-XQ29
ZQY-gfVxeE790lF2cprD9jOBvQQ2MFumNgWjk3xLq
cSddMc-vC1_S3UClnIH0x9PvW2tuUginuJRa52SZ71k
bwKsDupBtBK7K9OL8_hy355Ga.
[ 3 ]佚名.浅谈完善图书馆馆员制度促进和谐图书馆的发展[EB/OL].[2013-12-25].http://www.xswkj.com/lear
ninginfo-22-580.html.
[ 4 ]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2(5):37-40.
[ 5 ]杨海燕.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J].图书与情报,2012(4):120-122.
[ 6 ]傅强.应用大数据能力:当当网在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方面的探索[EB/OL].[2013-12-19].http://wot.51cto.com/2012/ppt/day2_01/fuqiang.pdf.
[ 7 ]阿里巴巴创业.基于协同过滤算法 打造精准的营销平台[EB/OL].[2013-12-19].http://info.1688.com/detail/1090699951.html.
[ 8 ]张文彦,武瑞原,于洁.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2(6):15-21.
[ 9 ]Heidorn P. The Emerging Role of Libraries in Cu-ration and E-science[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1(7-8):662-672.
[10]Cassidy R S,Ding Y, Thewall M. Library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Big Data Era:Funding,Projects,and Future[a panel proposal][EB/OL].[2013-12-25].http://www.ischool.drexel.edu/faculty/mkhoo/docs/12_asist_panel_description.pdf.
陈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广东广州,510640。
图书生产流程 篇11
(一)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业务流程的特征
图书出版行业与商品流通行业和一般制造行业相比, 生产的产品是期刊、书籍、电子出版物以及音像等, 这些产品都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 是具有一定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的特殊商品。图书出版行业的产品通过传承文化、传播知识、满足人们需要来体现其价值, 可以说这些产品既是知识传播的媒介, 又是知识的载体。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期刊、图书以及电子出版物的发行, 从策划选题到发行都要通过相互联系、复杂的程序,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从内部控制的目的出发, 其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编辑、出版、印刷、发行阶段。
编辑阶段是图书发行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以及发稿, 编辑阶段是整个发行流程中的主导。
出版阶段是图书发行企业的图文制作阶段, 主要包括设计、发排、校对以及出片。
印刷阶段是图书发行企业将文稿复制成大量复制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制版、印刷、装订以及包装入库。
发行阶段是图书发行企业为自身寻找读者的阶段, 可以通过批发、零售以及批发零售相结合的方式, 拓展企业的销售, 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是经营活动中最后的阶段。
(二)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管理水平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产品有一定的特殊性, 例如出版发行的图书种类繁多、数量金额不统一等, 因此图书出版行业如何创新图书的内容和质量, 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下属的子公司如何得到更好的管理, 都需要依赖于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业务、技术、人员、产品等方面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对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图书出版发行企业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保证图书出版发行企业未来的发展。建立内部流程内部控制, 可以提高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以风险为主要导向, 企业的各个层级都可以得到控制, 可以使得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投资筹资决策、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内部监督得到规范化的管理, 可以及时的对企业面临的风险采取措施, 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管理水平。
2. 有利于应对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风险
从目前图书出版发行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例如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发行制度和教材出版的改革、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等都会给发行企业带来风险, 然而内部控制可以对风险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识别, 对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并形成实时监控的长效机制, 让企业中的每位员工都肩负起风险责任, 降低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经营风险。
3. 有利于保证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各方利益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正确处理好各投资者的关系, 以及图书出版企业作者、员工、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 可以取得真实的会计信息, 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进一步确定企业日后的投资决策,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员工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规定取得报酬, 投资者也可以根据内部控制取得应收的货款, 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各方利益。
二、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业务流程内控关键点
我们下面对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业务流程内控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 岗位责任制度的控制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要建立销售与收款的责任制, 要对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予以明确, 保证不相容的岗位相互分离, 对销售部门和收款部门要相互监督、制约, 其中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要加强以下几个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的控制:
1. 财务部。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要建立起属于财务部管理的结算中心, 结算中心主要的岗位职责有:记录货款、结算图书销售款、监督和管理好货款、按时足额的收回货款等。
2. 发行部。发行部的主要岗位职责是:开拓和开发市场、处理新老客户的业务订单、签订销售合同书等。
3. 仓储部。仓储部门主要负责图书入库、保管、出库的工作, 并对图书销售发货单据进行审核, 安排发货以及确认对方收货的具体事宜。并应确保至少一年一次的仓库盘点, 做到账实相符。
(二) 品种控制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出版图书的种类比较复杂, 一般每年的品种大概在200 到500 之间, 在经营过程中发行200 个品种是正常的, 如果发行过多品种的产品就会导致发行企业面临较大风险, 过多发行出版商品的品种的营销策略会有损自身品牌。因此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 控制年度发行图书的品种, 要对每年销售最好的图书品种进行分类和排序, 从中排出精品书籍系列, 在确定精品之后就要将图书发行企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投入到精品书籍的发行上, 对于精品书籍来说, 大的出版社有大出版社的精品, 小出版社有小出版社的精品, 每年图书出版发行企业都会有不同的精品书籍, 因此控制好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品种, 才能够保证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立足脚跟。
(三) 业务流程控制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控制:
1.采编业务。支付稿费业务是采编业务的主要工作之一, 因此内部控制制度要准确核对和审定稿费计算结果, 要规范稿费的支付、汇付等业务流程。
2. 发行业务。图书出版发行企业中的发行业务在业务流程中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 因此在发行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如何降低成本, 怎样及时的收回货款, 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发行费用和收回货款的业务流程。保证财务核算的数据与发行部门的金额和数量相一致, 特别是要加强对赠阅、零售业务等流程的控制。
在发行环节中, 营销部门和编辑部门要做好市场反馈信息的工作, 这样才能在日后适时的调整出版物的时间和结构, 改进再版、重印的不足之处, 提高发行的质量, 这样更有利于选出更好的选题, 降低图书出版发行企业选题的风险。
同时, 在发行业务过程中要做好预算工作, 在出版物发行之前要做好市场调查的工作, 对阅读人群的喜好进行调查, 做好发行成本的预算工作, 为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取得更多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四) 监督反馈机制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可以定期检查应收账款的授权审批, 将审批的重点放在应收账款审批手续是否健全上, 检查审批过程中是否存在越权的行为发生。要定期检查销售的管理情况, 并在实施过程中检查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是否符合规定, 定期检查应收账款管理工作, 检查是否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 检查图书退货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因此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规模, 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 并且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 对以上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严格的审查,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更好的发挥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逐渐完善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复杂, 因此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要通过内部控制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理, 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管理水平, 只有不断健全出版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目标, 促进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兵, 伍中信, 李文君, 田冠军.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 2011 (07) .
[2]路晓颖.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D], 天津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