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象似性

2024-05-10

诗歌中的象似性(精选6篇)

诗歌中的象似性 篇1

1 语言象似性

语言符号与其表达的具体含义之间有没有具体的联系, 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专家争论的焦点。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学说之后, 在其后的60年中在语言学领域占着主导地位。相似性最早是有美国皮尔斯提出的。他根据能指和所指之间三种不同的联系方法把符号分为三类:象征符 (symbol) 、象似符 (icon) 和指示符 (index) , 并且又将象似符细化分影像符 (image) 、拟象符 (diagram) 和喻象符 (metaphor) .[1]皮尔斯对象似的划分奠定了语言学中象似性的基础。从象似性的角度来看, 语言符号与其表达的概念上有着某种联系, 从句法结构上有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王寅还从原理上归纳出: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篇章象似性等。在国内, 许国璋最早将Iconicity译为“象似性”, 但是并没有下任何定义。在沈家煊先生、杜文礼、严辰松、王寅等著名语言学家都对其发表文章对其加以分析。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中把语言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2]赵艳芳教授提到“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 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之中必然的联系, 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 是有理据的”[3]

2 象似性在广告中的应用

近年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对于象似性在广告上的运用兴趣越来越高涨。广告因为其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advertise”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的“adverfure”, 最初的含义是注意和诱导, 吸引人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通知别人某件事”。[4]广告是一个满足某种特别的需要, 通过一些媒体的形式, 向公众广泛宣传和传递信息的公共宣传工具。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 又称效应广告, 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 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 又称商业广告, 主要是指以盈利为其目标的广告。而这种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 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或企业占领市场信息的重要手段, 销售的产品, 其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利益。本文将重点讨论狭义意义上的广告。

既然广告是为了生产者吸引消费者, 以扩大产品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使广告作为一种特别的存在方式, 要求广告在语言上要简洁、生动、有趣,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民众的注意力, 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广告就占据着很大的因素。这使得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广告方面绞尽脑汁, 希望能使其产品迅速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也产生了许多让人感叹的广告作品。本文将从英语的象似性方面来讨论:

2.1 语音象似性 (sound iconicity)

语音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与其表达的意思有直接的某种联系。比如直接模仿现实世界的声音-拟声词 (echoic/imitative word) , murmur (嘴里含糊的声音) , giggle (咯咯的笑声) 等。许多广告在单词的选词上就会刻意的造成人家某种联想。比如下面这则润肤露的广告:

1) Softens and silkens skin and relieves tightness.

这则广告虽然很简洁, 但是在选词的方面可以看出广告商的创意所在。只有7个单词, 但是除了2个连词之外, 其它的词都带有-s。/s/在发音的时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silk, smooth等表示丝滑, 细腻的单词。无形之中就带给读者一种只要用了之中润肤露就给让你的皮肤光滑, 如丝一般。

2) Mmm!delicious!

这是一则蛋糕的广告。整个广告非常简洁。第一个是拟声词, 仿佛是人吃了一口蛋糕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后面接了一个“美味”, 让读者一眼望去就有口水直流, 不禁想赶快品尝一下。

2.2 词汇象似性

广告的特殊属性-简洁、生动, 在用词方面有特别的要求。怎么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是所有广告商不断努力的方向。有时广告商为了能产生特殊奇特的效果, 造出了多少心的词汇, 加强了广告的宣传效果。

3) The Orangn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

这则广告是以橙汁的广告。Orangnemostest是一个新的合成词。很容易就发现mostest是有most+est构成的。Most本身就是最高级了, 为了进一步突出强调该橙汁的高质量, 特意又加一个最高级的形式est在most后面, 广告的效果一下就有意外的效果, 让人们有购买的欲望。

4)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kissed Holiday.

这是一侧夫妻休假旅行的广告。标题twogether是two+together变行合成而来。用two代替了to, 这样单词在读音上还是“一起”, 但是强调2个人一起出门旅游的效果却加强了。而且广告中sunkissed这个合成词, 让人们不又自主的想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 特别是在快节奏的都市上班族看了之后, 立刻就有出去旅游的欲望。

在词汇的选择要谨慎, 要了解消费者的年龄, 性别及其心理, 不然很多时候就会造成反效果。比如下面这则航空公司的广告标题:

5) Hey, you with the sweaty palms!

广告本身是想用语气词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是越忽略了消费者的心理。航空公司本身就是服务业, 消费者都希望能在这里得到尊重。Hey是口语化的朋友之间的表达方式, 本来就可以拉近和大众之间的距离, 但是和后面的词语相配合就让大众感到不受尊重, 可以说这个广告的标题就是一大败笔。

2.3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越大, 含义越复杂, 那所要用的语言符号就越多。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认知基础是:增加语符量, 就会增加“认知距离”, 在对较多语符进行信息处理时, 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复杂的认知过程, 心智加工复杂了, 语符就传递了较为复杂和较多的信息。[5]

广告要求在一定的篇幅, 一定的时间内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瞬间抓住大众的注意力。这样在广告中, 数量象似性一般体现在单词, 句子的反复。反复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通过对于关键词、关键句式的反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KIM旅游广告

6) Free Hotel!Free Meals!Free Transfer!For a free“stay-on-the-way”in Amsterdm.You can rely on KIM.

广告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连续用了4个free, 让消费者感到去该公司旅游就能享受到比其它公司要低廉许多的服务, 使得消费者怦然心动。

有时广告也会反其道而行, 用最少的数量表达出最核心的内容。从理论上说语言符号的复杂性体现所要表达的概念的复杂性, 那用少量的字是不是广告的效果也会简化呢?

有一则的香皂广告是:

7) Refresh

8) Coca-Cola…satisfies。

例7的广告一字而已, 但是效果不止如此。广告将香皂的功能和作用突出出来, 赫然于纸上。一个字的效果也让消费者感觉到我们的敢拼不是华而不实的, 是实实在在的。例8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 回顾其公司的广告, 很多都是只有几字而已。但是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 Coca Cola belongs…

可口可乐公司采用了省略句型, 但第一时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省略的部分让读者联想到自己, 而且简单易懂, 更从另一个方面想说着表明产品是大家都能享用的。文字虽少, 但是回味无穷

2.4 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是只具有同等重要性或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对称关系。在广告中用的比较多的对称是排比, 对偶等。

排比 (parallelism) 是指在一个句群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象似, 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语, 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 而且开头几个字相同。在广告中恰当地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气的气势和表达效果。[6]

10) Your own car.

Your own phone.Your own place.

Your own place.Your dads insurance.

Your dad’s insurance.

这是一则保险的推销广告。在连续出三次“your own”之后, 突然变成“your dad’s insurance”, 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禁为之一动。在排比中加强了句子的语气, 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进买保险的意愿中。

11) No poins.

No application fees

No appraisal fees.

No document preparation fees.

No tax escrows.

No PMI (private mortgage insurance) .

在这则房地产广告中, 用了6个排比句。广告中虽然没有说明我们此处的房产有多少优点, 但是抓住了消费者要求实惠的心理。这样的排比句让消费者感到自己在此处买房一定能实惠不少。

3 结束语

随着认知语言的发展, 人们对其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 其特定的目的要求广告简洁, 生动, 能瞬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随着象似性各个方面在广告中的灵活运用, 广告业也越来越有创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语音、词语和句式的巧妙的表达实现广告的目的, 从而在品牌如云的市场中树立和打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

摘要: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已经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焦点。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 其目的是要在瞬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在创造广告的时候, 将语音, 词汇, 句法等象似性运用英语广告中, 使广告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象似性,广告英语

参考文献

[1]周妞.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425-428.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5) :4-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梁婷, 夏天.英语广告使用手册[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王寅.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戚云方.广告与广告阴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7]杨佳雯.标记相似性原则在广告文体中的体现[J].四川教学学院学报, 2009 (10) .

[8]文旭.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拟象原则[J].福建外语, 2001 (2) .

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篇2

象似性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它可被视为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形式的长度、复杂性或语言成分的相互关系平行于它们所编码的概念、经验和交际策略。形式与概念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理据性。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皮尔士(c.S.Peirce)于19世纪末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在近几十年来已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其中包括Jakoboson(1965)、Greenberg(1966)、Haiman(1980)等。1965年,R.Jakobson的著名论文“探索语言的奥秘”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Haiman更是象似性研究的得力干将,正是他的研究才引起语言学家去广泛关注语言结构反映人类认知结构这一事实。

二、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的阐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例如,雅各布逊在《探索语言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复句中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对应于他们表达的两个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即句法成分与陈述对象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象似性。例如:

He opened the door and came into the room(他打开门,走进房间)。

He came into the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他走进房间,打开门)。

显然,在第一句里,两个分句的顺序和事件的自然时间顺序是一致的,句子所描述的事件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的、流畅的。相反,第二个句子则令人感觉很别扭,因为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不符合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虽然就句法规则来看,第二个句子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它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分句的排列顺序违背了人类认知顺序,违反了句法的顺序象似性。

三、英语的象似性原则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1、距离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距离象似指语言成分之间的形式距离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应。距离象似主要表现在句法与形态层面。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1)a tall young Chinese policeman(一位身材高大年轻的中国警官);

(2)a young tall Chinese policeman(一位年轻身材高大的中国警官);

(3)a Chinese tall young policeman(一位中国身材高大年轻的警官);

(4)a Chinese young tall policeman(一位中国年轻身材高大的警官)。

在这些例子中,只有第一个是可接受的说法,其他三个(及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都不可接受。尽管在现实中,身材高大(taⅡ)、年轻(young)、中国的(chinese)三个特征同时出现在所谈论的对象身上,但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这三个特征与修饰对象的距离是不同的,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人自身的体验这一认知观点来看,只有第一句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与人们的直觉也是一致的。

距离象似原则在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5)I don't think Linda can finish the task today.

(6)I think Linda cannot finish the task today.

(7)Sarah is not satisfied.

(8)Sarah is dissatisfied.

(6)中否定词not比(5)中的not离can近,因此语气较强,否定的力度较大,讲话者对Linda无法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断较为肯定。同样道理,(8)中否定的程度大于(7),Sarah在(8)句中要比在(7)句中更加不满意。

距离象似还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例如:

(9)a.Close the door.

b.I wonder if you could close that door for me?

同是请求,语句的长短反映了礼貌的程度,例(9)中b句的礼貌程度就比a句高。这种距离与语用修辞有关。出于礼貌、含蓄、委婉等目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意思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拐弯抹角,顾左右而言它。这时语言形式复杂化,语符相应增多,听话人理解意义的解码过程也相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脑力。信息量的大小不仅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也表明彼此间社会地位的反差;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信息量就越多,语言结构就越长。

2、顺序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顺序象似性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赵艳芳,2000)。如:Bill passes the ball to Ron,Ron heads the ball to Mike,Mike shoots,the goalkeeper jumps for the ball and misses by a fraction…it’s a goal!What a beautiful goal!The audience is cheering and singing Marseillaise…What'shappening down in the field?John is lying on his face and holding his fight knee obvi-ously in pain(李基安1998:117),句中前5个动词以线性顺序描述了5个不同的动作。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思维中的概念时间顺序互相映射、保持一致。请看下面更多的例子:

(10)a.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b.*He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and opened the bottle.

(11)a.He jumped onto his horse and rode out into the sunset.

b.*He rode out into the sunset and jumped onto his horse.

(12)a.She married and became pregnant.

b.She became pregnant and married.

例(10)a和例(11)a体现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例(12)两个句子中的词完全一样,但是在句子中的顺序不一样。读者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顺序去体会不同的意思。

3、数量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反映这一形式所代表的概念或内容的复杂性或熟悉程度或可预测程度的降低。数量象似主要表现在形态和句法上:在形态或句法上的复杂性反映它所代表的概念或内容的复杂性。例如:

(13)He is fat.

(14)He is very fat.

(15)He is very very fat.

显然,以上三句话都可用来说明同一个人的体重情况,但随着三句话长度的增加,它们所表达的信息量逐渐增多,说话者的情感也依次变得丰富和明确。(13)句几乎没有涉及说话者的态度,只是表明他的一种判断;在(15)句中,说话者惊叹、羡慕的心理感受已经表露无遗;(14)介于(13)、(15)之间,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某种情感,但不像在(15)句中那样明显。

显然,尽管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变的,但表达这一客观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所包含的信息量多少可能是不同的,结果也会导致相应的认知模式复杂程度的变化。Givón认为,语言表达式较长,语言成分数量较大,则映照概念结构中信息量较大,需要处理的信息的重要性增强,该信息的可预测度降低,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增加。例如:

(16)On the street l met her.

(17)On the street I met the girl from our school.

(18)On the street I met this fair-ha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

诗歌中的象似性 篇3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象似性,表现形式,文体效应

一、引言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已成为语言学和认识论的中心概念,而且已成为交际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中心概念”[1](P215)。语言的象似性概念发端于Charles S.Peirce,他(1955)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2](P234)我国学者沈家煊(1993)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3]。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戴浩一(1990)在对《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依从印欧语法理论的弊端分析批判后,指出语法结构来自现实的象征,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段来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人体构造[4];沈家煊(1993)探讨了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的象似性[3];项成东(1993)研究了语音层面的象似性[5];王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梳理了七种象似性,首次将象似性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起来,探讨了社会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象似现象,并通过论述将象似性视为一种取得文体效果的最有效手段[6]。但是对于意识流小说中的象似性现象至今鲜有涉足,本文就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加以探讨,以提高作者创造和读者欣赏、阐释意识流小说的能力。

二、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意识流小说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反映外部的客观世界,大多数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晦涩难懂,很难领略其文体之美。意识流小说语体虽然显得晦涩难懂,但是它的修辞手段却显得生动活泼,情趣不凡[7](P272)。心理象似性就是贯穿于意识流小说始终的创作手法[8]。本文以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打罗卫夫人》和《喧嚣与骚动》为蓝本,分析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1. 语音层面象似

语音象似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音层面上,在语篇中巧妙地利用语音象似能够产生一定的表意功能,取得特定的文体效果[5]。意识流作家往往通过语音象似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呼应。充分发挥语音、语素的表意功能,可取得对人物心理的象似。例如:

例1:Beauty, the world seems to say...To watch a leaf quivering in the rush of air was an exquisite joy.Up in the sky swallow, swerving, flinging themselves in and out,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yet always with perfect control as if elastics held them... (Smith, Mrs.Dalloway)

在例1中swallow, swerving既押头韵又押尾韵,使音素交错重叠,形成匀称和谐的韵律对位。另外,[s]的清脆和[r]的对照组合,创造了一种美妙的境界。这也象征了Smith此时的心情,如此的美妙把他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使他忘却了现实的可怕,他的心情也由此美丽平静。

2. 认知象似

语言往往可以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现状。例如:

例2:...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the man who is conceived by accident and whose every breath is a fresh cast with dice already loaded against him will not face that final main...it is hard believing to think that a love or a sorrow as a bond purchased without design and which matures willynilly... (Quent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例2是Quentin自杀前的苦思冥想,他感到人生渺茫,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甚至连每一次呼吸都像新掷的一粒骰子,包含着必然失败的厄运。这段话语句纠缠,长句蔓生,也正意味着此时的Quentin低沉绝望,对世界的认识是悲观的。繁复纠缠的句子结构更符合Quentin本人的概念结构,反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3. 心理活动象似

在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语言对心理活动临摹的应当算是意识流小说[9]。在意识流作品中,人物通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语言转换频繁,表达形式继继续续,飘忽不定。反映在语言层面常常是语序颠倒、句法错乱、句子残缺等。例如:

例3: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好吧他说我是山之花好吧我们都是花女人的身体好吧那是他一生中所说的唯一的真话今天太阳为你发出光辉好吧我喜欢他因为我发现他明白和体贴女人我知道我能叫他随叫随到能使他心满意足能牵他的鼻子直到他要我说好吧……(《尤利西斯》)

例3中,“好吧”一词反复闪现在莫莉的意识长河中,对她的思绪与浮想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词在莫莉的内心独白中似乎像一个标点符号,又似乎像个引导词。它体现了意识的某种短暂停顿或微弱晃动,同时,“好吧”一词又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情调与个性,象似她心里上的麻木和对男性的认可,也充分揭示了她水性杨花的个性。

4. 空间序列象似

空间象似性指的是小说的语篇结构与心理空间描述存在某些象似性[8]。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展示了四个对位的世界,这四个对位的世界均以凯蒂为线索,以她的三个兄弟“班吉尔”、“昆丁”、“杰生”对她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这四个部分均有独立的视角,是对生活小同片段的意识流活动,展示了一个相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心理世界。

三、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文体效应

“事实上,文学在广义上可被视为象似性,其形式是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10](P335)。就象似性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Max Nanny (1986)指出文学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所有的语言手段,所有含象似性的手段来创造美学效果[11]。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形象生动、系统连贯的文体特点,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小说具有美学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形象生动

象似性往往有助于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便于读者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本身晦涩难懂的小说增添了几分活力。例如:

例4:That is the ineluctable modality of the audible.Open your eye.Am I walking into eternity along sandy mount strand crash, crack crick. (Ulysses)

当读者看到“crash, crack crick”连续出现时,在脑海中自然与“木块断裂”和“踩在煤块上煤块碎裂”的声音相联系。这几个中单音的拟声词以清婉的头韵产生了明快的节奏感,读来一词一顿,音韵与节奏对仗工整,巧妙结合,从而使读者象似地感受到斯蒂芬绞尽脑汁寻求创作灵感的心理现实。

2. 系统连贯

张德禄 (2000) 认为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看,区分语篇连贯的程度的首要标准是语篇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行使恰当的功能[12]。从语篇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象似语篇都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

例5: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 the last.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would she buy it too, 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Chapped: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Woods his names is.Wonder what he does.Wife is oldish.New blood. (Joyce, Ulysses)

从例5可以看到作家将一些似乎不相关联的对象组合在一起,但在这特定的情景语境中却充分描绘出主人公Bloom那种跳动奔流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这种象似恰当地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连贯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原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象似性不仅存在于意识流作品中,而且使其具有生动形象、系统连贯等文体特征。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了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对于其它文学体裁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Fenk, A.Representation and iconicity[J].Semiotica, 1997:113-115.

[2]Peirce, C.S.Philosophical Writtings of Peirce[M].Justus Buchler (ed.)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1955.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2-9.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语法的功能刍议[J].国外语言学, 1990, (4) :23-26.

[5]项成东.语言象似及其表意功能[J].现代外语, 1993, (4) :32-35.

[6]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6, (4) :39-43.

[7]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1996.

[8]凤群.意识流小说心理象似修辞之探索[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67-71.

[9]项成东, 韩炜.语篇的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 2003, (1) :37-42.

[10]王守元, 张德禄.文体学辞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11]Nanny, Max.Iconicity in Literature[J].Words and Im-age, 1986, (2) :119-208.

关于模糊语言的象似性的研究 篇4

一、语言的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与语言的任意性相对的。在语言学界,语言的象似性与任意性从提出至今一直经受着不断地讨论。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与其所表达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联系,因此,成为象似性,也就是说我们说的词语会很自然的与它指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我们说手,就会不自觉的看向身体的手的部位,“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由于提到“梅子”这个词语,人们在脑海中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梅子,就像看到梅林,吃到梅子一样,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模糊语言是借助于语言的模糊性,如概念的模糊、语义的模糊、语音的模糊等诸多方面,形成歧义、幽默等。在一定方面,模糊语言也正是借助于语言的象似性达到想要的表达效果,因此对于模糊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具有必要性。找到两者的内在联系,能够更好的发挥模糊语言的幽默性,深化学术界的理论研究。

二、模糊语言的象似性分类简析

1、模糊语言的映像象似

映像相似是指是指某一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反应的事物有一致性,主要包括语音象似和概念象似。这两方面反映在模糊语言中,则可以明显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与幽默性[1]。

模糊语言的语音相似是指在语音方面相同或相近,在语义指代上则有明显的不同。这里举两个笑话为例:一是:“清乾隆年间,乾隆问刘墉:“国家的银子哪里去了。”刘墉答:“掉河里了。”乾隆又问:“怎么不捞呢。”刘墉答:“河深(和珅)啊!”另一个则是“传说清乾隆年间,和珅和纪晓岚同朝为官,纪晓岚为侍郎,和珅为尚书。某次两人一起喝酒,和珅想要戏弄纪晓岚,便指着一只狗问‘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马上意识到和珅的辱骂,便说‘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同样都是谐音,利用谐音人们能够巧妙地针锋相对、化解尴尬,同时也能不伤和气的完成并不平静的交流,这就是利用了谐音的映像象似。

另一个是概念象似,概念相似还是围绕主题概念为主的,如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出现如下对话:

“说出来不怕大家伙儿笑话,他家穷的。啥玩意儿没有。”

“别拔瞎,当时(我家)还有一件家用电器嘛。”

“家用电器?”

“手电筒呗。”

这段对话就是巧用了“家用电器”的概念做文章,一提到家用电器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会想到冰箱、电视、洗衣机等,但“手电筒”这个词被抛出后,大家既找不到理由反驳,又忍俊不禁的笑。也达到了说话者的目的。用一个较为直白的话表示就是“偷换概念”,在模糊语言中象概念映像象似情况出现的较为频繁,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2]。

2、模糊语言的拟象象似

模糊语言的拟象象似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语言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相似,通常情况下包括模糊语言的数量象似、模糊语言的突显象似、模糊语言的标记象似。

模糊语言的数量象似主要是通过象似的数量,通常会以多取胜,彰显重复的力量,如“一个文理不通的书生在写作时喜欢用‘呜呼’一词,他的一个朋友就给他评论道‘起呜呼,终呜呼,中间独自尽呜呼;长呜呼,短亦呜呼,说来说去总呜呼,呜呼复呜呼,呜呼连呜呼,恐军不久亦呜呼’。”这个故事中书生的朋友通过“呜呼”一词评点书生,对书生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尽管连用了许多“呜呼”,但并未显得冗杂,反而尽显幽默。

语言的突显象似主要体现在有些重要部分被调换位置,从原有位置抽出,独立成为重要的内容,以进行突显。除此之外还有标记象似,简单而言就是打破常规的象似,如开心麻花小品《大圣归来》中出现如下对话:

“想当年我爷爷是给齐天大圣扛旗的,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不是,你爷爷排倒数第二你有什么可骄傲的”

这段话就是打破了人们对于俗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常规认知,既让人觉得熟悉,又让人眼前一亮,达到幽默的效果[3]。

3、模糊语言的隐喻象似

隐喻象似就是通过联想建立两个事物间的联系,这种关联通常是通过隐喻完成,具有一定的内涵性与幽默性。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我也要投入进去,因为我不能让自己的爱情暴尸街头。”就是将没有婚姻的爱情比喻为暴尸街头,这个比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的扩展,在博得大家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模糊语言的隐喻象似较强两种象似形式又深入了一步,从映像象似到拟象象似,再到隐喻象似,对模糊语言的象似性的讨论得到了层层深入。

三、结语

模糊语言的象似性的研究,作为语言学内部的一项研讨,能够进一步发现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现象的一些内在品质,进而服务于幽默。幽默作为当今时代人们社交生活必备的一项语言技能,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之相关的,从语言的源头发现幽默的根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模糊语言在存在歧义的同时,也代表着一定的形象性,正是对语言的象似性研究,让我们进一步挖掘认识语言的可塑性。

摘要:模糊语言的象似性主要表现在幽默语言的象似性上,由于模糊语言是幽默产生的前提,因此两者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认知语言学概念中,象似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以模糊语言为载体的幽默语言必然具备象似性。本文通过对语言的象似性做出简单介绍,进而对模糊语言的象似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模糊语言的研究与解读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模糊语言,幽默语言,象似性

参考文献

[1]李鑫华.隐喻象似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5):70—73.

[2]王晓军、林帅.国内语言幽默研究十年回顾与思考:2001——2010[J].外语研究,2011,5(8):28—32.

诗歌中的象似性 篇5

关键词:円,円族,円人,象似性,映像性,隐喻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之一,随之出现的网络语言也更加生活化,加上网络的开放性,娱乐性,让语言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表征意义。网络语言恰恰是我们生活的最好的阐述的方式。最近,最能反应人们的生活的网络流行语,要属“円人”、“円族”了,它是网络的快捷方便所带来的一个流行元素,是指代那些点击鼠标进行网购的族群。由于现代的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了网民们(特别是白领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省时又省力,很适合当代的年轻人的性情。论及“円”字到底是如何生成,为何会如此流行呢,本文从円字的音、行、义,的映象性和隐喻性的两域来阐述分析其因素。

1“円”的起源与语义

1.1 円的起源

1871年5月10日,日本明治政府发布了一个(新货条例),宣告废止二百多年来使用的两、分、殊四进位制,实行日(圆)、钱(匀)、厘十进位制。从此,“円”作为正式的货币基本单位,登上了历史舞台。[1]

1.2 円的古代意义

《汉语大字典》收有“円”,谓同“圆”。字义有二:首先表示圆形,徐坷《清稗类钞·舟车》:“吉林有以木作小韧,使之两端锐减;底円弦平者,称日舷航。”其次为日本货币单位,鲁迅(书信·致蒋抑危(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今此所居,月只八円。”注:“田,日本货币单位。”然则,“圆”(圆)写作“円”。[1]

1.3 円在网络语言中的来源和含义

由于“円”这个字看上去酷似鼠标,象征“点点鼠标就花钱”,因此成为深度网购一族的代称,即“円族”。

作为2011年网络新名词的强势第一弹,“円族”一词的产生还要归功于华谊女演员何曼婷的一条微博:“看了淘宝今晚的年度盛典,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円’。男网民女网民都是‘円人’,不管什么人只要是网络人最后都会落到‘円族’的领地。只能感叹,信用卡太不禁刷了!所谓一入淘宝深似海大约就是这样的吧……”之后3000人的转发令“円族”一词迅速蹿红网络。根据知名网购网站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该网站拥有注册用户3.7亿;最多的时候每天6000万人访问淘宝网,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单日交易额峰值达到19.5亿元。引用一些网民的话说,他们贡献的不是物品,贡献的是“円”。因此“円”不在单单的指代货币,而更加注重他现在的新义--指代那些宅男宅女在网络购物上所贡献的钱和所投入的精力。

2“円”字网络流行的认知象似性的生成机制

象似性,王寅在论象似性的文章曾说过,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中所讨论的现实、思维、文化、语言这四个主要因素中,它们既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反映,就必然会产生互相对应的现象,在现实、思维、文化与语言之间就有一个象似性的问题。语言世界观就是讨论现实、思维、文化、语言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前三者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完全可表述一种广义上的象似关系,象似性与语言世界观是紧密相连的。[2]

因此,象似性在我们语言运用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人类的认知能力,他们的各种的思维,和生活的环境,在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反应,都有其相对应的象似性。现今,网络语言成我们的新的文化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的认知,思维是息息相关的。“円”字的衍生意义的生成就是人们认知的提升的一种表现,是从生活中映照的写真。

2.1 映象符

王寅在《象似性与语言世界观》把语言符号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3]本文通过在语言符号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象似性来分析“円”字的生成和流行。

1)形状相似性円原是日本表示货币的意思,本身是表示铜钱的形状,是属于象形字。而在现在的网络用语当中,同样是根据他的形状犹如现代的鼠标,且本身有其“货币”的含义,网民们就引申而来指那些“宅男,宅女们”在家用鼠标点击购买东西的现象。体现了円字的书写和他所预表的意义之间有着一定的象似性,促使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经验的进行合理性的联想,促成了円字穿梭于网络流行当中。

2)功能相似性首先从円字的语音上,它的读音"yuan",本身作“圆、元”,也就是我们人民币的单位,日语当中原先就是“円”字在某些语言的功能上都反映了人们经验的一些事情,映照这人们对事物的概念结构。网民们利用“円”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网购所共通的特征--货币(钱),不管你是原始的购买还是现在的购买东西都是要用到货币来进行流通,而正好円字具备了这样的表征意义。网民们通过这样的相似的功能来引申出关于円字的网络新意。他不仅仅有着货币的功能,还具备着表示网民们在购买的精力和经历。宅男宅女们网购的贡献主要是钱,也就是所谓的“円”。

2.2 隐喻符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4]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其中一个框架,他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通过语言来表现他的多种形式。George Lakoff认为,“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即是隐喻过程,即隐喻思维过程。”[5]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于人类的语言机制的不断的创新,隐喻也就是创新的主骨干。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用隐喻更好的表达出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起其接受者的共鸣。人们通过对“円”字相关知识且对円字所要表达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后,总结出円字与网络宅族特点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性牵涉到两个事物两个概念,是用语符来体现这个概念出来,促使了他们映射继以形成互动。Lake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5]円字它所映射到了始源域和目标域中存在相对的相似性,通过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加工,使得这两个域连接起来,也就使得其隐喻得以成功,实现了円字的网络新意。

首先円的形状上与鼠标的相似性的认知,以及人们对于网络上网购现象的认知,这两种认知都基于网民们的认知能力。当施喻者通过自身的的经验,体会到円与那些宅男宅女们生活息息相关,円也是他们每天在网络上所要贡献,从而将“円”的意思引申出来,对目标域进行主客观的联想,对其进行心理假设,也就形成了円字的衍生的词汇“円族”--深度网购的一族。可以看下下面那幅图片“円”人是位于很多族群的交集上,他们集于各个族群所共有的特点就是都可以使用因特网进行网购,而作为始源域的那个鼠标就是这些円人所必备的装备,且“円”的原始意义也是円人点击鼠标所要用,因此円字的含义也就被施喻者重叠于始源域上了,这就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自身所有的经验,将两者的概念重叠在一起,也就使得“円”的网络新意。这些词语的变化,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通过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式来表现出人类的思维和情感。

3 仿字造义

像“円”这样的网络新义,并非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相反,它是一种系统性,开放性的。根据人类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思维的助力下,这现象的规模不断的在扩大,相应出现了:囧:古同“冏”,光明貌。因为形似哭丧小脸,在网络语言里,多用来表示郁闷的表情。槑:古同“梅”。它由两个“呆”组成,呆而又呆,呆上加呆,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兲:它是“天”的古体,因为它上下二字是用来骂人的那种水生动物,于是网络语言里用来调侃了。氼:同“溺”,沉没、沉溺。嘦、嫑:它们的意思就是只要、不要。圐圙:围起来的草场。这些词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们是基于人的认知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和功能方面上,人类会根据事物的关联性,利用思维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创造性。而这些词语就是人类运用所谓的象似性的映象和隐喻所创造出来,利用事物的相关性,通过人类思维的创新(隐喻)讲一个事物来映射出相对应的事物。

4 结束语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型的载体,人们通过这个载体不断的发挥自主的主观能动性,用自身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不断体现人类的创新思想,从而形成了网络词汇的新义。

该文通过对流行语"円"的来源及语义的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了解,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对“円”及衍生的词进行了探索,试着从象似性的映象符、隐喻符的两大符号对他们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円”字是基于人类的认知水平,人们通过对円与所认识的事物(所指)的特点进行联系和比较,随之得到了“円”字的引申意义。由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是有其象似性的一面,而这种象似性在网络新词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人的认知水平,观察了解到相应事物的象似特点,逐渐形成这种系统,才会衍生出许多的网络新词。根据语言象似性的一面,语言对于事物的表征将会是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何华珍.“匈”与“円”[J].浙江学刊,2001(2).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3]王寅.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象似性的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4]王寅.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学刊,1999(2).

[5]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2000(1).

诗歌中的象似性 篇6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译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很多著名翻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 涌现了众多翻译学家, 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许渊冲教授。中国古诗词中的象似性在许渊冲译作中得到了传神再现。本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2 象似性研究概述

2.1 象似性概念的提出及分类

象似性这一术语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和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 (Peirce) 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符号学理论[1]。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 即象似符 (icon) 、象征符 (symbol) 和指示符 (index) 。象似符又分为映象符 (images) 、拟象符 (diagrams) 和隐喻符 (metaphors) 。在此基础上, 语言的象似性可被分为映象象似性 (imagic iconicity) 、拟象象似性 (diagrammatic iconicity) 以及隐喻象似性 (metaphorical iconicity) 。映象象似性重在语音象似和语相象似;拟象象似性包括结构象似和关系象似, 可进一步细分为顺序象似性 (sequencing iconicity) 、距离象似性 (proximity iconicity) 、数量象似性 (quantitative iconicity) 、对称象似性 (symmetric iconicity) 、非对称象似性 (asymmetric iconicity) 以及标记象似性 (markedness iconicity) ;隐喻象似性的形成则需要借助符号与对象之外的第三个事物隐喻的帮助。

2.2 象似性的研究概况

1916年,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关系并把这种任意性 (arbitrariness) 作为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然而, 语言符号的这一任意性属性却成了语言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任意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象似性话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持象似性观点的学者认为语言符号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 这一观点与索绪尔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角度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观形成鲜明对照。

国内象似性研究的著名学者王寅 (2001, 327) [2]曾将西方的象似性的研究概括为三个阶段: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末任意说和象似说两论相持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任意说暂占上风的索绪尔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象似说得到承认且渐占上风的后索绪尔时期。

随着象似性话题的发展, 许国璋先生于1988年首次将iconicity翻译为“象似性”, 该话题立即引起了国内语言学家的关注。其后, 沈家煊 (1993) [3]、杜文礼 (1996) [4]、严辰松 (1997) [5]、文旭 (2000) [6]、卢卫中 (2003) [7]、李鑫华 (2005) [8]、唐颖 (2008) [9]等人分别从句法象似、语言象似、语言临摹、距离象似、诗歌象似、隐喻象似及篇章象似等视角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 象似性理论被逐渐应用到文学文体研究及文学翻译研究, 进一步拓展了象似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视阈。本文将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视角探讨许渊冲英译中国古诗词的技巧。

3 象似性原则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3.1 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 (phonological iconicity) 从属于映象象似性, 又称为“听觉象似性” (auditory iconicity) 。它是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 又可次分为拟声 (onomatopoeia) 、语音联觉 (phonaesthesia) 和押韵 (rhyming) 。语音象似性的运用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模拟世界的声音, 而且“能够加强语言的直观性, 形象性和生动性” (胡曙中, 1993) [10],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语言意义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3.1.1 拟声词

拟声词 (onomatopoeia) 是指词的语音是对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请看许渊冲英译《登高》一诗中拟声词的运用: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杜甫《登高》中这两句诗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叶飘零, 无边无际, 萧萧飘落而下;长江奔流, 汹涌澎湃, 滚滚奔腾而来。显然“萧萧”和“滚滚”体现了语音相似性, 使人闻其声, 如身临其境。“萧萧”模仿了“落叶飘落之音”, “滚滚”则拟“江水奔腾之声”。许渊冲采用与译入语相应的拟声词, 使读者感受到原诗作中的音美效果, 他将原文中的“萧萧”“滚滚”译作“shower by shower”“hour after hour”, 成功体现了原作落木窸窣之声, 长江汹涌之状, 也从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慨。

3.1.2 语音联觉

语音联觉 (phonaesthesia) 指的是由某个语音或某组语音的音响或发音特征而联想到的某种意义。请看许渊冲英译王维《竹里馆》一诗中语音联觉的运用:

(2)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The Bamboo Hut

Sitting among bamboos alone,

I play on lute and croon carefree.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 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诗人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动人的月夜幽林景象, 体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许渊冲用sitting, carefree, deep, peep, me里面的五个长元音/i:/来表现原诗中这种静谧安详的环境, 还原了原诗作中的意美。此外, bamboo, lute, croon, wood里面的长元音/u:/发音口形小, 声音低沉, 产生一种流畅的效果。最后, 双元音/au/的使用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总之, 译文中/i://u://au/的使用再现了原诗静谧和谐的景象及诗人清静平和的心境。

3.1.3 押韵

押韵 (rhyming) 是指诗词歌赋中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位置上。请看许渊冲英译《枫桥夜泊》一诗中押韵的运用:

(3)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The crows at moonset cry,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Facing dim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 I lie.

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 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及思乡之情。原诗中“天”和“眠”押韵, 许渊冲译文中也保留了这种押韵的手法, 使读者感受到原诗作的音美效果。译文中尾韵/ai/的运用也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2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sequencing iconicity) 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沈家煊, 1993) [3]。在汉语诗词中, 顺序象似性也是诗人词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许渊冲英译蒋捷《虞美人》一词中顺序象似性原则的再现:

(4)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While young, I listen to rain in the house of song,

Overjoyed in curtained bed

Beside a candle red.

In prime of life I heard rain on the river long,

In lonely boat, when wailed wild geese

Beneath low clouds in western breeze.

Now that I listen to rain under temple’s eave,

My hair turns grey

Like starry ray.

上词运用了顺序象似性原则, 词人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绘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这是年龄的自然顺序, 三个阶段概括了作者由少及老的人生道路。许渊冲英译这首词时很好的再现了顺序象似性原则, 即young—in prime of life—now。原词和译文中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运用都绝妙地刻画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译文也再现了原诗作的形美。

3.3 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 (proximity iconicity) 是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或者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沈家煊, 1993) [3]。因此, 句子、段落、诗节等之间的距离会映照概念距离或自然界中物体的实际距离。诗词中的跨行连续现象可以看作是距离象似性的体现。如许渊冲英译欧阳修《长相思》一词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再现:

(5) 寒鸥相对飞。

I see gulls fly

Pair by pair

In cold air.

许渊冲英译这句词时没有用逗号分开, 间隔距离近, 表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也近, 给人呈现的是一幅完整且意义深远的画面, 译作完美再现了原诗作的形美。

3.4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quantitative iconicity) 是指借句子长短或篇幅长短的选择、重复的运用等手段映衬所要表达的意义 (唐颖, 2008) [9]。宋词中就有许多运用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例子, 其译文中也有对应数量象似原则的再现。请看许渊冲英译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数量象似性的运用:

(6)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李清照《声声慢》原词中通过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即叠字的运用来使语言形式的数量增大, 这也使得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伤、沉重, 体现了数量象似性。而译文中三个“so”的重复使用也再现了数量象似性, 保留了原词沉重凄苦的感情基调。

3.5 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 (symmetric iconicity) 是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也具有对称性, 换言之, 相同或相近语言形式的并置意味着意义或思想上的相同和并列” (赵艳芳, 2001) [11]。在古诗词中, 对称象似性主要借助对偶、排比和回环等手法得以实现。请看许渊冲英译柳宗元《江雪》一诗中对称象似性的运用:

(7)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柳宗元《江雪》一诗形式对仗工整, 上下联词义相对, 如“千”对“万”, “孤”对“独”等, 体现了对称象似性原则。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 采用与原诗相似的平行结构, 即在译文中采用相对应的象似手段, 如“from hill to hill”对“from path to path”等, 再现了对称象似性, 成功地还原了原作形式, 传递了原文内容。

3.6 非对称象似性

非对称象似性 (asymmetric iconicity) 是指在认知上凸显的信息往往处于话题主位 (theme) , 其他信息都处于述位 (rheme) 。在宋词中, 句式大多长短不一, 不对称的现象也更多, 以此凸显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等。请看许渊冲英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非对称象似性的运用:

(8)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

I fear the parting grief would make me sadder look.

I’ve much to say, yet pause as soon as I begin.

该句词写的是别前的情思, 词人李清照听闻丈夫要远行, 想向丈夫诉说“离怀别苦”, 但又怕给丈夫增添烦恼, 于是就默默承担痛苦的折磨和内心的煎熬。该句词的形式参差错落, 体现了非对称象似性原则。许渊冲在英译过程中成功地保留了这种非对称象似性, 凸显词人“fear the parting grief”,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苦。

3.7 标记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 (markedness iconicity) 是指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 无标记象似于常规意义。诗词中的拟人、讽刺、反问、设问等均可表现标记象似性。请看许渊冲英译高适《别董大》一诗中标记象似性的运用:

(9)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Fear not you’ve no admirers as you go along;

There is no connoisseur on earth but loves your song.

上句诗不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 而是一个反问句, 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标记象似性的句子, 意为“不论你走到哪里, 都不用担心遇不到知己”。而许渊冲译文中双重否定句的使用也再现了标记象似性。

4 隐喻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 (metaphorical iconicity) 是指假隐喻而达到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象似。中国古诗词翻译中遵循隐喻象似的原则, 有助于更好地捕捉原文的神韵。请看许渊冲英译刘禹锡《望洞庭》中隐喻象似性的运用:

(10)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The autumn moon dissolves in soft light of the lake,

Unruffled surface likes unpolished mirror bright.

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诗人用水光月色的交融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接着则用镜子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体现了隐喻象似性。许渊冲英译过程中成功保留了隐喻象似性, 月光下的湖面 (unruffled surface) 就像镜子 (unpolished mirror) 一样平静, 成功还原了原诗作的意美, 也将水光月色交融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5 结束语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颗璀璨明珠, 为了使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中国诗词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外诸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书销中外六十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教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从以上分析可见, 他不仅用尽可能贴切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而且还最大限度保留原文中的象似性原则, 完美还原原诗作中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许渊冲运用象似性原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作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该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上一篇:香港学前教育特色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内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