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干预

2024-09-15

连续性护理干预(共10篇)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近远期的影响。方法:将12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育儿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心率、呼吸频率增快, 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暂停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智能总发育和各能区发育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对早产儿呼吸暂停采用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可降低呼吸暂停发生, 减轻新生儿HIE后遗症的发生, 降低伤残儿童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暂停,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发育指数,运动发育商数

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 是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早产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的过程。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不及时处理可引起缺氧性脑损伤, 甚至心跳呼吸停止危及生命导致脑损害或加重原有的脑损害, 预后不良。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早产儿呼吸暂停抢救成功率较前明显提高, 其生活质量倍受人们的关注。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早产儿125例, 观察组实施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近远期的影响, 并探讨连续性护理的可行性,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早产儿125例, ≤37周住院早产儿, 出生时无窒息及吸入, 胎龄28~37周, 体重1.1~2.0 kg,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1]。采取住院先后顺序分组, 单数为观察组65例、双数为对照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

方法:两组患儿在院内采取相同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院内家长培训, 早产儿建立档案和出院家庭随访, 出院时进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2], 并依据0~3岁小儿智能发育规律进行早期教育及功能训练[3]。对照组遵医嘱采用早产儿诊疗常规治疗不加连续性干预, 生后立即给予常规治疗[4], 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 m L中静脉泵注, 1次/8 h;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喂养、育儿教育。

护理: (1) 舒适体位采取俯卧位出生的新生儿, 通过观察记录早产儿在刺激状态每分钟的睡眠姿势显示, 俯卧位的安静睡眠增加71%[5]。俯卧位也能有效防止返流物的吸入。 (2) 适量喂养:病情允许情况下早产儿应予早期、适量喂养。根据早产儿生后4~6 h内喂哺10%葡萄糖水2~3次, 耐受后开奶, 或鼻饲给早产儿配方奶。 (3) 环境温度:室内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6~28℃, 相对湿度80%降至65%,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胎龄、日龄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4) 减少环境噪声刺激:噪声对早产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有很多不良反应等。因此说话要轻柔, 尽量减少仪器的报警音量。 (5) 减少光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 周期性的光照 (模仿黑夜和白天的光线变化) 使其发育得更好。20:00暖箱上加遮光罩, 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疾病的恢复, 帮助树立起正常的睡眠周期[6]。 (6) 医疗护理操作护理时尽量集中操作, 操作时要给予肢体支持, 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 抚触有利于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 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7)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 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及肤色, 根据呼吸频率、深浅随时调整吸氧浓度, 一旦出现呼吸暂停, 可及时刺激患儿等恢复呼吸。 (8) 预防感染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防止红臀或尿布疹发生。 (9) 告之家长并讲解患儿护理、抚触、婴儿操等方面的知识, 并教会家长操作的方法。出院后留下联系方式, 以便有问题时家长可以随时咨询。

注:*P<0.05。

注:两组比较t=5.3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观察指标: (1) 每班监测心率、呼吸等, 同时记录患儿呼吸暂停情况、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等指标。 (2) 观察早产儿的CDCC量表监测, 两组早产儿智能总发育和各能区发育商情况比较。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比较两组早产儿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观察两组呼吸暂停时间的比较, 见表3。

两组早产儿的发育商量表监测比较, 见表4。

两组早产婴儿智能总发育和各能区发育商情况比较, P<0.01, 见表5。

讨论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 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 由于早产儿呼吸暂停特点及护理手段等知识其家长掌握不全, 导致家庭护理可能给早产儿带来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目前连续性护理尚未具体明确的定义, 一般认为连续性护理是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 为早产儿提供基本连贯的健康照护, 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持续联系[7],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严重的一种新的连续性护理方式, 本研究采用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起到最有效的治疗作用。将住院呼吸暂停的早产儿护理延伸到早产儿出院后的治疗与舒适护理干预过程中, 协助早产儿提高潜能开发及生活质量。研究证实此方法可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 观察组总有效率、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呼吸暂停发作平均时间、呼吸暂停消失时间都优于对照组 (P<0.01) 。结果发现早期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能促使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 随访至3岁, 观察组早产儿的CDCC量表监测包括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商数的测定, 观察组患儿发育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治疗预后为最佳方案。

此项研究认为早期采用连续性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早产儿行为、潜能的生长发育, 而且干预时间越早, 效果越好。建议早期应用此方法, 可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 能减轻脑灌注损伤, 减少后遗症, 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此方法可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2-223.

[2]黄晓虹, 贺娟, 陈晓文.影响早产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的危险因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2011, 18 (2) :116-119.

[3]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3:1222.

[4]王玉增, 蒋继芳, 张厚玲.纳络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3例[J].新生儿科杂志, 2003, 18 (5) :216-217.

[5]柯国琼, 林小燕, 黎宁, 等.改良抚触方法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17 (1) :30.

[6]张群英, 陈志伟, 张红霞, 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 (6) :523.

[7]陈曦, 毕越英, 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8) :758-760. (上接第140页)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体位干预;持续性枕横位;分娩结局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3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ody position intervention on persistent occipital transverse effect of childbirth.Methods Select persistent occipital transverse position of 80 cases of puerpera childbirth, 4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body posi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ntrol group,40 cases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easure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maternal birth outcomes.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maternal vaginal birth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labor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7±41) h,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246±748) h, compared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for persistent occipital transverse delivery of maternal, USES the body posi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s more superiority than traditional nursing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labor, decrease the rate of cutting palace, achieved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Keywords: body position intervention;Persistent occipital transverse position;Birth outcomes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围产医学的更新和进步,随着剖宫产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其所引发的并发症也越来越重视,临床中造成产妇头位难产需要进行剖宫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横位指的是胎儿胎头以枕横位的姿势入盆,枕部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能转成枕前位,在产妇临产之后,仍位于母体骨盆的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持续性枕横位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包括包括骨盆形态及大小异常、头盆大小不称、胎头俯屈不良以及宫缩乏力等。临床表现为肛门坠胀和排便感早、临产后胎头衔接较晚、产妇易疲劳以及宫颈水肿等。针对持续性枕横位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例如试产过程中维持良好的体力,及时处理宫缩乏力,或徒手旋转胎头或行胎头吸引产等。为了降低剖宫率、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分娩质量和产科质量,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体位是十分有必要的[1]。笔者对40例采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的初产妇采用体位干预护理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80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无头盆不称的初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9±36)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2±19)周;所有产妇均无内外科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体位干预护理措施)和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护理措施),所有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体位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在饮食、入厕或疲劳时采用坐、立、走、蹲等方式,分娩时不进行任何体位干预指导,单纯采用自由卧位待产。若有宫缩欠佳予以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

122观察组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应保证产妇充分营养与休息,在活跃期产程出现停滞时,需要分别采用跪式法和床边站立位进行待产。站立位待产:产妇把床尾作为支撑点,双手扶着床尾栏,双脚分开站立,背部贴墙而立,臀部可以左右移动,出现宫缩时可将身体向前倾;跪式法待产:产妇两腿分开跪在床上,两只手作为支撑点,使身体背部朝上,腹部朝下身体向前略倾进行待产。这种姿势借助重力作用使胎儿背部和产妇的腹壁侧处于同一位置,为了对胎儿的胎心和宫缩压力进行监测,在待产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胎心监测仪,当产妇感觉疲惫时可在床上自行休息[2],并予对侧卧位(即左枕横位的产妇,应采取往右侧卧位,右枕横位的采用左侧卧位)的方法进行待产。endprint

13观察指标包括:①分娩方式;②阴道分娩产程时间;③孕妇胎儿窘迫率;④新生儿窒息率。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对比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发现,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0%;另外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1500%、阴道助产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5250%、1750%,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对比对比两组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发现,观察组的总产程为(957±41)h,显著短于对照组(1246±748)h,两组阴道分娩产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孕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对比两组孕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发现,观察组的胎儿窘迫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25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胎儿头部的内旋转机制是决定胎儿能否顺利分娩的重要因素。在分娩过程中产力、产道和胎儿如果能够相互适应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自然分娩。如果胎儿头部不能以枕下前囟径下降,直至临产后仍位于母体的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称之为持续性枕横位,则会出现产程延长甚至停滞状况[3];另外胎头长时间压迫软产道,可造成组织缺血坏死,形成生殖道瘘。此时,过早的使用腹压,出现宫颈水肿,或导致继发宫缩乏力,或手术助产增加产后出血及感染,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安全都受到威胁。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产妇枕横位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纠正胎位,医生一般直接进行徒手旋转胎头,然而在旋转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胎心音的改变,从而大大增加了剖宫产以及手术分娩的机率[4]。由于受到羊水浮力、胎儿自身重力以及宫缩力的影响,胎儿的姿势在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在产程中应根据产妇的产程进展和宫缩状态进行体位护理,尽可能的将胎方位放置在最有利的枕前位方向。王珏、黄坚等研究认为,临产早期正确的进行体位护理有利于枕横位纠正转为枕前位,临床试验和研究显示[5],当产妇宫口扩张为5~6cm时若出现枕横位、枕后位则需要进行跪式法待产,产妇身体前倾姿势使得背部朝上,腹部朝下,此时胎儿纵轴与产妇骨盆轴相同,这样有利于对胎儿入盆的角度进行改变,使胎头退回到骨盆,随着宫缩的发生使得胎儿朝着正常的胎方位入盆。当宫口出现扩张7~10cm时则采用站立位待产,胎儿在重心与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加大了胎头对宫颈的压力,从而引起有效宫缩,加快了宫颈扩张和产程的进度[6]。另外,产妇可以通过自身活动调节舒适的体位来促进宫缩,胎儿在产道中也会随着产妇的运动而发生转动,这对胎儿顺利分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产妇顺产及阴道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总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阴道分娩产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儿窘迫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分娩的过程中采用特殊体位护理不仅有利于产妇阴道分娩、缩短产妇产程,而且对胎位的纠正具有明显效果,目前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活跃期晚期的孕妇采用仰卧位待产时,很可能会出现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和髂动脉造成压迫的现象,从而导致下腔静脉血流受到阻碍,使得产妇回心血量减少,并且还可能会压迫到腹主动脉,造成循环血量出现减少的问题,降低子宫血流,这种情况会直接造成胎盘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胎儿缺氧,因此,在体位干预持续性枕横位分娩的过程中,助产士应格外注意活跃期晚期产妇的安全,创造有利于站立位、跪式法待产的实施条件,提高产妇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何慧丽,马彩娥,刘燕.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分娩应用中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8):463464.

[2]陈美桃,林如勤.徒手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降低剖宫产率[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2):143144.

[3]范桂香.临产时胎头高浮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3,9(5):7879.

[4]林玉平,林锦秀,林艳,等.羊水粪染新生儿洗胃后再呕吐的联合干预效果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19(1):8889.

[5]王珏,黄坚.围产期心理干预对分娩结局改善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6):8081.

[6]姚红娣.临床路径在孕妇分娩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8182.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 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排除, 且分级都为Ⅱ级。在出院后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其中男91例, 女69例, 年龄55~80 (70.8±10.3) 岁, 平均病程 (5.9±1.9)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及出院指导、随访。

1.2.2 观察组:

采取连续性护理干预[2], 其主要内容有: (1) 心理护理:一般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都过于紧张, 这非常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因此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会对病情造成的影响, 从而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并使患者在发泄不良情绪时使用正确的方法, 减轻压力, 确保良好的心情及心理平衡。此外, 对于不同的患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安慰、鼓励,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疾病。 (2) 用药护理:以药物的起效时间及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依据,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并使患者家属了解药物的剂量、注意事项、名称、用药时间等, 并掌握处理紧急情况的方法。 (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严禁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要多食清淡易消化的素食, 忌食腌渍品以及含钠高的食品, 食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5g, 平时可多食些豆制品、新鲜的水果及蔬菜、鱼类等。 (4) 运动与休息指导:让患者多休息, 合理安排工作, 不熬夜, 不过度疲劳, 确保充足的睡眠。可选择有氧运动为主要运动方式, 例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此外, 还要避免用力憋气、过度低头等动作, 以免血液大量流入头部, 引起脑部充血。除了以上这些护理干预之外还要在患者出院后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用药情况以及血压控制情况, 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不同患者应给与针对性的指导, 可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进行提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为期6个月的连续性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在合理饮食、服药、运动、自我检测血压等方面的例数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我国的高发病, 一般患者对血压的控制意识都较差, 由此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较高, 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改善是护理人员的追求目标。并且这种有效的护理不能局限于院内, 更要延伸到出院后的家庭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则是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建立信心及照顾自己的保健观念, 在一种管理症状、治疗、心理社会变化、生理及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在治疗高血压时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现代化的护理模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3、4]。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常规护理的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服药的依从性、合理饮食率都明显低于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患者, 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有计划性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及健康教育, 并使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高血压知识,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 因此表明, 连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调动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 有效的控制血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讨论连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在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高血压患者, 在出院后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对照组在出院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指导、随访等, 观察组在出院后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 并在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后在饮食、服药、自我检测血压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及管理能力, 还能改变不良习惯,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了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 从根本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邵军, 王琳.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8) :1312, 1319.

[2] 张桂娟, 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 :34-36.

[3] 韦柳青.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0, 32 (9) :1151-1153.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胰腺炎;临床观察;优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13—02

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伴有典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的严重急腹症,可能导致患者多种器官功能障碍。其病情非常严重,病情进展的很快,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在临床上目前主要是运用综合性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连续性血液清除的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其机制主要是清除血液中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子,可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也要对护理进行一定的提升,保证治疗的质量[2]。本文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重症胰腺炎治疗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到2012年11在我院进行重症胰腺炎治疗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岁,其中女性7例,女性27例,慢性胰腺炎复发6例,1例并发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所有的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使用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生产的AQUARIUS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采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前稀释方式,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首剂量500~5000U,维持量3000~5000U/h,并根据所检测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调整抗凝剂用量,置换液流量3000~4000mL/h。每次的治疗持续10小时以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3~7天。同时根据中心静脉压监测水肿情况等指标评估患者容量状态以调整超滤率。

1.2.2优质护理: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要保持患者病房环境的舒适整洁,也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以及家属紧张、焦虑等心理压力,由专人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严密的观察各项指标,进行出血的预防以及检测并进行抗感染以及营养的支持。

2 结果

本组3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采用血液净化等治疗和优质护理,并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做好出血的预防和监测,给予抗感染及营养支持,在进行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后,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心率、呼吸、血压、呼吸、血气、电解质等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善,经CT等证实急性胰腺炎炎症消失,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重症胰腺炎是临床上死亡率极高的一种急腹症,其死亡率可达70%,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对重症胰腺炎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逐渐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创新,而连续性血液净化就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与优质护理联合运用,有效提升该病症的治愈率[3]。

近几年来,连续血液净化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广泛的应用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通过高分子材料滤器的强大对流,有效的清除体内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清除内毒素,维持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環,使血压趋于正常,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让患者进行更快的恢复,可以对患者的各种指标进行观察,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法[5]。

综上所述,连续性的血液净化可以使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气、电解质等指标进行改善,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现象,而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缓解患者的压力,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冬尼,刘映玲.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观察和护理[J].当代医学期刊.2011,12(25):245-246

[2] 严华姿,彭亮.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体[J].中外医疗期刊.2011,02(01):421-422

[3] 戴宁军,邓素红,王维红.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06(22):231-232

[4] 彭治香.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8例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1,03(15):324-325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并住院患炎症性肠病患者140例, 入选标准[2]: (1) 病例符合2012年我国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IBD诊断标准; (2) 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3]: (1) 语言沟通障碍、认知行为异常; (2) 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或妊娠者。男117例, 女23例, 年龄17~44岁。

1.2 方法

1.2.1 小组建立:

科室成立连续护理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治医师组成。负责对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在院评估、干预、评价和院外随访, 同时发放炎症性肠病有关的治疗和康复的宣传材料。

1.2.2 连续护理干预

1.2.2. 1 进行全面系统的入院评估

1.2.2. 1. 1 一般评估。

包括 (1) 入院评估:包括对患者一般情况、护理查体、生活和自理程度、心理与社会及阳性资料的基本评估和描述。 (2) 高危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即跌倒、坠床、压疮、脱管、液体外渗的等五类高危项目的评估。 (3) 自理能力的评估:采用医院统一制定的制式评估表, 有护士根据患者主诉和病情进行评估。

1.2.2. 1. 2 专科评估。

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6个月随访时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包括 (1) 采用我院研制的消化科疾病连续护理疾病认知水平评估表, 对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康复需求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的专科评估, 内容涵盖专科护理和连续护理需求[4]。 (2) 应用中文版炎症性肠病问卷 (IBDQ) 评估1BD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5]。 (3) 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 对IB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6]。

1.2.2. 2 住院健康指导

1.2.2. 2. 1 心理指导。

由于病因不明, 病情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常给患者带来痛苦, 尤其是排便次数的增加, 给患者的精神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 易产生自卑、忧虑, 甚至恐惧心理[7]。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入院评估的心理反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性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讲解疾病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帮助患者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听音乐和放松治疗。指导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缓解期适当休息, 保持良好心态, 按医嘱服药。鼓励家属给予患者一定的家庭温暖与关怀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情绪, 增加生活幸福感。

1.2.2. 2. 2 饮食指导。

入院第1天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 对IB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因慢性病患者体质虚弱但能离床活动, 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经口摄食恢复营养状况者多评为1分。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合理饮食是IBD患者康复的关键, 住院期间应注意指导患者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有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 以利于吸收, 减轻对肠黏膜的刺激。要少食多餐, 避免食用过冷、过热有刺激性的食物。急性期发作的患者, 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可采用静脉营养, 保证机体获得足够的热量, 以达到增加机体抵抗力, 促进组织修复[8]。每周检测体质量, 定期观测血红蛋白、血清电解质和清蛋白的变化, 了解营养状况的变化。

注:与入院时组相比aP<0.05;与出院时组相比bP<0.05

1.2.2. 2. 3 症状护理指导:

腹泻患者较轻者每天2~3次、重者达20~30次、全身症状明显应卧床休息, 腹部注意保暖, 以减弱肠道运动, 减少排便次数。每次排便后, 用温水清洗肛周, 保持清洁干燥, 外涂鱼肝油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注意观察大便的黏液及脓血情况。急性剧烈腹痛患者应遵医嘱用药, 慢性疼痛可以通过放松或听音乐的方法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 提高痛阈和对疼痛的控制感。具体方法[9]: (1) 行为疗法, 指导式想象 (利用一个人对某特定事物的想象达到特定的正向效果, 如回忆一些有趣的往事可转移对疼痛的注意) 、深呼吸、冥想、音乐疗法等; (2) 局部热疗法, 可给予腹部热敷, 从而解除肌肉痉挛。

1.2.2. 2. 4 用药指导: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应用药物的进行指导, 告知患者药物作用机制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如何减轻不良反应的方法,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不擅自自行加、减量或停药, 出现异常情况如疲乏、头痛、发热、手脚发麻、排尿不畅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师。部分患者表现为激素依赖, 多因减量或停药而复发。所以需要长时间用药, 嘱患者注意观察精神神经症状、排便出血是否加重、肌肉骨骼疼痛骨质疏松等激素不良反应。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的患者应注意肾毒性反应如排尿异常, 应用柳氮磺吡啶 (SASP) 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粒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应嘱患者餐后服药。遵医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血尿常规的变化。

1.2.2.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应用IBD患者认知水平问卷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IBDQ评分表再次测评, 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出院指导。包括注意休息, 保持良好的心态, 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等, 护士建立档案, 提供服务需求卡, 以便患者有问题及时联系咨询和就诊。

1.2.2.4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

在对住院患者进行上述护理干预的同时, 对出院患者通过电话回访、定期随访等方式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出院患者留有责任护士或护士长的电话, 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1、3、6个月进行随访, 主动地关心、询问患者各项康复情况, 患者在生活中遇到困惑和不适也会第一时间与护理者联系咨询, 通过日积月累地沟通, 建立起护患之间深厚的感情, 共同帮助患者应对疾病, 维护最佳生存质量。

1.2.3 效果评价

1.2.3. 1 评价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 对所有入组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日 (干预前) 、出院时 (干预后) 及随访6个月三个时间点进行效果测评。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进行入院、出院、随访等问卷测评。

1.2.3. 2 评价指标。

(1) 一般资料调查: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 第几次住院, 医疗诊断等。 (2) 采用我院研制的消化科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水平测评问卷进行测评, 问卷包括药物治疗 (5条) 、饮食治疗 (10条) 、合理运动 (7条) 和社会生活 (9条) 4个维度, 31个条目,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各条目选择“完全不知道”“稍有了解”“熟悉”“比较熟悉”“非常熟悉”, 分别赋值1~5分。4个因子得分范围分别为5~25分、10~50分、7~35分、9~45分, 总分为31~155分, 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认知水平越好。选取30例患者预实验测得Cronbaeh'sa系数0.896。 (3) 炎症性肠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 (IBDQ) :采用加拿大学者Guyatt等人于1989年设计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专用量表。周薇等[5]引进该量表的中文版, 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5, 4个维度的Crenbach'sα系数分别为肠道症状0.86, 全身症状0.88, 情感能力0.82, 社会能力0.74。本研究中测得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0。4个维度的Cronbaeh'sα系数分别为肠道症状0.83, 全身症状0.76, 情感能力0.84, 社会能力0.69。 (4) 满意度评价,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应用消化科疾病连续护理疾病认知水平评估表和炎症性肠病问卷 (IBDQ) 进行入院评估、出院评价、出院随访6个月情况进行调查840人次, 住院和随访护士满意度调查280人次, 共计1120人次, 有效问卷1118份, 有效回收率99.82%。

1.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运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问卷调查140例军队住院IBD患者年龄17~44岁, 确诊炎症性肠病时间1~12年。性别:男117例, 女23例;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22例, 大专57例, 本科42例, 研究生及以上19例;婚姻状况:未婚79例, 已婚61例;IBD分类:UC98例, CD42例。

2.2 IBD患者连续护理认知水平测评问卷进行测评:

通过对患者的入院评估和出院前患者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进行比较, 在IBD患者药物治疗方面、饮食治疗、合理运动、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认知均有提高, 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显著 (P<0.01) , 见表1。

2.3 IBD患者IBDQ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出院、进行的问卷测评, 并根据测评的结果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6个月进行随访问卷测评, 与入院时组相比肠道症状、全身症状、社会能力等测评分值有提高, 差别显著 (P<0.05) 。与出院时组相比测评分值有提高, 差别显著, P<0.05。见表2。

2.4 IBD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患者遵医行为的比较:

通过对患者出院期间遵医行为的评价和出院后随访时连续护理干预, 患者在正确使用药物、适量运动和按时复查等遵医行为测评分值有提高, 差别显著 (P<0.001) , 见表3。

2.5 IBD患者对护士住院和随访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比较:

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和随访时进行健康指导,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提高, 差别不显著 (P>0.05) 。住院:满意123例 (87.86%) , 基本满意14例 (10%) , 不满意3例 (2.14%) ;随访:满意133例 (95%) , 基本满意5例 (3.57%) , 不满意2例 (1.43%) 。

3 讨论

3.1 IBD患者连续护理干预的意义:

连续性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拓宽了护理工作职责, 使护理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 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10,11]。本研究应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炎症性肠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 (IBDQ) ”对炎症性患者通过入院-出院前进行连续评估来评价患者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护士根据患者评估情况在出院前进行一对一健康指导, 并进行院外随访, 使患者享受到在医院同等水平的护理, 结果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在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4个方面不同时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IBDQ评分均有提高 (P<0.05) 。

3.2 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

IB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和毒素物质在吸收入血有关。也可能是患者出现无症状脑梗死而引发基底节区病变, 从而使患者注意力、执行力和言语功能损害[12],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连续健康指导模式, 通过四个阶段有评估、有计划、有评价的个性化教育法, 不断强化刺激大脑对知识的掌握,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教育质量。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前在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合理运动、心理调适、总分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均有提高 (P<0.01) 。

3.3 遵医行为的提高:

IBD患者是慢性病患者。社会能力高的患者更能坚持健康行为。患者的健康信念对其自理行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而高效能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健康状态, 同时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3]。结果显示正确使用药物、适量运动、按时复查等遵从率在出院后有提高。合理调配饮食治疗在出院后保持较好, 说明连续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关注度, 愿意采用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法, 从而使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

3.4 患者满意率提高:

护士对患者通过入院评估-住院指导-出院评估指导、随访等连续健康指导, 使患者对护士的工作产生了信任, 不仅增加疾病的知识, 同时改变不良行为。本组显示, 住院患者对护士健康教育的总满意率98.57%, 高于随访组97.86%, 但差别不显著 (P>0.05) 。

4 小结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2例持续性枕横位产妇的临床资料, 按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年龄22~37岁, 平均 (29.6±1.8) 岁;经产妇23例, 初产妇13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 平均 (29.7±1.9) 岁;经产妇19例, 初产妇17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产后胎头以枕横位衔接, 通过充分试产后, 但胎头枕部依然处于母体骨盆侧方, 无法转向前方, 导致产妇难以进行阴道分娩的为持横位。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科临床常规护理, 如在临产时为产妇创造舒适的环境, 并鼓励产妇多饮食, 以储备足够能量, 在产程中鼓励产妇每2~4h排尿一次。

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措施如下: (1) 心理护理。当胎位不正时, 产妇由于担心难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发生, 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对分娩无信心。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详细讲解持续性枕横位的相关知识及旋转胎方位的意义, 并列举成功的案例, 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分娩; (2) 做好胎心的实时监测。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宫缩的强度与频率, 观察产妇的宫口扩张与胎先露下降情况, 1次/60min, 并采用胎儿监护仪进行胎心的适时监测, 及时分析胎监图[2]; (3) 协助产妇维持良好的产力。子宫收缩力是进行胎方位转动的力量, 当出现宫缩乏力时就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使胎方位转动。因此, 对于宫缩乏力的产妇应静脉滴注缩宫素, 并安排专人看护, 密切观察产妇与胎儿的情况, 每30min检测1次产妇的血压、呼吸、脉搏及宫缩等情况; (4) 体位纠正。当宫口开到5cm及以上时发现枕横位, 应让产妇向胎腹的方向侧卧, 从而使胎头枕部转向前方。如果为左枕横位, 取右侧俯卧位, 左腿屈曲于腹前, 右腿后伸;若为右枕横位, 向左方向侧卧, 以使胎背在重力作用下旋转到枕前位。另外, 还要加强宫缩, 通过重力作用与产力使胎儿旋转, 当胎位旋正之后, 胎头就会明显下降, 使产妇肛门括约肌松弛, 在保持体位2~3次阵缩后, 就可以轻轻摆正体位用力分娩; (5) 手法旋转。当宫口开到6cm及以上时, 胎头在坐骨棘平面或者以下时, 可对产妇采用手法旋转。在宫缩间歇时, 手术者将右手示指和中指伸进产妇的阴道, 和胎头矢状缝平行, 而指端处于小囟门处, 并于宫缩时进行缓慢地旋转。在旋转时应指导产妇屏气, 以促进胎头下降与固定, 避免胎头回转。枕右横位 (ROT) 和枕左横位 (LOT) 分别做顺时针与逆时针各旋转45°, 在胎头固定在枕前之后将手指抽出[3]; (6) 低位单叶产钳术。手术者的手心向着胎儿的颜面, 并用拇指压在胎儿的耳朵后面, 将胎头旋转至正枕前位, 用手指托住胎头前额进行固定。在上钳时, LOT上左叶, 而ROT上右叶;如LOT, 用左手将胎头前额紧握, 右手持产钳左叶, 先从手心滑入, 再滑到胎头左侧;而ROT, 则反之。等宫缩时下降胎头固定之后, 可抽出固定手指, 当试牵无滑脱时, 则可以向下牵引, 从而分娩出胎儿。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阴道分娩率及并发症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阴道分娩率比较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持续性枕横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常见因素, 主要是由于宫缩乏力、胎膜早破、骨盆异常以及胎头俯屈不良等因素引起, 胎头无法转向前方而出现持续性枕横位[4]。由于宫缩乏力、胎膜早破、骨盆异常等因素不会对胎头入盆造成影响, 因此产妇临产的早期产程正常[5]。随着产妇产程的不断进展, 使胎头持续在枕横位, 胎头下降受阻, 从而出现产程停滞。同时, 随着推动胎头下降阻力的不断加大, 容易引起继发性宫缩乏力, 严重阻碍产妇产程的发展[6,7]。如果不及时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 容易导致产程停滞或者延长等情况, 从而容易引起胎儿宫内缺氧, 导致新生儿出现窘迫或者窒息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着胎儿的生命安全[8]。因此, 在临床中对持续性枕横位产妇必须加强对其的临床诊断与观察, 并根据持续性枕横位产妇的情况采用心理护理、胎心监测、维持产力、纠正体位、手法旋转以及低位单叶产钳术等护理干预措施, 以顺利分娩出胎儿。持续性枕横位的存在容易导致产妇难产, 虽然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阴道分娩率, 但做好持续性枕横位的预防才是改善母婴结局的关键。

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观察组产妇实施心理护理、胎心监测、维持产力、纠正体位、手法旋转以及低位单叶产钳术等护理干预措施, 其阴道分娩率达到97.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7%, 可见对持续性枕横位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有效纠正胎位, 提高阴道分娩率, 从而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 陈彩云.产妇向胎腹方向侧卧对持续性枕横位转成枕前位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15) :9.

[2] 刘彩平.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182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 :82-84.

[3] 花桂英.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手法复位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6) :894-895.

[4] Davis CD, Ellis WT.Management of deep transverse arrest and persistent occiput posterior[J].Mo Med, 1955, 52 (9) :708-713.

[5] 姚小芹.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的观察及处置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2 (21) :440-441.

[6] 孔凤琳, 胡美霞, 周丽英, 等.手转胎头术配合体位改变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 (6) :541.

[7] Smith EC.A procedure to correct persistent occiput posterior and transverse arrest positions and facilitate delivery of the fetal head using a single forceps application[J].Am J Obstet Gynecol, 1957, 73 (5) :947-953.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高血压患者15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90例, 女性60例, 年龄65~80岁, 平均年龄 (76.2±7.1) 岁, 150例高血压患者均参照WHO/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坐位收缩压142~170mmHg, 舒张压92~110mmHg。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临床症状。学历:高中及以下80例, 大学及以上70例。150例高血压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延续性护理组) 90例和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6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患者个人病情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 主要从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疾病认识, 加强服药依从性, 鼓励建立正确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培养患者乐观向上的心态, 加强患者进行自测血压, 随时掌握自己病情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正确使用降压药、血压监测率情况;

1.3.2

观察两组高血压患者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正确使用降压药、血压监测率情况

见表1。观察组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正确使用降压药、血压监测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情况

见表2。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高血压可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 循环神经调节, 血液黏稠度异常改变和血管重塑等变化[5,6]。当患者血压的上升超过自身调节能力之外, 可能导致多器官能功能损伤。高血压患者延续性护理是一项长期的护理措施, 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责任包干制, 将分散式护理变为集中式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最佳康复护理模式, 明确护理工作职责, 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首先是鼓励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7,8]:指导患者有规律的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7~8h/d充足的睡眠, 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运动, 通过步行、慢跑及太极拳, 体重超重者适量增加运动次数。坚决戒酒、戒烟。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 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不超过6g, 控制胆固醇、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多吃韭菜、芹菜等高纤维食物。遵医嘱服药: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 长效降压药每日1次, 中效降压药每日2次;服用长效降压药物 (如依那普利、波依定、三精司乐平等) , 可减少服药次数, 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按血压波动规律服药:每天的第一次降压药物在早晨起床6:00~7:00时服用, 如果是中效降压药物第二次应在下午4:00~5:00时服用, 忌在睡前服用 (服药后即睡会因血压下降, 血流缓慢, 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密切观察降压药物的疗效, 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制剂。加强患者对于血压的监测[9,10], 尤其是24h动态血压监测。本研究通过延续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正确使用降压药、血压监测率均高于对照组, 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延续性护理组) 90例和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60例。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正确使用降压药、血压监测率均高于对照组, 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干预,高血压,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学红.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5) :2860-2861.

[2]李萍, 付伟.我国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及现状分析[J].健康研究, 2010, 30 (1) :39-42.

[3]李厚隽, 黄军安.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4) :132-133.

[4]董兰, 吉方正.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观察及健康教育[J].青海医药, 2008, 38 (9) :85.

[5]周丽明, 粱小敏.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6) :57-58.

[6]陈曦, 冯艳敏, 谢富明.健康教育和饮食禁忌教育对降压散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08, 30 (12) :1331-1332.

[7]岑伟义.健康教育路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09, 8 (22) :11-12.

[8]吴枞生.健康教育路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5) :697-698.

[9]李绿, 邱永珍.健康教育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09, 22 (6) :997-999.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8

关键词:延续性,脑出血,护理干预

脑出血的患者病情严重, 常伴不同程度意识类障碍, 肺部感染为其常见且严重并发症[1]。为探讨脑出血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取的脑出血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 年龄55~76岁, 平均 (62.40±9.18) 岁, 其中出血部位为脑干1例, 5例小脑, 10例脑室, 12例皮质下, 17例基底核;观察组男28例, 女17例, 54~76岁, 平均 (62.36±9.15) 岁, 其中出血部位为脑干1例, 6例小脑, 10例脑室, 12例皮质下, 16例基底核;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护理干预, 包括作息、饮食、吸氧、呼吸道与功能锻炼等。观察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入院后, 对个人习惯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干预, 包括病情评估:在出院前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予以评估, 制定针对性的宣教与治疗方案, 并按此实行;健康档案建立:成立小组, 将患者治疗情况与出院时的具体状况备档, 包含爱好、生活习惯、服药情况等;随访制度实行:定期电话随访, 了解用药、饮食与并发症等情况。

1.3 判断标准和观察指标:参照GCS (格拉斯哥) 评分标准, 对神经功能中的运动、睁眼与语言等予以评分, 总分为15分, 分数与功能成正比[2]。观察两组GCS评分与肺部感染、负氮平衡、电解质失衡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对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 表示, 使用χ2检验, 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CS评分的情况:干预后, 观察组的GCS评分 (11.87±3.06) 分比对照组 (6.35±2.10) 分高, 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详情如下:

对照组45例, 干预前GCS评分 (4.01±1.82) , 干预后GCS评分 (6.35±2.10) ;观察组45例, 干预前GCS评分 (4.03±1.80) , 干预后GCS评分 (11.87±3.06) 。与本组干预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 P<0.05。

2.2 两组并发症的情况:干预后, 观察组无肺部感染与负氮平衡现象, 有1例出现电解质失衡, 对照组肺部感染、负氮平衡与电解质失衡分别为5例、4例与3例, 由此可知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22% (1/45) 显著比对照组26.67% (12/45) 低, 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出血是各种原因引起脑实质性出血, 出血部位常发生在丘脑、内囊与基底节附近, 病情严重者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且需辅以护理干预, 以提高有效率[3]。为探讨脑出血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针对收治的脑出血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GCS评分的情况, 结果显示:干预后, 观察组GCS评分 (11.87±3.06) 分比对照组 (6.35±2.10) 分高, 表明脑出血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有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可能因为在患者入院后, 据个人习惯与临床特点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 具有针对性, 能够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此外, 在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时, 于出院前对其病情予以评估, 可以制定相应的教育与治疗方案, 使患者与家属严格遵照医嘱, 能够稳定病情, 改善身体各方面指标, 从而使其神经功能得以改善[4]。同时, 健康档案的建立, 使患者具体状况有据可查, 可为随访提供依据, 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改善。

同时,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 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22%显著比对照组26.67%低, 表明脑出血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时, 医院实行随访制度, 定期对患者的用药、饮食和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电话随访, 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对其不规范用药或者饮食不合理现象进行指导, 使其规范化, 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因受外部环境、样本例数等制约, 未分析脑出血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满意度的评分情况, 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综上所述, 脑出血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可使其神经功能得以改善, 并减少并发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亚琴.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0) :954.

[2]章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护理干预[J].淮海医药, 2014, 32 (2) :185-186.

[3]王月, 秦晓伟, 高志杰.脑出血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z1) :14.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篇9

摘 要: 本文从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国内发展现状、主要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对我国延续性护理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为我国开展延续护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延续性护理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现状 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开始面对慢性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严峻挑战[1]。慢性疾病治疗和康复期较长,加之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亦不均衡,多数患者无法长期住院,需要社区和家庭的持续性的治疗和护理[2]。文献[3-4]表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病人的出院恢复情况,降低病人急性住院后的再就医率。本文将对我国延续性护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阻碍延续护理发展的问题,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延续性护理的发展模式。

1.延续护理概念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是将住院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或家庭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是对转移期患者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关注和应对。美国老年病协会(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将延续性护理定义为: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或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时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协调性和连续性,预防或减少高危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

2.我国延续护理的现状

延续性护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47年的美国,在国外,延续性护理经过多年了研究和发展,Freeman[5]、Haggerty[6]等人相继提出并改善了延续性护理的模型。虽然延续性护理引入中国只有短短10年,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002年“4C”延续性护理模式最早在我国香港地区提出并实施,由王少玲、黄金月等针对糖尿病、肾病晚期、阻塞性肺病、冠心病、慢性疾病等患者的多个延续护理项目发展而来,“4C”模型包括全面性、协调性、延续性、协作性四个方面。

在国外及香港对延续性护理研究的背景下,2007年起我国内地护理学者也开始将延续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主要针对产后、糖尿病、颅脑损伤、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7]、全髋关节置换术[8]及乳癌根治术后等患者。大量延续护理研究数据表明,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保证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得到持续性专业科学的健康知识和康复指导,大大降低病情反复住院的概率,改善其预后。

在专业论文领域,将“延续护理”作为关键词纳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查到截止2016年3月31日,共有687篇相关文献,并且每年文献数都呈高速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说明延续性护理越来越受到广大我国护理人员的重视。

3.我国开展延续性护理的主要方式

3.1医院开设护士门诊。

我国部分医院(如温医大附二院等)开设的护士门诊为糖尿病、高血压、造口等患者提供专科护理指导。

3.2医院成立延续性护理中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07年9月成立了“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服务中心”;珠江医院开通了延续性护理网站作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交流的平台,并建立了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和收费标准。

3.3医院电话访视或家访。

国内延续性护理主要集中在医院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随访及家访。通过对初产妇进行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能够促进其产褥期生理功能的恢复,维护心理健康,对产妇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4.存在问题

4.1相关制度和法规不完善。

由于延续性护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对于延续性护理国家和医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例如护士门诊、护士电话随访或家访在实行过程中,很多特殊情况没有被定义在法律法规之中,这些严重限制了延续性护理的全面施行。

4.2护理人员对延续性护理意识的淡薄。

目前延续性护理理念在国内贯彻率不高,大多数护士认为病人出院即意味着病人和医院关系的终结,即使规定的出院指导也大多是灌输性、笼统性的教育和手册发放,缺乏对特定病人针对性的指导。文献[9]中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七所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调查显示,33.3%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出院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只有80%的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40.5%的患者出院时没有获得相应的指导,接受过出院指导的患者对内容基本掌握的占69.1%。

4.3各级医院诊所联动不足。

延续性护理不仅仅关系到大型医院和病人家庭,同时需要地方社区医院、诊所参与其中。目前,我国社区医院很少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同时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不足。国内各级医院之间难以实现病人资料信息的安全共享,缺乏健全的延续性医疗的组织结构,无法实现无间断的医疗和护理的转移工作。

5.延续性护理的未来发展

5.1健全延续性护理结构。

制定延续性护理的流程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指导培训,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为了更好地执行延续性护理,各级医院应设置延续护理中心,能够无间断地共享病患资料,将医疗和护理扩展到社区、家庭。医院应制定延续性护理制度,规范化延续护理内容、范围、收费等。

健康的定义已经由原始的身体健康更改为现在的心理、生理等的健康。然而,目前国内延续性护理主要还是集中在身体疾病上,因此,在提高延续性护理团队的能力、技能等基础上,延续性护理内容的增加显得十分重要。患者在院期间与出院后均会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延续性护理除了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和帮助患者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用药知识及保健常识外,也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其疾病康复及心理健康。

5.2培养延续护理人才。

由于我国延续性护理刚刚起步,因此更需要重视延续护理人才的培养,各医院和医学院都应设立延续护理研究方向,培养延续护理专业人才,为我国延续护理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各大医院应对多种疾病展开全方位的延续性护理实验,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延续护理经验,加速延续护理的发展。

5.3明确家属和病人在延续护理中的地位。

患者在出院在家康复期间,家属和病人自身便承担了医疗和护理的主要工作,为了确保延续性护理的有效实施,医院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由社区医院承担监督工作,定期地提醒检查,帮助病人和家属建立科学的护理方法。

6.结语

随着科技与医学的发展,延续性护理在我国即将迎来蓬勃发展之势,它能有效缓和医患矛盾,降低就医困难。目前我国的延续性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将通过对延续性护理的了解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开发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延续护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帮助病人更好地战胜病痛。

参考文献:

[1]孔灵芝.关于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1):2-5.

[2]陈曦,毕越英,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8:758-760.

[3]VW Carl,O Natalie,J Alison,AJ Forster.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tinuity of care and outcomes:a systematic and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2010,16(5):947-56.

[4]Sylvie Cossette,Nancy Frasure-Smith.The impact of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oncontinuity of care,self-care capacitie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Secondary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5(52):666-676.

[5]Freeman G,Shepperd S,Robinson I,et al.Continuity of Care.London:National Co-ordinating Centre for NHS Service Delivery and Organization(NCCSDO),2001.

[6]Haggerty JL,Reid RJ,Freeman GK,et al.Continuity of care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BMJ,2003(327):1219-1221.

[7]张敏,汪友兰.脑卒中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效果评估[J].护理学杂志,2015.3(5):30-32.

[8]夏振兰,何冰.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8(8):687-691.

连续性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需要持续血液透析的患者5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 (50.6±21.6)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 高中14例, 初中与小学6例;血透频次 (2.4±0.5) 次/周;血透时间 (4.0±0.7) h/次。治疗组中男19例, 女9例;年龄 (46.0±21.0)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例, 高中8例, 初中与小学15例;血透频次 (2.3±0.6) 次/周;血透时间 (4.0±0.3) h/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血透频次、血透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宣教, 治疗组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心理干预15周。运用SCL-90自评量表分别从强迫症、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精神异常等对干预前后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分。

1.2.1 心理干预方法

(1) 护士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痛苦, 增加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信任。 (2) 帮助患者认识病情,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给血透患者进行护理时, 通过各种方式,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3) 帮助患者了解血透原理, 针对患者焦虑心理, 护士应以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 结合专业理论, 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向其介绍血透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从科学角度认识到血透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从而使其树立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4) 以优质服务取得患者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细致的操作, 才能使患者完全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 (5) 家庭关系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过程, 一方面是患者需要家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理解家人的苦衷。医护人员应当在方便的条件下, 用分别谈和集中谈的方法使其和睦陪护, 以达到患者安心治疗的根本目的。 (6) 护理人员应抓住患者极强的求生、向上的心理特点, 及时地给予支持和鼓励, 维护自我、认识自我, 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场所, 减轻其心理压力, 使他们能以乐观、愉快的心境, 良好、健康的身体与死神较量, 提高生存质量, 使患者的生命在希望中不断延伸。

1.2.2 常规宣教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电话咨询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为何要进行透析、如何透析、透析期间注意事项、内瘘的自我护理、饮食及透析后观察。讲解血液透析的一般知识、治疗方法、作用, 透析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血透中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 如恶心、头晕、失衡、肌肉痉挛以及血压的变化等。

1.3 测评工具

采用SCL-90自评量表, 分别从强迫症、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精神异常等对干预前后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分, 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问卷。分值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分值越高, 症状越严重。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在强迫症、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精神异常等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心理干预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基本需要, 践行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 从而较好的起到了使患者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3]。将心理干预融入血透护理中, 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爱, 可以缓解护患关系, 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念, 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透析质量, 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舒适,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4]。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治疗组干预后比较, △P<0.05

本研究表明, 治疗组通过心理干预, 其干预前后分别从强迫症、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精神异常等几个方面进行测评比较, 干预后上述六项的得分均低于干预前, 说明心理干预能够较好的打消患者由于透析产生的不良心态, 从而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提高透析质量, 真正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然而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 其结果分别与干预前、干预后比较, 其结果低于干预前, 但是高于干预后, 说明常规宣教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其效果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 持续性透析的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动或表情及一定的针对性训练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消除身心症状, 使得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牛桂芬, 赵承芳.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J].护理研究, 2012, 26 (24) :2267-2268.

[2] 任永强, 张川敏, 王华, 等.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J].武警医学, 2009, 20 (5) :458-459.

[3] 邱晓辉, 李艳.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2) :204-205.

上一篇:软件机械下一篇:电气自动化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