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非连续性文本

2024-09-08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共12篇)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 篇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式生态课堂应运而生,它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 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一、认识:初中数学“非连续性文本”的与众不同

“非连续性文本 ”这一名词源于国际PISA测试 , 指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其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呈现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连续性文本而在教材中安排的“非连续性文本”,如:课文目录、课文插图等;教材中直接安排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 有测试表明,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是初中学生阅读素养的短板.

据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额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 而作为教学内容, 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外,还要能够现实生活中运用非连续文本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 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捕捉海量信息、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高效处理问题,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策略:获取初中数学“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有效方法

1.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主动积极地进行信息的获取

从阅读的本质来看, 阅读数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绝不是“教”、“学”简单的事,而是要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学生自主求知活动的质量,其中数学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认识加工、思维消化,学生经历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被学生接受, 并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平时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作业却做得一塌糊涂,其实就是少了知识的自身再创造过程, 少了自己主动阅读建构知识的环节,从而影响了知识技能的掌握. 如:

如图1,将置于直角坐标系中,其中BC边在x轴上(B在C的左侧),点D坐标为(0,4),直线MN:y = 3 /4x - 6沿着x轴的负方 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长度平移, 设在平移过程中该直线被截得的线段长度为m, 平移时间 为t (s),m与t的函数图 像如图2所示.

(1)填空:点C的坐标为___;在平移过程中, 该直线先经过B,D中的哪一点?____;(填“B”或“D”)

(2)点B的坐标为___,a =___.

(3)求图2中线段EF的函数关系式;

(4)t为何值时,该直线平分的面积?

本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弄不清题意,不知道两个图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都不知道平行四边形在哪里,更不知道图2中的几个特殊点对应的是直线MN平移过程中分边经过了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有的不知道图2中的横轴表示的时间是对应图1中点M在x轴上平移的路程所得的时间…… 这样的情况下,这个“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对学生来说是茫然的. 回顾我们平时的教学, 学生做不出题目主要原因也是不理解题意,如果教师能适时讲解一下题意,学生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有的哪怕是读一遍题目, 也会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 这说明学生独立阅读题目获取相应的信息能力较低,也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任务,有的放矢地进行信息的获取

因为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不同于一般阅读,它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要能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整理、 概括. 数学阅读又要求认真细致,不能象阅读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 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 再则, 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阅读困难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为此,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进行适当指导,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提纲),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提高数学阅读的效率. 如:

阅读理解:对于任意正实数a,b,∵只有当a = b时,等号成立.

结论 :在(a、b 均为正实数)中,若ab为定值p,则只有当a = b时,a + b有最小值

根据上述内容,填空:若m > 0,只有当m =时,m +4/ m有最小值 ,最小值为___ .

探索应用:如图,已知A(-2,0),B(0,-3),P为双曲线y = 6 /x (x > 0) 上的任意一点 , 过点P作PC⊥x轴于点C,PD⊥y轴于点D. 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并说明此时四边形ABCD的形状.

实际应用:已知某汽车的一次运输成本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固定费用,共490元;二是燃油费,每千米为1.6元; 三是折旧费,它与路程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01.设该汽车一次运输的路程为x千米,求当x为多少时,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最低? 最低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是多少元?

这个问题在阅读时,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结论”,并进行一次简单的运用“填空”,以加深对“结论”的认识,为后续在 “探索应用 ”时的应用做好铺垫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给予学生自主时空 ,拓展数学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的视野

教师必须舍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阅读. 即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生操作和理解上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启发点拨以达到高效阅读.

如:网瘾低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12﹣35岁的网瘾人群进行了简单的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了如图所示的两个不完全统计图.

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求条形统计图中a的值 ;

(2)求扇形统计图中18 - 23岁部分所占的百分比 ;

(3)据报道 ,目前我国12 - 35岁网瘾人数约为2000万 , 请估计其中12 - 23岁的人数.

此类问题的统计题, 学生往往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 解题过程显得粗浅,而如果把生活中的报纸、网络等上提供的类似统计数据问题让学生阅读并感受,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状态,及对大量“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获取会是意想不到的. 因此课堂中若不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 便会使学生失去一个培养高效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大好机会.

4. 引导学生自我提问 ,培养数学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的习惯

学生在许多时候理解失败,实际上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造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 自我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对初中数学中经常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以有不同的问题设置,以能够理解基本的信息. 如:

“统计图 ”的图表中 ,表面看信息点有哪些 ? 从而能推算出哪些信息?

“函数图像 ”中的图像的点坐标是什么 ? 有哪些关系式 ? 互相之间有什么关联?

“几何图形 ”中存在特殊图形吗 ? 怎么证明 ? 它有什么性质?

“表格应用 ”分析中的数据反映的是哪些量 ? 它们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上反复提出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这些提问方式最终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阅读习惯,最终让学生在自我提问中养成阅读引导和监控的习惯.

数学作为科学的皇后,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对培养人的分析能力、 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就必须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这一基本功. 关注数学中的非连续文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阅读,其实质是通过数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解决由非连续文本构成的情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总之,重视初中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从而真正达到 “教学生学会学习” 的教育目标. 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阅读指导,多给予学生读时间,多给予学生阅读材料,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 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 同时教师还要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学习兴趣,使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使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 篇2

江山市四都小学

韩雪峰

教学目标:

1、正确读懂小古文的内容,看懂非连续性文本。

2、掌握小古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3、了解题目的规范回答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做小古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掌握方法。难点是牢记做阅读题的规范回答。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复习课。内容是小古文练习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小古文练习题,请大家拿出资料。

小古文阅读

一、通读全文

问:当你拿到阅读题时,你先会怎么做? 对,就是通读全文。(板书:通读全文)

那现在我们把短文通读一遍,看看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所谓通读全文,就是大概了解一下短文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看清题型

同学们,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马上开始做题目么?

是的,不能马上开始做题,我们要看清楚都有什么题。(板书:看清题型)那现在请你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小古文里都有哪些题型呢?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内容理解

阅读感悟 这几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也就是这几种类型的题目。

小结:这样读一遍题目的好处是什么呢?不仅可以防止漏题,有时还能发现前后题之间存在的联系。

三、认真答题

接下来大家就开始认真答题吧。(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成果吧。

1、词语解释 课件出示题目。

让学生回答,再说说做题时用了什么方法?

整理并出示:组词法

利用原有知识

联系上下文

2、句子翻译

涓(juān)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你们认为这句话中,哪里最难翻译?

出示例子:梁国杨氏子。引出第一种方法。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示例子:《杨氏之子》的例子。把省略的部分补充上去。出示《两小儿辩日》,问:这句话里什么可以去掉。再让学生翻译。

3、内容理解

这道题是基于我们通读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的题目最能检验我们是否对原文理解了。用原文回答这样的题型,这几年的考试中经常出现,也是比较容易的方法。

出示:去年的试题“我们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意思类似?

4、感悟阅读

刚才的题目我们找到原文,但有时就不能用原文来回答,这时我们就要用自己的话来组织了。

出示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中的道理。小结:我们今天用了这三个步骤就完成了这篇小古文,希望你们以后再做小古文的时候,也用这三个步骤。

非连续性文本

一、介绍非连的三种类型

二、做题目

1、你是怎么得到第一题的答案的? 对,就是直接提取信息。(板书:提取信息)

有的答案不能直接在文中提取出来,需要我们将几个信息整合起来。板书:整合信息

3、比较归纳

4、第三题就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推论,也是不能直接得到信息的。板书:分析推论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呈现形式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在实践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它包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各种宣传栏、说明书、统计图表、超市小票等材料中。所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要弄清“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区别”。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这种阅读材料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完整的信息;而非连续文本则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是一种图文结合式的阅读材料,其中包含的很多信息通过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省略了许多文字信息,这种阅读材料形象、简洁、明了。其次是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在大语文观下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地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发展学生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有意义的东西和获得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人类与社会奥秘的不断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形式是多元化的,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单一的图与表等文本,如公交站牌、车票、时刻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产品配方表等;二是内含图表的综合性文本,如产品说明书,有图表的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三是与信息相关、包含图表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文本集群;四是以某一指向为目的的多种内容资料的阅读,如地图、时刻表及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

(一)图文对照,信息互补

“非连续性文本”之所以图文并茂,主要原因是文字说不清楚用图表来补充,文字表达太啰嗦用图表来代替,而且一目了然。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能把图片、图表等提供的信息和文字材料联系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从图文中提取重要的信息

这类文本,文字内容是必要的。阅读这种文本要能提取重要的信息。像《湿圆虫怎么寻找食物》这个文本中“利用盒子的盖做出三条长条纸板,拿来做图片中的走道”一句,重要的信息是“用什么材料”、(盒子的盖)“做什么”(走道)、“怎样做”(做出三条长条纸板)。而这些长条纸板究竟做成什么样的走道,那就要通过读图来获取信息了。

(三)解释和推论

文本的有些内容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读者在将文本信息运用于实际情景时,需要运用推论对信息做出解释。如《湿圆虫怎么寻找食物》这个文本图中有文字说明 “走道宽度要刚好让湿圆虫通过”、“长条纸板下面不要留缝隙”。这是两条操作指令,但我们要进一步思考文本为什么要在此处提醒我们?由于湿圆虫体型扁平,可以轻易地从缝隙下通过,左转或右转的行为就分辨不出来了。通过解释,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再如,“把湿叶子放在盒子 的右边,然后让湿圆虫再走一遍,它们会往哪边走?”不是瞎猜,而是需要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四)比较与归纳

“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几个独立文本的组合,甚至在阅读中自发去寻找相似内容阅读,如学了《鲸》,就想寻找介绍《海豚》的文本。这类阅读就需要比较,并通过比较归类。

(五)反思与评价

适应“非连续性文本”反思与评价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不同文本介绍相同内容,你觉得哪种更有趣,更喜欢,各有什么长处;第二种是多元文本,即把多篇独立文本放在一起,他们可能在内容上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相悖。如怎样的人体适宜进西藏:一种说法“瘦的人更适应,胖的人不行”;另一种说法“太瘦的人不行,胖的人更适宜”……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文本,谁都想搞清“什么人最适宜”,这是阅读中经常碰到的。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思考

(一)认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

国际上把小学的阅读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3年级是“学习阅读”,4年级以后是“通过阅读学习”。小学各科中,如数学、科学、美术等教材,大多是以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的,而日常生活中,看广告、看地图、看天气预报、看汽车火车时刻表等,都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童话、小说、故事、诗歌、散文给予学生精神滋养,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则直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连续性文本”早已引起重视,但“非连续性文本”还未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针对这种情况一是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我们的课文,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也可以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再“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或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等等。如《将相和》一文中的插图:这幅图中,可以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从图中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endprint

(二)关注课外的广告图标

我们生活在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包围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遇到诸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店名等等,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获取信息,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如:根据一则药品说明书,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这则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什么药?是干什么用的?治疗作用是什么?要注意什么事项?储存条件是什么?通过阅读这则“非连续性文本”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我们的阅读能力有什么样的提高。如教师针对《美林药品说明书》(原文本略)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美林注意事项】第七条“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改为“对美林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夜,张小明体温39℃,妈妈倒出清澈如水的美林,喂小明。

B.陈琳感冒发热,吃了999复方抗感冒颗粒,又吃了美林。

C.王方身体发烧,早上七点半他喝了美林去上学,十二点回

家喝了一次,下午五点到家又喝了一次,十点钟睡觉前又喝了

一次。

D.李伟伟是个壮小子,才八个月大,就有21斤了。有天发热了,

妈妈心疼,喂了他4毫升的美林。

练习3.【美林注意事项】第9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练习,学生针对问题回答,对说明书内容会进一步深入研读,有效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学科图表材料

语文是其他各学科的基础,恰好其他学科中,如科学、数学,也会遇到图表,适当地引进其他学科中图表材料,教学中,可适当选取这些图表来让学生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做出评价,当然不是依图解题,而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指导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获取重要的信息

一个 “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的信息常常有重要的和不重要之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加以分辨。例如,某个售楼广告,可能有许多描述这个楼盘绿化如何美丽、设施如何先进之类的语句,关键信息主要是地段和价格。售楼广告写的是“居家宁静”,然极有可能是“位处僻巷”。

写的是“屋前有公交车站牌”,极有可能的事实是“没有捷运经过”;写的是“离市场近”,极有可能是表示此地“学区不佳”等。面对有些广告,则需要分辨其中是否有虚假成分。

(五)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对于由多个材料组成的文本,要善于比较,分辨它们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建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的要求,在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时,对来自不同信息来源的信息要能进行归纳、综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也好,“领会文本的意思”也罢,皆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补充目的是为了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初探 篇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有一定的实施路径, 不断实践练习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促进学生逐步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 、 定 位 检 索 : 快 速 提 取信息

一般的各类说明书、清单、 票据、 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信息量大, 文字材料往往以板块形式呈现,条理清晰,但承载的信息量非常庞杂, 逐字阅读既花时间也没必要,宜采用“ 定位检索”阅读策略,以快速提取关键信息。

“ 定位检索 ”阅读策略要求学生首先要明晰阅读任务,即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接着,快速浏览非连续性文本, 通过抓关键词厘清文本构成要素, 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然后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定位,直指某一“ 构成要素”,检索所需信息,进而整合分析,回归阅读任务,做出解释或判断,最终解决问题。 其阅读特点是跳跃的、“ 功利”的。

如,购买各类食品,学生只要直接在包装袋上找到生产日期、保质期上的信息,推算此食品是否过期或即将过期; 浏览配料一栏, 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此食品是否合自己口味; 如需存放一段时间,可阅览“ 储藏方法”。 阅读一份药品说明书, 通过浏览了解说明书组成要素后,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定位阅读。 如果要知道药品的功效,就阅读“ 功能主治”这个板块;要清楚服用剂量,就关注“ 服用剂量”板块。 从这些重点板块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做出判断,谨慎用药。“ 定位检索” 能促使阅读者根据阅读任务直指核心阅读内容, 快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较快地解决问题, 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较常用。

二 、 归 类 比 较 : 整 合 诠 释信息

各类数据表格以及简单的折线图、条柱图、扇形图等统计图, 是第三学段中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这些图表直观、 简明,易于比较。但由于其文字不多, 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分散、隐含在数据、图形中,需要学生自己去推断、 分析、联想、获取。

阅读这类文本,宜采用“ 归类比较”的阅读策略,即把分散的、隐含的信息“ 化零为整”,按同质进行归类,透过横向、纵向比较后,做出准确判断或推理, 提出建议或想法。 其阅读的特点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阅读的一般流程为: 先读标题, 从中提取此类文本的关键信息———讲什么, 因为标题往往是对 整个图表 内容的概括;然后读“ 图例”“ 数据”,根据标题信息进行归类,从横向、纵向等多角度对图表进行剖析,比较数据, 观察曲线图的走势等, 以了解图表反映的具体内容;最后,将标题所反映的图表信息具体化, 并用文字将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恰当地表达出来。 如:

让学生先读标题, 提取关键信息“ 汉字书写情况”。 再横向观察表格, 按书写情况好坏把前三项归为一类, 合计这三项数据为31; 后两项归 为一类,合计数据为9。 两相比较、 分析,做出评价:学生的书写情况比较差。 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自己:我们可以做什么? 有什么启发? 即读出图表蕴含的意思:我们应重视汉字书写。 这类文本阅读要注意的是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 还应该关注生活和时代的热点,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一抓四勾连:生成象征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一类以图标为主, 借生动的画面传达抽象的观点、情感或其他信息, 常见形式有商标、 漫画、 图画等。这类文本几乎没有文字,或少有文字。 此类文本相对上面两类解读稍有难度, 主要是为第四学段进行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起到一个 过渡的作用。 教师可采用“ 一抓四勾连” 阅读策略:“ 一抓”指读图,抓住构图元素,尤其是关键的元素; “ 四勾连 ” 指灵活勾连标题提示、生活经验、阅读储备、社会背景, 整体审视和鉴赏文本, 并用恰当 的语言准 确解释图标 或其各构 图元素所 隐含的象征意义。

如:观察“ 国家节水标志”,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标志。 学生首先要认真读图, 找出它的构成元素———水滴、 手掌和一个圆 。 然后 , 整合这些 元素———手掌接住一滴水, 引导学生勾连 标题提示 “ 节水标志”,自然就揭示出寓意:人人都要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再整合外面的圆,要说明什么呢?教师鼓励学生勾连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或社会背景,多元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有的学生说, 这圆形好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水是创造地球生物必不可少的资源, 请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有的学生说, 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 为了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请不要浪费一滴水。最后,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 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本的学生 , 教师可以 提供常用 句式———“ 图标由……组成,……象征……”,帮助学生简洁地表达, 但尽量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自主表达。阅读此类文本,依赖于学生已有的阅读广度、 过去的阅读经验和对世界、 社会的认识等。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 篇5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各路专家相继刊出文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理论性指导。然而,一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并不是件易事。笔者以为,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文组合的特点采用图文转化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呈现形式采用分类阅读的策略,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学用结合的策略。

一、图文转化策略 1.以文释图解读信息

“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分散、隐含在图表中,需间接找出。在正确理解图表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达,即以文释图,这样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快速获取信息。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 文字表达。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与国际缺水标准比较图》(见图1)的解读为例,由图到文的转换过程如下:教师呈现比较图;学生整体观察图表,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一个大主题,即反映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关注图表细节,将图表中“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用文字表述结论: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现状是“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2.以图解文提取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文字材料往往表述分散、跳跃性大,以图解文便于学生提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以图解文即由文到图的转换,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很有益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图解文的过程一般经过以下几步:第一,正确领悟文字材料的内容;第二,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建构起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第三,准确描绘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第四,分析总结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呈现的是“材料”、“做法”两个文字片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还原文字描述,画出玩具小台灯的制作步骤简图,实现从文字到图形转化的信息提取过程。课文大都配有插图,有些插图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学时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挖掘插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达到以图解文的目的。3.图文并茂整合信息

整合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与提炼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的结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与评价。如《快乐出发》一课,教师出示《古城西安》组文,让学生浏览后提取有用信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旅游攻略”,从出行、风俗、景点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出行方面,有的小组绘制“出行路线图”,有的小组则从天气、时间、物品携带、交通工具选择几方面列出“出行事项表”;风俗、景点方面,采用图片加文字简介方式呈现。

二、分类阅读策略 1.文字型

文字型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由几篇(段)独立的文章(片段)组合而成。这类文本材料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学生很难把握其要点。阅读时,一要扫描阅读,集中发问,快速掌控全面信息。如《走进沙漠》一课,教师从5份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去沙漠旅游需注意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快速从全局上把握文本要点。二是指向阅读,定位分析,准确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判断题,进行指向性阅读,随后“定位”信息源——《沙漠是什么》,然后分析并作出合理判断。三是检索阅读,点块聚集,有效整合关键性信息。《走进沙漠》组文有效信息分散在5个阅读材料中,从“所带的物品、出行时间、交通工具的选择、怎么住宿、安全事项”等方面检索阅读并尝试制作沙漠旅游攻略,能快速实现信息点向信息块的聚集,帮助学生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2.图表型

统计图表直观、简明,易于比较。但由于它文字不多,许多信息隐含在数据、图形中,学生很难建立图表与数据的联系,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进行以下引导:一对“标题”进行说明。明确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阅读后要将标题所反映的图表信息整合、具体化,分出类型。二对“图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先看纵轴、横轴,再看图例,以迅速了解图表反映的具体内容。三对“数据”的分析说明。从纵向、横向分别进行数据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近视情况调查统计表》的阅读中,通过比较分析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近视率呈上升趋势,且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四对“解析”的说明。对配合图表出现的解释文字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借助其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3.条款型

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从其呈现形式来看都属条款型非连续性文本。这类文本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条理清楚,但同时也常负载许多“无价值”信息。如果逐字阅读既花时间也没必要,宜采用快速阅读策略,抓住关键信息。以《美林药品说明书》为例:第一步,通读知大意,了解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第二步,针对问题找准项目。“【注意事项】第九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结合说明书说明原因。”根据这一问题,选择项目“性状”、“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细读。第三步,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选定四个项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提炼。以上阅读步骤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时讲究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讲究从因到果的逻辑推理。

三、“学用结合”策略 1.提炼学法,归类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强,掌握其阅读方法意义重大。高明的教师往往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如《寻找食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归纳阅读“实验计划”的方法:第一步,阅读《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提醒注意提示框的利用,渗透图文对照的阅读策略;第二步,阅读《蚂蚁的路径》,渗透寻找关键信息的方法,比较蚂蚁和湿圆虫寻找食物的异同;第三步,自主阅读《做个蚯蚓饲养箱》,小组合作质疑解疑;第四步,比较《寻找食物》一组文章与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的不同之处;第五步,总结阅读《寻找食物》组文的方法:图文对照阅读、寻找关键信息、质疑解疑、比较总结。从一组文本到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总结,指向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2.以练导学,从读学写

阅读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的设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指向的是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如,出示阅读材料《保修单》,内容为莎拉购买新相机后取得的收据和保修单,让学生阅读后完成练习:运用收据给出的详细资料,填写完成保修卡;莎拉应在多长时间内寄回这个保修卡;莎拉在这家商店还购买了其他什么东西。二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从读学写,该练习指向的是阅读文体结构形式的发现与运用。如《特别的说明书》一课,在阅读《开胃消食片说明书》的基础上,了解说明书的文体特点,探究结构形式,最后学写一份《“我”的说明书》的说明书(见图2)。若按通常思路,让学生直接仿写药物说明书类的习作,难度显然偏大,且也比较枯燥乏味。教师让学生学习药物说明书的表述方式,写《“我”的说明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活泼、灵动,学生乐于动笔,也易于写出情趣盎然的习作。而这样的习作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药物说明书形式、语言风格等的把握。

3.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图表;策略;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而且变化得还挺快。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它是指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数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比较,进而提取主要信息,并且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考生面对该类试题,未能较好地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筛选不出要点信息;或者理解偏颇,答不到点子上,所以失分较多。

我们期望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探究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同时重视拓展探究非连续性文本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我们的语文教育从课标的层面上向学生提出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下面我谈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讲解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种类

我们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港侨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我们学校的学生对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这从我们做的调查可以知道)。然而,他们其实几乎每天都在接触非连续性文本。教科书上的插图、图形图表、卫生轮值表、上课时间表、成绩单、地图、漫画、招牌……各种各样的非连续性文本,数不胜数,学生们每天都与它亲密接触,只是不知道它们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经过我们的讲解,学生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种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学生是十分喜爱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只是他们之前不知道这叫“非连续性文本”)。例如学生十分爱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连环画;喜欢阅读各类幽默漫画;喜欢刷微信朋友圈……只要我们适当引导,激发他们阅读其他种类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掌握解题方法,就能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解题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解答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学习没有捷径,但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以下是非连续性文本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图文对照,分析比较,解读图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要技能,就是能把图片、图表等提供的信息和文字材料结合起來,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读图表时,首先要理解清楚图表标题的含义,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图文对照,分析与比较,重点比较最多与最少的数据,还有数据的变化趋向,进而提取出最关键的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观点或看法。例题:根据下面的调查表,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36字(2012年广州中考题)。

近两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倾向: 。

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弄懂标题的含义——中国国民倾向于哪些阅读方式。其次结合图表内容,进而知道分两种阅读方式:纸质图书阅读方式、网络(电子)阅读方式。接着比较二者的数据:横向比较,纸质图书阅读方式比例远超网络(电子)阅读方式数据,也既是说以纸质图书阅读方式为主,网络(电子)阅读方式为辅;纵向比较:纸质图书阅读数据80.2、76.3,呈逐渐减少趋势;网络(电子)阅读数据19.8、23.7,呈逐渐增加趋势。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答案: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现已有所下降,网络(电子)阅读则逐步上升。

(二)分析比较,找出(材料的)共性与个性

如果几则材料讲述的是同一个主题,那么既要探究共性,也要探究个性;另一些材料好似主题不同,实际上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实质主题是一样的。我们要认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透过表象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例题:仔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把握文意,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

材料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材料二:天空容留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山容留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山雄伟壮观。(佚名)

材料三:有人批评林肯总统“你为什么让政敌变成朋友?你应该消灭他们!”“当我们与政敌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温和地说,林肯再度当选美国总统。

这些材料告诉我们:

解题思路: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找出共同点”,也就是说要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共同点。材料一:海接纳、容留百川才能壮大,成为大海。材料二:天空容留每一片云彩,才能广阔无比,山容留每一块岩石,才能雄伟壮观。材料三:林肯宽容、接纳他的政敌,与政敌成为朋友,才能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宽容(容留)、接纳,才能壮大,成就大业。由此可得出结论:胸怀博大者,方能目光高远;宽容他人者,更能成就大业。

(三)拆合法接写对联

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例题:请为“白云山下草如茵”写一个下联。(注:白云山是广州著名景点之一。广州名胜很多,还有如广州塔、天后宫、海心沙、荔枝湾等等)

白云山下草如茵,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白云山下草如茵”就可拆为“白云山—下—草如茵”三段。“白云山是广州著名景点之一”,很明显是地点名词,这样可以迅速地对出“天后宫—广州塔—海心沙—荔枝湾”等;“下”是个方位名词,这样我们可以对出“畔—上—边—旁”;“草如茵”是主谓结构,而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于是我们可以对出“云似山—柳如烟—花似海—烟如雾”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对出“海心沙—畔—柳如烟”“天后宫—旁—花似海”“广州塔—上—云似山”等好对。

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其他的题型,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整合各种资源,广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一)整合各学科教材中的资源

例如:从历史课文插图中,可以了解到课文的大致内容;从地理的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知道中国哪里人口多、哪里人口少:从目录入手提前了解全册课文内容,按文章的体裁进行分类;从封面、封底等了解出版社、发行情况等。

(二)整合学校各种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首先,强化与其他学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合作与渗透。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中,也有很多的图表、数据、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的非连续性文本。语文教学中,可选取有用的、合适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广泛阅读,重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班级日常管理的表格。例如把课程表、作息時间表、点名表、值日表、成绩单,评比栏等,作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因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所以学习效果更好。再次,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了许多软件、硬件方面的设施,也可作为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加以利用。例如:文化走廊、业绩成果宣传牌匾,评比宣传材料、宣传栏的图表等,都可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资源。

(三)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并进行整合

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随处可见。例如:新闻报道,报纸、招牌的广告、各种商业、公司的图标;药品、工业产品的说明书;电费、水费单据、表格;种类繁多的调查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关注并进行搜集,然后大家进行阅读、交流、讨论,甚至争辩。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知识的不断积累,厚积而薄发,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语文老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还有待更加深入的摸索、探究,钻研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各位语文教师应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大家一起努力,完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方法,促进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登顺.“非连续性文本”的缺失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

[2]陈金湘.要善于用非连续性文本让课堂绽放别样精彩[J].语文天地,2015(12).

[3]邱荣珍.非连续性文本的备考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5(4).

[4]周永俐.浅谈倡导生活化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5]林其雨.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归正及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5(10).

[6]郭剑波.遵循“四性”:实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价值的原则[J].语文天地,2015(10).

[7]陆志平.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问题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15).

[8]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13).

[9]周永俐.浅谈倡导生活化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10]李清.非连续文本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2012(01).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篇7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比如,我们买到一种药品,会配有药品说明书,不能读懂这份说明书,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关乎生命安全;我们出门旅游,读懂手中的地图才不会迷路;在商场刷卡后,能看懂文字和数据结合的凭证单才能知道自己的消费金额……这些说明书、地图、凭证单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当前,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究竟怎么样,我们可以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测试中窥见一斑。

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调查平均成绩为493分,其中上海为556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一。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中国香港(533分)等。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比例仅为1.9%,低于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日本、英国等7个国家。达到5级水平的占12.8%,低于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和芬兰。没有达到2级水平的为6.6%,而韩国只有6.1%的学生没有达到2级。上海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两种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是最大的,说明上海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分布不均衡。在对阅读素养分量表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上海的教育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从上海的例子可以推测内地阅读教学的一般情况,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这反映了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散文,而对于相对比较理性、运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则不但缺乏训练,甚至陌生。这显然与这个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运用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提出教学目标针对的是第三学段。这是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现状相对谨慎的提出。和以往比较忽略非连续性文本相比,这已经是历史的进步。至少在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这一简单的信息整合能力。对此,第三学段的目标是“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来说,其能力要求是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的前提。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和第三学段只要求“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需要进行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

例如,2006年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中的《南极洲》一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体例的文章,命题者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地图以及一封来自南极洲的信,间接插入的文本是一段段的介绍文字,非常全面地在极少的篇幅内呈现了南极洲的主要信息。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从地球仪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你想去南极洲吗?说说你想去和不想去的理由”。这样的指向,是基本信息提取,同时兼顾自主运用表达,倾向于应用、查找、标注、参照、简单对比等。把握好学段的阅读目标特征,准确定位好教学的认知基础,是有效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二)选好文本,开发课程资源

就全国范围来说,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调。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出现过一篇真正的非连续性课文。五上的《遨游汉字王国》,除了文字形式打破了以往以句段为标志的安排之外,仍是意义指向。“汉字演变表”和“历代书法作品插图”仍属于欣赏范畴。五下的《信息传递改变我们的生活》,相对更接近。《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中的研究表,列举了李姓调查方面和内容的关联,只不过类别不够清晰。学生对内容的获取仍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如何寻找和开发“非连续性文本”?

1.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人教版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

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和应用性。

再如说明性文章,像在学习《鲸》《太阳》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编制独立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比如五上《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增加了这样的思考题:读了这些材料,你发现汉字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你知道汉字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2. 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早已接触。比如,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人教版六上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加深对“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人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六上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在课堂中让学生快速阅读图和两段非连续性文本,并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新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150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信息提取的能力。

3. 活用生活资源

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这些资源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例如人教版六下“综合复习”的第八课是《看说明书做台灯》,结合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家里的一份“药品说明书”,进行这样的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这种药主要治疗什么病?如果有一个病人服了这种药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阅读策略有所区别。我们应在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信息,进行简单的推论。

1. 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在非连续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人们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为:(1)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如《某县六年级学生体质检查结果》,标题告诉我们,文本提供的是某县六年级学生的体质检查状况。(2)分类、图例。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如《体质检查统计表》。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检测项目”、横轴“升降趋势”,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3)读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体质检查统计表》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在身高、体重、胸围这三个栏目,这一届学生的指标是上升的,而肺活量、视力、800米跑却是下降的。(4)解析。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阅读了表下的文字“这是我县本届毕业生与上届毕业生体质检查六个项目的测试比较升降趋势图,阅读之后,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建议”,我们就会比较快地得出结论。

2. 进行信息整合

说明书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如何整合?以《感冒清热胶囊》药品说明书为例。(1)通读,知大意。浏览,知道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性状、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贮藏、保质期。(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青霉素过敏的三岁儿童能服用吗?可以服用的话,请告诉服用的方法。根据这一问题,选择条目“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仔细阅读。(3)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两则条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回答。

3. 尝试简单推论

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论。如给学生提供文章《湿园虫怎么寻找食物》,其文本信息是:实验的材料、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湿园虫在纸盒中寻找食物的轨迹图。要求学生作出判断:现在食物放在盒子的右边,湿园虫能在迷宫般的轨道中找到食物。如果放在左边,它还能找到吗?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湿园虫如何寻找食物的,由四个小材料组成。接着要找准关键项目:实验的结论“湿园虫会利用触角感觉食物,利用它们来找到叶子”。最后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四)评价跟进,检测达标情况

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大都可以通过客观化的试卷加以考察,而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考察就要复杂得多,尽管如此,语文考试中还是应该适当加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检测。“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学的程度,以便适时改进教学。比如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试题:

这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请仔细观察画面,完成填空。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

这与“综合实践活动题”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综合实践活动题”的立足点在“活动”,它以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的假设为命题凭依,是以考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则不同,它的立足点在“阅读”,是以考察阅读能力为旨归的。

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赋予了修订后的“课标”以时代的气息,也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平编译.Pisa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湖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3]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篇8

一、链接生活,感受阅读需要

“生活处处有语文”,怎样让学生感知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产生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学生一旦对这类文本感兴趣了,就会在生活当中主动寻找并阅读这些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如选购图书时,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只会带着孩子来到书店,然后告诉孩子: “你爱看什么书就买什么书。”而孩子来到书店面对如山的图书时,也只能迷茫地站在那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选书。随手拿一本课外书,翻到版权页,让学生聚焦 “印刷”一栏:

从印刷次数来看,短短的3 年时间这本书印刷了16 次,说明这本书深受当代学生的喜爱,是一本比较畅销的书,可以放心购买。

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能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也使其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这份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二、指向生活,培养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在获取、分析、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它,必须从生活事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

( 1) 速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在于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身边的亲人,都会出现吸烟现象,通过一则禁烟宣传片,引导学生认识吸烟危害。如一则禁烟宣传片内容是: 全球大约每6 秒就有1 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 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 ~25 年。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从以上信息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并学会规劝身边的吸烟者。

( 2) 精读,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文本所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让学生判断作者的意图。

( 3) 研读,培养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如以 《笏石中心小学五( 2) 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表》 为例,引导学生读标题知道是 “本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状况”,接着让学生看清分类、图例———纵轴 “调查项目”、横轴 “调查结果”。通过图表反映的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评价学生上网行为恰当与否。

三、设计文本,发展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比如,在节假日时,一家人要坐公交车去凤凰山游玩,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条适合全家的游览线路和坐车路线图; 感恩节、母亲节将至,为自己的爸妈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贺卡表达内心的感谢; 根据他人的特点为其设计名片等。学生通过设计文本,学会了独自旅行,学会了表达情意,学会了热心地帮助他人,完完全全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解读与反思非连续性文本 篇9

早在2009年之前,我国研究者就通过对PISA测试的研究初步接触到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但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2009年,我国上海市参加PISA测试,并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引得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的研究中,通过分析上海学生的PISA成绩,大家发现,在阅读测试的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缓和文本和多重文本四种文本类型中,上海学生在占60%的连续性文本试题上的得分较高,30%的非连续文本试题上得分很低。这样的反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样是阅读素养为何两者得分差距很大,非连续性文本到底是什么?考察什么?这些问题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2012年1月1日,新课标正式出版施行,“非连续性文本”首次以课标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自此,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至今仍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2年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认知、试题解析、阅读教学这三大方面。随着研究“量”的增长和“质”的深入,我国学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探索阶段逐步向教学实践过渡,研究群体也从专家、学者、教研员的研究逐步发展到一线教师。经过大家的探索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入,如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评价的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没能落实到各个学段,研究更多集中在小学阶段、缺乏系统化的非连续性文本研究,等等。总的来说,非连续性文本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二、非连续性文本本质的解读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究其源头,非连续性文本在我国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2009年我国上海参加的PISA测试,PISA测试中非连续性文本是以一种文本类型出现在测试题目中。

(一)PISA测试视角下的“非连续性文本”

PISA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1997年发起的一项国际性教育调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十五周岁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测试来评估各国的教育系统的质量,其涉及范围之广、研究周期之长、影响之大为历史所罕见。PISA测试基于评价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测试理念,主要有三方面测试内容: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

早在2000年,PISA阅读框架和评价组织的核心文本分类形式,就是连续的文本和非连续的文本,只不过当时PISA测试没有在中国进行,非连续性文本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2009年的阅读素养测试的评价框架中,PISA进一步将阅读本文类型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如表1)

PISA测试表对各种文本的定义是,连续性文本:包括不同种类的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占此次阅读测试内容的60%;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形、表格和列表等,占此次阅读测试内容的30%;混合文本:同时包含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占此次阅读测试内容的5%;多重文本:为特定目标组合而成的各个独立的文本(相同或不同的格式),占此次阅读测试内容的5%。PISA测试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进一步说明是:“非连续性文本,如大家所熟悉的学术论文引文,它由不连续的文本组成,与连续性文本相比,它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途径。如果句子算作是最小的连续性文本单元,那么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由数字清单组成。它们有的是单个数字,有的是数字列表,有的则可能是集中数字列表的组合。非连续性文本如列表、表格、图表、时间表、目录、指数表等,他们分布在电子媒体和打印的纸质材料中。”

非连续性文本在PISA测试中所占比重仅次于连续性文本,这与PISA“面向生活”的评价理念有关,PISA2009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对书面文本的理解、使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从2009年上海学生的测试结果来看,一方面是说明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阅读教学的内容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说明非连续阅读与连续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和所需要的阅读能力不同,所以培养非连续性阅读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议题。

(二)新课标视角下“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

新课标中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第三学段“阅读”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阅读”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分析新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述,以期发现非连续性文本与我国现有教学实际的结合点。

《解读》中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我国基本沿袭了PISA测试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描述,在《解读》中明晰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我国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并为之在理论层面奠定了基础。

本次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共同提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要求,由简单认知到复杂理解,由单一的信息提取到分析信息得出结论,随着学段、层次的增加其在难度梯度上也有所变化,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非连续性文本在实践层面的推广。由于长期以来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培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撮而就的过程,无论是从教师、学校、还是学生的角度都需要一个从认识到接受的过程,两个学段经过小学到初中的两个教育阶段,逐步实施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符合中国实际教育情况。值得思考的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否简单的通过学段划分?第三学段是5~6年级,第四学段是7~9年级,跨越学段,每个学段又有较长的培养周期,显然,具体到实践层面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还需要我们广大研究者和教师投入进来,细化课标,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能力指标。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与价值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研究者们普遍认同《解读》中的阐释,认为其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的特点及明显的“实用特征和实用功能”。多数研究者认同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功能上具有实用特征。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层面进行分析。仅从课堂三要素来看,首先,非连续性文本的教材是生动有趣的,既含有丰富的信息量,又能通过简单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需要准备一定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在分析材料过程中就是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增加课堂活力;最后,非连续性文本呈现出的信息比枯燥的连续性文本更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材料的分析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做中学”。

此外,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对于学科而言意义重大,虽然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是否应该置于语文学科之下,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学科是培养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实践土壤。就语文学科而言,我国传统语文学科长期受语文学科“人文性”取向的影响,教材的文本选择使用有一种“泛文学”取向,教师实际教学中也是轻实用性文本重文学文本的问题,轻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实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长期游离在语文教学之外,导致语文教学从教育目标的设定到教育评价的实施都面临着“虚化”的窘境。可喜的是,新课标中已经关注到了这样的问题,明确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四、非连续性文本研究的反思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科化”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科化”问题,我国的学者存在着两种主张,一种观点认为语文“学科化”是非连续性文本研究的一种趋势。另一种观点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来源,认为PISA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层级不应该单单置于语文学科之下,应该是广泛的,数学、物理、化学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更多。从宏观上来讲,国外的PISA测试是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而我国的语文学科下的阅读测试视域要小得太多太多,即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从当前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语文学科,从相关研究角度来看确实呈现出“语文学科化”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源头来看,从学理阐释上来讲,第二种观点更有说服力,通过分析PISA测验的评价体系,虽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置于“阅读素养”内,作为一种文本类型被提出,但是PISA测试是在西方语境下,基于终身发展理念提出的三种素养,是否阅读素养等同于我国语文学科下“阅读”这一概念?显然阅读素养并不是单一语文学科可以囊括的,在PISA“面向生活”的理念下,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应该是综合的,而非学科的。笔者也认为,简单的将非连续性文本置于语文学科之下并不科学,虽然语文学科的“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着极大的交叉和重叠,但只能说语文学科是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途径,而不是全部。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指标构想

笔者认为当前阶段,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到底需要什么?也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指标构建问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非连续性文本很难走到教学实践中来,因为教师知道非连续性文本也没有用,他们并不知道要培养什么能力,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新课标只是给出了两段简短的描述,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能力指标与之对应,而当前阶段的研究并有提出有说服力的能力指标。很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张祖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致地球的新生儿》的教学实践等。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探索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途径进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研究者和教师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如表2)

笔者在能力指标上有一些初步的设想,本文从两个角度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标准进行初步的研究,一是追本溯源,分析PISA测试2009阅读评价标准,提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指标;二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分析台湾地区《国民中学学生学习成就评价标准》中语文领域下的阅读能力,提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指标。台湾地区在其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之下还做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将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的能力指标进一步细分,对我们分析、提炼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具备哪些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两个标准中都或多或少的涵盖了对非连续性文本能力的描述。(具体如表2.)

分析表2,抽丝剥茧,笔者认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指标应该明确等级制并给出不同等级的表现标准,可以看出2个标准将阅读能力分成了5等级或7等级,便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同时帮助教师有效教学。

结合我国新课表分析,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能力:1.提取信息能力,通过表格不难看出,提取信息应该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最基本的能力,从简单提取单一、明确的信息,到在复杂文本或几个文本间准确定位,提炼有效信息,阶梯式递进。提取信息能力看似简单,但是通过层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水平的提取信息能力差别很大,明确不同水平的表现描述将是构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指标的重点与难点;2.二次概括能力,即在完成信息提取之后,对要点进行分类、归纳、比较、整合等二次加工,领会给出材料的意思;3.总结能力,在提取和加工,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能够解释材料。4.反思评价能力,通过提炼、分析、理解、解释等几个环节,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得出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个标准中都提到了,对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的反思与评价,出现在几个高等级的水平中,在新课中的表述是“形成有意义的结论”。当然,笔者仅仅对非连续性阅读能力指标提出一个简单的构想,一种思路,具体到实践操作层面还需要细化提炼,形成等级和各等级的表现标准所构成的完整的能力指标,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逐步将其完善。

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值得庆幸的是,在课标层面已经得到了重视,相信在课标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会参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提高我国广大的中小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塑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潘红.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40.

演绎“非连续性文本”的别样精彩 篇10

“非连续性文本”包括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阅读材料, 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呢?

一、利用教材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 这些插图具有独特的作用: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有的可以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有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重要信息, 获得有价值的文字信息,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 学生将“一枝红杏出墙来”解释为“一枝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外来”。对此, 我没有急于下结论, 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一名学生发现了插图中杏花的颜色是粉红色的, 不是红色的。另一名学生也嚷道:“对对对, 我看到的杏花也是粉红色的。”为了验证这个观察结论, 我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看看杏花到底是什么颜色。通过查资料, 学生了解到:“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之时, 花苞为纯红色, 如胭脂一般;但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 为粉红色, 粉白相间, 如少女之面;花落时变成纯白色, 雪白一片。”于是学生明白了此句中的“红杏”是指“粉红色的杏花”, 而不是“红色的杏花”。

二、再现文本情境

语文阅读, 无非就是基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阐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可以指导学生把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对文章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之后, 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比如, 可以给文章和古诗配画, 画画方位图、旅游图, 写写说明书, 等等。

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 考虑到当地农村学生很少有人到过北京, 很难从文字的叙述中弄明白天安门广场的方位, 于是,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用笔画出天安门广场几个建筑物的方位示意图。接着, 我又创设全班去北京旅游的情境, 让学生按示意图画出天安门广场游览路线, 并请一名学生扮成导游, 带领全班同学“游览”天安门广场。通过再现文本情境, 学生即使没有去过北京, 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教会学生检索

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还要关注学生检索能力的培养。如今,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闲方式都明显地受到信息的影响。要想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就得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检索。

小学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涉及到国内外的伟人、名人, 学生们不熟悉、不了解;还有一些课文涉及到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 学生们也很难弄明白。要解决这些难题,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检索法”在互联网上检索相关资料并整理信息。学会检索, 既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学习完《詹天佑》一课后, 我布置学生课后在网页上输入“詹天佑”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找出相关信息, 并根据信息进行整理, 简要列出詹天佑的生平大事表。一天后, 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 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整理、取舍信息了。

检索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而且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关注生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会经常遇到。试想, 如果学生看着电器说明书不会用, 买了电扇不会装, 到了商场不会看示意图, 拿着地图依然分不清东南西北,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反思, 我们的语文课教了些什么?学生到底学会了些什么?所以,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产品的说明书、各种调查表等让学生阅读, 重点培养学生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 并作出评价,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采用故事的形式, 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学完这一课后, 我趁热打铁, 设计了以下《维生素C片药品说明书》:

[通用名称]维生素C片。

[成分]本品每片含维生素C25毫克。辅料为:淀粉、预胶化淀粉、倍他环糊精、枸橼酸、依地酸二钠、硬脂酸镁。

[适用症]用于预防坏血病, 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规格]25毫克。

[用法用量]口服。

用于补充维生素C:成人一日50~100毫克。

用于治疗维生素C缺乏:成人一次100~200毫克, 一日3次;儿童一日100~300毫克。至少服2周。

[不良反应]

1. 长期服用每日2耀3克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故宜逐渐减量停药。

2. 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 过量服用 (每日用量1克以上) 可引起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 (每日用量600mg以上) 、恶心呕吐、胃痉挛。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 使学生初步学会看懂药品说明书的各种信息, 增长了生活知识, 增强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

此外, 我们还可以创设放学后坐公交车回家的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公交站牌, 知道回家路线, 该坐几路车, 哪一站是目的地, 从而顺利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5-02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的价值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一、选好文本,开发课程资源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和应用性。再如说明性文章,像在学习《鲸》《太阳》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编制独立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比如五上《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增加了这样的思考题:读了这些材料,你发现汉字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你知道汉字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2.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早已接触。比如,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六上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加深对“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人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六上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在课堂中让学生快速阅读图和两段非连续性文本,并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新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150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信息提取的能力。

3.活用生活资源。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这些资源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例如人教版六下“综合复习”的第八课是《看说明书做台灯》,结合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家里的一份“药品说明书”,进行这样的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这种药主要治疗什么病?如果有一个病人服了这种药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生为本,把握非连续性

什么是非连续文本的“非连续”?张年东、荣维东认为是文本“意流”的非连续”。意流的不连续,就是文本意思存在跳跃性,这与意流连续的连续性文本比较,须有不同的阅读策略。

1.提取核心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就在于提取关键信息。比如图中的表面意思以及隐喻,表格中的关键数字,或者文中的关键词。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找出老师希望他找出来的信息,而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从文本中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关键信息、核心信息。比如上面的漫画,学生要自己从“家——冢”的比较中,提取关键信息:“家”头上的“一滴水”没了,就变成了“冢”,从而体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理清信息关联。碎片式的信息之间、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整体把握文本?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又一个关键点。小学阶段特别要注意图文结合的文本,图和文之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的,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理清楚信息之间的关联,进而准确理解文本。比如上面的《某班学生1-8月份课外阅读量折线统计图》,六月份读书最少,二、八月份读书最多,三四五月份比较稳定,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会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找到比较合理的课外阅读建议。

三、借助插图,渗透有效学法

低年段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儿童视角的转换”,文本的呈现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给学生以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应特别注重课文插图的运用,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图文对照,图文结合,在这样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懂得“利用课文中的图画”也能帮我们学习。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图片,突出“图片”的地位和作用。《乌鸦喝水》一课,在呈现课文第一幅插图后,我随机让学生就图质疑,“乌鸦为什么找水喝?”“乌鸦找到水为什么喝不着?”“乌鸦想出什么办法?”……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解疑的同时就是对文本的渗透;还有在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时“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乌鸦喝水》一课故事环节一环扣一环,多媒体随机配上一幅幅画面,既连贯了文本,又不失故事的生动性;还有我们在一上的《雪孩子》、《小熊住山洞》,一下《小壁虎找尾巴》、《小蝌蚪找妈妈》、二上《酸的和甜的》这些连环画的教学中,让低段孩子就学习借助连环画来读懂课文、想象图画背后的事物、感受语言的秘妙、复述故事等等。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在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从图中找寻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等等都能体现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 篇12

信息统筹包含搜集、筛选、整理、概括信息等, 信息统筹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根据《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特点, 可以设计出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可以先把故事内容巧妙地转换成非连续性文本中的表格形式, 然后依托表格, 利用教师示范、师生合作、学生独立练习等多种形式, 对表格的内容进行阅读、补白、整理、运用等。在多层次的教学过程中, 既让学生认识了非连续性文本这种初识的文本形式, 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内容, 使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有了凭借和抓手, 提高了语言训练的效率。通过语言训练的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文成公主“人性———神性———圣性”的感受, 从而渗透了对学生语言信息统筹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认读、理解、概括等阅读能力。教学过程把信息统筹能力的培养巧妙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 通过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借力, 引导学生在两种文本的阅读中多次“穿行”, 旨在有效推进阅读活动的进行, 且在培养信息统筹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

上一篇:贯通精度分析下一篇:古诗词鉴赏题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