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2024-09-20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精选11篇)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1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对有关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慢性工作压力源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工作效率低,对工作缺乏成就感等[1]。Demir等研究发现,护士排班制度、过多的照顾对象、人员不足、设备缺乏、工作环境缺乏干净整洁、低收入等都能增加护士的疲惫感[2]。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病房排班有利于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为此,我们在考虑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改变原有的排班方法,实施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此排班模式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将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分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共10个,将示范病房进行编排,随机选择2个病区进行研究;选取病区为消化内分泌科和神经内二科。消化内分泌科床位30张,护士13名;神经内二科床位40张,护士17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2~47岁之间,平均29.23岁。其中,<30岁18名,占60.0%;30~40岁10名,占33.3%;>40岁2人,占6.6%。专科以下学历2人,占6.6%;专科及以上学历28人,占93.4%。主管护师6名,占20.0%;护师10人,占33.3%;护士14人,占46.7%。已婚26人,占86.7%;未婚4人,占13.3%。

1.2 方法

2010年7—12月采用改革前传统排班方法,2011年1—6月采用改革后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

1.2.1 改革前排班方法

责任班(8:00~12:00,14:00~18:00)每班安排4~6名护士,其中1人上8:00~16:00,小夜班(16:00~23:00)、大夜班(23:00~8:00)、助班(18:00~22:00,6:00~10:00)、医嘱班(8:00~12:00,14:00~18:00)和治疗室护士(8:00~16:00),每班安排1名护士。

1.2.2 改革后排班方法

责任护士甲(8:00~16:00)、责护士乙(7:00~11:00,16:00~20:00),护士甲和乙组成护理小组,每班安排2或3组护士;夜班(20:00~8:00)安排2名护士,医嘱班和治疗室护士均为(8:00~12:00,14:00~18:00),每班安排1名护士。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分层,每月进行轮岗1次。

1.2.3 调查方法

调查排班改革前及改革6个月后护士职业倦怠情况。调查问卷使用工作倦怠量表(MBI),量表共22个条目,包括情感耗竭9个条目、非人性化5个条目和工作成就感8个条目。分别测评工作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和对自己工作的看法。采用0~6分7级评分法,情感耗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表示护士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工作成就感得分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严重。情感耗竭得分大于36分为高水平,18~36分为中等水平,小于18分为低水平;非人性化得分大于20分为高水平,10~20分为中等水平,小于10分为低水平;工作成就感得分小于16分为高水平,16~32分为中等水平,大于32分为低水平。中文版的MBI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调查时以无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调查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并由笔者统一收回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检验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排班改革前后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比较见表1。排班改革后,护士情绪低落反应缓解明显,护士成就感得到提高,职业倦怠水平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护士情感耗竭评分由改革前的中等水平[(22.19±10.21)分]下降为改革后的低水平[(17.59±8.78)分],但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成就感评分由改革前的中等水平[(30.86±6.64)分]提高到改革后低水平[(35.74±6.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班改革前后非人性化评分均显示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低水平(P>0.05),排班改革后,护士对患者的服务态度没有明显影响。

3 讨论

患者在上午、晨间和晚间是最需要护士的时间段。排班改革前,晨晚间护理主要是由低年资护士助班承担。排班改革后,取消助班,依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实行2人小组负责制,在此时间段安排责任护士在岗在位,责任护士全面履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职责,患者的归属感和医生的信任感及依赖感明显增强,护士感受到被社会尊重、支持和理解。本调查显示,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可以提高护士成就感,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或工作支持与护士工作疲惫感呈显著负相关[4]。排班改革前后护士非人性化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可能与我院“待病人如亲人”的服务理念和长期的医院文化建设有关。

有研究证实,夜班护士的主要压力源是由倒班和单独值班引起的[5]。排班改革前大、小夜班均安排1名护士,一方面,低年资护士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时难免会产生紧张、无助的感觉;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大夜班护士正常的睡眠需求。而排班改革后,夜班安排2人,减轻了护士心理压力。在无重症病人抢救的情况下,允许护士轮流休息2或3 h,减轻了护士的困倦感,满足了护士的生理需求。排班改革前,夜班护士在23:00交接班,护理人员为了减少路途的安全隐患,一般都提前2 h到院,小夜班护士和助班护士下班后则在医院休息。排班改革后,采取取消助班,夜班护士集中时间上班的排班方法,减少了护士频繁倒班,增加了护士轮休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排班改革后,护士心理压力减轻,情绪低落反应得到控制,职业倦怠症状得到改善。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2006年首次报道,我国62.8%的护士存在轻度以上的职业怠倦,重度的为8.79%[6]。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是护理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在满足病人连续性护理服务的同时,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保护了护士的身心健康。此排班模式对优质护理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提高护士职业归属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2]Demir A,Ulusoy M,Ulusoy MF.Investing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burnout levels in the professional and private lives of nurses[J].Int JNurs Stud,2003,40:807-827.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07-210.

[4]沈菊慧,马蓉.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8,18(1):30-32.

[5]魏誉民,谢凤兰,余婷,等.夜班护士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压力源的相关研究[J].中国护理,2008,6(4):77-78.

[6]骆宏.护士“职业倦怠”报告[J].中国卫生,2006,10(8):20-22.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2

1.实习概况 1.1实习目的和任务

毕业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扩大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对学生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2实习时间

2013年4月22日至2013年4月26日 1.3实习场地及单位

工地名称:森林家园住宅小区(归提寨村安置用房)建设单位:秦皇岛金屋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秦皇岛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监理单位:河北博大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4 工程概况

工程简况:本工程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建筑用途:地下层为自行车库及下房,地上层为住宅。建筑面积为129441.4平方米,建筑高度为93.25米。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结果层数为地上32层,地下1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II级,地下防水等级II级(P8)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1.5 实习方式

我们的实习主要以参观为主,在现场实践中,积极参与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技术人员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并对施工中不了解的方法、事务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进一步树立吃苦耐劳的劳动思想和专业思想,提高对施工各个步骤的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2.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参观工地上的各个建筑的施工方式及各个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形式。了解该工程应用了哪些新施工工艺,采用了哪些新型建筑材料。主要是看每栋楼的结构图和建施图,了解每栋楼的具体情况,结合从图纸上知道的知识,并去现场具体看房屋构造。然后还有就是去现场看工人师傅们的具体操作。

在施工现场,一共有四栋楼是属于秦皇岛第三建公司在建工程,其中一号楼主体已经基本完工,我们参观时,一号楼正在砌筑各层的剪力墙,通过看施工师傅的现场操作,是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其他楼层还在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由于我们人数比较多,就没有再去参观。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主要机具:

水泥、砂、石子、水、粘土等都必须按相关工程施工方案要求进行

2、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

3、主要机具有:回旋钻孔机、翻斗车或手推车、混凝土导管、套管、水泵、水箱、泥浆池、混凝土搅拌机、平尖头铁锹、胶皮管等。

所有这样材料及主要机具,必须由关质检部门出示相应证明并经监理部门签字认可后,方可生效。而作为监理的工作就是监督相关部门的这些工作,并认真审核,做到单证齐全并符合要求,从而保障工程进展的质量。监理必须在施工前熟悉所有相关的施工方案,清楚所涉及到的施工规范要求,并依此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二、作业条件

1、地上、地下障碍物都处理完毕,达到“三通一平”。

2、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准备就绪。场地标高一般应为承台梁的上皮标高,并经过夯实或碾压。

3、制作好钢筋笼。

4、根据图纸放出轴线及桩位点,并经过预检签字。

5、要选择和确定钻孔机的进出路线和钻孔顺序,制定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正式施工前应做成孔试验,数量不少于两根。

监理在该阶段的工作就是检查场地清理情况,施工设备就位情况,钢筋笼制作情况,并填写好相关表格和检查表。查看施工方案并检查成孔试验情况。

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钢筋笼的制作情况。监理要依据施工方案设计图,对钢筋笼的制作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如下几项。钢筋笼主筋间距 ±10 尺量检查钢筋笼箍筋间距 ±20 尺量检查钢筋笼直径 ±10 尺量检查钢筋笼长度 ±100 尺量检查 不可随意违背施工方程要求替换钢筋。制作过程中如的确需要钢筋代换时,须 经设计单位认真检验、书面认可并征得

水下浇筑混凝土应连接施工;导管底端应始终埋入混凝土中0.8~1.3m;导管的第一节底管长度应≥4m。

混凝土的配制:

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选择施工配合比时,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10%~15%。水灰比不宜大于0.6。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规定的浇筑期间内,坍落度应为16~22cm;在浇筑初期,为使导管下端形成混凝土堆,坍落度宜为14~16cm。水泥用量一般为350~400kg/m3。砂率一般为45%~50%。

拔出导管: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及时拔出导管。但混凝土的上顶标高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

插桩顶钢筋:桩顶上的插筋一定要保持垂直插入,有足够锚固长度和保护层,防止插偏和插斜。

同一配合比的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每根灌注桩不得少于1组。3.实习心得

以前在学校学习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理论上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在现实实际操作中是怎样的,而不得而知。这次实习,就给了一个这样的机会,虽说不能亲自下工地操作,但可以去观看工人是怎么做的以及做出来后是怎样的。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对土木工程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书本上的知识总规是不全面的,在工地现场时,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这就需要虚心请教。还有一些地方,课本上的与现实中的不相符,有些地方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

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有些脱节,不能很好的结合。由于在课堂上学的内容偏重于理论,有些内容没有感性认识,所以不能完全理解,到了施工现场才知道怎么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因此,在此后的实习过程中,我一边不忘重温学过的课程,一边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现场实践的同时积极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发挥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同时积极主动向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学习到许多知识,这些都是书本上不可能学习到的东西,从而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在实习期间,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工地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个地方,环节都没按规定来,管理不得当。而且还有很多地方很浪费,尤其是由于验收不合格之后的返工。我们是在监理部实习的,就发现有很多个环节还没验收就继续施工了,就为了赶工,这种不按手续步骤来施工的现象很多。

在实习期间,我们主要是看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以及101图集。学习到了很多有关方面的知识,对于以前就已学习到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次的实习不论是从对知识的加强上,还是对社会的认识上,都对我意义重大。通过这次实习,真是让我获益良多。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3

关键词:重症脓毒血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94-02

重症脓毒血症是一种由全身炎性反应引发的机体多组织和器官继发性损伤,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多采用连续性血压净化治疗该种疾病,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改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探讨了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现做出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92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平均分成综合组和常规组。常规组46例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在4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1.6)岁。综合组46例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在5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1.5)岁。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上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家属均同意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在参与研究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护理,对综合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测,没隔20~30分钟测量一次患者的血压和体温,根据患者的血压状况调节血液净化治疗血流量和超滤率,同时根据患者体温情况调节血液净化治疗置换液的温度。如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状况,应按照医嘱使用强心药。当患者血压唱过100/60mmHg时开始超滤[2]。

1.2.2维持循环稳定

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常伴有高热症状,高热可导致患者心率增加,呼吸急促,加剧患者缺氧症状,引发低血压,加重对患者肾脏的损害[3]。因此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四肢血液循环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维持患者循环稳定。

1.2.3血管通路护理

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关键,要想确保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有效性,就要保证血管通路通畅无阻。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对血管通路和滤器进行冲洗,患者出现引流不畅的情况时,可调整患者体位,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留置导管是否出现打折、脱落、渗血和阻塞等情况,确保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

1.2.4抗凝护理

患者在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过程中,血管通路、血滤器和静脉壶等部位比较容易出现凝血。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静脉血压、滤器压、跨膜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血液颜色变暗,提示血液循环存在隐血。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和实施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量表进行评价,总分值为100分,评分大于或等于90分,代表生活质量为优,评分在70~89分之间为良,评分在50~69分之间为中,评分小于50分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我院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和百分比(%)表示,并分别采用t和x2对两者进行检验,P<0.05表示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综合组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商旅为23.9%,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施护理后综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2 护理前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讨论

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多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连续性血液净化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从体外向患者体内输入大量置换液,连续不断的将患者体内的有害物质直接、快速的清除,继而达到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4]。临床研究发现对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5]。

我院对重症脓毒血症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该研究结果表明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是一种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志萍,李兰凤,刘学英,李丽景.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重度脓毒血症的护理[J]. 河北医药,2013,10(12):1584-1585.

[2] 胡大军,柳永兵.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尿脓毒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04(8):373-375.

[3] 丁燕晶,陈甘海,李金庭.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治疗重症脓毒血症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2,14(3):16-17.

[4] 戴宁军,邓素红,王维红,沈雪美,左苑春,王海燕.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12(7):1146-1147.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4

1 方法与评价

1.1 连续性排班方法与职责

连续性排班将各种班整合为A班、P班、N班, A班工作时间7:30~15:30, P班2~3名, 工作时间14:30~22:00;N班2名, 工作时间21:30到凌晨8:00。所有护理人员都按APN3班连续性排班, 见习护士和实习护生及学员都纳入APN排班中。每日交接班3次, 严格交接班时间, 将交接班纳入工作时数内, 每周工作时间严格按35h计数。建立层级管理系统, 设置护理小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岗位, 明确各层次级护士相应资质要求及岗位职责, 分层级管理和使用护士。各级护士分别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分别承担患者的治疗、护理, 如见习护士 (已毕业但未注册) 承担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 并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技术性低的护理操作;责任护士担任基础护理和基本护理治疗工作、全面负责对患者的护理及管理, 护理组长负责管理的是危重、大手术等特殊治疗的患者, 以及对危重、大手术等特殊治疗的患者的护理基础评估、特殊评估、安全评估, 协调监督护理质量, 以及处理疑难问题等相关工作, 有计划的进行健康教育 (入出院、手术前后、特殊治疗前后、用药指导、康复锻炼等) , 与各种人群进行沟通, 做后协调工作, 指导下级护士工作。

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比较实施连续性排班前、后12个月乳腺外科病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施前、后发放问卷分别为127份和145份, 回收有效问卷为118份和138份, 有效回收率份别为92.91%和95.17%。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连续性排班前、后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3 评价指标

基础护理质量指标主要参考湖南省肿瘤医院关于“基础护理质量检查指标”研究结果中涉及的护理工作质量指标, 包括健康教育覆盖率、出院患者对医护质量满意度、预防褥疮发生率、护理事故差错发生数、护理纠纷发生数。

1.3.1 患者满意度

采用湖南省肿瘤医院根据卫生部要求设置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格, 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 总分为100分。

1.3.2 患者健康教育掌握率

通过住院患者问卷调查 (与满意度调查同时进行) 而产生结果, 本研究的患者健康教育掌握覆盖率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的“健康教育”因素中体现。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1.0, 输入实施连续性排班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数据及健康教育覆盖率数据, 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比较, 见表1。

2.2 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具体条目分析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具体条目的分析, 见表2, 显示因子“服务技术”中除“住院介绍”、“护士在接待您时服务态度”、“护士认真查对”这3个条目在实施护士连续性排班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 其余服务项目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因子“关心与理解”中“护士长尽量解决您的困难”、“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护士住院保护您的隐私”实施连续性排班前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子“病区管理”除“保持病区安静”、“护士定期通风、消毒”在实施连续性排班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外, 其余项目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健康教育掌握率

本研究的患者在实施连续性排班前后的变化 (表2) , 其中包括的5个条目“护士饮食指导”、“护士操作前后注意事项告知”“护士介绍手术或检查前注意事项”、“对患肢功能锻炼指导”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3 讨论

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正常班和大、小夜班的功能制排班模式[1,2], 每日班种多, 中午夜间人力缺乏, 薄弱时段的风险和安全隐患突出, 护理质量和服务的均衡性难以体现。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 护理管理者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合理使用, 改善护理工作的秩序,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安全是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3.1 连续性排班有助于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可客观的表达患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反映护理质量水平, 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3]。连续性排班前后入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前明显提高, (P<0.05) (表2) ;特别表现在患者病情观察及时、病情变化时护士的处理、接应红灯及时、主动巡视病房, 健康教育更细化和全面, 较实施连续性排班前患者满意度更高。其原因在于连续性排班后, 护理工作安排较前更合理有序, 分工更明确, 各级护士对本人应承担的岗位工作内容不断熟悉, 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更深入, 更好的安排和配合好各项工作, 保证了无缝隙护理。由此看出, 实施连续性排班后, 护士在服务、病情观察和及时处理及健康教育更细化几个方面的改变是患者总体满意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3.2 实施连续性排班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掌握率

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掌握程度作为反映医院护理质量的评价内容真正体现了护理终末质量评价以“患者为中心”, 强调了患者参与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在实施连续性排班后, 患者健康教育的掌握率明显提高, 患者的遵医行为与康复操的持续锻炼、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 术后化、放疗不良反应的处理与应对、出院后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心理调适等都有明显的差异。连续性排班责任护士能抽出时间定期为患者分阶段、分个体进行指导, 制定个体化的教育方案, 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3.3 实施连续性排班有助于保证护理安全

通过明确APN各班的职责并做到分层次管理, 护理组长协助护士长为全科护理质量监控和指导[4], 特别是对于危重和需要特殊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 认真落实并严格把关, 充分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及时报告与处理;对入院、出院患者、手术患者、特殊检查和特殊用药及有心理问题的病陪人有针对性做好健康教育。针对每个患者制定术后康复锻炼的计划, 并指导和教会病陪人锻炼方法。见习护士和学员对陪人的生活护理等基础工作落实。责任护士每天分管5~6个患者, 全面负责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况, 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每天下午14:30进行床旁集体交接班, 由A班组长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对P班进行汇报。通过给患者提供连续的, 无缝隙的, 均衡的护理质量和服务, 专科护理质量有较大的挺高, 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 保证了护理安全。

3.4 实施连续性排班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责任心

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界定明确, 护理组长的岗位, 充分发挥了高年资护士高度的责任心, 她们利用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主动关心患者, 加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全面的专业知识, 能预见性的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对工作充满成就感;责任护士在护理组长的指导下, 有一个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密切观察和发现病情变化, 正确执行和完成临床护理工作;见习护士执行低技术的临床护理工作并做好生活护理与基础护理。每位护理人员能分工合作, 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职责, 提升了护士的责任意识, 改善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惠平, 罗伟香.护士夜班排班方式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4) :37-39.

[2]罗莎莉, 朱秀勤.改革护士夜班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6) :53-54.

[3]Urden LD.Pati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Current issue and imp-lications[J].Outcomes Menag, 2002, 6 (3) :125-131.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5

【关键词】心肌梗死;连续性护理;心绞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56-02

急性心肌梗死在冠心病中发生几率较高,该病发展快,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日常活动及生存质量[1]。目前临床上多用药物、PCI对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治疗,病人出院后的日常工作、活动的正常进行则主要通过多方面的护理指导与纠正[2],本研究笔者采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进行指导与监督,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6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观察组中男34例,女42例,患者年龄33~66 岁,平均年龄(52.4±5.9)岁,包括33例前壁心肌梗死,26例下壁心肌梗死,17例其他部位梗死。对照组中男33例,女43例,患者年龄32~67 岁,平均年龄(53.5±7.1)岁,包括35例前壁心肌梗死,28例下壁心肌梗死,13例其他部位梗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學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包括扩容、溶栓、对症支持治疗。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出院,并记录患者相应随访信息。对照组出院后采取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病人采取相应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连续性护理模式,主要包括:①成立连续性护理小组,小组内主要包含1名主管护士和2名普通护士,对连续护理小组护理人员系统培训心肌梗死治疗后的护理康复方法,内容包括康复措施、饮食干预、日常生活指导。②为患者量身设计干预方案:按照病人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环境, 制定疾病知识学习及自我管理方案, 包括了解心肌梗死发病诱因、病情发展、自我管理措施和相关注意内容,在方案中着重护理干预后的遵医行为及依从性。③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帮助病人发现自身潜在的发病诱因,并设计不同的干预方案。戒烟: 严格督促病人戒烟,住院时绝对戒烟,出院后由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制定戒烟方案,电话随访或定时门诊询问患者戒烟情况,动员患者的家属、朋友等一同参与监督病人戒烟。④饮食干预:限制患者摄入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动物油均以植物油替代,少食用动物内脏、肉类、全奶制品,鼓励患者多进食鱼、谷类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坚持按照医嘱使用降脂药物,不论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饮食少盐必不可少,给病人发送健康盐勺,定量控制食盐的摄入。⑤干预小组的护理人员在病人出院后进行1次/周的电话随访探视,对每次随访前制定的自我管理方案达成程度进行记录分析,电话随访每次时间应≥15min;家庭随访每2周进行1次,与病人面谈沟通应≥20min,以便详细了解病人的自我管理信息及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给予病人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会家人对病情变化进行观察,有问题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9个月后采用SAQ 评分(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分析病人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采用CQOLI问卷评价所有病人的生活质量[2],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患者出院9个月后,观察组的各项SA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出院9个月后,观察组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心肌梗死病人通常在出院时机体并没有彻底痊愈[3]。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是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避免各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4]。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发展,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具有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5]。康复性指导是病人出院后的首要护理项目,其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精神鼓励等方面的内容,按照疾病康复的不同时间重点设计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连续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提升及延续。连续护理模式具有护理的合作性和持续性两个特点,即把病人住院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作为一个护理过程的整体。由于心肌梗死的冠心病病人治疗和康复过程十分漫长,病人对药物治疗、饮食、生活方式、日常活动医嘱的依从性均会对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产生影响,连续护理模式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出院9个月后,观察组的各项SA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连续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发作心绞痛的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会杰. 探讨连续性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6:80-81.

[2]沈菲,杨芳. 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出院后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4,19:87-90.

[3]范文静,李明波,董翠霞,等. 协同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和照顾能力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5:4960-4963.

[4]高丽红,李敏,万丽红,等. 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2003,09:1391-1392.

[5]张少兰,覃丽红,覃丽玲. 经济因素对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再就业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4,21:4146-4147.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自2015 年4 月开始进行为期3 个月的急危重病人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 选择连续性护理模式构建及应用前 (2015 年1月—2015 年3 月) 和应用后 (2015 年7 月—2015 年9月) 接诊的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及其家属各100 例。其中呼吸系统68 例, 脑血管系统49 例, 心血管系统17例, 创伤41 例, 消化系统15 例, 其他10 例;年龄48. 45岁 ± 17. 38 岁;男108 例, 女92 例。两组疾病类型、性别比例、干预前焦虑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连续性护理模式构建及应用前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干预。连续性护理模式构建及应用后, 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接受急诊科一站式连续性护理模式干预, 其具体构建及应用过程如下。

1. 2. 1我院急诊科基本情况 我院急诊科目前已成功构建起广东首个不必出急诊楼就可以完成急危重症病人诊查救治的一站式医疗救治中心, 已为病人提供设置有:卒中单元、创伤单元、介入单元和急诊重症监护室 (EICU) 4 个基本救治单元, 以救治平台、流程、团队的三优化设置及急诊内、外、重症“三架马车”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的“多引擎”驱动策略, 有效规避了传统急诊科模式在多系统复杂危重病患多会诊、扯皮难以顺利入院救治等尖锐问题, 尽最大可能保证上述急危重症病人在有效“时间窗”内高效优质地接受整体急救与治疗, 在保证急诊救治快捷高效的同时, 还进行了相应的应急储备建设。我科建筑共三层楼, 一楼是分诊和抢救室, 二楼是留观区和介入手术室, 三楼是急诊病房、EICU、急诊手术室, 各楼层均设病区护士长1名, 并有急诊科护士长1 名。

1. 2. 2 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 从为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提供连续性、安全性、有效性、全面性兼具的急诊护理新模式为出发点进行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①第1 个月:成立连续性护理小组, 以急诊科科护士长为组长, 各楼层护士长 (病区护士长) 为副组长, 负责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连续性护理模式规章制度、护理流程、服务指引、急危重病人评估表、各区间交接明细单等的制订, 形成初稿。②第2 个月上半月:选择护理骨干 (一楼和二楼的带班组长、三楼的高级责任护士) 对连续性护理流程实施模拟演练, 在反复的演练过程中, 不断完善细节, 优化流程;全体成员对规章制度、服务指引、急危重病人评估表、各区间交接明细单等内容进行讨论和完善。③第2 个月下半月:将完善和优化后的连续性护理规章制度、流程、服务指引、评估表、交接单等以文字形式加以确认, 形成正式使用版。④第3 个月:组长及副组长就上述内容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全员培训, 护理骨干进行护理流程模拟演练展示, 然后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

1. 2. 3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连续性护理模式的应用 按照急危重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服务流程进行工作, 由急诊分诊台和抢救室、留观区、急诊病房、急诊监护室、急诊手术室、延续护理机构的护理人员共同构建起连续性护理工作小组, 为急诊就诊的急危重病人提供涵盖其就诊-抢救-后续治疗-出院后保健全过程的无缝隙护理服务。①分诊护士正确使用急危重病人评估表对就诊病人实施初步评估, 即对气道呼吸情况和循环情况等做出评估, 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病人的主客观情况做出评价。在此环节要求分诊护士主动出击, 从众多的急诊就诊病人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急危重病人, 为他们测量生命体征, 提供车床, 指导诊疗流程, 为抢救病人提供“抢救病人优先处置”牌等, 胸痛病人进入“胸痛中心”绿色通道。②分诊护士护送急危重病人进入急诊抢救室接受相应的诊疗护理, 与急诊抢救室护士做好交接。③完成初步抢救后, 依据实时病情和治疗护理需要, 抢救护士将病人分别安全运送至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监护室等后续治疗区域, 与各区护理人员详细做好交接。④出院后利用网络保健中心进行随访, 为病人提供治疗、饮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护理。每班次设急危重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协调员一名, 做好连续性护理全过程中各个环节及各区间的护理需求协调工作, 依据各环节实时护理服务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动态变化, 灵活调配各区间人员、物品、器械等的使用与分配等;各区间护理人员定期轮岗 (3 个月换1 次) , 促进护理人员间的沟通与协调, 便于护理人员熟悉各区间工作内容和从不同角度亲身经历各交接流程事项, 在必要时可立即应协调员要求充实至需要的岗位;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自分诊环节开始至安置于相关病区, 均处于连续性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干预视域范围之内, 各区间保证交接的紧密协调;对病人的干预不止步于医院就诊结束, 而是延续至病人出院之后的1 年之内。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3. 1 焦虑 本研究对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前后两病例组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6], 该量表的20 个项目评分范围均在1 分~ 4分, 自评分值与评价者的焦虑程度呈正比。

1. 3. 2 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对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前后两组抢救成功率的评价工具选用急诊抢救脱险标准, 即抢救干预之后, 急救对象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 并安全转运至后续治疗区域[7]。

1. 3. 3 急诊护理满意度 请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前后的两组病人及其家属对急诊护理在连续性、全面性、及时性、安全性四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评价[8], 各评价项目均为0 分~ 25 分, 满意度评分越高提示病人对急诊护理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应用前后两组病人及其家属焦虑情绪和急诊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 应用前后抢救成功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人群, 该类人群所能获得的护理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急诊科的护理质量评价结果。由于该类人群的急诊就诊全程一般均会涉及分诊台、抢救室、后续治疗室 (留观或急诊病房、急诊监护室) 等多个区域, 如何实现各区域各环节间的高度护理连续性, 成为提高该类病人护理安全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常规模式的急诊科就诊流程, 各区域护理缺乏连续性, 病人在各区间无序化低效性流动, 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护患冲突隐患。基于对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的缺陷性分析, 本研究尝试以优质护理服务的无缝隙护理理念为指导, 在急诊科构建起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连续性护理框架, 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后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应用前, 抢救成功率和急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应用前, 应用效果较好。

3. 1 急危重病人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成功构建与应用, 有利于缓解该类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程度 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及其家属普遍存在着因陌生、恐惧和无助等而导致的高度焦虑情绪, 对于病人来说, 持续高水平的情绪应激状态可能造成生命体征的剧烈波动引发病情恶化, 对于家属来说, 则可能使其对医护行为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易出现护患冲突事件。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的区域化分段式干预模式, 常使病人在各就诊环节中处于短暂的护理照护脱节状态, 病人和家属无法获得来自于专业护理人员的全程安全心理支持, 感觉不受尊重与重视, 对护理人员易产生误解, 认为其冷漠不负责任, 使本已存在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 可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护患冲突, 干扰诊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还会对正常的医护干预行为产生偏见, 信任度、理解度、接受度和执行力度均严重下降, 影响诊疗救治进度, 最终导致严重后果。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后, 病人自分诊环节开始, 始终有护理人员对其实时情况加以关注, 对其进一步诊疗护理去向实施详细指引和安全护送, 各区域各环节间无缝隙的专业化交接, 将病人及其家属始终置于连续性的专业化照护之中, 无需其进行盲目无序的低效性奔波, 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安全感增加, 焦虑程度获得显著下降。

3. 2 急危重病人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成功构建与应用, 有利于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 作为一个护理流程涉及多个区域 (抢救室、留观室、急诊病房等) 的科室, 急诊科需要各区域之间切实协调运作、互相查漏补缺, 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护理安全与质量。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前, 急诊各区域在服务意识、工作流程与内容上存在着交接不清、对个别边界不清的护理内容互相推诿、精细化管理不足的缺陷, 无法实现对病人的连续性护理,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安全隐患频现。连续性护理应用后, 在明确各区域工作职责的同时, 还强调各区域间的严格交接和紧密协作, 各区域工作人员对病人的责任不仅限于本区域范围内, 还需要延伸至病人的下一步诊疗去向之中;分诊护士通过对急危重评估单的正确高效使用, 提高了对急危重病人的正确识别率, 为急危重病人快速便捷地获得进一步专业诊疗护理奠定了首要的保障;各区间严格按照诊室间交接明细单进行交接, 保证对病人各方面护理问题均做到全面细致的交接, 避免了连续性护理应用前经验式交接所存在的片面性缺陷, 为病人的安全诊疗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各区间护理人员在协调员的指挥下, 依据各区间护理供需量的动态变化进行良性调配, 保证了急危重病人急救护理需要的满足。连续性护理模式在上述方面所具备的显著优势, 提高了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抢救成功率从连续性护理应用前的89% 上升至应用后的97% 。

3. 3 急危重病人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成功构建与应用, 可显著提高该类病人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在自身对健康理解的基础上, 权衡个体的经济条件, 并结合个体对医疗保健服务之要求, 对所接受和感受到的医疗服务做出的综合性评价[9]。具体到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群体, 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主要涉及护理的连续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安全性四个维度。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前, 急诊科各区域间经验式交接以及护理服务止步于病人出院的状态, 使其难以满足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上述四个维度的护理需求, 导致病人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后, 所有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视急诊科为一个整体, 轮岗制和岗位协调制打破了各诊室之间的壁垒感, 且护理干预时限延长至病人出院后的居家康复期, 护理人员对为病人提供无缝隙护理这一目标形成了集体共识。以这种共识为出发点所产生的护理服务, 自然而然地将为病人提供连续性、全面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兼具的护理服务作为一切护理行为的根本原则, 与此同时, 连续性护理模式还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最为优化完善的护理流程和最为便捷高效的护理工具, 使护理人员既具备了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意识, 又具备了实现这种服务的能力, 故而连续性护理模式应用后的急诊护理服务, 获得了急危重急诊就诊病人的高度评价, 满意度显著高于应用前。

参考文献

[1]赵爱兰, 陈凤莲, 曾惠洁, 等.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5) :41-42.

[2]王丽云.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3 (4) :2942.

[3]钟蕊忆, 梁凤, 曾柳芳, 等.品管圈在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 :77-78.

[4]赵云海.分层次管理模式于临床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6 (2) :141-143.

[5]吴国庆, 韦梅, 夏敏, 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4) :682-684.

[6]王金珠, 郎凤琴, 王晓杰, 等.急诊重症病人家属焦虑程度的调查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7) :181-182.

[7]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433-1434.

[8]王明霞.优质护理对减少急诊科不良事件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 2013 (12C) :185-187.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4:22,年龄18~63岁,平均(40.51±9.34)岁,病程1~5 y,平均(2.87±1.43)y;对照组男女比例25:21,年龄19~65岁,平均(41.07±10.28)岁,病程1~5 y,平均(2.73±1.50)y。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①根据患者姓名、病情等基本信息建立相应健康档案,经验丰富的医师与护理人员共同讨论并制定护理方案。②以讲座、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在患者出院前向其宣讲疾病基本知识,耐心回答患者疑问并教授自我护理和保健方法。③患者出院后定期予电话和家庭随访,帮助制定饮食、运动计划,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听取患者诉求并予心理疏导,组织社区内病友开展座谈会分享经验。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行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并单纯收集其出院后信息。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血压血糖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据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价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共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和自护责任感4个维度,得分与能力成正比[2]。据1988年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选取其中4个项目,每项0~100分,分数与质量成正比[3]。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SCA评分比较

观察组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和自护责任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血压、血糖比较

观察组SBP、DBP、FBG和2 hBG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躯体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DM病因复杂、病程长且恢复慢,加之目前临床仍无根治DM的有效方法,致使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较差而影响效果,所以科学的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4]。该研究主要从ESCA评分、血压血糖及生活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究连续护理模式在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注:组间比较,*P<0.05。

注:组间比较,*P<0.05。

注:组间比较,*P<0.05。

ESCA量表主要包括4个维度,即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该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在上述各维度中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由此可知:连续护理模式对于提升DM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考虑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出院后大多在家庭继续进行康复护理,但是该方式随意性强且缺乏系统性指导,易影响护理效果并造成患者康复时间延长等问题[5]。该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的连续性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能够在患者出院后对其维持直接、动态、持续的有效康复指导[6]。具体表现在:该院首先选取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相应护理方案,以满足不同家庭背景患者的需求;其次,在患者出院前给予疾病知识宣传并教授日常自我护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最后,该院注重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定期对其进行电话或者家庭随访,有利于加强患者自护责任感,并针对患者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性指导[7]。

同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后的SBP、DBP、FBG和2 hBG水平均比对照组低,表明连续性护理能使DM患者血压、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这与夏东霞等人获得的文献研究成果相似,得以进一步证实连续性护理在降低DM患者血压、血糖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8]。推测产生上述结果主要与连续护理模式从饮食、运动、用药等多个方面着手相关:饮食干预是治疗各种类型DM的基础,部分轻型DM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即可明显改善病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能减轻其体内胰岛β细胞负担,可保证患者在充分摄取营养的基础.上缓解症状并防止病情恶化;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可改善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了解患者是否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有助于稳定其血压、血糖[9]。另外根据该研究结果,观察组躯体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等指标值均比对照组高,提示连续护理模式对于改善DM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加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可能是因为护理人员听取观察组患者诉求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组织社区内病友开展座谈会分享经验,进而改善其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升、血压血糖获得控制,躯体功能也随之增强。由于受时间、环境等因素限制,该研究尚未分析患者对于该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后加以探讨。

综上所述,连续护理模式能够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血压血糖水平,并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具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燕妮.糖尿病护理及健康教育知识的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5(14):389-390.

[2]仇立平.护士主导护理模式在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33):1606-1608,

[3]沈耀英,施景芳,吴丽娟.2型糖尿病病人的院外连续性护理[J].全科护理,2013,31(11):2969-2970.

[4]张丽华.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9(8):188-189.

[5]吴春燕,胡庆山,胡秉贤.糖尿病患者连续性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河北中医,2012,2(34):293-320.

[6]王爱民,何文静,熊晓琴,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4.,11(29):82-84.

[7]姚立群,张敏,林朝芹,等.糖尿病连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6(47):568-570.

[8]夏东霞,陈奋,周红娣,等.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一体化护理教育模式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基层医药,2012,10(19):1596-1597.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 入选标准: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具有手术指证, 美国麻醉协会 (ASA) 评分Ⅰ或Ⅱ级;年龄小于65岁;无酗酒史, 无重大复杂的医疗事件, 无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患者同意相关治疗并签订责任书。其中男58例, 女62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3岁, 平均年龄 (54.52±3.62)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 中学80例, 大专及以上20例。婚姻状况:在婚110人, 丧偶5人, 离婚5人。根据入选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护理方法

两组都顺利完成开腹清除、引流手术治疗, 生命体征正常。对照组术后接受禁食水、胃肠减压、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病情观察、翻身、拍背等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 所有患者的护理周期均为2个月。具体如下:

1.2.1服务方法

延续护理服务模式首先是上门访视护理, 给予患者居家环境安全评估及生活、健康指导;其次是积极进行电话随访, 为患者提供电话随访、咨询、预约并指导就诊服务;再其次, 是加强个案管理,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健康评估, 并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及医疗诊治方案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维护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

1.2.2服务内容

1饮食干预:建议患者饮食从流质、半流质、软食到普通饮食, 出院后1~3天可进食软食、普食, 如粥、饼干;出院第4~6天进普食, 如小米饭;出院后第7天及其以后进普食, 如普通家庭饮食。2行为干预: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打太极拳、跳舞、做操、读书看报、种花下棋等, 要循序渐进;身体恢复比较好时可回工作单位从事轻度工作。3心理干预:建议患者保持放松开朗的心情, 避免情绪激动, 培养乐观积极的个性, 尽量控制不良情绪, 多听积极方面的事情, 学会心平气和地面对所有的事情。

1.3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恢复简单工作与生活。无效:临床主要症状仍然存在, 恢复住院。2所有患者在护理后均采用简化的生活质量量表对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状态4个维度,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3两组在护理后同时进行护理满意度与急性胰腺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情况的调查, 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3个级别, 而知识掌握程度情况分为优、良、差3个指标。对所有调查者都发送了调查问卷, 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0%。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分析、轶和检验与t检验等,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对比

护理后经过观察,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3.3%,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χ2= 6. 251,P < 0. 05。

2.2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调查, 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状态评分及总分上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60 例。

2.3满意度对比

经过调查, 护理后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为80.0%,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 与对照组比较, χ2= 4. 521, P < 0. 05。

2.4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经过调查, 观察组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0.0%, 对照组为76.7%,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 与对照组比较, χ2= 6. 258, P < 0. 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发病率高的常见和多发的危重疾病, 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程度以及该病的进行性病程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7-8]。从发病机制上分析,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多由胆道结石、酗酒以及高脂血症引起, 可出现胰腺组织坏死等并发症[9]。研究发现, 半数以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生胰腺坏死组织的感染, 一旦坏死组织发生感染,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严重的可导致死亡[10]。在治疗中, 急性胰腺炎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清除胰腺及胰腺周围的坏死组织和放置引流, 主要采用上腹部切口入路, 治疗效果比较好, 但是此手术方式损伤大, 并发症多, 引流不理想, 对于术后护理的要求比较高[11]。

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是医院护理的继续, 主要是跟踪每位患者的健康信息, 主要包括询问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情况, 并给予相关指导和解答患者的疑问, 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12]。同时患者也可以主动联系指定与特定的医护人员, 对现有身体状况进行汇报与延续护理, 这样可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与社区[13]。

同时, 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护理服务范围, 使护理服务方式变得更为现代, 更能满足患者需求, 也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 促进了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14-16]。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 疾病稳定后出院的COPD患者80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呼吸病学组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未参加延续性护理模式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65.6岁;参加我科开展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 平均年龄69.3岁。2组患者在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开展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在患者出院前1 d护士用一般情况调查表、George呼吸疾病询问表, 完成各项调查。出院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再次收集以上资料。

1.2.1对照组按照内科及呼吸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 具体方法为:1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 对其精心治疗, 细心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患者出院前, 与其互留联系电话。患者出院后, 科室护理人员每月至少与患者电话交流2次, 了解患者健康情况, 对其心理、饮食、运动、后续巩固治疗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通过短信平台发布疾病健康指导相关内容, 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对重点患者, 遇天气冷暖变化、疾病流行季节时重点提醒。2科内每2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 授课老师由经验丰富的呼吸内科医生及护师担任, 授课内容包括:疾病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适当有氧运动、规律服药、长期氧疗、戒烟的好处及重要性。动员全体住院患者, 特别是COPD患者参加, 同时鼓励患者家属一起参加, 保证每位患者能参与课程4次以上。授课方式采用讲课与播放影像资料相结合, 用通俗易懂的课件与患者做好互动, 讲座结束后进行医患、患者与患者间的交流, 共同提高对COPD相关知识的认识, 促使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正确预防、谨遵医嘱, 积极锻炼, 最大限度促进患者康复。3授课医生、护师定期进行家庭随访, 跟踪检查、记录患者健康情况,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并制订运动、戒烟、氧疗等计划, 对出现的问题协助指导解决。

1.3生存质量评价方法采用George呼吸疾病询问表[2], 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分, 共有三个方面:呼吸症状 (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等) 共8大题, 37分;活动受限 (穿衣、家务、游泳、户外活动等) 共2题, 14分;疾病影响 (社交、焦虑、不安全感等) 共6题, 37分。每一部分的分值为各部分阳性选项的得分之和, 总分分值为全部阳性选项得分之和, 分值越低, 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治疗前, 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 (CAT) 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第1秒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 (FEV1/FVC)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进行延续性护理1年后, 2组的CAT评分、FEV1%pred、FEV1/FVC及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由表1可知, 试验前2组CAT、FEV1%、FEV1/FVC的P值都大于检验水准0.05, 还不能认为实验前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2组指标均衡可比。

由表2可知, 2组之间在实验后的指标P值都小于0.01, 可以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3.1延续性护理是指对于某一疾病在救护场所变化以后, 针对患者进行的协作性、连续性护理过程, 通常是指医护人员到家庭或社区进行的延续性随访和指导[3]。延续性护理包括:关系的连续性、管理的延续性、信息的连续性。延续性护理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社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 另一种是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后者。

3.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完全以医院为服务机构, 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 或以医院为主, 协同社区开展延续性护理的方式[4]。此模式下, 护士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研究选择的3名从事COPD患者延续性护理的护士, 都具有8年以上呼吸专科护理工作的临床经验, 护理本科学历, 护师以上职称, 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有良好的健康教育及沟通能力, 非常熟悉COPD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 善于处理COPD患者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她们均接受过延续性护理模式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且作为自己的研究项目, 积极地将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3.3 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在急性期经医院规范化治疗出院后, 必须及时跟进治疗, 加强功能锻炼和日常养护, 否则极易使患者肺功能进一步受损。临床调查及回访发现, 患者出院回家后, 由于病程长, 年龄偏大, 看护人员属于非专业医护人员等原因, 造成患者遵医行为差, 病情稍有好转即停止用药、治疗, 不良嗜好 (如吸烟) 不能彻底戒除, 功能锻炼一是不能坚持下去, 二是强度达不到要求, 患者家属不能长期正确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凡此种种, 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一直不能很好地恢复, 遇到气候的变化, 病情反复发作, 频繁住院, 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3.4通过临床调查我们还发现, COPD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 加之患者年龄偏大, 心理上逐渐有孤僻、易怒、与人交流困难、战胜病痛的信心不强等问题的产生, 对疾病的恢复十分不利, 医院、社区、家人、病友还要从心理上对患者进行抚慰, 在精神上对其进行鼓励, 使患者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 树立战胜病魔、快乐生活的信心, 促进患者康复。

3.5推进延续性护理模式, 贵在坚持。COPD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功能锻炼、心态调整情况如何, 医护人员必须按时打电话、上门了解, 及时进行指导、定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同时还要利用好每一次集中授课, 健康讲座的机会, 注意对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分析, 进而有的放矢地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这也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其在严格遵守延续性护理的各项刚性工作要求的同时, 能够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 多对患者进行家访、上门指导, 并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小组成员, 从医学研究和为患者服务的角度出发, 积极主动地开展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指导、信息收集工作, 2年坚持下来, 患者的病情恢复有了较大改观, 我们也获得了丰富的临床资料, 延续性护理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3.6通过对COPD患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坚持开展, 使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了营养、药物、功能锻炼、氧疗等促进肺功能恢复的方法和具体注意事项, 医院、家属、患者、病友间互相监督、提醒、指导和经验交流, 有效地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 建立了战胜病痛的信心。通过数据对比和临床观察, 可以明显看出, 实行延续性护理的COPD出院1年后CAT评分、FEV1%、FEV1/FVC等相关指标明显向好,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住院次数大为减少, 对COPD患者群体是大有益处的, 很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供延续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AT评分及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肺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根据COPD患者不同康复阶段, 制订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方案, 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服药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性护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75-76.

[2]陆慰萱, 张一杰, 胡波, 等.应用呼吸问卷评价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4 (4) :195-196.

[3]白丽华, 吕英慧.延续性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4 (11) :52-53.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式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心脏移植中心2014年8月-11月收治的2例心肺聯合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中1例存活出院,1例因为肺出血放弃治疗。结论:在多器官功能支持基础上,依据病情及早进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有利于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损伤,可改善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病人的预后。而严格无菌操作、管道维护、体液平衡的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各项指标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是患者成功救护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组合式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6-02

心肺联合移植术(combined heart lung transplantation ,CHLT )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终末期心肺疾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全球每年仅实施约100例心肺联合移植[1,2]。该手术难度大 ,术后并发症多[3]。 CHLT术后围手术期处理复杂,因为此类患者术前心肺功能及全身一般情况极差 , 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术后常发生多器官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大多需要体外循环生命支持系统(ECLS)的支持,笔者总结了2例CHLT术后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病历资料 病例1,男44岁,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 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例2:男性,56岁,术前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伴肺动脉高压。

1.2 ECMO及CBP治疗方法

1.2.1 治疗设备: ECMO 治 疗 均 采 用Medtronic 系统: 成 人 ECMO 套 包、550 型 离 心 泵、17Fr 及21Fr 插 管 管 路、 HICO-VAR10THERM550水箱、 空氧混合调节器。CBP治疗采用aquarious CRRT 机器及配套管路,滤器采用费森AV600,置换液采用成都青山利康成品置换液。

1.2.2血管通路:2例患者均采用静脉-动脉 ECMO(VA-ECMO)治疗模式,ECMO通路均选择经皮穿刺置入右侧股静脉及股动脉;CBP血管通路1例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1.5Fr/13.5CM双腔透析导管,1例采用左侧股静脉置入12Fr/24CM双腔透析导管。

1.2.3治疗方法: 两例ECMO治疗均采用VA-ECMO模式,血流量2400-4200ml/min,治疗时间96/244h ;CBP治疗均采用前稀释CVVH模式,前稀释输入置换液, 置换速度为 2-3L/h, 治疗时间224/366h; 患者均使 用外周肝素抗凝,使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40-180s之间, CBP治疗无需额外抗凝,12-24h更换滤器及管路配套。

2.结果 2例患者术后ECMO辅助,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1例患者ECMO辅助96小时,CBP辅助224小时成功撤离,脱机后病情稳定,转出监护室。1例患者ECMO辅助244小时,CBP辅助366小时,因为肺出血无法脱机而放弃治疗。

3 护理

3.1 特护组成及加护病房隔离要求 由心脏移植专科护士、体外循环组和血液净化组3名护士组成特护组,各负其责。心脏移植专科护士系统掌握病人病情,体外循环组和血液净化组负责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观察和记录体外循环治疗参数调节以及与主管医师的沟通。病人术后安排在单人层流隔离病房,感染可降低患者的成活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4],因此,预防感染是治疗期间的重要工作,主要消毒隔离措施包括: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30分钟;物体表面及医用设施每日用物体表面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医护人员进出按照隔离病房管理规范严格要求,帽子口罩隔离衣穿戴规范,接触病人前后流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控制人员流动、利于感染控制[5]。

3.2 ECMO联合CBP治疗的护理

3.2.1 体外循环支持系统的监测及护理 在实际工作中CBP、ECMO都不同程度地造成病人血容量的不稳定 , 如不能有效地稳定控制液体出入量, 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必须严密监测 心率、心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变化, 调节灌注量, 直到循环稳定、酸碱电解质恢复平衡,使CBP、ECMO平稳地进入支持阶段。 进入支持阶段后 ,q2h测量血气分析、血糖1次,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保证心率在 100/min 以上;每天做床旁心电图1次, 早晚查肾功能1次, 准确记录病人24h出入水量及各种化验指标的变化,在CBP、ECMO治疗中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至关重要, 护士应及时将监测到的生命体征、出入量等情况反馈给医生, 以便医生及时更改治疗方案。。

3.2.2严格无菌操作 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各种接头及三通开放于空气中,ECMO管道及CBP导管连接处可用无菌治疗巾覆盖,每日更换一次。在CBP动脉管路端抽血,输液以及在配制置换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3.2.3 维持血管通路通畅,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及电源线路ECMO管道及CBP导管连接复杂,维持体外循环血管通路的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扭 曲 、污染、漏血、渗出、凝血等。 防止因病人体位的变动导致双腔管扭曲、堵塞,使血流量降低。翻身时注意保护管路, 减少不必要的体位变动。对于烦躁病人给予适当约束。严格监测静脉压、 超滤率等指标, 尽早发现滤器的凝血程度。 如发现体外循环血管通路有凝血的征象应及时处理。过多的仪器、电源线、导线、管道让护理过程中潜藏了太多的隐患 , 这就需要护士注意仪器的摆放和电源的管理。 呼吸机放在病人头部的右上方;输液系统在病人头部的左上方;CBP导管穿刺在颈内静脉时,机器摆放于床左上方,在股静脉时CBP摆放在床的右下角;ECMO机器摆放在床左下角,这样合理布局有利于操作。电线、导线过多应将线路捋好, 沿床下架子分别固定好,插座固定在床架子上,地上保证无线无插座,电源插头应分开插放,避免电压过大造成短路、 烧毁, 发生危险。

3.2.4 保证输入体内的体外循环血液温度与患者体温一致 ECMO支持及CBP治疗时对体温影响较大,过低的血液温度易发生凝血机制和血流动力学紊乱,而温度过高会增加氧耗,不利于心肺功能恢复。因此,为避免不良影响,设定水箱温度至36.5—37.5度,调节CBP加热器维持置换液温度在37度,保证回流至体内的血液维持生理温度。本组病例体温最高达39-41度,调节水箱及置换液温度进行物理降温后体温降至正常。

3.2.5 凝血系统的监测 ECMO支持及CBP治疗期间需全身肝素化,肝素过量易导致出血。因此,第一个24内应每小时测量ACT。24小时后每2小时测量1次。同时每4小时测量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根据ACT,PT,APTT大小调整肝素用量。本组病例ECMO置管前均给予肝素首量20-40U/KG达到全身肝素化,之后持续泵入肝素,按10-20u/kg/h,根据ACT值调整肝素用量,使ACT值维持在180-210S。

3.3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身上管路较多,制动,镇静类药物的持续泵入,多种机器辅助联合治疗,是压疮发生的高发人群,本组病人在骨隆突部位使用硅胶垫,防压气垫床,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每日床上擦浴,及时更换潮湿的看护垫,2名患者均未出现压疮。

3.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ECMO早期由于全身抗凝化,并发症以脑出血最为严重,间断唤醒,对患者的神志状态进行客观评估。另外,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操作集中,藥物的使用选择静脉给药,避免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以免增加出血的概率。晚期并发症以栓塞常见,注意观察四肢末梢皮温、颜色及是否出现四肢浮肿等[5]。

3.5 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ECMO及CBP支持系统在循环过程中,致使红细胞损伤破坏,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加之全身肝素化,有潜在的出血危险,留置导尿管每4-6小时做尿常规。留置尿管接子母式集尿袋,每小时记录尿量并观察尿液颜色,每次留取不同时间3杯尿液进行尿液颜色及形状对比,并每班交接。

3.6 镇静镇痛治疗的护理 ECMO治疗期间,全身多处插管,给患儿带来疼痛及躯体不适感。本例选用咪达唑仑注射液和枸橼酸舒芬太尼静脉泵入,如吸痰等刺激性强的治疗时遵医嘱给予维库溴胺注射液,掌握镇静、镇痛然后肌松的原则,减少患儿躁动,维持患儿昼夜规律,使其安静休息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Hertz MI, Taylor DO, Trulock EP, et al. The regist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transplantation : nineteenth official report-2002 [J] . J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 2002, 21 (9): 950 - 970.

[2] Gilbert S, Dauber JH, Hattler BG, et al. Lung and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82-2002[J].Clin Transpl, 2002, 16: 253 ~ 261.

[3] 陈道中,陈良万 ,吴锡阶,等.同种异体心肺联合移植三例临床分析[J] . 中医学杂志 , 2007, 86(46): 3306 -3308.

[4] 李云,张银英,庞群英,等.体外膜肺氧和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9(22):18-22.

连续性护理模式论文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0例,所有患者均行骨科手术治疗。男115例,女55例; 年龄40 ~ 70岁,平均年龄 ( 53. 2 ± 5. 2) 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本次护理干预方法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术后送患者安全返回病房,交代病情,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观察组给予连续护理模式。具体为: ( 1) 住院期间护理。对患者进行入院健康教育,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告知本病除疼痛外,不会对其他系统造成太大影响,多与患者沟通,减轻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让其感觉到亲人的关怀。患者清醒后, 告知其手术结果,并及时倾听患者主诉; 对于出现疼痛者说明产生疼痛的原因,多给予鼓励和安慰。( 2) 建立连续护理手册,登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联系电话、简要病情、治疗情况及康复指导等。出院前,制定出院计划,建立连续护理手册。( 3) 出院当天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健康宣教,对用药、饮食、体位、 心理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 4) 患者出院后每周回访1次,1个月后每月回访1次直至半年。随访采用电话或其他形式,随访中对患者的日常情况及锻炼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指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后患者的遵医行为,包括遵嘱用药、健康的生活方式、腰腿部锻炼及避免诱发因素4个方面。 采用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日本骨科协会) 下腰痛评定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的评定,包括主观 症状、体征、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指标及膀胱功能[5]。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遵医行为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注: 括号内为百分比

2.2两组JOA评分的比较

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3。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好发于青壮年,由于此年龄段患者正处于事业的关键期,且家庭负担重,治疗后往往表现出急躁的情绪,进而会降低其依从性,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严重者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7]。为了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需要配合优质可行的护理干预,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连续护理干预已成为护理模式中的主流,主要内容包括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整体个体化护理干预,并在患者出院后给予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出院健康指导及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出院后的随访,对患者进行全面、长期的护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改善预后,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担心,并通过对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和延续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指导患者坚持自我康复锻炼,使患者掌握出院后的基本健康生活和康复训练方法[8,9]。

本研究中,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遵医行为 ( 遵嘱用药、健康生活方式、腰腿部锻炼及避免诱发因素) 明显优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说明连续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出院后经连续护理干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和常规护理的患者,说明连续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功能及生活质量。连续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尿潴留、便秘、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说明连续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遵医行为和康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遵医行为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连续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干预后的遵医行为、JOA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和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遵医行为和康复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上一篇:篮球教学法创新下一篇:护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