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价值评估

2024-10-25

内部价值评估(精选9篇)

内部价值评估 篇1

根据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强调了内审的价值增值功能。本文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出发, 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 探讨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现实意义

1. 开展质量评估有利于推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

近几年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等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而不断变化, 内部审计转型逐渐被提上日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中, 通过借鉴国内外标杆银行的最佳内部审计标准, 学习先进内审管理经验, 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商业银行内部宣传正确的内审理念、工作开展方式、科学的进行内审分工, 将内审由单纯的“监督评价”职能向“确认和咨询”职能转变, 进而推动商业银行内审转型与发展。

2. 质量评估有助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规范内审工作、提高内审效率的重要途径, 科学的质量评估可以督促审计工作人员遵循工作制度, 引导内审人员寻找差距并不断改进, 改善内审工作流程, 创新审计方法, 整合商业银行内部资源, 降低和避免审计风险。同时, 内部审计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是内审质量评估的一个重点, 通过评估过程中对内审人员的考核与评价, 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专业审计人员队伍, 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财务角度

(1) 审计节约费用占预算比例。通过内部审计费用的节约, 一方面可以直接节约银行营运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发现其他部门潜在的成本节约, 如财务会计费用、信贷营销成本等。

(2) 挽回损失占审计费用比例。“纠错查弊”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通过纠正违规违纪、挽回经济损失, 预防或减少银行损失, 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经济性。

(3) 审计建议采纳数量。审计建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有效的、被采纳的审计建议能提高商业银行运作效率, 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4) 被审计单位整改率。内部审计检查的目的是“以检查促整改”, 检查后被查单位的问题整改率体现了通过审计检查促进合规经营的效果。

(5) 重大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比例。审计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 能反映出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检查发现的问题的越严重, 说明审计工作为经营管理做出的贡献越大。

2. 顾客角度

(1) 董事会对内审的满意度。通过该指标反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的贡献程度, 评价内审工作在降低运营风险、提高内控制度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董事会的满意度越高, 则内部审计对董事会的贡献越大。

(2) 审计报告签批层级。内审部门应及时将出具的审计报告报送领导班子签批, 报告对象的级别越高, 代表内审独立性越高, 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越强。

(3) 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的关注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工作开展的范围、流程等均受审计委员会对风险关注度影响, 这也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的关注程度越高, 内审工作开展流程就会越严密。

(4) 管理层对内审的满意度。该指标旨在通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满意度调查, 反映内部审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对业务制度改进、经营效率的提高、经营目标实现等方面的作用, 高级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表示内部审计工作的贡献度越高, 发挥的作用越大。

(5) 客户主动咨询项目数量占总审计项目数量的比例。客户主动咨询项目可以从侧面体现审计工作的开展中, 高级管理层、其他业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6) 被审计单位满意度。通过被审计单位的反馈和满意度测评, 查看审计人员在现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纪律、问题检查定性、发现问题的认可程度等。

3.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角度

(1) 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1) 审计计划完成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每年年初将审计计划报董事会批准, 然后根据计划内容逐项开展, 审计工作实施具有强制性。

(2) 审计制度的健全性。该指标主要评价制度、办法的制定与完善, 健全的制度体系能为审计人员提供工作指导和实务操作标准。

(3) 后续审计问题整改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结束后, 应在一定时间内对检查问题的整改情况、建议落实情况进行后续跟踪, 确保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得到彻底纠正。

(2) 审计准备阶段

(1) 审计立项书的规范性。该指标反映审计部门项目立项申请的规范程度, 是否经分管领导批准等。

(2) 审计组组成的合规性。审计项目组成员是否存在违反审计人员回避规定、人员数量是否合规、人员组成是否科学等。

(3) 审计通知书的规范性。审计通知书是审计检查组进入被查单位前, 通知被查单位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在部分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 加盖单位公章后, 审计通知应在进入现场前3日通知被审计单位。该指标主要评价审计通知书的规范程度。

(3) 审计实施阶段

(1) 审计方案的规范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开展的项目需编制审计方案, 内容完整、规范, 指导审计现场检查步骤和方法, 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2) 进点座谈会的规范性。现场审计检查之前, 与被查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座谈会非常重要, 一方面检查人员可以将检查目的、流程等与被查单位进行沟通, 一方面检查组可以通过座谈会了解被查单位基本情况, 更便于现场检查工作的开展。

(3) 人员分工的合理性。审计工作开展中需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特长进行分工, 合理的角色分工、团队合作, 能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

(4) 审计发现问题数量。在项目开展中, 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数量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根据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 汇总计算审计人员在考核期间内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数量。

(5) 审计业务量。该指标反映审计人员工作效能, 根据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 汇总计算各审计人员的业务量笔数。同时根据会计类、信贷类、财务管理类、资产管理类、信息科技类、电子银行类等不同类别, 以不同的计分标准汇总得分。

(4) 审计终结阶段

(1) 审计事实确认书的完整程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实确认书的形成, 需要完整规范, 有准确的问题定性和充分的审计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 审计报告的规范性。审计报告要规范, 能充分反映审计检查中的情况和问题。且审计报告时效性较强, 因此审计报告的出具要及时, 取得支持结论的审计证据, 以合理、经济的方式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3) 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审计项目结束后, 需要将审计立项书、审计通知书、分工表、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该指标反映的审计档案管理是审计工作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习与成长角度

(1) 审计人员数量

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壮大, 业务经营种类的多样化, 对审计人员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 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足够的工作经验, 以识别经营风险、评价内部控制效果, 准确把握所查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工作年限指标, 能够反映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水平。

(3) 审计人员学历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指标能体现出内审人员的素质水平, 一般学历水平与学习能力成正比, 即学历越高, 学习能力越强, 越能快速适应日常工作。

(4) 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

拥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从事内审工作的前提, 通过专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内审人员汲取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5) 审计培训时间

内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只有不断加强对内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及时学习内审技术、业务动态等最新发展前沿, 才能满足内审工作需求, 适应内部审计转型, 才能推动审计工作的创新与成长。该指标主要体现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

(6) 审计业务工作理论研究情况

该指标评价审计人员在外部平面媒体、上级部门内部刊物、内部网站上发表理论文章、简报等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3年8月22日修订颁布,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2]潘淦, 杨淑慧, 潘德宝, 钟冠海.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实践[J].审计与理财, 2013 (12) .

[3]李执, 刘建龙, 秦臻.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初探[J].中国外资, 2013 (5) .

[4]郭群, 潘长宇, 郭礼全, 严忠新.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以中广核工程公司为例.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 (2012) .

内部价值评估 篇2

院校应通过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文章在阐述建立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评估长效机制的四条措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设置常设专门机构,成立专家队伍;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教学评估运行机制。

一、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目标就在于积极鼓励院校建立起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近年来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情况看,院校普遍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效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在评估指标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评估材料准备与教学管理规范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以至出现评估时轰轰烈烈,评估后难以坚持的现象。因此,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准备接受教学工作评估的一种外在要求,而是院校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坚持改革,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效和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而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体系和机制。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估与监控,不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加强整改,使评估与建设工作和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把有效的“应急”措施变为“常规”措施,把“临时”管理变为“长效”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人才是院校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发展千头万绪,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建立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自我评估,不仅可以促使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单位关注和重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也可以促使院校领导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时解决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教学优先投入,真正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而教学评估是实施这一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建立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可以促使院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使校内质量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措施,建立全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三、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院校领导首先要明确认识、加强领导,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广大教职员工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大家都是围绕促进学校的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来开展各项教学评估监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做到上下联动。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全员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教学评估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其次是设置常设专门机构,成立专家队伍。设置直属校领导的校级教学评估常设机构是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该机构主要行使对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职能,并负责制定各类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收集并公布校内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和评估结论,负责对学校的各项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经常性的专项评估、监控和协调。对于教学评估常设机构,院校应像“迎评”工作期间一样,给予较大的权威性和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实施评估监控过程、总结评估监控结果等方面确立其独立地位。

最后,为了使院校内部教学评估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教学评估运行机制。整体规划,明确责任。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设,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认真制定较为全面的工作方案与计划以及开展各种评估监控工作的规章与制度,明确评估监控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要求与目标,严明纪律,明确职责,形成学校与各部门的积极互动机制,使评估监控工作有序地开展。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按照院校教学评估方案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建设管理、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使日常各项管理工作与教学评估体系相结合。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估标准,完善各项评估制度。

四、结语

院校要把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全部纳入教学评估的范围,大胆运用和发展教学评建工作的经验,抓住机遇,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内部教学工作评估机制,使内部教学评估成为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效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

内部价值评估 篇3

1、研究提出

随着酒店企业对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视, 内部服务质量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外部营销中, 酒店服务质量是决定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而内部服务质量是影响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员工的满意度又直接影响着顾客满意度和企业赢利能力。经济型连锁酒店作为近十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酒店类型, 已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 服务质量较差, 赢利能力下降等问题, 急需加以改进。同时, 经济型酒店岗位设置、功能定位的特殊性又使得其内部服务质量管理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因此, 对经济型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进行研究与评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相关概念

内部服务质量是相对外部服务质量而言的一个引申概念, 指企业对员工的服务、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服务, 也就是说, 企业应将员工视为内部顾客,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工作、生活服务, 提供更好的工作安全性、奖励体系、成长制度等, 使其能感受到同外部顾客一样的满意度, 从而培养更高忠诚度、更敬业的员工, 创造出更多的企业利润。

3、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服务质量研究较多, 在外部服务质量评估、测评的基础上, 设计了针对内部服务质量评估的指标维度。麦克德莫特和爱默生 (Mc Dermott, Emerson, 1991) 探讨了内部顾客的需求, 得出相对价值、充足的资源等10个因素。哈洛威尔 (Hallowell, 1996) 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内部服务质量对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他们总结归纳提出包括8个维度及18个问项的内部服务质量量表, 量表由公司员工对其工作、同事及公司的实际感受来衡量。布鲁克斯 (Brooks, 1999) 等利用SERVQUAL量表中的可靠性、反应性等7个因素作为测量内部服务质量的因素, 并增加了3个因素:预应式决策、注意细节和领导, 同时指出不同的内部顾客对内部服务质量的要求不同。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酒店业发展实际, 对内部服务质量评估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王文君的《饭店业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012) 设计了适合我国饭店业特点的服务质量测量量表, 阐述与梳理了内部营销、员工工作态度、员工服务行为等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创建了员工行为与服务质量各维度的综合模型。崔哲浩 (2010) 提出了适合星级饭店内部服务质量测量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团队合作、适应性、裁量权认知、评估与奖励、职责明确性等8个维度, 以及测量指标体系。

这些研究从员工满意度等角度设计了测量模型, 揭示出内部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但对员工价值与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之间的关联度、影响度等关注较少, 没有从价值链环节考虑测量维度, 尤其对经济型酒店的特殊性关注不够, 没有设计出针对经济型连锁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 构建适用于我国经济型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测量各服务要素之间的相关强度, 赋予相关要素适当权重, 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急需。

4、理论依据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赫斯凯特 (Heskett, 1994) 等学者提出了服务利润链 (service-profit chain) 理论, 认为企业的利润不在于扩大市场份额, 而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 企业提供的服务价值决定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而服务价值由员工创造, 因此员工满意度决定了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利润。根据这一理论, 员工是处于利润链的中间环节, 是联系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枢纽, 也是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作为高接触企业典型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员工, 有其他企业完全不同的岗位特性, 他们价值的实现程度更加影响企业的发展。

本研究认为, 员工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 也在实现自身价值。员工价值既包括员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 也包括企业为实现员工自身发展而提供的支持与条件。经济型酒店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忠诚度、满意度高的员工创造了优质的服务价值, 培育了忠诚度高的顾客群体, 通过固定客源及其口碑传播带来客源市场的扩大, 从而提升了企业持续赢利能力。因此, 在经济型酒店利润链中, 员工价值与顾客价值、企业价值形成了双向正影响链条。酒店企业应更加关注内部服务质量, 完善运作流程和制度文化, 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支持系统、服务系统和政策系统, 通过实现员工价值, 提高员工对顾客服务质量, 创造更多顾客价值, 提升企业价值, 推动利润链条良性循环。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1、指标选择及指标体系分级

目前, Hallowell提出的内部服务质量量表 (Internal SERVQUAL) 是应用最广泛的评估量表, 它包括8个基本维度、18个影响因子。8个维度即沟通、团队协作、有效的训练、管理支持、工具、鼓励与表扬、目标认同及政策与程序。但具体到经济型酒店而言, 由于其扁平化组织管理模式, 岗位设置比较特殊, 一人多岗、一人多能、一岗多责等特点决定了其评估指标也具有特殊性, 且这些指标应更切合员工发展需要的实际。因此, 现有评估体系中有些指标在经济型酒店中就显得不太重要或者可以忽略。从员工价值角度看, 实现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一方面是外在支持条件, 包括企业提供的生活、工作、发展条件等, 另一方面是内在动力条件, 包括敬业精神、职业认同、学习提升等, 这些因素都与实现自身价值密切相关。

在借鉴已有研究基础及评估指标的基础上, 本研究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 通过收集经济型酒店从业人员调查数据, 并结合专家赋权法, 设计了4个基本维度 (一级指标) 、15个影响因子 (二级指标) 的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基本内涵及对应的二级指标如下。

“保障与支持”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最基础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完成相应岗位职责的薪水、股权, 以及对员工在履职过程中提出的建议意见的反应时效和政策调整等, 主要包括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薪酬体系、政策响应4个二级指标。

“协同合作”是指员工在完成岗位职责时与其他部门员工的沟通协作情况, 本部门内与其他同事的相互合作, 企业对员工职责的界定与规范以及团队合作环境的营造, 主要包括职责明晰、分工明确、部门沟通、内部合作4个二级指标。

“自由量裁权”是指员工在履职过程中自由处理与顾客交往时出现的问题的灵活权力, 是发挥员工自主性的前提, 也是维系稳定客源的必要举措, 主要包括适度授权、自由权力两个二级指标。

“职业发展”是指企业为员工制定的激励机制、晋升制度、学习培训制度,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对职业的满意度等, 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制度保障, 主要包括精神表扬、物质奖励、职业认同、学习培训、晋升制度5个二级指标。

这15个二级指标紧紧围绕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各个维度, 涵盖了生活、工作、发展三大场域, 从软环境到硬件建设, 从基础条件到制度文化, 能满足员工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

2、重要性判断

本研究确定上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是调查数据, 综合两者得出各指标的排序。

(1) 马斯洛需求理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包含五个层次, 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前三个层次都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 一般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后两个层次属于高级需要, 一般要通过内外部因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才能满足。这个理论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反映, 揭示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内在需要与外部激励、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 这五个层次需求与员工发展各种影响因素高度契合。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 员工还需要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 在企业组织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内部服务质量关键性影响因素, 是企业对员工成长的人文关照和制度响应。企业通过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薪酬待遇、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为员工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因素, 同时制定保障员工发展的制度与机制, 给予员工特定的权限, 发挥员工的主观创造性, 组织学习培训, 提升员工职场素质, 使员工能在满足生活、安全、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因此, 4个基本维度的重要性由低到高应该依次是保障与支持、协同合作、自由量裁权、职业发展;与其对应的二级指标依次是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薪酬体系、政策响应、职责明晰、分工明确、内部合作、部门沟通、精神表扬、物质奖励、自由权力、适度授权、职业认同、晋升制度、学习培训。

(2) 调查数据。为获得酒店员工对实现自我价值影响因素的感知度, 结合上述指标体系, 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 共15个问题, 来获取一线员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判断值, 并进行IPA分析。为保证样本的可信度, 酒店品牌调查样本为开店数量和客房数量2011年均处于全国前十位的品牌, 具体样本为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20家经济型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 包括7天5家、如家4家、锦江之星3家、汉庭3家、速8酒店2家、格林豪泰3家, 共发出问卷150份, 收回150份, 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45份, 有效率96.7%。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量表, 非常满意及非常重要记5分, 满意及重要计4分, 一般计3分, 不满意及不重要记2分, 非常不满意及非常不重要记1分。

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并计算出各个影响因子 (二级指标) 重要性评量的平均分值 (见表1) 。

从调查数据来看, 由于经济型酒店岗位的特殊性, 员工往往一岗多责, 或者一人多岗, 能力要素较高, 因此他们对奖励、职责等要素的要求不高, 更看重企业对个人发展的支持、自身素质提升、为完成岗职责所需的协同合作及自由权力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员工主动性发挥效果以及个体素质提升成效等, 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

综合两种判断依据, 15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培训、晋升制度、部门沟通、政策响应、适度授权、分工明确、职业认同、内部合作、工作条件、自由权力、薪酬体系、精神表扬、物质奖励、职责明晰、生活条件。

三、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体系确定后, 在实际对经济型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进行具体评估时, 还必须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才能有效比较不同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的高低。

本研究采取层次分析法 (AHP法) 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AHP法是目前对多指标评价中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同一层次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出权重系数, 其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定量化, 增强决策依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般先以九分位比例标度 (见表2) 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值评判。

再构造判断矩阵, 各指标元素aij为i行指标与j列指标进行比较所得值, 在这个矩阵中, aii=1, aij=1/aji (其中i, j=1, 2, …, n) 。以一级指标“保障与支持”的4个二级指标为例, 依据上述指标比例标度以及相对重要性, 构建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依此类推, 建立15个二级指标的15阶判断矩阵A (其中n=15) :

首先, 进行矩阵一致性检验。由于该矩阵中各指标重要性评价值是主观判断得出, 为保证其更加客观, 每个指标均采取同样的标准衡量, 且达到足够合理的程度, 必须对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假设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 则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 经计算, CI=0.0394。查表可知, 15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为1.59, 则该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CI/RI=0.02477, CR<0.1, 这表明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以上步骤, 计算出15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见表4) 。

四、结语

本项目构建的指标体系可用于对经济型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比较, 也可用于经济型酒店进行内部服务质量的自我评估检测与诊断, 酒店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改进, 强化内部建设, 提高内部服务质量, 增强企业感召力和竞争力。

在本项目前期调研中, 来自员工的重要性评估数据显示, 大部分经济型酒店中, 内部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权重较大的学习培训、晋升制度、职业认同、政策响应等指标, 员工感知度均较低, 评估得分较低, 处于“急需改进”区域。这就说明, 目前经济型连锁酒店仍主要关注标准化技术参数、标准化营销推广、规模化市场推广, 对实现员工价值的影响因素关注不够, 进一步加剧了员工流失、同质化程度高等问题。因此, 随着市场饱和度的提高, 经济型酒店应将服务质量的重点转到内部顾客身上, 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岗位学习培训、更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及时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提高内部服务质量, 培育忠诚度高的员工群, 从而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摘要:随着经济型连锁酒店市场规模扩张和竞争加剧, 内部服务质量在其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服务质量影响着员工满意度, 从而影响到顾客满意度, 最终影响着企业利润。本文从员工价值角度构建了一套经济型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估指标, 为经济型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估及诊断提供了评价依据。

关键词:经济型连锁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James L.Heskett, Thomas O.Jones, Gary W.Loveman, W.Earl Sasser, Jr., Leonard A.Schlesinger.Putting the Serviceprofit Chain to Wor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 72 (3—4) .

[2]Brooks, R.F., Lings, I.N., Botschen, M.A..Internal Marketing and Customer Driven Wavefronts[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9, 19 (4) .

[3]McDermott, L.C.&Emerson, M..Quality and Service for Internal Customers[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91 (45) .

[4]Hallowell, R., Schlesinger, L.A.&Zornitsdy, J..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and Job Satisfaction:Linka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J].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996, 2 (19) .

[5]崔哲浩:星级饭店内部服务质量模型、测度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 2010 (1) .

[6]沈涵:中国经济型酒店研究:动态视角下的结构演进[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7]王文君:饭店业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8]马斯洛著, 方士华译:人本管理[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试论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篇4

一、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的内涵界定

关于内部控制的内涵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内部管理控制,如美国的 COSO报告;二是内部会计控制,如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比较而言,第一种内部控制的内涵较全面,第二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文认为内部管理控制应该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内部控制应该理解为内部管理控制。

2008年,财政部等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做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合法性目标,即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要求企业遵守现行法规。二是可靠性目标,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财务报告的可信赖性。三是效益性目标,即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中型企业。

资产评估机构是为社会提供中介服务的特殊企业,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具有自身特点。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合伙制的评估机构和有限责任制的评估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类评估机构都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相互制衡机制。另外,很多评估机构规模较小,管理手段单一。因此,需要对资产评估的内部控制进行重新界定。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内部控制是指资产评估机构的出资人或合伙人、注册资产评估师及其他员工,为提高执业质量,规避执业风险,促进评估机构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资产评估机构的内部控制与一般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控制主体不同,评估机构的内部控制主体是出资人或合伙人、注册资产评估师及其他员工;二是控制目标不同,评估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为提高执业质量,规避执业风险,促进评估机构可持续发展;三是适用范围不同,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可适用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资产评估机构。

二、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由控制原则、控制主体、控制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达成控制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原则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评估机构的出资人、合伙人与评估师及其他员工的责权关系,及整个内部控制程序有效运行,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评估机构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事项。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评估机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框架的设计思路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总体目标通常可以提高执业质量,规避执业风险,促进评估机构可持续发展。在总体目标下可设置不同的具体目标和评估项目的控制目标。其次,划定评估机构中各控制主体的权责,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再次,分析内部控制要素,保证内部控制整个过程的有效运转。最后,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对控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和报告。评估机构内部控制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三)内部控制要素

评估机构内部控制要素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

1.内部环境。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控制氛围,是影响内部控制其它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度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参与、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

2.风险评估。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确认和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包括对外部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经济变化)和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信息系统处理的特点)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等。

3.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类控制活动: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务控制;职务分离。

4.信息与沟通。指为了使职员能执行其职责,企业必须识别、捕捉、交流外部和内部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市场份额、法规要求和客户投诉等信息。内部信息包括会计制度,即由管理当局建立的记录和报告经济业务和事项,维护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和记录。沟通包括使员工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报告的控制。沟通的方式有政策手册、财务报告手册、备查簿,以及口头交流或管理示例等。

5.内部监督。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正活动的评价,它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也包括内部审计的监控和与组织外部团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监控。

上述五个要素内容广泛,相互关联。控制环境是其它控制成分的基础,如果漏洞百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必须受到有效的监控。

三、建立评估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措施

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其经济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资产评估机构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建立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提高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素质在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控制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评估机构的行为,进而影响到评估机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培养管理者健康良好的职业操守、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资产评估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中的作用。经常举办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题的培训和研讨讲座,并与内部控制工作做得好的其他评估机构交流经验,借鉴和学习好的方法。

(二)加强诚信建设

资产评估机构可以通过实行诚信考核来使领导与管理人员注重诚信。评估机构可以为每个人建立其各自的诚信档案,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评价个人的诚信时可以采取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分年度进行考核,切实做到诚信为本。此外,资产评估机构还应该提供道德方面的指导,使所有员工在一般和特定环境下都能够保持正确的判断,并将其文字化,以行为准则和政策声明的形式传达给全体员工。

(三)加强资产评估机构文化建设

资产评估机构文化建设对于整个控制环境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机构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同时对促进评估机构的诚信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也有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实际也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其他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所包括的内容应该以文字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体现在评估机构内部各种制度设计之中,以便组织员工学习、遵循和掌握。此外,评估机构还应定期组织内部的文化学习和宣传,采取措施鼓励员工学习内部文化。

(四)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

强化外部监督,督促资产评估机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当加强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迫使资产评估机构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其次,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应当增强自身威慑力,加强自律监管的力度。再次,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也要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抓好对注册评估师执业质量的监管,迫使注册评估师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估服务。

(五)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

资产评估机构在招聘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时,应考虑符合事务所的发展目标,可以列出用人条件登报招聘,并且严把进人关,吸纳学历高、基础好的人员,委以重任,留住人才。其次,要建立升降机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详细记录每个员工每年执行的业务,并通过这个记录对其进行仔细考核,年终经董事会讨论,能胜任更高一级职务的应提到相应的岗位上;能胜任本职的可以继续聘用;不能胜任本职的应考虑采取降职或解聘。

在资产评估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评估机构应当注重员工的后续教育,不仅仅提供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还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使注册评估师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和光荣性,并能认真执行执业规范的规定,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除此之外,评估机构还应采取措施,鼓励员工报名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六)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第一,严格项目承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资产评估机构在承接业务前,应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掌握和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确定客户和相关方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对项目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据此来谨慎地选择客户。在经过充分有效的合同评审后,签订或修订业务约定书,并保存评审记录,明确有关项目的具体质量目标,确保将有关信息传达到与项目相关的每个人。第二,注重评估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展开针对特定业务项目的质量策划活动,对其编制质量计划,包括达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过程和职责,确定在评估过程中所必需的资源条件。只有把整个过程置于完全监督与控制之下,才能确保其有效运行。所以,资产评估机构应针对与质量相关的每个过程,应用科学的测量方法确定其有效性,制定防止质量不合格服务产生的措施。

(七)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资产评估机构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全面考虑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说,资产评估机构应主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控制:一是事前风险的评估。在执行评估业务时,资产评估机构应对客户所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评估计划,使执业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二是事中风险的控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建立在评估过程中减轻风险的程序,以便规避、降低以及转移风险。例如选派评估人员的风险控制、评估计划的风险控制、编制资产评估报告的风险控制、评估质量的检查等。三是事后风险的评价。在做完上述工作后,资产评估机构还应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执业风险。

内部价值评估 篇5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企业风险评估为导向, 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 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 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 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协助企业管理风险,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内部审计关注的核心是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因此以风险为核心与出发点的内部审计, 能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及事中, 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控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估结合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和调整的制约机制, 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5个要素。

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 对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 在风险理念的作用下,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趋于融合。因此, 内部审计要对公司的风险管理加以评估与改善, 首先要从内部控制领域中的风险做起。

内部控制评估是指为保障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由公司相关机构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审视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一系列过程。虽然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 但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改善依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业务之一,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有效和具有可操作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风险, 有必要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估结合起来。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估结合的优势

(一)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由于风险遍布企业的各个领域, 在开展内控评估时对所有控制点都进行评估, 是内部审计资源和成本效益原则所不允许的。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 企业风险成为选择审计项目及确定特定项目中重点关注领域的首要依据, 高风险的领域优先列入年度审计计划, 因此审计项目的选择与企业目标紧紧相连。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估时, 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在对企业所有风险进行综合地分析、评价、了解后, 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进行排序, 根据风险大小来确定审计范围, 有重点地开展评估, 把主要审计资源分配给高风险的控制点和控制环节, 使得更多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控制和活动得到关注, 有助于合理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高了内部控制评估的效果

传统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所遵循的顺序是“控制→风险→评价控制目的是否实现”。传统内部审计首先着眼于实际的内部控制, 其次评估其风险, 考虑控制目标是否实现, 然后再针对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加强控制的建议, 并在后续的审计中考察问题是否得到纠正, 属于一种事后的反馈机制。并且对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 因此评估易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控评估的区别在于其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 同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 确定审计重点, 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 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需求的确证信息。

(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使内部控制风险得到事前控制

内部控制一般是针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业务设置的, 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如果出现不经常发生的或未预计到的经济业务, 原有的控制就可能不适用。根据传统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测试所遵循的逻辑顺序, 内部控制评估属于一种事后的反馈机制。内部控制的变化不能及时向内部审计反馈, 从而造成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存在时滞, 失去对内部控制的作用。现代公司治理中, 要求把控制系统建立在前馈而不是简单的反馈基础上。在此影响下, 内部控制也逐渐强调由事后的反馈控制变为更贴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前馈以及同期控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则将内部控制评估的关口前移, 由事后监督评价转向事前的预警防范, 更关注环境变化的影响, 体现了动态性和灵活性。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估结合的应用

根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其与内部控制评估结合的相关原理, 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估时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根据风险原则, 找出对实现这些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和部门, 从而进行重点评估, 之后分析这些活动中可能隐含的风险和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措施, 最后测试实际控制措施是否切实有效。

(一) 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评估项目优先次序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起点是:评估组织是否已设定了一个适当的目标, 以及企业是否具有一套充分的程序用以识别、评估和管理那些对实现组织整体目标有影响的风险。因此,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 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当前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量化排序后确定年度内控评估计划并与企业经营计划相一致, 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和防范企业显现和潜在的各类风险。

(二) 根据风险原则筛选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领域进行重点评估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始终把审计的焦点放在那些风险大、对企业实现目标影响大的事项上。因此, 在开展内控评估前, 审计人员可在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以电信企业为例, 其风险可分为“业务和经营风险”、“收入和结算风险”、“财务和预算风险”、“成本和费用风险”、“建设和资产风险”以及“公共控制风险”等六大领域。在内控评估时, 可对上述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这些风险领域进行重点评估。

(三) 将风险点与控制点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下, 在开展内控评估时, 可采取先从重要风险领域分析判断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点, 进而在内控实施细则中寻找相应的控制点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如果有风险点而没有控制点, 应及时对内控实施细则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确保及时防范重大内控风险, 使内控评估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全过程动态防范风险机制, 为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为公司治理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第三版, 2004 (5) .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2005.

[3]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4]朱荣恩, 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 2007 (6) .

浅析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工作,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一、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定义

外部评估是由组织外部独立第三方对内部审计管理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外部评估需要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领导下、由胜任的评估人员组成团队独立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的优点是评估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有利于对组织的内部审计活动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外部评估在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内部审计机构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同时, 也为组织治理层、管理层和外部审计等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独立质量保证。

二、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原则和内容

(一) 原则

1. 独立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由评估组独立进行, 评估组成员应独立于接受评估单位, 以避免利益冲突。

2. 客观性原则。

评估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事实为基础, 以《准则》《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3. 全面性原则。

评估范围应当涵盖有关内部审计的全面工作, 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所有确认和咨询业务进行检查和评价。

4. 一致性原则。

开展评估时, 应根据本手册制定相关的评估方案, 对评估标准的理解和适用应统一, 消除分歧, 以保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5. 重要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根据评估内容确定评估重点, 关注重点业务, 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评估工作可以根据行业的特殊性和适用性, 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和技术, 目的是使评估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7. 保密性原则。

评估人员对评估过程中获取或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不得对外泄漏取得的资料、数据及文件;对评估的结果, 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 内容

一是《准则》和内部审计章程等的遵循情况;二是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健全性;三是内部审计管理的规范性;四是审计工具和技术的适用性;五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不同专业的组合搭配;六是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满意程度;七是内部审计工作是否为组织增加了价值、改进了组织运营。

三、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发展与现状

(一)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发展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自2007年与IIA签署了《质量评估协议》引入质量评估之后, 不仅做了大量的宣传和调研工作, 而且专门成立了质量委员会, 汇聚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规划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发展现状, 在参考国外先进评价指标的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并对国内外现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借鉴相关领域的经验结论, 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此后对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此次评估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自《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发布以来实施的第一个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项目, 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次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的有益尝试, 为质量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评估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现状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之下,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提倡的比较晚, 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较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认识不足。

在我国,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起步晚, 目前人们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估概念还很模糊, 评估也未得到利益相关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充分信任, 国内很多企业和内部审计机构未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以及对企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影响, 缺乏对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关注度。

2.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缺乏参照标准、有效方法和考核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等这些规范只是一个框架性文件, 而现实存在的情况又错综复杂, 这些理论框架尚缺乏实际操作可行性, 也没有具体有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手段, 很难用大框架去解决细问题。缺乏一套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和内部审计机构都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了评估, 但对外部评估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四、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意义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是适应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 促进内部审计在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效地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 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重要抓手, 是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推动我国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有力举措。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工作是内部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不断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质量意识、自觉地确保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一) 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准则》,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质量评估是以全面评估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准则》为主要内容, 评价遵循程度, 找差距, 求改进。通过开展质量评估, 将体现在《准则》中的内部审计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和人员胜任能力等各项要求, 全面宣传至组织各层级的有关人员, 从而引导和推动《准则》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

(二)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增加价值, 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 才能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为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改善运营、实现有效治理作出贡献。质量评估关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三) 提高组织内部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人员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现场测试等方法获取充分的证据, 尤其是治理层、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内部审计在组织架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实践证明, 高水平的质量评估, 能够提高组织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 增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 同时, 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也为达到各层级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断努力。因此, 质量评估工作为各层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途径, 增进对彼此工作的深入理解, 获取支持和帮助, 从而为内部审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更为理想的执业环境, 为内部审计机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 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应用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有助于推广国际、国内的行业最佳实务, 分享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经验,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有利于提高内审机构的审计质量和规范化, 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 有利于提升各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满意程度, 为内部审计机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有利保障。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也是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思考 篇7

一、CSA的理论内涵及其演进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CSA) 是指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估的方法。一些CSA的倡导者将其定义扩展为组织的SWOT (优势与局限、机会与威胁) 分析和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制度的总体效果性评价 (杨淑娥, 2006) 。历史地看, CSA之所以跃升为今日主导内部控制理论变革和审计技术演化的内部控制创新性理论体系之一, 是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演进而来的。

CSA最早是1987年由加拿大海湾 (Gulf Canada) 公司首次提出。当时该公司面对法院要求其报告内部控制情况的判决, 并且通过传统的审计流程解决石油和天然气的计量问题出现了巨大困难。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决定召开引导会议来说明双方的问题。在讨论会上, 各小组畅所欲言, 确认内部控制的运转情况和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他们发现这种方法比一对一的审计访谈能更有效的实现目标。于是, 在接下来的十年之中, 该组织不断使用CSA来评价与改进其内部控制系统。随着该公司的成功实践, 随后世界上许多私人组织也成功地发起了CSA计划, 美国不少州政府也开始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并着手进行就实施CSA问题的立法工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 CSA作为一种内部增值工具得到了企业界与从业人员广泛赞誉。特别是在1992年COSO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自上而下财务模式的平面结构发展为更具弹性的企业整体模式的立体框架。1996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研究报告中总结了CSA的三个基本特征: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 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 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CSA得到了普遍的信赖。二十一世纪初, 随着IIA对内部审计定义的升级, CSA扬弃了事后监督、评价, 发展成辅助组织及内部审计师进行事前、事中保证与咨询。目前, CSA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CSA的应用框架

正如Makosz (1990) 所言, CSA并非一次性的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是改善组织控制环境的持续过程。CSA可以嫁接于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Treadway委员会) 的COSO报告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颁布的COCO (控制标准模型) 、信息系统审计及控制基金发布的COBIT (信息技术控制目标) 、英国制定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采用的BS7799 (英国计算机安全管理标准) 等规范性控制标准框架中的任何一个并应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中。COSO和COCO因获得到了全面质量管理标准 (ISO9000) 的首肯而通常成为实施CSA时的首选应用框架。由于COSO委员会已于2004年4月正式颁布了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将原COSO报告的五因素扩展为八因素, 提出了一个新观念——风险组合观, 增加了一类目标——战略目标, 针对风险度量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等。同时, 在内部审计职能最新嬗变的诱导下, 必然引发内部审计作业理念的重塑与审计技术方法体系的变革。所有这些均意味着CSA自身的理论完善与实务改进应当体现最新COSO报告的内涵和实质以及内部审计最新实务准则, 并与其实现高度的契合, 促成CSA的运用达到最佳境界与实效

三、CSA的工作方法

最早的CSA采用引导会议的方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20多种CSA方法, 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及适应的范围。从其基本形式来看, 主要包括研讨会法、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层分析法。

(1) 研讨会法。研讨会法由引导会议发展而来, 是CSA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且引起了学者的较多关注, 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述。总的来说, 研讨会法是一种从代表组织不同层次尤其是风险薄弱环节的工作组中收集内部控制信息, 召集尽可能多的业务人员共同分享信息、讨论问题的方法。一个成功的研讨会在讨论前, 推动者要与管理层和其他参与者面谈, 以便对小组讨论的主要目的、当前的目标以及组织的整体战略的重要性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简要的介绍后, 对业务运作及遇到的主要障碍进行讨论。现场讨论应做到人尽其言, 确保所有的问题在讨论会中都得到仔细研究, 所有观点都应记录在案。在研讨会后, 推动者应尽快将讨论的信息汇总, 根据事件重要性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使组织面临重大风险的发现需报送高层管理者及董事会, 其余发现的事件应视小组资源与权限确定轻重缓急, 制定出行为方案并有效实施。研讨会方法并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会议, 而是一个过程, 包括计划、预备工作、研讨会、报告和行为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活动。该方法主要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工具使得受访者只要做出简单的“是/否”或“有/无”的反应, 控制程序的执行者则利用调查结果来评价他们的内部控制系统。

(3) 管理层分析法。管理层分析法是由管理层进行的分析。通过该方法, 管理层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一种参考研究。CSA专家 (可能是内部审计师) 将研究结果与其他管理人员收集的信息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这些素材, CSA专家开发出一种分析方式, 流程的所有者可以在他们的CSA工作中应用这种分析方式。

上述三种CSA方法各有其适用情况, 比如引导会议法就只适用于企业组织文化先进, 控制环境较好的企业。问卷调查法收集的资料内容简单, 数量也有限。管理结果分析法需要引导者有较高的综合能力。目前西方用得比较多的是研讨会法。在实际工作中, 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

四、CSA在我国的应用趋势

CSA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 根据IIA研究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披露, 前安达信公司研究人员Richard P.Tritter和Daniel S.zittnan将CSA的缺陷归纳为:参与CSA人员选择的错误、计划过程过于简单、从大规模项目开始执行CSA、缺少管理层支持和对CSA效果性关注过于狭窄五点。所以, 学术界对CSA在我国的实施争论不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尽管CSA在西方已经广受欢迎, 但是受价值观、企业文化和CSA组织者的影响, CSA易流于形式, 有些学者认为其在我国不适用。相对于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 CSA的成功与员工的有效参与直接相关, 而中国独特的东方文化及儒家中庸思想很难让会议的参加者冒着招致批评甚至损害其职业生涯的风险畅所欲言, 而且这些批评或损害往往来自他们的上级、同事或缺乏经验的CSA推动者。而只有在公开、透明、沟通畅通的管理环境中, CSA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研讨会法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需要进行控制自我评估的范围较广, 而且时间要求紧, 缺少经验。在这种情况下, 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CSA比较切合实际。我国企业在实施CSA时, 可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 根据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内部控制分别加以描述, 并得出各要素的评估结论, 从而得出内部控制的总体概况, 并对评估中发现的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但是, 由于问卷调查法的固有缺陷, 如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所确定的评估部门涉及的内容繁多, 问题也复杂, 不能简单地回答, 那么使用问卷调查法就是不恰当的。在实践方面, 近年, 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指导下, 我国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在工程事业部三个业务单元中首次对CSA进行了尝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 从宝钢国际的组织发展来看, 宝钢国际拥有六个事业部, 经营的业务涵盖广泛。由于业务复杂多变, 受人力资本和工作时间的限制, 完全依赖少量的审计人员实施完整、有效的审计监督十分困难。这正如CSA在西方国家诞生时的组织背景。另一方面, 由于宝钢国际采取事业部制, 使得在此组织机构下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的冲突无法避免, 而CSA作为一种很好的双向沟通机制, 可望借助CSA这一平台让各部门减少摩擦, 创造和谐。虽然其实施CSA有一定的特殊性, 但是CSA在宝钢国际的成功实施, 至少证明了CSA在我国大中型企业, 特别是跨行业的集团公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 由于红光、琼民源、郑百文、深华源、银广厦等已暴露的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几乎都与内部控制特别是控制环境薄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司内部控制不如人意已是不争的的事实。所以, 尽管在CSA的方法和形式上存在差异, 多数学者趋向于认为现阶段我国企业界在建立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中, 应当适时引进CSA方法, 既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也不断促进控制环境的提升。

其次, 关于内审人员在CSA中的作用问题, 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 CSA应包含内部审计, 视内部审计为CSA的恰当驱动者;另一种则认为, CSA只能由经营管理当局或工作小组来有效执行。在我国现阶段, 为了确保各相关集团的利益能得到保护, 不论CSA过程是由内部审计还是经营管理当局来驱动, 内审人员都应持续监控并参与CSA, 使内外部审计和CSA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形成合力。

综上所述, CSA是一个动态的有机过程, 能够帮助公司探测到所面临的风险, 并适时监测处理风险, 以及评估内控制度的适当性。不但如此, 借助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师之间的协作, CSA的应用还使得审计重心从传统的事后评价活动转向对管理控制系统之持续、交互作用的审视。同时, 实施CSA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决定采用CSA时应持慎重态度。我国在实施CSA时, 应该借鉴西方在实施CSA时的经验, 以避免有关缺陷。

参考文献

[1]林朝华、唐予华:《CSA: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上海会计》2003年第1期。[1]林朝华、唐予华:《CSA: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新观念与新方法》, 《上海会计》2003年第1期。

[2]陈峰青:《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应用及思考》, 《商业会计》2006年第8期。[2]陈峰青:《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应用及思考》, 《商业会计》2006年第8期。

[3]周志和:《控制自我评估 (CSA) :问题与对策》, 《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3]周志和:《控制自我评估 (CSA) :问题与对策》, 《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周涛:《CSA:内部控制评审增值的方法》, 《财会通讯》2004年第13期。[4]周涛:《CSA:内部控制评审增值的方法》, 《财会通讯》2004年第13期。

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篇8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现状。

Jerry D.Loghry and Chad B.Veaeh (2009) 通过结合案例对风险评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指出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设计适合的风险评估系统, 强调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的科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指出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会通过经验和反复的应用而得到精炼。Xavier、JoséCarlos de Moura (2011) 通过以铁路运输行业为基本样本, 在传统的双指数 (概率和后果) 技术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 构建出了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的评估模型。把不同种类的风险因素, 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及交通中断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通过合理有效地评估风险, 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优化提供了相关参考标准。Arsham Mazaheri、Jakub Montewka (2014)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通过以船舶业为研究对象, 构建出了相关风险评估模型。其在文章中阐述了三个目的:首先, 提出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风险建模的框架方法, 且采纳了由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正式安全评估建议;其次, 彻底讨论和检讨所有现有的风险模型;最后, 提出了更加适合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模型, 并给出了未来相关模型发展的建议。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李薇 (2013) 指出, 由于电力企业本身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 导致电力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无疑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 分析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 合理地规避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吕伟康、梁瑞玲和陈丹梅 (2013) 通过以广东佛山市县级供电企业为研究对象, 发现其内部控制并不完善且审计质量较差, 未能真正按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来严格操作。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多种关于强化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的有效建议。周守华、胡为民 (2013) 对我国2012年A股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研究发现, 我国多家上市公司存在着风险评估不到位的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近几年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关于风险披露的项目较少, 且部分风险项目并没有相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盖虹霞、胡秋红 (2014) 以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为分析研究对象, 进一步分析探讨了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最后根据所产生的问题探究出了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综上所述,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方面, 国外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比较成熟, 我国学者在借鉴和引进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具体企业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二者间仍存在以下差异:国外文献更多地选择建立评估模型检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研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倡导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而我国学者趋于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很少明确提出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和评价标准。

二、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 设计思想。

本文以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简明实用、客观可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原则, 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方面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以风险评估为研究重点, 进行评价指标构建和后续实证分析。首先, 确定风险评估的评价指标, 分别将内外部风险指标细化为更具体可度量的指标;其次, 确定风险评估的评价内容, 要与实际管理相契合, 反映实际情况, 明确内部控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再次, 进行模型构建,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指标,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 最终确定企业各级风险得分, 完成风险评估测定;最后, 得出结论及其启示。

(二) 具体指标设计。

本文在参考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 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结合电力行业内部控制现状, 设计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 内部风险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现状特点而设的, 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四个要素, 而控制活动要素则体现在风险防控的对策及启发上, 因此在风险评估指标中未将控制活动列入风险评价体系之内。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如表1所示。 (表1)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数理分析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通过专家打分获得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控制定性指标结果, 从而确定各级风险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 最终确立秦皇岛供电公司企业各级风险得分, 完成风险评估测定。

(一)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对秦皇岛供电公司内控风险的定性指标结果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汇总所有专家打分的结果, 如表2所示。 (表2)

对向量=[1.22, 0.82]T正规化, 可得到一级指标权重:W=[0.60, 0.40]T。 (表3)

对向量=[0.99, 2.37, 0.43]T正规化, 可得到外部风险二级指标的权重:W=[0.26, 0.63, 0.11]T。

该二级指标的最大特征根:λMAX=3.11

一致性指标CI为0.05;另外, RI=0.58。

CR=CI/RI=0.05/0.58=0.09<0.1, 满足一致性检验。 (表4)

对向量=[2.16, 1.78, 1.10, 0.57, 0.42]T正规化, 可得到内部风险二级指标的权重:W=[0.36, 0.30, 0.18, 0.09, 0.07]T。

该二级指标的最大特征根:λMAX=5.31

一致性指标CI为:0.08;另外, RI=1.12。

CR=CI/RI=0.08/1.12=0.07<0.1, 满足一致性检验。

各子风险的判断矩阵依次表示如下:

各个子风险因素一致性检验结果CR均小于0.1, 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继续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该公司的内外部风险中各个子风险因素的权重, 如表5所示。 (表5)

(二)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分析

1、确定评价因素的等级。

本文根据风险指标设定了风险发生的五个等级, 如表6所示。 (表6) 由此得到了评价因素的等级V={v1, v2, v3, v4, v5}, 并且分别用1-5的分数来评定。

2、确定判断矩阵。

组成20人的评审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政策法规风险得分=3.87, 电力市场风险得分=3.72, 组织风险得分=4.09, 安全风险得分=3.91, 财务风险得分=3.85, 信息系统风险得分=3.54, 内部监督风险得分=3.48。

企业外部风险综合指标得分=3.20×0.26+3.87×0.63+3.72×0.11=3.68

企业内部风险综合指标得分=4.09×0.36+3.91×0.30+3.85×0.18+3.54×0.09+3.48×0.07=3.90

企业风险综合指标得分=3.68×0.60+3.90×0.4=3.77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H供电公司风险评估的最终分数为3.77, 根据风险评价因素的等级来看, 该公司的风险处于可能到很可能之间, 风险水平较高.风险评估结果得分较高的因素: (1) 经济风险评估结果为3.2分, 表明H供电公司受经济环境影响, 具有一定风险, 但整体风险水平在可控范围内; (2) 电力市场风险评估分值为3.72分, 略高于经济风险, 但还是相对较低; (3) 政策风险评估得分为3.87分, 是外部各要素中得分最高的因素, 表明国家宏观政策对该公司影响较大; (4) 财务风险评估得分为3.85分, 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可见财务风险是电力企业重要风险点和防控点; (5) 安全风险评估为3.91分, 说明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点; (6) 组织风险评估分值最高为4.09分, 说明该公司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 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诸如组织风险和安全风险等对电力行业持续有效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内部风险, 电力行业内的企业一方面应不断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明确内部控制各部门职责, 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对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程度,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以保证安全供电;处于电力行业这样一个对风险较为敏感的行业中,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每个员工都应该增强风险意识, 降低企业风险水平, 培养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内控人才, 不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持续优化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创新评价方法, 促进企业内控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摘要: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全新构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分析, 总结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模糊综合评价法,案例分析法

参考文献

[1]Jerry D.Loghry, Chad B.Veah.Enterprise Risk Assessments[J].Professional safety, 2009.2.

[2]Xavier, JoséCarlos de Moura.Risk assessment model approach for dangerous goods transported by railway[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2011.4.4.

[3]Arsham Mazaheri, Jakub Montewka, Pentti Kujala.Modeling the risk of ship grounding—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J].WMU Journal of Maritime Affairs, 2014.13.2.

[4]李薇.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防范[J].时代金融, 2013.8.

浅谈安徽烟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篇9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近年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一项服务, 主要是由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 参照IIA颁布的实务标准和行业最佳实务, 从内部审计章程、制度、人员、工作计划、结果报告、后续跟踪及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等方面, 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评价内部审计管理和实施情况是否遵循《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找出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从而帮助内部审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达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以评价内部审计价值贡献为导向, 以内部审计实现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 主要作用是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的规范化水平,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推动内部审计的专业化管理。

二、安徽烟草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价值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对于安徽烟草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实践证明, 高水平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能够提高组织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 增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同时, 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也为达到各层级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断努力。因此, 通过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可以对安徽内部审计部门遵循内部审计标准和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增进对彼此工作的深入理解, 获取支持和帮助, 提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二是有利于推动安徽烟草内部审计发展转型。近年来, 安徽烟草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具备扎实的账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基础, 按照国家局“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尖兵和利剑作用, 通过查账, 增强免疫功能、发现腐败线索”的要求, 安徽烟草的审计工作要调整思路, 减少审计项目, 提高审计质量, 集中力量将问题查深查透查实, 防止遗漏重大问题。目前, 安徽烟草正尝试向“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新模式转型, 引入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必将会推动转型进程。三是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增加价值, 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 才能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为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改善运营、实现有效治理做出贡献。质量评估关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三、安徽烟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重点要素和关注点

《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的评估标准体系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内容分为两大类, 即内部审计环境类和内部审计业务类, 两大类别又分为19个评估要素和34个评估要点。

在现阶段, 安徽烟草已经建立了一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 但整体意识还很薄弱, 评估方法尚缺乏系统性, 评估的内容暂不明确具体。基于此, 现阶段安徽烟草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应按照《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规定的评估流程、评估标准和评估工具对“内部审计业务类”方面的部分评估要素进行质量评估。下面浅谈一下在对部分重点评估要素进行质量评估时的关注要点。

(一) 审计计划的质量评估

古人曰:“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对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适用。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一个好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实现审计目标的纲领和指引。

1.年度审计计划, 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 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 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做出的事先规划。在对年度审计计划进行质量评估时, 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内审部门编制的审计计划是否紧紧围绕本单位年度重点工作;预期的审计目标是否恰当合理;是否能够对单位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到位;是否能够对本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解决;是否能够对内部员工普遍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有所思考;是否能够对以往审计发现的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问题防止再犯等。

2.审计工作方案是指审计部门为了使审计人员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 据以组织、指导和控制某一个审计项目, 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编制一个好的审计工作方案, 可以使审计项目有序、优质、高效地进行,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在对审计工作方案进行质量评估时, 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是否适合该审计项目;审计内容是否全面;审计人员及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二) 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质量评估

1.审计证据,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 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 用以证实审计事项, 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可以说, 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 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了审计结论, 从而影响审计报告。因此在对审计证据进行质量评估时, 我们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是否恰当;审计证据是否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风险水平是否合理。

2.审计工作底稿,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 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将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连接起来, 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因此在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质量评估时, 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内容是否详实完整:记录与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相关的所有资料, 罗列应关注的方方面面, 区分重点关注事项与普通关注事项;二是记录是否清晰易懂:清楚地说明内部审计人员所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与程度, 说明在审计过程中所检查的资料;三是描述是否客观真实:内部审计人员应对所收集的资料予以审核, 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资料的来源真实、可靠, 对被审计单位的描述客观、真实;四是结论是否明确合理:在收集、记录原始资料的基础上, 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所收集的审计证据, 进行整理、分析, 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 提出明确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

3.审计报告,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 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一个审计项目的核心文件, 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质量特征, 即应当正确、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 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因此在对审计报告进行质量评估时, 除了上述基本的质量要求外, 审计的关注点应还至少包括以下五点。一是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的侧重点是否不同。全面审计、专项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的审计项目, 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各有侧重, 如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报告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 管理审计应侧重单位内部管理情况及制度的执行情况, 专项审计应侧重项目的开展及实施情况。二是是否给与恰当的肯定。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客观的, 毫无偏见的, 而以负面为主的审计报告, 让被审计部门认为是来挑毛病的, 不利于审计整改。只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该表扬的, 就不应该吝啬语言。三是改进建议意见是否恰当可行。内部审计在监督评价的同时, 还要关注整改落实情况及成效。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才能找出问题的关键症结, 对症下药。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的建议则无法得到落实。四是是否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有效沟通。在报告编制前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就审计报告中所涉及的概况、依据、结论、决定或建议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审计发现问题在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状况, 所提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用”又“好使”。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五是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对审计评价质量评估时, 应查看审计评价是否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自相矛盾;是否带有主观色彩;是否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做出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用词是否恰当严谨等。

(三) 后续审计的质量评估

后续审计, 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后续审计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是内审工作效果的体现。因此在对后续审计进行质量评估时, 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一下三点。一是后续审计是否重点关注了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后续审计应重点关注审计回复中注明的已整改的问题, 审查其是否按照审计建议进行了全面整改;有无存在未整改, 而审计回复中称已经整改的情况, 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二是后续审计是否重点关注了已整改问题的有效性。后续审计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 与审计回复中已经采取的措施 (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 相比较, 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度如何;有无边整边犯、前整后犯的现象。三是后续审计是否重点审查了未整改问题并分析查找原因。对未整改的问题, 要实事求是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对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 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整改到位的, 要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对因政策变化使问题不需要整改的, 不应作为未整改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2.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4]曹群耿.浅谈关于企业后续审计的认识和思考[J].交通财会, 2006 (07) .

[5]蔡利, 黄文娟.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理论分析与实务探讨[J].会计之友, 2010 (01) .

上一篇:企业资产评估问题下一篇:电子安全性支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