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音乐

2024-12-01

职高音乐(共9篇)

职高音乐 篇1

在职高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体会来获得美的享受, 使心灵得到净化, 情操得到升华。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 学生能树立美的意志品质,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在职高音乐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让他们通过认真倾听, 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内心体会。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兴趣, 发展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

一、职高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职高音乐教学中, 学生由于音乐知识基础掌握不好, 对音乐学习不重视, 导致他们在音乐课堂上不能积极参与, 使音乐教学的效率不高。分析职高音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校进行学习时, 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升学率, 对音乐教学不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经常出现文化课占用音乐课的情况。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基本的音乐知识没有掌握。

(二) 教学设备简陋

在职高音乐教学中, 教学设备较少, 在让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探究时, 不能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体会音乐的内涵。在这种环境下的音乐教学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使学生缺乏欣赏音乐盒感知音乐魅力的机会, 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学习失去兴趣。由于音乐设备缺乏, 学生对各种乐器的辨别能力不强,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能运用音乐知识来进行分析, 感受乐曲中蕴含的情感,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不注重聆听

职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注意力比较分散, 尤其在进行音乐欣赏环节时不注意聆听。在对音乐进行欣赏时, 主要是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听来与音乐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不注重聆听, 就不能受到音乐的感染, 从音乐中获取力量。由于没有专心聆听音乐, 学生对音乐要表达的意境没有掌握, 也体会不了其中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和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造成学生不注重聆听的原因也反映了教师对聆听的不重视。

(四) 学生对音乐所形成的错误观念

职高学生对音乐学科存在观念上的错误认识。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课程, 就能顺利毕业, 找到好工作。所以, 对于注重专业技能的职高学生来说, 音乐课的学习可有可无。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得娱乐, 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做小动作, 交头接耳, 课堂纪律很差。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错误认识使音乐教学不能顺利开展, 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效率。

二、运用有效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了改变职高音乐教学的现状, 让学生对音乐学习重视起来, 职高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感到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进入到音乐情境中去体会和感受。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环节进行演唱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还可以让学生在倾听音乐时伴随音乐进行舞蹈。在跟随节奏动起来的过程中, 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在欢快的氛围中,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使他们积极和教师进行互动, 并能主动对教师布置的音乐学习内容进行探究, 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对人气质的塑造。通过对音乐知识的探究和对音乐的体会, 能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 提升他们的外在气质,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为他们顺利进入职场提供有利条件。

三、营造良好音乐情境的措施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不同音乐时要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 使学生能根据音乐风格进行欣赏和探究。良好的音乐情境不仅让学生在探究音乐知识时感到轻松, 还能使他们的情操得到熏陶, 形成美好的品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良好音乐情境的创设。

(一) 注重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结合

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相比, 学生更愿意传唱流行音乐。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比较欢快, 在演唱时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同时, 由于职高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接受流行音乐的能力很强, 学习和接受的速度较快。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把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对整个音乐文化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让优秀的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 就能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 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 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染力, 最终实现职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通过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

如果说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那么音乐则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听说艺术。所以,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媒体来创设一个使视觉和听觉共同发展的音乐情境, 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体会音乐中的意境, 感受音乐的美。例如, 在向学生教学《草原放牧》这一首歌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插播动画片的方式, 让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确保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谐的状态下欣赏音乐, 得到美的享受。此外, 教师在向学生教学《沂蒙山小调》的过程中, 可以按照与其相关的内容来插播青山、绿水、牛羊、丰收的庄稼。学生观看的同时, 播放歌唱家演唱的画面,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对作品的兴趣, 促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

总之,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职高音乐教师要重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帮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来提高音乐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良好音乐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音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让他们通过感受音乐的意境美来发展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在倾听音乐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 感受来自音乐的魅力, 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的综合能力获得发展。

职高音乐 篇2

江干职高

邵妍

【主要内容】: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音乐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创新的涵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音乐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就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高音乐

欣赏课

创新教学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国力的提高、民族的强盛都与国民的创新创造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成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卓越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的任务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了现代音乐教育对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

一、音乐创新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思维模式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而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播放一段无声的“奔马”片头,以及三段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对比、思考并讨论:你选择哪段音乐?你能为这个影片拟标题吗?能简单描述一下故事将如何发展?各个小组分头讨论,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参加他们的讨论:“选第一个吧,好像是名曲《赛马》,和画面比较相符;”“第二个才好呐,有点滑稽,可以搞成喜剧片;”“我看,三个都选,我们就来个三部曲:第一个音乐《初出江湖》,第二个音乐《闯荡江湖》,第三个音乐《退隐江湖》;故事情节也按这三部进行,”„„几分钟后,学生绝对会给你许多出乎意料的方案,让你感叹学生原来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音乐创新作为一种教学领域,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造环境、条件和创造方法,以及鼓励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二、音乐创新的涵义

职高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性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手段,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创新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音乐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笔者认为现代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看作音乐学习的主体,将音乐教学活动看成是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学生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学生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看成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唯有真正确立起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例如音乐欣赏教材中虽然有现代音乐《蓝色狂想曲》等作品,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它们就像古典音乐一样艰深难懂。而高中生是当代流行音乐最广大的听众。笔者在实践中适当得把当代流行音乐中的精品、当代经典的影视音乐作品都补充到音乐欣赏课中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京剧单元时,教师可以把流行歌曲中陶喆的《苏三说》和王力宏的《在梅边》拿来作例子,歌曲都借鉴了京剧的元素;在讲古典作品时可用SHE的歌曲《不想长大》为例,乐曲运用了莫扎特协奏曲中的主旋律作为歌曲的主轴,„„教师认真去挖掘的话还可以列举许多,这些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极其有益的。

2.音乐创新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创造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创作教学看重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从音乐专业的角度看,职高学生的音乐创作结果可能是幼稚的,可能并不符合专业创作音乐的定律,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看,只要学生进入了创作状态,只要获得了创造性的音乐体验,其创造结果是否符合音乐创造标准,事实上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职高学生有职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对音乐的创作,有他们的成功法则。因此,职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唯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育出热爱音乐审美创造的种子。

三、音乐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创造性地挖掘,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教学这一片沃土上生根开花,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讨》 张飞龙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文系音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职高音乐 篇3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由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所创造。这是他深受达尔克罗兹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日“理念”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是一种着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的教学方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奥尔夫教育从原本主要面对儿童不断扩展到中学音乐课堂、成人教育、音乐治疗、老年健康等各个领域。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差,需要亲自体验能参与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更多更广的音乐知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一、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声势进行节奏训练

在学习初期,教师编排节奏游戏,由学生共同用声势活动的身体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表现出来,节奏类型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为主,这样,学生既能够积极参与,又能有效的纠正学生在以前进行节奏训练时越拍越快的的毛病。例如一流行歌曲《兄弟干杯》是金牌教练李永波和庞龙演唱的奥运歌曲。这首歌旋律明快,节奏清晰,节奏感强,歌词内容积极向上。之前,针对歌曲节奏,我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里的声势训练,结合学生用的课桌,创编了一组节奏练习,我把它取名为“桌子节奏”。

(“>”为拍桌子,其他为拍腿)

伴随着《兄弟干杯》的音乐,我敲打着桌子,拍击着大腿,学生很快和我一起融入了另一种音乐体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桌子节奏”,很快,他们就合着《兄弟干杯》的音乐,快乐的唱着,快乐的敲打着。从他们的表情里,从他们的歌声里,我感觉到:此刻,他们在享受音乐!他们很快乐!

二、用声势“固定音型”为歌唱伴奏,是课堂上最方便的多声训练。

用声势“固定音型”为歌唱伴奏,是课堂上最方便的多声训练,也是音乐教学中对设备要求最少,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 “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mato,原文为“顽固”之意,所以在许多中文翻译时常见使用“顽固低音”、“顽固节奏、”“顽固伴奏”,意指一个音乐小动机,或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甚或全曲。于是,我把固定音型运用到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效果出人意料。首先,这种固定音型

作为一种节奏基石,来源丰富,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容易掌握,提高兴趣。其次,固定音型减少了学习技巧的难度,使多声教学变成极简单、极方便的事。最后这种无技术负担的固定音型可以成为学生的一种无意识或半无意识的说、动、唱、奏,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做即兴创作的其它发展,既培养了即兴创造能力,又训练了他们一脑多用的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三、用声势练习学习曲式结构

农村职业高中的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只喜欢听唱大街上传唱的通俗歌曲,对那些优秀的传统音乐不感兴趣,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我将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针对不同的曲式结构配以不同的固定节奏型,直接感受乐曲的曲式结构,并能辨认曲式的结构特点,既缩短了学生与那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例如,我用这样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了中国民族器乐曲《喜洋洋》,使学生在了解了这首乐曲的作者刘明源的同时,还了解了这首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也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喜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也不是培养音乐家为己任,他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做为体现审美功效的音乐教师不应仅仅拘泥于教材的讲授,应懂得音乐教学时流淌时代精神的活水,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与学生一起不断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

用音乐激活职高语文课堂 篇4

1 音乐调节职校语文课堂的意义

(1) 音乐调节有利于培养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 职高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厌学, 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 就不会出现灵感, 就更别说思维的创造性了。兴趣, 在职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那些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 作为美的信息载体, 是人类情感与美质的积淀;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 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阐释。因此, 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 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

(2) 音乐调节是深化职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职校语文课堂少、慢、差、费, 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无节奏状态。教师上课随意, 缺少为专业知识服务的针对性, 致使学生如在云里雾里一般, 不知所以。因此, 教师要想彻底解除无序这一“痼疾”之痛, 就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3) 音乐与文学的相互促进和渗透关系决定音乐调节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从汉语的特点来看, 它有声、有韵、有调, 三者串连交错排列, 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所以, 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职高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契机。为此, 我做了如下尝试。

2 音乐调节职校语文课堂的实践

2.1 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 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 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 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在语文教学中, 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 以音乐创设情景,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 促进其理解。很多课文都可以用音乐导入。如《就是那只蟋蟀》是一曲浓郁的相思曲。课前我播放了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在深情与悲伤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思乡的意绪。那舒缓、低沉的曲调, 将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的主题与我们文章的内容接近, 在悲壮与豪放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 沉浸于离家又思家, 思家又必须离家的情感之中。他们的心完全被这首曲子所打动。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与课文内蕴之情相吻合的氛围, 学生就可以良好的状态很快地进入文本学习的情景。

2.2 配乐朗读, 诱情促思

科学研究表明, 运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 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去思考, 往往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先播放一段《二泉映月》, 创设一个静谧的情境, 让学生倾听名家的吟诵, 随着吟诵的抑扬顿挫, 语速的疾徐变化, 腔调的婉转曲折, 展开想象、联想, 走进诗文, 眼见江枫、渔火、月亮、秋霜、耳听乌啼、钟声、品味淡淡的哀愁。如在教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愤》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 我配上古筝曲《苏武牧羊》朗诵了全诗, 那悲凉苍茫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那个寒冷的秋夜, 充分体会陆游那种对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再让学生自由练读, 最后配上音乐, 让学生用朗读去再现诗的意境, 使整堂课达到高潮。把音乐因素引入到朗读教学之中, 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音乐翅膀, 让师生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中神思驰骋,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愉悦中领悟, 在享受中提高。

2.3 背景音乐, 体会意境

课堂中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 可使师生沉浸于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 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学习《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 多媒体投放月色海天的画面, 即“月亮升起, 海面平静”、”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月亮照耀, 风起浪涌”。并配以与之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 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富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美妙的旋律, 美丽的画面、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 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2.4 歌声收尾, 意味丰厚

执教《我的母亲》一课时, 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母亲的形象及母亲对我的爱后, 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 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有老舍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 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各抒己见, 谈得十分动情, 教学现场十分感人, 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 音乐响起, “花, 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 并且越来越响亮, 课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 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母爱的心理效应场, 这个效应场里有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聆听这首歌颂母爱的歌, 心理感应自然不同。这时, 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 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 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 又增加了课堂的分量, 艺术的张力。

3 音乐在职高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 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是两个学科的有机结合, 它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1) 职高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是可行的。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和理解是逐步提高的, 虽还要培养, 但不能以此贬低学生音乐理解能力。一方面, 学生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爱好 (虽然以通俗音乐为主) , 另一方面, 广播电视对学生的音乐形象的想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像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可理解为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 电台中的配乐朗诵等等, 作用都不可低估。

(2) 如果是为文本服务的音乐, 要看文本与乐曲之间有没有切合点 (联系点) 。《荷塘月色》与《二泉映月》的基调是相近的 (都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与苦闷) ;《给我三天光明》与《光明行》都表现了对光明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与笛子曲《姑苏行》都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赞赏, 等等。这些联系点可以是多方面的联系, 也可是某一方面的联系。如果没有切合点, 就不能滥用, 否则适得其反。

摘要:在职高语文课堂中恰当运用音乐来配合教学,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开放、更充满活力、更富有创新精神, 符合职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浅谈职高音乐高效性教学 篇5

一、职高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职高音乐教学中,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教学时从自己的思维和角度进行设计, 只考虑教学目标是否能顺利完成。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 失去了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 向学生灌输枯燥的音乐乐理知识, 并要求他们进行记忆。学生在沉闷的学习环境中失去了对音乐知识探究的兴趣,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运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通过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熏陶, 让学生在分析和体会音乐内涵时受到音乐的感染,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用音乐来影响学生, 使他们形成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音乐的赏析来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具备爱国的精神,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深入体会。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进行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音乐知识, 用心去欣赏音乐,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教育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使学生在探究音乐知识时感受到乐曲带给他们的震撼力量, 通过倾听和分析音乐内涵, 来获得音乐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 体会作者的情感。音乐教学能给学生正面引导, 使他们通过倾听音乐来舒缓情绪。

三、选择正确的音乐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在职高音乐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中包括很多乐理知识,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识谱、会唱歌, 能演奏乐器, 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每种音乐技能的形成都是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学起。在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职高学生的心理, 从学习意愿上对他们进行引导, 让他们能对音乐学习感兴趣, 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 就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 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整堂课都在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下进行, 使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不断提高, 发展音乐综合素质。在探究教学方式的过程中, 音乐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能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经验, 能灵活利用教学机智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使音乐课堂教学在活跃的环境下有效进行。所以,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但是他的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实际, 也不能算是优秀的教师。所以, 在选择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时, 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音乐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使音乐课堂真正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使音乐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因此, 掌握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有利发展。

四、进行开放式的创新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提高对音乐知识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进行开放式的音乐教学中, 不是对学生完全方式, 让他们自由学习, 而是在引导学生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积极的知识探索,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开发学生的自学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 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让学生轻松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 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堂中, 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 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 可以是长辈、导师, 也可以是伙伴、朋友。在音乐课堂教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相信他们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知识的领悟能力, 调动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同时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对哪些音乐知识不理解, 对哪些知识存在疑问,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性, 并调控课堂的教学进程;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 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在开放式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 还要研究学生。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地倒给学生,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 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善于捕捉反馈信息并适时进行调整。所以, 看似教师好像在教学中变轻松了, 实则是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高音乐 篇6

一、职高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音乐课程 不能受到足够 的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 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 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管理者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而教师工作积极性又会影响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新的音乐课程理念的实践。

2.职高音乐 教学师资力量 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保障, 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现在部分学校音乐教师资源匮乏, 某些教师专业基本功比较薄弱, 不能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能创新教学思路、“一专多能式”的综合型音乐教师更缺乏。老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课本外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而, 现在某些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传统教学模式单 一、低效。一种是传统民间艺人 “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 学生跟唱一句。另一种是“专业课堂”, 专门练习发声、范唱、识谱、教唱等。如今, 音乐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 没有多大突破。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常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 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 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 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音乐课程教授目标无法实现。

二、职高音乐教学现状解决的对策

1.关注内心 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 生活多么甜蜜, 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 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听到柔和流畅的小提琴, 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笛声, 能联想起青翠的山谷等。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选择精彩的影像、旋律优美的唱段,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 这样就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近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 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化的, 有时, 在一节音乐课中, 可能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在音乐学科中运用的是更具优势的情感体验法。职高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 设计和创新教学, 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因材施教 , 突出个性 化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个性特长,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中,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当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及音乐情绪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鼓励学生用色彩表现音乐, 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可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梦幻世界, 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可以写写音乐随笔, 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另外, 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 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持信任态度, 对他们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应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 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只有在这样师生情感融洽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真正拥有和享受音乐艺术给予他们的愉悦。

3.引导学生重视“听赏 ”学习。音乐新课程指出 ,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 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 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可见, 声音是音乐的基本材料,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 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 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均离不开听觉训练。因此, 听是音乐鉴赏学习的基本方式, 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时应充分尊重这一规律。另外, 音乐最有力的作用是诉诸感情,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正是这个用意。音乐对智力的培养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 这不是主要的, 它与数学等逻辑学科相比, 智力作用是微小的, “莫扎特效应”只是夸大了这种作用。人的心理结构分为知、情、意三个领域, 相较认知领域, 情感不是用来认知的, 情感只能体验。对于音乐来说, 只能通过耳朵这个感性器官去听, 与音乐流动的音响一起体验才是最佳学习音乐的方法。在体验中张开联想的翅膀, 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要做到这样, 职高音乐鉴赏教学不能进行过多的技术化训练, 特别违背听觉规律的技术化训练是要不得的。当然, 我们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需求, 放任自流, 使课堂乱成一团。

4.关注音乐作 品表现出 来的风格 特点。关注音乐作品的风格, 必须从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要素的基本特点入手。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在这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并诞生出它们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某些最集中的特点, 而这些形式和特点又集中地表现在某些个性鲜明的音乐要素上。既然音乐风格是一定音乐文化的产物, 那么人们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风格的过程中, 就有可能产生对这种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做适当分析和探讨的意愿。探讨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 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音乐经验, 还有利于学生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提高文化水平。

三、结语

职高音乐 篇7

学习音乐和学习所有的技能一样, 必须有一个相当完备和漫长的学习阶段, 通过有目的、有准备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和轻松接受。现在我校幼师专业音乐课每周只有三个课时, 这三节课还包括乐理、唱歌、视唱练耳, 课本上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初步了解, 演唱技巧的提高还要靠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练习。基于目前这种课程设置, 我们不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上好综合性的音乐课, 还应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切实的加强。

1. 课内学习, 课外练习。

根据目前课程安排, 学生如果只依靠课内时间学习, 只可能掌握肤浅的专业知识, 要提高技能、技巧, 时间远远不够, 所以, 在唱歌技能教育中, 应改掉以往纯粹的教唱, 努力探索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笔者在教学中, 课前布置学生带上课本、练习本和复读机;课中, 对发声练习中较难掌握的吸气、呼气等要点给予提示并书写板书, 板书部分要求学生摘记;练习中做好示范, 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讲解与示范。学习练唱歌曲时, 先进行发声练习, 再进行一系列的节奏练习、视唱歌谱、有气息地念歌词、跟琴视唱等。此过程注意气息控制始终占主导位置, 等学生学会视唱歌曲的旋律后, 进行技巧处理, 在歌曲上标上吸气、强弱等记号。最后, 教师根据歌曲的特点分段、分句, 再结合要求做练习。系统地学习演唱歌曲后, 再抽查个别学生 (1~5位) 跟琴视唱, 根据学生演唱情况, 指出在咬字、音高、发音位置等技巧方面的注意事项, 并提醒大家注意改进。训练结束后, 要求学生用复读机录制自己今天所唱的歌曲 (无伴奏录音) , 以后坚持每天练唱, 坚持一两个星期后, 再次录制同一首歌。之后, 对照两次录音, 按上课要点记录, 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这样一首歌曲可以反复试唱, 反复录音, 反复比较, 直至取得较为满意的演唱效果。

2. 开展多种以音乐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组织音乐兴趣小组, 把对音乐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起来, 在技能、技巧方面再加以课外指导和培养。可以年级为单位, 每学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竞赛活动, 如第二学期开展小歌手比赛, 第三学期开展键盘 (自弹自唱) 比赛。这些活动既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加练习, 又促进她们互相竞争, 更重要的是给她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经过多次竞赛, 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教师也从比赛中发现一些好苗子, 为县、市、省等各级比赛做好人才准备。

二、加强欣赏课中情感的注入

音乐需要情感的支持, 情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调适。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歌唱的技能后, 不管拿到哪首歌曲, 首先, 要读懂歌词的含义和把握情感的分配。歌曲是欢乐还是悲哀, 雄壮还是深情, 歌曲的节奏特点与情感特点, 歌曲涉及的时代背景, 教师应对学生加以点拨。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应该让学生了解贝多芬一生坎坷的人生经历, 《命运》表达的是冲破黑暗、迎接光明, 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崇高理想, 作品弘扬了贝多芬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和对内在自由的执著追求。通过对作品的了解, 获得情感的熏陶。

三、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 一出场就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 像在背书, 这个现象是自信心不足造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 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上课时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 让学生有经常在同学或教师面前单独表演的机会, 教师加以鼓励和赞扬, 逐渐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 自愿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自我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 凡有节奏就有律动, 凡是律动也有节奏, 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笔者鼓励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 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如乐曲《赛马》, 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 音乐响起后笔者会对其中的一组节奏做简单的律动, 并诚邀学生与笔者共舞。一些好动、热情的学生就会大胆参与, 有的学生还会自创一套动作表现。这时笔者也跟着大家“疯玩”起来, 可以是拍手、跺脚、双脚重跳等表现方式, 只要跟音乐节奏能合拍就行。这样的“玩”不仅让学生身体动起来, 心也跟着动起来, 这种“疯玩”也为学生将来进入幼儿园做好基础准备。

四、师生情感的交流

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 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 细心留意学生的眼神、表情, 及时发现问题, 用声情并茂的范唱或热情的语言、真挚的爱心帮助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捕捉学生们的需求和不足。如果只按课程设计的模式按部就班地教学, 课堂气氛一定呆板, 其结果也不理想。音乐教育应循序渐进,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要通过参与、体验, 自发地、自然地获得。教师对自发的学习要及时发现, 及时鼓励。

职高幼师专业音乐综合课只要抓住这四个要点, 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演唱、表演技能, 挖掘她们的音乐潜能, 激发她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真正把音乐课变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课。

参考文献

[1]蔡懿.让欣赏课成为学生的最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俞加平.浅谈音乐欣赏教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职高音乐 篇8

一、转变认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随着人们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带领学生群体演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由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音乐能力要求较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下或闲暇时间复习钢琴的基本弹法和歌曲的基本发音方法,并不断挑战新类型的歌曲的演唱。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最新的音乐教学趋势,通过注册慕课平台在慕课平台上寻找优秀的音乐教学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与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将陈旧的内容剔除出去,将新的内容引进来。除了观看视频,教师也要多读书,通过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要重读经典,获得全新的理解。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灵活的课堂教学

每名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好,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在班级中进行一视同仁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通过歌曲发音环节、歌曲独唱环节、歌曲群唱环节,了解每名学生的音乐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基于嗓音条件,可以将学生分为高、中、低音,对于高音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让这些学生学习音调较高、气势教学雄厚的歌曲,我国的地方民歌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中音是人耳可以准确感受到的,这些学生只需要练习一些日常的抒情曲。针对低音部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学习一些音调比较低的歌曲,如黄小琥和萧亚轩的歌曲就可以作为练习的曲目。音乐是需要一定的领悟力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领悟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在音乐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的方式,通过精心划分小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中高低音,然后给予每个小组特定的任务,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平静的音乐课堂变得具有刺激性和紧张感,让学生通过相互配合和其他的小组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音乐知识,获得音乐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音乐基础的参差不齐,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实际,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在小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三、在音乐教学中注重音乐课程之间的联系

音乐课程教学除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之外,还要加强不同音乐课程之间的联系,使整个音乐教学成为统一的整体,便于学生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分布在乐理视唱、声乐、琴法、舞蹈等课程学习中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突出本科目学习的内容,各个相关的学习科目之间的联系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需要将这些科目紧密联系起来。各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认识到所教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上体现出科目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简单的儿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钢琴参照儿歌的乐谱将儿歌弹奏出来,然后学生在唱儿歌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相应的舞蹈动作。将歌曲的学习与乐谱的学习、钢琴的弹奏、舞蹈表演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教学

理论是需要联系实际的,再高尚的理论若是不应用于实际,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因为职业高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是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参加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课。通过参与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真实接触到幼儿园教育这个行业,提高对幼师的认知程度和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音乐教学。除了参与课程的学习外,学生也可以作为一天的幼儿园音乐实习教师,自己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到基础的音乐知识。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使学生明白怎样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并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完善。

总之,职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侧重点地开展教学内容,并注重与其他音乐科目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雷.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与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职高音乐 篇9

一、从职业的自豪感导入

在第一学期开学之初, 面对学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 (来自河北几个不同的县、学习基础差、没有音乐基础等) 的情况, 我总是在每次上课的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职业自豪感教育, 给学生讲幼师专业的就业形势, 讲“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一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幼儿园里经常用到的一首教学曲子”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例一:如歌曲《玛丽有只小羊羔》的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个学校, 都怀揣着一个美丽的梦想, 那就是将来做一个优秀的幼儿园老师。 其实, 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幼儿园老师往往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 我们选择的这个职业是非常高尚的, 希望大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曲子《玛丽有只小羊羔》是幼儿园教学中的经典曲目, 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学。 ”此导入方式从强化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自豪感入手, 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较好。

二、从关键字导入

“关键字”必须是能概括音乐主题的字, 同时必然是内涵广泛有话题内容的字。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 主要优点是简洁生动, 在进入音乐教学和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联想的翅膀, 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必要准备, 并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实例二:如学习《幸福拍手歌》, 我写下了“幸福”两个字, 请学生谈谈:“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起什么? 说说自己感觉幸福的事情。 ”大部分学生能很快联想到家人团聚、亲人关爱、助人为乐、有成就感等。 然后, 我继续引导学生表达幸福的方式, 可以有笑、喊、哭、鼓掌等外显的方式, 也可以有默默品味、心中欣喜等内敛的方式等, 从而逐步导入本课主题。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联系这首歌时, 要多联想自己记忆中幸福的时刻, 投入真实的感情,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日常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音乐同样源于生活。 教材所选用的音乐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从相关的日常生活话题导入音乐课教学会显得自然贴切, 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例三:如歌曲《好日子》的导入, 我首先出示一系列节日或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一、十一、生日、寒假、暑假等, 笑着问:“看到这些日期后,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共同点是什么? 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这样导入虽然简易, 但如能掌握好, 就能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地获得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 有时根据具体情况, 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 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智慧。

四、从图片式导入

实例四:在学习“进行曲”一课时, 我设计在音乐课刚开始, 大屏幕上先出现建国50周年时天安门广场隆重、威武的阅兵式镜头, 奇怪的是没有音乐 (引发问题) , 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 并向老师提出疑问, 教师反问:“根据你们的观察, 什么样的音乐在此时播放最合适? ”此时, 如梦初醒的学生各抒己见, 自然选了“一堆”进行曲, 教师板书:进行曲, 然后导入新课。

五、从音乐导入

实例五:在学习《保卫黄河》一课时, 媒体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 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 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 ”时, 媒体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

教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学生: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 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黄河大合唱 》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 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为人们所熟悉。 本课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和教师的导言, 创设一种同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 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

六、利用故事导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同学们大多比较感性, 喜欢听一些情感故事。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适当地运用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的时候, 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故事。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地情节, 让学生认识故事的主线“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 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正确认识, 之后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就能够使学生对音乐的各个部分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一流本科教育下一篇:语文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