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

2024-11-09

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通用8篇)

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 篇1

摘要:肿瘤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它主要是由于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想要战胜肿瘤, 就应该高度重视肿瘤的基础研究, 因为基础研究是对肿瘤临床医疗水平进行提高的基础。目前有关肿瘤的基础研究有很多方面, 如癌基因的表达、生物节律和肿瘤的生长存在的关系、阻断供血以及生物导弹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都已经获得了新的进展。

关键词:肿瘤,基础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 其中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等最为常见, 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 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与重点。恶性肿瘤基础研究与防治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已经使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目前恶性肿瘤仍然是威胁到人民健康的一个重大难题。由于目前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 人口构成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 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和防治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但要彻底解决这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仍然是任重道远。

1 癌基因

目前分子生物学的新领域是在基因水平上对限制性酶的图谱进行分析, 采用先进的DNA重组与分子探针技术, 来了解DNA结构中的核苷酸位点, 并进行基因定位的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基因。人类约有十万个基因组, 现在几乎每两天就可以有一个新的基因定位。因此, 目前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对癌基因定位是取得重大成果之一。

在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 最开始是由于癌细胞被激活, 从而出现结构异常的表达产物或者是表达过度, 进而就引起了肿瘤的产生。虽然ras癌基因族的核苷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属于P21ras蛋白, 均有GTP酶的活性。在这中间第12、59、61可能会成为GTP的结合点。如果该基因有一个核苷酸的点发生突变, 就会引起一个氨基酸被取代, 则导致表达产物的改变, 从而引起癌变, 这些和GTP的结合部位就是点突变的主要部位, 如果GTP酶和P21蛋白产生结合, 就会进入功能活化的状态[1]。其中, 发生癌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P21蛋白出现异常。此外, 如果水解GTP转化成GDP以后此复合体会消失, 同时恶变就会受到抑制。然而水解GTP的产生速度比一般的要快10倍, 因此造成了活化态复合体的大量积累从而引起癌变。因此, 怎样才可以加快复合体的失活将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另一突破口。

在发生癌变的同时, 抑制基因的活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所以激活该抑制基因可能是阻止恶性肿瘤产生的一种无毒害的方法。

2 生物节律和肿瘤生长存在的关系

研究表明, 如果生物节律被人为破坏时, 会加快肿瘤的生长速度,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动物的存活时间。对小鼠骨肉瘤的一项实验中发现, 如果把昼夜交替的时间进行人为的提前8h (也就是提前8h把灯打开) , 改变了昼夜交替的节律, 同时淋巴细胞与皮质醇的节律也发生了改变, 出现节律颠倒的现象, 肿瘤的生长速度也进一步加快。此外, 如果持续的保持黑暗或是亮光的情况下, 却没有对骨肉瘤的生长产生影响。

经过对67000名护士的调查研究表明, 夜班工作的时间和患乳腺癌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夜班工作时间越长则患有乳腺癌的可能性越大。此外, 在经过对空姐和无线电报的操作员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 她们中患乳腺癌的比率也相当高[2]。这些研究都表明, 若是夜晚长期在灯光下工作, 在夜晚正常分泌和生成的褪黑素会受到抑制,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患乳腺癌的几率。

因此, 保持正常的生物节律不但可以有助于肿瘤的治疗, 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预防肿瘤。临床医师在长期实践中发现, 在合适的时辰对肿瘤进行治疗, 不但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 同时还能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 时辰治疗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临床,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阻断血供

在很多年前, 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血管网的形成对肿瘤的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所有肿瘤都会立刻停止生长然后逐渐消失。肿瘤细胞一定要分泌和产生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TAF’S) 才能存活。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的克隆了一种叫作血管生成素的小分子蛋白基因。灭活TAF'S阻断肿瘤供血有希望成为治疗肿瘤的另一途径。

实验表明, 家兔在经过BCG感染12天后, 再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 在2h后血清中就会有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 产生[3]。肿瘤坏死因子能够引起瘤出血而最终坏死。结果表明, TNF对正常组织的细胞并没有毒性作用, 而对肿瘤细胞却具有一定的毒性, 并可以直接作用在肿瘤的微血管, 影响肿瘤的正常供血, 从而导致肿瘤坏死。因此, 停止肿瘤组织供血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又一新思路。

4 生物导弹

科学家们为了战胜恶性肿瘤, 并对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利用一种仅能和癌细胞特异的表面抗原进行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同时把它和抗癌药物分子相结合, 从而产生一种对正常细胞无害, 但是对特定的癌细胞却具有一定攻击性的理想抗癌药物[4]。

目前, 我国的肿瘤基础研究已和国外的差距明显缩短, 针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来讲, 很难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 目前最关键的是尽快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临床中去。过去我国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外直接引进已经比较成熟的临床经验, 并没有把我国所取得的肿瘤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在临床上。为了克服这一难题, 需要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 首先是加强基础和临床间的联系, 相互交流经验;对临床医师来讲, 应重视基础研究, 同时积极的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现在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癌症最终将会被人类所战胜。

参考文献

[1]陈昕, 邓洪梅, 何丽佳, 等.肿瘤相关生物节律基础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01) :86-89.

[2]来茂德.肿瘤临床基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2, 31 (04) :227-230.

[3]汤钊猷.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肿瘤学的结合[J].上海医学, 1999 (01) :5-8.

[4]李连弟, 张思维, 鲁凤珠, 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1997, 19 (05) :323-328.

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 篇2

首先,非常感谢医院各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能让我参加福建省护理学会举办的肿瘤护理新进展学习班的学习,也很荣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此次的培训学习,对放射肿瘤的历史、现存难题、目前治疗手段、方式方法及未来专业发展等有了深刻理解。其中培训内容如下:

一、姜小鹰老师的《肿瘤护理科研的选题与设计》。像我们这样长期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在写论文搞科研的方面上的确比较薄弱,经常不懂要“怎么写”、要“写什么”、如何才能发表。姜小鹰老师非常细致耐心的从选题和设计方面给我们解答,从思路和步骤方面给我们指引。一堂课下来,我对护理科研有了新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把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思考转换为各项科研课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二、青菁老师的《中心静脉CVC及PICC导管护理及静脉管理》。在越来越多的化疗病人使用中心静脉输液的当前,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是我们必须及时掌握的技能。老师为我们分析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现状,并且详细的讲诉了各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如CVC、PICC、PORT等的日常维护。这对我们日常工作帮助很大,相信通过学习日后工作中对中心静脉管道的维护能够更加到位,更加规范化。

三、柯熹老师和林芝光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解了《肿瘤病人心理问题分析及疏导》《肿瘤病人姑息护理及悲伤关怀》。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可以从哪个方面提供心理支持,对于不同学历、家庭背景等的病人要提供哪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晚期的病人要提供怎样的照护?林芝光老师提出的“姑息护理”理念非常好,充满人文关怀,且是我们工作中经常做不到位的。通过两位老师的指导,我将在工作中继续发扬这样的人文精神,为患者提供不仅仅是疾病的照护,还有心理的护理。

四、郑秋红老师讲的是《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在老师讲解之前,我对这一领域的知识非常缺乏。郑老师风趣幽默、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为我们概述了肿瘤的免疫治疗相关知识,为我们在肿瘤治疗方案拓宽了视野,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待生物治疗。郑老师也提到了当前面临的医保、观念等几大难题,不过相信生物治疗能够更好的发展,能够真正有效的服务于患者。

五、王玉琴老师和陈木花老师分别妇科常见肿瘤疾病和放射治疗两方面给我们进行讲解。使我们更加清楚妇科常见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化疗前后护理以及女性的特殊心理护理,并且对放射治疗的新进展有了了解,对放疗时如何对皮肤损伤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何晓华老师讲的是《肿瘤化学治疗的操作规范及用药反应的处置》。这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在我们科室越来越多的化疗病人,所以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我所急需的。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开展化疗工作时能更规范、更安全的为患者服务。

七、骆惠玉老师首先讲解了《肿瘤患者科学的自我管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自我管理在癌症领域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我们的意识也不够强,通过这堂课使我们提高了意识,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该如何做”,能更好的为肿瘤患者提供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骆老师还重点分享了省肿瘤医院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时机成熟的话,我院也能开展这样的示范病房,可以缓解晚期肿瘤病人的疼痛之苦。

八、王枫老师是一位临床医生,他风趣幽默,图文并茂给我们讲解了《肿瘤微创手术及护理》。现在在我科室,多项在腔镜辅助下的手术在陆续开展。医生在不断更新手术方式时,我们护士的护理水平没有很好的衔接上。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微创手术有了正面的了解,相信能更好的运用于临床。

最后,来自北京的徐波老师为我们解读了《化疗护理实践指南》。这相当有意义。护理指南是基于权威的来源,是我们的护理实践标准化、护理教育规范化、为护理管理提供了依据,为病人宣教提供了资料。使我们明白化学治疗是复杂且危险的,我们必须基于指南规范实践,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 篇3

1 细胞凋亡诱导剂Ele s clomol

细胞凋亡诱导剂Elesclomol可通过一系列效应选择性引发癌细胞凋亡, 这些效应起始于大量活性氧簇的增加, 继而应激蛋白升高, 线粒体脂质发生氧化, 随后细胞色素C和半胱氨酸蛋白酶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被激活导致细胞死亡。大量临床研究表明Elesclomol有很强的抗癌活性, 不仅单独使用具有抗肿瘤活性, 且能提高很多抗肿瘤药物的疗效。目前Elesclomol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1]。

2 血管阻滞剂AA404[2]

血管阻滞剂AA404为具有较高活性的黄酮醋酸类似物, 研究发现其可诱导肿瘤组织内细胞因子的生成, 这些细胞因子可产生多种间接效应如提高免疫应答。研究人员通过对荷瘤小鼠肿瘤坏死的组织学筛选来测定包括AA404在内的氧杂蒽酮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结果发现, 血管阻滞剂AA404活性最强, 且致肿瘤缩小的程度高达80%.

3 砷剂

从砒霜中提取的砷剂称为三氧化二砷, 砷剂对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令世界瞩目。砷剂可以作用于凋亡相关基因, 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抑制组织因子的转录, 降解蛋白的活性, 诱导粒细胞活性, 以及抑制细胞增殖, 抗血管再生和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目前研究显示, 砷剂具有很广的抗肿瘤谱, 自2002年开始, 美欧广泛开展用三氧化二砷治疗多种肿瘤的临床观察,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

4 反义寡核苷酸Oblime rs e n钠盐[4]

反义疗法和反义药物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新型抗癌疗法, 靶向bcl-2基因的反义核苷酸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的人类癌症。由Genta公司开发的Oblimersen钠盐是一种靶向人bcl-2m RNA反义寡核苷酸, 可作用于人bcl-2m RNA的前6个密码子, 从而阻断靶蛋白bcl-2的产生, 促进癌细胞凋亡。Ⅰ/Ⅱ期临床试验中, 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本品, 显现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且耐受性良好。

5 Na+-H+交换器及其抑制剂

Na+-H+交换器 (NHE) [5]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上的离子交换蛋白, 可介导胞外钠离子和胞内氢离子的交换, 与肿瘤生长、代谢、血管新生以及多药耐药等密切相关, 有望成为抗癌药物新靶点。NHE的激活在肿瘤的发生、生长、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及产生多耐药等多个环节有重要意义, 故NHE抑制剂可用于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侵袭转移, 且与化疗药物联用可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目前NHE抑制剂代表药物主要有阿米洛利、BMS-284640、SL-591227等。

6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ore loxin (s ns-595)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oreloxin (sns-595) 是日本住友制药开发的一种抗肿瘤新药, 能在肿瘤细胞周期的S期造成复制依赖性DNA损伤, 使肿瘤细胞不可逆停滞在G2期, 最终发生凋亡。住友制药现已授权Sunesis制药开展本品治疗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血液病的研究, 目前正在进行本品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用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试验[6]。

7 抗上皮细胞黏附因子单抗Ca tuma xoma b

Catumaxomab[7]是由单抗HO-3衍生的一种三功能抗体, 能同时激活T细胞和辅助免疫细胞, 从而破坏拥有表面抗原———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的靶肿瘤细胞。该药在欧洲已获准用于治疗由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阳性上皮源性转移瘤所引起的恶性腹水, 目前其正处于治疗卵巢癌和胃癌的Ⅱ期临床试验中。

随着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临床试验和治疗取得的效果也日见喜人。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仍是医务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赵炎磊, 邢爱敏.新型肿瘤治疗药物———细胞凋亡诱导剂Elesclomol[J].药学进展, 2009, 33 (5) :229.

[2]姚文瑾.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血管阻滞剂AA404[J].药学进展, 2009, 33 (11) :523.

[3]张娜, 蒋慧.砷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 (9) :555.

[4]赵炎磊.反义寡核苷酸抗癌药Oblimersen钠盐[J].药学进展, 2009, 33 (10) :475.

[5]王卓, 徐云根, 郭青龙, 等.抗肿瘤药治疗新靶点———Na+-H+交换器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 2010, 34 (2) :49.

[6]巫凤娟, 杨臻峥.抗肿瘤药Voreloxin[J].药学进展, 2010, 34 (2) :89.

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 篇4

目前,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作为3个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的化疗日益凸显了其对肿瘤治疗作用中的局限性, 尤其是在肿瘤定位、肿瘤转移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特别是其治疗作用中对正常细胞的杀伤性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的药物特性, 使临床医师在使用这类药物时不得不在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之间反复权衡。肿瘤靶向药物为开发高效低毒高富集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临床思路, 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寻找新靶点、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特性、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减少靶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降低不良反应, 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特点[1]。但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药物本身或者其药物载体的原因导致其仍然有很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表明, 改进这类药物的载体, 可能是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目前药理学上对载体的研究大致包括大分子载体系统、微粒载体系统、磁性药物制剂系统及多重靶向制剂等。

1大分子载体系统

大分子载体系统可增加药物的作用时间, 提高药物的物理选择和化学选择性, 从而提高特异性, 减少毒性, 也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载体系统, 包括生物大分子、合成大分子及抗体物质等[2], 比较多的是选用血清蛋白, 纤维蛋白等。这类大分子兼具水溶和脂溶性, 尤其是抗体类具有高度特异性, 可以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区分癌细胞的特殊部位, 并将与之特异结合, 完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化学连接, 从而使特定的DNA片段或者特定的蛋白质失活, 或诱导特异的活化, 从而发挥细胞凋亡或者正常抑制组织的增生作用, 加快肿瘤销蚀或组织修复作用。单抗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高效、血清交叉反应少及制备成本低等特点, 是目前应用相当广泛的靶向药物载体。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也在凸显, 由于其异种抗原的强抗原性, 导致人的抗体应答逐步加强, 往往在药物到达肿瘤前的首关效应中, 即因为抗原抗体反应而形成难以到达肿瘤细胞的免疫复合物, 影响药物的疗效[3]。

2微粒载体系统

将药物包封或嵌入各种类型的胶体系统, 突破首关效应, 作用于肿瘤部位, 是这类系统的主要目的, 这其中有脂质体、纳米微粒、乳剂、微泡和微球[4]。

脂质体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 可解决药物的许多问题, 如稳定性差、溶解度差、刺激性、在体内快速降解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工艺提高, 纳米微粒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其直径<1nm, 易通过人体毛细血管, 在非胃肠道给药时, 缓释及在特定组织或靶部位发挥作用是其主要目的。乳剂在组织分布上与脂质体相似, 可选择在肿瘤炎症部位续集, 其在病变处药物浓度可达到普通之剂的10~20倍。微球是以白蛋白、明胶、聚酯等材料组成的球型载体给药系统, 分为生物降解微球和非生物降解微球。由于普通微球类易引起血管栓塞, 近年来应用不多[5]。

3磁性药物系统

磁性靶向药物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磁性纳米粒子、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覆而成的具有靶向性的磁性药物, 这类药物应用于体内后,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 可在体内到达特定的肿瘤细胞或生物分子处, 并缓慢释放。磁性药物系统将药物与磁性物质通过适当的载体组成的稳定体系, 在足够强的外磁场作用下, 使药物在体内能够定向、定位并释放[6], 从而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疗效,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通常由超顺磁性的纳米磁性材料、抗癌药物和其他成分共同包埋与高分子聚合物窄体材料而构成。但由于外磁场很难提供稳定而可聚焦的磁场场强, 交变磁场又难以以很高的场强应用于人体, 如何避免磁性药物系统在肝脾等网状结构沉积也很难很快解决, 载体表面的电荷特性也比较难优化, 故目前能通过审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不多[5]。

从广义来说, 植入剂也可以作为靶向药物之一, 通过人工植入的方式, 将药物直接通过植入载体包埋后植入病变部位并通过缓释、富集的方式发挥作用也是靶向药物载体系统的新应用[7]。

综上所述, 靶向药物治疗载体系统在达到肿瘤部位, 提高治疗效果的层面上可能超越抗肿瘤药物本身,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涌现, 必将成为药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Hensing TA.Clinical evaluation and staging of paticents who have lung cancer[J].Hematol OAncol Clin North Am, 2005, 19 (2) :219-235.

[2]Yoshinobu Takakura, Ram I, Makiya Nishikawa, et al.Control of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drug-macromolecule conjugates[J].Adv Drug Deliv Rev, 1996, 19 (3) :377-399.

[3]Kok SH, Cheng SJ, Hong CY, et al.Norcantharidin-in-duced apoptosis in oral cancer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of proapoptotic to anti-apoptotic protein ratio[J].Cancer Lett, 2005, 217 (1) :43-52.

[4]Honkanen RE.Cantharidin, another natural toxin that inhibits the activity of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phosphatases types1an 2A[J].FEBS Lett, 1993, 330 (3) :283-286.

[5]辛胜昌, 李忠彦, 吴新荣.磁性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06, 25 (7) :680-682.

[6]Widder KJ, Senyei AE, Ranney DF.In vitro releas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adriamycin bu magnetically responsive albumin microspheres[J].Can-cerres, 1980, 40 (10) :3512-3517.

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 篇5

但姜黄素水溶性差,疏水性强,25℃ 时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6. 9 μg·m L-1[3],37℃ 时其在正辛醇 - 水体系中的油 /水分配系数为19204 ± 192( Log P为4. 210 ± 0. 005)[4]。姜黄素口服不易吸收, 生物利用度低[5],大鼠口服1. 2 g·kg- 1姜黄素,血浆中只含纳摩尔级的姜黄素[6],半衰期短[7],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偏低[8],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开发可提高姜黄素抗肿瘤活性的新剂型或其衍生物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姜黄素治疗肿瘤方面的新剂型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新剂型

1. 1乳剂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系统。乳剂的表面自由能高,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药物制备成乳剂后,由于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较大,生物利用度提高。李宏建等[9]将姜黄素制成磷脂复合乳剂,并模拟临床肿瘤患者临床化疗诱导小鼠S100细胞产生耐药性,结果显示姜黄素乳剂明显增加耐药肿瘤细胞凋亡促进因子Fas表达率、细胞凋亡率和降低抗凋亡基因bcl - 2及细胞黏附因子CD54表达,表明姜黄素可以降低化疗诱发的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产生。Settacheewakul等[10]采用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当表面活性剂( 聚氧乙烯蓖麻油: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为1: 1) 、油相 ( Labrafac PG: Capryol 90为1: 1) 的质量比为7: 3时,制备的姜黄素自微乳粒径在30 nm左右,且在6个月内较稳定,大鼠口服给药后显示,姜黄素自微乳的生物利用度较姜黄素水溶液提高14倍,表明自微乳给药系统是一种增强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有 效方法。Lee等[11]也采用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当水、表面活性剂( 卵磷脂: 吐温80为3: 10) 和油相( 油酸乙酯) 的质量比为10: 3. 3: 1时,制备的姜黄素乳剂在2个星期内较稳定。且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超声均大大增强姜黄素从微乳的释放,当超声频率40 KHz、强度9. 8W / cm2,用p H7. 4的PBS缓冲液稀释时,姜黄素乳剂初始释放率最高,达0. 11 μg/s。

1.2脂质体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目前主要应用在: 1) 模拟膜的研究; 2) 制剂的可控释放和在体内的靶向给药; 3) 作为基因载体。脂质体组织相容性好、细胞亲和性高、具有靶向性与缓释性,虽然稳定性不够良好,但近年对脂质体的改良,仍是一种有前途的给药系统。顾吉晋等[12,13]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并采用孵育法对姜黄素脂质体进行卡波姆包衣,当卡波姆的质量浓度为5. 0 g·L- 1时脂质体最稳定,体外生物粘附性大,大鼠口服给药后显示,卡波姆包衣姜黄素脂质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普通脂质体的2. 22倍。Huanlei等[14]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三甲基壳聚糖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86. 6% ,载药量2. 33% ,粒径657. 7 nm,Zeta电位15. 64 m 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壳聚糖修饰对姜黄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无明显影响,但是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壳聚糖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大。吴青青等[15]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12小时姜黄素脂质体皮肤累积透过量和滞留量分别为姜黄素吐温 - 80溶液的2. 11和3. 05倍,表明姜黄素脂质体能促进姜黄素的经皮吸收,同时增加其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李翀等[16]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含醇脂质体,经四乙氧基硅烷溶胶凝胶反应于醇质体表面形成二氧化硅层,制得姜黄素硅醇质体。所制得硅 - 醇质体粒径478. 5 nm,多分散系0. 285,包封率80. 77% ,人工胃液下结构稳定,人工肠液下释放平稳,大鼠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较姜黄素混悬剂或醇质体比明显增加。宏伟等[17]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长循环脂质体,制得的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接近90% ,平均粒径为136 nm,Zeta电位为 - 17. 7mv,4℃ 放置30 d包封率没有明显变化。Takahashi等[18]制备了姜黄素脂质体,并考察不同类型、不同用量卵磷脂其制备的影响,当选择卵磷脂SLP PC70用量为5% 时,姜黄素脂质体分散性较好,其结构属小单室泡囊,粒径263 nm,包封率68. 0% ,大鼠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较姜黄素组或姜黄素与SLP - PC70混合组提高,且血浆抗氧化活性随着姜黄素血药浓度提高而增强。

1. 3微球微球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体系。粒径一般在1 ~ 250 μm,其中粒径小于500 nm的微球又称纳米球或纳米粒。王海鸥等[19]采用W/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PLGA微球,工艺优化后,姜黄素PLGA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1151 nm,包封率59. 44% ,载药量1. 98% ,71小时体外释放77% ,具良好的体外缓释性能。Cao等[20]所制的姜黄素肺靶向明胶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18. 9 μm,包封率75. 5% ,载药量6. 15% ,在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姜黄素溶液,组织病理学研究亦表明其具有较高安全性。Li等[21]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磁性姜黄素PLA微球,微球磁含量12% ,具超顺磁,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范围为0. 55 ~ 0. 75 μm,载药量8% ,包封率24. 2% ,姜黄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磁性微球。在p H 7. 4的PBS溶液中,72小时仅释放49. 01% ,120小时基本释放完全,具明显缓释特性。Zhang等[22]以果胶酸钙和Eugragit - 100为内层酶敏感衣及外层p H敏感衣对微球进行包衣,制备了p H敏感 - 酶促发双重控制的结肠定位释药微球,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其在含大鼠盲肠内容物的模拟结肠液中释放较好,表明Eugragit - 100包裹的果胶酸钙姜黄素微球是一个潜在的结肠定位释药载体。

1. 4纳米粒纳米粒包括纳米囊与纳米球,注射纳米粒不易阻塞血管,可靶向于肝、脾和骨髓,亦可由细胞内或细胞间穿过内皮壁到达靶部位。功能医用高分子材料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使得近年来载药纳米粒子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上倍受青睐。Guo等[23]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姜黄素 - 聚己内酯 - 聚乙二醇 - 聚己内酯纳米纤维( PCEC) ,粒径范围在2. 3 ~ 4. 5 μm,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PCEC材料不影响脑胶质瘤9L细胞的生长,姜黄素原药的抗肿瘤活性在48小时就消失,而姜黄素PCEC纳米纤维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延长,表明此复合物可用于脑肿瘤术后化疗。朱志新等[24]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姜黄素 - 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 ( PLGA) ,形态圆整,粒径419 nm,载药量15. 8% ,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等剂量姜黄素混悬液组合5 - ASA组,表明姜黄素PLGA纳米粒对炎症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聚集即靶向作用。张华等[25]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姜黄素白蛋白纳米混悬剂( BSA) ,形态圆整,粒径245. 3 nm,包封率42. 39% ,Cur - BSA - NPs混悬剂中姜黄素以无定型存在或者被BSA包裹,72 h体外释放累积度为96% 。

1. 5聚合物胶束Chandana等[26]制备了姜黄素聚乙二醇 - 聚己内酯两亲性共聚物胶束纳米胶束( Me PEG - PCL) ,当Me PEG: PCL为40: 60时,其包封率60% ,粒径110 nm、Zeta电位 - 16 m V,纳米胶束生物利用度较姜黄素原药提高2. 95倍,细胞摄取也较姜黄素原药提高,纳米胶束与姜黄素原药对胰腺癌细胞株MIA Pa Ca - 2与PANC 1的IC50值分别为22. 8、24. 75 μm和13. 85、14. 96 μm,表明纳米胶束系统可用于癌症治疗的有效载体。Gou等[27]以两亲性共聚物聚乙二醇单甲醚 - 聚己内酯( MPEG - PCL) 为载体材料,采用一步沉淀法制备姜黄素MPEG - PCL胶束,为单分散性胶束,粒径27. 3 nm, 分散系数0. 097,包封率99. 16% ,载药量12. 95% ,姜黄素载药胶束较姜黄素原药显示出更强的抑制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此姜黄素胶束在体内外均能保持对C - 26结肠癌细胞的毒性,抑制其生长,并显示出比姜黄素原药更强的抗结肠癌作用。Song等[28]以合成的聚乳酸聚乙醇酸 - 聚乙二醇 -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LGA PEG - PLGA) 为载体材料,采用透析法制备姜黄素PLGA - PEG PLGA胶束,此胶束Zeta电位 - 0. 71 m V,粒径26. 29 nm,载药量6. 4% ,包封率70% 。,血浆AUC( 0 -∞),t1 /2α,t1 /2β和MRT较姜黄素溶液分别提高了1. 31,2. 48,4. 54和2. 67倍,且此胶束在肺和脑分布较多,而肝和脾较少,表明PLGA - PEG - PLGA胶束可作为难溶性药物潜在的靶向载体。

2前药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姜黄素具有邻二酚的结构,两个游离的羟基可以直接或通过连接臂与载体连接,是个很好的修饰位点。用小分子或大分子载体对姜黄素的酚羟基进行修饰制备得到的姜黄素前药能较好地解决姜黄素水溶性差、化学结构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

2.1小分子修饰的姜黄素前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在姜黄素酚羟基位置引入内源性小分子,如氨基酸和胡椒醛等。

2. 1. 1氨基酸衍生物姜黄素具有B - 二酮基多酚环,包括2个阿魏酸( 4 - 羟基 - 3 - 甲氧基肉桂酸) 通过一个羧基碳原子的乙撑基相连[29],可以与N - 马来酰 - 甘氨酸、N - 马来酰 - 缬氨酸基团形成酯键,合成前药。陆鹏等[30]以姜黄素分子结构为基础,成功合成N - 马来酰 - L - 缬氨酸酯姜黄素、N - 马来酰 - 甘氨酸酯姜黄素,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比较两种姜黄素前体药物作用于人膀胱癌EJ细胞及肾小管上皮HKC细胞6 ~ 24 h后,61. 71% ~ 65. 13% ( P < 01 05) 、10. 96% ~ 73. 01% ( P < 0105) ,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与同浓度姜黄素相比对肾小管上皮HKC细胞抑制作用降低,说明两者都能抑制人膀胱癌EJ细胞,同时姜黄素衍生物对肾小管上皮HKC细胞毒性作用小。

2. 1. 2胡椒碱衍生物胡椒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抑郁作用,将胡椒碱与姜黄素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Satyendra等[31]分别将甘氨酸、D - 丙氨酸、葡萄糖、乙酸和胡椒碱与姜黄素合成不同前药。Mishra等[32]设计合成姜黄素的胡椒碱衍生物作为抗肿瘤前药,以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 Dubey等[33]通过姜黄素与脱去亚甲基的胡椒酰氯在吡啶中反应得到双酯衍生物作为姜黄素前药。

2. 2大分子修饰的姜黄素前药姜黄素的大分子载体材料通过负载多个姜黄素形成高分子量的多元酚,能放大姜黄素的药理活性,同时,大分子量的药物载体能够增加药物的作用时间和选择性,控制药物的释放,药效持久稳定。另外,能被动的积聚在肿瘤部位,存在一定的肿瘤靶向性,大分子修饰的姜黄素前药主要有PEG修饰、胆固醇等细胞膜成分修饰、表面活性剂修饰等。

2. 2. 1PEG修饰的姜黄素前药姜黄素酚羟基位置引入内源性小分子,如氨基酸,合成氨基酸衍生物,如N - 马来酰 - L - 缬氨酸酯姜黄素只是改善了姜黄素的脂溶性问题,但并未改变其水溶性差的问题,聚乙二醇( PEG) 修饰剂是p H中性、无毒、具有良好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物质,是被FDA批准的极少数能作为体内注射药用的聚合物之一[34]。广泛用于半衰期段的药物,具有增强滞留时间,增加被动靶向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PEG分子量的大小对其在体内滞留时 间有关[35]。 Ahmad等[36]将分子量 分别为750和3500Da的PEG偶联到姜黄素表面,在p H7. 4的PBS溶液中,降解时间不同,但是普遍都较快,分别为60和200 min,以PC - 3前列腺癌细胞、结肠癌LS - 174T细胞、MIN胰腺癌Bx PC - 3胰腺细胞为模型细胞,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发现,750 Da PEG偶联的姜黄素前药仅对PC - 3前列腺癌细胞有作用,但仍较游离姜黄素要高出两倍; 3500 Da PEG偶联的姜黄素前药对PC - 3前列腺癌细胞、MIN胰腺癌BxPC - 3胰腺细胞IC50值较游离姜黄素小2 ~ 3倍,而对其余两种细胞作用与游离姜黄素相当。

2. 2. 2胆固醇等细胞膜成分修饰的姜黄素前药胆固醇在肿瘤细胞形成的过程是必须的,是肿瘤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可以通过LDL内吞作用或自身从头合成得到。LDL( 1500个胆固醇) 连接疏水核心作为胆固醇运输和细胞摄取载体。Peacock等[37]合成碳硼烷胆固醇共轭物,作为癌症靶向制剂。以大鼠9L脑胶质瘤细胞为模型细胞,考察其抗肿瘤活性,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胆固醇碳硼烷共轭物可以促进细胞对药物的吸收。余美荣[38]在此基础上,合成了胆固醇姜黄素共聚物,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可以促进肿瘤对姜黄素的摄取,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2. 2. 3表面活性剂修饰的姜黄素前药通过一般的剂型改变,如制备成纳米粒、微球、脂质体,虽然给以改善其体内的吸收,但是会存在包封率、载药量低等问题。制成PEG修饰的姜黄素前药也存在容易降解的问题。Manju等[39]将PVP修饰到姜黄素表面,进行制剂学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考察。所得制剂粒径22. 4 nm,在p H7. 4条件下,稳定存在8 h,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呈负相关。

3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姜黄素制剂,姜黄素靶向制剂克服了姜黄素在应用上的很多不足,如水溶性差、稳定性差、见光易分解,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等,提高了姜黄素的各种药理活性作用,降低毒副作用。

专栏——肿瘤放疗技术新进展 篇6

精确放疗实施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放射物理学的应用。肿瘤靶区给予高剂量, 必须保证精准, 除靶区勾划的准确性之外, 最重要的是每次治疗过程中, 靶区与治疗区域完全符合, 影像指引和靶区验证是绝对必要的手段, 以保证治疗时靶区固定, 使其不移动或不受移动的影响, 真正达到射线跟踪靶区治疗, 消灭分次间及分次内误差, 达到真正的4D放疗。

设备的进步为临床放疗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最近十年, 直线加速器进步飞速, 更新换代频繁, 每2~3年均有重大革新, 在临床上不断增加适应证, 扩大治疗领域,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设备的更新, 关键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物理技术, 而关于新技术的学习对医师、物理师和剂量师都是极大的挑战。每种新颖的设备在面世之初都令人眼花缭乱, 只有认真学习, 才有可能掌握新的设备技术中的关键, 使新的设备充分发挥特长。

肿瘤化学治疗新进展及护理 篇7

(1) 造血系统:如白血病。

(2) 对化疗敏感的实体瘤:如滋养叶细胞肿瘤、睾丸肿瘤。

(3) 常见肿瘤手术后辅助应用, 提高治愈率:如乳腺癌、大肠癌。

(4) 术前化疗提高治愈率:如骨肉瘤、乳腺癌 (Ⅲ期) 、非小细胞肺癌 (Ⅲ期) 、某些原发性肝癌 (动脉化疗) 。

(5) 局部晚期转移性肿瘤应用化疗:可以得到一定姑息性疗效如肺癌、胃癌。

(6) 癌性胸腹腔积液, 应用腔内生物治疗或化疗, 常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7) 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脊髓压迫或脑转移导致颅内压增高等, 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减轻症状, 为放疗创造条件。

2常用化疗药物给药途径

(1) 口服:用法简单, 但易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反应。

(2) 皮下和肌肉注射:只限于刺激性不大, 并能溶于水的药物。

(3) 静脉注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刺激性比较小的药物可在溶化后直接推入静脉。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 如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诺维本和紫杉醇等, 由于容易引起静脉炎, 最好选用中心静脉或较大的静脉。

(4) 腔内注射:很多癌性体腔积液均可采取直接注入抗肿瘤药物, 如腹腔及胸腔内注射、髓腔注射、膀胱内注射。

(5) 动脉注射:特别适用于一些不能手术但有比较局限的肿瘤, 如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胃癌、头颈部癌等, 选择合适的动脉给药, 这样药物很快直接作用于肿瘤和附近组织, 可以提高局部浓度, 减少周身反应。方法:动脉穿刺通过导管动脉注射。

(6) 灌注。

3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1) 普遍性的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疲乏。

(2) 特殊毒性反应: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引起的膀胱炎等。

(3)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及静脉炎。

(4) 远期毒性反应:表现为性腺功能障碍、致畸胎作用及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

(5) 其他反应:部分抗肿瘤药物常引起全身皮肤毒性反应, 如脱发、皮肤色素沉着、皮疹等。

4如上述化疗措施给患者带来副反应, 作为临床专科护士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

4.1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化疗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系统地对肿瘤化疗专科理论进行学习。熟悉各化疗药物使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各种肿瘤的化疗方案、护理要点, 所在岗位的素质和技能。

4.2制定良好的护患沟通制度, 制定化疗方案告知流程, 解释化疗过程, 告知将要使用的药物及方法, 出现的反应和应对的方法, 排除对化疗的恐惧。建立治疗的信心, 化疗期间要善于发现患者的负性心理, 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4.3认真观察化疗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3.1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 其护理方法如下:

(1) 化疗当天早餐应提前 (最好不迟于06:00) , 早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晚餐宜推迟, 这样拉开中间时间, 可减少恶心、呕吐。

(2) 化疗前2 h应用镇静剂或止吐剂, 如胃复安等。

(3) 在注射化疗的同时可有意识地与患者谈话分散注意力, 或让患者听轻松的音乐。

(4) 在化疗期间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5~6次/d) , 饮食要清淡和多样化, 尽量用色、香、味俱全及患者所喜欢的食物诱导患者进食。交待患者少食用含5-H的食物, 如香蕉等。

(5) 选择最佳的给药时间, 化疗时间宜选择睡眠前用药, 这样可使患者在出现胃肠反应时处于熟睡状态[1]。

4.3.2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化疗中最常见的, 重要的是限制毒副反应。当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 血小板低于50×104/L应停止化疗。护理措施:保护性隔离;室内每天用消毒液清洁台面和地板2次;保持患者床单、衣服清洁干燥, 保持全身卫生;限制探视;患者如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出现全身性出血, 应尽量避免局部碰撞, 护理操作应动作轻柔, 拔出针头后局部压迫止血5 min~10 min。

4.3.3局部毒副反应的护理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时, 如果漏在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红肿, 严重时可出现组织坏死, 增加患者的痛苦。遇此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注射。抽回血后拔出针头, 在外漏区域注射50~200 mg氢化可的松, 也可用0.25%~0.5%的普鲁卡因环形封闭, 局部可用冰水冷敷24 h或50%的硫酸镁温热敷。化疗药物还可引起栓塞性静脉炎, 预防方法: (1) 选用直的大血管, 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治疗, 合理降低药物浓度及减慢输液的进度; (2) 同时可使用专用化疗输液器, 在化疗前后可使用100 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静脉应用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经临床试验证明中心静脉置管术不仅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 保护了备用静脉, 还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 保护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2]。

4.3.4化疗所引起的脏器的损害, 护理措施如下:

(1) 对肾毒性药物, 化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同时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充分稀释药液, 观察患者的尿色、尿量、肾功能的变化, 并注意有无尿频、尿痛, 并及时汇报医生。

(2) 对肝脏有损害药物, 化疗前进行肝脏功能检查, 正确选择化疗药物及剂量, 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3) 对于博莱霉素等有肺脏毒性的抗癌药物应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症状, 定期胸部X线检查。

4.3.5对于脱发色素沉着, 应告知患者一般停药后会长出新发, 色素沉着会消失, 也可建议患者戴假发。化疗前可用头皮降温方法, 用药前5 min~10 min头部放置冰袋至用药后30 min~40 min, 可防止药物对毛囊的刺激, 预防脱发[3]。

4.3.6远期毒性反应。目前要重视正确掌握化疗包括辅助化疗的适应证, 避免盲目扩大适应证及不正当的长期维持治疗。

4.3.7心理、生理舒适护理。癌症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影响较大, 而化疗本身是一种刺激, 采取转移分散注意力及温馨服务等方法, 使患者心情愉快轻松。

4.3.8实施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健康教育, 在个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同时要对家属讲解肿瘤化疗饮食调理、化疗不良反应护理等相应知识, 增加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系统的应对措施, 提高化疗效果。

5小结

临床约70%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 化疗所造成的毒副反应是再所难免的, 作为化疗护理专科护士, 首先应掌握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另一方面, 各项工作流程的完善和安全管理机制的落实, 均起到保障化疗患者安全的作用, 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化疗的效果, 减轻化疗的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翠玉, 等.抗肿瘤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护理干预[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 :83~84

[2]荆卉, 张芬诗, 周春梅.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 :32~33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新进展 篇8

1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分类、疾病命名渐趋统一

一直以来妇科病理就存在疾病名称混乱的问题,对疾病命名不统一规范,引起临床医生以及病理医生之间的疾病的沟通,不能很好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诊断。随着WHO于70年代制订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和女性生殖道组织学分类》以来,90年代推出第2版,直至2003年推出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其分类及命名基本完善。新的分类方法,从疾病的定义、巨检、镜检以及鉴别诊断、预后等方面进行描述,此外还特别介绍了一些常见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遗传信息[2]。目前WHO的分类已被大部分国家采纳,这使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名称日渐统一,同时又统一了诊断标准,使得临床病理能很好的交流,相辅相成,更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2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诊断新技术的进展

2.1 阴道和宫颈细胞学

半个世纪前Papanicolaou开创了细胞学,也正是从阴道细胞学开始病理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其不断完善发展,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大程度上提高宫颈癌的早期发现率,使其得到早期治疗,显著降低了宫颈癌的死亡率。因其经济、简便、高效,目前阴道、宫颈细胞学检查已经作为普查宫颈癌的最常用方法。细胞学检查报告结果在九十年代也由巴氏分级系统发展为TBS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较大型医疗机构[3]。采用液基技术进行的制片目前在国际通用,在国内许多城市也已开展,增加了诊断的正确性,降低了假阴性的发生率[4]。

2.2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的发展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室病理诊断之中的重难点。卵巢因其特殊的胚胎发育,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发生于卵巢的肿瘤在形态上及其复杂,肿瘤类型亦复杂[5]。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不断的研究,卵巢肿瘤的分类近趋完善,其瘤样病变具体有上皮、性索、间皮、生殖细胞、卵巢网、淋巴造血系转移性以及其余起源不明的杂类,其中每一大类肿瘤中又包括许多亚型或者变异型肿瘤[6]。此外在上皮间肿瘤中还存在一种交界性肿瘤,在良恶之间,具有恶性肿瘤的性质但是预后较其为好[7]。目前国内对在卵巢肿瘤的病理诊断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对于卵巢的各类肿瘤有诸多报道,如卵巢肿瘤的新进展、细胞角蛋白等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Brenner瘤等的超微结构的病理研究以及对抑制肿瘤增值机制的研究[8,9]。

2.3 宫颈癌和癌前病变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疾病康复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宫颈癌的研究在上世纪形成了肿瘤发生两阶段理论即宫颈鳞状细胞肿瘤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系统,诊断系统有CIN系统、TBS系统,及目前应用较广的TNM分类、FIGO分期。2003年WHO分类宫颈上皮性肿瘤中提到早期浸润性即微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并在诊断标准中特指接近于FIGO中的IA分期[10,11]。我国病理界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观点和理论也广泛采用,并进行相关的各项研究,达到世界水平。

2.4 HPV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近年来,HPV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部分的鳞状上皮内病变中检测有HPV DNA,说明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息息相关[12]。目前通过测序,已经发现有85型HPV,其中16、18、45、46和58型具有高度致瘤的特性,称高致瘤危险型。随后研究又发现原来的中致瘤危险型也有渐变为高致瘤危险型的倾向[13]。HPV类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分型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2.5 子宫体肿瘤的诊断

子宫内膜癌同宫颈癌一样同为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的病理学研究阐述了其诸多的组织学类型,并且确立了肿瘤的两种形态[14]。通过病因学、流行病学、组织学以及生物学等方面考虑,分为Ⅰ、Ⅱ型,Ⅰ型病史较长,肌层浸润少浅,发生淋巴转移较少,激素治疗敏感,且预后较好,以子宫内膜样癌常见,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跟雌激素相关性较大;而Ⅱ型正好相反,发生在老年女性居多,与雌激素无相关性[15]。

2.6 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进展

近年来病理学对滋养细胞疾病的研究颇多,进展较快,其水泡样胎块被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种,并从生物学行为、细胞遗传性特性、病理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报道,其中中间滋养细胞概念的提出更是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对于胎儿母体之间的血循环建立有重要作用。国内的病理学工作人员对滋养细胞疾病的也进行了较广的研究,包括中间滋养细胞在内的滋养细胞疾病。

3 结语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作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应受到诸多关注,使疾病早诊断早治疗,达到较好的预后。其中早诊断尤为重要。病理学诊断作为肿瘤诊断分期中的重要部分,要达到高效、灵敏,提高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早期发现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中,要利用诊断病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提高病理专科医生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水平,使病理学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女性生殖系统的肿瘤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理学诊断作为肿瘤分期分型的主要部分,在其诊断上意义重大。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对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诊断、临床表现解析以及发病机制的等各方面的探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是针对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诊断以及进展作综述。

上一篇:数列思想与问题解决论文下一篇:鲁苏浙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