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

2024-09-27

区域游戏(共12篇)

区域游戏 篇1

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游戏。活动气氛相对宽松,游戏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幼儿可以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选择并开展他们喜欢的游戏,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与同伴之间的交往。

自主游戏,快乐第一。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我班从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坚持有机整合与合理兼容的原则,创设了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活动区,引导幼儿在自主游戏中通过观察、对比、操作、讨论、分享、合作等方式,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几个我班幼儿百玩不厌的小游戏。

一、开心农场

“种菜、种蘑菇”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两人轮流扔骰子种菜比赛,根据骰子上扔出的数字,种出相应个数的菜,幼儿相互检查监督是否正确,先种满的幼儿为获胜者。以比赛的形式开展游戏,幼儿积极性比较高,在游戏中巩固了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同时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但是,一个游戏,幼儿玩的时间长了,兴趣就会有所下降,因此,我们又将这个游戏进行了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大菜、大蘑菇”,谁先种满菜园就栽下一个大蘑菇或一颗大菜,最后看谁的大菜、大蘑菇多,谁就获胜。

二、神奇的风铃

在蔬菜接龙卡片的两端打孔,让孩子用丝带串过卡片,利用废旧材料纸杯,串成风铃。这个游戏是在幼儿玩桌面接龙的基础上生成的,从桌面接龙转换到悬挂空间接龙,对幼儿来说游戏意义不是一点点,幼儿先将第一张卡片正面串好,然后找到与这张卡片后上蔬菜的个数一样数字的卡片将它串在一起,幼儿需要一边动手,一边动脑,怎样用丝带穿孔,幼儿要看、要练,怎样把图形都串成正面,也需要他们动脑动手,还要图形与数字接龙,那就需要更高水平了。

三、管子总动员

管子的学问真不少,我班幼儿最近爱上了各种各样的管子,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玩哪种管子、怎么玩,真正体验到了探究与发现的快乐。

1.有趣的迷宫

上学期,我班开展了区域游戏———“走迷宫”,幼儿每人都带来了自己的迷宫图书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一有空他们就聚在一起,在一张张迷宫图上走得不亦乐乎。这学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纸上走迷宫了。于是,我们在管子上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幼儿利用纸管、吸管在操场上、在铁盒子里自己动手摆起了地上迷宫、盒子迷宫, 摆完了他们可以亲自在纸管迷宫里走一走,也可以搬起铁盒子上下左右摇动,让小珠子在吸管迷宫里快速移动,幼儿开心极了!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还发现小珠子也可以在吸管中心走,于是游戏又有了新的进展、新的玩法,探索欲望就更强了。“吸管迷宫”相对“纸管迷宫”而言,幼儿的动作更精细,自主性更强,他们玩得更投入、更专注。

2.梦幻城堡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打破桌面操作、材料单一的一贯模式,将游戏空间从桌面延伸到墙面、从室内拓展到大操场,不断更新游戏材料,即使是投放同一种材料,也会提供多种层次的材料,以供不同能力的幼儿自主选择,引领每个幼儿朝着“最近发展区”不断前进, 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不再驻足等待,而是不断开拓。他们兴高采烈地取放篮子,搬运纸管,搭建城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看,梦幻城堡搭起来了,精致、漂亮又有创意,数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其中并得以轻松快乐、不留痕迹地实现与达成。

3.小小水电工

废旧的水管材料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这是一群小小水电工,他们按照设计图纸认真、细心地进行施工。用管子、弯头、三通拼接、敲敲打打,竟然完成了初具规模的管网结构,最后让小珠子在管道里穿越,来验证管道是否畅通。瞧,他们已经成功了!

我们的宗旨是让幼儿自主游戏,快乐第一。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幸福成长!

区域游戏 篇2

材料投放:各种盒子制成的各种小动物

观察记录:

为了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我悄悄将材料放入了活动区。来园劳动后,幼儿在音乐伴随下进入了活动区。琴琴和阳阳一同来到小猫、小狗、小兔、小猴前,拿起来看了看,琴琴把小猫、小狗、小兔、小猴看了一遍就又到其他材料篮里东翻翻西瞧瞧去了。阳阳拿起小狗后,将小狗转了一圈,突然发现旁边有食物,他拿起一个萝卜就往小狗嘴里放,嘴里自言自语的说:“我给你吃东西。”接着又从篮里顺手拿起一块骨头,放入小狗嘴里。当他拿起第三个食物萝卜时,他停下了手看了看,开始翻食物的篮子一边翻一边说:“萝卜、骨头、小鱼、桃子。”于是他换了一块骨头放入小狗的嘴里。玩了一会,他又拿起小猫来喂,这时他发现了勺子,他试着拿勺子喂小鱼。琴琴在活动区里转了一圈后,见阳阳在喂小猫,就走到阳阳旁看阳阳喂食,觉得挺好玩也抱起一只小猫来喂。他找了找没见有勺子,就一把抢过阳阳的勺,阳阳大叫:“老师,他抢我的勺子。”我马上走过去,只听琴琴嘟喃着“我没有勺子喂小猫了。”我忙对他说:“那我们来找找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喂小猫?”琴琴看了看篮子,摇了摇头“没有了”,我拿起一个镊子说:“试试看,镊子行不行?”琴琴拿着镊子慢慢地夹起了一条鱼,放入了小猫的嘴里。“老师,我喂小猫吃鱼了。”琴琴高兴的叫了起来。阳阳看到后,也跟着换了镊子夹鱼。

观察分析:

内容、材料丰富,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并适于幼儿个别沟通的优势,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使教师能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观察幼儿,及时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

琴琴对游戏材料进行无意识地罢弄,较长时间东看看,西瞧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不急于引导,而给予他们充分探索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材料,以培养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 篇3

关键词: 区域游戏;和谐发展

区域游戏,我们平时也叫做活动区活动、游戏区活动,它是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指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托,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新《纲要》中还提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而区域游戏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则成为幼儿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正符合这一要求。

近两年来,我园进行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课题研究活动,从材料的收集、内容的选择到区域活动的经验交流,通过这样的区域游戏展示和交流,老师们可以学到很多,收获很多,从而促进全园区域游戏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与实践,我对区域游戏有了新的理解。

1.区域游戏的创设不应该是简单为了区域游戏而开展游戏

区域游戏的创设和开展不光光仅停留在教师组织的区域游戏时间里,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我们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以及提供游戏材料时,要注意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开放,让幼儿在饭后或课间休息的时候进入个人私密空间,不受别人的影响就能玩了,幼儿活动起来方便自如,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区域活动的价值也得到了发挥。

2.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及材料的投放

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及材料的投放可以是累积性的,要以孩子的角度,尽量体现趣味性。例如有的益智区,虽然说不上益智区里哪个游戏是特别有特色的,但是这里的一些小游戏都是幼儿平时区域游戏中积累下来的,非常感兴趣的一些游戏,而且老师在材料的投放上要动脑筋、花心思, 游戏材料的准备要巧妙、认真,对孩子们来说游戏的兴趣肯定就能大大提高了。再如益智区的“棋逢对手”游戏,老师将数学方面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游戏情境中, 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能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又能很好地进行一些数学方面的复习和巩固,非常不错。

3.教师应努力创设、提供区域游戏作品展示的空间

教师们很好地利用起展板、展示柜、作品带、墙面、地垫等道具,对孩子们区域游戏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呈现和展示,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的作品不一定要求它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真实的,是孩子们自己的创作。如果能将他们的作品在班里进行呈现和展示,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促进孩子们自我成功感的体验。

4.区域游戏不一定是要让老师“教”,更多的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学”

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老师们可以多放一点心眼,看看能否通过一些小图片或小卡片的提示,让幼儿自己来发现、总结游戏的玩法,尝试根据图片提示内容自主地进行游戏,而不是光靠老师介绍、讲解游戏的玩法。给孩子一个有趣、有效、无约束的区域游戏——区域游戏思考。例如:我班的“数物拼板”游戏,我们将一些数学方面的概念,如按数字进行排列、按珠子进行排列、颜色变化的排列等等内容渗透于游戏之中,请幼儿按照各种不同的规律进行游戏。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主探讨、尝试中习得的经验才是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游戏才是有效而有趣的游戏。

5.遵循区域设置的规则,寻找不同需求的平衡点

5.1色彩谐调搭配

从所周知暖色调会使人兴奋,而冷色调则反之,幼儿的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受色彩左右,我们应视各区域性质不同而选择色彩,如,在较需安静思考成份较多的棋类、图书、科学区等就多用浅蓝、灰色等冷色系,而在粘土、音乐等区域则可用暖色调如粉红、黄、橘色等。

5.2难易及活动量高低的平衡

为年龄较小幼儿所提供的环境应较单纯;而接受较快,年龄较大的幼儿应增加环境的复杂性,比如,一个塑料瓶或一个小桶是单纯的玩具,但如果它们配合压力阀、接水管、转轮就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功能过于单纯或复杂都不利于幼儿学习动机的引发和注意力的维持。环境同时也必须提供平衡高低活动量的器材与空间。高活动量,必须有大肌肉运动的空间如攀爬、骑和,低活动量如拼图、拼插等小肌肉运动环境。

在所设置的区域中,不可缺少的,既要关照幼儿与同伴一起协作的集体活动区域设置如娃娃家、积木区等,还要有相对独立的个人自娱的空间或少数两个人交谈、互讲故事等空间,所谓隐退与干预,指室内外的人、物、声音,需要有能与群体分享、具有刺激性环境也要有能避开刺激的环境,如图书、棋类区的设置最好采用隔的半隐设计,这样幼儿会少受外界干扰,增进专心,当幼儿想独自呆一会儿时,有私密室,能让他有隐退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如此丰富的环境中满足不同幼儿需要,避免某些拒绝学习、焦虑等情绪的出现。

区域活动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开展区域活动,有利培养完整幼儿,又有利于与课程主题相呼应提供整合性的学习经验,实现幼儿自主学习,如果大教师能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一定能探索出符合本园实际的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区域活动模式。我想,我们每一位幼教师都会为此而不断努力、不断摸索,创设、寻找出更多有利于孩子发展需要的有趣、有效、无约束的区域游戏。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区域游戏 篇4

20 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后期, 集体教学 (集体课) 一直是我国大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虽然有游戏, 并且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保证, 但那时的游戏大都是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进行的, 基本上还没有区域以及区域活动的概念。20 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在南京鼓楼幼儿园开始尝试在幼儿园教室中设置区域, 试图用区域活动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中以集中活动、集体教学为主的状况, 区域活动才逐渐开始在一些幼儿园中推行。到了2000 年左右, 尤其是2001 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颁布以后, 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发生了变化, 区域活动有了幼儿自由选择的内容。当然虽然是自由选择, 但大部分活动还是任务性的, 只有少部分区域可以让幼儿自由决定做什么。

直到2012 年《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 区域活动才被真正赋予自由选择的性质, 才真正有了自发自主游戏的可能。在对《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和许多相关培训中, 区域活动是与幼儿的游戏, 尤其是与幼儿自发游戏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许多幼教工作者把区域活动等同于幼儿自发游戏活动, 有时就直接叫作区域游戏, 而教学则是与区域无关的。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幼儿在园一天的各项活动就会发现, 区域活动只发生在幼儿在园一天生活中的某一段时间, 而游戏并不仅仅只发生在区域之中。因此, 如何理解区域及区域活动, 如何理解游戏, 如何理解教学, 如何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 依然还有一些概念需要厘清,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以下是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文献, 就近段时间以来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观察与了解, 对游戏、区域活动和教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游戏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 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式。这里的游戏既包括了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 也包括了教师以游戏方式组织的教学 (或称之为教学游戏) 。比如, 一个小班的孩子回家, 父母问他: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什么了?孩子回答:老师带我们玩老鹰捉小鸡了。这个游戏就属于后者。关于游戏, 有各种分类方式, 如按游戏发展水平的分类, 有独自游戏、平行游戏;按游戏的创造性与规则性分类, 有角色游戏、体育游戏, 等等。其实游戏的分类是成人为了研究游戏而进行的, 从幼儿园现实的活动来看, 一般只有两大类, 一是幼儿发起的活动, 二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活动。如果我们特别强调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 那么它只存在于幼儿发起的活动中。虽然我们强调游戏, 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 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 幼儿在园一天生活的各项活动并不全都是游戏, 而且真正自发自主游戏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真正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是什么呢?它应当是幼儿自由选择, 无目的、无要求、无任务, 当然这里的目的、要求和任务是指来自外界 (教师) 的。蒙台梭利课程虽然也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选择, 但蒙台梭利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要求的, 因而它不是游戏, 用蒙台梭利课程的语言来说是工作。

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比较一下游戏与教学, 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幼儿自发自主游戏、教师有计划组织教学的含意 (如下图) 。

在上图中, 最左面的游戏属于幼儿自发自主游戏, 但这类游戏在幼儿园很少, 因为幼儿在园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安排之下的。同样, 最右面的完全没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也不会太多。最多的是教师支持环境下, 幼儿发起的游戏和教师有目的的教学。前者包括了教室区域中以及在户外进行的自发自主游戏, 它们是在教师结构化安排下进行的, 因为具体区域的设置和材料的提供, 以及时间的安排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而后者则包括了大量的游戏化形式的教学 (教学游戏也属于此类) 。

一日生活中的游戏与教学

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这本书里,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是被分为:入离园、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过渡环节和日常生活 (这种分类不能全覆盖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 而且各项活动之间也有交叉) 。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来分析游戏, 就会发现在几项活动中都有游戏, 如果只涉及自发自主游戏, 那么不仅在区域活动中有, 在户外活动中也有 (因此把区域活动等同于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用另一种分类方式:大组 (全班) 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指导活动、个别选择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这种分类基本可以全覆盖, 并且各项活动不大会出现交叉) , 就能比较好地分清各种活动及其关系。在这种分类中, 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主要集中在幼儿个别选择的活动中。前面三项活动都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我们可以把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再按性质进行分类, 这样就可以从学习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游戏, 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当然这种分类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 游戏。这里指的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 也一定是个体自发选择的活动。当然, 需要明确的是,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有自发游戏的部分, 也有非游戏的部分。自发游戏不仅是发生在室内区域、户外的环境中, 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的环境中 (比如在厕所、盥洗间, 当一个幼儿如厕后洗手, 用了比较多的洗手液, 因而玩起了泡沫) ;不仅会发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时间 (室内和户外的自由选择活动时间) , 也会发生在其他时间 (如餐后等待的过程中) 。

教师在幼儿自发自主游戏中的作用是为幼儿创设环境, 然后是鹰架游戏, 扩展学习背景, 使幼儿参与, 并增加游戏的复杂程度。而教师则可以以合作者、观察者、听从者、发起者、示范者、提问者、挑战者、协调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在这种参与中, 教师更多是跟随幼儿, 因为幼儿是主导者。

2. 真实生活。幼儿园里有许多真实的生活活动, 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 真实生活的成分也越多, 比如种植、饲养、值日生、烹饪、有目的的阅读书写、科学实验、到某个工作场所参观、请家长或其他人来园介绍工作和职业等。这些活动不是游戏, 不能以游戏的方式去处理。真实生活活动可以列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或全班的。

教师通过安排真实生活情境, 把人们如何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 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人们是如何交往、如何工作、如何使用文字等。哪些真实生活的内容可以引入幼儿园, 这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 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 需要和幼儿的父母、社区相关人员商量。

3. 探索活动。这里主要是指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 它可能发生在游戏中, 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活动中。它是幼儿与人互动, 与物互动, 以及把这种互动表现出来的过程。探索活动包括了幼儿对环境、材料、工具的探索, 也包括了他们通过查阅书籍, 或用其他方式了解信息, 还包括了他们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

在探索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是提问、设置问题, 挑战幼儿的思维, 同时通过示范、解释等给幼儿提出建议, 从而帮助他们做出决定。教师有目的引导的探索活动可以在幼儿自发探索的基础上进行, 当然也可以完全由教师发起。

4. 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这里指幼儿在园每天基本固定的活动, 如进餐、如厕、休息等, 当然也包括了固定的教与学活动, 如每天的计划、分享回忆, 每天的阅读、音乐活动等。日常安排是可以预测的, 当然也应当是灵活的, 可以变换的, 如下雨天户外活动要改换成其他活动等。但结构化的日常安排是基本的, 它给了幼儿秩序感和有规律性, 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就在此中逐渐获得, 学习也镶嵌在其中。过渡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

因此, 日常安排和转换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时间的分配, 不同年龄幼儿各项活动的安排等, 都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5.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这里强调教师的指导或引导的教与学, 因为只有教师的指导或引导, 幼儿的学习才能变得清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不仅指教师有组织的大组 (全班) 、小组和个别指导, 它还包括了在游戏、真实生活和日常安排中随机的指导, 当然这种指导要求更高, 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环境、情境、事件等进行指导, 它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对需要提供给幼儿的经验有比较清楚的把握, 对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 (或核心经验) 比较了解, 从而能够在“可教的时刻”去指导或引导。

我们现在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 但是不是自发自主的游戏越多越好?只要理性思考一下答案就会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 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在提高, 因而他们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也会增多。英联邦国家有一项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研究表明, 从3 岁到8 岁, 儿童在教育机构中每天自发学习时间与教师指导的学习时间比, 分别是3-4 岁, 7∶3;4-5 岁, 6∶4;5-6 岁, 5∶5;6-7 岁, 4∶6;7-8 岁, 3∶7 (2∶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自发自主选择的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而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既包括了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 也包括了小组活动, 还包括了个别指导活动。上述研究对于我们考虑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 尤其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考虑他们的活动安排是很有意义的。

区域、区域活动与游戏

区域, 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一个放置材料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地方。而区域活动, 从字面上解释, 就是在区域中发生的活动。从以上对游戏、教学等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区域活动可能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 也可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非游戏活动, 还有可能是教师计划安排的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或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学习活动。因此, 我们不能把幼儿园区域中发生的活动简单定义为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20 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幼儿园逐步推行的区域活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过度强调集中教学的状况, 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并没有因为区域活动的安排而减少, 幼儿自发自主的选择活动, 尤其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幼儿园的区域, 按空间可分为室内区域和户外区域, 现在一般提及区域及区域活动时, 主要指室内的区域及活动。户外区域由于较多地强调幼儿的体育活动 (当然户外体育活动也根据器械、运动内容等进行一些功能区的划分) , 非体育类的活动比较少, 如今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

室内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区域中幼儿的活动, 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来考虑是让幼儿自由游戏还是由教师指导活动。通常积木区、操作区、角色区、玩具区、玩沙玩水区等是让幼儿自发选择游戏的区域 (但也不排除教师在上述某些区组织计划性的活动, 如在积木区组织小组搭建、讨论如何搭桥;角色区的文学作品表演, 应当归为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 因为它是有一定要求的活动) 。科学、数学、语言、美工等区既可以让幼儿自发选择, 也可以组织安排有目的的小组学习。但是生活体验区不应当成为一个自由选择和自发游戏的区域, 因为设置这个区域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习某种生活技能, 是让幼儿体验真实的生活 (如制作某种食物) , 因此它不应该是游戏,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如果某个区域某个时段的活动是教师计划安排的学习活动, 比如美工区要制作某个手工作品, 那么这个区域在这个时间的活动就不属于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 而是教师安排的活动。如果某些区域某个时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 那么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 (可以去或不去, 可以去长时间, 也可以去短时间, 可以去操作一些材料, 也可以去了以后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 幼儿的自发选择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进行, 这样就可以根据具体教育目的、内容调整幼儿自发活动与教师指导活动的比例了。

幼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可能只对某些区域内的材料和活动感兴趣, 如某些幼儿只要能够自由选择就只去积木区搭建, 而很少去另外的一些区域活动, 如角色区, 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干预?这是一个让不少教师困惑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白了什么是幼儿自发选择的学习, 什么是教师组织计划的学习, 就很容易回答清楚。当幼儿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 比如到科学区参加小组活动探索磁铁, 或是到美工区完成教师任务装饰扇子, 他 (她) 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到各个区域里选择自己的活动, 实际上这些区域也是教师有目的地规划和选择材料的, 而且, 任何一种区域的活动都会对幼儿的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 幼儿并不会因为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中活动而出现学习与发展的不平衡。

户外区域活动中的游戏

长时间以来, 我们对户外区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上, 如体育活动场地的功能区划分, 体育活动的集中组织与自主游戏, 幼儿各种动作的学习与要求等, 忽略了户外区域作为非体育游戏场所的重要功能。如果重温《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对于户外活动的时间要求, 就会发现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中, 只对体育活动做了不少于1 小时的规定, 那么对于体育活动时间以外的其他户外活动时间应该如何安排, 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考虑, 让非体育活动, 尤其是让非体育游戏占据一定的空间与时间。

户外的非体育活动, 一般是室内某些活动的延伸, 如积木 (或其他材料的建构) 、美工、音乐、科学、角色等, 因此户外的非体育活动区域, 也相当于是室内区域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的玩具、材料搬到户外, 而是要特别地加以考虑。一是户外活动的区域依然要以体育活动场地安排为主, 不能因为非体育活动的考虑使户外的体育活动受到影响, 因而要尽可能利用户外的边角、树下等空间, 利用那些不适合集中体育活动的场地;二是要根据户外活动的特点安排非体育活动区域, 如户外积木区一定要提供较大的积木, 让幼儿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建构活动 (PVC管、砖头也可以作为户外建构活动的材料) ;户外角色区要考虑适合摆放户外角色活动的道具和开展户外角色游戏;户外的美工区主要是利用墙面、地面让幼儿进行绘画;户外的音乐区主要是提供各种可以用作击打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敲打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 (包括乐音) , 等等。总之, 户外的非体育活动, 尤其是非体育的游戏, 一定是要加以重视, 确保幼儿在户外活动期间, 除了大肌肉运动得到加强外, 自由游戏的质与量都得到提升。

无论是谈区域、区域活动、游戏还是教学, 都蕴含着我们的教育目的。在设置区域时, 教师不仅要从可能提供的经验考虑, 可能发生的活动 (自发的或组织的) 和可能达到的目标考虑, 还要从可能提供的材料考虑, 这些都带有教育目的, 而教育目的背后则是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了解, 是教师对各学习领域核心经验 (或核心概念) 的认识。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 (包括自发游戏) 和教师组织指导的活动 (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 , 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 但都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

在具体实践中, 区域这个空间, 可以是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地方, 也可以是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的地方, 我们可以用目前深圳许多幼儿园的一个实际情境来解释这一点:

某幼儿园教室, 教师设置了集中区域, 用于每天幼儿早餐后的晨谈、计划、回忆, 也用于上集体课 (如音乐课、语言课等) , 还用于离园前的分享、交流。这些都是教师组织的全班性活动, 属于计划安排的活动。但这个区同时也是幼儿自发选择活动时的积木区, 当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的时候, 就会有一些幼儿在这里搭积木。这时, 这个区域就是幼儿自发游戏的场所。

区域游戏案例 篇5

班级:中二班

教师:李国梁

一、案例背景:

随着对新《纲要》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我园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现阶段把开展‚美工区创设与材料提供研究‛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如:幼儿掌握指印画、国画、线画的基本技巧,并学会互助、合作完成作品。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在美工讲评时,幼儿的词汇量及倾听意识不强的问题。在今后的美工区域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三早晨一入园,林思彤和黄陈馨就跑到美工区,开始进行‚指印画‛。林思彤把颜料盒、干抹布、彩笔一一摆好,黄陈馨拿了两块干抹布到卫生间浸湿后放在塑料盘子上,(专放抹布用盘)准备工作完成,然后自己挑选范例。林思彤选择了以植物为主的平面范例,(投放一个月)黄陈馨则选择了教师刚刚投放不久(两天)的动物、人物‚范例册‛,俩人开始作画。林思彤很熟练的用手指沾着颜料,根据作品需要运用着‚平按、侧压、转压、点印‛的技巧。一会儿,白色的画纸就呈现了春天的景象。(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翱翔的鸟儿、灿烂的太阳)李春楠每画完一个景物就会用干抹布平铺在画面上,平压画纸,(抹布吸收颜色中的水分)然后用湿抹布擦干净手,再画下一景物。在绘画过程中能将物品放回原位保持画面整洁,操作熟练。在她一旁的黄陈馨情绪高涨,操作步骤也很有序,但由于是新范例,且还是人物形象一时有些不敢下手。教师想介入指导,但没有马上行动,观察了一会儿发下了令人高兴的一幕:黄陈馨对林思彤说‚你会印这个小女孩的胳膊吗?帮帮我吧!‛林思彤停下手里的画,看了看范例,(思考了一下)‚给我,我会‛。说着就擦干净手,选择红色颜料,采用侧压的技能把人物的胳膊完成了。你怎么弄得?教教我吧。‛黄陈馨兴奋又带着祈求说。‚你这样就行了‛,林思彤边说边又画了一次。‚我试试吧‛,黄陈馨说着就迫不及待的手沾颜料画起来,画的没有林思彤快、好,但也画出了基本特征还是不错的。一会儿,李植又说:林思彤,你帮我画画小鸟吧,我画不好。‛(说完就把画纸直接放在李春楠面前。)林思彤说:‚好吧,我帮你画‛说着就画起来了。活动结束音乐响起时,两人有序整理材料,(按标记收放。)将作品整齐的摆放在站牌上,并主动洗手。区域活动讲评时,教师首先向全体幼儿提升‚合作经验‛。教师说:‚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就是这幅作品(指出李植的指印画),先请作者说一说她是怎样完成的?‛黄陈馨起身说:‚第一个小人是李春楠帮我画的,小鸟也是她画的‛。师:‚对,今天李植的这幅画是林思彤和黄陈馨共同完成的,这种一个作品由两个人一起完成就叫‘合作’,‘合作’还可以是许多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咱们的墙,就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小朋友你们明白了吗?今天老师说的秘密就是‘合作’。小朋友你们在什么时候‘合作’过‛?赵圳翔说:‚我折完小鱼,田欣画小雨的花纹,我们一起做的小鱼‛。师:‚那小朋友再想想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合作’完成‛?崔灿说:‚我编辫子时找张鲁豫帮忙,就是合作‛。张元说:‚我和韩浩佳一起摆拼图,也是合作‛。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听听李植讲讲自已的作品吧‛。李植说:‚我画的是一个小人、花、小鸟‛。师:‚要是说‘一个女小朋友在花园里快的和天空飞行的小鸟玩’就好听多了,你给小女孩起个名字吧‛。‚叫小贝‛李植说。我们在将自己作品时要用上好听的词和话,就更棒了‛。

三、案例分析:

1、林思彤和黄陈馨平时比较活泼、能干,而且很有主见,想象力较丰富。教师能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并积极的为她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范例)2.孩子已具备基本的绘画技能的能力,且已学会自己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法。在孩子进行思考时,教师‚不参与‛,是为了给幼 3 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幼儿独立性与自主性、合作性的培养。4.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行为可以说是孩子日常活动的再现,积累孩子们一定的活动技能经验,展现出她们养成的良好规则意识,充分体现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规则性。(图标规则、绘画程序规则)5.在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这样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合作意识。在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采用间接介入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并以此提高他们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脱离教师的范例,灵活运用绘画技巧,发挥想象大胆绘画。)6.幼儿的绘画技能与语言表述能力、词汇量及倾听习惯的发展有很大偏差。教师应想办法在讲评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组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优美性、情节性。

7、活动中缺乏情境性,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在活动中不能缺少情景的引领。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喜爱的美工活动,使活动增加趣味性,主动性、情趣性。

四、活动反思: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把握机会引导孩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层次。

(二)、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

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儿也是一个能动体,只有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以幼儿为中心展开教学,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我们要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儿童,经常对自己在互动之中指向幼儿的行为作一些反思。要学会尊重幼儿,发现幼儿的潜能,这样师幼互动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三)、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中班幼儿的活动,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渗透在游戏中才能进行。例如,‚合作‛的概念,主要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并使幼儿在活动当中慢慢地建立和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美工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学习的舞台,在不同的小区域中,幼儿美工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在美工区域活动过程中,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摘果子 篇6

因为小班孩子对颜色和数都刚刚熟悉,他们又都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创设了“果园丰收了,动物们都来摘果子”的游戏情境。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巩固幼儿对颜色和数的认识和记忆;其次,借助子母胶的使用,以粘贴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幼儿的小手肌肉也得到很好地锻炼与发展。另外,巧妙利用月饼盒的张与合,给小班幼儿的操作以及对游戏材料的收放也提供了便易。

二、所需材料

废旧月饼盒、水果包装套、丝绵、纸杯,彩色泡沫纸、KT板等。

三、制作步骤

1.在月饼盒内,利用KT板制作出小栅栏,并布置出草地的场景。再利用彩纸、纸杯制作出草丛、花朵等,创设“快乐的果园”情境。

2.借助彩色纸布置出蓝天、白云、大树的背景,并在树冠上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3.利用彩色泡沫纸画。剪出三种水果的外形,并结合丝绵进行缝制,制作出立体的水果外形,并分别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4.再利用废旧的水果包装套制作出盛果子的小筐。

5.画、剪出相应的点卡和三个动物宝宝。

四、幼儿玩法

玩法一:幼儿将散乱在一起的三种水果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粘贴到大树上,巩固幼儿对不同颜色的认识。

玩法二:每个小动物摘一种水果,将水果摘下后,随意放进它们身旁的三个小筐中,学会分类摆放。

区域游戏 篇7

一、参与创设,享有自主

将空间、内容留给孩子自己规划, 是游戏设计的最高境界。于是我们努力放手让孩子规划、布置。开学初,我们与幼儿共同商讨,喜欢玩什么游戏,并且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生活坊、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区域,让孩子们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二、适时调整,满足兴趣

我们充满期待投放的游戏未必能吸引孩子, 或者孩子原本喜欢的游戏因为一定时间后的兴趣转移、经验重复,游戏热情逐渐减弱。这就需要我们对游戏进行分析解读,调整已有环境或材料,使其焕发出新的价值。如在最初创设《走近科学》游戏主题墙时,我们只是将中国、外国一些科学家的照片、科学小游戏的图片粘贴上,但孩子们对其似乎不感兴趣。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 每一个阶段以一个点进行科学探究游戏,如“纸的力量”。

游戏中的所有材料只有在幼儿摆弄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因此,游戏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引发幼儿与之互动的愿望。如“开锁”游戏。最初我们提供的只是彩色卡纸画出的锁和钥匙,游戏时无人问津。为什么会这样?缺少材料情感性、操作性的设计。于是,我们进行了整改,从生活性、情境性、操作性、挑战性等角度设计,以激励和推动幼儿的游戏行为。现在游戏调整为:将生活中的包裹盒上加上真实的锁———包裹盒里藏着许多图片———必须找到相应的钥匙打开锁,才能知道里面的秘密。

三、有效观察,积极回应

游戏是幼儿与材料、环境互动,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是如何与材料活动的? 材料合适吗? 喜欢吗? 是否有新的发展? 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现场细致观察与反思,才能做到积极回应,从中找到调整依据,才能精准投放适合幼儿兴趣与能力的材料。如游戏“谁不见了”中,刘沐阳和马振哲在争执:“你给我的时间短, 我记不住。”“你数10下, 我也数10下的。”“你数得快,我数得慢。”“这不公平”……原来在玩游戏中,他们数数计时数的节奏不一,导致记忆时间不等,出现分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和孩子们共同探讨,最终增加“沙漏计时器”,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有计划地观察是指导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观察幼儿、读懂幼儿。

四、不断跟进,点燃火花

我们在观察与交流中捕捉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生成游戏,并不断跟进。在科学“水上的小船”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速度有一定的关系。活动后,孩子们对纸产生浓厚的兴趣,共同寻找还有哪些纸?正好结合主题二“中国娃”中科学“聪明的中国人”,孩子们知道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设计“纸的秘密”科学游戏。

首先,游戏前讨论:纸是谁发明的? 都有哪些纸? 纸都有什么用……孩子们共同收集有关“纸的秘密”,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究有关纸的游戏:纸可以玩哪些游戏呢? 漂浮在水上的纸能像小船一样运东西吗? 如果放硬币,能放多少呢? 孩子们开始了“纸的力量”游戏探索历程……为什么相同的纸放的硬币不同呢? 都放多少枚硬币? 不同的纸放的硬币一样吗? 谁放的硬币最多? 纸在水里可以放许多硬币,力量“真大”。不放在水里纸还有力量吗? 怎样让站着的纸承受书的力量? 能承受多少书? 孩子们继续探索,将纸折成不同形状、高度的纸。

五、重视交流,提升经验

组织有效的交流分享是游戏的重要环节, 也是其指导作用最显性、最集中的表现。但以往游戏交流分享经常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游戏评价,教师将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逐一“纠错”,幼儿很少有提出问题的机会;或幼儿汇报自己的内容等。那究竟交流分享什么? 怎么分享?

1.将个体兴趣变成群体热点。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可积极运用交流分享的方式,用同伴的行为、发现、作品激发其他幼儿探索兴趣。如第一次投放“纸的力量”(一张站着的纸能承受多少书 ), 交流分享时请游戏的两位幼儿讲解游戏过程、结果及发现引起大家的关注,激发同伴试一试的愿望,孩子们跃跃欲试。于是在第二天活动中,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些书,孩子们不断尝试、探索,最后找到“垒书小达人”,竟然垒了91本书 ,全班沸腾欢呼着 ,为其喝彩。同时再次启发引导大家观察思考:为什么他能放许多书? (发现矮、厚、封口……)这里,我们有意放大个别幼儿的游戏,以引发大家的兴趣。

2.让偶发性行为变为探索性行为。在游戏中 ,幼儿个体的活动一般由兴趣引发,他们喜欢哪个材料就选哪个游戏。而这种操作和摆弄常常是偶发性的、随意性的, 兴趣是不够稳定的,容易转移、游离。教师适时组织交流分享,引导幼儿讲述活动中的经历体验、经验与方法等, 引起大家的有意关注和思考,激发起新的、有意的探索行为,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目的性。如一次美术活动后,桌面上有水粉颜料,天天拿起面巾纸擦拭,打开后无意发现印染后的花纹,孩子们很惊喜,从而引发讨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以怎么印出漂亮的花纹? 可以怎么折叠? 除了印染手帕外,还可以印染出什么? 于是生成“印染手帕”游戏。孩子们通过偶发性行为,发现了问题,引发了讨论,从而变成了探索性行为,知道了不同折叠方法印染出来的图案是不一样的, 甚至还将印染好的手帕剪了几下,变成美丽的窗花。

3.让发现问题变成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许多困惑,如在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游戏规则、同伴合作等方面都可能遭遇问题,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幼儿学习和经验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应害怕和回避这些问题,而应主动提出问题,甚至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如:“磁力小车”游戏中,发现有的磁铁推着汽车走,有的吸住汽车。通过自主探索,解决磁铁两极问题。

4.将交流分享变成情感体验。在游戏中 ,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不仅获得操作经验,更获得各种能力和社会情感的综合体验,他们在其中亲身感受到成功、挫败、输赢、等待、困难与求助等丰富的情绪、情感。教师通过组织交流分享活动,引导幼儿讲述经验,表达情感,激起同伴在情绪、情感上的共鸣,使幼儿再一次体会游戏的快乐、合作的愉悦、成功的欣喜、战胜困难的自豪、不断尝试的坚持……使幼儿全面发展。

在“纸的力量”中,陈雨嘉和张晋昊分享自己的游戏过程。张晋昊说:我放了14个硬币。雨嘉说:一开始我只放了5个硬币,后来我能放到29个硬币。

在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材料互动,积极地建构经验,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成功经验,也存在个人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都急需与同伴、教师分享。教师及时组织幼儿进行经验交流、情感分享,能更好地发挥活动环境与材料的作用,解决幼儿当下游戏中的问题,对幼儿游戏活动形成挑战和激励,推动幼儿不断探索与实践。

游戏为幼儿打开了一扇窗, 也为幼儿的自主创造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发展空间。我们亲临其境地参与幼儿游戏,和幼儿共成长、共发展,受益匪浅,以后将一如既往地追随幼儿,共同游戏,互学互长。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所以在游戏探索与实践中,应采取参与创设、享有自主;适时调整、满足兴趣;有效观察,积极回应;不断跟进,点燃火花;重视交流,提升经验等策略,尽可能立足幼儿追随幼儿、支持幼儿,引导幼儿快乐游戏。

游戏区域的“工具书” 篇8

游戏区“工具书”的制作方法是:选用16开纸尺寸的透明文件夹, 在文件夹内每一透明插袋中放入一幅说明某一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或者是制作某作品所需的范例、工具、制作步骤、方法的彩色图片。根据需要, 有的图片上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 随时调换工具书的画页。工具书放置在游戏区域内的伸手可及之处, 方便幼儿随时查阅和使用。我们还提供了书夹, 让幼儿在翻阅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夹住一些画页, 以便其更好地观看、理解画面的内容。目前, 我园所设计的工具书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创意美工区”的工具书

根据我园“创意美工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 我们提供的工具书有《元素篇》, 内容为点、线、面的基本画法以及实际运用策略;有《纹样篇》, 内容为表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对称的基本方法;有《折纸篇》, 内容为对折、折双三角等基础折法和一些简单的折纸步骤图;有《范例篇》, 内容为各个画种的范例, 如儿童画、民俗画、水粉画、线描画、水墨画, 也有各类主题装饰的范例和各种美工造型的范例。这些工具书图文并茂, 既方便幼儿欣赏, 又能激发幼儿自主尝试与创作的欲望, 引导幼儿的自主性探索学习。

二、“主题建构区”的工具书

“主题建构区”要求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搭建物体, 对幼儿有较大的挑战性。我们根据建构材料的不同种类, 如积塑、积木、沙水建构材料、竹棒建构材料、金属建构材料, 分别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和制作了工具书。如围绕小班幼儿学习“建构单一物体, 发展基本的建构技能”的目标, 制作了工具书《建构物》, 内有房子、火车、花坛、围栏等单一物体的建构形象及基本的建构方法和技能, 包括堆高、平铺、围合、加宽、延长等;围绕中班幼儿学习“简单的主题建构, 发展组合建构的基本技能”的目标, 设计和制作了工具书《主题篇1》《架空篇》《连接篇》《排列、组合篇》;围绕大班幼儿学习“创造性的主题建构”的目标, 设计和制作了工具书《主题篇2》《架空》《插接和镶嵌》和《编织和黏合》。我们在大班的工具书里有机地融入了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元素, 帮助幼儿在使用工具书的同时能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快乐表演区”的工具书

快乐表演区的表演类型多样, 既有语言类表演, 也有歌舞类表演, 还有乐器类的表演;表演的内容更是丰富, 既有剧本表演, 又有绘本表演和故事表演, 还有创意表演。为此, 我们结合不同年龄段的表演主题, 尝试设计和制作不同种类的表演“工具书”。如《故事表演工具书》, 各年级组请幼儿在学习过的故事中选出可以用于表演的故事, 师生合作为这些故事设计表演工具书, 在书中提供表演的主要角色形象、场景、情节和发展线索。该工具书的最后一页, 是一个表示“想象”的图示, 提示幼儿可以通过想象, 延伸和拓展表演的内容和情节。再如《音乐创意表演工具书》, 是由幼儿已经欣赏过的打击乐谱和幼儿创作的乐谱汇编而成, 书中还提供了自主创作页面, 启发幼儿自主创编。表演区中配置了迷你音响和i Pad, 我们还设计和制作了乐曲检索目录单, 幼儿借助目录单可以轻松地在音响和i Pad中找到自己表演所需要的音乐。

区域游戏里的童话世界 篇9

1.在区域命名中寻“童话经典”

幼儿熟悉了故事后, 共同商量、选择, 将故事里的经典场景、情节、人物与区域巧妙结合, 以“七子山路”为主干道的“葫芦山社区”诞生了。

(七子山路9号) 金刚娃健康美食城

(七子山路4号) 老爷爷绿色环保家

(七子山路10号) 水娃配送中心

( 七子山路6号) 隐身娃生态展览馆

( 七子山路2号) 火娃写真摄影棚

(七子山路3号) 大力娃建筑探险乐园

( 七子山路8号) 聪明娃创意工作室

(七子山路1号) 七子山演艺厅

(七子山路5号) 七子连心材料库

2.在环境设计中现“童话魅力”

“葫芦山社区”以赭色、绿色突出典雅的童话色调;以藤蔓、葫芦、假山营造海、陆、空三维游戏环境;以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棱、古朴的篱笆, 以及孩子们收集、自制的具有民族元素的对联、灯笼、福字、国画等营造浓厚的童话意境。

古建筑飞檐

用篱笆装饰的“爷爷家”

古典的卷轴式挂牌

国画点缀的房间

鞭炮、对联、灯笼等传统装饰

3.在材料投放中留“童话印记”

随着对故事认知经验的丰富, 我们不断引入新材料。

大力娃探险建筑乐园

孩子们用收集到的各种废旧材料, 设计了“勇闯妖精洞”各类关卡。

先来布局

开始搭建

蛇蝎洞

乌龙潭

茅草屋

兵器库

智慧墙

山神桥

搭建成功

闯关喽

隐身娃生态展览馆

巧手加创意, 展馆的展品琳琅满目, 向社区免费开放。

葫芦文化展区

展览馆开放中

葫芦工艺品展区新制品落户展览馆

水娃配送中心

葫芦山土特产大受欢迎, 接受预定, 送货上门。

仓储式货架

嫩葫芦上市

接受预定

金刚娃健康美食城

美食城是“葫芦娃们”的健康加油站, 主推特色葫芦风味菜, 顾客可根据需求自由选配。

前店面后作坊

菜品自由选

隆重推出风味菜

清炒嫩葫芦

火娃写真摄影棚

火娃摄影棚中提供大量的拍摄道具, 幼儿按喜好自由装扮童话人物, 选择背景, 给自己留个影。

接待区

童话人物自由装扮

拍摄场景区

照片诞生

4.在游戏开展中显“童话色彩”

游戏区中, 孩子们可以是带有个性色彩的具体人物:拿着宝葫芦的七兄弟在小舞台表演童话剧、穿着粗布衣服的老爷爷在葫芦生态园里种植……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徜徉在童话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

葫芦山生态园

老爷爷照顾动植物, 精心培育葫芦种子

七子山演艺厅

道具库

剧本、节目单

今日剧务

新剧宣传海报

好戏上演啦!买票看微童话剧《葫芦娃诞生记 》《七子连心》

谈大班区域活动的游戏材料 篇10

一、在收集和筛选材料时增强目的性

要做到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必须在投放区域材料之前,设定明确的大局观。首先是划分好各个游戏活动区域,并且对每个区域的功能和作用都做到明确无误。因为,区域的功能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基本要靠操作材料来实现。于是,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关注到材料投放的目的性,绝不可以随心所欲乱放材料。

其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尽管有时候我们关注到有目的收集,然而不尽人意的是,所收集到的材料并非一定适合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呢?一是要明确材料的功能,二是要预设材料的玩法。事实上,不仅仅不同材料有不同功能,哪怕同一种材料,只要操作方法的不同,其教育功能也会变化。所以,对材料进行反复筛选是必须的。

二、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层次性

大多数教师会误以为,材料的提供越多越好。其实,材料的投放关键在于根据活动主题和幼儿的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重视的是,在区域活动中要尽量适时提供相应的材料,帮助幼儿顺利开展,让幼儿有材料可玩。例如:在“玩家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游戏。一开始,我们投放了很多旧衣服和废旧彩纸,还有各种粘贴材料。这时候,有的孩子争抢活动必须的剪裁工具,开始自己处理旧衣服。但不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减弱了,玩的孩子不断减少。于是,我们增加投放了水粉颜料和闪光的装饰纸,激发了孩子们对新材料的兴趣。这样,幼儿们通过“做中玩”和“玩中做”,能力获得很大提高。其次,由于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我们还必须在材料的投放中做到层次性。这样,不同层次的材料就可以帮助全体幼儿都获得提高。例如:在“我要上小学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游戏区域投放了大小不同的纽扣、小裙子和针线。同时,我们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让能力强的幼儿自己穿针、在小裙子上钉纽扣。另外,为能力弱的幼儿穿好线,再参加游戏。这样,就使得全体幼儿玩的开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合理性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合理性,能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合理投放区域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进一步帮助孩子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获得发展。

1.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必须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的游戏活动材料是不一样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小小动物园”的活动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积木。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教师必须注重引导,注重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注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一般来说,游戏开始时幼儿的兴趣最高。他们很容易就能搭建出动物园和小动物等,但这种情况维持不了很长时间。不多一会,这个区域的孩子就走光了。于是,教师要进一步引导,重新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为此,我再一次加大材料的投放力度,增加了一些牙膏盒和饮料瓶,帮助孩子们搭建出不同的房子和动物,使得游戏活动再一次达到高潮。

2.投放区域材料,还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材料的投放不能存在盲目性,相反,必须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在“我们爱运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健美操”的彩图。刚开始,我们直接让幼儿根据彩图的示范进行表演。不料孩子们根本动不起来,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彩图上的动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孩子们很快就放弃了,材料丢在一边,根本无人问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还投放了韵律磁带、头饰和纱巾,帮助幼儿可边听音乐边跳舞,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

3.注重区域材料投放的挑战性

要增强游戏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还必须注重其挑战性。比如,在“健身俱乐部”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皮球和跳绳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这些材料的投放根本没有挑战性。这样,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来增加材料难度。比如,有位老师为幼儿准备了图文题卡,在相应的图片上写着“踢毽子10次”“拍球20个”等。然后,请幼儿们抽题卡,接下来就按抽到的题卡要求玩游戏。这样一来,明显的提升了材料投放的难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一下子,愿意玩游戏的幼儿越来越多,使得游戏一下子达到高潮。

四、要十分注重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到提供材料的质量要好,而且要能反复利用。越是利用率高的材料,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越大。例如:在“投一投”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孩子们用废旧报纸做球。由于制作技术的低劣,报纸做成的球比较松散,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投掷不远,而且非常容易损坏。于是,我们仔细研究制作技术,还增加了透明胶的材料,让大家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做成的“球”,既结实又投得远,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此外,很多

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只要投放在不同区域,也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提高其利用率。

五、利用家长资源,广泛收集活动材料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家长资源是值得重视的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利用。比如,我们在“丰收的季节”的教学中,发动家长制作游戏材料,提供游戏材料,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有的送来了自己家里的豆子,有的送来了青菜,有的送来了苹果、梨等。还有,在“植物宝宝”的活动中,家长们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使得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区域游戏 篇11

【关键词】区域游戏 游戏材料 混龄儿童 自主游戏 幼儿游戏 游戏影响

在混龄幼儿游戏中,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工作指的是在幼儿园的不同游戏区域中,根据游戏种类的不同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游戏的感兴趣程度的不同投放不同数量、不同种类、不同作用的游戏材料,从而满足孩子在区域游戏中的游戏欲望,使得孩子能够在区域游戏不同游戏材料的作用下得到更好的成长。因此,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工作中,老师需要考虑游戏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进行投放。

一、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中自我选择能力的影响

对于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来说,一般老师会利用场地的不同来设置不一样的区域游戏,以此来实现对幼儿的不同锻炼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多数幼儿园受到了来自场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区域游戏时往往会将不同年龄段的班级混合在一起开展区域游戏,这样就使得区域游戏实现了混龄的效果。然而,由于孩子的成长是快速的,因此,在进行混龄游戏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因为年纪与团体的差异性而产生一定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很可能对他们的安全造成直接的隐患[1]。因此,为了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老师在投放区域游戏材料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孩子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游戏材料进行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包括是否使用该种游戏材料、是否与他人分享这种游戏材料、如何使用这种游戏材料等等。当然,不同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同样也会对孩子的自我选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生活区域中,老师往往会组织孩子玩“我是小小生活家”的游戏,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对颜色丰富多彩的贴纸或橡皮泥感兴趣,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则更喜欢玩一些与实际生活更为符合的小玩具,因此,为了满足孩子的游戏材料选择上的自主能力,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投放不一样的游戏材料,如食物贴纸、各色橡皮泥、小炒锅、小汤勺、玩具微波炉、小围裙等等,并且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孩子对不同游戏材料数量上的需求,从而使得孩子之间影响游戏材料上的冲突得到更好的控制[2]。

二、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中动手能力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育中,区域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区域游戏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尤为明显。然而,根据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部分幼儿园中的老师为了更好的对区域游戏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孩子的安全,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往往会减少对孩子动手能力方面有促进作用的游戏材料的投放。然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为了使得孩子能够自主游戏,为了孩子能够在游戏中全面的发展,为了使得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保证,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对孩子动手能力有促进作用的游戏材料的投放。比如说,在室外游戏区域,老师可以投放一些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运动材料,如小皮球、小篮球、毽子、跳绳、沙包等等,还可以投放一些户外制作型的游戏材料,如小铲子、小水桶等等让孩子完成“自己心中的城堡”的制作,这样就能够全方面的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3]。

三、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中团队能力的影响

由于区域游戏场地和材料的限制,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此时,老师的协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老师良好的协调可以帮助孩子化矛盾为团结,从而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到团队协作以及相互谦让的重要性。当然,为了对孩子这方面能力进行培养,老师还可以在区域游戏环节让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来参加表演,从而让混龄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4]。

【结 语】

综上所述,区域游戏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尽量保证区域游戏材料投放上的多样性,从而满足不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使得孩子能够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意玲,崔艳. 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系统构建【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刘书靖. 创造利于幼儿自主游戏的区域环境——《指南》背景下的区域环境创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5(52)

【3】段丽莎. 自主游戏全天进行时——浅谈自主性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隐现与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2014(01)

区域游戏 篇12

关键词:游戏讲评,策略,交流形式

众所周知, 游戏讲评是幼儿与同伴分享游戏体验、交流游戏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个体与集体进行有效互动, 教师个体与幼儿集体进行有效互动。它能提升孩子的游戏水平, 对游戏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但教师一方面深知讲评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却也困惑于一些问题:“讲评该讲什么?谁来讲?怎样讲?”。尤其是针对小班孩子的游戏讲评, 更是困难,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所以如何使小班区域游戏的讲评环节发挥最大的作用, 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中的问题。

一、讲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老师在组织活动区游戏讲评的环节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

1. 活动中忽略讲评, 觉得无内容讲:

很多老师在组织活动区游戏的过程中, 困惑的是不知道讲什么内容, 觉得孩子们每天就这些表现, 常常是整理好物品, 教育幼儿几句就算结束, 而忽略了讲评这一环节;

2. 老师“一言堂”, 孩子没有发言的机会:

有的老师觉得孩子年龄小, 表达不清, 常常会把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问题进行罗列, 然后告诉孩子该怎么样, 不该怎样, 忽略了孩子的表达需要。

3. 不能及时正确地把握干预时机, 抓不住讲评点:

有的急需在现场及时干预的事件, 老师却无动于衷, 而有的却需要给与孩子一定的时间, 老师却很着急地去加以干预, 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有时不知道抓怎样的点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在过程中, 很多老师看到的是个别能力较弱孩子的问题, 会在集体面前进行重点解决;而有些共同的问题, 却以为是个别孩子的问题而把它忽略了;

4. 错把讲评环节当成“批斗”现场:

更有老师, 利用这一时间, 把活动过程中看到的个别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能积极地引导孩子, 而以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 把讲评环节变成了“批斗”会场, 常令孩子产生挫败的感觉。

二、讲评时的有效策略

那么针对上述问题, 在开展小班游戏的讲评过程中,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展开讲评呢?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 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让孩子成为讲评活动的主人。

为了避免“一言堂”的问题, 我们充分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 虽然孩子的语言不够连贯精炼, 但是热情还是很高的。

于是, 每次活动后我都给幼儿自己讲评的时间和空间, 就以娃娃家游戏为例, 起初孩子的语言有些零散, 比如孩子会说:“开心!”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什么事情让你开心了?”“你们家今天有客人来吗?发生什么事情了?”慢慢的, 孩子就学会了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例如“今天我们娃娃家里新装了空调了”、“今天宝宝过生日, 买了大蛋糕”。在一次一次的讲评中, 孩子们的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参与讲评的孩子越来越多, 原本生硬的话语渐渐变得流畅起来, 单调的词汇也渐渐的丰富了, 声音也变得自信而响亮了, 孩子们也主动地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孩子真正成为了讲评活动的主人。

2.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采用适宜的交流形式。

由于孩子年龄小, 还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简单的讲评形式往往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 因此在活动中, 我采取了适宜我班幼儿活动讲评的交流形式, 并根据活动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交流形式。

谈话式的讲评:老师引, 孩子讲

案例:娃娃家的开心事

师:“今天你是谁呀?”

幼:“今天我是妈妈。”

师:“发生了什么开心事?”

幼:“我们帮娃娃过生日。”

师:“那你们怎么给娃娃过生日的?”

幼:“给他买礼物, 吃蛋糕。”

师:“有没有请很多朋友参加?”

幼:“有的, 开心家的人都来了, 我们吃了很多东西, 他们送了礼物。”

师:“真是幸福的宝宝, 幸福的一家呀!” (鼓励孩子一起表扬)

情景式的讲评:孩子玩, 同伴看

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特点, 再现孩子的游戏情节, 使其他孩子感受更加直观。

如:有一天, 《开心舞台》里增添了三只蝴蝶的道具, 孩子们装扮了以后, 不但表演三只蝴蝶的故事, 戴着翅膀模仿巴拉巴拉小魔仙的台词, 变起身来。在讲评过程中, 我就请小演员们再现一遍, 拓展了孩子们的表现方式。

多媒体的讲评:老师拍, 孩子看

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他们不会完整重复自己经历的事情, 所以我们常常会用相机拍录一些孩子的活动过程, 在讲评时再现过程, 这样更符合了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特点, 并且引导孩子针对所呈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效地进行讲评, 让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 并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观式的讲评:老师带, 孩子观

这种的形式主要可以运用在带孩子参观活动中的成功作品, 可以一边看, 一边说, “这些作品好看吗?”“谁来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呢?”并适当引导孩子思考:“你会这样做吗?”, 为以后游戏的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讨论式的讲评:老师问, 孩子想

当讲评的内容是大家的兴趣和热点, 而且很有价值, 有必要成为大家的经验时, 我就采用小组的形式让孩子们来讲述、讨论, 再进行提升。如:点心店是孩子们活动的兴趣, 是谈话的热点话题, 孩子经常为点心店里发生的事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我去吃点心, 点心店里没有人”, “点心店的服务员可以去开心舞台看表演吗?”等。针对这些问题, 我组织孩子们小组交流, 让孩子们自己在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获得经验, 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

3. 及时有效地进行鼓励表扬, 支持幼儿的讲评。

有一位特级老师说:鼓励是一门艺术。当老师在集体面前鼓励、表扬一个孩子时, 不仅应该在言辞上充满感情色彩, 而且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指出所肯定的具体内容, 使幼儿了解老师表扬的是哪一件事、哪一点, 表扬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既给表扬的幼儿以自信, 也给其他的幼儿以启发。在交流与分享时, 面对开放的提问、创新的想法、友善的交往、持久的探索、清晰的表达、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来自于幼儿活动中的表现, 老师不可轻描淡写, 笼统的给予鼓励或赞扬, 一定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评价, 这对幼儿以后的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

三、讲评时要注意的问题

1. 要看透才能讲透。

老师对活动区游戏要沉下心来进行观察, 不但观察孩子在游戏中做了什么, 还要观察孩子是怎样做的, 避免看了白看, 没有看到的现象, 所以一定要看透。作为老师, 要充分了解本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最近发展水平、孩子的游戏能力、本阶段各领域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样在讲评中, 才能讲得典型、讲得透。

2. 要了解后才能生动。

老师要清楚地了解小班孩子具有年龄小、坚持性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的年龄特点, 所以在讲评过程中, 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气语调、声情并茂的表情感染孩子。

上一篇:治疗皮肤损伤下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