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型材料题

2024-09-13

意义型材料题(共6篇)

意义型材料题 篇1

近年来, 在高考中政治意义型材料题学生失分多, 越来越引起教师的关注。要解答这类题, 首先要弄懂意义型材料题的特点。意义型材料题是指在政治高考试题中, 要求学生认识国家或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某些重要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 并加以分析、归纳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命题切入点是:一定时期内党和国家做出的关系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 采取的重要行动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这类题多以组合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并与政治意义、哲学意义、经济意义等词语联接。那么, 怎样才能很好地解答这类题呢?

1 意义型材料题的审题要求

1.1 审材料

审意义型材料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抓关键词,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材料中的中心意思。2) 分析材料中心意思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炼出材料所体现的原理。3) 寻找与材料事件有联系的主体, 明确答题方向。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37题 (原题略) , 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解答本题首先注意考查的模块范围, 问题中的“现实经济意义”明确指向经济生活;其次, 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如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培育软实力、“厚积薄发”的底气等, 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 使要点更具有针对性。考生可以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省的冲击和影响;提升安徽的综合实力, 实现文化强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标”等角度谈意义。

1.2 审设问

一是要明确设问的范围, 明确是政治学意义、哲学意义还是经济学意义。二是明确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

2 考生要储备充分而正确的知识

一定时期内国家制定的重要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意义, 一年来国内各条战线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国内、国际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等都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纵观高中政治教材,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意义方面的知识点多达60多个。对教材中有关意义的知识的把握, 则需要考生把教材中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现仅举几例说明其重要性。第一, 经济意义类内容举例。1) 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 政治意义类内容举例。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构建和谐社会。2)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有利于维护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 哲学意义类内容举例。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2) 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 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考生掌握了这些意义知识, 在解题时只要看到试题设问中要求某一范围内的“意义”, 就会建立该题材料中心与设问内在联系的意义内容, 就可以根据设问要求很快得出答案。

3 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

有些意义题综合性较强, 涉及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材知识的综合。遵循上述原则, 有利于全面、完整、准确地解答意义型试题。

4 注意时事语言的运用

有些意义类试题并非教材知识, 而是结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谈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注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关内容, 恰如其分地把时事语言运用在意义型材料分析题的解答中。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就需要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内容, 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等内容充实在答案中。

5 结合材料谈意义

有些意义型试题的材料设置和要谈的意义是相悖或相反的, 材料中涉及的问题往往具有迫切解决的必要。所以, 解答材料意义题要注意结合材料, 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6 解答意义型试题力求全面性、综合性、逻辑性

考生在答此类试题时, 要围绕设问的要求确定答案的范围, 能多答就多答, 以免遗漏要点,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避免前后重复或无病呻吟。

例谈政治材料型主观题解题方法 篇2

从政治主观题的材料设置上看,一般采用情景材料、引文材料、图表材料或图表与情景材料交差运用等方式设题。设置材料是为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所以,选取的材料一般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特征。从特点上看,材料题取材简明、灵活,设问切入点小,考查的知识点也比较集中,一般要求从一个角度回答,有利于考查考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设问方式上看,材料型主观题一般有开放性设问和限制性设问两大类。开放性设问要求考生根据试题设问要求的范围,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提倡创造性思维,不要求答案的唯一性;限制性设问要求考生根据设问规定的原理来分析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答案必须符合设问中的“限制性”要求。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是对材料型主观题的高度概括。

二、典型例题

例.(2013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37题)(节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电子产品加工业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③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政治材料型主观题的解答

1.审题

(1)审材料。

在审读文字材料时,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法、主干法、倒读法等。审材料时是要注意两点:①抓“题眼”,划分材料层次。②概括每一层次的中心意思。如在审读图表题时,我们要注意审读图表标题,明确答题方向;审图表内容,注意纵横比较;审图表附注,领会题意。

如在阅读上述例题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则材料分为三个层次:①欧美一些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②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持肯定态度,在保留的基础上发展,实施了升级改造。③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2)审设问。

题目的设问为我们指明了答题的方向,指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将设问弄清楚,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审设问。审设问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分析设问所要求运用原理或观点的知识范围。在审设问时,首先要弄清设问类型,判断出是开放性试题还是限制性试题。如果是限制性试题,还要具体分析设问的知识范围,并将其进行模块定位,然后再进一步确定是某一模块中的哪一部分的哪些原理。

通过仔细审上述例题的设问可知,该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二,弄清设问要求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要求考生明确设问的主旨,即明确考查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办”中的哪一个。“是什么”就是要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出判断性说明。“为什么”包括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原因,即材料中反映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即谈重要性和危害性。“怎么办”即措施。如果材料所提供的观点是正确的,应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如果材料所提供的观点是错误的,则应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

审上述例题可知,该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属于“怎么办”的范畴。

2.合理想象,确定答题所需的理论知识

(1)联系教材知识。

在明确题意、概括材料中心意思、审清设问的基础上,思考试题材料与教材中哪些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提炼出材料所体现的原理。联系教材知识的依据是:由设问内容联系教材的方向性知识;由材料的中心意思与教材知识的对接关系,确定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上述例题就要求考生联系哲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回答。

(2)联系时事政治知识。

高考政治试题在考查政治学科知识的同时,还会直接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时事政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学以致用。当然,答题语言不能是对时事材料的罗列和堆砌,而应是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归纳出来的、反映时事政治实质的语言。

例如,对上述例题的解答,就要根据材料的大意与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材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建立对应关系。

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

②辩证否定观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

③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3.解答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解答材料型主观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的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体现过程。这就要求考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材料、教材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主要方法是联系法,即构建设问、材料与教材原理、观点的对应关系并进行分析,即基本原理+具体分析(哲学常识类试题的解题方法为:基本原理+方法论+具体分析)。

材料型主观题的解答主要有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归纳法是由个别(特殊)到一般(普遍)的分析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普遍)到个别(特殊)的分析方法,即运用教材知识,结合材料论证具体问题的方法。如对上述例题的解答,运用归纳法加以整理即可形成答案。

历史图表型材料题反刍 篇3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 图表类材料题按图形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数据图表类、图片类和地图类材料题, 现以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为例, 从这三种类型分别谈谈它们的特点、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数据类材料题

数据图表类材料题主要以数字表格、线型示意图、柱状数据图等为载体, 利用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数据图表类材料题的试题特点主要有: 一是以数字信息材料或表格为载体, 要求学生将数据信息转换成历史文字知识和信息;二是数据图表类题在表现形式上, 不如历史图片那样形象直观, 核心信息量隐藏较深, 要求考生善于辨别获取, 只有从综合的角度多方面对比材料信息的基础上, 才能明确材料的主题及命题意图, 因而对考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例一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题)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以例一为例, 该题问题比较笼统, 需要看清数据图要表达的意思, 往往有同学比较直观地只关注士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 就误认为是九品中正制的表现, 贸然选择了A或者B选项, 这就犯了没有全面分析数据图的错误。 该图应该表达两层意思:其一,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及小姓三部分, 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 并没有完全被特权阶层垄断;其二, 在这三部分中士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 说明唐代科举制没用完全打破特权低位, 所以还不是特别完善。 故选D项。

由于数据图表类材料题是以表格、 数据曲线等为载体因此在解答本类题型时, 第一步要高度关注题干和注释中的关键词, 例如其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 表格类题中的关键词是解题的钥匙, 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二步, 就要带着题干的问题仔细阅读数据信息, 对数据要“三把握”:一是把握表格数据本身或者注释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界定历史线索的范围;二是把握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 确定答题方向;三是把握表格的关键信息, 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 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三步, 捕捉表格中的隐藏信息, 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 第四步, 联系课本知识, 利用阶段特征, 分析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最后综合判断, 得出答案。

二、图片类材料题

图片类材料题是历史考卷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 考查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认知能力和运用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资源比较丰富, 且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试题情境, 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

历史图片类材料涵盖了选择题、 材料题及问答题等各种题型, 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 (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 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 二是提出“设问”, 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 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 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

例二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11题)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 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以例二为例, 该题分别提供了宣传画和文物展示两种图片, 题目设问的方向比较明确, 围绕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展开。 本题的难点在与学生对图片表达的历史信息不明确, 造成无从下手的局面。解答时, 要先通过观察三幅图提示的历史信息, 如合作社、人民公社、承包合同书等进行辨别, 明确三幅图分别代表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 进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生产关系, 得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但是土地的用途、所有权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A项。

图片材料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 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 解答好这类题, 需要坚持“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审, 一是审图和注释, 要求弄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标题, 因为标题是图片的题眼或中心, 能够迅速缩小答题范围; 三是审设问, 设问是图片题的题点所在, 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只有把图片内容与设问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问题。 第二步:联, 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三、地图类材料题

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的直观材料, 在反映历史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地图类材料题以地图为载体, 既考查了学生对地图信息的处理能力, 又考查了学生依托地图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更考查了学生的相关地理学科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科间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地图类材料题可以涵盖各种题型,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地图为主题情境, 用直观的图示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 主要考查学生读取地图的信息、理解地图所涉及的基本史实的能力;另一种是以地图辅助文字材料来设题, 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于一体, 在该类题型中, 地图和文字之间有密切联系。

例三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6题) :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 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以例三为例, 该图很明显考查的知识点是甲午中日战争, 解题的关键在于判定该图片是哪场具体战役, 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很多考生表现出对地图不熟悉, 纠结于黄海海战还是威海卫战役, 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充分挖掘地图信息, 我们可以判别出该地图反映的是威海卫战役, 在本次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故选A项。

解答地图类材料题可分别对待。 一是以地图为主题情境, 另以文字补充地图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 解题的关键在于从地图中提炼信息, 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 得出正确答案。 二是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 以地图作为辅助。 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 以地图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 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正确作答。 三是图文并重型, 文字和地图材料都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 并可相互参照和佐证。 解答的关键是地图和文字同时挖掘有效信息, 并互相参照和佐证, 得出答案。

通过以上三道例题的分析, 针对高考中历史图表型材料题的类型,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 审题, 即审清设问规定, 明确题意要求。 首先, 要审清设问中的关键词语, 它规定了具体的作答要求。 其次, 要审清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以设问为中心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侧重点, 进而融会贯通、迁移知识、选取有关历史知识作答。

第二, 辨别图表数据, 挖掘并提取有效信息。 就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据, 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历史信息, 这是解题的关键, 并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 对判读分析出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第三:规范用语, 关注分值, 完备答案。 就是把提取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实施, 形成语言准确、内容完备的答案, 同时要关注试题的分值, 根据分值安排答题量, 这样能迅速有效地把握答题量。

意义型材料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82-02

文字材料型主观题是每年政治高考的必考题型。面对试题中纷繁复杂的文字材料,不少考生往往理不清头绪,不知道该何时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何时将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找答案,何时从分析设问中找答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解答文字材料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政治文字材料型主观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并教授学生关于这类试题的答题规律。笔者认为,文字材料型主观题按其答题切入点的不同,可分为材料导向型、教材导向型和设问导向型三大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试题,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解题策略。

一、材料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在材料导向型主观题中,材料对于最后答案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题中所给的材料信息,要么是直接加以引用而形成试题答案,要么是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而形成试题答案,要么是对其进行逆向理论思考而形成试题答案。

(二)材料导向型试题的三种情况及解题策略

1.材料以理论形式呈现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以理论形式呈现信息时,要善于直接将这些理论表述加以引用而组织形成答案;二是在组织形成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分层,切忌不分点、不分层地照抄材料。下面以2011年广西柳州第二次模拟考第39题第(1)问为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涌现了大量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公平与正义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结合材料,分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8分)

在讲解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材料中的“科学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思想道德”、“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意识”、“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引用或转换,进而形成试题答案。

2.材料以感性形式呈现正面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答题时要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试题中的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进而形成答案。下面以2011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第39题第(5)问为例:

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约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延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本题所呈现的材料为感性材料。讲解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弄清材料的三个层次,即“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昼夜温差大”为第一个层次,“矿产资源丰富,……煤炭71亿吨”为第二个层次,“延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延安宝塔山等”为第三个层次。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的要求,从第一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特色农业,从第二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石油、煤炭工业等第二产业,从第三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总结,答出要优化产业结构。

3.材料以感性形式呈现反面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题时只要注意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反面信息进行逆向理论思考,便可形成答案。下面以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36题第(2)问为例:

材料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10分)

本题材料中的“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等内容均属于存在的问题,结合“提出建议”这一要求,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将材料中所呈现的这些问题进行逆向理论思考,便能形成试题的答案。如针对“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可以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的问题,可以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针对“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的问题,可以答“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教材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在教材导向型试题中,所设问题会明确要求运用教材中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某一个知识点来分析材料。

(二)教材导向型试题的解题策略

在此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熟悉并理解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或知识点内容;第二,要紧密结合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有选择性地使用相关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并力求创新。下面以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3)问为例:

材料三: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某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进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本市最低工费标准;加大教肓、医疗、社会保障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

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12分)

本题设问中明确要求运用“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知识范围来解答试题。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该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促进居民消费的系列措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该市政府采取了要求干部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该市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坚持了依法治国原则”。

三、设问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设问导向型试题是文字材料型试题中最难答好的一种题型,这是因为在设问导向型试题中,所给的材料往往只起到介绍背景、引出设问的作用,材料本身对于解答试题并无实际有效的信息可用。

(二)设问导向型试题的解题策略

解答设问导向型试题,关键在于对试题设问的分析理解上。具体来讲,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设问角度和关键词,然后再抓住设问的题眼,紧紧围绕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并联系教材知识和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思维发散,最后组织形成答案。下面以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第39题第(5)问为例: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本题所给出的材料只是起到了介绍背景、引出设问的作用,对解答试题并未给出实质性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设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行为主体是国家,行为对象是农业问题,设问角度为“为什么……能……”。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国家这一行为主体和农业这一行为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才能够做到“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而这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国家的政策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财政支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科技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总之,教师应认真研究分析政治文字材料型主观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考政治材料型主观题的解答 篇5

考生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容易犯以下的毛病:

1.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材料型的主观题其中一个答题特点,就是要求理论联系材料,切忌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泛泛而谈,造成材料和课本“两张皮”。

2.审题不明确,答题不到位。

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设问限定、层次含义把握不准,造成答非所问、原理、观点与题意不符等问题。

3.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把不该答的也答上,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试对材料型主观试题的解答方法作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思路和方法一般如下:

一、运用分层阅读法,审清材料内容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清材料是解答材料型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否读懂了材料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作答。所以,我们特别要走好这关键性的一步。题目所给的材料有长有短,如果是较长的材料,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阅读法审题。也就是把一段或几段材料分成若干层次,通过读懂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来把握材料主旨,以求做到化简为繁,化整为零。

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要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以以下一道简答题为例。

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并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式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

请结合材料说明,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材料主要强调了什么观点?

我们可把例题中的材料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一句)是说,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第二层(第二、三句)讲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进,对它的认识也在前进。第三层(第四句)说明要坚持实践标准。第四层(第五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审清设问,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方向

设问一般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审清楚设问,我们可以在短短的话语中寻找到许多可以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信息。

审设问,一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即是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的具体知识来回答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即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的哪一面或是三者兼有。三是审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如是否要联系国家和个人的实际等。

上例中,设问所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是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答题的方向是“是什么”,即材料体现了何种观点。此外,它要求分析的是材料所折射出来主要观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三、设问与材料相结合,寻找题眼

把设问带到材料中,寻找题眼(即关键词),以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

如上述例题中,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关键词:“实践”、“源泉”、“不能停滞”、“标准”、“目的”。

四、回归课本,筛选出适当地原理与观点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胸有成竹,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把在审材料与审设问中获取的信息回归书本知识中去,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原理与观点。

通过分层阅读和抓关键词,我们可以知道,例题中所要运用的原理是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中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观点。

五、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

例题: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对应。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相对应。

坚持实践标准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原理相对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原理相对应。

六、组织、修改、完善答案

把打好腹稿的答案用文字表述出来,并加以修改,查漏补缺,力求完备。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教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如例题的答案如下:

意义型材料题 篇6

一、命题特点

政治高考材料主观题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一般选取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实例或者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要求考生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强调联系,回归教材,适度开放,引导创新等。

二、得分偏低原因

1. 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概念界定不清,知识要点不全,观点理解不透,导致迁移失败。

2. 运用能力未到位。

如:把握不好材料,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运用失当;没有结合热点,东拉西扯,要点不明;观点游离,不扣题。

3. 解题技巧不当。

如:没能概括题意中心,问题要求不明确,破解不易;答题思路不清,答题步骤不熟,所以得分不高。

4. 答题不规范。

如:书写潦草,术语不准,词不达意,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

三、解题方法

答好材料主观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正确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打比方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待材料主观题,应掌握以下方法。

1. 抓关键词,弄清题意中心。

首先要仔细读懂试题提供的热点材料或时政素材,有时题目材料一大堆,看上去眼花缭乱,而经过分析,找出点明题意的关键词或总结性语句,就能找题意中心;其次要全面分析,分析材料共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从每一个层面入手,分析其主要反映的道理是什么,不要断章取义,不要从个别词句出发就下结论,要抓主要舍次要,把握好中心,明确题意中心后,下一步的答题思路方向就清晰了。

例如(浙江省考题):熟悉柒牌的人都知道,25年前,凭着一把剪刀,一架老式缝纫机,350元,柒牌从裁缝铺子起家。25年后,它已成为年产700多万件的大型服装企业集团。25年来,柒牌把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相提并论,置之首位,并最终在消费者心中铸起了良好形象。问:(1)柒牌为什么要把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相提并论,置之首位?

【解析】要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对材料抓关键词,如“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等,确定题意中心,分析材料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反映的道理是什么,明确是用经济常识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企业的信誉形象等知识来回答。

2. 明确问题,找到教材“落脚点”。

试题材料千变万化,尤其是热点材料、时政素材变化更大,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离不开教材的相关原理内容。审题时,一是要先断定材料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治常识角度提出的,然后确定是套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观点,这些不能马虎,关系到能否得分,这样缩小范围,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当地引用、组织有关课本的知识来分析、解答,这样答题方向对了,原理观点也“对号入座”了,得分就高了。二是要确定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比如常见的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从其中的哪个角度提出的,这点如果搞错,将失分很多。

例如(四川省高考题):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了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问: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

【解析】此题以当今社会的热点———建立节约型社会,以学生身边的小事———浪费现象为切入点,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第(1)问分析浪费行为,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组织答案。材料中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面对这种行为该怎么做。

3. 规范答题,注重答题技巧和习惯。

政治科答题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所以我们要规范答题,有良好的答题技巧与习惯。一是要层次分明,分点书写,把重要的观点原理写在前面,结尾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扣题;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离开材料,东拉西扯,不得分;三是要求答案完整,各要点要有“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等,要联系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观点,创造性答题;四是字迹书写要整洁,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与同情心等。

例如(江苏高考题):某中学门口因小摊贩设摊,引起交通堵塞。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摊贩与城管时常发生冲突。针对这一现象,该校部分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相关调查。一些同学进行实地采访:

城管人员:小摊贩无证经营,乱摆摊,交通堵塞,影响市容。小贩:办证难,小本经营,赚钱刚够糊口,摊位租金贵,只能在马路上跑。顾客:小摊设点灵活方便,价格便宜。

一些同学查阅资料:某城市有无证摊贩近5万,以前一味采取简单的取缔办法,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后认识到与其死堵不如疏导,改进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上述现象,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1)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城管人员、小摊贩和顾客间的观点为什么会不一致?(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间的矛盾?(3)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解析】本题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综合探究的能力。运用上面的答题方法,如层次分明、要分点答等:第(1)问,三方观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主观上的,高二哲学的几个主观因素中,立场的因素是造成差异的主因。第(2)问,化解城管与小摊贩的矛盾,要考虑利益出发点问题,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还要注意从政府和小摊贩的角度分别回答如何做,这里政府的作用是主要的,是答题重点。第(3)问,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找出思路的方法即可。

上一篇:基坑排水施工下一篇:绿地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