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2024-11-24

教学随笔(共12篇)

教学随笔 篇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文艺随笔, 共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内涵比较丰富, 其中, 《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或阅读应该注意“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 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比较难上。难度在于: (1) 文章知识内容较杂, 不知如何操作才更简捷有成效; (2) 课文较长, 不适合朗读, 学生觉得枯燥; (3) 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 有理解难度。翻开历年的高考作文, 命题形式越来越贴近生活, 而从《赤兔之死》以来, 几年来学生的作文所应用的材料几乎都停留在李白、苏轼、李清照、王昭君、比尔·盖茨等人物再加一两个“感动中国”人物上。不客气地说, 是在拿古人说事, 吊书袋子, 而且反复使用, 陈词滥调, 缺乏创造性。学生作文为什么不能像朱光潜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惟陈言之务去”呢。我个人认为, 让学生在写作上感受抒发性灵的快感, 能够我手写我心, 将是今后作文教学的改革趋向。而随笔写作正是符合这种写作趋向。于是我没有照本宣科, 也不放任自读。但苦于没有教育评论家及其他教学资料的指导, 所以写作本文, 仅作为探究, 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 以本为本, 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领悟随笔的特点

以《咬文嚼字》一课的阅读为例, 让学生在讨论课文主旨、作者观点及引发的联想、写作的触发点中了解随笔写作特点。具体作法是:

1. 通读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是由什么事件引发议论的? (2) 发表了什么观点? (3) 引发了什么联想?

第一个问题没有难度, 它只是引论,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信息筛选并提炼观点的题目, 在老师的引导下, 都能较为准确地概括, 提炼观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设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达到该目的;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看作者在表达观点时援引了哪些例子, 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随笔在写作上的特点:旁征博引。

2. 学生对随笔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后, 带领学生阅读另外三篇课文, 并让学生总结随笔特点。

3. 为加强学生对随笔的认识, 培养写作随笔

意识, 向学生推荐第二册语文读本中的随笔, 如《美国的“中国城”》、《东西方幸福观》、《谈吃》、《谈金钱》等。精心从历年高考优秀的作文中挑选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如《三顾之“伤”》、《说“安”》、《北京的符号》等等, 供学生阅读揣摩, 让学生通过阅读随笔, 扩大知识面, 充实头脑, 活跃思维, 发现生活, 领悟随笔的写作特征。

(二) 在了解随笔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生写随笔

因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读, 是借鉴前人创造, 汲取有益营养, 充实提升自己;写, 是行为主体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 经头脑加工、熔铸, 变物质为精神, 化生活为文章, 从而养成个性化的精神独创。读与写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但鉴于高一学生对写好随笔存在一定难度, 我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 由易到难的解决学生写作难题。

根据第十五课《说“木叶”》课后练习关于“梅”意象的讨论, 设计一篇以“梅”为话题的随笔作文。

1. 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阅读书籍搜集一篇关于描写梅花的诗词及赏析梅花诗词的文章。

老师统一收集, 精心挑选出一些风格不同, 抒发的情感各异的诗文印发给学生阅读交流。目的在于使学生丰富知识, 积累知识, 为写作做准备。

2. 开设一节赏析“梅花”诗词交流课。

问题设置如下: (1) “梅”在古诗文中有哪些意象? (2) “梅”所代表的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理想志向有什么联系? (3) 现代人认为“梅”代表什么?体现了现代人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

在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阅读与准备之后, 同学们的情绪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有的说, “梅”是孤傲的隐士, 还会引用“梅妻鹤子”的故事;有的说“梅”是高洁的象征;有的说, 梅的形象与诗人的仕途经历密不可分……难能可贵的是, 有一个学生竟然能引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可谓才思敏捷, 课堂上我常常惊叹学生们超强的领悟能力。

3. 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写作。

下课后, 同学们一改往日写作文拖拉的习惯, 80%的学生能当堂完成 (以往最多有30%的学生能当堂完成) 。作文质量也较好。有的由诗词引入讨论梅的意象, 写成文艺随笔, 有的由现代人对梅的看法引出评论, 有的借梅抒写自己的人生理念。观点明确, 援引的例子十分丰富。这次随笔写作让我发现, 学生不是写不出好作文, 而是我们老师平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他们会在作文中充分体现他们的创作个性, 也充分展示他们广阔的阅读天地, 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文语言优美, 富有灵性, 处处有智慧的闪光。

4. 老师批阅之后, 选出优秀的习作装订成册, 供学生传阅。

5. 再开设一节讨论课, 让学生品评作文集中的文章, 以达到对随笔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 把随笔写作纳入日常练笔的范围

上好了一组文艺随笔阅读课, 指导好了一篇随笔的写作, 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完全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只有常读常写才能真正的形成技能, 也只有常写, 才能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 关注时势, 思考人生的好习惯。这种随笔写作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个高中阶段。

阅读与写作, 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上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 但在写作指导上我们常常无法顾及, 有关写作指导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 即使有也大多数是写作的一些套路, 诸如开头排比出采, 论据一材多用等等。随笔教学的探究, 旨在探求一种渠道, 让中学生的作文真能做到“写我自得之见, 抒我自然之情, 用我自由之笔, 显我自在之情”。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作文中少见堆叠古人故事的文章, 多一些抒写性灵的“本我”之作。

教学随笔 篇2

半坡店乡南街小学

李艳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老师对此部分的教学也是一筹莫展,苦于找不到教学拼音的捷径,今年接手新一年级之后颇有感触。况且,今年是幼小衔接的第一年,大部分幼儿园处于观望阶段,不教识字和拼音心里不踏实,怕家长“兴师问罪”,教了之后还怕上级调查,所以,新一年级的识字与拼音就处在了“蜻蜓点水”式的一知半解层面。这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有害无益!学习拼音时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学过,不够用心,我们也只有变着法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拼音基础打牢固,毕竟,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画圆则圆,画方则方,留在他记忆里的痕迹不易擦拭,所以,当我们还没考虑成熟时就不要轻易落笔。就如孩子脑海里似方非圆的汉字笔顺和汉语拼音一样,很难被新的认知所替代,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接下来就侃侃这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拼音教学吧!

这要从新的部编教材说起,它打破了几十年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降低了开学即学拼音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困难。学生有了汉字口语发音作基础,再学拼音,就有了可借鉴、可参照的抓手,枯燥的字母符号以及拼读规则也就有了可“着陆”的依靠。降低了拼音教学的难度,是拼音教学实实在在的减负举措!

拼音教学改变了以往单幅图呈现字母为主的方式,而是全部采用情境图画面。内容选择的都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画面柔美,内容直观。每一幅图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故事还有一定的连续性。教材把表音示形的元素巧妙地隐藏在情境图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有的一目了然,孩子们一看图画就能发现;而有的则隐形暗藏,需要孩子们仔细寻找,慢慢发现。

课堂上,我不再效仿传统式老师一遍接一遍的扯着嗓子领读了,而是让孩子们和那些拼音宝宝一起置身于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例如:我在教学声母g k h的读音时,指导孩子们联系口语的读音,体会字母的发音方法。借课本上的插图让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看着对方的口型相互来试试发声母g k h的音。孩子们通过比较,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准确地发出了声母g的读音。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些情境图中获得“发现”的喜悦。借力插图不仅能增加孩子们进行拼音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培养他们仔细观察图画的良好习惯。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他们的成功体验自然而然地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尝试自己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张锦涵站起来边说边做动作:“鸽子——g g g,口渴——k k k,要喝水——h h h”,大家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在学习声母j、q、x时更是麻烦,出现的j、q、x与ü相拼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我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去寻找自己记忆这一拼写规律的方法。我也希望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课程也十分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发音认形,二拼读,三探究与ü相拼的规律。在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我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学习“q、x”。小组合作观察图画,编儿歌,认形,交流,汇报。在教学j、q、x与ü相拼的规律时,孩子们记忆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张豪鑫的一番话惹得教室笑声一片,他说:“小ü站在j的旁边要脱掉帽子,因为鸡身上有暖烘烘的羽毛;小ü站在q的旁边要脱掉帽子,因为骑马累得满头大汗;小ü站在x的旁边也要脱掉帽子,因为要洗澡了呗!”我很惊喜,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了,这样的收获的确令我喜出望外。

孩子们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能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去思考。不能归功于我,而是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结果,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情,把握住孩子们的起点,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并努力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氛围,边玩边学,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随笔 篇3

很认真地听儿子讲了半天,儿子最后总结道“电影里的东西都是假的。”然后他放心的轻松的睡觉了。我心里也很轻松,不用再担心儿子有心理阴影了。儿子睡了,我却睡不着了,想起另一件事。

那一天早上,我按照惯例检查作业,查到一个男孩身边时,他告诉我作业没有带。其实,作为老师,大家都明白这种话往往是托词,一般都是没有写作业的意思。那天,也许是心情好的缘故,听他结结巴巴的一直解释下去,终于听明白,原来他姥姥有病,在他姥姥家做的作业,忘在姥姥家。下午,他妈妈会帮他从姥姥家带回来的,他肯定是写作业了,老师千万要相信他,以前有同学骗老师没有带作业,其实是没有写作业,自己真的写了,绝对不是骗老师的,下午肯定能拿来。绝对不会骗老师的。他一直在解释,我也没有打断他,只是点点头,没说什么。到下午快上课时,真的看见他拿着作业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小脸涨得通红,眼睛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的心里也很快乐。

很突兀的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为什么呢?我思索了一下,原来处理这两件事后,我都很快乐,因为我能静静的听孩子们诉说缘由,并且能相信他们,最终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一直训斥儿子,强迫让他睡觉,结局会怎样?如果我逼着要学生的作业,大声训斥他,结局又会怎样?很多时候答案不在于我们去努力寻找,其实就在我们静静的倾听之中,认真地听孩子们的话,并相信他们,这是不是也是教育中的“耐心”?我想教育中的“耐心”不会仅仅是一道题翻来覆去多教几遍吧。

想起很久以前,在高中教学的一位老同学告诉我,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过我,我很好奇的问他写的是什么,表扬我还是骂我呢。同学笑着说“作文中写的是:有一次他和朋友打架,然后他已经被拉到你的办公室里,还在使劲的诉说自己的委屈,你竟然很有耐心的听他整整诉说了一节课,让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觉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就在这不停的诉说中。”我已经忘记还有这么一回事,可是孩子却深深的记着,并且念念不忘。

《燕子》教学随笔 篇4

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 我从画面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三方面, 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一、画面美

《燕子》一文如画如诗, 那俊俏机灵的燕子似乎就在您的眼前掠过, 那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如在身边。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纸和彩笔,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画燕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 之后再次画燕子。我让学生把自己两次画的燕子进行比较,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和学生将画面美归纳为这几个方面:

1.外形美。“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就跃然纸上了。

2.春色美。“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 嫩的叶, 各色鲜艳的花”, 这时燕子从南方赶来了, 多么富有生机啊!

3.飞行美。“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有的横掠过湖面, 尾尖偶尔沾一下水面, 就看到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动作是那么轻快敏捷!

4.停歇美。“蓝蓝的天空,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无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这是一支多么美妙的曲子啊!

作者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同时也是由面到点的画面布局, 这就是美之所在。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到的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最后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

二、语言美

《燕子》一文, 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 鲜艳明快的色彩, 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文章第二小节结尾写道:“小燕子从南方赶来,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我们都知道燕子是从南方飞来的, 但作者为什么不用“飞来”而用“赶来”呢?因为“飞”字只刻画了燕子来到北方的一般动作, 而“赶”字是采用拟人的写法, 不仅准确、传神地刻画出燕子飞的神态, 而且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般的烘托作用。

1.揭示了燕子候鸟的特点, “赶”字有“及时到达”的意思, 具有目的性、时间性。它告诉我们好像燕子事先已被邀请, 是赶着来赴约的, 传神地揭示了燕子是候鸟, 它们的到来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2.突出了燕子的轻快、伶俐。“赶”带有急切的意思, 比“飞”更突出了快捷, 使燕子轻快、灵巧的形象跃然纸上。用“赶”字还增添了春日的生趣。作者用“赶”字将燕子拟人化了, 比“飞”字富有感情色彩。

三、情感美

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 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 有的飞到了柳枝间, 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 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读来就让人心旷神怡, 被春的气息感染。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 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 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随笔 篇5

自成为一名教师以来,己走过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苦也有甜,有累也有乐,有困也有豁。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教师真挚的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才能奉献。我的教学宗旨是: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耐心细致,一视同仁。对“好学生”不“一俊遮百丑”;对后进生关心备至,增加感情投入,想法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加之因势利导,使之逐步完善自我。

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一是严而有格,就是说对学生的要求有标准,教育方法不出格;二是严中有爱,和学生相处从不借口严格要求,而对学生摆出一副冷面孔,一派咄咄逼人的气派。要知道,一份严格之水,要渗上九份感情之蜜,才能酿成教育的甘露!

教学随笔 篇6

一、反思在教学中曾出现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硬性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感受。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快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强加给学生,是我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曾常用的方法。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数学、是否喜欢这节课或这个知识点、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所教的解题方法;没有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数学、用自己理解的解题方法。

2、对教材的内容机械的使用而不是灵活的运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开放能力。我在教学中往往拘泥于教材上的信息,只是在讲教材、完成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是在教教材,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的发散程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学生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会解题,而没有真正掌握本节的知识运用技能。

3、备课时不注重个体差异,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在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各式等样,有的数学基础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不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单一教授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分层次、划梯度的教学,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基础好的学生没吃饱,基础差的没吃到。

4、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分析以前的教学检测后的学生反思,可以发现学生错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马虎”“粗心大意”,而是没有掌握好解题中的审题环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未渗透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学生往往靠自己的简单读题而做题,甚至把读题当做审题。

5、对中考的研究不够深入。前幾年初三数学教学中,我对数学中考出题范围、要求、形式、题型特点及规律未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只是依赖于各式各类的复习资料,不会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架构不能成为体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没有中考考点与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活化与提升。

二、改进及提高的方法:

1、使学生从接受老师转变为接受数学,再到喜欢学数学。我认为“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现在学生如果讨厌一位老师,就一定不会去听这个老师课,那么讲的再好、备课再认真,学生不跟你学,成绩一定不会好。在实际教学中,从心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一点一滴的积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因素。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最好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的问题。其次,根据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教学生想知道的数学问题,诱发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一点点的成功也要夸大的鼓励。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产生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成就感。

3、深入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学教材、教教材、用教材”。学教材指照本宣科讲出教材上的内容;教教材指把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用教材指在弄清教材本质后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材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由一线教师中的专家编写出来的,可能适用于大多数地区的学生,但也许不适用于你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深入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后,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可以适当的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或补充,我个人认为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了,不一定是用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当然,在用教材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全改全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来定,而且,教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取舍也是不同的。

4、关注学生的差异,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基础低、分析能力差时,要把问题设计的难度小一点、易懂一点,学生基础高、分析能力强时,要把问题设计的难度大一点。教师的课程设计一定要围着你的学生转,不然讲了也白讲。

5、注重审题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审题要求学生不只是读题,而是要读懂题、理解题、读出深意。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题目的核心,最后深刻理会问题的涵义。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贯穿到每一节课中、每一个知识点上。首先,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如文字、符号、图形等,并掌握它们的特点,根据解题的需要进行互译。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在的感知的基础上找到技巧性题目的细微变化,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探索解决技巧。再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6、探索中考意向,分化中考难度。中考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要认为中考就是初三下学期的工作,要把中考的内容细化到每节课中。每一节课的知识,在历年中考中一定会找到对应的训练题,我个人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一直把中考题分化到每一节课中做为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使学生到下学期时不至于感觉中考有多难。

三、中考总复习的几点体会

1、抓住课本的内容结合考纲有效复习。教材与考纲是复习与命题的依据,教师与学生都应在复习时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考纲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分清知识脉络。在总复习时,一定先对整个初中数学进行总的知识概括,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结构图”,形成知识链条。

3、专项题型专项训练。搜集当地历年的中考题,把中考题分成几大专题,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讲解,并整理学生各题型出现的问题加以突破。

4、运用模拟实战训练,编写或查找适用于学生的模拟题进行训练,不可过难,也不可过简。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篇7

一、多观察和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好的范文文字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其作者都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以“自然景观”为话题的习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发现,如在放学路上、公园里、家里的庭院中,发现的花草树木;又如晚间繁星、日出日落、雨后彩虹,或者在外出旅游时,看过的一些奇特的景观等等,引导学生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有这样一句话:“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这其中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授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因此,学生多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二、多积累和多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倡学生多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例如,《火烧云》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叠词:“红通通、金灿灿、笑盈盈”等,还有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词语句子积累多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词穷句穷啦。

勤于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要求学生经常练笔,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三、激发想象力会给写作插上艺术的翅膀

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1.启发学生寻找相似点。

有些事物,直接描写会显得单调,根据事物之间外形、声貌等的相似之处把它当作其他熟悉的事物或“人”,想象出“它”的情感,“它”的心理,就会增添作品的情趣,在行文上富有色彩。同时也有可能激发和养成相关想象的能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想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类型想象,即凡是具有圆或近似于圆的外形特征的事物均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例如: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形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爱好体育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球篮……”展开联想;喜欢文静的女同学,可以让她们围绕“圆圆的镜子、可爱的闹钟……”展开联想;喜欢文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展开联想;喜欢科技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赞圆周率的推算者,颂地动仪的发明者……”展开联想。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可以凭借灵敏的感知,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精彩纷呈的想象。

2.模仿作品,赋予作文“神力”。

所谓“神力”,就是借助于想象所获得的一些超凡脱俗的神奇力量。像卡通书《米老鼠和唐老鸭》《封神榜传奇》《聪明的一休》《希瑞》,电影《西游记》《2010》等,不仅为孩子们所迷恋,也受到许多成人的钟爱。正因为制作者大胆想象,赋予故事主人公各种超凡的神奇力量,才有如此吸引人的效果。著名文学家巴乌托夫斯基说:“在我的想象中,我要写的东西是相当模糊的。”模糊的想象,实际上是在形象思维中渗入了心灵底层某种神奇、隐秘的感觉和感受,也就是“神力”。在这之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相关作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采用这种丰富、神奇但又符合逻辑的想象,学习写作寓言、童话和神话等。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从点滴抓起,做生活的主人,多留意观察阅读,多积累练习,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又是一个难点, 面对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和灵活性, 不少学生无从下手, 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采用指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8

1.1 读课文。

达到“三读”, 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 足见其重要性。“三读”, 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 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1.2 理解课文。

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 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 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 也要把握好, 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 学生才能领悟得深, 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超常发挥。否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包括鉴赏能力) 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3 认真思考课后习题, 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 (或全文) , 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 我先读好。

1.4 查阅资料。

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 二是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2. 提倡创意阅读, 注重读写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 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 既理解了作者, 又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实现“有创意地阅读”。因此, 有时朗读中闭眼想象的效果反而要比看图片更好。我完全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霍金的形象,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近人物, 用心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实现的,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书是无声的, 但它有生命。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让那些方块字涤荡幼小的心灵, 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 让学生眼前出现一个辽阔而绚丽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体会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感悟霍金人格力量时, 我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在读中感悟霍金的哪一句话最打动人心, 学生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带着无比感动景仰之情全体站起来表达了对霍金的崇敬。教学效果较好, 但如果我能把最后总结的话换成:“假如霍金来到我们教室, 来到我们身边, 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 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 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动笔写出内心感受, 这样, 一定会比教师用美的语言渲染效果好得多。语文课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3. 关注学生行为, 帮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尊重他人

在生活中,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早晨, 家长送孩子来上学, 家长给孩子们背着书包, 孩子们在一旁边走边玩、打闹。快放学的时候, 家长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 尽量找显眼的位置, 让孩子能很快看到自己。放学后, 赶紧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 嘘寒问暖, 给孩子递上提前买好的吃的东西。孩子们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一边走, 无视家长的存在。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里, 会作何感想?我想要说的是: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之心, 不懂得尊重别人。

作为老师,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 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 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尊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爷爷奶奶娇惯, 爸爸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 很少有时间管孩子, 再加上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要什么家长买什么, 不买就发脾气。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只管享受, 不懂感恩, 认为这些就是父母长辈们应该给的, 把“粒粒皆辛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抛诸脑后。我们在学校, 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感恩, 知道父母长辈的不容易。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 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平时在家里做些家务, 长辈们生日时, 能为他们做点事情, 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理解的眼神, 一句体贴的话语, 父母都很满足, 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懂得关心别人了。

4. 引领孩子读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 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 同时, 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 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 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 我愿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尽情享受。

5. 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 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 学习及方法上的, 都要十分重视, 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 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 培养习惯, 正面引导固然重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 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 似乎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 真正的“以人为本”, 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 必要时, 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 教师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非常重要:一是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是大胆、大方、大声说话, 说普通话习惯;五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是好问的习惯;七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教学随笔助推个人成长 篇9

一、以理念引领反思, 提升反思高度

教学理念是教师执教的指针, 直接指向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应用, 并将其用于指导教学、指导反思。教师在撰写教学随笔时, 要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进行反思, 寻根溯源, 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 在简单地阅读课文后, 教师就从写作技巧角度反复指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总结出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写作技巧, 并鼓励学生尝试着进行写作, 一节阅读教学课成了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分析课。教师分析得热火朝天, 而学生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 写出来的片段也并不令人满意, 缺少了儿童的生气。

课后, 我就不断思考“语文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 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不仅要得“言”, 还要得“意”, 获得语言和精神的共生。这位教师把对语文教学的揣摩与感情降格为技术层面的解析, 将文章割裂成为一个个知识点, 学生没有了语文的感受和体验, 没有情感的投入, 课堂当然变得无味了, 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充满童趣的。

这也让我认识到, 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才拥有一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慧眼”, 才能让教师的反思更有效, 才能让我们的教学随笔有深度, 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二、记录教学困惑, 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行动指南, 各种教学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尝试, 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也产生了新的教学困惑, 让一线教师心存顾虑, 迷茫重重。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教学随笔这个平台, 不断记录困惑, 积累所得, 寻找解决困惑的有效途径, 一定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比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其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 那种简单、喧闹、毫无意义的“棒, 棒, 你真棒”让我感到厌烦。后来在观摩《军神》一课时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教学评价可以这样进行——

学生在研究“为什么沃克医生说遇到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是一位军神”时, 有的学生说:他在手术台上十分坚强, “一声不吭, 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 再从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 擦着汗”, 可以看出手术进行得非常艰苦, 医生都在担心刘伯承是否能承受得住, 这里能够看出刘伯承是一块“钢板”, 是一位“军神”。老师及时评价:“你不仅抓住了刘伯承的表现, 还从沃克医生的表现中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 你真会读书!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 我相信你这位男子汉也被我们的军神感动了。”针对另一位女生的回答, 这位老师又评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从一个词看出刘伯承用劲忍着剧痛。如果你是当时在场的护士, 一定会心疼不已、万分担心的。”……

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对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对如何通过评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我在教学随笔中写道:“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既能够评价学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渗透人文品质教育, 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明确将来学习的方向, 渗透学习的策略, 传递学习的方法。”

又如, 如何避免“满堂问”, 提高教学中“问”的质量, 向有限的四十分钟要质量, 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在观赏了大量的名师上课的录像之后, 思路渐渐理清了, 方法基本明确了。我在教学随笔中写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钻研提问这门艺术, 让我们的提问要有思维动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我们要有‘主干问题’意识, 要有质量, 有启发性, 有针对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些困惑的解决, 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受益最大的是我们教师, 通过教学随笔的撰写, 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 可以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反思教学失误, 让教学“遗憾”不再重复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应该说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都有值得再完善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 精益求精, 让课堂教学更趋精致化。课堂往往是不可复制的, 日常教学中也只有一次呈现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随笔记录一节课的得与失, 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教学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失误, 在当时的情境下会有一些反思, 但往往是稍纵即逝的, 如果我们记录在自己的教学随笔中, 可以让我们的教学“遗憾”不再重复, 从而让我们在将来的教学中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例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在研究“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 这时一位同学突然说:“老师, 我认为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很短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我也一下子不知所措, 一时语塞, 只是说:“哦, 这是你的想法, 坐吧。”那个学生红着脸坐了下来, 下面的教学又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下去了。

下课以后我左思右想, 感觉自己处理得很不好, 可能挫伤了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丧失了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成带来的精彩机会, 失去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我越想越懊悔, 但是懊悔是没有用的, 得及时考虑弥补的办法。于是, 我在教学随笔上进行了新的设计, 设想他可能认为是一夜之间就形成了雾凇奇景, 一觉睡醒展现在他面前的就是这壮观的景象, 所以认为雾凇的形成是很快的。如果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说出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一定也会为他与众不同的思考而鼓掌的, 他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得到激发。而我则可以出示课文中的语句“这蒸腾的雾气,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让学生细细品读, 在思维的碰撞中阅读文本, 自己去体会雾凇的形成过程到底是快还是慢。

在这节课上我是失误了, 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可是我通过教学随笔记录下了遗憾, 并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让我在将来的课堂中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让我不再遗憾。

随笔——关于语文教学 篇10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因此, 要选择能够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起来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运用多种教学任务启发同学们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要指导学生不要只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要考虑怎样选择适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的方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开阔语文视野, 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但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有相当一部分是为活动而活动, 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形式, 呈现出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倾向。教学方法的选择, 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情况、智力情况以及发展水平。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 只有适应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能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 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有些方法虽好, 但是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 自己驾驭不了, 仍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启发既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 它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的。注入式, 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 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 结果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死板的知识, 按套路去做的模式教学, 忽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一般来说, 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式教学的性质, 又有注入式教学的性质, 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要善于综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优化组合。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 常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用, 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随笔—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学;指导目标;基本要求

美术是一门艺术类课程,不需要学生有那么多的理性认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感性认知,我觉得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互补方法。数学、语文、英语这种必修课程本的一幅小图画,虽然小但是却五彩缤纷,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全新感受,可以放松心情甚至可以为学生们打开一道新的门,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尽自己所能把课程讲好,给学生带来最大益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并且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学校、家庭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要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笔墨纸张是美术教学中必须的,学习用具、教材书籍等条件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学技能。美术课程是一门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技能的学科,所有的美术作品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独立完成。学生自学的效率取决于自学的技能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技能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中,要让学生学会拟定学习任务、合理规划安排时间、创造条件、进行总结等,这受用于每一个学科。美术学科的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生方向,自己要画什么,要用多长时间画完,需要用到什么绘画工具等。再来,学生的信息技能也十分重要,特别是现在这个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更能满足一个学生所需求的内容。所以,学生要掌握这门技能,让高科技为自身服务。使用信息技能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丰富内心,那么学生的画作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利用信息网络看到更多的名师名画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让学生学会理解画作,独立思考。

在教学学习方法指导中有这样的基本要求,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习方法指导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从教学系统功能整体性原则来看,学习方法指导必须在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要明白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单看着学生自己去作画,也要适当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这样才能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受教师的教制约,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么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教师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把学习方法指导与学生整体情况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就能让教学变得如一幅画作一样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第六中学)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 力求学生百读不厌,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 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 我注意示范感情语气和音调、速度。例如, 我教《欢庆》一课时, 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 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 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 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 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 亲身感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 并模仿老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教师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在跟读中不但领会了文义, 展开了想象, 体验了情感, 而且学会了断句, 纠正了方言。

2.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路

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 切不可对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视而不见, 而要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 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 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如《荷花》的课文插图 , 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 , 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 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 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随同我翩翩起舞。教学中, 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 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 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 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 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 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言为心声”, 对描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这些优美的语句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 学生图文对照, 感悟、体验, 读出感情, 读出赞美, 这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所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 养预习能力 ,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预习课文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建议在三年级开始阶段, 学生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完成预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可以按这样梯度递进:教师课上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课外预习与课上指导相结合———课外预习, 课堂检查这样几个层次循序渐进, 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得到切实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明确预 习 任 务 。

主要是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 勾画出生字词, 借助拼音认读, 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 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初步建立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2锻 炼 自主 识 字 释词 能力 。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合作识字, 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学习经验会更牢固。

3.3反 复 读 书 , 尝 试 复 述 课 文 , 尝 试 感 知 、把握 课 文大 意 。

要给足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 书读得充分, 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预习后将课文大意父母或讲给好朋友听。

4.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4.1从 “诵 读 ”走 入 文 本 。

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 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文本内容, 通过不断诵读, 感受作家的情怀,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军神》一课, 课文以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没有叙述性的语言。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后大家评议, 体会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不同的内心活动。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热烈。

《桂林山水》一课 , 纯粹写景抒情的文章 ,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读出感情, 读出感悟,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2挖 掘 文本 空 白 处 , 引导学生 想 象 , 从 而 走 入 人 物 内 心 , 深刻解读文本。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 文中描写各种鸟在榕树上欢叫, 既写出鸟的颜色, 又写出鸟的动态, 此处, 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鸟儿在怎样欢叫?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形象思维引路, 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内化为深刻的感悟。

5.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一篇:全户内变电站论文下一篇:清热排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