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在困境中的突围(精选4篇)
航运业在困境中的突围 篇1
与某教育科技创新企业负责人聊天,她给我讲了两个故事。有一次她带队到美国进行教育交流,在活动中,美国校长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中国学生对很多问题都给出了一样的答案,校长问:“你们中国学生都用一个脑袋思考吗?”她还告诉我,有一次招聘员工,某师范大学的学生来应聘,让他给孩子们讲一下作用力,讲了十多分钟,还没有讲清楚。便提示他:“你可以把气球吹起来,然后放手,气球自然而然快速放气,而气球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会移动,这样孩子们就清楚了。”应聘者回答:“我不会吹气球啊。”
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创新,在知识观上,需要认识到很多“真理”其实是假设、猜测;在教育内容上,应该把理性思维、创新思维作为核心;在教育方法上,需要讲中学、做中学、创中学、研中学“四学并举”;在教育组织的架构上,需要民主、公平。
教育中的创新,教师无疑应当是主角,但教师创新面临四个障碍:教育管理的障碍、职业利益的障碍、学生的障碍、自己的心障。管理的障碍已经有无数的文章提及,职业利益的障碍魏忠老师在《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最大阻碍力》(参见《上海教育科研》2016年第6期)也已提及。本文主要谈一下学生的障碍和教师自己的心障。
一、学生的障碍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教公共课,自我感觉按照传统方式继续教下去,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决心改革。传统是讲结论、记结论、考结论,把人变成了结论贮存器。这个储存器一点也不可靠,考试完很快就会忘掉大部分,没忘掉的部分也用不到,记住又用到的,大部分是很危险的,因为大多老师是把这些结论当做唯一正确答案讲的,其实很多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一些结论是不可能错的,不管你怎么做,都符合该结论,因此该结论是没有指导意义的,也不能作为演绎论证的前提;对听来的结论的把握一般是肤浅的,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搬弄这些结论有时害人又害己。
教学生首先得教思维,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记自己的心得体会,想以此为抓手,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为了交流、鼓励、督促、锻炼,每次上课时挑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念一下自己写的文字。首次改革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以后又坚持了多个学期,但总的趋势是学生越来越懒得写,到最后,让学生起来读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多说“我没写”,有一个胖胖的男生站起来,没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倒把我的教育理念、方法连讽带刺地痛斥了一番。恰逢学校也开始改革,让学生评价老师,本人的得分很低。我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受到非议,记得那时公共课是一学期考试,一学期考察,考察时一般是教师自己出个题目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写一篇论文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有一次我自作主张,搜集了六个小故事,编成六个材料题,找教务部门打印出来,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事多。我的教学改革只好暂时打住。
当时还有一个教哲学课的老师也在搞改革,他认为哲学中的每一个重要问题无不存在疑问,常常领着学生讨论一节课也不能给学生一个确切的答案,而不少学生觉得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就是白讨论了,就像农民种地,下种、施肥、浇水、除草,最后颗粒无收。在学期末的课程评价中,一学生用挖苦的语调写到:“老师您胜利了,我们失败了,除了疑问我们什么也没学到!”
学生年轻,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接受新事物快,为什么会成为创新的障碍?原因是学生的阅读和阅历都较少,大部分包容心不够,判断欠谨慎,也不愿意增加自己的负担。
二、教师的心障
以上是学生的障碍,至于教师的心障,一点也不比学生少。教师一般经过专业训练,但这种训练有可能形成无形的墙,也有可能形成各种可疑但僵化的模式,就像一个童话故事所讲的:有一头小象走失了,和一群野猪、羚羊住在一起。3年以后,小象长成大象。大象就想,我为什么长得这么快,他们不长呢?经过反复思考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爱戏水;第二,我爱玩滚泥浆;第三,我走路非常平稳,不像羚羊和野猪,走路一点不庄严;第四,我是吃全素的,野猪要吃点肉。大象开办了培训机构,根据自己总结的理论指导羚羊和野猪如何长大。心里边的模式看不见、摸不着,经常处于潜意识状态,自己不知道心里有这种模式,也就没法对其合理性进行仔细审查,但这种模式却规制着人的行为。
笔者曾经给学生讲过康德哲学,鉴于康德哲学的复杂和重要,做出了一点改革,增加了学时数,共6节课;前言部分也增加了内容,占用了半个小时。退休的理科教授在评课时认为不合规矩,前言部分一刻钟左右比较合适。还有一次,讲到培根时,说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退休的马哲教授认为应该在《邓小平理论》课中讲这个问题,大概在他的心目中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这个思想(其实至少列宁、毛泽东也讲过)。
教师一般读书较多,又以教导为业,主要与比自己学识差一大截的学生打交道,有可能导致不谦逊、不包容、不同情理解等自负的品性,这既会阻碍他人创新,也会妨害自己创新,所以教师要经常自省。
三、教师如何突破心障
教育创新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但教师是否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笔者还没有看到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魏忠老师文章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来自教师的障碍。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受束缚者、挨阻挠者,教师也不是没有任何自主改革的空间,有一些创新不是不能,而是自己不为。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审视卸掉一些妨害创新的心灵枷锁,可以通过审视环境找到一些创新的生长点,诚如凌宗伟老师所说,以一己之力寻找改善的可能。
要卸掉妨害创新的心灵枷锁,最好的办法是学习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实质是对思维的批判,即审查思维的合理性,重点是审查自己的思维,而最关键的是审查自己的思维品格,包括是否谦逊、包容、同情理解等。
不自负是首要的思维品格,只有不自负才能澄清自己的心灵雾霾,实现自我心灵解放;只有不自负才能打开心扉,善意、公正、耐心地倾听、思考他人的新见解;只有不自负才能开展理性对话,在理性对话中实现认识的提升。但自负却很容易滋生,休谟敏锐地觉察到:“自负的情感是那样敏捷的,所以稍一召唤就立刻发生,至于谦卑则需要较强的冲动,才能发动起来。[1]”“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2]所以,思维的首要品格———不自负,也是最难获得的思维品格。
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勒尼德·汉德说过:“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这句话是针对他人的观点,更是针对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缺了这份精神,就会产生迷信、盲从;对自己的观点,缺了这份精神,就会产生自负、专制。迷信、盲从与自负、专制往往是伴生的,迷信者需要专制者,专制者也需要迷信者,两者组成的社会将是僵死的、凝固的、不自由的。
首先,克服自负,要对读书的意义有清醒的认知。陈嘉映说得很有道理:“读书人不是先知,不是要用自己的观念取代别人的观念,用自己的观念指导别人的生活。读书人不是世外人,其受虚假观念之制,殊不少于大众,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更严厉的批判,应是深刻的社会批判的前提。”[3]读书其实是一场搏斗,与巨蟒的搏斗,能够降服它,益处多多,但心灵也可能被它缠缚住,造成心灵扭曲,这种缠缚可能是很舒心的,这种扭曲是不易为自己觉察的,外物映照在这样的心灵中,必然会歪曲,这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剧场假相。
其次,要读多样的书,走多样的路。无知无识的人容易谦虚,见多识广的人也容易谦虚,在见识方面处于中间的人却容易自负。古希腊时的某一天,毕达哥拉斯的弟子们在地中海坐船游览,一个弟子说:“毕达哥拉斯先生的理论一点不错。你们看这海浪一层一层,波峰波谷,就好像奇数、偶数相间一样。世界就是数字的秩序。”另一个弟子说:“用小船去量海水,肯定能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可以用数字互相表示的。”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弟子提出异议,认为存在既除不尽又不能循环的小数,如等腰直角三角形,就无法用一个直角边准确地量出斜边来。这与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不一致,引起了其他弟子的愤怒,他们把希帕索斯抛进海里淹死了。这个悲剧就是见识狭窄造成的,弟子们被严格地局限在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体系中。
再次,当我们认为对方不对、不合格、不讲理、不智慧时,需要反思:我是根据什么标准判断的?标准是否合理?当别人说的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一样时,我是直接判断他人不对,还是先反思自己的知识是否有问题?对自己认为“不对”的对方产生了反感的情绪吗?“理直”气壮了吗?给对方草率地贴标签了吗?耐心倾听了吗?仔细调查了吗?
四、教师如何成为欢快自由的教育创新者
埃及的金字塔,传说是奴隶建造的,但在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游历了金字塔后,却断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应当是一些欢快的自由人”。2010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发现金字塔建造者的墓穴建在国王的金字塔旁,说明这些人绝不是奴隶,否则,不会在国王墓旁修建自己的墓穴。教育创新,涉及学生的心灵金字塔的构建,更加微妙、精细、灵动、难测,所以教师要成为一个教育创新者,首先就要成为一个欢快、自由的人,这需要公平的奖惩机制,比较大的自主权(青岛大学范跃进校长提出,教师应该享有四个自主权利:自主确定教什么,自主确定怎么教,自主确定在哪里教,自主确定考核方式),也需要教师的精神成长。
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人是有能力过一种精神生活的,如享受学生的成长。会享受学生成长的教师有一种价值感,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因而内心满足而欢快,种种不如意会很快过去,不会长期占据他们的心灵,所以他们的心灵在大多数时间是自由的,在这样欢快、自由的心中,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教育创新。青岛大学有一位卢文丽老师,职称讲师,工资不多,但经常自己付费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中的创新很多,如“周一明信片”“如如茶会”“咏而归晚会”“周末读书会”等等。她曾经还用美丽的语言为多个学生写了个人小传似的文章,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两句话,请书法家写成条幅,送给学生。卢老师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忙碌着、付出着,但兴高采烈,因为她也充分享受着学生的成长。不可否认,也有一些教师处于沉寂、僵化状态,仅仅日复一日地完成自己的基本讲课任务,但这样的老师幸福指数远远不如卢老师高。
世间并没有救世主,与其抱怨,不如创新,身边总有可以改进的细微之处。
参考文献
[1][2]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陈嘉映.价值的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航运业在困境中的突围 篇2
作为现象学美学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对审美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令人遗憾的是,杜夫海纳在该书中却回避了对同为艺术作品的文学作品的分析,这种回避源自杜夫海纳对于语言优先性的坚持.如果从语言的陈述性入手,或许可以为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作 者:栗永清 LI Yong-qi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17(6) 分类号:B83-069 关键词:时间 空间 语言 陈述★ 快餐广告宣传稿
★ 快餐策划书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阅读答案
★ 快餐店长竞聘稿
★ 有关处理快餐式信息的文章:你在杀死那些时间吗?
★ 突围800字作文
★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 西式快餐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 做快餐的广告语
航运业在困境中的突围 篇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作业的布置既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因此在作业实施与管理的过程中突出差异性,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师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但是个性化作业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个性化作业在小学数学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作业内容过于繁杂,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十几年了,但是以“分数定成败”的教育局面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因此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生怕学生因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而影响成绩,于是不断地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甚至对学生进行题海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个性被淹没在繁杂、大量的作业之中;(二)个性化作业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个性化作业在落实之初,一些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教学中一些重点内容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同时起到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作业完成率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一些教师对于个性化教学理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其逐渐忽视了个性化作业的本质,只将其作为创新教学的一种形式,而作业的内容也再次回到了以习题训练为主的老路上去;(三)作业设计的盲目性,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摸不清,导致其在作业布置中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如每一个题目的设计目标不明确,不同的学生都需要哪些形式的作业训练不清楚,而这种没有目的的作业设计不仅抓不住学生的基本需求,更是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如何实现个性化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突围
1. 创新作业形式
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应不断创新作业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景作业,以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以“时分秒的认识”为例,在传统作业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经常会布置一些时间单位转换的题目,但是在引入情境作业后,教师可以以“我的一天”为教学题目,让学生自行创设作业情景,并将自己一天中起床、吃饭、上学、做作业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每一项活动所用的时间,这样通过学生对自己日常活动时间的记录,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 优化作业设计
个性化作业在设计过程中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有学生设计。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明确作业设计的目的性,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实现巩固知识目的的同时,也能够达到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目的;当然除了教师设计作业以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即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创设作业题目,然后自行解答,而教师通过对作业的点评,在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作业形式的同时,也及时指出其作业设计中的不足,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检验的能力。
3. 注重作业批改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注重作业批改的作用,并不断探索新的批改形式,例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更要注重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面批、面该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让学生在教师耐心的指导中勇于面对作业中的错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丰富作业批改主体,即通过学生互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能力。
4. 强化作业辅导
作业批改后,教师要针对个别作业有困难或错误率较高的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而辅导方式也可以呈现多样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单独指导,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学生组成辅导小组的形式,让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辅导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以实现共同提高。
三、结论
总之,个性化作业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其在实施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学习需求进行作业设计与管理,从而保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作业管理氛围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那些千篇一律的应试型作业已经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为例,探究当前个性化作业在小学数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困境,突围
参考文献
[1]台芳芳.个性化作业在小学数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浅析[J].学周刊,2016.28:188-189
[2]黄华.浅谈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布置[J].学周刊,2015.07:54
航运业在困境中的突围 篇4
或许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却又总是忽略的现象给予了我们启示, 传媒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里, 她从来就没有独立于意识形态与资本控制之外, 本文也就拟从中观层面的视角从大众传媒与政治, 经济, 文化三个方面的制约关系来分析一下都市媒体繁荣的深层原因, 并寻求一种试图缩小传媒歧视的解决办法。
一、都市媒体———政治
1. 传媒与政治的暧昧
传媒与政治的联系构建了整个社会格局的核心。政治在何种程度上控制着传媒, 传媒又是如何依赖着政治支撑, 这无疑成为一种重要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而传媒与政治关系的外化表征即为体制。如果说体制就是一所房子, 那么任何一个传媒机构都只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舞蹈。
2. 都市媒体的尴尬困境
我们致力于探讨都市媒体的繁荣引发的传媒歧视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从都市媒体自身的繁荣说起。都市媒体是近十年才刚兴起的产物, 代表的是在原有政治格局下的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当下的体制环境中, 都市媒体实现的是在体制的框架以内的夹缝生存。都市媒体因为其自身的生存需要而导致人文关怀的力所不能及, 这也成了无可厚非的事实。这种信息传递的不对等引发的传媒歧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在体制上得到帮助和解决, 那么是不存在有一种万能的救助方案的。如果说体制能够将一部分空间用于公共频道、报刊杂志等的开发, 起到引导舆论和服务民众的社会效益的作用;而另一部分空间就直接以更有效和严密的法律监管来实现其商业的完全竞争化, 这样或许就能避免很多传媒与政治之间的尴尬。当下中国的“三农政策”以及“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在政治和技术上给予了底层人民支持, 这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这种传媒歧视, 还得依赖于这些措施的执行力度。
二、都市媒体———经济
在一个经济起主导的消费社会, 传媒无疑是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传媒产业的活动本身就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1. 传媒业的产业属性
首先我们对传媒业进行一个产业属性的界定。媒介进入市场能够开展经营活动的条件是由政府高度控制掌握, 进入传媒领域是有一定门槛的, 他包含着对诸如刊号和合法采访权等稀缺资源的占有, 那么传媒产品必然具备公共物品性, 也因此传媒产业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产业化经营行为。传媒经营既然不是一种彻底的产业化行为, 他就完全有理由承担社会效益责任。对于都市媒体而言, 这种社会效益面向的只是社会的主流人群, 更大的边缘人群被冷落与忽略。也由此决定了他在体制内是安全的。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甚至可以说, 都市传媒的受众是“分众”而非“大众”。太多的“主流”声音显然已经屏蔽了那些在底层微弱的呐喊。
2. 广告商的核心地位
都说广告商是媒介的衣食父母。对于都市媒介而言更是如此。媒介生存依赖的资本极大程度上都是靠广告商提供的。在媒介经济学里我们一直在强调“注意力”、“影响力”等概念, 然而归根结底有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那就是“购买力”。只有“购买力”才是一切经济交换活动实现的前提条件。底层和边缘化的人群不具备购买力, 那么再华丽炫目的广告对他们也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广告商看不到既有的商业利益, 他就不会向媒介投入广告, 那么媒介也就无法获得经济利益。换言之, 都市媒体在目标受众定位的时候也就自觉定位于具有消费和购买力的主流人群, 这都是由这部分人群的购买力所决定的。由此, 我们可以说都市媒体是在政治与资本的双重制约中突破并繁荣的媒介形式。
3. 应对策略
低端人群的消费能力是由他们的生活水平决定的。他们对于物品的渴求很大程度上受到购买力的限制, 如果说他们甚至还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 那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能购买那些基本生活资料以外的消费品呢?因此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就只有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下中国社会, 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对弱势群体的帮扶, 也需要政治上给他们极大的重视。当共同富裕不再只是当初的口号, 确是变成大家群策群力的终极目标, 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传媒歧视。
三、都市媒体———文化
传媒引导舆论, 传递着主流价值观, 代表的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而传媒与文化则为彼此互生的关系。底层的弱势群体大都不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 他们也就无法代表主流价值。而都市媒体取悦的是一群具有主流自觉的人。以此现状持续下去的结果就只能是更多的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习惯于或不得已被忽略和冷落。
当前中国的传媒格局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完善的, 作为传媒人首先应当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意识自觉。理性的解决方案总是大于简单的批判。如何能够给予当下中国70%的农民以应有的文化尊重, 减少“知识沟”差距, 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呢?这势必是体制和经济效用杠杆合力作用的结果。■
摘要:当下都市媒体的繁荣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传媒歧视。本文拟从中观层面的视角从大众传媒与政治, 经济, 文化三个方面的制约关系来分析一下都市媒体繁荣的深层原因, 并寻求一种试图缩小传媒歧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都市媒体,体制,购买力,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