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现状

2024-05-10

信息工作现状(精选12篇)

信息工作现状 篇1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在我国得以体现。我国的档案工作起步较晚, 而且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方面,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和不足有很多, 下面将进行具体的阐述。

1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 我国的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还处于萌芽时期, 正在摸索前进的道路, 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和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

1.1 档案利用的反馈信息收集

(1) 档案利用的反馈信息在收集的内容上还很单薄,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盲目地对档案利用者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 不重视档案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反馈信息的收集;在收集利用者的反馈信息时, 单一地收集产生效益的方面, 在利用过程中, 忽视了利用者提出的评价、建议及意见等等;在收集档案利用效果信息方面, 分不清主次, 没有重点对档案利用后获得的良好效果进行收集, 比如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等。

(2) 收集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为:第一, 大多数档案部门在进行利用反馈信息的收集时, 只是根据简单的“档案利用情况登记表”。当利用者借阅档案时, 只需要填写利用者单位、利用者姓名、联系地址等基本信息, 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就造成了档案部门取得的信息内容单一、信息量太小, 不足以了解档案利用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以及利用者提出的建议和需求。第二, 不能及时地联系利用者, 虽然在填写的“档案利用情况登记表”中填写了联系信息, 但是档案部门并没有及时地联系利用者, 掌握利用者使用档案的最新进展, 催促利用者积极主动地反馈信息。第三, 没有充分合理地使用档案网站收集档案反馈信息,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档案网站只是起到宣传的作用, 没有详细的内容链接, 也没有及时地进行内容更新, 更不要谈与利用者进行内容互动了。

(3) 收集方法比较被动, 档案利用的信息反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来源于档案的利用者, 换言之, 档案部门的信息反馈工作是比较被动的。但是从客观上来讲, 档案部门在进行信息反馈工作时, 要求其必须变被动为主动。针对这种情况, 部分档案部门相应地进行了改变, 在利用填写档案利用登记表的同时, 还针对利用者提出的建议、意见、评价等现象设置了投递箱, 通过填写档案利用信息反馈表格以及电话和信件等督促利用者随时反馈信息。然而, 这些手段依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另外, 没有对本地利用者开展上门回访和追踪访问, 对非本地利用者也没有通过信函或者电话监督档案利用情况。在收集反馈信息时, 过度重视信息的数量, 忽视了信息的质量;盲目地追求具有普遍性质的浅层次信息, 对具有综合性的深层次研究信息的不重视等等, 都是收集信息被动的具体体现。

1.2 档案利用的反馈信息处理

(1) 重收集而轻处理, 很多档案部门在收集档案利用反馈信息时, 认为只要收集到齐全的反馈信息, 再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登记等几个步骤就算完成工作内容了;只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 并不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或者即使进行研究, 也带有盲目性, 没有结合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

(2) 反馈信息的处理缺乏组织、制度保障, 目前, 我国的档案部门内部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来处理反馈信息的相关工作, 没有把得到的反馈信息的处理加入到档案部门的现有工作当中, 档案工作人员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工作分工不明确, 缺乏严谨的组织性, 导致出现问题时, 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反馈信息, 致使反馈信息的价值不能得以实现。

(3) 仍以定性研究为主, 缺乏足够的定量研究, 在档案利用的反馈信息收集完成后, 要对其进行分类, 这主要是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的,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然而, 这种方法也有缺点, 就是不能确定信息分类的准确性。目前, 由于计算定量研究的方法比较复杂, 对于这种研究还处于运用固定公式计算的阶段, 利用其计算比较常见的指标程度, 比如利用率等, 对定性研究的方法只具有辅助与补充的作用, 而不是主导作用。

(4) 缺乏反馈信息的再反馈, 这种现象是指在得到反馈信息的实例后, 没有及时地对其进行总结汇编的再反馈, 作为一项简单地工作内容来完成, 在收集到反馈信息之后, 不作任何处理, 失去了信息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失去了向全社会宣传档案的作用, 让人们了解掌握档案部门相关信息的大好时机。利用者在上交反馈信息之后, 档案部门没有向利用者回复执行情况, 从而使利用者的信息反馈积极主动性降低。

2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诸问题的原因探析

2.1 档案工作人员的社会意识薄弱, 缺乏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工作的主体, 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众所周知, 档案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 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社会思想意识也比较薄弱、自身素质不高等, 导致其在工作时, 没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对工作内容没有创新意识。另外, 缺乏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正是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的这种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前进的步伐。

2.2 社会档案意识的薄弱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了大多数人们对档案与档案工作没有一个足够的了解, 忽视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 以及利用等内容, 没有认识到档案对人们甚至是国家的重要性。对档案的利用率不高, 继而影响了利用需求的产生, 供求是一体的, 没有需求就没有供应。因此,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也就无法进行。

2.3 对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在我国发展较晚, 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 使得档案部门对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 不重视其工作内容, 甚至认为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并不影响档案部门的相关工作, 没有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只是起到摆设的作用, 或者是在开展工作时, 各地方、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内容和经验的沟通、交流。

2.4 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实践工作脱节

现阶段, 由于我国与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起步较晚, 与之有关的理论研究处于零散状态, 即使相关人员进行了理论研究, 其成果只是纸上谈兵, 缺少理解与消化, 没有与实践工作内容相结合, 并不能应用于实际的档案工作之中。除此之外, 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被相关部门及时推广, 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应用, 最终导致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综合论述可知, 我国的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足, 没有正确认识反馈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因此, 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专业水平以及思想观念, 才能很好地发展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 从而为我国档案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所谓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 主要是指通过反馈信息对档案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种活动。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的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介绍, 同时, 也对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仅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邬美飞.谈档案利用中的信息反馈工作[J].浙江档案, 1994 (2) .

[2]颜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惠玲.做好信息反馈,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档案天地, 2005 (1) .

信息工作现状 篇2

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财政内部网络建设

1、工作现状:2005年以来,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领导下,根据财政改革的需要,在全县财政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在我局范围内办公的各业务股室局域网,和各乡镇财政所、局属二级机构的广域网。目前,各乡镇财政所通过ADSL连接到我局中心机房,国库支付中心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我局中心机房,代理银行(中国银行)通过6兆光纤连接到我局中心机房。目前我局范围内的局域网和国库支付中心、代理银行之间网络运行良好,网络故障能够及时被排除,没有影响到业务的正常办理。

2、存在问题:由于乡镇财政所现在没有使用需要网络运行的业务软件,部分网络已经瘫痪。局属二级机构会计培训学校、发展投资公司尚未接通财政内部网络。

3、下一步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网络维护力度,让每一个通过网络运行的业务软件都能够24小时通畅运行,确保相关业务正常办理。协调网络供应商,重建已瘫痪的乡镇网络。在有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及时连通会计培训学校、发展投资公司的财政内部网络。

二、财政内部网络应用及应用软件系统部署

1、工作现状:自从金财工程网络建设完成以后,根据

市局要求,部分业务股室积极使用市局部署的“文件传输系统”,上报数据,下载业务软件及补丁,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保证了财政数据的安全;今年,根据省厅和市局要求,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协助市局和相关股室部署了“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中的两个业务系统:“预算执行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和两个辅助业务系统:“国库帐务系统”、“支付中心帐务系统”,并对这些软件系统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持,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系统的及时上线,实现了国库支付上网操作,做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信息技术在财政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初步形成了财政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存在问题:由于我县的实际情况,“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中的部分业务软件尚未部署;我局的内部信息网建于2005年,各业务股室对于信息及工作动态的提供缺乏积极性,因缺乏信息来源内部信息网已经瘫痪,商丘市范围内各县财政局都是这种现状。

3、下一步工作计划:按照市局要求,积极配合市局和相关业务股室部署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中的尚未部署业务软件,确保“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的顺利建设;重建我局的内部信息网,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加入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各业务股室对“信息及工作动态”提供的积极性,加强与兄弟单位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三、网络安全

1、工作现状:财政内部网属于封闭运行,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单纯上内部网的电脑至今尚未出现过被植入木马、感染病毒、系统崩溃等安全问题;上互联网的的电脑现在全部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如:瑞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软件、360卫士等。

2、存在问题:上互联网的电脑虽然全部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但部分电脑还是经常出现感染木马、病毒的现象,部分电脑出现了系统运行缓慢甚至崩溃现象,影响了一些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

信息工作现状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现状;根源;措施

一、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一)黑客日趋猖狂

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存在固有的缺陷,这就为黑客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得以开展破坏工作。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攻击手段不断变换花样,一系列复杂的病毒、逻辑炸弹让防毒软件应接不暇,利用这些攻击手段,他们窃取机密信息,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美国《金融时报》曾报道过:全球平均每20秒就发生一次网上入侵事件,他们给美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令人咋舌,竟高达100多亿美元。

(二)计算机犯罪案件逐年增多

“计算机犯罪是指一些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员,通过已掌握的技术,查询网络缺陷,对网络缺陷部分进行攻击,以达到盗取他人信息和钱财的目的。”计算机犯罪涉及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已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渗透到各行各业,且将演变成主要犯罪方式,危害更甚于传统犯罪。

我国的计算机犯罪数量逐年上升,曾经震惊世人的一起案件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00万元,令人不得不反思和警醒。

(三)计算机病毒入侵频繁

跟传统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破坏性以及惊人的繁衍性,可以不断向网络系统入侵。计算机病毒入侵网络服务器系统后,可致使服务器瘫痪,大量有效数据丢失,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自然受到威胁。防毒软件发展滞后拿它也是束手无策。

(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披露了美国国安局代号为“棱镜(PRISM)”的秘密项目,一时间美国舆论一片哗然。而事实上,美国还有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经斯诺登揭露,有引发外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各种不安全因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面对此种复杂的环境,习总书记的新安全观应势而生,恰逢其时。这也表明中国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安全,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但同时也存在着纰漏,有待进一步提高改善。

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认知上的根源

首先,对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特别是网络犯罪的态度较为“宽容”,主要原因是:(1)无人员伤害,破坏不明显;(2)造成的损失并非个人承担,而是由政府或单位善后;(3)认为计算机罪犯是“天才”。因此,他们对信息安全问题不太关心,安全意识淡薄。

(二)社会性根源

互联网中的自由为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和极端个人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最直接表现为滥用网络现象的出现与屡禁不止。此外,西方社会传统的“冒险和发现”的精神滋生了大批黑客。虽然,我们应该承认早期的黑客确实存在冒险、发现知识一类的正面因素,然而,冒险和犯罪只有一线之隔,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些年轻人经不住诱惑,顶风作案。

(三)技术性根源

1、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计算机系统本身具有脆弱性,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如水、火、地震的破坏及环境(湿度、振动、冲击、污染)的影响以及硬件设备故障,突然断电或电源波动大及各种误操作等危害。这些危害有的会损害设备,有的则造成数据丢失。

2、技术本身的缺陷。电磁泄露、通信与网络的弱点、软件缺乏安全性、安全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都是计算机网络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即便是微软巨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技术漏洞。

(四)政治性根源

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曾经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一句话道出了互联网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美国便是最好的例子,它凭借其在网络技术上的基础和优势,利用互联网,在各方面、各领域抢占先机,其他国家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也加大投资想分一杯羹,甚至不惜从网上窃取他国机密信息,散布不实言论。“棱镜计划”的曝光,正是让美国的这种政治野心暴露无遗,也让其“贼喊捉贼”的虚伪外交公之于众。

(五)经济性根源

经济上的根源主要指:一方面是指网络犯罪成本低,仅需一台联网的终端机,过程大大加快;第二方面,网络犯罪获利高,例如,美国金融界就是相当大的受害者,每年损失达100多亿美元,英国每年近30亿美元。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一)突出网络安全的战略地位

树大招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崛起让其他国家不安,因而成为受网络冲击严重的国家,必须提高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建立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二)建立一个权威性强的职能部门

各级领导要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成立技术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保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出现的安全问题能及时、准确的处理。建立健全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和上机时间记录规程,形成有效、完整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对违反制度的人要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提高重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国家各部门,社会各领域要对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具备将各类重要信息分归档案和计算机高水平管理的能力,从而实现档案的安全管理。

(四)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体系

自1996年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且网络安全法制工作还在进行。尽管这些法规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还有不健全的地方,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还需吸取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做网络安全强国。

四、结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将更加难以对抗。这就需要信息安全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完善,要不断完善和加强自身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网络工作人员素质。从而引导网络发挥其正面的作用,让其更安全可靠地服务于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1] 唐明双.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建设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2).

[2] 王大鹏.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2(26).

[3] 朝晓华.浅析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4] 关良辉.电力企业局域网的信息安全研究[J].电力安全技术,2010.(6).

[5] 钟福训.网络安全方案探讨[J].齐鲁石油化工,2004.32(4):322-325.

[6] 刘广辉.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探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6).

[7] 杨珂.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现状[J].天津市信息中心.2005

[8] 张钢.从美国“棱镜计划”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法制与社会.2014,02.

信息工作现状 篇4

一、档案工作信息化现状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殊性, 其档案工作也伴随而生, 导致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滞后公办院校。

(一) 办学历史时间短, 系统性差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建校也就是最近二十年蓬勃发展起来的, 明显要短于公办院校。在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个发展历程中, 生存是民办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 将招生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此除了招生以外, 各项工作水平都是自然而然发展的。就档案工作, 各种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分散在教职工手上,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缺乏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二是个人员工“收集”档案资料并非出于作为档案资料储备、学校发展角度, 而是自身工作需要, 下意识收集的。一段工作结束后、或人员岗位调整或离职等, 个人收集的档案资料也就随人而去。从整个学校发展角度, 这就造成了早期的档案资料不全面、系统性差, 给后面的开展档案信息化搜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 档案工作意识性不强

档案工作作为学校一项辅助性管理工作, 不象招生那么直接, 在短期内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档案工作与经济效益关系的这种隐蔽性导致了各级人员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 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是由个人或者企业出资办学, 办学经费、甚至“增收”都来自于学生的学费。作为学院主要领导又多是出资人, 为此从学生学费中收回成本、乃至产生额外经济收入是学院领导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档案工作经济效益的滞后性, 部分学院领导自然而然地就认为档案工作不是重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领导就会忽视人员配置、相关管理机制、设施设备投入等, 进而造成民办高职院校档案人员编制少、专业少和现代化设备少, 服务方式不先进的局面。这也就是导致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滞后于公办院校的学院领导功利性思想作怪。

2. 政策导向

以图书管理为例, 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各种评估中, 甚至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校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示范性院校评估等, 都对图书馆有相应的要求, 但要求的是学生人均藏书量, 并非档案工作方面管理规范性、更谈不上对图书档案工作新信息化程度了, 为了通过各种办学资格审查 (评估) , 学院只能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审查 (评估) 过关的“刀刃”上, 对不影响或影响甚小的档案信息化暂时“悬置”起来, 久而久之, 对档案工作信息化意识淡薄就常规化了。

3. 教师档案意识思想淡薄

档案工作不像教学文件、科研资料那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这种档案工作的潜在性就造成教师认为档案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毫无关系。反映到档案具体工作上, 就是当档案工作人员收集归档资料时教师不愿配合, 一些该归档的档案资源没有归档, 该利用档案时不利用档案的局面。这也就是档案工作自身“缺陷”带来的教师档案意识思想不强的档案自身原因。此外, 民办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教学上, 对于学校员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档案资料来源和使用“大户”的教师仅仅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教学上, 紧靠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就可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工作, 也就形成了单向档案思维意思。反观公办院校, 学院不但强调教学的重要性, 而科研也是考察教师能力的一项重要、甚至超过教学的指标。在信息技术时代, 一方面, 科研工作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使用网络资源查询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另一方面, 科研不仅仅是他人档案资料的使用过程, 更是教师自身资料不断积累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全方位、多元化的档案工作思维, 这种思维的形成自然就会利于学院档案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开展。这也就是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滞后公办院校的教师素质原因。

4. 档案人员自身工作思想淡薄

由于档案工作的辅助性和潜在性, 不象教师、招生等岗位, 领导会上会下反复强调, 而档案工作岗位可能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岗位, 档案人员也就随之变成学校的“默默无闻”的员工, 也就使档案人员产生对自身工作的消极情绪, 其结果就是服务意识淡薄, 重保管轻利用, 被动地保管档案, 缺乏对档案资源的有效宣传、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等, 进而导致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意识的整体性淡薄。这也就是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滞后的档案人员自身原因。此外,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专门的业务理论和技术方法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分设系 (学院) , 有价值的资料都分散在这些机构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系 (学院) 很少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 而是教学秘书等人员兼做, 这使得他们在开展档案工作时不能全面把握档案理论和档案工作全局, 限制了档案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 信息化档案利用率低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先后购买了档案管理软件, 实现了网上检索, 提高了检索效率, 方便了用户, 但在现实实践中, 档案管理软件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服务水平, 但目前档案管理软件还主要是用来查询目录, 还未实现全文检索, 远远落后于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与档案用户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是信息化档案利用率低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内容的原因。

此外,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软件为某些大公司开发, 是针对多种性质单位使用的, 不够贴近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民办高职院校部分档案管理软件和学校的OA系统衔接上存在一定问题, 影响了档案网络服务的开展和先进服务方式的拓展。这就是信息化档案利用率低的档案管理软件没有特色的原因

再者, 由于考虑到办学成本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从企业或社会招聘了大量的兼职教师, 这些教师就像“流动大军”一样, 上完课就走, 没有固定的办公室, 他们也就不可能使用学校的信息化档案, 这也就构成了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档案使用率低的教师结构性原因。

二、档案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面对民办高职院校滞后于公办院校的种种原因, 若想在档案工作信息化追赶上公办院校, 在没有国家投入、只靠投资人自身“造血”功能做好学院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只能走出自己建设特色之路。

(一) 增强领导档案工作信息化意识

开展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前期投入是必须的, 民办高职院校不像公办院校, 有国家财政投入, 学院领导只有“等”就可以了, 而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只有作为投资人的领导同意才行, 领导的同意前提就是需要领导意识到档案工作信息化重要性, 即增强领导档案工作信息化意识。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的最突出弊端就是管理效率差、成本高、信息传递慢, 难以满足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对档案信息工作的要求。由于涉及自身经济利益, 民办高职院校领导比公办院校更注重管理效率, 特别是为领导服务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为此, 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是增强领导档案信息化意识的前提, 这不仅仅只是信息化自身特点,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院员工、特别是档案人员、管理人员的档案工作信息化素质。再好的设备、软件都是人在使用, 否则, 也只能算是闲置、无用的固定资产, 只能在迎接各种办学资格审查是起到“画饼充饥”作用, 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只有增强档案管理、使用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才能提高其效率。

(二) 信息化档案内容实用性

与其普通学科教育相比,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养, 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在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中, 档案内容除了收集与其他学校相同的如教学文书、教师业务、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等资料以外, 还要偏重收集实践教学资料、产学研合作, 以及实习场所、实验室、实习实训设备、学生创业、毕业生推荐就业过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联系、参加技能竞赛、与联办学校合作、与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实习等方面的资料, 及教师自编教材与讲义等的收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内容实用性特色。

(三) 档案编研成果对外宣传性

民办高职院校若想生存, 必须加大招生的宣传力度, 仅仅靠招生优惠政策的恶性竞争只能增加学校生存的艰难性。实践表明:在同等招生条件下, 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考虑他在三年的学习期间, 能学到什么知识, 既学校办学内涵建设怎么样?学校内涵建设不是一日之事, 而是多年累积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领导、人员怎么变化, 只有靠档案来记录。为此, 民办高职院校在档案编研上, 就需要编写一些体现学校特色内容方面的档案资料, 如校企合作资料及成果汇编、技能竞赛资料及获奖汇编、升学学生的去向汇编、历届优秀毕业生去向以及已毕业学生工作业绩汇编等等。只有这些真实记录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历史性的文献才能让学生“置信”, 增强招生人员的“自信”。

(四) 加强员工档案工作信息化意识

档案工作不仅仅是存储学校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使用, 挖掘其潜在性, 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档案的用户也并非是领导使用, 更广泛的使用在于学院全体员工, 为此, 有必要增强民办高职院校全体员工的档案工作信息化意识。

总之,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 民办高职院校若想生存, 从档案工作信息化角度, 弥补滞后于公办院校的不足,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摘要:从民办高职院校本身特点出发, 剖析了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滞后于公办院校的现状:办学历史时间短, 系统性差、档案工作意识性不强等。由此提出对策:增强领导档案工作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档案内容实用性等。其目的是缩小民办高职院校在档案工作信息化方面与公办院校的差距。

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 篇5

提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政府、投资者及债权人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质量。本文对会计信息相关理论问题及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信息失真的本质原因,并结合我国国情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深入理解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因此,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会计信息质量,从理论上来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规定。

(一)会计信息的含义及其作用。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主要用货币来表示,表明企业在一定的时点或一定期间内资本运动的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会计数据。

会计信息质量对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各方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会计信息可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作为经营决策的信息,为投资者以及社会潜在投资者提供作为认定责任和投资决策的信息;为贷款者和债权人提供作为认定受托责任和信用决策的信息;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作为制定财税政策并实施宏观调控以及检查监督的信息;为证券交易所、律师和会计师组织、管制或注册机关以及财务分析人员或财务顾问提供各种相关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规定。研究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首先应从衡量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入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现状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内在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会计人员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以法定规则与程序归集而成的会计数据,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公众经济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为人们所普遍关注。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提供虚假信息,骗取上市资格。为达到证券法对公司上市的资格要求,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联手包装、粉饰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极力美化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修改财务报表、虚报资产、甚至伪造相关文件,以求上市“圈钱”。一旦上市成功,之前所做的种种承诺成了一场空,投资者的钱也就打水漂了。

2、虚列投资项目,骗取配股资格。自从我国股票市场设立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就一直由监管部门规定,并且配股规定也是一再修改:1993年12月17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1994年9月28日发布的《关于执行<公司法>规范上市配股的通知》,1996年1月24日发布的《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1999年3月17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

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1年2月25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2001年3月1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而在现实中的情况是,大批的上市公司为了获取配股、增发资格,在会计操作中伪造企业信息,虚列投资项目。山东巨力及相关人员因涉嫌虚增1999利润16,145.7万元,骗取配股资格,并于2001年在深交所配股1,149万股,共募集资金15,971.1万元,在2005年1月25日被提起公诉。

3、利用关联关系,将上市公司作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根据《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之间必须保证“人员独立、财务独立、资产完整”,控股股东不得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资产和其他资源,包括无偿占用和有偿使用。而在现实资本市场中,大股东可以随意支配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作为自己圈钱的工具。

4、虚列资产、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侵害国家利益。对一般企业而言,为了少交税金,倾向于隐瞒企业的利润。通常现象是少计收入,多转成本,或者利用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故意减少利润。这一部分以锦州港造假事件为例。2001年9~12月份,财政部对该公司2000年及以前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认为,该公司2000年及以前多确认收入36,717万元。公司将应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少计财务费用4,945万元;同时,由于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不及时,折旧计提起始月份不准确及港口设施、设备资产分类不适当等导致2000少计提折旧780万元,相应地少计主营业务成本780万元。此外,公司对在建工程确认不准确,1998~2000年多列资产11,939万元。

(二)年报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按照CAS37对金融工具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披露:

1、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

2、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而该估值技术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按此规定,上市公司大连友谊的披露情况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示例:大连友谊年初持有交通银行有限售条件流通股4,179,900股,上述股份将于2008年5月15日解除限售,公司将其认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公司年报披露指出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为:采用2007年12月28日市价,即15.62元/股。因此,该公司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5,290,038元。但是,从2007年年报所提供的信息中发现,能够详尽披露公允价值取得情况的上市公司是少之又少。与大连友谊相比,大多数上市公司年报中存在着很大的公允价值披露问题,主要集中在披露中准则照搬现象严重。

三、信息失真的本质原因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商品,因而应从经济学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信息的不对称。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科勒夫在1976年发表了阐述不完全信息论基本思路的经典著作——《有隐患的市场》一书。他认为,市场中交易的各方掌握的信息是存在差别的。通常的情况是,卖方拥有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操纵会计信息,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等机会主义行为更为普遍,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秩序混乱状况。那些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留了下来,成为典型的“次品市场”。由此可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仅使得缺乏信息的一方吃亏,而且造成拥有充足信息的一方也吃亏。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契约经济学认为,经济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中找到本源。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交易)关系当事人都只掌握了一些自己最为清楚的私人信息,而对另一些当事人的信息则不完全了解。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其效用函数又往往与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这使得委托人需通过对代理人进行适当激励或承担用以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来缩小与代理人的利益偏差,这些委托人付出的激励成本与监督费用即为代理成本。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会计信息的最终载体是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以形式规范的财务报告公布于众,大部分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辨别真伪。会计报告也是一种产品,但它属于特殊的产品,是一种蕴涵着信息的载体,既然其他产品都有严格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其质量,那么会计信息更加需要一套完整的监控系统。

(一)要加强法制建设,制约和惩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1、完善会计准则。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制定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为会计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

3、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

(二)加强外部监管,健全社会监控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严密的、有效的监督体系来保障。

1、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银行、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不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者。银行扮演着社会会计、社会统计的角色,是会计信息的总汇;财政部门要继续发挥审查预决算、组织财政专项检查的作用,搞好财政财务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国有单位的审计监督,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税务部门要加强发票管理和征管工作,督促纳税人依法建账和依法纳税;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防止弄虚作假,对于依靠会计造假手段捞取各种好处的、骗取个人政绩的,不仅不能得到重用,还要移交纪检察机关和司法部门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2、加强社会监督检查。在社会会计监督方面,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经济监督中的作用。

3、加强群众监督和管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人人参与管理,共同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良好氛围。制定会计信息举报制度和奖励制度,设立公开的举报电话,采取开展会计信息评价和不定期的会计信息大检查等多种形式,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还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

(四)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应广泛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电脑网络、电子货币和日新月异的核算及审核软件的出现,使会计核算更加明晰快捷,更具有透明度,也使会计监督更加直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网络传输数据具有的安全、快捷的获取渠道,达到信息使用效益,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经济领域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

(五)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会计人员应当“练好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本知识、外语知识、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随着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股份变动、汇率变动、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等风险,对风险的控制与核算,也将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如果企业不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去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的盈利将会被侵蚀殆尽。职业判断能力只能通过持续的、不间断的培养、不断积累所养成。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不断扩大,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的效用是以其质量为保证,每一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往往具有内在和外在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对于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状况,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观念,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优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必然要求,将每个层次的会计质量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监控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1.大连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大连友谊集团)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工作现状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作用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极其迅猛的趋势,如量子器件、生物芯片、真空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机械系乃至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的生物芯片等;数字技术促进音视频、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出现了业务上相互渗透、汇合;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强。“高速大容量”“综合集成”“网络化”是必然趋势。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信息技术也必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融合于现代社会,更加满足于人们的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在学校中发挥前沿技术的支撑作用?以下是几点构想:

一、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别,充分考虑到现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努力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索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创造性学习与课程整合,协同其他科目的教师一同努力探索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层次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学校整体的、良好的信息技术行为习惯。

二、在学校信息技术建设中的作用

在学校信息技术建设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运用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学校制定信息技术政策、设备的购买、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咨询;如校园网建设初期,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设备的选型、软件的使用实际效应等方面给出参考意见;校园网的建立,也不仅仅是硬件的建立,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应用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建设。信息技术教师在这些方面应该起着引导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中发挥作用,帮助其余学科的教师正确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活动中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学校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为学科教师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上支持、为学校领导和教师计算机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等。

三、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彭智琨老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

1.充分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的作用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以改进教学效率为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教学工作的难点和教学工作的需求。如可以利用参加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的活动这一契机,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以满足教师制作课件的需要,让教师真正做到有目的的学习。

2.分层次地进行培训

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基本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是Windows的操作技能、Office的使用、几何画板的使用和网络的基本应用,建立信息搜集、处理的基本能力。(2)应用软件的综合使用培训,主要内容是工具软件的较高级应用,像Dreamweaver、FrontPage、Flash、Photoshop等,本阶段还应解决网络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3)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整合。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各科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性培训,也就是培训、教研相辅相成,为本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辟一种有特色的应用范例。

3.注意培训的方式方法

要有充分的互动性,这样才能在培训中体现互相学习的动力,建立起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关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4.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过程评价”,二是“应用评价”。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丁新,等,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中小学电教出版社,2002-09.

[3]季海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浅析.中小学教育,2011(9).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信息工作现状 篇7

关键词: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科技情报如何把握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强化自身功能发展, 开发信息资源、拓展服务空间, 努力推进科技信息系统化、链条化、网络化, 这是各级情报所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诸如计算机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和网络化信息传送技术等, 为科技情报的索取、处理、分析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手段。各国科技情报研究的专业化和商业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和加速了将科技情报研究的工作从科学家 (或设计师) 的劳动中分离出来, 逐渐成为独立形式的科学活动。

科技情报研究是为科技发展以及研究与研制工作提供决策服务, 包括研究决策和管理决策。由此决定了它必须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具体需求的信息内容是多层次的。这又要求它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广泛而多层次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归纳和分类。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这种综合性和边缘性, 决定了它的内容的广泛性或任务的多样性。

1 甘南州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现状

甘南州科技情报信息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 无论是文献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还是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推动全州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几年来, 甘南州以科技情报所为主体的科技信息网络基本形成, 创办了《甘南科技》、《甘南科技快讯》、《甘南科技情报》, 积极参与参加各种科技情报信息会议、论坛。先后建设完成《中国星火计划网-甘南站》、《甘南州科技管理网》等网络信息系统。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加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 甘南州的科技情报信息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1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规模小、层次低, 与技术需求矛盾突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大变化, 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主要的特点是:除了纸质文献有增无减外, 以数字化、多媒体形式表达的电子信息发展迅猛, 形成了浩瀚无垠的信息资源。甘南州科技信息资源在总量上虽有提升, 但用户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 仍存在“情报饥荒”的现象。

1.2 科技文献信息共享环境相对薄弱

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和服务而言, 目前我州存在着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畜牧科技信息系统、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民族文化信息系统、学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等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科技文献信息系统。各系统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系统间不能有效兼容, 信息基础建设重复, 发展缓慢。各系统和部门的互联网站、信息系统建设、升级、发展迅速, 但站间的信息规范、标准和网络兼容等至今还不能形成共建共享的环境。

1.3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经费投入不足

投入少、效率低, 与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需求矛盾突出。在甘南州, 由于投入少、设备条件不完善, 信息处理手段滞后, 提供信息面窄, 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更少, 信息开发和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跟不上, 科技情报机构力不从心。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投入不足, 关键部位投资不到位, 缺少明确稳定的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和数据库资助政策, 影响我州科技情报信息基础建设中的资源建设。

1.4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共享平台

甘南州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 综合系统地开发利用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配合。甘南州科技管理网络建设等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项目已经全面启动,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横向管理平台, 发展迟缓。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组织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制, 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从根本上解决各自为政的局面。

1.5 情报竞争意识不强

甘南州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科技水平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社会及大众情报信息利用意识不强;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深入纵深不够, 受众面窄, 科技情报系统以及企业情报竞争研究还相当薄弱。

2 科技情报信息工作服务的发展前景

2.1 加快甘南州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进行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 联合保障, 加快甘南州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尽快建成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建立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 构筑科技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提高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情报信息的高效性, 使之成为甘南州内重要的科技情报信息基础设施, 以此进一步推进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更好更快地为甘南经济建设服务。

2.2 培养和引进区域经济各行业科技情报人才, 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产业是高智能的产业、高智力的载体。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需要信息人员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和信息敏感性, 培养专业化人才是信息服务成功的关键, 因此, 必须结合甘南经济产业结构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 勇于开拓创新, 善于管理,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就基层来讲, 当前,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现有人员的情报敏锐意识和分析、提炼科技情报的能力, 建设一支具有超前思维的、能够对各前沿学科和未来可能采取的先进技术进行探索的专业化科技情报队伍;吸收有较强行业学科专业素质、外语及民族文字处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科技情报岗位。强化科技情报队伍建设, 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

2.2.1 针对科技情报管理人员基础技能的需要, 设置“新”的培训内容

科技情报信息专业领域资源新, 技术手段新, 更新节奏快, 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必须与之相适应。要十分重视加强对情报管理人员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重点加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文字编辑处理为重点的现代知识培训, 切实夯实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拓展知识结构,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2 针对科技情报管理人员长远发展的需要, 设置“广”的培训内容

科技情报信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现代技术, 科技情报管理部门作为信息收集、处理、转发的中枢, 日常工作中需要经常接触最新的知识和情报信息。因此, 应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 对科技情报管理人员进行宽口径的知识培训, 使科技情报管理人员的知识面与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同步升级。

2.3 围绕科技信息工作重点, 增强运作机制

科技信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这是州级科技情报信息的工作主线, 因此, 应面向经济、面向农牧村、面向企业, 突出地方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2.3.1 理顺各种关系, 主动介入

由于基层科技情报所地位的局限, 不能完全或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地方经济发展脉搏的方方面面, 这就要求科技情报所要加强与经济部门紧密联系, 积极配合, 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动态、趋势, 主动参与经济活动。在活动中寻找科技信息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的切入点、突破口, 为经济发展服务, 树立良好的信息服务形象, 引起领导重视、社会关注, 充分发挥科技信息的龙头作用。

2.3.2 渗透基层, 培育信息联系点

根据不同地区条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服务对象, 依托甘南州科技管理网, 有选择地培养一批精干的信息联系点, 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联系制度, 及时获取信息, 使科技情报所能随时了解把握全州科技动态, 科技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及信息服务效果的反馈情况, 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

2.3.3 加强横向联合, 优势互补

从互惠互利的认识出发, 积极创造条件与科研单位、地方企业、各级情报信息部门广泛加强信息协作与交流, 疏通信息流通渠道, 实现信息共享。

2.4 围绕信息工作热点, 强化信息服务功能

面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应拓展信息服务功能, 集科技经济于一体将信息研究与软科学研究、咨询服务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实现与用户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真正体现整体信息服务的效益。

2.4.1 及时把握信息用户的需求, 拓展信息服务内容

在信息服务上, 应侧重抓好以农牧业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 推进农牧业技术新体系建设。民营企业、科技企业是一支崛起的生力军, 在信息服务上, 应及时跟踪国内外科技和新产品发展动态, 科技政策的趋势和科学管理的经验, 进行信息搜集、加工、分析研究, 为农牧村和企业提供新型、适用技术信息。此外, 还要把握信息用户潜在的需求, 积极培育科技情报所的信息服务市场。

2.4.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形成开放式信息服务

网络技术的普及扩大了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来源, 使服务对象社会化、信息来源社会化,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大量信息污染, 因而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稀缺信息, 这就要求州级情报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查询、信息检索的功能,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动态性和共享性, 做信息精品, 为社会提供有特色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包昌火、刘诗章.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情报学报, 1996 (5) .

【2】徐跃权等.我国情报概念的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情报学报, 2003 (4) .

信息工作现状 篇8

一、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基本情况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现由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具体负责。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已经形成了信息采编工作有分管领导管理过问、有专人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

在硬件平台依托方面, 目前, 覆盖市、县、乡 (镇、社区) 三级的统一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服务体系已全部建成, 为西宁市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信息保障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软件系统应用方面,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专门建设并启用了“内容保障系统”、“站群管理系统”、“市长信箱管理系统”等四个系统, 为政府网站信息采编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人员配备和具体工作实践中, 西宁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制定并印发了《西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审核发布制度》, 安排有专人员负责信息采编, 为信息采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力支持。

二、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自开展以来, 不断建立健全制度, 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等条件制约, 在专业队伍建设、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正视和解决。

(一) 采编方式独立, 信息覆盖面窄

目前, 西宁市管辖范围内的四区三县都建有政府网站, 市政府各部门也都有各自对外的业务网站, 这些网站作为子网站共同构成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市政府门户网站同子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建设所依托的软硬件平台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 不同的信息组织产生不同的数据形式, 整个网站系统无法实现信息有效共享, 政务信息系统处于分散、异构、封闭状态, “信息孤岛”现象由此产生。所以, 在信息采编工作中, 市政府门户网站无法将各区县和各部门的信息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及时、有效、准确地进行呈现和发布, 呈现出零碎信息多、整合信息少的现象。

(二) 来源渠道较少, 信息数量有限

由于“信息孤岛”现象存在,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大约50%的信息来源于政府文件摘录、现有信息抓取, 20%左右的信息通过“内容保障系统”和“市长信箱管理系统”采编发布, 剩余约30%是由各区县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后编辑发布。由于各单位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内容较少、整体数量提升缓慢等问题的存在。

(三) 专业队伍缺乏, 信息内容单调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从事新闻采编的人员大多偏向政务工作, 兼职从事新闻采编。所以, 现有工作人员在把握信息的政治敏锐性、政务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但在信息原创性、专业性、深度性、针对性方面相对较弱, 使得发布在政府门户网站上的信息呈现出表层信息多、深度信息少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大都偏向于较为单一的政务宣传, 内容较为单调。

(四) 整合力度不够, 信息服务性弱

作为政府服务于民的重要平台, 政府网站必须有一批质量高、数量多、品种全的信息资源库作为基础。由于系统依托、人员配置等问题的存在,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难以将群众真正需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一、完整、有效、及时地整合,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服务能力偏弱, 存在宣传类信息较多、服务性信息较少的问题。

三、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对策思考

随着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愈演愈烈, 政府信息服务能力的加强是时代所需、形式所迫, 更是服务群众的职责所在。所以, 立足现状, 正视不足, 研究思考解决方略, 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不断提升信息采编工作水平, 是增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能力、带动电子政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一) 以推进应用为核心, 搭建信息采编系统平台

目前, 西宁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已搭建成功, 但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业务应用方面力度较弱。当务之急, 要牢固树立“以应用为导向, 以需求促发展”的观念, 考虑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建立全市信息采编专用通道, 将“内容保障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或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功能全面、操作便捷、涵盖面广的信息系统专门用于政务信息采编。在新系统投入使用后,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普及使用率、加强使用方法推广, 将全市所有政务部门统一纳入信息采编系统, 统一分配账户, 统一信息报送, 切实提高实际应用效能, 真正为信息采编工作提供功能全、来源广、传送快、操作方便的网络系统。

(二) 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推进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政府网站作为政务部门服务群众的窗口, 其服务功能归根结底通过网站信息资源实现, 必须坚持“服务公众”的宗旨, 打破由地区、部门、系统界限对政务信息造成的局域性封闭局面, 在全市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 组建协同办公业务专线, 形成跨部门的信息流, 不断提高政府网站一站式服务能力。一方面, 通过公共数据库建设, 整合全市数据资源, 为大规模数据共享和应用开发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强化系统横向整合, 实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房地产税征收一体化系统建设等, 不断加强各系统之间的横向对接, 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有效依托。与此同时, 各网站主管单位必须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加载和更新, 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的宗旨,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站在群众立场考虑群众所需、所盼、所向, 进行信息更新加载, 切实为群众提供真实有效、详细到位、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三) 以专业发展为导向, 加强信息采编队伍建设

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编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本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较强的为民服务意识。目前, 西宁市政府网站尚缺乏既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又具备信息采编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员, 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 多方采取措施, 强化人员培训, 加强队伍建设, 切实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一方面, 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对信息采编工作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不断增强兼职从事信息采编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提升信息采编工作专业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 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力度, 吸纳政务新闻采编专业工作人员加入政府网站信息采编工作队伍, 不断增强政府网站信息采编工作的原创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提升专业化水平。

(四) 以测评考核为抓手, 推动信息采编工作长足发展

目前, 西宁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估检查工作已连续开展5年, 网站信息内容维护做为检查评估的项目之一, 间接对信息采编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要促进政府网站信息采编工作长足发展, 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提高网站信息采编工作所占比重, 通过采用群众参与测评、各单位之间横向评比等方式, 进一步了解群众所需, 解决存在问题, 以评价考核促信息采编工作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洪毅, 杜平.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2: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

[2]王慧梅.政府网站信息采编路径的思考[J].江苏水利, 2010 (12) .

[3]王亚军, 李晓红.河南省地方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7) .

信息工作现状 篇9

测绘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 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技术核心, 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 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 为地质勘查项目全面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S技术 (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 作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 其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主要应用于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质工程测量等工作中。

2.1 控制测量

地质控制测量是地质勘查项目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局部地区进行控制点加密, 建立能满足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的工程控制网。地理信息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使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 建立测量控制网。由于GPS测量与传统控制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工作效率高、定位误差小、测量数据准确、无需通视及适应复杂地形等优势, 近些年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工作中。此外, 新发展起来的卫星源射电干涉技术 (VLBI/GPS) 、惯性测量系统 (ISS) 等手段也逐渐得以推广。

2.2 地形测量

地质勘探正确顺利进行的前提就是取得高质量的地形图为底图。目前较为先进的地形测量技术为GPS-RTK (GPS实时动态差分法) 技术和In SA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技术。GPS-RTK技术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且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GPS-RTK技术具有实时性、高效性及高精确性等特点, 目前已经在地质、交通、水利等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In SAR技术作为应用于地形测量的最新手段, 工作原理为通过传感器的轨道参数和成像几何关系实现对地表点目标坐标位置, 高程及形变的测量, 成功地综合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和干涉测量技术, 可精确测量地表某一点的三维空间位置及微小变化。In SAR技术不但克服了常规摄影测量的缺点, 而且也避免了GPS测量方法只能得到离散数据, 离散点之间信息缺失的问题。该项技术作为目前较为前沿尖端的手段, 发展应用空间广阔。

2.3 工程测量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通常包括地质填图、勘探工程、地质剖面、勘探坑道测量等测量工作。这些工程测量项目对地质勘探项目的正确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地质填图中地层、岩体等地质体以及地质界线等准确位置, 钻探、槽探等勘探工程的精确布测等, 都需要地理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测量手段来高效准确地进行。目前, GPS、RS等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工作中广泛应用。新型测量手段如电磁波测距仪、电子速测仪, 卫星源射电干涉系统等现代定位测量技术的推广使用, 可以提高地勘工程测量的速度和精度。

2.4 地质制图

地质图是表示地质现象、岩石地层矿产分布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 是地质学和地图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地图作为地质成果的表达手段, 也是地质矿产信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地质图件既是地质勘查工作初始的工作依据及工作部署的基础, 也是地质勘查工作最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地质制图方法效率低下, 精确度不高。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从野外数据采集, 到数据处理, 直至最终成图, 整个地质制图过程实现了数字制图自动化。

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展望

(1) 地质信息数据获取多平台实时化

当前随着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 数据成为四种重要因素中的一种, 人们已经将数据作为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资源三号01、02星成功发射,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芯片的成功研制等地理信息新技术方法的研发应用, 使得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更加及时, 平台更加多样。未来地质勘查工作中地质信息以及矿产勘查开发过程中矿体信息和致矿信息的获取, 依托这些新技术手段会更加快速准确。

(2) 地质信息数据处理自动化智能化

对于获得的地质信息数据, 最终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最终可利用的信息。这一过程涉及地质技术人员的分析决策, 计算机的处理成图等步骤, 非常复杂繁琐。未来需要研发自动化、智能化测绘地理信息处理平台, 提高处理基础地质信息的效率, 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高效精确的数据基础。

(3) 地质信息共享网络化与服务普适化

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 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质矿产信息。由于以前的工作手段和物质条件的制约, 大量的地质矿产数据没有实现数字化、系统化, 这就使得这部分地质数据不能更好的为后人所利用。未来将建设展矿产资源勘查与地质灾害监测、土地资源遥感监测、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国土资源领域的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系统, 加强测绘地质信息产品的网络化共享与服务技术。

3、结论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日趋广泛, 其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贯穿于地质勘查工作的整个过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地质勘查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地质工作方法的进步。伴随着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需求, 先进的地理测绘信息技术必然推动地质勘查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景勤.地质测绘科技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12-28.

信息工作现状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专,教学信息员,工作现状,完善建议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开展教学信息员工作以来, 教学信息员队伍日益壮大, 在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 发挥学生主体性,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 认识到我院教学信息员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目前教学信息员队伍未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下面对我院信息员队伍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问题, 提出建议, 从而完善信息员工作。

一、教学信息员工作现状

1.管理模式

学院教学信息员工作由教务处安排人员兼管, 实行班级推荐与教务处择优选聘的方式进行人员的选拔, 一年一届统一颁发聘书, 毕业实习期前自动解聘。

2.工作方式

按照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 教学信息员每周填写教学信息反馈表, 交由教务处相关负责人, 由教务处收集整理后反馈给相关系 (部) 和职能部门, 要求相关单位对反映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对突发的状况要求教学信息员直接联系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进行上报并处理。

二、目前信息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信息员虽然做了不少工作, 但成效不高, 分析其原因, 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 对信息员工作缺乏认识。

每年新生入学时, 由辅导员在教学班中选聘一两名教学信息员。有的辅导员选聘时并没有认真挑选, 而是简单完成任务。选聘时在班级中没有进行广泛宣传, 使得学生对教学信息员制度知之甚少, 甚至很不理解教学信息员制度和教学信息员的工作。

2.管理者与教师对信息员工作不理解。

管理者担心部分学生教学信息员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可靠, 原因是有些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并不尽心尽责。以个人意见代替整体意见或带有个人情绪色彩。教师对教学信息员 工作不理解, 认为其是教务处的“耳目”, 对学生监督教师这一事实心存芥蒂, 担心教学信息员的反馈信息直接冲击个人利益。

3.工作能力不足, 培训管理没有及时到位。

有些教学信息员反映问题前, 并没有就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 只以事件的表象或主观感觉进行信息反馈, 往往造成信息失真;有些教学信息员只反馈风气、好现象, 对存在的问题只字不提, 或者是只反映一些琐碎问题, 对真正有普遍性的尖锐问题不做反馈;有些信息员反馈的问题或提出的意见过于抽象, 寥寥数语, 甚至无反馈信息。以上种种情况反映信息员队伍整体的工作素质、工作能力不强, 这与我们在信息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引导不足有关。

4.激励机制不健全, 信息员积极性不高。

不少学生教学信息员是班干部, 由于缺乏选拔与竞争, 当由新生变成老生时, 工作热情下降, 只当例行公事, 在信息组长的催促下, 才填张表上交。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信息员产生惰性心理, 认为干好干差都一样, 长此以往, 打击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5.反馈机制不健全, 传递信息渠道不畅。

学生教学信息员会在规定时间内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向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但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往往对反馈的问题缺乏及时快速的反应, 以及有效的解决措施, 或虽对问题进行了及时处理和解决, 但缺乏问题解决后的信息再次反馈给学生环节, 使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不及时、不畅通, 导致学生对信息反馈缺乏积极性, 影响教学主管部门信息员制度实施的效果。

三、完善信息员制度的建议

1.严格挑选, 加大宣传。

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录用应遵循学生自愿应聘的原则, 选聘前可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教学信息员制度和工作内容, 让学生了解教学信息工作的意义。报名时由学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和个人简历, 由系 (部) 选报, 再由教务处统一组织面试, 通过后方可正式聘用。经过严格挑选, 将一些优秀的学生选拔到教学信息员队伍中。

2.完善制度, 提供保障。

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员管理制度是保证信息员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学校要通过制定和实行一系列相关制度保证信息员和其他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如制定《信息员管理工作办法》等, 为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的正常运行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促进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

3.加强培训, 设立奖惩。

加强教学信息员培训, 培训内容一方面涉及信息员制度、机构设置、工作概要等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涉及计算机操作、教学信息整合、人际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基本技能。通过配合PPT召开信息员集体培训会, 或以讲座、座谈会、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 对学生信息员的工作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宣传, 增强信息员的自我存在感。此外, 还需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信息员管理部门可以向学校为部分优秀信息员申请通讯补助、勤工补助等经费奖励,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将优秀信息员的荣誉与学分、奖金挂钩, 提高教学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4.健全反馈, 发挥效用。

设计“提案式”信息反馈表, 让教学信息员能针对每一项专门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情况反馈, 包括反映的具体问题, 改进意见和建议, 设定字数下限, 使教学信息员能将要反映的问题具体详尽地表述, 让教学管理部门能对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完善反馈途径, 设立信息管理站, 收集并整理反馈信息, 每月召开信息员座谈会集体讨论反馈内容, 汇总整理后反馈至各系部, 由各系部组织人员根据反馈的问题开展听课或访谈等活动, 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反馈到教务处, 最后由信息管理站将信息反馈落实的情况反馈到相关教学信息员。通过闭合式的反馈过程, 教学信息员能更好地为学院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而服务。

教学信息员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常规化、科学化的基础上, 面对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 应不断予以解决、整改、完善。在今后的工作学院中仍将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信息员的认识;改变信息员的聘用方式。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信息员的素质;加强信息员制度建设, 不断提升学院教学信息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宏中.完善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8 (5) .

农村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篇11

九月一日,我拿着縣教育局的派遣证来到学校报到,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低矮的房子,甚至还有不少瓦房,一种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是我理想中的学校吗?这里会有计算机吗?这里会开信息技术课吗?”带着疑惑我走进了校长办公室。校领导对于我的到来表示欢迎,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本校的基本情况,谈到信息技术课,欲言又止,吩咐另一位学校领导先带我去学校电脑室参观一下,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难道我们学校没有专业的电脑室吗?难道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吗?”我心里嘀咕着,来到了学校电脑室,首先不是见到计算机,而是闻到一股发霉的气味,推开门,一共5排36台计算机展现在我的面前,校领导介绍说,农村基础差,师资力量不多,请不来专业的老师,这些电脑还是上级给我们配置的,有一年新学期来了一位新老师,只在这里上了两天的课,因为条件太差就走了,现在每班80多人,一共有36台计算机,你就看着上吧。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觉得农村中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较差,农村中学,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投入较少,上级领导不太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就导致一些学校基本上常年不开信息技术课,就是有一部分学校开了这门课,也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一周只有一节课,老师大多年龄偏大,很多人基本不懂计算机,有的更是不会用计算机,甚至个别老师连基本的电脑开关都找不到,这部分人大都是民办教师转正,他们上学时没有接触过电脑,现在也不想,也不愿意再学新的知识。年轻老师招不来,虽然国家政策号召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但真正来到基层的少之又少,即使有招考过来的,有的到学校之后,看到农村中学的条件差,学校电脑配置低,学校机房竟然还在用98系统,学校也没有配套的多媒体设备,没有办法把上课的内容展示在黑板上,基础硬件太差,生活又艰苦,领导也不够重视,导致年轻老师招不来,留不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必然开不起来,学生也学不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2)学生基础差,家长认识不够,农村的学生大多是玩泥巴长大的,从小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无法获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即使学校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把电脑室建好了,日常维护费用又成了问题,由于信息技术课不是学校的必考课,学校没有发放对应的教材,这部分图书要学生集资购买,有的学生家长对此有意见,不支持,同时进入机房有限,只有36台计算机,全班80多人,平均一台计算机3个人,上机时间较少,一周一节课,每个人平均几分钟就下课了,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到下次上课时又是下一周了,中间间隔的时间较长,导致学生带着较高的兴趣来学习,因为时间差,周期长,计算机少,一学期下来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3)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能给学生带来新的知识,能让老师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中考不考,所以在很多学校,特别是缺少师资、硬件的农村中学更不愿意花时间、费用在这上面,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的停滞不前,这对学习信息技术是极其不利的,只有把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对待,学生才能产生兴趣,才能学到信息技术。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一定要领导重视,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信息工作现状 篇12

1 信息安全问题的由来

改革开放30余年来, 我国信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由于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滞后、网络安全系数很低, 在信息传播领域里明显处于“西强我弱”的局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一方面, 由于我国“黑客”事件不多, 另一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一些重要部门的系统基本上还不具备开放性, 不必大惊小怪。因此, 人们似乎觉得信息安全问题离我们还比较遥远,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 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信息安全已引起企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7年开始, 微软、惠普、因特尔等信息业巨头, 悄悄开始在其产品上标明, 本公司产品经因特网安全系统公司检测, 而我们的信息意识还非常淡薄, 网络系统基本上处于一种不设防状态。

1.2 技术源头受制于人

我国的信息化进程, 基本上是依赖购买国外技术设备建设, 仍存在花钱买淘汰技术的现象, 这必然导致国外势力埋伏信息安全隐患的极大危险。我国的电脑制造业虽有很大的进步, 但硬件中许多核心部件都是原始设备制造商的, 关键部位完全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而我国的软件开发能力也很弱, 自主开发的软件很少, 特别是信息安全产品, 而微软已垄断了我国软件的基础和核心市场, 离开了微软的操作系统, 国产的一切软件都将失去操作平台。

2 信息安全防范的现状

信息安全防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早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就连以信息大国著称的美国政府, 其白宫、五角大楼、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部门都在纷纷寻求对策, 并成立了相应的防范机构1996年7月, 美国总统发出了13030号命令, 美国成立了“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总统委员会”。这是克林顿政府试图解除信息时代安全忧患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要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免受物理的和“网络的”威胁而制定全面的国家战略。2003年, 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成立国家计算机安全局 (NCSD) 其任务是应急处理主要的计算机安全事件、帮助进行信息恢复、发出警告、知道当前计算机空间分析等[1]。尽管我国信息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许多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还没有意识到系统的协调性, 防范方法也还是单兵作战, 但信息安全防范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在法律方面:1987年10月, 我国制定了第一部有关计算机安全方面的法规《电子计算机安全工作规范 (试行草案) 》。1994年2月, 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6年2月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在政策方面:1990年, 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四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中明确指出, 要保证国家机密的安全和防范信息犯罪, 重视现代信息保密技术的开发利用, 提高信息安全工作的水平。但我国目前还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政策体系, 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3 信息安全防范的对策分析

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态, 而且也是维持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以及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已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切领域的基础, 以及决策的重要依据和科技的直接先导。目前,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日益发展, 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 同时,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和民族生存能力的综合体现, 作为占世界1/4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体制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加强我国信息安全防范的能力, 将进一步保证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必定会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1 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建设[2]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要从源头治理。网络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系统漏洞而是人的漏洞[3]。网络主体是信息社会与因特网的建设和使用者, 信息安全最终取决于人类自身。信息安全无非是由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导致的, 而两者都与网络主体的伦理道德紧密相连。我们说, 由于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网络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和法律观, 而适应网络发展的新道德观尚未确定, 作为以儒家文化著称的中国,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需求, 制定出计算机用户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以规范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与此同时, 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 使举国上下都能够改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及方方面面的影响, 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

3.2 加快信息安全立法[4]

法律是信息安全的首要防线之一。如前所述, 我国虽然在信息安全防范上有了一些相关的法律,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明显有滞后和不完善的地方。这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要使网络安全运行, 信息安全传递、必须靠必要的法律来支撑。我国应加快信息安全立法, 建立我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信息系统间的相互协调, 尽快出台一些适应我国公民遵守并能与世界接轨的信息安全法。

4 结论

网络主体是信息社会与因特网的建设者和使用者, 信息安全最终取决于人类自身。信息安全的防范要从源头治理, 应从法律制定、行业自律、道德约束等有机结合的角度对信息主体进行教育和管理。只有加强对网络主体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社会道德的教育, 才能使信息不安全因素从源头杜绝, 早日促成网络空间道德观的形成, 从而使信息安全得以保障。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加强信息环境保护及信息污染的治理, 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特别是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要有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 并在网络建设中同时考虑网络的安全措施, 提高基础网络和各个应用系统的抗击能力。

摘要:信息安全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应用而日益严重, 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我国信息安全与信息防范的现状分析入手, 从道德建设、安全立法、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等方面对信息安全和信息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防范,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美国成立国家计算机安全局.[EB/OL].[2004-01-30].http://www.infosec.gov.cn/02-news.

[2]娄策群.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6) :32-36.

[3]网络安全最薄弱乃人为漏洞[EB/OL].[2004-01-30].http://www.infosec.gov.cn/02-news.

上一篇:宜兴模式下一篇:居住区景观的人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