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消费卡

2024-05-28

预付消费卡(共7篇)

预付消费卡 篇1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概念及其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1、预付式消费卡的定义。

预付式消费卡的定义:预付式消费卡是随着商业形态、交易方式的逐渐发展而出现, 为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可以在特定期限和范围内具有购买商品或服务能力的凭证。日本称预付式消费卡为预付式证票, 认为预付式证票是记载有金额或物品数量或用电磁的方法记录金额或物品数量的证票;欧盟中央银行在1994年《关于预付式消费卡EMI委员会的报告》中将预付式消费卡描述为“以特种塑料板形式存在的, 具有真实购买力的多用途支付卡”;美国称预付式消费卡为价值贮存 (stored-value cards) , 通常涵盖大多数以取代现金使用为目的、小额、经常性交易的支付卡。

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对预付式消费卡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对预付式消费卡概念也无统一认识,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预付式消费卡是将用款金额事先存入卡片中, 并在使用中逐笔消减金额, 无独立对应账户的支付卡。它多用于小额交易, 常见的记录体有用磁条卡制成的磁条储值卡和IC卡制成的电子钱包。 (郑祺2005) 预付式消费卡是商家发行的或商家与中介、金融机构联合发行的、用于吸引消费者在其经营场所进行购物或享受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和优惠的卡制介质。 (葛玉玲2010)

2、预付式消费卡在全国的发展趋势。

当夏, 在企业与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卡刚性需求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预付式消费卡监管与督促缺乏、学术界对预付式消费卡的相关经济与法律研究相对滞后、部分发卡企业缺乏自律的情况下, 预付式消费卡的发行在我国逐渐呈现四大需要给予关注的趋势:

——覆盖面不断扩大。预付式消费卡使用逐渐走入到人们生活的众多领域。预付式消费卡领域专家估计, 在国内收入亿元规模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当中, 预付式消费卡的渗透率已经超过95%以上, 基本覆盖了零售百货、超市、餐饮、娱乐、通信、旅游、保健、水电煤、网购等几十个行业及领域。

——发行量巨大。我国首届预付式消费卡行业高峰论坛发布的《2009年中国预付式消费卡行业报告》有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国内流通领域预付式消费卡发卡资金规模达到10925亿元, 交易笔数17.5亿次, 吸收沉淀资金约397亿元。例如北京最大的预付式消费卡发售机构资和信公司自2006年参与预付式消费卡业务以来, 截止2008年底累计发卡金额已超过100亿元, 仅2008年售卡金额就达到40亿元。而实际中流通的金额肯定还要比现在统计的数据大得多。

——增长速度极快。据有关发卡机构测算, 2011年预付式消费卡市场规模将连续保持30%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有学者指出我国预付式消费卡市场规模在5年内将以2倍于GDP增速迅速扩张, 如以此为依据, 以2010年GDP增速10.3%为基数, 则预付式消费卡2011年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0%。

——发卡机构扩展快。预付式消费卡发行主体在中国除企业自身外, 银行以及一些非金融中介机构也大规模参与其中, 出现了像斯玛特、杉德、得仕、共享、都市旅游、索迪斯、雅高等具有较大发卡规模的专业中介公司。上海某民主党派对预付式消费卡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上海仅各类专业发卡公司已经达到60余家。

二、我国目前预付式消费卡市场存在的问题

预付式消费卡的出现虽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供需平衡的客观规律, 但是预付式消费卡在中国市场中在个别地方却变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畸形儿”, 它的存在对国家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挑战人民币权威。预付式消费卡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可以充当“准货币”, 它的发行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了人民币的正常发行与流通, 可能会影响人民币的权威和形象。此外, 由于预付式消费卡先天存在灰色性, 它的发售从未得到国家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批准, 大量商业企业发放预付式消费卡所得现金收入不列入财务主账, 造成可观数量的现金游离于国家对现金的监管之外, 影响央行对货币供应量M0的检测质量, 对货币调控形成挑战。

第二, 规避财务管理监督, 引起国家税收流失。预付式消费卡的推广, 业已成为国家税收流失的一条重要渠道。参与方之一是购买预付式消费卡的单位, 因公款消费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减少企业账面利润, 减少企业应当国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参与方之二是发售预付式消费卡的单位, 将发售预付式消费卡所得款项列入预收账款, 形成负债, 从而可能引起发卡企业出现账面亏损使得企业所得税大为减少;参与方之三是持卡人, 预付式消费卡是一种变相的个人收入, 而在工资单上却不会实际反映, 有效逃避个人所得税。综上所述, 预付式消费卡为购卡单位、发卡单位甚至个人等利益链提供了偷税、漏税和逃税的利益链条。

第三, 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 破坏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发行预付式消费卡从企业角度可在一定时间内无偿吸收和占用部分社会资金, 数额巨大的其实就是变相的非法集资行为, 违反了国家金融的相关监管规定。但是现在发卡方却将发行预付式消费卡作为一种促销的有力手段和“圈钱”的方式, 甚至可以人为垄断市场。扰乱了正常市场竞争秩序, 使竞争失去了最重要的公平性。

第四:引发腐败问题, 引起职业道德滑坡。由于预付式消费卡具有不记名、可转让的无因性, 现已成为送礼的首选礼品。不少人认为“送钱是行贿, 送物太招摇, 送卡更高雅”, 特别是对拒绝收取现金贿赂的权力寻租人而言, 预付式消费卡完全可以成为其与送卡人之间“礼尚往来”的正常往来。但是, 收受预付式消费卡与收受现金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专家张铭训认为国家工作人员接受可以明确市场价值或财产性权益的预付式消费卡, 可以认定为受贿。预付预付式消费卡市场价值具有直接的可计算性可以按照预付式消费卡内预先充值的资金金额认定受贿数额。

三、对预付式消费卡进行有效监管和推动发展的建议

1、在预付式消费卡发行阶段, 完善信息验证和个人征信。

发行监管是对预付式消费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明确发卡主体的范围、资质、条件、发行方式和程序等。考虑到当前预付式消费卡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可规定发行主体分为经营者发行和委托第三方 (商业银行、中介机构) 发行两种情况, 并对发卡人的主体资质 (应具有法人资格) 、资本金要求、使用范围、发卡总额、单张面值限额进行规定审查。

探索把预付式消费卡在未来一定流通范围内上升到信用卡使用的方式, 使预付式消费卡实名制名归实至, 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个人信用记录, 从发卡源头上完善监管。

2、预付式消费卡发展必须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基石。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 应积极参照美国的管理经验:美国各州规范预付式消费卡业务的重要法律是《资金划拨法》, 用于规范为消费者提供电子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非银行机构。有16个州将预付式消费卡纳入该法律规范之下, 该法律强调资金转移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它限制发卡单位对消费者预付预付式消费卡未用金额的使用, 有些州要求发卡单位将消费者未用金额100%投资于安全的投资渠道。从我国国情出发, 可以为商业流通企业收取的消费者资金设置一个50%以上的比例, 这部分未使用余额必须托管于指定的金融机构, 投资于流动性强风险低的领域, 将资金纳入金融监管渠道。探索发卡人就未托管的未使用预付式消费卡余额强制购买购买保险的途径, 在商家持续经营产生困难时, 托管资金和保险赔偿不作为破产财产参加债权分配, 而是作为消费者预付式消费卡的担保, 优先补偿购买预付式消费卡的消费者。

3、促使银行与企业平等合作, 促进预付式消费卡业务多样化发展。

探索银行代理发行预付式消费卡的途径, 这样不但使银行作为预付式消费卡发行主体, 可以为消费者获得多用途不受限制的预付式消费卡服务, 以特殊贷记卡的形式降低持卡人可能损失的金额上限, 而且规模化优势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特别小, 业务系统难以支持发行预付式消费卡的商业企业可以委托专门从事预付式消费卡交易平台的中介公司, 负责预付式消费卡的制卡、交易认证、实时监控、余额查询等工作, 中介公司并不参与商业企业与持卡人的交易过程, 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和扩大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范围。

4、在市场中推广第三方发卡模式, 扩大预付式消费卡影响范围。

由专业发卡公司来经营预付式消费卡业务。建立以专业发卡公司为主要发卡机构的预付式消费卡市场, 并且将专业发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规定行业标准。目前市场上已存在这类的专业公司, 但数量依然较少, 规模有限, 仅在大城市开办业务。现在这类公司还尚未纳入金融机构类监管。

培养以专业发卡公司为主的预付式消费卡市场的优点有:

第一, 专业发卡公司以经营预付式消费卡业务为主营业务, 在专业人员、系统管理、资金运作、市场拓展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第二, 依靠商业企业信誉发行的预付式消费卡潜在风险远高于第三方, 由专业发卡公司发卡, 可有效降低特殊风险, 便于监管部门进行监管。

第三, 专业发卡公司可以推动多家企业形成卡业联盟, 实现区域内一卡消费, 企业运营的业务成本也得以降低。探索专业发卡公司采用团购服务的方式, 提供给购买人优惠, 盈利从团购价与持卡人优惠差价中取得。

第四, 可以较好记录消费者行为信息, 形成个人征信及消费数据库, 可以反馈给企业进行有效营销, 促使企业能够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倾向, 制定出更加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亦可以与银行合作, 形成信用网络。

摘要:在国内, 预付式消费卡从其在市场上出现以来便饱受争议, 仅仅取缔整顿是取得不了良好效果的。只有在资金的管理使用中引入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利用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预付式消费卡的发展, 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地方预付式消费卡进行统一整合、联合发行、双向管理, 才能真正的实现对预付式消费卡的监管。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卡,发展,第三方介入

参考文献

[1]、张倩《预付卡业务监管比较研究》, 《中国信用卡》2011年1月1、张倩《预付卡业务监管比较研究》, 《中国信用卡》2011年1月

[2]、刘本燕《关于规范购物卡的法律设想》, 《企业经济》2004年第12期。2、刘本燕《关于规范购物卡的法律设想》, 《企业经济》2004年第12期。

[3]、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 《社会纵横》2008年3月3、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 《社会纵横》2008年3月

[4]、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商学院联合课题组《我国预付式消费卡规制研究》4、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商学院联合课题组《我国预付式消费卡规制研究》

[5]、葛红玲, 《商家发行预付式消费卡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商业时代》2009年8期5、葛红玲, 《商家发行预付式消费卡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商业时代》2009年8期

[6]、郑基超刘晴, 《规范我国购物卡发行秩序的思考》《黑龙江金融》2008年6、郑基超刘晴, 《规范我国购物卡发行秩序的思考》《黑龙江金融》2008年

预付消费买家能否“占到便宜” 篇2

提前购买团购券未必划算

购买团购券已成为大众消费的普遍习惯,因为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所以被认为是比较省钱划算的方式。不过,很多团购族没有意识到,购买团购券时,自己也在进行提前支付。除非是现买现用,否则你的这笔开支相当于预付了未来的消费,资金等于被搁置在账户中,浪费了一定的流动性和收益性。

尤其在一些团购网站促销时,会有比往日更低的团购价格,这时候你会觉得更划算,成本更低,可能一下子会买上很多。但如果买来的团购券在有效期内没有及时使用,甚至在过期后很久才被发现,那么你的无形损失也不少。

实际上,当前的团购网站已进入平稳期,大部分团购券的发布都是经常性的,在你想要使用时几乎都可以即时团购。因此,从资金流动性、收益性的角度考虑,最好还是有了明确的使用计划时再团购不迟,以免有太多闲置的团购券被遗忘。

预付消费容易“套牢”

与团购券类似的还有各色预付卡。“充值1000送100,充值2000送200”这样的预付卡、VIP贵宾卡往往充值金额越高,所享受的折扣越高。

但是,购买预付卡后,你的这笔资金相当于限制了使用范围,如果预付卡有期限,还额外限制了使用时间,这无异于锁死了你的这部分资产,流动性、收益性为零。

另外,真正能够用完预付卡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因为自身自然需求而使用的比较有限,迫于预付卡即将到期,或是不想浪费充值金额而刻意使用的反而占了多数。

预付消费卡 篇3

关键词:消费卡,预收账款,风险分析

一、预付式消费卡业务形成的企业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是近年来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研究较少的一个话题。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已经由短缺经济转向了过剩经济, 商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因此, 在现实经济中, 赊购赊销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预收预付款项的情形, 已相对比较少见。

然而, 预收预付款项的现象在现行经济生活中, 尤其是在我国的现实经济中, 还是较为广泛存在的。部分企业, 尤其是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 出于维持客户忠诚度、加强营销力度、防范资金风险等因素的考虑, 发行了大量的购物卡, 通过这种方式集中了大量的消费者预付资金。尤其是一些垄断力量比较强大的企业, 这种预收资金更是达到了很庞大的规模。发卡企业从消费者处获取了大量的商业信用, 这些商业信用在客观上形成了企业的一种融资来源。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一家成品油销售企业为例, 该企业以发行IC卡的形式, 集中了大量的客户资金。截至2010年底, 该企业IC卡预收账款的期末沉淀资金余额, 超过了该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1/10, 超过了流动资产合计规模的3倍。而同期, 该企业对全部客户的应收及预付账款余额合计, 只有预收账款余额的3%。

与此情况类似的, 还有如移动电话业务运营商、各地的公交集团、电网集团、各大商场、超市等, 其发行的各种预付费储值卡均属预收账款性质。

二、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条件及其财务后果

预付式消费卡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使用, 其发行和流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这与企业所在行业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旦发行成功, 这类预收款项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一) 预付费消费卡的使用条件

商品流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需要达到一定条件, 才能够成功发行购物卡;尤其是, 其购物卡若要被普遍接受、发行量达到一定的规模, 则需要满足更高条件。

第一, 市场地位。预收账款余额达到一定规模, 是市场垄断力量的直接结果。经济学上对垄断程度的划分是从4个方面界定的, 即:市场中厂商个数、产品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以及进出壁垒。由于市场力量及市场占有率所致, 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强, 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直接导致了其预收款很高、应收款很低的财务效应。只有具有一定垄断力量的企业才能够以预付卡的形式集中大量的预收账款。

第二, 产品供求关系。除了市场地位以外, 产品 (商品、服务, 下同) 的供求关系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够大量发行消费卡的企业, 其产品往往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也往往具有高度的需求刚性和替代刚性, 其供求关系并不体现过剩经济的特点。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供求关系的扭曲。因此, 产品需求方在市场上获取资源的动力也就催生了这类企业高额的预收账款。

第三, 来自企业自身的因素。主观方面, 能够成功发行消费卡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力量雄厚、发展成熟、管理先进、产品质量在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因此, 其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公众认知、服务水平程度等因素, 也支撑了广大客户的忠诚度, 维系了其预收账款余额的居高不下。

第四, 高额预收账款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营销战略。以发行预付费卡方式集中预收账款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战略安排和管理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资金风险和经营风险, 巩固客户忠诚度, 保障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当然, 只有具有相当的垄断地位的企业, 才能以这种方式来实现这样的战略安排。

(二) 高额预收账款的财务后果

企业发行消费卡实现了营销战略上很好的效果, 而其优良的财务效果却更加不可忽视, 这种财务效果甚至能够反作用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安排。

第一, 实现财务费用降低至零乃至为负。前述成品油销售企业, 发行IC卡第5个会计年度时, 实现了财务费用清零, 随后继续逐年下降, 至2010年底, 其财务费用降至-3 300万元。而这无疑得益于大量预收账款沉淀资金带来的利息。

第二, 基本不再需要银行贷款。由于大量预收账款沉淀资金的存在, 一部分垄断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已基本可以由预收账款沉淀资金支持。除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对外投资以外, 不再需要银行贷款。

第三, 银企关系密切程度下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后果。从前, 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 战略合作关系十分密切, 企业依靠银行的稳定资金支持, 尤其是季节性生产经营的短期流动资金借款。同时, 银行会为企业提供诸如上门收款服务、银企直联到账信息查询服务等, 而只收取象征性的手续费用。然而, 由于有了高额预收账款, 这些企业逐渐不再需要银行贷款, 这必然导致银企关系密切程度显著下降, 银行提供表外业务服务要求更高的成本补偿。

三、预付卡预收账款成本与风险分析

由于预收账款在客观效果上是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了融资 (商业信用) , 因此本文比照短期融资活动, 在成本、稳定性、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预付卡预收账款成本构成

从发行企业的角度看, 这类筹资的成本极低, 甚至有可能为负。其具体成本构成大致如下:

1. 专项设施建设及维护费。

这个项目对于移动电话运营商来说是不存在的。但对于成品油销售企业、公交系统等单位来说, 刷卡消费是需要专门的设备来支撑其运行的, 因此这些公司在系统开发初期,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进行其IC卡网络建设;在其IC卡正式投入运行后, 每年依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

2. 发卡工本费、办公费。

这一部分在预收款维护费用中比例不高, 但也不能忽略不计。例如中国石化集团的加油卡, 一次性充值满500元的免除卡工本费及押金, 北京公交集团对于市政一卡通收取每张20元的押金, 承诺在退款时返还等, 因此垄断企业为此承担了一定的费用。另外, 企业向客户邮寄信函、打印单据等费用, 由于发卡量巨大, 其累计金额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目。

3.银行上门收款费用。

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将这一部分列为财务费用, 可视为存款利息收入的减项。这部分金额相比存款利息来说不是很高, 但由于垄断企业销售网络庞大, 网点众多, 因此这部分费用的绝对数额也较为可观。

4. 积分换礼等回馈活动。

这部分费用在各企业预收款融资成本中, 无论绝对金额还是所占的比例都是较高的。例如, 中国石化有“油中感谢”等向IC卡用户回馈礼品的活动, 中国移动集团时常办理充值返话费、充值换手机、充值换礼品等活动, 这些支出在现销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再如, 中国石化集团针对IC卡用户在其旗下所属便利店消费时, 根据不同会员级别, 会给予不同程度的商业折扣。然而由于在账务处理上, 企业按净价法直接确认折扣后的收入, 因此这部分费用在利润表中无法直接体现。而这部分成本是相当可观的。

5.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这是企业预收账款融资成本的负数项目。前面已经提到, 巨额的预收账款带来了巨额的银行存款利息, 其利息数额之高已足以使企业财务费用清零甚至为负。

笔者曾试图测算前述成品油销售企业IC卡预收款融资的实际总成本, 但由于缺乏配比关系, 以及涉及企业内部商业信息等缘故而未能算出。但无疑, 预收账款融资的总成本, 相对其他任何一种融资选择, 都是非常低的。

(二) 稳定性及风险分析

预付卡的低成本融资方式同时也伴随着极低的风险, 是企业优质、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 预收账款属企业的流动负债, 构成了企业的流动资金来源。预收账款理论上应当由企业的流动资产支撑其偿还。具体地,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 支撑其偿还的流动资产为库存商品。而对于服务性企业 (如移动电话运营商、公共交通公司等) , 未来支撑其预收账款偿还的是其服务。

由于稳定的市场地位、商品质量、企业信誉, 以及预收款本身的性质, 该类企业的预收账款中有相当一部分长期沉积下来, 形成了企业的“永久性流动负债”。也就是说, 越来越多的预收款沉淀资金, 长期内先后更替, 实际上不需要偿还。这一部分流动负债甚至没有确定的债权人。同样地, 市场中基本不存在所有消费者集中挤提、要求退款的风险。而从预收款发行方式和性质本身来看, 确实也不存在着客户 (消费者) 集中要求偿还的可能性。例如, 除季节性“柴油荒”等特殊情况以外, 消费者不可能集中到加油站要求购油 (即使发生了柴油荒, 消费者也基本是持卡待购, 依然可以使石油公司们的预收款保持相当规模的沉淀) ;只要企业经营没有发生特殊重大问题, 消费者也不可能集中要求退款。再如移动电话运营商, 消费者更不可能在某因素的作用下集中突击打电话;对于公交集团, 居民也不可能突击乘坐公交或地铁。因此, 预收款融资的稳定性很高, 风险程度很低, 预收款沉淀资金基本上可以由企业自主安排运用。

四、对预付卡预收账款的认识与建议

由于笔者对成品油销售行业相对比较了解, 因此本部分基于成品油销售企业来分析垄断企业的预售款问题, 阐述作者对于预付卡形式预收账款的一些认识与管理建议。

(一) 对预付卡预收账款的认识

预收账款对于这类企业来说, 是优质的资金来源。事实上, IC卡发行具有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是决策层当初始料未及的。决策层当年在制定IC卡发行战略的时候, 仅仅是从资金安全、管理规范的角度考虑, 希望能够用现代化的手段代替传统的油票, 并取消“代管户”等形式的不规范的信用销售方式, 以规避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 使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而如此优良的财务后果, 确实是管理层所没有预料到的, 更不是制定该战略时所计划的。

笔者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目前社会上对以中国石化加油卡为代表的垄断企业的预收款问题批评指责很多, 他们指出:这类企业在大量无偿占用消费者的资金。笔者认为这种指责是有失公平和客观的。

第一, IC卡预收账款是有成本的, 这些垄断企业并非“无偿”占用广大消费者的资金。前面的分析中也有指出:预付卡方式下实现销售时, 企业为回馈客户, 会给予客户数额不同的积分换礼、话费返还 (此处指移动电话运营商) 等优惠, 而这些优惠活动是在现销的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 不能单纯从财务后果来看, 就认为IC卡形式预收款是企业的融资策略。事实上, 对于企业来说, 以预收账款方式吸收资金基本上是被动的。无论企业的宣传与营销工作做得多么出色, 消费卡能否发放出去, 也要被动地取决于消费者购买与否。因此, 预收账款决不能作为筹资来源的一种备选方案加以考虑, 不能代替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对于任何企业, 包括垄断行业企业, 其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 通常的融资安排是:短期季节性生产经营流动资金,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长期专项建设项目, 可以依靠银行长期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更长期的战略性融资安排, 则考虑发行股票。因为这些融资方式, 企业可以选择, 可以主动掌握。因此, 消费卡的大量发行只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战略安排和管理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找零、降低风险、维系客户忠诚度。因此, 消费卡预收账款只是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融资效果, 它不能作为企业的一种融资选择, 既不具有什么融资意图, 更不能成为融资战略。事实上, 这些垄断行业企业无论在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上, 其融资的讨价还价能力都非常强, 很容易以低廉的成本获取资金, 数以亿计的流动资金借款根本无需任何抵押担保, 因此其自身也根本不需要依靠预收账款来进行融资。经营活动形成的现金流入不能代替融资意图。在会计处理上, 企业对发行消费卡所收到的现金, 也是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予以列示的。

(二) 管理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了垄断企业发行消费卡的诸多好处。然而, 一方面, 优良的财务后果并不说明这些垄断企业就可以坐享其成;另一方面, 消费卡在企业外部流通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所以消费卡形成的预收款应引起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机构的重视, 加强管理和监控。

1.企业对消费卡形成预收款的内部管理

(1) 严控资金流向。企业预收账款所形成的现金, 应当全部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即用于企业主营业务, 必须严厉杜绝预收款资金挪作他用, 尤其是杜绝流入证券、期货、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

(2) 合理利用资金。资金的闲置是企业经营低效率的表现, 巨大的机会成本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各企业应当合理运用这些预收款资金, 而不是仅仅将其存入银行账户享受存款利息。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抢占市场、夺取资源均需要资金, 企业应当将这部分稳定来源的沉淀资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充分发挥其作用, 避免闲置浪费。

(3) 防范风险, 巩固已有市场地位。如此巨额的预收款资金, 是来源于企业的商品质量、服务、信誉以及商品本身的替代刚性和需求刚性。为此, 企业要保持住稳定的资金来源, 就必须保持上述因素的稳定。具体如保证商品及服务质量、保证市场占有率和网点优势、维系客户关系稳定等。

(4) 拓宽IC卡消费范围, 做大做强IC卡品牌。目前, 公交市政一卡通已经可以在诸如物美、快客、和合谷、金凤成祥、味多美等店铺内消费, 交易与刷银联卡无异。于是, 有人甚至曾经大胆地提出设想:今后如果公交市政一卡通做大做强, 公交集团甚至可以专门做这项业务, 将其原本的公交业务进行外包。类似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确有发生。根据比较优势和企业边界原理, 若石油石化品牌的预付费卡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规模和社会效果, 或许该设想真的可行。

(5) 加强主动营销。即使拥有垄断地位, 但消费卡的发行实质上依然是被动的。目前中国石化加油卡基本上是个纯粹的卖方市场, 企业坐等客户上门办卡尚且财源滚滚;宣传和营销也没有实施到战略层面, 基本限于个体宣传, 广告费投入基本为零。然而,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 若要维持稳定的资金来源, 获取更多资源, 企业迟早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营销, 向广大银行学习, 推广自己的业务。

但需要说明的是, 无论石油石化企业的主动营销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都不能改变预收款的被动性质和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属性, IC卡发行也永远不能成为企业的一种融资策略选择。

(6) 加强风险意识, 防范风险。这个问题对于这些垄断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 也是理论界最为忽视的。部分垄断企业的管理当局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垄断企业的储值卡脱离了其原本的消费功能, 广泛用于送礼、抽奖、发放福利等, 由此产生的税务, 甚至犯罪等风险, 都是不可忽视的。预付费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货币性质, 然而这块业务目前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成为监管的真空, 那么,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 也是未来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2.外部监管机构应当采取规范有力的监控

企业管理层已经意识到预付费卡外部监管问题, 然而监管当局的监管尚未延伸至此。笔者对监管机构的规范和监控措施提出两点看法:

(1)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设定发行标准。例如, 监管当局可以规定商品流通企业或服务性企业, 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可以发行预付式购物卡, 这些条件可以是企业规模 (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规模) 、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技术设备条件, 甚至市场占有率等, 以防止发卡泛滥化, 保证发卡企业对客户的兑付偿还。

(2) 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在实践中, 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 通过利用自身一般纳税人资格, 抵扣进项税额等方式, 从事购物卡的倒卖行为, 从中获利。为此, 监管当局应当注重对购物卡流通环节的监管, 强化发票管理, 加强税务稽核。

总之,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从根本上巩固产品、服务质量, 加强网络建设, 对消费者提供的商业信用做到“取之有道, 用之有方”, 积极获取, 合理运用, 降低公司筹资成本和经营风险,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共赢, 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基超, 刘晴.规范我国购物卡发行秩序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 2009 (1) :32~34.

[2]何琳, 廖东声.商业信用的融资成本计算[J].财会月刊, 2009 (12) :62~63.

预付款消费的法律规制 篇4

一、预付款消费中消费者承担的主要风险

1. 办卡容易退卡难。

由于预付款消费是经营者先收费而后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因此在双方的消费意向达成之后, 可能发生各种意外, 导致无法继续完成交易, 如门店搬迁、消费者搬家导致消费不便或者经营者不按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等。当这些情况发生时, 消费者往往希望终结和经营者的消费合同。

2. 经营者规定预付款资金的有效期限。

很多消费卡都规定有消费期限, 并且写明到期不消费的预付款资金概不返还, 通过格式条款侵犯消费者的利益。

3. 经营者倒闭或转项经营。

这也是这种消费模式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前有健身中心停业改为浴池, 将剩余消费金额以澡票方式返还的笑谈;后有青鸟健身悄然停掉5家门店的震撼。如对这种情况不加监管, 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消费者。

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 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这是在立法层面对预付款消费的唯一规定, 但该规定过于笼统, 在实践中操作性差, 同时它不具有事前预防的功能。

2010年6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非金融机构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进行了规制。但是这一规定并未将零售业、美容美发、休闲健身等行业经营者发行的单项消费卡纳入管理。

此外, 还有一些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也对预付款消费进行了规制。如厦门市贸易发展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零售业购物券 (卡) 管理的通知》;上海市推出的《上海市美容美发预付费消费卡发售企业自律公约》及《售卡保证金交纳、使用、管理细则》等。这些规定对预付款消费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由于适用范围和领域单一, 缺乏强制性, 很难起到作用。

三、完善我国预付款消费法律规制的建议

预付款消费在日本法律上称为“预付式证票”。1989年12月22日施行的《与预付式证票的规制等有关的法律》及其施行令、施行规则、保证金规则构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制体系。此体系由五大制度组成:申报登记制度、地位继承制度、保证金制度、监督制度和发行协会制度, 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立法经验。总的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其法律规制:

1. 建立征信制度

商业信用对于企业商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预付款消费以消费者对商家授信为基础, 因此, 只有具备较高商业信用的商家, 才有资格开展这种业务。日常消费活动中, 由于缺乏规范, 对商家信用的把握, 仅靠建立在消费经验基础上的判断, 是根本不够的。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有资质的信用评估机构都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判断依据。

2. 建立预付资金监管制度

如果对于预付资金的支取监管不严, 一些经营者可能就会随意处置预付资金, 一旦经营不善倒闭, 消费者就可能陷入索赔困境。从国外的有关规定来看, 在资金监管中主要存在两种方式, 即保证金担保方式或第三方监管 (银行托管) 方式。

第三方监管是指经营者对预付款并没有完全的支配权而是交给监管部门管理。经营者在商业银行设立资金托管专户, 由第三方负责监管, 专户资金只用于消费款项的结算以及经营者无法履约时的偿还。具体做法是, 消费者从经营者处购卡之后, 经营者将售卡资金存入托管银行的指定托管账户。待第三方机构 (例如银联) 确认资金到账之后, 发出激活指令, 售出的购物卡方可使用。持卡人消费时, 数据实时传送到银行, 相应款项在次日即划入商家的账户。这样就可避免经营者任意提取预付款, 消费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随时退卡, 取回他们自己的资金。

保证金担保是指经营预付款消费的企业应由监管部门按经营性质、种类、行业和规模的不同, 确定应缴纳保证金的最低数额, 对符合准入条件的经营者一次性收取保证金, 以后可根据情况追加。收取的保证金由监管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专门账户存储, 监管部门可从存款利息中提取最低限度的管理费。如发生企业破产、倒闭等情况, 可用保证金和利息对持卡人先行偿付, 保证金不足的, 以托管资金偿付。

参考文献

[1]郑祺.日美预付卡法律规制综述——兼析我国预付卡规制现状与前景[EB/OL].法律图书馆论文资料库.[1]郑祺.日美预付卡法律规制综述——兼析我国预付卡规制现状与前景[EB/OL].法律图书馆论文资料库.

对预付式消费的法律规制 篇5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消费者权益,法律规制

预付式消费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已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消费的便捷性与经营的低成本性,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经营者, 促使了我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年来, 预付式消费的投诉事件逐渐增多, 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自己。而我国尚未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对预付式消费加以规制, 使得不法“商贩”有机可乘, 对消费者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损害, 所以应当提出构建预付式消费立法框架, 以进一步对预付式消费进行规制。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或是购买物品后, 再通过刷充值卡完成交易。这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 由于现行立法一直缺乏对其的专门规定, 以致我们不得不在《消法》、《合同法》中找寻适用的条条框框。但是随着预付式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急剧上升以及市场所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对预付式消费的立法迫在眉睫。对于预付式消费立法的构建主要从公私法两个角度, 由国务院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条例》, 该条例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预付式消费合同, 具体规定预付合同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经营者准入制度, 详细规定预付式消费市场经营者需要具备的资质和申请进入市场程序;消费监管机制, 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责任, 权责分明, 形成透明的追责机制, 以防监管层面的混乱及责任推卸, 出现“监管真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切实从消费者视角出发, 制定包括运营保证金制度、退出或中断经营后的责任继承制度以及相关违法后果, 加大违法成本, 严厉打击不诚信商家。下面主要从预付卡发行主体、实名登记、监管制度以及预付式消费合同几个角度来明确立法应该确立的制度。

一、规范预付卡的发行制度

规范预付卡的发行制度, 先要从主体入手。从现有市场存在的预付卡种类来看, 主要有自己发行和委托第三方发行。自己发行的卡一般是涉及食品、服装、美发、健身等普通行业;而委托第三方发行一般是民营银行、商行等小型机构, 发行的多为多用途式预付卡, 跨区域消费。为维护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在现有经济体制上应以自己发行的预付卡为主。

确定发卡主体后, 就要对其发行方式加以规制, 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核准制。经营者想要发行预付卡, 就要去工商部门申请报备, 提供商家的名称、地址、注册金额、经营范围以及预付卡的用途, 有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审查, 确认是否具备发卡的资格, 根据商家的现有规模划分信用等级, 并核准预付卡的发行额度。

若商家通过发卡申请审核后, 其就可以面向市场推行自己的预付卡, 这期间就有大批的预付式资金流入经营者手中, 经营者有可能对这笔丰厚的资金大肆滥用, 使消费者受损。因而, 有必要根据商家的信用等级划分, 对预付式资金进行管理。对于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的商家, 其预付资金就有必要让第三方介入收管, 只有在消费者确实享有了服务并刷卡后, 该预付卡中预存的金额才会转入商家的账户内;而对于信用等级较好的大规模商家, 可以让其自己来保管预付款, 但是对于预付款的用途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发卡人要对款项用于何种项目、预期收益如何、有何风险等情况都要一一向监管部门报备, 不得擅自更改。

发卡人可能会中途退出或出现其他情况, 应当建立发卡人的地位继承机制。当发卡机构因业务或其他问题转型、合并或是分立时, 其后成立的机构应该承受发卡人关于预付卡的一切相关义务, 这可以有效防止有些商家利用业务转型为幌子, 侵吞消费者预存的预付金额。如果继承该发卡人的地位, 就要对卡内的余额进行偿还, 如果因经营不善倒闭, 则应当启动破产程序来清偿。

关于预付卡的额度限制, 2011年的央行《意见》中已有明确的规定:“不记名的商业预付卡不得超过1000元, 记名的商业预付卡不得超过5000元”。对数额的规制, 可以有效防止当下利用预付卡内幕交易, 贪污腐败滋生的现象, 也可以遏制企业购入大量预付卡作为员工福利而逃避税收的做法。

二、建立预付卡的实名登记制度

由于当下的预付式消费多是非实名制, 预付卡可以私下随意转让, 购卡者显示为匿名, 这就为贪污行贿铺就了温床, 预付卡本就体积小而不易被察觉, 不比现金;小巧的卡身却藏匿着巨额数目, 尽管相关规定要求预付卡不得超过一定金额, 但由于购卡者的匿名性, 其可以分次进行购卡累积, 而商家对此却无法干涉, 规定上的漏洞就使得大量的预付卡成为贪污行贿的最好工具, 由于不具备实名制, 很难着手严查, 因此, 有必要建立预付卡的实名登记制度。

基于持卡人和购卡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实名登记制应当涉及购卡和消费两个方面。在购入预付卡时, 消费者应当出示有效证件, 并由商家进行联网登记, 避免出现一人多次、重复、大规模购卡等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而在持卡人使用预付卡进行消费的时候, 同样在尊重顾客隐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记录, 第一次需要先出示证件进行登记, 并在以后的每笔消费中都要采用签名的形式, 从而确定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个人, 可避免预付卡随意转让使用的现象, 有效杜绝变相受贿行贿的进行。故预付卡实名等级制度的建立离不开配套的网络技术, 当下有些商家实现了一定范围内实体店联网机制, 但基本都尚未扩大到全国领域, 消费单虽要求签名却未仔细与预付卡进行核实, 因此要加快网络技术的开发, 配套预付式消费实名登记制度的落实, 让每一笔消费都清清楚楚, 从而维护预付式消费市场秩序的稳定。

三、制定预付市场的监管制度

预付卡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陆续出现的问题, 单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足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侵权事件, 由于商家的盈利思想根深蒂固, 也不可能让其在面对利润化的市场面前自觉约束, 因此, 有必要引入监管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改变现在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混乱, 职责不明的局面。

对于监管的主体, 主要是以商务部为牵头人, 领导各地监管部门, 并以托管机构和工商行政部门为辅助性部门, 针对各地的消费市场状况, 制定不同的监管策略。由于预付卡市场的消费比重在不断加大, 采取这种经营模式的领域范围广, 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 会造成制度的难以落实和资源浪费。必须让有关监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 以商务部出台的法规为基准, 针对消费市场活跃, 涉及范围广的地区实行重点监管, 而对于市场份额小的预付卡地区可以实行一般监管。

对于监管的权限, 遵循各部门合理分工的原则, 避免人浮于事, 部门工作交织责任不明的现状。商务部门和各地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发卡人的资格审查, 要求申请人如实提供相关的申请资料, 并对申请进行信用等级制度的评级, 对发卡人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罚;托管机构主要负责发卡人收取的预付款的管理, 避免发卡人滥用预付款, 而工商管理部门主要是制定标准的格式文本, 使得预付式消费书面化与规范化, 并进行定期查处, 及时纠正商家的违法行为, 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义务。

对消费市场的监管属于市场化的经济行为, 因而有必要引入行业自律监管。行业协会可以自制公约, 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原则和违反惩处力度, 避免不正当竞争, 确保预付卡市场的平稳运行, 同时行业协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 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和执法成本。通过建立预付卡协会, 加强行规执行力度, 监督经营者的发卡行为, 促使其自律, 受理消费者的投诉, 调解纠纷, 给预付市场相关指导。

四、设立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标准化规定

除了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外, 关于预付式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模式, 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标准化的合同范本, 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 使得预付式消费逐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预付式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一旦发生纠纷, 消费者不会苦于无有利证据而陷于被动局面, 也可以预先通过书面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权利义务明确化, 有助于节约司法成本。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霸王条款侵权事件, 预付卡发行人在发行预付卡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定。第一, 不得写有“最终解释权”字样, 基于消费者本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商家在作出解释的时候应当是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第二, 不得出现“过期作废”字样。商家可以写明预付卡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但是过期后必须将卡内的余额返还给消费者。第三, 不得出现“无权退卡”字样。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权, 《预付卡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预付卡可以抵押转让等, 消费者在不愿继续接受服务的时候, 可以根据双方预先规定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但经营者无权禁止消费者退卡。

预付式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的信用, 但是由于商家规模大小不一, 信用等级也不相同, 因而有必要设立相应的保证金制度, 预防经济风险。商家在推出预付卡的时候, 需要先准备一部分保证金, 而对于规模小的需要由托管机构介入的商家, 应当由托管机构在托管的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保证金, 在商家发生信用危机或是经营不善时, 保证金就可以退还给消费者。此外, 商家也可以在行业协会开设专门的保证金账户, 在商家面临破产的时候, 消费者可以走法定程序启动这笔保证金用于清偿。

预付式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经济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而由于市场的盲目性与自我调节机制的失灵, 使得预付式消费的发展遭遇了瓶颈, 消费者权益无辜受损的情况增多, 所以关于对预付式消费立法的框架构建涉及的制度纷繁复杂, 并且随着市场领域的拓展需要不断更新立新的规定。如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预付式消费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 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具体问题不断完善其立法。

参考文献

[1]包哲钰, 罗彪.论预付费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西部法学评论, 2011年第2期.

[2]唐红娟.预付消费的陷阱.新经济, 2010年第9期.

[3]刘迎霜.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研究.法商研究, 2012年第2期.

[4]赵云.我国预付费消费合同法律规制探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

[5]王建文.我国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法律规制.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

[6]徐书杰.对加强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法律思考.金融发展研究, 2011年第10期.

预付消费卡 篇6

预付消费, 也称提前消费, 是指消费者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的消费金额用以消费或储值, 得以在以后的消费中比较方便的进行金额扣除, 类似整存取零的方式进行消费, 在许多情况下, 商家会给预付消费的顾客一定的优惠或附加服务。相对优惠和方便的消费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预付消费的行列之中。

二、预付消费的流行原因 (优势)

(一) 有利于商家加速资金周转, 扩大经营

商家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提前筹得预付金额, 获得较充足的灵活周转资金, 使得商家的经营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资金的提前交付会为商家带来一定的资金收益。促进商品销售, 同时增强客户忠诚度, 稳定客源。消费者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提前交纳了费用, 那么后续就会进行消费, 预付消费一般需要顾客预存较多的金额, 从而使得商家的商品更容易销售出去, 而且也保证了一定的消费群体, 不会轻易的转向其他商家。

(二) 消费者消费更加便捷优惠

预付消费能够省去消费者每次出门携带较多现金不安全的困扰, 同时, 在预付消费的情况下, 商家会给与他们的会员也就是预存金额者不同程度的折扣或者优惠, 这比在一般情况下要实惠的多, 消费者在预付消费中不仅消费更加便捷, 而且也获得了更多的优惠。

三、预付消费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尽管预付消费存在着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 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各项法律规制不健全, 管理的不完善, 导致了预付消费的发展不完善, 由此引发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 经营者拿钱后携款潜逃

预付消费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经营基础上的一种消费模式,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不完备的状况下, 诚信仍然是许多商家经营者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信仰。许多商家存在着恶意圈钱, 择机关门, 携款潜逃等现象, 也有商家易主时, 原商家并没有妥善处理好与新商家义务的继受问题, 而事后的继受主体不承担原有责任义务, 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 消费者与经营者订立的消费合同也就无法实际履行, 合同义务主体不知去向, 也无法进行实际追偿。

(二) 经营者与消费者订立的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预付消费合同中, 往往是经营者预先拟制的, 存在很过的格式条款、霸王条款。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经营者往往只对预付消费中比较优惠的地方向消费者进行说明, 而那些霸王条款经营者往往不会对消费者进行说明, 或者即使经营者向消费者进行了说明, 但如果消费者想要订立预付消费的合同, 只能全部接受这些条款。这些霸王条款往往是对消费者及其不利的, 例如, 有的规定了必须在某个时间内进行消费, 否则过期后, 预付款中剩余的款项将不会返还消费者。

(三) 经营者存在虚假宣传

经营者在推销商品与服务时往往夸大其词, 用虚假的宣传吸引消费者, 而最后往往规定着“最终解释权归经营者所有”, 之后消费者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时发现实际享用的服务质量与当初的承诺有着实质的差别, 或者是经营者增加条款, 降低经营风险和责任, 使消费者承担不合理的义务, 使消费者在之后的实际消费时发觉消费选择权大大减少, 有许多服务并不享受预付款时承诺的优惠。

(四) 可能导致垄断企业的出现

前面提到预付消费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利于经营者抢占市场份额, 留住消费者。而这如果出现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本来就拥有雄厚资金以及市场基础的经营者, 通过预付消费的方式, 牢牢的控制了一部分消费者,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从而使得其他商家缺乏相应的消费者而濒临倒闭, 一旦一片地区市场上同行业其他商家倒闭, 那么垄断企业诞生, 这可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权利产生一定威胁。

(五) 消费者个人信息易遭泄露

办理预付消费时, 往往需要填写个人的资料, 电话、身份证信息等个人信息, 经营者可能会因管理不善或故意泄露给他人从中牟利, 使得消费者个人信息隐私受到了威胁, 但当消费者遇到信息泄露的问题时, 往往不知信息是从何处泄露的, 从而增加了维权的难度。

四、预付消费的相关规制措施

(一) 实行商家准入, 报备审批制度

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预付消费的准入规则, 同时, 准则应尽可能的高, 提高准入的门槛, 限制一部分经营状况不佳, 资金不足的企业进入, 以避免以后出现种种问题。通过比照政府颁布的准则, 各经营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若符合准则, 则可以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申报, 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经营者提交的申请, 并进行实地考察, 以确定是否准许经营者可以取得进行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二) 设立保证金制度

经营者要想取得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必须向政府相关部门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保证金缴纳数额应根据商家实际资本以及经济状况确定, 同时实行保证金阶梯递进浮动制度, 即同阶梯电价类似, 经营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签订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 若想增加权利数量, 则必须缴纳更多的保证金。工商管理部门与经营者应成立一个第三方账户, 这个账户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经营者, 将缴纳的保证金存入这个账户。若商家出现履行合同义务不力的情况, 或者出现经营者携款跑路等情况, 消费者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门举报, 工商管理部门调查核实后, 可以用保证金来弥补消费者的损失。

(三) 实行政府监管, 建立黑名单制度

商家通过报备审批, 缴纳保证金, 取得可以与消费者订立预付消费合同的权利之后, 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 工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取得权利的商家进行监督检查, 经营者要定期向工商管理部门定期汇报预付消费情况, 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定期实地检查, 也可以进行实地突击检查, 同时也要开通信访举报, 电话举报, 网站举报等多种消费者举报方式, 接受消费者的举报。一旦商家在检查中被发现, 或者被消费者举报有履行义务不力的情况, 并且出现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应立即取消其取得的权利, 并禁止其2年内不允在再次享有这种权利。以后是否能再次享有, 则根据其在这2年期间的经营诚信情况。

(四) 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 提高维权意识

消费者在享受预付消费的服务时, 应提高防范意识。即留意商家内的一些经营变化, 比如大幅度降低新用户预付消费金额时, 要意识到可能经营者可能是在进行圈钱, 准备携款逃跑。这时, 应及时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反应, 以免遭受损失。消费者应进行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习, 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当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权利确实造成损害的时候, 消费者更应该通过上述方式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举报, 而不是消极不作为, 任由权利遭受损害。

虽然预付消费存在着种种弊端, 但其作为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 我们应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 以避免其弊端在消费过程中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让其优点在消费过程中服务消费者。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 我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方式, 预付消费以其方便优惠的消费模式, 获得了广大经营者消费者的青睐, 但由于其缺乏一定的法律规制, 使这种消费方式在发挥优势的同时, 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预付消费概念、弊端等的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为促使预付消费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相应的规制提供一些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预付消费,消费者,经营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2]黄宗德.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的法律地位及权益保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11) .

[3]江灿, 陆丹彦.对国内预付式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北方经济, 2012 (4) .

预付消费卡 篇7

消费者对健身望而却步。北京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发展处的相关人员也坦承,健身行业目前并没有经营许可的准入管理规定。这也就导致健身行业内部鱼龙混杂,不断的内耗,让这个十年前兴起的朝阳产业开始了下坡路。

青鸟坠落绝非个案。一个企业的错误,可能对这个行业的诚信都会造成一个危机。预付费式消费方式因此可能进入“霜冻期”。类似的“预付款消费”在我国百货零售、美容美发、休闲健身等商贸企业中大量存在,针对这一消费模式的监管却存在制度漏洞。有关部门应抓紧制订管理办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少开展“预付款消费”的商家都会摆出一些牌匾、奖状、证书等宣传自己的商业信用。但由于缺乏规范,这些证明材料往往五花八门,消费者难辨真伪,有些纯粹成为欺骗消费者的幌子。

上一篇:自扩散系数下一篇:高中政治问题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