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胺碘酮

2024-06-29

静脉胺碘酮(精选10篇)

静脉胺碘酮 篇1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 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但由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对机体血管组织的刺激性强, 容易引起静脉炎, 严重者可导致静脉结节及组织坏死等。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的防治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现将近年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静脉炎的评估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的分级[1]:Ⅰ级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国外文献报道静脉炎分为6级[2]。0级:仅穿刺部位不适感, 无其他异常;Ⅰ级:静脉周围有硬结, 可有压痛, 但无血管痛;Ⅱ级:局部轻度不适, 插管尖端发红压痛, 但无血管痛;Ⅲ级:局部中度不适, 输注速度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插管尖端皮肤发红并扩延;Ⅳ级:局部明显不适, 输注速度有时突然减慢, 插管尖端皮肤发红扩延>5cm;Ⅴ级:指除有Ⅳ级症状外, 拔管时尖端可见脓液。

2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2.1 物理因素

2.1.1输液速度

区惠卿[3]认为, 使用恒速泵注入胺碘酮可以形成恒速恒压, 能明显减轻药液对内膜的损伤。

2.1.2 机械刺激

短时间内在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的进行穿刺, 会加大对静脉的损伤, 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2.1.3 留置针的型号和留置时间

庞溯摈等[4]认为在不影响病人治疗情况下, 尽量选择小型号留置针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耿少英等[5]认为留置针保留时间最长为96h左右。

2.1.4 输液时间

静脉输注持续时间超过1h, 易引起静脉炎。

2.1.5 血管因素

血管的管径和穿刺部位与静脉炎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静脉越小发生的几率越大, 这主要与局部血流量小、药液在局部堆积有关。远端发生的几率高于近端, 下肢高于上肢, 主要与血流量和血管静脉瓣有关。

2.2 化学因素

2.2.1 血液pH值的改变

血液的pH值正常为7.4, 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是6.5, 胺碘酮的pH值为酸性2.5~4.0, 其对血管刺激性大, 易损伤内皮细胞。临床上仅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不能加入其他任何制剂。

2.2.2 药物浓度

胺碘酮的有效成分是碘, 碘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如果药物浓度过高, 在短时间内有大量药物输进血管, 就可损伤血管内膜。静脉输注胺碘酮浓度>3mg/mL时, 易引起外周静脉炎, 如果输注时间超过1h, 其浓度不超过2 mg/mL, 也可引起静脉炎[6,7]。要求500mL中少于300mg的浓度不宜使用。

2.2.3 血浆渗透压的改变

注射后胺碘酮血药浓度迅速下降而发生组织渗透。

3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3.1 尽可能选择静脉输注, 控制输液速度

静脉注射时间应至少超过3min, 首次注射后的15min内不可重复进行静脉注射。

3.2 选择血管

尽量选择中心静脉, 外周静脉的话选择上肢静脉, 尽量不要选择下肢静脉穿刺, 因为下肢静脉有静脉瓣, 血流缓慢, 药物在局部血管停留时间比上肢长。需选择口径粗、弹性好、回流畅、走向直、易固定的血管。避免反复穿刺血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长时间在同一血管上用药。

3.3 控制药液的浓度和pH值,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一注射器中不要混入其他制剂, 同一输液通路内不要输入其他药物, 需用等渗葡萄糖溶液配制。

3.4 健康宣教

避免肢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尤其不要压迫输液侧肢体, 保证局部血流通畅。抬高患肢且病情允许者可适当活动患肢, 促进血液循环。

3.5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工作, 说明胺碘酮很可能造成静脉炎, 并且说明造成静脉炎的原因, 关心病人, 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3.6 其他

选择小型号的留置针;严格交接班, 密切观察局部反应, 多巡视, 避免发生液体外渗现象。若病人诉输液处疼痛时, 即使未发现液体的外渗, 也要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4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进展

4.1 碘伏治疗

齐承先等[8]研究显示, 采用5%碘伏涂抹患处, 每日2次或3次, 涂抹范围大于损伤范围2cm~3cm, 并保持患处清洁卫生, 可以有效减轻患处疼痛, 对胺碘酮所致组织损伤、坏死有一定疗效。主要机制是细菌对碘伏不易产生耐药性, 机体也不易产生变态反应;碘对皮肤黏膜无刺激, 能迅速减少创面分泌物, 并在创面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 不易被细菌侵入, 起到保护创面作用, 从而达到修复、收敛、抗感染的作用;碘伏本身具有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的作用, 进而改善组织细胞代谢, 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4.2 桐油石膏治疗

郭英等[9]通过研究发现, 桐油石膏外敷效果较50%硫酸镁湿敷效果好。桐油石膏含有大量桐油、石膏粉。石膏具有清热、泻火、止痛之功能, 桐油可进一步加强石膏清热、解毒作用, 且桐油含有维生素E及氨基酸, 有营养肌肤之功效。

4.3 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

王丽宁等[10]将300例使用胺碘酮的病人分为预防组和治疗组, 并将每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使用透明贴, 最长不超过4h更换, 对照组使用3M敷贴, 最长不超过24h更换, 研究发现康惠尔透明贴能有效防治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康惠尔透明贴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低氧张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 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 有利于增加局部杀菌能力, 能吸收渗液减轻局部水肿, 并且能保证局部组织正常代谢功能, 相较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效果要好。临床上预防性使用透明贴后, 发现静脉炎的发生时间可推迟。

4.4 喜辽妥软膏

喜辽妥软膏具有抗感染、止痛以及防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快血肿的吸收及组织修复的作用。吕忠美等[11]将其在穿刺点上方挤出5cm, 沿血管走向螺旋式按摩10min~15min, 8h进行1次, 能明显降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有效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预防者8h涂抹1次, 治疗者2h涂抹1次, 有明显效果。周燕萍[12]认为, 喜辽妥联合微波治疗的方法较之单独使用喜辽妥有更好的效果。

4.5 冰片乙醇外敷

冰片具有清热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乙醇有清热、消肿、活血、局部麻醉、止痛的功效。张晓君等[13]将60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用冰片1g加75%乙醇100mL浸润纱布后外敷局部, 每日3次或4次,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 发现冰片乙醇外敷对于早期静脉炎效果更好。

4.6 新癀片外敷

毛俊嬛等[14]通过研究认为, 使用新癀片外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效果较好, 主要原因是新癀片含有多种中药成分, 具有抗感染、镇痛、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它与普鲁卡因联合使用时, 具有协同止痛的功效。

4.7 其他

有研究显示, 使用利百素凝胶外敷[15]、黄金散和山莨菪碱交替湿敷[16]、扶他林乳胶制剂外敷[17]等均比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效果好。

5 讨论

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的防治方面已经有很多人取得了研究成果。总体来说, 在胺碘酮使用过程中,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明显降低。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制订胺碘酮操作流程,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提高对这种药的重视程度, 加强巡视, 加强责任心,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和相关健康教育, 可以通过使用“告知书”, 让病人及家属对胺碘酮注射液有充分的认识和对它引起的静脉炎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而积极地配合各项治疗工作, 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此外, 人们对静脉炎的治疗也进行了研究, 通过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进行比较, 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这种比较还是比较局限的,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一种防治方法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进行比较, 而没有对不同的防治方法、对不同的取得的成果之间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一个相对更好的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方法。此外, 对于各种防治方法的治疗成本也需做一个分析研究。

关键词:静脉炎,胺碘酮,治疗

静脉胺碘酮 篇2

方法:对76例快速心房颤动给予胺碘酮15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10min注射完毕,观察30min后未转复可重复应用,继以0.5~1mg/min维持静滴24h,观察用药后2、6、12、24h转复率、心室率、不良反应。

结果:用药2h转复率30.3%,6h转复率57.9%,12h转复率73.7%,24h转复率86.8%。用药后心室率明显下降,用药前心室率(136±23)次/min,用药后2h(120±16)次/min,6h(112±14)次/min,12h(88±12)次/min,24h(76±10)次/min。用胺碘酮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适用。

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88-01

快速心房颤动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常见病之一,心房颤动时因喪失了房室同步及心房的辅助泵作用,快速不规则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引起患者明显的心悸不适,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持续时间过长尚可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因此心房颤动需要转复并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时一定要尽量给予复律治疗,在目前药物复律仍是较常用的方法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内科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均发生在48h内,心室率大于100次/min的快速心房颤动患者76例,其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39~79岁,平均(46.72±12.3)岁,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其中特发性房颤9例,冠心病3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高血压心脏病17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心功能Ⅰ级42例,Ⅱ级25例,Ⅲ级9例。

1.2治疗方法。胺碘酮注射液(制剂由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0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0ml中静脉注射,10min内推完,继以1mg/min持续静滴6h,后18h以0.5mg/min静滴。所有患者心电血压监护并记录心电图。

1.3观察指标。用药过程中持续心电血压监护,并于给药后2、6、12、24h记录心室率、心律、心电图及药物不良反应。

2结果

2.1转复时间及效果。2h内转复率30.3%(23/76),6h内转复率57.9%(44/76),12h内转复率73.7%(56/76),24h内转复率86.8%(66/76)。

2.2转复前后心室率及心功能情况。用药后心室率明显下降,用药前心室率(136±23)次/min,用药后2h(120±16)次/min,6h(112±14)次/min,12h(88±12)次/min,24h(76±10)次/min。用药前后心功能及QT间期无明显变化。

2.3不良反应。9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减量或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恶心、呕吐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低血压3例,给予减慢给药速度、扩容、多巴胺升压等治疗后血压回升。

3讨论

心房颤动发生率高,危害性大,房颤初步治疗策略为心率和心律的控制。IA(奎尼丁)、IC(普罗帕酮)、Ⅲ(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能转复房颤,成功率60%左右,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目前已很少应用。普罗帕酮也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2,已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胺碘酮是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种离子通道作用,能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和异位节律,能降低自律性,在治疗房颤时,可恢复及维持窦性心律,胺碘酮有钠通道阻滞作用,但没有1类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其既不增加死亡率又不影响心功能,还能提高心衰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3。胺碘酮同时非竞争性阻断α受体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功能不全时可作为首选药物4。本观察显示开始静注胺碘酮时,转复房颤的有效率为30.3%,而后再持续静滴24h后转复的成功率可提高到86.8%,显示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起效时间相对较晚,为了更快达到体内稳态血药浓度,胺碘酮初始应给予负荷量,负荷量越大起效越快,可缩短达效时间30%,同时也缩短达到体内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5,同时也应注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增多。本组观察患者中有3例出现血压下降,胺碘酮的降压作用与其扩血管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静脉制剂的助溶赋形剂有关,国内生产的胺碘酮注射液应用聚山梨醇酯80为助溶剂,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活性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和负性肌力作用,静脉注射胺碘酮产生的低血压反应与其有关6,7。胺碘酮的降压作用使其十分适合用于高血压患者伴发的心律失常,但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密切监测血压。在合理掌握好用药方法后,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无严重不良反应,在心电、血压监测下可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2

[2]蒋文平,杨向军.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M].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志,2005,19(1):16-18

[3]陈炅,索冬卫.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房颤动的疗效[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24):127-128

[4]郭继鸿.胺碘酮的现代观点[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2):144-148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历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

[6]周彬,张彬,李红霞,等.胺碘酮对人鼠肥厚性心肌细胞急性电生理作用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2(2):164

静脉胺碘酮 篇3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它的负性肌力较轻, 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的作用, 可改善冠脉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抵消了负性肌力所致的心输出量下降, 十分有益于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 所以, 胺碘酮静脉注射是治疗冠心病, 心力衰竭合并快速的心律失常的常规用药。但是, 在临床实践中, 静脉输注胺碘酮过程中出现的药液外渗会导致静脉炎。观察3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后, 有20例患者不同程度发生静脉炎, 经临床实践应用新鲜冰马铃薯片贴服或用50%温热硫酸镁无菌纱布湿服,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静脉炎患者20例, 心肌梗死伴有心律失常12例, 年龄40~70岁, 其中轻度:局部疼痛红肿, 局部有尾足,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包块及硬结。中度:局部疼痛、红肿、静脉走形有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重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皮肤温度增高, 可触及硬结或有水泡形成。

1.2 方法

在血压、心电监护下, 静注胺碘酮, 首剂75~150mg加5%葡萄糖20mg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间5~10min, 如无效每隔20~30min后重复同样剂量, 心律失常被控制后以0.5~1mg/min的维持静点1~2d, 24h总量600~1000mg。往往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静脉炎。

2 预防静脉炎的主要方法——防止药液外渗

静脉输注胺碘酮, 应选择血管条件弹性好, 易于固定, 避免血管前方有穿刺过的针眼, 静脉穿刺成功率100%, 避免因反复探穿刺激损伤血管内膜, 防止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告知家属保护好穿刺部位, 小心移动, 特别是在变换体位、进餐过程中或排便时, 小心谨慎, 防治针头穿过血管壁, 造成输液外渗。增加固定措施, 必要时用托板将穿刺部位托起固定, 也可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减少活动度, 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有无出汗、胶布有无脱落防止患者出汗时胶布翘起, 针头移动导致输液外渗。调节滴数, 观察输液速度的变化, 遵医嘱控制在医嘱滴数内避免短时间内快速输液, 避免药液浓度对血管壁刺激性增强。经常巡视患者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严格床头交接班, 及时发现皮肤异常变化, 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 做好预见性的防护措施。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皮肤变化, 如发现红肿或血管隆起变粗, 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特别注意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 一般48h之内更换, 有糖尿病的患者不主张应用留置针输注胺碘酮, 观察更要细心, 以减少出现静脉炎的发生的现象。

3 出现红肿的处理方法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王牌药” 篇4

胺碘酮现在是全球应用最广的抗心律失常药,它心脏副作用很小,抗心律失常范围广。随着CAST研究等结果披露之后,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地位明显下降,胺碘酮一跃成为抗心律失常的王牌药物。但其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应用不足与应用过度现象并存。另外,其作用机制复杂,目前仍在探讨中,尚无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取代。因此,如何最大程度获益、减少风险、合理应用,是我们关注的主题。临床上不乏滥用的病例,即所谓的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会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你了解胺碘酮吗?

胺碘酮是一种含碘的苯呋喃衍生物,一片200mg的胺碘酮中含碘74.7mg。由于胺碘酮是高度脂溶性的,吸收后广泛分布于脂肪、肌肉、皮肤、内脏等,并与蛋白质和脂肪结合,因此清除半衰期极长(平均60天以上),口服要达到体内平衡也需很长时间。所以,为缩短起效时间,必须给较大负荷量;负荷量越大,起效越快。因此口服胺碘酮负荷量一般需要在两周内达10g左右,维持量200~400mg/d。

胺碘酮口服后胃肠吸收缓慢且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在35%~65%之间,个体差异较大。食物可提高胺碘酮的吸收速率,原因是进食能增加胆汁的分泌,提高胺碘酮片剂在消化道的崩解速率,因此用胺碘酮片剂最好与食物同服。

胺碘酮能抑制多种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如华法林、钙拮抗剂、环胞霉素等。另外,它还能抑制地高辛从肾脏排出。因此,胺碘酮与其他药物合用时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胺碘酮不经肾脏代谢,也不经肾脏排出,因此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也可不减量。但肝功能不全者、肝硬化患者不能应用胺碘酮,因为肝脏是胺碘酮的主要代谢器官。

胺碘酮的适用范围

心房颤动(房颤):

房颤的药物处理策略为: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几类抗心律失常药对房颤都能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但以胺碘酮的循证医学资料最丰富。与其他药物或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防止复发、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总体疗效较好,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故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且重,一般不建议首选。但在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时,推荐首选应用胺碘酮。

转复房颤:胺碘酮转复房颤的作用及转复时间并不优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转复房颤的备选药物;需在短时间转复房颤时,可选静注胺碘酮;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已超过48h的房颤,可选胺碘酮口服。

房颤后维持窦性心律:目前胺碘酮是用于房颤转复后维持窦律最常用的药物。胺碘酮主要用于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有症状的患者的窦律维持。

控制房颤心室率:有心功能降低的重症患者,洋地黄制剂及胺碘酮可以作为首选(急性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房颤患者,控制室率是基本治疗,静脉应用胺碘酮减慢心率为ⅠC级推荐;口服胺碘酮不适宜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慢性房颤室率控制。

心房扑动:

房扑的心室率较难控制,通常需要较高的药物剂量,甚至两种或多种房室结阻滞剂。研究已经证实胺碘酮对于房扑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治疗:胺碘酮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QRS心动过速中应作为首选。在合并严重心功能受损或缺血的患者中,胺碘酮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疗效较好,促心律失常作用低。当口服胺碘酮剂量过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时,若病情紧急,可以进行静脉再负荷。再负荷后的静脉维持用法与初始用法基本相同,可以一直用到心律失常控制并开始新的口服维持量。

心脏骤停:在电复律及注射肾上腺素无效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胺碘酮可以改善电除颤效果,改善入院存活率。胺碘酮的此种作用好于利多卡因。在无脉搏室速或室颤造成心脏骤停时,经常规心肺复苏、应用肾上腺素和电复律无效的患者,在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应首选静脉胺碘酮,然后再次电复律。

“电风暴”:研究证实,胺碘酮对于其它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电风暴,应用交感神经阻滞剂继之使用胺碘酮,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可明显降低短期死亡率。

胺碘酮的使用方法与剂量

国内外都没有明确地统一过胺碘酮的使用剂量,这是因为该药的个体反应差异很大。由于年龄、性别、体重、疾病、心律失常类型及个体均有差异,反映在使用剂量上也有差别。过去曾经使用较大的口服剂量,现在多偏向小剂量,以100~300mg/d的剂量维持,但在具体病人治疗中仍可调整。维持治疗中若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要过于频繁地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需要较长甚至达数月的观察时间,才能确定疗效和安全性。

静脉胺碘酮的使用最好不要超过3~4天。应特别注意选用大静脉,最好是中心静脉给药。胺碘酮静脉使用必须给予负荷量静脉注射,需要维持时应立刻给予静脉滴注。单纯使用小剂量静脉滴注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静脉应用的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口服的开始剂量越小。可以考虑从静脉使用的当天就开始口服。

胺碘酮的使用方法与剂量,依据所治疗病症有所不同。对于房颤的治疗与预防复发,胺碘酮用于药物转复的口服剂量为:住院患者1.2~1.8g/d分次口服直到总量10g,院外患者600~800mg/d分次口服直到总量10g。静脉用量为5~7mg/kg静注30~60min,然后以1.2~1.8g/d的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或分次口服直到总量达到10g。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起始负荷量800~1600mg/d分次服用2~3周,宜在住院期内开始应用,也可参考房颤的治疗用量。维持用量一般不宜超过400mg/d,女性或低体重者可减至200~300mg/d维持。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口服胺碘酮不应过分强调小剂量。

警惕不良反应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肺、甲状腺、肝、眼、皮肤和神经,其发生率与剂量和服用时间有关。肺毒性反应为最严重,早期表现为咳嗽、气短,X线胸片有斑点状间质浸润、肺弥散功能减退。若能早期认识,及时停药尚可逆。

胺碘酮的甲状腺毒性反应最常见。长期接受胺碘酮治疗者,其发生率可达10%左右,而甲减比甲亢多2~4倍。它与含碘有关,合并甲亢者宜停药。

长期应用胺碘酮者有肝脏转氨酶升高。如高出正常的2~3倍,则宜停药,因为胺碘酮可致严重的肝脏毒性反应。

胺碘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小,常见的有心动过缓。造成严重心动过缓(<45次/分)需停药者不多,除非合并有窦房结功能不全,不宜选用胺碘酮治疗。胺碘酮使QT间期延长至550ms时应当减药,延长为600ms时应当停药。一般延长30%,胺碘酮基本不引发尖端扭转性室速;但如合并低血钾,或与其他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时,有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可能性。因此在应用胺碘酮之前,我们需检查胸片、心电图、甲状腺、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在治疗随访中对比观察。

虽然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的王牌药物,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我们更应掌握好应用的适应证,定期复查、调整剂量,保证用药既有效又安全。

胺碘酮静脉注射致不良反应1例 篇5

讨论

胺碘酮为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患者可静脉给药, 对40 %患者有效[1]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 致心律失常作用远较其他药物低, 缺点主要在于心脏外不良反应, 包括胃肠反应、少数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及肺间质纤维化、视觉变化等,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2]。胺碘酮静脉给药常导致低血压, 低血压的发生被认为与剂量无关, 主要与注射时的速度有关[3]。偶有文献报道静脉注射胺碘酮可引起过敏反应。该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min后出现胸闷、气促、出汗伴颜面及胸部潮红, 痛苦貌, 心电监测显示心律无明显变化, 停止静脉推注并应用地塞米松抗过敏后症状缓解, 认为是胺碘酮所致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因患者的症状、体征符合过敏性反应, 虽然未出现血压下降, 但抗过敏治疗有效, 且所用药物胺碘酮为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的进口药品, 保存良好, 无过期, 抽药、注射严格遵循操作程序, 该批药物在我院应用中无类似反应发生。因此, 临床上静脉应用胺碘酮时要特别慎重, 用药前详细询问药敏史, 静脉注射不宜过浓过快, 并严密观察, 警惕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立即停止静脉注射, 迅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注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光明, 崔炜.胺碘酮作用机制的多样性[J].临床荟萃, 2004, 19 (9) :529-531.

[2]李亮, 凌小洁, 谢国峰.胺碘酮的不良反应[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5) :407-409.

静脉胺碘酮 篇6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胺碘酮的药物作用强大, 但副作用也较大, 若使用或护理不当, 可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低血压、静脉炎等副作用。我科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35例,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1日至2010年8月患者35例, 均为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26~94岁, 其中Ⅰ级24例, Ⅱ级7例。Ⅲ级4例。

1.2 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 肿, 静脉无条索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 (或) 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疗效评判标准: (1) 治愈: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症状及条索状物消失; (2) 显效:症状消失, 血管仍呈条索状; (3) 无效:症状缓解不明显。治愈和显效为总有效。

1.3 结果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患者因素9例, 药物因素9例, 疾病因素7例, 技术因素5例, 解剖部位5例。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盐酸胺碘酮p H值偏酸, 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故易造成穿刺处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

2.2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1) 选择过于细小的静脉, 该酸性药液对细小静脉刺激性较大, 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 (2) 选择的静脉脆性较大、弹性差、有结节性瘢痕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穿刺过, 易导致药液渗出。 (3) 长期卧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患者, 易使药液顺着针孔外渗;其次下肢静脉有瓣膜, 血流缓慢, 易形成静脉炎。

2.3 穿刺技术原因

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 导致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

2.4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静脉穿刺消毒面积小, 皮肤消毒不彻底仍留有污垢。

2.5 使用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 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2.6 针头位置固定不当

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液外渗, 易发生静脉炎。

2.7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 穿刺部位出现

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未及时发现和处理。

2.8 患者因素

(1)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2) 老年人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 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等因素易发生静脉炎。

3 预防

(1) 减少引起静脉炎的不良因素。严格无菌操作, 评估穿刺处皮肤, 合理选择穿刺方式, 尽量选择上肢静脉, 管腔大、弹性好、回流通畅, 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 可减少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留置针护理, 每天观察穿刺部位注射时, 确定针头在血管内, 提高穿刺成功率, 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 不宜采用下肢静脉。 (2) 使用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使用抗凝药情况。缩短静脉给药时间, 尽快过度到口服给药。 (3) 调节输注浓度。静脉滴注胺碘酮负荷量按照体重3mg/kg, 然后以1~1.5mg/min维持, 6h后减至0.5~1mg/min, 1d总量1200mg。逐渐减量, 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过3~4d。 (4) 正确处理静脉回血, 避免瞬间药物浓度过高, 引起局部静脉内膜损伤。 (5) 加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给药注意事项的认识:给药前让患者了解胺碘酮使用的必要性及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6) 加强用药观察。加强巡视,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 严格交接班。 (7) 发生药液外渗的处理疼痛剧烈者, 必须尽早封闭, 可用5%利多卡因、1%普鲁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封闭, 1次/d。渗出早期 (24h) 局部首选冰敷。但也有报道, 渗漏经处理并冰湿敷24h后, 可做湿热敷, 发生皮肤溃疡后按溃疡处理。局部肢体肿胀者在药物外渗的48h内抬高患肢, 促进血液回流, 也可用新鲜马铃薯片敷于肿胀处, 或冰敷与马铃薯外敷每小时交替, 连续24h。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 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 应用赛肤润在患处喷洒2~3滴, 用指腹轻揉按摩促进吸收, 每日使用3~4次, 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覆盖、隔离保护受伤皮肤。

4 结语

我科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后, 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中26例治愈,

7 例显效, 2例效果不明显, 总有效率94.2%。

参考文献

[1]付春华, 赵雁, 于莹, 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2]周伶霞, 余虹, 徐瑛, 等.静脉注射可达龙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与预防对策[J].常州实用医学, 2008.

[3]石彩娟, 乔莉娜, 强晶莹.静脉留置套管针未达到预期留置时间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 2003.

静脉胺碘酮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2年2月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4例, 年龄 (58.0±3.7) 岁, 其中男16例, 女8例, 均行心电图检查, 确诊为心房颤动。按照心房颤动治疗流程, 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后, 遵医嘱立即给予胺碘酮300 mg静脉推注, 随后给予胺碘酮300 mg静脉滴注, 20滴/min, 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并向医生汇报。患者在使用胺碘酮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 穿刺局部皮肤无红肿, 静脉回血良好。穿刺局部出现红肿, 红肿范围<2.5 cm患者6例, 治疗中红肿范围<15 cm且>6 cm患者10例, 红肿伴有剧烈疼痛和硬结的患者6例, 治疗中出现红肿伴有水泡的患者2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较重, 长时间的监护和患者对心脏疾病的恐惧, 使患者情绪出现沮丧、焦虑、紧张, 对护士不信任。护士应沉着冷静、积极完成医嘱的同时给予患者关心、爱护, 介绍疾病有关知识, 适时给予心理护理和疏导, 满足情感关怀的需要。

2.2 静脉炎病情的等级划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1998年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

2.2.1 静脉炎

0:无临床症状;1+:红斑伴有或无疼痛, 有或无水肿;2+:红斑伴有或无疼痛, 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3+:红斑伴有或无疼痛, 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 可触及索状物。

2.2.2 浸润

0:无临床症状;1:皮肤苍白, 水肿范围小于1英寸 (2.5 cm) , 皮温降低, 有或无疼痛;2:皮肤苍白, 水肿范围1英寸 (2.5 cm) ~6英寸 (15 cm) , 皮温降低, 有或无疼痛;3:皮肤苍白, 呈透明状, 水肿范围>6英寸 (15 cm) , 皮温降低, 轻度致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皮肤苍白, 呈透明状, 皮肤紧绷并褪色, 有液体渗出, 皮肤青肿, 水肿范围>6英寸 (15 cm) , 压迫水肿部位后组织呈凹陷状, 循环系统功能下降, 中度致重度疼痛。任何剂量的血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液体的渗漏都属该级。

2.3 对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2.3.1 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选择粗大和走向较直的血管, 避

免在关节附近穿刺, 以防止患者活动时针头滑出, 药物外溢引起对注射部位组织刺激而致炎症。尽量避免经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因为下肢静脉有瓣膜, 血流缓慢, 下肢静脉用药比上肢静脉用药更易形成静脉炎。

2.3.2 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有无异常变化, 特别是留置针应用

者和使用胺碘酮超过24 h者。穿刺部位若有渗血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 若有局部疼痛, 即使无药液外渗, 也应更换输注部位。禁止在此处继续应用胺碘酮或其他刺激性药物, 以避免对血管的刺激加重。

2.3.3 局部出现红肿或红肿伴硬结患者, 立即更换输液部

位, 每日给予硫酸镁湿敷, 外涂喜辽妥, 加强观察并做好标记, 注意红肿是否进一步扩大。疼痛明显者可给予冰敷, 直至痊愈。

2.3.4 局部出现红肿伴水泡患者, 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在无

菌操作下, 抽取水泡内液体, 局部活力碘涂擦后给予喜疗妥, 两者交替使用。一旦出现破溃, 用无菌的活力碘纱布包扎皮肤破损处, 每3~5 d换药1次, 直至痊愈。

3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 红肿、水泡均消退愈合, 静脉炎均治愈, 无其他后遗症及不适。

4 讨论

4.1 静脉血管的选择

胺碘酮注射液如果使用时间超过24 h, 应尽可能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滴注。由于大静脉血管管径粗, 药液进入后, 很快被血液稀释, 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 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果选择外周静脉使入胺碘酮时, 应优先考虑选择上肢静脉, 宜选择管径粗直非关节附近、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破溃情况[3]。

4.2 药物浓度及给药时间

胺碘酮注射液静脉使用时如果浓度在2.5 mg/ml以下, 出现静脉炎较少, 使用时间短, 发生静脉炎的风险也小, 所以如需静脉滴注超过24 h, 胺碘酮注射液浓度不应超过2 mg/ml, 否则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4,5]。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及时调整给药途径。

4.3 静脉炎的防治措施

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 应加强巡视。对于患者的输液部位的局部反应要及时处理, 不可疏忽, 要减少和杜绝胺碘酮导致的静脉炎,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对血管刺激性药物的认识, 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6], 同时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 针对短期使用胺碘酮者, 应该积极巡视, 防止渗漏;对于可能使用时间较长者, 多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对于不愿意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 应慎重选择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穿刺, 加强巡视, 一旦发现静脉炎早期征兆, 积极给予活力碘或喜疗妥外涂, 并做好记录;同时予以患者心理护理, 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杨秀梅, 臧小彪, 尹安春.冰敷联合依沙吖啶冷湿敷治疗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2, 19 (1B) :66-67.

[2]裴小玲.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2) :155-156.

[3]文学琴, 张钰, 王群, 等.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497-1499.

[4]马亚红, 李欢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见性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10B) :2656-2657.

[5]李小红.静脉输注胺碘酮致局部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1, 9 (7C) :1896-1897.

静脉胺碘酮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8月静脉应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127例。其中男78例, 女49例, 平均年龄71岁。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前患者均无静脉炎, 静脉应用胺碘酮时间均>48h。

1.2 方法

60例患者选择深静脉 (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穿刺置管;67例患者选择外周静脉穿刺, 采用留置针穿刺, 确保无静脉药物渗漏。使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抽取胺碘酮15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 采用微量泵泵入, 速度0.5~1mg/min。用药的过程中对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动态观察。

1.3 静脉炎的判断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关于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见附表。深静脉组静脉炎发生

率为0, 外周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χ2=7.68, P<0.01

2.2 深静脉组分别发生血肿1例及继发感染1例, 给予相应

治疗后好转。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外周静脉组无与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胺碘酮是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 静脉炎是其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不良反应。而静脉炎则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一种静脉壁和周围皮肤的无菌性炎症[2],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并可触及节结。由于临床上使用的胺碘酮多为其盐酸盐, PH值2.5~4.0, 对血管有直接刺激作用, 可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 局部供血减少, 组织缺血缺氧,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从而导致静脉炎发生[3]。

本研究中, 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静脉炎的发生率 (26.87%) 较高, 与文献报道的结果 (16%~27%) 一致[3]。在深静脉给药组中没有静脉炎发生, 说明选择深静脉给药方式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静脉炎发生。这可能是因为静脉血管的管径较粗, 药液泵入后很快就被血液稀释, 从而减轻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作用, 达到减少静脉炎发生的目的。

文献报道深静脉置管术可有气胸、血肿、导管脱落、导管堵塞、静脉血栓、麻醉意外、心律失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4]。本研究深静脉组60例患者发生与穿刺相关并发症仅血肿一例、继发感染一例, 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 并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说明深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可通过选择合适操作对象、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妥善固定导管、做好穿刺局部的护理、加强护理巡视、保持输液通畅, 避免导管阻塞或凝血、密切观察患者等措施来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较安全的技术, 如预计给药时间可能>48h, 选择深静脉泵入胺碘酮可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回顾性分析127例应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 60例患者给予深静脉置管;67例患者给予外周静脉穿刺, 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胺碘酮。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的例数及穿刺相关并发症例数。结果采用深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少于采用外周静脉穿刺 (P<0.01) , 与穿刺相关并发症少。深静脉途径应用胺碘酮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是一种安全的途径。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深静脉

参考文献

[1]Goldschlager N, Epstein AE, Naccarelli G, et al.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ians who treat patients with amiodarone[J].Arch Intern Med, 2000, 160 (12) :1741-1748.

[2]姜安丽, 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182.

[3]Vardas PE, Kochiadakis GE, Igoumenidis NE, et al.Amiodarone as a first-choice drug for restoring sinus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Chest, 2000, 117:1538-45.

房颤患者长期服用胺碘酮有何危害 篇9

西宁王超

在临床上,治疗房颤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控制心率,二是为了转复心律。目前,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常用药物。据文献记载,胺碘酮的确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不良反应可涉及人体的多个系统:①循环系统:可使用药者出现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甚至房室传导阻滞,还可使低血钾的患者出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速等严重的心律失常。②消化系统:可使用药者出现便秘、恶心、胃肠道不适甚至肝炎及脂肪浸润等不良反应。③神经系统:可使用药者出现震颤、共济失调、肌无力、颅内压升高、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④呼吸系统:可使用药者出现过敏性肺炎、肺间质或肺泡纤维性肺炎等不良反应。⑤内分泌系统:可使用药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其发生率约为2%~4%)。此外,服用胺碘酮3个月以上者还可在其角膜上出现黄棕色的碘微粒沉着,或在其皮肤上出现光敏感现象或色素沉着。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服用胺碘酮的患者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大多是与其长期、大剂量地服用该药以及通过静脉注射该药等因素有关,而小剂量地服用胺碘酮的患者一般很少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房颤患者应该谨遵医嘱,并要定期进行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以及x线胸片等相关的检查,必要时还应做眼科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立即更换药物。

静脉胺碘酮 篇10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干预

胺碘酮是一种良好的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时间久,安全范围大,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在临床应用中,常易引起注射部位静脉炎,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根据胺碘酮的药物特性,我科自2009年4月开始对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病人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0年1月经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住院病人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1岁~72岁,平均59岁;房性心律失常9例,室性心律失常1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药物剂量、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红花酊处方组成

红花 20 g、 田七20 g、 大黄 25 g、蜈蚣3条。

1.3 实验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即将胺碘酮按普通药物输液护理,而实验组另予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①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再滴注,可用生理盐水开通静脉通道;②保持胺碘酮滴注为单独的一条通道;③沿穿刺点用4 cm×8 cm复方红花酊纱块顺静脉回流方向湿敷;④如为注射泵输入胺碘酮接三通予同时滴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⑤输注完胺碘酮后再用生理盐水20 mL冲管后拔针,继续观察24 h。两组病人均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避开关节的外周大血管,均使用BD公司生产的蝶形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两组均由经过统一的标准严格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所有护理操作严格按护理常规要求进行。建立输液护理记录巡回卡,由专人观察记录病人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1.4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Ⅰ级为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无条索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为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为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硬结。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 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结果表明实验组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发生率为 2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可避免中重度静脉炎的发生,表明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静脉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病人的血管。

3 讨论

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的药物,外周静脉用药易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活化因子如 5 -羟色胺等,游离至组织间隙,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1]。输注前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可避免穿刺不成功时胺碘酮进入局部组织,引起局部刺激。单独一条通道避免了与其他药特别像氯化钾等强刺激药联合刺激增加静脉炎的产生。

复方红花酊中红花能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为君药。大黄具有活血祛淤、 清热解毒的功效为臣药。田七具有祛瘀、 消肿、 止痛之功效,蜈蚣能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为佐药。方中乙醇既作溶剂又发挥其辛散温通。通经活络的作用为使药,同时乙醇易挥发,可带走热量,局部温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使血管内壁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2]。从而促进局部组织和血管内的血液循环,避免穿刺局部药物刺激导致的血管损伤,导致静脉炎的产生。

据文献报告: 静脉输注胺碘酮浓度>3 g/L时, 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如静脉输注持续时间超过 1 h, 其浓度不超过 2 g/L,也可引起静脉炎,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泵入时, 静脉炎发生率高达 88.2%[3]。因此使用注射泵注入胺碘酮同时滴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在保证准确的速度和剂量外,也缓冲了高浓度胺碘酮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输液结束后用20 mL 左右生理盐水推注再拔针,能通过液体冲洗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减少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刺激,预防静脉炎[4,5] 。

4 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胺碘酮属强刺激性药物的特性,以上护理干预措施从输注整个过程中全程控制了胺碘酮产生静脉炎的可能,从而极大地预防了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纬,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6):594-595.

[2]罗飞燕,徐小梅,李健鸿.复方红花酊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267.

[3]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4]李彦,刘海虹,王志钰.静注盐水加外涂烧伤膏预防化疗性静脉炎[J].青岛医药卫生,2003,35(6):421.

上一篇:冠军来自中国下一篇:岗位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