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肝切除术

2024-08-26

部分肝切除术(共7篇)

部分肝切除术 篇1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治疗, 以其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被医患双方逐渐接受[1]。我院2009年1~11月共完成了肝叶部分切除术20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行肝叶部分切除术患者共20例, 其中男7例, 女13例, 年龄26~48岁, 平均32岁, 术前均明确诊断为胆总管扩张、肝内外胆管结石, 无精神障碍、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合并疾病。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面对手术这个强大的应激源, 患者对手术疑虑重重。心理学研究表明, 负性心理可造成生理、精神、免疫三大系统的紊乱[2]。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的恢复。本组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顾虑等复杂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活动运用温和、开导、鼓励的语言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 对症护理。根据患者情况, 实施了以下措施: (1) 与传统手术方法对比, 介绍腹腔镜手术创伤小, 恢复快的优点。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向患者家属介绍该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并介绍一些典型病例, 以消除不良心理。 (3) 安排患者和术后痊愈的同类患者交谈,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4) 寻求患者的社会支持, 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

1.2.1. 2 术前教育

术前教育使医患双方在沟通中取得信任,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术前教育内容包括: (1) 了解患者对手术的顾虑, 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2) 耐心地向患者交待各种情况, 包括禁食、禁水、用药和必要的体位练习, 同时还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式、手术的简单过程以及配合方法等。 (3) 教会患者“自我训练”法进行自我调节, 即教会患者放双手于身体两侧, 轻闭双目, 做深吸气、长呼气、连续几次, 至全身肌肉放松, 情绪恢复平静。 (4) 介绍术后的饮食和锻炼方式, 强调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1.2.1. 3 术前准备

按术前护理常规, 进行皮试、灌肠, 特别要做好皮肤准备。腹腔镜手术镜子入路在脐孔周围, 该部位凹陷于体表, 皮肤较嫩, 污垢较多[3], 利于细菌生长, 不易清洗。应以松节油棉签和双氧水棉签清洗脐孔, 再用碘伏棉签擦拭数次, 注意动作轻柔, 以免擦伤皮肤影响手术。

1.2.2 术后护理

1.2.2. 1 术后常规护理

按全麻术后护理, 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2~3 L/min。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 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伤口渗血情况, 重点观察腹腔引流液色、质、量的变化。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2天突然腹腔引流管引出30 ml血性液, 给予止血药物后, 出血停止, 术后第4天腹腔引流管拔除。患者无腹痛、腹胀不适。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创口渗血渗液情况, 6 h后改半卧位, 本组20例术后1 d半均下地活动, 2~3 d均进低脂饮食。

1.2.2. 2 管道的观察和护理

肝切除术的关键是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血流的控制[4]。术中如处理不当, 术后会发生出血、胆漏等并发症, 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观察引流的性质, 肝切除后患者引流管引流情况详见表1。

1.2.2. 3 呕吐

呕吐是全麻患者的常见症状以女患者多见[5]。本组有1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早期呕吐通常是麻醉药物刺激中枢所致, 术中大量注入CO2气体及手术本身的刺激干扰胃肠功能及术后的镇痛药物也可引起, 胃管刺激不适引起呕吐。一般患者常规给予胃复安10 mg肌内注射即可。本组有1例患者呕吐频繁, 经止吐处理后仍呕吐, 第3天将其血浆管拔除后呕吐停止。

1.2.2. 4 出院康复指导

嘱患者保持良好情绪, 避免急躁、注意休息, 少去公共场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加强锻炼, 注意饮食, 进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低脂清淡饮食, 忌食生冷、油炸食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勿暴饮暴食。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 如有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及时来院复查。

2 结果

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为90~125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 出血量20~220 ml, 平均出血量为140 ml, 术后无肝衰、出血和胆漏发生。术后1 d可以下床活动, 2~4 d拔除血浆引流管, 1~2 d进食, 平均住院6 d。

3 讨论

腹腔镜下行肝叶部分切除配合术中胆道镜,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减少了传统手术引起的创伤。充分体现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6]。腹腔镜下行肝叶部分切除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是腹腔引流管、“T”管引流,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是患者康复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姜世涛, 王敬民, 孙登群,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3, 8 (1) :17-18.

[2]胡佳梅.肝内胆管结石、肝叶切除术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1) :93-94.

[3]高岩, 樊平, 毛仑, 等.腹腔镜手术脐孔皮肤清洁准备方法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 :6-8.

[4]刘荣, 王悦华, 周宁新, 等.腹腔镜肝癌切除术11例临床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 2003, 11 (2) :114-117.

[5]贾永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处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8) :39-40.

[6]房克敬, 佘明杰.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0) :41-42.

部分肝切除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50例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33例, 女性17例, 年龄范围为39~68岁, 平均年龄为 (50.5±18.7) 岁, 病程范围1~5年,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黄疸和寒战现象, 临床B超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以及其他对手术耐受性极差患者。50例资料按照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法分组:选择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肝胆结石的22例资料为对照组, 选择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与胆道镜结合进行治疗的28例为观察组, 两组肝内胆结石患者一般病例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不同手术治疗条件下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选择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与胆道镜结合进行治疗:患者在胆道镜的配合下进行取石手术, 取石方法主要包括应用网篮、石钳和0.9%生理盐水冲洗等, 对于术中发现同时合并胆管狭窄的患者应该先用胆道镜扩张 (或者在胆道镜引导下用扩张器扩张) 后在进行取石操作, 2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左半肝全部切除, 有3例患者左肝外叶切除, 有13例患者右肝后叶切除, 有4例患者右肝前叶切除。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按照常规开腹手术取石操作, 术后缝合并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

1.3 评价标准

患者手术治疗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 B超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结石无残留部分, 术后半年时间内无结石复发现象者视为痊愈, 患者手术治疗后临床表现显著改善, B超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结石有部分残留视为有效, 无明显变化者视为治疗失败。

1.4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包括痊愈者和有效者) , 统计术后患者恢复时间, 另对患者进行半年内随访调查, 统计结石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 对平均值资料的组间比较选择χ2值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双边检测方法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者14例, 有效者7例, 总有效率为75%, 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比较结果如表1。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 (4.77±1.80) d, 术后6个月时间内进行随访调查, 有1例患者结石复发 (复发率3.6%) ,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结果如表2。

3 讨论

当前复杂性的肝内胆管的结石在临床上还没有将定义统一起来, 很多的学者将多发性的肝脏内部的胆管被充满成堆型的结石存在于患者的左侧和右侧的肝内, 这些在肝脏内的胆管的结石没法经过对肝脏某段或者是肝叶的切除来除净。如果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复杂性质的肝脏内部的结石, 就要进行肝叶的切除, 以此将病情严重的结石较多但是很难取出、胆管非常狭窄或者是已经扩张的相应的肝脏组织进行切除, 这样就能让病灶彻底的被清除, 让发生胆管癌概率大大的降低, 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有效的解决残存的肝脏组织的结石情况[2,3]。手术之后, 患者再次发病的概率较高, 患者就必须进行多次手术, 但是运用胆镜来对肝脏内部的结石进行治疗, 特别是弥漫性的结石,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显著的效果。胆镜的直径微小 (4.8 cm) 可以随意的弯曲, 这样就能够对疾病进行全面的观察, 从而减少和消除手术盲区。

通过单纯的胆道探测的方式来取结石是取不净的, 胆管部位狭窄不能很快的解除, 手术以后胆结石的再次发病率以及残存率很高, 没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患者也得进行再次手术, 非常痛苦, 因此不主张使用此方法。同时胆结石的患者大多伴随着胆管部位狭窄和狭窄的部位以上的位置扩张等症状, 像本次调查的50个患者当中就有35个伴有胆管位置狭窄症状, 占总数的70%。因为这些伴随的症状能够进一层的致使患有结石的肝脏组织产生不可逆性质的纤维化, 这样就算将结石全部取出, 也没法使肝脏组织的功能恢复, 所以当前临床治疗上面主张通过切除有结石的肝叶部位来彻底的去除结石和结石生成的源头[4,5]。

本研究资料结果表明胆结石的再次发病率为3.6%。这充分证明了对肝脏进行切除和运用胆道镜联合治疗的效果良好, 患者体内结石的残存率以及再次发病率都大大降低。所以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运用此法进行治疗。另外, 胆结石患者在进行手术期间的围手术护理工作能够显著的影响患者的肝脏功能的恢复、手术的治疗效果、手术之后腹水以及肝脏性质的脑部疾病等并发症状, 所以必须对患者进行保肝治疗, 手术之前要做好营养的补充, 手术当中要进行精确的止血, 这样的围手术护理才能够使手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6]。

参考文献

[1]王海彪, 胡元达, 何敏霞, 等.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三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8 (8) :608-610.

[2]朱成林, 黄强, 刘臣海, 等.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与内镜取石的疗效对比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10) :781-785.

[3]丁唯佳.整体护理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肝叶切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5) :28-29.

[4]张宇华, 胡智明, 张成武, 等.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行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 (8) :641-643.

部分肝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临床患者病例, 共抽取86例, 其中采取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者45例, 未实施肝切除者41例。肝切除组中有男18例, 女27例, 年龄31~76岁, 平均 (51.4±13.7) 岁;未切除组中有男19例, 女22例, 年龄33~78岁, 平均 (53.1±13.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所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 一组为肝切除组, 一组为未切除组。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3]。

1.2.2 治疗方法

肝切除组:患者给予全麻处理后展开肝切除术。主要术式包括左外叶切除、左半肝切除、双侧多肝段切除、右肝段切除、右半肝切除。未切除组:全麻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或胆肠吻合+胆总管取石, 部分患者接受肝门部肝胆管狭窄整形[4,5]。

1.3 疗效评价标准

优:通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小或者是存在轻微的症状;良:存在间歇性腹痛发作, 不存在比较严重的胆道感染症状, 仅给予一般治疗便能够得到改善;差:患者的发作次数相对较多或者是临床症状相对较重, 需要休息或者是接受住院治疗[6,7]。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肝切除组患者的治疗的优良率为97.78%;未切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统计发现肝切除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者2例, 发生胆漏者3例, 发生肝断面感染者1例, 共6例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为13.33%;未切除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者4例, 发生胆漏者3例, 胆道出血者4例, 肺部感染2例, 共13例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为31.71%。肝切除组治疗安全性较未切除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肝胆管结石的病理变化具有病变沿胆管树呈现严格的区段性分布的特点, 一般会伴随有病变胆管树的多重狭窄, 很容易发生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梗阻以及感染现象, 从而导致受累肝叶或者是肝段为单位呈现出局限性分布的不可逆性的损害。即便是将结石取净, 由于内有对肝胆管病灶进行根本解除, 很易引起复发[9]。其为引起胆道再手术率高的直接因素, 同时是胆道外科治疗的一个难点。然采取肝切除术不但能够去除含有结石以及相应病变的肝叶, 又可以将狭窄胆管予以去除, 能够达到“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的治疗效果, 为现阶段对肝内胆管结石进行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 以肝叶或者是肝段为单位实施规则性肝切除, 将病变胆管树及所引流的肝脏区域予以完整切除, 为获得优良治疗效果的基本条件与关键[10,11]。该研究中, 45例肝切除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较未切除患者高,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表明, 采取肝切除术对肝胆管结石进行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刚, 李敬东, 陶涛, 等.多肝段联合切除术在双侧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22 (3) :210-212.

[2]周飞国, 刘才峰, 黄亮, 等.多处肝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9, 21 (2) :110-112, 117.

[3]李铮良, 夏中平, 罗世云.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 :166-167.

[4]肖金桥.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8) :130.

[5]余一平, 张从雨, 汪东树, 等.肝叶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7) :815-816.

[6]张凤瑞, 彭利, 王顺祥, 等.肝切除术治疗区域性肝内胆管结石[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2 (6) :347-348.

[7]黄奋, 邝才湜.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611例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 9 (2) :180-181.

[8]金晓波, 梅一军, 兰跃福, 等.肝段 (叶) 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 2 (2) :777-778.

[9]余再斌, 李向国.规则性肝段 (叶) 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26例的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9 (3) :216-217.

[10]张学文, 杨永生, 张丹.肝内胆管结石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9) :77-78.

部分肝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85例, 男36例, 女49例;年龄23~71岁, 平均47.5岁。参照1983年全国肝内胆管结石研讨会标准, 所选病例均经B超、CT、PTC、T型管造影等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右上腹痛, 部分病例伴有黄疸。结合术中探查, 肝内胆管结石部位及病理改变统计见表1。

1.2 手术方式

本组病例肝脏切除部位及手术方式, 见表2。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黄志强[1]提出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标准, 对患者行历时1.5年的随访, 手术1年后对患者再次复查CT、B超, 与术后造影结果比对。术后胆管镜检查与T管造影显示无结石, 且1年内症状无明显变化;否则为结石残留。具体疗效标准拟定如下:优:无临床症状, 恢复正常工作;良:偶发轻度胆管炎症状, 可正常生活、工作;差:胆管炎频发或较为严重, 甚至需住院、手术治疗;死亡:随访期间患者死亡。

2 结果

经疗效评定, 手术优良率达92.94% (79例) , 残石率14.12% (12例) ,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随访观察表明, 部分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胆管炎症状, 共7例 (8.24%) , 无黄疸及发热;患者复发胆总管结石再手术2例 (2.35%) ;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9例 (22.35%) , 包括切口感染7例, 术后肺炎3例, 胆道术后出血2例, 肝断面感染并发胆漏4例, 右胸腔积液3例, 经保守治疗完全治愈。

3 讨论

3.1 理论依据

随着肝脏外科基础研究及临床医学的发展, 肝切除术的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加上胆道外科逐步引用CT、MRI、MRCP等技术, 肝内胆管结石定位得到了明确的影像学资料支持。肝内胆管结石病理变化也表明, 传统手术方式无法根除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理因素, 达到黄志强提出的治疗目标:取尽结石、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2]。

由于肝胆管解剖的复杂性, 结石引发的胆管梗阻及频频发作的胆管炎症, 易出现引流肝组织纤维化、萎缩;且肝胆管结石大多伴有胆管狭窄或扩张。单纯行胆管切开取石, Ⅰ、Ⅱ级胆管狭窄切开往往会因肝方叶肥大, 狭窄切开、成形不理想而影响疗效。杨国栋、陈锦俊等研究表明, 62.2%的左Ⅰ、Ⅱ级胆管切开病例需行结扎门静脉左肝, 会影响到术后左肝血供;且在为排除肝胆管狭窄环境的情况下建立胆管引流, 以期达到排出肝内结石的目标, 往往会进一步破坏胆管内环境, 使肠内容物返流, 加剧胆管炎严重程度[3]。而局限于叶或段的肝叶切除术, 可兼顾去除病灶、切除狭窄胆管、结石分布肝叶等治疗目标, 无需行胆肠内引流术, 手术出血少、费时少, 病灶切除彻底, 疗效更为理想。本组病例手术优良率达92.94%, 术后观察显示, 肝切除手术有效控制了术后残石率 (14.12%) 和术后复发率 (2.35%) , 手术程序简化, 避免了术中取石的困难, 使胆道生理通道得到保持, 达到了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手术目标。

3.2肝切除联合手术应用原则

在本组肝内胆管结石病例治疗中, 肝切除联合高位胆管切开、胆肠Roux-Y吻合术, 疗效显著。其总的治疗原则包括两点: (1) 切除包括结石、狭窄胆管及部分肝组织在内的原发灶; (2) 分析病理特征, 采用个体化方案, 恰当地应用肝切除术与胆肠Roux-Y吻合术[4]。以去除病灶即切除肝叶、段为治疗重心, 考察1、2级肝管是否狭窄、扩张作为基本点, 有区别地实施肝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如好发部位左外叶局限的结石, 治疗中通常采取左外叶切除, 并发症少、操作技术成熟;1、2级肝管存在狭窄、扩张, 且胆总管扩张高于2cm者, 应行左外叶切除加2、3级胆管切开、胆肠RouxY吻合术等。

综上所述, 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治疗中, 肝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在术后残石、症状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术式, 是当前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的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王克俭, 曹玉根, 杨忠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肝胆外科杂志, 2008, 15 (8) :37-39.

[2]李绍强, 梁力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的细菌谱及临床意义[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09, 23 (8) :183.

[3]张涛.腹腔镜配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7 (3) :253.

部分肝切除术 篇5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再生,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肝脏疾病行肝切除术后, 肝细胞数量大幅减少, 各种生物信号进行反馈调节, 以促进增殖和分化的肝细胞增殖, 以达到快速返回到原始状态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肝脏目的, 此过程称为肝再生[1]。肝脏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 在临床上对治疗肝脏疾病具有积极作用。近几年来, 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调控机制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进展, 本文就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进一步探讨, 现综述如下。

1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调控的效应细胞

人体的肝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能力的肝细胞非常少, 在肝脏疾病患者行肝切除术后, 剩余肝组织细胞获得可再生的特异性功能, 从而肝脏恢复回病变前的形态[2]。此过程参与的细胞包括肝细胞、窦内皮细胞、胆道上皮细胞和枯否细胞的效应细胞的肝切除术调节后肝细胞再生[3]。肝细胞在术后第1天达到增殖高峰期, 肝细胞在肝脏再生的主要是效应细胞。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非实质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促进肝细胞再生因子繁殖, 对肝脏再生具有正面影响[4]。

2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的途径

2.1肝脏细胞再生的启动阶段

2.1.1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是与相应受体结合, 产生胞内信号, 从而激活转导转录因子, 这些基因组变化对肝再生的研究中观察到的启动阶段提供了数据。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相互依存是肝细胞再生的主要方式。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5]。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肝切除术后1h即已升高, 时间较肝细胞DNA合成期更早。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库普弗 (Kupffer) 细胞产生的多效应的细胞因子, 主要通过两个细胞突触来传递信号, 肝细胞中的启动阶段, 广泛参与促进肝再生反应[6]。研究表明, 小鼠肝部分切除后, 在肝再生中TNF-α受体1缺陷的显著表现并不是在肝再生后。这项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再生激活是主要通过与TNFR-1结合而发挥作用。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暴发性肝衰竭和TNF信号传导途径失调的发病密切相关。一项研究报告说, TNF-α也可以通过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α在肝组织修复的表达[7]。肿瘤坏死因子-u03b1不直接促进肝细胞的有丝分裂, 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可以发现, 可加强其他生长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的直接促有丝分裂作用。因此, 启动阶段因子α肝再生过程中不直接启动, 但许多同时参与急性时相反应的细胞因子[8]。

2.1.2白细胞介素6。急性反应后能迅速增加在肝再生中的白细胞介素的参与是生物因素, 主要是从肝细胞开始的, 主要是Kupffer细胞。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IL6R绑定和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JAK;通过磷酸化的JAKSTAT3活化的活化, 增强激活的STAT3和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 用相同的生长因子促进肝细胞增殖的影响[9]。大量的研究表明直接启动因子白细胞介素6促进肝再生, 而在早期肝再生反应中, 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其受体相结合的阶段涉及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肝再生全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2肝脏再生的繁殖阶段

2.2.1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与其受体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第一个已知在肝再生中的传播阶段中的细胞因子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刺激成熟肝细胞和有丝分裂促进作用的因子的成熟和分化。肝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由肝脏非实质细胞, 如Ito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 外面的肝肺、肾和脑组织还可以生产。研究表明, 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内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可能在第一个小时内明显上升, 然后逐渐下降。研究发现, 小鼠肝细胞生长因子直接进入门静脉, 也可以发现, 肝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增殖数量明显增加[10]。大量资料证明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肝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HGF和c-Met受体, 除了激活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 还诱导c-Met受体蛋白的构象变化, 从而使受体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促进肝细胞生长的组合[11]。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其受体蛋白在肝再生的过程中是具有重要价值。

2.2.2去甲肾上腺素。早些时候的研究表明通过作用于肾上腺受体α1可以放大表皮生长因子与肝细胞生长因子有丝分裂信号的作用, 直接对肝细胞有丝分裂不采取行动的是去甲肾上腺素。实验结果表明, 在肝再生早期肝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局部β在肝实质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抑制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生长促进剂, 破坏生长因子和生长抑制因子的平衡, 并启动肝细胞从G0至G1进行繁殖生长[12]。此外, 跑步者去甲肾上腺素也增加, 表皮生长因子与原癌基因的表达导致十二指肠腺分泌。上面的描述证据去甲肾上腺素是在促进肝再生中的积极作用。

2.2.3表皮生长因子 (EGF) 与其受体EGFR。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因子促进肝细胞的有丝分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是一种多功能配体介导的跨膜糖蛋白, 位于染色体短臂癌基因表达产物第七。EGFR的配体包括TGF-α和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肿瘤坏死因子α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点, 与受体结合相互竞争[13]。研究已经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胞外结合位点, 分子的二聚化反应组合后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酪氨酸激酶被激活的是细胞内段, 可有效催化磷酸受体的特定氨基酸残基。细胞内的磷酸化可以识别并将绑定到包含的蛋白质受体SH2域以磷酸化, 原因信号转导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促进肝再生[14]。研究表明, 在小鼠实验中, 表皮生长因子对培养的肝细胞直接刺激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对肝脏疾病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血浆中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不会升高, 然而EGFR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会在肝切除术后30min内增强, 并在1h达到高峰,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促进肝脏再生的重要生物因子。

2.3肝脏再生的终止阶段

卵圆细胞:卵圆细胞是参与肝脏再生终止阶段的主要细胞因子, 主要分布于胆囊外的胆管内, 由胆囊分泌进入肝脏, 而达到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目的。这些卵圆细胞在肝脏发生病变后, 行肝切除后, 活性明显增高。在研究中, 对肝切除的大鼠进行进行性观察卵圆细胞水平, 可明显发现卵圆细胞水平呈抛物线型变化, 同样的原理适应于肝脏切除的人类。有研究显示, 对于肝脏切除的患者进行卵圆细胞监测, 几乎所有患者在肝切除术后1d内卵圆细胞计数达最高值, 然后随着肝脏形态功能逐渐恢复而恢复到正常水平[15]。卵圆细胞促进氧化物酶体增殖分化, 使受体信号通路被激活[16]。研究显示, 肝脏切除的家兔, 在术后12h内卵圆细胞水平增高, 卵圆细胞促进了肝脏的修复。因此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卵圆细胞也是肝再生调控中必不可少的生物因子之一。

3结语

部分肝切除术 篇6

肝破裂在各种腹部损伤中约占15%左右。一般来说, 右肝破裂较左肝为多[1]。右半肝切除术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术式之一。由于术后并发症多、病情重, 给临床护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 护理要求更要精细、及时、全面。现将我科2008年—2010年8例右半肝切除术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15岁~59岁, 平均37岁, 除1例因术后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外, 其余均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3条以上静脉通道, 按医嘱输血、补液, 保证输液通畅, 给予抗生素,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 吸氧, 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从而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

2.1.3 卧位

采取头和躯干抬高10°~15°, 下肢抬高20°~30°的体位。

2.1.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将病人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 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意识、中心静脉压、尿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如发现血压降低、脉搏增快, 要考虑有继续出血的可能, 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

2.1.5 心理护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2]。病人因病情危重, 对预后担心, 缺乏信心, 护士应多加安慰、解释、开导, 使其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2.1.6 做好术前准备

遵医嘱留置胃管、尿管、备皮、皮试、采血化验、配血等。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病人回病房, 置病人于平卧位, 给予吸氧及生命体征监测, 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及呼吸频率、节律、深浅, 听呼吸音, 诱导深呼吸, 注意血压的变化, 防止内出血, 触摸脉搏, 评估搏动的力度、快慢、节律。

2.2.2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右半肝切除术后病人往往留置许多导管, 如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T”管等。护理上应将各管道标识清楚, 注意无菌操作, 每日更换各引流袋, 妥善固定, 防止管道扭曲、牵拉、脱出,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有效。观察引流物的色、质、量, 并记录, 若出血量>50 mL/h, 应报告医生, 并安慰病人。引流袋勿高出引流口平面。

2.2.3 伤口的护理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 必要时协助换药。如病人伤口疼痛, 评估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 帮助其减轻情绪反应, 选择有效减轻疼痛的方法, 如使用松弛术, 分散其注意力, 咳嗽、深呼吸时用手按压伤口, 腹部打腹带等,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

2.2.4 腹部情况

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 注意倾听病人主诉, 密切监测临床变化, 及早发现腹腔内出血迹象。

2.2.5 营养支持

疾病早期应禁食, 保持有效胃肠减压, 向病人说明禁食的目的、意义, 使病人能主动配合, 同时要积极进行支持疗法, 早期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 严格无菌操作, 严防菌血症。给液速度要均匀, 使用输液泵连续输入, 这样可以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同时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变化, 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待胃肠功能恢复, 拔除胃管, 放置鼻肠管, 第1天和第2天先用糖盐水500 mL~1 000 mL缓慢滴入, 如病人无不适症状, 第3天从鼻肠管滴入营养液 (能全力) 。

2.2.6 术后并发症观察

2.2.6.1 出血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是血压变化;密切观察引流管引流液和伤口渗出液的色、质、量, 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折叠、脱出。

2.2.6.2 胆漏

胆漏一般表现为突发腹痛、发热, 腹腔引流管有胆汁样液体引出, B超提示腹腔积液。本组病人均无胆漏发生。

2.2.6.3 感染

置管期间按无菌操作做好管道护理, 预防感染。留置胃管、尿管期间做好口腔及尿道口护理, 每天2次。加强给病人翻身、叩背, 鼓励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必要时雾化吸入, 预防肺部感染。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 h测1次,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出等,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病室湿式清扫, 循环风空气消毒, 每日2次。监测血常规。

2.2.6.4 压疮

病人卧床时间较长, 术后疼痛不敢活动及引流管多导致翻身困难, 易发生压疮, 故应加强皮肤护理。1 h~2 h翻身1次, 认真记录翻身卡,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翻身时动作要轻, 避免管道脱落, 受压部位用50%乙醇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并垫柔软的棉垫, 必要时铺气垫床。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62-467.

部分肝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肝内胆管结石者共计86例且均经超声和 (或) CT检查得以确诊;同时86例患者无以下情况存在:精神疾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和手术禁忌证。86例患者男34例、女52例, 年龄24~72岁、平均 (48.50±2.00) 岁, 其中上腹痛者80例、发热者73例、黄疸者53例, 既往存在胆道手术者26例;同时所有患者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86例肝内胆管结石者, 行肝切除术者56例, 包括左半肝切除术者25例、左外叶切除者9例、右半肝切除者5例、肝段切除者17例;另外30例肝内胆管结石者采取其他手术方法, 包括肝胆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 (16例) 、肝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内引流术 (11例) 、肝门部胆管切开整形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3例) 。

1.3 手术治疗效果评估标准[3]

(1) 优:术后无胆道症状复发, 恢复工作或劳动能力。 (2) 良:偶有轻度的胆道症状复发, 但服药后症状缓解, 恢复工作和劳动能力。 (3) 差:存在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症状, 但相对术前较轻且次数减少, 恢复部分工作和劳动。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分析, 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内胆管结石者不同手术治疗效果对比给予86例肝内胆管结石者不同手术后, 其结果显示肝切除术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其他手术方法, 见表1。

2.2

56例肝切除手术者治疗效果统计给予56例肝切除手术者治疗后, 其结果显示以右半肝切除术优良率低, 见表2。

2.3

肝内胆管结石者不同手术治疗并发症和预后对比给予不同手术治疗后, 其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而肝切除术结石残留率低于其他手术方法, 见表3。

注:不同手术方法优良率相比χ2=6.850、aP<0.05。

注:不同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相比χ2=2.150、aP>0.05;结石残留率相比χ2=8.950、b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具有以下特点, 即结石顺着肝内胆管树呈节段性分布, 受累的胆管可出现局部狭窄、梗阻、感染且胆管周围肝实质易出现受损和肝脓肿等并发症[4], 所以作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是最大程度的将结石取净, 因此应遵循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畅通引流的原则[5];目前手术方法包括肝叶或肝段切除、胆道探查取石和内外引流术等, 但手术的选取应根据结石分布范围、数量和肝脏等情况综合判断选取合理的手术方法。

鉴于此种情况, 作者将肝叶或肝段切除术与其他手术 (如肝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内引流术) 进行对比, 从上述结果可知肝切除术优良率达94.64%且高于其他手术类型 (表1) , 说明肝切除术效果显著, 因为肝切除术既可较为彻底的去除病灶、解除梗阻、减少结石残留, 又能防止肝实质的损伤及长期炎症刺激所引起的胆管癌变等 (表3中肝切除术者结石残留率7.14%, 低于其他类型手术) , 符合上述手术原则, 因此治疗效果满意;而表2显示肝切除术中以右半肝切除术优良率低, 究其原因是大部分肝内结石分布于左肝和左外叶, 其左半肝和左外叶切除术技术较易掌握且临床已广泛应用, 此种手术方法能有效清除结石、切除狭窄和扩展胆管所影响的肝组织, 而右半肝切除术难以取净结石且易致胆管炎发作、需再次手术, 因此其效果相对欠佳。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方案能取得满意效果、降低结石残留、改善预后, 例如实施肝切除手术时, 应满足以下条件:患者肝储备功能和全身状况良好且能够耐受该手术, 同时此类患者病变应局限在肝段、肝叶或半肝而不易将结石取尽以及相应肝段和肝叶合并有较为显著的肝萎缩和肝纤维化, 另外对于合并有胆管先天性病变、肝胆管外瘘以及疑似肝内胆管癌变时应选取此种手术加以治疗。

总而言之,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显著, 能有效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86例肝内胆管结石者, 分别给予肝切除术和其他类型手术 (肝胆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肝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内引流术、肝门部胆管切开整形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且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和残石率进行观察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肝切除术优良率达94.64%、高于其他类型手术, 且肝切除术以右半肝切除术优良率低 (80.00%) ;同时肝切除术与其他类型手术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肝切除术结石残留率 (7.14%) 低于其他类型手术 (P<0.05) 。结论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效果显著, 能有效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改善预后。

关键词:肝切除,肝内胆管,结石,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海鹰, 刘宁.肝内胆管结石156例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 (10) :97-98.

[2]苏宝飞, 张庆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5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5) :59-60.

[3]石景森.外科黄疸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79.

[4]李学元.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3) :15-16.

上一篇:创业类型下一篇:CAI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