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流行趋势

2024-08-12

布病流行趋势(通用8篇)

布病流行趋势 篇1

布鲁菌病 (以下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有病例报告。布病对人、畜的健康均会造成损害, 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经济损失巨大。为了解大同市布病的流行趋势及特征, 给预防控制布病提供科学依据, 对1997-2011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大同市1997-2011年通过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的布病发病数据, 其中2004年及以后的数据是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 (网络直报数据) ;历年的传染病漏报调查数据;人口数据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1.2 分析方法

采用EXCEL录入和导出相关数据, 并收集历年传染病漏报调查资料, 对布病报告数据进行校正,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由于历史上大同市的行政区划经历过多次调整, 为保证传染病疫情数据的连续性, 本文的数据以各县 (区) 的数据为基础进行重新统计。

2 结果

2.1 概况

大同市共辖7县4区, 牧坡草地面积共有480 331亩,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3%, 约为耕地面积的一半。大片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及部分河滩处, 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其中羊是主要的饲养品种。大同地区交通发达, 与内蒙古牧区在历史上就有贸易往来。经流行病学调查, 病羊为外购羊带菌, 养殖户从外地购回牲畜, 未经检疫, 在本地混群饲养而感染。病羊是大同地区布病的重要传染源。根据相关机构2010年的调查, 大同市布病患畜多见于羊, 羊只血清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0.70%[1]。

2.2 历史发病情况

1958年以前, 大同市未报告过人间布病病例。1958-1973年共报告布病608例, 年平均发病36例, 1960年发病最多, 为310例。经过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布病在大同市得到有效控制, 1966年以后布病年发病数降至10例以下。1974-1996年, 大同市再未报告布病病例。1997年, 广灵县梁庄乡发生布病暴发疫情, 之后布病逐步扩散至大同市11个县区。

2.3 发病趋势

1997-2011年, 大同市共报告布病9 197例, 年平均发病613例, 总报告发病率为19.60/10万。1997-2001年, 布病仅在个别县出现, 报告发病率在1.00/10万以下。2002-2004年, 布病逐步扩散到全市11个县区, 但报告发病率仍在10.00/10万以下。2005年, 报告发病率大幅上升, 2006年达到高峰, 为51.71/10万, 之后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但仍保持在30.00/10万以上。

2.4 死亡情况

15年中, 大同市未报告布病死亡病例。

2.5 临床特征

大同市报告的布病病例以实验室诊断病例为主。2011年共报告发病1 241例, 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1 101例, 占88.72%。实验室检查标准为:琥红平板凝集反应 (RBPT) 阳性或可疑, 且标准试管凝集试验 (SAT) 滴度为1∶100 (++) 及以上。有人曾做过调查, 在大同市报告的病例中, 发热占91.20%, 游走性关节痛占98.30%, 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占21.60%[2]。

2.6 发病分布特征

2.6.1 地区分布

大同市共辖11个县区, 其中城区和矿区为城市人口, 其他县区以农业人口为主。15年中, 大同市布病病例主要分布于天镇县、阳高县、广灵县和浑源县, 4县区布病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3.26%。其中天镇县发病数最多, 为2 167例, 占发病总数的23.56%, 即大同市布病发病以农村人群为主。多数农业县区布病发病在2006年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新荣区、南郊区和左云县则呈上升趋势, 城区和矿区仍保持低水平发病状态。各县区布病报告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区别。以2011年为例, 全市报告发病率为37.40/10万, 新荣区最高, 为186.21/10万;其次是天镇县, 为102.91/10万。7个农业县区的发病率大于37.40/10万, 城区和矿区最低, 小于10.00/10万, 最高发病率是最低发病率的66.50倍。大同市布病发病在山西省属最严重地区, 以2011年为例, 大同市报告发病1 241例, 占全省布病发病数的24.17%。

2.6.2 时间分布

大同市布病在全年均有报告, 但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1月开始上升, 3-6月为发病高峰, 6月以后逐步下降, 12月降至最低, 各年度的趋势基本相似。

2.6.3 人群分布

15年中, 大同市布病发病以男性为主, 男女发病比为3.84∶1。除0岁人群外的其他人群均有发病, 以30~64岁人群为主, 占发病总数的78.53%;15岁以下人群报告发病数占2.51%。发病分布于18种职业, 以农民为主, 占发病总数的82.19%;其次是牧民和家务待业人员, 占7.84%;学生和儿童发病占3.58%。发病职业种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农民在历年均为发病主要人群, 2002年以后, 农民发病构成比介于78%~86%之间。

3 讨论

内蒙古的中、东部是全国的布病高发区, 其两个三省交界处蒙黑吉和蒙晋冀的6个市 (盟) 也都是布病高发区。2006年6个市的病例报告数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这是近年布病发生的特点之一。布病可以通过家畜的交易和流动促进传播[3]。大同市就是上述6个市之一, 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 报告发病率大幅上升, 之后虽有所下降, 从最高的51.71/10万降至40.00/10万以下, 但仍保持在高发状态;原来的低发县区发病呈上升趋势, 在部分县区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布病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疫情较重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山西省大同市建立布病预防控制示范基地。

大同市布病的传染源以病羊为主, 2010年曾进行过病原学检测, 为羊种3型, 属于羊种布鲁菌流行区, 这与全国的特征一致[3]。到目前为止, 传染源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多种传播途径并存, 以接触传播为主。大同市羊只的散养方式仍普遍存在, 白天由专人集中放牧, 晚上羊只则分散到各家各户圈养, 增加了羊只之间的接触机会。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无性别和年龄差异, 但在某种程度上, 以农民和牧民男性为主, 接触病羊的机会多于女性和儿童, 是男性和成年人发病高的主要原因。职业和年龄性别的发病差异取决于与羊接触机会的多少。

城市人群以及学生和儿童发病增加说明消化道传播途径开始占有一定比例, 呈现出非职业性感染的趋势。大同市地处高寒地区, 居民有吃涮羊肉和羊内脏的习惯, 部分人群预防意识差, 这可能是消化道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研究证明食用肉类及内脏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曾有人从羊血、内脏、胸水、胆汁、牛血、猪血等分离出60余株各生物种的布鲁菌[3]。但由于羊种菌经消化道感染需要的菌量比较大[3], 消化道传播方式不会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羊一般在秋冬季发情配种, 怀孕期一般在150天左右, 人感染布病的潜伏期平均为2周。母羊感染布病的突出临床表现为流产, 病畜流产物可大量带菌, 此时与病羊接触被传染的机率相当高, 这是大同市布病在3-6月出现发病高峰的主要原因, 说明大同市人间布病发病季节升高与羊群产羔及流产季节密切相关, 这也符合羊种布病的特征。

综上所述, 大同市布病的致病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 疫情仍有可能出现反复, 甚至继续出现上升趋势。防控的重点应该是农村和农民, 同时也要提高其他人群的预防意识。提高牛、羊等的布病疫苗接种率, 加强牛、羊肉的检疫工作可控制传染源, 这是控制布病的根本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人群的防护意识, 养成正确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 有助于防止非职业人群的发病上升。积极治疗病人, 部分县区已实行对农村病人免费治疗, 对预防慢性化和并发症及复发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人间布病监测在中国已开展20多年, 但畜间布病监测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即布病监测数据是不完整的, 距及时反映疫情、确定传染源、发现流行新趋势和流行规律的变化、评价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目标是有差距的。

参考文献

[1]侯丽.大同地区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调查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杂志, 2010, 11:53-54.

[2]闫芳, 李金健, 石华.大同地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2011, 27 (2) :173-174.

[3]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杂志, 2007, 22 (10) :649-651.

布病流行趋势 篇2

为确保有效地控制人畜共患布病等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切实保护人身健康和畜群安全,根据上级的工作要求,我院于7月10日下午3:00在卫生院三楼会议室举办了“布氏杆菌病综合防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全体乡村医生、院内工作人员。举办本次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使基层医务人员能提高技术规范和自我防范意识,并能认识到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能向广大养殖户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和宣传相关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人、畜间布病传播。

此次培训班对我们全体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一次知识更新,能正确掌握布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卫生院

布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篇3

1 概述

布病是布氏杆菌病的简称,又称布鲁氏杆菌病,俗称羊病。是由牛羊等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牛羊等动物的性欲下降,公畜发生睾丸炎症、怀孕母畜流产。

患畜多体质瘦弱,乏力,部分患畜关节肿胀,出现跛行。高产畜多发。母畜发情配种后,在1~2个月内容易返情;患病母羊多在怀孕后3~4个月流产,患病母牛多在怀孕后6~8个月流产。一般流产3~4胎后不再发生流产,但仍有传染性,存在极大的危害性。

布病分羊型、牛型、猪型、犬型,其中羊型、犬型布病容易感染人,牛型、猪型布病的传染性稍差。

2 传染源

患病牛羊等动物特别是患病牛羊等动物流产的死胎、胎盘、胎衣、羊水及其污染的饲料、饲草、饮水、物品等为引起牛羊等动物布病发生的传染源。

3 传播途径

牛羊等动物布病发生一般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及皮肤、黏膜等传播。

4 预防

4.1 定期、及时口服免疫疫苗

定期、及时用布病弱毒疫苗对所养羊只、肉牛及奶牛的犊牛进行口服免疫。

4.1.1 用法

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或凉白开水进行稀释,禁止使用自来水、矿泉水、矿物质水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夏天要在2h内,冬天要在6h内用完。

4.1.2 用量

疫苗用量一般为每只羊1头份布病弱毒疫苗;每头牛5头份布病弱毒疫苗。牛羊无论大小、老弱、是否怀孕均可使用布病弱毒疫苗进行布病预防。犊牛、羔羊等幼畜在第1次口服布病弱毒疫苗后1个月,再口服1次布病弱毒疫苗,免疫期可持续1年以上,免疫效果确实。

4.1.3 注意事项

牛羊等动物免疫接种布病弱毒疫苗前后各3d时间,应停止使用抗生素及含有抗生素、添加剂和发酵饲料的饲料和饮水。免疫当日禁止饮用加有消毒药的自来水,禁止对牛羊等动物圈舍、饮水、用具、巷道等进行消毒。体温升高的病羊暂时不做口服疫苗预防,等治愈后再进行补充口服疫苗。但体温不高的慢性病羊不受服用疫苗影响。

4.2 外来动物的免疫

购买牛羊等动物或引种时,要经当地动物检疫部门进行有效检疫,检疫没病后才可以购买。买回后在卸车前后要分别进行带畜消毒,然后再进行隔离饲养和隔离检疫30d以上。对隔离1周以上未发现患病,且布病免疫登记不清或虽然已经免疫但免疫已接近过期的要及时安排布病弱毒疫苗的补免或重新免疫。

4.3 定期消毒

定期使用2~4%火碱水、0.5%过氧乙酸、0.5~1%百毒杀、0.5%卫康、4%纯碱热溶液、5~20%漂白粉溶液、10~20%生石灰乳浊液、1~1.5%农福等消毒液对牛羊等动物的圈舍、运动场、过道、食槽、水槽、用具等进行常规消毒,一般一周进行1~2次消毒,最好2种及2种以上消毒液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消毒液最好在使用时现用现配,以保持其消毒时的有效浓度。消毒前要先行清扫污物、杂物并经清理后再进行消毒,提高消毒的效果。

4.4 定期做好牛羊等动物布病监测和检疫

定期做好牛羊等动物布病监测和检疫是及时掌握和评价布病防治效果,发现和净化牛羊等动物布病的有效措施和手段,也是消灭和杜绝牛羊等动物布病的根本保证。一般牛羊等动物饲养场每半年进行1次布病监测和检疫;正在净化的牛羊等动物饲养场每3个月进行1次布病监测和检疫。通常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检测,也可用布病快速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

4.5 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做好布病患畜和因布病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到“四不准、一处理”,即对检出的布病患畜不准转运、不准销售、不准屠宰、不准食用和无害化处理。对检出的患病动物和发现因布病死亡动物要及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降低传染率,减少经济损失,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对被布病患畜和患畜尸体及其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物品、用具等用有效的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4.6 免疫用具的处理

布病免疫结束以后,要将稀释后用剩的布病疫苗及一次性注射器和其他污染物品统统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用剩的布病弱毒疫苗造成新的污染和造成不必要的传染。

5 人的布病预防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人员一经感染了布病以后,多表现为类似一般感冒症状,容易出现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常呈现身体酸懒,四肢关节、全身肌肉疼痛,有时表现低烧,午后明显,不思干活,性功能下降。男性睾丸肿胀、发热、疼痛;女性长期不孕、反复流产,严重者,终身不孕。看上去像个健康人,实为一个“废人”。

5.1 布病感染人的途径

5.1.1 经消化道感染

许多人总认为“不干不净、吃上没病”,而恰恰相反,人得布病多是从口腔感染的。

5.1.2 经伤口及血液感染

据调查和资料记载,人得布病许多是从伤口及血液感染的。

5.1.3 经皮肤、黏膜渗透感染

据调查,部分人得布病是由于未戴防护手套直接接触布病传染源或吃了未加工成熟的有布病的肉食制品,但发病率较低。

5.2 预防

5.2.1 远离羊群及其排泄物、污染物

远离羊群及其排泄物、污染物是预防人患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5.2.2 注射人布病疫苗

用人的布病疫苗进行预防,但保护率较低。与患病牛羊等动物及其污染物接触后,要及时口服四环素或盐酸多西环素7~21d可有效预防布病发生。

5.2.3 讲究卫生,勤洗手

预防人患布病要遵循正确的洗手顺序:肥皂水一消毒液一清水洗手,3个步骤,3个环节,3次洗手是预防经口腔感染布病发生的重要举措。

5.2.4 戴手套

要戴里层为医用橡胶手套,外层为掌指面为橡胶面的线手套。穿工作衣帽,戴风镜。它是预防经伤口、皮肤、黏膜感染布病的重要手段。

5.2.5 生熟分开,并认真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生熟菜板、菜刀分开常常被忽视。因此,做好生熟分开是预防人员感染疾病特别是感染布病的重要途径。

5.2.6 定期消毒

定期用蒸煮法或用0.5%过氧乙酸溶液、4%纯碱热溶液、84消毒液等对菜刀、案板、抹布、碗筷等进行消毒,减少人感染布病的几率,从而保护人的健康。

5.2.7 给易感动物注射疫苗

饲养的牛羊等动物没有得布病,并定期对所饲养的牛羊等动物进行布病疫苗的有效预防,并在有效期内。

5.2.8 按规程进行免疫操作

20140102布病培训试题 篇4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5题单选30分,后5题多选,3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怀疑布病时要及时指导病人到()进行实验室检测。A、省级医院 B、市级医院C、各级疾控中心 D、兽医站

4、人群布病感染率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A、年龄 B、性别 C、种族 D、接触机会

5、布病抗菌治疗的疗程是()。A、2周 B、4周 C、6周 D、8周

6、布病的主要传染源()。A、羊 B、牛 C、猪 D、人 E禽类

7、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直接接触 D虫媒

8、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A、发热 B、乏力C、腹泻 D、疼痛 E多汗

9、布病传播因子有()。

A、病畜流产物 B、乳汁C、肉和内脏 D、皮毛 E水

10、布病高危职业有()

A、羊只滋养 B、屠宰C、兽医 D、皮毛加工 E临床医生

二、判断题(35分)

1、布病治疗不及时、不正规易导致慢性化。()

2、布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3、急性期布病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

4、人患布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终生不会再次感染()

5只要布病血清学检测阳性即可诊断为布病患者()

6、病畜流产物、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

布病流行趋势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检材料

从湟中县15个乡镇大小牛场及散养户(均未进行过“两病”免疫)随机无菌采牛血若干份,室温凝固分离血清备检。

1.2 供试材料

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抗原:规格15mL;冻干布鲁氏阴性血清:规格1mL;冻干布鲁氏阳性血清:规格1mL;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结核菌素:规格5mL/瓶,黑龙江生物制品一厂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布病检测。

布病按试管凝集反应和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被检血清的稀释:每份血清用2支试管,做1∶50、1∶100倍的稀释,即第1管加入2.4mL 0.9%生理盐水,第2管加入0.5mL 0.9%生理盐水,用1mL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1mL加入第1管混合均匀,吸出0.5mL加入第2管,同时弃去1.5mL,第1管余0.5mL,然后将第2管混合均匀,吸出0.5mL弃去。 (2) 加入抗原:首先把抗原用0.9%盐水作1∶20倍稀释,在每个试管中加入0.5mL已被稀释的抗原,混合均匀,置37℃温箱18~24h,然后检查并记录反应结果。 (3) 设阴性血清对照、阳性血清对照,方法同被检血清相同。

1.3.2 结核病检测。

按说明书操做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在5年奶牛布病检测中,共检测7 259份,其中在2008年布病检验中检出3份阳性,前4年未检出阳性(见表1)。

在奶牛结核病检测中,共检测7 259份,其中在2004年和2007年结核病检测中各检出3份阳性,另外3年未检出阳性(见表2)。

布病检出阳性的是汉东马生录牛场的3头奶牛;结核病检出阳性的是西堡牛场的奶牛。经调查,出现奶牛“两病”的原因主要是近些年牲畜流动频繁,疏于检疫和检测的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对发现的“两病”病牛或检测阳性牛,要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两病”病牛、检测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前生产的牛乳及“两病”可疑牛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牛乳,均需经过高温等无害化处理。布鲁氏菌病病牛及检测阳性牛的胎儿、胎衣、排泄物均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防止人畜感染发病。

湟中地区的奶牛布病虽然已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但是2008年仍检出3份阳性血清,虽然阳性率很低,但说明布病在湟中县又出现了反弹,主要是多渠道私自引进奶牛带入的病菌。

为了巩固奶牛布病、结核病的防治效果,防止疫情回升,要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消除疫情隐患。做好联防,群防群治;搞好畜间检疫,淘汰病畜,消灭传染源,以加快布病净化的进程,使布病得到长期稳定的控制。

摘要:对湟中县近5年奶牛布病、结核病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20042007年未检出奶牛布病, 2008年检出3份阳性;2004年、2007年结核病各检出3份阳性, 说明奶牛布病在湟中地区呈上升趋势, 要加强监测防治。

关键词:奶牛布病,结核病,检测,流行趋势,青海湟中

参考文献

[1]陈亮友, 奶牛“两病”阳性畜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畜牧养殖业, 2009 (6) :25-26.

[2]李国中, 孟银, 胡瑛英, 等.奶牛布鲁菌病和结核病的检测[J].畜牧兽医杂志, 2009 (3) :90-91.

[3]周凯强, 孙莉华, 赵琼.奶牛布氏菌病和结核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 2008 (4) :40-41.

[4]王伟忠, 杨莉萍, 杨晓芳, 等.奶牛布鲁氏菌病与结核病的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3) :88-90.

[5]杨齐, 谢芳.喀什地区奶牛两病流行状况调查分析及防制措施[]].中国动物检疫, 2008 (9) :36-37.

开阳县家畜布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6

1 调查时间、对象、范围及方法

1. 1 时间及对象时间为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月。调查对象为开阳县16个乡 (镇) 对牛、羊、猪开展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1. 2 调查范围

1. 2. 1 重点对乳用 ( 种用) 牛、种用羊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以及省外引进的牛、羊、猪等进行监测。

1.2.2曾发生过布病疫情或布病监测阳性的规模牛场、羊场、猪场, 调查监测覆盖面达到100%, 采样监测数量按存栏数全群采样监测。

1. 2. 3 未发生布病疫情或布病监测无阳性的规模牛场、羊场、猪场, 调查监测覆盖面达到80% , 监测数量按按存栏数的30%采样监测。

1. 2. 4 对近半年内从外地引进羊、牛、猪的养殖场 ( 户) 监测覆盖面达到100% 。

1. 2. 5 结合实际需要按一定比例对全县散养户的羊、牛、猪进行随机抽样监测。

1. 3方法及试剂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GB / T18646 - 2002) 监测送检血清布鲁氏菌抗体。监测试剂由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2 调查结果

2. 1 调查结果全县共调查生猪规模养殖场 ( 大户) 100 户, 存栏158 990 头; 肉牛养殖大户共80 户, 存栏3 500 头; 羊规模养殖场 ( 大户) 共80 户, 存栏26 580 只。检测猪、牛、羊布病共4 310 头份, 其中猪550 头份, 全部为阴性; 牛1 580 头份, 全部为阴性; 羊2 180 只份, 除检测出某养殖户2 份为阳性外, 其余为阴性。

布病防控发出高危信号 篇7

在2008年岁末召开的卫生部布鲁氏菌病专家咨询组年会上, 与会老专家们碰在一起都很着急。因为按照新绘制出的疫情统计图, 2008年人间布病发病数、发病率曲线又一次高高扬起, 标志着重疫区的红色进一步在我国地图上蔓延。

2005年, 1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19664例, 发病率为1.5 1/1 0万;

2006年, 2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0279例, 发病率为1.5 5/1 0万;

2007年, 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1195例, 发病率为1.6 1/1 0万;

2008年前11个月, 24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8281例, 发病率为2.15/10万。

“报告病例数已经连续14年上升, 2008年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多。”布病防治老专家尚德秋说, 布病发病率在连年攀升后, 2008年终于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布病蔓延已经到了不得不下决心加大防治力度的时候。

“布病的危害是双重的。”专家介绍说, 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 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病菌可以导致妊娠牛羊流产, 影响畜牧业存栏量。带病动物的病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 或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人类。人感染后可发生关节炎、神经炎、肝脾肿大、睾丸及附睾炎等, 进入慢性期则难以治愈, 患者终身受疼痛困扰。用牧民的话说, 这个病“死不了人, 但是真遭罪”。

布病感染主要在牧区, 人感染后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会人传染人, 所以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专家提醒说, 目前城镇患病人数也在增多, 因为肉类、奶制品、毛皮制品也可传播布病菌。如果大量带病牲畜进入城市而缺乏严格的检疫管理, 食用未经充分灭菌的奶、肉的消费者也将感染布鲁氏菌。近些年因为吃没有熟透的涮羊肉或烧烤而感染布病的报道屡见不鲜。

病畜扑杀补偿难导致检测缺位

“每天从外地运来的牛羊, 可能检疫结果还没有出来, 肉已经吃到人肚子里了。”浙江省布病防治中心主任徐卫民表示, 随着人们对肉类、奶制品需求量的增加, 很多地方大量从外省区引进活牲畜, 但是动物检验检疫能力没跟上, 增加了布病传播的风险。

大量活牲畜通过高速公路在全国各地快速流转, 让畜牧和卫生部门的防疫专家都很担忧。据了解, 越来越多的北方地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经济支柱, 牲畜交流频繁, 数量品种猛增, 但是对动物检疫、免疫工作却投入不足, 实际需求远远超出了自身防控能力, 病畜扩散的风险很大。

“人的布病来源于动物的布病, 所以可以推断农牧区牲畜的布病感染率也在大幅升高。”农业部一位动物防疫专家介绍说, 从监测数据来看, 动物布病发病与人的发病高度正相关, 目前畜间布病检测阳性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专家表示, 由于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太快, 畜牧兽医部门的人力和工作经费跟不上, 很多防治措施无法落实。

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组长冮森林介绍说, 历史上我国牧区采取的“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曾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布病疫情大幅下降, 并且20年间维持在较低水平。2000年以后, 疫情开始迅速攀升。

在牲畜输出地,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畜牧业的利益, 不重视动物疾病的免疫和检疫, 甚至存在空白点。比如, 近期卫生部门在西部某县调查人间布病感染情况时发现, 抽查检测血清阳性率相当高, 但是同期畜牧部门报告的畜间布病抽检结果牛羊血清阳性率竟然是0。

“有些地方政府简直就是掩耳盗铃!”有专家介绍说, 比如捕杀病畜的政策法规, 如果你检查出病畜, 就要依法捕杀, 捕杀就要给农牧民补偿。但是当地政府没有这笔补偿款, 或补偿太低农牧民不干, 也杀不了。杀, 没有钱;不杀, 违法。于是干脆不检测, 就当没有病畜。

应对布病现在能做什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的最新报告分析认为, 近年来布病疫情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是传染源的存在, 发现的病畜由于没有补偿经费或标准太低, 不能捕杀处理;交易频繁, 牲畜流动性大, 一个传染源造成多点疫情发生。与此同时, 各地畜牧经济快速发展, 疫病免疫、检疫工作严重滞后。农牧民防护和治病意识差也是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报告预测, 今后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的布病疫情仍将高发, 东南沿海地区将散发或小规模爆发。疫区范围扩大, 新疫区不断出现, 新发病人大幅上升。缺钱、缺人、缺药、缺设备, 这是疾病防控老生常谈的话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布病防控形势, 这次年会上专家组讨论更多的是, 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 虽然目前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都在搞各自的监测点, 有各自的方案和队伍, 但是同步监测还没有协调展开, 全国人畜患布病的基本情况仍然模糊。人畜共患病防治必须要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配合。

鉴于布病对农牧民健康、畜牧业经济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潜在巨大威胁, 必须呼吁各级政府重视, 制定国家整体规划, 协调卫生、畜牧、财政等部门统一行动, 增加防治经费投入, 落实防治策略。

牛羊布病防治技术 篇8

1 病因

布氏杆菌是1887年英国医生布鲁氏分离出来的, 也称为布鲁氏菌。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球杆菌, 按生化和血清学反应可分为马尔他布鲁菌 (羊型) 、流产布鲁菌 (牛型) 、猪布鲁菌 (猪型) , 另外还有森林鼠型、绵羊附睾型和犬型。感染人者主要为羊、牛和猪型。其中致病力最强的为羊型, 其次为猪型, 牛型最弱。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猪, 病原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组织、粪便、尿液、乳汁、产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皮毛内。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 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 临床症状

2.1 牛潜状期2周至6个月。缺乏明显的全身症状, 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 通常发生于妊娠后的5~7个月。流产前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有粟粒大红色的结节, 阴唇及乳房肿胀, 不久即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 有时产下弱犊, 往往存活不久。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伴发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 从阴道内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恶臭的分泌物, 可持续2~3周, 有的病例长期不愈, 不能妊娠。非妊娠牛, 常常发生关节炎和局部肿胀, 多见于膝关节。病公牛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 配种能力降低。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为慢性经过, 可延续数年之久。在明显症状消失后, 如不伴发慢性子宫炎, 常可以自愈。否则长期不妊而淘汰。病种公牛, 一般均应淘汰。

2.2 羊妊娠病母羊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流产, 多发于妊娠后的3~4个月, 流产前的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病羊在流产前2~3d, 呈现胃肠弛缓, 精神沉郁。常喜伏卧, 食欲减退, 饮欲增加, 体温升高, 阴道流出粘液性或粘性血样分泌物。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关节炎、滑膜炎及支气管炎。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和不育。

3 诊断

3.1 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诊断妊娠母羊流产, 常发生在妊娠后的90~110d, 食欲减退、精神萎顿, 起卧不安, 阴道中流出黄色、灰黄色粘液, 流产母羊发生子宫内膜炎, 排污秽恶露。也有早产、产死胎、乳房炎、关节炎、跛行、公羊睾丸炎和附睾炎等。

3.2 病理学检查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 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 (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 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3.3 实验室诊断 (1) 细菌学诊断: (1) 病料采集:无菌操作取病变的肝、脾组织抹片。 (2) 染色镜检: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可见细小的球杆状, 单个排列,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红色的布氏杆菌。 (2) 血清学诊断:采取病牛颈静脉血10ml, 离心后取血清, 用布氏杆菌抗原做平板凝集实验, 结果有大的凝集片出现, 液体完全透明。布氏杆菌平板凝集实验阳性。

4 防治

4.1 控制传染源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家畜检疫工作, 对种公畜、奶牛和奶羊要坚持定期检疫。检出的阳性种公畜必须淘汰, 严禁私自买卖和转移病畜。疫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好水源。对牧场、乳品厂和屠宰场的家畜定期进行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 及时隔离治疗, 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出物及死畜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3个月以上, 方准其运出疫区。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 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3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 血、尿培养阴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4.2 切断传播途径家畜的收购、调运、输入、屠宰要按有关规定进行检疫。已免疫的家畜须有免疫证明。疫区家畜迁移放牧要有畜牧部门出具的免疫或检疫证明, 进口家畜必须进行检疫, 凡布病检疫阳性的家畜要按病畜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家畜交易市场的管理, 疫区自留畜及其产品进入集市市场必须有检疫或免疫证明。

4.3 保护易感人畜 (1) 密切接触动物的人群成为高危人群, 主要包括从事动物养殖、加工、研究的人, 这些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 目前多采用M-104冻活菌苗, 划痕接种, 免疫期1年。另外凡从事畜牧业的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羔员、屠宰加工人员, 要严守卫生防护制度, 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 且需年年进行。 (2) 定期免疫、定期检疫牛羊群, 定期免疫接种。牧区家畜也应预防接种。 (3) 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时, 新购入的家畜要隔离观察30d以上, 并间隔两周时间进行两次凝集反应均为阴性后方可合群。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地区, 不得从疫区购买家畜, 不准到疫区内放牧。 (4) 严格消毒对病牛、羊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对牛、羊舍粪便进行堆积发酵。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

5 小结

上一篇:督导内容下一篇:构建学生长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