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因素

2024-10-13

安全性因素(共12篇)

安全性因素 篇1

中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在中国甚至更广泛的区域应用了几千年,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 存在着中药是“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多吃也无碍, 少吃也无妨”、“中药比西药好, 毒副作用小”等误区。但随着近年几起重要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引起了公众、媒体、国际以及业内专业人士和管理部门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1], 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本文论述了影响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1 中药自身的特点

1.1 中药的成分含量

首先, 中药材因产地、生长环境、采摘时间、储存条件与方法等因素, 其成分含量会有很大不同, 同一药材在同一产地也因采摘的时间不同, 其药性也不同。这些对药材毒性也可能会产生影响。其次, 中药中有的本身就具毒性, 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国务院令中确定的28种毒性中药, 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头、巴豆、天仙子等;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 这些药物本身有毒, 使用不当可使人致命[2]。

1.2 炮制或煎煮方法

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 但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如何首乌, 若是补肾用的, 则须用黑豆浸泡, 否则, 它的作用即变成润滑大便, 成为泻药, 不但补不了肾, 还会有不良反应。含有毒性的中药如乌头, 煎煮时强调久煎;试验证明, 附子煎煮愈久, 强心作用愈显著, 毒性愈低, 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除了有毒的药品需要炮制外, 很多药物为了达到治疗作用也必须进行炮制, 如未经炮制或炮制程度不够, 或炮制方法偏差, 则无毒药也有可能对患者产生伤害。如生大黄泻下, 但止血必须炒用;附子必须久煎方可破坏其生物碱而减轻其毒性。严格统一加工炮制工艺和炮制质量监控标准, 通过加工炮制以降低或消除中药毒性、缓和或改变药性。若不依法炮制或炮制不当, 往往容易增加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后果。

中药煎煮不当也会影响中药的用药安全, 在医嘱的煎煮法中, 有先煎、后下、烊化、包煎 (含布包) 、药引等, 患者家属不按医嘱, 或医院煎药机使用不严格, 均可给患者造成伤害。临床经常有因为附子、乌头煎煮不得法而发生中毒的报道[3]。

1.3 中药质量的特异性

药品质量原因引起的不良后果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ADR) 范畴, 但却属于中药安全性问题。中药的伪品, 是临床中很重要的问题, 需要药学专业人员掌握丰富的中药鉴别知识加以甄别。中药成分复杂, 多种药味组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尚难得到严格、有效的控制, 在现行标准中只有中成药有较明确的质量标准, 对于大多药材和饮片, 缺乏相关“法律界定标准”, 很难界定中药是否真正“合格”, 即便是现行的有关中成药质量标准, 大多控制的也只是其标志性成分, 更有甚者是对其毒性成分的限量控制 (例如, 当年对马兜铃的控制是对马兜铃酸的限量) , 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控制其质量, 对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对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就尤其突出[4]。

2 患者的因素

2.1 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与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而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可有不同的反应。患者中男、女、老幼, 久病新病各不同。有的个体本身体弱多病、心肺功能差、抵抗力差, 亦有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必然使用多种药物, 因此在用药时, 就要求医生能因人而异, 视患者的具体情况, 斟酌开方[5]。有的患者身体属特异性体质, 这样的患者往往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ADR的特点表明, 药物过敏多见于有过敏体质者, 在全部ADR中约占1/4, 患有其他过敏疾病者, 药物过敏的发生率比无其他过敏者高4~10倍;药物过敏者均有比正常人高的家族过敏史及本人其他过敏史, 药物过敏者有半数兼有多种药物过敏史, 在用药时应注意其过敏史[6]。

2.2 患者擅自用药

有的患者自认为“久病成医”或对医药略知一二, 就照方抓药, 不懂辨证自行治疗, 有的患者过分相信偏方、验方, 也有的患者恨病服药, 加大剂量服用。

2.3 中药广告对患者的误导

某些制药单位、销售单位为了经济效益, 或者无意疏漏, 在宣传方面只强调药物的疗效, 忽略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描述, 广告误导, 认为中药无毒, 可以防病强身等, 而造成医者或家属用药不当,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不遵医嘱滥用中药, 擅自服用药物。

3 药物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3.1 用药途径

以口服、肌注和静滴为主的现代中药制剂, 其中肌注和静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而口服刺激药物则易引起胃肠不适[7]。天津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2007年第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 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占到报告总数的22.6%, 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的占40.4%, 口服用药占59.8%。主要品种为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寒颤、高热、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皮疹、瘙痒等。

3.2 不合理配伍用药

临床中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但是, 如果配伍不当, 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其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 某些中西药配合应用时, 可发生药理性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强, 导致疗效降低。如四消丸等含大黄的用于泻下的中成药, 不宜与新霉素、土霉素等搭配, 因肠道细菌被抗菌素抑制而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2) 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某些中成药与西药配合使用后, 会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使药物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含石膏、白矾、赤石脂等的中成药, 如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白凤丸等均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等同服, 因为这些药物中的钙、镁、铝等金属阳离子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稳定的难溶性络合物, 使其吸收量减少, 生物利用率下降, 减弱其抗菌效果[8]。 (3) 在中西药配伍应用中,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尤其突出, 如双黄连注射液配伍使用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可出现沉淀;与丁胺卡那配伍出现浑浊;与青霉素合用不溶性微粒则多。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环丙沙星、右旋糖酐葡萄糖配伍不溶性微粒增多或出现沉淀。刺五加注射液与潘生丁合用则出现沉淀。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维生素B6配伍应用则因pH下降而发生沉淀, 穿琥宁注射液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配伍则出现沉淀。灯盏花素注射液与庆大霉素、甲硝唑则出现浑浊。茵栀黄注射液加入林格液、10%葡萄糖注射液可见大量白点、pH下降。 (4) 临床配制过程中药物溶解度改变可产生不溶性结晶物, 致药物疗效降低。如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与门冬酸钾镁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混合会出现白色浑浊, 加入液体稀释后澄清, 若单独分别加入则不变化。穿琥宁注射液与妥布霉素、硫酸阿米卡星混合出现白色块状沉淀[9]。

3.3 中药服用剂量和服用时间

中医辨证用药, 中药剂量的大小要根据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程度, 因证而定、因方而别、因人而异, 而且因地因地制宜, 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剂量。若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 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白果、杏仁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毒, 特别是药性峻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甚为接近的中药, 如蟾酥、斑蝥等剂量过大就会引起中毒。还有还铅、汞的矿物质如朱砂、赭石、六神丸等长期服用可因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 给患者造成伤害[10]。

4 提高中药安全性的措施

(1) 从源头上解决中药原料的质量问题, 加快推进GAP, 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中药生产过程中, 严格按照GMP标准生产。根据不同中药的成分特点, 制定出符合不同品种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2) 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 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管理并要求调剂人员准确称量。 (3) 在应用中药时, 要辨证施治, 根据病情、体质和有无过敏史等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与剂量, 对特殊要求的中药, 医生需在处方中写明炮制要求和煎煮方法。 (4) 患者也应遵医嘱, 不可擅自用药, 盲目长期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5) 药学人员应自觉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把好调剂关, 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6) 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尤其是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避免不合理配伍导致的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在西药不良反应日趋明朗的同时, 中药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临床在使用中药时, 只有重视中药的安全性, 做到正确认识和合理用药, 才能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才能使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药一定能为人类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中药自身特点、炮制或煎煮不当、不遵医嘱滥用、中药间或中西药间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环境、心理等因素都是引起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结合查阅的文献, 归纳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并对提高中药用药安全总结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药物配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梅全喜, 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07, 18 (12) :881-884.

[2]张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论坛, 2007, 5:13.

[3]张严岭.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 2008, 18:85-86

[4]陈易新.中药安全性问题析辩[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 19 (5) :408-411.

[5]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药物警戒, 2005, 2 (2) :65-68.

[6]周贱, 郭代红, 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6:368.

[7]王彦.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J].吉林中医学, 2008, 28 (5) :356-357.

[8]雷招宝.药品不良反应知识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 10.

[9]刘汉卿.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浅析[J].陕西中医, 2008, 29 (11) :1450-1451.

[10]张杰, 李丽.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J].淮海医药, 2007, 25 (3) :264-266.

安全性因素 篇2

摘要: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是

行,这就增加了安全难度。井下作业空间狭窄,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应时时保持警惕,否则就会四处碰壁,出现破皮红伤,甚至出现人身事故。井下地质条件多变,采掘工作面压力不稳定,顶板破碎,局部冒顶事故难免,而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则影响一个区队的生产任务和安全指标的完成,给矿工造成心理挫折。

死亡10人,经调查,各起事故的原因如下:

中尤为明显。某矿建矿以来的顶板事故中,临近下班发生的占一半以上。

究其原因有:(1)临近下班时间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此时的安全管理制度往往执行不严,流于形式,形成了临近下班时间现场安全管理“空位“。(2)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始下降,安全观念变的淡薄。(3)井下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环境差,近一班的重体力消耗,体力和精力减弱,稍不慎极可能导致事故。(4)临近下班时间,生产任务的完成与否,易产生两种不稳定情绪,一是没完成任务,就易冒险蛮干,违章作业,埋下事故隐患;二是如条件好,超额完成任务,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易产生事故。(5)矿工思想分散,一心想着快点回家忙家务,从事

安全性因素 篇3

【关键词】 急诊内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88-01

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服务行业的一种。它旨在为患者解除病痛,宽慰患者的心灵,为患者的健康做出贡献。医院护士是白衣天使,她们的护理工作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但是,由于患者的过激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大众媒体对各种偶发性医疗事故的夸张报道,建立在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护理过程常常极不和谐,甚至不安全。急诊内科是一个特殊的临床科室,其收治的病人来得急,病情往往较重,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这对急诊内科的护理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引起急诊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小心的规避它们,才能出色地完成护理工作。

2 引起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因素研究

急诊内科的护理工作难度大,在所有的科室中,是公认的最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引起医患和护患关系紧的科室。结合临床的护理经验来看 ,引起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2.1 病源因素

急诊内科病源多,患者病情复杂,病种多样,病情变化较快,而且也较重。比如,急诊内科经常收治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临床常见的脑病与危象、急性中毒、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等病人。众所周知,这些疾病都是极其危重的疾病,医护人员的工作如若不到位,则很容易引起患者的生命危险。另外,在急诊内科,尤其是急诊内科夜班门诊中,经常能够碰到因为打架斗殴而受伤的病人,这类病人往往各方面素质都较低,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积极配合医生及护士的工作,遵嘱性较弱,给护士的护理工作造成严重障碍,因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容易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2 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因素是指护理人员的行为以及言语不当或护理行为过失,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和不安全结果。在医院里.百分之七十的工作均是有护理人员来执行的,其工作内容极其繁琐,大到帮助病人完成诸如雾化治疗等特殊护理,小到帮病人穿衣洗头发等一般护理。在中国医疗护理行业,各大医院的护理人才极度稀缺,她们的工作量往往超出了她们正常应该担负的工作量,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长达八九个小时。下班回归到家庭中还要做家务,照顾家人,每天都身心疲惫,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另外,由于护理行业人才稀缺,医院的招聘要求不是很严格,某些专业知识不扎实,职业道德不佳的护士进入到临床工作,一到急诊内科这样需要过硬的基本功以及反应能力的工作崗位,她们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3 护理管理制度以及监督制度不完善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都是利用长期总结的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甚至是用血的教训和患者的生命换来的,每个护理环节都必须遵循操作规程,稍有大意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也包括护理管理制度以及监督制度不完善。比如,护士夜班期间是禁止睡觉或者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急诊内科的护士更加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因为急诊内科经常在夜间出现急诊,且急诊内科的病人病情多较急较重,可能就因为急诊内科护士因为在工作岗位上打瞌睡或者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晾成大错。

3 针对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急诊内科护士业务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

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稍不满意就会造成护患关系的紧张,急诊内科更是如此,所以必须注重护士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比如,每周可以针对急诊内科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进行理论授课,还可以模拟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实地演练,并定期结合所授课和所演练的内容进行考核。医院出资选送急诊内科护理骨干前往国内知名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进行进修学习,鼓励她们撰写论文以及参加各大学术会议。

3.2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急诊内科护士工作量很大,频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应迅速上报主治医师,因此,她们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感觉到很疲惫。所以,医院应该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比如,可以从稍微清闲的科室调配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经过急诊内科护理部专业培训后,前往急诊内科上岗等等。

3.3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

一件不安全护理差错的发生的原因不是孤立的,追根溯源,在其发生的背后往往影射出诸多与之相关的因素,护理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与之密切相关。急诊内科护理部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本科室的特征建立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管理制度,并且在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它。好的制度需要有责任心的监督人员监督执行。急诊内科护理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科里护士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时的随机抽查。对表现好的护士大肆表扬,对表现较差的护士作出严厉的批评,屡教不改者,可处以行政处罚。

4 结语

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安全与病人的生命安危休戚相关。所以身为一名急诊内科医护人员,熟悉掌握以上这些导致急诊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它们的防范措施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参考文献

[1]何晓英,闫翔,王雪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J].西南军医,2007,9(11):143- 144.

[2]石新平.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79.

[3]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7):

55-57.

影响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篇4

1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环境卫生的因素

1.1 农药和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环境

如氯、磷、汞、氟、铅、镉、砷、铜等, 直接污染水源、饲料、饲草, 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大量积蓄, 可引起动物中毒。

1.2 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 (如已烯雌酚) 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特征;氯霉素能阻碍血细胞形成, 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 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1.3 人畜共患病的影响

人畜共患病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之一, 如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炭疽病、猪囊尾蚴病、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以互相感染人和脊椎动物。

2 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影响因素

2.1 饲料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造成饲料使用不安全

很多饲料成分中含有一些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在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多种次生代谢物, 如生物碱、生氰糖甙、硫代葡萄糖甙、皂甙、棉酚、毒蛋白非蛋白氨基酸、蛋白酶抑制剂、致甲状腺肿因子、有毒硝化基化合物等;在某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 (鱼虾及贝类) 、抗生物素 (生鸡蛋精) 、肌胃糜烂素 (劣质鱼粉) 等, 含有上述成分的饲料在使用时若用量控制不合适会使饲料中毒含量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量, 给畜禽带来危害, 在日粮配合前可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等处理方法来减少或除去毒性, 保证配合日粮安全可靠。

2.2 饲料霉变或受污染

饲料霉变或受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大致包括致病性细菌 (如链球菌、沙门氏菌) , 各种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和其他有害物质 (如农药、二恶英、城市泔水、垃圾) 等对饲料卫生的损害。饲料是很多病源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径, 人畜共患传染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 这些不洁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通过其产品转移给人。

2.2.1 饲料霉变

全世界由于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甚为巨大。我国一些地区 (尤其是南方) 饲料霉变问题也相当严重。动物摄入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 在肝、肾、肌肉、乳汁及鸡蛋中可检出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因而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2.2.2 饲料被化学污染物污染

环境化学污染物在饲料中的存在, 有其自然背景 (产地的地质化学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两方面的原因。饲料中无机污染物如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及氟,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受饲料原料产地的地质化学条件所左右, 但主要还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如工业、采矿、交通、城市排污等造成的“三废”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引起的污染。有机污染物如N-亚硝基化合物 (N-亚硝胺及N-亚硝酰胺) 、二恶英、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或工业副产物, 其污染源在我国均广泛存在, 势必也会对饲料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上述化学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品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 对饲料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

2.2.3 饲料致病微生物污染

饲料是很多致病微生物 (病原菌、病毒等) 的重要传播途径。如英国发生的“疯牛病”, 是由于动物摄入被该病毒污染的饲料而感染。无数事实表明,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畜禽饲料, 这些被污染的饲料进入畜禽体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危害人类健康。

2.3 人为加入的有害化学物质

2.3.1 滥用兽药及违禁药物

在疾病治疗中, 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 过多过滥的使用兽药。部分基层兽医人员和一些个体兽医从业人员, 不管遇到什么病, 病因及临床症状如何, 就立即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 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这样不仅不利于动物疾病的治疗, 而且势必造成动物产生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高残留。另外, 在饲料中添加药物, 不执行休药期规定, 造成药物残留。

违禁药物是动物产品安全中的污染源。如甾体激素、β-兴奋剂、甲状腺抑制剂等, 因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 (瘦肉精) 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危害着人体的健康。虽然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以及《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一系列的规定, 强调严禁在饲料及饲料产品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品种, 严禁非法使用兽药。但个别养殖者或饲料生产商, 为了追求非法利润, 在饲料中非法添加此类违禁药物, 从而使用违禁药物这些物质残留在动物产品内, 经食物链进入人体, 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3.2 添加过量微量元素引起重金属污染和中毒

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是必要的, 但现实养殖过程中, 尤其是广大农村养殖户, 对科学养殖意识浅薄, 只知道使用配合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效果好、效益高, 就盲目大量使用微量元素, 如果饲料中过量添加某种和几种元素。积聚在动物体内, 通过其产品传递给人而影响人体健康。如铜、锌容易在肝中聚集, 人食用铜、锌残留高的猪肝可引起中毒;砷化物可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使动物和人发生过敏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我国农业部于1997年9月发布了《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 规定了30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最低用量、最高用量、停药期、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但是, 有不少饲料企业和养殖场 (户) 不严格按规定执行。比较普遍的是超量添加, 如家禽喹乙醇中毒事件屡见不鲜, 往往是由于超过最高用量数倍, 或是将治疗量当作长期的预防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再就是不落实停药期和某些药物在产蛋期禁用的规定, 导致在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

由于高铜对猪具有促生长作用, 使得很多饲料厂家竞相在猪饲料中添加高铜。饲料中过量铜的使用, 可以引起畜禽铜中毒。铜容易在肝中聚集, 人食入铜残留量高的猪肝可危害人体健康。大量铜随粪便排出, 可造成环境污染。

自国外报道高锌具有促进仔猪生长和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效果后, 我国饲料中锌的添加量日益渐高, 目前有些饲料产品中锌的添加量高达3000mg/kg以上。饲料中高锌的使用, 与高铜一样也是一个不安全因素。有机砷制剂 (对氨基苯砷酸等) 的使用带来的环境砷污染也令人担忧。砷容易在植物, 特别是在水生生物 (鱼类、贝类) 中富集, 最后转移到人类食物链中,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滥用添加剂配饲料。如滥用添加剂配比的一些不合格的饲料, 其含有致癌的苏丹红、磺胺类药等, 导致动物中毒, 危害动物产品安全。

3 食品加工过程中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 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 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屠宰场由于规模小, 受场地工具设备的限制, 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 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水、粪便等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二次污染;二是运输条件不合格, 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运输工具, 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了环境, 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三是动物源性食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 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老公母猪肉冒充商品猪肉等在各地屡禁不止。

4 其他因素

目前, 动物产品常规检疫主要靠感观和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 设备十分简陋, 开展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就更加匮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不配套, 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设备薄弱、手段落后。加之饲料的监督管理混乱, 难以对违法行为做出有效打击。

4.1 法规和标准还不完善

质量安全动物产品生产体系的建立, 离不开政策引导和规范。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动物产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 但管理部门、管理方法、检疫 (验) 手段还不够明确。

4.2 职责不分明

虽有动物防检疫、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的机构, 但与一些相关食品安全检验部门职责划分还不清, 遇事推诿, 影响了动物产品安全体系的建设。

4.3 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开展还不平衡

县级以下和经济欠发展地区开展定点屠宰、定点检疫、集中检疫还存在一定差距, 参差不齐, 影响这项工作的开展。

4.4 检疫、检测设备还不匹配

一些地方检疫仍靠感官检查, 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 违禁添加剂、兽药、激素等检测也存在检测手段、仪器、试剂缺乏等问题。

4.5 处理动物病害肉尸管理办法还不到位

安全性因素 篇5

及防护建议思考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对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用电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很容易出现超负荷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进行配网带电作业,处理故障隐患。本文将从提升配网带电作业安全性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实践措施。

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用电量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配电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确保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配电网作业的各个方面需要不断改进,为电力的持续供应奠定良好的基础。配电网的带电作业是提升供电可靠性的最根本措施,要实现对配网的不停检修,对复杂的带电作业检修采取简单的作业处理方式,提高带电作业的安全性。

一、带电作业施工方式

带电作业方式是按照对作业人员的实际定位划分的,有地电位作业、中间电位作业和等电位作业的方式。作业人员实际施工中,将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位置距离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两种方式。直接作业的方式是作业人员需要穿戴全套的屏蔽防护用具,要利用绝缘工具进行带电作业,在这一阶段,人体与带电设备是处于同一电位,防护用具需要处于导电的作用,在配电线路的实际带电作业中,作业人员需要穿戴全套绝缘防护用具直接进行带电作业,人体与带电体之间是通过绝缘防护用具直接进行带电体作业,在这个阶段,人体与带电体是没有处于同一电位,防护用具需要是绝缘性相对比较好的。间接带电作业是作业人员不直接接触带电体,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利用绝缘工具操作高压带电部件作业,其中中间电位作业、地电位作业等都是属于间接作业,也是距离作业。

二、影响配网带电作业安全性的因素

(一)高压配电网作业特点存在的问题

高压配电线网的电气结构比较复杂,整体的配电设施也比较密集,三相导线之间的线间距较小,带电作业人员在实际的作业中活动范围比较小,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单相接地、线路短路的情况,造成人员伤害或设备故障,为了能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需要在作业中利用安全防护用具保证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在实际的带电作业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绝缘工具进行隔离或遮蔽带电体。另外,在实际的帶电作业中,作业人员需要穿戴合格的电压等级全套绝缘防护用具,确保带电作业方式的正确性,根据相应的作业方式确定绝缘对象,间接作业法应用的是主绝缘,作业人员穿戴的绝缘防护用具是辅绝缘,能够确保配电作业的安全性。

(二)配电带电作业工具应用问题

有关绝缘服穿戴存在的问题,绝缘服穿在身上都比较笨拙,导致实际活动不够灵活,不利于带电操作,还有绝缘服不容易吸汗,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如果作业人员出汗会降低绝缘服的绝缘效果;绝缘手套在接触带电导线时很容易被划破,而且带绝缘手套不灵活,在拿一些工具时很容易滑落,严重影响到整体的施工操作,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针对带电作业施工时,还没有统一的绝缘服和绝缘手套,在该方面的一些准备工作还不够完善,在带电作业中使用的是一些外国的绝缘防护用户,这些绝缘材料的材质和性能较好,耐压水平高,制成的一些绝缘工具重量轻,使用性能较好。在对进口绝缘工具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耐压试验时,需要根据国内电压等级进行耐压试验,防止安全隐患产生。

(三)作业环境的影响因素

配网带电作业的施工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作业的环境大多都是集中在城市,会面临比较负载的环境,其中需要施工的线路较多,城市建筑比较多,相应的噪声也就比较大,在实际的带电作业施工中,如果不能对作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很容易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配电网带电作业的施工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施工,施工作业的环境需要风速小于五级,雨雪天气不能施工,在不良的环境中施工,很容易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在进行实际作业施工之前,需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充分了解。

三、复杂带电作业的相关理论阐述

对于比较复杂的带电作业项目,可以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采用配电线路不停电的作业方式,该种不停电的作业方式可以降低操作的风险,也是当前配电线路操作中确保安全性的根本做法。简单不停电作业方法采用的是切换系统停电施工的方法,能够在最小范围内隔离作业区段进行停电,然后始终保持对用户的连续供电,能够将比较复杂的带电作业项目转化成为不停电作业,也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作业事故中触电事故。我国最初采用绝缘杆作业法进行带电作业是在2006年,不仅实现了观念的转变,也解决了安全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管理理念。例如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作内容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能够有效实现配电线路不停电作业,其中使用的比较先进的作业方法有切换系统停电施工法、旁路施工法和桥接施工法等,需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地区电网特点和带电作业的要求,桥接施工法是一项应用比较广泛的作业方法。

桥接施工法的作业原理是当作业难度较大时,可以通过敷设旁路电缆同时安装施工用开关,旁路电缆可以与主导线连接进行带电作业方法施工,在进行连接时,开关需要置于分闸位置,在简单连接流线之后,如果确定连接无误后,电流会通过主导线和旁路分别流过。此时的作业只相当于简单的带电断流引线,在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之后,需要采用带电作业的方法制造一个停电范围,能够在该范围内进行停电施工作业,有效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四、配网带电作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提升对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电网企业的运行中,需要通过加强对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作业人员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企业作业人员需要熟悉行业内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作业人员的个人技能和对设备的操作能力,不断完善对作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测试,确保配网带电作业人员达到基本要求之后参加带电作业。另外,配网带电作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实际作业危险性较大,需要相关的从业人员具备较硬的技术基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面对危险的情况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安全责任培训活动,要注重从思想方面引导人,并用一些制度约束人,同时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工作,增强在技术方面的对外合作,充分了解配网带电作业的发展趋势和施工工艺,提升带电作业的技术水平。实践中也需要从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力度加大等方面入手,为作业人员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实现对配网运行过程的专业化管理,避免给其应用中埋下质量及安全隐患。当作业人员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后,可使配网带电作业开展更加高效、科学,为其稳定运行及性能优化等提供专业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配网运行及生产风险。

(二)优化配网带电作业的环境

在实际的配网带电作业中,经常会发生配网带电作业人员伤亡事故,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电力设备的出入库管理和登记,设立专人进行管理,要确保设备从采购、使用报废过程的管理,始终确保作业设备性能的良好,对于一些即将报废或使用功能不佳的作业设备严禁使用,减少设备故障对电网造成的危害。如果有恶劣天气发生,需要立即停止作业,不仅是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安全,也是为了保护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如果在夜间进行配网带电作业,需要做好照明工作,及时勘查工作范围内的情况,做好对设备的检查工作。同时,在改善配网带电作业环境状况的过程中,需要从可行性、技术内涵丰富性等方面入手,确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环境影响因素方面的处理工作,给予配网安全性能优化及带电作业高效完成等更多支持,避免电力生产效益、配网运行质量等受到不利影响。当配网运行环境中的隐患及时排除后,可使其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三)加强对配电设备和线路结构的优化管理

在进行配网带电作业施工时,需要选择优质的线路设备,选择的线路设备需要充分了解其性能和物理特征,对进口绝缘服和绝缘防护用具,需要及时进行验收和接收检验,实际的配网带电作业需要遵循《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的相关要求和管理标准,并做好电气试验和对设备物理特征的检验,相关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在作业前后对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的损坏部分,预防设备的绝缘性较差引发一些事故,严禁质量不合格的设备进入到作业现场。配网带电作业有较高的危险性,对技术要求也是相对比较高,需要提高作业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掌握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确保带电作业的顺利进行。在此期间,为了确保配电设备和线路结构管理状况良好性,满足其科学管理要求,也需要渗透好精细化管理及创新理念,为相应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信息,促使具体的管理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实现对配电设备与线路结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科学处理,保持电力企业良好的生产及效益状况。同时,也需要借助信息化及精细化管理方式的应用优势,为配电设备高效运行、线路结构优化等提供技术保障,逐渐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避免加大配网运行风险,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骨科;护理;问题

1骨科病房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

在骨科病房中,常见有药物外渗,护理不当,皮肤受损,自杀或自残,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病情恶化,体位不当所致并发症,术前准备工作未作好,药物使用错误等。

2护理差错因素分析

2.1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和专业护理知识缺乏,对可能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有些护士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护理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对急、危重、病情复杂的患者,不能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在病情观察时缺乏预见性护理思维,无个体针对性,无重点观察的护理问题;还有一些护士不懂急诊创伤的抢救程序,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以致伤后发生致命的并发症时才采取对策而措手不及。

2.2有章不循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士是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若有章不循,则会造成责任事故。

2.3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水平低专业护理具有特殊性,不同的患者要求也不同,现在的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学历低(以中专为主),专科知识及临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动作粗暴,就会产生技术护理差错。

2.4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指导等不到位对使用内固定材料的患者锻炼时要提醒防止内植物断裂,因为骨科患者一般都要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其功能;再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由于肢体位置、肢体移动或搬动不当、功能锻炼不正确等因素引起脱位。护士要向病人说明脱位的可能性及危害性,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作好健康教育宣传或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南》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预防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5环境管理不善骨科患者除治疗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外,四肢骨折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在湿滑地面行走时易发生跌到造成再骨折;小儿、老年人未加床栏易发生坠床等。

2.6护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法律问题①不能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涉及到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自我护理方法,如护士专科知识缺乏,又与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有可能出现护士解释不到位、解释错误或与主管医生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解释现象。②沟通解释不当导致病人误解。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注意应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之外,还要掌握婉转修饰的语言艺术,切忌将话说“满”、说“死”、说过头。③对该实行保护性医疗的病人,护士对该保密的内容进行讲解有可能导致纠纷甚至发生不良后果,故护士对此类病人应慎重行事。

2.7护理病历中的潜在法律问题护理病历是医疗机构护理病人在整个治疗期间行为的全面记载,是诉讼中的重要证据。目前在医院病历书写中常见的问题有:①记录不及时: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工作繁忙或责任心差,忽略了记录而后进行回忆式记录。②署名不实:护士之间代签名或者护士代医生签名的事情时有发生,使护理病历署名不实,这主要是由于个别护士的缺乏法律意识造成的,这种病历在法庭上一旦进行笔迹鉴定,就会露出破绽,失去证据力。③护理记录错误或不全。④记录中字迹不清,随意涂抹。

3防范对策

3.1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教育,培养骨科护士预见性护理思维和能力护士长定期组织专科业务知识学习,指导每人建立读书笔记本,对于临床不同类型患者的抢救,及时总结共同点与不同点,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同时,指导护士要重视患者的主诉。

3.2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每个护士都要认真坚持各项操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医嘱制度,防止医护耦合性差错发生,对不清楚的及时询问、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缺陷,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

性等特点,若发现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下班要及时弥补,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对于长期卧床、大手术患者要进行班班交接,同时密切巡视病人,防止压疮、管道脱落等护理差错发生。

3.3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骨科专业人才每周安排一个下午进行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每天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危重、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并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可能存在的护理差错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人人都有防护理差错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4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行有特色的健康教育实行有特色的健康教育,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开展以来,对病人进行保健、康复、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增进了感情,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过程,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5维护病区环境安全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或有自杀迹象的患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危重、大手术等患者,尽量调至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ICU内以便观察;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6规范健康宣教,提高护士水平护士健康教育与医生告知制度在内容上有重叠,但也有各自侧重点,医生告知病情、治疗方案,护士侧重对病人饮食、睡眠、排泄、服药、活动锻炼、环境及规章制度讲解,在健康健育中医护分工合作,护士健康教育过程中明确自己职责范围,在范围内履行健康教育义务。

3.7各种护理文件记录要符合当前的法律规范改变护理记录传统模式,必须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病历书写与管理,统一规定护理记录的格式。危重、一级护理用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二、三级护理病人用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统一规定护理记录的内容,如针对性记录病人自觉症状、情绪、心理、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记录病情变化症状、体征,记录化验检查的阳性结果、护理操作的内容、时间、关键步骤,记录临时给药的药名、剂量、用药后反应,记录病人有症状时医生处理或未给处理意见,记录护士向病人宣教和告知内容等,统一规定护理记录的要求,如记录时间的要求,应随时记录,并规定各种病人记录的最低频次。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审查、把关。

总之,护理差错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在极其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护士长必须加强护理差错事故的管理,控制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梅.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外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9.

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影响因素 篇7

一、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影响因素

1. 设计体系缺陷

现代多数桥梁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 其考虑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结构强度, 仅仅满足计算上的安全性要求, 对于结构耐久性、结构材料、结构构造、结构维护、结构体系等方面对于安全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另外在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均会出现一定的人为错误, 包括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及使用过程等, 使得桥梁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在桥梁的耐久性方面, 许多桥梁是满足强度设计要求, 耐久性却因为使用时间的关系受到极大的影响, 情况严重的甚至仅仅使用10年左右, 即会出现安全问题。而完整的设计体系需要在面对不同环境、不同使用情况、不同设计对象时, 其结构体系的布局和构造也会有所变化。其设计规范仅仅是一个指导, 出现问题后, 设计人员并不能完全解决, 且规范的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不能适应现代技术水平的更新、观念的进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合理的桥梁设计体系不仅需要满足相关标准, 对于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专业水平、判断力等均有较高的要求。

2. 管理水平及施工水平有限

现代建筑业的兴起, 使得各种建筑单位也相继发展起来。该类单位的施工水平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且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有限。该因素的影响下就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包括施工工艺不合格、操作不规范、偷工减料、材料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强度不足等, 施工质量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 留下许多安全隐患, 容易出现突然性的破坏事件或者尚未达到设计的使用寿命, 即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无法正常使用, 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 设计不合理

许多设计人员对于桥梁的结构设计仅仅考虑到是否符合标准, 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影响因素, 材料的质量、使用情况、结构完整性、延展性等均没有纳入设计的考量范围。该设计的不合理问题, 容易出现设计缺陷, 直接影响到了桥梁的结构的科学性及后续工程的施工情况。后期的维护工作对于桥梁的使用寿命及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需要充分考虑。许多建筑单位在建设结束后, 养护工作是由其他单位负责。养护操作的情况无法结合施工质量及特点进行, 效果无法保障。

4. 桥梁质量监管力度不足

相关单位对于桥梁最后竣工验收或者质量监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如验收技术有限, 桥梁的无损检测不准确, 无法检测出建筑材料的质量或者钢筋材料的置入量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监管制度有漏洞, 许多方面的质量检测均没有纳入检测范围;验收时存在腐败问题等, 给桥梁的使用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因此我国现代的豆腐渣工程及桥梁坍塌事故频频出现, 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放任该问题, 将会大大限制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安全保障措施

1. 重视设计的耐久性

桥梁的建设施工及使用时, 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桥梁的使用时间越长, 车辆的各种作用下使得桥体受到的损害会越明显, 自然环境的风化作用, 材料老化也会不断加深。桥梁的使用寿命有限,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桥梁的使用寿命会被不断缩短。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修建的许多桥梁均属于斜拉桥, 该类桥梁质量稳定, 出现的问题也较少。但是毕竟经历了较长的使用时间, 拉索老化严重, 需要更换。换索的流程较为繁琐, 施工较为复杂, 成本方面投入较多。上述情况集中体现了桥梁耐久性的重要性。我国对桥梁耐力的研究经历了20年左右的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研究的全面性不足的问题。一般对于耐久性的研究较为重视材料方面的选择, 而对于人员的操作、施工工艺及各个细节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全面研究各项资料后发现, 国内外均存在由于桥梁使用时间过长, 而造成缝隙或者断裂的情况, 给行车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于桥梁的设计予以高度的重视。全面分析桥梁的结构布局、构造细节等, 强化桥梁设计的质量, 进行全面的评估, 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在日常保养和维修上, 应将该项工作制定成为制度, 严格落实到位。桥梁的持久性是桥梁设计安全的根本, 我们应确保桥梁的使用安全问题, 加强我国桥梁设计的质量。

2. 考量桥梁超载情况

桥梁的超载问题也是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从整体上分析, 可以将该问题分为三个方面: (1) 现代交通十分繁忙, 压力大, 车流量相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 桥梁设计的车流量无法满足其要求; (2) 许多桥梁修建的时间较早, 使用时间长, 损害老化严重, 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交通的发展; (3) 车辆运营管理不足, 许多大型车辆都存在超载现象。桥梁的超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超载会使得桥梁较为疲劳, 桥梁的振幅提高, 更加容易受到损伤, 如果情况不断发展, 最终造成严重的结构问题, 缩短桥梁使用寿命, 且极易出现安全事故。桥梁在正常荷载的情况下, 会对桥身造成一定的损害, 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到桥梁的耐久性。

3. 充分考虑疲劳损伤

桥梁在使用的过程中所承受的荷载属于动荷载, 该类型的荷载会使桥梁出现一定幅度的震动, 交通量大导致该震动长时间的反复出现, 对桥梁的结构造成累计疲劳损伤。桥梁在建造时, 一般是由各个部分拼接起来, 不具有连续性, 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许多细小的缺陷, 其在动态荷载的反复作用下, 会逐渐发展, 最终形成裂纹。如果不重视早期的小缺陷, 且放任裂缝发展, 会造成严重后果, 桥体会有断裂的危险。因此疲劳损伤是桥梁设计的重要方面, 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仅需要包含整个结构, 也还需要考虑桥梁的关键部位疲劳损伤问题, 避免其影响到整个桥梁结构的性能。

4. 充分借鉴先进经验

我国对桥梁的设计较为静态, 仅仅考量了其工作能力及性能, 忽视了其使用性能, 且对其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性能降低的情况没有深刻认识及高度重视。设计的理念不具有全面性及综合性, 重视经济成本而轻视了安全性及后期维护。欧洲许多国家桥梁设计者所使用的机构基本性能是对桥梁进行全面的考量, 我国的设计者应借鉴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及丰富的经验, 不断促进我国的桥梁建设工程的发展。

三、总结

安全性因素 篇8

在建筑基坑施工时, 为确保施工安全, 防止塌方事故发生, 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 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 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

近几年来, 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 促进了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各地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 现在的城市建筑间距很小, 有的基坑边缘距已有建筑仅十几米、甚至几米, 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威胁, 也相应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另外, 原来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运算公式、施工工艺等, 已不符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实际情况, 导致一些基坑工程出现事故, 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深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2 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2.1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 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 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 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 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 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 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 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磨擦角值相差5°, 其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 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 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2.2 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 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 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 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 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 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 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 地质构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取得的土样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性。因此, 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2.3 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边小。深基坑边坡的失稳, 常常以长边的居中位置发生。这足以说时深基坑开挖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对一些细长条基坑来讲, 这种平面应变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而对近似方形或长方形深基坑则差别比较大。所以, 在未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 支护结构要适当进行调整, 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

2.4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 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实践证明, 有的支护结构按极限平衡理论设计计算的安全系数, 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 但有时却发生破坏;有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 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满足要求。

极限平衡理论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静态设计, 而实际上开挖后的土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也是一个土体逐渐松弛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增长, 土体强度逐渐下降, 并产生一定的变形。所以, 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 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3.1 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近十几年来, 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积累很多实践经验, 收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数据, 已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 为建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 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 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 多数是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 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支护结构设计规范。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 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 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由此可见,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结构荷载法”, 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这是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科研攻关的方向。

3.2 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

目前, 设计人员用的极限平衡原理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常用设计方法, 其计算结果具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 将这种设计方法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 只能单纯满足支护结构的强度要求, 而不能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众多工程事故就是因为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 评价一个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劣, 不仅要看其是否满足强度的要求, 而且还要看其是否产生环境问题, 关键在于其变形大小。鉴于上述实际, 在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法时, 应着重研究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空间效应转化为平面应变和地面超载的确定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3.3 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但是,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方面, 我国至今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试验研究。一些支护结构工程成功了, 也讲不出具体功之处;一些支护结构工程失败了, 也说不清失败的真实原因。在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资料很丰富, 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 无法进行科学分析, 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包括实验室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 , 虽然要耗费部分资金, 但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投资巨大, 如经过科学试验再进行设计时, 肯定会节省可观的经费。因此, 工程现场试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实践积累大量的测试数据, 可对同类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础, 为理论研究和建立新的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4 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成功应用后, 双排桩、土钉、组合拱帷幕、旋喷土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护结构型式也相继问世。但是, 这些支护结构型式的计算模型如何建立、计算简图怎样选取、设计方法如何趋于科学, 仍是当前新型支护结构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 深基坑支护结构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即受力结构与水结构相结合、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支护结构相结合、基坑开挖方式与支护结构型式相结合。这几种结合必然使支护结构受力复杂。所以, 建立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已成为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当务之急。

结束语

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才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正因如此, 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应当从整体功能出发, 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 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摘要:在建筑基坑施工时, 为确保施工安全, 防止塌方事故发生, 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 分析了当前深基坑支护存在的安全问题, 提出了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建筑基坑,基坑支护,安全性

参考文献

[1]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余志成, 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3]龚晓南.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4]赵志缙, 赵帆.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论档案安全风险因素 篇9

一、档案机构内部因素

1. 档案管理业务因素。

档案管理业务因素具体包括档案管理方法、档案管理流程两个方面。档案管理方法是否科学, 档案管理流程是否完善都是影响档案安全的风险因素。

2. 基础设施因素。

档案馆 (室) 是保管档案的主要场所, 其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档案安全状况。无论是档案馆总体设计、档案库房防护, 还是档案馆设备的安排都应将保证档案安全放在首要的地位。在档案馆的总体设计方面, 与档案安全联系较为紧密的当数档案馆防灾设计, 主要是指针对天灾 (即自然灾害) 所采取的一些防护设计。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严重伤亡震惊世界。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 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可见, 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是建筑物。档案馆也应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做好档案馆的防灾设计工作。

3. 档案管理制度因素。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档案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不健全、不配套、不更新、不执行。第一, 不健全, 是指没有制定有关制度, 或者即使出台了相关制度, 但是对某些事宜却未作规定;第二, 不配套, 比如针对相同事宜, 不同制度中的规定相互矛盾;第三, 不更新, 比如有些制度一经制定就再无修改,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第四, 不执行, 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单位却没制定档案安全管理制度, 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未能做到有章可循, 存在不少漏洞,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4. 组织和人员因素。

组织因素主要是指档案安全管理职责在机构中的分布。人员因素是指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组织因素和人员因素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如果没有设立针对档案安全的专门组织, 就会导致没有负责档案安全的专门人员;如果档案机构内部人员没有档案安全意识、观念, 将会致使档案机构缺少档案安全管理组织。人员因素主要包括档案人员的安全意识、档案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安全不仅包括档案实体安全, 还包括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人员既要有保护档案载体安全的意识, 又要有档案保密意识。而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包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博学求进、公正服务。由此可以看出, 档案人员职业道德要求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保守所管理档案信息内容的机密, 增强保密观念, 培养良好的保密习惯。

二、社会环境因素

1. 规范体系因素。

在整个规范体系中, 法规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强的执行力。法规因素方面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档案安全管理的质量。在法制规范体系中, 制度和标准是法规的重要补充。法规、制度、标准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健全。关于档案安全这一重要问题, 在档案界最高法律《档案法》中, 也仅仅在提到档案工作原则时以一个原则的形式提到。在制定一些部门规章的时候, 人们也只顾及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而把档案安全工作晾在一边。

2. 社会档案意识因素。

社会档案意识, 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社会档案意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在于:在社会档案意识比较强的地方和单位, 对档案的重视度也就高, 人们也就注意保管档案, 档案安全保护意识也就强;反之亦然。

3. 人祸因素。

人祸是指不可抵抗的人为灾难, 如战争、恐怖袭击、纵火、盗窃等。战争对档案安全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战争时期, 人的生存都成问题, 何谈保护档案安全。只有当防灾意识普遍建立, 档案部门才有可能做好抵抗各种灾害的事先准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尽管天灾人祸不可预测, 但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人为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发生之后, 进行适当的补救, 比如异质异地备份、“双套制”等都是防范和补救天灾人祸造成的档案安全风险的典型措施。

三、自然环境因素

安全性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74例, 女372例, 年龄2~12 (6.47±0.28) 岁。共使用药物1137种。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2 结果

2.1 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的情况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 见表1;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

2.2 儿童用药药品分类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见表2。

2.3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剂型口服剂型359份 (51.80%) , 注射剂型273份 (39.39%) 、其他61份 (8.81%)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中成药173份 (24.96%) 、其他62份 (8.95%) ,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61份 (8.81%) 为其他, 可知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1儿童专用药少和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的原因和对策693份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 儿童专用药仅69份 (9.96%) , 有儿童药物动力学内容的仅47份 (6.78%) 。由于医学伦理学规定儿童不能作为药品临床试验的对象, 因此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较少, 导致绝大多数儿童用药上市时缺乏儿童相关的试验资料, 因此临床上儿童专用药少, 且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 而儿童对药物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与成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床治疗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药物剂量过大或药效下降等不良事件[3]。政府应尽快建立临床研究儿童用药的政策和法规, 借鉴国外延长专利的政策延长开展儿童药品的市场保护期, 可通过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措施鼓励医院、科研单位及企业收集儿童用药的应用信息、研发儿童的专用药品, 并对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引导, 加快临床研究儿童药品的注册、申请和审评, 并在定价、招商和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确保儿童用药的可持续性发展[4,5]。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乏的原因和对策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护理人员给药和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科学信息, 其中药物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是药品说明书的核心部分, 可指导临床用药, 也是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基础[6]。当发生医疗纠纷时, 药品说明书也是医疗责任鉴定的法律依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使用的适应证、药理学、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儿童用药说明书欠规范以儿童用药说明缺失或药品信息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说明书中无儿童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而儿童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仅以“遵医嘱用药”或“儿童酌情减量”等简单、含糊的语句带过。我国儿童药物使用的剂量主要是通过年龄和体质量进行换算而得出来, 但相同年龄的儿童因性别和高、矮、胖、瘦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量的差别较大, 但若按照年龄给药, 患儿体质量不同会使机体内血药浓度存在差异, 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临床实际工作中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 不能只参考年龄和体质量, 需要结合药品品种的差异性、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的时辰药理学。

3.3 剂型单一的原因及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儿童用药剂型应满足给药方式方便、快捷、可靠,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医护人员的照顾, 且能灵活、适应性地分配剂量。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以口服剂和注射剂为主, 较为单一, 近年来, 制药技术的发展迅速,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等新剂型药物不断上市, 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还能有效减少给药次数, 而国外的研究指出, 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和干混悬剂等剂型均适用于儿童, 可鼓励制药企业提升制药水平, 生产上述适用于的儿童药物剂型。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和儿童合理用药规范指导的缺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医院应对医护人员在儿科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联合用药、儿科复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 有关部门也需制定出《儿童用药指南》对儿童合理用药进行指导[7]。此外, 多数患儿家属不是医药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对药物如何保存、不能与哪种食物同服等知识相对缺乏, 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因素, 还应加强指导公众正确健康意识, 以宣传科学用药的知识, 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帮助家属走出用药误区。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使用药物1137种, 对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 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 61份 (8.81%) 为其他。结论 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单一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该更加加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怡, 张健, 陆晓彤, 等.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 :155-156.

[2]张凤霞, 周敦新.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 :55-56.

[3]冯玉林.探讨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2) :248.

[4]张晨.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以及药师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 :165-166.

[5]郭霖.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4) :94-95.

[6]金丹, 田春华, 杨月明, 等.儿童用药安全现状及政策研究与思考[J].中国药事, 2015, 29 (4) :427-431.

户外运动安全因素分析 篇11

【关键词】户外运动;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户外运动体现了人们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同时户外运动也是一项带有一定风险性的、综合性很强的体育项目〔1〕。它包括了地理学、运动医学、生理学、动植物学、气候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果敢性格等。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户外运动中来。但伴随着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频发,特别是一些严重的意外事故的出现,户外运动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加强户外运动方面的理论研究,减少和预防事故发生,显得尤为紧迫。

1户外运动安全的表现形态分析

由于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特殊性、影响巨大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2〕,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描述户外运动安全表现形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郑州市驴友的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郑州市户外运动安全表现出六种形态:运动过程损伤、运动性病症与疾病、中毒、动物伤害、迷失路向、其他意外事故(参见表1)。

调查显示,在发生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运动过程损伤、运动病症疾病和中毒。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其他安全事故发生,如:野外迷失路向、毒虫咬伤和交通事故等。

2郑州市户外运动安全因素的分析

影响到户外运动安全的因素根多,其主要表现在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与制度因素四个方面〔3〕。

2.1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户外运动的动机、户外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4〕。

2.1.1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的活动过程包括:个人运用感觉、知觉等技能,对所处在的潜在危险状态进行感知;运用经验、学习、记忆和智慧等能力,对危险进行认识。安全意识淡薄是驴友参与户外运动的普遍特征,也是造成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2户外运动的动机

参与者出行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安全问题的发生。调查显示,在被试发生安全问题的146名驴友中有75人次选择“刺激惊险”,占出现总数的20.1%;有18.2%被试选择“兴趣爱好”;有16.6%的被试选择“锻炼身体”;这三个选择出现频率最高,占54.9%。“刺激惊险”意味着有一定危险性;“兴趣爱好”意味着会勇于尝试;“锻炼身体”意味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要求。从表2可以发现参与者户外运动的动机与户外运动安全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是影响户外运动安全的因素之一。

2.1.3户外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

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熟练的技能操作是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及“可能进行户外培训,你希望自己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时,有93.3%的被试驴友选择“户外基本知识技能培训”、“户外医疗急救培训”和“户外专业技能培训”的,分别占91.4%和87.4%;被试驴友的这种集中选择三项技能知识类选项,充分说明了户外运动知识技能的缺乏;而当问及被试驴友“你觉得有在学校里开设户外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时,只有3.3%的人觉得“没有必要”;96.7%的被试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这也再次证明驴友群体户外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尽如人意。

郑州市驴友出行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表3),“每月l次”参与户外运动,占被试的51.3%;而“每月2-3次”和“1周1次或以上”分别为16.7%和7.8%。表中可以发现,由于时间等因素制约,郑州市驴友参加户外运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参加频率不高,就制约了驴友户外运动经验的提升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缺少户外知识技能的支撑,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大。

2.1.4身体素质因素

在谈及户外运动安全问题时,不得不涉及到驴友的身体素质。因为有些户外运动项目需要良好的体能储备,例如攀岩,就需要良好的相对力量与力量耐力作为技术的支撑;再如登山、穿越都需要良好的体能作为保障;只是现在户外运动发展还不够完善,还没有一套详细的针对普通驴友参与的户外运动项目的量化指标可供参考,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难度强度,适合什么样的人群的量化指标还没有建立起来。

2.1.5心理素质因素

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多体现在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适应能力,以及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的应急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与陌生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快融入集体并能够互助,共同面对陌生环境和处理安全问题。这种心理的保障,往往能发掘潜能,提高应急能力。

2.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5〕。

2.2.1自然环境因素

由于户外运动一般情况下是利用自然场地开展,自然环境因素在户外运动安全上显得尤为突出。影响户外运动安全的自然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场地的强度系数、难度系数和风险指数等,这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出现与户外运动本身具有的探险性、刺激性、挑战性特点有关;另一种是来源于自然灾害,分为骤发性自然灾害和长期性自然灾害。常见的骤发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塌陷、地裂、崩塌、滑坡、泥石流、暴雨、洪水、沙暴、有毒气体污染等。长期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海侵、大气污染、瘟疫等,这些是被动的面临自然的挑战。一旦户外运动过程遇到自然灾害特别是骤发性自然灾害时,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

2.2.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中的安全问题,如战争、动乱、犯罪等有可能作用到户外运动中,造成驴友的安全受到威胁。由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异及二者相互作用引发,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除了与自然因素有关外,往往与道路和休闲设施修建时开挖坡脚和破坏植被等人类活动的干预有关。

2.3管理因素

户外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对户外运动安全的管理,就目前而言,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在我国基本算是一个真空状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2.3.1组织不规范

户外运动活动的组织,是指为了保证户外运动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地开展,按照开展户外运动的目的和规则,对户外运动领队、教练、参与者等人员进行动员和组织,对活动经费、装备器材等物资进行配置和协调的过程。而实际上郑州市户外运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很多都是通过简单的网络召集、个人自助等形式开展。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户外俱乐部在组织活动时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也没有什么前期准备工作和详细的计划。户外运动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由于组织、操作、管理的不规范,导致户外运动安全问题频频发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到了户外运动的声誉。

2.3.2户外救援机构缺乏

户外运动活动多在自然场地甚至是荒山野岭进行,其安全事故的发生又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点,遇险多数又是在复杂、险峻的地理环境下发生的,本身就增加了救援难度,驴友遇险时,大部分采取的措施是拨打110、119报警。警方虽然有义务进行救援,但却缺少户外运动技能,救援效率不高。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虽然有全国户外届最成功的户外联盟体—河南户外联盟,也下设有河南户外救援队,救援能力较强,汶川地震期间,成为第一支参与救援的民间户外专业救援团体,玉树地震,该救援队分三个梯队进驻玉树救援,但是这种民间救援组织还是存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缺乏有力保障,生存压力很大,亟待解决。户外运动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户外运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2.4制度因素

我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大致分为各单项管理法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以及从业机构管理办法三类。这些制度里缺乏在户外运动中针对驴友热衷的却安全隐患较大的探险穿越、自驾游和背包游等活动的的法规,以及针对户外俱乐部组织活动的行业制度规范,我国对于一些新型户外运动项目,还没有出台管理规范和制度〔6〕。

3建议

3.1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的宏观管理

由于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具有敏感性与负面性的特点,现如今,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制定了众多的旅游管理法规,但还没有关于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使之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为了保证驴友的安全利益,防止在户外运动中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户外运动安全管理意识,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的宏观管理,势在必行。也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一套内容有利于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户外运动参与者安全的制度法规,给予户外运动参与者以指导和管理,切实做好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工作。

3.2加强对户外俱乐部的管理

我国有对行业俱乐部的管理办法,如《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及相关从业机构技术等级标准》的内容中,对户外运动从业机构的技术等级进行了划分,明确各等级所须具备的条件;对户外运动从业机构的技术等级的评定给予了明确规定;并对技术等级期限、技术等级降级或者取消有关事宜进行了规定。再如《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及相关从业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的内容中,对户外俱乐部的义务和权利等做了详细规定。笔者通过户外实践观察与访谈了解到,这些规定对于户外俱乐部组织的驴友户外运动没有太大帮助,因此急需出台针对俱乐部组织一般性户外运动的办法与制度,规范俱乐部的组织程序,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确保驴友以及户外爱好者的人身安全,以使户外运动健康发展。

3.3出台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

频繁发生的驴友安全事故特别是年轻生命的逝去,给户外运动以及社会敲响了警钟。户外论坛都有关于户外运动的免责声明,声明称“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组织者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领队声明依法解决。”但法律专家认为,这种网站发布的声明应该是无效的。因此,这些所谓的“免责声明”并不能完全免责,国家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户外运动的组织并保障驴友户外运动安全。

3.4建立户外运动公共救援系统

在我国,人们还没有明确的公共救援意识,仍认为在野外出了事,理所应当由公安警察来救、消防官兵来救。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有了分工,才会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与国外完善的救援体系相比,我国的公共救援可谓相当落后,虽然各地有一些民间的户外救援队,但只是小米加步枪的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公共救援体系的建立应该被摆到重要日程上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公共救援体系以资金、设备、技术的支持。这样,我国的驴友以后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自己的生命与安全才能多一分保证。

3.5加强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提高户外运动安全意识

教育是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为了确保户外运动安全,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学校教育。应把户外运动安全的相关内容贯穿于我国学校教育的始终。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户外运动内容,以实践内容为主,如伤害事故的处理、基本的急救知识、野外生存逃生等。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驴友、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疏忽而引起的,当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时,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参考文献

〔1〕孟刚.户外运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吴耿安,郑向敏.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初步研究〔J〕.大同: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Vol.21(7):107-109.

〔3〕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170-183.

〔5〕韩静,胡超.我国驴友旅游的兴起和研究现状〔J〕.南京:现代经济信息,2009,(10)336.

〔6〕张进福.旅游安全理论与实践福建省个案实证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01.

〔7〕胡孝海.郑州市户外运动安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安全性因素 篇12

一、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

资产定价不合理和信息披露不完整是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动不具有安全性的主要问题。首先,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定价多是协议价,其中考虑了管理层的贡献,暗含着对管理层的奖励,由于管理层的贡献难以量化及准确计量,致使暗箱操作屡屡发生,造成国有资本流失。况且国有股权转让是行政手段形成的,不仅很难形成均衡价格,相反很容易成为民营资本暴富的机会。从我国发生的管理层收购案例来看,80%的国有股转让价格低于公司同期的每股净资产。如粤美的管理层收购中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2.95元,同期每股净资产是3.81元,国有资本总计流失3 025.5万元;第二次股权转让价格为3元,同期每股净资产是4.07元,国有资本流失总计7 750.05万元。佛塑股份转让价是每股2.95元,低于当时的每股净资产3.187元。特变电工管理层收购的转让价格更是大大低于公司每股净资产,公司同期每股净资产为3.38元,而其向3家股东的转让价最低的只有1.24元,只占到每股净资产的36.68%。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采用先做亏公司,做小净资产,然后以此为砝码和当地政府谈判的方法,从而以相当低的价格实现收购的目的。有的管理层通过调节或者隐藏利润的办法扩大公司的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给高层管理者。另外,被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资金来源和后续计划等重要信息没有给予及时和有效的披露,隐藏着大量的私有信息,是造成国有资本流动不安全的内部因素。

(二)资产评估环节发生资本流失

缺乏客观标准和人为主观的作为使资产评估环节国有资本流动缺乏安全性。据统计,在2005年2 000多家进行中外合资的公司中,绝大多数无形资产未经评估就与外商合资,仅此一项一年就造成国有资本流失90多亿元。资产评估是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一项新的业务,尚缺乏理论支持、经验积累和客观标准,因而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将资产价值从低评估的现象。在资产重组时,一些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保护和利用不够,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财务上虽然有无形资产的会计科目,但其反映的主要是已经发生过买卖的专利、专有技术、配方等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大多数企业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商标、销售网络、特许经营权、技术力量、管理资源等无形资产没有通过评估建账,在此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必然造成国有资本流失。另外,资产评估带有严重的人为主观色彩,即使确定了资产评估标准,也会有人利用资产评估侵吞国有资本。

(三)产权交易价格不合理

国有企业产权的合理流动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在以往的产权变动中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不安全现象。一些企业在出售、出租国有资产时,私下交易,甚至出现了高价不卖低价卖的现象。有些企业随意变更产权,把国有企业的产权经过私下运作变成私人企业,不规范的产权交易使国有资产被廉价出售。一些企业在进行国有产权转让和国有资产处置时,违反管理权限,不经批准,擅自转让国有产权,擅自处置企业的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企业重组成功率较低

政府干预企业重组与企业盲目重组导致重组成功率较低。首先,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的重组大多是通过政府行政干预完成,由于政府管理目标具有多重性,必然使其行为和决策不可能都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如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而去拼以资产规模和收入为标准的100强、500强,使重组企业患上“巨人症”;有的为了甩包袱,强行让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造成劣势企业未救活,优势企业被拖垮的结局。其次,有些企业盲目地进行资产扩张。任何企业都应该有一个适度的规模或最佳规模,科斯说过: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可能存在收益递减,企业的最佳规模应该是企业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我国企业进行的许多扩张式重组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其扩张的规模大大超过了科斯边界。国内学者曾选取大量的重组企业作为样本作实证分析,以三年为考查阶段,47.5%的企业在重组之前净资产的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在资产重组之后反而转为下降趋势。33%的企业在重组之后虽然利润总量和每股收益上升,但是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只有20%左右的企业在重组之后每股收益与净资产均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对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各种有形市场发展较快,无形市场如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慢;低层次的集贸市场发展较快,高层次的人才市场、资本市场发展较慢。这种不平衡使得经理市场上没有数量充裕或“供给充分”的职业经理阶层,无法形成经营者间的有效竞争与替代关系,也就决定了股东不能及时对不称职的经理进行撤换并选择到令他更满意的替代人。此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尤其是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中,存在着产权交易思想不正确、交易主体不明确、交易机构不规范等问题,难以适应国有资本安全流动的要求。缺乏健全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使国有资产在产权交易中评估不真、价实不符,甚至未经界定的产权就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导致国有资本的大量流失。不完善的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无法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也无法使国有产权进行公平交易。

(二)制度因素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企业内部激励制度对国有资本流动安全性产生了影响。首先,尽管历经改革,但我国国有资本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缺陷,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得不到落实,没有人以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必然走向“内部人控制”。其次,有些国有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实行年薪制,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很少与经营绩效挂钩,缺乏长期激励措施而导致短期行为,例如盲目扩张企业,导致企业规模过大,使国有资本间接发生流失。

(三)管理因素

企业是否具有有效的治理结构及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也会影响国有资本流动的安全性。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形成国有企业内部约束力,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还未按现代公司制要求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但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监事会成员受制于董事会,不但起不了监管作用,反而主体错位,受制于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监管。另外,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层领导者不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职业经理人中考核筛选,而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由政府部门委派,致使一些能力并不强的人有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到高管岗位。一些高层领导的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往往做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决策,在进行重组时,缺乏对被重组对象发展潜质或商业价值的充分的调查研究,导致重组失败,国有资本流失。

(四)财务因素

在国有资本流动过程中,有些国有企业对于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土地使用权等,没有正确、如实地核实财产,评估作价,低估其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影响国有资本的流动性。例如在扩张性资本流动中,如果企业举债过多,就会导致其因付不出本息而破产倒闭;企业如果用自身的资金用于扩张性资本流动,虽说风险比举债小,但是企业本身受现金头寸的制约,并且交易规模也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

上一篇:课程职业岗位信息分析下一篇:数学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