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孩子

2024-08-04

低段孩子(共4篇)

低段孩子 篇1

摘要:小学低段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 循序渐进, 逐渐提升, 抓好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 必须重视交际情境创设, 对话气氛营造, 同时应深入剖析教材, 用活文本, 拓展延伸, 还应加强角色互动, 才有成效。而情境创设是否成功, 语文教学中切入口语交际训练是否恰当, 课内外交际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是口语交际训练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低段,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一、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 结合低段孩子特点, 相机诱导, 激发孩子说话欲望, 让每一个孩子不自觉地进入创设好口语交际环境, 自主地、无拘束地参与到口语交流中来, 孩子们开口了, 各种培养目标的达成就成为可能。

1. 消除孩子胆怯心理, 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低年级孩子, 特别是留守学生, 先期语言环境贫乏, 语汇量小, 少数孩子虽能积极发言, 有口语表达的欲望, 但口语表达能力弱, 又往往说不大清楚。对此, 首先要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 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其次, 多给孩子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 如利用晨会课引导孩子说见闻、说故事、说课文、说图画等, 还可以带动他们边说边演、边说边唱。三是评说结合, 通过赞扬和评价, 激发孩子口语交际兴趣。如课堂上采用问答式对孩子进行口语训练, 老师边听, 边用肢体语言、表情给予鼓励或肯定, 孩子就会兴趣盎然, 主动说话。

2. 循序渐进, 系统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

交际训练应循序渐进, 系统性进行, 切忌过多过急。要从起始年级开始, 从说一句话、几句话到一段话, 从“开口说”到围绕一个主题说, 从“随意说”到有逻辑说。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这样才能从易到难, 由浅及深, 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材有计划地编排了许多看图说话的口语交际案例, 在教学中, 可根据看单幅图和多幅图说话等口语交际内容, 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 引导孩子认真看图, 通过思维, 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 逐渐由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连贯地说几句比较通顺的话。

3. 重视阅读教学,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语文教材具有听说训练的文本功能。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听说点”, 在阅读教学中整合听说训练, 利用听说训练, 把思想教育、理解文本内容及课后作业拓展结合起来,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在教学《找春天》时, 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 让孩子根据文本各自“找春天”, 然后让孩子大胆地说自己找的结果, 听别人找的结果, 想象周围春天的景象, 再读教材, 再说生活中的春天。通过在阅读的基础上“说”春天, 孩子纷纷讲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 沉浸在春天的意境中, 在口语交际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春天的感受。教材的课后巩固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空间, 如在“我会写、我会认”等环节中的词语便是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尚好素材, 这些词语贯穿在本文各个自然段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词语穿针引线, 让孩子复述文本, 既增加说话训练的密度, 又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为孩子今后书面语言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词汇。

二、用活教材

提高孩子口语交际水平的途径除社会交往外, 最规范、最准确的当在语文课堂。老师如何深析教材, 用活教材, 对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 仅让孩子回答问题, 简单讨论问题和交流意见,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对话等, 来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深入和用活教材对进一步提高孩子口语交际能力作用颇大。

教材文本是孩子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良好范例。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课文文本还应成为孩子说话的内容, 是培养和提高孩子口语交际水平的现存材料, 教师要很好地用活这一资源, 为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服务。对此, 应注重深挖教材, 创新性地拓展延伸课文文本内容, 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如教学游记体文本, 让孩子们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 扮演导游, 向大家介绍文本内容, 力争说得具体、清楚、明了。如教学描述性文本, 则让孩子充当讲解员, 逐一宣讲文本内容, 力争说得形象、生动、有趣。孩子在复述教材文本时, 进一步增强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 其语言交际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通过活用教材, 让孩子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丰富、有趣、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口语互动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 老师的作用是多元的, 在课前, 是孩子需求的分析者, 课堂活动的策划者, 课堂上, 是组织者兼顾问, 教师要有效组织活动, 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随时对活动进展给予指导和调节, 对孩子的语言活动给予评价和总结。因此, 口语交际课对教师的语文素养、课堂组织调控的能力等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为与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互动提供支撑。在口语训练过程中要避免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 造成的“一言堂”局面, 导致孩子们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失去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 要让孩子们自己对口语互动的顺利开展和结果直接负责, 在课堂中, 通过口语互动提高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让他们以小组、团队等形式参与口语互动, 激发其学习动机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使课堂充满活力, 孩子们思维敏捷, 口语交际对象多维, 口语交流频繁, 从而提升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低段孩子 篇2

打开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 你会欣喜地发现, 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湿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大家越来越相信儿童诗在孩子成长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农村许多的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 大多数孩子有爷爷、奶奶来照顾, 而这些祖辈大多数是文盲, 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都力不从心, 要么过分的宠爱, 要么就是打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对孩子的评价比较单一, 成绩好就是好孩子, 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这使不少孩子缺乏自信, 自暴自弃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 外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也正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 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 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而晨诵童诗、儿歌、童谣等是给予孩子积极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

农村中有些家长虽然有文化, 但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盲目,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出色, 就让他们背论语, 背道德经或生涩难懂的古诗, 这些内容孩子以后真的可以用上吗?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丰富孩子当前的生命体验, 而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字、枯燥机械的记忆更会让孩子痛苦不堪, 而机械的牢记又是想象的大敌。那么怎样的诗才是农村孩子最需要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搜集那些符合孩子生命需求的诗呢?

二、晨诗要求

晨诵能为孩子开启美好生活的旅程, 但只有让每一首诗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关联, 才能唤醒孩子们的心灵, 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成长, 所以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适宜的诗句奉献给孩子。

(一) 晨诗与年龄——吻合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质朴, 富有幻想, 思维敏捷, 好奇多问, 喜爱游戏。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童诗和儿歌。

1. 活泼快乐, 富有童趣

低段儿童活泼可爱又天真浪漫。这就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 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和有趣的情致, 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为啥我没能得第一》“小鞋带, 真调皮, 跑三步, 系一系;小裤子, 真淘气, 跑两步, 提一提;现在你该明白了?为啥我没跑第一。”这首诗童趣盎然, 孩子们读着读着, 一下子被诗中的稚气可掬的小调皮逗笑了。诗人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 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应具有的, 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在进行诵读中, 孩子们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乐, 在不知不觉中就带去了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2. 节奏鲜明, 富有想象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联想, 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 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 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来创造优美的意境, 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 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 展开想象的翅膀, 感悟诗的题旨。童诗中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也是不能缺少的, 因为它能激发读者的感情, 引起共鸣。诗歌的这种鲜明节奏和丰富的想象, 对低段儿童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如:《摇篮》 (黄庆云)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孩子们读着想着, 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仿佛妈妈正推着摇篮摇着自己, 那么舒服, 那么快乐。另外还有诗《咕噜》《粗心的小画家》《打呼噜的爸爸》等这些童诗既注意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也更有利于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3. 构思巧妙, 富有灵气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 还是在深刻性上, 都远不如成人诗歌, 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 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 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 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 在微风中飞舞, 飞舞。”又如钱万成的《会飞的叶子》:“说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这些构思巧妙、富于灵气的小诗如一股股清澈的小溪流入孩子们思想的深处, 它纯净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具有了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二) 晨诗与教材——结合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人教版 (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 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 把晨诵的童诗、儿歌和教材结合起来阅读, 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1. 与教材精神相通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生学习这一组课文后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 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 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思想为学生选择晨诵的童诗或儿歌。如:《拖鞋》 (马云超) 、《摇篮》 (黄庆云) 、《小酒窝》 (王清秀) 等一些描写家庭之爱的童诗, 孩子们晨诵时就会觉得特别自然、亲切, 这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的教育。

2. 与教材内容链接

我们在选择晨诵作品时, 可以与教材的内容链接。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编排的, 这一组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组的内容精选一些有关春天的童诗。如:《初春》 (殷常青) 、《春天》 (冯辉岳) 、《春天在哪里》 (陈伯吹) 《花籽》 (马云超) 等。让孩子们在晨诵中享受到春天的美好, 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文学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生命。

3. 与教材插图对应

低年级的一些教材中, 配有许多彩色的插图, 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在课余孩子们总喜欢静静地欣赏或模仿这些插图, 并将其画在自己的本子上, 根据这一现象, 我开始指导学生搜集一些与这些插图有关的诗来作为晨诵诗。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 有一幅雪花图。我就根据这幅图, 让学生晨诵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 飞扬, 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又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四中有一幅小白兔和小猴子过桥的插图, 我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高帆的《小河与小桥》:“草地是一块, 漂亮的绿绸缎。可惜被小河, 剪成两半, 小桥, 紧扯住两半绸缎, 要把它们, 重新缝在一起。便让小鱼儿, 做它的银针。一闪一闪, 从这岸连到那岸……”吟诵这样的晨诵诗孩子们感觉特别亲切, 晨诵的时候也特别有兴趣。

(三) 晨诗与生活——共舞

让晨诵的童诗与孩子们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能使他们平凡的生活变得具有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这些“童趣”可以与孩子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拓展他们本身的“童趣”。

1. 与农村田园融合

田园让农村孩子成为自然的宠儿。自然完全向他们开放, 他们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亲近鸟兽虫鱼, 亲近花草树木, 亲近山川河流, 紧紧牵着大自然母亲的手。他们嬉游的触角抚摸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 他们可以采莲江畔, 荡舟水上, 沉静垂钓, 尽享水趣。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田园生活相符的诗来晨诵。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又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等等。自然的深深处, 嬉戏的深深处, 晨诵着属于孩子们身边自然的诗, 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在幸福的深深处。

2. 与课外游戏配合

我们发现农村低段年级的孩子们游戏一般就是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踢键子、跳房子等, 于是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游戏的儿歌来晨诵, 让孩子们能边玩边唱。比如:在课间的“跳皮筋”活动中, 孩子们可以一边跳一边唱“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在“编花篮”活动中, 孩子们可以边做着动作边唱“荷花荷花几月开……”孩子们边玩边唱, 玩中有乐, 乐中有学, 玩中有得, 玩中有创, 这更好地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 儿童在边玩边唱中情绪积极, 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3. 与节日氛围合拍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农村里节日氛围特别浓烈, 如:农历正月十五夜, 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家家张灯结彩, 人们赏灯, 猜灯谜, 吃元宵, 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元宵有关的诗来晨诵, 如:《元宵节》《看花灯》等。又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时, 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于是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节日选择有关的诗歌来晨诵, 如:唐代杜牧的《清明》、张继的《闾门即事》、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是一年秋季的中间, 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 此夜人们还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 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 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晨诵《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结合节日精选一些适合于低年级孩子的诗文来进行晨诵, 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

三、诗海采撷

根据以上的一些要求我们开始采集诗歌, 这是我们晨诵最基础的一环。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 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必须有“诗歌材料”才能让你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

(一) 扩充力量, 采集诗歌

一开始采集诗歌的时候, 我们只有在参与晨诵实践研究的三个教师, 诗歌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寻找的, 但当孩子们实际晨诵时, 我们才发现有些我们认为优美的晨诵诗并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干脆就让孩子们及有兴趣的家长都参与进来,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提升了晨诵诗的质量。大家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 上网搜集, 访问他人等途径, 把采集到的诗歌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 都记录在下面的“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中, 一个月为一个阶段。

记录人:_____

(二) 相互交流, 整理诗歌

我们再把采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整理诗歌的方法:可以按诗人分, 可以按内容分, 可以按形式分……。我设计了以下的分类表。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_____

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采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整理好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看看哪方面内容少的, 按类别再采集补充一些。 (课外进行) 最后由教师指导并全面整理, 然后把全班分类的页面装订成“册”。

(三) 欣赏评比, 推荐诗歌

学生经过整理资料的过程, 对自己采集的诗歌又多了一份了解, 也了解了同学们采集的诗歌, 通过相互补充, 拓展了视野。这时再利用课余时间把大家采集整理的诗歌进行展示, 开展诗歌欣赏评比活动。最后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如:在采到的诗中, 我最喜欢 () 首, 你喜欢吗?把你喜欢的诗歌推荐给大家吧!

推荐人:_____

通过这样的采集、整理与推荐的晨诵诗比以前只有教师采集的诗歌更丰富了, 更有趣了。孩子们晨诵着自己采集来的童诗特别有成就感, 也特别自豪。在他们稚嫩的声音里, 在他们自信的明眸里、在他们可爱的笑脸中, 处处洋溢着属于他们的生命快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

[2] .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8.

[3] .洪志明著.用新观念学童诗[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9.

低段孩子 篇3

一、丰富形式, 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一个初接触汉字的孩子来说, 激发其兴趣是第一要务。

1、课件演示。

课件的应用, 将枯燥的汉字变得非常形象, 声音、画面也更加吸引孩子。如学“采”字, 展示出一棵结满果子的树, 一只手灵活地摘下树上的果子, 随后演变出一幅画面, 树变成了“木”, 那只手变成了“爪字头”, 画外音:原来“采”就是用手在树木上摘下东西。动感的画面, 形象的解说, 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 他们会很轻松地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

2、编“顺口溜”。

在学习会意字时, 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复杂的字。如:“鱼、羊”鲜, “二木”林, “三木”森, “小、大”尖, “小、土”尘, “三口”品, “三日”晶, “日、光”晃等。此种方法让识字很有趣味性, 学生记得快, 记得准。

3、编、猜字谜。

学生在学习生字时, 教师给予鼓励, 让他们积极去观察字形, 学着编成字谜, 还可和其他同学交流, 让他们猜猜。如:学习“想”, 左边木, 右边目, 紧紧相拥在心上;学习“男”, 在田里下力的那个人;学习“闪”字时, 就说“门字里边有一人”;学习“坐”字时, 就说“两个小人土上蹲, 一左一右两边分”等等。

4、丰富想象。

如:认识“母”字, 学生分析为好像妈妈抱着我, 两点像母亲的乳汁;认识“国”字, 学生分析为方框里有一块玉石, 国家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宝贝;认识“高”字, 就是一幢高楼上有一个个窗户;认识“影”字, 就是太阳 (日) 出来照着一座亭子 (京) , 投下了影子 (三撇) 。形象、生动, 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二、创新方法, 提高识字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如有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字, 教给孩子一些识字方法, 在玩中认识了生字, 还辨清了形近字, 对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1、“寻找造字规律”。

“六书”造字法造就了千万个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 每个汉字都像一副画。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 如“山、水、石、火、网, 刀”等, 使人见字而知形, 见形而知意。在这类汉字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图字对照,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看多媒体展示字的演变过程等方法, 让学生学习。又如教学内涵丰富, 组构巧妙的会意字时, 可引导学生依据字形进行想象。如学习“休”字, 可引导学生这么想:“一个人在外累了, 就靠在树旁休息”。学习“从”, 就可引导学生这么想:“两个人前后相随”。学习“尖”, 就会想:“上小下大为尖”。这样, 不仅记住了字的读音和写法, 也知道了字的含义, 学会了运用。形声字是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 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造字方法,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学生更容易掌握。如:认识了“青”字后, 加上“三点水”为“清”, 此字和水有关;加上“竖心旁”为“情”, 情发自一个人的内心;加上“言字旁”为“请”, 发出邀请得用语言;加上“虫字旁”为“蜻”, 此字与虫有关, 如“蜻蜓”。这样, 学生很快掌握这一系列的字, 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混淆。

2、“熟字变一变”。

如, 在教学“无”时, 就联系之前学过的“天”字, 将“捺”变成“竖弯钩”;学习“手”时, 就联系之前学过的“毛”, 将“竖弯钩”变成“竖钩”;学习“电”时, 就联系之前学过的“田”, 将“竖”变成“竖弯钩”;“儿”字变一个笔画就成“几、九”等。

3、“熟字加减法”。

如:给“日”字加一笔就可变成很多新字, 加一“横”, 就成“目”;加一“竖弯钩”, 就成“电”;加一“撇”, 就成“白”;加一“竖”, 就成“田”。“自”字减一“撇”成“目”, 减一“横”成“白”。“票”遇“风”是“飘”, “票”遇“三点水”是“漂”。

三、拓展途径, 增大识字数量

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 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 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的课程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识字的渠道。

1、生活中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自主识字的一条重要途径, 可动员家长在家, 在上学、放学途中, 在节假日, 让学生观察街道两旁的招牌、标语、广告、标志牌, 走进超市观察各类物品的包装, 认识商品名称, 在家认识家具、电器名称, 观看影视作品字幕, 在学校走进植物园, 认识植物挂牌, 帮助老师发本子, 认识同学名字等。

2、课外阅读中识字。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识字的又一途径。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给学生推荐与教材配套的主题式阅读和经典阅读读本等课外读本, 这类读本大部分都配以拼音, 学生只要完成了拼音学习后就可以阅读此类读本, 在课外阅读中, 孩子们被朗朗上口的儿歌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所吸引, 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与常见的汉字见了一面又一面, 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很多汉字。

3、提供展示平台。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识字的积极性, 每天早上课前三分钟就是课外识字展示时间, 学生可以向全班朗读自己学读的词语、儿歌和故事。每周班上开展一次“周识字大王”评选活动, 并让学生动手制作识字剪贴报, 在班级园地里加以展示、交流。期末, 对学生本期识字量进行测试, 对于识字量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授予“识字大王”称号, 这些展示平台, 极大促进了孩子自主识字的兴趣。

低段孩子 篇4

教师作为孩子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应抓住孩子的心理, 想孩子所想, 做孩子所做, 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构造快乐轻松的语文课堂, 让孩子喜欢上课, 爱上课堂, 为孩子融入小学学习生活, 遨游知识的海洋, 插上有力的翅膀。

一、童话王国, 兴趣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导入能否抓住孩子的心, 吸引孩子的兴趣, 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愿望, 对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创设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情境, 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快乐, 开始愉快的学习旅程。

例如, 我在进行拼音复习教学时, 创设了到拼音王国“抢夺金钥匙”的闯关情境。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上一节拼音复习课, 老师再带你们去美丽的拼音王国游玩。 (板书:出示课题, 在黑板上贴出拼音王国的房子)

听说拼音王国有一把金钥匙, 金钥匙可以开启智慧大门, 拼音王国正在进行“抢夺金钥匙”的闯关历险活动, 你们听, 拼音王国的小精灵向小朋友发出邀请了。 (多媒体播放小精灵的声音:小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拼音王国参加“抢夺金钥匙”的闯关历险活动, 听说你们都是聪明、能干的孩子, 愿你们闯关成功!)

吸引人的故事, 动听的小精灵的声音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 吸引了孩子的强大兴趣, 他们很快自主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二、竞争游戏, 穿插其中

孩子们喜欢新鲜的事物, 喜欢挑战, 不甘心落后。如果在课堂之中穿插一些竞争游戏, 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还可以轻松地抓住孩子的心, 激发学习的愿望,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多种多样的识字游戏、朗读擂台赛、夺红旗比赛、小老师纠错等都是孩子比较喜欢的竞争游戏。每当游戏开始时, 孩子们斗志昂扬, 充满信心, 高举着小手, 课堂气氛活跃, 竞争氛围浓厚。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在识字中穿插游戏, 可以让枯燥的生字变得有生命有活力。如:孩子在巩固字形时, 做我指你猜的游戏;在给字标拼音时做找朋友、戴帽子、采蘑菇的游戏, 在给生字组词时, 做连一连、找好朋友、开火车的游戏等。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三、动手动脑, 动静交替

让孩子课堂40分钟一直保持一定的姿势或学习的充足劲头, 是非常困难的, 毕竟孩子的年龄太小, 总是克制不了动一动。那就顺应孩子的需要, 在课堂中让孩子动动手, 动动脚, 动静交替, 活跃课堂气氛, 以动制静, 以动促学。

每节课中间安排一节课间操, 例如以下这个我比较喜欢用的课间操:一二点点头, 三四拍拍肩, 五六拍拍手, 七八扭扭腰, 九十做好了。每当孩子坐不住时, 做做这个操, 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又集中了。又如在课堂上, 安排学生板书、连线、找卡片、贴图片……同时取个好听的名字, 如过桥、好朋友、钓鱼、排排队等, 在动手动脑中学生兴致高昂, 积极参与, 积极动脑, 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言语手势, 亲切夸张

老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交流, 走进孩子的心里, 消除孩子的压力, 让孩子亲近你, 喜欢你, 从而喜欢你的课, 喜欢上语文。

例如, “春天来了, 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我配上轻轻的语调, 带上轻柔的手势, 让孩子们好像感受到春姑娘真地走进同学之间, 来到我们之中。又如:在进行语文园地教学——“我的发现”这一环节时, 我用手比划出一个大大的放大镜, 配上语言“孩子们, 你们的放大镜准备好了吗?请拿着它, 去找找, 你发现了什么?”富有童趣的语言, 有趣的手势让孩子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上一篇: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下一篇:日常维护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