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评价的误区

2024-08-16

语文课评价的误区(精选12篇)

语文课评价的误区 篇1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语文课,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对此, 教育行政部门也会很认真地制定出一整套优质课的评价标准, 用以规范、指导老师们的课。现在我们听课, 大多都会发一张评价标准表, 将老师的课与表中的条框一一对应起来, 进行细致入微的量化性评价。一般会认为只要按照表中所列的各项指标去评教, 那就很客观公正了, 似乎按照表中所列的各项要求去执教的话, 那会很完美了。但无论如何, 我认为把个性化很强的教学活动框定在某一种统一的标准之下, 实在是削足适履。当然, 教学中的一般性规律是大家所必须遵循的, 因为这是历代中外教育家教学经验的结晶。如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等, 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公理, 如果不遵循这样的一般原理或规律, 教学就会缺乏科学性。但是, 我们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之下, 也应当有所不同, 以期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教学局面。在现行的语文评课活动中, 我认为形成了以下较为普遍的三个方面的评价误区:

一、以讲为主的课不是好课

满堂讲、满堂灌,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是被口诛笔伐的。有的学校甚至规定, 教师一堂课的讲授不能超过20~30分钟, 否则就是满堂灌, 就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而事实上, 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才能解决, 如学生不了解的历史、典故, 不熟悉的人物及其轶事, 难以明了的原理或概念等。此时的讲授是学生登堂入室的阶梯, 是拨亮学生心头明灯的挑针。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 你必须首先向学生讲清《红楼梦》及其相关知识, 使学生对《红楼梦》有个概括的认识与了解, 也须你“花言巧语”为之“包装”, 隆重推出这部旷世经典。从而使同学们对《红楼梦》及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促使他们主动去读《林黛玉进贾府》, 去读《红楼梦》。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1999年人教社高语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上明确要求:

第一课时

1. 简介《红楼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以及在全书中的作用。

2.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第二课时

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 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008年人教社高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简介《红楼梦》开头1~5回的内容。

讲授中应把人物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重点, 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

这样的内容该不该讲?该不该满堂灌?也许有人会说,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读。而事实上学生哪有这样的时间与精力呢?洋洋一部《红楼梦》, 读其一两回是绝难尽窥堂奥的, 读完它又得多长时间?凡此种种, 说起来简单, 可操作起来容易吗?我们为何不把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和历代大家对《红楼梦》的认识讲给同学们听, 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对《红楼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呢?所以说, 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 得大讲特讲。另外, 在学生讨论、自学、训练的空隙中, 不失时机地加入“讲授”因子, 更会使教学过程活泼而富有变化。因此, 在倡导精讲多练的今天,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以讲为主的课不是好课。如果这堂课讲得风生水起, 使学生如沐春风, 那就是好课;有的教师才华横溢, 胸有成竹, 宏论滔滔, 扣人心弦, 学生如饮甘醇, 只嫌其短, 意犹未尽, 那就是好课;有的老师讲解切中肯綮, 发人深省, 热情洋溢, 妙趣横生,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满堂欢愉, 那就是好课。反之, 老师滔滔不绝, 学生昏昏欲睡, 占用时间长却不得要领, 学生反感, 讲半堂、讲10分钟也是灌。因此, 我们要正确对待“以讲为主的课”, 不能将“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 淡化甚至摒弃所谓以讲为主的“满堂灌”。有的老师借改革之名, 行不负责任之实, 平时不认真备课, 上课铃声一响, 便一声令下:“大家自学吧!”便双手背后, 悠闲踱步。学生问什么题, 他会大声喝斥:“不动脑筋!”鬼知道他是否答得出来。但这一声令下, 既省脑又省口, 又可美其名曰“改革派”, 更可避免满堂灌之嫌。想一想, 这种“教学改革”又有何意义呢?

二、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活动的课不是好课

在评课中, 为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原则, 便把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活动视为评价这堂课好坏的主要参照标准。而事实上, 学生的活动除了可见的手动、可听的口动外, 最主要的活动莫过于心智活动了, 这实际上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听课中, 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简单提问, 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 其声震屋宇, 其态形于色。似乎教室气氛很活跃, 但实际上这种问答是不假思索的一种走形式;有的老师为取悦学生, 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里或唱一首歌、或讲几个无关题旨的庸俗笑话, 甚至放下师道尊严, 以低俗的言行举止谄媚学生, 学生哈哈大笑, 课堂气氛极为“活跃”;还有的老师整堂课让学生表演, 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讨论……凡此种种, 是不是正常的课堂气氛、学生活动?相反, 有的教师通过引导、讲解、分析, 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维的高度活跃之中, 这种表面上看来静如水的氛围, 学生是不是没活动?以听报告为例, 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报告极其精彩, 全场肃静恭听, 与会者没有什么表象的活动, 但其内心却很不平静, 有时会被魏老师的演讲激情所感染, 有时会被魏老师的教育思想所折服, 更多的则是与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反省。可以说, 这种内心的思维活动正是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 在评课中我们往往注重了表象的学生活动, 而忽略了内在的心智活动, 这种评课标准我认为应该是值得深思并为之探究的。

三、不使用多媒体的不是好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利用, 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领域。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成为大势所趋。但如果把是否用多媒体上课作为衡量一堂语文课 (或语文观摩课) 好坏的重要标准, 那就有些偏激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是否考虑到了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首先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有其独特的一面。文化怪杰辜鸿铭曾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种诗的语言, 它具有诗意的韵味……所以要想懂得书面语言, 尤其是我所谓的高度优雅的汉语, 你就必须使你的全部天赋———心灵和大脑、灵魂与智慧的发展齐头并进。”因此, 要正确理解书面语言, 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灵和大脑、灵魂与智慧”参与语言实践。读者通过阅读, 会在大脑里勾画出文字所描述的情景、形象和场面, 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再造想象。如果说, 我们在没读《西游记》之前, 先用多媒体手段出示了可观的孙悟空形象, 那么, 学生未经过原著阅读, 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孙悟空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 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能力。因为已经给定了这一形象, 大家完全可以不必去构想自己心目中的孙悟空该是什么样子。自然就没办法形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审美;那么, 语文课所要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 多媒体课件虽然具有文字、图像、活动画面等媒体信息直观的效果;虽然动静结合, 变隐为显, 缩小时空, 使得形、声、情有机配合, 互为相济, 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 有时反而是弊大于利。现在所谓的“快餐文化”虽然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 似乎能收到节省时间的功效, 但这种“浓缩的精华”毕竟不能涵盖原著的方方面面, 更不能让学生深刻体味原著语言文字所包容的深广内涵。因此, 这种“快餐文化”虽然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也严重弱化了人们读解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自然也就影响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上应该适可而止, 绝不能为了赶时髦而“多媒体”。另外,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时耗力,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笔者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个事例:某市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 一位教师为配合一篇戏剧课文的教学, 竟花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其结果仍然是某部电影镜头的翻版。很显然, 如果教师把精力花在对教材的深钻上、对教学的新颖设计上, 效果可能远远比这好。所以, 这种评课标准的误导倾向值得注意。当然, 当今的语文教师, 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 运用多媒体技术, 动手制作一些简单易行的多媒体课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 没有必要倡导语文教师必须去做那些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评价的误区 篇2

评价校长是一件非常敏感的、具有综合效应的活动,会产生交往、反馈、导向、鉴别、监控、管理等多种效能,不仅会影响到校长的工作目标和行为,而且会影响到校长的心态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校长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投入潜在性和价值无形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绩效也具有多维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潜效性的特征。由于校长的工作效果往往难以衡量,因此评价校长也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用共性的指标体系去评价个性的校长。

目前比较流行的评价校长工作的指标系统,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是,“校长的个性,其博学、专业水平、分寸感、精力、组织才能等,事实上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活动”(前苏联教育家波尔特洛夫语),由于校长个性特征的差异,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很难用“德”、“能”、“勤”、“绩”这样一个共性的指标体系去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每一位有个性的校长。

误区二:用无情的考试成绩去误导诗意的教育。

目前,有许多地方用学生成绩、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来评价学校和校长。这样评价的后果是,校长为了确保学校在行政官员眼里的形象,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方法考核,那教师也只有用“宁可错练一千,也不放过一题”,用“时间加汗水”来换取考试的优胜。学校有了“升学率”,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这种量化指标的后果是浮躁之风盛行,急功近利的行为越来越突出。

误区三:用表面的办学结果去进行简单的类比。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客观条件,其发展过程也必然与其他学校不尽相同。因此,校长的绩效大小是由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同一位校长,在不同条件的学校工作,其发挥的`作用和显示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必然是不同的。

学校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一个继承的历史过程。而现在对校长的评价,往往忽视运用历史与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考量现实和历史、前任与现任、显绩与潜绩。对校长的评价,如果不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不明晰其因果,不鉴别其真伪,不看他给学校今后的发展、给后任留下什么,只从目前的办学结果进行简单的类比,显然是不合理的。

误区四:用少数的长官意志去替代服务对象的声音。

现在校长基本上还是由行政机关任命,从确定人选到走马上任,一切操作权都在主管部门与主管官员的手上,普通教师很难有参与的机会,所谓的民意测评也近乎走过场。于是,有些校长只对上级负责,缺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意识。这样的评价机制诞生的“好校长”,有不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校长。他可能是一个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行家,也可能是一个谙熟官场规则、八面玲珑的高手。

误区五:用学校的集体成果去表达校长个人的绩效。

一个校长所分管工作的成绩既包含他个人的劳动,也包含着集体和他人的劳动,管理绩效的大小虽然包含个人绩效的作用,但两者并不能划等号。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组织绩效看作校长的个人绩效,还必须分析他在该项工作中的个人领导效能。换言之,应考核他在实际工作中到底起多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评价校长的绩效。

语文课评价的误区 篇3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出现的误区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忽略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或者使用课堂评价语不当,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一味地表扬且评价频繁,致使教师的评价越来越廉价

由于很多教师没有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对课堂评价只是片面的认识,他们觉得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表扬,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做得好、做得对,“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盛行,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频繁,表扬越来越多,大有“大派送”的架势,长此以往,教师的表扬就会越来越廉价,越来越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产生冷漠感,导致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评价的随意性、笼统性降低了评价的作用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随意,根本没有针对性。比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读错几个字,或者漏读几字,教师还是表扬了他,说他“读得真好”。这样随意的评价只能让学生感到不被尊重,降低了评价的效果。这种“信口开河式”的评价,将会给学生以错误的引导,让学生不能分辨对错与真假。同时,很多教师的评价过于笼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一律都是“很好”“很棒”“不错”等等。这些笼统的话语,只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的好,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就不得而知了,教师糊里糊涂的表扬,学生糊里糊涂的接受,长此以往,怎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呢?

(三)评价过分看重物质奖励,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正面的激励评价是课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很多教师采取的正激励手段是小红花、五角星、铅笔、作业本等物质奖励,虽然一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努力向前。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因为物质性的奖励太多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起初的兴趣,变得漠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功利心理。

(四)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流于形式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评价几乎还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造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强,容易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就算是一些课堂出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也是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还是教师掌控着课堂评价的大权。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全班学生一个评价标准,而且教师只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评价过于武断

很多时候,教师的评价都比较武断。一般的时候,教师都对课堂教学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包括提问的问题,回答的可能性等等。如果学生答出了预期的答案,教师就会以高度评价结束话题;如果学生的答案是教师意料之外的,那么教师根本不加思考,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且很快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武断的教学评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产生。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高效、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评价语言要真诚,引起学生深思

诚然,我们现在大力推行赏识教育,希望教师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以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是,教师要注意,评价语言要真诚,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感受到自己的个性被得到肯定,从而让学生产生期待之感,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比如,学习《海底世界》时,关于“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读得非常大声、響亮,这时教师可以幽默地评价:“你这样读,小动物们都该被你吓跑了。”学生听后会心地笑了,明白了教师的用意。这样的评价,是真诚的、善意的,可以引起学生的深思,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评价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师的评价过于笼统,导致学生往往不得其意,有错也不知道如何改正,精彩的地方也不知精彩在何处,使得学生的学习也是糊里糊涂。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回答进行点评,有的放矢,让学生思维明确,知道如何去改正。比如,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评价:“要是慢一点、舒缓一点就更好了。”“声音响亮,但要加强情感的灌注。”这样的评价就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三)评价要敢于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改正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直面学生的错误,并敢于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改正。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比如看到学生的写字姿势不正确的时候,就要说:“你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如果能注意正确的姿势就更好了!”这样的教学评价,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道怎么改正,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层次性

教学评价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的原则。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评价。比如一个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喜欢搞小动作,如果他积极回答问题了,就要给予鼓励,表扬他的勇气;而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则不能这样表扬。这样分层次表扬,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在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或者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等。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根据评价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当前语文课评价的误区浅析 篇4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就不是好课

自新课标的“还课堂于学生”这一理念确立以来, 课堂活动就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个时髦名词。于是, 衡量一堂课的好坏, 课堂活动成了一个重要指标。我甚至听到评课时有人指出, 这节课你讲了多少多少分钟, 让学生回答问题, 你点名了, 等等, 诸如此类的评价。好像课堂上讲的多一点就是罪大恶极。

其实, 课堂活动不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而且取决于教育者的安排和设计。课堂上, 良好的课堂氛围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 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 促使学生追随它, 发挥统一学生行动的功能;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摆脱现状, 具有创新功能。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但不能说没用活跃氛围的课就不是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 他也是在汲取知识, 全神贯注的思考, 他也是在参与活动, 这些都最终形成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 既然具有效度, 怎么能说不是好课?

二、以讲为主的课不是好课

其实, 讲与不讲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是怎样“讲”, “讲”到什么程度。

讲与不讲, 取决于课程的内容。比如说语法知识, 学生在初中根本没有认真学过, 高中了, 需要讲文言语法, 如果不先有点语法知识, 恐怕难能弄懂。讲解便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有的课, 你需要让学生活动, 有时候还需要用形象生动、优美新颖语言来描绘, 还可能会有条理清楚、抑扬顿挫的评论, 这些都是引导学生的重要方式, 有时候可能内容会多些, 但对于学生来说, 这应该是关键, 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因素。

因此, 讲与不讲不该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重要的是, 讲在何处, 讲了, 有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三、量化评定才合理

经常见到评课的时候, 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时候, 评委一般会拿到一个量化评定表, 上面有种种分数的划分, 比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占多少多少, 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占多少多少, 等等。其实, 上课是极其主观化的活动, 教师的发挥, 学生的反馈, 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用量化的标准, 怎么好衡量呢?另外, 评课也是极其主观化的过程, 每个人对课程好坏的印象不一样, 你觉得这样好, 我觉得那样好, 甚至同一节课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也不少见。这样一来, 对这个什么量化评定表上的各项, 更没办法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也就没有统一的尺度。各项累积起来, 偏差可能是很大的。这样的评定, 其实很难做到对执教者有一个规范和促进, 所谓科学的量化评定表, 也不见得就合理。在教学评价里, 量化是很难和标准等同起来的。

四、考试评定一元化

虽说素质教育喧嚣了很多年, 但怎么检验教学的效果, 本就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仍然是主流。于是就有人认为, 评价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手段, 仍然还是考试, 讲得好不好, 一考见分晓,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等观念仍占据主流。

其实, 考试只是检查学生阶段成绩的一种手段, 有些老师课上得好, 但学生考试成绩不见得就突出。而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很优秀, 走上社会以后能力又都很强, 能说这样的课不是好课吗?还有的教师, 上的课并不见得有什么素质培养, 只是注重了课本基本的知识, 死扣教材,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 阶段考试成绩也会很突出, 这样的课也不见得就是讲得好吧。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必然使教学评价凝固于考试结果之中, 缺乏学习过程和认知能力形成轨迹的动态评价。语文课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但语文素质的提高过程是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长期吸收消化积累的过程, 一节课的学习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由此可见, 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本身就不应该是固定的。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让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的课就应该是好课。在语文课评价的形式上, 笔者认为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量化的评定十分重要, 但模糊性的评价也不可少;分项评定不可少, 但整体评价不等于分项的累加, 应根据具体情况作酌情处理。课堂教学要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 完善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让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摘要: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 历来是见仁见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 都有人做出了许多尝试, 很多观点和做法也被运用。而教学评价又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很多教师也正是期望通过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评价来促进自己, 提高自己, 因此可以说, 教学评价实质上对教学的影响还一直是存在的。当前评课还有一些误区在左右着教师, 影响着课堂教学, 因而对些许误区做出总结, 期望能够廓清思路, 促使课堂教学评价走上正轨。

课堂教学评价误区浅析 篇5

唐欢迎

(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主要手段,恰当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还能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我们国家,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比较迟,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是现在教育界普遍探讨的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认识误区,在具体的实践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种认识上的误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索。

一、评价的对象存在误区

日常教学中,我们评价的对象有时是单个学生,有时是全部学生,即个体和群体。当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是个体评价,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的个体评价很多。不过回答问题的学生仅仅是全体学生的一小部分,我们的评价激励了这些学生,给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可是其他没有受到鼓励的学生呢?我认为,我们一定要特别重视集体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老师的鼓励和督促,让每个孩子都有持续向上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拥有走向成功的动力。

二、激励评价并非多多益善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发挥课堂评价的改进与激励作用,赏识与表扬作为一种激励评价手段,适当的运用会使学生如沐春风,不恰当的运用会成为学生成长温柔的杀手。教育学生本就是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日常教学中也要分层次教学,总结问题,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不足。给学生明确的“是非准则”,让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来。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三、评价的时间分配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会精心设计一个课堂引入,在课堂伊始作大幅的描述,或者创设许多毫无意义的生活情境。课堂不是演习的地方,需要的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有时候设计一些朴素的课堂引入,适当地总结前几节内容的评价或者在前奏部分给予适当的点评性语句,或许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切入点,朴实的课堂一样很精彩。

随着新课程评价理念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并非只有单一的教后评价,课前、课中的适时评价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常规手段。为了整节课让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评价时间的把握也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课前的评价可以是上节课的内容、作业的点评;课中的评价可以是对前半节内容的回顾和后半节的过渡,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巩固和回忆中逐步掌握知识点。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的过程性,把握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力度。

四、评价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其中小组评价是很好的课堂激励措施,能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协作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做了种种尝试,各种方式的小组合作教学产生于课堂中,但总是感觉形同虚设,效果不如自己预想的好。如何兼顾组与组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是大家应该探讨的一个话题。

在期末考评中,适当地考虑平时小组合作的成绩,即卷面成绩加小组课堂表现成绩,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持续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划分小组,每组四个学生,学习等级分别是优良中差,作为划分小组的依据。尽量做到各小组间成员平衡,以体现公平性。课堂评价公正合理。学生互评这一课堂评价方式花费的时间短、效率高,比较适合学习过程中的简单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度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学生互评能收到最佳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将互帮互助、实事求是这些美德培养成潜在的习惯和意识,如何有效驾驭课堂、做到收放自如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课堂评价的效果。

五、评价的覆盖面存在误区

大家平时可能注意到,有些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坐在前面或者是离自己比较近的学生,忽视了坐在后面的学生。这可能是考虑不周的问题,我们的有效评价应该针对所有的学生。

其实,我相信,这些教师并不是有意识的忽视后面的同学,而是自己的教学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很难纠正。所以,我建议,平时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教学习惯,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否则想改会很困难。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还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课改大潮中更应加强学习,加强研究、认真实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在全体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群策群力下,相应的评价体系一定会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语文课评价的误区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激励性评价

一、激励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各位学者观点的理解可以看出,在教育教学中,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方法或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以及适当的批评,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激励性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動的学习,激发求知欲,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而且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励性评价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教育者对这种激励性评价理念理解片面和运用不当等问题,从而使激励性评价陷入不应有的误区,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激励性评价等同于表扬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者都认真贯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努力实施激励性评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激励性评价理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二)激励性评价忽视个体差异

许多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激励性评价的广泛使用仍然出现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了解,缺乏因材施“评”的意识造成的。

(三)激励性评价语言随意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激励性评价简单地理解成对学生的表扬而多频率的使用,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便缺乏思考、过于随意。

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的语言随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一概而论,笼统的给予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不是出自真情实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漫不经心、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不错”,“真好”,“你真棒”这类缺乏情感的语言评价。

(四)激励性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具有多项功能,如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应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多项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激励功能。

三、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改善措施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们良好习惯及人格形成的关键。为了使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较好的教育作用,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须针对上述探讨的误区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树立正确激励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部分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行为缺少准确度,恰当程度也不够,甚至有些教师存在激励就是表扬这种片面了解,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缺乏和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激励评价观而造成的。所以,如果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行为的作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树立正确的激励评价观。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评价针对性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文化背景、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爱好特长、兴趣动机、气质类型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激励性评价的针对性。

(三)参加专门评价训练,构建语言词汇系统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这足以说明了评价语言的魅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也应据语文讲究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进行多样化的选择。此外,评价语言也应避免笼统、概括,应具体、明确。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就应当接受语言方面的进修或专业训练,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语文教学中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结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激励性评价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但在教育实践中,也经常会发现教育者对这种理念存在片面理解和运用不当的问题,从而使激励性评价陷入一些不应有的误区,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本文探讨了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点误区,并针对误区相应的提出几条改善措施,让激励性评价真正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篇7

1.1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较为单一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母语, 学习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评价语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效率, 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上课堂评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最突出的一个误区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语文课堂评价单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判标准较为单一, 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的评价标准知识以教师自己的思路或者仅是以一种“标准答案”为唯一正确答案,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是, 教师的评价手段较为单一, 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单一的一种, 如“好”、“不错”、“你很聪明”等单一的评价语言,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评价语滥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评价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过于夸张。语文教学中适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但是教师必须要注意评价语的适度, 不能过于夸张。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有的教师使用的评价语过于夸张, 使得评价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意义。例如: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对问题时会给与学生这样的评价:“你太伟大了”、“你最棒”, 这样夸张的评价语会使得一部分没有参与课堂问题回答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不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 过分夸张的课堂评价也会使被评价的学生产生骄傲的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要注意语文课堂的评价不能太过夸张, 否则会使得评价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1.3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较为含糊

语文课堂评价的又一个重要的误区是教师课堂评价较为模糊,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仅仅是给予一个较为模糊的评价, 这样的模糊评价不仅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而且会使得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会在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 但是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的评价都是一样的, 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不同的评价, 这样就在成了课堂评价的含糊性, 这样的课堂评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存在幽默误用

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的最主要误区不仅仅是评价单一、评价滥用、评价含糊这三个方面,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误区就是评价语幽默的误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都会采取适当的幽默来调动课堂的气氛, 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不能有效把握好幽默的度, 而是一味地滥用幽默, 这样的幽默滥用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甚至有的过分评价幽默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信心,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2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评价存在误区的矫正

随着教育的发展, 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语文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语文课堂评价在语文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矫正课堂评价, 让课堂评价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要改进课堂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课堂评价标准要体现评价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矫正课堂评价的一些误区, 首先我们要做到课堂评价要体现多样性。一方面在课堂评价中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多标准的评价, 要充分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 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语言来鼓励, 还可以用眼神交流, 竖大拇指等方式进行评价。

2.2 课堂评价要清晰准确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起到让学生明辨正误, 明确努力方向的作用。含糊的课堂评价不能够起到对学生的激励效果, 因此, 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啊的清晰准确, 要有针对性, 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评价。同时,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进行极端的评价, 避免对学生进行“非对即错”这样类似的评价, 因为这样的评价方式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

2.3 课堂评价语言要情感适度丰富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堂评价时还要注意评价要感情丰富,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评价语言的感情要丰富,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不仅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 还要重视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在坚持评价原则的时候还要注意用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适度运用幽默, 把握好感情的运用, 过分的感情运用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评价中还要注重评价语言的适度丰富。

3 结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对语文教学的教育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效科学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能够让学生真正从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获得快乐, 获得知识, 获得能力, 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科学教育。该文结合了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及矫正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学雪.师欲善其教必先利其言——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语”运用的误区与对策[J].成功 (教育) , 2011 (23) .

[2]朱晓华.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J].教学研究, 2009 (1) .

走出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误区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误区,廉价,模糊,单调,人文性,审美熏陶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构建中, 让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语文的独特魅力, 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因此, 教学创新日益得到重视, 建构主义、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校本研究等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单调乏味的评价和模糊的鼓励也开始在语文课堂上

一、廉价的课堂评价

学生的课堂参与热度来源于劳动付出应得到等量的回报, 得到同学和老师积极的肯定和认可, 希望能在课堂看到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价值。因此, 课堂上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 能让学生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进而促进他们再次主动地与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起去体味文学殿堂的高雅与圣洁。但现实的情况却是, 学生满腔热情的投身课堂、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的廉价回应让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抑制。

下面是一教师在教学《祝福》一文时的课堂片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要自杀呢?难道她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经过学生讨论、总结后, 一学生举手发言)

生:祥林嫂在此时, 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 当一个无用、绝望的人出现时, 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我认为祥林嫂根本没有其他的出路, 只有这样, 才能让本文的悲剧意识更浓, 从而凸显本文的写作主旨:批判封建专制对旧社会妇女的迫害。

(精彩的论述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学生自信满满地等待着老师的评价)

师:回答得非常不错, 大家鼓掌欢迎。

(就这样, 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急切的期盼中失望了)

学生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 评价时应指出回答好在哪些地方, 不足在哪些方面, 详细客观地点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再让他总结发言, 这样能更进一步塑造他的自信。但这位老师的评价却是用一句简单而普通的话语一笔带过, 让学生失去了继续参与的动能, 打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解决方法:课堂评价语廉价实质是教师对教学目的和主体的混淆, 教师一心想完成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而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按部就班地遵循着每一个教学步骤, 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 教师应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力求使评价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评价既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要体现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在教学李商隐《锦瑟》时, 老师让学生分析“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玉暖玉生烟”的意蕴, 有如下的课堂实录片段:

生1: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伤感与惆怅。

师: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含蓄委婉、伤感、惆怅。把古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于本句诗词的情感表达阐述出来了。同学们, 再思考一下, 有没有别的理解呢?

生2: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者喻自己, 后者喻令狐绹, 把自己悲惨的遭遇与令平顺的仕途对比, 凸显了一种对友谊背叛的茫然, 表达了自己的凄凉心境。

师:咏物诗一般都是借所咏之物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 文中的两句诗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写照, 友谊背叛了才有庄周梦蝶的陌生, 才有了惘然的心绪。这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

评价要点到关键处,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详细地指出他回答的优点, 再顺势引导其他学生从其他路径思考, 使语文课堂成为真实有效的课堂。

二、模糊的课堂评价

良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纽带, 一句好的评价语言能够唤醒沉睡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活力四射, 热情高涨, 自觉地投入到语文的优美意境中来, 教师再通过正确地引导和沟通, 进而端正学生的价值情感倾向,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弥漫着单调、乏味的评价语, 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体现, 千篇一律的问题回应, 千篇一律的鼓励模式, 让学生听到的仅仅是教师简单而生硬的语言重复。

在教学《赤壁赋》时, 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苏轼的人生观具有两面性, 积极和消极。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这位文学大家的思想变化呢?

一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事例,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人在受到打击后, 就会一蹶不振, 失去生活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 然后在茫茫然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老师见学生的回答很契合教学预设, 就盲目地褒奖学生的观点, 赞扬学生的积极主动, 并且号召全班都应该向他学习。

该事例中学生的人生观明显地偏颇, 教师应抓住时机纠正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让全班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正确思想, 但为了完成教学预设, 忙乱地评价了学生的回答, 评价的模糊性让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塑造有很大的危害。

解决方法:课堂评价模糊, 教学课堂随意, 漠视学生的智力生成, 没有目标地点评, 没有指导地评价, 让语文教学严重脱离文本, 对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养成不利。我们必须高扬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让点评有目的, 点出正确的价值观, 评出人性的光辉, 对学生消极怠慢的情绪要因势利导, 用课堂评点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之光, 让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针对上例学生回答中存在严重消极情绪, 教师应大胆调整教学设计, 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让他正确认识苏轼, 重新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该生的评价可以这样设计:

如果苏轼一直颓废消沉, 沉醉山水, 在逍遥与遁世中度过自己余生的话, 他还能在文学创作上有热情吗?如果他受到一次打击就惶惶不可终日, 寄情诗酒, 他还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与洒脱吗?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特色, 随波逐流, 放弃了人生底色, 那么他只能是昙花一现, 匆匆的一个过客而已, 他还能在我们心目中崇高吗?我们现在也面临着这两种抉择, 沉沦与奋进, 前者是在默默无闻中消逝了青春, 后者是在轰轰烈烈中演绎着梦想, 你们要选择哪一种人生追求呢? (学生热烈地议论着, 纷纷赞成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东坡居士)

几句深沉的话语, 把苏轼的消沉与奋起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勾勒出来, 再用一个有力的反问, 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明确价值判断, 选择正确的人生导向, 这样既深化了文本的文化蕴涵, 又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三、单调乏味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生动有趣, 在形象生动的和谐氛围中点出学生的参与表现, 但大多数情况下的评价语言却是死板、单调、乏味的, 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不仅不能鼓励学生的课堂活跃度,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更是一种毫无责任的胡乱吹捧, 一种毫无意义的教学炒作。课堂语言的单薄乏味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价值指向的不明确, 模糊的语言表述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急切性全都消失在了评价的语言烟雾中。

一学生在完成了答题后, 教师对他的评价如下:该同学上课认真, 回答问题积极, 思维活跃, 值得我们全班同学学习。同时, 他的回答也具有创造性思维, 在精辟的论述中, 把中学生的认真负责表现出来了。

此处教师评价语言词句的专业化, 单调的辞藻仿佛是一场专业化的报告, 听者昏昏欲睡, 讲述者也别扭不堪, 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被激发, 课堂的气氛没有被激活, 最终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贫乏。

解决方法:教师的评价应生动有趣, 在形象的鼓励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号召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思考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叫学生来点评, 教师再引导,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热度,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教师在讲授《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 有如下教学实录片段。

师: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殉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这篇《孔雀东南飞》文本吗?如果是这篇文章和两个活生生的生命对换, 我宁愿他们继续悲剧地生活下去。

生:他们用生命的晶莹证明了爱情的神圣, 他们用死亡的勇气撼动了封建专制的山岭。

师:这位同学的结论是刘、焦的死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 请记住他的关键词:爱情的神圣, 封建的专制。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在焦母与刘兄的逼迫下被撕碎了, 为了维护誓言的纯洁, 他们双双赴黄泉, 用一种强烈的震撼敲打着我们的心灵。事物都有两面性, 那么我们从另一面来看又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从另一面来看, 他们对生命的漠视, 反映了他们重义轻生的思想观念, 但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 尊重生命、爱惜自己是主旋律, 我们应该劝慰他们好好地活着, 去追寻真正存在的幸福。

师:请记住这句话, 珍惜生命, 爱惜自己, 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世界, 你的眼睛同样会看到生命的亮色。

该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又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同现实的德育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对生命又有了一次新的体验, 塑造了学生健康的生命观。

关于语文课堂评价误区的几点思考 篇9

一、表扬与批评:本是一对双胞胎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心理学的研究上, 譬如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反复强调了正面鼓励和期待对人的发展的帮助。因此, 许多教师开始对批评讳莫如深, 语文课, 特别是公开课上早已没有了批评的身影。相反的, 各种各样表扬的方式层出不穷。笔者曾经亲眼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一次低年级的语文课, 老师教学生书写“己”字。许多学生将“己”写成了“已”, 老师在指导时说:“同学们真厉害, 字写得真漂亮!这个‘己’几乎写对了, 如果竖弯钩不出头就完全正确了。”仍有两个同学写错时, 老师又说:“你们俩真聪明, 竖弯钩比刚才短多了。”望着这两个学生得意的样子, 笔者哑然失笑:反复犯错反复被表扬, 估计他们还在等着下次犯错再被表扬吧!

或许这位老师会振振有词地拉出课标进行辩解, 岂不知新课标那段话中“为主”和“尽量”已被他完全忽视了吧——鼓励为主并不是一味地表扬, 尽量正面引导也不是忽略合理的批评。笔者学校一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九色鹿》时, 听了一名学生朗读九色鹿和国王的一段对话, 他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声音很响亮, 这是你的优点。可是声音响亮和有感情不是一回事。想知道为什么自己读的没有感情吗?因为你没有把自己当成那个被人恩将仇报而愤怒不已的九色鹿。想不想再试试?”果然, 第二遍读, 效果好多了。

二、自我评价:重视我的存在

自我评价是一种能力, 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寻求更高突破的过程。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作为评价的主体, 学生不应该只成为评价的被动承受者, 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既要学会评价别人, 更要学会评价自己, 或者说首先学会评价自己。教学中, 笔者非常喜欢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评, 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寻求学习方法的突破。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 我让学生交流:是什么指引着司马迁“将个人的荣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继续编写《史记》的呢?经过充分的交流后, 学生们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我问了一些同学:“听了别的同学的交流, 你觉得你刚才的理解怎么样?”“我的理解不如别人的全面。”其中一位同学说。“怎么不全面?”“我只考虑到了司马迁父亲的嘱托, 有的同学还考虑到了司马迁自己的理想。”“你以后打算怎么改进?”我微笑地看着他。“以后读课文时, 要读细一些, 不要再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好的, 老师期待你下次的表现。”

善于自我评价的人, 一定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并且在自我反思之后一定会有一个飞速进步的过程, 由于别人的评价而得到的进步往往是难以与之相比的。这就是自我评价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这种自我评价的训练, 并且让它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能力。

三、有效评价: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一个良性的评价, 无论是表扬性质的, 还是批评性质的, 都有一个共同点:一定要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法, 或者能够引发其他学生思考自己的改进措施。笔者一直认为, 这应当成为检测一个评价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时, 有一个重要内容是背诵课文的4、5两节。我发现有一个同学用了较短的时间就能正确地背诵, 我把她叫到台上进行背诵展示并进行评价:“孩子, 你真厉害, 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背诵下来, 能不能将自己的秘诀分享一下?”“当然可以啊!其实, 我把这两节中的一些词语提取出来, 再背就容易了。”“哦?”望着台下一个个充满疑惑的目光, 我继续询问, “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比如第4节, 我就分出了这些词语:‘一开始’、‘没有几分钟’、‘有的……有的……’、‘先回来的鸟……好像……又像……’、‘后到的鸟……很快……’, 把这些记住就容易多了。”

噢——学生们听了, 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不一会儿, 多数同学也能完整地背诵出第4节的内容。

课堂评价中, 无论是教师评价, 还是学生互评、自我评价, 不要只评价“很会思考”, 还要请他讲述思考的过程;也不要只评价“写得不好”, 更要提出可行性建议。这种有效评价才达到评价的目的, 才能照亮学生继续前行的道路。

浅谈语文作业中评价的误区与对策 篇10

1. 作业评价方式简单化

不少老师认为, 作业评价就是作业批改, 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例行公事。只是被惯性推动的一种行为。没有把作业评价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 对作业批改的行为的优劣和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考虑的很少。

2. 作业评价标准绝对化。

有的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 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如何, 采用的是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 作业评价反限于甄别功能, 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作业评价态度情绪化。

有的老师在作业评价时, 对优生的作业批改得仔细, 面对一些后进生的作业, 往往是不屑一顾。

4.作业评价主体单一化。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作业评价的主体基本是单一的, 评价的指向也基本上是单一的。传统的作业批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行为, 学生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评价对象。

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就是要让作业评价焕发出人文的魅力, 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及时订正作业, 充分享受作业成功的乐趣。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可能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1.多一些温情, 少一些冷漠

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 但一个“”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少冷漠。教师批改作业, 学生拿到作业本, 看到“”, 处处皆“枪毙”, 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路可走了。倘若用“?”代替“”, 则“?”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学生看到它, 就不会因为做错了题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念。相反, 学生从老师的作法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就一定会自觉地思考, 开启探究科学文化的大门。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多次评价, 即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 教师根据其正确程度与书写情况不急于打等级, 而是将作业发下去, 让学生修改, 修改以后, 教师在给等级评价。这样“二合一”地评价一次作业, 既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 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2.多一把“尺子”, 少一些统一

过去一般的做法, 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 都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去评价, 结果是:优生觉得标准和要求偏低, 容易达到, 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求;对于后进生而言, 标准和要求偏高, 一时难以达到, 即使付出了努力, 也得不到相应的评价, 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许多优等生是教师正确评价的结果, 同样道理, 许多后进生是教师不正确评价的产物。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 前提是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 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3. 多一些变化, 少一些固定

“√”从其形状的变化可以分为大“√”和小“√”两类, 对学生作业中, 答案作对的而字写得不够清楚的, 老师可以使用小“√”, 答案作对的, 而且字又写得清楚的, 老师可以使用大“√”, 对答案正确, 字迹清楚, 而且又很有新意的, 老师可以使用双个“√”。如此恰当的使用“√”, 让学生明白作业对了, 还有追求的目标, 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作对了, 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著名学者姚一苇论及艺术创造时指出:“所谓创造, 不是创造什么资料, 而是创造一个秩序。”同样都是“√”但如此以改变, 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多一些内涵, 少一些单一

语文作业评价中, 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多的是单一化的, 为此, 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 学生反映良好, 收效也较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两部分, 首先对学生的表现作肯定 (哪怕只有一点进步) 。其次, 根据学生的表现, 用“假如……”, 指导性的语言, 指出学生表现中可提高处, 或是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就避免了诸如“重作!不认真!”等刺激性语言的出现。

(1) 寓贬于褒法。寓贬于褒, 就是发现学生的作业有错误或书写不端正时, 不是直截了当地在批语上写出来, 而是寓贬于褒中。

(2) “功在诗外”法, 此法是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之处, 不明点出, 而是通过委婉地抑此来扬彼, 以达到“功在诗外”之效。

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的三大误区 篇11

第一误区:以师为本.

只要是人,容易有这么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自觉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个缺点带到我们教师的教学的工作中,将会带来巨大的干扰,如果教师习惯了以自我为主体,这时他就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不会或者不善于分析学生对相应知识中原有知识基础的认知态度、认识深度,也不能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更不能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真正需求,不能思考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真正困惑点和跳跃点.因此,如果教师在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点,再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失去信心.比如学生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当小明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会(填“变大”、“变小”或者“不变”).很多学生在这个环节过程中会填变小.这时很多教师会非常生气,因为,这是一道简单的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题目,平面镜是成等大的虚像.因此,这个像的大小是不变的,此时老师如果批评学生答错就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思维,学生这里答错的原因并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并没有在他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建构一个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他之所以认为变小,是因为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他所看到的像是变小的,他们把看到的像和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当成一回事.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尽可能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帮助学生突破思维误区,将视线降低到和学生一样,比如,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难点是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突破这个难点关键要帮助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再去根据理解的情况去解决实际应用类问题,这时的评价不能脱离学生已经理解的深度而一味追求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评价前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为起点,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激励性评价为主,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误区:以优为本.

在老师的潜意识之中,都喜欢成绩好,言听计从的学生,这时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会无意地喜欢表扬、激励、认可优生的行为,而又无意地喜欢批评、藐视、否认后进生的行为.一个老师如果一直以这样的评价习惯去评价他所教的学生,他的学生中就会出现明显的落差,整个班集体在这个群体中就会失去应有的集体荣誉感,失去应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后进生心中,老师只喜欢优生而不喜欢后进生,班级的进步并不是我们的责任.长此以往,班级学生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其实,学生并不是本来就有好差之分的,他们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多重因素影响,学生的差异性也就表现出来了.所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完全可以摒弃这种“以优为本”的评价方式,教师应该采用激励、表扬、点拨、认可等多种科学合理、因人而异的评价方式来帮助每个层面上的学生树立信心.以初中物理为例,大部分版本的物理教材在设置过程中,都是按照知识版块设计的,教师要激励学生不要因为一个环节的内容学习不是很扎实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电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电学部分的内容和前面的联系非常小,对于每个学生而言,电学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很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激励那些原先基础不是很好、学习兴趣不是很浓的学生,让他们在这个环节中重新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误区:以分为本.

目前我国的考查方式是以笔纸形式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是以分数为标准,因此很多老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是以分数为准的,包括我们的物理老师.其实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的掌握程度,不是仅靠物理试卷能反应出来的,还有很多其他现象也能反应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物理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我们获取学生的对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能仅靠试卷中的分数,还要靠学生在各个物理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生的思维深度,比如一次物理课堂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沉到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个题目的答案应该是把橡皮泥做成碗状,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橡皮泥受到的浮力,而有一个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回答,往水中加盐,此时我们要给学生以肯定,因为,对于这位学生而言,他确实经过思考,他的思路是正确的,他是想通过增大橡皮泥受到的浮力来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而此时他选择的方法是通过增大排开液体的密度来增大浮力,因此这个学生已经参与到课堂中,并积极思考了这个问题,虽然他的方法还需要改进,他应该得到表扬和激励.再比如,我们物理课堂中,有很多的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就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我们不能仅看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而要关注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测量的物距和像距的数据不是非常标准,有较大的误差.这时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要表扬学生,而在表扬过后,来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测出的误差这么大.学生这个时候产生的误差也是我们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

语文课评价的误区 篇12

一、语文课堂评价失误种种

(1)单一评价的惯用。语文课堂中的单一评价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师仅以自己的主观意向或文本的主导价值取向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体对于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中的合理因素给予否定或忽视,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及丰富的想象力。另一种表现是教师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如应对学生回答的永远只是“回答得很好”“不错”“你真聪明”等一类的口头鼓励,或是简单地给小贴画之类的物质奖励。

(2)封杀评价的乱用。有些教师本着激励学生的初衷,随意地给学生过高的评价,如“你太伟大了”“你的回答无与伦比”“你是最棒的”。没被戴高帽的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可能性,就被教师的这种评价封杀了。而被评价者若长期被包围在如此高的评价中,容易形成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性格。这样的恶性循环的后果,是教师把自己与学生在课堂的沟通桥梁、互动媒介封杀掉了。

(3)含糊评价的滥用。所谓含糊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等思考成果不能给予明确的正误导向和诊断比较,而是含糊笼统地敷衍了之。学生很难从教师的含糊评价中明辨是非、明确发展方向。如语文课上经常会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只是给出“好”“不错”的评价,最后讨论结束,教师总结:“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说得都不错,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这种含糊笼统、不置可否的评价,不仅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有益的提升,反而使一些肤浅的、模糊的认识被误解为正确的知识加以吸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妨碍思维发展。

(4)横向评价的错用。横向评价主要表现在孩子之间进行对比评价。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教师在“甄别与选拔”的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往往无意识地以“一人之短比他人之长”。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自负或自卑心理。

(5)幽默评价的误用。适当运用幽默评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会心微笑中得到智慧的启迪。但幽默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应当是追求的目标。然而有的老师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心心念念的是我课堂上有没有引发学生的笑声或者让学生笑了几次等等,把幽默简单化、形式化。一不小心幽默从有效的工具变成了危险的利器,或是过多地占据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或是变成了对学生的讽刺,给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以毁灭性的打击。

二、课堂评价的矫正对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教育的激励、唤醒、鼓舞作用,恰恰多是通过恰当的课堂评价得以发挥的。课堂评价要走出上述种种误区,最起码需要在评价策略上实现几个转变。

(1)评价标准需多元。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把教参上的统一说明作为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回答。但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新课程倡导的“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学生们不同于教师个人见解或教参解读的感受和认识,而对于其中合理的因素更要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来接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评价形式要多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课堂评价尽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教师鼓励的眼神、理解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竖起的大拇指、亲切的摸头、轻轻的拍肩、热情的拥抱等,都是能传达爱意、尊重、信任,能更好地沟通师生情感的评价形式。语文课堂是以交流师生情感体验为主的课堂,尤其需要这样极具亲和力、“润物细无声”的评价形式。

(3)评价导向必清晰。诊断和导向是评价的重要功能,课堂评价就是要让学生辨明正误、明确努力方向。因此,课堂评价语言一定是清晰明确而非似是而非的,一定是有针对性、诊断性而非笼统模糊的。但与此同时,教师要避免非错即对、非此即彼、非褒即贬的极端评价,语文课堂的评价导向应是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感悟的动态引导。

(4)评价语言富情感。课堂评价的语言不仅要讲究科学性,也要注意艺术性、情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和原则的同时,以充满感情的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回应学生的课堂行为,从而激活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上一篇:黄土丘陵沟壑区下一篇:基于PC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