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

2024-07-03

电子学(共12篇)

电子学 篇1

引言

医学电子学发展迅速, 促进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医学的仪器日益增多, 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以及医学基础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可以说, 在今后的年代, 不了解《医学电子学》, 就不可能掌握现代先进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技术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疗过程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很多医疗手段更是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展开。作为一名当今的医护人员, 仅仅只具备单纯的医学知识, 已不能够满足现代医疗的要求。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而医学电子学正是一门讲解电子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

一、医学电子学的介绍

对于这门学科, 研究的人比较少, 在网络上及各杂志、期刊上也少相关的研究介绍。我作为一个从事医学电子学数年的工作者, 仅结合自身的一点体会来谈一谈这一门学科。对于该门学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 医学电子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电子学是医学与物理科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 归属于临床医学中的基础学科类。它的内容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结构、原理、功能及应用。

(二) 医学电子学的特点

医学电子学是临床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内容既与医学有关又紧密的联系着物理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现代医学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仪器设备的发展所带来的, 电子仪器在医疗上的应用, 目的是为医疗服务的, 而过程却又是以电子学为基础的。

2. 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 并越来越多的引进医学领域, 形成电子技术与医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同时现代医学的迫切需要又促使电子学吸取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化学、材料学和系统工程学等方面的成就。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三) 学习医学电子学的方法

医学电子学学科的重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与医学有关的电子学方面的物理基础、电子电路的原理、结构及功能。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

1. 掌握本科所阐述的物理学基本理论;

2. 了解相关电子材料及电子电路的基本结构, 熟悉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性能要求;

3. 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医学电子学和临床所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医学电子学的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第一, 就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来看, 医学电子学大多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各方面条件配备都相当有限。

第二, 医学电子学是一门以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操作为主的学科,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相关仪器, 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依赖性。单纯的理论讲起来空洞、乏力, 学生很难理解。即便理解了, 由于没能实际的操作, 也难于记牢。而当今的医疗设备基本都较贵, 一台仪器通常动辄几百万, 甚至是上千万。我们不可能把医疗过程中要使用到的所有电子仪器都买来让学生实际操作, 就国内而言, 基本上还没有哪个医学院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医学电子学大体上还是空洞的理论教学的局面。实验器材极为缺乏, 大多的医学电子学实验室都没有与现代医学发展相对应的电子设备, 就连目前所拥有的少量的实验设备也是老旧不堪,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的效果。

第三, 极少有专业的医学电子学教师。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医学电子学教师, 大多是专门从事物理这一学科研究的。而这门学科同时与物理学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老师很难讲解这门课程。这与老师的师范技能没有任何关系, 毕竟物理与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第四, 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上课时多有学生在干别的事, 而没有认真听讲。虽然老师也会维持课堂纪律, 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认真听讲, 但收效甚微。

三、针对以上难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医学电子学的教学面临着如此之多的困难, 想要彻底解决它, 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本人仅提出一些能稍微使现在的教学改观的浅薄建议:

(一) 学校要注重培养医学电子学教师的能力, 要给予其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 可安排听一些与医学电子学中所要涉及到的医学方面的课程, 虽不致精通, 但大概的要能懂。主要还是把专业的物理教师培养起来, 而不能用只是单纯的会物理的老师来教这门学科。

(二) 要让教师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各种医用电子设备, 能够先搞清楚各仪器设备中的电子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可安排教师到医院或是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习。

(三) 对于学生未能见到仪器设备, 学起来空洞的问题。可采取让学生尽可能的去医院或是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习, 增加对麻醉设备的了解。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麻烦, 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在经济能力不足不能买大量的新的仪器设备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 用稍低价格购买一些较为便宜的二手仪器, 用于给学生开设相关的实验课, 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这些仪器设备。

(四) 学生上课不认真, 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门课程学校本身就不重视, 也只是安排成一门选修课程, 在绩点中所占比例也少, 医学生的课程本来就很多, 对他们来讲, 医学方面课程显然要比电子学重要;其次, 本门课程是属于物理学范畴, 众所周知, 物理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极为难学的;目前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 唯一办法就是, 在教师身上下功夫, 电子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非常大。我们的教师可以多与生活联系, 能方便学生理解, 也能更好的提起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要教好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电子学, 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努力, 虽说困难重重, 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只要教师用心, 学校用心, 通过我们共同努力, 还是能够较好的完成对医学电子学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医学人才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经验谈的一点体会, 望同行专家和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郑方, 范从源.麻醉设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大年.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胡新珉.医学物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程守洙, 江永之.普通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陈仲本.医学电子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电子学 篇2

1.单击按钮,选择“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Word 2003”菜单命令,运行Word软件,如图1.2.1 所示。

标题栏 菜单栏 水平标尺 垂直标尺 光标 编辑区 “绘图”工具栏 “常用”工具栏 “格式”工具栏 垂直 滚动条 控制 按钮 水平滚动条 图1.2.1

Word界面

状态栏 2.选择“文件”→“页面设置”菜单命令,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按图1.2.2 所示操作,设置好名片的页边距和纸型。

③单击 ④调整宽度为9.6厘米 ①将页边距都调整为0.3厘米 ②单击 ⑤调整高度为6厘米 ⑥单击 图1.2.2

“页面设置”对话框

一般情况下,横式名片的尺寸为96mm×60mm,竖式则为60mm×96mm。当然电子名片的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调整。

3.在屏幕出现的提示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4.按几次回车键,使光标换行到本页的末尾,以便增加一页,制作名片的背面。

制作名片底色 电子名片的底色,可以利用填充颜色的矩形来制 作,还要注意矩形的层次,将其放置在文字的下方。

1.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矩形”按钮,在编辑区中按住鼠标拖动,绘制一矩形,拖动尺寸控制点,调整矩形大小,使其充满整个名片纸。

如果在Word窗口中没有显示“绘图”工具栏,可选择“视图”→“工具栏”→“绘图”菜单命令,打开“绘图”工具栏。

2.保持刚刚绘制的矩形被选中,在“绘图”工具栏上按图1.2.3 所示操作,为矩形填充由海绿到浅绿的渐变色。

⑧单击 ③单击 ④单击,选择海绿 ⑤单击,选择浅绿 ⑥单击 ⑦单击 预览效果 ②单击 ①单击 图1.2.3

设置名片背景的填充颜色

3.右击矩形,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叠放次序”→“衬于文字下方”命令,使矩形放置到最底层,作为背景。

制作装饰图案 这张电子名片上有许多装饰色块图案,是用圆角 矩形制作的。制作时,可以利用复制的方法加快制作速度。

1.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按钮,按图1.2.4 所示操作,在名片纸的左上角绘制一个圆角矩形并填充为“酸橙色”。

④拖动绘制 ②单击 ③单击 ⑥单击 效果 ①单击 ⑤单击

图1.2.4

制作圆角矩形并填充颜色

2.保持圆角矩形被选中,在“绘图”工具栏上按图1.2.5(a)所示操作,为圆角矩形设置的阴影样式18,设置好的效果如图1.2.5(b)所示。

②单击 ①单击

(a)选择模板

(b)阴影效果

(c)拖动复制

(d)复制的效果

(e)改变填充颜色

图1.2.5

制作圆角矩形并填充颜色

3.按住Ctrl键不放,拖动刚制作好的圆角矩形,如图1.2.5(c)所示,将圆角矩形复制一份,效果如图1.2.5(d)所示。

4.保持刚复制的图形被选中,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填充颜色”按钮,按照图1.2.4 类似的方法,将圆角矩形的填充颜色改为黄色,效果如图1.2.5(e)所示。

5.类似地,重复第3、4步,再复制几个圆角矩形,按设计意图将其排列在名片的左边,随机地调整各个圆角矩形的填充颜色。

名片中多个圆角矩形位置的精确调整是个难题,除了利用鼠标拖动的方法之外,更方便的方法是,按住Ctrl键不放,再按方向键,可以微调圆角矩形的位置。

6.同样,重复第3、4步,复制一个圆角矩形到名片的右上角,适当缩小圆角矩形。再次将此小圆角矩形复制几份,并利用“填充颜色”按钮不同的颜色。制作过程如图1.2.6 所示。

填充

(a)复制矩形

(b)缩小矩形

(c)复制3份

(d)填充颜色

图1.2.6

制作右上角的圆角矩形并填充颜色

制作姓名艺术字 利用艺术字功能来制作名片的姓名部分,可以突 出名片的主体,强化名片的交流功能。

1.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艺术字”按钮片上插入艺术字。

,按图1.2.7 所示操作,在名

④选择字体 ①单击 ③输入姓名 ⑤单击 ②单击

图1.2.7

制作姓名艺术字

2.在“艺术字”工具栏中,按图1.2.8 所示操作,先使艺术字“浮于文字上方”,再用鼠标拖动,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

①单击 ③调整大小和位置 ②单击 图1.2.8

调整艺术字

制作其他信息框 名片上其他信息的制作,可以利用文本框来完 成。文本框移动方便,便于名片的排版调整。

1.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拖动鼠标,在姓名的下方绘制一个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安庆市石化一中 七年级(1)班”。

2.单击文本框的边框,选中文本框,选择“格式”→“字体”菜单命令,按图1.2.9(a)所示操作,设置好文本框的文字格式。

3.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按钮,添加一个文本框,输入邮编、地址、电话等文字信息,效果如图1.2.9(b)所示。

```````````````````````````````````````````` ①选择黑体 ②选择加粗 ③选择小四号字 制作好的信息文本框 ⑤单击 ④选择橙色 预览效果 ⑥单击

(a)“字体”对话框

(b)制作信息文本框效果

图1.2.9

利用“字体”对话框设置文本格式

4.拖动文本框的边框,适当调整2个文本框的位置,使其与上面的艺术字左对齐,最后的效果如图1.2.10 所示。

电子学案的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学案;电子学案;特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87-03

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经过多年改革实践,一批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改革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学案”作为成果之一的研究受到重视,“学案导学”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当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成为研究热点,以“电子学案”为代表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这对建立“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新常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电子学案的认识

为了研究的方便,以便建立交流的共同话语体系,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电子学案”做进一步明晰。查询中国知网发现,对于“电子学案”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以“电子学案”作为“关键词”查询,仅有4篇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篇、期刊文献2篇,会议文献1篇。但对于“学案”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以“学案”作为“关键词”查询,有14941篇文献资料(查询日期:16年4月10日)。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学案”的界定并不统一,主要有三种观点[1]:学案即学习方案,学案就是学习材料,学案就是案例。这三种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学案,但对学案本质的认识而言是一致的,那就是重视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因此,对学生来说,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后复习所使用的工具与方案,是学生主动学习所依据的材料。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2]

电子学案可通俗地理解为是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学案。它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教师基于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依据学生现有认知特点和知识背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意义建构而精心编制的学习活动方案。电子学案的主体是学案,用信息技术来扩充“学案”的功能,使“学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3]普通学案与电子学案的关系见表1。

从学案到电子学案实现了四个转变:从静态学案设计转变为动态学案设计,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从传统学案设计转变为电子学案设计,引导学习教材变为组织和帮促学生自我发展;从针对全体学生的集体统一设计,转变为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设计;从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转变为个体能力发展评价。[5]

因此,电子学案是以支撑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学习为设计的基本理念,以提升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有效学习能力为核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面向学生终身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素养为目标指向,它是推进课程深化改革的有效抓手。电子学案具备普通学案的一般特征,但并不是普通学案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案设计,有其自身的特征。本文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研究电子学案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及在设计中如何体现。

二、电子学案特征分析

电子学案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层次化、学习资源多样化、学习路径个别化、学习反馈及时化、学习评价导向化和学习记录全程化等方面。

1.学习目标层次化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传统学案也会考虑分层的要求,但限于课堂教学现状,大多只是完成了基础性目标,拓展、提升目标往往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完成的时空。而以电子学案为载体的学习,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有更大自主性,可以自己确定学习的要求、节奏,这样教师就可以设计对应不同学习目标要求的多项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就有了达成的可能。传统课堂上,师生是“一对多”的关系,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基于电子学案的学习,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对应关系,实现学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不同的学生可以达成不同的目标要求,在达成基本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得更大提升。

2.学习资源多样化

(1)从表现载体上来看

学习资源的表现载体包括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虚拟环境等,这也是与普通学案的一个根本区别。而且,这些载体充分体现了网络学习的特征,如文本资源可以体现出超文本的特性,在一些关键词汇上实现“超链接”,动画资源可以实现交互功能等。从另一角度来看,在设计这些载体时也应该充分体现其特征。如,操作学习可以设计为一种虚拟环境,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学习,针对性更强,因为在虚拟环境下,无关操作是被禁止的,这对于技能的掌握会更加有效。

(2)从资源功能上来看

学习资源承载的功能可以是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工具。对应核心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载体准备多种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学习。这里可以有两类思考方案:一是对应核心学习内容,可提供多类型资源,如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可以是文字资源、图片资源,也可以是视音频资源,这些资源可由学习者自主选择使用。二是多角度提供资源,让对应核心内容的学习变得更加丰满。如某一技术的使用,既可以提供技术使用的方法介绍资源,也可以提供技术解决问题的案例资源,还可以是技术使用技巧类资源等。学习工具类资源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助手,让学习者的学习更加方便,一般也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工具,是指直接用于学习支持的工具,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知识,可以将“输入、输出、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等学习内容设计成积木,学生可以以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还可提供判断对错功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加有趣、有效。二是间接工具,一般为非学习的内容,只是学生可以借助于该工具资源进行学习,如对于图片资源格式的认识,可以借助于“格式转换”软件,让学生将同一素材资源进行格式变化,再进行对比研究,如文件大小、分辨率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从资源呈现上来看

学习资源包括学生必读资源、主动选择阅读的资源以及学案智能推送的资源。学生必读资源一般包括了学生学习所包括核心内容,供学生阅读学习,以达成共同基础目标要求;学生选读资源一般为拓展类资源,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案智能推送资源一般基于两种情况进行设计:一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可由学案系统依据学生各种表现,如选择阅读的文章类型,所推送的自选实践作品分类等,从而判断学生的喜好而推送的。如学生平时喜欢上传一些小的Flash作品,系统由此判断学生是对Flash学习有特殊追求的,因此可以有意向其推送一些Flash学习的资源。二是针对学生可能存在问题而推送。如学案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在测试系统中的表现或问题解决中的表现来判断学生的不足,而推送相关学习材料。

3.学习路经个别化(分支化)

考虑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可以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细化、加工,对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实现单独设计,这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进行选择学习。如对知识点没有逻辑层次的平行学习内容,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先学习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可以选择花费不同的学习时间,在学习内容的资源使用上,可以选择文本性阅读材料、动态型的动画(视频)材料、音频材料等等,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电子学案学习的可选择性。一般来说,学习选择可体现在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等方面。从内容的选择来看,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选择相应能力要求的学习内容,如基础性的内容、拓展性内容等。二是对于选择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的起点、学习的知识点、学习的技能点等。如对网络传输介质学习,从知识点来说,主要涉及分类(有线与无线)及特点、有线介质的认识(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学习者如果对其中某一部分已知晓,可以选择不学或少学,对特别有兴趣的内容,可以先学。时间分配同样也可以体现出选择性,简单的内容或熟悉的内容可以少花时间,比较难或有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花些时间,这都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正是学习路径个别化的基本保证。

4.学习反馈及时化

信息时代的学习,及时反馈是一大基本特征。基于电子学案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现有效及时反馈,促进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来看,其“所见即所得”的特征本身就是一种及时反馈,错误的操作系统可能马上提示,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从测试上来看,通过在线测试系统有效实现测试结果反馈及时化,不单是学生本人,教师也可以通过测试系统获得全体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这为有效组织后续学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学案本身提供的帮助系统解决,如相关资料、微课、学件等,也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得到老师、同学甚至其他人的在线支持,甚至获得学习系统(如智能代理技术)的支持,实现反馈的及时化。

5.学习评价导向化

评价应立足于发展,强调运用多元评价,实现内容、形式、主体、反馈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诊断、调节、反馈、激励的作用,达到促进发展的目标[6]。即通过评价,要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明学生后续学习的方向,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应该是基于过程的,也是基于发展的。有学者将这种基于过程的评价喻为学习行程中的指路牌,在现代技术支持下,这种“导向”变得更加可能。在评价设计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进一步的学习支持,如根据学生完成试题的情况初步判断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从而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如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可以建议再看一看,而且在技术支持下,可以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建议,实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出评价的“导向”价值。另外,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都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6.学习记录全程化

基于电子学案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技术支持下进行,可以被有效记录,从而为有效地分析学习、指导学生提供重要信息。如学生在阅读相关电子材料时,可以从材料中提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些记录的信息就能有效呈现。如通过学生提取的信息可以分析学生对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而判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再如,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一般通过学生最后的实践作品来分析,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屏幕录像的方法全程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从而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操作行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参与各类互动所留下来的发言、进行系统测试的应答等都可以成为学习过程资料而被保存,体现出学习记录的全程化。

三、结束语

这里,我们抽取了电子学案的六个基本特征,其中学习目标层次化是设计的基础,学习资源多样化既是对学习目标层次化的响应,也是对学习路径个别化的支持,学习反馈及时化、学习评价导向化和学习记录全程化是对学习支持系统的要求,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服务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会成为常态,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以“电子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为抓手,对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在设计与应用中更好地体现出这些特征,对于提升学习过程的效果,进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裴亚南.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6.

[2]赵华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庞海芍.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4-37.

[4]李凯.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电子学案设计模式探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5]万明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5-355.

[6]吕啸,余胜泉,谭霓.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医学电子学对话教学的探讨 篇4

在教学中, 尝试采用平等的对话, 理解的交往, 重新塑造师生关系。改变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 化学生的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变知识的单向传递为双向传递, 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民主意识, 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通过问题的互相谈论与交流, 开展师—生, 生—生之间的辩论, 达到对知识的掌握[1]。

对于理论的对话教学, 把它分成三步来进行, 即引发兴趣, 课堂对话, 总结探讨。

引发兴趣

在现行的医学电子学教材中, 基本上都是按照工科院校电子学教材的编写方法,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导致学习起来不能引起兴趣, 抑制了思维。因此, 第一次理论课, 给学生投影医学仪器设备图片, 并大概讲解这些设备仪器所涉及到的电子学知识, 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布置一个任务, 课后查找相关资料, 写一份关于某一个医学设备中电子线路的结构和它的原理的小论文, 例如“心电图机的放大器”等。结果发现, 影像专业的学生, 他们查找的相关资料基本上涉及到的是医学影像设备, 而检验专业的学生查找的资料基本上涉及到医学检测仪器。这说明, 要使学生对课程发生兴趣和产生热情, 必须让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和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一过程的实施, 为后面基础理论课程对话教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

在分立模拟元件的知识中, 涉及到的概念, 基础理论比较多, 学生很难有清晰有序的思路去接受。因此在课前, 让学生到实验室观看老师做相关的实验, 并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 例如“三极管为什么要加直流电源?”等。带着问题, 又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并会很自觉的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为课堂上的对话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一步骤的实施, 变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学习。

课堂对话

课堂上的对话是整个对话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对话过程中, 要把握平等, 信任, 激励, 探究的原则。

师生要形成课堂上的有效对话, 前提必须是民主和平等。这主要表现在:1.老师和学生在是完全平等的, 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 老师并不是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来支配和控制学生, 而应充分尊重学生, 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 诚恳的对待学生的对话。只有提供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 学生才会愿意积极的参与对话。2.平等的对待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用各种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对话之中[2]。在对话过程中, 老师要始终保持一种信任, 激励的态度。学生只有在受到信任和激励的条件下, 才会畅所欲言, 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才会增强表现自己的欲望。不可避免的是, 在对话过程中, 学生的有些观点是错误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要学会去引导和鼓励学生, 而不是全盘的加以否定。通过激励, 可以消除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害怕出错的焦虑心里, 能够积极的参与对话中来。例如, 在学到负反馈类型的判断时, 就会有很多的学生对串联还是并联反馈容易搞混淆。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个串联负反馈电路, 然后让学生判断, 结果肯定出现两大阵营。给学生5分钟相互谈论, 然后选出各自阵营的代表, 分别陈述自己的理由。之后, 两大阵营展开辩论时的对话。在这过程中, 老师适当的加以引导, 避免出现冷场和人身攻击的过于激烈场面, 并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对话进行下去, 同时有针对性的把错误观点加以纠正并引导到正确观点上来。在实施过程中, 老师既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角色, 平等的倾听学生对话, 又要作为老师的角色激励式的去引导学生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指导和调控的实施。在对话教学活动中, 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共同参与者, 学生交际活动的评估者, 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资源的提供者。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确切适度, 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和偏差, 又要继续鼓励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3]。在对话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离主题或者目标, 甚至在激烈辩论过程中会出现人身攻击, 大声喧哗的不良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调控, 避免出现对话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影响教学的进行。同时, 如果对话之前的准备不充分的话, 容易出现冷场, 造成对话的流产, 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 老师也要及时的改变对话策略, 避免对话无法进行, 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上述的两方面, 都对老师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要求老师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能力, 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同时还要对医学知识有很好的基础。在生生对话过程中, 老师主要起协调组织引导的作用;而在师生对话中, 老师主要起纠正指导的作用。

总结探讨

通过课堂的对话,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医学电子学的兴趣。每次课堂最后几分钟, 老师要对这次课做一个小结。小结的目的:1.总结该次课的学习内容;2.提出新的问题, 让学生课后思考。这一新问题既是对上一次课的总结, 也是下一次课的一个探讨。因此, 对于提出的这个新问题, 老师要考虑得比较周全和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否则就会形同虚设, 失去意义。学生在课后思考的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通过自己查询相关资料, 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到开放的电子学实验室去验证等。学生有新的想法或者新的思路, 鼓励学生写成小论文, 并作为奖励加入期评成绩。

通过在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对话教学发现, 相同的考试题目难度下, 实施了对话教学的班级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的班级。更为重要的是, 实施了对话教学的班级学生学习的热情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伟超.运用“对话—讨论”式教学法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0, 23 (3) :39~42

[2]杜惠蓉.论化学学科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 (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6 (2) :68~70

物理电子学就业前景 篇5

2、从现实角度看就业前景

物理电子学专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各高校的热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元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物理电子学的应用显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电脑、摄影、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手机等诸多领域。几乎每一样带“电”的新产品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几年我国电子学档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 电子学档;课程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25-02

Research Summary of E-Portfolio in China//Zhang Zhiy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E-Portfolio research covered concept, essence, function, content,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model. We have achieved rich fruits in this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short-coming, the concept is ambiguous, pay attention to theory but look down on practice, lack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ase study, etc. In our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ree respects. First, the basic problem should clear. Second, the theory should serv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Finally, we should emphasis to promote and strengthen the impact of factors of successfu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portfolio; reform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China 2360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研究者关于电子学档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现有文献来看,迄今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5篇,出版专著1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27篇。文章对近几年来关于电子学档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概括与反思,以期促进这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 我国电子学档研究的成果

1)学术论文。国内学者在接触美国电子学档研究成果之后,也开始发表关于电子学档的文章。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电子学档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相关论文迅速增多。到2009年为止,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电子学档和电子档案袋作为关键词进行查找,并经过仔细筛选,发现近几年来我国相关研究的文章共125篇。其中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两个方面,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涉及的较少。

2)著作。迄今为止,以电子学档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只有王佑镁博士所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1部。该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电子学档概念、理论、技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开发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三部分具体阐述电子学档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则结合应用课题研究实施的5个项目设计,试图探索一种研究取向的实践应用[1]。

3)学位论文。近几年来,电子学档成为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热点题材。从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到,以电子学档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有27篇,主要有第四军医大学田越的《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2004)、上海师范大学何玲的《运用电子档案袋评价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究》(2007)等。

2 我国电子学档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1)关于电子学档内涵的研究。关于电子学档的内涵,我国研究者主要有两种理解。①电子学档是目前较为可行的评价应用方式,它记录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历史,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律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多元化的质性评价的方式之一[2]。②电子学档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3]。

2)关于电子学档特点的研究。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电子学档,归纳出不同的特点。有论者从电子学档作品及构建过程理解,归纳其特点为数字化、过程性、开放性、自主性、情境真实性、多元性、反思与评价等[4]。还有论者从电子学档网络化理解,归纳其特点为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分配与共享以及管理信息与知识的数字化等[5]。

3)关于电子学档内容的研究。关于电子学档的内容,国内有论者认为包括学习作品、学习参与、学习选择、学习策略、学习自省等材料[3];有论者认为包括个人信息、学业信息、学习活动记录、作品集、评价信息等[6];有论者认为包括主题和任务描述、目标描述、学习计划、素材和素材搜集理由、作品和作品选择理由、作品评价量规、电子学档评价[7]。

4)关于电子学档分类的研究。关于电子学档分类,国内有论者根据目的、读者、证据、反思4个维度,将电子档案袋分为过程档案袋、作品档案袋、展示档案袋3种类型[8];有论者根据电子学档的应用领域,把电子学档分为学习电子档案袋、教学电子档案袋、课程电子档案袋[9]。

5)关于电子学档功能的研究。有论者从学生角度阐述:记录学习者成长过程;激发学习者兴趣;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协作、交流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创新能力[4]。有论者从教师角度阐述: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营造专业发展的氛围,实现教师的知识管理[10]。有论者从在线学习的角度阐述,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全面监控。具体包括:学习者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学习者知识加工运用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学习者讨论交流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学习者参加测试、接受评价过程中的行为监控[11]。

6)关于电子学档开发模式的研究。关于电子学档的开发模式,有论者提出三阶段开发模式,即计划、评价、反思3个阶段[12];有论者提出四阶段开发模式,即准备、实施、总结反思、反馈调节4个阶段[13];有论者提出五阶段开发模式,即内容确定、信息内容的准备与收集、电子学档开发工具的选择、电子学档系统的管理、电子学档的充实与完善[14]。

3 关于我国电子学档研究的反思

1)电子学档研究的基本问题要廓清。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国电子学档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存在比较明显的分歧。有论者认为电子学档是一种评价方式,又有论者认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电子学档的理解很容易分成两个方向:一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其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作出判断;二是用于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作为对电子学档的初始理解,二者都不存在错误问题,但二者理解的意义差异是很大的。第一种理解的实质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是为鉴定机构服务的;第二种理解则是一种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一种评价方式的电子学档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电子学档虽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由于上述原因,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造成电子学档的概念理解含糊,功能各执一词,特点混乱,从而导致电子学档研究范围不明,重点不清,影响到电子学档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厘清基本问题,明确电子学档的研究范畴。

2)电子学档研究要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服务。我国目前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文献研究和理念方面的思考,虽然阐述了电子学档的内涵、特点、内容、意义等,但基本上属于理论假设阶段,应用效果数据和实证研究很少,是一种书斋里苦思冥想的产物。缺乏实证研究,难免给人以一种理论的空洞感,难以给电子学档实践提供具体指导。电子学档作为一种教育新技术,应用效果是影响其使用和推广价值的重要因素,走向教育教学实践,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今后电子学档研究要植根于国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走出“书斋”,走进“田野”,更加关注并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注意不断地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汲取营养,从而丰富、完善与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

3)电子学档研究要加强成功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为规模化推广服务。目前我国电子学档的研究,基本上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处于自发的、零散的研究阶段,电子学档的实际应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对于制约电子学档大规模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例如:电子学档开发的动力来自哪里?师生在电子学档开发中各自处于什么地位?电子学档开发需要哪些硬件和技术支持?对缺乏技术支持的师生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培训?怎样合理利用电子学档评价结果?开发者如何维护电子学档?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学档能否成功开发及大规模推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成功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为规模化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南昌.电子学档:正在显现的教学新技术:读王佑镁博士的新著《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3):157-158

[2]马晓云.应用博客实施数字化档案袋评价的实践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06(2):30-32,56

[3]孙来福,王朋娇.基于Blog的ePortfolio网络学习评价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58-60

[4]钟志贤,吴初平.电子学档:远程学习中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2008(5):41-42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8):1-6

[6]孙晓梅.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智能评价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29-31

[7]李顺.电子学档:一种面向过程的评价手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5):33-34

[8]谢安邦.电子档案袋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5

[9]王佑镁.电子学档系统的整合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65-67

[10]魏志春,季磊.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环境:探索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06(6):48-49

[11]邵艳丽,孙丽娜.基于电子学档的在线学习行为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2008(5):39-40

[12]林雯,王志军.促进元认知发展的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7):42-44

[13]李有华,李兴柱.中小学基于电子学档的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7-57,62

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究 篇7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医学电子学的学科特点, 并着重介绍了其在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医学电子学,实验教学,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仲本, 况明星, 等.医学电子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15

[2]高翠霞等.医学电子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16

[3]杨一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3, 24 (1) :60~62.

电子学 篇8

大会开幕式上,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汝林致词并指出, 光电子和量子电子技术是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大力推动该领域技术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希望本次大会能为此发挥重要作用和积极贡献。工业和信息化部综合规划司韦俊副司长就“十二五”国家电子信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三个着力”途径作重要讲话。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本届大会主席周寿桓院士着重阐述了我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祖林院长等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会上, 围绕“二十一世纪先进光电子技术和量子电子学技术”的主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占国做了“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家雄做了“特种红外传感器”、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做了“量子信息科学”、北京大学郭弘教授做了“量子密码的实际安全性”、清华大学范守善院士、姜开利教授做了“碳纳米管-从材料研究到应用探索”等主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做了“二十一世纪的计量科学”、香港理工大学靳伟教授做了“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技术”、燕山大学红外光纤与传感研究所所长侯兰田教授做了“光纤激光器的发展与应用”的大会报告。与会代表普遍反映主题报告和大会报告涵盖了重要技术热点领域, 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围绕激光技术、红外与紫外技术、光电器件与光电显示技术、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量子信息与量子器件、原子钟与量子频标等6个领域举行了分组会议,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踊跃发言, 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包括新泽西理工学院Ken K.Chin教授关于太阳能电池器件理论的发言在内的一批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关注和讨论。

作为本届会议的特别论坛——光电产业高峰论坛也同期召开。陈良惠院士做了题为“我国固态照明产业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陈新研究员做了题为“电子信息产业与未来发展思路”的专题研究报告。我国光电产业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企业的有关产业领袖及光电子专家也做了报告, 如阿波罗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博士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与性能比较”、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漫铁总经理的“中国LED封装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兴通讯王加莹博士的“100G WDM系统及对超100G的考虑”、国科世纪激光石朝辉经理的“全固态皮秒激光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状况”等的报告, 对产业与技术的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与会代表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9

1 教学内容改革

《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开设时间通常是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 学生已经学完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生物医学电子学》既是电子学的后续和提高课程, 又为今后能更好地从事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医学仪器设计的研究打下技术基础。我们使用的教材主要有《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pplication and Design》, 1997;李刚等编著的《现代测控电路》;蔡建新, 张唯真编著的《生物医学电子学》, 1997。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测量的特殊性及基本条件, 信号的检测、处理、变换和传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涉及的电子电路以半导体集成电路为主, 注重新型、实用及通用性。通过学习, 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逐步掌握测量电路的设计。本课程的理论课共54学时, 以生物电信号源为起点, 分别介绍生物电检测的基本方法, 生物电信号放大、隔离、滤波和射频传输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使学生能使用放大器和模拟电子学设计我们要实现的系统功能。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讲课方法, 如图1所示, 即先从整体考虑:系统的测量的精度与性能、被测量的量、被测量信号的大小与频率。然后是测量系统的使用条件和所具有的功能, 如信号的显示、记录、存储及其它一些功能。再以信号增益和误差分配, 来确定前向信号通道 (即从传感器到模数转换器的模拟信号放大、处理部分电路) 所需信号放大、滤波或变换电路的级数, 各级的增益, 滤波器的阶数、形式和截止频率等。最后确定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设计要求。

在第一节课上, 我们将从心电, 血压到超声, CT仪器, 再到医院实验室仪器和治疗仪器的实际电路图给学生看, 找出仪器电路的共同点, 得出一般仪器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 将医学仪器的一般框架与整个课程即将讲授的内容逐一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整体上知道学习的内容和目的。针对每一章, 我们也是从一个生理量测量开始, 提出技术指标和原始设计要求, 然后逐渐过渡到与实际医学仪器中相关的电路。与此同时, 结合各类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 组织学生设计能实现不同功能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 给他们提供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2 实验改革和手段创新

2.1 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课是为了配合生物医学电子学理论课而设置的, 实践性较强。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高校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过去的实验课, 采用电子实验箱, 任课教师在课前把仪器设备及元器件准备好, 学生做实验就是依照实验手册在实验箱面板上插线, 根本看不到电路,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采用实验箱在学生不断增多情况下, 不仅增加教学经费和占用空间, 学生也依赖于实验室。改革后的实验课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用Mutisim (一个能Windows下运行的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 EDA工具软件) 仿真, 另一部分是实验箱实验, 最后一部分是课程设计, 即综合性设计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一部分实验采用国际流行的电子辅助设计软件——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Mutisim, 它不仅是一个能在Windows下运行的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 EDA工具软件, 也是一个能装进计算机的实验室。它具有直观的图形界面, 整个操作界面就像一个电子实验工作台, 绘制电路所需的元器件和仿真所需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拖放到屏幕上, 轻点鼠标可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 测量数据、波形和特性曲线如同在真实仪器上看到的一样。它还有来自美国模拟器件公司 (Analog Devices) 、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s) 和凌力尔特公司 (Linear Technologies) 丰富的元器件和模块库和从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双通道示波器、扫频仪到逻辑分析仪高性能的测试仪器。所设计出的电路除了可用于实验室的测量之外, 还可以做直流工作点分析、交流分析、瞬态分析、傅里叶分析、噪声分析、失真分析、参数扫描分析、温度扫描分析、极点——零点分析、传输函数分析、灵敏度分析、最坏情况分析和蒙特卡罗分析等定量分析。Multisim不仅提供了高指标的虚拟仪器和充足的元器件资源, 还弥补了因实验仪器及经费不足造成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就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领域自主进行实验, 增强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Multisim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问题。学生有机会按自己的思维开展设计性实验, 使他们进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成为可能。

在利用仿真软件的同时, 开展实际硬件的实验。实验室资源有:42台连着计算机和测量仪表的实验台。针对有限的实验台资源, 把学生分为14个小组, 每组安排3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考核。课程组教师同时担任着每个小组的实验导师, 学生可以自由提问, 教师负责指导他们测量问题、指正错误, 但不能给出设计思路和方案。通过这样与学生在实验中的接触, 了解他们的水平。在实验操作中, 不给出任何具体的提前写好的实验提纲, 要求学生根据命题自己计划在实验中做什么。为了在实验室的时间更有效率, 要求预习实验, 通过仿真软件来确定设计是否正确, 并在实验箱面包板上将设计图连线。在实验室没有安排固定实验时, 就对学生开放, 让学生可以自由准备实验。

实验操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小组讨论, 其目的是使学生找出课堂给出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便在实验期间做好准备。约半个小时长的小组讨论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理解题目:每位学生都要发现自己有没有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地方。②发表创造性意见:学生对问题能自由想象, 展开讨论。小组中的一个人记录问题。③评估上述意见:学生把他们的观点、意见组织好, 把无关的分类出来, 把和问题重点相关的记录下来。④解决问题或计划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具体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案。这时, 课程组的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或解释相关提问, 但要让学生自己组织施行, 只有学生太偏离目标的时候才出来指正。通过这样的实验课训练, 很多本科生都利用寒暑假, 备战各种电子大赛, 自主设计智能模拟仪器等, 在参赛的之余体会到利用运算放大器的灵活性、趣味性及优势。

2.2 实验考核改革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 削减了验证性实验, 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2]。为了得到更多的反馈以不断改进实验课内容, 我们把传统的实验考试改为在课程学习中的三次考试。每次以提出设计问题的方式教完固定的某一模块内容后, 相关的检查设计能使学生对该模块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仪器放大器, 这需要学生了解Electronics Workbench 安装方法与运行方式电路仿真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含义;掌握仪器放大器的构成形式、原理、特点及其适用场合。在放大器的大致结构确定下来之后, 分析仪器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找出设计放大器的截止频率;改编反馈电阻, 观察反馈电阻对幅频特性的影响。这部分便与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课程衔接起来了, 同时检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内容:需要上交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解决问题。我们分小组对每位学生都给出不同的题目, 每位学生都要上交个人解决方法的电子版作业, 用特定的元件性质来设计和搭建实现不同功能的测量电路。考试时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单独汇报设计思路, 监考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对设计提问, 根据学生的解答和设计来给出分数。

实验课考试的总分是以上三部分考试的平均分。只有以上三部分测验都合格, 才能算通过实验考试。刚开始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时, 不少学生第一次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 但到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成绩普遍都有了很大提高, 说明这种改革的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3 总结

实践证明, 运用自上而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能使课程内容生动化, 给学生搭建出生物医学仪器的整体框架之后再分别讲解元器件能启发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期望。其次, 丰富实验课的软件、硬件内容, 使考试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采取新的实验考试方法来进行《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 经过整个学期的训练, 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并对这种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反馈。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我国发展交叉学科需要的、具有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3]。值得可喜的是, 学生在第四学年参加各类电子大赛中屡获佳绩, 这跟他们整体设计思路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有莫大关系, 也验证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 但如何使这门课程与就业相结合还是一项长期艰巨、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秉义, 张耀杰.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1) :114-116.

[2]曹佃国, 武玉强, 张立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 (4) :14-15.

高职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职,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电工电子学》是高职理工科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涉电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起到很重要的铺垫作用。下面就其教学现状和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1.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科专业招文科生,基础知识差,基本素质不高,学习方法不会转换。

由于高连年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高职教育在重复中小学的水平,自然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和对专项知识技能的系统深入掌握。各个项目内部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要使教学内容有机衔接,逐步增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不断发展。

体育选项教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需要,是这项改革在理念上的先进所在。各级学校都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项目的普及程度、锻炼价值和学生的喜爱程度等实际,尽可能地拓展专项课种,如网球、轮滑、羽毛球、体育舞蹈等。而对于某些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佳,且社会普及程度低,不易成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锻炼的手段的项目,则应果断叫停。

高校综合体育课应该明确其满足有多种兴趣学生需要的性质,使之成为几个深受学生欢迎项目的体育课种,并可以加大了灵活性,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具体要求在内容上有一定选择的余地。

此外,当学生体育兴趣不浓厚、习惯尚未养成、未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时,体育教学的结束常常意味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告终,高年级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与行为的淡薄。所以,高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组织多种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内容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服务。

由于各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体育基础也不平衡。各环节体育教学都应加强体育基本素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处理好打基础与发展专长的关系。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实体,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统筹考虑,组织学生复习、锻炼,把掌握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身体素质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避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是停留在对标准的测量上,使之成为激发学生自觉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4.改革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机制。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又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体育考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它具有信息反馈已经不是以前过独木桥才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同的形式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为了能够招到足够多的生源,高职院校理科专业大量招生文科生,有的理科班级甚至90%的学生是文科出身。而江苏省现在的文科生,高一就分科,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基础薄弱,理科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严重缺乏,并且理科和文科的学习方法区别很大,学生转换难。例如有的同学甚至连初中学的理想电压源、电流源都不会画,采用文科背的方式学习理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给《电工电子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1.2 教学规范并不成熟,学生信心下降,学习风气有所下降。

有很多高职院校是中专院校升级成大专院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和教学规范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传统的中专模的功能,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从现代教育观出发,体育考试与成绩评价应成为教育、指导和改进教学双方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在评价中体验进步与成功。因此,要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的不合理现象,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奋斗的过程。我们设计了一套新的学生体育课考试和评价体系,试行一学年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系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大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上课出勤占10%左右,课外辅导出勤占10%左右;平时表现、进步幅度占20%左右)。期末考试部分占总成绩的60%,其中理论考试占10%,达标素质测验成绩占10%,专项技术技能技评达标占40%。

四、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有赖于指导教学行为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的教学思想的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终身体育目标的确立要求我们以系统的观点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建立起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使之更加符合实现体育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学校体育,1999.04.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06-2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7-29.

[4]黎杰侯,广斌.中小学与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J].体育世界,2008,(5):35-36.

[5]梁廷方,于振兵.论高校学生体育效果评价的改革方向[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49-50.

[6]杨温豪.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运动,2010,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项目(fs20102101)。

式,有待提高,而在学生管理方面采用开放型,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惰性强。长此以往,学生信心下降,学习风气也有所下降,很多同学在思想上形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在行动上开始出现旷课,上课睡觉等现象。这在电工电子的教学中势必提高了难度,讲得再好、再简单,不用耳听不用脑想也是无用的。

1.3 高职院校在师资、制度、规范、实验设备上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自高等教育出现评估体系以来,教师的考核以论文、课题、项目来评判,甚至在有些学校行政岗位优于教学岗位,一线教师资源出现严重缺乏,一人同时多个任务,教学效果有所影响,严重挫伤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是中专院校升格成大专院校的,在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体系建设上尚不完善,制度和规范上的不完善就会造成有些学生找捷径、投机取巧,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直接影响这这门课程的学习风气。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为大专的,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老,相关配套元件损坏,很多功能不能使用,即便是新的实验室,长期做实验,很多试验箱的元器件已经损坏,并且没有得到定期检修,而实验设备没能及时跟上,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的需求.

2. 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2.1 教学内容以“够用为主”,不追求内容上的难度。

高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繁琐深奥的理论推导厌倦。在讲授电工电子这一专业基础课时,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强调必要的基础知识,剔除理论推导;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又要突出实用特点。因为高等教育的学生以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对于教学中的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复杂推导,不需要学生掌握,在阐明原理的内退后能够直接运用即可。

2.2 高职院校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调动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改善学习风气。

很多高职院校从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各个部门的制度、规范要么保持原有中专模式,要么完全放开,完全效仿本科院校,没有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跟上或者制定了不完善、不执行,让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想法,崇尚官位主义,大批学生认同“读书无用论”、“只要及格就行”。这让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来自学生思想上的极大阻力,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学风、教风。只有从根源抓起,制定严格教务制度和倾向一线教师和优秀学生的鼓励政策,并且严格执行,大家都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个必须自己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果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根源解决学风的问题。

2.3 增加实践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出身文科,高一即分科,理科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能一下子转换过来,再加上思想涣散,抗挫能力差,还有课程本身有很多公式、定理,难免有枯燥的感觉。他们对理论课程觉得难学,课下不愿意巩固练习,时间长了就会主动放弃。但是他们对实践的学习很感兴趣。例如本门课程的实训,做一个收音机,学生非常感兴趣,愿意主动动手去做,课后觉得在实践中能学到很多东西。针对现在学生的特点,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理论部分适当减少,够用就行,不主张面面俱到,增加实践部分,从实践中学习理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4 学校持鼓励政策,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学校可以持鼓励政策,开展一定电子设计大赛,在资金上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小发明,比如说万用表的组装与维修、定时器的设计等。这样可以给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施展个性的空间,从而让他们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

2.5 建立开放式电工电子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时严重不足,且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仪器等基本上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在实验前,实验教师一般都会详细讲解,甚至操作示范。实验时,学生只是在有限时间内按规定的步骤机械的操作,被动的验证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积极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实行实验室开放策略,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课内容之后,还可随时走入实验室,按照个人兴趣及能力进行创造性实验;在实验中,由学生选择实验内容、选择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教师只需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很多本科院校早已实现了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进入实验室,我院由于师资、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场地有限,实验器材方面的保障等问题,离这一步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开放式实验室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3. 结语

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既与理论教学的改革密切相关,又依赖于师资素质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深入、扎实、长期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袁洪岭,贾端红,王艳芳,等.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研究.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

[2]聂琼.高职高专高频电子线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09,(8).

[3]石柳.高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索.宜春学院学报,2007,(8).

[4]王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南方论刊,2007,(8).

[5]胡芳,赵亮方,郑东,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科技资讯,2007,(10).

电子学 篇11

关键词:电工电子;模块化;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高等学校非电类专业理工科大学生获取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包括实验)来完成的。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要求速成,平台式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需要并且越来越普遍,网上学习也成为现时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平台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学体系目标的定位提升到:“知识、能力、素质型”的高度,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为此,教学体系方案的设计应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既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又要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既要考虑第一课堂的人才培养,又要考虑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电工电子学》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是对非电专业(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学生进行电气工程基础教育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他们获得电工电子知识的重要桥梁。因此,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类专业及相应工科专业对《电工学》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目前,普通高校均已实施学分制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平台建设,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组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规划并逐步实施,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分成几个模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大纲,为学生选课提供条件。

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1.研究的内容。①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提出《电工电子学》教学新体系报告;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电工电子学》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具有显著电工电子工程实践能力;

2.研究的目标。围绕学院培养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综合、设计、创新、协作能力培养,将电工电子学课程定位为一般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课程、电子信息类和机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此,本课题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①教学思想改革。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这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多少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系统地、高效率地传授知识。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增加,受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政策的制约和导向影响等,使得近年来讲授法愈来愈变形,教师一步步地灌输,学生一步步地接受,演变成了填鸭式、注入式、保姆式的教学。教师讲得越细越好,信息量就越无法扩大,故而只能把重点放在结论上,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考试而学,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辛辛苦苦,而学生收益却不大,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电工电子学》是工科高等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课程。电工学课程必须树立“通才教育加适度专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不断改进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实验模式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自适能力和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3.研究方案。非电类电工电子课程所涵盖的专業很多,各专业对课程的要求存在差异,这对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课题组将与开课院系沟通,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将教学内容的调整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建立《电工电子学》课程模块化的结构体系。按照学科内容属性将《电工电子学》课程分为多个基础知识模块(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工测量与安全),针对专业培养需要,构造电工电子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按知识模块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统一考核。在课程模块化设置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电工电子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集中完善修订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电工电子所有与理论内容配套的实践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根据电工电子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的要求,《电工电子学》所有配套实验实现全开放,学生完成要求的实验项目,获得相应实验学分。

4.主要特色。本项目完成后,《电工电子学》教学工作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其特色:①充分体现《电工电子学》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非电类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求,按照《电工电子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自主选择教学模块,形成各专业电工电子学培养方案。②教材、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课内容等方面,根据《电工电子学》教学模块要求进行全方位充分体现。③《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独立开设,所有实验项目实现完全开放,结合电工电子示范中心建设,开发适合开放的实验教学帮助课件。

三、预期效果

1.教学思想的改变。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这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教育。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变。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所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填鸭式、注入式、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改革,使这些过时的教学方法得以改变,结合电工电子精品课程建设,制作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网上增加互动环节,多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有重大改革。《电工电子学》是工科高等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课程。电工学课程必须树立“通才教育加适度专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不断改进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实验模式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自适能力和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正按照研究内容进行实施,为保证学分制教学创造条件,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已建立试题库,对教学管理和评价教学质量有了统一标准,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定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变化。

电子学 篇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一个教育项目满足由专业人员所定义的质量标准, 而教育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此类专业人员”。最早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36年, 由美国Engineers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CPD, 工程师职业发展联合会) 进行的, 到目前为止, 在美国超过550个大学和学院中, 认证了2700个教育项目。在国内于2006年开始试点认证, 已有二十多所大学的十多个专业通过认证。

在国外学习工程的学生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模式来从业的:

Accreditation—ertification—icense

认证——书——照

(工程专业教育) (专业培训) (注册工程师)

I——I——II

而工程专业教育是在大学进行的, 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是我们的目的, 而怎样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 正是我们对电工电子学教学探讨的意义之所在。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实施注册工程师从业制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要为学生未来考取注册工程师服务, 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做适当的调整。建立制度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二、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包含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测控技术。本课程面向的学生是建环、计算机以及网络专业的同学。根据各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以建环专业为例, 同学们以后要考取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暖通空调) , 那么我们就把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做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大纲如下: (1) 电场与磁场:库仑定律、高斯定理、环路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2) 直流电路:电路基本元件、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 (3) 正弦交流电路:正弦量三要素、有效值、复阻抗、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功率及功率因数、串联与并联谐振、安全用电常识; (4) 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分析法: (5) 变压器与电动机: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常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 (6) 二级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7) 三级管及单管放大电路; (8) 运算放大器。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 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 (9) 门电路和触发器。基本门电路RS、D、JK触发器, 同样, 对于计算机专业和网络专业, 根据以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不同, 来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大纲, 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面向工程教育,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面向工程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人类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是不断改变的, 知识是不停发展的。因此, 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对工程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满足工程发展的要求。十几年前的建筑功能单一, 中小型建筑根本就没有电梯、空调以及通讯网络系统, 而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建筑、节能建筑、绿色环保建筑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大学时代就要关注行业动态, 不断学习新知识。而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的同学们更应如此, 因为这更是快速发展的行业。

2. 面向工程教育,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福”。这是我经常给学生们说的话。要让学生积极地学、高高兴兴地学, 而不是只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学。在第一堂课上, 就把本门课程和以后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 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环专业主要从事暖通空调的设计、施工, 就曾经有部分同学认为本门课程与专业关联不大, 那么要让学生明白暖通空调设备的电源以及控制都离不开电工电子学的内容, 各专业之间要相互配合, 特别是与电气专业方面的配合。这样学生对课程意义清楚了, 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培养起来了, 学生就会主动发现问题, 进行有益的探索甚至创新。当然, 要做到这样对教师要求较高, 必须有相应的专业背景, 并且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

3. 面向工程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克服满堂灌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启发、引导, 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样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工程软件、网络等。

4. 面向工程教育, 培养学生的工程规范意识。

工程规范是设计师应该遵守的法律。“科学家讲理, 工程师守法”, 这个“法”就是工程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 给学生灌输一些工程规范的概念, 引导学生学习应用规范, 为以后的工作树立起正确的规范意识。

5. 面向工程教育, 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实践巩固理论。

面向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 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是我们的目的。“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是我们的认知规律, 也是我们要践行的原则。从实践中来, 就要让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实践渠道。应当通过基础实验、第二课堂和工程参观、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基础实验是配合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必要实验, 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实践环节, 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第二课堂是对于那些对电比较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结合专业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实习中搞些小发明、小制作或参与开发控制系统和新产品, 也可结合自己专业与电专业同学联合参与“希望杯”、“挑战杯”等活动。工程实践是结合专业利用假期等较长空闲时间参与工程实习, 使同学们对工程有更实际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四、面向工程教育, 形成完备的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对于学风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工电子学的考试要适当增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 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根据工程认证要求, 而又不仅限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一两次测验, 以随时发现问题, 并且督促学生学习。而期末考试精选内容, 考试题中有1/3是基本题, 1/3是较难的题, 还有1/3是综合应用的题。实行教考分离, 检验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了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 全面论述了电工电子学课程面向工程教育的意义, 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探讨, 使学生能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符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为学生的工程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在发展, 技术在进步, 工程要求不断变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才刚刚开始, 所以课程教学探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标准, 对《电工电子学》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叶挺秀, 张伯尧.电工电子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童心谎言爱心下一篇:社会新闻报道